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花岗岩风化剖面物理特性

广东花岗岩风化剖面物理特性

一、广东花岗岩风化剖面的物性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周冰洁[1](2021)在《岩溶区土壤氡异常及其成因研究》文中提出贫铀(U)和镭(Ra)碳酸盐岩发育的土壤中,已发现存在氡浓度显着突出的现象。对于岩溶区土壤氡异常的成因,通常认为来自深部外源氡沿构造裂隙输入的贡献。然而,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贫U碳酸盐岩经风化成土作用导致土壤中U明显富集,该现象暗示了基岩也有可能成为土壤氡异常的潜在物源,而相关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以西南岩溶区的湖南和贵州片区作为研究区,选择基底无明显断裂和裂隙发育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在区域上共测定了18个点位的土壤氡浓度,另外,测定了6个点位的硅酸盐类岩石发育的土壤氡作参比。通过对代表性土壤样品中Ra含量测定,换算成理论土壤氡浓度与实测氡浓度比较,研判土壤Ra作为土壤氡物源的潜力。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一条碳酸盐岩原位风化剖面,揭示碳酸盐岩风化成土过程中Ra的释放/富集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在岩溶区测定的18个点位中,16个点位土壤氡浓度高于中国土壤氡浓度平均值7300 Bq/m3,最高值达29500 Bq/m3,并高于非岩溶区的土壤氡浓度,指示了岩溶区土壤氡异常具有普遍性。(2)利用土壤中Ra含量换算的理论土壤氡浓度均显着高于实测的土壤氡浓度,说明土壤Ra具有作为土壤氡物源的潜力。(3)贫Ra碳酸盐岩风化成土过程中,经由岩-土界面作用,一方面,伴随碳酸盐的充分溶解,Ra大量淋失(亏损率达59%);另一方面,碳酸盐溶解导致风化残余物体积的强烈缩小,进而使Ra在土壤层中浓缩,由基岩至岩-土界面土层含量显着增加(12.9 Bq/kg→152.2 Bq/kg)。在土壤剖面演化中,Ra含量的进一步变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Ra在碳酸盐岩风化成土作用过程中表现出低背景,强亏损和高富集的特征。(4)在土壤剖面,Ra与Mn O之间呈现显着正相关性(R2=0.766),而与其余主量元素、有机质等无显着相关关系。二者在剖面上的含量分布特征相似,表明碳酸盐岩风化成土过程中,Ra主要赋存在Mn O组成的矿物相中。(5)碳酸盐岩风化成土过程中,铀-镭之间存在化学分馏,而无法实现平衡。在土壤剖面发育早期,铀-镭平衡偏富镭;而随剖面向上,土壤铀-镭平衡偏富铀。

李静荣,赵占仑,曾令浓,汤连生[2](2020)在《花岗岩残积土抗剪强度指标取值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际工程中花岗岩残积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取值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主要受取样过程的扰动以及试验条件差异的影响。通过控制土样采取方法、采样器规格以及试验加载级数等条件,笔者系统开展了花岗岩残积土直剪试验及原位直剪试验,对比试验结果后发现,重锤少击法比回旋钻进法对原状试样扰动更小;较大直径的取土器比较小直径的取土器对土样扰动更小。同时也研究了不同加载级数对花岗岩残积土原位直试验以及室内直剪试验抗剪强度指标取值的影响,发现随着加载级数的增加,花岗岩残积土的粘聚力随之增加,而内摩擦角随之减小。最后,根据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工程实际中花岗岩残积土抗剪强度指标取值的建议方法。

任泽众[3](2020)在《温州残积土力学与微观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州地区除了大面积分布的软黏土外,还有广泛分布的残积土区域,主要集中于苍南、泰顺一带。随着我国对残积土区域进行工程建设的增加,由残积土独特的力学特性而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残积土的力学特性因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母岩类别、矿物成分含量和风化程度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差异:因而可以将其认为是一种区域特殊土。残积土还具有在非饱和状态下力学强度高、遇水软化快的特性。残积土独特的力学特性也是造成残积土区域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的原因。目前针对温州地区残积土力学特性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深入研究温州残积土的力学特性对本地区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温州市某深基坑工程开挖过程中产生的残积土及现场不同位置钻探取得的不同深度的残积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探、原位取样、室内土工试验、压汞试验等研究方法;研究了温州残积土的力学特性及微观结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比较完整的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残积土的研究现状,针对温州残积土力学及微观特性的研究,展开了一系列的室内试验:包括土样粒分试验、界限含水率试验、击实试验、XRD分析试验,分析了温州残积土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2)采用过饱和盐溶液蒸汽平衡法来控制不同初始干密度重塑温州残积土中的吸力,研究了不同吸力条件下重塑温州残积土样与现场钻探取自不同深度原状残积土样的力学强度特性,获得了重塑温州残积土的土水特征曲线,不同深度及不同吸力条件下温州残积土的抗剪强度指标。(3)通过压汞试验、扫描电镜试验研究了温州残积土的微观结构并分析了温州残积土的孔隙结构与组成,从而为其宏观力学方面的结论提供支撑。

张宗辉[4](2019)在《管波探测在风化地层勘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风化岩层是一种特殊土,分布范围最广,危害性大。地下岩层严重风化时会造成的塌方等地质灾害。所以,应用合理准确的勘探方法确定风化岩层地地区的具体情况,可以为风化岩层区的工程建设提供相关的指导工作。本文介绍了风化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描述了风化岩土层的分类、组成和对工程地质的影响。分析了一些常见的地球物理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应用情况。论文介绍了管波探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利用横波速度,计算了不同孔液条件下不同风化程度的岩土层管波速度,并确定了以管波速度来划分不同风化层的标准。推导了管波视速度计算公式,并计算了不同风化程度的岩土层的管波视速度;通过对管波PSD曲线和能量曲线以及管波映像图、管波视速度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了不同风化程度的岩土层管波特征。通过工程实例应用,计算了不同风化层的管波视速度,分析了该场地管波探测的PSD曲线和能量曲线和管波映像特征,对场地风化层进行了有效划分,确定了桩基奠基标高。根据钻孔揭露情况以及与钻孔剪切波测试结果,验证了管波探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麦棠坤[5](2018)在《压实风化花岗岩的宏微观特性及其分形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南方湿热区,全风化花岗岩及其残积土常常作为路基填料,不少路基病害与填料所处压实度及干湿状态有关,考虑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压实土的力学性质差异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广西玉林容县全风化花岗岩及其残积土为研究对象,取击实曲线上三个不同含水率对应的压实样(最佳含水率及干侧、湿侧,后两者对应的干密度相同)分别进行了直剪试验、SEM观测和压汞试验,并从微观特征解释其力学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1)花岗岩残积土在三种压实状态下具有相同应力-应变曲线形状,无明显峰值,抗剪强度在最佳状态下最高,湿侧状态抗剪强度与干侧状态相近,三种状态下内摩擦角值差别较小,但黏聚力在最佳状态时最大,干侧和湿侧状态较最佳状态分别下降66.4%和43.1%;(2)花岗岩残积土在湿侧状态下普遍形成团聚体,团聚体之间呈架空结构,累积孔隙体积最大,为明显的双峰分布孔隙特征;在最佳状态下组构最密,高岭石片定向性排列;在干侧状态下高岭石片呈片架结构,累积孔隙体积最小;随着含水率的降低,土样双峰孔隙特征逐渐变得不明显;(3)全风化花岗岩在三种压实状态下有明显峰值与应变软化,且随着含水率接近最佳含水率时,应变软化现象逐渐明显,最佳状态抗剪强度在最佳状态下最高,干侧状态抗剪强度稍大于湿侧状态,内摩擦角φ最优>φ干侧>φ湿侧,黏聚力c最优>c干侧>c湿侧,且c值随不同干湿状态的变化较φ值敏感;(4)全风化花岗岩在湿侧状态下普遍形成复合体,组构呈紊流状;在最佳状态下组构最密,因破碎带来的细颗粒以及微孔更多,在干侧状态下组构呈均匀松散状,湿侧与干侧状态的孔隙所呈双峰分布特性较最佳状态明显;(5)花岗岩残积土以及全风化花岗岩在不同状态下的微观特性较好地解释其力学性质的差异。此外,在研究其各压实状态下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构特性基础上,对其各压实状态下渗透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最后,通过引入分形理论来对不同压实状态下风化花岗岩的粒度和孔隙分布进行分形研究,得到粒度与孔隙分布的分形维数。通过分维与宏观性能建立数学关系,且分析其相关性,从而以此来对风化花岗岩的力学性能与渗透性能进行定量的描述。结果表明:对于粒度分维,花岗岩残积土与全风化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分界区间;对于孔隙体积分维,花岗岩残积土有较好的自相似性,而全风化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多重分形特征;全风化花岗岩的孔径为2-30μm的孔隙分形区间起主导作用,即其团粒内孔隙以及少部分粒间孔隙是对宏观性质起控制性作用的孔隙范围;粒度分维能较好地表征花岗岩的风化程度,孔隙分维能够较好地描述不同压实状态下风化花岗岩的宏观性质。

孟兆海[6](2016)在《辽西地质走廊带岩石物性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提出岩石物性作为岩石重要的物理学参数,它与岩石地球化学元素一样,可以用来判断岩石性质、解决岩石来源和岩石成因等地质问题。相比于岩石地球化学元素,岩石物性更直观且容易理解。然而,地质学家更倾向于应用地球化学元素来解决地质问题,在地球物理学研究中,地球物理学家则注重于将岩石物性作为地球物理数据反演解释的约束条件。目前,岩石物性很少被应用于研究岩石来源和岩石成因,本文侧重于利用岩石物性与地球化学元素相关特征来判断岩石性质、解决岩石成因等地质问题。物性参数是岩石的物理属性,而岩石地球化学元素是岩石的化学属性,本文将这两种参数有机的结合起来去解决岩石成因和地质构造演化等地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岩石物性是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及地球化学三门重要的地球科学分支结合起来的关键。利用岩石物性参数相关特征进行岩石的岩相学研究,不同类型的岩石对应着不同的物性参数,岩石物性参数发生剧烈变化的位置通常对应主要的岩石界线和地质构造变化的位置。岩石物性参数的研究极大的丰富了地质信息,增加地质研究的深度与精度。将各类岩石物性与岩相学相结合建立理论经验公式,利用岩石物性参数去判别岩石类型,使地球物理方法在地质问题解决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岩石地球化学元素是研究岩石成因和构造演化的重要手段,但这种研究手段既耗资又耗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试图利用岩石物性与岩石地球化学元素的相关特征信息,快速且高效地解决岩石成因和地质构造等地质问题。岩石基础属性之间统计学关系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大量岩石样本研究的基础之上,这样研究得到的结论将具有更加普遍的科学意义。在实验室条件下,我们获得了大量岩石物性和岩石地球化学元素数据,并且根据岩石手标本以及镜下岩石薄片的观测结果来确定岩石标本的岩石类型。最后,我们以数理统计学原理为基础,建立各类岩石物性参数与岩石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相关关系,并以此研究和解决岩石成因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等相关地质问题。岩石物性的研究是解译深部地球岩石分布和地质构造特征的重要手段,以各个时期地层的岩石为标本,将在实验室测量的岩石物性和地球化学元素建立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特征,可以形成一个岩相学、岩石物理学与岩石地球化学之间的地球科学体系。目前,岩石物性在地球物理勘探和地质勘探中的应用较少,地球物理学家仅仅是将岩石物性作为地球物理勘探的约束参数,而不是作为独立研究手段去解决地球科学问题。关于岩石物性参数与岩石地球化学元素相关特征的信息研究也很少,通过近期的一些研究发现这种相关特征可以解决一些较难解决的地质问题,尤其是深部地质构造和岩石分布特征等重要的地质问题。辽宁省葫芦岛兴城及其邻区作为此次研究的选区,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项目所选取的地质走廊带及其周边地区作为重点研究区域,该区域地质构造格架清楚、科学意义明确、具有代表性。目的层岩性、埋深、物性、热状态及地球物理界面清晰,基本上涵盖了各个时期地层序列,具有良好的地球科学代表性意义,可以用来讨论各个时期岩石成因、沉积环境变化、构造演化历史等地质问题。根据辽西地质走廊带岩石标本的物性参数和地球化学成分变化特征,得出该研究区域岩石物性和地球化学元素相关特征信息,为基础地质科学方面的研究提供对比和验证标准,解释并建立该地区的地球科学基础性模型。在辽西地质走廊带采集具有典型特征的岩石标本1400多块,作为此次研究基础,对岩石标本进行手标本和镜下薄片鉴定来划分岩石标本类型,作为物性研究的岩相学基础。由于变质岩岩石标本数量有限,很难进行统计学方面的研究,因此研究区域主要研究目标为火成岩和沉积岩这两大类型。对岩石样本进行密度、磁化率、电阻率、弹性波速等物性参数测量,得到相应的物性参数。进行岩石物性统计学研究,绘制岩石物性频率分布直方图,并且讨论各类岩石的物性参数特征,以及其对应的地质构造背景和岩石成因特征。深部探测09-06“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项目,在辽西地质走廊带进行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勘探,其中包括了地震剖面勘探、大地电磁剖面测深勘探、重、磁剖面勘探、遥感解译和航磁勘探,完成了近100km的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剖面实验研究。将岩石物性统计学研究结果应用于多种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中,使地球物理数据的反演、解释结果更加准确,更符合真实地质情况。绘制辽西地质走廊带及其周围地区岩石物性平面分布图,与地质填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岩石物性发生明显变化的位置对应着发生地质构造运动的主要位置,也对应着岩石类型发生变化的位置,是对地质填图的有效补充,更有效的解决地质构造、岩相带划分等地质问题。挑选其中398块岩石进行地球化学成分测量,绘制岩石物性与岩石地球化学元素散点分布图,找出岩石物性与岩石地球化学元素的相关特征关系,利用这种相关特征关系去解决辽西地质走廊带深成岩岩浆来源、岩石成因和构造演化历史等地质问题;同时,将相关特征关系应用到解决沉积岩的沉积环境变化和古气候变化等地质问题中。利用这种相关特征关系得出的结论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利用岩石物性与岩石地球化学元素相关特征方法解决地质问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辽西地质走廊带岩石物性和地球化学元素参数测量,不仅为该研究区域提供基本岩石数据,而且在统计学分析意义上,岩石物性与地球化学元素相关特征的研究,在解决岩石成因和构造演化等地质问题上具有普遍的地球科学意义,为未来地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李建平,周心怀,王清斌[7](2014)在《表生喀斯特作用对蓬莱花岗岩潜山油田风化壳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文中提出蓬莱9-1油田位于庙西北凸起,是罕见的大型中生界花岗岩油田,储层发育规律是制约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岩体进行岩心、测井和化学测试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花岗岩潜山风化壳在垂向上依次可划分出土壤层、砂化层、砂化砾石层、裂缝带和基岩;不同带中储集空间类型不同,砂化层以孔隙型储层为主,砂化砾石层以裂缝型+孔隙型储层为主,裂缝带以裂缝型储层为主;从砂化层到裂缝带,储层的孔隙度逐渐降低,裂缝越来越发育,储层的渗透率从裂缝带到砂化层和基岩带依次降低;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砂化层、砂化砾石层和裂缝带中,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裂缝-孔洞型;储层的孔隙度主要受表生喀斯特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控制,裂缝主要受变形强度和断裂的控制。砂化层、砂化砾石层的厚度受表生喀斯特作用控制,裂缝带的发育与构造作用密切相关。砂化砾石层和裂缝带以高的渗透率和最大的厚度而成为风化壳型潜山最为重要的储层。

汤连生,桑海涛,宋晶,刘锋涛,颜波,张鹏程[8](2013)在《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粒间联结作用与脆弹塑性胶结损伤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主要为铁质胶结,遇水后强度急剧降低,结构性强,显示出脆弹塑性损伤破坏特点,其粒间联结作用正是其结构性和脆弹塑性损伤破坏的核心问题。论述了非饱和土的粒间联结作用,将其分为接触联结和非接触联结两类,这两种联结在粒间相互作用上都表现为吸力的作用,即由湿吸力、可变结构吸力组成的粒间吸力。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铁质胶结为主的接触联结作用,加上其砂粒、黏粒等各级粒度成分混合,致使粒间联结作用遇水或扰动后变化大,导致力学性质上的脆性显着。通过理论推导,给出了可变结构吸力与土体堆积方式、干密度、孔隙比、含水率/饱和度的定量计算公式,并由试验验证了计算公式的合理性。进而从游离氧化铁胶结是非饱和花岗岩风化残积土显示脆弹塑性的根本原因出发,基于堆砌体模型思想,采用孔隙比与结构脆性参数构建损伤过程函数,建立了可反映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脆弹塑性胶结损伤的理论模型,通过试验验证表明,所建模型能很好地反映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特有的应力-应变关系,从理论上较好地解释了花岗岩残积土遇水或扰动后易破坏的机制。

张旭斌[9](2012)在《南方花岗岩区典型崩岗侵蚀泥沙来源研究》文中指出崩岗侵蚀是一种特殊的侵蚀形式,了解崩岗侵蚀产沙过程是研究崩岗侵蚀机理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在福建省安溪县选择3条典型崩岗,在每条崩壁上从下到上采集土样,分析其在不同粒径下的元素含量,筛选出含量显着差异的元素作为最佳指纹因子;同时分析降雨后崩壁侵蚀泥沙中各指纹因子的浓度,通过多元判别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土层对侵蚀泥沙的贡献率,确定适合南方花岗岩崩岗泥沙来源的组合指纹识别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崩岗系统各部位沉积泥沙来源。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对南方花岗岩区选定的崩岗土体样品不同粒径下64种测定指标的分析表明,崩岗A通过Kruskal-Wallis H-test筛选出来不同粒径下的指纹因子共有36种,崩岗B有22种,崩崩C有31种。2.应用逐步判别分析的方法对Kruskal-Wallis检验筛选出具有差异的指纹因子进行组合得到最佳组合指纹因子,崩岗A的最佳组合指纹因子有6种,崩岗B的有5种,崩岗C的有5种。3.通过对研究区一次崩岗崩坍的监测,采样,根据多元混合模型计算,得到了这次崩塌来自3种源地的的泥沙贡献率,对于崩岗A来说,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对崩积堆泥沙的相对贡献分别为66.24%、16.06%、17.7%,相对平均误差为2.70%,对冲积扇泥沙的相对贡献分别为10.25%、38.99%、50.76%,相对平均误差为3.29%;对于崩岗B来说,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对崩积堆泥沙的相对贡献分别为25.00%、42.08%、39.92%,相对平均误差为5.32%,对冲积扇泥沙的相对贡献分别为30.08%、42.31%、27.61%,相对平均误差为6.37%;对于崩岗C来说,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对崩积堆泥沙的相对贡献分别为31.38%、50.31%、18.32%,相对平均误差为7.64%,对冲积扇泥沙的相对贡献分别为29.13%、40.54%、30.33%,相对平均误差为9.82%。4.根据计算结果,本次试验得到崩岗A的崩积堆和冲积扇的GOF值为0.86和0.90;崩岗B的崩积堆和冲积扇的GOF值为0.82和0.91;崩岗C的崩积堆和冲积扇的GOF值为0.92和0.88;可见所得到的GOF的值都大于0.8,再次证明由该混合模型所得出的结果可以接受。

陈起军[10](2011)在《应用复合指纹法研究崩岗泥沙来源》文中认为侵蚀泥沙来源与运移规律是崩岗侵蚀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根据崩岗各土层土壤理化特性存在差异的特点,将复合指纹法应用到研究崩岗侵蚀泥沙来源及其泥沙迁移规律中。本研究在福建省安溪县选择典型崩岗,分层采集6个典型崩岗崩壁的土样,并根据研究区的土壤理化特征选择了11种指纹因子作为待选指纹因子。通过分析了指纹因子在崩岗不同土层的差异性并筛选出了最佳指纹因子组合,而后选取其中一个采样点对其泥沙来源进行初步探索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分析11种指纹因子在每个采样点随采样深度的变化特征及随崩岗土层的变化特征表明,选择的这11种指纹因子中有四种以上的指纹因子在崩岗不同土层间存在显着差异,说明在本研究中采用复合指纹法进行崩岗侵蚀产生泥沙来源的分析是可行的。2.在每个采样点对11种指纹因子进行无参数检验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每个采样点中至少有6种以上的指纹因子在不同的泥沙源地存在显着差异,筛选的指纹因子能够满足复合指纹法研究泥沙来源的要求。3.采用逐步判别方法筛选出了各个采样点的最佳指纹因子组合,并对其进一步进行分类筛选的结果表明,指纹因子K和C可以作为研究区通用的指纹因子组合来进行崩岗泥沙来源的研究。4.选择其中的一个采样点对崩岗泥沙来源进行探索性研究。应用多元混合模型对该采样点崩积堆和冲积扇上的泥沙来源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对其下方的崩积堆的泥沙的贡献百分比分别为26.53%、33.41%和40.07%,说明该采样点崩岗还在处于不断崩塌过程中。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对距离崩壁10m处冲积扇泥沙样品(CN1)的相对泥沙贡献百分比分别为29.76%、31.26%和38.82%;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对距离崩壁20m处泥沙样品(CN2)的相对泥沙贡献百分比分别为31.78%、32.97%和35.38%;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对距离崩壁30m处泥沙样品(CN3)的相对贡献百分比分别为23.54%、37.05%和39.40%。说明距离崩壁越远红土层的泥沙贡献率减少。在以后的研究中不仅要增加指纹因子研究的数量,还应对泥沙的迁移规律进行详细的研究。

二、广东花岗岩风化剖面的物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花岗岩风化剖面的物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岩溶区土壤氡异常及其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概述
    1.2 选题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采样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与采样点选择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采样点选择
    2.2 采样分析
        2.2.1 土壤氡测定
        2.2.2 土壤样品采集
        2.2.3 样品预处理
        2.2.4 元素分析
        2.2.5 土壤物性参数测定
        2.2.5.1 土壤容重
        2.2.5.2 土壤颗粒密度
        2.2.5.3 土壤孔隙度
        2.2.6 矿物分析
第3章 岩溶区土壤Rn异常及来源
    3.1 岩溶区土壤Rn异常现象
    3.2 岩溶区土壤Ra含量
    3.3 实测Rn与换算Rn之间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溶区土壤Ra的富集机制
    4.1 岩溶区风化剖面发育特征
        4.1.1 风化剖面母岩均一性验证
        4.1.2 风化剖面发育特征
        4.1.3 矿物分析
    4.2 风化剖面Ra的分布特征及行为
    4.3 风化剖面Ra的富集机制
        4.3.1 Ra的质量平衡计算
        4.3.2 Ra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酸盐岩风化剖面U和Rn平衡关系
    5.1 剖面形成过程U的释放/富集行为
    5.2 铀-镭平衡系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花岗岩残积土抗剪强度指标取值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材料及试验仪器介绍
    1.1 试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介绍及实验步骤方法
        1.2.1 原位直剪试验仪器介绍及步骤方法
        1.2.2 室内直剪试验仪器介绍及步骤方法
2 抗剪强度指标影响因素研究
    2.1 采样方式的影响研究
        2.1.1 不同采样方式的影响
        2.1.2 取土器对土样扰动的影响
    2.2 加载级数的影响研究
        2.2.1 加载级数对原位直剪试验结果的影响
        2.2.2 加载级数对室内直剪试验结果的影响
3 结论与工程建议

(3)温州残积土力学与微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残积土力学及微观特性的研究现状
        1.2.1 残积土研究的发展历程
        1.2.2 残积土研究现状
        1.2.3 非饱和土强度、吸力与土水特征曲线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温州残积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研究
    2.1 试验土样来源
    2.2 土样的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2.2.1 土样颗分试验
        2.2.2 界限含水率试验
        2.2.3 击实试验
        2.2.4 含水率试验
        2.2.5 比重试验
        2.2.6 渗透试验
    2.3 土样的化学成分分析试验
        2.3.1 矿物成分分析试验
        2.3.2 化学成分分析试验
        2.3.3 X射线能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深度温州残积土力学及微观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样制备
    3.3 一维压缩试验
        3.3.1 试验设备与方案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直接剪切试验
        3.4.1 试验设备与方案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三轴试验
        3.5.1 试验设备与方案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扫描电镜SEM试验
        3.6.1 试验设备与方案
        3.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7 压汞试验
        3.7.1 试验设备与方案
        3.7.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吸力下温州残积土力学性质及微观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试样制备
    4.3 不同吸力下土体抗剪强度试验
        4.3.1 试验设备与方案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不同吸力下土体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4.4.1 试验设备与方案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不同吸力下土体SWWCC曲线试验
        4.5.1 试验设备与方案
        4.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不同吸力条件下土体压汞试验
        4.6.1 试验设备与方案
        4.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及学术报告
    学术论文
    发明专利
    会议报告

(4)管波探测在风化地层勘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物探方法的发展
        1.2.2 管波探测方法的应用情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第2章 风化岩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2.1 岩石风化机理
    2.2 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
    2.3 岩石风化对其工程地质的影响
    2.4 常用物探方法
        2.4.1 单孔波速测试
        2.4.2 高密度电阻率法
        2.4.3 地质雷达测试
        2.4.4 地震波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管波探测的基本理论
    3.1 管波探测基本概念
        3.1.1 管波
        3.1.2 管波的质点运动规律与能量分布
        3.1.3 管波的波散现象
        3.1.4 管波的反射和透射
        3.1.5 管波的激发与接收
        3.1.6 管波探测法的探测范围、分辨能力及探测精度
    3.2 管波的数学表达式
    3.3 管波探测装置与工作流程
    3.4 数据的处理与解释
    3.5 影响管波探测法的主要因素
        3.5.1 套管
        3.5.2 孔液
        3.5.3 管波探测对钻孔施工技术的要求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管波特征分析
    4.1 标准岩土层的管波速度
    4.2 管波视速度计算
    4.3 各岩土层管波特征分析
        4.3.1 各岩土层界面的PSD的特征
        4.3.2 各岩土层的能量曲线特征
        4.3.3 各岩土层的管波视速度特征
        4.3.4 各岩土层的管波图像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
    5.1 工程地质条件
        5.1.1 地理位置
        5.1.2 气象水文
        5.1.3 工程地质概况
    5.2 管波探测法工作概况
        5.2.1 风化区地球物理特征
        5.2.2 管波探测工作布置
        5.2.3 相关参数设置
    5.3 资料分析
        5.3.1 各风化层界面分析
        5.3.2 各风化层的管波视速度
        5.3.3 管波探测成果解释
    5.4 钻孔揭露情况
    5.5 与钻孔剪切波测试结果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压实风化花岗岩的宏微观特性及其分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风化花岗岩工程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风化花岗岩微结构的国内外研究形状
    1.4 分形理论在工程应用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风化花岗岩的物理-力学特性
    2.1 引言
    2.2 主要试验介绍
    2.3 全风化花岗岩及其残积土基本性质
        2.3.1 颗粒级配
        2.3.2 物理参数
        2.3.3 物质成分
    2.4 不同状态下的力学性质
        2.4.1 击实试验及状态选取
        2.4.2 直剪试验与力学特性
    2.5 渗透试验
        2.5.1 试验介绍及基本理论
        2.5.2 渗透试验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化花岗岩的微观特性
    3.1 引言
    3.2 微观试验介绍
        3.2.1 SEM介绍及其制样过程
        3.2.2 压汞仪器、原理以及试验步骤
    3.3 扫描电镜观测
        3.3.1 原状样SEM
        3.3.2 花岗岩残积土重塑样SEM
        3.3.3 全风化花岗岩重塑样SEM
    3.4 压汞试验
        3.4.1 花岗岩残积土压汞试验
        3.4.2 全风化花岗岩压汞试验
    3.5 分析与讨论
        3.5.1 花岗岩残积土微观特性
        3.5.2 全风化花岗岩微观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形理论与风化花岗岩粒度及孔隙分维
    4.1 引言
    4.2 应用在岩土工程中的分形理论
        4.2.1 粒度方面的分形
        4.2.2 孔隙体积分布方面的分形
        4.2.3 孔隙平面(或三维表面)方面的分形
    4.3 风化花岗岩分维求解
        4.3.1 粒度分维
        4.3.2 孔隙分布分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维与力学、渗透特性的关系
    5.1 引言
    5.2 粒度分维与孔隙分维
    5.3 孔隙分维与渗透系数
    5.4 孔隙分维与力学特性
    5.5 分维对宏观性质定量描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申请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辽西地质走廊带岩石物性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依托的科研项目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2 依托科研项目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走廊带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主要岩石类型
        2.2.3 构造特征
        2.2.4 主要矿产
第3章 地球物理背景
    3.1 区域地球物理
    3.2 剖面地球物理
        3.2.1 大地电磁剖面
        3.2.2 重磁剖面
        3.2.3 地震剖面
第4章 岩石物性研究
    4.1 岩石密度
    4.2 岩石磁学
    4.3 岩石电学
    4.4 岩石弹性波速
第5章 岩石物性与地球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
    5.1 岩石密度与地球化学成分的关系
    5.2 岩石磁性与地球化学成分的关系
    5.3 岩石电阻率与地球化学成分的关系
    5.4 岩石弹性波速与地球化学成分的关系
第6章 岩石物性的地质与地球物理意义
    6.1 岩石物性判别岩石类型
        6.1.1 统计学岩石识别方法
        6.1.2 岩石物性与岩相学研究
        6.1.3 岩石物性分类分析
    6.2 岩石物性地质填图
    6.3 岩石物性与岩石地球化学元素相关特征的应用
第7章 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工作设想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表生喀斯特作用对蓬莱花岗岩潜山油田风化壳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风化壳分带特征
2 储集空间
    2.1 砂化层
    2.2 砂化砾石层
    2.3 裂缝带
    2.4 基岩
3 储集空间演化及储集物性
    3.1 储集空间演化
    3.2 储集物性特征
4 表生喀斯特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4.1 矿物蚀变
        4.1.1 黑云母的绿泥石化
        4.1.2 长石碳酸盐化
        4.1.3 长石黏土化
    4.2 黏土矿物和主要矿物的垂向演变特征
        4.2.1 黏土矿物的垂向变化
        4.2.2 主矿物垂向变化
    4.3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5 结论

(9)南方花岗岩区典型崩岗侵蚀泥沙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崩岗侵蚀研究
        1.2.2 泥沙来源研究
    1.3 存在问题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崩岗侵蚀概况
        2.1.3 地质构造
        2.1.4 地貌特征
        2.1.5 试验地选择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样品的处理
    2.3 测定指标与实验方法
        2.3.1 测定指标
        2.3.2 实验室分析方法
    2.4 研究内容与方法
        2.4.1 研究内容
        2.4.2 技术线路
        2.4.3 研究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泥沙源地指纹因子识别
        3.1.1 泥沙源地样品粒径的划分
        3.1.2 不同粒径指纹因子分析
    3.2 指纹因子体系建立
        3.2.1 崩岗最佳指纹因子组合确定
        3.2.2 建立组合指纹分析体系
    3.3 泥沙来源分析
        3.3.1 崩积堆和冲积扇的指纹因子浓度特征分析
        3.3.2 不同来源最佳组合指纹因子浓度特征比较分析
        3.3.3 泥沙源地的贡献率分析
        3.3.4 不确定性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应用复合指纹法研究崩岗泥沙来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项目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崩岗侵蚀研究现状
        1.2.2 指纹法研究泥沙来源现状
    1.3 本项目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1.3.1 本项目研究背景
        1.3.2 本项目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地质地貌概况
        2.1.3 研究区崩岗侵蚀概况
        2.1.4 试验地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待测指纹因子的选择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指纹因子在崩岗各采样点变化特征分析
        3.1.1 指纹因子随采样点深度变化特征分析
        3.1.2 指纹因子在不同土层差异性分析
    3.2 研究区崩岗指纹因子的筛选与组合
        3.2.1 不同采样点指纹因子的筛选
        3.2.2 最佳指纹因子组合的筛选
        3.2.3 研究区崩岗适用指纹因子筛选
    3.3 崩岗泥沙来源分析初探
        3.3.1 泥沙指纹因子浓度特征分析
        3.3.2 泥沙来源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广东花岗岩风化剖面的物性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岩溶区土壤氡异常及其成因研究[D]. 周冰洁. 南华大学, 2021
  • [2]花岗岩残积土抗剪强度指标取值影响的研究[J]. 李静荣,赵占仑,曾令浓,汤连生.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0(02)
  • [3]温州残积土力学与微观特性研究[D]. 任泽众. 温州大学, 2020(03)
  • [4]管波探测在风化地层勘察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宗辉.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5]压实风化花岗岩的宏微观特性及其分形研究[D]. 麦棠坤.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6]辽西地质走廊带岩石物性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 孟兆海. 吉林大学, 2016(08)
  • [7]表生喀斯特作用对蓬莱花岗岩潜山油田风化壳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J]. 李建平,周心怀,王清斌.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 [8]非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粒间联结作用与脆弹塑性胶结损伤模型研究[J]. 汤连生,桑海涛,宋晶,刘锋涛,颜波,张鹏程. 岩土力学, 2013(10)
  • [9]南方花岗岩区典型崩岗侵蚀泥沙来源研究[D]. 张旭斌.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1)
  • [10]应用复合指纹法研究崩岗泥沙来源[D]. 陈起军.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广东花岗岩风化剖面物理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