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城市居民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效力研究

厦门市城市居民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效力研究

一、厦门市城市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相关法规实效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石芯瑜[1](2020)在《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实效性研究》文中提出公租房的规划建设,特别是公租房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直接关系到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生活需求能否得到保障。然而在市场经济主导的发展形势下,集中建设的公租房小区普遍存在选址偏远、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不完善、公租房入住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对公租房小区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实效性研究,可以了解到目前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与使用的效果,并分析总结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本文以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研究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国家和地区政策的演进、行业内建设规范和标准进行梳理;其次,采用实地调研、长期观察、深入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法,调研了15个西安公租房小区的基本信息与空间布局的现状,收集了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情况和使用情况,并对这些基础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总结出公租房小区已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公共服务设施实效性的影响因素;最后,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构建实效性评价体系,对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实效性进行评价。本文构建的西安市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实效性的评价体系分为两个层级:分类层和指标层,其中分类层有6个,评价指标有15个。通过结合专家和居民两个角度确定分类层和指标层的具体权重。使用excel和matlab对调研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得出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实效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实效性研究能够反映规划的运行状况,反映规划决策的科学性、适应性及其操作实施的质量,有助于找寻既定规划的不足,进而可以不断调整和完善保障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为完善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提升公租房的实际入住率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许霖峰[2](2020)在《开放视角下中国居住区设计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城市建设迎来由增量走向提质的新常态下,居住区广泛封闭化导致的城市问题日益凸显且亟待解决。如何应对居住区与城市间的隔离发展,使其由封闭走向开放,是居住区研究与实践长期关注却未能有效攻克的难题。已有研究不乏立足开放视角的探索,以针对居住区个体从设计层面展开的研究为主,但居住区在城市整体运作中至关重要的参与作用,和设计控制对设计及其产出过程的潜在影响均未受到应有重视。为此,从城市维度,立足开放视角展开居住区设计控制研究,在应对封闭问题并提升城市空间生活品质方面尤为关键。通过设计控制应对居住区封闭问题,需要从认识两者间的关联入手。借助梳理居住区设计控制发展历程,发现早期对国外理论的引荐,为设计控制植入脱离于城市“自体完善”的基因,其后施行长达25年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一步面向全国普及了内向分级式的设计控制框架,基于此框架居住区逐步形成稳定的封闭姿态,由此证实居住区封闭化发展与设计控制密切相关。同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设计控制框架,标志着居住区与城市统筹融合发展的新开端。在明确关联的基础上,需进一步从设计控制方面挖掘封闭问题的症结。现存问题成因在于五方面:技术标准重容量轻空间,导致空间管控不足、缺乏内外协调、结构有失多样;规划管理重指标轻实效,造成居住区管控精度低、设计审查不到位、制衡机制不健全;开发商重利益轻效益,致使空间产出标准化、高度配比资本化、边界处理领地化;居住者重个人轻邻里,加剧交往意识减退和封闭认同;从业者重产出轻品质,引致在地观和整体观缺失。这些本质源于设计控制在技术标准上的单一,管理制度上的不足,以及分别对开发商、居住者、从业者在设计咨询、宣传教育和后职业教育上的欠缺。认知开放的关键是深入本土居住现实,从居住区与城市的关系入手。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全国16个居住区展开调研,发现从城市整体维度出发,单纯从交通、空间、资源各单一维度将居住区对外开放,无法重构居住区与城市隔离发展的二元化关系,更不能全面应对封闭问题。对居住区开放的认知需要以尊重本土居住国情为根本前提,迎合城市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从物质空间、设施资源、建管环境和居住观念多个维度分层次解读与建构,挖掘出开放视角应包含“多维开放”和“相对开放”两层递进的内涵。以确立开放视角为基础,可进一步搭建居住区设计控制的理论框架,框架经对现行设计控制的适应性调整后得出。基于现行设计控制在运作中呈现出的过程局部化、主体分垒化、内容自体化特征,融入开放视角的设计控制需要向过程全程化、主体协同化、内容统筹化转变。由此,可建立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的框架,包含全程贯通的过程层、协同联动的主体层、统筹兼顾的要素层、刚弹兼备的保障层。设计控制框架构成层次的导控基于应用操作层面,从空间、过程维度入手。空间维度重点围绕要素层展开:通过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的复合化织补,增强与城市公共交通、慢行系统和道路网格的衔接渗透与有序融合;借助功能设施系统的整体化调配,融入城市整体功能结构,有层次地提升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居住生活多元性;借由公共空间系统的双向化营造,对外强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融合搭接,对内满足居民的交往活动与精神颐养;利用建筑组群系统的调和化塑形,在不失自身空间特色的前提下,达成与周边城市风貌和空间形态的共生。以此为基础,依托保障层,透过控制、激励、引导三种手段将设计要点转化为导控内容,形成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的“要素导控工具箱”。过程维度以保障层为支撑,围绕过程层和主体层展开。先透过国家和地方两级法规的搭建,为设计控制过程在开放视角下运作提供法制保障框架。再借助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四会议事机制和平台会审机制,强化多主体多专业在全过程中的共同决策与协同,并在增强程序的同时提高设计审查力度。还可采取面向开发商提供全过程设计咨询、针对管理者和从业者开展继续教育、面对居民进行宣传教育等多种弹性手段,加强对过程运作的支持。上述刚性与弹性手段的组合即为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的“过程管理工具箱”。两种工具箱双管齐下,将以应对居住区建设管理的现实困境为前提,从城市层面系统化地推动居住区与城市的统筹融合发展,在有效推进居住区开放进程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尹名强[3](2019)在《基于“多中心”供给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探讨 ——以中山市小榄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迈过50%大关,即将进入60%的增长放缓阶段,中国的城市发展由增量转向存量,作为城市规划最重要的规划之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也面临着重要的转型。传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愈发暴露出实施难、落地难、随意修改等问题,“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表征越发凸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事关民生,论文从公共物品供给的视角来研究分析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不足的原因,并希望可以提出对传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的改进意见。文章从公共物品的定义以及典型的经济学理论入手,通过分析得出公共物品的公共性主要表现为帕累托最优和公平正义。正是由于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导致公共物品在实现和创造公共价值的同时会产生负外部性从而发生公共价值失灵,即社会福利的损失。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公共物品的典型代表之一,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发生搭便车现象。论文系统分析了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自建国以来的发展脉络,梳理了传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两分三定”的空间布局方法,通过理论研究探讨了建国以来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的主体发展理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纵深化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日益提升,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弊端显露,逐渐展现出供给主体单一、社区自治程度低、公共决策缺乏科学性与广泛性、主体间合作水平低等特征。借由管理学公共价值失灵模型从制度体系上对其进行分析,得出三个主要原因:公共价值理性缺失、总体性体制下的政府破碎化、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多中心”作为一种治理模式,在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上有其自身的价值优势和实践主张,被认为是创造和实现公共价值有效的途径,通过对日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二元治理的案例分析,深化多中心的发展内涵,力图解决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从给予公众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入手,主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应该不仅仅是以空间布局为主,而应该是包括制度设计的综合体系;同时依靠制度安排,形成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的“多中心”特征:供给方法的多中心、供给主体多中心、补偿内容的多中心。其中供给方法的多中心指的是在以往“两分三定”的基础上,增加制度的设计,主要就表现为社区治理思想的引入;供给主体多中心指的是改变以往政府单中心的供给方式,引入社会、社区、居民等自生力量,形成主体多中心;实施保障作为重要的内容,多元化的补偿行为既是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的制度保障也是对多元主体的激励形式。多中心供给的制度设计理论联系实际,以小榄镇为实践场所,通过构建多中心供给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体系,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在存量背景下的高效落地。以此来为城市更新背景下中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提供一个尝试性的借鉴和思路。

陈乐[4](2017)在《基于GIS的我国区域体育场地建设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GIS空间分析法、ESDA方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区域体育场地建设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一、从空间分布上看,我国省域体育场地的数量、规模的场地面积、建筑面积、用地面积以及总投资均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出现高值簇集聚,大部分的热点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或南部沿海,呈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的趋势;体育场地投资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市场资本投资较少。二、从体育场地数量的时空变化上看,2003年-2013年我国区域体育场地数量增长幅度大,增长率高,重心由中偏东部向东南方向偏移。三、从体育场地规模的时空变化上看,2003年-2013年我国区域体育场地面积除了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下降以外,其余的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重心由中偏东北部向南部方向偏移;2003年-2013年我国区域体育场地建筑面积除海南省略有下降,整体呈上升趋势,重心由中偏东部向东部方向偏移;2003年-2013年我国区域体育场地用地面积除华南地区有所下降,广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略有下降以外,其余的区域、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重心由中偏东部向东北方向偏移。四、从体育场地投资的时空变化上看,2003年-2013年,我国体育场地总投资和财政拨款呈高速增长的趋势,重心由中偏东部向西南方向偏移;2003年-2013年,我国区域体育场地投资的单位自筹各省域之间的增长数量差距较大,重心由中偏东部向西南方向偏移;2003年-2013年我国区域体育场地投资的社会捐赠除东北地区降幅较大,东北省和辽宁省处于下降趋势,其余的区域、省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重心由中偏东部向南偏西部方向偏移;2003年-2013年我国区域体育场地的其他投资除辽宁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略有下降,其他的省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重心由中偏东部向南偏西部方向偏移。

陈大为[5](2016)在《海峡两岸社区养老设施功能与配置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银发浪潮,世所关注。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也在近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政策指导、资金支持、市场培育和监督管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兴养老模式”的政策主张,以此作为应对老龄化的基本原则。社区养老是适应社会需求而呈现出的新型社会养老方式,它是既能满足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又不离开居住地的愿望,又给予家庭设施和服务等社会帮助的养老模式。然而由于我国社区养老设施发展较晚,已建成的社区养老设施在外部环境设计和内部功能设施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现阶段亟需通过借鉴外部先进社区养老设施发展的优秀经验,为我国社区养老设施的发展和改进提供指导依据和参照标准。我国台湾地区,受到早期政治经济人口因素的影响,养老设施特别是社区养老设施的发展均走在亚洲的前列。两岸在拥有相似的环境、气候、文化的背景下,可以通过对比研究得出的经验为我国大陆地区特别是厦门地区的社区养老设施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以此作为模板进而给全国社区养老设施的发展作为参照。通过前期研读海峡两岸及国外社区养老设施各方面的科技文献、政策法规、新闻报道充分了解现阶段国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社区养老设施的发展现状。再根据实态调研和问卷访谈的结果,笔者从两岸社区养老设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功能设施出发,深入研究两岸在社区养老设施各功能配置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双方存在的优次展开分析,总结相关经验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今后厦门乃至我国的社区养老设施的设计和改造提供参考和帮助,在理论知识上丰富社区养老设施的研究,为厦门未来社区养老设施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

赵溪[6](2016)在《澄城县城社区适宜性规模研究》文中提出为了配置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相关设施,适应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以及考虑配套设施的经营和管理的经济合理性,我国制定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3(2002年版)》,规范对住区进行了分级并对每一级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规定。然而《规范》主要是经过对全国大中小城市已建居住区的调查分析,以城市发展的平均水平为基准,针对新建区而设立的。县城由于其城市规模较小、经济水平落后、城市道路间距普遍小于一般城市水平,及长期以来居民间密切而独特的社会关系等因素,其社区有其特定的适宜性规模。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社区规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与梳理,从多学科、多角度解读国内外既有的关于社区适宜规模的研究。论文其次分别从社区配套、居民认知以及社区管理三个方面对澄城社区适宜性规模进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手绘城市空间意象地图的方式。通过调研发现澄城县城居民更关注的设施是教育设施,根据不同等级教育设施的服务能力,社区规模可依据不同设施的服务能力分级;澄城居民认知呈层级分布,不同的认知层级有不同的交往与社会关系,社区规模的划分可以依据居民认知范围进行划分;社区管理方面,论文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方面,提出为有利于社区自我管理,达到社区建设的目标,应将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人口小型化,与现有居民小组的管理人口相当。论文基于以上影响要素的分析,分别得出该影响要素下的澄城社区适宜性规模,然后将各要素结果叠加,最终得到综合影响下的澄城县城社区适宜性规模。论文最后结合规划实践,将这一适宜性规模应用于实践当中,对澄城县城的社区空间布局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提出相关建议。

何振华[7](2016)在《旧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 ——以重庆市江北区五里店街道为例》文中认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一直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广、使用最频繁的公共设施,也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物质基础。完备齐全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不仅直接关乎个人生活品质、房产物业价值,更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公众和学界一直在关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实施,养老上学看病住房等老难题更是常年名列社会热点与民意诉求榜单的前列,其中又以旧城区的设施供求矛盾最为尖锐。现状旧城区的设施实施困境不仅是转型期高速城市化发展下的中国必须面对的历史问题与发展挑战,更是未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标尺靶向和机遇手段。在城市增量开发衰落、存量更新兴起的发展背景下,针对旧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研究将成为旧城复兴再生的重要议题,相关的研究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从当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基本方法入手,梳理现状设施规划控制的机制与手段,解析反思原规划方法在旧城区应用中所面临的标准、路径、体系等问题,据此总结旧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理念与方法,并从分级控制、分类控制、总量控制、空间控制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改进策略,以及实施系统层面的保障策略。文章研究内容具体分为7章:第1章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界定了研究对象与内容,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与重点。第2章梳理当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基本方法。从设施配置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着手,通过配置标准的横向纵向对比,回顾配置思路的发展轨迹;研究当前规划体系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制度设计,总结具体规划控制的层次、要素和方法;并分头论述设施实施过程中四大环节的内容、作用与相互关系。第3章解读旧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特征与问题。从旧城区典型发展特征的背景分析出发,总结旧城区现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在总量、布局、结构、设置四个层面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产生的旧城区背景,从配置标准、实施路径、过渡规划、配建方式、部门协作五个方面解析旧城区设施规划建设困境的根源。第4章总结旧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理念与方法。通过基础研究和案例探讨,总结在旧城区进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目标、理念与原则,并以问题为导向,从各层次各领域规划协同、旧城区地方配置标准制定、规划控制机制改进与实施保障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构建旧城区设施规划控制的方法体系。第5章重点论述五里店专项规划中应用的规划控制策略。第一个是分级控制策略,在提出街道、社区两级控制体系后解析了新分级体系下的区划调整、人口测算、设施统计等应用细节,并引出规划管理单元、编制管理体系等规划制度的调整建议;第二个是分类控制策略,在梳理总结常规分类控制方式的基础上,提出面向设施规划管理和建设实施的两种新分类控制思路;第三个是总量控制策略,提出在土地出让阶段通过“定地价竞配建”出让模式创新实现设施总量规模的市场竞涨机制,在更新规划阶段通过更新政策制定和规划制度设计实现旧城区更新改造的设施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双重控制;第四个是空间控制策略,总结旧城区设施规划的四种空间布局模式和八种空间落地方式,并详细解析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导则的制定、弹性布局策略的使用以及用地配套机制的调整建议。第6章阐述五里店专项规划中提出的实施保障策略。结合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经验,细化投资建设、移交运营、管理维护三环节的保障策略,从投资主体、融资渠道、建设方式、产权界定、运营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设想与建议。第7章为本文的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与可能的改进方向。

赵蕊[8](2015)在《北京市社区文体设施评估及规划建设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社区文体设施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了居民的交往需求及娱乐健身需求,甚至让无事可做的社会人员找到了心灵寄托,进而降低犯罪现象的发生,对提升社区环境、构建自治型和谐社区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北京市社区文体设施的优化对策,为我国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借鉴,对提升我国社区文体设施的建设水平和管理经验,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在社会学研究理论的指导下,以“多体系结合”为研究原则,按照背景探析、现有研究综述、实地调研评估、问题总结及原因剖析、提出建设对策的思路组织论文结构。从实证角度出发,剖析我市社区文体设施建设的现存问题,并从规划布局及实施管理两方面总结现存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而结合现有建设经验,探讨适用于我市社区文体设施优化的策略。第1章“绪论”在阐述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的基础上,重点说明研究范围、研究单元及6个实地调研社区的选取方法;第2章“我国社区文体设施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对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归纳总结我国社区文体设施的现有研究成果及结论,分析社会学相关理论如何运用于本研究;第3章“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文体设施现状评估”主要介绍对6个代表社区文体设施进行评估的方法、内容与结果,为后期分析提供数据支撑。第4章“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文体设施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以第3章的评估成果为依据,梳理了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文体设施建设及使用的现存问题:建设现状未满足居民强烈的文体需求、文体活动缺乏组织管理、设施级配与居民生活特征不符、经营性设施受众人群有限、不同类型社区差距明显等,并从规划布局与实施管理两方面深入分析问题的产生原因。第5章“北京市社区文体设施规划建设对策”以社会学理论为指导,从社区文体设施的建设指标、空间结构构建、市场机制运用、法律政策修缮及管理主权下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北京市社区文体设施建设及管理的优化对策,为我市乃至全国城市社区文体设施的建设实施提供参考。

由世梁[9](2015)在《我国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研究文献分析》文中指出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有关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文献资料进行了分析。全面分析并掌握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研究文献的现状,为后续的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经济地理学研究提供研究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政策法规在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暴露出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政策法规滞后于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发展和执行不畅的问题,体育设施建设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模式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在多方投资主体构成的组合体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责任义务与权利利益分担与分配的制衡机制下,发挥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使得体育设施建设布局顺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已经与城市规划及城市发展紧密关联。城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的制定与实施是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指导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具体表现形式。体育设施建设布局过程中区位的选择及确定与城市用地规划直接关联,有关理论及方法的显露及借鉴折射出城市规划及发展指导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实践价值,同时也是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的内在诉求。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可能是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研究的科学合理的路径之一。

梁宝君[10](2013)在《河南省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对河南省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现状,社区体育使用面积、设施配置情况及不同类型、规模和开发模式的社区体育设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人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与法定的人均面积比较缺额较大;体育设施项目比较集中,种类涵盖不够广泛;体育设施"未足额配置"或"未配置"的社区比例较大;体育设施的配置与居民区的类型和规模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三资企业开发的居住区体育设施足额配置的比例明显高于由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和安居工程开发的居住区.

二、厦门市城市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相关法规实效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厦门市城市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相关法规实效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分类研究法
        1.4.3 直接观察法与访谈法
        1.4.4 数据记录与统计分析法
        1.4.5 实效性评价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范围与对象
        1.6.1 研究范围
        1.6.2 研究对象
    1.7 相关概念
        1.7.1 公租房小区
        1.7.2 公共服务设施
        1.7.3 配建实效性
2 相关理论基础、政策规范及实践经验借鉴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城市规划相关理论
        2.1.2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4 心理学相关理论
    2.2 公租房的发展政策与相关规范
        2.2.1 国家层面的政策迭代
        2.2.2 地区政策指导下公租房的建设与发展
        2.2.3 规范与导则指导下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
    2.3 保障性住房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践案例借鉴
        2.3.1 超高密度建设模式下保障性住房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案例
        2.3.2 集约型建设模式下保障性住房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案例
        2.3.3 低碳节能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案例
    2.4 实效性评价的相关方法
        2.4.1 POE使用后评价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2.4.3 层次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现实与问题
    3.1 西安公租房小区建设现实
        3.1.1 选址特征
        3.1.2 投资主体与建设规模
        3.1.3 建设时效
        3.1.4 技术经济指标
        3.1.5 公租房小区规划设计与实施建设的对比
    3.2 西安公租房小区外部环境建设实态
        3.2.1 公共交通设施
        3.2.2 与商业中心的空间关系
        3.2.3 小区周边建设现状
    3.3 西安公租房小区内部既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态
        3.3.1 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和功能
        3.3.2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
        3.3.3 公共服务设施的层级
    3.4 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与配比
    3.5 西安公租房小区居民在小区内的活动及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情况
        3.5.1 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时间特征
        3.5.2 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类型特征
        3.5.3 居民的空间活动与行为特征
    3.6 西安公租房小区内部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问题
        3.6.1 缺乏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范
        3.6.2 实施建设中时滞性问题凸显
        3.6.3 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与需求失配
        3.6.4 后期运营管理工作的缺位
    3.7 本章小结
4 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实效性的实证研究
    4.1 公共服务设施实效性评价方法的构建
        4.1.1 实效性评价的依据与方法
        4.1.2 数据来源
        4.1.3 评价指标的选取
        4.1.4 评价流程
    4.2 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实效性的评价结果与分析
        4.2.1 综合评价结果
        4.2.2 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的完整性
        4.2.3 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时效性
        4.2.4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便捷性
        4.2.5 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适用性
        4.2.6 公共服务设施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4.3 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4.3.1 政策与规范对建设指标的要求
        4.3.2 公租房小区的区位
        4.3.3 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
        4.3.4 居民的需求特征与行为偏好
        4.3.5 社会发展因素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法
    5.1 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构成层面
        5.1.1 设施配套与住区规模相匹配
        5.1.2 设施规模与实际需求相符
        5.1.3 修正设施的服务半径
        5.1.4 调整设施内容
        5.1.5 优化空间布局
    5.2 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法
        5.2.1 增强设施的综合性和集约性
        5.2.2 设施的配置与居民需求相符
        5.2.3 提升设施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5.3 政策导向下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方法
        5.3.1 选址合理
        5.3.2 加强监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成果与研究结论
    6.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2)开放视角下中国居住区设计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拟解决的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设计控制的相关研究
        1.3.2 开放视角下居住区的相关研究
        1.3.3 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我国居住区的设计控制历程
    2.1 1950年代理论引导下的居住区设计控制
        2.1.1 内向向心功能布局的启蒙
        2.1.2 大尺度街区单元模式缘起
        2.1.3 组团与分级式结构的雏形
        2.1.4 中国特色三级结构的形成
    2.2 1980-90年代标准化主导的居住区设计控制
        2.2.1 标准定额首度出现
        2.2.2 标准化倾向的显现
        2.2.3 标准化实践的推广
        2.2.4 国家规范首次确立
    2.3 2000年初十年标准化基础上的细化深化
        2.3.1 国家规范更新调整
        2.3.2 因地制宜的标准化
        2.3.3 国家级标准的新增
    2.4 2010年后趋向多元化的居住区设计控制
        2.4.1 国家级标准全面丰富
        2.4.2 居住区规范二次修订
        2.4.3 居住区设计标准更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居住区建设管理的现存问题与成因
    3.1 技术标准重容量轻空间
        3.1.1 控制要素欠缺空间管控
        3.1.2 界内约束有失内外协调
        3.1.3 内容模板化流失多样性
    3.2 规划管理重指标轻实效
        3.2.1 控规管控定位低精度
        3.2.2 空间设计审查不到位
        3.2.3 管理制衡机制不健全
    3.3 开发企业重利益轻效益
        3.3.1 固化品类标准化产出
        3.3.2 以利润决定高度形态
        3.3.3 推崇封闭边界领地化
    3.4 城市居民重个人轻邻里
        3.4.1 邻里间交往意识减退
        3.4.2 对封闭认同日渐加固
    3.5 从业人员重产出轻品质
        3.5.1 程式化取代在地创作
        3.5.2 欠缺设计整体观培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居住区开放的误区与再认知
    4.1 对居住区开放的现状解读
        4.1.1 居住区开放热议对开放的认识解析
        4.1.2 对居住区开放认识的实证研究检验
    4.2 关于居住区开放的认识误区
        4.2.1 采取小街区将获得开放
        4.2.2 无边界隔离能实现开放
        4.2.3 设施共享即可达成开放
    4.3 城市发展趋势预判下居住区开放的价值观转变
        4.3.1 品质提升转型下开放的融合观
        4.3.2 社会公平导向下开放的共赢观
        4.3.3 社会共治格局下开放的协作观
        4.3.4 智慧升级推动下开放的安居观
    4.4 全新价值体系下开放视角的再解读
        4.4.1 多维的开放
        4.4.2 相对的开放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框架
    5.1 我国居住区设计控制的承载体系探析
        5.1.1 规划管理体系
        5.1.2 规划管理程序
        5.1.3 规划管理手段
    5.2 我国居住区现行设计控制的解读
        5.2.1 控制过程局部化
        5.2.2 控制主体分垒化
        5.2.3 控制内容自体化
    5.3 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框架的构成
        5.3.1 全程贯通的过程层
        5.3.2 协同联动的主体层
        5.3.3 统筹兼顾的要素层
        5.3.4 刚弹兼备的保障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要素建构与导控
    6.1 兼具渗透性与有序性的道路交通复合化织补
        6.1.1 小尺度街区编织细致网格
        6.1.2 级配结构组织层进式交通
        6.1.3 一体同构叠织化慢行网络
    6.2 多元性与层次性并重的功能设施整体化调配
        6.2.1 混合组配复合型功能布局
        6.2.2 分权调理轴带式设施布局
    6.3 融合性与特异性共存的公共空间双向化营建
        6.3.1 逆向拓展外联内嵌式布局
        6.3.2 双轨合塑内源生长型景观
        6.3.3 分梯度渐进活化街道空间
    6.4 共生性与丰富性兼并的建筑组群调和化塑形
        6.4.1 内外协调过渡式建筑肌理
        6.4.2 区间化错落调配高度形态
        6.4.3 分步塑造特色化立面造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开放视角下居住区设计控制过程运作与管理
    7.1 两级法规搭建法制保障框架
        7.1.1 法规层面为开放赋予依据的定位解析
        7.1.2 规范性文件明确开放指向与实施要求
        7.1.3 技术标准强化空间引导以及运作质量
    7.2 三级机制合力强化共同决策
        7.2.1 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牢固多元参与基础
        7.2.2 四会议事机制增强程序与贯彻共识并举
        7.2.3 平台会审机制强化专业协同和空间审查
    7.3 弹性手段复合加强过程支持
        7.3.1 多途径面向开发企业提供全程设计咨询
        7.3.2 多层次针对管理及从业者开展继续教育
        7.3.3 多形式面对居住者展开宣传引导与推广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多中心”供给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探讨 ——以中山市小榄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行业背景
        1.1.3 政策背景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理论分析法
        1.2.3 实证分析方法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思路
        1.3.4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
        1.4.1 价值与公共价值
        1.4.2 公共价值失灵
        1.4.3 公共物品
        1.4.4 准公共物品
        1.4.5 多中心治理
        1.4.6 多中心供给
        1.4.7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供给
        1.4.8 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优化
        1.4.9 纳什均衡
        1.4.10 城市更新
        1.4.11 公共选择
2 多中心供给与公共服务设施相关的文献综述
    2.1 多中心供给与价值的相关研究
        2.1.1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发展
        2.1.2 公共价值相关的研究
    2.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规划相关的研究
        2.2.1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2.2.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的研究
        2.2.3 国内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的配置研究
        2.2.4 公共服务设施的区域均等化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小结
        2.3.1 研究的内容
        2.3.2 研究的视角
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梳理
    3.1 公共物品及其价值的理论缘起
        3.1.1 基于公共物品定义的表述
        3.1.2 搭便车思维的典型模型及应对探讨
        3.1.3 公共物品的公共价值
        3.1.4 公共价值的内核
        3.1.5 弥补公共价值失灵
        3.1.6 公共价值失灵模型的优化与分析
    3.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发展回顾
        3.2.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变迁阶段
        3.2.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相关标准演进
    3.3 传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法的梳理
        3.3.1 规划调控的方法体系
        3.3.2 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3.3.3 规划管理的重点内容
    3.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主体的理论
        3.4.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模式的演变
        3.4.2 公共服务设施中的相关主体
    3.5 传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面临的困境
        3.5.1 供给主体结构单一、效率低
        3.5.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自治程度低
        3.5.3 供给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
        3.5.4 供给主体间合作能力低
    3.6 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原因
        3.6.1 公共价值理性的缺位
        3.6.2 总体性体制下的政府破碎化
        3.6.3 补偿机制
4 公共服务设施多中心规划供给的实现方法
    4.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变革的内在逻辑
        4.1.1 对传统公共服务设施的反思
        4.1.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主体多元化转变的必要性
        4.1.3 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有效供给的制度分析
    4.2 日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二元治理模式
        4.2.1 日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改革的背景
        4.2.2 日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给的模式与内容
        4.2.3 经验借鉴
    4.3 公共服务设施多中心模式的建立
        4.3.1 多中心供给模式
        4.3.2 多中心的自发特征
        4.3.3 供给主体的多中心
        4.3.4 规划方法的多中心
        4.3.5 补偿内容的多中心
5 基于多中心供给下“小榄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规划方法探索
    5.1 珠三角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5.1.1 珠三角城镇化的阶段
        5.1.2 珠三角城镇化的发展特点
    5.2 珠三角缩影下小榄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现状与问题总结
        5.2.1 小榄镇的现状情况
        5.2.2 基于政府行为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5.2.3 基于空间分布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5.2.4 基于公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5.2.5 问题总结
    5.3 基于多中心供给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实践
        5.3.1 构建小榄镇多中心主体供给的公共服务设施制度
        5.3.2 小榄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多中心规划方法
        5.3.3 小榄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多中心的补偿体系
        5.3.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多中心供给的制度”总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1.1 结论一
        6.1.2 结论二
        6.1.3 结论三
        6.1.4 结论四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共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共度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主要工程实践项目目录
    C.《小榄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相关问卷调查表》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基于GIS的我国区域体育场地建设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一、时代发展需要
        二、城市发展需要
        三、群众健身需求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GIS的应用性研究
        二、国内外体育场地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我国区域体育场地建设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研究的空间尺度(对象)、属性
    第一节 空间尺度(对象)划分
        一、区域经济地理空间单元划分
        二、区域行政区空间单元划分
    第二节 体育场地建设指标的选取
        一、指标选取的原则
        二、指标的确定
第二章 我国区域体育场地建设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分析工具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中心地理论
        二、地域分工理论
        三、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四、区域空间结构类型分异理论
        五、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第二节 数据分析工具
        一、空间分析工具:ArcGIS软件
        二、数理统计分析工具:Excel软件
第三章 我国区域体育场地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第一节 2013年我国区域体育场地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2013年我国经济地理区域体育场地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二、2013年我国省域体育场地数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二节 2013年我国区域体育场地规模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2013年我国经济地理区域体育场地规模的空间分布特征
        二、2013年我国省域体育场地规模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三节 2013年我国区域体育场地投资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2013年我国经济地理区域体育场地投资的空间分布特征
        二、2013年我国省域体育场地投资的空间分布特征
第四章 我国区域体育场地时空变化研究
    第一节 我国区域体育场地数量的时空变化及特征
        一、我国经济地理区域体育场地数量的时空变化及特征
        二、我国省域体育场地数量的时空变化及特征
    第二节 我国区域体育场地规模的时空变化及特征
        一、我国经济地理区域体育场地规模的时空变化及特征
        二、我国省域体育场地规模的时空变化及特征
    第三节 我国区域体育场地投资的时空变化及特征
        一、我国经济地理区域体育场地投资的时空变化及特征
        二、我国省域体育场地投资的时空变化及特征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海峡两岸社区养老设施功能与配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大陆人口老龄化现状
    1.1.2 我国台湾人口老龄化现状
    1.1.3 两岸社区养老设施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3.3 若干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社区养老设施研究现状
    1.4.2 国外社区养老设施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和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与预期成果
    1.6.1 技术路线
    1.6.2 预期成果 第2章 海峡两岸社区养老设施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
2.1 社会政治环境与生活环境
    2.1.1 社会制度
    2.1.2 政策与法规
    2.1.3 生活、居住习惯
2.2 社会经济水平
    2.2.1 政府、社区与民间投入
    2.2.2 建设标准
2.3 社会文化与习俗
    2.3.1 社会习俗
    2.3.2 宗教信仰
    2.3.3 受教育程度
2.4 小结 第3章 海峡两岸社区养老设施的类型与功能配置
3.1 厦门社区养老设施的类型与功能配置
    3.1.1 厦门社区养老设施的类型
    3.1.2 内部空间功能配置
    3.1.3 外部空间功能配置
3.2 台湾社区养老设施的类型与功能配置
    3.2.1 台湾社区养老设施的类型
    3.2.2 内部空间功能配置
    3.2.3 外部空间功能配置
3.3 海峡两岸社区养老设施的功能配置差异性分析
    3.3.1 内部空间
    3.3.2 外部空间
3.4 小结 第4章 海峡两岸社区养老设施的外部环境设计比较
4.1 选址和场地条件
    4.1.1 选址
    4.1.2 场地条件
    4.1.3 差异性分析与借鉴
4.2 外部环境功能配置
    4.2.1 活动与休闲空间
    4.2.2 园艺与种植空间
    4.2.3 景观空间
    4.2.4 晾晒场地
    4.2.5 防灾避难空间
    4.2.6 预留场地
    4.2.7 差异性分析与借鉴
4.3 无障碍设施与安全系统
    4.3.1 台阶与坡道
    4.3.2 监控与预警
    4.3.3 差异性分析与借鉴
4.4 小结 第5章 海峡两岸社区养老设施的内部功能设施设计比较
5.1 房间类型与指标
    5.1.1 老年人的使用空间
    5.1.2 服务于老年人的使用空间
    5.1.3 交通空间
    5.1.4 差异性分析与借鉴
5.2 设施配套标准及指标
    5.2.1 家具的数量与标准
    5.2.2 设备的配置与标准
    5.2.3 安全系统的设置与标准
    5.2.4 差异性分析与借鉴
5.3 环境标准及指标
    5.3.1 声环境
    5.3.2 光环境
    5.3.3 热环境
    5.3.4 色彩环境
    5.3.5 人性化
    5.3.6 差异性分析与借鉴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创新之处
6.3 展望及后续可能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社区入住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养老设施调查问卷表 附录 B:海峡两岸三市社区型养老设施主体调研基本情况表 附录 C:调研情况统计表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6)澄城县城社区适宜性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居住区
        1.3.2 社区
        1.3.3 社区规模
        1.3.4 适宜性规模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比较
    2.1 .国外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2.2 .国内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3.澄城社区发展历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1 澄城县城的发展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社会经济
        3.1.3 人文环境
    3.2 澄城县城社区相关规划
        3.2.1 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1993——2020)
        3.2.2 澄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3.2.3 澄城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3.3 .澄城社区建设现状研究
        3.3.1 居住用地规模及布局
        3.3.2 社区规模及布局
        3.3.3 社区设施
        3.3.4 社区邻里交往
    3.4 澄城县城社区适宜性规模影响因素
        3.4.1 社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3.4.2 澄城县城社区适宜性规模影响要素筛选
    3.5 本章小结
4.社区设施配套影响下的澄城社区规模研究
    4.1 社区设施配套对社区规模的影响
        4.1.1 社区设施配套的含义及其要求
        4.1.2 社区设施配套对社区规模的影响
    4.2 澄城县城社区服务设施现状
        4.2.1 澄城社区服务设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4.2.2 澄城社区服务设施需求分析
    4.3 基于社区配套的澄城县城社区适宜性规模研究
        4.3.1 “社区配套—社区规模”的基本思路
        4.3.2 澄城县城社区适宜性规模及其结构组织
    4.4 本章小结
5.居民认知影响下的澄城社区规模研究
    5.1 .居民认知对社区规模的影响
        5.1.1 居民认知概念
        5.1.2 居民认知对社区规模的影响
    5.2 .澄城县城居民认知调查与研究
        5.2.1 调研方法
        5.2.2 调研结果分析
    5.3 基于居民认知的澄城县城社区适宜性规模研究
        5.3.1 “居民认知—社区规模”的基本思路
        5.3.2 社区适宜性规模及其结构组织
    5.4 本章小结
6.社区管理影响下的澄城社区规模研究
    6.1 .社区管理对社区规模的影响
        6.1.1 社区管理概念
        6.1.2 社区管理模式
        6.1.3 社区管理对社区规模的影响
    6.2 .澄城社区管理调查与研究
        6.2.1 澄城现状社区管理体系
        6.2.2 现状社区管理居民调查
        6.2.3 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6.3 .基于社区管理的澄城县城社区适宜性规模研究
        6.3.1 “社区管理——社区规模”的基本思路
        6.3.2 社区适宜性规模及其结构组织
    6.4 本章小结
7.澄城社区综合规划策略
    7.1 .澄城县城社区结构规划及其适宜性规模
        7.1.1 澄城县城社区结构规划
        7.1.2 澄城县城社区适宜性规模
    7.2 .澄城县城社区规划策略
        7.2.1 澄城县城社区系统规划
        7.2.2 澄城县城社区设施配套规划
    7.3 .本章小结
8.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 澄城县城居民社区生活调查问卷
致谢

(7)旧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 ——以重庆市江北区五里店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畴
        1.2.3 研究范围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2 内容组织与框架
2 当前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基本方法
    2.1 设施配置基本内涵
        2.1.1 配置原则
        2.1.2 影响因素
    2.2 现行配置标准解读
        2.2.1 国家标准的发展演变
        2.2.2 重庆标准横纵向对比
    2.3 现有规划控制机制
        2.3.1 城乡规划制度安排
        2.3.2 具体规划控制手段
    2.4 设施常规实施过程
        2.4.1 立项规划环节
        2.4.2 投资建设环节
        2.4.3 移交运营环节
        2.4.4 管理维护环节
3 旧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特征与问题
    3.1 旧城区典型特征
        3.1.1 社区规模大小不一、人口密度较高
        3.1.2 人口结构老龄化、流动居住人口多
        3.1.3 新老社区混杂、风貌保护要求严格
        3.1.4 用地结构杂乱、地块琐碎权属复杂
        3.1.5 邻里关系密切、社区归属感强
    3.2 现状设施问题总结
        3.2.1 总量提升缓慢,供求差距加大
        3.2.2 空间分布不均,资源过度聚集
        3.2.3 重大型轻基层,服务需求不匹配
        3.2.4 设置不合规范,综合指标不达标
    3.3 旧城区设施建设困境解析
        3.3.1 现行配置标准的不适
        3.3.2 规划实施路径的改变
        3.3.3 过渡阶段规划的缺位
        3.3.4 设施配建方式的滞后
        3.3.5 部门统筹协作的缺失
4 旧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理念与方法
    4.1 理论研究与案例借鉴
        4.1.1 理论研究基础
        4.1.2 典型案例借鉴
    4.2 旧城区设施规划目标与理念
        4.2.1 规划理念
        4.2.2 规划目标
        4.2.3 规划原则
    4.3 旧城区设施规划控制方法
        4.3.1 各层次、各领域规划协同
        4.3.2 旧城区地方配置标准制定
        4.3.3 设施规划控制机制改进
        4.3.4 设施实施保障体系建设
5 五里店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控制策略
    5.1 五里店街道概况
        5.1.1 区位交通
        5.1.2 历史沿革
        5.1.3 发展挑战
    5.2 设施分级控制策略
        5.2.1 街道、社区两级控制策略
        5.2.2 新分级体系的设施测算
        5.2.3 新分级体系的规划调整
    5.3 设施分类控制策略
        5.3.1 常规分类控制方式
        5.3.2 面向规划管理的分类控制策略
        5.3.3 面向建设实施的分类控制策略
    5.4 设施总量控制策略
        5.4.1 现有总量规模控制方式
        5.4.2 土地出让阶段总量规模控制策略
        5.4.3 更新规划阶段总量规模控制策略
    5.5 设施空间控制策略
        5.5.1 灵活选择空间布局模式
        5.5.2 制定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导则
        5.5.3 创新设施空间落地方式
6 五里店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保障策略
    6.1 投资建设保障
        6.1.1 落实设施责任主体
        6.1.2 拓宽设施融资渠道
        6.1.3 创新设施建设模式
        6.1.4 强化设施建设监察
    6.2 移交运营保障
        6.2.1 产权界定明晰化
        6.2.2 移交手续程序化
        6.2.3 运营方式清单化
        6.2.4 运营模式多元化
    6.3 管理维护保障
        6.3.1 完善建设管理机制
        6.3.2 重视维护修缮工作
        6.3.3 提高政策扶持力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1.1 结论一
        7.1.2 结论二
        7.1.3 结论三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各地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分级分类对比表
    C.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对比汇总表
    D. 八万人住区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筑总量计算表

(8)北京市社区文体设施评估及规划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体设施的规划建设是北京市打造世界城市的强大动力
        1.1.2 社区文体事业的快速推进是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基层体现
        1.1.3 社区文体设施的规划建设需要协同规划与管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社区与居住区
        1.3.2 文体设施
        1.3.3 社区文体设施
        1.3.4 社区文体设施建设指标
    1.4 研究范围及对象的选择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单元
        1.4.3 研究对象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逻辑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逻辑框架
第2章 我国社区文体设施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我国社区建设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历程
        2.1.1“单位制”与“街居制”共存(1949年一1977年)
        2.1.2“单位制”的衰退与“社区服务”的产生(1978年一1990年)
        2.1.3“社区建设”的提出与实践(1991年一1999年)
        2.1.4 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与“社区制”的确立(2000年一2004年)
        2.1.5 和谐社区建设的开展(2005年至今)
    2.2 我国社区文体设施的研究现状
        2.2.1 我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现状
        2.2.2 我国社区文体设施的研究现状
    2.3 相关理论运用
        2.3.1 功能主义理论
        2.3.2 社会互动理论
        2.3.3 社区自治理论
        2.3.4 比较社会学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文体设施现状评估
    3.1 社区文体设施现状建设指标评估
        3.1.1 评估方法
        3.1.2 各社区文体设施分布及建设指标评估
        3.1.3 评估总结
    3.2 社区文体设施现状可达性评估
        3.2.1 评估方法
        3.2.2 各社区文体设施可达性评估
        3.2.3 评估总结
    3.3 社区文体设施现状可用设施服务半径覆盖范围及使用效率评估
        3.3.1 评估方法
        3.3.2 各社区现状可用文体设施服务半径覆盖范围及使用效率评估
        3.3.3 评估总结
    3.4 社区文体设施现状居民满意度评估
        3.4.1 评估方法
        3.4.2 评估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市朝阳区社区文体设施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社区文体设施现存问题总结
        4.1.1 设施建设现状未满足居民强烈的文体需求
        4.1.2 文体活动缺乏组织管理,居民参与度低
        4.1.3 设施级配与居民实际生活特征不匹配
        4.1.4 经营性文体设施市场活跃,但受众人群有限
        4.1.5 不同类型社区的文体设施建设水平差距明显
    4.2 社区文体设施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4.2.1 规划布局方面
        4.2.2 实施管理方面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市社区文体设施规划建设对策
    5.1 我国社区文体设施的建设趋势
        5.1.1 社区行政管理主体多元化
        5.1.2 注重弱势群体的设施使用权利
        5.1.3 设施层级结构逐步简化
    5.2 社区文体设施实施及管理的基本原则
        5.2.1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5.2.2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5.2.3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5.2.4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5.3 功能主义理论下的社区文体设施指标调整及空间结构构建
        5.3.1 修正健全社区文体设施建设的规范标准
        5.3.2 构建定位明确的文体设施空间结构
    5.4 社会互动理论下的管理体制更新及法律政策修建
        5.4.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区文体设施建管机制
        5.4.2 加强社区文体设施的审管力度,同步推进法律政策的修缮
    5.5 社区自治理论下的服务体制改革及人才队伍培养
        5.5.1 街道体制向社区体制转换,加快社区自治建设
        5.5.2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积极性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9)我国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研究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政策法规研究文献的分析
2 城市体育设施建设投资研究文献的分析
3 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文献的分析
4 城市体育设施布局理论与方法研究文献的分析
5 结 语

(10)河南省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献资料法
        1.1.2 问卷调查法
        1.1.3 数理统计法
        1.1.4 逻辑分析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省社区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总体情况
        2.1.1 河南省5市社区居民体育用地面积情况
        2.1.2 河南省5市社区体育设施配置情况
        2.1.3 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居住区体育设施建设情况
        2.1.4 不同开发模式的社区体育设施调查结果
    2.2 社区体育设施配套不足的原因分析
        2.2.1 体育行政部门职能缺位
        2.2.2 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且未得到有效落实
        2.2.3 开发主体服务观念落后, 居民健康意识有待加强
    2.3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使用中的问题
        2.3.1 体育用地尚未纳入城市规划
        2.3.2 现有健身设施缺少管理和维护
        2.3.3 缺乏与体育活动相应的配套设施
3 对 策
    3.1 将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3.2 确保居民区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3.3 对旧有的社区的改造应在体育行政部门参加意见的前提下局部改造
    3.4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体育
4 结 论

四、厦门市城市居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相关法规实效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公租房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实效性研究[D]. 石芯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开放视角下中国居住区设计控制研究[D]. 许霖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多中心”供给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探讨 ——以中山市小榄镇为例[D]. 尹名强. 重庆大学, 2019(05)
  • [4]基于GIS的我国区域体育场地建设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研究[D]. 陈乐.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6)
  • [5]海峡两岸社区养老设施功能与配置比较研究[D]. 陈大为. 华侨大学, 2016(02)
  • [6]澄城县城社区适宜性规模研究[D]. 赵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7]旧城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 ——以重庆市江北区五里店街道为例[D]. 何振华. 重庆大学, 2016(03)
  • [8]北京市社区文体设施评估及规划建设对策研究[D]. 赵蕊. 北京工业大学, 2015(03)
  • [9]我国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布局研究文献分析[J]. 由世梁.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5(02)
  • [10]河南省社区体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梁宝君.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

标签:;  ;  ;  ;  ;  

厦门市城市居民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效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