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中戊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谷物中戊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一、谷物中戊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玉荣[1](2021)在《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黑小麦麸皮戊聚糖的理化性质及益生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小麦麸皮是黑小麦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富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基本营养物质,此外还含有戊聚糖、花色苷、多酚等多种功能性成分。戊聚糖作为黑小麦麸皮细胞壁多糖中的主要成分,可溶性戊聚糖含量低,其他都是不溶性戊聚糖,造成了提取率低、利用价值差等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采用适当的加工工艺技术去改善戊聚糖的溶解性,提高麸皮的利用价值。本文拟以黑小麦麸皮为研究对象,采用挤压、微波-挤压和微波-挤压-酶解三种加工工艺处理黑小麦麸皮,对预处理后的麸皮利用水和饱和Ba(OH)2溶液提取戊聚糖,并对其理化性质、流变学特性和体外益生活性进行探究。通过测定戊聚糖得率及含量、单糖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等来研究分析戊聚糖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采用挤压、微波-挤压和微波-挤压-酶解三种加工工艺处理黑小麦麸皮所得戊聚糖与未处理组对比,水溶性戊聚糖得率增大,碱溶性戊聚糖得率减小,总戊聚糖得率明显增加。表明通过不同加工工艺技术可以促进水不溶性戊聚糖的增溶,提高水溶性戊聚糖得率。利用离子色谱对各戊聚糖样品进行单糖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戊聚糖样品的单糖组成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和葡萄糖以及微量半乳糖组成。经不同加工工艺处理后水溶性戊聚糖和碱溶性戊聚糖样品中葡萄糖含量相比未处理组都有所增加,特别是微波-挤压-酶解水提增加幅度最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相对分子质量表明:与未处理相比,经挤压、微波-挤压和微波-挤压-酶解三种加工工艺处理均对戊聚糖进行了降解,相对分子质量明显降低。对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戊聚糖的流变学特性进行分析,探讨样品的质量浓度、p H、体系温度、Na+浓度四个因素对黑小麦麸皮戊聚糖黏度和剪切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质量浓度、Na+浓度、温度及p H体系下的戊聚糖溶液,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剪切应力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均表现为假塑性流体的剪切稀化行为。而经过微波-挤压-酶解处理得到的戊聚糖溶液和1%浓度戊聚糖溶液,其流体性能接近理想的牛顿流体。同时,在相同条件下,比较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黑小麦麸皮戊聚糖溶液的黏度得出,微波-挤压-酶解处理后的黑小麦麸皮戊聚糖的黏度最低。对微波-挤压-酶解处理后的麦麸戊聚糖进行体外益生活性评价,结果显示:与未处理组相比,经微波-挤压-酶解处理黑小麦麸皮所得水溶性戊聚糖和碱溶性戊聚糖发酵液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含量分别增加了30.12%和34.30%,乳酸杆菌(Lactobacilli)含量分别增加了33.32%和23.24%,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SCFA)含量显着增加,p H降低。表明经微波-挤压-酶解处理黑小麦麸皮所得的戊聚糖样品均具有良好的益生效果,其中水溶性戊聚糖的益生活性更高。

洪晴悦[2](2021)在《不同热加工对青稞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和体外消化与肠菌发酵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是西藏、青海等高原地区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广,产量高,是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主食。大量研究表明,青稞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长期食用能显着降低人体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及其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在改善国民营养膳食结构、促进高原地区粮食产业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十分满足现代生活对高品质健康饮食的需求。因此,青稞近年来备受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关注和青睐。作为无壳大麦的一种,青稞具有显着的加工优势。和大多数谷物一样,青稞需进行熟化处理才能被食用,然而不同热加工方式对谷物的基本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目前对于青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稞原料的营养特性及其功能食品的开发等方面,对于何种热加工方式适合熟化青稞的工业化生产研究不足,有关不同热加工方式对青稞活性成分和营养价值影响的研究较少,对于不同热加工熟化后青稞在胃肠道消化和肠道菌群发酵特性的研究也鲜有报道。因此,本试验首先探究了新型热加工技术——汽爆熟化青稞的可行性,应用响应面原理优化汽爆熟化青稞的加工工艺;在此基础上,接着分析和比较汽爆及其他六种常见的热加工技术对青稞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最后通过体外模拟消化试验和体外模拟肠道菌群发酵试验探究不同热加工熟化后青稞的消化特性和肠道菌群发酵特性,以期为青稞及其制品的加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响应面法优化青稞的汽爆加工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原理优化汽爆熟化青稞的加工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青稞汽爆加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青稞的初始含水量(W)10.0%,汽爆压力(P)2.3 MPa,汽爆时间(T)37 s。青稞经汽爆处理后,明显膨胀,能较好地保持多酚(PC)和黄酮含量(FC),提高ABTS抗氧化性。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青稞的膨胀率(ER)和哑籽率(UKR)分别为3.24±0.02和0.19±0.02;PC和FC分别为3.81±0.13mg没食子酸当量(GA)/g干重(DW)、3.24±0.11 mg芦丁当量(Ru)/g DW,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15.08±1.21 mg抗坏血酸(ASC)/g DW。2.比较不同热加工方式对青稞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炒制、蒸制、煮制、汽爆、微波焙烤、远红外焙烤和油炸这七种不同的热加工方式对青稞的生物活性成分及抗氧化能力具有不同的影响。对青稞酚类化合物进行分析,检测出香豆酸、绿原酸和丁香酸等6种游离酚类化合物和阿魏酸和槲皮素等12种结合酚类化合物。干热处理(炒制、微波焙烤、远红外焙烤)和汽爆具有温度高、加工时间短的特点,更能提高青稞可溶性膳食纤维、β-葡聚糖和水溶性戊聚糖含量,有利于酚类化合物的保留,同时能更好地提高其还原能力。湿热处理(蒸制和煮制)加工时间长、温度低,使得青稞具有更强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Fe2+螯合能力和ABTS清除能力,但会造成青稞可溶性生物活性成分的流失。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汽爆加工在青稞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保留和提高上更具优势。3.不同热加工处理青稞的体外消化及体外肠道菌群发酵特性研究(1)经体外胃肠道模拟消化后,炒制、汽爆、蒸制和微波焙烤青稞的β-葡聚糖、戊聚糖、总酚、总黄酮含量得到不同程度地释放,抗氧化能力提高。消化液中检测出香豆酸、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香草酸、咖啡酸、丁香酸和阿魏酸7种酚类化合物。其中炒制青稞在体外消化过程中β-葡聚糖、戊聚糖、总酚、总黄酮释放量最高,汽爆青稞则具有最大的酚类化合物释放量,且汽爆更能提高青稞在体外消化中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和Fe2+螯合能力,而蒸制青稞在体外消化中表现出最高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2)肠道菌群发酵实验中,炒制、汽爆、蒸制和微波焙烤有利于青稞在体外肠菌发酵过程中降低发酵液p H值和氨态氮含量,促进肠道微生物产生短链脂肪酸,提高发酵液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其中炒制最能促进青稞体外发酵过程中短链脂肪酸的产生,而汽爆青稞的总酚和黄酮在体外发酵过程中更稳定。在种水平上,青稞体外发酵的肠道菌群以单形巨单胞菌(Megamonas_funiformis)、小类杆菌(Dialister_sp)、大肠杆菌(Escherichia_coli)、普氏杆菌(Prevotella_copri)为主。与空白组相比,体外发酵后青稞组的肠道菌群丰富度降低,微波焙烤、蒸制青稞组的物种相似性较高,汽爆和炒制青稞组同其他组别的物种差异性较大。不同的热加工处理对青稞体外发酵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影响不同,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青稞在体外发酵过程中肠道内环境,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结论:青稞汽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含水量10.0%,汽爆压力2.3 MPa,汽爆时间37 s。干热处理(炒制、微波焙烤、远红外焙烤)和汽爆在青稞营养价值及功能活性的保留上更具优势,其中汽爆加工和传统的炒制加工最能促进青稞生物活性成分的释放和抗氧化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肠道有益菌的生长。

孔峰[3](2020)在《谷物汽爆处理及其加工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谷物加工业是一个与三农问题密切关联,且与公众膳食营养及饮食安全息息相关的民生产业与国民健康产业。传统谷物加工片面追求精度和白度,致使谷物过度加工,造成了能源消耗较多、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人们饮食日趋精细,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显着提高。因此,研发和食用营养价值较高并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全谷物食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全谷物由于口感粗糙、保质期较短等因素限制了其推广使用,人们对谷物加工技术变革和工艺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论文针对谷物加工过程营养损失较大、产品适口性不足等产业发展难题,在充分认知谷物原料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增加预处理环节、消除谷物麸皮对加工过程以及产品性能的不利影响是突破现有谷物加工技术难题的关键。汽爆是一种清洁高效的预处理技术,近年来在谷物加工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在气相蒸煮阶段的热化学反应和瞬间爆破阶段的机械撕裂的双重作用下,汽爆可以对原料进行热化学-机械改性。论文对麦麸、小麦、高粱汽爆预处理及其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谷物加工提供一种新的预处理方法和一定的技术参考。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麦麸和重组全麦粉的汽爆稳定化新方法针对麦麸中脂肪酶活性较高,麦麸以及全麦粉中脂质容易发生水解酸败,影响麦麸和全麦粉贮藏性能、营养价值和感官品质等问题,建立了麦麸和重组全麦粉的汽爆稳定化方法。汽爆在压力0.8 MPa、维压时间5 min的条件下有效灭活麦麸的脂肪酶和过氧化物酶,灭酶效果优于常规蒸汽灭菌(0.1 MPa,20 min)。汽爆稳定化方法能够保持麦麸蛋白质、脂质含量,促进不溶性膳食纤维转化为可溶性膳食纤维,提高麦麸提取液总黄酮、总多酚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此外,汽爆显着降低了麦麸和重组全麦粉贮藏过程中产生的脂肪酸含量,改善了麦麸和全麦粉的贮藏性能。(2)汽爆改善麦麸的理化性质,对馒头品质有改良作用针对麦麸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影响面制品加工性能和产品口感等问题,采用汽爆处理改善麦麸的理化性质,并评估汽爆麦麸对面粉、面团和馒头品质的影响。汽爆麦麸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提高了 66.67%,维持了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与未处理麦麸相比,汽爆麦麸持水力、水溶性指数、胆固醇和胆酸盐吸附能力分别提高了 13.91%、30.77%、28.61%和70.83%。汽爆麦麸的添加对面团和馒头的质构性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添加量为10%时,小麦馒头的弹性和咀嚼性显着增加,硬化速率最小。(3)汽爆提高麦麸的膨化品质针对麦麸中不溶性物质含量较高,不利于挤压膨化、产品膨胀度较低等问题,首次采用汽爆技术作为麦麸挤压膨化的预处理方法,提高麦麸的膨化品质。与未处理麦麸膨化物相比,汽爆麦麸膨化物横向膨胀度提高了 37.93%,粉碎后可以得到粒径更细的粉体。此外,汽爆显着提高了麦麸膨化物的总多酚含量(155.19%)和总黄酮含量(108.89%),提升了水溶性指数、膨胀力和阳离子交换能力。(4)建立汽爆麦麸粉碎新工艺针对麦麸韧性较大、难以粉碎成细小的颗粒以及粉碎过程能耗较高等问题,建立了汽爆麦麸粉碎工艺。汽爆(0.5 MPa,2 min)可有效地破坏麦麸致密结构,降低麦麸的力学性能,提高麦麸粉的出粉率和破壁率。与热风干燥处理(105℃,12 h)相比,汽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麦麸粉碎过程的电能消耗。此外,重组全麦粉粉质性能试验表明,汽爆麦麸具有良好的加工适应性。(5)建立汽爆全麦粉加工工艺针对全麦粉出粉率较低、粒度分布大、脂肪酶含量较高、加工适应性较差等问题,将汽爆引入小麦加工,建立了汽爆全麦粉加工工艺。汽爆破坏了小麦麸皮的结构,降低了小麦的咀嚼性,提高了全麦粉的出粉率。汽爆维持了全麦粉的基本营养成分和白度,与普通全麦粉相比,汽爆降低了脂肪酶酶活。汽爆全麦粉面条内聚性、弹性和咀嚼性分别提高了 35.00%、26.00%和25.77%。(6)汽爆高粱全粉改善馒头的质构性能和食用品质针对高粱中含有较多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和单宁含量,造成高粱的食用品质较差等问题,将汽爆技术引入高粱加工。汽爆高粱不溶性膳食纤维和单宁含量分别降低了 33.96%和13.58%,抗性淀粉、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 109.28%、18.92%和39.01%。适量添加汽爆高粱全粉可改善小麦面团质构特性及馒头品质,汽爆高粱全粉的添加量为25%时,馒头硬化速率最低,食用品质较好。

孙军勇[4](2020)在《啤酒糖化过程大麦麦芽阿拉伯木聚糖的降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麦胚乳细胞壁的主要组分为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其中β-葡聚糖一直被认为是啤酒酿造过程中堵塞过滤介质的主要物质。目前,β-葡聚糖在大麦麦芽、麦汁和啤酒中的含量均较低,其对粘度和过滤速度的影响已消除。最新研究表明,当β-葡聚糖含量很低时,阿拉伯木聚糖对过滤具有同样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分子筛层析法测定大麦麦芽阿拉伯木聚糖分子量大小和分布的方法,采用Pearson法分析了各分子量阿拉伯木聚糖含量与过滤速度和粘度的相关性,建立了表征影响过滤速度和粘度的多聚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的新指标——PWEAX50;研究了糖化过程中工艺参数、麦芽内源木聚糖酶和外源微生物木聚糖酶对PWEAX50含量的影响;采用2-DE分析了降解PWEAX50效果最好的微生物木聚糖酶蛋白组成,并对其中的关键单酶进行了纯化和性质研究,最后对微生物分泌关键单酶的发酵工艺参数和培养基组成进行了优化。研究对阐释啤酒糖化过程阿拉伯木聚糖的降解机理、提高啤酒生产效率及完善糖化用酶的复配策略均有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分子筛层析法测定阿拉伯木聚糖的分子量大小和分布。采用80%(v?v-1)乙醇沉淀协定麦汁中的阿拉伯木聚糖,重新溶解后取8 mL上样于Sepharose CL-6B分子筛层析柱,以100 mL?h-1的流速,采用0.05 mol?L-1的NaCl溶液进行洗脱。采用Douglas法测定各管中阿拉伯木聚糖的含量,根据标准曲线计算阿拉伯木聚糖的分子量大小和分布。采用建立的分子筛层析法分析了大麦麦芽中分子量>1000 kDa、500~1000 kDa、50~500 kDa及<50 kDa的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的含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分子量>1000 kDa的β-葡聚糖含量与麦汁粘度极显着相关(p<0.01),与过滤速度没有相关性(p>0.05)。将分子量>50 kDa的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的总和定义为PWEAX50。PWEAX50与过滤速度极显着负相关,与粘度极显着正相关。与其他方法测定的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相比,PWEAX50的显着性水平和相关系数均最高,能更准确地反映影响协定麦汁粘度和过滤速度的高分子量阿拉伯木聚糖含量。较大的分子量、较高的浓度及分子结构中较高的侧链取代程度(A/X值)是PWEAX50造成麦汁粘度高和过滤速度慢的原因。采用SPSS19.0线性回归法分析了协定糖化麦汁的过滤速度与PWEAX50含量之间的关系,构建反映二者之间关系的一元线性方程:V30=485-0.852×PWEAX50含量。将协定麦汁中PWEAX50含量控制在≤334 mg?L-1的范围内,可控制大麦麦芽协定麦汁的过滤速度V30≥200 mL,避免对麦汁的粘度和过滤速度产生负面影响。(2)糖化过程中,糖化温度和时间对醪液中PWEAX50含量影响较小。当温度为45℃和55℃时,PWEAX50含量随时间延长基本保持不变;在65℃和75℃保温时,PWEAX50的含量随时间延长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以PWEAX50为底物时,在pH4.5~6.0、温度45~75℃的范围内,大麦麦芽内源木聚糖酶X-Ⅰ均具有活力,说明在糖化醪液的环境条件下,X-Ⅰ的活力受到了抑制。(3)采用pH5.5、100 mmol?L-1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提取大麦水溶性蛋白,并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及分子筛层析纯化,得到一种内源木聚糖酶X-Ⅰ的抑制蛋白。该蛋白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为大麦α-淀粉酶/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抑制蛋白(barleyα-amylase/subtilisin inhibitor,BASI)。BASI的氨基酸序列与目前文献中已报道的HVXI和XIP、TAXI和TLXI均没有相似性,是一种新发现的木聚糖酶抑制蛋白。当摩尔比为2.75:1,反应时间为20 min,p H值为6.0,温度为50℃时抑制活力较高。BASI在糖化温度和pH范围内对X-Ⅰ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是糖化过程PWEAX50未被降解的主要原因。在X-Ⅰ与底物的反应体系中添加BASI后,Km值增大,Vmax值不变,表明BASI是X-Ⅰ的竞争型抑制剂。(4)底物特异性和对BASI抑制活力的敏感程度是影响糖化过程中微生物木聚酶降解PWEAX50的主要因素。将14种微生物木聚糖酶以25 U?g-1麦芽的量外加到大麦麦芽的糖化醪液中,添加2#,4#,6#,11#和12#木聚糖酶后,麦汁中SAX含量均上升,麦汁中PWEAX50的含量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这5种微生物木聚糖酶主要是作用于麦芽中的WUAX,添加3#,7#,和14#木聚糖酶的糖化麦汁中的PWEAX50和SAX含量以及粘度和过滤速度等指标均变化较小,BASI的抑制作用导致它们无法发挥催化作用;1#,5#,8#,9#,10#和13#木聚糖酶均具有一定的降解PWEAX50的能力,对降低麦汁粘度和提高过滤速度均有一定的效果,其中来源于里氏木霉CICC41495的8#木聚糖酶能将麦汁中PWEAX50完全降解,粘度降低了11.8%,过滤速度提高了93%。酶活分析及双向电泳(2-DE)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表明,里氏木霉CICC41495分泌的胞外酶中有完整的木聚糖降解酶系,主要包括内切-1,4-β-木聚糖酶Ⅰ,Ⅱ,Ⅲ(XYNⅠ,Ⅱ,Ⅲ)和α-L-阿拉伯糖呋喃糖苷酶(TrAbf62A)。采用硫酸铵盐析、离子交换和分子筛层析,从8#木聚糖酶中纯化得到XYNⅠ,Ⅱ,Ⅲ,其中XYNⅢ属于GH10家族,其分子量为32.0 kDa,等电点为9.0,对BASI的抑制活力敏感度低,最适pH和温度分别为5.5和55℃,活力受Zn2+、Cu2+、Fe3+和SDS抑制,对PWEAX50具有底物特异性,能将PWEAX50水解成木糖和木二糖、木三糖等木寡糖,是里氏木霉CICC41495分泌的阿拉伯木聚糖降解酶系中降解PWEAX50的关键单酶;其与TrAbf62A在降解PWEAX50时有较强的协同效应:TrAbf62A单独处理2 h,接着加入XYNⅢ反应2 h后,协同效应达到162%。(5)对降解PWEAX50的关键单酶——XYNⅢ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培养基的起始pH5.0,培养温度30℃,接种量10%,吐温80添加量为0.2%,装液量为250mL三角瓶装50 mL培养基,摇床转速180 r?min-1,培养168 h时,发酵液中XYNⅢ活力较高。培养基组分中,碳源和氮源对里氏木霉CICC41495分泌XYNⅢ影响最大,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法优化了培养基中对XYNⅢ分泌有较大影响的组分——玉米芯、麸皮、酵母粉和硫酸铵的浓度,结果表明,当玉米芯的浓度为42.17 g?L-1,麸皮浓度为30.50 g?L-1,酵母粉浓度为3.75 g?L-1,XYNⅢ活力达到281U?mL-1,优化后,发酵液中XYNⅢ活力提高了406%。

尚加英,郑学玲,赵波,李利民[5](2020)在《谷物非淀粉多糖特性、制备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该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谷物非淀粉多糖(戊聚糖和β-葡聚糖)的特性、制备及分析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谷物非淀粉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相关研究表明,谷物非淀粉多糖是由一系列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不同的组分组成,具有降血脂、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增强免疫力等生理功效,在功能性产品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对谷物非淀粉多糖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谷物非淀粉多糖的分离纯化非常复杂,均一组分多糖的获得存在一定难度;谷物非淀粉多糖不同组分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特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谷物非淀粉多糖功能性产品的开发需要加大力度。

陈权权[6](2020)在《黑小麦制粉工艺探究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黑小麦是一种营养价值高且能在较恶劣环境下生长的优质麦。目前,对黑小麦的研究及利用集中在其营养方面,对其加工方面的利用还未全面展开,这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本课题以小麦制粉工艺为参考依据,探索将黑小麦胚乳刮净、磨碎、筛透所需要的研磨与筛理系统,寻求黑小麦的制粉方法和技术参数。对比了两种工艺下的粉及设计工艺下各系统粉之间的品质差异,并探索黑小麦面粉适合制作的成品。结论如下:(1)黑小麦经过四道皮磨可以将胚乳取净,设计工艺时可根据产品要求设置三道或四道皮磨,在第三道和第四道皮磨后使用刷麸机或打麸机辅助设备。前三道皮磨系统的剥刮率(占本道)可设置为30.4%、52.2%、43.4%,在皮磨系统中,大中粗粒物料含量多,小粗粒和粗粉物料含量少。各道皮磨的粒度曲线均呈上凸形,200μm以下及350~450μm的物料含量少,500~600μm的物料含量最多。除54GG/10XX外,在制品各粒度的灰分都有随逐级研磨逐渐升高的趋势。(2)依照黑小麦籽粒特性及含杂情况设计清理工艺。工艺中设置两次润麦。初清工段设置为称重→筛选。毛麦清理工段设置为筛选→去石→磁选→脱皮→筛选。光麦清理工段设置为去石→脱皮→筛选→色选→喷雾着水。(3)日加工100 t黑小麦通粉,工艺设置4道皮磨,5道心磨,1心分粗细,1道渣磨,1道尾磨,2道打麸,出粉率为75%,粗麸占13%,细麸占12%。磨辊单位接触长度为12 mm/(100 kg·24 h),平筛单位筛理面积为0.077 m2/(100 kg·24 h)。(4)两种工艺下的粉在灰分、脂肪含量、面筋指数、糊化温度、衰减值、吸水率和黄蓝值上相近,在水分、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破损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戊聚糖含量、白度、亮度、红绿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和粉质质量指数上有差异。皮磨系统粉在蛋白质含量、破损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上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在面筋指数、白度、戊聚糖含量上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水分、灰分、亮度、脂肪含量和淀粉含量上无明显趋势;心磨系统粉在灰分、破损淀粉含量、红绿值和黄蓝值上有随逐级研磨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水分、白度、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和回生值上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脂肪含量、面筋含量、戊聚糖含量上无明显趋势。(5)两种工艺下的粉制作的馒头比容和宽高比大,通粉制作的馒头粘附性较大,在色泽、内部结构、食味及总评分上不如专用馒头粉,布勒粉制作的馒头在质构特性和感官评价上与专用馒头粉相近。两种工艺下的粉制作的面包比容、色泽、感官评分上不如专用面包粉。

魏敬[7](2020)在《不同热处理对乳制燕麦淀粉消化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燕麦因其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控制餐后血糖反应等功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部分研究显示,加工方法可以改变谷物的淀粉消化率。本研究选择轧制燕麦为研究对象,选择了沸水煮制、常压蒸制和烤制(预浸泡和非预浸泡)共六种热处理方式,结合热处理后的轧制燕麦组分含量、表面微观结构和淀粉特性以及淀粉消化结果,研究热处理对轧制燕麦淀粉消化率的影响,旨在得出影响淀粉消化率的相关因素,揭示热处理影响淀粉消化率的原因,为特定的消费者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等在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式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分析不同热处理后的轧制燕麦中的组分含量,发现这六种热处理方式对粗蛋白粗脂肪等基本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影响,对β-葡聚糖、总酚等功能组分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烤制和浸泡后烤制的轧制燕麦中的β-葡聚糖、总酚含量高于其他热处理下的轧制燕麦,煮制、预浸泡后煮制的轧制燕麦总酚含量明显降低,说明酚类化合物会通过这种方式释放到水中,导致含量降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热处理后轧制燕麦的组织结构,发现煮制、预浸泡后煮制和预浸泡后蒸制的轧制燕麦裂缝增大,淀粉暴露于外,淀粉颗粒形态严重变形,减弱了细胞壁等组织结构包裹淀粉抵制淀粉酶接触的作用,这种颗粒状态会增加淀粉消化速率。通过SEM、粒径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研究淀粉结构发现,从煮制、预浸泡后煮制和预浸泡后蒸制的轧制燕麦中提取的淀粉的受损淀粉含量提高了 7.87-11.06倍,短程有序性降低,淀粉的结晶度由30.81%降低至15.83%-9.93%,采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及其他方法测定的峰值粘度(PV)和糊化焓(△H)也相应降低,溶解度和溶胀力降低,使用低场核磁共振仪(LF-NMR)、质构仪(TPA)和动态流变仪及其他手段测定的淀粉凝胶持水力降低,硬度降低,刚性减弱,表现更趋向于流体,说明淀粉结构能够显着影响淀粉特性。采取体外模拟胃肠道两阶段消化实验评估热处理后轧制燕麦的淀粉消化参数-估计血糖指数(eGI),发现不同热处理下的轧制燕麦的eGI各有不同,表现为预浸泡后再煮制的轧制燕麦>煮制的轧制燕麦>预浸泡后再蒸制的轧制燕麦>预浸泡后再烤制的轧制燕麦>蒸制的轧制燕麦>烤制的轧制燕麦,这说明煮制、预浸泡后煮制和预浸泡后蒸制这三种热处理方式下的轧制燕麦控制餐后血糖反应的能力降低,这些加热方式不适合患有糖尿病等人群选择。同时,分析组分含量与淀粉消化参数发现,直链淀粉、抗性淀粉、β-葡聚糖和总酚含量变化与淀粉平衡水解百分比(C∞)和eGI变化趋势基本相反,说明这些组分能够降低淀粉消化率,证实了 β-葡聚糖等能够减缓Ⅱ型糖尿病发作的作用。综合分析本课题研究数据发现,轧制燕麦淀粉消化率受热处理方式的影响,淀粉消化率差异不仅受功能组分和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还受淀粉结构的影响,淀粉结构显着影响淀粉特性,如功能特性和凝胶特性。

孙鑫娟[8](2019)在《发酵大麦β-葡聚糖的特性及其对脂代谢调节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麦β-葡聚糖具有降低胆固醇、降血脂、调节血糖和改善肠道菌群等多种营养功能,尤其在改善脂代谢方面效果显着。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乳酸菌发酵大麦β-葡聚糖(FBG)与未发酵大麦β-葡聚糖(RBG)相比,能更有效抑制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由此可见,发酵可能使大麦β-葡聚糖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从而影响其生物活性。本论文采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dy-1,L.plantarum dy-1)发酵大麦,以RBG为对照,研究FBG的分子结构和理化性质,并研究其对秀丽隐杆线虫脂代谢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L.plantarum dy-1发酵对大麦β-葡聚糖主要结构变化的影响。通过测定发酵前后大麦β-葡聚糖的分子量、单糖组成、糖苷键构成等结构参数,初步确定发酵前后大麦β-葡聚糖的结构特性。结果表明,发酵前后大麦β-葡聚糖的结构发生改变。分子量从发酵前的1.13×105 g/mol(峰面积:100.0%)降为6.35×104g/mol(峰面积:98.7%);微观形态发生改变,RBG多为杆状,FBG则以片状为主。其中,RBG和FBG是以β-(1→3)和β-(1→4)连接的葡萄糖为主链的多糖,β-(1→3)糖残基与β-(1→4)糖残基的比值范围由1:2.50-1:2.70变为1:2.24-1:2.27。2.L.plantarum dy-1发酵对大麦β-葡聚糖的理化性质及吸附特性的影响。通过测定发酵前后大麦β-葡聚糖的溶解性、溶胀性、持水/油性、起泡性和流变特性等基本理化性质参数的改变,及其对葡萄糖扩散和吸附能力、胆固醇吸附能力的影响,以及其对淀粉酶、葡萄糖苷酶和脂肪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初步确定发酵导致大麦β-葡聚糖主要特性发生变化。结果表明,发酵提高了大麦β-葡聚糖的溶解性、溶胀性、持水性和持油性及其对葡萄糖的吸附能力、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脂肪酶活性的抑制能力和酸性条件下对胆固醇的吸附力。3.L.plantarum dy-1发酵大麦β-葡聚糖对秀丽隐杆线虫脂肪沉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建立线虫肥胖模型,研究发酵前后大麦β-葡聚糖对线虫寿命、运动行为、脂肪沉积及其脂代谢基因调节机制的影响,初步明确发酵前后大麦β-葡聚糖对线虫降脂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RBG和FBG均能显着提高线虫的运动行为能力,从而增加线虫的能量消耗,减少线虫体内脂肪沉积,其中FBG效果较为显着。此外,RBG和FBG对线虫nhr-49介导的信号通路、TGF-daf-7途径、5-羟色胺介导的信号通路以及TOR和氨基己糖介导的信号通路均有一定程度的调控作用,其中,二者对部分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有显着性差异。

张久亚[9](2018)在《戊聚糖奶片的研制及其品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小麦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随着小麦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利用途径的扩大,实现小麦资源的深加工是小麦加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小麦资源中含有丰富的戊聚糖,其具有润肠通便、降血脂、降血糖、改善胃肠道菌群、预防结肠癌等功能。近年来,对于小麦戊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等方面,对利用其进行深加工成食品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小麦戊聚糖粗提物为原料,研究其主要组成成分,同时研制出两款戊聚糖产品,对小麦资源深加工产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小麦戊聚糖粗提物中主要组成成分的测定,包括蛋白质含量、总糖含量、戊聚糖含量以及单糖组成。实验结果表明,小麦戊聚糖粗提物中的蛋白质含量为8.37%,总糖含量为80.64%,戊聚糖含量为15.72%;由4种单糖组成,主要是阿拉伯糖(Ara)、木糖(Xyl)和葡萄糖(Glu),并且还有少量的半乳糖(Gal),各单糖组成摩尔比为Ara∶Xyl∶Glu∶Gal=0.55∶0.62∶1.47∶0.19,其取代度(Ara/Xyl)为0.89。(2)以小麦戊聚糖粗提物为原料,制备戊聚糖咀嚼奶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戊聚糖咀嚼奶片的最优配方,并对其基本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戊聚糖咀嚼奶片的最优配方为戊聚糖粗提物14.5%,奶粉43.5%,麦芽糊精20%,葡萄糖20%,硬脂酸镁2%。采用直接压片法制备,成品戊聚糖咀嚼奶片呈淡黄色,色泽均匀一致,外形完整,表面光滑,边缘整齐,无肉眼可见杂质,口感细腻,不粘牙,具有牛奶特有香味和戊聚糖风味。(3)以小麦戊聚糖粗提物为原料,制备戊聚糖泡腾奶片,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戊聚糖泡腾奶片的最优配方,并对其基本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戊聚糖泡腾奶片的最优配方为戊聚糖粗提取24.39%,奶粉24.39%,碳酸氢钠24.39%,柠檬酸24.39%,三氯蔗糖0.49%,PEG6000 1.95%。将制备的戊聚糖泡腾奶片溶于100mL水后,平均崩解时间为2.45min左右,所得饮料呈乳黄色,澄清透明,无沉淀,富有戊聚糖和牛奶特有的风味。

夏雪娟[10](2018)在《青稞全谷粉对高脂膳食大鼠胆固醇肝肠代谢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属禾本科大麦属,因其籽粒内外稃与颖果分离,籽粒裸露,故称裸大麦。青稞在我国成为栽培作物至少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高寒缺氧和环境恶劣的高原地区,是一个基因资源十分丰富的种质资源。青稞是青藏高原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是藏区农牧民不可替代的主粮。研究表明裸大麦特别是种植于高海拔地区的裸大麦品种中的β-葡聚糖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大麦。目前已证实β-葡聚糖具有降低胆固醇,减轻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反应等多种药理活性。而来源于西藏自治区卫生防疫和有关医疗机构的信息也证实了在日常饮食结构中,食用青稞食品较多的人群的高胆固醇类疾病发病率较低。青稞有着“三高”、“两低”的特点,即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此外,青稞中还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如戊聚糖和多酚等。但目前有关青稞对胆固醇的调节作用研究多集中在青稞β-葡聚糖的功效研究,而有关青稞全谷粉(Whole-grain Qingke,WGQ)对胆固醇的调节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由于肝脏和肠道是机体胆固醇代谢的重要部位。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肝脏和肠道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进行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WGQ(藏青320,Hordeum vulgare L.Zangqing 320)的基本组分、主要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WGQ的灰分(1.95±0.08 g/100g)、蛋白质(17.00±0.26 g/100g)、β-葡聚糖(5.77±0.28 g/100g)、总膳食纤维(19.01±0.54g/100g)、可溶性膳食纤维(9.28±0.01 g/100g)、总戊聚糖(10.74±0.47 g/100g)、总多酚(259.90±0.96 mg/100g)和游离多酚(149.07±2.71 mg/100g)含量相对较高。而脂肪(1.03±0.02 g/100g)、不溶性膳食纤维(11.64±0.95 g/100g)和水溶性戊聚糖(0.44±0.03 g/100g)含量相对较低。采用乙醇、NaOH、甲醇和水对WGQ中的抗氧化物质进行梯度萃取,对提取物的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进行测定。WGQ提取物的总ORAC为418.05±5.65μmol/g。因此,WGQ具有较高含量的功能性组分和较高的抗氧化性。最后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WGQ中的β-葡聚糖、多酚和戊聚糖含量与其抗氧化性之间存在正相关(P<0.01),说明上述几种组分可能具有抗氧化性。2.以72只雄性Sprague-Dawlay(SD)大鼠为研究对象,研究WGQ的降血脂效果。将大鼠分为四个试验组:阴性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膳食普通饲料;高脂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膳食高脂饲料;WGQ低剂量组(Low dose group,LD)饲喂含有100 g/kg WGQ的高脂饲料;青稞高剂量组(High dose group,HD)饲喂含有489.5 g/kg WGQ的高脂饲料,试验周期分为4周和8周。对大鼠的体重和Lee‘s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WGQ饲喂组(LD和HD组)的体重增加量均高于BC组,其中HD组明显高于BC组。HD组的Lee‘s指数在饲喂8周时显着性(P<0.05)低于其他各组。表明对高脂膳食大鼠添食WGQ,特别是高剂量的WGQ后虽会增加大鼠的体重,但会减轻大鼠肥胖程度。对脏器指数进行分析,HD组的肝脏和腹部脂肪指数与BC组相比显着性(P<0.05)降低。说明WGQ影响肝脏代谢,并可减轻大鼠体内脂肪蓄积。对血清脂质水平进行测定,与BC组相比,LD组的大鼠血脂水平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而HD组的大鼠在饲喂8周时,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水平和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AI)显着(P<0.05)低于BC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显着(P<0.05)高于BC组。说明高剂量的WGQ膳食8周后可显着降低高脂膳食大鼠血脂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风险。3.研究大鼠肝脏脂质水平和肝脏中参与胆固醇代谢的相关基因的变化,以探讨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及机理。对肝脏TC、TG和总胆固醇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饲喂4周和8周时各高脂膳食组(BC、LD和HD组)大鼠的肝脏TC、TG和总脂水平显着(P<0.05)高于NC组。膳食8周后,HD组的肝脏TC和总脂质水平显着(P<0.05)低于BC组。进一步通过肝脏组织切片对肝细胞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与BC组相比,LD组肝脏细胞脂肪变性略有减轻。HD组脂肪变性情况明显好转,在饲喂8周后肝细胞内脂肪滴与BC组相比明显收缩。说明高剂量的WGQ膳食8周可显着降低肝脏脂肪含量。对肝脏中参与胆固醇合成、外周组织胆固醇积累或胆汁酸合成的生物标志物的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RT-PCR)分析。参与胆固醇合成的标志物中,HD组的5’-腺苷一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α,AMPKα)mRNA水平显着(P<0.05)高于BC组,3-羟基-3-甲基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HMG-CoAr)的mRNA水平显着(P<0.05)低于BC组;参与外周组织胆固醇积累的标志物中,膳食8周时,HD组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α,PPARα)的mRNA水平与BC组相比显着(P<0.05)上调;参与肝脏胆汁酸合成的标志物中,膳食8周时HD组的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的mRNA水平显着(P<0.05)高于BC组。因此,WGQ可能是通过调节肝脏中参与胆固醇代谢的生物标志物(AMPKα、HMG-CoAr、LDL-R、LXR、PPARα和CYP7A1)的表达调节肝脏胆固醇代谢,降低肝脏胆固醇水平。4.为了进一步研究WGQ对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机制,对高脂膳食大鼠添食WGQ 8周时的肝脏CYP7A1,HMG-CoAr和LDLR的蛋白表达量进行研究。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表明,与BC组相比,HD组大鼠肝脏CYP7A1和LDLR的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而HMG-CoAr的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同时对肝脏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经二维凝胶电泳分离、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比对,共成功鉴定出7个差异蛋白点。KEGG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蛋白点的代谢通路涉及脂质代谢、能量代谢、碳水化物代谢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对涉及脂质代谢的4个蛋白点进行RT-PCR分析。结果表明WGQ干预后高脂膳食SD大鼠的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 60,HSP60)和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1(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binding protein 1,PEBP1)的表达量下调,烯酰辅酶A水合酶(Enoyl-coenzyme A hydratase,ECH)和过氧化物酶6(Peroxiredoxin-6,PRDX6)的表达量上调。HSP60和PEBP1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ECH催化脂肪酸的β-氧化,PRDX6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因此WGQ的摄入会促进高脂膳食大鼠脂肪酸的β-氧化,降低体内氧化应激反应,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5.研究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肠道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对大鼠粪便、小肠内容物和盲肠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过程中BC组粪便pH明显高于其他组,而HD组pH水平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膳食4周和8周时,HD组大鼠的粪便干重、盲肠总质量、盲肠壁表面积和盲肠内容物质量显着(P<0.05)高于NC、BC和LD组。与BC组相比,LD组大鼠小肠内容物胆汁酸水平,粪便胆汁酸和中性固醇水平略有升高,但差异不显着,而HD组大鼠的胆汁酸和中性固醇水平显着(P<0.05)升高。膳食4周和8周时,HD组中乙酸、丙酸、丁酸和总SCFA含量均显着(P<0.05)高于BC和LD组。说明高剂量的WGQ膳食可显着增加大鼠肠道发酵活性。对回肠中参与胆固醇代谢的生物标志物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膳食4周和8周时,HD组中回肠顶端钠型胆汁酸协同转运子(Apical sodium-dependent bile acid transporter,ASBT)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P<0.05)低于BC组,而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的mRNA水平显着(P<0.05)高于BC组。说明WGQ可通过下调ASBT的表达,可能部分归因于上调回肠FXR的表达,从而抑制胆汁酸的重吸收。6.研究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肠道菌群在WGQ调节胆固醇代谢过程中的变化及作用。首先采取巢式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分析WGQ干预4周和8周后对高脂膳食大鼠盲肠和粪便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组大鼠粪便和盲肠菌群组成相似,但突出的优势菌条带存在明显不同。各组大鼠菌群组成在饲喂4周和8周时均存在一定差异,此外,LD组与BC组和HD组的优势菌群存在较大的差异。经分析共得到共有条带15条,粪便特有条带1条和盲肠内容物特有条带5条。对条带进行二次DGGE和切胶回收后进行测序,序列的比对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条带中,除了2个条带分类水平不明外,其余19个条带分属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之后采用Illumina Miseq平台分析WGQ干预8周时大鼠盲肠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高脂膳食对大鼠盲肠菌群α-多样性无显着性影响,但高剂量WGQ会降低其α-多样性。经物种分类,样本中的微生物归属于23个门,其中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要优势门,在所有样本中总相对丰度>92.08%。在属分类水平上,样本中的微生物归属于204个属。普氏菌属在各组中均为优势属。随着WGQ摄入量的增加普氏菌属和丁酸弧菌属丰度增加,此外,多种细菌丰度降低。由于普氏菌属和丁酸弧菌属可产生SCFA,因此,WGQ可能通过选择性富集产SCFA细菌影响机体胆固醇代谢。本研究创新性地应用了多种技术从多个层面开展了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及其胆固醇调节机制的研究,证实了WGQ膳食可调控高脂膳食大鼠胆固醇代谢并存在剂量时间效应,找到了肝脏和肠道中多个参与其调节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并提出WGQ可能通过选择性富集产SCFA细菌来调节高脂膳食大鼠胆固醇代谢,对WGQ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谷物中戊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谷物中戊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黑小麦麸皮戊聚糖的理化性质及益生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黑小麦简介
    1.2 麦麸简介
    1.3 麦麸的加工技术
        1.3.1 挤压膨化技术
        1.3.2 微波辐射技术
        1.3.3 生物酶解技术
        1.3.4 联合改性技术
    1.4 戊聚糖概述
        1.4.1 戊聚糖结构
        1.4.2 戊聚糖分类
        1.4.3 戊聚糖理化特性
        1.4.4 戊聚糖的肠道益生活性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黑小麦麸皮戊聚糖的制备与组成分析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原料预处理工艺
        2.3.2 戊聚糖提取工艺
        2.3.3 戊聚糖得率
        2.3.4 多糖含量测定
        2.3.5 戊聚糖含量测定
        2.3.6 阿魏酸含量测定
        2.3.7 单糖组成测定
        2.3.8 相对分子质量分布
        2.3.9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10 紫外光谱扫描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原料预处理
        2.4.2 戊聚糖得率及基本成分分析
        2.4.3 单糖组成分析
        2.4.4 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2.4.5 红外光谱分析
        2.4.6 紫外光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黑小麦麸皮戊聚糖的流变学特性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浓度对戊聚糖溶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3.2 温度对戊聚糖溶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3.3 pH对戊聚糖溶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3.4 Na~+浓度对戊聚糖溶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浓度对戊聚糖溶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4.2 温度对戊聚糖溶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4.3 p H对戊聚糖溶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4.4 Na~+对戊聚糖溶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挤压-酶解工艺条件下戊聚糖的体外益生活性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发酵培养基的配制
        4.3.2 体外模拟发酵
        4.3.3 发酵液DNA提取
        4.3.4 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测定
        4.3.5 体外发酵产物(SCFA)检测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发酵液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含量变化
        4.4.2 发酵液SCFA含量和pH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不同热加工对青稞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和体外消化与肠菌发酵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青稞概述
        1.1.1 青稞简介
        1.1.2 青稞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1.2 谷物的热加工对其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
        1.2.1 汽爆
        1.2.2 炒制
        1.2.3 远红外焙烤
        1.2.4 微波焙烤
        1.2.5 蒸煮
        1.2.6 油炸
    1.3 谷物体外消化与体外发酵研究进展
        1.3.1 谷物的体外模拟消化研究进展
        1.3.2 谷物的体外肠道菌群发酵研究进展
        1.3.3 热加工对谷物体外消化与发酵特性研究进展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响应面法优化青稞的汽爆加工工艺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汽爆青稞的表观和微观结构分析
        2.3.2 青稞汽爆处理的单因素实验结果
        2.3.3 青稞汽爆处理的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
        2.3.4 青稞汽爆处理的参数优化验证试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热加工方式对青稞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热加工处理对青稞微观结构的影响
        3.3.2 不同热加工处理对青稞基本组分的影响
        3.3.3 不同热加工处理对青稞膳食纤维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热加工处理对青稞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
        3.3.5 不同热加工处理对青稞戊聚糖含量的影响
        3.3.6 不同热加工处理对青稞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
        3.3.7 不同热加工处理对青稞的多酚及黄酮含量的影响
        3.3.8 不同热加工处理对青稞酚类化合物组成的影响
        3.3.9 不同热加工处理对青稞抗氧化性能力的影响
        3.3.10 不同热加工处理青稞的营养功能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热加工处理青稞的体外消化及体外肠道菌群发酵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热加工处理青稞的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特性
        4.3.2 不同热加工处理青稞的体外肠道菌群发酵特性
        4.3.3 不同热加工处理青稞在体外肠道菌群发酵过程中其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3)谷物汽爆处理及其加工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谷物加工过程存在的关键问题
        1.2.1 谷物的主要结构与营养成分
        1.2.2 谷物加工过程存在的问题
    1.3 谷物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1.3.1 超微粉碎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
        1.3.2 挤压膨化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
        1.3.3 酶解处理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
    1.4 汽爆在谷物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4.1 汽爆技术的原理
        1.4.2 汽爆在谷物加工中的应用
        1.4.3 以汽爆为核心的谷物加工技术优势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汽爆麦麸营养品质及贮藏性能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设备
        2.2.3 汽爆处理麦麸
        2.2.4 麦麸中脂肪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2.2.5 麦麸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2.2.6 麦麸脂肪酸值测定
        2.2.7 麦麸过氧化值测定
        2.2.8 麦麸提取液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2.2.9 麦麸营养成分测定
        2.2.10 麦麸和重组全麦粉加速贮藏试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汽爆对麦麸脂肪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2.3.2 汽爆对麦麸官能团变化的影响
        2.3.3 汽爆对麦麸稳定性的影响
        2.3.4 汽爆对麦麸营养成分的影响
        2.3.5 汽爆麦麸和重组全麦粉的加速贮藏试验
    2.4 小结
第3章 汽爆麦麸理化性质及其对馒头品质的影响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3.2.2 汽爆麦麸制备
        3.2.3 麦麸营养成分的测定
        3.2.4 麦麸水合性质分析
        3.2.5 麦麸吸附性能测定
        3.2.6 面粉溶剂保持力测定
        3.2.7 面团粉质特性测定
        3.2.8 汽爆麦麸馒头的制作
        3.2.9 面团和馒头质构特性的测定
        3.2.10 馒头的感官评价方法
        3.2.11 馒头的硬化速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汽爆对麦麸理化性质的影响
        3.3.2 汽爆麦麸对混合粉溶剂保持力的影响
        3.3.3 汽爆麦麸对混合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3.3.4 汽爆麦麸对面团质构特性的影响
        3.3.5 汽爆麦麸对馒头质构特性的影响
        3.3.6 汽爆麦麸对馒头感官品质的影响
        3.3.7 汽爆麦麸对馒头硬化速率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汽爆麦麸膨化性能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4.2.2 汽爆处理麦麸及挤压膨化
        4.2.3 麦麸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4.2.4 麦麸膨化物膨胀度测定
        4.2.5 粒径分布和破壁率测定
        4.2.6 麦麸营养成分测定
        4.2.7 麦麸水溶性指数测定
        4.2.8 麦麸膨胀力测定
        4.2.9 麦麸阳离子交换力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汽爆对麦麸官能团变化的影响
        4.3.2 汽爆对麦麸膨化物膨胀度的影响
        4.3.3 基于粒径分布评价汽爆麦麸膨化性能
        4.3.4 不同处理对麦麸营养成分的影响
        4.3.5 不同处理对麦麸功能性质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汽爆麦麸理化性质及粉碎性能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5.2.2 汽爆麦麸和热风干燥麦麸的制备
        5.2.3 麦麸红外光谱表征
        5.2.4 麦麸质构特性的测定
        5.2.5 麦麸粉碎过程功率变化的测定
        5.2.6 麦麸颗粒特征的测定
        5.2.7 面粉粉质特性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汽爆对麦麸官能团变化的影响
        5.3.2 汽爆对麦麸质构特性的影响
        5.3.3 汽爆麦麸粉碎过程功率的变化
        5.3.4 汽爆麦麸粉的颗粒特征
        5.3.5 汽爆麦麸对重组全麦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汽爆全麦粉加工工艺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6.2.2 汽爆处理方法
        6.2.3 小麦汽爆前后质构特性的测定
        6.2.4 小麦粉碎过程功率变化的测定
        6.2.5 全麦粉出粉率及粒径分布测定
        6.2.6 全麦粉营养成分测定
        6.2.7 全麦粉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6.2.8 全麦粉脂肪酶活动度的测定
        6.2.9 全麦粉白度测定
        6.2.10 全麦粉溶剂保持力测定
        6.2.11 面条制作及质构特性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汽爆对小麦质构特性的影响
        6.3.2 汽爆全麦粉制粉过程功率的变化
        6.3.3 汽爆全麦粉出粉率与粒径分布情况
        6.3.4 汽爆对小麦营养成分的影响
        6.3.5 汽爆小麦红外光谱分析
        6.3.6 汽爆对全麦粉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6.3.7 汽爆全麦粉白度分析
        6.3.8 汽爆全麦粉溶剂保持力分析
        6.3.9 汽爆全麦粉面条质构特性评价
    6.4 小结
第7章 汽爆高粱营养成分及其对馒头品质的影响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7.2.2 汽爆高梁全粉的制备
        7.2.3 高粱主要功能成分的测定
        7.2.4 汽爆高粱全粉与小麦面粉混合粉的制备
        7.2.5 馒头的制作工艺流程
        7.2.6 面团及馒头质构特性的测定
        7.2.7 馒头白度测试
        7.2.8 馒头的感官评价方法
        7.2.9 馒头硬化速率的测定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汽爆高粱营养成分分析
        7.3.2 汽爆高粱全粉对面团质构特性的影响
        7.3.3 汽爆高粱全粉对馒头质构特性的影响
        7.3.4 汽爆高粱全粉对馒头白度的影响
        7.3.5 汽爆高梁全粉对馒头感官品质的影响
        7.3.6 汽爆高粱全粉对馒头硬化速率的影响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性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中图所对应的部分原始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啤酒糖化过程大麦麦芽阿拉伯木聚糖的降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名词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啤酒和麦汁的过滤速度
    1.2 β-葡聚糖
    1.3 阿拉伯木聚糖
        1.3.1 结构
        1.3.2 检测方法
        1.3.3 阿拉伯木聚糖对啤酒生产及品质的影响
    1.4 阿拉伯木聚糖的降解酶系
    1.5 阿拉伯木聚糖降解的影响因素
        1.5.1 糖化工艺参数
        1.5.2 阿拉伯木聚糖的分子结构
        1.5.3 木聚糖酶的催化特性
        1.5.4 木聚糖酶的底物特异性
        1.5.5 木聚糖酶抑制蛋白
    1.6 里氏木霉产木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1.7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7.1 选题依据
        1.7.2 选题意义
    1.8 论文的研究目标
    1.9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阿拉伯木聚糖分子量大小和分布与麦芽过滤性能的关系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麦汁中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的沉淀
        2.3.2 大麦麦芽常规理化指标分析
        2.3.3 大麦麦芽与过滤速度相关的理化指标分析
        2.3.4 分子筛层析法测定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的分子量大小和分布
        2.3.5 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分子量大小与过滤速度和粘度的关系
        2.3.6 PWEAX_(50)影响麦芽过滤性能的原因分析
        2.3.7 大麦麦芽协定麦汁中PWEAX_(50)含量的控制范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糖化过程麦芽内源木聚糖酶降解PWEAX_(50)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等温糖化过程WEAX及 PWEAX_(50)含量的变化
        3.3.2 模拟工业啤酒糖化工艺过程PWEAX_(50)含量的变化
        3.3.3 啤酒酿造过程中WEAX和 PWEAX_(50)含量的变化
        3.3.4 麦芽内源木聚糖酶对PWEAX_(50)的降解
        3.3.5 大麦麦芽水溶性蛋白的2-DE分析
        3.3.6 内源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纯化
        3.3.7 BASI与已知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比对
        3.3.8 BASI的抑制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糖化过程外源微生物木聚糖酶降解PWEAX_(50)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糖化过程外源微生物木聚糖酶对PWEAX_(50)的降解
        4.3.2 里氏木霉CICC41495木聚糖酶系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4.3.3 里氏木霉CICC41495木聚糖酶系木聚糖酶的纯化
        4.3.4 木聚糖酶Ⅲ(XYNⅢ)的生化特性
        4.3.5 木聚糖酶Ⅲ与阿拉伯呋喃糖苷酶(TrAbf62A)降解PWEAX_(50)的协同效应
        4.3.6 里氏木霉CICC41495 阿拉伯木聚糖降解酶系的中降解PWEAX_(50)关键单酶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里氏木霉CICC41495产木聚糖酶Ⅲ的工艺优化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碳源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5.3.2 氮源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5.3.3 磷酸二氢钾浓度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5.3.4 培养基初始pH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5.3.5 溶氧水平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5.3.6 接种量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5.3.7 发酵温度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5.3.8 表面活性剂对菌株分泌木聚糖酶Ⅲ的影响
        5.3.9 产木聚糖酶Ⅲ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大麦麦芽内源木聚糖酶抑制蛋白的MALDI-TOF/TOF tandem MS鉴定结果
附录三:XYNⅢ的MALDI-TOF/TOF tandem MS图谱

(5)谷物非淀粉多糖特性、制备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谷物非淀粉多糖特性
    1.1 NSP理化特性
        1.1.1 戊聚糖
        (1)结构特征和相对分子质量
        (2)黏度特性
        (3)氧化交联特性
        (4)吸水性和持气性
        (5)酶解特性
        1.1.2 β-葡聚糖
        (1)结构特征和相对分子质量
        (2)溶液流变特性
        (3)乳化稳定性
    1.2 NSP营养特性
        (1)抗营养特性
        (2)免疫调节特性
        (3)抗氧化性能
        (4)抗糖尿病作用
        (5)预防心血管疾病
2 谷物非淀粉多糖的提取和分离纯化
    2.1 NSP提取方法
    2.2 NSP纯化分级
        2.2.1 沉淀法
        2.2.2 柱层析法
        2.2.3 膜分离法
        2.2.4 其他方法
3 NSP的分析鉴定
    3.1 含量测定和纯度鉴定方法
        (1)戊聚糖的测定
        (2)β-葡聚糖的测定
    3.2 分子质量和结构分析的研究
4 结论

(6)黑小麦制粉工艺探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黑小麦品种
        1.2.2 黑小麦的营养特性
        1.2.3 黑小麦的加工利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黑小麦清理工艺设计
        1.3.2 黑小麦制粉工艺皮磨系统的探究
        1.3.3 黑小麦制粉工艺设计
        1.3.4 对比分析不同工艺下取得的黑小麦粉的差异性
    1.4 研究目的
2.清理工艺流程分析及设计
    2.1 引言
    2.2 设计依据
        2.2.1 原粮的情况
        2.2.2 生产能力
        2.2.3 入磨净麦的要求
        2.2.4 设备状况
        2.2.5 基本方案制定
    2.3 清理流程主要技术参数计算
        2.3.1 小麦清理流量
        2.3.2 仓容计算
    2.4 设备选型及工艺参数
    2.5 清理工艺分析
        2.5.1 初清工艺
        2.5.2 毛麦清理工艺
        2.5.3 润麦工艺
        2.5.4 光麦清理工艺
    2.6 本章小结
3.黑小麦制粉工艺皮磨系统的探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原粮清理与调质
        3.3.2 试验制粉
        3.3.3 籽粒及在制品指标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黑小麦籽粒理化指标
        3.4.2 不同皮磨系统下剥刮率的调整
        3.4.3 不同皮磨系统下在制品的分布
        3.4.4 皮磨系统粒度曲线分析
        3.4.5 不同皮磨系统下在制品灰分分析
    3.5 本章小结
4.制粉工艺设计及粉路分析
    4.1 引言
    4.2 粉路相关参数的确定
        4.2.1 研磨道数和基本流程的选择
        4.2.2 皮磨系统剥刮率和取粉率的确定
    4.3 编制流量平衡表
        4.3.1 流量平衡表概述
        4.3.2 工艺简图绘制
        4.3.3 试验制粉
    4.4 主要机械设备数量的确定
    4.5 绘制制粉流程图
    4.6 粉路分析
        4.6.1 皮磨系统
        4.6.2 渣磨系统
        4.6.3 心磨和尾磨系统
    4.7 本章小结
5.各系统粉及不同工艺下粉的理化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不同粉的制备
        5.3.2 面粉基本指标的测定
        5.3.3 白度和面粉色泽的测定
        5.3.4 戊聚糖含量测定
        5.3.5 糊化特性的测定
        5.3.6 面团流变学特性的测定
        5.3.7 馒头成品的测定
        5.3.8 面包成品的测定
        5.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面粉基本指标的分析
        5.4.2 面粉白度和色泽的分析
        5.4.3 戊聚糖含量分析
        5.4.4 糊化特性分析
        5.4.5 面团的流变特性分析
        5.4.6 成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不同热处理对乳制燕麦淀粉消化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前言
    1.1 燕麦概述
    1.2 燕麦的加工
    1.3 淀粉消化
        1.3.1 淀粉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3.2 体外淀粉消化方法的研究
    1.4 影响淀粉消化率的因素
        1.4.1 淀粉特性与淀粉消化率
        1.4.2 蛋白质与淀粉消化率
        1.4.3 脂质与淀粉消化率
        1.4.4 β-葡聚糖与淀粉消化率
        1.4.5 酚类化合物与淀粉消化率
        1.4.6 加工方式与淀粉消化率
        1.4.7 谷物组织结构与淀粉消化率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主要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原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制备
        2.2.2 样品组分含量测定
        2.2.3 样品表面微观结构
        2.2.4 样品中淀粉的提取
        2.2.5 淀粉中受损淀粉含量
        2.2.6 淀粉颗粒形态
        2.2.7 淀粉颜色属性
        2.2.8 淀粉粒径分布
        2.2.9 淀粉傅立叶转变红外光谱
        2.2.10 淀粉结晶结构
        2.2.11 淀粉糊化性能
        2.2.12 淀粉热特性
        2.2.13 淀粉溶解度和溶胀力
        2.2.14 淀粉凝胶低场核磁共振分析
        2.2.15 淀粉凝胶质地特性
        2.2.16 淀粉糊流变特性
        2.2.17 样品的体外淀粉消化率
        2.2.18 数据处理以及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热处理对轧制燕麦组分含量的影响
    3.2 热处理对轧制燕麦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3.3 热处理对轧制燕麦淀粉结构特性的影响
        3.3.1 淀粉中受损淀粉含量
        3.3.2 淀粉颗粒的表面微观结构
        3.3.3 淀粉的颜色属性
        3.3.4 淀粉的粒度分布
        3.3.5 淀粉的短程有序性
        3.3.6 淀粉的相对结晶度
    3.4 热处理对轧制燕麦淀粉功能特性的影响
        3.4.1 淀粉的糊化性能
        3.4.2 淀粉的热力学性质
        3.4.3 淀粉的溶解度和溶胀力
    3.5 热处理对轧制燕麦淀粉凝胶特性的影响
        3.5.1 低场核磁共振
        3.5.2 凝胶质地
    3.6 热处理对轧制燕麦淀粉糊流变性质的影响
    3.7 热处理对轧制燕麦的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8)发酵大麦β-葡聚糖的特性及其对脂代谢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注释
第一章 绪论
    1.1 发酵谷物概述
    1.2 发酵大麦与脂代谢
    1.3 发酵大麦及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
    1.4 大麦β-葡聚糖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大麦β-葡聚糖与脂代谢
        1.4.2 大麦β-葡聚糖的结构与脂代谢关系
        1.4.3 大麦β-葡聚糖的结构解析
    1.5 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及其在脂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1.5.1 秀丽隐杆线虫模型简介
        1.5.2 秀丽隐杆线虫高脂模型与脂代谢研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发酵大麦β-葡聚糖的结构特性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样品制备
        2.3.2 不同提纯方法下大麦β-葡聚糖得率和含量的测定
        2.3.3 大麦β-葡聚糖主要成分测定
        2.3.4 大麦β-葡聚糖分子量测定
        2.3.5 大麦β-葡聚糖特性黏度测定
        2.3.6 大麦β-葡聚糖单糖组成测定
        2.3.7 大麦β-葡聚糖紫外光谱扫描
        2.3.8 大麦β-葡聚糖红外光谱扫描
        2.3.9 大麦β-葡聚糖微观形貌观察
        2.3.10 大麦β-葡聚糖甲基化测定
        2.3.11 大麦β-葡聚糖的核磁共振测定
        2.3.12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提纯方法对大麦β-葡聚糖得率和含量的影响
        2.4.2 发酵大麦β-葡聚糖水提物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2.4.3 发酵大麦β-葡聚糖分子量分布分析
        2.4.4 发酵大麦β-葡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2.4.5 发酵大麦β-葡聚糖紫外光谱分析
        2.4.6 发酵大麦β-葡聚糖红外光谱分析
        2.4.7 发酵大麦β-葡聚糖微观形貌分析
        2.4.8 发酵大麦β-葡聚糖甲基化分析结果
        2.4.9 发酵大麦β-葡聚糖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酵大麦β-葡聚糖的理化特性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样品制备
        3.3.2 大麦β-葡聚糖的溶解性和溶胀性测定
        3.3.3 大麦β-葡聚糖的持水性和持油性测定
        3.3.4 大麦β-葡聚糖的起泡性能及起泡稳定性测定
        3.3.5 大麦β-葡聚糖的乳化性能及乳化稳定性测定
        3.3.6 大麦β-葡聚糖的流变特性测定
        3.3.7 大麦β-葡聚糖对葡萄糖扩散和吸附能力的测定
        3.3.8 大麦β-葡聚糖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和脂肪酶活力的抑制作用的测定
        3.3.9 大麦β-葡聚糖对胆固醇的吸附能力的测定
        3.3.10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发酵对大麦β-葡聚糖溶解性、溶胀性、持水性和持油性的影响
        3.4.2 发酵对大麦β-葡聚糖起泡性能及乳化性能的影响
        3.4.3 发酵对大麦β-葡聚糖静、动态粘弹性的影响
        3.4.4 发酵对大麦β-葡聚糖和糖、盐复配后的粘度的影响
        3.4.5 发酵大麦β-葡聚糖对葡萄糖扩散吸附能力的影响
        3.4.6 发酵大麦β-葡聚糖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影响
        3.4.7 发酵大麦β-葡聚糖对脂肪酶活力的影响
        3.4.8 发酵大麦β-葡聚糖对胆固醇吸附能力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发酵大麦β-葡聚糖调节秀丽线虫脂代谢及其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样品制备
        4.3.2 线虫同步化
        4.3.3 线虫肥胖模型建立
        4.3.4 线虫试验分组
        4.3.5 线虫体长、体宽和寿命测定
        4.3.6 线虫运动行为测定
        4.3.7 油红O染色
        4.3.8 甘油三酯(TG)含量测定
        4.3.9 实时荧光定量PCR
        4.3.10 线虫短链脂肪酸(SCFAs)测定
        4.3.11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线虫肥胖模型的建立
        4.4.2 发酵大麦β-葡聚糖对线虫个体发育和寿命的影响
        4.4.3 发酵大麦β-葡聚糖对线虫运动行为的影响
        4.4.4 发酵大麦β-葡聚糖对线虫脂肪沉积的影响
        4.4.5 发酵大麦β-葡聚糖对线虫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6 发酵大麦β-葡聚糖对nhr-49 缺陷型线虫脂肪沉积的影响
        4.4.7 发酵大麦β-葡聚糖对线虫短链脂肪酸(SCFAs)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戊聚糖奶片的研制及其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戊聚糖的研究概述
        1.1.1 戊聚糖简介
        1.1.2 戊聚糖的理化特性
        1.1.3 戊聚糖的功能特性
        1.1.4 戊聚糖的应用现状
    1.2 奶片的研究概述
        1.2.1 奶片简介
        1.2.2 奶片的制备方法
        1.2.3 奶片的发展现状
2 引言
    2.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小麦戊聚糖粗提物的组成测定
        3.3.2 戊聚糖咀嚼奶片的研制
        3.3.3 戊聚糖咀嚼奶片的质量检测
        3.3.4 戊聚糖泡腾奶片的研制
        3.3.5 戊聚糖泡腾奶片的质量检测
4 结果与分析
    4.1 小麦戊聚糖粗提物的组成测定
        4.1.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1.2 总糖含量的测定
        4.1.3 戊聚糖含量的测定
        4.1.4 单糖组成
    4.2 戊聚糖咀嚼奶片的研制
        4.2.1 戊聚糖粗提物与奶粉添加比例对咀嚼奶片感官品质的影响
        4.2.2 麦芽糊精添加量对咀嚼奶片感官品质的影响
        4.2.3 葡萄糖添加量对咀嚼奶片感官品质的影响
        4.2.4 正交试验
        4.2.5 硬脂酸镁用量对颗粒流动性的影响
    4.3 戊聚糖咀嚼奶片的质量检测
        4.3.1 感官指标
        4.3.2 戊聚糖咀嚼奶片的主要成分检测
        4.3.3 戊聚糖含量的测定
    4.4 戊聚糖泡腾奶片的研制
        4.4.1 戊聚糖粗提物添加量对泡腾奶片感官品质的影响
        4.4.2 奶粉添加量对泡腾奶片感官品质的影响
        4.4.3 泡腾剂的配比试验
        4.4.4 甜味剂添加量对泡腾奶片感官品质的影响
        4.4.5 正交试验
    4.5 戊聚糖泡腾奶片的品质分析
        4.5.1 感官指标
        4.5.2 崩解时间的测定
        4.5.3 pH值测定
        4.5.4 戊聚糖泡腾奶片的主要成分
        4.5.5 戊聚糖含量的测定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青稞全谷粉对高脂膳食大鼠胆固醇肝肠代谢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
        1.1.1 CVD现状
        1.1.2 饮食与CVD
    1.2 全谷物
        1.2.1 全谷物定义及种类
        1.2.2 全谷物的发展态势
    1.3 青稞
        1.3.1 青稞的资源分布及消费现状
        1.3.2 青稞的营养价值与功能活性
        1.3.3 青稞全谷物研究进展
    1.4 胆固醇的肝肠代谢机制
        1.4.1 胆固醇的肝肠代谢
        1.4.2 肠-肝轴(Gut-liver axis)
        1.4.3 胆固醇含量的调节
        1.4.4 肠道菌群与胆固醇代谢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WGQ主要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WGQ的基本组分测定结果
        2.3.2 WGQ的β-葡聚糖含量测定结果
        2.3.3 WGQ的膳食纤维含量测定结果
        2.3.4 WGQ的戊聚糖含量测定结果
        2.3.5 WGQ的多酚含量测定结果
        2.3.6 WGQ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2.3.7 相关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血脂降低效果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体重的影响
        3.3.2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Lee's指数的影响
        3.3.3 不同试验组大鼠摄食量的比较分析
        3.3.4 不同试验组饲料效率的比较分析
        3.3.5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3.3.6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血脂的影响
        3.3.7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及机理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肝脏脂质水平的影响
        4.3.2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4.3.3 试验大鼠肝脏总RNA质量检测
        4.3.4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肝脏胆固醇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5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肝脏外周组织胆固醇积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6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肝脏胆汁酸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肝脏蛋白质组学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大鼠肝脏CYP7A1,HMG-CoAr和LDLR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5.3.2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肝脏蛋白质组的影响
        5.3.3 差异蛋白点mRNA定量结果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肠道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及机理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粪便pH和水分的影响
        6.3.2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小肠内容物和粪便胆汁酸含量的影响
        6.3.3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粪便中性固醇含量的影响
        6.3.4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盲肠环境的影响
        6.3.5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盲肠内容物SCFA的影响
        6.3.6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肠道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WGQ对高脂膳食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2.3 实验方法
        7.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7.3.2 巢式PCR结果
        7.3.3 DGGE电泳条件确定
        7.3.4 DGGE水平电泳分析结果
        7.3.5 基于Miseq测序技术分析WGQ对高脂膳食大鼠盲肠菌群的影响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1.全文总结
    2.论文创新点
    3.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谷物中戊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加工工艺条件下黑小麦麸皮戊聚糖的理化性质及益生活性研究[D]. 田玉荣. 山西大学, 2021(12)
  • [2]不同热加工对青稞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和体外消化与肠菌发酵特性的影响[D]. 洪晴悦. 西南大学, 2021(01)
  • [3]谷物汽爆处理及其加工工艺的研究[D]. 孔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1)
  • [4]啤酒糖化过程大麦麦芽阿拉伯木聚糖的降解[D]. 孙军勇. 江南大学, 2020
  • [5]谷物非淀粉多糖特性、制备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尚加英,郑学玲,赵波,李利民.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20)
  • [6]黑小麦制粉工艺探究与分析[D]. 陈权权.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7]不同热处理对乳制燕麦淀粉消化率的影响研究[D]. 魏敬.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8]发酵大麦β-葡聚糖的特性及其对脂代谢调节作用研究[D]. 孙鑫娟. 江苏大学, 2019(02)
  • [9]戊聚糖奶片的研制及其品质分析[D]. 张久亚.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10]青稞全谷粉对高脂膳食大鼠胆固醇肝肠代谢的影响机制研究[D]. 夏雪娟. 西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谷物中戊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