一、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郑曼青[1](2021)在《乡镇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境及解决对策研究 ——以汕头市潮阳区C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王之莹[2](2021)在《体育类院校本科生生源结构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生源竞争愈发激烈的时期,高考适龄人口不断减少,而各大高校的招生率却在不断提高,还要面对着留学大潮的打击,各大高校如何健康可持续的生存及发展,是摆在高校面前较为重要的问题。作为体育类高等院校,哈尔滨体育学院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其综合实力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充足且均衡的生源,是哈尔滨体育学院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生源结构是高校整体生源状况的反映,它不仅关系着学校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是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体现。哈尔滨体育学院的生源危机,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等迫切要求学校对生源问题多加关注,明确自身生源结构,不断优化改进,从而增进人才培养质量,求得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公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目前该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分析整理了关于合理生源结构的相关内涵及原则,为优化生源结构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根据哈尔滨体育学院本科生生源结构数据,分别从四个角度对生源结构进行剖析,分别是地域来源、家庭属性来源、成绩来源以及性别来源,从这四个角度,按是否进行体育术科高考,分为非体育类专业及体育类专业,对哈尔滨体育学院2007-2019级的本科生生源结构进行了趋势分析,得出了生源结构中地域分布上东、中、西部学生的不均衡;在家庭属性结构中,整体上呈现城乡学生分布的不均衡;在成绩分布结构中呈现出成绩各分段分布不均衡、变化趋势不稳定的现象;在性别结构来源中,呈现不均衡的态势,在体育类专业中呈现男多女少的现象,而在非体育类专业中呈现出女多男少的现象。整体展现了生源结构的失衡,对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整体生源培养及发展产生了相应的阻碍效应。对于此问题,本研究从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四个方面对可能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哈尔滨体育学院的角度,提出了多层面优化本科生生源结构的建议及对策,以期为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健康发展提供工作参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体育院校优化生源结构提供理论借鉴。
张瑞[3](2021)在《河北省高职单招学生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为完善高职招生制度、扩大高职教育规模,2007年高职单招制度应运而生。河北省高职单独考试招生试点实施起源于2008年,历经十几年发展,如今单招考试已成为河北省内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渠道,省内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其独特的、多样化的教育背景,单招生群体有着自己的特点,升入高职之后,其在校表现与通过高考进入高职就读的统招生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了解这部分学生的情况和特点,营造更适合他们的教育环境,本文以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单招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等20所高职院校的25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包括127名单招学生,并且对7名高职院校的师生进行了访谈。通过分析单招生填写的问卷,笔者总结出了单招生的群体特点;通过与统招生的问卷作对比,又概括出了两者的群体差异。在此基础之上,笔者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分析了单招生学习表现不佳、纪律较差等问题的成因。基于此,笔者提出对于单招生不可轻易降低考试考核标准,应加强平时学习数据的监管,且需制定弹性学习制度等对策建议,以让他们能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考试制度上,要充分发挥单招的选拔作用,切实维护教育公平。在高职专科方面,单招要继续维持其规模;在高职本科方面,则要控制单招比例。此外,还应设立职业教育硕士,从而提高高职单招生的学业期望。在扩大高职学生规模的同时,要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提高单招生的生源素质。
丁旭[4](2021)在《乡村振兴视角下辽宁省农村职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式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的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2035规划及十四五规划都再次提及乡村振兴战略,这从战略意义上表明了我国乡村振兴是为来社会发展,小康社会建成的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只有充分提高农村专业人才供给,才能提升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进一步升级。在以往的农村和城市职业人才的培养始终没有形成体系和合力,两个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没有获得平等的资源,农村职业人才的培养一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城市职业人才培养在政策、师资、产业等资源的划拨上一直存在较大差距,农村职业人才的培养得不到重视,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再加上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流动,这种模式下的涉农职业教育收效甚微,输出的人才也不能帮助农村建设。综上,本文以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站在公共管理视角上对辽宁省农村职业人的培养展开较为系统与深入的研究,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与实地调研法,分析了目前辽宁省农村职业人才培养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关系。在对辽宁省农村职业人才的培养现状上,本文从农村职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教育规模、教学方式、政府对当地的涉农职业教育有无政策的帮扶和资金的输入展开了分析,并且对辽宁地区农村人才缺失背后教育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出涉农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综合水平不高、涉农课程设置脱离农业需求与涉农职业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作用不强四个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通过进一步剖析,认为引发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育观念落后、涉农职业教育对教师人才吸引力不足,农村职业人才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不确定,人才培养模糊和涉农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四个方面。通过借鉴德国、美国及澳大利亚三个西方农业强国的经验认为,应通过树立科学的农村职业人才教育观、强化涉农职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科学制定教学内容、科学建立农村职业人才管理制度来实现辽宁省农村职业人才高质、高量的培养,有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
张士芳[5](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农村职业教育是构成中国教育完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中国教育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更是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明显成绩。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中,农村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现象,农村职业院校面临着巨大的招生压力,致使近些年来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根本问题,必须对“三农”问题的全面有效解决予以高度重视,将其视作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这为我国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整体方向,同时还为农村职业教育繁荣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本篇论文立足于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下,选择对目前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情况予以研究分析。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走访,了解了秦皇岛市涉农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社会认可度低,学生数量质量难以保障,师资队伍水平低下,专业设置偏离区域经济发展现实需求,校企合作深度不足以及合作模式单一、经费投入不足等。以上各种问题的存在,显然正在严重阻碍着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繁荣发展,因此必须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旨在改变农村职业教育现状。本文搜集了大量有关课题研究的调研资料并予以梳理分析,并立足于秦皇岛市农业农村实际发展情况,参考借鉴现有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成功经验,基于秦皇岛市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提出一系列农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议对策: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专业设置对接区域发展,广泛开展校地合作,完善政策法规,增加资金投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以助力乡村振兴等。此外,本文还建议重视加强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积极承担起各项社会服务责任。
程雅坤[6](2020)在《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本科招生生源状况研究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提高,从总体上扩大了各地区各阶层生源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入学公平问题成为学术界、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本研究获取了南京某省属重点高校2014-2018年五年间本科招生26169个完整生源的数据,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生源情况着手,先进行高校本科招生政策文本的分析,梳理了一般招生政策及高考加分、补偿政策的演变及政策诉求,对照分析南京某高校2014-2018年五年间生源整体情况,并重点关注国防生、高水平运动员、中外合作办学、综合评价录取、保送生、贫困与特殊地区的专项招生计划等特殊招生类型的生源情况,分析这些加分、补偿政策的实际效果及问题,进而从生源地地域、城乡、性别、高中校际和家庭因素等方面反应和探究高校生源差异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数据分析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发现国家不断改革各种加分、补偿政策试图达到教育公平,也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但这些加分、补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对生源造成了一些不公,比如地域省际差异、城市乡村区隔、专业性别隔离、超级中学问题、家庭资本参与等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最后针对高校本科生源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需求和弱势生源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补偿的诉求,为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进而达到教育公平提出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求推进社会公平。
孙晓丹[7](2020)在《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更新进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于增进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突出作用,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中职学校生源数量和质量有所下滑,对于中职学校的招生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政府针对这些问题,制订了一些政策刺激,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中职学校面临的生源不足、招生工作困难大的尴尬境地没有改变,生源质量也继续下滑,并因此导致了国内多所中职学校关停的情形。本文关注的正是面临生源困境和生源质量下降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招生难题,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中职学校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收集生源困境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汕尾市三所中职学校作为调查对象,用抽样的方法选取380名学生,并采用数据分析软件从生源数量,结构,稳定性,质量及教学改革对策方面进行分析,剖析造成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匮乏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汕尾市中职学校在面临生源困境下,应该采取哪些对策,从而缓解招生困难现状,促进汕尾市中职学校健康发展。本文分为七个部分,首先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国外中职教育的发展经验,国内关于中职教育招生的研究现状、中职学校相关对策;第二章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基本概念,为本文接下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汕尾市生源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主要介绍关于中职教育的相关理论框架、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生源的结构和数量、生源的稳定性、生源的质量,为后续关于生源现状原因分析提供了研究导向;第四章对汕尾市生源现状进行源因分析,主要通过从中职学校自身、社会导向、国家政策,以及家庭因素四个方面对生源现状的原因分析;第五章针对改善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困境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宏观对策,从传统职业教学模式方面以及国家政策方面提出完善建议;第六章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和借鉴其他办学良好中职学校的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困境的微观建议,包括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加强中职学校自身建设,提高自身吸引力,开展多层次办学模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为本研究后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黎夏璐[8](2020)在《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问题调查与解决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应时代之召唤,在世界大舞台上正发挥着强大的力量。兴国必先强师,“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指出现阶段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我国的学前教育新旧问题交替存在,譬如2018年意见所指出的“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保教质量有待提高”。这均体现出国家重视学前教师队伍发展,对学前教育质量有所要求。本研究认为,目前阶段学前教育痛点聚焦于“学差为师”,即使2018《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都先后指明要全面提高幼师队伍质量,但现实距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甚至背道而驰。故而此研究将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痛点放置于研究中心,以调查幼教师资质量不佳的现实状态为始,从而分析其根源,以便寻求最佳路径,使学前教育真正驶向众心所向的健康美好未来。本文结构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江西省内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现状调查及问题表征,基于严谨的问卷设计及访谈记录,折射诸多例如幼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且持证上岗者少、幼师“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弱、幼师中意志品质欠佳者居多、幼师的职业选择颇为无奈、幼师渴望自我升级但成功率低的调查结果;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问题产生的根源探析,根据调查结果,承认学前教育“学差为师”确实普遍存在问题,并探析出其背后的原因,幼教吸引力弱、“现代病”凸显、中职培养“拖后腿”、水平参差的师资涌入。基于此根源导向,可以充分说明学前教育“学差为师”问题解决刻不容缓,“药引子”便呼之欲出。对策建议,以达期望状态,百思终得其解,为扭转学前幼师的丧局打开新思路,创设新环境;最后是结语部分。本研究围绕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的现象,反溯幼师来源、培养、准入,详尽剖析各维度上需为幼师质量加持的各个因素,为构建优质学前教师指明了方向。本研究立足于江西省内学前教育的在岗幼师的职业现状调查,追溯到质量不佳的幼师多来源自于中职学前专业培养。基于本研究,期待未来为其他教育阶段改革打开新思路,为创新教师队伍质量提供参考,在认真参照实行各《意见》的基础上,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黄娅菲[9](2020)在《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笔者作为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不易,也看到到了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各种问题和难处。针对于此,笔者在大量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调查研究的三个维度即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班级管理的内部影响因素和班级管理的外部环境,并基于这三个维度对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研究过程中,笔者以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学校领导层为调查研究的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三种研究方法进行调研,搜集到了许多一手的数据和素材。笔者针对搜集到的问卷数据、访谈素材以及实地观察搜集到的素材进行了深入的统计与分析,总结了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总体特点: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在班级目标的应用、班级制度的制定、班级文化的建设、班级的民主管理以及班级管理的沟通等方面做得比较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班主任压力大,有职业倦怠感、班级干部建设不足、学生管理问题突出、家长不支持班级管理工作等等。笔者根据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现状的总体特点,分析了促成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做得比较好的地方的原因,也分析了造成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和建议,要振兴乡村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减轻班主任工作负担、农村小学高年级班主任教师也要端正心态、不断提升自我、用更多的爱和耐心来关心农村学生、实行有效的家校沟通。
宋林静[10](2020)在《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提出,“素养全面、专长发展”的卓越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尤其是随着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教育的改制,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迎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和访谈法为主,研究如何在变化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挖掘中师优秀的教育传统,探究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与路径。论文主要由引言、核心内容以及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几个方面的内容。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四章内容,主要围绕卓越小学教师的素质、当前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中等师范教育的优良教育传统以及完善路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培养理念三个方面介绍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卓越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二章则是从生源选拔、培养目标、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几个方面探究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在小学教师培养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第三章则是本研究的借鉴基础。分析了中等师范教育阶段哪些优良教育传统可为当下小学教师培养提供借鉴。第四章则是以中等师范教育的优良教育传统为分析视角,以现在小学教师培养的问题为分析焦点,以在传承中创新的态度,从吸引人才志做教师、坚持孕育师范特色、培养师范生“专广融研”的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路径参考,以期以历史营养滋润卓越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新素养”,从而培养“兼善天下”的卓越小学教师。
二、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体育类院校本科生生源结构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体育类高校 |
1.3.2 生源结构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关于生源结构层次的研究 |
2.2.2 关于生源竞争的研究 |
2.2.3 关于生源质量的研究 |
2.3 评述 |
3.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研究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理论基础 |
4.1 高等教育公平理论 |
4.2 社会分层理论 |
5.结果与分析 |
5.1 合理的生源结构维度分析 |
5.1.1 生源结构的维度构成 |
5.1.2 合理生源结构的原则 |
5.2 哈尔滨体育学院本科生生源结构现状分析 |
5.2.1 哈尔滨体育学院本科专业及招生现状 |
5.2.2 哈尔滨体育学院本科生生源结构维度分析 |
5.3 哈尔滨体育学院本科生生源结构存在的问题 |
5.3.1 生源结构的整体失衡 |
5.3.2 生源结构变动趋势不稳定 |
5.4 哈尔滨体育学院本科生生源结构问题的原因分析 |
5.4.1 财政支持力度与招生政策的影响 |
5.4.2 学校招生宣传不足及学校软硬件实力不足 |
5.4.3 社会体育观念的滞后 |
5.4.4 学生可选择性的扩大 |
5.5 哈尔滨体育学院本科生生源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
5.5.1 争取财政支持优化招生配额 |
5.5.2 学校细化招生计划改进办学条件 |
5.5.3 更新社会体育观念挖掘体育就业渠道 |
5.5.4 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河北省高职单招学生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境外研究现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职单招 |
(二)高职院校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结构观察法 |
(四)个人访谈法 |
第一章 高职单招的发展现状与学生特点 |
一、髙职单招的发展现状 |
(一)我国单招的发展历程 |
(二)高职单招发展带来的挑战 |
二、高职单招学生的特点 |
(一)单招学生在校学习特点 |
(二)单招学生综合表现特点 |
(三)单招与统招生差异分析 |
第二章 高职单招调查问卷及可靠性分析 |
一、调查问卷可靠性分析 |
(一)问卷覆盖 |
(二)信度检验 |
(二)效度检验 |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一)单招生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二)单招生在校学习情况问卷分析 |
(三)单招生在校综合表现问卷分析 |
(四)单招生就业意向分析 |
第三章 高职单招学生现状成因分析 |
一、外部因素 |
(一)高考政策 |
(二)家庭环境 |
(三)学校教育 |
二、个人因素 |
(一)学习基础差 |
(二)规则意识淡薄 |
(三)学业期望缺失 |
第四章 高职单招学生现状改进对策 |
一、加强中等学校对单招生的升学引导与管理 |
(一)强化中学对单招生的针对性指导 |
(二)建立单招生升学考试后的管理机制 |
二、改进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与方法 |
(一)尊重学生差异,避免歧视单招生 |
(二)明确工作重点,深入了解单招生 |
(三)做好升本服务,分类培养单招生 |
(四)丰富课外活动,全面发展单招生 |
(五)树立职业理想,目标引领单招生 |
三、创新单招生教学制度 |
(一)坚持考试考核标准,拒绝放松考试成绩 |
(二)加强学习数据监管,兼顾隐性评价作用 |
(三)制定弹性学习制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
四、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
(一)发挥单招考试的选拔作用 |
(二)设立职业硕士研究生类型 |
(三)推动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乡村振兴视角下辽宁省农村职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现状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乡村振兴战略 |
二、职业教育 |
三、农村职业人才 |
四、农村职业人才培养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
第三节 农村职业人才培养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 |
一、激活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业产业振兴 |
二、提高农村人才素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
三、对接乡村振兴,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
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
第三章 辽宁省农村职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辽宁省农村职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
一、教学质量 |
二、学生数量与师生比例 |
三、教学方式 |
四、政府重视力度 |
五、教育经费投入 |
第二节 辽宁省农村职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
一、农村职业学校生源质量不高 |
二、教师队伍综合水平有待提升 |
三、涉农课程设置不符合需求 |
四、涉农职业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作用不强 |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育观念落后 |
二、涉农职业教育对教师人才吸引力不足 |
三、农村职业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
四、涉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自身体系不健全 |
第四章 国外农村职业人才培养发展模式及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
第二节 美国职业教育的模式 |
第三节 澳大利亚TAFE办学模式 |
第四节 国外农村职业人才培养的经验 |
第五章 完善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对策 |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
一、提高对农村职业人才培养认识 |
二、把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农村职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
第二节 加强农村职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
一、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
二、加强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 |
第三节 科学制定农村职业人才培养教学内容 |
一、完善农村职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
二、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用人需求相匹配 |
第四节 科学管理促进农村职业人才培养的发展 |
一、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
二、创新农村职业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乡村振兴背景下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职业教育 |
2.1.2 农村职业教育 |
2.1.3 农民职业培训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教育公平理论 |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第三章 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3.1 秦皇岛市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
3.2 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
3.2.1 学校学生情况 |
3.2.2 专业设置情况 |
3.2.3 教师队伍情况 |
3.2.4 教学设施及校企合作情况 |
3.2.5 承担社会服务情况 |
第四章 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招生难且生源质量差 |
4.1.1 招生难度比较大 |
4.1.2 生源数量及质量逐年下降 |
4.2 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
4.2.1 教师的实践与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
4.2.2 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
4.3 传统的办学模式和专业设置脱离区域经济发展实际 |
4.3.1 专业设置与与区域经济衔接不紧密 |
4.3.2 办学模式没有注重市场需求 |
4.4 相关经费投入比重过低,教学设施落后 |
4.4.1 职业教育经费单一 |
4.4.2 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需要加强 |
4.5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校企合作层次低 |
4.5.1 教学目标不明确 |
4.5.2 校企合作的机制有待加强 |
4.6 承担社会服务工作不足 |
4.6.1 社会服务的意识需要加强 |
4.6.2 乡村振兴人才储备不足 |
第五章 国内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借鉴 |
5.1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
5.1.1 韩国的“校企合作”模式 |
5.1.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
5.1.3 美国职业教育的模式 |
5.2 国内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经验 |
5.2.1 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平度样板” |
5.2.2 陕西渭南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典型创新模式 |
5.3 对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启示 |
第六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
6.1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 |
6.1.1 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 |
6.1.2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6.1.3 学校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吸引力 |
6.2 打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服务乡村振兴 |
6.2.1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
6.2.2 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估评价体系 |
6.2.3 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
6.3 专业设置对接区域发展实际,推动乡村振兴 |
6.3.1 科学规划课程体系培养实用人才 |
6.3.2 加强涉农专业建设 |
6.3.3 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服务站的作用 |
6.4 统筹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
6.4.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
6.4.2 利用股份制吸引民间资本,创新投资途径 |
6.4.3 增加金融机构的参与和学校的校产投入 |
6.5 创新合作模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 |
6.5.1 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
6.5.2 丰富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层次 |
6.6 广泛开展校地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
6.6.1 与当地政府合作 |
6.6.2 与涉农服务机构合作 |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本科招生生源状况研究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重要概念界定、相关理论阐述及研究设计 |
2.1 重要概念界定 |
2.1.1 教育公平 |
2.1.2 本科招生 |
2.1.3 高校生源 |
2.2 相关理论阐述 |
2.2.1 胡森和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
2.2.2 有效维持不平等假设 |
2.2.3 社会分层理论 |
2.3 研究设计 |
2.3.1 数据分析 |
2.3.2 访谈调查 |
第三章 本科招生政策及南京某高校生源整体现状分析 |
3.1 高校本科招生政策 |
3.1.1 2014-2019年高校本科招生政策演变 |
3.1.2 普通类生源招生政策 |
3.1.3 特殊类型生源招生政策 |
3.1.4 艺术类 |
3.2 高考加分政策演变 |
3.3 南京某高校本科生源整体情况分析 |
3.2.1 文理科录取情况 |
3.2.2 生源性别比例情况 |
3.2.3 生源录取批次 |
3.2.4 生源录取学院、专业概况 |
3.2.5 从贝尔英才学院看本科精英教育改革 |
第四章 南京某高校特殊类型本科招生生源状况 |
4.1 国防生 |
4.1.1 国防生政策及生源状况 |
4.1.2 国防生分数变化 |
4.1.3 选择报考国防生的因素 |
4.2 高水平运动员 |
4.2.1 高水平运动员政策及生源状况 |
4.2.2 江苏省高水平运动员生源成绩情况 |
4.2.3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政策变化及影响 |
4.3 中外合作办学 |
4.3.1 中外合作办学及生源情况 |
4.3.2 中外合作办学分数线及正常批次分数线对比情况 |
4.4 综合评价录取与保送生 |
4.4.1 综合评价录取与保送生政策及生源状况 |
4.4.2 综合评价录取政策变化 |
4.4.3 保送生政策变化 |
4.5 贫困与特殊地区本科招生生源状况 |
4.5.1 贫困专项计划 |
4.5.2 定向 |
4.5.3 预科 |
4.5.4 内地班 |
第五章 南京某高校本科招生生源差异状况分析 |
5.1 生源地地域差异 |
5.1.1 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省际差异 |
5.1.2 南京某高校招生省份差异问题 |
5.1.3 西部协作补偿计划应运而生 |
5.2 城乡差异 |
5.2.1 全国及江苏城乡人口情况 |
5.2.2 南京某高校城乡比例失衡 |
5.3 性别差异 |
5.3.1 全国高校、社会女性人数情况 |
5.3.3 南京某高校性别差异状况 |
5.3.4 性别差异的问题 |
5.4 生源高中校际差异 |
5.4.1 保送生毕业中学及学费情况 |
5.4.2 自主招生生源南京毕业高中情况 |
5.4.3 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及校长实名推荐名额 |
5.4.4 保送生制度与超级中学公平问题 |
5.5 家庭因素差异 |
5.5.1 中外合作办学学费等级差异情况 |
5.5.2 保送生家庭房价情况 |
5.5.3 家庭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公平 |
5.6 生源其他问题 |
5.6.1 整体科类问题 |
5.6.2 整体专业问题 |
5.6.3 整体志愿率问题 |
第六章 缩小生源差异、促进入学机会均等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方面 |
6.1.1 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 |
6.1.2 借力“双一流”推进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
6.1.3 对贫困和农村地区学生精准扶“弱” |
6.1.4 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长效补偿机制 |
6.2 学校方面 |
6.2.1 高校合理调整、编制省际招生计划 |
6.2.2 高校建立招生计划听证制度 |
6.2.3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特色办学 |
6.3 社会方面 |
6.3.1 全社会参与宣传教育补偿观念 |
6.3.2 缩小阶层差距、保障教育均衡发展 |
6.3.3 优化家庭文化资本的投入,树立教育性别平等观念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7)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与重视 |
二、中职学校的招生困境 |
三、中职学校教育管理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职业教育 |
二、中等职业学校 |
三、生源结构 |
四、招生困难 |
五、教育管理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文化资本传承的观点 |
二、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三、社会需求供给平衡的观点 |
四、教育选择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
一、国外中职学校招生经验 |
二、国内职业教育研究 |
第三章 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情况说明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工具及其方式 |
三、调查对象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中职学校生源数量及结构分析 |
二、生源质量分析 |
三、学生生源稳定性分析 |
第四章 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政府扶持力度不高 |
一、免补政策效用减弱 |
二、普高的扩招 |
三、地方引导偏差 |
四、艰难的升学之路 |
五、招生市场存在不正当竞争 |
六、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持续存在 |
第二节 社会导向有失偏颇 |
一、传统观念牢固 |
二、社会歧视严重 |
三、低门槛效应降低 |
四、经济压力大 |
第三节 中职学校对生源缺乏吸引力 |
一、专业设置的随意性 |
二、师资力量欠佳 |
三、实训设施不足 |
四、重招生轻管理 |
五、实习结构失衡 |
第四节 家庭状况的影响 |
一、经济状况一般 |
二、社会阶层偏低 |
三、教育期望值不高 |
第五章 改善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困境的宏观对策 |
第一节 国家政策方面 |
一、扩大资助覆盖范围 |
二、健全质量评价制度 |
三、统筹管理中职学校 |
四、努力开拓职校升学的渠道 |
第二节 完善中职教育管理制度 |
一、建立健全政府监管中职招生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 |
二、政府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合理布局结构应统筹规划 |
三、不断完善中职招生合理规范的体制 |
第三节 职业教学模式方面 |
一、宣传国家方针政策,营造尊重技能型人才氛围 |
二、加大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 |
三、打造中职模范形象 |
四、提高技术工种地位 |
第六章 改善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现状的微观建议 |
第一节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
第二节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完善 |
第三节 推动教学内容改革 |
第四节 开展多层次办学模式 |
第五节 加强校企联合培养 |
第六节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职学校生源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中职在校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8)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问题调查与解决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学前教育 |
1.3.2 “学差为师” |
1.4 文献综述 |
1.4.1 幼师质量重要性的相关研究 |
1.4.2 幼师职业选择的相关研究 |
1.4.3 幼师素质结构与目标的相关研究 |
1.4.4 低层次幼师专业培养生源的相关研究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江西省内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现状调查及问题表征 |
2.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
2.1.1 编制调查问卷 |
2.1.2 问卷样本概述 |
2.2 访谈的设计与施测 |
2.2.1 访谈步骤及注意事项 |
2.2.2 确定访谈对象 |
2.3 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的问题凸显 |
2.3.1 幼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且持证上岗者少 |
2.3.2 幼师“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弱 |
2.3.3 幼师中意志品质欠佳者居多 |
2.3.4 幼师的职业选择颇为无奈 |
2.3.5 幼师渴望自我升级但成功率低 |
3 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问题产生的根源探析 |
3.1 幼教职业劳多酬少,职业吸引力不足 |
3.1.1 “人才高消费”常见于劳动力市场 |
3.1.2 工资薪酬不稳定,受市场影响大 |
3.1.3 劳动强度大,中专层次幼师压力与薪酬失衡严重 |
3.2 “现代病”凸显,影响职业认同 |
3.2.1 适应不良问题明显 |
3.2.2 以自我为中心,享受优待 |
3.2.3 人际交往能力弱 |
3.3 中职幼师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拖后腿” |
3.3.1 优质生源吸引力几乎为零 |
3.3.2 在校学生专业素养无实质性提高 |
3.4 大量水平参差不齐的师资涌入学前教育市场 |
3.4.1 幼儿教育市场供不应求 |
3.4.2 幼儿教师资格证门槛形同虚设 |
3.4.3 职后师资质量把控机制欠科学 |
4 合理应对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问题的对策建议 |
4.1 提高幼教待遇,激励从事幼教 |
4.1.1 管理公办幼教编制 |
4.1.2 编内外同工同酬 |
4.1.3 监管民办幼师待遇 |
4.2 吸引优质生源,合理低层次培养机构招生选拔 |
4.2.1 宣传以达“职教共识” |
4.2.2 扩大自主招生规模 |
4.2.3 “职普”招生批次一致 |
4.3 优化培养模式,把控专业质量 |
4.3.1 加强与高校合作办学,打通学历晋升渠道 |
4.3.2 增设专业“第二课堂”,实现幼教“产教联合” |
4.3.3 注重学生多元化评价,保证素养质量 |
4.3.4 创新幼师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扎实专业基础 |
4.4 严格幼师准入标准及评价机制以“扭差为优” |
4.4.1 真正发挥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作用 |
4.4.2 规范幼师系统聘任制度的要求 |
4.4.3 幼师系统内部形成合理竞争、退出机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幼儿园所在岗幼师职业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在岗幼师的学校生源质量访谈提纲 |
附录3 :在岗幼师职业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4 :中等职业学校8个幼师班入学考试平均分成绩表 |
附录5 :中等职业学校8个幼师班毕业考试平均分成绩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2.3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农村小学高年级的国内外研究 |
1.3.2 关于班级管理的国内外研究 |
1.3.3 文献综述小结 |
1.4 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
1.4.1 魏书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
1.4.2 勒温的团体动力理论 |
1.4.3 陶行知的爱的教育理论 |
1.4.4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5.1 农村小学 |
1.5.2 高年级 |
1.5.3 班级管理 |
1.6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点 |
1.6.1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2 研究的创新点 |
1.7 研究方法 |
1.7.1 问卷调查法 |
1.7.2 访谈法 |
1.7.3 实地观察法 |
1.8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维度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对象 |
2.4 研究方法与研究维度的对应 |
2.5 研究工具 |
2.5.1 问卷 |
2.5.2 访谈 |
2.5.3 实地观察 |
2.6 数据的收集 |
2.6.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6.2 访谈素材的收集 |
2.6.3 实地观察素材的收集 |
2.7 研究步骤 |
第三章 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各维度数据的统计结果 |
3.1.1 问卷各维度数据的统计结果 |
3.1.2 访谈素材的各维度统计结果 |
3.1.3 实地观察素材的各维度统计结果 |
3.2 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特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的总体特点 |
3.2.2 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的特色 |
3.2.3 促成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特色的原因 |
3.2.4 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5 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 |
4.1 减轻教师减负,克服职业倦怠 |
4.2 调整工作心态,提升管理能力 |
4.3 加强班干培训,改善管理方法 |
4.4 关爱困境学生,促进健康成长 |
4.5 营造温馨集体,增强学生归属感 |
4.6 改善沟通方法,提升沟通有效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家长调查问卷 |
附录4 访谈提纲 |
(10)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1. 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 |
2. 教师质量卓越发展的现实诉求 |
3. 学习机缘和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四) 相关文献综述 |
1. 关于卓越教师的研究 |
2. 关于中师教育的研究 |
3. 现有研究述评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访谈法 |
一、 卓越小学教师的“源”与“析” |
(一) 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变革 |
1. 培养层次:由“中师”到“高师” |
2. 培养目标:由“合格”到“卓越” |
3. 培养理念:由“阶段性”到“终身化” |
(二) 卓越小学教师素质解析 |
1. 专业精神高尚 |
2. 专业知识融通 |
3. 专业能力出色 |
二、 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薄弱环节——基于现实的分析 |
(一) 生源选拔:师范生质量参差不齐 |
1. 师范改革:生源质量今非昔比 |
2. 卓师探索:师范生择优培养 |
(二) 培养:改进与问题并存 |
1. 培养目标:理念先进,但“小学性”凸显不足 |
2. 校园文化:师范性势微,综合化增强 |
3. 课程设置:模块比重失衡,内容欠整合 |
(三) 实训:“学、践”脱节,指导欠佳 |
1. 见习实习时间不足,后续指导有待完善 |
2. 与实践基地未实现有效联动 |
三、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营养——中师优秀教育传统挖掘 |
(一) 政策优势与师范底蕴,孕育教师情怀坚定化 |
1. “定向”的政策优势,保障师范生的“去向” |
2. 严谨的招生方式,促生源“优质”与“适宜” |
3. 浓郁的师范文化,坚定师范生的“教育志向” |
(二) 课程设置与课外活动,造就教师素养综合化 |
1. 文理兼通的课程设置,造就教师知识全面化 |
2. 体艺兼备的课外活动,孕育教师能力多样化 |
3. 严谨的管理方式,造就教师性格严谨化 |
(三) 教技训练与系统实习,培养教师教学扎实化 |
1. 教技训练日常化,熟习三字一话两表达 |
2. 见习实习多样化,营造教学环境实效化 |
四、 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路径探索——传承与革新并存 |
(一) 生源优质:吸引人才志做教师 |
1. 理念先行:凸显教师社会地位 |
2. 政策驱动: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
3. 招生改革:丰富生源选拔方式 |
(二) 目标定位:坚持孕育师范特色 |
1. 培养定位:宏观标杆与学校底蕴相结合 |
2. 文化彰显:凸显校园文化的师范性 |
3. 主体自觉:涵养个体的“师范我” |
(三) 专业塑造:造就“专、广、融、研” |
1. 锤炼教技:加强基本功训练,造就教师职业技能规范化 |
2. 整合视野:完善课程结构,促进学科知识融合化 |
3. 活动育能:设置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综合化 |
4. 更新实践:落地UGS模式,实现实训、反思、研究一体化 |
结语 —基于传承的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农村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乡镇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困境及解决对策研究 ——以汕头市潮阳区C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郑曼青.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体育类院校本科生生源结构研究 ——以哈尔滨体育学院为例[D]. 王之莹.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3]河北省高职单招学生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瑞.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乡村振兴视角下辽宁省农村职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D]. 丁旭.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5]乡村振兴背景下秦皇岛市农村职业教育研究[D]. 张士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6]教育公平视阈下高校本科招生生源状况研究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D]. 程雅坤.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7]汕尾市中职学校生源现状与对策研究[D]. 孙晓丹.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8]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问题调查与解决对策研究[D]. 黎夏璐.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9]T市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调查研究[D]. 黄娅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10]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D]. 宋林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