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汉英交际文化的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郝琳瑶[1](2021)在《多模态视角下汉英安慰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以中美家庭情景剧为例》文中认为
黄力扬[2](2021)在《目的论视角下的“多彩贵州”旅游外宣英译研究》文中指出
李鹏[3](2021)在《目的论指导下的线上口译实践报告 ——以福建-俄罗斯茶产业线上经贸对接会为例》文中指出中俄两国一衣带水,曾活跃了近三个世纪的“茶叶之路”见证了中俄两国长期存在的贸易往来,也印证了茶叶贸易是中俄间商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是当今世界第二大茶叶进口国,茶叶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而我国茶叶出口量仅占7%的俄罗斯市场份额。因此,我国茶叶在俄罗斯市场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出于疫情防控需要,正常的国际贸易被打乱。福建-俄罗斯茶产业线上经贸对接会正式在疫情防控期间筹办举行,目的是保障中俄间经贸合作正常进行。中方利用移动电商平台,打破传统的地域隔阂,帮助中俄茶企业建立沟通渠道,共享信息,建立更牢固的合作关系。在这个特殊时期线上对接会为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崭新平台。通过此次跨国经济交流会议,希冀实现两国经济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从而为全球经济创造新的动力,最终达到双赢的效果。笔者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以线上经贸对接会为基础,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剖析翻译目的论在线上口译中的具体应用,总结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经验。上述活动过程、口译经验及理论阐释可为俄语学习和俄语翻译提供参考。本论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对线上经贸对接会进行描述,包括活动举办背景、口译任务简述;第二章主要介绍线上对接会软硬件设施准备、茶产业知识准备、身体及心理准备;第三章分析翻译目的论在线上经贸对接会的具体运用,使用翻译理论解决口译过程中出现的翻译问题;第四章主要总结此次口译活动得到的经验及教训。
李晓璇[4](2021)在《基于语料库考察的英语母语者汉语词语色彩义使用偏误研究》文中提出词语除了具有理性义之外,还附有感情色彩义、语体色彩义、形象色彩义和其他色彩义(包括地域色彩义、时代色彩义和民族色彩义)。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汉语词语色彩义的本体研究已收获颇丰,但有关某国或某一文化圈的有针对性的词语色彩义偏误研究还尚待完善和深入,且准确掌握词语色彩义是学习者能够得体地使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际的关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文献研究法、基于语料库的统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以及偏误分析法相结合,对语料库中的英语母语者汉语词语色彩义使用偏误进行考察与分析。本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语料库中英语母语者汉语词语色彩义使用的语料进行筛选和考察,进而对其使用偏误进行了统计和分类,归纳了语料中词语色彩义出现的使用偏误类型,并分析了英语母语者汉语学习的特点;第二章总结了英语母语者在使用汉语词语色彩义时容易出现偏误的原因,分别为:“汉英词语色彩义存在的差别、学习者自身存在的差异、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教材编写方面存在的不足”等。汉英词语存在许多差别因素,如文化背景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及语言系统的不同等。除此之外,学习者自身存在词汇积累不足、学习策略不当、文化知识欠缺等差异因素,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词语色彩义教学意识淡薄、语内语际对比不够、教学方法不够多样等,教材编写方面存在语用注解不足、词语色彩义练习单一、文化背景欠缺等问题;第三章针对前两章分析和归纳出的偏误类型与原因,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学习者应通过多渠道扩大汉语词语数量,适当调整自己的汉语学习策略,并使用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努力形成汉语语感,平时注重广泛参加文化活动、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多元文化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提升自身的词语色彩义的教学意识,在教学中加强汉英词语色彩义对比,并综合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汉语思维方式。教材编写者需要在教材中增补词语色彩义的用法、练习及文化背景。最后是结语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结果的概述和评价,提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后续研究者可以进一步研究、拓展的方向。
董典[5](2021)在《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 ——以《麦克白》的五个汉译本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认知翻译学的蓬勃发展,翻译研究逐渐由对文本的关注转向对翻译过程的关注。翻译过程不再被简单地视为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而被看成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多个认知资源的参与过程。具体来讲,翻译过程是原作者与译者认知之间的互动,而译者的“认知”成为连接原文和译文的中介。这种认知层面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原作者与译者认知识解的对等性,即译者从多个维度甄别原作者对特定场景和情节的认知识解方式,然后基于自身的识解在目标语中还原该场景和情节。已有不少学者从认知识解的角度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并提出了“主观性对等”“识解对等”“框架对等”“原型对等”等重要概念。但是,认知识解究竟包括哪些维度?哪些维度又与翻译密切相关?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此外,以往研究提出的认知识解维度相对单一,缺乏更多“细颗粒度”的次维度。因此,对认知识解维度的划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Langacker(2019)对认知识解的维度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和想象性五个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下设置了更加精细的次维度;这些维度与次维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共同影响并制约意义的动态构建。本研究基于Langacker(2019)对认知识解的最新界定,探讨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1)作为认知识解过程的文学翻译包含哪些维度及次维度?(2)认知识解在文学翻译中是如何操作的?(3)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为例,选择了该剧的五个汉译本,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研究结论如下:首先,翻译是一个认知识解过程,文学翻译涉及Langacker(2019)提出的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和想象性五个认知识解维度,但在某些维度的次维度上,文学翻译的认知识解具有其特异性。其次,文学翻译中译者通过上述五个维度及次维度进行识解操作,具体表现为:视角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的时空维度与所持的立场与态度,它涉及主体与客体、台上与台下、观察格局以及参照点四个次维度。文学翻译中,译者基于自身所处时空维度和译者对原作者、原文、译文、目标语读者等的立场与态度,通过对主体-客观关系、图形-背景、视点及指称等的调整进行认知识解操作。对视角这一维度的分析,有助于降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偏见和先入之见的影响,使译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原作者的认知识解对等。选择是指人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观察和描述某一事物或场景,包括详略度和侧显-基体两个次维度。文学翻译中,译者在原作者描述或观察原文特定场景或概念选择的基础之上,进行重新选择,以实现在目标语中尽可能还原源语文本表达的信息。译者的选择具体通过详略度、隐喻、转喻三个次维度的操作实现,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子层面。选择这一维度的操作与交互主观性密切相关,即翻译就是原作者、译者和读者在交互关系网中的协调互动过程。突显是指注意的焦点。文学翻译中,译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不同识解选择突出部分内容,从而吸引目标语读者更多的注意力。不同的概念化主体对同一事物或事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使得不同的译者针对同一个文本会产出不同的译本。文学翻译中对“侧显-基体”“射体-界标”的不同选择,可以体现出译者认知识解方式的差异,进而可以表明译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态度。动态性主要体现为对某一事件的心理扫描方式,即说话人为了描写特定事件而采用的一种构建情景的方式。从时间维度看,心理扫描可分为渐次扫描和总括扫描两种;从空间维度看,心理扫描可分为“中心-边缘”“上-下”“左-右”“远-近”“大-小”等不同方向的扫描方式。文学翻译中,译者在原文所表现的动态性基础上,为实现信息表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会对动态性进行操作。比较不同译本,可以管窥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不同动态性操作,从而揭示其认知识解方式的差异。想象性是指译者在对文本进行认知识解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认知想象,具体涉及引申、整合、分离和抽象能力四种基本心智能力。翻译中的引申能力包含抽象化引申和具体化引申;整合能力主要涵盖简约整合、镜像整合、单域整合和双域整合;分离是对无生命物体拟人化或者虚拟运动认知识解的语境分离与本意还原;抽象是保留概念特定方面的特征,进行图示化解读。这四种基本心智能力相互协同、共同作用,影响和制约着译者对文本的理解。第三,文学翻译中,译者通过视角、选择、突显、动态性和想象性及其次维度上的操作实现认知识解操作。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主要受译者所处社会文化、译者志趣、译者思维方式、目标语的语言与修辞、译文的文体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准确、完整地还原原文表达的信息,其结果是译者与原作者的识解对等或转换。本研究提出,翻译不只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简单的“解码-再编码”过程,而是译者“认知”的结果,译者的“认知”成为原文与译文的中介。认知识解是译者“认知”的核心要素,影响并制约着译文的质量。但是原作者与译者在认知识解层面上的“完全对等”是很难实现的,译者所追求的目标应是通过认知识解操作尽可能地达到多个认知识解维度上趋近“对等”。本研究从认知识解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研究以及基于“认知识解维度”的翻译标准,阐明了认知识解分析对于文学翻译研究和评价的意义,这对进一步推进认知翻译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胡文飞[6](2020)在《汉英词典儒学词的例证研究——现状描述与功能分析》文中认为儒学词是中国文化词的精髓,而例证是译义的延伸,服务于用户的理解和产出需求。因此,基于例证结构研究汉英词典的儒学词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层抽样和对比,基于例证的认知功能和交际功能,分析了八部汉英词典儒学词的例证功能特征。结果表明:汉英词典儒学词例证配置数量少,依存性强,简化了语言认知和交际功能;对比显示,汉英词典儒学词例证功能不断弱化,其文化认知和交际功能不断虚化,系统性不强。此外,抽样显示部分例证映射不系统,关联性、能产性不足,影响了儒学词的交际功能。对汉英词典儒学词的研究有利于分析例证的现状结构和功能特征,为提高汉英词典编纂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李璐[7](2020)在《系统功能视角下现代汉语后修饰语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汉语后修饰语是学界历来研究的难点问题。前人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始终未能在该现象的界定层面达成一致。同时,以往研究在后修饰语的描写层面不够系统深入,就其产生的解释层面尚存不足。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在结合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至上”“自同一层面”的三维研究模式,对后修饰语进行界定与分类描写,并对后修饰语的产生加以阐释,为现代汉语建构相对全面、完整的后修饰语系统。首先,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层次、元功能、系统与语境思想为依据,在回顾前人研究并尊重汉语实际的基础之上,对后修饰语现象进行了界定。研究指出,后修饰语是指名词词组中位于中心词之后表达“有定”的成分。在语义上,主要是通过详述、延伸、增强等方式对中心词从不同方面进行扩展,以协助名词词组实现所指的“事物有定”。在形式上,后修饰语系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次级系统,即发生位移的限定词、发生位移的前修饰语,以及同位结构的后位。由此,本研究分别对三个次级系统的语义功能、句法功能,以及各次级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在佐证本研究对后修饰语界定完善的同时,实现对汉语后修饰语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描写。发生位移的限定词,在语义上均是通过增强的方式对中心词进行扩展,具体包括界定其指示、明确其数量、明晰其比例、确定其顺序、凸显其极性、圈定其类型、锁定其时间和空间位置。由此,发生位移的限定词在理论上可以分为7类,即发生位移的指示限定词、发生位移的数量限定词、发生位移的比例限定词、发生位移的序数限定词、发生位移的最高级限定词、发生位移的种类限定词和发生位移的时空限定词。它们各自又可以根据表达的不同语义,被划分为更加细致的次类别,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有定”或“无定”特性。然而在句法上,各类发生位移的限定词内部,只有倾向于表达“有定”特性的,才可以视为后修饰语,而倾向于表达“无定”特性的则不能在句法中出现。总体上,句法中出现的上述七类发生位移的限定词,它们均表达“有定”且可以视为后修饰语。发生位移的前修饰语,在语义上是通过延伸的方式对中心词进行扩展,其语义功能可以刻画为一个以“描写”和“分类”为两级的连续统。这两种语义功能呈现为等级性,它们之间是此消彼长的牵制关系。由此,发生位移的前修饰语可以分为“分类性语义功能为主导”和“描写性语义功能为主导”的两类。其中,前者倾向于表达“有定”,而后者则倾向于表达“无定”。在句法上,通过对比两类发生位移的前修饰语,研究指出只有“分类性语义功能主导”的(即倾向于表达“有定”)才能视为后修饰语,而“描写性语义功能主导”的则被视为独立小句的谓体。同位结构的后位,在语义上是通过增强、延伸和详述三种方式对中心词(即前位)进行扩展,它与前位之间是“语义共指”的关系。首先,按照“语义共指”关系的不同实现方式,同位结构的后位可分为两类,即“语义同指”类同位结构的后位和“语义蕴含”类同位结构的后位。其中,前者可以划分为“绝对的语义同指”类同位结构的后位,和“相对的语义同指”类同位结构的后位。后者则可以划分为“前位>后位”的语义同指类同位结构的后位,和“前位<后位”的语义同指类同位结构的后位。此外,同位结构的后位中还存在一种特殊的类型,即修辞同位结构的后位。根据其中“实际所指”与“修辞所指”的位置关系,修辞同位结构的后位可以划分为“修辞所指+实际所指”类修辞同位结构的后位,和“实际所指+修辞所指”类修辞同位结构的后位。总的来看,同位结构的后位是对中心词语义的详述(对前位内容的明确)、延伸(对前位本质/属性的描写)及增强(即对前位本身或数量的强调)。在句法上,同位结构内部均呈现为从属关系。其中,只有表现为:(1)语义同指类同位结构的后位,(2)“前位<后位”的语义蕴含类同位结构的后位,以及(3)“实际所指+修辞所指”类同位结构的后位,才能视为后修饰语。鉴于在封闭的同位结构内,前、后位可以实现相互限定与说明,因而后位一定程度上均可以看作是“有定”的。其次,后修饰语系统内部此三个次级系统之间,以及后修饰语系统与后修饰语系统外部之间,均存在并协与互补的关系。在后修饰语系统内部,三个次级系统有各自表达的语义功能,但在本质上又具有统一性,即均是对中心词逻辑语义的扩展,以实现名词词组所指的“事物有定”,只不过在方式上有所不同。因此,当次级系统类型的解读出现歧义时,可以按照“同位结构的后位>发生位移的限定词>发生位移的前修饰语”的让步顺序,择取“有定性”程度高的次级系统做出相应的功能句法分析。在后修饰语系统外部,后修饰语与名词词组、小句以及语篇中的成分属于不同的语言层次,但本质上均可以协助名词词组表达“事物有定”。只不过,后修饰语与后修饰语系统外部成分之间遵循“协作”的原则,包括同类性质的相互叠加和异类性质的相互配合。因此,后修饰语还需要依据系统内部的“让步”原则和系统外部的“协作”原则共同作出判断。最后,后修饰语的产生是语言系统各个层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具体来说,(1)语音/音系层面对音韵美感的追求,(2)词汇—语法层面对句式变化的要求,以及句法核心存在尽早确认的倾向,(3)语义层面对语义的强调,以及语义存在精密化发展的趋势,(4)语境层面语篇连贯,以及古汉语时期汉语句式的遗留,五四运动前后外来句式的影响,均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后修饰语的出现。总体而言,本研究创新性地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现代汉语中的后修饰语现象进行了界定与分类描写,并对后修饰语的产生加以阐释,为现代汉语建构了相对完整的后修饰语系统。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的成果有利于丰富汉语后修饰语的相关研究,提升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词组层面的精密度,推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本土化进程。从实践层面来看,本研究也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吴晓[8](2019)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景区公示语翻译探析》文中提出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景区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公示语的英译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外国游客对景区,甚至是对中国的印象。本文通过引用部分案例,借用生态翻译学解析公示语汉英翻译中出现的错误,并从适应选择论角度研究公示语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通过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方面的转换,不断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不断作出选择而产生最佳译文。
王彤[9](2019)在《面向英语母语者的汉语国俗词语教学研究》文中提出语言的意义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国俗语义从修辞意义中分化而来,经约定俗成后大都固化为词汇意义,有些意义成为词的一个义项。从词语的国俗语义角度出发,“语言国俗学”最早由苏联学者根据对外俄语教学提出,为“语言国情学”,后经王德春先生研究确立为“国俗语义学”。词语的国俗语义是语言民族性的反映,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价值观念等,即词语不仅有表面的概念意义,而且有背后的文化含义。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开始逐渐重视文化教学,但对于在词语方面的国俗语义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还不够,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经常会在习得汉语国俗语义的过程中产生偏误,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旨在通过对国俗词语的研究,改进对英语母语者汉语国俗词语的教学。本文将形成国俗语义差异的原因总结为两种因素:非语言因素和语言因素。根据词义角度及目前研究现状,一共将国俗词语分为九小类,分别为颜色、植物、数字、动物、自然现象、饮食文化、节日、熟语、网络词语。同时根据王德春先生的五种国俗语义差异模式从文化差异角度对国俗词语进行了分类,分别为:国俗词语一语独有、文化含义一语独有、文化含义异同并存、文化含义语义相同、文化含义截然相反。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设计,考查了30名英语母语的学生对于汉语国俗词语的掌握情况。据本文进行的调查结果看,对于比较常用的汉语国俗词语,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产生的偏误较少;对于不太常用的国俗词语了解较少,产生的偏误较多。但学生对于大部分汉语国俗词语的国俗语义总体掌握较好。通过对偏误情况的分析,总结出造成偏误的原因有四种,第一种为本民族文化背景负迁移造成的偏误;第二种为对词义不了解引发的偏误;第三种为混淆相似国俗语义引发的偏误;第四种为由于翻译问题引发的偏误。针对以上的偏误原因,本文制定了解决策略,提出了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有重要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及针对性原则三种。教学方法分为课后注释法、课文融入法、对比法、追根溯源法、归类法、展示法、活动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八种教学法。同时提出了案例设计,旨在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语义教学。
王兵兵[10](2019)在《留学生文化课中交际文化的内容选择及教学 ——以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初级阶段汉语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文化影响着语言交际,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可避免受到该文化的影响。由于缺乏有关某词、某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发生误解,直接影响交际的文化是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最先接触到的,难免会产生交际障碍。因此,了解和掌握交际文化,对汉语国际教育初级阶段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对初级阶段文化课中交际文化的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进行了探究,通过分析《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和汉语教材,选择出适合文化课交际文化教学的内容。首先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的指导下,重点梳理一至三级目标及内容描述和教学话题以及内容建议,明确课程大纲中初级阶段交际文化的教学内容。接着在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对留学生汉语教材中的交际文化项目进行分类分析。依据前人研究设计出的本文交际文化的分类,提取汉语课教材中呈现的交际文化项目并分析,并讨论各小类交际文化的教学应用,还给出了交际文化内容选择的启示。然后在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留学生课程体系内,最终选择出适合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初级阶段留学生文化课的交际文化内容,分为文化课课内和课外两部分,最后展示文化课中交际文化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示例。从而明确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培养留学生的交际能力。以期推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实践发展,完成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使命。
二、谈汉英交际文化的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汉英交际文化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3)目的论指导下的线上口译实践报告 ——以福建-俄罗斯茶产业线上经贸对接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зюме |
一、“福建-俄罗斯茶产业线上经贸对接会”背景介绍 |
(一)口译任务介绍 |
(二)委托方要求 |
二、线上经贸对接会口译译前准备 |
(一)线上俄语口译特点 |
(二)线上对接会软硬件设施准备 |
(三)茶产业知识准备 |
1.中俄茶叶贸易发展概史 |
2.饮茶文化简介 |
3.词汇准备 |
(四)身体及心理准备 |
三、目的论视角下的线上俄语口译策略 |
(一)目的论概述 |
(二)目的论指导下的线上俄语口译策略 |
1.目的原则指导下的口译策略 |
2.忠实原则指导下的口译策略 |
3.连贯原则指导下的口译策略 |
四、线上经贸对接会口译实践总结 |
(一)尚待解决的问题 |
(二)线上经贸对接会口译心得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开幕式致辞 |
附录 B 福鼎市简介 |
附录 C 特色茶叶简介 |
附录 D 对话 |
附录 E 词汇表 |
致谢 |
(4)基于语料库考察的英语母语者汉语词语色彩义使用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本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
(一)汉语词语色彩义本体相关研究现状 |
(二)汉英词语色彩义对比研究现状 |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色彩义使用偏误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 |
(一)研究内容 |
(二)理论基础 |
(三)研究方法 |
(四)语料来源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英语母语者汉语词语色彩义使用偏误类型 |
第一节 汉语词语色彩义偏误语料统计 |
一、语体色彩义的偏误语料统计 |
二、感情色彩义的偏误语料统计 |
三、其他色彩义的偏误语料统计 |
第二节 汉语词语色彩义偏误类型 |
一、语体色彩义的偏误类型 |
二、感情色彩义的偏误类型 |
三、其他色彩义的偏误类型 |
第二章 英语母语者汉语词语色彩义偏误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汉英词语色彩义存在的差别因素 |
一、汉英文化背景差异 |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
三、语言系统的不同 |
第二节 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因素 |
一、色彩义教学意识淡 |
二、语内语际对比不足 |
三、教学方法不够多样 |
第三节 学习者自身存在的差异因素 |
一、词汇积累不足 |
二、学习策略不当 |
三、文化知识欠缺 |
第四节 教材编写方面存在的不足因素 |
一、词语色彩义语用注解不足 |
二、词语色彩义练习题型单一 |
三、词语色彩义文化背景欠缺 |
第三章 英语母语者汉语词语色彩义教学建议 |
第一节 教师教学方面 |
一、提升词语色彩义的教学意识 |
二、注重汉英词语色彩义的对比 |
三、综合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
四、注重汉语思维培养教学 |
第二节 学生学习方面 |
一、扩大汉语词语数量 |
二、调整汉语学习策略 |
三、依托语境形成语感 |
四、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
五、广泛参加文化活动 |
第三节 教材编写方面 |
一、增补词语色彩义的用法 |
二、补充词语色彩义的练习 |
三、补充词语色彩文化背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 ——以《麦克白》的五个汉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
1.3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认知翻译学研究 |
2.2.1 认知翻译学的理论研究 |
2.2.2 认知翻译学的实证研究 |
2.3 认知识解与文学翻译研究 |
2.3.1 文学翻译中的识解 |
2.3.2 文学翻译中的主观性 |
2.4 《麦克白》汉译研究 |
2.5 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引言 |
3.2 认知翻译学 |
3.3 认知识解及其维度 |
3.4 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对等 |
3.5 小结 |
第4章 视角与翻译 |
4.1 引言 |
4.2 视角的界定 |
4.2.1 认知识解理论中的视角 |
4.2.2 视点与焦点 |
4.3 翻译中的视角操作 |
4.3.1 主-客体关系操作 |
4.3.2 视点操作 |
4.3.3 参照点操作 |
4.4 翻译中视角操作的影响因素 |
4.4.1 文化因素 |
4.4.2 文体因素 |
4.4.3 译者志趣因素 |
4.5 小结 |
第5章 选择与翻译 |
5.1 引言 |
5.2 选择的界定 |
5.2.1 详略度 |
5.2.2 隐喻和转喻 |
5.3 翻译中的选择操作 |
5.3.1 详略度操作 |
5.3.2 隐喻与转喻操作 |
5.4 翻译中选择操作的影响因素 |
5.4.1 社会因素 |
5.4.2 译者志趣因素 |
5.5 小结 |
第6章 突显与翻译 |
6.1 引言 |
6.2 突显的界定 |
6.2.1 侧显与基体 |
6.2.2 射体-界标关系 |
6.3 翻译中的突显操作 |
6.3.1 侧显操作 |
6.3.2 射体-界标关系操作 |
6.4 翻译中突显操作的影响因素 |
6.4.1 文体因素 |
6.4.2 译者志趣因素 |
6.4.3 思维方式因素 |
6.5 小结 |
第7章 动态性与翻译 |
7.1 引言 |
7.2 动态性的界定 |
7.2.1 时间维度心理扫描 |
7.2.2 空间维度心理扫描 |
7.3 翻译中的动态性操作 |
7.3.1 时间维度的心理扫描操作 |
7.3.2 空间维度的心理扫描操作 |
7.4 翻译中动态性操作的影响因素 |
7.4.1 文化因素 |
7.4.2 译者志趣因素 |
7.5 小结 |
第8章 想象性与翻译 |
8.1 引言 |
8.2 想象性的界定 |
8.3 翻译中的想象性操作 |
8.3.1 引申操作(抽象化,具体化) |
8.3.2 整合操作 |
8.3.3 分离操作 |
8.3.4 抽象操作 |
8.4 翻译中想象性操作的影响因素 |
8.4.1 语言因素 |
8.4.2 文化因素 |
8.4.3 修辞因素 |
8.4.4 译者志趣因素 |
8.5 小结 |
第9章 结论 |
9.1 研究发现与启示 |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汉英词典儒学词的例证研究——现状描述与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例证的功能回顾与研究路径分析 |
1.1词典功能研究构成本文的理论基础 |
1.2例证功能的分析路径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框架 |
2 汉英词典儒学词例证功能分析 |
2.1研究对象 |
2.2研究过程和问题 |
2.2.1 研究过程 |
2.2.2 研究问题 |
2.3数据分析 |
2.3.1儒学词例证配置的现状分析 |
(1)数量和结构特征描述 |
(2)依存性分析 |
(3)汉英词典儒学例证的完整性分析 |
2.3.2儒学词例证的对比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汉英词典儒学词例证数量少,例证依存性强,简化了认知和交际功能 |
3.1.1 汉英词典儒学词例证数量少,且例证配置比偏低,简化了语言的认知和交际功能 |
3.1.2 汉英词典儒学词高度依存于《现汉》,创新性不足,简化了文化的认知和交际功能 |
3.2儒学词例证结构虚化特征显着且系统性不强,影响文化认知和交际功能 |
3.2.1 历时发展的结构对比显示儒学词例证虚化特征显着,影响例证的文化认知功能 |
3.2.2 例证的配置比偏低降低了例证系统性,影响了例证结构的文化交际功能 |
3.3 表征效度的例证功能的分析显示,部分儒学词例证功能被显着弱化 |
3.3.1 例证的映射特征 |
3.3.2 例证的关联性 |
3.3.3 例证的能产性 |
4 结语 |
(7)系统功能视角下现代汉语后修饰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视角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6 本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1920s-1950s初的后修饰语研究 |
2.3 1950s末-1990s末的后修饰语研究 |
2.4 2000 s至今的后修饰语研究 |
2.5 小结 |
3 理论基础 |
3.1 引言 |
3.2 层次的思想 |
3.3 元功能的思想 |
3.4 系统的思想 |
3.5 语境的思想 |
3.6 小结 |
4 汉语后修饰语的潜势系统及语义功能 |
4.1 引言 |
4.2 后修饰语的潜势系统 |
4.3 后修饰语的语义功能 |
4.4 小结 |
5 发生位移的限定词 |
5.1 引言 |
5.2 发生位移的限定词的语义功能 |
5.2.1 发生位移的指示限定词的语义功能 |
5.2.2 发生位移的数量限定词的语义功能 |
5.2.3 发生位移的比例限定词的语义功能 |
5.2.4 发生位移的序数限定词的语义功能 |
5.2.5 发生位移的最高级限定词的语义功能 |
5.2.6 发生位移的类型限定词的语义功能 |
5.2.7 发生位移的时空限定词的语义功能 |
5.3 发生位移的限定词的句法功能 |
5.3.1 发生位移的指示限定词的句法功能 |
5.3.2 发生位移的数量限定词的句法功能 |
5.3.3 发生位移的比例限定词的句法功能 |
5.3.4 发生位移的序数限定词的句法功能 |
5.3.5 发生位移的最高级限定词的句法功能 |
5.3.6 发生位移的类型限定词的句法功能 |
5.3.7 发生位移的时空限定词的句法功能 |
5.4 小结 |
6 发生位移的前修饰语 |
6.1 引言 |
6.2 发生位移的前修饰语的语义功能 |
6.2.1 修饰语语义功能的回顾 |
6.2.2 修饰语语义功能的再思考 |
6.3 发生位移的前修饰语的句法功能 |
6.3.1 “分类性语义功能主导”的发生位移的前修饰语 |
6.3.2 “描写性语义功能主导”的发生位移的前修饰语 |
6.4 小结 |
7 同位结构的后位 |
7.1 引言 |
7.2 同位结构后位的语义功能 |
7.2.1 “语义同指”类同位结构后位的语义功能 |
7.2.2 “语义蕴含”类同位结构后位的语义功能 |
7.3 同位结构后位的句法功能 |
7.3.1 “语义同指”类同位结构后位的句法功能 |
7.3.2 “语义蕴含”类同位结构后位的句法功能 |
7.4 小结 |
8 后修饰语系统的并协与互补 |
8.1 引言 |
8.2 后修饰语系统内部的并协与互补 |
8.3 后修饰语系统外部的并协与互补 |
8.3.1 名词词组层面句法成分的影响 |
8.3.2 小句层面句法成分的影响 |
8.3.3 语篇层面语境的影响 |
8.4 小结 |
9 后修饰语的产生 |
9.1 引言 |
9.2 语音/音系层面因素 |
9.3 词汇—语法层面因素 |
9.4 语义层面因素 |
9.5 语境层面因素 |
9.6 小结 |
10 总结 |
10.1 研究发现 |
10.2 研究贡献 |
10.3 研究局限 |
10.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景区公示语翻译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示语概述 |
(一) 公示语的定义 |
(二) 公示语的分类及语言特点 |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综述 |
(一) 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历程 |
(二) 翻译选择适应论 |
三、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的公示语英译 |
(一) 景区公示语英译的常见错误 |
1.景区公示语英译的语用语言失误 |
(1) 用汉语拼音代替英语译文 |
(2) 重复翻译 |
2.景区公示语英译的社交语言失误 |
(1) 缺乏礼貌, 口气生硬 |
(2) 忽略价值观 |
(3) 忽略文化背景 |
(二) 翻译过程中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
1.语言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
2.文化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
3.交际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
四、结语 |
(9)面向英语母语者的汉语国俗词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俗语义学研究综述 |
1.2.1 国俗语义基础研究 |
1.2.2 国俗词语跨语言对比研究 |
1.2.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语义偏误分析及教学研究 |
1.3 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支持与借鉴 |
1.3.1 词汇学 |
1.3.2 跨文化交际学 |
1.3.3 翻译学 |
1.3.4 第二语言教学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词汇的国俗语义及跨语言对比 |
2.1 国俗语义学与国俗词语 |
2.2 国俗词语英汉对比研究 |
2.2.1 国俗词语跨民族差异的类别 |
2.2.2 国俗词语跨民族差异的原因 |
第三章 面向英语母语者的汉语国俗词语习得偏误调查 |
3.1 问卷设计思路 |
3.2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3.4 偏误的表现形式及发生原因 |
第四章 针对英语母语者的国俗语义教学建议 |
4.1 国俗语义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原则 |
4.2 国俗语义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及方法 |
4.2.1 课后注释法 |
4.2.2 课文融入法 |
4.2.3 对比法 |
4.2.4 追根溯源法 |
4.2.5 归类法 |
4.2.6 展示法 |
4.2.7 活动式教学法 |
4.2.8 情景教学法 |
4.3 教案设计实例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1.附录:汉语国俗词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 |
(10)留学生文化课中交际文化的内容选择及教学 ——以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初级阶段汉语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交际文化与初级阶段内容选择标准 |
1.1 对交际文化含义的研究 |
1.2 对交际文化分类的研究 |
1.2.1 已有的交际文化分类 |
1.2.2 本文交际文化的分类 |
1.3 初级阶段交际文化内容选择标准 |
第二章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交际文化内容和话题建议 |
2.1 课程大纲一至三级目标及内容中的交际文化 |
2.1.1 语言知识中的交际文化 |
2.1.2 文化能力中的交际文化 |
2.2 课程大纲教学话题及内容建议中的交际文化 |
第三章 《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Ⅰ)》中交际文化的统计及分析 |
3.1 教材中交际文化的统计及分析 |
3.1.1 教材中交际文化的统计 |
3.1.2 教材中交际文化的分析 |
3.2 教材中交际文化的教学应用 |
3.3 交际文化内容选择的启示 |
第四章 郑州47中留学生文化课的交际文化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 |
4.1 交际文化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
4.1.1 郑州47 中留学生的教育课程体系 |
4.1.2 文化课中交际文化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
4.1.3 文化课课外的交际文化教学内容 |
4.2 文化课的交际文化教学设计实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博雅汉语(初级起步篇Ⅰ)》交际文化项目 |
致谢 |
四、谈汉英交际文化的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模态视角下汉英安慰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以中美家庭情景剧为例[D]. 郝琳瑶. 辽宁大学, 2021
- [2]目的论视角下的“多彩贵州”旅游外宣英译研究[D]. 黄力扬.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3]目的论指导下的线上口译实践报告 ——以福建-俄罗斯茶产业线上经贸对接会为例[D]. 李鹏.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语料库考察的英语母语者汉语词语色彩义使用偏误研究[D]. 李晓璇.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5]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识解操作 ——以《麦克白》的五个汉译本为例[D]. 董典. 西南大学, 2021(01)
- [6]汉英词典儒学词的例证研究——现状描述与功能分析[J]. 胡文飞. 外国语文, 2020(05)
- [7]系统功能视角下现代汉语后修饰语研究[D]. 李璐.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8]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景区公示语翻译探析[J]. 吴晓.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05)
- [9]面向英语母语者的汉语国俗词语教学研究[D]. 王彤.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8)
- [10]留学生文化课中交际文化的内容选择及教学 ——以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初级阶段汉语教学为例[D]. 王兵兵.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