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P、ATM和MPLS设计策略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明毅[1](2021)在《卫星网络中CR-LDP协议的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技术发展,卫星通信具有的高覆盖、高传输速率、灵活性高等特点在通信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卫星网络不仅可以作为一个通信子系统与地面通信系统嵌合,完善网络拓扑,而且可以单独承载传输来自各个维度的信息流。网络用户增加导致通信数据量也急剧增加,这对星上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出来挑战。由于标签交换技术能够加快数据转发,同时也可以支持流量工程以及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等功能,因此在卫星网络中实现标签交换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结合卫星网络的特点,对标签交换系统中的标签分发协议进行研究。信令协议是标签交换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标签分发,在源端和目的端之间建立LSP(Label Switched Path,标签交换路径)实现数据高速转发,CR-LDP(Constraint-based Routing 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基于路由受限标签分发协议)通过建立LSP实现二、三层网络结合,并且通过显式路由等参数支持流量工程。本文在研究CR-LDP协议的基础上,结合卫星网络的特点,重点对CR-LDP协议在卫星网络中的适应性以及可控性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研究CR-LDP数据传输机制的基础上,将CR-LDP分为连接控制模块、标签管理模块、邻居管理模块以及传输代理模块,并针对卫星的S/L信道对于单个数据包大小有限制情况,采用自定义用户数据报协议替换TCP协议并进行相应的适配。2)在研究CR-LDP中双向LSP建立的基础上,对双向LSP建立流程进行改进。源节点发起双向LSP建立,建立请求消息中除包括正向LSP所需参数还包含标签TLV,简化双向LSP建立流程。3)在研究卫星网络的基础上,把控制API集成在CR-LDP协议中,地面控制站可以通过Web界面查看网络状况并且能够对网络内LSP进行增、删、查、该等操作。在Vxsim虚拟机以及在VxWorks系统硬件环境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CR-LDP协议功能完整,建链资源消耗更小,支持双向LSP建立且流程简单有效。
崔敏敏[2](2020)在《城域网背景下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企业经营需求和方法的多元化,寻求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实现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手段。分析企业组网应用需求及现有网络情况,从网络拓扑、通信传输、信息加密控制等角度进行优化完善和网络升级,才能更好满足企业的应用。论文对当前城域网发展、VLAN与BGP技术、VPN技术与OPTION方案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讨论。根据企业网络组建的需求,在城域网设备容量控制以及通信传输控制的基础上,对利用城域网搭建企业网络的建设难点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络优化及构建过程中的传输效率低、通信延时大、应用安全等问题,重点讨论了网络拓扑改造、设备线路带宽容量优化、设备选型,增加安全措施等问题。在对企业网络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网络应用的实际情况,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了改造,结合通信网络优化以及数据传输控制,实现了该企业网络的构建。以监控网络、内部网络构造、外部网络接入为核心,实现了外网访问、文件传输、视频监控等主要功能,结合城域网的网络特性,在优化通信传输以及网络控制的基础上,对交换机的参数、电信传输线路容量、网络安全配置等方面进行设计,实现了企业网络优化改造实践应用效果的提升。经过网络实际运行验证,达到了网络改造要求。
李佳伟[3](2020)在《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现有互联网经过50多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网络规模的膨胀与应用场景的多样化,现有互联网逐渐难以满足未来网络场景的通信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内外科研人员致力于研发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为满足我国在未来信息网络领域的战略需求,北京交通大学下一代互联网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出了智慧标识网络体系架构(Smart Identifier Network,SINET),力求解决未来网络在扩展性、移动性、安全性、绿色节能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分析并总结了SINET架构为实现流量工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网络在路由、转发、流量感知、缓存等方面的潜在特性,对SINET中的域间入流量控制问题、域间出流量控制问题、域间流量的降低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域间入流量控制问题,提出了四种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算法。上述算法利用SINET网络接收者驱动的通信模式,通过控制服务请求包的域间传输路径,实现域间入流量控制。四种算法的核心思想是按照概率控制服务请求包的域间传输路径,区别在于四种算法更新选路概率的决策信息不同。算法一不使用任何信息,算法二利用流量信息,算法三利用服务大小信息,算法四同时利用流量信息和服务大小信息。在SINET原型系统上的测试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高效、准确地调度域间入流量。与基于IP前缀协商的入流量控制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机制可以提升56%的入流量调度准确性,并且可以高效地处理域间链路故障和突发流量。2.针对域间出流量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纳什议价博弈的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该机制利用SINET中的服务注册消息交互服务对于域间路径的喜好度,并利用纳什议价博弈模型与邻居自治系统协商服务请求包的域间转发决策,实现域间出流量控制。仿真中将降低服务域内传输开销作为出流量控制收益。结果表明,该机制无需自治系统交互敏感信息,在无缓存场景中,相较于自私的请求包转发策略,可使60%的自治系统提高10%的出流量控制收益。在有缓存场景中,该机制为自治系统带来的出流量控制收益随缓存空间增加而减少。在SINET原型系统上的测试结果表明,当服务注册频率为8000个每秒时,资源管理器带宽开销为1303KBytes每秒,CPU利用率为16%,证明该机制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部署性。3.针对域间流量的降低问题,提出了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分解和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该机制利用SINET网络内部缓存的特性,使多个接入网自治系统合作地决定缓存服务,降低了服务缓存在多个接入网自治系统中的冗余度。该机制使相邻接入网共享服务缓存以降低获取服务的域间流量和传输费用。仿真结果表明,与非合作的自私缓存策略相比,该机制可以多降低3.77倍的域间流量和传输费用。与集中式的缓存分配方案相比,该机制以少降低9.7%的域间流量为代价,可获得29.6%流量降低收益公平性的提升,且具有较好的隐私性。该机制以增加少量通信开销为代价,分布式地运行在各自治系统中,具有较低的计算开销和较好的可部署性。例如,当该机制运行在42个缓存容量为5GBytes的自治系统中时,只造成2.337MBytes的通信开销。
郭宜琴[4](2018)在《PTN在基站回传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手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3G、4G以至于即将到来的5G,对网络的稳定、速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回传网作为底层数据传输网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从目前的网络运行情况分析,一是固定互联网业务快速增长,导致IPTV、VoIP、网上交易等实时业务不断增加;二是4G已全网覆盖,不限量套餐普及等,对传输承载能力的要求比以往更高;三是企业大客户数据专线和VPN业务,这些新的数据业务不但带宽要求高,更对其优先级QoS、时延、抖动、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移动网络已无法继续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提升网络质量,如何保障网络安全,这就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本文基于PTN设备将原先的RNC网络架构由点对点传输方式调整为全网互联方式,并在无锡回传网工程中加以应用,把作者在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又针对重点步骤,提出了“在线替换”割接模式,将原先一个月的工作缩短至四天,且无业务中断,即增加了网络的安全性又保障了用户感知度。二、针对网络性能提出了端到端的探针监控方案,在核心环和L2环上分别部署中央测量探针和智能反射终端,既能有效监控环网各项参数指标,又能快速定位故障,提高了网络优化与维护效率,实现了精细化管理,高效率维护,降低了维护成本。三、将现网存在的问题及难点从开通、稳定、运维三个角度进行分类,通过5G回传实验网项目中的SPTN技术对其逐一攻克,提炼出一套较为系统的解决方案。该套方案可将现有4G网络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减少管道线路的建设,即降低了人工配置带来的安全隐患,又使得网络的管理更加标准化、精细化。
赵建光[5](2019)在《基于向量网的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作为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在航空、军事、反恐、救灾、环境、工业、医疗及家居等领域,然而大部分WSN专网专用,普适性较差,在WSN架构、效率、能耗方面有很大改进空间。已构建的网络多用于完成特定的任务,如需完成另一任务,就需要重新部署一个全新网络,造成网络底层物理设备复用率低,WSN资源浪费,网络通用性和多任务性差。另一方面,对于单个WSN节点,能量供给、计算和存储资源有限,需要提高节点使用寿命,降低节点功耗。由于单个WSN节点的资源受限性,网络必须平衡负载,延长单个节点的使用寿命,从而延长整个网络寿命。本文将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及向量网(Vector Nerwork,VN)相关技术引入到WSN领域,在向量网架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SDN的WSN网络(VN-based WSN,VN-WSN)架构,分离数据面、控制面和管理面。参照向量地址定义,设计了向量转发算法、多路径传输机制及路径恢复算法。提出了基于SDN和VN技术的VN-WSN构建算法及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数据转发策略,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对提出的算法进行实验仿真。基于SDN和VN技术部署VN-WSN,使端系统和通信网络可编程,实现一个VN-WSN网络可提供多种应用业务服务,从而共享网络资源。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SDN和向量网技术的WSN网络架构,即VN-WSN。网络架构主要由解耦的数据面和控制面构成,数据面由传感器节点执行,依据控制策略进行数据转发。控制面由分布式的控制器执行,负责网络拓扑维护及管理等工作,如拓扑发现、多路径路由等。优化网络地址,引入多标识,采用向量网三标识架构:身份标识/位置标识/路径标识。实现从IP网单标识(IP地址,既是身份标识和位置标识,也代表路径标识),到移动网络双标识(身份/位置),再到向量网(身份/位置/路径)的三标识架构。通过解耦网络地址,优化网络架构,从而达到提高网络性能及网络扩展性的目的。(2)提出了基于向量地址的WSN数据转发策略。该策略中,将WSN的每个节点的所有当前无线链路出口进行局部编码(称为分量),这样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信息就由一系列的编码构成,我们称其为向量地址。在无需网内数据处理的场景下,主叫节点向控制器请求向量地址,控制器生成向量地址返回主叫节点,节点收到后存储该向量地址,每次转发从向量地址中分离一个分量,并把数据包送到该分量所对应的出端口上,中间的转发节点不存储任何路径有关的信息。在需要网内数据处理的场景下,与上述工作过程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处理节点存储下一跳向量地址,多个向量地址接力完成转发,并进行网内数据融合。实验中,在同一应用场景下,分别采用现有WSN转发策略与向量地址转发策略,结果表明向量地址转发策略能节省更多的查表时间,节省能量,与FLOODING相比能耗降低89.15%,与GOSSIP相比能耗降低46.25%。(3)提出了基于向量地址的多路径传输机制及路径恢复算法。无线通信信号不稳定,WSN网络拓扑变化频繁,网络动态性强,单一的路径转发难以提供高的服务质量。本文提出了基于向量地址的端对端多路径传输机制及路径恢复算法,虽然单个路径不能连续保证网络连接,但是多条路径一起可以高可靠地提供网络连接。在该方法中,主叫申请和存储多条相对独立的通信路径,并按照路径代价排序待用。转发时,选择最优的一条路径之向量地址,按照向量转发机制转发,如果转发失败,启动路径恢复算法,选择备用路径进行数据转发。备用路径的切换速度独立于控制面的路由速度,所以可以实现端对端的快速路径切换,这样在较低的路由收敛速度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实现“低时延高可靠”通信的目的。实验中,选择了路径最优的十条路径作为备选路径,分别对不同跳数下的路径恢复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方法的性能显着改善。(4)提出了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查表数据转发策略。SDN-WISE每次数据转发都必须查表,造成WSN节点资源过度耗费,本文提出了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查表数据转发策略,最优状态下每个数据包只在源端查表一次,中间转发节点完全不用查表,即可完成数据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传输,有效节约了WSN节点资源。通过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仿真与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其优越性。
葛亚宾[6](2019)在《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差分服务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业务种类日益多元化和业务流量需求的多样化,当前IPv4网表现出流量过于集中和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这两大问题,本文分析了导致这两种瓶颈问题的根本原因—SPF选路算法。为解决这些传输问题,本文首先讨论了基于metric值的IP QoS技术和额外部署硬件的ATM QoS技术,通过对比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引入了MPLS TE技术。在当前的IP承载网上,MPLS TE技术通过其TEDB内的链路信息,构建出两个通信节点间的虚拟信道,在不增加硬件部署成本的前提下,有效实现对流量的优化和管理。本文通过分析三大QoS服务模型的实现方式、应用场景、服务效果,最终选择了差分服务模型。在差分服务模型中,通过分析比较IP数据包TOS字段的处理方式与MPLS对Label中EXP字段的处理方式,本文提出了基于MPLS TE的差分服务模型。MPLS技术通过CSPF算法规划路径,该算法在路径重规划过程中易引发路由抢占和级联抢占,针对此问题本文综合考虑了链路之间的关联性和链路的可用带宽,提出了BCSPF算法,通过将通信节点间的链路划分为可抢占和不可抢占两个集合来降低因路由抢占而导致的链路负载增加和链路效率下降问题。在网络仿真工具OPNET中,论文通过模拟IPv4承载网,对MPLS TE技术在流量管理和服务质量两个方向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实验的对比结果显示,MPLS流量工程与差分服务相结合的机制可以有效的对流量进行优化、提高链路利用率、对重点业务进行流量保护。
李颖茹[7](2018)在《基于柔性控制的MPLS网络流量均衡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对传输的数据只能提供基础的可达性服务,当网络流量较大时就会过度使用一些特定的链路,容易发生网络拥塞,而其他一些链路却经常空闲,造成整体网络流量负载不均衡,业务需求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也会受到影响。同时,现在网络上传输的不同类型的业务大多都具有不同的QoS要求,这些业务在端到端的传输时延、可用带宽等服务的需求上也各有不同,如果对业务类型不加以区分,很难为不同需求的业务流量分配最合适的传输链路。针对以上问题,相关研究人员提出了大量的网络路由策略,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的流量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TE)技术。但是传统MPLS网络的分布式机制使得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流量控制复杂,而且对业务类型没有加以细分使得QoS不佳。因此在对现有的多种MPLS网络路由策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针对MPLS网络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工作有如下两点:(1)引入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控制器的集中控制思想,提出一种基于柔性控制的MPLS网络流量均衡路由策略。本路由策略中,在MPLS网络中设置一个虚拟节点作为控制点,收集每个控制平面的路由器节点不断更新的状态信息,计算数据包到目的节点的路径,把完整的路由信息存储在虚拟节点的路由表中,根据带宽、时延等参数对链路进行权重评估,建立不同优先级的标签交换路径(Label Switching Path,LSP),按照链路权重进行流量的合理调度。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MPLS网络的算法相比,该路由策略具有较好的性能,整个MPLS网络的平均丢包率下降,吞吐量上升。(2)针对不同类型业务的QoS要求,将业务分为时延敏感型业务、带宽敏感型业务和可靠性敏感型业务。某种类型的业务在进入网络时,最优路径的求解是以链路的平均通过时延、剩余带宽值和分组丢失率为指标来计算业务中各属性的权值系数,在对权值系数进行一致性比对通过后,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来确定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下的链路集合就是这种类型业务传输的最优路径。当最优路径达到拥塞临界值时,根据约束条件继续求解下一条优势路径。仿真结果表明,多类型业务分类传输方法能使每种业务的需求性能都有所提高。
王红军[8](2018)在《基于OTN技术的企业网络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简称OTN)是以波分复用技术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传送网,是下一代的骨干传送网。本文从建立完善油田主干网的目标出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OTN发展现状,熟悉OTN关键技术,针对油田主干网现状及需求进行现场调研,发现油田主干网络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是网络安全性低,缺乏按业务板块进行网络逻辑隔离和管理的手段;二是缺少基于业务应用的流量分析、带宽保障与管理手段;三是现有带宽难以满足关键业务需要。通过对油田网络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油田主干网传输网络、数通网络、网络监控与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1)采用OTN技术研究传输环网,按照“传输成环、数通成网、立体分层”的设计思路,实现大带宽、高可靠的高速传输层环网;(2)研究数通网络架构优化和网络安全隔离,实现数通层网状互联,采用网络虚拟化技术,实现生产单位与其他板块单位安全隔离;(3)提升网络监控和管理能力,强化网络安全管控能力,实现关键应用重点保障、流量调度自动化、网络流量可视化。本文研究成果为“数字油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助力了油田企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1)应用OTN技术解决了油田企业网络拥塞问题,实现网络性能提高,业务支撑能力有效提升。(2)开发了流量可视化平台,实现关键业务优先保障,提高了企业网络精细化管理水平。(3)建立了油田企业网络安全管理新体系,实现分版块网络隔离,网络安全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
潘成胜,贾亚茹,蔡睿妍,杨力[9](2019)在《基于MPLS的空间信息网络路由策略》文中提出针对空间信息网络中卫星链路组网时延长、IP技术与ATM技术体制难以融合与互通的问题,基于卫星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组网方案,提出一种空间信息网络路由策略。将IP数据包和ATM信元采用统一的MPLS格式进行封装,融合IP与ATM 2种技术体制,在融合过程中为合理选择传输路径,提出一种基于跳数和带宽利用率的路径选择算法。通过OPNET仿真平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OSPF卫星网络路由策略相比,该策略能够有效降低网络的传输时延。
朱晓艺[10](2018)在《MPLS L2VPN业务在PTN设备上的实现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VPN技术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许多大型企业对于组建企业专网的需求,但这种基于ATM或帧中继技术的VPN技术存在依赖专用传输介质、部署复杂、网络建设成本高等缺点,无法满足企业对于网络灵活性、扩展性、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基于MPLS技术的MPLS VPN逐渐受到广泛青睐,其中MPLS L2VPN技术以其组网方式简单易实现,可扩展性强,运营成本相对较低等优越性能脱颖而出,成为VPN技术的新亮点。伴随着移动承载网络逐渐向分组传送网演进与发展的趋势,各大设备提供商开始争相研究并推出支持MPLS L2VPN业务传输的PTN设备。因此本文选取MPLS L2VPN业务在PTN设备上的实现为研究课题,基于一款集中式PTN设备,设计出了一个应用于设备转发层面的可以支持MPLS L2VPN业务的转发模型,重点研究如何在PTN设备上实现用户业务数据的透明传输,以及MPLS标签添加、删除、替换等功能,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介绍了一款集中式PTN设备的框架结构及其使用的软件架构,针对该设备设计出了其完成MPLS L2VPN两种基本类型的业务转发时所需实现的各功能。(2)设计了一个可以支持MPLS L2VPN业务转发的整体模型,并按功能将其划分为L2VPN创建、数据接入与转发、MPLS标签处理等几个模块,介绍各模块的组成,各自实现的功能,以及为创建各配置块所设计的接口函数和代码实现流程,同时设计了实现相关的MAC地址学习、线性1:1保护等功能的接口函数。(3)针对MPLS L2VPN两种常用的业务类型,模拟了各自的实际组网场景,设计整体测试方案,验证了应用该转发模型的PTN设备对用户二层数据报文的处理能力、MPLS标签转发过程中相应的标签处理能力,以及通过LSP1:1、PW1:1等线性保护技术对MPLS L2VPN业务所实现的业务保护能力。本文所研究设计的MPLS L2VPN业务转发模型的软件实现由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C语言完成。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该转发模型的PTN设备可以满足目前城域传送网承载MPLS L2VPN业务时对PTN设备提出的行业要求。
二、IP、ATM和MPLS设计策略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P、ATM和MPLS设计策略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卫星网络中CR-LDP协议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卫星通信网络概述 |
1.2 星上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论文安排 |
第二章 标签交换信令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1 标签交换原理及工作流程 |
2.2 标签交换系统中的相关协议 |
2.2.1 标签交换体系中的路由协议 |
2.2.2 标签交换体系中的信令协议 |
2.3 信令协议比较 |
2.4 CR-LDP信令协议介绍 |
2.4.1 LDP协议 |
2.4.2 CR-LDP协议 |
2.5 CR-LDP运用于卫星网络问题 |
2.6 针对卫星网络改进CR-LDP |
2.7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Satellite_Network_CR-LDP方案设计与实现 |
3.1 软件架构 |
3.1.1 标签交换系统架构 |
3.1.2 CR-LDP软件架构 |
3.2 软件主进程 |
3.3 邻居管理模块 |
3.4 标签管理模块 |
3.5 连接控制模块 |
3.6 资源管理模块接口 |
3.7 消息收发模块 |
3.7.1 消息发送处理流程 |
3.7.2 接收数据流程 |
3.8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Satellite_Network_CR-LDP测试 |
4.1 测试网络搭建 |
4.1.1 软件环境 |
4.1.2 硬件环境 |
4.2 功能验证 |
4.2.1 Satellite Network CR-LDP基本功能测试 |
4.2.2 Satellite Network CR-LDP协议扩展功能测试 |
4.3 性能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工作 |
5.2 下一步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城域网背景下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网络技术发展和应用 |
1.2 城域网MPLS VPN的应用与发展 |
1.2.1 城域网MPLS VPN的实际应用 |
1.2.2 城域网MPLS VPN的发展与优势 |
1.3 主要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网络基础概念与技术 |
2.1 城域网概述 |
2.1.1 城域网的概念 |
2.1.2 城域网的分层结构 |
2.2 VLAN技术 |
2.2.1 VLAN的概念 |
2.2.2 VLAN的划分方式 |
2.2.3 VLAN的帧格式 |
2.2.4 VLAN链路类型 |
2.3 BGP技术 |
2.3.1 BGP协议 |
2.3.2 BGP宣告原则 |
2.3.3 BGP的路由反射 |
2.3.4 MP-BGP协议 |
2.4 MPLS相关技术 |
2.4.1 MPLS技术 |
2.4.2 VPN技术 |
2.4.3 城域网下MPLS VPN技术 |
2.5 跨域MPLS-VPN技术 |
2.5.1 跨域MPLS-VPN概述 |
2.5.2 跨域MPLS-VPN种类 |
第三章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设计 |
3.1 企业网络现状介绍 |
3.2 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需求分析 |
3.2.1 存在问题 |
3.2.2 建设目标 |
3.3 总体方案设计策略 |
3.3.1 网络复用 |
3.3.2 业务隔离 |
3.3.3 提高扩展性 |
3.4 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总体方案设计 |
3.4.1 城域网络现状介绍 |
3.4.2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组网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实现 |
4.1 基于城域网的企业网构建 |
4.1.1 创建VRF实例 |
4.1.2 MPLS VPN的实现 |
4.1.3 BGP路由(MP-BGP的路由反射) |
4.1.4 终端的IP地址和VLAN的规划 |
4.2 企业数据业务内网通讯的优化 |
4.2.1 同地市数据业务通讯 |
4.2.2 跨地市数据业务通讯 |
4.3 企业视频监控服务的实现 |
4.3.1 同地市视频监控业务访问 |
4.3.2 跨地市视频监控业务访问 |
4.4 企业统一外网出口的实现 |
4.4.1 同地市统一外网实现方式 |
4.4.2 跨地市统一外网实现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
1.2.1 流量工程概述 |
1.2.2 智慧标识网络概述 |
1.2.3 智慧标识网络研究现状 |
1.2.4 未来网络流量工程研究概述 |
1.3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智慧标识网络及其流量工程概述 |
2.1 引言 |
2.2 SINET体系结构 |
2.2.1 基本模型 |
2.2.2 服务注册与解注册 |
2.2.3 服务查找、缓存与转发 |
2.3 SINET架构为实现流量工程带来的机遇 |
2.3.1 优势分析 |
2.3.2 域内场景 |
2.3.3 域间场景 |
2.4 SINET架构实现域间流量工程方面的挑战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机制 |
3.1 引言 |
3.2 域间入流量控制研究现状 |
3.2.1 BGP协议在域间入流量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3.2.2 基于IP前缀协商的入流量控制 |
3.2.3 相关研究概述 |
3.3 基于流量监控和服务大小元数据的域间入流量控制机制 |
3.3.1 系统模型设计 |
3.3.2 入流量控制算法 |
3.4 原型系统测试 |
3.4.1 实现方式 |
3.5 测试结果分析 |
3.5.1 性能指标 |
3.5.2 实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纳什议价博弈的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 |
4.1 引言 |
4.2 相关工作概述 |
4.2.1 现有Internet中的域间出流量控制 |
4.2.2 域间流量管理的自私性问题 |
4.2.3 纳什议价模型及其在网络领域的应用 |
4.3 基于纳什议价博弈域间出流量控制机制 |
4.3.1 设计目标 |
4.3.2 系统模型与机制 |
4.3.3 模型复杂度分析 |
4.3.4 域间路径个数对协商收益的影响 |
4.4 原型系统与仿真测试 |
4.4.1 原型系统 |
4.4.2 仿真平台 |
4.5 实验结果 |
4.5.1 无缓存场景 |
4.5.2 有缓存场景 |
4.5.3 协商收益与谈判破裂点的关系 |
4.5.4 系统开销评估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拉格朗日对偶分解与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 |
5.1 引言 |
5.2 相关工作概述 |
5.3 基于拉格朗日分解和合作博弈的域间流量降低机制 |
5.3.1 设计目标 |
5.3.2 网络模型 |
5.3.3 LOC策略、GOC策略和FC策略的定性对比 |
5.4 仿真测试 |
5.4.1 实验方法 |
5.4.2 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智慧标识网络原型系统与仿真平台 |
6.1 引言 |
6.1.1 未来网络原型系统研究现状 |
6.1.2 SINET原型系统的演进 |
6.2 SINET原型系统的拓扑结构与配置信息 |
6.3 网络组件功能设计 |
6.3.1 资源管理器 |
6.3.2 边界路由器 |
6.3.3 域内路由器 |
6.3.4 服务器和客户端 |
6.4 原型系统性能测试 |
6.5 SINET仿真平台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PTN在基站回传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有线通信概论 |
1.1.2 PTN网络的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TN网络技术 |
2.1 PTN技术分析 |
2.1.1 DCN特性介绍 |
2.1.2 MPLS Tunnel |
2.1.3 PTN保护特性 |
2.1.4 QoS服务 |
2.2 PTN网络规划 |
2.2.1 组网模型规划 |
2.2.2 业务流量规划 |
2.2.3 组网协议分析 |
2.2.4 PTN端到端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TE基站回传组网方案编制 |
3.1 4G传输网络规划 |
3.1.1 核心层组网规划 |
3.1.2 SGW与 L3 组网选择 |
3.2 4G传输核心层“在线替换”模式 |
3.2.1 “在线替换”思路分析 |
3.2.2 “在线替换”模式应用 |
3.3 PTN网络性能监控 |
3.3.1 探针部署组网 |
3.3.2 探针在PTN网中的具体应用 |
3.3.3 端到端探针性能监控测试 |
3.4 LTE PTN网络流量经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TN技术演进 |
4.1 SPTN技术总体分析 |
4.1.1 问题分析 |
4.1.2 SDN理念的引入 |
4.2 SPTN技术问题分析 |
4.2.1 业务快速开通和调整维度 |
4.2.2 提升网络安全可靠性维度 |
4.2.3 提升运维效率维度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向量网的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SDN研究现状 |
1.2.2 IEEE802.15.4与ZIGBEE研究现状 |
1.2.3 基于SDN的WSN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相关研究 |
2.1 INTERNET相关研究 |
2.1.1 IP网络 |
2.1.2 ATM网络 |
2.1.3 MPLS网络 |
2.1.4 SDN及OPENFLOW |
2.2 WSN相关技术 |
2.2.1 WSN网络结构 |
2.2.2 IEEE802.15.4 |
2.2.3 ZIGBEE |
2.3 SDN-WISE |
2.4 本章小结 |
3 向量网架构研究 |
3.1 向量地址 |
3.2 向量转发 |
3.3 向量网架构 |
3.3.1 网络模型 |
3.3.2 网络控制面 |
3.3.3 向量网顶层网络架构 |
3.4 向量地址特性分析及WSN适用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向量转发的多路径传输及路径恢复算法 |
4.1 多路径传输 |
4.2 实验仿真与分析 |
4.3 路径恢复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向量网的VN-WSN构建算法 |
5.1 虚拟WSN |
5.2 VN-WSN构建模型 |
5.3 VN-WSN构建算法 |
5.4 实验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数据转发策略研究 |
6.1 SDN-WISE体系结构及缺点分析 |
6.1.1 SDN-WISE体系结构 |
6.1.2 SDN-WISE拓扑发现 |
6.1.3 SDN-WISE数据包结构 |
6.1.4 WISE FLOW TABLE结构 |
6.1.5 SDN-WISE优缺点分析 |
6.2 基于向量转发的源端数据转发策略 |
6.3 实验仿真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差分服务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MPLS核心Label的功能分析 |
2.1 MPLS技术在IPv4 网的引入 |
2.1.1 以Label为核心的MPLS技术参数 |
2.2 MPLS网络拓扑组成 |
2.2.0 MPLS数据转发过程 |
2.2.1 MPLS节点结构 |
2.2.2 LDP邻居建立过程 |
2.2.3 LDP标签分发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PLS流量工程与QoS的可结合性研究 |
3.1 MPLS流量工程路径规划模式 |
3.2 MPLS流量工程需求分析 |
3.3 MPLS流量工程的实施 |
3.4 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 |
3.4.1 QoS的衡量指标和实现方式 |
3.4.2 QoS的三种服务模型 |
3.5 MPLS TE与 QoS DS模型可结合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SPF的半抢占路径选择算法 |
4.1 CSPF算法思想及优缺点分析 |
4.2 BCSPF算法的提出 |
4.3 BCSPF算法步骤与复杂度分析 |
4.3.1 算法实现步骤 |
4.3.2 BCSPF算法优缺点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MPLS TE的差分服务模型的仿真实验 |
5.1 仿真工具OPNET介绍 |
5.1.1 网络仿真工具OPNET简介 |
5.1.2 OPNET强大的三层建模机制 |
5.1.3 OPNET仿真建模的过程 |
5.2 仿真实验1—未设置 MPLS 流量工程的 IGP 路由分析 |
5.3 仿真实验 2——利用 MPLS 流量工程技术提高链路利用率 |
5.4 仿真实验 3——基于 MPLS TE 的差分 DS 研究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工作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柔性控制的MPLS网络流量均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本文工作 |
1.3 论文结构和安排 |
第二章 背景技术概述 |
2.1 MPLS简介 |
2.2 MPLS技术概述 |
2.2.1 MPLS的基本术语 |
2.2.2 MPLS体系结构 |
2.2.3 标签的分配与分发 |
2.2.4 标签交换的转发技术 |
2.2.5 标签分发协议 |
2.2.6 MPLS的应用方向 |
2.3 SDN与OPENFLOW简介 |
2.4 MPLS技术和SDN思想结合的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PLS流量工程的研究现状 |
3.1 流量工程发展历史 |
3.2 流量工程技术概述 |
3.2.1 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 |
3.2.2 MPLS流量工程功能模块 |
3.3 负载均衡的路由策略 |
3.4 多业务路由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柔性控制的MPLS网络流量均衡策略 |
4.1 基于SDN的柔性控制思想 |
4.1.1 接入机制 |
4.1.2 带宽自适应调节 |
4.1.3 LSP优先级维护 |
4.2 优化策略相关参数计算 |
4.3 路由策略流程 |
4.4 仿真分析 |
4.4.1 仿真环境及参数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多类型业务的MPLS网络路由策略 |
5.1 业务路径选择模型 |
5.2 路由策略流程 |
5.3 仿真分析 |
5.3.1 仿真环境及参数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8)基于OTN技术的企业网络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主干网定义 |
2.1.1 主干网的含义 |
2.1.2 主干网的特点 |
2.2 关键技术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油田企业主干网现状及需求分析 |
3.1 企业概况 |
3.2 油田主干网现状 |
3.2.1 发展演进概述 |
3.2.2 基本架构概述 |
3.2.3 网络覆盖范围 |
3.2.4 业务板块互联情况 |
3.2.5 业务应用承载 |
3.3 油田网络管理需求分析 |
3.4 关键业务承载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输网络设计 |
4.1 总体架构设计 |
4.1.1 设计原则 |
4.1.2 设计目标 |
4.1.3 架构设计 |
4.2 传输网络架构设计 |
4.3 业务路径设计 |
4.4 业务电路设计 |
4.5 光波道设计 |
4.6 光、电层配置设计 |
4.6.1 光层配置 |
4.6.2 电层配置 |
4.7 保护方案设计 |
4.7.1 环路保护 |
4.7.2 光层保护 |
4.7.3 设备冗余保护 |
4.8 业务扩容设计 |
4.8.1 波道扩容 |
4.8.2 单波容量升级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通网络实现 |
5.1 数通网络架构实现 |
5.2 路由规划 |
5.2.1 IGP协议规划 |
5.2.2 BGP协议规划 |
5.2.3 PE与CE间路由协议规划 |
5.3 业务隔离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网络监控与管理 |
6.1 流量可视化管理 |
6.2 流量工程业务实现 |
6.3 网络安全管理 |
6.4 网络管理与监控 |
6.5 网络监控与管理功能的实现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MPLS的空间信息网络路由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0 概述 |
1 基于MPLS的空间信息网络组网方案 |
2 基于路径选择算法的路由策略 |
2.1 带宽约束的数学描述 |
2.2 基于跳数和带宽利用率的路径选择算法 |
3 路径选择算法实现 |
3.1 转发表生成阶段 |
3.2 数据转发阶段 |
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1 仿真环境设置 |
4.2 算法性能分析 |
4.2.1 MPLS与NO-MPLS性能比较 |
4.2.2 本文策略与OSPF策略比较 |
5 结束语 |
(10)MPLS L2VPN业务在PTN设备上的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MPLS L2VPN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MPLS L2VPN相关技术原理 |
2.1 MPLS VPN技术 |
2.1.1 MPLS VPN技术相关原理 |
2.1.2 MPLS VPN的分类及对比 |
2.2 MPLS L2VPN技术 |
2.2.1 MPLS L2VPN技术实现原理 |
2.2.2 MPLS L2VPN的基本业务类型 |
2.3 MPLS-TP技术原理 |
2.3.1 MPLS-TP技术概述 |
2.3.2 多业务承载技术PWE3 |
2.3.3 传输隧道LSP |
2.4 本章小结 |
3 软件系统结构及MPLS L2VPN业务功能设计 |
3.1 集中式PTN设备简介 |
3.2 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3.3 MPLS L2VPN业务相关功能设计 |
3.3.1 VPWS功能设计 |
3.3.2 VPLS功能设计 |
3.3.3 MAC地址学习功能设计 |
3.3.4 线性保护功能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MPLS L2VPN转发模型设计及实现 |
4.1 MPLS L2VPN转发模型的设计 |
4.2 L2VPN的创建 |
4.3 业务转发处理设计与实现 |
4.3.1 UNI侧数据接入与转发 |
4.3.2 NNI侧数据接入与转发 |
4.3.3 LSP标签的处理 |
4.3.4 PW标签的处理 |
4.4 MAC地址学习功能的实现 |
4.4.1 MAC地址学习数量限制 |
4.4.2 MAC地址老化 |
4.5 线性1:1 保护功能的实现 |
4.5.1 保护组的创建 |
4.5.2 保护倒换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MPLS L2VPN业务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MPLS L2VPN业务测试 |
5.1.1 VPWS业务测试 |
5.1.2 VPLS业务测试 |
5.2 MAC地址学习测试 |
5.3 保护业务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
四、IP、ATM和MPLS设计策略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星网络中CR-LDP协议的实现[D]. 蒋明毅.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城域网背景下企业网络优化改造方案研究[D]. 崔敏敏.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3]智慧标识网络域间流量工程机制研究[D]. 李佳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PTN在基站回传网中的应用研究[D]. 郭宜琴.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5]基于向量网的软件定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D]. 赵建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差分服务模型研究[D]. 葛亚宾. 兰州大学, 2019(09)
- [7]基于柔性控制的MPLS网络流量均衡技术研究[D]. 李颖茹.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8]基于OTN技术的企业网络设计与实现[D]. 王红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9]基于MPLS的空间信息网络路由策略[J]. 潘成胜,贾亚茹,蔡睿妍,杨力. 计算机工程, 2019(03)
- [10]MPLS L2VPN业务在PTN设备上的实现研究[D]. 朱晓艺.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