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口大豆对国内市场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伟[1](2021)在《全球粮食供应充裕下的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原因及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2020/21年度全球谷物和大豆产量增加,供应相对充裕。受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进出口贸易活跃、期末库存下降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粮食主产国天气灾害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2020年8月份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国内小麦和稻谷供应充裕,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对国内谷物市场影响有限;大豆市场对外依存度高,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
张瀚元,殷晓鹏[2](2020)在《贸易壁垒对产业链下游寡头市场均衡的影响——以大豆产业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曾经是大豆生产大国,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有大量出口。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产大豆逐渐不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进口大豆在几年间迅速占领了市场,尤其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大豆进口关税的大幅削减,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出口逐年猛增,价格也低于国产大豆,国内大豆减产。本文以大豆产业链为例,建立互惠贸易模型,研究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下大豆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数量竞争均衡,并分析上游市场的贸易壁垒,主要是进口关税和出口补贴对上下游企业的产量、价格、利润、消费者福利以及社会总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如果只考虑食用大豆市场的局部均衡,征收关税会导致寡头均衡时进口大豆的价格低于国产大豆的价格,而不是像完全竞争市场上因为征收关税而导致价格升高。征收关税反而会增加社会总福利水平,而对国外厂商的补贴则会减少社会总福利。在大豆产业链中,大豆市场与豆油市场完全联系在一起,豆油市场的均衡决定了对榨油用大豆的需求。在上下游市场都达到寡头均衡时,与自由贸易时相比,对上游产品征收进口关税会降低下游厂商的利润,降低社会总福利水平。
谭琳元[3](2020)在《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消费结构不断发生改变,肉蛋奶等畜产品和啤酒的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作为优良的饲料和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麦消费需求刚性增加。然而,大麦生产却没有随之增加,国内供给出现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大麦进口大幅快速增加,严重冲击国内大麦市场,导致国产大麦价格大幅下降、生产规模严重萎缩。鉴于大麦进口大量增长导致国内产业遭受严重损害,中国商务部于2018年11月和12月分别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发起反倾销与反补贴立案调查,以期对国内大麦产业进行救济,保障大麦产业安全。因此,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的影响,阐明进口影响的具体表现,防范进口的消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制定与完善大麦进口贸易和国内产业发展等方面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市场供给与需求、价格传导、局部均衡等理论,采用实地调研、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等方法,首先对大麦进口贸易现状、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剖析大麦进口增加的原因;其次,在描述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应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市场价格和生产的影响程度;再次,采用进口依赖性指数衡量方法评估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最后,采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构建大麦市场供求模型框架,通过设定不同的大麦进口关税提高情景方案,模拟分析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国内大麦价格、生产、消费及进口等方面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大麦进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大麦缺乏国际竞争力,难以抵御进口冲击,影响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为生产成本较高、价格无竞争力、品质难以满足加工需求以及进口关税水平较低。(2)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造成严重冲击与损害。首先,大麦进口价格对国内大麦价格具有显着传导影响,影响程度高达18.11%,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价格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影响程度最高达20.43%;其次,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生产具有显着挤出影响,影响程度达7.11%。大量低价进口大麦挤占国内大麦市场,导致国产大麦市场需求下降,国内大麦价格不断下跌,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产量持续下降。(3)大麦进口存在依赖性风险。大麦进口集中度过高,进口依存度显着上升,自给率大幅下降,产业控制力减弱,威胁产业安全发展。(4)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国内大麦产业具有重要影响。以最大大麦进口来源国澳大利亚为例,在《中澳自贸协定》下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大麦实行零关税为参照,关税分别提高到3%、12%和20%,大麦饲用消费需求量将分别下降3.50%、12.29%和16.77%,对国内大麦饲用需求影响显着;国内大麦价格分别上涨2.89%、11.54%和19.23%,种植面积分别增加0.43%、1.64%和2.48%,总产量分别提高1.00%、3.86%和5.88%,对国内大麦产业起到一定的保护效应;大麦净进口量分别下降2.20%、7.82%和10.84%,产生一定的贸易保护和贸易救济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适度进口大麦,减小进口冲击;推动大麦进口来源多元化,降低进口依赖风险;加大政策支持与保护,提高国内大麦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国际竞争力等保障中国大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龚谨[4](2020)在《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受中国大麦种植规模减少和啤酒消费需求持续旺盛的影响,一直以来国内大麦市场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产需缺口。2004-2013年,中国大麦年均进口量为181.31万吨,进口量相对比较稳定。2014-2018年,大麦进口量出现大幅增长,年均进口量增加到736.24万吨,其中,2015年更是达到1073.23万吨的历史高点。受国内贸易政策干预的影响,大麦进口增长的同时年际波动明显加剧,这给国内大麦及其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大麦替代品——玉米市场化改革带来不小的扰动因素;给政府调控国内大麦市场供求、稳定价格带来一定困难;给特定地区的农户增收及脱贫攻坚战带来一定挑战。因此,理清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对于完善大麦贸易和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梳理总结了贸易开放条件下的世界与中国大麦供需特征;其次,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玉米市场的替代效应,剖析大麦大量进口的原因;然后,重点分析大麦进口对大麦和关联产业贸易市场的影响,运用Armington模型分析进口大麦对国产大麦的替代弹性,运用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分析中国大麦进口对其他大麦进口国进口来源的替代效应,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大麦进口价格对中国啤酒国际贸易的影响;再次,运用logit模型分析大麦相对价格变化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行为的影响;最后,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贸易政策对中国大麦进口的影响。论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大麦进口波动加剧并将趋于常态化。一方面,世界大麦市场供需维持“紧平衡”状态;另一方面,中国大麦进口受饲料消费需求旺盛和贸易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大麦进口波动明显加剧,加之进口市场集中度过高,对中国大麦进口和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第二,进口大麦价格相对国内玉米和大麦价格更加低廉,导致大麦饲料消费需求剧增,是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大麦价格优势能够显着降低国内玉米饲用消费量,当大麦价格优势每吨增加100元,国内玉米消费量将减少284.2万吨;当进口大麦相对国产玉米和国产大麦的价格优势扩大时,大麦进口量会显着增加。第三,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及关联产业贸易带来显着冲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进口大麦对国产大麦形成一定的替代效应;大麦进口增长对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大麦出口国带来外溢影响;进口大麦价格提高对国内啤酒进出口形成一定的冲击。第四,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种植规模形成明显的挤压效应。从宏观层面看,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种植面积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当上一年度的大麦进口量增加1%时,本年度的国内大麦种植面积将减少2.418%,这一定程度上表明进口大麦对国内大麦种植规模形成了明显的挤压。从微观层面看,大麦相对价格的提高能够显着增强农户种植大麦意愿。当大麦价格相对其他竞争性作物价格提高时,农户种植大麦意愿也会更高。第五,非关税措施的使用对中国大麦进口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将大麦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对中国大麦进口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并未显着增加中国大麦进口量。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拓宽大麦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市场集中度;二是强化应对大麦进口外溢冲击的政策储备;三是充分挖掘大麦优势产区的生产潜能;四是完善大麦进口监测预警和贸易救济制度。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从替代效应的视角对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2.系统地阐明了大麦进口增长的外溢冲击,为大麦和相关行业顶层设计的政策协同提供现实依据;3.定量评价了中国大麦贸易政策的使用效果。
闫冰心[5](2020)在《中国畜产品进口贸易特征及其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畜产品进口大量增加,一度成为畜产品净进口国家。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畜产品消费需求必不断增加,但受国内畜牧业资源以及国内生产水平的约束,畜产品进口是必然的,还有望继续增加,并且会对中国畜产品市场包括生产、消费以及价格产生一系列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全面分析中国畜产品大量进口的国际贸易特征基础上,研究中国畜产品的进口贸易对国内、国外市场的影响以及国内外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进而分析了进口对畜产品相关产业的正面影响以及负面影响,文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中国积极应对畜产品进口的政策建议。(1)中国畜产品贸易呈现进口商品结构较集中、进口市场集中度较高、进口依存度日益提高、进口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等特征。原因主要包括:对外贸易政策开放、消费扩张、生产缺乏价格优势以及进口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等。(2)猪肉、牛肉、羊肉三种净进口畜产品的进口量与国内、国际市场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进口量对其国内市场价格具有显着的单向负效应,影响率分别为-0.24%、-0.41%、-0.08%。对其国际市场价格具有显着的单向正效应,影响率分别为0.19%、0.06%、0.01%。国内外市场价格间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及传导性。国内猪肉价格较牛肉、羊肉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3)畜产品大量进口对国内畜牧业产生了一定的促进效应和冲击效应。其中,促进效应包括通过消费示范创造市场需求、提高畜产品相关加工业原料供给能力、减轻国内畜产品生产对环境的压力等。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如加大了市场经营风险、挤压国内市场空间,阻碍了国内的生产发展、畜产品大量进口打压了国内畜产品价格,影响了农户收入等。依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实施相应稳定的畜产品价格宏观调控对策,建立完善的价格预警机制;鼓励畜产品适度进口;提高国内畜产品竞争力及合理产能;推动畜产品进口来源多元化;创造稳定良好的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等政策建议等。
金芳[6](2020)在《农产品金融化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饮食结构进一步改善,对大豆的需求与日俱增,并且对进口大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大豆价格的剧烈波动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运用误差修正GARCH模型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形成及波动特征、大豆的金融化属性对国内期货市场的价格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厘清金融化与国内大豆期货价格之间的影响关系,对缓解大豆因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损失、规避市场潜在风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农产品金融化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机理分析;第二,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形成及波动特征分析;第三,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金融化因素(国内金融化因素)分析;第四,国际原油价格、货币价格(国际金融化因素)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分析;第五,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本研究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然后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农产品价格波动研究、农产品金融化研究、大豆价格金融化因素研究三个方面;并概述了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总体框架;最后提出了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为第一章,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首先对农产品金融化、农产品价格波动、期货市场、期货价格、现货价格等核心概念做出界定;然后详细论述本文的相关理论,主要从经济波动理论、价格波动理论、经济金融化理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农产品金融化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机理分析。首先阐述了农产品金融化的成因及形成机理;然后厘清国际原油价格、国际货币价格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机理。第四部分为第三章,大豆期货价格的形成及波动特征分析。首先对大豆期货价格的形成及走势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国际大豆期货价格走势、国内大豆期货价格走势及国内外大豆期货价格走势比较;然后用H-P滤波法及GARCH模型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及波动性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第四章,国内金融化因素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分析。首先分析我国加入WTO后在国内国际金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大豆期货价格波动周期性的四个鲜明特点;然后选取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量、汇率及国内通货膨胀率四个国内金融化因素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进行分析。第六部分为第五章,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分析。首先阐述国际原油价格与大宗农产品价格的联系及影响路径;然后使用VAR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分析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第七部分为第六章,货币价格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分析。首先阐述国际货币价格的态势及影响路径;然后使用VECM模型分析国际货币价格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第八部分为结论与建议,本章在总结全文主要结论的基础上,从加强对农产品金融化的关注及期货市场的监管、深化期货市场机制改革、完善大豆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稳定发展我国大豆期货市场。本文的研究结论有:第一,大豆期货价格的波动日趋复杂,受到金融化因素影响的程度较大,价格波动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大豆作为金融化趋势的商品越来越明显,越到后期,波动周期跨度越短的特点越明显,且价格波动呈现出波动较为频繁但剧烈程度呈现出缓和的趋向的特点。第二,汇率是影响国内大豆期货价格的重大金融化因素。由于国际大豆市场的交易价格是由美元定价,而国内的消费者购买大豆时使用的是人民币。美元汇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着大豆市场现货和期货价格的走势。当美元贬值时意味着人民币升值,国内购买国际市场大豆的成本下降,这会刺激国内对大豆的需求,进而影响我国大豆期货市场价格的走势和波动。第三,国内货币发行量对我国大豆期货市场价格的短期影响相对较小,但在长期存在一定的正向影响。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我国超发的货币是流向不动产、固定资产及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方面,随着我国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国内房地产建设投资持续增长及房价的大幅增长,长期以来房产被称作国内货币超发的“蓄水池”。此外,大量的货币资金选择进入股票、黄金等领域,实现货币的“分流”。因此货币超发的量是在固定资产、房地产及金融市场投资等“减震器”的缓冲及“分流”后才逐步流向以大豆为代表的农产品市场及与之相关的期货市场。此时,货币资金量已相对较小,对大豆市场现货价格及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就显得较为滞后,程度也较轻。尽管如此,但仍应关注到随着市场上货币资金的过剩,会滋生大量的“热钱”。而一旦疯狂逐利的“热钱”盯上了大豆市场,仍然会对大豆现货市场及大豆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造成价格的波动增大。因此,广义货币供应量M2对国内大豆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着的。第四,国内通货膨胀率在短期内对大豆期货市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短期内物价指数上涨会带动金融市场以及大豆期货市场对未来价格走势预期的变化。作为国内通货膨胀率计算口径下重要的组成部分,大豆价格波动会引起CPI的波动;反之,国内通货膨胀的变动在短期内会影响大豆市场的预期,对大豆期货市场的价格产生预期影响。第五,国际原油价格是影响国内大豆期货价格的重要国际金融因素。国际原油价格作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其对国内的大豆期货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首先,会影响国内大豆现货价格的走势,而由于国内大豆现货市场会与国内大豆期货市场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而对国内大豆期货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其次,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会通过影响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预期,进而对国内大豆期货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六,国际货币价格是影响国内大豆期货价格的不可忽视的一个国际市场金融因素。本文的研究用美元指数来代表货币价格,研究认为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时美元指数上涨会对国内的大豆期货市场价格产生一定的正向冲击,且该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这意味着无论在短期内还是在长期内,美元指数都可以对国内对大豆期货价格产生一定的正向影响。分析这一结论背后的简要经济学意义是,当美元指数上涨时,意味着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比价上涨,此时美元升值,其他货币贬值。而在大豆价格维持不变时,这会致使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相对国内的购买者形成实质意义上的“涨价”,这会引起国内从国际市场进口大豆的需求减少。在国内总体市场需求及自我供给未发生较大变化时,总的供给会有所下降,从而会影响大豆价格的现货交割,使得我国大豆期货价格上升;反之,当美元指数下降时,情况则刚好相反。另一方面,美元升值会使得资本市场上的部分投机资本撤离国内市场,造成国内市场的货币流通量有所下降,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各类商品价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美元指数为代表的国际货币价格金融变量与汇率这一国内金融变量对国内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具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市场,且分析的角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第一,选题视角的创新。本文选择金融化视角作为研究切入点,分析大豆金融化趋势下国内外金融变量对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选取汇率、通货膨胀率、国内广义货币供应量、国际原油价格、国际货币价格等国内外主要金融因素作为变量,选取相关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是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有益补充。尽管现有的学术研究已逐步关注到了以大豆为代表的农产品金融化趋势,但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化因素对现货市场的影响,且以定性分析为主。第二,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研究内容选取国内金融化因素(汇率、通货膨胀率、货币供应量)及国际金融化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国际货币价格)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尽管现有的学术研究已逐步关注到了以大豆为代表的农产品金融化趋势,但研究主要集中于整体分析金融化因素,鲜少有从国内外两个视角分章进行分析。第三,经典模型与研究新视角相结合的创新。本文在第五章及第六章主要使用了VAR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分析,分别探讨国际原油价格及货币价格等单个国际化金融变量对国内大豆期货价格波动的影响。VAR模型是处理时间序列相关经济指标的分析与预测最重要的模型之一。现有的研究只关注了现货市场,而本部分的研究实现了边际的延伸,将被解释对象扩展至期货市场。
柯杨敏[7](2019)在《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及传递效应研究 ——以大豆、棉花和白糖为例》文中指出近十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迅猛,上市品种不断增加,交易量屡创新高。快速发展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为我国农产品现货市场提供了良好的风险管理平台,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者、加工商和经销商等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其中。然而,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而剧烈,市场风险凸显,严重影响了风险管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进而对整个农产品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包括期货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对国外资本开放程度不断上升,市场不稳定性因素随之增加。作为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市场,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冲击。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水平如何?国际和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如何?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如何?论文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增加市场参与者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的认知,并为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防控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以促进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更加健康和有序地发展。论文围绕研究问题,分别从风险测度、国内外市场价格关系和期现货市场价格关系等三个方面对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并对既有文献做了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进行介绍,并分别从市场供求状况和相关政策两个方面对研究品种的基本情况做了简要说明。论文采用Va R和ES两个指标对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水平进行测度,并通过Co Va R的分析框架对国际和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间的风险传递效应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针对研究结论,论文从风险防控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发现如下:第一,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水平研究。以夜盘交易推出为节点将全样本划分为两个子样本,并将单个交易日(收盘到收盘)划分为交易段(开盘到收盘)和非交易段(收盘到开盘)两个时段。在此基础上,通过ARMA-GARCH(1,1)模型对各样本和各交易时段收益率序列的边缘分布进行拟合。根据模型拟合结果,计算得到了相应的在险价值(Va R)和期望损失值(ES)序列。研究发现:(1)交易段比非交易段的风险水平高;(2)多数情况下,下尾风险大于上尾风险;(3)非交易段的风险水平在夜盘交易推出后有显着的下降;(4)棉花的市场风险大于白糖,白糖大于大豆。第二,国内和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研究。通过动态BB1 Copula模型,计算得到了各收益率序列的Co Va R和条件Co Va R序列值。经检验,Co Va R和条件Co Va R序列之间差异显着,由此证实,国内和国外农产品期货市场间存在显着的双向风险传递效应。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国外对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更为显着。基于此,论文进一步聚焦于国外对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将其分解为对国内交易段(开盘到收盘)和非交易段(收盘到开盘)的风险传递效应。研究发现:(1)国内外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上尾风险传递大于下尾;(2)大豆和棉花的风险传递大于白糖;(3)国外对国内的风险传递大于国内对国外的风险传递;(4)国外对国内非交易段的风险传递大于对交易段的风险传递;(5)中国推出夜盘交易后,国外对国内非交易段的风险传递有明显的下降,而对交易段的风险传递下降不显着。第三,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研究。论文同样采用动态BB1 Copula模型和Co Va R的分析框架对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展开研究。研究发现:(1)国内农产品期现货市场的上尾风险传递大于下尾风险传递;(2)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风险传递大于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的风险传递;(3)白糖期现货市场间的风险传递大于大豆和棉花;(4)夜盘交易推出后,国内农产品期现货市场间的风险传递有所下降,但非常有限。针对研究结论建议如下:(1)期货交易所和相关监管部门应采取适当措施,引导产业企业等机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优化我国农产品等期货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以推动和促进夜盘交易等市场机制的功能得以更好地发挥;(2)在防范和应对国际对国内期货市场和国内期货对现货市场的风险传递中,应结合我国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背景,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水平;(3)稳步推进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合理定位我国期货市场的优势所在,吸引国际资本有序入场,提升我国期货市场在国际期货市场的影响力。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1)通过条件在险值(Co Va R)的相对变动对市场风险传递效应进行刻画,突破已有文献基于波动传递进行分析的做法,对风险传递效应的刻画更为科学、准确和直观;(2)以时间因素为核心切入点,重点考察了夜盘交易推出前后和不同交易时段市场风险及市场风险传递效应的差异,更加深入和系统地揭示了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及风险传递效应的结构性特征;(3)分析国内外市场的风险传递效应时,针对不同区域交易时间不同步的问题,按照“事件发生先后原则”进行了合理的数据调整,有效降低了时差因素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影响,提高了研究过程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价值。
蒯昊[8](2019)在《国际大米价格波动对国内大米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价格的波动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也会涉及到整体物价水平。大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安全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于保障农民利益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当前国内外大米价格频繁波动和我国作为世界上大米第一大进口国的背景下,研究国际大米价格波动对国内大米价格的传递效应、探究国际大米价格对国内大米价格的影响程度,以及分析大米与其他粮食品种间的整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2-2017年的数据,分析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大米供需现状、贸易现状和价格波动特征;运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国内大米价格与国际大米价格的长期均衡与短期输入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考察了国际大米价格波动对国内大米价格的冲击;利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考察了国际大米价格上升和下降时,其对国内大米价格带来的长期和短期非对称传递效应;在考虑国内大米价格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大米价格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检验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大米与其他粮食品种价格间的均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世界和中国的大米产量和消费量均处于波动上升趋势,而库存量则处于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中国的大米进口量在世界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出口所占的比例较低;从价格水平来看,国际大米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国内大米价格较为平稳。Johansen协整检验表明国际大米价格每上涨1%,国内大米均衡价格将上涨1.091%;VEC模型结果显示当国内大米价格受到干扰偏离长期均衡价格时,其本身会向长期均衡状态收敛。NARDL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国际大米价格波动对国内大米价格在短期和长期都存在着非对称传递效应,国际大米价格下跌带来的长期传递系数较小,稻谷最低收购价、稻谷储备制度和大米贸易政策的调控是其主要原因。通过对国内大米价格形成机制的考察,可以判断出国际大米价格对国内价格具有显着的影响;Johansen协整检验表明国内市场上大米与其他粮食品种价格均保持长期整合关系,国际市场上大米与小麦和大豆价格间存在整合关系,而与玉米价格之间不存在长期整合关系。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加强国内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粮食价格预警机制、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和完善稻谷期货市场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柯善淦[9](2019)在《海外耕地投资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人口众多,虽然粮食产量连续增长,但中国粮食安全仍然面临需求和供给双重挑战。产业结构、饮食结构的调整产生更高的粮食需求。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社会资源撤离农业,农田流失,农业人口脱离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耕地质量下降,中国粮食持续稳定供给面临巨大风险。在国内耕地短期内难以大规模增加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海外农业资源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随着全球化推进和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海外耕地投资的大潮。中国是较早利用海外耕地投资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之一。海外耕地投资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即是否有助于中国保障粮食安全,成为本文关注的核心内容。文章首先分析海外耕地投资源起、驱动力、投资规模、分布区域的概况,并结合海外耕地投资主要研究机构和学者的观点,对海外耕地投资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当前的机遇和挑战进行评价。综合最新国际研究成果,对中国传统的粮食安全概念进行拓展,在数量基础上更加注重粮食安全在质量、稳定性和利用量层面的内涵,并构建新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在此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研究海外耕地投资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主要包括供给、需求和价格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影响中国粮食供给的主要因素。研究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筛选了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成灾面积、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折纯量、农药施用量、粮食生产劳动力人数、有效灌溉面积等可能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要素,经过严格的回归分析和剔除后得出结论:目前影响我国国内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成灾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其他因素对中国粮食生产量影响并不显着。第二、大规模的海外耕地投资已经对粮食进口产生了重大影响。自2005年以来,投资国的粮食进口量显着增加,大规模海外耕地投资对粮食进口的净效应分别是小麦2.6%,玉米2.8%,大豆2.5%,水稻7.3%。其次,大规模海外耕地投资对粮食进口的影响在不同阶段发生了变化。尽管2005年以来,海外耕地投资对投资国粮食进口的净效应不断增强,但2005-2011年,2012-2014年和2015-2017年三个阶段净效应差异正逐渐变小,这表明海外耕地投资可能有其周期性,受全球粮食供需的影响可能性较大。与小麦,玉米和大豆相比,水稻有较高的影响系数,这意味着海外耕地投资更容易对水稻进口产生影响。第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国内价格,包括小麦、玉米、大豆、水稻,与其对应的国际粮食价格存在显着的联动效应。更进一步,这种联动效应存在价格上涨和下跌的非对称性。其中,小麦、玉米、大豆和水稻的国内价格应对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具有更灵敏的反应。与此同时,海外耕地投资引致的全球粮食供给增加和投资国的粮食进口增加,对此种联动效应具有显着的缓冲作用。从研究中得出的重要启示包括:(1)国际粮食市场对中国国内粮食市场的显着影响揭示出,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中国政府和企业需要紧密关注国际粮食市场动态,掌握国际粮食市场运行规律。(2)中国亟待形成完善的海外耕地投资保障体系。从发达国家海外耕地投资经验来看,经济管理部门一般非常重视本国企业的对外投资,特别是日本、韩国这种人多地少,粮食自给率低的国家,大多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系完善、切实可行的海外耕地投资保障制度。(3)借鉴国外海外耕地投资经验,当务之急是形成完善的海外保障或保险制度。海外投资保障制度是指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海外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提供保证或保险,投资者向本国投资保险机构申请保险后,若承保的政治风险发生,致投资者遭受损失,则由国内保险机构补偿其损失的制度。它是国际投资保护的重要法制之一。
张有望[10](2019)在《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农产品金融化现象及价格风险日益凸显,并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在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国内农产品现货价格的剧烈波动与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及社会经济稳定的重大现实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国内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问题尤为必要。因此,本研究尝试引入金融化的概念,从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中考量价格风险,进而实现对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问题的全面考察。具体而言,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相关理论、文献以及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和价格演变情况的基础上,首先识别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金融化现象,其次从风险评价视角测量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再次从风险传导视角分别考察了农产品国内期货市场和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最后通过梳理美国和欧盟在管理农产品价格风险方面的主要措施,从风险防控视角总结出了可供我国防控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进行借鉴的相关经验。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研究本部分研究通过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中的金融化因素,识别了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金融化现象。首先,梳理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遴选出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汇率因素、能源价格、国内期货价格和国际现货价格6种主要金融化因素,分别阐明它们对国内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的影响机理。然后,构建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别从长期和短期对影响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国内现货市场价格的金融化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确实存在金融化现象,四种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不同程度受到了金融化因素的影响,但品种之间的金融化影响因素有所差别。其中,大豆国内现货价格受到通货膨胀、国内期货价格、能源价格和国际现货价格影响,食糖国内现货价格受到货币供应量、国内期货价格、能源价格和国际现货价格影响,玉米国内现货价格受到国内期货价格和能源价格影响,棉花国内现货价格受到国内期货价格影响。研究内容二: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评价本部分研究通过选取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四种价格受金融化因素影响的农产品,测度了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首先,通过分离长期趋势、季节波动、循环波动和不规则波动,分析了四种农产品国内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特征。然后,构建VaR模型对四种农产品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进行测量与比较。结果表明,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均面临着上涨和下跌两类价格风险,其中,上涨风险由大到小依次为棉花、食糖、大豆和玉米,下跌风险由大到小依次为食糖、棉花、大豆和玉米。综合来看,主粮作物玉米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水平相对较低,非主粮品种棉花、食糖和大豆价格风险水平均高于玉米。研究内容三: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研究本部分研究分别考察了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国内期货市场和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国内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方面,选取大豆、食糖、玉米和棉花四个受到国内期货价格这一金融化因素影响的品种,通过构建GARCH类模型等方法考察四个品种国内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风险能够传导到现货市场,但不同品种的价格风险传导存在差异,由强到弱依次为棉花、大豆、食糖和玉米,主粮作物玉米国内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最弱,非主粮作物棉花、大豆和食糖则具有相对较强的风险传导,分析认为国家有关主粮与非主粮作物不同的市场调控力度和调控思路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方面,选取大豆和食糖两个受国际现货价格这一金融化因素影响的品种,通过构建GARCH类模型等方法考察两个品种国际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情况。结果表明,国际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能够传导到国内现货市场,大豆国际对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传导明显强于食糖,分析认为我国大豆和食糖不同的进口规模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内容四:金融化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防控研究本部分研究通过梳理美国和欧盟在管理农产品价格风险方面的相关措施,总结出可供我国防控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进行借鉴的相关经验。其中,美国和欧盟都建立了包含政策工具与市场工具的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系统,但它们在实施过程中的侧重点有所差别,美国侧重于运用期货、保险等市场工具,而欧盟则主要依靠以共同农业政策为核心的政策工具。通过梳理二者在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措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美国完善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与成熟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以及欧盟通过不断改革共同农业政策逐渐形成的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值得中国防控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价格风险时学习借鉴。基于主要研究结论,本研究的对策建议是:(1)充分关注国内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正确认识金融化因素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2)规范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重视期货市场的监管工作;(3)加强农产品进口风险防控,有效应对国际市场冲击;(4)根据不同农产品的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风险管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突破现有文献通常从市场供求关系解释价格风险的传统,引入金融化概念,从农产品现货市场金融化现象中分析价格风险,在研究视角上具有新意;(2)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通过将不同阶变量纳入其中进行研究,突破了传统协整方法在处理不同阶变量方面的局限,有效识别和分析了农产品现货市场的金融化现象;(3)综合运用GARCH类模型等方法对市场间价格的条件方差建模,突破了现有文献多从均值层面建模难以准确刻画风险的局限,科学探讨了相关市场间的价格风险传导。
二、进口大豆对国内市场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口大豆对国内市场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全球粮食供应充裕下的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原因及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21年度粮食产量增加,供给相对充裕 |
(一)全球大米产量创历史纪录,库存消费比处于7年来高点 |
(二)全球小麦产量和期末库存量均处于历史次高水平 |
(三)全球玉米产量增加,消费大幅增长,库存下降 |
(四)全球大豆产量大幅增加,消费增长,库存下降 |
二、8月份以来国际市场谷物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分析 |
(一)干旱天气影响玉米和大豆生产,阶段性供给担忧及市场炒作带动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上涨 |
(二)产情叠加疫情影响,上半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上涨,下半年呈现高位震荡走势 |
(三)部分出口国小麦产量因干旱下降,未来天气的不确定性,推动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明显上涨 |
(四)全球粮食消费和贸易需求增加,资金大肆炒作,助推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 |
三、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市场影响总体有限 |
(一)国内稻谷供给充裕,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稻米市场基本没有影响 |
(二)国内小麦产需平衡有余,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国内小麦市场影响有限 |
(三)国内玉米市场与国际市场相关性低,临储玉米去库存结束、产需缺口持续存在、市场预期等多种因素推动价格大幅上涨 |
(四)国内榨油用大豆主要依靠进口,大豆市场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 |
(2)贸易壁垒对产业链下游寡头市场均衡的影响——以大豆产业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食用大豆市场的寡头均衡——互惠市场模型 |
(一)基本模型 |
(二)扩展模型——存在出口补贴 |
(三)扩展模型——国内厂商和国外厂商的生产成本不相同 |
四、大豆产业链寡头均衡模型 |
(一)基本模型 |
(二)扩展模型——上游厂商生产成本不同,且存在补贴的情况 |
五、结论 |
六、政策含义 |
(3)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产品进口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
1.2.2 进口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
1.2.3 大麦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粮食安全 |
2.1.2 大麦产业 |
2.1.3 进口安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产品贸易理论 |
2.2.2 产业安全理论 |
2.2.3 价格传导机制理论 |
2.2.4 投资挤出机制理论 |
2.2.5 局部均衡理论 |
第三章 中国大麦进口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3.1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现状 |
3.1.1 大麦进口数量大幅快速增加 |
3.1.2 大麦进口价格波动性较大 |
3.1.3 大麦进口来源高度集中 |
3.1.4 大麦进口依存度显着提高 |
3.2 中国大麦进口增加的原因分析 |
3.2.1 大麦消费需求大幅快速增加 |
3.2.2 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
3.2.3 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与生产影响的路径分析 |
4.1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的传导影响路径分析 |
4.1.1 大麦进口价格大幅下降,影响国内大麦价格 |
4.1.2 国内大麦价格不断下跌,比较收益降低 |
4.2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生产的挤出影响路径分析 |
4.2.1 进口挤占国内市场空间,抑制大麦生产 |
4.2.2 国内大麦供给不足,产需缺口不断扩大 |
4.2.3 自给率显着下降,影响大麦产业安全 |
4.3 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分析 |
4.3.1 大麦进口依赖性指数衡量方法 |
4.3.2 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评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与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5.1.1 向量自回归模型介绍 |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5.2 实证分析 |
5.2.1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2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大麦产业影响的模拟分析 |
6.1 局部均衡理论模型 |
6.2 中国农业产业模型 |
6.2.1 模型介绍 |
6.2.2 大麦市场供求模型框架 |
6.2.3 模型参数 |
6.2.4 稳健性检验 |
6.3 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大麦产业影响情景模拟 |
6.3.1 情景模拟分析步骤 |
6.3.2 情景模拟方案设定 |
6.3.3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调整和完善大麦进口贸易政策,降低进口冲击与损害 |
7.2.2 建立健全大麦产业支持政策,提高国内生产能力 |
7.2.3 实施大麦科技创新政策,增强国际竞争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产品进口原因研究 |
1.2.2 农产品进口影响研究 |
1.2.3 农产品进口需求研究 |
1.2.4 国际贸易措施研究 |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性说明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替代效应 |
2.1.2 对外贸易政策 |
2.1.3 贸易救济措施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需求弹性理论 |
第三章 贸易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大麦供需特征 |
3.1 世界大麦供求基本情况 |
3.1.1 世界大麦生产 |
3.1.2 世界大麦消费 |
3.1.3 世界大麦贸易 |
3.2 中国大麦生产和消费 |
3.2.1 中国大麦生产 |
3.2.2 中国大麦消费 |
3.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 |
3.3.1 中国大麦进口规模与进口价格特征 |
3.3.2 中国大麦进口的市场结构特征 |
3.3.3 中国大麦贸易竞争力指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
4.1 玉米及其替代品消费概况 |
4.2 进口大麦替代国内玉米饲用消费的原因 |
4.2.1 大麦在玉米替代品中的功能和用途优势 |
4.2.2 大麦替代国内玉米的价格因素分析 |
4.2.3 不同替代品对国内玉米的实际替代量 |
4.3 中国大麦价格优势对玉米饲用消费的影响 |
4.3.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4.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麦进口增长对大麦及关联产业贸易的冲击 |
5.1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的替代效应分析 |
5.1.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5.1.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1.3 中国大麦进口来源的可依赖性分析 |
5.2 中国大麦进口的“大国效应”分析 |
5.2.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5.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3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啤酒进出口的冲击 |
5.3.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5.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生产的冲击 |
6.1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种植影响的宏观实证分析 |
6.1.1 理论基础 |
6.1.2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6.1.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2 大麦相对价格对农户大麦种植意愿影响的微观实证分析 |
6.2.1 理论模型构建 |
6.2.2 数据来源和样本说明 |
6.2.3 变量设置和描述性统计 |
6.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及其影响 |
7.1 主要大麦贸易国的贸易政策 |
7.1.1 澳大利亚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
7.1.2 加拿大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
7.1.3 法国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
7.2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演变 |
7.2.1 平稳运行期(2001-2014年) |
7.2.2 动态调整期(2015年-至今) |
7.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 |
7.3.1 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进口量和进口价格变化趋势 |
7.3.2 中国大麦产业损害的基本情况 |
7.3.3 澳大利亚大麦倾销与中国大麦产业损害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
7.4 贸易政策干预对中国大麦进口的影响 |
7.4.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7.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中国大麦进口波动加剧并将趋于常态化 |
8.1.2 价格优势引起对玉米的替代是大麦进口增长的根源 |
8.1.3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和啤酒产业贸易带来显着冲击 |
8.1.4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生产形成一定的挤压效应 |
8.1.5 非关税措施能有效控制大麦进口的规模和节奏 |
8.2 政策建议 |
8.2.1 拓宽大麦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市场集中度 |
8.2.2 强化应对大麦进口外溢冲击的政策储备 |
8.2.3 充分挖掘大麦优势产区的生产潜能 |
8.2.4 完善大麦进口监测预警和贸易救济制度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中国畜产品进口贸易特征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中国畜产品贸易逆差的研究 |
1.2.2 关于畜产品进口影响研究 |
1.2.3 关于畜产品国内外市场联动性的研究 |
1.2.4 关于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畜产品 |
2.1.2 市场整合 |
2.1.3 大国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3 畜产品进口贸易特征及成因分析 |
3.1 中国畜产品贸易发展回顾 |
3.2 畜产品进口贸易特征分析 |
3.3 畜产品大量进口的成因分析 |
3.3.1 对外贸易政策开放 |
3.3.2 消费扩张 |
3.3.3 国内畜产品缺乏价格优势 |
3.3.4 进口跨境电商快速发展 |
4 畜产品进口贸易国内外市场联动效应分析 |
4.1 模型构建 |
4.1.1 协整模型 |
4.1.2 修正误差模型 |
4.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畜产品进口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 |
4.3.2 畜产品进口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 |
4.3.3 畜产品国内外市场联动效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进口贸易对国内畜产品产业的影响 |
5.1 进口贸易福利影响局部均衡分析 |
5.2 进口贸易对畜产品产业的促进效应 |
5.2.1 通过消费示范创造市场需求 |
5.2.2 提高畜产品相关加工业原料供给能力 |
5.3 进口贸易对畜产品产业的冲击效应 |
5.3.1 进口依存度增加,市场经营风险加大 |
5.3.2 挤占了国内畜产品市场空间,抑制了国内畜产品生产发展 |
5.3.3 平抑了国内畜产品价格 |
5.3.4 对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对策启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
(6)农产品金融化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农产品金融化 |
二、农产品价格波动 |
三、期货市场 |
四、期货价格 |
五、现货价格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经济波动理论 |
二、价格波动理论 |
三、经济金融化理论 |
第二章 农产品金融化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农产品金融化的形成机理 |
一、农产品金融化相关论述 |
二、农产品金融化的成因及形成机理 |
第二节 国际原油价格、货币价格—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机理 |
一、国际原油价格—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机理 |
二、货币价格-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机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豆期货价格的形成及波动特征分析 |
第一节 大豆期货价格的形成及走势 |
一、大豆期货价格的形成 |
二、大豆期货价格的走势 |
第二节 大豆期货价格波动的特征 |
一、大豆期货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 |
二、基于GARCH模型大豆期货价格的波动性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金融化因素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农产品的金融化发展趋势 |
一、农产品金融化趋势 |
二、农产品金融化趋势下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波动特征 |
第二节 国内金融化因素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变量选择 |
二、模型构建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国际原油价格—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分析 |
一、国际原油价格与大宗农产品价格的联系 |
二、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路径分析 |
第二节 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变量选取 |
二、模型构建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际货币价格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国际货币价格—我国大豆期货价格影响分析 |
一、国际货币价格态势 |
二、国际货币价格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路径分析 |
第二节 国际货币价格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变量选取 |
二、模型构建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节 |
主要结论与建议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三、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及传递效应研究 ——以大豆、棉花和白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市场风险 |
1.3.2 风险传递效应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风险测度理论 |
2.1.2 一价定律和价格空间均衡理论 |
2.1.3 期现货价格关系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农产品价格风险研究 |
2.2.2 农产品价格传递研究 |
2.2.3 市场风险传递研究 |
2.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风险测度与风险传递效应测度方法 |
3.1 市场风险测度 |
3.1.1 在险价值法(VaR) |
3.1.2 预期损失法(ES) |
3.1.3 基于GARCH模型的Va R和 ES测度 |
3.2 市场风险传递效应测度 |
3.2.1 条件风险值计算 |
3.2.2 风险传递效应测度及相关检验 |
第4章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 |
4.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历程 |
4.2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现状 |
4.3 研究品种选择与基本情况介绍 |
4.3.1 研究品种选择 |
4.3.2 研究品种基本情况介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分析 |
5.1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测度 |
5.1.1 指标说明 |
5.1.2 样本统计分析及边缘分布估计 |
5.1.3 风险水平测度结果 |
5.2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比较 |
5.3 本章小节 |
第6章 国内和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传递效应分析 |
6.1 国内和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关联性分析 |
6.1.1 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特征分析 |
6.1.2 国内和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传递机制 |
6.2 基于全样本的国内和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传递效应 |
6.2.1 风险传递效应测度 |
6.2.2 风险传递效应比较 |
6.3 基于子样本的国内和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传递效应 |
6.3.1 风险传递效应测度 |
6.3.2 风险传递效应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风险传递效应分析 |
7.1 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价格关联性分析 |
7.1.1 国内农产品现货价格特征分析 |
7.1.2 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价格传递机制 |
7.2 国内农产品期货和现货市场风险传递效应分析 |
7.2.1 风险传递效应测度 |
7.2.2 风险传递效应比较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第5章附件 |
附录2:第6章附件 |
附录3:第7章附件 |
附录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成果 |
致谢 |
(8)国际大米价格波动对国内大米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成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特征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产品价格传递效应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分析框架 |
2.1 经济波动理论 |
2.1.1 经济周期 |
2.1.2 经济波动原因 |
2.2 价格传递理论 |
2.2.1 价格传递定义 |
2.2.2 一价定律 |
2.3 均衡价格分析框架 |
3 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现状分析 |
3.1 供给与需求分析 |
3.2 贸易现状分析 |
3.2.1 贸易规模 |
3.2.2 贸易结构 |
3.3 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国际大米价格与国内大米价格的均衡关系分析 |
4.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国际大米价格与国内大米价格的长期整合与短期输入 |
4.2.1 序列平稳性检验 |
4.2.2 Johansen协整检验 |
4.2.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4.2.4 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
4.3 国际大米价格对国内大米价格的非对称传递效应 |
4.3.1 NARDL模型 |
4.3.2 动态非对称性回归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国际大米价格对国内大米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国内大米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 国际大米价格对国内大米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2 实证结果分析 |
5.3 不同粮食品种间价格整合关系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夯实国内供给基础,保障稻谷基本自给 |
6.2.2 建立粮食价格预警机制,加强粮食价格防范体系 |
6.2.3 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大米国际竞争力 |
6.2.4 完善期货法律制度,健全稻谷期货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海外耕地投资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 内容框架 |
2 文献评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3 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评价与分析 |
3.1 主要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 |
3.2 中国粮食安全评价体系构建 |
3.3 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耕地投资对中国粮食供给的影响 |
4.1 国内粮食生产和需求能力测算 |
4.2 海外耕地投资背景下中国粮食供给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耕地投资对中国粮食进口的影响 |
5.1 海外耕地投资对投资国粮食进口影响的路径 |
5.2 研究方法和适用性检验 |
5.3 经验模型设置和数据处理 |
5.4 研究结果和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耕地投资对粮食价格的影响 |
6.1 理论框架和理论假说 |
6.2 价格联动效应经验模型设定 |
6.3 国内与国际粮食价格的联动效应的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 |
7.1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二 主要原始数据 |
(10)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重要概念界定 |
1.3.1 农产品金融化 |
1.3.2 农产品期货与现货市场 |
1.3.3 农产品价格风险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5.3 研究框架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6.1 研究创新 |
1.6.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市场风险理论 |
2.1.2 市场整合理论 |
2.1.3 金融化相关论述 |
2.2 研究综述 |
2.2.1 农产品金融化 |
2.2.2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评价 |
2.2.3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 |
2.2.4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防控 |
2.2.5 文献简评 |
第3章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概况及价格演变 |
3.1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概况 |
3.1.1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历史演进 |
3.1.2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发展现状 |
3.2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演变 |
3.2.1 中国农产品定价机制变迁 |
3.2.2 中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总体情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中的金融化因素分析 |
4.1 农产品金融化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
4.1.1 货币供应量 |
4.1.2 通货膨胀 |
4.1.3 汇率因素 |
4.1.4 能源价格 |
4.1.5 期货市场价格 |
4.1.6 国际市场价格 |
4.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4.2.1 实证模型构建 |
4.2.2 数据说明 |
4.3 农产品金融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3.1 相关检验 |
4.3.2 模型形式选择 |
4.3.3 农产品金融化实证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评价 |
5.1 金融化与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关系 |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
5.2.1 研究方法 |
5.2.2 数据说明 |
5.3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特征分析 |
5.3.1 长期趋势分析 |
5.3.2 季节波动分析 |
5.3.3 循环波动分析 |
5.3.4 不规则波动分析 |
5.4 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水平实证分析 |
5.4.1 数据处理与检验 |
5.4.2 价格风险概率分布拟合 |
5.4.3 价格风险测算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金融化背景下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研究 |
6.1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
6.2 农产品国内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特征分析 |
6.2.1 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
6.2.2 期货与现货市场价格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 农产品国内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实证分析 |
6.3.1 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 |
6.3.2 数据说明与相关检验 |
6.3.3 均值层面期现货市场价格关系 |
6.3.4 国内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 |
6.4 农产品国内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差异原因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金融化背景下国际农产品现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研究 |
7.1 农产品国际现货与国内现货市场价格特征分析 |
7.1.1 国内外价格走势分析 |
7.1.2 国内外价格描述性统计分析 |
7.2 农产品国际现货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实证分析 |
7.2.1 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 |
7.2.2 数据说明与相关检验 |
7.2.3 均值层面国内外市场价格关系 |
7.2.4 国际现货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 |
7.3 农产品国际现货对国内现货市场价格风险传导差异原因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防控研究 |
8.1 美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管理措施 |
8.1.1 政策管理工具 |
8.1.2 市场管理工具 |
8.2 欧盟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管理措施 |
8.2.1 政策管理工具 |
8.2.2 市场管理工具 |
8.3 国际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
8.3.1 完善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 |
8.3.2 成熟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 |
8.3.3 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体系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进口大豆对国内市场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球粮食供应充裕下的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原因及对国内市场的影响[J]. 张立伟. 粮食问题研究, 2021(01)
- [2]贸易壁垒对产业链下游寡头市场均衡的影响——以大豆产业链为例[J]. 张瀚元,殷晓鹏. 宏观经济研究, 2020(10)
- [3]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D]. 谭琳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4]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D]. 龚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5]中国畜产品进口贸易特征及其影响研究[D]. 闫冰心.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6]农产品金融化对我国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研究[D]. 金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
- [7]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水平及传递效应研究 ——以大豆、棉花和白糖为例[D]. 柯杨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8]国际大米价格波动对国内大米价格的传递效应研究[D]. 蒯昊.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9]海外耕地投资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D]. 柯善淦.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金融化背景下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风险研究[D]. 张有望.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