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IDENCE RATES OF TESTICULAR AND PROSTATIC CANCERS AND FOOD CONSUMPTIONS(论文文献综述)
张波[1](2021)在《Notch信号通路在MEHP影响SH-SY5Y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作为最常用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类的增塑剂,广泛存在于环境介质中,可通过呼吸、饮食和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婴幼儿体内。进入体内的DEHP可在肝脏和小肠细胞中首先水解并通过其他代谢产物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酯[mono-(2-ethylhexyl)phthalate,MEHP]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最常见的小儿颅外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一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够促进神经母细胞瘤的增殖和迁移。DEHP作为一种具有神经毒性作用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能影响神经母细胞瘤的增殖和迁移,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细胞并给予MEHP暴露,明确MEHP暴露对SH-SY5Y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MEHP暴露影响SH-SY5Y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机制,可为防治神经母细胞瘤和DEHP的健康损害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 MEHP对SH-SY5Y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目的:明确MEHP对SH-SY5Y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探讨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关键基因在其中的作用。方法:SH-SY5Y细胞采用含10%胎牛血清的高糖DMEM培养基常规培养。给予SH-SY5Y细胞梯度浓度MEHP暴露,CCK8法检测SH-SY5Y细胞存活率;根据CCK8结果确定染毒剂量与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0.1%DMSO)、低剂量组(10μM MEHP)、中剂量组(50μM MEHP)、高剂量组(250μM MEHP),暴露时间为12h和24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周期、凋亡关键基因C-MYC、Cyclin D1、CDK4、P27、Bax、Bcl-2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周期、凋亡关键蛋白C-MYC、Cyclin D1、CDK4、P27、Bax、Bcl-2的表达水平。采用IBM 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MEHP暴露组和对照组多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非正态数据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MEHP暴露12h和24h后,各染毒剂量组SH-SY5Y细胞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32、64、128、250、500和1000μM MEHP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2.MEHP暴露12h和24h后,MEHP暴露组G1期细胞数量均显着减少(P<0.05),MEHP组细胞S期细胞百分比增加(P<0.05)。3.MEHP暴露12h和24h,MEHP暴露组SH-SY5Y细胞凋亡水平显着减低(P<0.05);且24h组250μM MEHP暴露组细胞凋亡水平低于12h组(P<0.05)。4.MEHP暴露12h和24h后,中、高剂量组C-MYC、Cyclin D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CDK4和P27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5.MEHP暴露12h和24h后,中、高剂量组SH-SY5Y细胞Bax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Bcl-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1.MEHP暴露可以调节SH-SY5Y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促进SH-SY5Y细胞增殖。2.MEHP暴露能够上调细胞周期关键蛋白C-MYC、Cyclin D1的表达,加速细胞周期,促进SH-SY5Y细胞增殖。3.MEHP暴露能够调节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抑制SHSY5Y细胞凋亡,促进神经母细胞瘤增殖。第二部分 MEHP对SH-SY5Y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目的:明确MEHP对SH-SY5Y细胞迁移的影响,探讨细胞迁移关键基因和趋化因子在其中的作用。方法:SH-SY5Y细胞培养和实验分组与染毒同第一部分。采用ELISA法检测趋化因子VEGF、PDGF、TGF-β1和CXCL-8分泌水平;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水平;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迁移关键基因E-Cadherin、N-Cadherin、SNAIL、TWIST、Vimentin、HIF-1α、GPR81和Versican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迁移关键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MEHP暴露可增加SH-SY5Y细胞的迁移距离,MEHP暴露24h后,细胞的迁移距离显着增加(P<0.05)。2.MEHP暴露可增加SH-SY5Y细胞的侵袭能力,中、高剂量MEHP暴露组细胞侵袭能力显着升高(P<0.05)。3.MEHP暴露可增加SH-SY5Y细胞的VEGF、PDGF以及TGF-β1的分泌水平,且24h组VEGF、PDGF和TGF-β1水平显着高于12h组(P<0.05)。4.MEHP暴露12h和24h后,中、高剂量组SH-SY5Y细胞E-Cadherin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和DMSO组(P<0.05);高剂量组NCadherin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与12h暴露组相比,24h高剂量组SH-SY5Y细胞N-Cadherin m RNA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中剂量组Vimentin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高剂量组Vimentin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DMSO组和低剂量组;与12h暴露组相比,24h各剂量组Vimentin m RNA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中、高剂量组SNAIL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中、高剂量MEHP暴露组HIF-1α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12h暴露组相比,24h高剂量组SH-SY5Y细胞HIF-1αm RNA的表达水平更高(P<0.05);中、高剂量MEHP暴露组Versican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DMSO组(P<0.05),与12h暴露组相比,24h高剂量SHSY5Y细胞Versican m RNA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1.MEHP暴露可促进SH-SY5Y细胞迁移和侵袭。2.MEHP暴露可调控迁移关键基因E-Cadherin、N-Cadherin、SNAIL、Vimentin、HIF-1α和Versican的表达,促进SH-SY5Y细胞迁移和侵袭。3.MEHP暴露可能通过上调趋化因子VEGF、PDGF和TGF-β1的分泌,增强SH-SY5Y细胞的迁移能力。第三部分 MEHP对SH-SY5Y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目的:明确MEHP对SH-SY5Y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Notc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与SH-SY5Y细胞增殖和迁移以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实验分组与染毒同第一部分。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Notch信号通路基因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Notch信号通路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Notc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与SH-SY5Y细胞增殖、迁移及其相关蛋白的相关性。结果:1.MEHP暴露可增加中、高剂量组SH-SY5Y细胞Notch-1、Notch-2、Notch-3、Notch-4、Dll-1和Jagged-2 m RNA表达水平,降低Dll-4 m RNA表达水平(P<0.05)。2.MEHP暴露可增加中、高剂量组SH-SY5Y细胞Notch-1、Notch-2、Notch-3和Jagged-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Dll-4蛋白表达水平(P<0.05)。3.MEHP暴露12h和24h后,SH-SY5Y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水平与Notch-1、Jagged-2和Dll-4等蛋白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4.MEHP暴露12h和24h后,细胞周期关键蛋白CDK4表达水平与Dll-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Cyclin D1和C-MYC蛋白表达水平与Notch-1、Notch-2、Notch-4、Jagged-2、Dll-1和Dll-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MEHP暴露12h和24h后,凋亡相关蛋白Bax的表达水平与Notch-1、Notch-4和Dll-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相关,Bcl-2的表达水平与Dll-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5.MEHP暴露12h和24h后,SH-SY5Y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与Notch-1、Jagged-2、Dll-1和Dll-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6.MEHP暴露12h和24h后,细胞迁移相关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与Notch-1和Jagged-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与Notch-1、Jagged-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SNAIL蛋白表达水平与Notch-4、Jagged-2和Dll-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Vimentin和HIF-1α蛋白表达水平与Notch-1、Jagged-2和Dll-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Versican蛋白表达水平与Notch-1、Notch-4和Jagged-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7.MEHP暴露12h和24h后,趋化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与Notch-2和Dll-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PDGF的表达水平与Notch-1、Notch-4、Dll-1和Jagged-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TGF-β1的表达水平与Notch-3和Dll-4蛋白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CXCL-8的表达水平与Jagged-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相关(P<0.05)。结论:1.MEHP暴露可上调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Notch-2、Notch-3、Jagged-2的蛋白表达水平,下调Dll-4的蛋白表达水平。2.MEHP暴露所致SH-SY5Y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与Notch通路蛋白表达密切相关。3.Notch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和迁移关键基因的表达在MEHP促进SH-SY5Y细胞增殖和迁移中发挥作用。4.Notch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节细胞趋化因子的分泌在MEHP促进SHSY5Y细胞迁移中发挥作用。第四部分 Notch信号通路在MEHP影响SH-SY5Y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目的:明确Notch信号通路在MEHP促进SH-SY5Y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DAPT抑制Notch信号通路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es-1蛋白表达水平,检测Notch信号通路的抑制效率。暴露剂量与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0.1%DMSO)、DAPT组(50μM DAPT)、MEHP组(250μM MEHP)和MEHP+DAPT组(50μM DAPT+250μM MEHP),暴露时间为24h。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Notch信号通路抑制后细胞增殖和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其余实验方法同第一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同第一部分。结果:1.SH-SY5Y细胞DAPT暴露后24h后,各剂量组(0、5、10、25、50、100μM DAPT)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变化(P>0.05);经50μM DAPT处理的SH-SY5Y细胞内Hes-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Notch信号通路被有效抑制。2.DAPT可显着逆转MEHP所致SH-SY5Y细胞S期细胞数量增多。3.细胞凋亡结果显示,MEHP组和DAPT+MEHP组细胞凋亡水平显着降低(P<0.05)。4.细胞迁移情况结果显示,MEHP组和DAPT+MEHP组细胞迁移距离显着增加(P<0.05);与MEHP组相比,DAPT+MEHP组细胞迁移距离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细胞侵袭结果显示,MEHP组和DAPT+MEHP组细胞侵袭水平显着增加(P<0.05),与MEHP组相比,DAPT+MEHP组细胞侵袭水平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趋化因子结果显示,MEHP组和DAPT+MEHP组细胞VEGF、PDGF、TGF-β1和CXCL-8水平显着增加(P<0.05);且DAPT+MEHP组细胞VEGF和TGF-β1水平显着低于MEHP组(P<0.05)。7.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结果显示,MEHP组和DAPT+MEHP组细胞C-MYC、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ax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DAPT+MEHP组C-MYC、Cyclin D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MEHP组(P<0.05)。8.细胞迁移相关蛋白结果显示,MEHP组和DAPT+MEHP细胞Vimentin、SNAIL、HIF-1α和Versica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MEHP组和DAPT+MEHP组细胞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DAPT+MEHP组HIF-1α和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MEHP组(P<0.05)。结论:1.Notch信号通路能在MEHP促进SH-SY5Y细胞增殖和迁移中起正向调控作用。2.Notch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周期关键蛋白Cyclin D1、C-MYC,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在MEHP影响SH-SY5Y细胞增殖中发挥作用。3.Notch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节细胞迁移关键蛋白N-Cadherin的表达在MEHP影响SH-SY5Y细胞迁移中发挥作用。4.Notch信号通路可能影响肿瘤细胞趋化因子VEGF和TGF-β1的分泌在MEHP影响SH-SY5Y细胞迁移中发挥作用。
渠宏雁[2](2021)在《抑制脂肪酸合成酶对高脂和高糖膳食诱导的肥胖血糖水平、氧化稳态和代谢的影响》文中提出肥胖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认为,导致大多数肥胖的重要原因是摄入过量的高能量饮食。而体重超重和葡萄糖耐量减低则是饮食诱导的肥胖的两个关键特征。摄入膳食脂肪不仅可以通过不同的分子途径来实现对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还能影响食欲相关激素的信号传导。另外,这些参与脂质代谢的分子途径还与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有关。但高糖饮食在代谢综合征研究方面的应用则较为少见。作为机体中由糖合成脂肪所必经的酶,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参与脂肪酸从头合成,是该过程的关键酶类,可作为突破点研究高糖和高脂膳食对肥胖小鼠的不同影响。本课题分别以高糖和高脂饲料饲喂小鼠,以研究膳食能量密度恒定时精制糖和脂肪为主要供能物质时所引起的肥胖在表型、血糖水平、氧化应激和代谢等方面的异同,以期为通过改善膳食结构来辅助调控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提供另一种思路和可能。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糖和高脂膳食均能诱导小鼠出现肥胖表型,但高脂膳食和高糖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在体重和血糖紊乱进程、肠道微生物区系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以C57BL/6J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饲喂精制糖和脂肪供能占比不同但能量密度一致的饲料11周,各组小鼠均出现了肥胖和血糖紊乱的症状,但饲喂6周时高脂组(High fat diet,HFD)就已超重20%,且其空腹血糖和对照组(Negtive control,NC)存在明显差异,而中度糖脂组(Middle fat and sucrose diet,MFSD)和高糖组(High sugar diet,HSD)仅糖耐量明显下降。此外,HFD和HSD还分别诱导了糖尿病前期小鼠肥胖相关肠道微生物区系的不同模式。(2)构建脂肪代谢抑制系统,筛选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得到一种可在KR-domain(β-酮脂酰ACP还原酶结构域,β-ketoacyl ACP reductase,KR)和FASN结合的新型小分子抑制剂前体PFI09。其化学性质稳定的结构改性物MFI03可抑制FASN活性,减少前列腺癌细胞PC3在体外和体内的增殖,影响细胞脂肪酸组成,抑制胞内脂质蓄积,诱导细胞凋亡。因此,MFI03是有效的FASN抑制剂,具有抗肿瘤增殖和抗脂质生成的能力。(3)FASN小分子抑制剂可干预高糖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炎症和氧化稳态。FASN作为机体内从糖合成脂质必经的酶,当其功能受到抑制时,HFD组和HSD组小鼠受到的影响不同,且以HSD组所受影响最为明显。腹腔注射浅蓝菌素和MFI03的HSD诱导的肥胖鼠不仅体重和脂肪质量明显低于HSD对照组,其肝脏质量、炎症水平和氧化程度与HSD对照组相比也得到了明显改善。(4)FASN小分子抑制剂可干预高糖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代谢紊乱。抑制FASN活性可抑制内源性脂肪酸的合成,进而减少HSD组小鼠肝脏中总脂含量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而对HFD组无明显影响。非靶向代谢组分析结果也表明抑制FASN可通过甘油磷脂代谢、丙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等多种代谢通路调控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肝脏代谢紊乱。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得到了稳定且有效的新型FASN小分子抑制剂,并发现抑制FASN活性可以有效改善高糖膳食导致的肥胖和代谢紊乱。这为通过改善膳食结构辅助调控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综合征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晗彤[3](2021)在《营养素摄入量和身体活动强度与Charlson共病指数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为探讨营养素摄入量和身体活动强度与Charlson共病指数(CCI)的关联性,为公共卫生及临床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依据。研究对制定有效的慢性病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和实用价值,提高人群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降低人群慢性病死亡率。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3-2016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零膨胀负二项(ZINB)回归模型对CCI与营养素摄入量、身体活动强度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1.经统计分析,CCI得分中0所占的比例为67%。2.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8715人,其中男性4288人,女性4427人。非西班牙裔白人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种族类别(5935人),占比68.1%,且研究对象以饮酒者为主(6745人),占比77.4%;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M(Q)为0.23(0.17,0.30)kg,烟酸摄入量的M(Q)为26.78(18.68,38.48)mg,钙摄入量的M(Q)为0.92(0.64,1.30)mg。3.计数部分:经年龄、性别、种族、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吸烟、饮酒和周期调整的多因素ZINB回归结果显示,蛋白质摄入量与CCI无关,OR(95%CI)为0.264(0.040,1.726);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的增加与CCI减小有关,每增加摄入一个单位的碳水化合物,CCI变为原来的0.559,其OR(95%CI)为0.559(0.330,0.947);烟酸摄入量的增加与CCI增大有关,每多摄入1mg烟酸,CCI变为原来的1.602,其OR(95%CI)为1.602(1.200,2.139);此外,维生素D的摄入量增加与CCI有关,其OR(95%CI)为2.886(1.520,5.478);身体活动情况显示,久坐时间与CCI有关,久坐时间越长,CCI越大,其OR(95%CI)为1.026(1.012,1.041)。其他营养素摄入量和身体活动强度与CCI之间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4.零膨胀部分:经年龄、性别、种族、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吸烟、饮酒和周期调整的多因素ZINB回归结果显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摄入量与CCI均无统计学关联,其OR(95%CI)分别为9.291(0.341,252.952)、2.120(0.784,5.731)、1.013(0.051.20.289);维生素B2摄入量与CCI有关,其OR(95%CI)为1.007(1.002,1.011);维生素E摄入量与CCI有关,每少摄入1mg维生素E,CCI变为原来的1.014,其OR(95%CI)为1.014(1.002,1.026);低磷摄入者CCI>0的风险较高磷摄入者高,其OR(95%CI)为1.280(1.054,1.555),此外,镁摄入量与CCI有关,其OR(95%CI)为2.107(1.173,3.783),低钾摄入者CCI>0的风险较高钾摄入者高,其OR(95%CI)为1.126(1.026,1.236);此外,剧烈的娱乐活动者CCI>0的风险较非剧烈的娱乐活动者低,其OR(95%CI)为0.565(0.427,0.748)。其他营养素摄入量和身体活动强度与CCI之间的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与CCI之间存在负相关,未发现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与CCI存在关联。2.维生素B2、维生素E是身体的保护性因素,而烟酸摄入量与CCI之间存在正相关。未发现其他维生素摄入量与CCI存在关联。3.磷、钾、镁的摄入量增加可能对健康有积极影响。未发现其他矿物质摄入量与CCI存在关联。4.剧烈的娱乐活动和可能对健康有积极影响,而久坐时间与CCI之间存在正相关。未发现其他身体活动与CCI之间存在关联。
方柯红[4](2021)在《不同省份膳食钠摄入水平与胃癌归因风险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估算各省膳食钠摄入量的方法;估算全国省级膳食钠平均摄入量;分析不同省份成年居民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和死亡负担。方法:膳食钠摄入量数据来自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该调查在全国范围内采用了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共选择了 150个区县作为调查点,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天24小时(3d24h)膳食回顾法结合家庭调味品称重法,共48826名成年人(≥20岁)具有完整膳食记录信息。参照2004和2009版的《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膳食钠摄入量,获得150个区县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平均钠摄入量。在150个区县膳食钠摄入量基础上,分别运用回归克里金插值法(Regression Kriging,RK)、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普通克里金插值法(Ordinary Kriging,OK)和协同克里金插值法(Cokriging Method,CK)对未开展监测调查的区县膳食钠摄入量进行估算,根据均方根误差值(Root-Mean-Square Error,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值(Mean-Absolute Error,MAE)比较不同估算方法的插值精度,选用估算精度最高的方法,对未开展调查的所有区县膳食钠摄入量进行估算。最后根据各区县的膳食钠摄入量,结合人口权重计算获得各省的膳食钠摄入量估算值。胃癌的发病和死亡数据均来自《2018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根据年报统计的2015年388个监测点的发病数和死亡数以及所有监测点的各年龄组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按该发病率、死亡率和各个监测点人口构成,计算每个监测点的各年龄组各性别组的胃癌发病比和死亡比,将计算获得的胃癌发病比、死亡比以及各地区的人口权重,计算各省的胃癌发病数和死亡数,发病率和死亡率。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报道的关于胃癌与高钠饮食的相关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以及本研究估算的膳食钠暴露水平、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计算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疾病负担。运用ArcGIS 10.7软件对未开展调查地区的膳食钠摄入量进行插值估算,运用SAS 9.4软件对膳食钠的摄入量、胃癌发病和死亡数据、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归因分值进行分析计算。结果:1.不同膳食钠摄入量估算方法的精度比较:对采用IDW、OK、CK和RK空间插值方法获得的膳食钠摄入量估算值和预留的待验证调查样本均值进行比较,四种估算方法的RMSE分别是0.72、0.66、0.65 和 0.62,MAE 分别为 0.54、0.53、0.52 和 0.50,其中 RK 插值法的 RMSE和MAE值最小,RK插值法的估算值整体更接近于实际调查样本均值。2.2012年中国不同省份居民膳食钠摄入量估算值:研究结果发现,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居民膳食钠摄入量的调查样本均值为5172 mg/d,根据调查样本均值对全国各区县(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膳食钠摄入量采用RK插值法进行插值估算,全国居民膳食钠摄入量的估算值为5201 mg/d,仅比样本调查均值高29mg/d,差值率为0.55%。膳食钠摄入量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河北、天津、山东和青海等地,南部的广西、广东和贵州等地膳食钠摄入量较低,中国居民的膳食钠摄入量在整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趋势。内地31个省份中,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最低的省份是贵州省,其摄入量为3647 mg/d,而最高的省份是位于西北地区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摄入量为6431 mg/d;全国男性摄入量的调查样本均值为5314 mg/d,女性摄入量的调查样本均值为5028mg/d,中国男性居民50-54岁年龄组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最高,女性中55-59岁组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最高,摄入量分别为5660mg/d和5353mg/d。31个省份中估算值最低的省份是贵州省,摄入量为4204mg/d,估算值最高的省份是西藏自治区,其摄入量为6453mg/d,全国男性和女性居民估算值分别为5307 mg/d和5011 mg/d,男性和女性居民估算值最高的年龄组都是50-54岁年龄组,其摄入量的估算值为5689mg/d和5289mg/d。3.各省胃癌发病死亡情况:2015年胃癌发病人数为26.96万人,男性和女性的胃癌人数分别是18.73万人和8.23万人,发病人数最多的年龄组是65-69岁组,31个省份中胃癌患者病例数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全人群的胃癌患者的发病率为26.87/10万,其中男性胃癌的发病率为37.02/10万,女性胃癌的发病率为16.54/10万;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是≥80岁年龄组,发病率为167.60/10万;发病率最高的省份是甘肃省,胃癌发病率高达159.22/10万。31省胃癌的死亡人数为19.55万人,其中男性胃癌患者死亡人数是13.48万人,女性为6.07万人。胃癌的死亡人数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全人群从20-24岁组的0.03万人增加至≥80岁组的3.70万人。全人群的胃癌患者死亡率为19.48/10万,其中男性胃癌患者的死亡率为26.64/10万,女性胃癌患者的死亡率为12.19/10万。胃癌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加呈增长趋势,从20-24岁组0.20/10万增加至≥80岁组的176.80/10万。31省中甘肃省的胃癌死亡率最高(51.26/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高达75.85/10万,女性为26.23/10万。4.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高钠饮食对中国居民胃癌发病的人口归因比例为29.94%,男性为30.81%,女性为27.95%;对胃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为28.95%,男性为29.72%,女性为27.23%。所有省份中,贵州省居民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的人口归因比例最低,归因分值比例为22.21%,其中男性为22.96%,女性为21.17%。其次是广西壮族自治区(23.74%),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男性为24.13%,女性为22.96%。西藏自治区在31省中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的归因分值比例最高,人口归因比例为36.54%,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8.38%和33.92%。在胃癌死亡病例中,高钠饮食对胃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最低的也是贵州省,其归因分值比例为21.71%,西藏自治区的居民高钠饮食对胃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最高为34.80%。5.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国居民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为8.04/10万,其中男性居民为11.41/10万,女性居民为4.62/10万;中国居民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死亡率为5.64/10万,其中男性居民为7.92/10万,女性居民为3.32/10万。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广东省居民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最低(2.51%),最高的是甘肃省,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率为24.85%;归因于高钠饮食死亡率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区,其值为0.29%,最高的是甘肃省(14.51%)。结论:回归克里金插值法适用于对未开展膳食调查地区的膳食钠摄入量的估算,中国居民膳食钠摄入量较高,北方高于南方,西藏自治区膳食钠摄入量最高(6453mg/d),贵州省膳食钠摄入量最低(3627mg/d)。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长趋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在甘肃、河南和四川省等地。我国居民胃癌发病和死亡归因于高钠饮食的风险性较高,各省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存在差异性,西藏自治区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最高,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随着膳食钠摄入量增加而增加。各省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和死亡也存在差异性,甘肃省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和死亡率比例最高。
肖志明[5](2021)在《典型双酚类化合物在鸡蛋和蛋鸡体内代谢转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又称环境类激素(Environmental hormone),是指可通过干扰动物或人体内保持自身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运输、结合、反应和代谢等过程,从而对动物或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等的功能产生影响的外源性化学物质。EDCs具有低含量以及干扰动物和人体内分泌过程、“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诱发糖尿病等毒性效应,能够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目前,对于EDCs影响食品安全相关研究是国际上的热点研究课题,但关于EDCs在“环境—饲料—养殖动物—畜禽产品”全链条迁移转化方面仍存在盲区。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建立了饲料及畜产品中双酚类EDCs的高灵敏度确证分析方法,揭示了双酚类EDCs在饲料及畜产品中的赋存状态,并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新型双酚类化合物BPF在蛋鸡体内的迁移转化及代谢规律,初步探明了其从“环境—饲料—养殖动物—畜禽产品”全链条迁移中的Carry-over和Transfer factor,为饲料和畜产品中双酚类EDCs的风险评估和限量制定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研究建立了饲料和动物源性食品中八种双酚类化合物(BPA、BPS、BPF、BPAF、BPB、BPP、BPAP、BPBP)的直接提取和超声探针辅助酶解(Enzymatic probe sonication,EP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方法的检出限(LODs)为0.02~0.05?g/kg,定量限(LOQs)为0.1~0.2?g/kg,平均回收率在81.2~106.0%之间,批内变异系数为0.6~9.7%,批间变异系数均≤12.5%,在0~50?g/L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6)。本研究EPS时间仅为120 s,而传统酶解方法需要12 h以上,从而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特别适用于大批量动物源性样品的检测处理。将建立的EPS-UPLC-MS/MS方法用于市售动物源性食品中双酚类化合物的暴露分析,结果显示BPA、BPS、BPF、BPAF、BPP和BPB的检出率分别为65.2%、42.4%、33.7%、29.4%、28.3%和27.2%,表明BPA替代品已经得到了大范围应用,并对动物源性食品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PA和BPAF、BPS和BPF、BPS和BPAF、BPF和BPAF之间均具有显着相关性,表明这些化合物在动物源性食品中存在共同污染,可能具有相同的污染来源。研究发现BPF暴露对蛋鸡的生产性能具有显着影响,空白对照组、低剂量组(0.1 mg/kg)、中剂量组(0.5 mg/kg)和高剂量组(2.5 mg/kg)蛋鸡的产蛋率分别为82.8±2.3%、89.3±3.8%、82.2±4.3%和75.6±3.3%。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蛋鸡产蛋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01),中剂量组蛋鸡产蛋率和空白对照组之间则无差异,表明BPF暴露对蛋鸡产蛋率的影响呈现典型的非剂量—效应关系(Non-linear/non-monotonic dose-response curve)。鉴于非剂量—效应关系是内分泌干扰物的典型特征之一,也与动物和人体正常的激素作用是一致的,表明BPF暴露对蛋鸡可能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BPF在蛋鸡体内吸收迅速,在暴露第2天即可从鸡蛋中检出BPF,并在暴露期第11天达到峰浓度(Cmax),低、中、高剂量组Cmax分别为1.63±1.30μg/kg、7.06±2.83μg/kg和26.2±4.96μg/kg。中剂量组在暴露后第8天即超过了欧盟规定的人体BPA每日耐受摄入量(Tolerable Daily Intake,TDI)4μg/kg bw/day,而高剂量组仅需暴露4天后即可超过TDI限量规定。BPF在蛋黄中的含量(69.1±7.4μg/kg)远高于蛋清中(3.0±0.4μg/kg),蛋黄中BPF浓度大约是蛋清中的23倍。蛋鸡肝脏中BPF的含量水平远高于血浆、鸡蛋和肌肉,表明肝脏是双酚类化合物主要的作用靶标。低、中、高剂量组肝脏中BPF的消除半衰期大约为5.8、4.5和4天。肝脏中BPF消除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低剂量组在消除期第14天后低于方法LODs,中、高剂量组则在第28天后低于方法LODs。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UPLC-HRMS)研究了BPF在蛋鸡体内外代谢,发现BPF在鸡肝微粒体中主要发生细胞色素P450酶参与的羟基化、水解和氧化反应,发现了5种I相代谢产物,分别为4-(Hydroxymethyl)phenol(m/z 123)、o-OH BPF(m/z 215)、GSH conjugated BPF(m/z 504)和GSH conjugated o-OH BPF(m/z 520)。BPF在蛋鸡体内则主要发生葡萄糖醛酸酶和硫酸酯酶参与的羟基化及结合反应,共发现了6种II相代谢产物,分别为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作用下生成的羟基化Hydroxylated BPF(m/z 215),芳基硫酸酯酶作用下生成的单磺酸结合BPF(BPF-sulfate,m/z 279)以及双磺酸结合BPF(BPF-disulfate,m/z 359),葡萄糖醛酸酶作用下生成的单葡萄糖醛酸结合BPF(BPF-glucuronide,m/z 375)和双葡萄糖醛酸结合BPF(BPF-diglucuronide,m/z 551),以及BPF-磺酸/葡萄糖醛酸(BPF-sulfate/glucuronide,m/z 455)。
陈柯茹[6](2020)在《辛酸影响骨髓腔中脂肪细胞与成骨细胞构成比促进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在构建肥胖伴骨髓腔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荷瘤裸鼠模型的基础上,明确肥胖状态下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增加,是否会引起骨髓微环境改变(脂肪细胞增多,增加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的表达,成骨细胞减少,降低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是否会促进PCa细胞在骨髓腔中的生长和定殖,并明确二者的相关性;在体外培养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 MSCs)的基础上,明确高浓度FFA(辛酸)对h MSCs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对分化关键因子表达的影响;将辛酸(FFA C8:0)联合诱导剂诱导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别与人前列腺癌细胞PC3及22RV1间接共培养,明确辛酸(FFA C8:0)对PCa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通过以上研究,尝试阐明肥胖相关PCa发生骨转移的可能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标。方法(1)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采集非癌个体(n=16)前列腺癌无骨转移患者(n=8)和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n=8)血清样本,以及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各项生化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检测受试者血清游离脂肪酸谱。(2)构建骨髓腔PCa荷瘤裸鼠模型,分为普通饮食组(n=4)和高脂饮食组(n=8),试剂盒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的含量;H&E染色检测两组裸鼠骨髓腔中脂肪细胞、成骨细胞面积及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OX2、OPG等因子表达水平。(3)体外培养h MSCs和前列腺癌细胞(PC-3/22RV1),将辛酸(FFA C8:0)联合诱导剂作用于h MSCs向脂肪细胞方向诱导。油红O染色法鉴定大量脂滴红染且饱满,说明脂肪细胞诱导成功;将辛酸(FFA C8:0)联合诱导剂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茜素红染色法鉴定深红色钙结节形成,说明成熟成骨细胞诱导成功;此外运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成熟的脂肪细胞、成骨细胞中COX2、脂联素(Adiponectin,APN)、OPG、Runt相关转录因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上清液中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及OPG的含量。(4)收集辛酸(FFA C8:0)联合诱导剂诱导成熟的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上清液分别与前列腺癌细胞(PC-3/22RV1)间接共培养,运用CCK-8、Transwell技术检测对PC-3/22RV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辛酸(FFA C8:0)联合诱导剂诱导成熟的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上清液分别用来直接刺激前列腺癌细胞(PC-3/22RV1)48h,检测前列腺癌细胞中波形纤维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肽酶2(Matrix Metallopeptidase 2)等增殖侵袭相关因子的表达。(5)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采用数据正态分布使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使用秩和检验、多组间相互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E)。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Ca患者血清中FFA含量测定及骨转移特异性相关的FFA筛选(1)PCa骨转移患者血清FFA含量显着高于无骨转移患者及非癌个体(P<0.05);(2)筛选出辛酸(FFA C8:0)在PCa患者血清中含量显着升高(P<0.05)。2.构建肥胖伴骨髓腔前列腺癌荷瘤裸鼠模型,并检测一般指标。(1)高脂喂养组骨髓腔PCa荷瘤裸鼠模型的成瘤率及肿瘤大小显着高于普通喂养组裸鼠(P<0.05);(2)高脂喂养组骨髓腔PCa荷瘤裸鼠血清样本中TG、HDL、LDL、GLU和FFA含量显着高于普通喂养组裸鼠(P<0.05);(3)H&E染色结果显示:与普通喂养组相比,高脂喂养组裸鼠骨髓腔中脂肪细胞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及脂肪细胞的数量均显着升高(P<0.001),成骨细胞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及成骨细胞的数量均显着降低(P<0.001);(4)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提示:与普通喂养组相比,高脂喂养组裸鼠骨髓腔中COX2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OPG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3.辛酸(FFA C8:0)联合诱导剂诱导h MSCs分化成更多脂肪细胞,减少向成骨细胞的分化及相关基因的表达。(1)100μM辛酸(FFA C8:0)联合诱导剂作用于h MSCs向脂肪细胞方向诱导,并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法鉴定大量脂滴红染且饱满,说明诱导成功;与NC组相比,辛酸(FFA C8:0)诱导组脂肪细胞的面积及数目均显着升高,COX2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及脂肪细胞上清液中PGE2的含量均显着增加,而APN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2)100μM辛酸(FFA C8:0)联合诱导剂作用于h 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诱导,并诱导分化为成熟的成骨细胞,茜素红染色法鉴定深红色钙结节形成,说明诱导成功;与对照组相比,成骨细胞的钙结节数目显着降低(P<0.01),OPG、RUNX2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而细胞上清液中OPG的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4.脂肪细胞与成骨细胞的上清液分别与前列腺癌细胞间接共培养,检测其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及下游因子的表达。(1)100μM辛酸(FFA C8:0)联合诱导剂诱导成熟的脂肪细胞,取上清液与前列腺癌细胞PC-3/22RV1间接共培养48h后,CCK8,Transwell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辛酸(FFA C8:0)处理组前列腺癌细胞增殖能力无显着变化,但侵袭和迁移能力显着增加(P<0.05);上清液刺激前列腺癌细胞(PC-3/22RV1)48h后,运用q RT-PCR技术检测发现:前列腺癌细胞中Vimentin、MMP2的m RN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2)100μM辛酸(FFA C8:0)联合诱导剂诱导成熟的成骨细胞,取上清液与前列腺癌细胞PC-3/22RV1间接共培养48h后,CCK8,Transwell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辛酸(FFA C8:0)处理组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均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1.辛酸(FFA C8:0)可通过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成熟,同时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成熟,使骨髓微环境发生改变。2.辛酸(FFA C8:0)可能通过增加骨髓腔中脂肪细胞含量,使COX2表达增加促进前列腺癌骨转移。
吴远珏[7](2019)在《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以及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评估孕妇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水平,并探讨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为孕期合理的膳食指导提供理论依据。(2)评估不同食物来源膳食胆固醇摄入水平,并探讨不同来源膳食胆固醇及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与GDM及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为预防GDM提供有效的膳食建议。(3)探讨孕早期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与GDM的关系,筛选出敏感的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为GDM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第一部分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5月进入同济母婴健康队列(Tongji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ohort,TMCHC)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的食物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调查孕妇孕期膳食摄入情况,通过膳食分析软件计算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利用残差法对营养素摄入量进行能量调整;根据2011年新的GDM诊断标准对随访到孕24-28周的孕妇进行OGTT筛查和GDM诊断。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膳食胆固醇与GDM发生风险的关系,分层分析探讨GDM潜在的危险因素对膳食胆固醇与GDM发生风险的交互作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膳食胆固醇与孕妇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2)第二部分进一步分析孕期不同食物来源膳食胆固醇摄入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来源膳食胆固醇及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与GD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分层分析探讨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来源膳食胆固醇水平与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3)第三部分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根据孕妇年龄、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产次等因素按1:2配比筛选GDM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测定基线血清多种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采用酶法测定基线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s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s cholesterol,LDL-C),酶联免疫法测定基线血清胰岛素水平。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血脂、血糖和血清胰岛素等指标的相关性。运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与GD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1)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与GDM及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分析的样本量为2124人,共诊断GDM 207例,发病率为9.7%;膳食胆固醇的平均摄入量为379.1 mg/d,其中有71.0%的孕妇膳食胆固醇醇摄入量超过300 mg/d;残差法能量调整的胆固醇摄入量的五分位数分组后各组GDM的发病率依次为6.8%、8.7%、9.4%、10.8%、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在调整孕妇的年龄、孕前BMI、产次、文化水平、家庭月人均收入、家族糖尿病史、吸烟、饮酒、休闲时间体力活动情况、GDM诊断前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 gain from pregnancy to OGTT,GWGO)、膳食维生素E、维生素C、总膳食纤维、总能量摄入、膳食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情况后,与能量校正的胆固醇摄入水平最低的分位(Quintile 1,Q1)相比,摄入量较高的第四分位(Quintile 4,Q4)、最高分位(Quintile 5,Q5)组发生GDM的风险均增高,相应的比值比(Odds ratios,ORs)以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s)分别为1.75(1.03,3.00)、2.10(1.24,3.58)(P for trend=0.003)。此外,膳食胆固醇摄入量每增加100 mg/d,OGTT空腹血糖水平上升0.01 mmol/L,OGTT 1小时血糖水平上升0.07 mmol/L,GDM发生风险增加1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小时负荷血糖增加0.03 mmol/L,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75)。分层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膳食胆固醇与GDM风险的关联并没有受到孕前BMI、年龄、产次、休闲时间体力活动情况以及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的交互影响(所有相互作用均P>0.05)。(2)孕期不同膳食来源胆固醇及富含胆固醇的食物与GDM及OGTT血糖值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人群孕期膳食胆固醇主要来源于鸡蛋,鸡蛋来源胆固醇占总膳食胆固醇的64.2%,其次是鱼虾蟹贝类等水产品,随后依次为红肉、奶类及其制品类以及其他食物(包括禽肉、动物内脏、动物油等)。在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鸡蛋来源胆固醇显着增加GDM的发生风险。与Q1组相比,第二分位(Quintile 2,Q2)组、第三分位(Quintile 3,Q3)组并没有显着增加GDM的风险,但摄入量较高的Q4组和Q5组发生GDM的风险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应的ORs以及95%CIs分别为1.07(0.61,2.23)、1.55(0.92,2.61)、1.90(1.13,3.17)、1.83(1.08,3.07)(P for trend=0.005),但并未观察到红肉、水产品、奶类及奶制品和其他食物来源的胆固醇与GDM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发现鸡蛋胆固醇摄入量每增加100mg/d,OGTT空腹血糖水平上升0.01 mmol/L,GDM发生的风险增加16%。在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鸡蛋摄入量为7或>7个/周的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分别是鸡蛋摄入量<3个/周的孕妇的1.99倍(OR:1.99,95%CI:1.15,3.46)和2.51倍(OR:2.51,95%CI:1.38,4.56)。鸡蛋摄入量每增加1个/周,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增加7%(OR:1.07,95%CI:1.02,1.11),与鸡蛋摄入量<7个/周的孕妇相比,摄入量≥7个/周的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增加48%(OR:1.48,95%CI:1.09,2.00)。分层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鸡蛋来源胆固醇与GDM风险的关联并没有受到孕前BMI、年龄、产次、休闲时间体力活动情况以及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的交互影响(所有相互作用均P>0.05)。(3)孕早期胆固醇代谢标志物水平与GDM的关系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匹配变量(年龄、孕前BMI、产次、采血孕周)进行配对,共纳入156名孕妇,其中GDM病例52名,对照组104名。研究结果显示,胆固醇吸收标志物和合成标志物之间呈现负相关。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考虑配对设计,调整研究对象的文化水平、家庭月人均收入、家族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孕早期体重增加、基线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后,血清胆固醇合成标志物7-烯胆甾烷醇与TC比值每增加1个对数转换后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GDM发生风险增加70%(OR:1.70,95%CI:1.04,2.76),而胆固醇吸收标志物胆甾烷醇、菜油固醇、β-谷固醇与TC比值每增加1个对数转换后的SD,GDM发生风险分别降低42%、42%和38%,并且发现胆固醇合成标志物(7-烯胆甾烷醇)与吸收标志物(β-谷固醇、菜油固醇、胆甾烷醇、豆固醇)比值每增加1个对数转换后的SD,GDM发生风险的OR及95%CI分别为2.02(1.18,3.45)、2.16(1.24,3.75)、2.07(1.22,3.51)、1.85(1.12,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武汉城市孕妇孕期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处于较高水平,平均摄入量为379.1 mg/d,并且有71.0%的孕妇膳食胆固醇摄入量超过300 mg/d。孕期高胆固醇摄入增加孕妇发生GDM的风险,且胆固醇摄入量与空腹血糖和1小时负荷血糖呈显着正相关。(2)本研究人群孕期膳食胆固醇主要来源于鸡蛋。孕期高鸡蛋胆固醇摄入或高鸡蛋摄入(≥7个/周)均显着增加GDM发生的风险。(3)血清较低的胆固醇吸收标志物水平或较高的合成标志物水平及较高的合成标志物与吸收标志物比值会显着增加孕妇发生GDM的风险。孕早期胆固醇高合成和低吸收的代谢状态,可能是孕妇发生GDM的高危因素。
王浩[8](2018)在《《健康的构想》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一篇科普着作的翻译报告,文本选自The Picture of Health(《健康的构想》)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包括论述“富裕饮食”的饮食模式及其危害、改善措施,以及论述了全世界诱发癌症的种种因素及其预防措施,共计一万余字。本报告将笔者在科普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按照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进行分类,并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和方法。就词汇层面而言,对于该科普文本中的专业术语和多义词可以灵活采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就句法层面而言,对于长难句可以采用改变结构的翻译策略,对于具有文体风格特点的句子可以采用保留原文结构的翻译策略,对于英汉在句子顺序和行文习惯上有差异的句子可以采用重组改写的翻译策略实现功能对等;就语篇层面而言,可以运用一些衔接手段实现功能对等。本报告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任务描述,第二部分是任务过程,第三部分是文献综述,第四部分介绍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第六部分是实践总结。
韩家骏[9](2017)在《两类典型农药环境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农药的长期低剂量暴露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本论文以环境流行病学为指导方法,检测并分析了北京、太原以及忻州三个城市市售蔬菜的农药残留情况,并且通过分析太原市和忻州市冠心病、胃癌、乳腺癌患者以及健康人群尿液中的3种拟除虫菊酯代谢物和18种有机氯农药的含量,研究了农药暴露与上述三种慢性疾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本次农药残留调查涉及18种蔬菜143份样品。共有29种农药检出,包括15种杀虫剂,3种除草剂以及11种杀菌剂。其中有四种国家禁用和限用的农药,分别为甲拌磷、地虫硫磷、克百威以及杀虫脒。有农药检出的样品比例最高的是茼嵩、胡萝卜、辣椒以及菠菜,都达到了 100%,同时有5种以上农药残留的样品比率最高的是蒜黄,比例为50%,但大多数的农残均在中国的最高残留限量以下;检出的残留超标的样品比率最高的蔬菜也是蒜黄,比例为75%。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从农药残留的角度来看精品菜并没有更安全,上述的三种指标精品菜检出的比例均高于散装菜。结果显示北京的样品质量较高,这有可能是因为相对于二三线城市,北京的检验检疫工作更加完善,农药监管更加严格。在农药暴露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相关性研究种中发现,尿液中顺式菊酸、反式菊酸、3-PBA以及代谢物总量与冠心病发病率的比值比(OR值)和95%置信区间分别为:ORT3vsT1=6.86;95%CI:2.76-17.06;ORT3vsT1=6.94;95%CI:2.80-17.19;3-PBA:ORT3vsT1=3.62;95%CI:1.48-8.88;ORT3vsT1=4.55;95%CI:1.80-11.54。并且所有指标的趋势p值均小于0.05,表明尿液中三种拟除虫菊酯代谢物和代谢物总量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呈显着正相关。在农药暴露与胃癌的发病风险相关性研究中没有发现本次所研究的拟除虫菊酯和有机氯类农药暴露与胃癌发病风险有相关性的依据。对于非浸润性乳腺癌来说,六氯苯的OR值为ORT3vsT1=3.84;95%CI:1.50-9.82,趋势p值小于0.05,与非浸润性乳腺癌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对于浸润性乳腺癌来说,六氯苯和∑HCHs的OR 值均大于1,分别为ORT3vsT1=6.25;95%CI:2.39-16.35,ORT3vsT1=2.41;95%CI:1.05-5.52,且p值小于0.05,与浸润性乳腺癌的患病风险呈正相关。反式菊酸在非浸润性乳腺癌组和浸润性乳腺癌组中的 OR 值分别为 ORT3vsT1=19.93;95%CI:4.95-80.32;ORT3vsT1=14.55;95%CI:4.45-47.6,与两类乳腺癌发病率均呈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为了开发人体中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的生物标记物,本人在美国加州大学联合培养期间还利用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了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生活前和生活后唾液中固醇类化合物代谢组的变化。在唾液样品中检测到总共75种不同的类固醇。5种化合物的含量发生了显着性变化,其中雄烯二酮和3-甲氧基雌三醇的水平增加,而孕烯醇酮,胆固醇-3-SO4和胆固醇-3-Glu的水平降低。
朱秋劲,刘娜,梁美莲,杨博文[10](2015)在《红肉与加工肉制品致癌风险及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红肉及加工肉制品的致癌之说成为世界性的热点话题。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关于红肉及加工肉制品与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肝癌等的相关性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存在不一致的结论。揭示了用于评价红肉及加工肉制品的健康危险度衡量法的不足之处,总结并介绍红肉及加工肉制品中N-羟乙酰神经氨酸、4-羟基-2-壬烯醛、杂环胺、多环芳烃和血红素铁等需要注意的风险物质,指导人们理性看待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关于红肉及加工肉制品发出的致癌警告,平衡膳食,取其利而避其害。
二、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IDENCE RATES OF TESTICULAR AND PROSTATIC CANCERS AND FOOD CONSUMPTI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IDENCE RATES OF TESTICULAR AND PROSTATIC CANCERS AND FOOD CONSUMPTIONS(论文提纲范文)
(1)Notch信号通路在MEHP影响SH-SY5Y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神经母细胞瘤概述 |
1.1.1 神经母细胞瘤的现状 |
1.1.2 神经母细胞瘤发病机制 |
1.1.3 神经母细胞瘤危险因素 |
1.2 DEHP与神经母细胞瘤 |
1.2.1 DEHP概述 |
1.2.2 DEHP对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响 |
1.3 Notch信号通路与神经母细胞瘤 |
1.4 DEHP对 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
第2章 MEHP对 SH-SY5Y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材料 |
2.1.3 主要试剂配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SH-SY5Y细胞株的体外培养 |
2.2.2 MEHP染毒剂量的确定和实验分组 |
2.2.3 SH-SY5Y细胞周期检测 |
2.2.4 SH-SY5Y细胞凋亡情况检测 |
2.2.5 SH-SY5Y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检测 |
2.2.6 SH-SY5Y细胞增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2.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 |
2.3.1 MEHP暴露对SH-SY5Y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2 MEHP暴露对SH-SY5Y细胞增殖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2.3.3 MEHP暴露对SH-SY5Y细胞增殖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MEHP暴露对SH-SY5Y细胞增殖的影响 |
2.4.2 细胞周期关键基因在MEHP暴露影响SH-SY5Y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
2.4.3 细胞凋亡关键基因在MEHP暴露影响SH-SY5Y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
2.5 小结 |
第3章 MEHP对 SH-SY5Y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 |
3.1 主要仪器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迁移距离测定 |
3.2.2 细胞侵袭能力测定 |
3.2.3 细胞趋化因子测定 |
3.2.4 细胞迁移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检测 |
3.2.5 细胞迁移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 |
3.3.1 MEHP暴露对SH-SY5Y细胞迁移的影响 |
3.3.2 MEHP暴露对SH-SY5Y细胞迁移相关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 |
3.3.3 MEHP暴露对SH-SY5Y细胞迁移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4 MEHP暴露对SH-SY5Y细胞趋化因子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MEHP暴露对SH-SY5Y细胞迁移的影响 |
3.4.2 迁移关键基因在MEHP影响SH-SY5Y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
3.4.3 肿瘤微环境关键基因在MEHP影响SH-SY5Y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
3.4.4 趋化因子在MEHP影响SH-SY5Y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
3.5 小结 |
第4章 MEHP对SH-SY5Y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
4.1 主要仪器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MEHP对SH-SY5Y细胞Notch信号通路基因m RNA表达的影响检测 |
4.2.2 MEHP对 SH-SY5Y细胞Notc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检测 |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 |
4.3.1 MEHP对SH-SY5Y细胞Notch信号通路基因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4.3.2 MEHP对 SH-SY5Y细胞Notc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3.3 Notc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与SH-SY5Y细胞增殖的关系 |
4.3.4 Notc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与SH-SY5Y细胞迁移的关系 |
4.3.5 Notc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水平与SH-SY5Y细胞趋化因子的关系 |
4.4 讨论 |
4.4.1 MEHP对 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 |
4.4.2 Notch信号通路与细胞增殖的关联性 |
4.4.3 Notch信号通路与细胞迁移的关联性 |
4.5 小结 |
第5章 Notch信号通路在MEHP影响SH-SY5Y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
5.1 主要仪器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2.1 DAPT对 SH-SY5Y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5.2.2 Notch信号通路抑制效率检测 |
5.2.3 实验分组 |
5.2.4 指标检测 |
5.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结果 |
5.3.1 DAPT剂量确定 |
5.3.2 Notch信号通路在MEHP促进SH-SY5Y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
5.3.3 Notch信号通路在MEHP促进SH-SY5Y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
5.3.4 Notch信号通路在MEHP影响SH-SY5Y细胞趋化因子中的作用 |
5.4 讨论 |
5.4.1 Notch信号通路在MEHP促进SH-SY5Y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机制 |
5.4.2 Notch信号通路在MEHP促进SH-SY5Y细胞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抑制脂肪酸合成酶对高脂和高糖膳食诱导的肥胖血糖水平、氧化稳态和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肥胖 |
1.1.1 肥胖概述 |
1.1.2 肥胖的诱因 |
1.1.3 肥胖的发病机制 |
1.1.4 肥胖的主要评判指标 |
1.1.5 肥胖的危害 |
1.1.6 肥胖的影响因素 |
1.1.7 肥胖常见动物模型 |
1.2 饮食结构 |
1.2.1 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 |
1.2.2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和高糖饮食 |
1.2.3 高脂饮食 |
1.3 肝脏糖代谢和脂代谢 |
1.3.1 糖代谢 |
1.3.2 脂代谢 |
1.4 脂肪酸合成酶 |
1.4.1 脂肪酸合成酶概述 |
1.4.2 脂肪酸合成酶的作用 |
1.4.3 脂肪酸合成酶的抑制剂 |
1.4.4 脂肪酸合成酶的研究进展 |
1.5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
1.5.1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概述 |
1.5.2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MOE简介 |
1.5.3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优势及应用 |
1.6 课题立题依据 |
1.7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主要供能物质不同的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差异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动物和饲料配方 |
2.3.2 糖耐量测定 |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主要供能物质不同的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体重变化 |
2.4.2 主要供能物质不同的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血糖变化 |
2.4.3 主要供能物质不同的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肠道菌群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的筛选和功能验证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MTT比色法 |
3.3.3 耐酸性实验 |
3.3.4 Western blot分析 |
3.3.5 油红O染色 |
3.3.6 移植瘤 |
3.3.7 细胞凋亡测定 |
3.3.8 免疫组化 |
3.3.9 FASN酶活测定 |
3.3.10 GC-MS脂肪酸含量测定 |
3.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FASN在多种组织和细胞系中过表达 |
3.4.2 PFI09 能有效抑制多种细胞增殖 |
3.4.3 PFI09 能有效抑制脂质合成 |
3.4.4 PFI09在KR-domain和 FASN结合 |
3.4.5 PFI09 稳定性评估 |
3.4.6 改性结构MFI03 能抑制细胞增殖和脂质合成 |
3.4.7 MFI03 稳定性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FASN抑制对高脂和高糖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血糖水平和氧化稳态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实验动物和饲料配方 |
4.3.2 糖耐量和空腹血糖的测定 |
4.3.3 ROS检测 |
4.3.4 TBARS测定 |
4.3.5 蛋白质羰基的测定 |
4.3.6 ELISA |
4.3.7 RNA提取与q PCR |
4.3.8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测定 |
4.3.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不同膳食对小鼠肥胖和血糖的影响 |
4.4.2 FASN抑制剂对不同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体重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
4.4.3 抑制FASN活性对不同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血糖的影响 |
4.4.4 抑制FASN活性对不同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肝脏的影响 |
4.4.5 FASN小分子抑制剂对不同膳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炎症的影响 |
4.4.6 FASN小分子抑制剂对氧化还原稳态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FASN抑制对高脂和高糖膳食构建的肥胖小鼠肝脏代谢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实验动物和饲料配方 |
5.3.2 血生化指标测定 |
5.3.3 脂质组学测定 |
5.3.4 代谢组学测定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FASN抑制对小鼠肝脏脂质组成的影响 |
5.4.2 FASN抑制对小鼠肝脏脂质组成的影响 |
5.4.3 FASN抑制对小鼠肝脏代谢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
附录 Ⅱ:FASN抑制剂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
附录 Ⅲ:潜在FASN抑制剂的对不同细胞的抑制作用 |
(3)营养素摄入量和身体活动强度与Charlson共病指数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慢性病研究现状 |
1.2 共病研究现状 |
1.3 Charlson共病指数(CCI) |
1.4 研究模型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3.1 研究内容 |
2.3.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CCI的分布情况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3.3 研究对象的营养素摄入情况 |
3.4 研究对象身体活动情况 |
3.5 CCI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5.1 宏量营养素摄入量与CCI的单因素分析 |
3.5.2 维生素摄入量与CCI的单因素分析 |
3.5.3 矿物质摄入量与CCI的单因素分析 |
3.5.4 其他膳食成分摄入量与CCI的单因素分析 |
3.5.5 身体活动强度与CCI的单因素分析 |
3.6 CCI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6.1 宏量营养素摄入量与CCI的多因素分析 |
3.6.2 维生素摄入量与CCI的多因素分析 |
3.6.3 矿物质摄入量与CCI的多因素分析 |
3.6.4 其他膳食成分摄入量与CCI的多因素分析 |
3.6.5 身体活动强度与CCI的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宏量营养素摄入量与CCI的关联性分析 |
4.2 维生素摄入量与CCI的关联性分析 |
4.2.1 维生素B2 摄入量与CCI的关联性分析 |
4.2.2 烟酸摄入量与CCI的关联性分析 |
4.2.3 维生素D摄入量与CCI的关联性分析 |
4.2.4 维生素E摄入量与CCI的关联性分析 |
4.3 矿物质摄入量与CCI的关联性分析 |
4.3.1 磷摄入量与CCI的关联性分析 |
4.3.2 镁摄入量与CCI的关联性分析 |
4.3.3 钾摄入量与CCI的关联性分析 |
4.4 其他营养素摄入量与CCI的关联性分析 |
4.5 久坐时间和身体活动与 CCI 的关联强度性分析 |
4.6 优势和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不同省份膳食钠摄入水平与胃癌归因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的 |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全国不同省份人均膳食钠摄入量估算 |
引言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膳食调查 |
1.3 协变量数据收集 |
1.4 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计算 |
1.5 克里金(Kriging)空间插值 |
1.6 膳食钠摄入量的空间插值方法比较 |
1.7 各省膳食钠摄入量估算 |
1.8 调查样本均值与估算值比较 |
1.9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样本点数据检验 |
2.2 样本点区县膳食钠摄入量的半变异函数图 |
2.3 各种空间插值方法的插值精度比较 |
2.4 各区县膳食钠摄入量的空间插值结果 |
2.5 全国各省膳食钠摄入量空间插值结果 |
2.6 全国各省男性膳食钠摄入量空间插值结果 |
2.7 全国各省女性膳食钠摄入量空间插值结果 |
2.8 各省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和估算值的差值率 |
2.9 各年龄组膳食钠摄入量的调查样本均值与估算值 |
2.10 全国各省各年龄组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和估算值 |
2.11 全国各省各年龄组各性别膳食钠摄入量调查样本均值和估算值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和死亡负担研究 |
引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各省膳食钠暴露水平估算 |
1.2 胃癌发病和死亡数据 |
1.3 计算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疾病负担 |
1.4 分析软件 |
2 结果 |
2.1 各年龄组发病数和死亡数情况 |
2.2 各年龄组发病率比较 |
2.3 各年龄组死亡率比较 |
2.4 各省发病数和死亡数比较 |
2.5 各省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 |
2.6 各省发病率和死亡率空间分布特征 |
2.7 各年龄组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 |
2.8 各省高钠饮食对胃癌发病和死亡的人口归因比例 |
2.9 各年龄组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 |
2.10 各年龄组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
2.11 各省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数和死亡数 |
2.12 各省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
2.13 各省归因于高钠饮食的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空间分布 |
2.14 膳食钠暴露水平和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发病和死亡负担 |
3 讨论 |
3.1 中国成年居民的胃癌流行现状 |
3.2 胃癌流行的时间趋势 |
3.3 中国成年居民胃癌归因于高钠饮食的疾病负担 |
结论 |
建议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膳食钠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典型双酚类化合物在鸡蛋和蛋鸡体内代谢转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概述 |
1.1.1 EDCs定义 |
1.1.2 EDCs类别 |
1.1.3 EDCs暴露 |
1.1.4 EDCs危害 |
1.1.5 EDCs作用机制 |
1.2 双酚类EDCs概述 |
1.2.1 双酚类EDCs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
1.2.2 双酚类EDCs理化性质 |
1.2.3 双酚类EDCs暴露 |
1.2.4 双酚类EDCs毒性作用 |
1.2.5 双酚类EDCs检测技术 |
1.2.6 双酚类EDCs代谢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3.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饲料及畜产品中双酚类化合物检测方法建立及暴露评估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基质添加标准曲线 |
2.2.2 方法的检出限(LODs)和定量限(LOQs) |
2.2.3 方法的选择性 |
2.2.4 准确度、精密度和重现性 |
2.2.5 实际样品测定 |
2.2.6 人体通过动物源性食品摄入双酚类EDCs暴露评估 |
2.3 讨论 |
2.3.1 质谱条件优化 |
2.3.2 色谱条件优化 |
2.3.3 直接提取法条件优化 |
2.3.4 超声探针辅助酶解(EPS)条件优化 |
2.3.5 双酚类EDCs检测结果比较 |
2.4 小结 |
第三章 典型双酚类化合物BPF在鸡蛋和蛋鸡体内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蛋鸡暴露试验方法 |
3.1.2 样品测定 |
3.1.3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饲料和饲料原料中常规营养成分及BPF本底测定结果 |
3.2.2 混合均匀度测定 |
3.2.3 BPF暴露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3.2.4 BPF在鸡蛋中的分布规律 |
3.2.5 BPF在蛋鸡血液中的代谢规律 |
3.2.6 BPF在蛋鸡肝脏中的代谢规律 |
3.2.7 BPF在蛋鸡肌肉中的代谢规律 |
3.2.8 Carry-over和Transfer factor |
3.3 讨论 |
3.3.1 结合态BPF占总BPF的比例 |
3.3.2 BPF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内分泌干扰作用机制 |
3.3.3 Carry-over rates和transfer factors |
3.4 小结 |
第四章 典型双酚类化合物BPF在蛋鸡体内外代谢比较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UPLC-HRMS测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鸡肝微粒体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
4.2.2 鸡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活力测定结果 |
4.2.3 UPLC-HRMS质量控制 |
4.2.4 BPF裂解途径解析 |
4.2.5 BPF在鸡肝微粒体中的I相代谢产物 |
4.2.6 BPF在蛋鸡体内的II相代谢产物 |
4.3 讨论 |
4.3.1 药物体内外代谢研究方法 |
4.3.2 UPLC-HRMS非靶向筛查技术 |
4.3.3 样品前处理和仪器条件优化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辛酸影响骨髓腔中脂肪细胞与成骨细胞构成比促进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实验材料 |
1.1 人体血清样本来源及实验动物 |
1.2 细胞系 |
1.3 相关试剂及仪器 |
1.3.1 相关试剂和耗材 |
1.3.2 相关仪器 |
1.4 各种引物序列表 |
实验方法 |
2.1 PCa患者与非癌个体血清样本采集 |
2.1.1 一般资料及血液样本的收集 |
2.1.2 血脂及FFA含量检测 |
2.2 肥胖伴骨髓腔PCa荷瘤小鼠模型建立及标本采集 |
2.3 骨组织免疫组化、HE染色及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布观察 |
2.3.1 骨组织切片 |
2.3.2 骨组织免疫组化 |
2.3.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 |
2.3.4 骨组织H&E染色 |
2.3.5 骨髓腔中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分布观察 |
2.4 细胞培养 |
2.4.1 辛酸(FFA C8:0)母液的配置 |
2.4.2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 |
2.4.3 前列腺癌细胞培养 |
2.4.4 细胞复苏及换液 |
2.4.5 细胞传代 |
2.4.6 细胞的冻存 |
2.5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及染色 |
2.5.1 脂肪细胞诱导剂 |
2.5.2 诱导分化 |
2.5.3 油红O染色 |
2.6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及染色 |
2.6.1 成骨细胞诱导剂 |
2.6.2 诱导分化 |
2.6.3 茜素红染色 |
2.7 细胞RNA提取 |
2.8 cDNA合成及逆转录 |
2.9 实时定量PCR |
2.10 细胞系的蛋白提取 |
2.11 蛋白浓度测定(BCA法) |
2.12 Western Blot |
2.13细胞增殖实验 |
2.14细胞迁移实验 |
2.15细胞的侵袭实验 |
2.16 ELISA |
2.17 统计方法 |
结果 |
3.1 PCa患者血清中FFA含量测定及骨转移特异性相关的FFA筛选 |
3.1.1 PCa骨转移患者血清FFA含量显着高于无骨转移患者及非癌个体 |
3.1.2 筛选出辛酸(FFA C8:0)在PCa患者血清中显着高表达 |
3.2 构建肥胖伴骨髓腔PCa荷瘤裸鼠模型,并检测一般指标 |
3.2.1 构建肥胖伴骨髓腔PCa荷瘤裸鼠模型 |
3.2.2 活体成像 |
3.2.3 裸鼠血脂及FFA水平检测 |
3.3 高脂喂养裸鼠骨髓腔中脂肪细胞与成骨细胞分布,及COX2和OPG表达水平检测 |
3.3.1 高脂喂养裸鼠骨髓腔中,脂肪细胞分布增多 |
3.3.2 高脂喂养裸鼠骨髓腔中,成骨细胞分布减少 |
3.3.3 高脂喂养裸鼠骨髓腔中,COX2 高表达 |
3.3.4 高脂喂养裸鼠骨髓腔中,OPG低表达 |
3.4 辛酸(FFA C8:0)诱导hMSCs细胞,促进脂肪细胞分化、抑制成骨细胞生成 |
3.4.1 细胞培养及诱导 |
3.4.2 辛酸(FFA C8:0)联合诱导剂诱导hMSCs生成更多的脂肪细胞,促进COX2/PGE2 高表达 |
3.4.3 辛酸(FFA C8:0)联合诱导剂诱导hMSCs减少向成骨细胞的分化,OPG表达降低 |
3.5 辛酸(FFA C8:0)刺激下脂肪细胞/成骨细胞上清液对PCa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3.5.1 辛酸(FFA C8:0)刺激下脂肪细胞上清液与PCa细胞间接共培养,不促进前列腺癌细胞(PC-3/22RV1)增殖,但可促进PC-3 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 |
3.5.2 辛酸(FFA C8:0)刺激下脂肪细胞上清液促进PCa细胞中癌基因表达 |
3.5.3 辛酸(FFA C8:0)刺激下成骨细胞上清液与PCa细胞间接共培养,不促进PCa细胞(PC-3/22RV1)的增殖、迁移与侵袭能力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7)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以及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队列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孕期不同来源的膳食胆固醇摄入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队列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活动目录 |
附录2 研究所采用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8)《健康的构想》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1.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2.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Post-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
3. Literature Review |
4.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4.1 Nida and His Translation Ideas |
4.2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
5. Case Analysis |
5.1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
5.1.1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
5.1.2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al Level |
5.1.3 Difficulties at Textual Level |
5.2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
5.2.1 Flexible Use of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t Lexical Level |
5.2.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
5.2.1.2 Translation of Polysemous Words |
5.2.2 Structuring at Syntactical Level |
5.2.2.1 Changing Sentence Structure |
5.2.2.2 Keeping the Form |
5.2.2.3 Rewriting |
5.2.2.3.1 Rewriting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Sequence of Sentences |
5.2.2.3.2 Rewriting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Way of Expression |
5.2.3 Use of Cohesive Devices at Textual Level |
6. Conclusion |
6.1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6.2 Problems to Be Solved |
Works Cited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
Source Text |
Target Text |
(9)两类典型农药环境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有机氯农药的研究进展 |
1.3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研究进展 |
1.4 环境流行性病学研究方法 |
1.5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蔬菜中的农药残留监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农药暴露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农药暴露与胃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农药暴露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评估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居住环境改变对人体固醇类化合物代谢组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红肉与加工肉制品致癌风险及风险评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外源性的红肉及加工肉制品 |
2红肉、加工肉与致癌物研究现状 |
2.1关于肠癌的研究 |
2.2关于乳腺癌的研究 |
2.3关于前列腺癌的研究 |
2.4关于胃癌的研究 |
2.5关于结肠癌与肝癌的研究 |
3健康危险度定量评价法对红肉及加工肉致癌评价的不足 |
3.1多重因素影响获得确定性的结论 |
3.2缺乏非单一性的危险因素致癌的生物学证据 |
3.3受不同研究团队的影响 |
4红肉及加工肉中值得关注的风险物质 |
4.1N-羟乙酰神经氨酸 |
4.24-羟基-2-壬烯醛 |
4.3杂环胺、多环芳烃和血红素铁 |
5肉的作用与摄入 |
6结语 |
四、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IDENCE RATES OF TESTICULAR AND PROSTATIC CANCERS AND FOOD CONSUMPTIONS(论文参考文献)
- [1]Notch信号通路在MEHP影响SH-SY5Y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 张波. 吉林大学, 2021(01)
- [2]抑制脂肪酸合成酶对高脂和高糖膳食诱导的肥胖血糖水平、氧化稳态和代谢的影响[D]. 渠宏雁. 江南大学, 2021(01)
- [3]营养素摄入量和身体活动强度与Charlson共病指数的关联性研究[D]. 赵晗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不同省份膳食钠摄入水平与胃癌归因风险研究[D]. 方柯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5]典型双酚类化合物在鸡蛋和蛋鸡体内代谢转化规律研究[D]. 肖志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6]辛酸影响骨髓腔中脂肪细胞与成骨细胞构成比促进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柯茹.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孕期膳食胆固醇摄入以及胆固醇代谢标志物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前瞻性研究[D]. 吴远珏.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健康的构想》翻译报告[D]. 王浩.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9]两类典型农药环境流行病学调查[D]. 韩家骏.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 [10]红肉与加工肉制品致癌风险及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 朱秋劲,刘娜,梁美莲,杨博文. 肉类研究,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