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为中心的业务战略

以能力为中心的业务战略

一、以能力为核心的经营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戚聿东,杜博,温馨[1](2021)在《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使命嵌入与模式选择——基于3家中央企业数字化典型实践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面临功能使命新内涵、分类改革新思路和数字化发展新趋势的嵌套融合,要求国有企业创新开展数字化战略变革,支撑企业高质量履行国家使命。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基于3家中央企业的数字化变革实践,系统探索国家使命嵌入国有企业数字化变革的机制与路径,以及在不同使命导向下国有企业数字化变革的模式选择。研究发现:(1)新时期国有企业聚焦经济发展、战略支撑和公共服务的功能使命,由商业功能性、战略功能性和公共功能性国有企业分类承担;(2)基于"定位机制—映射机制"的"外循环"路径和国有资本战略定位的"内衔接"路径构成了国家使命对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的"双重双向"嵌入机制,引领国有企业构建市场导向型、能力导向型和公共导向型的数字化变革模式;(3)3类变革模式分别产生了敏捷强化、韧性强化和适应性强化的作用机制,支撑国有企业分类履行功能使命。本文通过构建国家使命导向下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的理论模型,试图弥补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模式整合不足等研究缺口,并揭示数字化战略变革支撑国有企业履行功能使命的中介作用机制。

任家亮[2](2020)在《基于客户需求导向企业技能人才供应链研究 ——以南京熊猫电子制造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核心是创新能力不强,实质是人才不强。《中国制2025》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创新做出的顶层设计,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各类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人阶级队伍的核心骨干和优秀代表之一,也是我们国家创新技术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对推动国家技术创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处于充分竞争领域的国有制造型企业的技能人才规模及质量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质量。制造型企业的性质就决定了制造人才也就是技能人才尤为重要,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就是把实验室、图纸上的产品变为实实在在的高品质的商品,这也决定了制造型企业能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针对这个问题,本文从“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出发,引用近年来国际、国内人才供应链的概念和基本做法,紧紧结合熊猫制造技能人才培养、管理等实际,着重从人才规划、人才盘点、人才培养、人才补给、考核激励五个方面提出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技能人才供应链设计方案。全文共分为6章。其中前两章主要阐述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现状进行简要概括。第三章结合熊猫制造实际,深入分析了熊猫制造技能人才管理现状。第四章结合人才供应链建设要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熊猫制造技能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为构建技能人才供应链提供了依据。第五章结合熊猫制造产业发展特点和技能人才培养管理实际,着重从制定短期敏捷的人才规划、进行标准灵活的人才盘点、以能力矩阵为基础ROI最大化的人才培养、建立技能人才多元化无时差人才补给机制、优化考核激励机制五个方面,即从动态短期的人才规划、灵活标准的人才盘点、ROI最大化的人才培养、无时差的人才补给、建立统一分层的考核激励机制五个方面,提出能够满足企业发展和客户需求的技能人才供应链设计方案。第六章为总结与展望对通过总结并分析创新点和存在的局限性。

沙首伟[3](2021)在《建筑企业国际化人才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于中国高铁“走出去”视角》文中指出中国高铁在“走出去”过程中,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迅猛发展必将继续保持。对中国高铁“走出去”而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最根本的支撑和保障。基于对建筑企业高铁“走出去”发展现状、人员构成、管理方式等的系统分析,本文选择对拓展国际市场至关重要的人才管理作为研究重点,旨在通过优化建筑企业国际市场人才管理策略进而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具体而言,主要以“能力素质”和“知识管理”为主线,重点研究了国际市场项目人才所需的关键能力素质、不同层级能力素质的重要性,国际化人才知识管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人才能力和知识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基于能力素质及知识管理的人力管理策略。融合能力素质理论及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完善建筑企业国际市场人才的人才战略规划、人才招聘与配置、人才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及员工关系管理等人才管理的6个模块关键内容,丰富现有的建筑企业人才管理理论与应用,以期为身处激烈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中国建筑企业在人才支撑方面提供准确分析、科学支持和实战参考。能力素质是个人所具备的潜在的、不明显的、深层次的特征,可以有效区分绩效出色者与绩效一般者的个体特征。为深入分析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市场人才的能力素质,本文对多家建筑企业中海外项目绩效优秀的员工和绩效一般的员工进行了关键行为事件访谈,通过编制行为量表、问卷调查、统计检验和分析,建立了包括自我指向能力维、元能力维、他人指向能力维三个维度的海外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对不同岗位级别能力素质的重要性进行了差异分析与检验。为更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的海外竞争环境,国际化人才除了具备对应的能力素质外,还应有效地获取新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实现知识创新。本文结合海外市场特点,构建了中国高铁“走出去”海外人才的知识管理水平及知识是管理水平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并提出知识管理水平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同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各假设的合理性,并结合模型验证的结果提出基于知识管理水平框架、知识管理个人影响因素、组织影响因素及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的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管理水平提升方案。为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持续提升策略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方案。个人能力素质和知识水平相互关联、互为依托。仅仅提高个人能力亦或提高个人知识都不会是最佳方式。因此,本文采用粗糙集理论探究了能力和知识之间的联动关系,并进行了决策应用分析。通过以能力素质模型24项能力元素作为条件属性,知识结构3个维度指标作为决策属性构建决策表,运用遗传算法融合粗糙集算法对条件属性进行约简,得到可以较好预测个人知识水平的7项能力,在此基础上对知识和能力进行依赖度分析并对决策应用可能性进行了探索研究。为促使能力和知识的联动关系更具有可操作性,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对海外人才管理工作的支撑作用。本文基于能力视角和知识管理视角分别基于人才管理6大模块提出高铁“走出去”海外项目人才管理优化建议。能力素质模型从员工关键行为能力出发,将绩效优秀员工关键行为能力转化为岗位能力要求,可以作为人力资源部门“选、用、育、留”的参考依据。知识管理本质上是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上充分考虑人是知识的产生源泉和关键载体的属性,同时考虑知识型员工相对普通员工而言的特有属性,以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价值,并为组织内员工能力素质的提升提供管理手段的支持。从能力素质和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为海外人才管理提供了一条创新性思路。

张小梨[4](2020)在《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与梦想,也是今天我们汲汲以求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主题。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十分重大。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国现代化走了一条不寻常的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道路,中国教育现代化裹挟在社会整体现代化浪潮中瞄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书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职业教育因在教育整体系统中与经济社会直接而又紧密的关系,其现代化历程更具丰富、多彩与艰难,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时代课题。研究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多种视角,多种核心议题,但是基于中国幅员广阔、发展模式与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无疑是透视现代化发展的的重要观察点。可以说,没有区域的率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全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我国区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深圳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已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辉煌成就的缩影和体现,对深圳这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无疑最具典型性和可借鉴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深圳的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一个原本典型的农村教育在深圳实现现代化伟大历程中走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又经历了怎样的一种变迁?本文在分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城市特点,包括发展的动力、发展的速度、模式等发展道路、特色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框架,综合运用历史的、调查的、比较的等研究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首先,“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中,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定位十分特殊。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历程置于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本研究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和区域化发展,研究分析职业教育在政策规范治理下的应然状态,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水平和我国职业现代化区域化建设路径,从而为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撑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重点对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深圳经济社会的关系问题。即从与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到适度超前发展、科学发展、自主发展、跨越发展再到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次,经过40多年的探索,深圳作为经济特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本研究将之概括为: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第三,论文从人的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描绘了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尤其重要的是揭示出这些目标实现的路径,如通过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促进人的现代化;通过制度的创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通过产教深入融合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通过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和国际化等。最后,论文在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出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以及所存在的问题。

陆海[5](2020)在《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更关注生活质量尤其是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问题,而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比较薄弱,医药卫生人才极度短缺和培养质量不高,医药卫生人才培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瓶颈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认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医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也要有效区分,不能简单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或者非医学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照抄照搬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医学类职业教育必须根据医药卫生行业特性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用以保障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医药卫生技能型人才。教育质量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内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尤为重要。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非只是一个教育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控制和“双高计划”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制订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意义。本论文主要通过教育评价学、职业教育学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有关纲领性文件的学习;结合卫生职业教育特点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提出建立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逻辑框架和指标设置构想,还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讨论建立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路径与效果。论文按“理论基础—探讨研究—实证分析—路径与方法--结论与展望”的逻辑行文。第一章阐述研究背景,评析研究现状,厘清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界定相关概念。第二章从“重要性”、“必要性”和“实践意义”三个方面说明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所在。第三章探讨建立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策略。建立体系必须了解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和解决目前国内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借鉴职业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做法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教学标准,笔者总结出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逻辑框架,并对指标体系的建立也做了初步探讨。第四章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讨论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现路径与效果。附录部分包含医药卫生类高职运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一个案例--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及分析报告。分析数据来源于该校2015-2018届毕业生培养数据。

黄蓝紫[6](2020)在《二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二战后至今是英国职前教师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经过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此前建立起来支撑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开始瓦解,英国职前教师教育也在各种社会压力下开始转型。通过相关政策的推动,英国职前教师教育历经强调规模扩张、突出质量与能力、注重标准与专业、追求卓越四个发展阶段,在培养目标、模式、标准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成效显着。同时,战后英国独特的两党交替执政模式,以及政党、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机构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导致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彰显着政治和利益属性。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切入视角,研究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推动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一方面可以丰富对英国教师教育史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拓宽了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视野,这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改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力求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视角,以政党交替为纵向划分依据,结合公共政策学的横向分析框架,对不同历史时期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文本进行剖析,以探究政策的阶段性议题和影响政策形成的内外动因。同时,通过梳理政策变迁的轨迹与总结其特征,分析导致政策变迁的利益博弈,进而归纳出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提出对我国的启示。具体而言,本研究基本观点如下。第一,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经历了强调数量扩张、突出质量与能力、注重标准与专业、追求卓越四个阶段。二战后至1979年的“共识政治”时期,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主题是强调数量扩张。英国政府通过颁布《麦克奈尔报告》、《罗宾斯报告》和《詹姆斯报告》扩大了职前教师教育规模,提高了职前教师教育学术地位,确立了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一体化的培养路径。20世纪70年代保守党上台执政,受撒切尔主义意识形态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影响,英国政府通过颁布多个政策,拓宽注重实践的师资培训途径,制定能力本位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立多个职前教师教育督查机构,进而确立了质量与能力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主题。同时,中央政府逐渐加强对职前教师教育的控制,鼓励职前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市场化竞争。1997年新工党执政后,处于世纪之交的英国在“第三条道路”的指导下致力于提高基础教育标准与质量。为此,新工党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合格教师标准、拓展合格教师准入途径等政策确立了注重标准与专业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主题。2010年后,联合政府确立了培养“卓越教师”的发展方向,通过《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白皮书、《2012教师标准》和《卓越教师标准》的颁布实现了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卓越化。第二,1944至2015年,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内容从注重理论和数量转向注重实践和能力;从教师教育自治转向中央问责制;从注重能力转向基于标准;从基于标准转向追求卓越。导致政策发生上述变化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职前教师教育的掌控者:政府;职前教师培训权的争夺者:高等教育机构、中小学;自身利益的维护者:教师。此外,不同执政党、教师与中央政府,以及高等教育机构与中小学之间的利益博弈直接导致了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第三,通过探讨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博弈,不难发现,实现职前教师教育整体利益最大化的途径即构建职前教师教育领域多元平衡的发展格局。首先,应当倡导职前教师教育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政府、中介机构、职前教师教育机构和中小学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协同配合。其次,追求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持续开发针对不同生源、多机构共同参与的教师培养模式。最后,实行职前教师教育生源选拔的多元化。

吴永祥[7](2018)在《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能力思想视域》文中提出21世纪的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以人的能力为中心的时代。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共同强化着知识和人才在国力增强和社会繁荣中的关键作用。大学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研究型大学作为大学中的先驱,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教师是大学的生命线,大学是教师的集合体,“大学者,非大楼也,有大师之谓也。”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是促进每位教师自由、全面、创新、和谐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尚未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人事制度存在诸多弊端,重“物”轻“人”,重管理控制轻服务激励,一定程度忽视了教师的主体性;存在着“大师”缺乏、教师潜能开发利用效率低、教师流动不合理、竞争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开放协作、全面协调、自主创新、和谐共生的教师发展生态尚未形成。这些都阻滞着研究型大学开展“双一流”建设,束缚着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深度与广度。基于上述背景和现实思考,论文以马克思能力思想为指导,统领全文,深入探寻马克思能力思想与教师能力建设的内在契合性,尊重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弥补以往相关研究中理论支撑不足的问题。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全面省察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坚持理论先导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提出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目标、原则和设计方略。从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劳动特点、发展需要等出发,从道德素养、学识素养、创新素养、心智潜能等方面建构充满生机活力、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结构要素体系。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战略路径,实现“供给侧”(研究型大学、政府、社会)与“需求侧”(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内、外部互动融合:一方面,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认同培育、职业压力调适、自我效能感发挥、核心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全程化、多路径建构教师自主发展体系,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开发自身潜能;另一方面,从社会支持系统、学校支持系统、权利保障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保障体系,实现以“事”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嬗变。最终,实现需求侧“合理需求”与供给侧“有效供给”的辩证统一,实现教师发展与组织发展的和谐统一。

姚进忠[8](2017)在《可行能力、需要与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残疾人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数量大问题多,是民生工程的重要对象。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是当前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能力为导向对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特性和制度安排进行研究,具有突出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研究探索性地引入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可行能力为本的残疾人需要研究框架。研究采取定性研究方法,围绕可行能力的五个核心维度(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经济参与、心理健康、福利保障),对厦门市残疾人和残疾人社会服务体系展开实证调研,运用观察法、深度访谈法、文献档案法收集资料,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实证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功能空间多维度考察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特性,在此基础上评估与审视现行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运行的状况,分析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制度安排与需要满足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张力,探讨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满足缺失与制度设置缺位的影响因素,并对未来残疾人福利制度如何转型以充分满足现实需要进行系统研究,最后基于研究发现对可行能力概念进行本土的扩展讨论。通过分析,本研究发现:一、可行能力理论下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政治参与方面,残疾人对于选举这样的政治参与表现的很冷漠,认为这种形式可有可无;而在利益诉求上,残疾人则有着强烈的欲望,可是他们却无法获得有效的利益表达的指导,呈现一种随机和混乱的迷茫状态。社会参与方面,残疾人在社会参与意识中表现出强烈的渴望,但却表述的很隐晦,因为他们知道这个需要要被满足存在各种障碍,因而他们在行动上只能无奈接受止步不前。经济参与方面,残疾人的需要主要呈现在就业环境改善和就业能力提升两个方面。他们的经历让他们强烈地需要一个具有公平包容性的就业环境;在就业能力提升上,他们渴望政府和社会可以给他们一个针对性强的个性化的培训平台和机会。心理健康方面,残疾人在心理调节方面的需要表现较为内敛,从其话语的表述中可以发现他们有很强的调节需要,但并没有很强烈地向社会表达,心理健康的另一个需求是加强援助体系建设。福利保障方面,当前在残疾政策的可及性上,残疾人渴望消除获得性门槛,能够较为顺利支持残疾人生活;在惠及面上,残疾人希望福利政策可以适度扩展,弥补一些福利真空。二、可行能力理论下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现状剖析发现,福利制度安排的理想建构与现实样态存在差异。在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制度安排的应然状况上,国家基于公平优先、尊重人权的政策理念,以公民权利为理论指引,设置各类各级残疾人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政策,但在有些维度上仍存在制度空白。残疾人社会政策的设置虽然没有明确地具体设置有关提升与扩展残疾人可行能力的制度,但在政策文本的表达上具有较强的增能意向。国家期待通过促能型的政策,努力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服务目标。在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制度的实然运作状况上,基于经济文化社会的现实,各服务主体在促进提升残疾人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经济参与、心理建设和福利保障这五个方面各有所特色:宏观设置与微观作为互动,保证与推动残疾人政治参与;环境改造与平台建设多维作为,协助与扩展残疾人社会参与;重点突破与全面服务,促进与提升残疾人经济参与;专业引入带动基层自我探索,援助与支持残疾人心理建设;普惠性与针对性结合,提高残疾人福利保障水平。三、基于可行能力理论下剖析对照残疾人需要和服务供给的数据可得出以下结论: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制度安排在福利分配基础、福利给付形式、福利组织输送和福利目标导向都存在一定的困境,一定程度影响当前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供给质量和残疾人的生活质量,这些困境的出路就是对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以可行能力的提升为引导,结合调研的数据提炼,残疾人社会福利改革的可能角度是:个性化走向、优势化导向、整体性治理和生态性思维。从针对性服务提供、能力建设、体系整合、家庭视角的引入进行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与服务体系改革与调整。可行能力理论下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特性、供给状况、供需张力与转型可能性的呈现中有强烈的家庭要素,需要和供给呈现出家庭化的趋势。立足于这样的研究发现,将可行能力放置于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延伸的探讨,尝试将可行能力从个人延伸至家庭进行运用,并对家庭可行能力从家庭政治参与能力、家庭社会交往、家庭经济能力、家庭凝聚力、家庭风险应对能力五个维度进行解析与实践的操作化,由此提出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满足的政策践行方向。

姜英涛[9](2012)在《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航天XX院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掌握高新技术、技能的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一个企业要想保持和获取竞争优势,物质资源已不仅仅是唯一资本,拥有一批高素质、创新型、能力型和复合型的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们对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最核心资源已达成广泛共识。随着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很多企业认识到只有科学合理的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全面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才能使企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航天xx院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大型军工企业,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加快了对军工企业的改革步伐,xx院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的发展面受到严重挑战,而所有的问题中人才问题成为特别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如何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拥有一批核心人才已成为xx院必须破解的难题之一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通过大量的现场调研和数据调查,找出在xx院目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企业的自身特点,运用先进的人才开发理论和方法,提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进行研究,并提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方案和解决策略,以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恩和特布沁[10](2010)在《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将围绕着人才竞争展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人才资源共同构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宝库。少数民族人才是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人才的开发和培养相对滞后。建设一支素质高、规模大、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人成才、行行成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是民族地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在浩繁的人才资源开发及人才强国战略研究中,对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既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西部地区人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或以某一具体民族地区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而对于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方面具有广泛意义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论支持。为此本文以人力资源理论为研究基础,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实施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问题进行研究。归纳并梳理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少数民族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自己对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和培养的研究尽一己之薄力。第一章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介绍了文章的结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归纳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和现实。首先归纳总结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梳理并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现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开发是加快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首先,归纳总结了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的人才观以及对我国开发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指导意义。其次,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人才观及其对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贡献进行了梳理。特别是总结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人才观的主要含义及内容,科学人才观与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和重要性。最后,归纳分析了国内外主要人力资本与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人才资源开发的积极经验以及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和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战略构想。实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战略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实施加快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当然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必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好人才开发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此外,“人人可以成才,行行可以成才”应该成为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第五章提出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首先,要创新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制度和机制,从而使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有制度保障和机制制约;其次,要优化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再次,确立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目标,使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最后,提出了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结语指出,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宏伟的战略规划,本文只是对该问题关注和研究的起始,接下来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将会继续关注并作进一步的研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的政治需要,也是民族地区加快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需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我国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实现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和谐、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以能力为核心的经营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能力为核心的经营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使命嵌入与模式选择——基于3家中央企业数字化典型实践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国家使命、国有企业功能分类与数字化战略变革
    (二)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及其使命嵌入
三、研究设计
    (一)方法选择
    (二)案例选择
    (三)数据收集
    (四)数据分析
四、使命嵌入: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的价值导向
    (一)国有企业功能使命及其价值导向效应
    (二)国家使命嵌入数字化战略变革的内在机制
        1. 定位机制
        2. 映射机制
五、不同使命导向下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的模式选择
    (一)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的共同基础
        1. 资源基础数字化
        2. 创新数字化
    (二)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的模式差异
        1. 经济发展使命、市场导向型变革与组织敏捷性强化
        2. 战略支撑使命、能力导向型变革与组织韧性强化
        3. 公共服务使命、公共导向型变革与组织适应性强化
六、国家使命导向下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的整合模型
    (一)国家使命对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的导向效应
    (二)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的模式选择
    (三)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对功能使命践行的作用机制
七、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一)理论贡献
    (二)实践启示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2)基于客户需求导向企业技能人才供应链研究 ——以南京熊猫电子制造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章节内容安排
第二章 相关文献与理论概述
    2.1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2.1.1 供应链管理内涵
        2.1.2 供应链管理思维
    2.2 国内外人才供应链研究
        2.2.1 人才供应链的含义
        2.2.2 人才供应链主要内涵
        2.2.3 人才供应链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2.2.4 人才供应链对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作用
        2.2.5 人才供应链对促进就业及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2.3 小结
第三章 熊猫制造技能人才管理现状
    3.1 企业基本情况
        3.1.1 股权结构
        3.1.2 发展战略
        3.1.3 业务结构
    3.2 技能人才现状
        3.2.1 制定了技能人才培养方针
        3.2.2 构建了技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3.2.3 多种培养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章 人才供应链视角下熊猫制造技能人才管理问题调查
    4.1 调查方式
    4.2 调查实施
    4.3 调查过程
    4.4 供应链视角下熊猫制造技能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
        4.4.1 缺乏标准灵活的技能人才盘点
        4.4.2 技能人才供给弹性不足
        4.4.3 技能人才储备不能满足客户制造需求
        4.4.4 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不够科学
        4.4.5 技能人才评价不够多维
第五章 基于客户需求导向的熊猫制造技能人才供应链设计
    5.1 制定短期敏捷的人才规划
        5.1.1 强化满足客户需求的经营理念
        5.1.2 制定短期敏捷的技能人才规划
    5.2 进行标准灵活的人才盘点
        5.2.1 全面覆盖的系统盘点
        5.2.2 重点聚焦的质量盘点
    5.3 以能力矩阵为基础ROI最大化的技能人才培养
        5.3.1 构建技能人才能力矩阵
        5.3.2 构建技能岗位能力模型
        5.3.3 分类开展能力提升培训
        5.3.4 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模式
    5.4 建立技能人才多元化无时差补给机制
        5.4.1 建立“三位一体”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5.4.2 建立首席技师遴选培养机制
        5.4.3 优化现代企业师徒培养机制
        5.4.4 用好技能竞赛选拔机制
        5.4.5 优化高职院校轮岗实习机制
    5.5 建立统一分层的考核激励机制
        5.5.1 建立系统的考核激励体系
        5.5.2 建立首席技师考核激励机制
        5.5.3 建立师带徒考核激励机制
        5.5.4 建立多角度综合考核机制
        5.5.5 建立内部技能人力资源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6.2.1 研究的创新点
        6.2.2 研究的局限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技能人才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3)建筑企业国际化人才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于中国高铁“走出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人才管理研究现状
        1.2.1 人才管理研究发展概况
        1.2.2 人才管理与能力素质研究发展
        1.2.3 能力素质模型在建筑企业的人才管理研究综述
        1.2.4 人才管理与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1.2.5 知识管理在建筑企业的人才管理述评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 能力视角下的人才管理
        2.1.1 智力与能力素质
        2.1.2 能力研究的学派
        2.1.3 能力结构
        2.1.4 能力识别——关键行为事件访谈
    2.2 知识管理及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人才管理
        2.2.1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
        2.2.2 知识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2.3 研究中运用的其他理论方法
        2.3.1 粗糙集理论
        2.3.2 遗传算法
        2.3.3 灰色关联分析
        2.3.4 结构方程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高铁“走出去”及其人才建设发展现状与特点
    3.1 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现状
    3.2 中国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需求现状
    3.3 中国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3.4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人才培养需求
    3.5 本章小结
4 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能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4.1 研究思路
    4.2 关键行为事件访谈
    4.3 因素分析
    4.4 不同岗位级别能力素质重要性的差异
        4.4.1 元能力
        4.4.2 自我指向行为能力
        4.4.3 他人指向行为能力
    4.5 能力元素重要性显着性差异检验
        4.5.1 研究思路
        4.5.2 能力素质重要性检验
        4.5.3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知识管理模型研究
    5.1 假设及模型提出
        5.1.1 个人知识管理水平架构及相关假设
        5.1.2 个人知识管理影响因素
    5.2 模型与假设的验证分析
        5.2.1 数据收集及样本描述
        5.2.2 量表信效度检验
        5.2.3 模型验证
    5.3 研究结果分析及建议
        5.3.1 研究结果和假设分析
        5.3.2 基于个人知识管理水平影响因素的保障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粗糙-遗传算法的国际化人才能力与知识关系研究
    6.1 基于粗糙集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决策表构建
        6.1.1 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的知识表达
        6.1.2 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决策表
    6.2 基于遗传算法的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属性约简
        6.2.1 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属性约简步骤
        6.2.2 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素质属性约简结果
    6.3 有效性分析
    6.4 决策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能力-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铁“走出去”国际化人才管理策略分析
    7.1 人才管理规划
    7.2 人才招聘与配置
    7.3 人才培训与开发
    7.4 人才绩效管理
    7.5 人才激励管理
        7.5.1 薪酬与福利管理
        7.5.2 员工关系管理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A 行为事件访谈提纲
附件B 国际市场人才能力特征调查问卷
附件C 国际市场人才能力特征重要性调查问卷
附录D 建筑施工海外项目人才知识管理调查问卷
附录E 能力知识决策表原始数据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梳理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职业教育及其特征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及其特性
        三、深圳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二章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深圳“国际性城市”的探索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化与教育现代化理论
        一、现代化的理论与深圳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二、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第三节 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分析框架
        一、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建设
        二、中观层面:职教文化的建构
        三、微观方面:产教融合的深化
第三章 国家整体视野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阶段
        一、调整结构扩张式发展阶段(1978 年至1990 年)
        二、调整规模稳健式发展阶段(1991 年至1999 年)
        三、转型改革内涵式发展阶段(2000 年至2009 年)
        四、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逐步形成
        二、职业教育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
        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显着增强
        四、职业教育法制机制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第三节 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区域化发展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为基础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信息化为推进手段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区域职业教育本土性为特色亮点
第四章 区域视野中的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探索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适度超前
        二、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协同发展
        三、社会需求催生职业培训、技能培训
    第二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体系构建
        一、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体系
        二、构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体系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第三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品牌的打造
        一、打造职业教育的“深圳质量”
        二、打造深圳高等职业教育品牌
        三、打造面向市场的成人教育品牌
    第四节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形成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借鉴、创新、超越中实现
        二、职业教育法治化建设在特区立法优势中体现
        三、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在开放性发展中凸显
第五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节 多层次推进工学结合的“宝安模式”
        一、产业发展情况
        二、“宝安模式”内容
        三、“宝安模式”成效
    第二节 职普衔接的“中职电大直通车”模式
        一、职业教育基本情况
        二、“中职电大直通车”内容
        三、“中职电大直通车”成效
    第三节 协同治理的“职教集团”模式
        一、“职教集团”背景
        二、“职教集团”特点
        三、“职教集团”成效
    第四节 产学研用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现状
        二、“校企合作”内容
        三、“校企合作”成效
第六章 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及实现路径
    第一节 以城市精神促进人的现代化
        一、深圳城市精神的内涵
        二、强化思想引领的价值
        三、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职业素养人才的培养
    第二节 以制度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完善职业教育法律制度
        二、完善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结构
        三、完善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四、完善校地合作办学机制
    第三节 以产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
        一、强化产教的深度融合力度
        二、加大产教合作的制度建设
        三、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
        四、促进职教集团全面发展
    第四节 以学习借鉴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
        一、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代化建设
        二、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信息化
        三、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
结语: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经验与问题
    一、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二、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
    三、深圳职业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存在的问题
    四、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评价学理论
        (二)职业教育学理论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质量”和“教育质量”
        (二)“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三)“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教育评价”
    五、研究的现实基础和研究内容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之处
第二章 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一、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一)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明确要求
        (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二、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教育类型不同
        (二)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同
        (三)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不同
    三、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意义
        (一)反映医药卫生行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需求
        (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践行医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五)有利于规范医药卫生类高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章 建立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策略研究
    一、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面向基层培养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
        (二)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
        (三)“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素质提升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专业设置标准高
        (五)重视临床教学实践活动
        (六)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二、目前国内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沿用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二)缺乏对卫生类职业教育特点强调与重视
        (三)质量评价标准没有与时俱进
    三、建立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策略
        (一)国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带来的思考
        (二)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标准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三)构建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设想
    四、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指标设置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四章 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现路径与效果
    一、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二)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机构
        (三)建立常态化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发挥质量评价的作用
    二、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效果
        (一)招生就业方面成效
        (二)教育教改方面成效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及分析报告—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及分析报告
    附录二 :人才培养质量调查问卷学生版—广西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附录三:人才培养质量调查问卷单位(企业)版—广西药品行业人才培养状况及人才需求调查表
    附录四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学校版)
    附录五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学生版)
注释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二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研究的重要性
        二、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独特性
        三、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教育政策
        二、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三、利益相关者
        四、英国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英国教师教育的历史研究
        二、关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研究
        三、关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
        五、研究述评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政策分析法
    第六节 研究视角及思路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战后“共识政治”时期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第一节 “共识政治”时期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背景
        一、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国家干预
        二、英国基础教育的广泛普及
        三、中小学师资数量和质量的欠缺
    第二节 强调数量扩张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一、《麦克奈尔报告》:扩大职前教师教育办学规模
        二、《罗宾斯报告》:提高职前教师教育学术地位
        三、《詹姆斯报告》:职前、入职与在职教师教育一体化
    第三节 “共识政治”时期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中的利益博弈
        一、大学与教育学院的利益博弈
        二、不同执政党之间的利益冲突
第二章 保守党政府时期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第一节 保守党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背景
        一、撒切尔主义与新右派意识形态的影响
        二、经济危机爆发对职前教师教育改革提出新诉求
        三、职前教师教育扩张与教师专业化运动的矛盾
    第二节 撒切尔执政时期:加强对职前教师教育课标的控制
        一、3/84通告:突出实践倾向的课程标准
        二、24/89通告:注重能力导向的课程标准
    第三节 梅杰执政时期:加强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全面控制
        一、ATS、LTS与 SCITT计划:拓宽师资供给途径
        二、9/92和14/93通告:强化职前课程标准监管
        三、《1992教育法》与《1994教育法》:设立师资培训监督机构
    第四节 保守党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中的利益博弈
        一、新右派与教师意识形态的冲突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
        三、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利益博弈
第三章 新工党政府时期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第一节 新工党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背景
        一、“第三条道路”指导下的新工党改革
        二、“教育优先”对基础教育质量的要求
        三、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对教师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基于标准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一、不断完善合格教师标准
        二、拓宽合格教师准入途径
        三、保障合格教师标准实施
    第三节 新工党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中的利益博弈
        一、新自由主义与教师意识形态的冲突
        二、教师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第四章 联合政府时期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第一节 联合政府时期职前教师教育政策的背景
        一、联合政府的执政理念
        二、基础教育质量的持续下降
        三、经济危机导致高等教育财政补助紧缩
    第二节 追求卓越的职前教师教育政策
        一、《培养下一代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卓越化
        二、《教师标准》和《卓越教师标准》:培养标准卓越化
    第三节 联合政府职前教师教育政策中的利益博弈
        一、执政党与教师教育者意识形态的冲突
        二、教师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第五章 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审思
    第一节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利益相关者
        一、政府:职前教师教育的掌控者
        二、教育机构:职前教师培训权的争夺者
        三、教师:自身利益的维护者
    第二节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特征
        一、从注重理论和数量转向注重实践与能力
        二、从教师教育自治转向中央问责制
        三、从注重能力转向基于标准
        四、从基于标准转向追求卓越
    第三节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中的利益博弈
        一、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博弈
        二、教师与中央政府的利益博弈
        三、教育机构之间的利益博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7)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能力思想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迫切需要科学理论引领
        1.1.2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1.1.3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迫切需要
        1.1.4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首要之举
        1.1.5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客观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人的“能力”的概念
        1.3.2 “研究型大学”的概念
        1.3.3 “大学教师能力”的概念
        1.3.4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概念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马克思能力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2.1 人的能力的基本内涵
        2.1.1 人的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统一
        2.1.2 人的能力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统一
        2.1.3 人的能力是现实能力与潜在能力的统一
        2.1.4 人的能力发展是“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统一
    2.2 需要是人的能力建设的动力源泉
        2.2.1 需要与能力的关系
        2.2.2 需要的异化
        2.2.3 人的需要的社会历史性
        2.2.4 人的需要的层次性
    2.3 劳动是人的能力建设的核心路径
        2.3.1 劳动与能力的关系
        2.3.2 劳动的形态
        2.3.3 劳动的异化
        2.3.4 劳动的解放
    2.4 制度创新是人的能力建设的组织保障
        2.4.1 分工与协作制度的创新
        2.4.2 产权制度创新
        2.4.3 社会制度创新
        2.4.4 制度创新与能力建设的关系
    2.5 人的发展是人的能力建设的价值旨归
        2.5.1 人的发展的历史是人的能力从低级到高级嬗变的过程
        2.5.2 人的发展的核心是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
        2.5.3 人的发展的关键是个体能力与类整体能力的共同发展
    2.6 马克思能力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2.6.1 对“需要是人的能力建设的动力源泉”的继承与发展
        2.6.2 对“劳动是人的能力建设的核心路径”的继承与发展
        2.6.3 对“制度创新是人的能力建设的组织保障”的继承与发展
        2.6.4 对“人的发展是人的能力建设的价值旨归”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取得的成就
        3.1.1 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创造了历史机遇
        3.1.2 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为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夯实了组织基础
        3.1.3 教师人事制度的建立健全为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提供了发展支撑
    3.2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 开放协作的能力成长格局尚未形成
        3.2.2 全面协调的能力培育机制尚未形成
        3.2.3 自主创新的能力促进制度尚未形成
        3.2.4 和谐共生的能力发挥机制尚未形成
    3.3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教师能力建设的宏观环境不完善,阻碍大学办学自主权落实
        3.3.2 教师能力建设的目标错位,影响教师能力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3.3.3 教师能力建设的原则迷失,缺乏科学合理的导向性、独特性和动态性
        3.3.4 教师能力建设的路径单调,未能充分、有效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
第四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战略理路
    4.1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目标
        4.1.1 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的自由发展
        4.1.2 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的全面发展
        4.1.3 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的创新发展
        4.1.4 促进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的和谐发展
    4.2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原则
        4.2.1 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4.2.2 坚持方向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4.2.3 坚持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4.3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的设计思路
        4.3.1 坚持“供给侧”与“需求侧”发展目标的高度融合
        4.3.2 坚持“供给侧”有效供给与“需求侧”合理需求的辩证统一
第五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结构要素建构
    5.1 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结构要素的生成
        5.1.1 马克思能力理论是教师能力结构要素生成的理论先导
        5.1.2 国内外学者的实践探索是教师能力结构生成的重要参考
    5.2 研究型大学教师道德素养
        5.2.1 理想信念
        5.2.2 道德情操
        5.2.3 核心价值观
        5.2.4 学术道德
        5.2.5 社会担当
    5.3 研究型大学教师学识素养
        5.3.1 本体性知识
        5.3.2 条件性知识
        5.3.3 实践性知识
        5.3.4 人文知识
    5.4 研究型大学教师创新素养
        5.4.1 学术自由意识
        5.4.2 创新思维能力
        5.4.3 协同创新能力
        5.4.4 国际化视野
        5.4.5 终身学习能力
        5.4.6 信息整合能力
    5.5 研究型大学教师心智潜能
        5.5.1 学术民主意识
        5.5.2 耐挫抗压能力
        5.5.3 沟通协调能力
        5.5.4 健康生活方式
第六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的自主发展
    6.1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主发展概述
        6.1.1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主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6.1.2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意义
        6.1.3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主发展的基本特征
        6.1.4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主发展的主要内容
    6.2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的自主规划
        6.2.1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与内涵
        6.2.2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6.2.3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
        6.2.4 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的教师职业生涯自主发展
    6.3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的自主培育
        6.3.1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与内涵
        6.3.2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的危机
        6.3.3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认同的主体构建对策
    6.4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自主调适
        6.4.1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概念与内涵
        6.4.2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现状分析
        6.4.3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危害
        6.4.4 研究型大学教师职业压力的自我调适策略
    6.5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自主发挥
        6.5.1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6.5.2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主要特征
        6.5.3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自主发挥的意义
        6.5.4 研究型大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促进对策
    6.6 研究型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自主提升
        6.6.1 研究型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6.6.2 研究型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典型特质
        6.6.3 研究型大学教师核心竞争力自主提升的路径选择
第七章 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支持系统
    7.1 教师能力建设支持系统概述
        7.1.1 马克思能力思想与教师能力建设支持系统的关系
        7.1.2 教师能力建设支持系统的基本内容
    7.2 社会支持系统
        7.2.1 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意义
        7.2.2 政府调控支持系统
        7.2.3 市场调节支持系统
        7.2.4 社会组织及其他支持系统
    7.3 学校支持系统
        7.3.1 学校支持系统建设的意义
        7.3.2 “大师”引培支持系统
        7.3.3 学科文化支持系统
        7.3.4 组织环境支持系统
    7.4 权利保障系统
        7.4.1 权利保障系统构建的意义
        7.4.2 资源禀赋保障系统
        7.4.3 公平激励保障系统
        7.4.4 民主监督保障系统
        7.4.5 继续教育保障系统
        7.4.6 法制保障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可行能力、需要与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残疾群体规模扩大
    二、残疾社会观念变迁
    三、残疾福利制度转型
    四、残疾福利供给困境
第二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社会福利中的残疾研究
    一、残疾概念的演进研究
    二、残疾人社会福利理念演变研究
    三、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发展研究
第二节 社会福利中的需要理论
    一、社会福利中需要涵义争论
    二、社会福利中需要类型争论
    三、需要满足的路径研究
第三节 可行能力的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
    一、可行能力的理论起源
    二、可行能力的概念与理论发展
    三、可行能力框架下福利状态的实证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定性方法的选择
    二、定性方法中的资料收集
    三、定性方法中的资料分析与整合
    四、研究资料的信度与效度
    五、残疾人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节 章节安排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的社会福利需要
第一节 残疾人政治参与需要
    一、残疾人形式化的选举投票需要
    二、亟需表达与回应的利益诉求需要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参与需要
    一、残疾人隐约的社会参与强意识
    二、残疾人无奈消极的社会参与弱行动
第三节 残疾人经济参与需要
    一、残疾人公平就业环境建构的需要
    二、实用性的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需要
第四节 残疾人心理建设需要
    一、待唤的残疾人心理求助需要
    二、残疾人专门心理援助体系建设的需要
第五节 残疾人福利保障需要
    一、残疾人福利保障政策实施的合理优化需要
    二、残疾人福利保障项目的扩展需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供给
第一节 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的应然设计
    一、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福利供给制度设置
    二、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福利供给制度设置的特点
第二节 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的实然运作
    一、残疾人福利提供体系构建梳理
    二、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制度的现实运作
    三、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制度现实运作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困境与改革
第一节 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福利制度困境剖析
    一、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分配基础两难
    二、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给付形式之惑
    三、残疾人社会福利的组织输送之困
    四、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导向偏差
第二节 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福利制度改革论证
    一、残疾人福利供给的个性化走向
    二、残疾人福利供给的优势化导向
    三、残疾人福利供给的整体性治理
    四、残疾人福利供给的生态性思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讨论:可行能力的扩展
第一节 残疾人需要呈现与供给的家庭化
    一、残疾人需要呈现中的家庭元素
    二、残疾人福利供给中的家庭元素
    三、残疾作为家庭事务的对话
第二节 基于家庭的可行能力扩展与残疾人需要满足
    一、中国人生活中的家庭概念
    二、基于家庭的可行能力理论对话
    三、残疾人个体一家庭可行能力转化与需要满足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社会福利需要呈现
    二、可行能力框架下残疾人社会福利供给现状
    三、残疾人社会福利供需困境剖析与改革走向
    四、可行能力的扩展讨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1 残疾人访谈概况表
附录2 残疾人相关服务人员访谈概况表
附录3 残联系统工作人员概况表
附录4 残疾人访谈提纲(访谈提纲1)
附录5 残疾人服务人员访谈提纲(访谈提纲2)
附录6 残联系统工作人员访谈提纲(访谈提纲3)
附录7 残疾人社会政策文件列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航天XX院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航天XX院情况介绍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
2 文献回顾
    2.1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
        2.1.1 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理论
        2.1.2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2.1.3 人力资本理论
    2.2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2.1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特征
        2.2.2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
        2.2.3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2.3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思想
        2.3.1 胜任力理论
        2.3.2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2.3.3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内涵
        2.3.4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3 发达国家航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比较及启示
    3.1 美国航天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3.1.1 NASA战略人力资本计划
        3.1.2 美国航天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分析
        3.1.3 美国航天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成因分析
    3.2 日本航天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3.2.1 人力资源开发内容
        3.2.2 日本航天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分析
        3.2.3 成因分析
    3.3 俄罗斯航天产业人才开发模式
        3.3.1 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
        3.3.2 模式分析
        3.3.3 成因分析
    3.4 各国航天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比较
4 航天xx院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4.1 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4.1.1 人力资源总量具有一定规模
        4.1.2 人力资源质量不断提升
        4.1.3 学习型组织初步建立
        4.1.4 人才引进形式多样
        4.1.5 薪酬体系日益健全
    4.2 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分析
    4.3 人力资源开发现状成因分析
        4.3.1 人力资源管理缺少战略支持
        4.3.2 人力资源管理缺少科学的管理体制支持
        4.3.3 人力资源能力体系建设缺少系统性思考
        4.3.4 人力资源政策受国家政策制约
        4.3.5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受思想观念的制约
5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制定及能力建设体系构建
    5.1 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目标及原则
        5.1.1 企业发展战略
        5.1.2 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制定及能力建设目标
        5.1.3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原则
    5.2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体系
    5.3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业务维结构
        5.3.1 规划
        5.3.2 吸引
        5.3.3 培养
        5.3.4 使用
        5.3.5 激励
    5.4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开发维结构
        5.4.1 组织机构建设
        5.4.2 管理制度建设
        5.4.3 创新机制建设
        5.4.4 信息化平台建设
        5.4.5 人力资源文化建设
6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实施对策
    6.1 强化组织领导建设
    6.2 树立全员参与的理念
    6.3 科学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6.4 健全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
    6.5 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二章 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的人才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观
        二、列宁、斯大林的人才观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才观
        一、毛泽东的人才思想
        二、邓小平的人才理论
        三、江泽民的人才观点
    第三节 科学人才观与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开发
        一、民族地区与科学人才观
        二、健全制度有序开发
    第四节 现代西方人力资源理论
        一、现代西方主要人力资本理论
        二、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人才开发实践
        三、新时期我国人才开发战略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与现实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
        一、革命战争时期:吸纳少数民族优秀分子参加革命
        二、建国初期:注重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干部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注重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现状
        一、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状况
        二、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政策措施
        三、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特点
        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意义
    第三节 中国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战略选择
        一、改变狭隘的人才观
        二、转变少数民族人才开发观念
        三、树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意识
        四、创新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机制
        五、实施民族地区人才强区战略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战略构想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战略的时代性与必然性
        一、经济全球化与少数民族人才开发
        二、知识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人才开发
        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少数民族人才创新
    第二节 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
        一、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的指导思想
        二、关键在于少数民族人才的数量和素质
        三、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与少数民族人才开发
    第三节 因地制宜制定少数民族人才开发规划
        一、从实际出发制定少数民族人才开发规划
        二、依据规划优化配置少数民族人才资源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战略的价值取向
        一、创新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评价体系
        二、"人人可以成才,行行可以成才"的整体人才观
        三、实施整体开发少数民族人才战略
        四、创建学习型少数民族人才社会
第五章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对策
    第一节 创新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体制和机制
        一、坚持党管少数民族人才
        二、以少数民族能力为核心
        三、选少数民族用少数民族
        四、少数民族人才合理流动
        五、少数民族人才激励保障
        六、少数民族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七、创新人才开发观念,促进少数民族人才协调发展
    第二节 优化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环境
        一、优化民族地区舆论环境
        二、优化民族政策环境
        三、优化少数民族人才用人环境
        四、优化少数民族人才生活环境
        五、优化民族法制环境
        六、优化民族地区人文环境
    第三节 确立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重点目标
        一、培养少数民族党政人才
        二、培养少数民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培养少数民族骨干教师队伍
        四、培养和开发少数民族高技能人才
        五、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
        六、开发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
        七、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旅游人才
        八、大力开发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
    第四节 落实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措施
        一、少数民族党政人才培养措施
        二、少数民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措施
        三、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培养措施
        四、少数民族高技能人才培养措施
        五、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措施
        六、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措施
        七、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旅游人才资源
        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开发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以能力为核心的经营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使命嵌入与模式选择——基于3家中央企业数字化典型实践的案例研究[J]. 戚聿东,杜博,温馨. 管理世界, 2021(11)
  • [2]基于客户需求导向企业技能人才供应链研究 ——以南京熊猫电子制造有限公司为例[D]. 任家亮.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建筑企业国际化人才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基于中国高铁“走出去”视角[D]. 沙首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研究 ——基于深圳考察[D]. 张小梨. 天津大学, 2020(01)
  • [5]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陆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6]二战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D]. 黄蓝紫.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能力建设研究 ——基于马克思能力思想视域[D]. 吴永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8]可行能力、需要与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安排实证研究[D]. 姚进忠. 南京大学, 2017(05)
  • [9]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航天XX院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 姜英涛.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10]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D]. 恩和特布沁.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以能力为中心的业务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