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像学看三焦证

从影像学看三焦证

一、从放射诊断论三焦病证(论文文献综述)

陶嘉磊[1](2020)在《基于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物质基础库;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类黄酮组分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抗RSV潜在作用靶标;研究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对RSV肺炎小鼠模型的防治作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靶标代谢组学方法聚焦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类黄酮组分抗RSV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类黄酮组分的纯化工艺与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以药液质量浓度、树脂药材质量比、供试品pH、洗脱液体积、醇洗体积分数、洗脱体积流量为考察参数,并以类黄酮含有量为主要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聚酰胺树脂纯化工艺;应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切换扫描模式采集样品MS/MS数据,通过MS-FINDER平台结合人工核对方法定性分析清肺口服液中类黄酮组分,同时使用UPLC-MS/MS,以CSH-C18色谱柱、ESI,负离子模式SRM方式进行定量分析26种类黄酮。类黄酮组分网络药理学分析: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与STITCH数据平台对前期鉴定出的76种类黄酮进行成分靶标预测;基于Phenolyzer平台获取RSV相关靶点,利用STRING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同时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研究。动物实验研究:利用空斑实验测定RSV毒力,通过RSV滴鼻诱发小鼠肺组织感染模型。造模12 h后使用类黄酮低、高剂量组进行灌胃给药,同时使用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此外,在滴鼻造模前5天予以类黄酮预防性给药。在RSV感染第4与第6天对小鼠肺组织病理进行分析,并利用IHC方法分析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评价类黄酮对肺组织的保护作用。通过ELISA法和qPCR检测IL-1β、TNF-α、TGF-β1和IL-10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CD4+与CD8+T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比例,评价类黄酮组分对于RSV感染小鼠炎症反应和炎症细胞浸润的影响;分别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SV的F、G、NS1的核酸转录水平和F蛋白的表达量,同时针对F蛋白和RSV使用IHC验证类黄酮对RSV复制的影响;通过ELISA法和qPCR分别检测血清IFN-β以及IFN-α、IFN-β mRNA水平;利用 qPCR 对 MDA5、RIG-I、TBK1、IRF3、JAK1、TYK2、MX1、TRIM5、ISG15、IP-10 mRNA 进行检测,并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 TBK1、IRF3、p-TBK1、OAS1 水平,以及利用IHC半定量检测MX1、OAS1蛋白水平,评价类黄酮对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靶标代谢组学技术,检测RSV感染第4天小鼠血清、肺组织中与糖代谢、TCA相关的代谢产物水平,探讨类黄酮对RSV感染小鼠能量代谢产物的影响以及与固有免疫的联系。结果:(1)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为药液质量浓度24 mg/mL,树脂药材质量比25:3,上样液pH值4.0,5 BV水洗除杂,醇洗体积分数80%,醇洗体积6BV,洗脱流量3.0mL/min。纯化后,类黄酮含有量从18.5%提高至68.9%,转移率为78.7%。(2)共有440种类黄酮被初步鉴定出,其中负离子模式266种,正离子模式234种,有60种类黄酮在两种模式下均有良好响应;已知清肺口服液组方各单味药类黄酮共计146种,有78种被检测出;儿茶素、木犀草素等26种类黄酮能够同时被定量检测,其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 square>0.9978)。(3)76种类黄酮共挖掘靶标368个,得到与RSV感染共同靶点87个,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山奈酚、木犀草苷是类黄酮中主要活性成分,靶标功能富集结果显示清肺类黄酮组分抗RSV作用机制主要与炎症通路、免疫调节、能量代谢、抗病毒感染等途径相关。(4)肺病理结果显示,RSV感染第4、第6天小鼠肺部均有严重的炎症反应,有大小不等的实变病灶、显着浸润的炎症细胞以及明显的血管组织、肺泡组织周边水肿。类黄酮高剂量和预处理组肺组织炎症评分低于模型组;RSV感染后,肺组织Caspase-3表达上调,类黄酮组可部分抑制Caspase-3水平。(5)ELISA、qPCR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类黄酮高剂量和预处理组能有效降低IL-1β、TNF-α和TGF-β1炎症因子水平,上调抗炎因子IL-10;类黄酮组分治疗或预处理后有减少CD4+、CD8+T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浸润的趋势。(6)肺组织中可检测到RSV特异性核酸,而在正常组中未检测出。模型组有较强的RSV复制,但肺组织中IFN-α、IFN-β mRNA上调不明显,类黄酮预处理或治疗后均可抑制F蛋白及其mRNA水平,同时对G、NS1核酸转录也有抑制作用,且均能有效上调IFN-αmRNA以及血清、肺组织中IFN-β蛋白水平,对IFN-β mRNA有上调趋势。(7)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BK1、IRF3mRNA的水平呈现出与RIG-I mRNA相似的上调作用,同时IRF3、p-TBK1蛋白也显着上调,TBK1有上调趋势,对JAK1、TYK2转录无影响,能够提高MX1、TRIM5、ISG15、IP-10转录水平和OAS1蛋白含量;类黄酮高剂量和预处理均能促进TBK1磷酸化,提高JAK1、IP-10、ISG15 mRNA水平,对TYK2 mRNA无影响,对OAS1蛋白有上调作用。(8)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丙酮酸、乳酸、顺式乌头酸均上调,琥珀酸、3-磷酸甘油酸有上调趋势,α-酮戊二酸有下调趋势;类黄酮高剂量组能够逆转RSV感染诱导的丙酮酸、乳酸、顺式乌头酸、3-磷酸甘油酸的上调,能够下调血清苹果酸水平,有降低琥珀酸趋势;利巴韦林的干预造成了血清中乳酸、琥珀酸、富马酸、苹果酸、α-酮戊二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柠檬酸进一步上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中丙酮酸、乳酸等1 1种目标代谢物均显着上调;类黄酮高剂量组能够逆转RSV感染诱导的肺组织乳酸、3-磷酸甘油酸、富马酸、苹果酸、葡萄糖的上调,能够进一步上调肺组织丙酮酸水平,有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琥珀酸趋势;与模型组比,西药利巴韦林的干预可以下调葡萄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水平,但造成了肺组织更高水平的乳酸堆积。结论:(1)采用聚酰胺树脂纯化清肺口服液中的类黄酮稳定可靠、效果良好;运用MS-DAIL联合MS-FINDER分析鉴别类黄酮简单高效,可作为初步鉴定中药类黄酮成分的首选方法。(2)UPLC-QE-Orbitrap-MS结合MS-FINDER可快速定性分析清肺口服液中的类黄酮;利用UPLC-MS/MS技术,使用CSH-C18色谱柱可以高效、可重复的同时定量检测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中26种类黄酮。(3)通过LC-MS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获得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的作用机制主要与炎症通路、免疫调节、能量代谢、抗病毒感染等途径相关,证实了复方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4)每只BALB/c小鼠给予5 × 10^5 PFU的RSV滴鼻可引起显着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和病理损伤;类黄酮组分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凋亡,同时RSV滴鼻造模能够在肺组织检测到RSV特异性核酸和蛋白,而类黄酮治疗可有效抑制RSV复制。(5)RSV感染可抑制宿主细胞Ⅰ型IFN的转录,干扰机体正常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同时造成宿主血清、肺组织能量代谢紊乱,乳酸堆积;类黄酮可激活Ⅰ型IFN信号通路,促进TBK1磷酸化,上调抗病毒蛋白水平,改善RSV诱导的代谢紊乱,同时类黄酮能够有效预防RSV感染,激活宿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对宿主能量代谢失衡也有一定预防作用。(6)类黄酮所表现出的激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作用可能是通过拮抗TGF-β1活性、与病毒非结构蛋白结合、改善宿主能量代谢并下调乳酸水平等方式间接实现。(7)利巴韦林能够有效抑制RSV的复制,但在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炎症反应等方面不及类黄酮,且能够引起宿主更强烈的能量代谢紊乱,诱导血清、肺组织乳酸水平升高,抑制宿主细胞正常的抗病毒免疫功能,这可能是临床使用不能获益的内在原因。

武强[2](2020)在《甲花片防治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甲花片对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患者相关肾脏损伤指标的影响,评价其防治造影剂肾病的临床疗效,为造影剂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中医临床证据。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前72小时起至术后72小时持续1周服用甲花片4片/次,3次/日,观察患者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估算的肾小球率过滤(eGFR)、胱抑素C(CysC)、尿N—乙酰一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β—半乳糖苷酶(GA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等指标的变化,比较2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结果:1.术后72h,治疗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术后24h,2组Scr、BUN、Cys C、hsCRP、IL-6、IL-8水平、NAG、GAL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eGFR显着低于术前(P<0.05~0.01);治疗组Cys C、hsCRP、NAG、GA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3.术后 72h,治疗组 Scr、BUN、Cys C、eGFR、NAG、GAL、hsCRP水平与术前相比基本持平(P>0.05),对照组Scr、BUN、Cys C、NAG、hsCRP、IL-6、IL-8水平与术前相比明显高于术前,eGFR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0.01);治疗组 Scr、BUN、Cys C、hsCRP、IL-6、IL-8、NAG 及 GA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eGF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甲花片能显着降低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Scr、BUN、Cys C、NAG、GAL、hsCRP、IL-6及IL-8水平,提高eGFR,减少CIN的发生,较好地发挥保护肾功能的作用。

李思晴[3](2019)在《电针颈椎病穴结合大椎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血瘀证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临床研究是以神经根型颈椎病(CSR)血瘀证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电针颈椎病穴结合大椎放血的治疗方法对CSR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该疾病的中医特色治疗寻找有效治疗方法及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临床研究基础。方法:本课题选取从2018年01月—2019年01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推拿科(颈肩腰腿痛科)就诊且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血瘀证为临床表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EXCEL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电针颈椎病穴结合大椎放血组)和对照组(电针颈夹脊穴结合大椎放血组),两组各35例。予以电针治疗每天1次,连续10天为1个疗程,两次疗程中间隔1天,共2个疗程(共21天);放血治疗予以隔天1次,5次为1个疗程,两疗程中间隔一天,共治疗2个疗程。对受试患者在治疗前后均登记其VAS评分及颈椎病疗效评分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观察两组患者疗效指标在治疗前后变化情况:(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结束后VAS评分及颈椎病疗效评分总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表明两组治疗均可明显改善CSR患者临床症状。(2)通过与对照组比较,可以发现第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的VAS评分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短期疗程内观察组对CSR疼痛缓解更有效;但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相对长疗程内对缓解疼痛的疗效相当。对于颈椎病疗效评价的各项目具体情况对比,仅颈部疼痛和颈部活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在改善CSR引起的颈部疼痛和颈部活动方面要比对照组治疗更有优势。2.总体疗效评价比较:(1)根据颈椎病疗效评分表评定,治疗结束后电针颈椎病穴结合大椎放血组治疗结束后临床总有效率为97.14%,电针颈夹脊穴结合大椎放血组为94.29%,经等级资料秩和检验比较,得出两组治疗在总体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颈椎病穴结合大椎放血与电针颈夹脊穴结合大椎放血的治疗方法,两种治疗途径均能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血瘀证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虽然电针颈椎病穴结合大椎放血疗法与电针颈夹脊穴结合大椎放血疗法,在长期治疗及总体疗效分析的治疗结果并无明显差别,但电针颈椎病穴结合大椎放血疗法对于缓解颈部疼痛和改善颈部活动方面疗效更好,以及在相对较短疗程内对缓解CSR引起的疼痛治疗是更有优势的。

马宁[4](2016)在《三焦、三部与形藏四》文中研究说明三焦、三部和形藏四是《黄帝内经》中的解剖词汇。试图从胚胎学和解剖学的角度对三焦、三部和形藏四的概念进行分析,将《黄帝内经》中仅有的文字描述与解剖事实相对照,考证《黄帝内经》在胚胎学和解剖学方面的成就。

张东友[5](2014)在《影像学与中医学结合研究》文中指出中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结晶,它具有先进的认识论,但其实现方法相对原始,中医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为促进中医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其在定性、定量方面取得共识。影像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影像学和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不同,其结合点一直是困扰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一个难点。本文旨在探讨影像学与中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分析影像学在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并探索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影像学与中医结合)的研究范畴,建立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一、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与联系

耿坚,张闽光,张安君,邢东炜,陆孟莹,黄学菁,詹松华[6](2014)在《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教学实践的再探索》文中提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龙华、岳阳、市中医等医院,在国内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领域有着良好的基础和传统。利用此优势,曙光临床医学院影像教研室在国内最早开展了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教学实践活动,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1]。这些年来,教研室的人员虽有调动及外出学习,但中西医结合的教学实践并未终止,而且内容、范围都得到了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在此介绍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与进展。

王晓旭[7](2014)在《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与通调三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通调三焦的相关性。寰枢椎脱位常常伴有四肢肌力减弱,皮肤感觉障碍,膀胱功能异常。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这些症候群,我们发现,皮肤感觉障碍与上焦肺主皮毛以及营卫运行有关;四肢的肌力减退与中焦脾主四肢以及气血生化有关;二便不调与下焦肾司二便以及膀胱气化有关。至于眩晕耳鸣、视物模糊、心慌汗出,舌蹇语塞、腹胀便溏等症状,均可以通过中医的脏腑五行理论——对号入座,并且分列于三焦的症候群中。例如心慌汗出一症,可归于上焦症状中,因为心慌为心失所养的表现,而汗为心之液,故汗出也多从心论治;再如腹胀便溏一症,多为脾虚所致,脾胃位居中焦,故腹胀便溏多从中焦论治。诸如以上列举的三焦不通的症状,能够按照中医四诊八纲进行辩证施治,但是有些患者通过中医传统的方法,例如中药、针灸、推拿、导引等,并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有些可以说是毫无起色。在骨科门诊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人是以上述三焦不通的症状为主诉前来就诊的,西医给予的是寰枢椎脱位的诊断,收入院并进行手术治疗后,脊髓压迫得以解除。此时我们会发现,在经过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后,患者原来的三焦不通的症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所以我们考虑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与通调三焦之间是否有着某些相关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探讨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通调三焦的相关性,并希望能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一定的启迪与帮助。方法:作者从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就诊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治疗的寰枢椎脱位的患者中,对110例(男65例,女45例;年龄8~65岁,平均41.6岁)寰枢椎脱位患者按T0I分型分为T1、T2、0、I一共4组,并且给予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其中包括牵引、手术复位、融合固定等。分别对比治疗前后寰椎平面SAC(脊髓有效空间),三焦气化不利评分(结合我对寰枢椎脱位症状的理解制定),JOA评分(17分法),DNI(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的差异。重点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三焦气化不利症状是否有所变化,如果患者经过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我们就认为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与通调三焦有着一定的相关性。结果:T1、T2、0、I这4组患者寰椎平面SAC术前分别为(13.35±3.22)mm、(10.44±2.23)mm、(7.97±3.13)mm、(10.51±0.72)mm,末次随访分别为(16.03±1.43)mm、(15.35±1.88)mm、(14.48±1.57)mm、(12.51±0.72)mm;三焦气化不利评分术前分别为(12.36±1.86)、(8.86±1.34)、(6.78±1.14)、(10.31±1.23);末次随访分别为(13.89±1.23)、(11.34±1.56)、(8.12±1.45)、(11.96±1.52)。JOA、DN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随着寰枢椎脱位患者脊髓压迫不同程度的解除,患者的神经功能同时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三焦气化不利的主要症状以及伴随症状均较外科治疗前有所缓解。结论:采用TO1分型对寰枢椎脱位患者进行外科治疗,在明显改善神经功能,解除脊髓压迫的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三焦气化不利的症状,这表明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与通调三焦有密切的相关性。这同时也提醒了广大的中医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如果遇到主诉以三焦不通症状前来就诊的患者,在基于针灸、中药等治疗不见好转的情况下,应该建议患者进行颈椎核磁共振的检查,看是否有颈椎脊髓以及神经根压迫等影像学表现,如果确诊是由于脊髓、神经根压迫引起的症状,应该给予相应的外科治疗,及时解除压迫,恢复神经功能,以免耽误患者最佳治疗时机。

陈钊智[8](2014)在《醒胰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醒胰汤保留灌肠对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中西医结合疗法在临床急症中的运用打下基础。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醒胰汤保留灌肠,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温盐水保留灌肠。观察两组患者前后各项指标数据。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在对比疼痛指数、血清淀粉酶、白细胞、谷丙转氨酶、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表明,醒胰汤保留灌肠能对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耿坚,张闽光,张安君[9](2014)在《张发初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浅析》文中指出张发初教授(1905-1982),浙江嵊州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1926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29年获理学学士学位。随后前往北京求学,1934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从事药理研究和内科医师工作,1937年后一直从事X线诊断和教学工作,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院放射科、放射学教研组主任、教授,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主任等职,同时还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放射科顾问,是我国着名的放射学家。

黄建尧[10](2013)在《灵枢短刺输刺法结合脊柱矫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SR)占各型颈椎病的比例约50%-60%,其中患者中80%有根性疼痛。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由于颈椎间盘和周围结构逐渐发生退行性变、骨质增生、或颈椎生理曲线改变后刺激或压迫颈神经引起的一组综合症。古今中外医学研究CSR病发的病因病机非为单一性,所以对CSR的治疗方式各有不同;有些患者因为疼痛难忍而选择借助于消炎镇痛类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症状,但缺点是大多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复发率极高:因为颈部结构复杂部位重要,是众多重要神经、血管、中枢系统通过的部位,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部位,所以CSR患者若寻求手术疗法,即对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相当高,因为手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瘫痪等无法挽回的后患;更因为颈椎病是一种退行性改变疾病,即使经过手术治疗还是无法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目前,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除了少数有典型手术指征的患者采用手术疗法及微创手术外,大多数患者仍倾向于采用非手术治疗。临床研究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CSR发病特点是发病较慢,且容易反复发作;病发的年龄也愈呈年轻趋势,发病高危险群集中在长期曲颈工作的白领及手机计算机低头族,每年来院就诊人数日益增多,高占疼痛门诊治疗的人数比例,而接受不当的治疗或长期未愈转诊而来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在本人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继承导师赖新生教授在《灵枢.官针》古典针法针刺镇痛的思想及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希望在传统中医疗法中寻找一种方法,一种可帮助患者有效而迅速的控制该疾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恢复生活的机能的综合性疗法研究目的研究探讨《灵枢.官针篇》中专治骨痹病症的古典针法之短刺输刺法,结合脊柱矫正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综合疗法的疗效机制,并且比较针推并用、单针刺、非侵入性单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之间的疗效及应用差异性,探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疗效巩固、临床疗效显着、安全性高的综合疗法,期能找出值得推广的非手术性、价廉、效速、免药物、少副作用以及低复发率的治疗方法,以提供指导临床应用。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于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台湾新北市吉仁医院、台北市正记中医诊所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附设医院针灸科门诊确诊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120例。根据入院顺序,按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分为治疗组A和对照组B、C两组共三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A疗法是采用短刺输刺法结合脊柱矫正手法,而对照组B是采用单纯短刺输刺法疗法,至于对照组C则采用单纯脊柱矫正手法疗法。疗效评定观察比较三组的症状积分,采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症状与功能量表和疼痛的简化McGill量表作为观察和疗效判定指标,并且以不同证型、复发率追踪、达到相同疗效时治疗的平均次数比较为次观察和疗效判定指标辅助评定疗效。研究结果1.本研究治疗组A入组40例,剔除2例,完成38例;对照组B入组40例,剔除1例,完成39例;治疗组C入组40例,剔除2例,完成38例;全部共完成115例。2.三组病人性别构成情况,经χ2检定,p值为0.892>0.05,故性别分布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男女比例无差异。三组病人年龄分布情况,经χ2检定,p值为0.314>0.05,说明年龄分布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三组病人治疗前病程分布情况,经χ2检定,p值为0.311>0.05,说明分组内的病程分布没有差异。三组病人治疗前病情分级情况,经χ2检定,p值为0.329>0.05,说明分组内治疗前的病情分级分布没有差异。4.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差值和改善指数,经K-W检定,p<0.05,三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更能改善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两组别分别以Mann-Whitney检定,说明治疗组A比对照组B、C更能改善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其中对照组C优于对照组B。3.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经K-W检定,p<0.05,三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经两组别分别以Mann-Whitney检定,说明治疗组A比对照组B、C更能改善该病患者的临床疼痛症状和体征,但其中对照组C优于对照组B。4.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差值的比较结果,经K-W检定,p值皆小于0.05,p*<0.05,p**<0.001,三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经过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后,治疗组A对疼痛的不同方面的改善要优于对照组B、C,而对照组C优于对照组B。5.治疗前后疼痛总分(PRI总分)改善与疗程的关系,经秩和检定,第一疗程与治疗前比较,p<0.05,说明在第一疗程结束后,三种治疗方法对于PRI疼痛总分的改善,治疗组A显着优于治疗组C,治疗组C显着优于治疗组B,说明针推并用的治疗方法能有效降低患者的PRI疼痛总分;与前一疗程相比,p<0.05,说明三种治疗方法皆可使患者于第二疗程结束时之PRI疼痛总分降低,表示三种方法对于患者的疼痛感皆有所改善,且以同期对照患者PRI疼痛总分后,p<0.05,推论治疗组A的患者PRI疼痛总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B、对照组C,表示针推并用的疗法于治疗进程中能给予病患较多的疼痛改善。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组A和对照组B、C的优良率分别为100%,71%,97%,经K-W检定,三组临床总体优良率疗效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6.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组A和对照组B、C的优良率分别为100%,71%,97%,经K-W检定,三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7.将患者年龄分组后,经K-W检定,四组不同年龄病患之疗效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故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经过治疗分析疗效可以看出,三种疗法对轻壮年患者(年龄<40岁;40~60岁)疗效显着,对年老者疗效较差。8.经K-W检定不同病程之患者与疗效的关系,p<0.05,说明不同病程之患者在疗效间具有显着性差异,经计算优良率后,发现病程<6月的患者疗效最高,即病程越短,疗效越好。9.从疗效看,三组疗法均能起效,治疗两个疗程后也都能达到有效、治愈。达到疗效为有效时的平均次数,经K-W检定后达显着差异,p<0.05,表示三种治疗方法治疗患者达到有效的平均次数有显着差异,但达到疗效为有效时的平均次数以治疗组A为最少;以疗效达到治愈的平均次数,以经K-W检定,p<0.05,达显着差异,表示三种治疗方法治疗患者达到治愈效果的平均次数是有差异可比性的,其中以治疗组A为最少,经上述检定结果,可推论以治疗组A的治疗平均次数为最少,治疗疗效较为速效。10.不同证型与三组疗效的关系,以K-W检定,风寒湿型、痰瘀阻络、气滞血瘀、气血亏虚各型之间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x2值分别为8.801(p>0.05)、31.505(p<0.05)、6.209(p>0.05),表示不同证型患者在分别施以三种不同疗法之后,治疗组A和对照组C在组内的疗效得分无无显着性差异,在对照组B中,肝肾不足之证型患者,在疗效的得分上显着低于其他各组,进一步分析肝肾不足型的患者在三种治疗方法之疗效得分,以K-W检定后,具有显着性差异,x2值为17.455,p<0.05,表示肝肾不足型患者经施以对照组B疗法后的疗效较差,说明三组不同疗法中,针灸治疗于肝肾不足型之病患可能疗效较差。11.三组复发病率比较,以K-W检定,p=0.012**<0.05,表示三组疗法的复发率,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治疗组B最容易复发。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皆有良好的疗效,并且说明治疗CSR病患年龄越小、病程愈短疗效越好。研究中所建立的短刺输刺法结合脊柱矫正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具有很好的疗效,具有高疗效、低疗程疗次、低复发率、不分证型的特点。综合疗法发挥了各种疗法的协同作用,临床疗效显着,提高及巩固了疗效,各方面的疗效皆优于单纯针刺及单纯脊柱矫正手法治疗本病,可供临床应用及指导推广。

二、从放射诊断论三焦病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放射诊断论三焦病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RSV的研究进展
        1.1 RSV流行病学研究
        1.2 RSV结构特征
        1.3 RSV感染复制与病理学特点
        1.4 RSV的临床诊断
        1.5 RSV的预防和治疗
    2 中医药防治RSV的研究现状
        2.1 中医药防治RSV感染的临床研究
        2.2 中医药防治RSV的基础研究
    3 宿主抗病毒先天免疫反应
        3.1 病毒感染模式识别受体及信号转导
        3.2 Ⅰ型干扰素的信号转导与抗病毒作用
    4 类黄酮抗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4.1 类黄酮的广泛生物学活性
        4.2 类黄酮抗病毒作用的多种途径
    5 本实验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的提取与鉴定
    1 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纯化的工艺研究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MS-DAIL联合MS-FINDER鉴定中药类黄酮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UPLC-QE-Orbitrap-MS技术结合MS-FINDER快速分析清肺口服液中类黄酮组分
        3.1 仪器与试药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UPLC-MS/MS法测定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中26种类黄酮
        4.1 仪器与试药
        4.2 方法与结果
        4.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作用机制
    1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及几个关键问题
        1.1 网络药理学概述
        1.2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现状
        1.3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2 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网络药理学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四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RSV感染Hep-2细胞空斑实验结果
        3.2 RSV感染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3.3 类黄酮组分有效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抑制Caspase-3蛋白的表达
        3.4 类黄酮组分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
        3.5 类黄酮组分对RSV复制及F蛋白的影响
        3.6 类黄酮组分上调IFN-α、IFN-β mRNA,提高血清、肺组织IFN-β含量
        3.7 类黄酮组分促进Ⅰ型IFN上游TBK1的磷酸化水平
        3.8 类黄酮组分激活Ⅰ型IFN下游抗病毒蛋白OAS1、ISG15表达
        3.9 类黄酮组分改善能量代谢,降低乳酸水平
    4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英文缩写词表
    2 UPLC-MS联合MS-FINDER初步鉴定出的440种类黄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甲花片防治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造影剂肾病的流行病及相关危险因素
        1.1 流行病学
        1.2 相关危险因素
    2. 现代医学对造影剂肾病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2.1 现代医学对造影剂肾病的定义及发病机制探讨
        2.2 现代医学对造影剂肾病的治疗进展
    3. 中医药学对造影剂肾病的认识及研究概况
        3.1 中医药学对造影剂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3.2 中医药学治疗造影剂肾病的方法和机制阐述
        3.3 中医药治疗造影剂肾病探析
    4. 甲花片药物成分、药理及临床疗效分析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来源
        2.3 诊断标准
        2.4 纳入及排除标准
        2.5 剔除、脱落及终止研究标准
        2.6 治疗方案
        2.7 观察指标及时间点
        2.8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分析
        3.2 观察指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意义
    2. 疗效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2.1 造影剂肾病发生率分析
        2.2 肾脏损伤血液标志物结果分析
        2.3 肾小管损伤标志物结果分析
        2.4 血液炎症标志物结果分析
    3. 安全性指标分析
    4. 中医药疗效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英文单词缩写对照表
    二、研究课题伦理审查批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电针颈椎病穴结合大椎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血瘀证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及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入选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试验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不良反应处理
    3 患者一般资料
    4 疗效观察指标
        4.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4.2 颈椎病疗效评分
    5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
        1.1 两组的年龄和病程构组成比较
        1.2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较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各疗效指标比较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病疗效评分及各具体项目积分比较
    4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5 两组患者的安全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西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中医对该病的认识
        1.2 西医对于该病的认识
    2 颈椎病穴的解析
        2.1 颈椎病穴的来源
        2.2 颈椎病穴的临床研究成果
        2.3 颈椎病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依据
    3 颈夹脊穴作为主穴对照的依据
    4 两组配穴的选穴依据
    5 证型的选择
    6 放血疗法的选用
        6.1 放血疗法的选用依据
        6.2 选择大椎穴放血的依据
    7 电针的治疗分析
    8 研究结果分析
    9 研究不足及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随机数字表
附录 C:病例观察表

(4)三焦、三部与形藏四(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焦
    1. 1 上焦
    1. 2 中焦
    1. 3 下焦
2 三部
    2. 1 三部划分的解剖基础
        2.1.1三部的现代解剖学划分
        2.1.2三部的胚胎发育学基础
    2. 2 三部的解剖实质
        2.2.1下部的实质
        2.2.2中部的实质
        2.2.3上部的实质
3“形藏四”
    3. 1 对王冰所言 “形藏四” 的解读
    3. 2“形藏四” 的本义

(5)影像学与中医学结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与联系
    (一)西医和中医的区别
    (二)西医和中医的联系
        1.现代医学模式强调服务对象的整体性与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
        2.循证医学提倡的个体化治疗与中医理论体系的辨证论治
        3.研究对象的同一性与“病”“证”之间的相关性
        4.中医“证”的本质与西医的基本病理过程
二、影像医学特征及其与中医辨证的思维共性
    (一)影像医学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
    (二)中医辨证与影像医学诊断的思维共性
三、影像医学与中医学结合研究方法探索
    (二)影像医学参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三)影像医学参与针灸作用机制研究
    (四)影像医学参与中医临床疗效观察
    (五)影像医学在中医脉象标准化研究中的应用
    (六)中医学在提高影像医学技术质量方面的应用
    (七)中医辨证论治与针灸在介入放射学的应用
    (八)中医学在影像医学其它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四、影像医学在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像医学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直接客观依据
    (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影像医学具有良好发展空间
    (三)影像医学与中医学结合研究加快中医现代化进程

(6)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教学实践的再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实习带教
2.课堂教学和影像学教材
3.学术交流
4.结语

(7)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与通调三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寰枢椎脱位外科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二、三焦气化不利的中医认识与治疗
第二部分 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与通调三焦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醒胰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西医认识
    2 中医认识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1 主要研究内容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4 观察项目
    5 疗效评定标准
    6 安全性评价
    7 不良事件记录及处理
    8 依从性问题
    9 病例脱落
    10 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
讨论
    1 西医认识
    2 中医认识
    3 醒胰汤的分析
    4 疗效与结果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急性胰腺炎患者情况调查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张发初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从事中药药理研究
2放射检查中中医针药的应用
3中西医结合影像诊断及疗效观察
4发掘中医学遗产,探讨中医理论
5结语

(10)灵枢短刺输刺法结合脊柱矫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中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知
        1 病名概述
        2 对CSR病因病机的认知
        3 对临床治疗的认知
    二、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 流行病学资料
        2 生理解剖结构基础
        3 病因病机学说
        4 病理研究
        5 病发部位与神经节段关系
        6 现代医学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概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案
    三、研究对象
        1 病例选择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退出(脱落)标准
        7 中止试验标准
    四、研究方法
        1 分组方法
        2 对照方法
        3 盲法设计
        4 观察指标
        5 治疗方法
        6 统计方法
    五、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三组病例数据资料
        3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差值和改善指数的比较
        4 治疗前后疼痛总分与差值评分的比较
        5 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差值的比较
        6 治疗前后疼痛总分改善与疗程间的关系比较
        7 三组疗法临床疗效的比较
        8 不同年龄病例与疗效的关系
        9 不同病程的病例与疗效的关系
        10 达到相同疗效治疗平均次数比较
        11 不同证型与三组疗效的关系
        12 三组复发病率追踪比较
        13 三组疗法疗程中副作用的观察
    六、讨论与分析
        1 临床疗效研究结果
        2 疗效评价指标
        3 针灸刺法的技术路线
        4 选穴依据
        5 脊柱矫正手法
        6 辅助诊断工具
        7 辅助治疗仪器
        8 典型病例
结论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与功能评定量表
    附表二:简易McGILL疼痛评分表
    附表三:观察纪录量表
    附表四:达到相同疗效次数
    附表五:中医辨证分型
    附表六:复发率追踪
    附表七:副作用观察
致谢

四、从放射诊断论三焦病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研究[D]. 陶嘉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甲花片防治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临床研究[D]. 武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电针颈椎病穴结合大椎放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血瘀证临床疗效研究[D]. 李思晴.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4]三焦、三部与形藏四[J]. 马宁. 中医杂志, 2016(09)
  • [5]影像学与中医学结合研究[A]. 张东友. 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4
  • [6]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教学实践的再探索[A]. 耿坚,张闽光,张安君,邢东炜,陆孟莹,黄学菁,詹松华. 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14
  • [7]寰枢椎脱位的外科治疗与通调三焦的相关性研究[D]. 王晓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醒胰汤保留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D]. 陈钊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张发初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浅析[J]. 耿坚,张闽光,张安君.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4(01)
  • [10]灵枢短刺输刺法结合脊柱矫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D]. 黄建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从影像学看三焦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