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菲律宾三家大型水泥公司合并(论文文献综述)
王青[1](2020)在《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发展研究(1842-196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侨工业建筑是中国工业建筑中相对独立的类型,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中西方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意义。闽南华侨工业建筑是中国华侨工业建筑的重要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侨对闽南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推动了近现代工业建筑技术和建筑设备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了城市早期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系统等城市配套市政体系的完善。本文以1842年至1966年期间创办的闽南华侨工业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理清闽南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工业门类与地区分布、工业建筑遗存个案现状等方面的情况,揭示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建设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基本特征。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研究能进一步完善侨乡近代建筑的研究体系,加深理解华侨在闽南城市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为闽南地区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修缮与更新提供信息基础和原始依据。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论文的第二、三章)介绍闽南华侨工业的产生背景、发展路径,以及闽南华侨工业的初步发展、快速增长、停滞和二次发展的四个阶段,总结了闽南华侨工业不同时期、不同门类的地域分布和规模状况。论文的第二部分(即论文的第四章)以厦门淘化大同罐头厂、厦门自来水公司等几个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厦门、泉州、漳州近代华侨工业建筑中食品工业类、公共事业类和其它工业类典型案例的建造背景,选址的考量以及立面建筑风格、建筑技术的引入与应用情况进行叙述,对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即论文的第五章)通过对闽南华侨工业建筑规模与总平面布局特点、建筑单体的立面风格、建筑细部特征与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结构类型、建筑技术和建筑设备的引入等方面内容的揭示和分析,总结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
董少明[2](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认为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邱松[3](2020)在《日本财阀与军国主义的关系研究 ——以三井、三菱财阀为例》文中指出日本财阀作为军国主义的经济支柱,是近代对外侵略战争中的重要推手和参与者之一,更是战争的最大获益者。由于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集中体现了日本财阀的切身利益,致使其不遗余力地为军国主义服务;也正倚靠日本财阀的鼎力相助,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才得以成行,且愈演愈烈。此过程中的财阀尤其以三井、三菱的情形最为典型。从追溯两财阀的发家史可知,明治时期两财阀的初具规模以及大正时期的壮大膨胀是与近代军国主义的发展壮大紧密联系的。两财阀积极地配合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战前积极地参与到日本当局的内政外交中去,策动了对外战争的爆发,战时更是通过提供军需物资、掠夺占领地的战略物资等方式,不遗余力地为军国主义的一次次对外扩张服务;同时,军部法西斯势力把持下的日本政府成为财阀垄断资本的保护伞,大发战争横财的两财阀也为其日后的发展壮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军国主义服务。如此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日本走向法西斯军国主义的道路。昭和时代前期,作为军部法西斯势力与日本财阀深度结合的中国战场上,更是将二者的关系推向顶峰。
熊辛格[4](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提出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袁叶[5](2019)在《“鸳鸯蝴蝶派”电影都市空间研究》文中指出“鸳鸯蝴蝶派”是文学史和电影史上具有双重影响力的群体,由其文人参与、创作和改编的电影是中国早期电影中一个具有跨媒介影响力的现象。作为民国商业电影最重要的一个支流之一,研究“鸳鸯蝴蝶派”具有管中窥豹的作用。对于呈现整个民国电影史的“全景”,发挥着重要的参照价值。鸳蝴派电影为我们理解民国电影提供了一扇窗口,鸳蝴文人在动荡不安的电影市场中寻求立足之地,展现了他们作为一代传统文人,适应国内外形势激变与博弈的“生存之道”与“家国情怀”。他们在国产电影本土化过程中提供了自己的“中国方案”,但由于自身思想的不彻底性和娱乐精神,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些保守、落后和功利化的方面。本论文从都市空间理论出发,对“鸳鸯蝴蝶派”电影都市空间的定义与类型、创意与表达及美学表现进行了综合研究,旨在厘清“鸳鸯蝴蝶派”电影的准确定义和历史脉络,给予其一个公正而客观的评价,以期呈现一个更加丰富和完整的中国早期电影史。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览“鸳鸯蝴蝶派”电影,对相关的国内外空间理论进行综述,探讨并建立了电影都市空间的概念。第二个部分对“鸳鸯蝴蝶派”电影的整个民国历史背景做细致考察,梳理鸳蝴派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归纳鸳蝴派电影的艺术特色。第三个部分是系统分析私人空间、家庭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异同和特点。第四个部分是对鸳蝴电影的空间美学特点进行总结和价值提升。本文结合了文化研究、人文地理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科学方法,探讨“鸳鸯蝴蝶派”电影中的都市空间如何被建构并如何表征,解析这些一个个文化符号和意义背后的深层次动因和权力关系。从空间的视角阐述民国时期上海都市空间的文化景观和精神症候。在国产电影的“童年时代”,鸳蝴派作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代电影人,完成了电影这个舶来品赋予他们身上的“历史使命”。他们的电影活动、报刊经验、叙事技巧、开拓精神,哺育了国产电影“幼稚阶段”的成长,迎接了国产电影发展的第一个“春天”。
穆君[6](2019)在《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不面对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在国际舞台站稳脚跟,实现经济稳步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既给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也为国有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平台,对整个国内市场产业升级和传统优势产能转移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河北省是我国传统产业大省,特别是国有企业在钢铁、水泥、化工原料等基础性建设领域技术成熟、产能富裕,具备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需求和产能缺口的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境外投资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河北省政府积极出台政策,引导和支持国有企业利用自身装备和技术优势,以更高起点重视“走出去”战略。在此背景下,河北省国有企业抢抓机遇,精准投资,“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根据河北省国资委决算统计报表显示,截止2018年上半年,省国资委监管的国有企业已在全球15个国家或地区,设立了45家境外企业,累计境外资产高达690亿元人民币,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起步晚,整体实力不足,在境外国有资产监管、跨国经营、技术创新,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此,本文选择以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为研究对象,既对拓展完善区域经济具有理论意义,也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境外投资飞跃发展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在梳理总结境外投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现状进行分析论述,指出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宏观上仍面临国际、国内双重挑战;在微观上也存在着尽职调查不足、投资方式单一、企业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以及国际化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并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进入模式选择和风险防控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详细论证,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和我国大型央企境外投资实践和经验,提出河北省国有企业要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加快加大境外投资步伐和力度,充分做好尽职调查,深入掌握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选择适合的投资区位和投资进入模式,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作出预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符合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发展之路。通过对影响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河北省传统产业,如钢铁、建材、装备制造、医药、纺织等具有优势地位的国有企业,宜选择在周边国家,非洲和拉美等地建立境外生产制造基地;资源型企业适宜到澳洲、非洲、拉美、中亚等资源富集地区投资开发铁矿和有色金属等资源,以缓解资源紧缺限制;促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区;支持大型国有企业,如进入世界500强的河北钢铁集团、冀中能源集团,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展跨国并购。通过对影响河北省国有企业投资进入模式选择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应选择渐进式模式。从企业自身考虑,以技术优势开展境外投资宜选择新建投资,处于技术劣势则适宜跨国并购,国际化经验不足时,宜选择跨国并购,待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可选择新建投资。同时,根据企业资源禀赋,股权结构从低控制、低投入、低风险逐渐转向高投入、高控制与战略性强的股权结构。从东道国方面考虑,投资资本市场发展较差的国家宜优先考虑新建投资,对资本市场发达、市场经济体系成熟、风险相对较低的国家,可考虑跨国并购。当东道国的外资、外汇等政策的非连续性或不可预见性比较大的情形下,企业应集中控制权。从目标企业看,对价值确定,能够产生速度经济的目标企业,宜采用跨国并购,反之则倾向于新建投资。通过对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程中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建立省级政府、国资监管部门、国有企业母公司和境外子公司(分支机构、投资项目等,以下简称境外子公司)四级风险评价系统,并将风险评价体系功能延伸,分别与风险预警、业绩考核进行对接,形成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与风险预警对接形成四级联动机制,提高风险的预警范围和排查深度;与业绩考核对接,将境外投资风险纳入企业考核范畴,形成对国有企业母公司及境外子公司管理层更为适合的综合考评系统,实行风险奖惩制度。最后提出促进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配套措施建议,从宏观制度层面提出:政府应加强境外投资金融支持力度、提高境外投资管理水平、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保障机制;从微观层面提出:国有企业应审慎作出境外投资决策、加强尽职调查提高风险意识、加快技术管理创新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湘[7](2019)在《暗涌》文中认为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第一章吴贵林一行到达喀布尔的时候,天已近黄昏。太阳如一颗没有温度的咸蛋黄,温软地挂在天际。从机场一开出来就是尘土飞扬,窗外灰蒙蒙的天,像是打底的薄薄的灰色秋衣,映衬着不远处一座座土黄的山,黄土崖上密密匝匝镶嵌着一个一个颜色斑驳的土房子,有几分像他小时候住过的土坯房。这让他对这个地方生出了一种模糊的熟悉感,像是回到他的老家,回到童年那
王兆旭[8](2019)在《Z公司干散货船队运营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围绕着低迷航运市场的研究层出不穷,各种理论迭出。有结合国际贸易市场的周期波动理论,也有从造船量以及各船型运力需求着手的统计分析,当然也不乏探讨金融工具如远期运费协议(FFA)对传统航运市场周期的影响的金融解释。相比于分析市场低迷原因以及预测复苏,探讨如何在当前的市场中良好经营并盈利正在变得更加务实。同时,由于市场供需的改变,本就占据主导地位的货主也开始涉猎船队运营业务。近几年的市场波动中,主要贸易商和大货主的身影频现,货主同时利用出货和运力持有操纵市场运价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对本就经营困难的船东和船队运营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做出的研究。Z公司作为传统的操作公司,经历过航运鼎盛期的辉煌,同时也遇到了航运低谷的经营瓶颈。目前正面临着新一波的整合。从一个鼎盛的国资企业的二级子公司到一个航运平台的部门,Z公司需要适应新的身份,同时也需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本文希望通过对传统航运企业Z公司运营管理体系的观察和分析,寻找出符合当前市场趋势的新的船队结构和运营模式,以期达到优化运营降本增效的目的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常态。本文首先是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学术界在相关领域主要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探讨的动向,并对国内外相关着述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从Z公司干散货船队运营管理的实际出发,着重探究和介绍了航运管理、需求理论以及杜邦分析法的相关理论基础,阅读以及参考了国内外一些关于干散货船队运营管理的理论和更深入的成本优化的研究文献,明确企业进行船队运营成本优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通过杜邦分析法对Z公司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进行分析,建立杜邦战略利润模型,找出经营成本中存在的问题,即经营性成本过高,资金链不畅,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专业人才。接下来,结合航运管理理论和供需理论等对四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归纳出了四个主要原因,即收缩性经营策略的影响,国家外汇管制的限制,特殊背景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又分析和借鉴了国内外其他相似船队的运营状况。最后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了降低经营性成本,依托于M集团的平台化经营,组建战略合作联盟提升市场竞争力,完善人才储备与培养机制等四个主要的运营对策,以期能够降低船队运营的成本。
付剑[9](2019)在《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经济是随着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对资源的需求剧增而产生的依靠资源发展的经济模式,其依托是对资源的持续大规模开发,并在资源开采区域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单一的产业结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进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建立了一批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能源基地,使得全国出现了大量的资源型经济地区。这些地区作为工业生产中能源、原材料等的提供者,为我国经济、工业长足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对资源的长期依赖和不合理开发,导致绝大部分资源型经济都已进入资源开发的中后期,面临着资源衰竭、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地方财政困难、下岗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缓慢、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资源型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求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经济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山西省作为我国唯一的全省范围的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承担着探索山西省资源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承担着为我国其它资源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摸索方法、总结经验的重任。近年来,为摆脱发展困境,各方面进行了不少尝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效果不是太理想。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研究,找到适合山西省发展的政策、产业结构的模式和发展路径,对于山西省和我国资源型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实际而重大的战略意义。近年来,许多资源型经济地区开始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学术界也对我国资源型经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做了不少研究。特别是2010年国务院将山西省全省设立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后,以及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示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以来,对资源型经济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型经济通过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方面也非常的多,实现可持续转变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本文仅从金融支持角度出发,寻找一条适合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研究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采取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在研究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实践方面,本文分析了山西资源型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实践和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证分析了相关情况,包括资源配置问题、风险防范问题、信用监管问题、金融开放问题、金融效率问题等。理论研究方面,运用资源诅咒理论,分析了资源型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得到了目前山西资源型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然后从社会发展的本质出发,研究了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机制,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持续进步与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内涵中各个方面的发展基础,也成为解决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运用金融功能理论和金融集聚理论,分析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用主成份分析和面板回归方法,实证了金融支持对经济发展的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金融支持资源型经济的途径,即通过金融集聚推动金融对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支持,产生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形成人才和技术积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还借鉴了以美国休斯顿地区、德国鲁尔地区和日本九州地区为代表的国外发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经验,从对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所获得的经验中得到启发,运用金融集聚和金融体系的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分散金融风险、成为市场监管者和微观主体监管者的功能,将金融功能理论、金融集聚理论和山西资源型经济发展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金融支持解决了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对策、政策和模式选择,以及具体的措施,为山西资源型经济实现可持续找到了一条道路。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本文基于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在考察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脉络的基础上,采用合成控制法剖析了金融危机影响金融支持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危机的负向冲击严重弱化了金融支持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的效果。鉴于此,山西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必须从金融供给侧和金融需求侧同时发力,增加金融可及性和释放更多有效金融需求。第二,本文基于主成份分析和面板回归方法,对中西部资源型省份和非资源型省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结合国际资源型经济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为中国资源型省份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路径提供了积极借鉴。第三,本文以金融支持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典型资源型地区山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现状,并借鉴美国、德国、日本金融支持资源经济转型发展的相关经验,结合山西发展现状,提出了在山西用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刘军军[10](2019)在《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与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韩国是二战后唯一一个从低收入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高收入阶段的国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韩国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在政府“出口导向型”的开放策略下,1961-2001年间韩国GDP平均增速为8.8%。2007年,韩国一跃成为世界第十大经济体,而相较于中国,韩国人口总量是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土地面积只有中国九十六分之一。韩国创造的“汉江奇迹”,使得韩国成功进入OECD高收入国家群体。韩国经济爆发式增长跟韩国财阀的成长关系密切。首先,就国民经济比重而言,韩国财阀日益占据支配地位。2010年,韩国财阀占GDP比重达到67%。就企业规模而言,财阀企业几乎占据了韩国企业在世界财富500强中的全部。2000年,世界500强中,韩国企业占据14席,仅属于四大财团(三星、LG、现代、SK)就有7个。而2015年,韩国四大财团在500强中企业数量增加到9个。文章通过研究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韩国的财阀的成功经验与潜在危机点,从韩国经验中,发现对中国大企业发展的启示。文章梳理了国内外财阀理论、定义及特点,总结韩国财阀的主要特征及出现的原因。随后以四大财阀(三星、LG、现代、SK)为例,对韩国四大财阀的发展进行阐述。在定量部分,以已有数据为基础,探讨韩国财阀发展模式,对韩国经济分阶段(中等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采用OLS回归模型,并且在每阶段的回归中加入财阀因子的二次方项,用不同区间的年限做替代变量做稳健性检验,发现财阀与经济增长的“U”型关系。对“U”型关系进行分析,分析出韩国财阀发展因素——“政府作为”和“企业作为”,尝试建立模型,论证了政府与企业目标一致下,财阀对经济起到正向作用,反之,财阀对经济起到阻碍作用。最后部分,文章对我国大企业的现状特点及中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并将中国大企业与韩国做了一些对比,最后根据比较分析了韩国的发展的可借鉴经验。
二、菲律宾三家大型水泥公司合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菲律宾三家大型水泥公司合并(论文提纲范文)
(1)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发展研究(1842-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相关概念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闽南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闽南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
1.2.4 既往研究问题综合分析 |
1.3 研究范畴与框架 |
1.3.1 研究范围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闽南华侨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
2.1 闽南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2.1.1 从海外谋生到创办工厂 |
2.1.2 厦门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2.1.3 泉州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2.1.4 漳州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2.1.5 闽南华侨工业发展路径及其成因分析 |
2.2 闽南华侨工业的初步发展(1842-1907) |
2.2.1 厦门地区 |
2.2.2 泉州地区 |
2.2.3 漳州地区 |
2.3 闽南华侨工业的快速增长(1908-1936) |
2.3.1 厦门地区 |
2.3.2 泉州地区 |
2.3.3 漳州地区 |
2.4 闽南华侨工业的停滞阶段(1937-1944) |
2.5 闽南华侨工业的二次发展(1945-1966) |
2.5.1 厦门地区 |
2.5.2 泉州地区 |
2.5.3 漳州地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闽南华侨工业门类与地区分布 |
3.1 闽南近代工业门类及分布 |
3.1.1 闽南近代工业概况 |
3.1.2 闽南近代工业门类 |
3.1.3 闽南工业分布 |
3.2 闽南华侨工业的门类 |
3.2.1 闽南华侨食品工业 |
3.2.2 闽南华侨公用事业 |
3.2.3 闽南其它华侨工业 |
3.3 闽南华侨工业分布特征与成因 |
3.3.1 早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3.3.2 兴盛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3.3.3 停滞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3.3.4 二次发展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典型实例分析 |
4.1 厦门华侨工业建筑 |
4.1.1 食品工业类 |
4.1.2 公共事业类 |
4.1.3 其它工业类 |
4.2 泉州华侨工业建筑 |
4.2.1 食品工业类 |
4.2.2 公共事业类 |
4.2.3 其它工业类 |
4.3 漳州华侨工业建筑 |
4.3.1 食品工业类 |
4.3.2 公共事业类 |
4.3.3 其它工业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 |
5.1 建筑规模、选址分布与总平面布局特点 |
5.1.1 以中小型为主导的建筑规模 |
5.1.2 受城市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的选址分布 |
5.1.3 行列式排布的总平面布局 |
5.2 建筑单体立面风格 |
5.2.1 闽南传统地域建筑风格 |
5.2.2 装饰艺术派建筑风格 |
5.2.3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
5.3 建筑细部特征与建筑材料的使用 |
5.3.1 地域性的细部构造处理 |
5.3.2 闽南传统材料的广泛使用 |
5.4 建筑结构类型 |
5.4.1 砖木混合结构 |
5.4.2 钢筋混凝土结构 |
5.4.3 钢结构 |
5.5 建造技术与建筑设备的引入 |
5.5.1 建造技术的引入——上李水库拱坝 |
5.5.2 建筑设备的引入——电力和水利 |
5.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6.1.1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 |
6.1.2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门类及区位分布规律的总结 |
6.1.3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基本特征的分析 |
6.2 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闽南第二次工业普查工厂统计表(1842-1966) |
附录 B 闽南华侨工业企业统计表(1842-1966) |
附录 C 闽南工业遗产名录总汇 |
附录 D 工业遗产调研案例整理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
一、研究范畴界定 |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
一、国企成功脱困 |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择 |
二、数据来源 |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
二、变量趋势分析 |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
二、面板数据模型 |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
一、横向重组模式 |
二、纵向重组模式 |
三、混合重组模式 |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
二、完善法律制度 |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日本财阀与军国主义的关系研究 ——以三井、三菱财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五、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重难点 |
(二)创新点 |
引言 |
第一章 三井、三菱财阀概述 |
一、两财阀的产生 |
(一)“财阀”词义辨析 |
(二)政商的出现 |
(三)政商向财阀的转变 |
二、两财阀组织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
(一)同族经营 |
(二)股份制改革 |
(三)“家族康采恩”的形成 |
第二章 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背景与发展阶段 |
一、军国主义内涵的界定 |
(一)“军国主义”的定义 |
(二)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关系 |
二、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背景 |
(一)一脉相承的“皇国战略史观” |
(二)深厚冗杂的社会根源 |
(三)极端的民族主义特性 |
三、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阶段 |
(一)中世纪武家军国主义 |
(二)近代天皇制军国主义 |
(三)法西斯军国主义 |
第三章 昭和时代之前两财阀与军国主义的关系 |
一、明治时代的军国主义扩张与两财阀体制的形成 |
(一)早期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 |
(二)对外扩张中的三井、三菱财阀 |
(三)三井、三菱财阀体制形成 |
二、大正时代的军国主义扩张与两财阀的发展壮大 |
(一)“一战”的爆发与日本国内的经济景气 |
(二)三井、三菱财阀在对外扩张中壮大 |
(三)战后疲弊与三井、三菱财阀的对策 |
第四章 昭和前期两财阀对军国主义的作用 |
一、日本军国主义战争经济体制的加速形成 |
(一)经济危机与军需景气 |
(二)政治右倾化与两财阀的“转向” |
(三)军财“抱合” |
二、三井、三菱财阀与日本侵华 |
(一)“九一八事变”前后的两财阀 |
(二)“七七事变”前后的两财阀 |
(三)“国策会社”与“统制会”中的两财阀 |
三、三井、三菱财阀解体政策的实施 |
(一)三井、三菱财阀战争责任分析 |
(二)解体财阀的政策及实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
(一)公路类约章 |
(二)航运类约章 |
(三)铁路类约章 |
(四)航空类约章 |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租界道路规划 |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鸳鸯蝴蝶派”电影都市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研究意义 |
第一章 “鸳鸯蝴蝶派”电影的形成与发展 |
第一节 “鸳鸯蝴蝶派”:从小说到电影 |
第二节 “鸳鸯蝴蝶派”电影的诞生 |
第三节 “鸳鸯蝴蝶派”电影的艺术特色 |
第二章 电影中都市空间的创意与表达 |
第一节 电影空间的概念和分类 |
一、电影空间的概念 |
二、电影空间的分类 |
第二节 电影中都市空间的创意 |
第三节 电影中都市空间的表达 |
第三章 “鸳鸯蝴蝶派”电影私人空间的创意与表达 |
第一节 私人空间中的隐私观念 |
一、隐私观念的基本概念 |
二、隐私观念的文化差异 |
第二节 私人空间中的权力关系 |
一、权力主体的文化冲突 |
二、权力主体的阶级分层 |
第三节 私人空间中的人际互动 |
一、人际互动中的“空间距离” |
二、人际互动的非语言沟通 |
第四章 “鸳鸯蝴蝶派”电影家庭空间的创意与表达 |
第一节 家庭空间中的格局和意义 |
一、家庭空间中的房屋格局 |
二、家庭空间中的布景与道具 |
第二节 家庭空间中的人际关系 |
一、家庭人际关系类别 |
二、家庭关系中的角色认知 |
第三节 家庭空间中的氛围与心理 |
一、家庭空间的环境氛围 |
二、家庭空间的心理感知 |
第五章 “鸳鸯蝴蝶派”电影公共空间的创意与表达 |
第一节 公共空间中的精神家园 |
一、工厂的现代化象征 |
二、汽车的快感转化 |
三、乡村的精神家园 |
第二节 公共空间中的娱乐消遣 |
一、娱乐空间的勃兴 |
二、异域风情的空间 |
第三节 公共空间中的女性空间 |
一、公共空间中的女性 |
二、舞台上的女性 |
三、职业场所中的女性 |
第六章 “鸳鸯蝴蝶派”电影都市空间的美学表现 |
第一节 画面造型的唯美性 |
一、构图的形式与基本要素 |
二、对称性构图形成美感 |
三、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 |
第二节 叙事风格的写意性 |
一、意象组合成意境 |
二、空间畸变及其“间离效果” |
三、“留白”的空间修辞 |
第三节 审美趣味的娱乐性 |
一、市民阶层的趣味性 |
二、消费文化的空间逻辑 |
三、凝视的快感与特技奇观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境外投资基本理论 |
2.1 境外投资宏观理论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境外投资发展阶段理论 |
2.1.3 对外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
2.2 境外投资微观理论 |
2.2.1 垄断优势理论 |
2.2.2 内部化优势理论 |
2.2.3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
2.2.4 技术地方化和创新理论 |
第三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与问题 |
3.1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 |
3.1.1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主体 |
3.1.2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产业分布 |
3.1.3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布 |
3.1.4 我国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
3.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现状 |
3.2.1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发展阶段 |
3.2.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布 |
3.2.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
3.2.4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经营情况 |
3.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存在问题 |
3.3.1 宏观问题分析 |
3.3.2 微观问题分析 |
第四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分析与选择 |
4.1 企业外部因素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分析 |
4.2 企业自身因素与境外投资区位选择分析 |
4.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区位决策技术路线 |
4.4 经验借鉴 |
4.4.1 法国电信境外投资区位选择 |
4.4.2 中国石油境外投资区位选择 |
4.5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的区位选择 |
第五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分析与选择 |
5.1 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内涵和类别 |
5.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影响因素 |
5.2.1 投资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
5.2.2 股权结构选择影响因素 |
5.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的选择分析 |
5.3.1 投资方式选择分析框架 |
5.3.2 股权结构选择分析框架 |
5.4 基于云模型的境外投资进入模式决策 |
5.4.1 云模型 |
5.4.2 应用云模型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
5.4.3境外投资方式决策模拟实验 |
5.4.4境外投资股权结构决策模拟实验 |
5.5 境外投资进入模式经验借鉴 |
5.5.1 日本烟草公司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
5.5.2 中国化工集团境外投资进入模式 |
5.6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进入模式选择 |
第六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分析与防控 |
6.1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分析 |
6.1.1 东道国风险分析 |
6.1.2 国资监管部门风险分析 |
6.1.3 国有企业母公司风险分析 |
6.1.4 境外子公司风险分析 |
6.2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价指标设置 |
6.2.1 东道国风险评价指标 |
6.2.2 国资监管部门风险评价指标 |
6.2.3 国有企业母公司风险评价指标 |
6.2.4 境外子公司风险评价指标 |
6.3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防控 |
6.3.1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评价系统 |
6.3.2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
6.3.3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考核系统 |
6.4 境外投资风险防范经验借鉴 |
6.4.1 美国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措施 |
6.4.2 日本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措施 |
6.5 建立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 |
6.5.1 风险防控主体系 |
6.5.2 风险防控辅助体系 |
6.5.3 风险防控问责制度 |
第七章 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配套措施建议 |
7.1 宏观配套措施建议 |
7.1.1 加强境外投资金融支持力度 |
7.1.2 提高境外投资管理水平 |
7.1.3 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保障机制 |
7.2 微观配套措施建议 |
7.2.1 提高思想认识审慎投资决策 |
7.2.2 深入尽职调查强化风险意识 |
7.2.3 加快技术创新提升国际化水平 |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暗涌(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二卷硅谷墓园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三卷深圳病人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8)Z公司干散货船队运营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2 相关理论 |
2.1 干散航运相关概念 |
2.1.1 干散货航运概述 |
2.1.2 干散货航运市场及特征 |
2.1.3 干散货船队运营成本构成 |
2.2 理论基础 |
2.2.1 供需理论 |
2.2.2 航运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 |
2.2.3 杜邦战略利润模型 |
3 Z公司干散货船队运营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Z公司干散货船队运营现状分析 |
3.1.1 公司介绍 |
3.1.2 干散货船队规模 |
3.1.3 干散货船队运营业务范围 |
3.2 Z公司干散货船队运营现状分析 |
3.2.1 直接经营成本 |
3.2.2 间接经营成本 |
3.3 Z公司干散货船队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经营性成本过高 |
3.3.2 资金链不畅 |
3.3.3 缺乏市场竞争力 |
3.3.4 缺乏专业人才 |
3.4 问题原因分析 |
3.4.1 收缩性经营策略的影响 |
3.4.2 国家的外汇管制的限制 |
3.4.3 特殊背景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
3.4.4 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 |
3.5 国外与国内其它船队运营的经验借鉴 |
3.5.1 国外船队运营概况 |
3.5.2 国内其他船队运营概况 |
3.5.3 经验借鉴 |
4 Z公司干散货船队运营对策 |
4.1 降低经营性成本 |
4.2 依托于M集团的平台化经营 |
4.3 依靠品牌和战略合作联盟提升市场竞争力 |
4.3.1 强化主营业务打造优质品牌 |
4.3.2 与重点客户建立战略联盟 |
4.4 完善人才储备与培养机制 |
4.4.1 部门轮岗机制 |
4.4.2 定期的专业培训 |
4.4.3 与世界其他航运企业的交流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资源型地区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关于资源型经济的研究 |
1.3.2 国内外关于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研究 |
1.3.3 国内外关于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研究的评价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资源型经济发展与金融功能理论基础 |
2.1 资源诅咒理论 |
2.2 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1 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2.2 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
2.3 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理论 |
2.3.1 金融功能理论 |
2.3.2 金融集聚理论 |
2.3.3 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理论 |
2.3.4 金融支持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5 金融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
2.3.6 金融推动经济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础 |
2.3.7 金融推动经济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 |
2.4 多种性质的金融支持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逻辑 |
2.4.1 政策性金融支持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逻辑 |
2.4.2 商业性金融支持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逻辑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融支持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考察 |
3.1 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1 矿产资源储藏丰富,经济结构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 |
3.1.2 资源型经济产业结构存在衰退隐忧 |
3.1.3 资源型产业的衰退,居民收入增长不足 |
3.1.4 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可持续发展存在隐忧 |
3.2 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实践 |
3.2.1 银行机构贷款额持续上升 |
3.2.2 银行完善建设信用体系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
3.2.3 证券业促进企业直接融资额不断增加 |
3.2.4 保险业赔付额稳步提高 |
3.3 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
3.3.1 金融支持政策建设滞后,金融资源引导功能不足 |
3.3.2 信贷结构不尽合理 |
3.3.3 企业直接融资市场主体作用发挥有限 |
3.3.4 资源型金融风险防范措施匮乏 |
3.3.5 贷款递增额配置不合理 |
3.3.6 金融效率较低 |
3.3.7 金融支持受益人信用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
3.3.8 金融创新力度不够 |
3.3.9 金融开放程度较低 |
3.3.10 资金持续外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 |
4.1 可持续发展和金融支持的指标选取 |
4.1.1 可持续发展指标选取 |
4.1.2 金融支持指标选取 |
4.2 全国各省份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
4.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2.2 指标主成分提取 |
4.2.3 各省份可持续发展现状 |
4.3 全国各省份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
4.4 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 |
4.4.1 金融支持对各省份可持续发展四方面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2 金融支持对中西部各省份可持续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3 金融危机影响山西省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5.1 美国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政策概述 |
5.1.1 优化银行体系,实行差别化货币政策 |
5.1.2 设立双轨制储蓄金融机构,创造大量金融支持主体 |
5.1.3 实行有差别的地区金融管制政策 |
5.1.4 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
5.2 德国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政策概述 |
5.2.1 实行优惠金融政策,助力改善经济结构 |
5.2.2 发挥金融功能,支持科技发展 |
5.3 日本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政策概述 |
5.3.1 长期、低利率金融贷款支持企业投产新型产业 |
5.3.2 对大型高端制造业实施长期支持政策 |
5.4 美、德、日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经验评价与启示 |
5.4.1 美、德、日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经验评价 |
5.4.2 美、德、日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经验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总体思路 |
6.1 山西资源型经济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6.2 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对策 |
6.3 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模式 |
6.4 山西资源型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具体措施 |
6.4.1 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的措施 |
6.4.2 山西省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措施 |
6.4.3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的措施 |
6.4.4 山西省生态环境治理金融支持的措施 |
6.4.5 山西省科技创新发展金融支持的措施 |
6.4.6 山西省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金融支持的措施 |
6.4.7 山西省形成金融集聚效应的措施 |
6.4.8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筹集资金的措施 |
6.4.9 促进山西省本地资金投资山西的方法 |
6.5 山西金融需求端发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措施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附录 |
附录1 科技进步指标体系 |
附录2 生态发展指标体系 |
附录3 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
(10)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韩国经济发展背景 |
1.2.2 韩国财阀的发展 |
1.2.3 财阀对韩国经济的影响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统计分析法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大企业与经济增长理论 |
2.1.1 经济增长理论 |
2.1.2 大企业与经济增长 |
2.2 财阀理论综述 |
2.2.1 财阀基础理论 |
2.2.2 财阀与经济增长 |
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韩国财阀概述 |
3.1 财阀的定义及特征 |
3.2 韩国财阀兴起的原因 |
3.3 四大典型财阀简介 |
3.3.1 三星集团 |
3.3.2 现代汽车集团 |
3.3.3 LG集团 |
3.3.4 SK集团 |
3.4 韩国财阀与经济的关系 |
3.4.1 财阀发展规模 |
3.4.2 财阀产业布局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4.1 韩国经济阶段划分 |
4.2 模型选取 |
4.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4.4 实证分析 |
4.4.1 数据描述性分析 |
4.4.2 实证研究 |
4.4.3 模型结论 |
4.4.4 模型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韩国财阀发展模式分析 |
5.1 财阀发展的三个阶段 |
5.1.1 低收入阶段 |
5.1.2 中等收入阶段 |
5.1.3 高收入阶段 |
5.2 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U型”关系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韩国财阀模式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
6.1 我国大企业发展概述 |
6.2 我国大企业发展现状 |
6.2.1 500强企业集团数量不断增加 |
6.2.2 整体规模和个体规模持续扩张 |
6.2.3 国有经济控制的企业集团比重在上升 |
6.3 我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 |
6.4 韩国大企业发展模式的启示 |
6.4.1 促进国有企业集团进行并购重组 |
6.4.2 控制国有企业集团的负债率 |
6.4.3 鼓励支持民营科技企业集团 |
第七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
7.1 研究局限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菲律宾三家大型水泥公司合并(论文参考文献)
- [1]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发展研究(1842-1966)[D]. 王青. 华侨大学, 2020
- [2]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3]日本财阀与军国主义的关系研究 ——以三井、三菱财阀为例[D]. 邱松.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鸳鸯蝴蝶派”电影都市空间研究[D]. 袁叶. 扬州大学, 2019(06)
- [6]河北省国有企业境外投资研究[D]. 穆君. 河北大学, 2019(08)
- [7]暗涌[J]. 二湘.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3)
- [8]Z公司干散货船队运营分析及对策研究[D]. 王兆旭.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9]山西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付剑. 山西财经大学, 2019(10)
- [10]韩国财阀与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与借鉴[D]. 刘军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