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特征

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特征

一、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梁霄[1](2020)在《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中提出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勘探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特征,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是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继川中安岳气田开发投产后的下一个油气重要战略接替区,研究意义十分重要。晚三叠世以来龙门山的隆升与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使川西坳陷北段三叠系以深的海相地层具有深埋藏和/或强隆升和/或强改造特征。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与深层特性是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勘探的关键地质属性。本论文依据地质、地震资料,利用地球化学方法,以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构造演化研究为基础,完成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地质特征分析。对比前陆扩展变形带古油藏成藏破坏序列,揭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表明:(1)川西坳陷北段早古生代存在绵阳-长宁拉张槽与天井山古隆起两个重要构造单元。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解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处于“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中心,是寒武系麦地坪组-筇竹寺组黑色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沉积中心,发育厚度近500m的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地层。寒武纪-奥陶纪之交的构造运动在川西坳陷北段有显着表现,反映为天井山古隆起的形成,是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性质由拉张转向挤压的重要节点;(2)现今川西坳陷北段具有强隆升-深埋藏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并具有相应的分带特性。马角坝断裂是龙门山冲断带北段与川西坳陷北段的分界断裂。(1)号隐伏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将川西坳陷北段分为北西侧的前陆扩展变形带与南东侧的川西梓潼-剑阁坳陷。构造-埋藏演化史解析表明,前陆扩展变形带晚三叠世后具有典型的中埋藏-强隆升-强变形特征,而川西梓潼-剑阁坳陷主体则具有深埋藏-弱隆升-弱变形特征;(3)根据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展布特征与有机地化指标参数,下寒武统麦地坪组-筇竹寺组是区域深层海相最佳烃源岩。露头及岩心分析表明,川西坳陷北段震旦系-二叠系储集层以白云岩为主。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与栖霞组栖二段因适时的原油充注以及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使之成为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最佳储集层系。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断裂-不整合面为核心的垂侧向复合输导系统。川西坳陷北段所具有的深层特性与油裂解后形成的超压特性使川西坳陷北段存在良好的初始静态保存条件,表现为以中下三叠统膏盐岩、下寒武统海相碎屑岩以及上三叠统-侏罗系巨厚陆相碎屑岩为核心的多级封盖特征。(1)号隐伏断裂前缘的双鱼石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4)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源示踪首次将灯影组储层沥青纳入比对范畴。天井山构造带及米仓山前缘灯影组储层沥青、寒武系固体沥青脉与稠油油苗、泥盆系平驿铺组稠油、观雾山组储层沥青、栖霞组-茅口组油苗、飞仙关组油苗与侏罗系油砂等不同层系不同相态古油藏有机碳同位素与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精细示踪明确古油藏系统均是以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做为最主要母源,而上二叠统大隆组仅具有微弱补充。“天井山古隆起古油藏系统”的建立与拉张槽(绵阳-长宁)-古隆起(天井山)优势成藏组合对油气的早期聚集效应具有高度耦合关系;(5)川西坳陷北段海相油气具有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川西坳陷北段具有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以断裂-不整合面为主的复合输导和以中下三叠统为主的多级封盖等地质特性。根据相应的生储盖组合划分、油源判别与构造期次梳理结果,地质-地球化学成藏模式表明川西坳陷北段深层多样多样多期成藏特征可分为“原生油藏→原生气藏”与“次生油藏→原生气藏”两类。川西坳陷北段深层海相油气有利区分布具有典型的受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联合-复合作用控制。川西坳陷北段主体构造晚期调整微弱,除深层双鱼石-射箭河潜伏构造带中二叠统栖霞组外,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下伏灯影组优质储层与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具有与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相似的构造-沉积特征,具有形成大型原生气藏的极佳成藏条件。

王纯豪[2](2020)在《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及储层控制因素分析》文中提出四川盆地在中国含油气盆地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在四川盆地油气勘探中尤其受到关注,随着油气勘探在雷口坡组的陆续突破,使其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本文在对四川盆地雷口坡组沉积背景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成果资料,利用钻井岩心、测井、野外剖面、薄片等资料,对层序地层、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可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均由高位体系域与海侵体系域组成;雷口坡组沉积相类型以蒸发台地与局限台地为主,局部地区发育开阔台地与台地边缘相;雷口坡组白云岩类物性特征优于灰岩类,其中微生物白云岩、颗粒白云岩、粉晶白云岩物性较好,是主要的储集岩。研究区雷口坡组储层大致可划分为四类:(1)台缘滩相储层主要发育在雷三段,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区;(2)台内滩相储层在雷口坡组各层段均有发育,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地区;(3)微生物礁滩相储层发育在雷四段,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中段地区,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展布;(4)潮坪相储层在雷口坡组各层段均有发育,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中部隆起地区。雷口坡组储层的储集性能与分布规律主要受沉积相与成岩作用的影响,沉积相控制储层岩性特征,成岩作用影响储层原始孔隙的保存程度以及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

李洪奎[3](2020)在《四川盆地地质结构及叠合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盆地与造山带研究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盆地的研究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是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中的重要构造单元,也是经历了多旋回构造演化的克拉通内含油气叠合盆地。研究四川盆地的内部结构、不同时期的盆地类型与纵向上的叠置关系,对于四川盆地乃至扬子克拉通构造演化研究,加快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步伐,拓展四川盆地的勘探新领域,进一步扩大资源规模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四川盆地地质结构的认识已经有诸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基底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重磁电资料的解译,缺乏最新地震剖面的约束;盖层结构的刻画随着盆地资料精度的提高有待细化;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原型盆地性质需要深化研究;基底对盖层发展演化的影响研究比较薄弱,急需攻关,以提高对盆地的整体认识。因此,论文以四川盆地这一复杂含油气盆地为研究对象,在盆地动力学理论指导下,利用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盆地内部不同时期的建造与改造进行详细剖析,揭示四川盆地的结构与不同时期发育的盆地原型,建立盆地演化序列及叠合模式,并对盆地叠合演化的动力机制、基底对盖层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进行探讨。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1)在基底结构方面,厘定出17条呈“棋盘格式”展布的基底断裂,提出了四川盆地基底具有纵向上的三分性和横向上的三分性。纵向上由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和沉积基底组成,横向上由峨眉-成都-三台、泸州-重庆-开江和广元-南江三个磁性不同的岩块组成。同时将四川盆地基底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川中基底隆起带、川西基底拗陷带和川东基底拗陷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川西南、川西北、川南、川中、川北、川东南和川东北基底构造带)。(2)在盖层结构方面,识别出五个明显的区域不整合面,将盖层在纵向上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五个构造层:震旦系-志留系构造层(Z-S)、下二叠统-中三叠统构造层(P1l-T2l)、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一段-三段构造层(T3x1-T3x3)、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侏罗系构造层(T3x4-J)、白垩系-第四系构造层(K-Q)。(3)在原型盆地叠合演化方面,提出处于地壳震荡环境下的四川盆地自下而上形成了海相克拉通裂陷盆地(Z-S)、海相克拉通拗陷盆地(D-T2l)、海陆交互相断陷盆地(T3x1-T3x3)、陆相拗陷盆地(T3x4-J)、前陆盆地(K-Q)等原型盆地的有序叠合。(4)在基底对盖层的控制作用方面:(1)认为基底结构及基底深大断裂控制了盆地现今的宏观构造格局。基底在横向上的三分性和“棋盘格式”的基底断裂系统致使现今盆地呈现出具有菱形边框、西部凹陷、中部隆起和东部强烈变形的特征。(2)厘定出基底断裂及基底活动控制了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发育。北东向华蓥山断裂、龙泉-通江断层以及北西向厚坝-蓬安-丰都断裂控制了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形态、展布,基底堑垒式构造差异活动导致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进一步抬升剥蚀,古隆起范围扩大。(3)认为基底断裂的分期活动控制了活动时期的沉积格局。早寒武世晚期,华蓥山断裂、齐岳山断裂、厚坝-蓬安-丰都断裂、南江-通江-开江断裂及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控制了整个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沉积格局;晚二叠世长兴期,南江-通江-开江断裂与昭化-碧泉-达州断裂、厚坝-蓬安-丰都断裂与遂宁-合川断裂为两对倾向相对的正断层,由于基底断裂的差异性活动,在盖层形成北西向展布的开江-梁平海槽与篷溪-武胜台凹,以及相伴的地垒构造,由此形成晚二叠世四川盆地“三隆两凹”的古地理格局,控制了这一时期的沉积格局。

芦云飞[4](2020)在《上扬子地区中三叠统“绿豆岩”特征与其形成环境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豆岩是指广泛产出于我国南方早-中三叠世地层之间的一套粘土岩。它具有层位稳定、厚度薄,分布广泛等特点,成为地层上典型的标志层。它不仅反映了早三叠世末期区域构造运动和火山喷发活动,同时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峨眉山龙门硐剖面绿豆岩的岩矿特征与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所收集的上扬子地区其他剖面绿豆岩资料,比较各地绿豆岩岩矿特征、地化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它们的形成环境。通过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能谱分析,表明龙门硐绿豆岩矿物成分主要为伊利石、玉髓、方解石;根据火山碎屑岩分类方案将其纳入火山碎屑沉积岩类,定名为“含硅质豆粒伊利石黏土岩”。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龙门硐绿豆岩具有富钾、钠、锂,轻稀土相对富集、Ce相对富集,Eu相对亏损的特征。绿豆岩的主要组成成分为黏土矿物与硅质颗粒,黏土矿物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类型与组合。与普通的黏土岩相比,绿豆岩具有Si O2、Mg O、K2O含量相对较高,Ca O、Na2O、Al2O3含量较低的特点;与酸性火成岩相比,绿豆岩具有Si O2含量较低,Mg O、K2O含量相对较高的特点;而与中性、基性火成岩相比,绿豆岩的Si O2、K2O含量相对较高,而Na2O、Al2O3、Mg O的含量相对较低。绿豆岩中大离子亲石元素普遍相对富集,多数地区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都是轻稀土富集型。但是不同地区绿豆岩也有一定差别,最明显的就是龙门硐、铜梁、温泉镇等四川-重庆区域内的绿豆岩普遍含有极高的Li元素,而以大寨和龙广镇为代表的的贵州地区绿豆岩中却普遍缺乏Li。作为一种由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灰经过搬运沉积与蚀变所形成的水云母黏土岩,绿豆岩的原始岩浆成分必然会对它的岩矿特征与地化特征产生某种影响。研究表明,龙门硐绿豆岩及上扬子其他区域绿豆岩的母岩成分类型均属于亚碱性类的流纹英安岩-石英安山岩-安山岩系列。绿豆岩原始岩浆的构造环境的研究表明上扬子地区绿豆岩的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边缘弧与演化的大洋弧,并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推测上扬子地区绿豆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很可能是右江盆地的岛弧及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且火山灰来源也正是右江盆地。中三叠世时,上扬子地区存在多种沉积环境。龙门硐、重庆铜梁、北碚和黔北大方地区的绿豆岩位于局限台地中环境;渝北温泉镇绿豆岩存在于陆棚环境中;湖北地区的绿豆岩基本存在于潮坪-泻湖环境;贵州龙广镇、大寨绿豆岩处于开阔台地环境;陕西西乡与镇巴两处的绿豆岩则存在于深水陆棚中。所有环境中的绿豆岩均具有富Si O2、Al2O3,贫MnO、Na2O、P2O5、TiO2的特征。通过绿豆岩的地球化学资料对绿豆岩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做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龙门硐绿豆岩沉积时的水体氧化还原条件以亚还原-还原环境为主;水体古盐度盐度整体为微咸水-咸水环境,盐度变化经历了由微咸水逐渐咸化,然后又淡化为微咸水的过程。上扬子地区绿豆岩沉积时水体氧化-还原条件总体以亚氧化-亚还原为主;水体古盐度基本都为微咸水-咸水,但各地咸化程度不同。

郭娜,肖南,王涛,张公文[5](2019)在《垫江盐盆岩盐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文中指出垫江盐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早中三叠世嘉陵江、雷口坡时期广泛接受蒸发型盐类沉积,在长寿—垫江—带形成了多期次岩盐沉积。通过对区内岩盐、油气钻井含盐系对比分析发现,垫江盐盆具有3个成盐期: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四段二亚段(T1J4-2)、四段四亚段(T1J4-4)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一段一亚段(T2l1-1),岩盐直接顶底板为硬石膏岩或杂卤石,从T1J4-2至T2l1-1,岩盐沉积具有层数变多、厚度变薄、向北东方向缩小的趋势。另外,通过DTM分析编制的岩盐沉积等厚线图,为垫江盐盆岩盐资源潜力估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据估算垫江盐盆岩盐远景资源量约300亿t,其中未受构造影响区块资源量约230亿t。

许光[6](2019)在《四川盆地东北缘三叠纪构造体制转换与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从新元古代至新生代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对盆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构造改造,为多种能源的共生富集提供有利条件。三叠纪是四川盆地构造体制发生转换的重要时期,构造环境从被动大陆边缘转换为前陆盆地,海相沉积环境转变为陆相沉积。构造体制转换过程引起的沉积相变、构造改造和物源变化为油气、页岩气、钾盐、锂矿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赋存创造了良好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孕育了元坝气田、普光气田、农乐钾盐矿、广旺煤田、华蓥山煤田等大型矿(气)田。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富集油气、钾盐、锂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富集煤、油气、页岩气。嘉陵江组、雷口坡组时期,四川盆地东北缘处于从向北倾斜的陆架-斜坡转向北侧隆起的海相前陆的障壁岛沉积环境,主要沉积相为潮坪-泻湖-盐湖相等,盐类、锂矿主要富集在潮上带盐溶角砾岩以及白云岩中,油气主要富集在礁滩和粒屑滩的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和鲕粒灰岩等有利储层中。须家河组时期,研究区处于前陆盆地陆相沉积环境,沉积相主要为冲积扇-三角洲-湖泊相,煤炭主要富集在三角洲沼泽相煤层中,油气储集在河流-三角洲相的砂岩中。三叠系天然气主要赋存于三种类型的含油气系统中:下生上储型含油气系统的飞仙关组鲕粒滩白云岩、嘉陵江组缝隙型碳酸盐储层中,自生自储型的须家河组碎屑岩中和上生下储型的雷口坡组风化壳地层中。煤炭主要赋存于须家河组须一段、须三段陆相地层中。岩盐主要由固相岩盐和卤水型盐矿两种类型赋存于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地层中。古构造分析表明,古凹陷为成盐的有利区域,而古凸起周缘发育的礁滩相成为油气有利区。后期构造运动使得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发育滑脱层,为多种能源的共生提供条件。矿物学、岩石学和年代学等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绿豆岩是钾盐中钾元素的重要来源,其物源主要来自北大巴山地区252Ma岩浆岩。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油气主要来自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烃源岩。须家河组重矿物和电子探针表明,物源主要来自北大巴山。根据盆地周缘造山带流体的体系组成及内部的有机流体特征角度系统,研究区油气和钾盐、锂矿等多种能源矿产资源受控于同一造山带流体。四川盆地构造体制转换过程中构造流体分为两期,早期为主要的成矿(藏)流体,均一温度较高,晚期流体与成矿(藏)无关,均一温度较低。盐水-油气流体运移时限为晚三叠世,与印支期-燕山早期的逆冲推覆造山作用相一致,造山带流体作为载体及源区参与盆地内多种能源的物质来源、运移和储集过程。

薄婧方,姚建新,林宝玉,刘惟庆,李明[7](2019)在《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分布及时代》文中指出在综合分析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的三叠纪地层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研究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的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地层中初步识别出5组12段海相红层,分别是:飞仙关组(大冶组)红层(印度阶)、嘉陵江组红层(奥列尼克阶)、雷口坡组(巴东组)红层(安尼阶)、天井山组红层(拉丁阶)和马鞍塘组红层(卡尼阶),并将这些红层与相邻地区(湖北中西部和贵州)三叠纪海相红层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研究区所有海相红层均属于滨海-浅海陆棚相红层,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的碎屑物质及Fe2O3主要来源于康滇古陆和龙门山等高地。同时,文中还探讨了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纵向分布与古气候、古纬度、水深、植被、矿产、岩石颜色、构造运动等之间的关系。上述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全国乃至全球三叠纪海相红层分布规律研究和时代对比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童金南,楚道亮,梁蕾,舒文超,宋海军,宋婷,宋虎跃,吴玉样[8](2019)在《中国三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三叠系分布广泛,海、陆相地层同时发育,既有典型的南海北陆空间分异,也有下海上陆的时间转变,地层结构十分复杂.中国南方拥有三叠系底界的全球年代地层界线层型(GSSP),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三叠系(尤其中三叠统之上及陆相地层)具有显着的地方性,难以进行全球对比.因此,中国的三叠系既有国际研究的热点,也有地层学研究的科学难题.文章通过系统总结和分析中国三叠纪地层学相关资料,从年代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化学地层等方面,初步建立中国的三叠纪综合地层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三大构造古地理区的岩石地层序列提出一个框架性的地层对比关系.综合分析表明,虽然经典的三叠纪生物和年代地层学研究是以菊石作为基础的,但牙形石在年代地层界线研究中更具有优势.中国仍具有竞争奥伦尼克阶底界和安尼阶底界GSSP的潜力.借助于二叠纪-三叠纪"过渡层"及相关生物-环境事件标志,结合叶肢介、脊椎动物、古植物等生物地层学研究,能够建立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对比关系.碳同位素已成为三叠纪海相地层的有效对比手段,而氧同位素(其所反映的温度变化)和锶同位素则可能是建立海、陆相地层联系的重要桥梁,但目前尚无陆相地层对照研究.鉴于中国三叠系大部分层段以及陆相地层尚难进行国际对比,当前提出的中国三叠纪海、陆相地层建阶方案,对中国三叠纪地层学及相关研究工作还是必要的,但需要在概念上尽量与国际接轨,并尽快加强研究,完善其定义.

张宏洋[9](2018)在《宣(城)—广(德)盆地构造演化及地质意义》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已发现大量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含有石油与天然气,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而分布于下扬子板块内部的宣—广盆地在油气方面尚无突破,相对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在对前人研究资料的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以构造地质研究为主线,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结合区域动力学背景,对宣广盆地的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盆地基底由震旦纪至中三叠世海相沉积组成,其基底经历了印支期造山的逆冲挤压而发育的前陆变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左行走滑剪切等一系列构造变形。宣—广盆地属于早白垩世至古近纪时期受到伸展断陷而形成的叠合型断陷盆地,具有西断东超的盆地特征,在盆地区域表现为重低及磁低的特征;新近纪以来遭受到逆冲挤压而产生反转。本文探讨了盆地形成时期的动力学背景,即震旦纪至中三叠世时期,盆地基底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主要接受了海相沉积;受印支运动华南与华北板块的陆—陆碰撞影响,发育了前陆褶皱、逆冲挤压变形;中生代以来(J3-K1),受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基底经历了左行平移剪切活动;K1晚期—古近纪时期,受太平洋板块和区域地幔上涌,产生区域伸展正断(控制了盆地的形成);新近纪以来,依然受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影响,使得盆地抬升并遭受反转。

李文博[10](2018)在《川东北三叠系杂卤石矿层形成条件及成因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钾盐是关系国家农业安全、经济建设和资源安全的战略性紧缺资源,杂卤石作为典型的难溶性钾盐矿物是钾盐潜力资源。川东北地区三叠系地层中蕴藏有极其丰富的杂卤石资源,关于其形成条件及成因机理有多种不同看法,尚未形成统一定论,研究上述问题对指示川东北地区乃至整个四川盆地钾盐勘探,揭示四川盆地海相蒸发岩的演化,丰富和完善中国海相成钾机制研究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价值。随着现代地质学的发展,有必要将沉积相分析、层序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地球物理等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引入到此问题的研究中。本文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川东北地区已有盐/钾、油/气勘探、区域地质调查、物探、钻探、地球物理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资料,结合野外露头剖面勘查测量、采样分析、钻测井资料分析等综合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前人基础地质资料,结合实地地质调查工作,在详细研究川东北地区地质剖面及钻井剖面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对比盐/钾井、油/气井资料,进一步厘定川东北地区杂卤石矿层的地层及构造特征:川东北地区三叠系含杂卤石地层主要为中下三叠统雷口坡组(T2l)及嘉陵江组(T1j),主要有2个成矿期:嘉陵江组四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1j4-2),嘉陵江组五段第二亚段沉积期(T1j5-2)雷口坡组一段第一亚段沉积期(T2l1-1),主要含矿岩系有三类:T1j4-2T1j5-2、T2l1-1含矿岩系;剖面类型为T1j5-2T2l1-1型(包括T1j4-2型)含盐剖面。2、通过对典型剖面的野外观察,根据岩相组合特征、沉积构造、薄片鉴定等研究,结合测井、地震资料分析,确定川东北地区早中三叠世沉积环境属于浅水碳酸盐岩-蒸发岩台地,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雷口坡组主要为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形成蒸发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等3种主要的沉积相,重点层段T1j4-2、T1j5-2与T2l1-1段主要发育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环境。以三级层序或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系统编制了川东北地区嘉陵江组-雷口坡组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件。3、通过综合分析,认为川东北地区三叠系杂卤石矿层形成条件与诸多因素(如古气候、古地理、古构造、盆地系统等)皆有关联,其成因复杂,原生及交代成因兼而有之,既可能有富K+、Mg2+卤水交代石膏及硬石膏或其他盐类矿物,也可能有不同水体的混合掺杂;T1j4-2时期长寿-垫江地区、T1j5-2T2l1-1时期南充-广安-渠县,垫江一带具备形成杂卤石矿层的可能性。

二、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演化研究现状
        1.2.2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油气显示研究现状
        1.2.3 川西坳陷北段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现状
        1.2.4 川西坳陷北段海相烃源岩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早古生代川西坳陷北段构造-沉积格局
    2.1 川西坳陷北段晚三叠世前构造-沉积背景
        2.1.1 前寒武纪
        2.1.2 寒武纪-志留纪
        2.1.3 泥盆纪-石炭纪
        2.1.4 二叠纪
        2.1.5 三叠纪
    2.2 绵阳-拉张槽北段构造特征
        2.2.1 早寒武世“绵阳-长宁”拉张槽的发现与提出
        2.2.2 绵阳-长宁拉张槽北段东侧特征
    2.3 天井山古隆起形成与演化过程
        2.3.1 天井山古隆起区地层接触关系
        2.3.2 早古生代拉张-挤压构造性质转变
第3章 深层海相油气地质特征
    3.1 以下寒武统为主的多源供烃
        3.1.1 样品与实验方法
        3.1.2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层系展布特征
        3.1.3 下寒武统烃源岩
        3.1.4 川西坳陷北段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比对
    3.2 川西北地区灯影组、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2.1 多层系储层宏观特征
        3.2.2 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
        3.2.3 中二叠统栖霞组优质储层特征
    3.3 复合输导系统特征
        3.3.1 不整合面输导系统
        3.3.2 断裂系统特征
    3.4 晚三叠世后复杂构造背景与油气保存条件
        3.4.1 深埋藏-强隆升构造特征
        3.4.2 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厚度与流体封隔效应
        3.4.3 深埋藏-强隆升背景下油气保存条件评价
第4章 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油源示踪
    4.1 川西坳陷北段古油藏分布
    4.2 寒武系-侏罗系古油藏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2.1 厚坝-青林口侏罗系油砂、稠油
        4.2.2 天井山地区泥盆系古油藏
        4.2.3 矿山梁-碾子坝背斜及前缘多层系多相态古油藏
    4.3 古油藏油源示踪
        4.3.1 灯影组储层沥青的地化指示意义
        4.3.2 δ~(13)C同位素特征
        4.3.3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第5章 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
    5.1 川西坳陷北段多样多期成藏特征
        5.1.1 川西坳陷北段成藏类型判别
        5.1.2 古油藏的形成与调整
        5.1.3 古油藏-现今气藏四中心耦合成藏过程
    5.2 构造演化格局与油气地质意义
        5.2.1 拉张槽与生烃中心
        5.2.2 拉张槽-古隆起-盆山结构与油气地质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及储层控制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构造背景
    2.3 沉积背景
    2.4 地层概况
3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层序界面类型及其特征
    3.2 层序界面识别
    3.3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3.4 层序地层对比
4 沉积相展布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2 沉积相类型划分
    4.3 实测剖面相分析
    4.4 连井沉积相对比
    4.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5 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5.1 储集空间类型
    5.2 储层物性特征
    5.3 储层类型及特征
    5.4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四川盆地地质结构及叠合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叠合盆地研究现状
        1.2.2 盆地动力学研究现状
        1.2.3 四川盆地地质结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前震旦系
        2.2.2 震旦系
        2.2.3 古生界
        2.2.4 中生界
        2.2.5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演化
        2.3.1 扬子克拉通
        2.3.2 秦岭造山带
        2.3.3 龙门山构造带
        2.3.4 松潘-甘孜褶皱带
第3章 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特征
    3.1 盆地深部结构
        3.1.1 航磁异常反映的深部结构
        3.1.2 重力异常反映的深部结构
        3.1.3 岩石圈结构
    3.2 基底断裂分布
        3.2.1 一级基底断裂
        3.2.2 二级、三级基底断裂
    3.3 盆地基底结构特征
        3.3.1 基底的纵向分层结构
        3.3.2 基底的横向分块结构
        3.3.3 基底构造单元划分
    3.4 基底结构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第4章 四川盆地盖层结构及其叠合特征
    4.1 地震剖面基本地质特征
    4.2 不整合面识别与盖层结构
        4.2.1 关键不整合面识别及其特征
        4.2.2 构造层划分
    4.3 不同地质时期盆地原型
        4.3.1 震旦纪-志留纪(Z-S)盆地原型-克拉通裂陷盆地
        4.3.2 泥盆纪-中三叠世(D-T2~l)盆地原型-克拉通拗陷盆地
        4.3.3 晚三叠世早期(T_3x~1-T_3x~3)盆地原型-断陷盆地
        4.3.4 晚三叠世晚期-侏罗纪(T_3x~4-J)盆地原型-拗陷盆地
        4.3.5 白垩纪-第四纪(K-Q)盆地原型-前陆型盆地
    4.4 盆地叠合模式
第5章 四川盆地基底对盖层的控制作用
    5.1 基底控制盆地后期构造格局
        5.1.1 基底结构控制现今盆地宏观格局
        5.1.2 基底断裂活动控制盆内凹陷与隆起的发育
    5.2 基底控制上覆地层的古构造演化
    5.3 基底断裂对盖层沉积的控制作用
        5.3.1 基底断裂对龙王庙组沉积的控制作用
        5.3.2 基底断裂对长兴组沉积的控制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上扬子地区中三叠统“绿豆岩”特征与其形成环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3.1 绿豆岩岩矿特征的研究现状
        1.3.2 绿豆岩地球化学与形成环境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地质构造及沉积演化
第3章 剖面概况及研究方法
    3.1 龙门硐剖面区位及地层
    3.2 实验研究方法
第4章 绿豆岩岩矿特征
    4.1 四川龙门硐剖面绿豆岩岩矿特征
    4.2 重庆地区绿豆岩岩矿特征
    4.3 贵州绿豆岩岩矿特征
    4.4 上扬子地台绿豆岩岩矿特征比较
    4.5 小结
第5章 绿豆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全岩主量元素特征
        5.1.1 四川龙门硐剖面绿豆岩主量元素特征
        5.1.2 重庆地区绿豆岩主量元素特征
        5.1.3 贵州绿豆岩主量元素特征
        5.1.4 上扬子地台绿豆岩主量元素特征差异
    5.2 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
        5.2.1 龙门硐剖面绿豆岩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
        5.2.2 重庆地区绿豆岩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
        5.2.3 贵州地区绿豆岩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
        5.2.4 小结
第6章 绿豆岩特征与形成环境关系
    6.1 母岩成分
    6.2 构造环境
    6.3 绿豆岩岩矿特征与沉积环境
    6.4 不同沉积环境中绿豆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
    6.5 绿豆岩地化特征对沉积环境的指示
        6.5.1 氧化-还原条件分析
        6.5.2 古盐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垫江盐盆岩盐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区地质背景
2 垫江盐盆岩盐沉积特征
    2.1 嘉陵江组四段二亚段(T1j4-2)成盐期
    2.2 嘉陵江组四段四亚段(T1j4-4)成盐期
    2.3 雷口坡组一段—亚段(T2l1-1)成盐期
3 岩盐资源潜力
    3.1 预测要素
    3.2 预测区岩盐等值线的圈定与预测单元的划分
    3.3 资源量预测方法
    3.4 预测结果及资源潜力
4 结论与探讨

(6)四川盆地东北缘三叠纪构造体制转换与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技术思路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演化概况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断裂特征
    2.4 古地理环境
    2.5 古气候环境
    2.6 多种能源矿产分布及特征
第3章 样品采集、处理及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 测试分析与处理方法
第4章 构造体制转换过程的沉积响应
    4.1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4.2 下三叠统嘉陵江组
    4.3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
    4.4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4.5 沉积演化
第5章 构造体制转变中成矿物质来源变化
    5.1 碎屑组分特征
    5.2 砾岩沉积特征
    5.3 古水流方向
    5.4 重矿物变化特征
    5.5 绿豆岩
第6章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多种能源和矿产成矿特征
    6.1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天然气藏成藏特征
    6.2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煤系成藏特征与聚煤规律
    6.3 川东北地区三叠系盐类矿产成矿规律
    6.4 沉积环境对多种能源矿产的制约
    6.5 油气、煤炭和卤水等成矿物质来源
    6.6 小结
第7章 构造体制转换对多种能源矿产制约
    7.1 构造环境转变控制矿产资源纵向分布
    7.2 构造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地质流体作用
    7.3 构造流体对多种能源矿产成矿控制
    7.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分布及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东部、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形成的地质背景及沉积环境
    1.1地质背景
    1.2岩相古地理及沉积环境
        1.2.1早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及沉积环境
        1.2.2中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及沉积环境
        1.2.3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及沉积环境
2四川东部、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的地层层序及岩石特征
    2.1四川东部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特征
        2.1.1飞仙关组红层[TFRB] (T-三叠纪, F-飞仙关组, RB-红层)
        2.1.2嘉陵江组红层[TJRB] (T-三叠纪, J-嘉陵江组, RB-红层)
        2.1.3雷口坡组红层[TLRB] (T-三叠纪, L-雷口坡组, RB-红层)
        2.1.4天井山组红层[TTRB] (T-三叠纪, T-天井山组, RB-红层)
        2.1.5马鞍塘组红层[TMRB] (T-三叠纪, M-马鞍塘组, RB-红层)
    2.2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特征
        2.2.1大冶组海相红层[TDRB] (T-三叠纪, D-大冶组, RB-红层)
        2.2.2嘉陵江组海相红层[TJRB] (T-三叠纪, J-嘉陵江组, RB-红层)
        2.2.3巴东组海相红层[TBRB] (T-三叠纪, B-巴东组, RB-红层)
3四川东部及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Fe2O3和FeO含量简述
4四川东部及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的分类
    4.1古代海相红层分类简介
        4.1.1根据岩石类型划分
        4.1.2根据海水深度和海域划分
    4.2四川东部-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分类
        4.2.1根据岩石类型分类
        4.2.2根据沉积环境、海水深度、构造位置等分类
5四川东部-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与邻区的对比
    5.1与湖北省中西部三叠纪海相红层的对比
    5.2与贵州三叠纪海相红层的对比
        5.2.1与黔北-黔西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的对比
        5.2.2与黔中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的对比
    5.3与黔南 (右江) 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的对比
6结论

(8)中国三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三叠纪年代地层研究历史和现状
3 中国三叠纪综合地层框架
    3.1 中国三叠纪年代地层框架
        3.1.1 印度阶 (Induan)
        3.1.2 奥伦尼克阶 (Olenekian)
        3.1.3 安尼阶 (Anisian)
        3.1.4 拉丁阶 (Ladinian)
        3.1.5 卡尼阶 (Carnian)
        3.1.6 诺利阶 (Norian) 和瑞替阶 (Rhaetian)
    3.2 中国三叠纪生物地层框架
        3.2.1 中国海相三叠纪生物地层框架
        3.2.2 中国陆相三叠纪生物地层框架
    3.3 中国三叠纪磁性地层框架
    3.4 中国三叠纪化学地层框架
    3.5 中国三叠纪岩石地层对比框架
4 结论和问题讨论
    4.1 三叠纪年代地层系统及中国建阶
    4.2 三叠纪年代地层对比及生物-环境-年代地层研究
    4.3 三叠纪年代地层框架及延伸研究

(9)宣(城)—广(德)盆地构造演化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1.3 前陆盆地研究现状
    1.4 断裂与盆地演化关系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小结
第三章 宣—广沉积盆地特征
    3.1 盆地基底特征
        3.1.1 盆地基底结构
        3.1.2 盆地基底构造
        3.1.3 盆地基底演化特征
    3.2 盆地构造单元
        3.2.1 皖南坳陷构造单元
        3.2.2 常州—宣城断陷盆地带
    3.3 盆地沉积特征
第四章 应力场分析
    4.1 应力场分析原理及方法
    4.2 应力场数据分析结果
    4.3 应力场分析
        4.3.1 晚三叠—中侏罗逆冲挤压(逆冲推覆)
        4.3.2 晚白垩—古近纪伸展应力
        4.3.3 新近纪以来盆地挤压反转
第五章 盆地演化特征
    5.1 盆地演化特征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川东北三叠系杂卤石矿层形成条件及成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杂卤石成因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杂卤石地质工作现状
    1.3 研究区自然经济及交通位置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完成工作量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含杂卤石地层特征
    2.3 区域构造
    2.4 遥感解译特征
第3章 杂卤石典型矿床及矿石特征
    3.1 典型矿床概述
        3.1.1 渠县农乐杂卤石型钾盐矿矿床
        3.1.2 川红81井杂卤石型钾盐矿矿床
    3.2 含矿岩系特征
    3.3 杂卤石矿石类型及特征
        3.3.1 杂卤石矿石类型及基本特征
        3.3.2 含矿层地震反射特征
        3.3.3 含矿层测井解释特征
第4章 含杂卤石层沉积环境
    4.1 含杂卤石剖面类型
    4.2 沉积体系
    4.3 岩相古地理特征
        4.3.1 沉积背景
        4.3.2 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
        4.3.3 重点层段岩相古地理
第5章 杂卤石矿层形成条件及成因机制
    5.1 杂卤石矿层形成条件
        5.1.1 有利成矿时期及成矿位置
        5.1.2 杂卤石矿层形成条件分析
    5.2 杂卤石成因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西坳陷北段复杂地质构造背景下深层海相油气成藏过程研究[D]. 梁霄.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2]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特征及储层控制因素分析[D]. 王纯豪.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四川盆地地质结构及叠合特征研究[D]. 李洪奎.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4]上扬子地区中三叠统“绿豆岩”特征与其形成环境关系研究[D]. 芦云飞.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垫江盐盆岩盐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J]. 郭娜,肖南,王涛,张公文. 矿产勘查, 2019(07)
  • [6]四川盆地东北缘三叠纪构造体制转换与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特征研究[D]. 许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三叠纪海相红层分布及时代[J]. 薄婧方,姚建新,林宝玉,刘惟庆,李明. 地质学报, 2019(02)
  • [8]中国三叠纪综合地层和时间框架[J]. 童金南,楚道亮,梁蕾,舒文超,宋海军,宋婷,宋虎跃,吴玉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01)
  • [9]宣(城)—广(德)盆地构造演化及地质意义[D]. 张宏洋. 合肥工业大学, 2018
  • [10]川东北三叠系杂卤石矿层形成条件及成因机理研究[D]. 李文博.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  

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