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梅[1](2021)在《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因其符号化的特征不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使得初入学的儿童易产生畏难情绪。彝族学生的母语并非汉语,长期缺乏汉语交流的语境使得汉语拼音的学习更加艰难,许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时汉语拼音水平依然不过关。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拼音教学应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那么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究竟能否提高彝族儿童拼音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参与的老师和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游戏适合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意在从宏观的理论视角转向中观或微观的实践层面,以小学的拼音课堂为研究的切入口,依托“游戏教学法”,试图让彝族小学传统的汉语拼音教学方式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在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本研究针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基础阶段,根据学生汉语拼音学习中所反映的基础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主要为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拼音书写的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巩固和提升阶段,主要聚焦于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即音节的拼读。两轮行动研究环环相扣,每一轮皆分为“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步骤和过程,前一轮的行动研究将为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提供借鉴,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是对前一轮的改进,经过2轮的实践,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将游戏教学法运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效率;参与行动研究的师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围绕“语境”展开的游戏设计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有积极影响;角色游戏最受彝族儿童的喜爱。研究者通过回顾和总结,对未来游戏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肖丽容[2](2020)在《“教学+实践”:小教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方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鉴于目前相关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小教专业的特点和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出发,在"教学+实践"模式下进行小教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尤其重要,文章从多样化手段整合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切实加强语言实践训练、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角度综合开展改革教学。
肖继飞[3](2020)在《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改革无论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实践探索层面都焕发着勃勃生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开放和繁荣的景象。关于“整体性教学”的研究与发展,基本上理清了教学的内涵、特征与结构系统,建立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价系统,完成了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在理论层面的建构。面对“停课不停学”的新形势,新挑战,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研究目前还是空白,结合现有的理论,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继承创新,整体规划,系统设计,重点突破,丰富整体性教学理论的同时,通过一线的教学实践,让理论和实践互补,让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抓住和把握关键性问题,为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研究开辟一条新路,以适应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研究以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理论为基础,以线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为参考,发现线上教学具有的复杂性造成整体性方面的缺失,线上需要整体性教学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线上开展整体性教学具有一定优势,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线上整体性教学能够做到有理有据,趋利避害,并有条件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确定了整体性、全面性、个性化、生本性和生成性的教学原则;探索出人文主题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学习氛围营造、任务驱动学习、鼓励自主探究、家校互动合作的教学策略;明确了聚焦语文要素、厘清内部关联、搭建方法支架和开展综合活动教学方法。线上可运用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开展整体性教学。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实践。利用最有效的单元整体教学组织形式,结合研究者的实际教学情况,确定了教学内容,有步骤实施教学:先单元导读,然后精读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及时反馈评价。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春天”为主题,第二单元以“关爱”为主题,在实践中,开展了线上单元整体性教学,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多维融合和多元参与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整体全面发展。通过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学生获得提升,整体全面发展的同时,探究能力加强。教师也得到提升,研究的意识加强,专业化水平提高。总之,线上教学和整体性教学优势互补,让本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可推动线上整体性教学进一步研究,用成果倒逼机制,促使教师推出更多有研究价值和示范意义的课例,并在智能化与信息化的今天,促使教师和教育教学与时俱进。
金枝[4](2020)在《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研究 ——基于江西丰城隍城镇农村小学为对象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当下受农村劳动力迁移、出生率回落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的学龄人口逐渐减少,且班额越来越小,形成了许多自然小班,甚至有的班级人数不足5人。根据实际调查,农村的小学生大部分缺少到位的家庭教育,且家境较为困难。留守在家中的老人照顾孩子的生活已是力不从心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只能是有心无力。因此,学生渐渐滋生了厌学情绪,养成了得过且过的学习习惯。这种现状是令人焦虑的。为了让农村学生享受教育的“阳光普照”,身为江西丰城乡村教师的我,从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的实际情况出发,试图研究如何利用自然小班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公平,以期改善农村小学教育薄弱的局面。本文的研究,以江西省丰城市隍城镇农村小学为调查对象,总结当地的教育实践经验,探索了农村自然小班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方法与模式。通过分析当地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情况与学生学习情况,寻找到适合农村自然小班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围绕产生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切磋可行的解决办法,进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对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隍城镇包括上城村小在内的学校的教学经验与不足,助益于隍城镇未来的教育发展,为隍城镇的村小自然小班化教学的改革而服务。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首先交代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选题缘由;其次写出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再次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第二部分是农村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相关原理及发展状况。首先厘清有关于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的关键概念,对小班、自然小班、小班化、小班化教学、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分述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的特点;其次总结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的功能优势和价值;最后对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农村自然小班的形成与趋势。第三部分是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首先对照城乡小班化教学的差异,并且借鉴城镇小班化教学的经验;其次分析隍城镇的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状;最后是分析隍城镇村小自然小班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探索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模式。第四部分是对农村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的对策和反思。首先提出实施农村自然小班化教学的对策建议;其次是提出适合村小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方法如小班长教学法、语文手账教学法、心愿兑换券教学法、活用乡土文化资源教学法等,并在每一个方法介绍后提供真实的案例;再次是研究并构建童趣化教学的模式,并且进行教学程序的推导和演绎,再针对此类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分析其利弊之处,提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范例给农村教师作为开展自然小班化教学的参考;最后对农村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进行展望,研究其拓展性和局限性。
李嘉旭[5](2020)在《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与分析》文中认为教育戏剧是把戏剧之元素和技巧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实现教育目的的教学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教育戏剧能够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讲授式”、“灌输式”,转而以“情景式”和“启发式”帮助学生在所创建的虚拟情境之下以角色身份亲自体验、经历,从而产生独到的见解和感悟。学生在戏剧情境中促进了对语文文本的深层理解,在对话过程中有效地发展了语言能力,在分组扮演活动中培养了综合能力。然而教育戏剧目前仍属于新生事物,如何将阅读教学和教育戏剧巧妙整合仍然缺乏具体的建议和方法。本文以笔者在教学一线观摩的教育戏剧融入语文阅读教学的真实课堂为案例,从戏剧和教学两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终提出教育戏剧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建议。第一章引言部分笔者主要介绍案例的编写与分析的缘起,核心概念界定以及相关概念的辨析,同时对教育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以及在语文学科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教育戏剧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案例呈现部分笔者从背景和教学实施两部分全方位对案例进行介绍,真实描绘出教育戏剧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情况。第三章笔者首先从戏剧角度对教学内容选择、流程设计、舞台布置和戏剧策略实施分析,通过深入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将文本转化为戏剧的过程。同时教育戏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具体方式,因此笔者从教学角度对目标的设计、内容的加工、任务的完成和效果的反馈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结合笔者自己的思考提出教育戏剧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建议。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之后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活动程序,为了让教育戏剧发挥更佳的教育效果,教师要灵活选择戏剧策略,同时要注意读写活动和阅读教学的结合,多角度对教学内容加工,寻找语文和戏剧的最佳结合点,合理安排时间、空间,利用戏剧机智地组织教学秩序。
冯娜[6](2020)在《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研究 ——以巴州区属小学为例》文中提出课本剧是在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国内外,目前学界对课本剧应用有很多深入的研究。从系统论等角度来看,课本剧这种辅助教学的方式,对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庭关系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而小学语文课本剧因其综合性、实践性较强,所以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功用,需要进一步进行教学推广,形成有效教学模式。论文立足于教学做合一理论、新课标教学理念,结合教学实际,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在分析课本剧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对巴州区属小学的课本剧应用现状展开问卷调查,了解课本剧应用现状并分析其成因,从而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提出适应于小学语文课本剧发展的教学模式。通过分析总结,探究出课本剧的教学模式有:第一类,根据课本剧文本戏剧化特点的信息加工教学模式;第二类,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学段教学内容特点的个性化课本剧教学模式。笔者拟定建构运用于整个小学学段的课本剧课程体系,制定了线性化的教学目标,根据相关理论提出了相关配套的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本论文的正文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概念分析、现状与问题分析、教学模式分析、结论与反思。首先,主要概述课本剧的内涵与其历史发展。其次,主要通过调查报告分析目前课本剧教学推行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包括校方、教师、学生方面的原因分析。再次,主要论述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有特点有个性有层次的推行课本剧的教学运用,如何建立实用性强的教学模式来服务于课本剧的教学。包括从学校层面的宏观把控,从教师层面的教学实施,形成三个学段的层级化课本剧教学模式设计;在形成了个性化与信息加工的教学模式后,从学生层面,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最终是以期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形成三个维度的合力,再分层设计课本剧的教学模式,通过相应评价体系的测评,来验证相关效果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最后,通过教学模式的一线实践,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推行的有效性与相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思。
池夏冰[7](2020)在《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文中指出面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和国际文化冲突的时代挑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都提出培育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要求,但在实践层面缺失具体路径,教育戏剧的体验特性为语文学科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提供新的思路。目前,有关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是稀缺的。研究者以案例研究为主,收集和分析学生访谈、课堂观察、实物资料等质性资料,并辅之以调查问卷等量化数据,以文化体验为核心探究教育戏剧在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的功能及其教学模式。本研究构建了学生文化体验分析框架、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模型和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模型,设计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并检验其教学效果。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三章)是研究准备,基于时代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围绕关键概念回顾相关文献,确定研究方案。第二部分(第四、五章)是理论研究,构建研究的整体理论框架并设计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第三部分是实践研究(第六章),将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想应用于语文课堂并检验其有效性。第四部分(第七章)是研究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有正面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体验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二,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影响因素主要有性格特征、感觉偏好和阅读策略。第三,教育戏剧具有多种文化体验功能。在行为方面,它能唤醒学生的运动感觉,改善学生的朗读表现,让学生深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在情感方面,它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文化,提高学习参与度,并在移情中深化文化体验;在认知方面,它能优化学生理解、分析、创造这三类认知表现。第四,教育戏剧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教学模式是有效的。在文本理解方面,教育戏剧能促进学生还原文字的本意,领会作品的深意;在角色代入方面,角色转换能提升文化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双重角色能促使学生连接文化和自我;在教学设计方面,“参与—描述—阐释—反省”教学循环圈以及肢体剧场、朗读剧场、故事剧场、提问角色、教师入戏等教育戏剧教学策略能促进学生文化体验发展;在教学环境方面,教育戏剧能模拟再现文化事件和人物关系,为学生的想象创设自由而宽容的开放情境,合作的人际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氛围中深化文化体验,教师关注个体差异和学生相互尊重包容有助于创设安全的教学环境。依据研究发现,研究者提出四条建议:完善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容标准;更新语文学科文化教学的体验精神;倡导运用教育戏剧优化文化体验教学;发展教师教育戏剧教学的专业素养。本研究顺应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潮流,开展实证研究,探讨了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和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探索出以教育戏剧为主要教学活动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将西方教育戏剧的前沿理论和教学实践本土化并革新。研究受限于实践条件、教学资源等因素,未来有待通过量化研究、跟踪研究、比较研究等路径,继续提升教育戏剧在发展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品质。
黄淑仪[8](2019)在《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深化改革的教育背景下,语文阅读成为教育的热点问题,课堂的教学理念与育人理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语文阅读课堂存在的教学问题也层出不穷,如何有效解决语文阅读存在的教学问题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性质、特点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很契合,缘于此将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探索教育戏剧能否改善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现状、教育戏剧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学习效果”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以及研究问题。本研究属于应用研究类型,采用行动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作为行动研究的辅助研究方法。首先,根据文献研究、教师访谈总结出小学语文一线阅读教学存在的教学问题,将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并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尝试改善阅读教学现状。其次,选择从做中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接受美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探讨。再次,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行动研究模式及教育戏剧阅读教学模式。最后,将教育戏剧教学习式融入到阅读教学设计中,并根据行动研究的模式及阅读教学模式开展两轮的阅读教学活动。通过两轮的教学实践研究得出结论:一方面,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改善了阅读课堂存在教学理念守旧、教学模式常规化、教学方式较单一化、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另一方面,教育戏剧教学方法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机会、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习得阅读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与综合能力等。因此,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改善阅读教学现状,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管雪梅[9](2007)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中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教育活动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内容如何更新,本质上都应归结到一点,即对人的关注、对人能力的培养、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作为最复杂的社会活动之一,教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与每个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课外作业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三项基本功能:巩固和延伸课堂知识,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反馈、交流和促进评价。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评价手段僵化,对语文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有很大影响。发端于20世纪末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当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关注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新理念,深刻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选择。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以比较丰富深厚的理论和准确翔实的资料为基础,探讨了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方法、原则、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选择了酒泉市部分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采用了历史文献、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就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现状和趋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就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设计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尝试性探索。本论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介绍了本研究的意义、目的、价值及调查研究等过程;第二部分概念界定,阐述并界定了新课程、作业、设计、优化概念;第三部分理论综述,分别从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两方面为语文作业设计搭建了理论平台;第四部分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调查,通过对问卷、访谈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指出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第五部分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理念、原则和策略;第六部分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及实践。作者指出,应该从类型优化和评价改革两个方面来优化语文作业设计。本论文以比较丰富的事例,设计了表演表现型、专题搜集型、社会实践型、课题调研型、趣味想象型、分层选择型、自主创作型等七个作业类型,并指出建立人性化、多元化、开放性的评价体系是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当务之急。
陈闪闪[10](2020)在《吴勇小学语文“童化”作文教学研究》文中认为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实中小学语文作文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现象。吴勇是全国着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名师,他提出的“童化”作文教学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研究其作文教学可为小学语文教师探索作文教学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也为教师进行作文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了吴勇“童化”作文教学相关背景,其中包括“童化”作文教学提出的现实和理论依据以及预期效果;“童化”作文教学基本特征;“童化”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与实施策略;“童化”作文教学的创新与局限之处以及其对当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启示。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观察法、案例分析和访谈法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了吴勇“童化”作文教学。在研究的过程中,本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专着和研读“童化”作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等书面材料,分析与论述“童化”作文教学基本特征;通过有目的地观察“童化”作文教学视频,总结吴勇老师“童化作文”教学实践经验;通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基于访谈提纲与吴勇老师进行面对面交谈,整理与分析访谈内容,为本论文相关内容提供论证素材。通过研究,本文归纳出吴勇“童化”作文教学以下基本特征:习作教材适合学生写作训练;习作目标指向学生现实交往;习作内容定位“中国童年故事”;习作方法强调“精准性知识”;习作评价立足交流评改。在此基础上,“童化”作文教学将儿童游戏、阅读、想象、生活实践与文化体验等融于习作训练,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小学生的语言发展与精神成长。与此同时,上述研究成果也给予现实中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五点启示:突显学生习作主体地位;活用习作教材内容;彰显习作交往功能;挖掘习作“故事”属性;细化习作教学知识。
二、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基于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1.1.2 基于彝族地区汉语拼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
1.1.3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实施建议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游戏 |
1.4.2 游戏教学法 |
1.4.3 彝族小学 |
1.4.4 汉语拼音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
1.5.2 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5.3 关于游戏教学法应用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6 理论基础 |
1.6.1 沉浸理论 |
1.6.2 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
1.6.3 语境理论 |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
2.1 行动研究法的确定 |
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
2.2.1 访谈法 |
2.2.2 实物研究法 |
2.2.3 观察法 |
2.2.4 测验法 |
3 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 |
3.1 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研究场域分析 |
3.1.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3.1.3 学生测试卷结果分析 |
3.2 行动研究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
3.2.1 行动研究思路 |
3.2.2 行动研究过程 |
3.3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4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1 问题和分析 |
4.1.1 问题提出 |
4.1.2 问题分析 |
4.2 计划与实施 |
4.2.1 准备工作的开展 |
4.2.2 教学活动的实施 |
4.3 观察和反思 |
4.3.1 观察 |
4.3.2 反思 |
5 第二轮行动研究 |
5.1 问题和分析 |
5.2 计划与实施 |
5.2.1 计划 |
5.2.2 实施 |
5.3 观察和反思 |
5.3.1 观察 |
5.3.2 反思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学生前后测结果分析 |
6.1.1 笔试成绩分析 |
6.1.2 口试成绩分析 |
6.2 教师与学生后访谈分析 |
6.2.1 教师访谈及分析 |
6.2.2 学生访谈及分析 |
6.3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4 教学建议 |
6.4.1 围绕汉语语境,展开拼音游戏设计 |
6.4.2 完善游戏设计,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
6.4.3 以积极鼓励为主,保护学生自尊心 |
6.4.4 健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
6.4.5 注重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 |
6.5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教学+实践”:小教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的背景 |
二、改革的必要性 |
(一)偏重系统的理论知识讲授 |
(二)忽视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 |
(三)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
三、改革的基本策略 |
(一)多样化手段整合教学内容 |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
(三)切实加强语言实践训练 |
(四)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
(五)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
四、结语 |
(3)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整体性教学常态化实践 |
(二)整体性教学理论的学习 |
(三)“停课不停学”挑战与机遇 |
二、概念界定 |
(一)线上教学 |
(二)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 |
(三)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及评述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研究状况方面 |
(二)理论体系方面 |
(三)策略探索方面 |
(四)课程开发方面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整体性 |
二、关联性 |
三、层次结构性 |
四、有序性 |
第二节 基本特征 |
一、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
二、课程要素的关联性 |
三、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
四、课堂类型的多样性 |
五、教学活动的综合性 |
第三节 基本形态 |
一、形态模型 |
二、形态特征 |
第四节 教学设计 |
一、设计路线 |
二、设计课型 |
第三节 教学评价 |
一、评价模型 |
二、评价目的 |
第二章 小学语文线上教学整体性的缺失与需要 |
第一节 线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与说明 |
二、调查对象与内容 |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
四、线上教学的现状 |
第二节 线上教学整体性的缺失 |
一、学生“学”方面 |
二、教师“教”方面 |
第三节 线上整体性教学的优势 |
一、可行性 |
二、创新性 |
第三章 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探索 |
第一节 线上整体性教学的原则 |
一、整体性原则 |
二、全面性原则 |
三、个性化原则 |
四、生本性原则 |
五、生成性原则 |
第二节 线上整体性教学的策略 |
一、人文主题融合 |
二、以问题为导向 |
三、学习氛围营造 |
四、任务驱动学习 |
五、鼓励自主探究 |
六、家校互动合作 |
第三节 线上整体性教学的方法 |
一、聚焦语文要素 |
二、厘清内部关联 |
三、搭建方法支架 |
四、开展综合活动 |
第四节 线上整体性教学的方式 |
一、资源分享 |
二、在线直播 |
三、录制微课 |
四、交流平台 |
第四章 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内容及实施步骤 |
一、教学内容 |
二、实施步骤 |
第二节 教学实践及案例评析 |
一、以二年级下册一单元为例 |
二、以二年级下册二单元为例 |
第三节 线上整体性教学评价 |
一、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
二、多维融合 |
三、多元参与 |
第五章 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反思 |
第一节 教学成效 |
一、学生的提升 |
二、教师的提升 |
第二节 教学反思 |
一、加强研究 |
二、成果倒逼 |
三、与时俱进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成果 |
三、研究局限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研究 ——基于江西丰城隍城镇农村小学为对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教学相关原理及现状 |
第一节 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
第二节 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教学的功能优势及价值 |
第三节 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
第二章 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西丰城隍城镇村小调研为中心 |
第一节 城乡小班化教学的对照与借鉴 |
第二节 隍城镇村小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三节 隍城镇村小自然小班化教学的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如何改良:隍城镇村小实施自然小班化教学的建议 |
第二节 如何教学:探索农村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新方法 |
第三节 童趣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 |
第四节 艰难地探索:前景展望以及新的困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案例编写与分析的缘起 |
(一)为什么聚焦教育戏剧 |
(二)为什么聚焦教育戏剧运用于语文学科 |
(三)为什么聚焦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
(四)为什么选择案例分析 |
(五)为什么选择《西门豹治邺》作为研究案例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戏剧 |
(二)教育戏剧 |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
三、教育戏剧发展及研究综述 |
(一)教育戏剧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综述 |
(二)教育戏剧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相关研究综述 |
四、案例编写与分析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
(一)案例编写与分析的内容 |
(二)案例编写与分析的思路 |
(三)案例编写与分析的方法 |
五、采用案例编写与分析的方式对于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西门豹治邺》: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案例 |
一、背景 |
(一)学校背景 |
(二)授课教师背景 |
(三)学生背景 |
(四)阅读教学素材简介 |
二、教学实施 |
(一)暖身活动 |
(二)研习与呈现 |
(三)总结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一、从文本到戏剧的成功转换 |
(一)内容选择:《西门豹治邺》具备戏剧的基本元素 |
(二)流程设计:根据故事情节划分戏剧结构,安排活动 |
(三)舞台布置:教室也可以是展示的舞台 |
(四)策略实施:演中体验,演中收获,演中学习 |
二、由戏剧到阅读的局限 |
(一)教学目标设计:符合部分《课程标准》要求,和常规相比有遗漏 |
(二)教学内容开发:围绕留白处和人物形象创作,但加工深度不够 |
(三)教学任务达成:总体上完成教学任务,但仍然留有遗憾 |
(四)教学效果反馈:学生认可接受,但教师喜忧参半 |
第四章 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
一、关注文体特征,多元选择教学内容 |
二、树立戏剧结构观念,设计活动程序 |
三、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戏剧策略 |
四、融入读写活动,聚焦语文知识完成 |
五、多角度设计内容,找寻最佳结合点 |
六、合理安排时空,机智调控教学秩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6)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研究 ——以巴州区属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选题理论依据 |
五、选题特色与创新 |
六、选题研究方法 |
七、选题研究的原则与思路 |
第一章 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概述 |
第一节 课本剧与课本剧教学模式的概念分析 |
一、课本剧的概念 |
二、课本剧教学模式的概念 |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特点与作用 |
一、课本剧教学的特点 |
二、课本剧教学的作用 |
第二章 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调查概述 |
一、调查的设计 |
二、调查的实施 |
第二节 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一、学校层面分析 |
二、教师层面分析 |
三、学生层面分析 |
第三节 问题的原因探究 |
一、教学机构与教学主体的原因探究 |
二、教学对象的原因探究 |
第三章 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建构 |
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创建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事实依据 |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概述 |
一、学校的课本剧定位 |
二、教师的课本剧教学目标制订 |
三、教师选定课本剧教学内容 |
四、教师运用课本剧教学模式 |
五、课本剧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 |
第四章 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的优势 |
二、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期刊论文 |
学位论文 |
附录 |
附录一 小学语文教师课本剧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小学语文中高学段学生课本剧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7)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序幕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教育戏剧 |
一、教育戏剧的理论基础 |
二、教育戏剧的实践路径 |
三、教育戏剧的研究方法 |
四、教育戏剧与阅读教学 |
五、教育戏剧与情感教育 |
六、教育戏剧与文化传播 |
七、教育戏剧与体验发生 |
八、教育戏剧在中国的发展 |
第二节 文化教育 |
一、传统文化教育 |
二、文化体验教学 |
第三节 总结 |
一、探究教育戏剧在文化体验中的价值 |
二、设计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方案 |
三、基于本土语境讨论教育戏剧和文化体验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方案的选择与实施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流程 |
三、研究对象 |
第二节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一、研究资料的收集 |
二、研究资料的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一、长期参与 |
二、三角检验 |
三、自我反思 |
四、外部审查 |
五、深度描述 |
第四章 教育戏剧文化体验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 |
第一节 学生文化体验分析框架 |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分析框架 |
二、体验水平分析框架 |
三、文化体验分析框架 |
第二节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模型 |
一、设计理据 |
二、模型建构 |
第三节 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模型 |
一、设计理据 |
二、模型建构 |
第五章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构建 |
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 |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
二、教学模式的系统构成 |
三、教学模式的建构路径 |
第二节 思想基础 |
一、释义学的“体验”精神 |
二、经验主义教育思想 |
三、阅读交互理论 |
第三节 教学模式设计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过程 |
三、教学策略 |
四、教学评价 |
第六章 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实践 |
第一节 教学设计示例 |
一、《卖炭翁》 |
二、《背影》 |
三、《愚公移山》 |
第二节 教学实践分析 |
一、学生文化体验的个案分析 |
二、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功能分析 |
三、教育戏剧教学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内在机制分析 |
第七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有正面影响 |
二、教育戏剧对学生文化体验发展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
三、教育戏剧具有多种文化体验功能 |
四、教育戏剧发挥文化体验功能的教学模式得到实践印证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完善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内容标准 |
二、更新语文学科文化教学的体验精神 |
三、倡导运用教育戏剧优化文化体验教学 |
四、发展教师教育戏剧教学的专业素养 |
第三节 研究贡献 |
一、理论层面的贡献 |
二、实践层面的贡献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教育教学改革之需要 |
二、阅读教学改革之需要 |
三、基于笔者的实践体验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教育戏剧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 |
二、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相关研究 |
三、评述与启发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探讨 |
一、概念界定 |
(一)教育戏剧 |
(二)阅读教学 |
(三)行动研究 |
二、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从做中学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接受美学理论 |
(四)多元智能理论 |
三、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势 |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以生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三)对话互动,获得个性化及多元化解读 |
(四)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说明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内容 |
四、行动计划 |
五、研究的范围与限制 |
第二节 行动研究模式及阅读教学模式设计 |
一、行动研究模式设计 |
二、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 |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资料收集 |
二、资料分析 |
三、资料之信效度 |
第四章 研究过程 |
第一节 第一轮教育戏剧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
一、明确问题 |
二、提出假设 |
三、教学行动 |
四、省思 |
第二节 第二轮教育戏剧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
一、明确问题 |
二、提出假设 |
三、教学行动 |
四、省思 |
第三节 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小结 |
一、暖身活动,愉悦身心 |
二、文本分析,掌握内容 |
三、表演呈现,寓教于乐 |
四、分享交流,启发自省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反思 |
一、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善了阅读教学现状 |
(一)理念创新,颠覆传统 |
(二)习式多元,生动激趣 |
(三)师生互动,课堂活跃 |
(四)以生为本,知能合一 |
二、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
(一)获取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语文能力 |
(二)建构了学习思维,习得了学习方法 |
(三)培养了阅读兴趣,丰富了情感体验 |
三、研究反思 |
(一)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
(二)行动研究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
(三)教育戏剧教学方法存在的局限性 |
第六章 研究建议与未来展望 |
一、研究建议 |
(一)教学设计的建议 |
(二)教学实施的建议 |
(三)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二)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三)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
(四)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过程 |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概念界定 |
新课程 |
作业 |
优化 |
设计 |
三、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理论综述 |
(一) 语文作业设计研究理论基础 |
(二) 语文作业设计研究现状综述 |
四、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理念、原则和策略 |
(一)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基本理念 |
(二)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三)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基本策略 |
五、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调查研究(以酒泉市育才学校等7所小学为例) |
(一) 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调查 |
(二) 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
(三) 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六、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实践探索 |
(一)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实践 |
(二)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评价的变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吴勇小学语文“童化”作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缘起 |
1.1.1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
1.1.2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不足 |
1.1.3 吴勇“童化”作文教学具有研究价值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文献综述 |
1.5.1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相关研究 |
1.5.2 吴勇作文教学相关研究 |
1.5.3 总结与述评 |
1.6 概念界定 |
1.6.1 作文 |
1.6.2 “童化”作文 |
1.7 研究思路 |
1.8 研究方法 |
1.8.1 文献法 |
1.8.2 观察法 |
1.8.3 案例分析法 |
1.8.4 访谈法 |
第2章 吴勇“童化”作文教学相关背景 |
2.1 “童化”作文的现实依据 |
2.1.1 学生写作无内容 |
2.1.2 学生写作无动力 |
2.1.3 学生写作无方法 |
2.2 “童化”作文的理论依据 |
2.2.1 学生观:尊重学生 |
2.2.2 写作教学观:教学写作知识 |
2.3 “童化”作文的预期效果 |
2.3.1 教师:“教有所为” |
2.3.2 学生:“学有所得” |
第3章 吴勇“童化”作文教学基本特征 |
3.1 习作教材:适合训练 |
3.1.1 辩证看待习作教材 |
3.1.2 将习作教材与学生对接 |
3.1.3 开发习作教材 |
3.2 习作目的:实现交往 |
3.2.1 树立交往意识 |
3.2.2 创设交往情境 |
3.2.3 具备“语用”知识 |
3.2.4 搭建对话平台 |
3.3 习作内容:书写“童年故事” |
3.3.1 留心学生的“故事” |
3.3.2 打开学生的“故事” |
3.3.3 包容学生的“故事” |
3.4 习作方法:运用“精准性知识” |
3.4.1 明确“精准性知识”的定位 |
3.4.2 优化“精准性知识”的呈现 |
3.4.3 完善“精准性知识”的环节 |
3.5 习作评价:在标准中交流 |
3.5.1 交流评改,教评结合 |
3.5.2 构建标准,精细评价 |
第4章 吴勇“童化”作文教学实践过程及实施策略 |
4.1 “童化”作文实践过程 |
4.1.1 激发兴趣,主动习作 |
4.1.2 巧用范文,获取知识 |
4.1.3 激活言语,现场表达 |
4.1.4 运用知识,精准训练 |
4.1.5 指导评改,交流文化 |
4.2 “童化”作文实施策略 |
4.2.1 用游戏激发兴趣 |
4.2.2 用例文搭建阶梯 |
4.2.3 用想象丰富内容 |
4.2.4 用实践加深体验 |
4.2.5 用文化拓展题材 |
第5章 吴勇“童化”作文教学评价与启示 |
5.1 “童化”作文教学评价 |
5.1.1 创新之处 |
5.1.2 局限之处 |
5.2 “童化”作文教学启示 |
5.2.1 突显学生习作主体 |
5.2.2 活用习作教材内容 |
5.2.3 彰显习作交往功能 |
5.2.4 挖掘习作“故事”属性 |
5.2.5 细化习作教学知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欣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教学+实践”:小教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方式[J]. 肖丽容.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12)
- [3]小学语文线上整体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D]. 肖继飞. 西南大学, 2020(05)
- [4]农村小学自然小班化语文教学研究 ——基于江西丰城隍城镇农村小学为对象的调查[D]. 金枝.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与分析[D]. 李嘉旭.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模式研究 ——以巴州区属小学为例[D]. 冯娜.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7]语文学科教育戏剧的文化体验研究[D]. 池夏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教育戏剧运用于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 黄淑仪. 闽南师范大学, 2019(04)
- [9]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D]. 管雪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8)
- [10]吴勇小学语文“童化”作文教学研究[D]. 陈闪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