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土壤有效锰、铜、钼、锌含量的时空变化

吉林省土壤有效锰、铜、钼、锌含量的时空变化

一、吉林省土壤中有效锰、铜、钼和锌含量的时空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席赫阳[1](2021)在《黑龙江省水稻产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及培肥措施》文中研究指明

张璐,蔡泽江,王慧颖,于子坤,韩天富,柳开楼,刘立生,黄晶,文石林,张会民[2](2020)在《中国稻田土壤有效态中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全国282个水稻土监测点,分析土壤有效态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区域特征(东北、长三角、长江中游、西南、华南),结合丰缺标准,揭示中、微量元素丰缺程度。结果表明:东北水稻土交换性镁和有效硼含量高于其他地区,有效锌含量最低;长三角有效锰含量最高、有效硫含量最低;长江中游有效铜含量最高,有效态铁、锰和钼含量最低;西南交换性钙含量高于其他地区,有效铜含量则低于其他地区;华南有效态铁、钼含量均高于其他地区,而交换性钙、镁含量低于其他地区。中国水稻土交换性钙、镁及有效铁、锰、铜含量整体丰富;长三角和华南缺硫水稻土比例分别为42.2%和41.8%;东北、长三角、长江中游、西南和华南缺锌水稻土比例分别为75.0%、52.3%、31.9%、53.2%和10.4%,缺硼分别为38.5%、65.2%、92.2%、88.6%和78.3%,缺钼28.6%、60.4%、82.6%、42.0%和33.4%。可见,东北和长三角水稻土以缺锌为主;长江中游以缺硼、钼为主;西南以缺硼为主;华南以缺硼为主。研究可为全国和区域尺度水稻土中微量元素的管理和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左湘熙[3](2020)在《主产区农田栽培人参土壤特性及其对人参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参是多年生宿根植物,土壤是人参生长和品质形成所需营养物质的最主要供给者,影响人参皂苷等品质指标的积累。本文通过对主产区42个农田栽培人参种植基地土壤及人参样品相应指标的测定,探究农田栽参土壤特性、人参品质特征及其相关性,明确适宜农田栽培人参的土壤条件,为农田人参种植选地、改土,优质高效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主产区农田栽参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在0.84~1.21 g/cm3之间;土壤pH在4.71~5.56之间呈弱酸性;土壤有机质(21.78~170.49 g/kg)、全氮(1.41~7.37 g/kg)、全磷(0.67~1.79g/kg)、速效磷(16.03~125.59 g/kg)、碱解氮(55.18~685.30 g/kg)、速效钾(129.60~496.06 g/kg)、有效铁(26.44~129.04 g/kg)、有效锰(46.27~136.93 g/kg)含量丰富。人参采样区土壤综合肥力评价指标IFI值在0.59~0.92之间。2.参根中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有100%、92.86%的产区超过药典标准。通过对14个产区11种单体皂苷综合比较发现,单体皂苷Rc、Rb3、Rb2、Rb1、Rd、Rg1、Rf、NotoR1和Ro是造成单体皂苷含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因子,农田栽培人参总皂苷、多糖、氨基酸在不同地区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参根矿质元素含量与人参品质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发现,矿质元素影响人参主要皂苷成分Rg1、Rb1等的积累,人参总皂苷和单体皂苷Rg1含量与矿质元素氮、磷、铁呈正相关关系,人参单体皂苷Rb1与氨基酸含量与矿质元素钾、镁、铝和锌与呈正相关关系。不同矿质元素的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参皂苷含量。4.通过对农田栽培人参品质指标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人参品质与土壤理化性质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当农田栽培人参种植区的土壤容重为0.80~1.10 g/cm3,酸碱度为5.00~6.50,有机质含量为35.36~350.42 g/kg,全氮的含量为1.73~13.64 g/kg,全磷含量大于1.11 g/kg,全钾含量大于10.44 g/kg,碱解氮含量为86.62~960.50 mg/kg,速效磷含量大于19.54 mg/kg,速效钾含量大于157.89~608.22 mg/kg,交换性镁大于155.98 mg/kg,有效铁大于31.86~220.91 mg/kg,有效锰为69.03~198.57 mg/kg,有效铜大于0.67 mg/kg,有效锌在3.52~17.84 mg/kg时,人参单体皂苷Re、Rg1、Rb1,氨基酸和人参多糖含量分别可以达到4.48 g/kg、7.81 g/kg、5.60 g/kg、13.39%、54.62%。5.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地区的人参根际土壤细菌群落测定,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为优势菌群,土壤理化指标、人参品质指标与土壤微生物的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速效磷、速效钾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较大,人参多糖和人参单体皂苷Rg1与绿弯菌、厚壁菌门呈正相关;人参氨基酸和人参单体皂苷Re与变形菌门呈正相关;人参单体皂苷Rb1与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呈正相关。土壤细菌微生物的组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参主要皂苷的积累。

袁敏敏[4](2020)在《不同尺度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地级市、农区和县域尺度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时间维演变特征不明和空间变异特征不清等问题,以泰州市及其所辖的兴化市、泰兴市、靖江市、姜堰区、海陵区和高港区麦季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17-2019年对0-20 cm耕作层土壤进行了 GPS定位采样,测定了土壤总锰、总钼、总硒、总硼含量,并基于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与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开展了不同尺度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与等级评价等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7-2019年泰州市土壤总锰、总钼、总硒、总硼含量整体表现为中等变异性,仅2019年总钼为强变异性。2017年总硒在高港区、2019年总钼在兴化市和姜堰市为强变异性,其余均为中等变异性。2017-2019年,泰州市土壤总锰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总钼、总硒、总硼则均为先升后降。从县域来看,2017-2019年,除泰兴市总锰平均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外,泰州市所辖其他县(市、区)均为逐年上升;泰州市各县(市、区)总钼和总硒平均含量年际间均呈先升后降趋势;除兴化市总硼平均含量先升后降、高港区先降后升外,泰州市其他县(市、区)总硼均为逐年降低。2.2017年4种微量元素的块金值和基台值之比由大到小依次为总锰>总硒>总硼>总钼,2018年为总锰>总硼>总硒>总钼,2019年为总锰>总硼>总钼>总硒;总锰均最大,其他微量元素年际间有波动。2017年总钼、总硒、总硼和2018、2019年总钼、总硒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均小于25%,说明其主要受区域性因素影响,受随机性因素影响较小。2017年总锰和2018、2019年总锰、总硼的块金值和基台值之比处于25%~75%之间,表明其在受到区域性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人为活动等随机因素的影响。2017-2019年泰州市土壤总锰含量表现为泰州市南部和北部高,而中部低;总钼在中部和南部存在高值区;总硒在南部含量较高;总硼在南部和西北角存在高值区。3.2017-2019年三年中,泰州市土壤总锰和总硼含量均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总钼和总硒则皆为显着负相关。2017-2019年总锰和总硒含量的相关性呈逐渐增强趋势,表现为负相关性。2017和2018年土壤总钼和总硼含量的相关性表现一致,均为显着正相关;2018和2019年总硒和总硼含量则为极显着负相关。由泰州市总锰、总钼、总硒、总硼微量元素等级评价得出,2017年分别为五级、五级、高、五级,2018年分别为五级、一级、高、四级,2019年则为四级、五级、适量、五级。4.泰州市土壤微量元素在以老通扬运河为界的不同农区空间分布上整体存在差异。除2017年在高沙土农区的总硒和2019年在里下河农区的总钼为强变异性特征外,其余皆为中等变异强度。2017-2019年总锰、总钼的变异性均表现为里下河农区<高沙土农区,而总硒和总硼在两个农区的变异性年际间存在参差。2017-2019年两个农区土壤总锰和总硼含量年际间差异不大,而总钼和总硒存在较大差异。三年间总钼和总硼含量在两个农区呈极显着相关性,2018年总硒在两个农区均表现为极显着相关性,总锰无显着相关。总锰和总钼含量里下河农区高于高沙土农区,总硒则高沙土农区高于里下河农区,总硼在农区间分布无明显特征。2017、2018年两个农区总锰平均含量等级均为五级,2019年为四级;2017年里下河农区总钼等级为五级,高沙土农区为四级,2018年两个农区均为一级,2019年均为五级;2017和2018年两个农区总硒等级为高,2019年为适量;除2018年里下河农区总硼等级为四级外,其他均为五级。5.以泰州市高港区为研究区,4种微量元素在土壤和小麦不同器官组织中的分布特征为:总锰为土壤>叶片>籽粒>茎秆,总钼为叶片>籽粒>茎秆>土壤,总硒为土壤>茎秆=叶片>籽粒,总硼分布特征与总锰相同。土壤总钼变异系数大于小麦器官组织,总锰、总硒和总硼则特征不明显。总钼、总硒和总硼在土壤中的变异性均大于茎秆,叶片中的变异性也大于茎秆。总锰在茎秆中的空间变异性最大,而总钼、总硒、总硼则较小。总锰和总硼含量在土壤和小麦茎秆中存在相关关系,均为极显着正相关;总钼和总硒含量在土壤和小麦茎秆、叶片、籽粒中无相关关系。2019年高港区总锰和总钼均值达适量标准,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而总硼整体缺乏,总硒整体适中。

杨茗杰[5](2019)在《冀西北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规律及综合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耕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耕地质量的好坏对粮食安全、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直接关系。以张家口为中心的冀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区。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当地耕地资源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显现,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是冀西北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探究冀西北地区土壤养分时空特征及综合耕地质量,对该区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和粮食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冀西北张家口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该研究区土壤样点养分以及各种图件资料,明确该区域土壤养分时间(1982年、2012年、2017年)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格局,揭示研究区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通过选取评价指标、确定权重和隶属度建立耕地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当前耕地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分析其耕地质量现实情况,并针对特色作物马铃薯提出施肥建议。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冀西北地区耕地土壤的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在1982-2017年的时间序列上分布均存在明显的波动性。从1982-2012年,耕地土壤养分水平显着提高;自2012-2017年,研究区的耕地土壤养分缓慢提升。35年间,除土壤速效钾含量在2012-2017年略有下降外,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均呈现为快速增长到缓慢增长的趋势。2.冀西北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除土壤pH值全研究区大致处于一个范围外,其他养分指标均有明显分布差异,其中土壤有机质以中北部含量较高,南部较少;土壤全氮含量中北部较高,其他区域相对较低;土壤有效磷含量中部较高,西南部偏低;土壤速效钾含量中部、西部较高,东部较低。3.冀西北地区耕地总面积903715.58 hm2,耕地质量水平整体不高,区域差别较大。优质耕地数量少,一、二、三等地只有23.46%,主要分布在怀安、怀来、宣化;中等地占比大,四至六等地占63.79%,分布在全域大部分地区;低等地(七至九等地)占12.75%,主要分布在康保县和张北县部分地区。4.根据“养分平衡法”,设置目标产量,推荐区域典型作物马铃薯的目标产量时的氮、磷、钾肥施用量。结合土壤养分现状及分布、时间演变规律,作物需肥特征以及目标产量,确定了不同地力条件下的马铃薯推荐施用氮、磷、钾肥量,编绘了马铃薯氮、磷、钾施肥建议分区图,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合理施肥。因此,本研究明确了冀西北地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揭示土壤养分时空演变规律。针对养分供应情况,对区域典型作物马铃薯种植推荐施肥量、对耕地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以期为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供信息依据,有利于促进当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耕地质量的改善。

杨歆歆[6](2019)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变异规律与精准施肥分区》文中指出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实施精准农业,更好地管理土壤养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本文选取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河北省、河南省和山东省的27个地市、185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利用GS+软件的地统计学分析法、ArcGIS的克里格插值等方法,研究了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硫、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铜、有效铁、有效钼和有效锰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规律。利用SPSS软件的ANOVA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气候因素、海拔因素、土壤因素和人为因素4大类影响因素,积温、降水、高程、土壤类型、表层质地、灌排条件、施肥水平和产量水平细化的8小类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规律的影响。利用Python语言编写代码构建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判断各因素对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氮磷钾总和的影响程度。利用MODIS遥感影像的NDVI数据,得到小麦和玉米的长势状况,分析研究区小麦和玉米的长势变异与土壤主要养分的关系,并利用点位数据中的产量水平,分析判断小麦玉米产量与土壤主要养分之间的关系。利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有机质、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三大指标构建土壤养分综合指数,并利用FuzME软件的模糊C-均值聚类的方法,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进行养分管理分区,并基于养分管理分区,将目标产量法和肥料效应函数法相结合,进行了施肥配方分区。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土壤养分的总体特征。从变异系数看,pH属于弱变异程度,有机质及大中量元素为中等变异程度,大部分微量元素属于强变异;在空间自相关程度上,pH、全氮、速效钾、缓效钾、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铜和有效钼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机质、有效磷、有效硫、有效铁和有效锰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养分空间分布上,土壤pH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均一性特点,有机质和全氮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比较复杂,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分布较为相似,呈现北部较高、南部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有效硫的分布呈现北部较高、南部相对较低,且南北差异不大的特征,有效锌和有效铜在空间上整体含量水平较高,且分布特征相似且较为复杂,有效硼、有效铁、有效钼和有效铁在空间上整体含量水平较为偏低,总体呈现北部地区含量普遍偏低,南部地区含量局部较高的特征;在养分动态变化上,pH整体维持在弱碱性的水平,酸性、弱酸性和碱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机质和大量元素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微量元素含量总体也呈现增加的趋势。(2)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不同的土壤养分在不同气候因素、海拔因素、土壤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等级或分类下的含量均值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随着积温的升高,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均值呈现先缓慢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降水的增加,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呈现降低的趋势;随着海拔的增加,土壤pH呈现减小的趋势,有机质和全氮的均值呈现增加的趋势,有效磷和速效钾呈现降低的趋势;不同的土壤类型中,潮土、褐土和砂姜黑土的各养分含量的均值总体呈现较高的水平;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不同土壤质地中的的变化趋势最为一致,各养分含量在砂土、壤土和黏土中呈现增加趋势;对人为因素而言,灌排条件较好以及施肥水平较高的地区,土壤养分水平总体较高。(3)分析了土壤主要养分的多因素影响。通过随机森林回归分析,得出灌溉能力和耕层质地对土壤大量元素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最为显着,积温和降水均不是影响土壤主要养分的重要因素。各影响因素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溉能力>耕层质地>高程>植被覆盖指数>降水量>积温,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植被覆盖指数>高程>灌溉能力>耕层质地>降水量>积温,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层质地>灌溉能力>高程>植被覆盖指数>积温>降水量。土壤氮磷钾总量的影响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层质地>灌溉能力>高程>降水量>植被覆盖指数>积温。(4)分析了作物长势与产量水平。通过构建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NDVI年际变化曲线,反映出玉米的长势比小麦好。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内,小麦的整体长势呈现南部高中北部低的趋势,玉米的长势呈现北部高中南低的趋势。随着小麦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也是增加的,土壤有效磷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先减少后有所增加;随着玉米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内的小麦的平均产量为6927.90 kg/hm2,玉米的平均产量为7787.40 kg/hm2。小麦玉米总产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减少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小麦玉米的长势与产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在0.01水平(双侧)上,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86和0.425。(5)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养分管理分区。在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状况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养分综合指数,其中有机质、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权重分别为0.3690、0.4767和0.1543。利用模糊C-聚类的方法,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9个养分管理区域。结果表明,养分综合指数在60分以上的区域面积为899.57万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78.87%。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状况整体呈现较好的状态,研究区的中部养分水平较高,面积为209.37万hm2,约占总面积的20%;东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地区养分水平较低,面积为136.95万hm2,约占总面积的10%。经验证,分区内三指标的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说明分区内养分趋向均一化,具有合理性。(6)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精准施肥分区。基于养分管理分区,利用目标产量法和肥料效应函数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研究区的需肥量及其配方图。小麦玉米需肥量的氮磷钾配比在1:0.310.47:-0.110.45之间。全区氮磷钾肥主要缺失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轮作区的中部,面积为150.86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3.23%;需施两种肥料的面积为132.13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1.58%;需施一种肥料的面积为200.69万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7.60%。北部和南部地区的需肥量相对中部地区较少,其面积为657.02万hm2,占比为57.59%;其中全区不需要施钾肥的区域面积为41.18万hm2,占研究区总耕地面积的3.61%。对整个研究区的施肥配比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本文系统研究了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状况,利用定性及定量化分析手段,摸清了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养分管理及施肥分区,研究结果对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的土壤养分高效利用及施肥管理有积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丁少男,薛萐,刘国彬,张超[7](2017)在《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影响,为农田管理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于2012年,在位于黄土丘陵地区陕西安塞的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川地农田养分长期定位试验场(1997年开始)内,以大豆-玉米-玉米轮作模式的农田土壤为对象,设置氮肥(N,尿素97.5kg/hm2)、磷肥(P,过磷酸钙75.0kg/hm2)、有机肥(M,羊粪7 500kg/hm2)、N+P、N+M、P+M、N+P+M、裸地(BL)和不施肥(CK)共9个长期施肥处理,采集020和2040cm土层土样,测定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及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锰和有效铁含量,并对微量元素有效含量进行评价,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与CK相比,无论有机肥单施还是与无机肥配施,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含量均显着高于单纯施用化肥土壤,其中土壤有效锌、有效锰和有效铁的平均增幅分别达34.3%,31.5%和40.4%,长期施用氮肥会造成土壤有效锌和有效锰的轻微亏损。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与有效锌、有效锰和有效铁的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而pH则与其为负相关关系。【结论】总体上看,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并不缺乏有效铜,而有效锌、有效锰和有效铁都处于亏缺边缘,施用有机肥可有效改善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亏缺状况。

丁少男[8](2016)在《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黄土丘陵区农田是我国北方农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增加作物产量,很多地方的肥料投入很大,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明确这一区域施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特以安塞站16年川地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施肥处理下(N(氮肥)、P(磷肥)、NP、M(有机肥)、MN、MP、MNP、CK(对照)、BL(裸地))农田土壤性质进行综合分析,从土壤养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库以及影响养分转化、能量流动的微生物活性角度分析了这些指标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特征,进而通过相关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综合比较不同施肥处理的特点,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16年耕作后,相对于CK,长期施N肥、P肥和NP配施对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无显着性影响,含P肥的处理会显着增加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有机肥参与的处理会显着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较CK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30%、31%、27%和85%。不同处理土壤下层(20-40cm)各养分的分异规律不如表层(0-20cm)明显。施肥主要影响土壤表层。2.不同施肥处理中,以MNP处理作物产量最高,随着施肥年限的增加,有机肥和化肥之间的产量差异越来越大。单施N肥或NP肥配施也可显着增加作物产量,而单施P肥增产效果并不显着。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玉米不同部位N、P、K含量存在着显着差异。大豆籽粒N含量和P含量约为其茎荚的10倍。玉米籽粒中的N、P含量远远大于茎秆中的含量,而K含量远远小于茎秆含量,有机肥的处理会大量的增加玉米茎秆的K含量。3.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差异并不显着,表层和下层土壤粘粒、粉粒、砂粒的百分含量平均为17.92%、60.72%、21.37%。土壤颗粒及微团聚体的优势粒级均为0.020.05mm。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差异不显着,以MNP处理的值最小。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粘粒(<0.002mm)和细粉粒(0.0020.02mm)极显着正相关,与粗粉粒(0.020.05mm)和细砂粒(0.050.2mm)极显着负相关;土壤团聚度与<0.05mm各粒径土壤微团聚体显着负相关,与>0.05mm各粒径土壤微团聚体显着正相关。4.相比于CK,有机肥比化肥处理更能提高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水溶性总氮(WSTN)含量,磷肥参与的处理会显着增加表层的水溶性总磷(WSTP)含量。长期施肥处理的表层土壤C/N值在10左右,下层为9,不同处理之间无显着差异,变异较小;而WSOC/WSTN则有显着变化,变化幅度在15.7-28.6之间,变幅较大,变异系数超过10%。WSOC对施肥措施的响应要比有机碳更为敏感。对照CK的土壤耕层有效Cu、Zn、Mn、Fe的含量分别为0.90、1.03、8.59、6.31mg kg-1,长期施用有机肥的土壤,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显着高于纯施化肥的土壤,对土壤有效锌、有效锰和有效铁的增幅作用都很显着,平均增幅分别达34.3%、31.5%和40.4%。长期氮肥处理,会造成土壤有效锌和有效锰的轻微亏损,但未达到显着性差异。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并不缺乏有效铜,而有效锌、有效锰和有效铁都处于亏缺边缘,施用有机肥可有效改善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贫瘠状况。水溶性有机物与微量元素中的有效锰、锌、铁极显着相关,有效铜只和水溶性有机碳显着相关。5.不同施肥处理的四个易氧化有机碳区组(F1,F2,F3和F4)的比例并不一样,按照F1>F2>F4>F3的顺序排列,分别占总有机碳的47%,27%,18%,8%。有机肥处理能显着增加表层F1和F2组分,F3和F4组分则在下层土壤中无显着性变化。化肥处理则只能增加F4组分。有机肥处理的SOC,F1组分和F2组分的敏感性指数SI要比相应的化肥处理高,其中,F1组分比其他各组分更敏感,更适宜作为评价土壤碳组分变化的指标。6.除了过氧化氢酶外,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酶活性都是表层高于下层;施化肥并不能显着影响土壤酶活性,有机肥参与的处理土壤酶活性要显着高于化肥处理,施肥方式的差异影响着土壤酶活性。单位有机碳酶活性的响应规律和传统酶活性的规律并不一致,大致上为有机质含量越高,其单位有机碳酶活性越低。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高低和有机碳的活性组分存在着极显着的相关性,有机碳组分中活性组分显着影响酶活性。单施氮肥能提高G-和总PLFA含量,单施磷肥能提高G-、放线菌和总PLFA含量;氮磷肥混施对微生物呼吸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明显。有机肥参与处理对G+、G-细菌、放线菌以及总PLFA含量都有显着影响。单施有机肥影响总PLFA含量和诱导呼吸,有机与无机肥混施能明显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呼吸强度;7.总计24个土壤指标经过主成分分析,可用4个主成分进行表征,可解释的累计方差为90%。4类主成分所表征的主要因子分别为碳氮因子、养分因子、磷因子以及土壤结构因子,方差贡献率依次为60.12%,17.15%,6.48%,6.29%。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磷素是影响黄土区农田土壤质量的一个限制因素。农田中配施有机肥和磷肥,对土壤的综合质量提升最高。单施化肥或者只施化肥,会对土壤肥力造成损耗,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机肥对于农田利用潜力的提升非常巨大。

唐添[9](2015)在《枣庄市山亭区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科学管理土壤养分,合理施用化肥,是关系到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充分了解土壤特性特别是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变异特征,把握其分布规律,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是土壤养分管理以及合理、有效、精准施肥的基础(刘杏梅,2003)。对于在土壤养分质量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来说,更是具有非常重大的研究意义。本研究应用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方法,研究了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的分布及其空间变异规律,初步评价了土壤部分养分含量状况及其控制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的影响因子,探讨了土壤养分分区管理和施肥的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对枣庄市山亭区2011年采取的2059个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养分含量监测结果描述统计和数据正态化检验表明:有效锰符合正态分布外,其余土壤属性均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变异系数在30.97%62.42%之间,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均属中等变异程度;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12.54g/kg,有效锰平均值为24.59mg/kg,有效锌平均值为0.39mg/kg,水溶态硼平均值为0.38mg/kg,有效铜平均值为1.25mg/kg,有效铁平均值为20.24mg/kg,从均值来看,除土壤有机质SOM(临界值为20g/kg)、有效锌(临界值1.0mg/kg)和水溶态硼(临界值0.5mg/kg)低于临界值以外,有效锰(临界值15mg/kg)、有效铜(临界值1.0mg/kg)、有效铁(临界值1.0mg/kg)的含量均高于各自的临界值,土壤土壤有机质处于缺乏水平,表明研究区域的土壤肥力质量偏低;微量元素中,有效锌和水溶态硼的含量处于极缺乏和缺乏的水平,有效铁和有效锰处于极丰富和丰富的水平,有效铜处于适中或丰富的水平。(2)通过对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Fe、Mn、Cu、Zn和B)的半方差函数分析表明,有效锌的块金值与基台的比值等于1,土壤有机质的为0.011,有效锰的为0.048,水溶态硼的为0.147,有效铜的为0.092,有效铁的为0.278,除有效锌为纯块金效应外,土壤有机质和其它有效微量元素空间自相关性较强,其中结构性因素起主导作用。(3)根据半方差理论模型和参数可知:有效锌和有效铜的决定系数R2较小,分别为0.605和0.651;水溶态硼的决定系数R2居中,为0.815;土壤有机质、有效锰和有效铁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尤其有效铁的决定系数R2达到了0.984。综上所述,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6,能较好的反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空间结构特征。(4)根据空间分析,普通克里格插值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呈块状分布,分布的总趋势是:西南部比东北部偏高,与山亭区地形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各异。土壤水溶态硼和有效锌含量的空间分布总体上没有明显的特征;有效铜的空间分布趋势较为明显,总体上呈块状分布,分布的总趋势为中间高四周低;全区土壤有效铁和有效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北高南低的趋势,但有效铁的空间差异层次性更为明显。结合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对研究区的土壤元素进行分区管理,其中,土壤有机质可以分为三个区,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均可以分为两个养分分区。(5)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土壤类型、耕层质地、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地貌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均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土壤类型主要是由于成土母质的差异影响土壤有机质的高低与分布,随质地由砂变粘、坡度由低变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升高,田间管理水平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另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着坡度的升高而降低。坡度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与已有的研究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与人类耕作等因素有关土壤有效微量元素中,该五种内在因素对有效锌和水溶态硼的空间分布不存在明显的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和地貌类型对有效铜含量的空间分布并无明显影响,但土壤类型和质地对其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有效铁和有效锰,除了坡度以外,其他四种结构性因素对有效铁和有效锰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有效铁的影响效果尤为明显。坡度对土壤有效元素的含量高低并无明显的影响,对有效铁存在一定的影响,可能是由于有效铁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受小于实验取样尺度上的作物、施肥、管理水平等随机性因素的影响,致使有效铁与其他有效微量元素在坡度影响下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

郭莉[10](2015)在《北京十三陵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文中认为以土壤肥力、土壤环境调查评价为基础,综合大气质量、灌溉水质量和农产品品质与安全性评价结果,开展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参照北京市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程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对土壤养分丰缺程度进行评价表明,全氮含量水平为较缺乏和缺乏,磷含量水平以中等、较丰富和丰富为主,全钾含量水平几乎全部为丰富和很丰富;有机质含量水平中等;土壤综合养分以三级水平为主。2、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评价表明,土壤环境质量以清洁为主,部分地区土壤镉(Cd)、铅(Pb)和镍(Ni)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土壤环境综合评价主要为清洁和尚清洁。3、十三陵地区灌溉水质和大气环境质量优良,施用的有机肥料养分含量高、重金属不超标,符合绿色食品产地标准要求。4、该区特色农产品柿子、尜枣、樱桃和苹果中富含钾、钙、铜、磷、铁等营养元素,种植区土壤中有效养分含量高,果品品质与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相关性显着。5、土地质量评估研究发现十三陵镇有大面积高硒土壤,土壤Se含量大于0.4mg/kg的面积有23.52km2,占十三陵镇调查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老君堂、东水峪、大岭沟、锥臼峪、德胜口、万娘坟、燕子口、石头园、康陵村、下口村东,以及水库的北部地区。富硒地区土壤中有效硒也比较高,具有较大的开发富硒农产品潜力。6、该镇13个皇陵内土壤中汞(Hg)、金(Au)含量高,部分地区土壤汞含量超标,超标点大部分位于各陵内的石五供院内和配殿院内,对环境质量有一定影响。依据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对土壤污染规避、基本农田质量监测、特色农产品和富硒土地开发提供规划建议。

二、吉林省土壤中有效锰、铜、钼和锌含量的时空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省土壤中有效锰、铜、钼和锌含量的时空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稻田土壤有效态中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采集与测试分析
    1.3 水稻土有效态中、微量元素含量分级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区土壤中量营养元素区域变化
    2.2 稻区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区域变化
    2.3 土壤p H值与中微量营养元素的相互关系
3 讨论
    3.1 水稻土有效态中、微量元素含量区域分布特征
    3.2 有效态中、微量元素丰缺程度
4 结论

(3)主产区农田栽培人参土壤特性及其对人参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土壤物理特性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2.1 土壤容重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2.2 土壤质地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3 土壤化学特性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3.1 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3.2 土壤大量元素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3.3 土壤中微量元素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4 土壤生物学特性对人参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1.5 人参产区土壤肥力质量状况研究
    1.6 药材中矿质元素对其品质的影响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肥力状况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容重
        2.2.2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酸碱度、有机质
        2.2.3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大量元素含量
        2.2.4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
        2.2.5 土壤指标相关性分析
        2.2.6 农田栽参土壤肥力评价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农田栽培人参品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产区人参单体皂苷含量分析
        3.2.2 不同产区人参总皂苷含量分析
        3.2.3 不同产区人参多糖含量分析
        3.2.4 不同产区人参氨基酸含量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农田栽培人参参根矿质元素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参根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4.2.2 参根矿质元素与果实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2.3 参根矿质元素与人参品质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土壤理化性质对人参品质的影响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理化性质与人参品质指标的相关性
        5.2.2 土壤理化性质对人参品质影响的回归方程建立
        5.2.3 农田栽培人参土壤理化指标含量优化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农田栽参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对人参品质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1.3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物种相对丰度统计
        6.2.2 α多样性指数和β多样性聚类
        6.2.3 菌群丰富度统计
        6.2.4 土壤因子、参根品质与土壤微生物的相关性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不同尺度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微量元素的来源和形态及其转化研究进展
        1.2.2 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进展
        1.2.3 微量元素肥料施用研究进展
    1.3 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3.1 地统计学研究进展
        1.3.2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2.2.1 采样方法
        2.2.2 测定方法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地级市尺度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3.1 土壤微量元素描述性统计特征
    3.2 土壤微量元素时间维变异特征
    3.3 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
    3.4 土壤微量元素等级评价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章 农区尺度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4.1 土壤微量元素描述性统计特征
    4.2 土壤微量元素时间维变异特征
    4.3 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
    4.4 土壤微量元素等级评价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第五章 县域尺度土壤与小麦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5.1 土壤与小麦微量元素描述性统计特征
    5.2 土壤与小麦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5.3 土壤与小麦微量元素方差分析
    5.4 土壤与小麦微量元素综合评价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小结
        5.5.2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冀西北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规律及综合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养分时空格局演变规律研究
        1.2.2 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研究
        1.2.3 耕地质量改良技术研究
        1.2.4 肥料合理配施技术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地形、气候与土壤类型
    2.2 数据来源
        2.2.1 耕地土壤养分数据
        2.2.2 图件数据
        2.2.3 其他资料
    2.3 评价方法与数据分析
        2.3.1 样点数据采集与分析
        2.3.2 土壤养分分级方法
        2.3.3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2.3.4 养分平衡法
        2.3.5 数据处理及图件制作
3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养分时间变化规律
        3.1.1 土壤pH和有机质时间变化规律
        3.1.2 土壤大量营养元素时间变化规律
        3.1.3 土壤微量营养元素时间变化规律
    3.2 土壤养分等级现状及空间分布
        3.2.1 土壤pH和有机质等级现状及空间分布
        3.2.2 土壤全氮空间分布
        3.2.3 土壤有效磷空间分布
        3.2.4 土壤速效钾空间分布
    3.3 耕地综合质量评价研究
        3.3.1 建立评价指标
        3.3.2 计算耕地质量综合指数
        3.3.3 评价结果校验与质量控制
        3.3.4 冀西北耕地质量分级
        3.3.5 冀西北地区耕地质量等级空间地域分布
        3.3.6 冀西北地区耕地质量等级分述
    3.4 马铃薯分区施肥与耕地质量提升建议
        3.4.1 马铃薯分区施肥建议
        3.4.2 耕地质量提升建议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6)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变异规律与精准施肥分区(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研究现状
        1.2.1.1 土壤养分时空格局演变的研究方法
        1.2.1.2 土壤养分时空格局演变规律研究
        1.2.2 土壤养分变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1 影响养分变异的自然因素
        1.2.2.2 影响养分变异的人为因素
        1.2.3 土壤养分管理分区施肥技术及现状
        1.2.3.1 土壤养分管理分区的方法
        1.2.3.2 土壤养分管理分区施肥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1.1 土壤养分总体特征及规律研究
        1.3.1.2 不同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1.3.1.3 土壤主要养分的多因素影响综合分析
        1.3.1.4 作物长势与产量水平综合分析
        1.3.1.5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养分管理分区研究
        1.3.1.6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精准施肥分区研究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2 自然环境条件
        2.2.1 气候条件
        2.2.2 地形地貌
        2.2.3 植被覆盖
        2.2.4 水文状况
    2.3 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2.4 农业生产概况
3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养分数据来源
        3.1.2 遥感数据来源
        3.1.3 统计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规律研究方法
        3.2.1.1 土壤养分统计特征的研究方法
        3.2.1.2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的研究方法
        3.2.1.3 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的研究方法
        3.2.1.4 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研究方法
        3.2.2 土壤养分的影响因素与变异规律研究的方法
        3.2.3 土壤主要养分的多因素影响研究的方法
        3.2.4 作物长势与产量水平综合分析方法
        3.2.5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养分管理分区研究方法
        3.2.6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精准施肥分区研究方法
    3.3 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3.4 土壤养分影响因素分级
4 土壤养分总体特征研究
    4.1 土壤养分的统计特征
    4.2 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
    4.3 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
        4.3.1 土壤p H、有机质和大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4.3.2 土壤中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4.3.3 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4.4 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4.4.1 土壤p H、有机质及大量元素的动态变化
        4.4.2 土壤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
    4.5 小结
5 不同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5.1 气候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1.1 积温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1.2 降水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2 海拔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3 土壤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3.1 土壤类型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3.2 表层质地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4 人为因素对土壤养分变异性的影响
        5.4.1 灌排条件
        5.4.2 施肥水平
    5.5 小结
6 土壤主要养分的多因素影响综合分析
    6.1 模型的构建
    6.2 土壤氮素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异规律
    6.3 土壤磷素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异规律
    6.4 土壤钾素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异规律
    6.5 土壤氮磷钾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异规律
    6.6 小结
7 作物长势与产量水平综合分析
    7.1 小麦玉米的长势变异
        7.1.1 MODIS-NDVI年际时序曲线
        7.1.2 小麦玉米的长势分布
        7.1.3 小麦玉米长势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7.2 小麦玉米的产量变异
        7.2.1 小麦玉米的产量分布
        7.2.2 小麦玉米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7.3 小麦玉米的长势与产量
    7.4 小结
8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养分管理分区研究
    8.1 养分数据的标准化
    8.2 养分综合指数的建立
    8.3 养分指标及空间分布
    8.4 养分管理分区
        8.4.1 分区模型
        8.4.2 分区结果
        8.4.3 管理对策
    8.5 养分管理分区合理性验证
    8.6 小结
9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精准施肥分区研究
    9.1 配方施肥模型
    9.2 施肥量分区
    9.3 施肥配方分区
    9.4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特色
    10.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7)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研究方法
        1.3.1 样品采集
        1.3.2 土壤常规指标测定[12]
        1.3.3 铜、锌、锰、铁微量元素的测定[13]
        1.3.4评价标准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期施肥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2.2 长期施肥处理后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变化与评价
        2.2.1 有效铜
        2.2.2 有效锌
        2.2.3有效锰
        2.2.4 有效铁
    2.3 种植作物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2.4 土壤微量元素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3.2 不同因素对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4 结论

(8)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长期施肥试验
        1.2.2 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目前存在问题
        1.2.3 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的研究
        1.2.4 施肥对土壤养分及作物养分分配影响的研究
        1.2.5 施肥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微团聚体影响的研究
        1.2.6 施肥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物的影响研究
        1.2.7 施肥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研究
        1.2.8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研究
    1.3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括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集
        2.2.4 指标分析
        2.2.5 数据处理
        2.2.6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长期施肥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作物养分分配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指标测定
        3.2.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3.3.2 长期施肥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3.3.3 长期施肥对土壤全磷的影响
        3.3.4 长期施肥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3.3.5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3.3.6 长期施肥对大豆不同部位养分含量的影响
        3.3.7 长期施肥对玉米不同部位养分含量的影响
        3.3.8 长期施肥对土壤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长期施肥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微团聚体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分析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施肥处理对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
        4.3.2 施肥处理对土壤微团聚体的影响
        4.3.3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团聚度、分散率及分形维数
        4.3.4 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颗粒组成的关系
        4.3.5 土壤颗粒、微团聚体组成与团聚结构、有机碳及分形维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长期施肥处理对黄土丘陵区农田水溶性有机物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5.1 前言
    5.2 研究方法
        5.2.1 样品采集及指标分析
        5.2.2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5.3.2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溶性氮的影响
        5.3.3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溶性磷的影响
        5.3.4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C/N、WSOC/WSTN的影响
        5.3.5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后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变化与评价
        5.3.6 种植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影响
        5.3.7 水溶性有机物、微量元素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4.1 水溶性有机碳、氮
        5.4.2 水溶性磷
        5.4.3 施肥方式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
        5.4.4 影响土壤微量元素的因素
    5.5 小结
第六章 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农田易氧化有机碳区组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样品采集
        6.2.2 指标分析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施肥处理中易氧化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6.3.2 易氧化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
        6.3.3 不同施肥之间的交互作用
        6.3.4 不同施肥处理下易氧化有机碳的敏感性指数
        6.3.5 15年不同施肥后碳含量的变化
        6.3.6 不同施肥处理下碳库管理指数CMI
        6.3.7 不同易氧化有机碳组分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
        6.3.8 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聚类分析
    6.4 讨论
        6.4.1 有机碳SOC
        6.4.2 易氧化有机碳组分
        6.4.3 CMI评价
    6.5 小结
第七章 施肥处理对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样品采集
        7.2.2 指标测定
        7.2.3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施肥对土壤呼吸和代谢熵的影响
        7.3.2 土壤酶
        7.3.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7.4 讨论
        7.4.1 土壤酶活性
        7.4.2 单位有机碳酶活性
        7.4.3 不同施肥处理对于微生物群落结构
        7.4.4 土壤呼吸
        7.4.5 聚类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黄土丘陵区长期施肥处理农田土壤的综合评价
    8.1 前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指标选取
        8.2.2 数据处理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不同处理综合评价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枣庄市山亭区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壤空间变异的研究方法
        1.2.2 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性及影响因素
        1.2.3 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性及影响因素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的研究方法
        1.4.1 地统计学方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象气候
        2.1.4 河流水文
        2.1.5 土壤
3 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
    3.1 数据获取
        3.1.1 资料收集与整理
        3.1.2 土壤采样方法
        3.1.3 土壤样品的测定方法
    3.2 数据处理
        3.2.1 土壤特性的异常值处理方法
        3.2.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ESDA)检验数据的正态分布
4.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4.1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的描述统计分析
        4.1.1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的统计特征
        4.1.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ESDA)检验数据的正态分布
        4.1.3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含量的样本统计分析
    4.2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结构分析
        4.2.1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半方差函数模型的选择
        4.2.2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
    4.3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
        4.3.1 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
        4.3.2 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
        4.3.2.1 土壤有效锌的空间分布
        4.3.2.2 土壤水溶态硼的空间分布
        4.3.2.3 土壤有效铜的空间分布
        4.3.2.4 土壤有效锰的空间分布
        4.3.2.5 土壤有效铁的空间分布
    4.4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的分区管理研究
        4.4.1 土壤有机质的分区管理研究
        4.4.2 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分区管理研究
    4.5 本章小结
5.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1 土壤类型对土壤属性的影响
        5.1.1 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1.2 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影响
    5.2 土壤质地对土壤属性的影响
        5.2.1 土壤质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2.2 土壤质地对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影响
    5.3 坡度对土壤属性的影响
        5.3.1 坡度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3.2 坡度对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影响
    5.4 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属性的影响
        5.4.1 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4.2 土地利用类型对有效微量元素的影响
    5.5 地貌类型对土壤属性的影响
        5.5.1 地貌类型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5.2 地貌类型对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创新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北京十三陵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1.3 野外和室内工作量
        1.3.1 野外工作量
        1.3.2 室内工作量
    1.4 主要成果
2 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地貌概况
    3.3 地质背景概况
    3.4 土壤类型概况
    3.5 土地利用现状概况
    3.6 农作物和名优特产品分布
4 研究方法和质量控制
    4.1 研究方法
        4.1.1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方法
        4.1.2 其它介质样品采集方法
        4.1.3 样品加工处理方法
    4.2 样品分析测试与质量控制
        4.2.1 土壤样品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
        4.2.2 果品样品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
        4.2.3 其他样品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
    4.3 数据处理和图件编制方法
        4.3.1 数据处理
        4.3.2 土地质量分等评估图
        4.3.3 基础图件的编制方法
5 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5.1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5.1.1 土壤元素含量地球化学特征
        5.1.2 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
        5.1.3 土壤组合元素区域分布特征
    5.2 果品和根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5.2.1 柿子
        5.2.1.1 柿子安全性评价和品质特征
        5.2.1.2 柿子根区土壤特征
        5.2.1.3 柿子品质和根区土壤营养成分相关性研究
        5.2.2 尜枣
        5.2.2.1 尜枣安全性评价和品质特征
        5.2.2.2 尜枣根区土壤特征
        5.2.2.3 尜枣品质和根区土壤营养成分相关性研究
        5.2.3 樱桃
        5.2.3.1 樱桃安全性评价和品质特征
        5.2.3.2 樱桃根区土壤特征
        5.2.3.3 樱桃品质和根区土壤营养成分相关性研究
        5.2.4 苹果
        5.2.4.1 苹果品质特征
        5.2.4.2 苹果根区土壤特征
        5.2.4.3 苹果品质与根区土壤营养成分相关性研究
    5.3 水环境质量调查和评价
        5.3.1 地下水化学分类
        5.3.2 水质现状评价
    5.4 大气环境质量调查和评价
        5.4.1 各采样点元素年沉降通量
        5.4.2 不同地区各元素年沉降通量比较
        5.4.3 元素沉降通量与相应土壤元素含量的关系
    5.5 施肥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调查和评价
6 重点生态环境调查和评价
    6.1 皇陵中土壤元素特征
        6.1.1 皇陵中土壤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6.1.2 皇陵中土壤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2 皇陵中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6.3 壤中气汞和大气汞的地球化学特征
7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7.1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
        7.1.1 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等级
        7.1.2 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
        7.1.3 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
        7.1.4 灌溉水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和大气干湿沉降物环境地球化学等级
        7.1.5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
    7.2 绿色食品产地评价
    7.3 富硒土壤资源评价
        7.3.1 富硒土壤地质背景与硒含量特征
        7.3.2 土壤有效硒含量特征
        7.3.3 富硒土壤资源评价
    7.4 土地利用地球化学适宜性分区
        7.4.1 地球化学适宜性分区准则
        7.4.2 地球化学适宜性分区方法
        7.4.3 地球化学适宜性分区和评价
    7.5 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8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吉林省土壤中有效锰、铜、钼和锌含量的时空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水稻产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及培肥措施[D]. 席赫阳.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中国稻田土壤有效态中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J]. 张璐,蔡泽江,王慧颖,于子坤,韩天富,柳开楼,刘立生,黄晶,文石林,张会民. 农业工程学报, 2020(16)
  • [3]主产区农田栽培人参土壤特性及其对人参品质影响的研究[D]. 左湘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不同尺度土壤微量元素时空变异特征研究[D]. 袁敏敏. 扬州大学, 2020
  • [5]冀西北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规律及综合质量评价研究[D]. 杨茗杰.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6]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养分变异规律与精准施肥分区[D]. 杨歆歆.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影响[J]. 丁少男,薛萐,刘国彬,张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8]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D]. 丁少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9]枣庄市山亭区土壤有机质和有效微量元素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D]. 唐添.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6)
  • [10]北京十三陵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D]. 郭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

标签:;  ;  ;  ;  ;  

吉林省土壤有效锰、铜、钼、锌含量的时空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