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工程知识体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从东,钟鸣莉,刘倩,屈挺,黄国全[1](2021)在《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工业工程创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对中国产业发展大迭代、世界进入大变局带来重要技术契机以及工业工程自身发展的系统集成要求等的分析,提示中国工业工程创新正处在重大的革命性关口。针对中国工业工程创新所面对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工业工程创新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出发,探究中国工业工程创新方向,提出中国工业工程创新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完成构建技术集成理论与方法、市场集成理论与方法和产业集成理论与方法的战略任务;通过建立以全产业、全过程、全要素综合集成为特征的工业工程创新方法论框架,提炼并规划工业工程创新技术路线图,为迎接中国工业工程发展历史转折点的到来进行必要的思想准备并提供研究参考。
郭瑞琴,张新艳,顾海燕[2](2019)在《应用与教学一体化工业工程实验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文中认为现代制造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析工业工程实验课程体系现状和工业工程活动范围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工程应用与教学一体化的工业工程实验课程体系。分别对实验课程体系中IE活动范围内的工程技术归类问题、理论课程的模块化分类以及实验课程模块的构建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结合同济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给出了应用与教学一体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具体组成。最后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模块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法,以及在实验教学中尝试性应用的效果。
郑镇辉,熊俊涛,李中行,杨振刚[3](2019)在《高校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与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本科生的教育质量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创新实践能力是反映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我国当前工业工程相关领域,本科生的培养存在生源质量差、培养模式落后、毕业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现有问题,以华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分析该专业当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创新实践能力的工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和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培养模式优化与创新手段改革等建议,为高校工业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优化提供思路与方法借鉴。
王鑫[4](2019)在《X公司生产线平衡和库房搬运改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工业工程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兴起,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在制造业中越来越受重视,很多公司已经将工业工程作为一种手段,用来提升企业内部生产效率。并且如今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寻求个性化,这些对国内外的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极深的影响,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了。致使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各个公司只有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强大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每个公司都在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了能够在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各个公司在这样的竞争下都希望能用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利润,也就是低投入高产出,从而提升自己公司的竞争力。可是做到这点很困难,在生产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人员和设备的问题,尤其是人员的问题,这是每个制造型企业的通病,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地方,毕竟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很多的问题。生产效率的提高包括了很多方面,主要是生产线的平衡和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及资材搬运过程。搬运这一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不直接有产出的一个活动,所以这个过程需要尽可能地减少;如今经济全球化导致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针对产线内容,力争做到生产线平衡,各个工位力争达到最优,工序节拍之间尽量一致,减少浪费,以期望得到所希望的结果。而且现在电子产品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这些电子产品了,电子行业在生产效率中的改善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时候就需要找到解决路径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不过,本文利用工业工程的内容对X公司的改善只是公司内改善的一小部分,生产效率改善涉及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还有很多没有研究到的地方。像人员编制和产能规划这些方面也是很关键的。人员的构成决定公司的成本支出,产能规划需要合理,不可不切实际。可是受限于很多原因,本文无法对这些方面进行改善。本文以X公司的生产测试车间的生产线平衡问题和资材库房的搬运问题进行改善研究。主要贡献有:(1)对X公司的制造分公司进行分析,发现公司主要是生产测试车间和资材库房两个部分。将引入的人均单小时产出(UPPH)作为生产效率衡量标准,计算出两部分的数值,发现现实情况与预期的目标相距甚远。接着制作出公司的制造成本分布图、人员搭配图和损耗工时图,确定了生产测试车间需要从测试的部分进行研究,而库房需要从运输配送进行研究;(2)针对生产测试车间,运用流程分析来分析出目前生产测试车间内测试部分的流程,对这个过程进行生产平衡,制作出目前的生产流程图,以生产流程图的数据为基础,利用生产平衡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改善前的生产平衡率为68.4%,写SN号生产能力过剩、RF射频工位生产能力不足,确定出写SN号和射频测试环节是急需改善的两个工位。改善的地方确定后,利用工业工程中的人机作业分析、ECRS原则、秒表研究、5W1H法和程序分析,对瓶颈工位进行改善。改善前针对写SN号和RF射频测试工位,利用秒表测时测出各个工序所需的时间,制成人机分析表;改善之后同样利用秒表测时和人机作业分析,测出改善后每个工序所需要的时间,并制出改善后的人机分析表,计算出改善后的工作负荷情况。具体是通过改善现场布局增加写SN号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使原本一人控制一条线变为一人控制两条线,同时降低了人力成本;用自动化电流检测设备代替原本的人工电流检测,释放人力的同时还可以让工作人员去进行更多的工作。写序列号工位和RF射频检测环节改善后,现场布局根据改善后的人力分布情况重新设计,最后利用生产平衡率公式和UPPH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改善后的数值,制作出改善后的平衡图,发现改善十分明显;(3)针对库房,画出库房的现场布局图,对资材库房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库房的问题集中在配送搬运的部分。确定完方向之后,利用流程分析的方法制作出改善前搬运物料和半成品的流程图,根据秒表测时测出物料和半成品搬运过程中各个工序所用时间,对这个过程根据5W1H进行提问,结合ECRS原则中的取消合并原则,以及工业工程八大浪费中降低搬运浪费的思想进行简化。基于精益生产自动化的思想,引入目前的自动化搬运技术,设计出适合X公司的自动化搬运设备的规格,利用小车计算公式,计算出搬运半成品和物料过程中所需要的自动化小车数量。小车运行过程中,结合精益生产中JIT理念设计实时监控系统,进行设备系统的设定。自动化系统加入后,以小车的运输路径对现场的布局进行分析,将现场的布局进行改善,最终画出改善后的现场布局图。利用UPPH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改善后的数值,和改善前相比提升很多。图(23)表(6)参(57)
易德才[5](2020)在《工业工程方法在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优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民办高校自筹办学经费、自负盈亏,是民间资本投入,具有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特征。民办高校需要用各种方法来减少无效成本的支出和收益最大化。工业工程是运用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对各种生产及经营管理系统进行诊断分析、改进、优化及量化,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确认、预测和评价,以最大限度地缩短作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不需要投资或用较少投资就能使现有资源的产出率提高;工业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不仅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为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提供理论支持。因此,把工业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企业员工薪酬分配改进问题,帮助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管理优化,提升资源管理工作效率,获取较高的资源管理收益。文章运用工业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于民办高校教师员工工作岗位分析、薪酬结构要素优化、薪酬分配设计与量化。通过对泉州F学院师资队伍情况和教师薪酬分配等相关研究对象进行走访、调查、研究,分析其教师薪酬分配现状,对其教师薪酬分配做满意度调查分析;运用ECRS法、时间计量的效率分析法、5W1H法来对“双师型”教师教学场所及工作岗位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设计“双师型”教师绩效评估及工作评价;运用工业工程工作研究方法来分析教师薪酬分配的产生和优化教师薪酬结构要素;使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教师薪酬结构要素权重,进而量化教师薪酬分配;最后用数据测算及灰色系统评价法对优化后教师薪酬分配的效果进行预测与分析。文章采用工业工程工作研究方法来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及指导论文编写。本研究合理利用薪酬结构来改进教师薪酬分配,适当提升教师薪酬水平,增强教师薪酬市场竞争力,促使办学效率与效益提高,让学校的教师薪酬会计成本不升反降,解决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薪酬分配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学校战略发展。经测算与验证,教师薪酬分配改革优化后,虽然使教师薪酬分配在学校全年办学经费比重中增加了8.5%,但促进学校收益提高了22%,学校的教师薪酬会计成本不升反降;“双师型”教师薪酬收入优于非“双师型”教师,新设计的教师薪酬分配表对“双师型”教师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改革优化后的教师薪酬分配满意度比改革前的水平高,提高学校办学效率与效益。本文尝试将工业工程相关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优化中,为解决民办高校教师薪酬分配优化提供一些思路,为民办高校的“双师型”教师薪酬制度改革提供一点可以借鉴的措施。
李明,袁逸萍,李晓娟[6](2018)在《基于生产运作仿真系统的工业工程课程设置探讨》文中提出分析工业工程专业特点及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提出当前工业工程课程设置的要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对工业工程课程体系设置的一些建议和设想,设计并实施了基于生产运作仿真系统的工业工程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朱雪春[7](2017)在《基于实践社群的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工程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注重实践是工业工程课程的重要特征,而知识创新直接关系到工业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区别于传统的正式知识交流,基于非正式的实践社群知识交流,构建了"实践社群-知识创新-教学质量"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框架,具体从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和师生实践社群三个维度来研究实践社群,从知识扩散、知识重组和知识集聚三个视角分析知识创新,研究实践社群对工业工程课程知识创新的促进作用,进而探索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路径。
李帅,张智聪,胡开顺,赵少勇,晏晓辉,钟守炎[8](2017)在《《基础工业工程》课程体系设计及基于数字化工厂技术的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分析了工业工程专业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教学现状,参阅了一些作者关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后提出了和数字化工厂技术相融合的教学改革思路;然后本文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设计了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构建了基础工业工程知识体系屋;最后本文进行了基于数字化工厂的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践,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果均得到了改善。
李超[9](2017)在《工业4.0时代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工程作为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学科在我国主要应用于制造业,在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时期对工业工程人才的要求也有所调整和提高,而高校作为培养工业工程人才的主要渠道,顺应工业4.0时代大环境的要求对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是面对工业4.0大环境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措施。本文在工业4.0背景下,基于工业工程持续优化和改进的思想,以工业工程人才为研究对象,通过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和IPA定位分析法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探寻。基于以上思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首先对工业4.0的概念和发展做了概括,并就国内外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研究成果进行文献汇总,从而提出研究工业4.0时代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其次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包含7个维度21个指标的工业4.0时代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模型,在素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4.0时代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流程;最后以SNU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该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中高级管理人才,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构建的工业工程人才素质模型进行分析从而得到SNU工业工程人才素质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该素质模型能较好体现出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并得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在素质模型体现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用IPA定位分析法识别SNU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发展现状的制约因素,将制约因素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实践环节、专业实验室建设4个方面提出对工业4.0时代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本文构建了工业工程人才素质模型,并识别出素质模型中的人才发展制约因素,将制约因素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探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改进措施,为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提供了参考。
孔繁森[10](2016)在《高等学校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类课程体系模型框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构建符合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学校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类课程体系模型,为工业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使用文献研究的方法,研究了高等学校工业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框架模型,并以吉林大学工业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为例详细解读了该模型的使用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研究指出: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不应盲目拷贝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体系,而应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构建适合中国工业化进程与社会形态发展的工业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二、工业工程知识体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工程知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工业工程创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业工程创新逻辑分析 |
1.1 历史逻辑 |
1.2 理论逻辑 |
1.3 实践逻辑 |
2 新发展阶段工业工程创新的目标和任务 |
2.1 创新需求和创新目标 |
2.2 新发展阶段工业工程的创新任务 |
2.2.1 丰富和完善面向新发展阶段多元断面结构生产力构建和提升情境的技术集成理论与方法 |
2.2.2 创立面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市场集成理论与方法 |
2.2.3 创立基于生态价值链的双链融合产业集成理论与方法 |
3 新发展阶段工业工程创新的方法论框架和路线图 |
3.1 方法论框架 |
3.2 创新的路线图 |
4 结束语 |
(2)应用与教学一体化工业工程实验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应用与教学一体化实验课程体系 |
1.1 工业工程实验课程体系现状 |
1.2 应用与教学一体化实验课程体系 |
2 应用与教学一体化实验课程体系建立 |
2.1 工业工程专业的工程技术问题 |
2.2 理论课程的模块化分类 |
2.3 应用与教学一体化实验课程体系建立 |
3 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 |
4 结语 |
(3)高校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1 1.1 培养方案没有结合高校自身特色、目标不够明确和课程结构不完善 |
1 .2 创新能力和思维没有达到培养目标 |
1 .3 学生综合素质不强 |
1 .4 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 |
2面向创新实践能力的华南农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构建 |
2.1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体系 |
2.2专业课程教育 |
2.3实践课程教育 |
2.4多维度教学考核体系 |
3结语 |
(4)X公司生产线平衡和库房搬运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
1.3 所用方法、所用的技术路线和存在难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研究的难点和存在问题 |
2 文献综述 |
2.1 工业工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2.2 工业工程中工作研究理论 |
2.3 工业工程国外的研究现状 |
3 X公司目前的生产效率现状分析 |
3.1 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
3.2 X公司生产车间和生产流程概述 |
3.2.1 SMT生产测试流程介绍 |
3.2.2 资材库房工作流程介绍 |
3.3 X公司现状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 |
3.3.1 X公司生产效率的度量方法 |
3.3.2 生产效率面临的管理挑战 |
3.3.3 确定X公司生产测试车间和资材库房改善方向 |
3.4 本章小结 |
4 X公司生产测试车间生产线平衡 |
4.1 现有的贴片生产测试车间效率分析 |
4.1.1 测试线体生产工艺分析 |
4.1.2 生产线平衡判断瓶颈工位 |
4.2 人机作业分析工位瓶颈 |
4.2.1 分析写SN号工位能力过剩的原因 |
4.2.2 分析RF射频测试工位生产能力不足原因 |
4.3 写SN号工位和RF射频工位改善方案 |
4.3.1 5W1H法和ECRS原则 |
4.3.2 基于5W1H和ECRS原则提出改进方案 |
4.3.3 改善措施的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5 资材库房搬运的分析和改进方案 |
5.1 资材库房流程效率问题分析 |
5.1.1 资材库房现状分析 |
5.1.2 流程分析法 |
5.2 库房搬运低效原因分析 |
5.2.1 流程分析法、秒表测时分析物料和半成品的搬运过程 |
5.2.2 对搬运过程进行原因分析 |
5.3 精益生产制定库房搬运对策制定 |
5.3.1 自动搬运技术工作原理 |
5.3.2 设计自动化搬运小车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内容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工业工程方法在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优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工业工程方法及薪酬理论研究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民办高校 |
2.1.2 薪酬、薪酬管理及薪酬分配 |
2.1.3 工业工程 |
2.1.4 “双师型”教师 |
2.2 工业工程方法的基本原理 |
2.2.1 工作研究理论 |
2.2.2 ECRS分析法 |
2.2.3 层次分析法 |
2.2.4 工业工程意识 |
2.3 相关薪酬分配理论研究概述 |
2.3.1 薪酬分配的激励理论 |
2.3.2 薪酬收入分配理论 |
2.3.3 薪酬分配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
2.3.4 薪酬分配的影响因素 |
3 泉州F学院师资队伍及薪酬分配的现状分析 |
3.1 泉州F学院师资队伍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1 泉州F学院概述 |
3.1.2 泉州F学院师资现状 |
3.1.3 泉州F学院教师流失现象严重 |
3.1.4 泉州F学院师资问题突出 |
3.2 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制度现状 |
3.3 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管理满意度调查 |
3.3.1 问卷设计及发放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3.3.3 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管理制约师资队伍建设 |
3.4 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
3.4.1 泉州F学院外部市场竞争对教师薪酬分配的影响 |
3.4.2 泉州F学院内部因素对教师薪酬分配的影响 |
3.5 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影响学校战略发展 |
4 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的优化设计 |
4.1 前期的准备 |
4.1.1 明确学校发展战略 |
4.1.2 明确泉州F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
4.1.3 明确泉州F学院薪酬管理改革的目标 |
4.1.4 市场薪酬水平调查 |
4.2 泉州F学院教师教学工作分析 |
4.2.1 泉州F学院教师教学工作分析 |
4.2.2 优化“双师型”教师教学场所 |
4.2.3 “双师型”教师工作岗位5W1H分析 |
4.3 泉州F学院教师绩效评估与工作评价设计 |
4.4 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优化的主体内容 |
4.4.1 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结构要素改革优化 |
4.4.2 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结构要素权重分析 |
4.4.3 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改革优化 |
4.4.4 量化设计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表 |
5 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优化的实施与评价 |
5.1 实施新的教师薪酬分配应注意的问题 |
5.1.1 加强对教师培训 |
5.1.2 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
5.1.3 课时补贴具有变动性 |
5.1.4 适时诊断调整 |
5.2 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优化的实施 |
5.3 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优化实施效果评价 |
5.3.1 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总支出测算 |
5.3.2 “双师型”教师和非“双师型”教师薪酬收入测算 |
5.4 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优化效果评价 |
5.4.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灰色综合评价法 |
5.4.2 改革效果评价结果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生产运作仿真系统的工业工程课程设置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工程课程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
2 工业工程课程设置的建议 |
3 自主开发生产运作仿真教学平台, 全面用于教学和实践环节 |
4 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 |
5 结束语 |
(7)基于实践社群的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模型 |
二、实践社群 |
(一) 教师实践社群 |
(二) 学生实践社群 |
(三) 师生实践社群 |
三、知识创新 |
(一) 知识扩散 |
(二) 知识重组 |
(三) 知识集聚 |
四、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 |
(一) 创建实践社群, 搭建课程知识流动平台 |
(二) 提高成员知识收发能力, 营造交流氛围 |
(三) 创设激励机制, 激发师生的交流热情 |
(8)《基础工业工程》课程体系设计及基于数字化工厂技术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地位概述与教学现状分析 |
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体系分析设计及其与数字化工厂技术的结合 |
(一) 数字化工厂技术简介 |
(二) 基于数字化工厂技术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体系设计 |
(三) 数字化工厂和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的融合 |
三结合数字化工厂技术的教学实践案例 |
四教学结果分析与讨论 |
五结论 |
(9)工业4.0时代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工业 4.0 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
1.2.2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
1.2.3 人才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人才培养模式 |
2.1.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
2.1.2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 |
2.2 结构方程模型 |
2.2.1 结构方程模型的内涵 |
2.2.2 结构方程模型的组成 |
2.2.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过程 |
2.3 IPA定位分析法 |
2.3.1 IPA定位分析法的内涵 |
2.3.2 IPA定位分析法的分析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3 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
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3.1.1 问卷设计 |
3.1.2 问卷发放与收集 |
3.2 数据分析 |
3.2.1 描述性统计 |
3.2.2 信度分析 |
3.2.3 效度分析 |
3.3 工业工程人才素质指标体系构建 |
3.3.1 人才素质特征提取分析 |
3.3.2 工业工程人才素质特征维度分析 |
3.4 基于素质模型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改进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4 案例分析 |
4.1 SNU工业工程专业概况 |
4.2 SNU工业工程人才素质模型的数据收集与模型检验 |
4.2.1 数据来源 |
4.2.2 理论模型的模型识别 |
4.2.3 理论模型内在质量检验 |
4.3 SNU工业工程人才素质模型的SEM分析 |
4.3.1 素质模型拟合修正 |
4.3.2 素质模型SEM分析结果讨论 |
4.4 SNU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高等学校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类课程体系模型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体系的定义与描述 |
2 工业工程类课程体系模型的构建 |
3 关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
4 中外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 |
5 结论 |
四、工业工程知识体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工业工程创新问题研究[J]. 李从东,钟鸣莉,刘倩,屈挺,黄国全. 机电工程技术, 2021(03)
- [2]应用与教学一体化工业工程实验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J]. 郭瑞琴,张新艳,顾海燕. 实验室科学, 2019(05)
- [3]高校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与探讨[J]. 郑镇辉,熊俊涛,李中行,杨振刚. 现代计算机, 2019(18)
- [4]X公司生产线平衡和库房搬运改善研究[D]. 王鑫.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5]工业工程方法在泉州F学院教师薪酬分配优化中的应用研究[D]. 易德才. 东华大学, 2020(12)
- [6]基于生产运作仿真系统的工业工程课程设置探讨[J]. 李明,袁逸萍,李晓娟. 装备制造技术, 2018(07)
- [7]基于实践社群的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 朱雪春. 现代教育科学, 2017(09)
- [8]《基础工业工程》课程体系设计及基于数字化工厂技术的教学研究[J]. 李帅,张智聪,胡开顺,赵少勇,晏晓辉,钟守炎. 教育现代化, 2017(22)
- [9]工业4.0时代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李超. 郑州大学, 2017(11)
- [10]高等学校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类课程体系模型框架[J]. 孔繁森. 工业工程,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