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脑氧代谢变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1](2021)在《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TBI后脑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激光散斑(LSCI)及磁共振技术,应用动物模型,观察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压迫状态下以及开颅术中血肿清除前后脑皮层血流的时空变化。探讨TBI继发颅内静脉循环改变及开颅减压对脑血流的影响。构建ASDH与颅内静脉循环受阻复合动物模型,从影像及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外伤后脑组织损害的病理机制,揭示外伤后脑静脉血液循环受阻与炎症反应及组织肿胀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LSCI、MR静脉及血管重建技术表征大鼠大脑静脉循环的解剖结构,明确大鼠颅内静脉流出颅腔的途径。根据大鼠颅内静脉特点,结扎大鼠左侧眼眶后静脉丛和左侧岩骨裂孔处的静脉丛,形成颅内静脉回流受阻,通过LSCI动态观察受阻后局部脑皮层血流变化,为下一步实验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改良Miller法创建ASDH大鼠模型,应用LSCI获取高分辨率的二维大脑皮层血流图,动态观察ASDH大鼠皮层脑血流的全场变化特征,通过磁共振SWI序列观察ASDH大鼠脑深部静脉回流情况,并结合颅内压、血压变化进一步分析ASDH对血管中血流参数特征影响。第三部分通过模拟ASDH大鼠开颅清除手术,应用LSCI监测ASDH大鼠血肿清除术中局部脑血流的动态变化,通过对比假手术组,探讨血肿压迫前后皮层动静脉及微循环顺应性改变,揭示脑静脉循环与术中脑肿胀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最后在ASDH动物基础上给予颅内静脉循环阻塞干预,形成复合模型。分别构建假手术组(Sham),CVO组,ASDH组,ASDH+CVO组。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估和脑含水量的测定,Evans blue染色并测定含量,免疫荧光、Elisa实验及蛋白质印迹检测炎性因子表达及金属蛋白酶ADAM17、MMP9的表达水平。并对ASDH+CVO组大鼠进行XPro1595药物干预,对比抑制sol TNF前后NF-κB/MMP9通路变化,从影像及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外伤后的脑组织损害的病理机制。结果:通过应用LSCI、MRI血管重建技术对大鼠脑部成像可以看出大鼠颅内静脉主要通过颈外静脉回流,上矢状窦前端没有闭塞,通过端脑与嗅脑连接处的鼻喙窦向两侧与眼眶静脉丛相连,后端与双侧横窦相连形成汇点,经双侧横窦与岩骨裂隙静脉丛相连引流入颈外静脉系统。结扎大鼠一侧眼眶后静脉丛和岩骨裂孔处的静脉丛,可以使局部脑组织颅内静脉回流受阻。ASDH造成的颅高压引起压迫侧和对侧脑皮层静脉血液循环障碍。脑静脉血流与颅内压不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在行ASDH开颅术时,相比于动脉及毛细血管区血流速度,皮层静脉血流延迟恢复。CVO加重ASD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脑屏障破坏,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含量减少,MMP9表达升高,促进ADAM1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ADAM17在颅内细胞定位主要于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Iba-1阳性),并伴随sol TNF的分泌增加。sol TNF/NF-κB/MMP9通路激活加重随后的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结论:TBI继发的颅高压可以引起脑皮层静脉循环障碍;颅内静脉循环障碍通过促进免疫细胞ADAM17表达水平升高,导致sol TNF分泌增加及下游NF-κB/MMP9通路的激活,加重TBI后炎症反应及脑组织肿胀。脑血管功能状态改变可能是引起继发性脑损伤的基础。治疗策略上应从单纯强调改善脑灌注的目标向促使脉管系统动态平衡的转变。
习书晗[2](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陆志峰,邬燕萍,高捷[3](2020)在《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脑氧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镇静效果, 并探讨其对脑血流、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8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两组术后转入重症医学科(ICU)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0.5 μg·kg-1·h-1静脉泵入, 维持3 d。比较两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Ramsay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血流量(CBF)、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颈内动脉与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2)及脑氧摄取率(CERO2)变化。结果观察组转入ICU后24 h、72 h时MAP[(89.05±10.91)mmHg、(90.24±9.40)mmHg]、HR[(82.42±9.51)次/min、(81.18±8.26)次/min]、RR[(27.03±5.20)次/min、(26.38±4.75)次/min]均显着低于对照组[(109.49±10.41)mmHg、(103.63±11.68)mmHg, (109.52±8.37)次/min、(104.46±9.16)次/min, (32.76±5.71)次/min、(29.59±4.40)次/min](t=7.904、5.208、12.473、11.006、4.326、2.891, 均P<0.05), 两组各时间点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入ICU后72 h, 观察组Ramsay评分[(2.72±0.35)分]低于对照组[(3.42±0.40)分], GCS评分[(11.92±1.81)分]高于对照组[(10.14±2.28)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79、3.565, 均P<0.05);观察组CBF、AVDO2和CERO2均较0 h降低(t=2.406、4.908、6.291, 均P<0.05), 且均显着低于对照组(t=2.087、5.493、6.423, 均P<0.05);观察组SjvO2[(61.27±4.70)%]较0 h[(51.44±3.48)%]升高(t=9.801, P<0.05), 且显着高于对照组[(53.32±3.64)%](t=7.798,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改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镇静效果, 稳定生命体征, 降低脑氧耗及改善脑氧代谢紊乱。
狄丽宏,焦洋洋,陈深,李晓伟[4](2020)在《sTBI患者治疗前后脑氧代谢指标变化与颅内压及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治疗前后脑氧代谢指标变化与颅内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sTBI患者129例,男性73例,女性56例;年龄21~65岁,平均40.3岁。根据患者治疗28d后的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死亡组进行比较,监测并对比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3、7天的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脑氧摄取率(CEO2)、颈动脉与颈静脉氧含量差(A-VDO2)、颅内压(ICP)。结果 129例患者经过28d治疗,死亡29例、病情稳定且存活100例;129例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天观察,SjVO2[(0.42±0.08)%、(0.51±0.09)%、(0.64±0.10)%]、CEO2[(0.26±0.08)、(0.31±0.07)、(0.46±0.11)mmol/L]、A-VDO2[(4.18±0.52)、(5.23±0.63)、(6.30±0.70)mL/L]三项指标均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呈显着升高趋势(P<0.05);ICP值在3个时间点分别为(14.29±3.28)、(23.77±5.52)、(20.50±5.04)mmHg,治疗后第3天较治疗前出现升高(P<0.05),治疗后第7天较治疗后第3天有一定程度的降低(P<0.05);对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天的SjVO2、CEO2、A-VDO2与ICP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治疗后第3、7天,ICP值与SjVO2、CEO2、A-VDO2均呈显着的负相关性(P<0.05);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7天,存活组患者的SjVO2分别为(0.43±0.08)%、(0.54±0.09)%、(0.67±0.09)%,CEO2分别为(0.27±0.08)、(0.33±0.06)、(0.52±0.10)mmol/L,A-VDO2分别为(4.30±0.49)、(5.54±0.61)、(6.79±0.62)mL/L,死亡组SjVO2分别为(0.37±0.06)%、(0.43±0.09)%、(0.48±0.10)%,CEO2分别为(0.23±0.07)、(0.26±0.07)、(0.30±0.09)mmol/L,A-VDO2分别为(3.52±0.44)、(4.30±0.56)、(4.83±0.67)mL/L。治疗28d后,存活组SjVO2、CEO2、A-VDO2三项指标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7天均显着高于对应时间点的死亡组(P<0.05)。结论监测sTBI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脑氧代谢指标、ICP对于评估患者结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指导临床诊治、病情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韦世银[5](2020)在《早期颅内压、脑温和体温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脑温(brain temperature,BT)和腋下体温度(Axillary temperature,AT)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病情的影响,探讨ICP、BT和AT对STBI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ICP、BT及AT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1)对2017年12月-2019年11月间xxxx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手术患者39例,保守治疗21例)。(2)所有收录患者予脑内植入带脑温监测功能的颅内压监测传感器,并进行GCS、ICP、脑温及体温记录10天。(3)将收集的所有ICP、脑温、体温数据分别与GCS评分作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分别比较患者入院第1天、第3天、第10天ICP、脑温、体温及GCS评分。(4)3月后对所有患者随访,并对随访患者进行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Pprognosis Score,GOS)将患者分为良好组(5分)、轻残组(4分)、重残组(3分)、植物组(2分)、死亡组(1分),将ICP、脑温、体温分别与预后评分作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对各预后组的ICP、脑温及体温进行比较。(5)对收集的ICP、脑温、体温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根据患者ICP均值大小分A(≤20mm Hg)、B(21-30mm Hg)、C(31-40mm Hg)、D(>40mm Hg)四组患者,比较各组的脑温、体温;根据患者脑温均值的大小分为E(≥37.6℃)、F(37.℃-37.5℃)、G(36.6℃-37.0℃)、H(36.1℃-36.5℃)、I(35.5℃-36.0℃)五组,对各组体温进行比较。结果:(1)ICP、脑温分别与GCS呈强相关,体温与GCS呈弱相关,r分别为-0.687、0.640、-0.205,P均小于0.01;回归分析,ICP与GCS评分具有较强的负性线性关系,脑温与GCS评分具有较强的正性线性关系,体温与GCS评分呈弱的线性关系,Beta分别为-0.664、0.613、-0.190,P均<0.01;方差分析,患者入院第1天、第3天、第10天的GCS评分比较,第10天>第1天>第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6.82,P均<0.01),3个时间段的ICP的比较,第10天<第1天<第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12.4,P均<0.01);3个时间段的脑温的比较,第10天>第1天>第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2.44,P均<0.05),3个时间段的体温的比较,第3天>第10天>第1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CP、脑温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体温与预后呈弱相关,r分别为-0.89、0.777、0.425,P均<0.01;回归分析显示ICP与预后存在较强负性线性关系,脑温与预后存在较强正性线性关系,体温与预后存在弱的线性关系,Beta分别为-0.838、0.764、-0.407,P均<0.01;方差分析,各预后组ICP比较,良好组<轻残组<重残组<植物组<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预后组脑温比较,良好组>轻残组>重残组>植物组>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预后组体温的比较中,良好、轻残组体温低于重残、植物组的体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组、轻残组、死亡组三组间的体温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残组与植物组、死亡组三组间体温的差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ICP与脑温呈强相关,ICP、脑温分别与体温呈弱相关,r分别为-0.737、0.269、-0.296,P均<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CP与脑温存在明显负性线性关系,ICP、脑温分别与体温均呈弱线性关系,Beta分别为-0.687、0.19、0.254,P均<0.01。方差分析,A(≤20mm Hg)、B(21-30mm Hg)、C(31-40mm Hg)、D(>40mm Hg)四组患者,各组脑温的比较中A>B>C>D,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体温进行比较,A<B,A<C,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组与D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37.6℃)、F(37.℃-37.5℃)、G(36.6℃-37.0℃)、H(36.1℃-36.5℃)、I(35.5℃-36.0℃)五组患者,对各组体温进行比较结果E<G,E<H,F<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E与F、E与I、F与H、F与I、G与的H、G与I、H与I各组间体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ICP、BT分别与GCS评分存在线性相关,ICP、BT均对GCS评分具有显着影响,随ICP的增高GCS评分呈下降趋势,随BT的升高GCS评分呈上升趋势,而AT与GCS评分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弱,证明AT对GCS评分无明显影响。(2)ICP及BT对重型路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均存在显着影响,ICP增高预示患者预后不良,BT下降预示患者预后不良,而AT对于预后的影响不显着。(3)ICP与BT存在线性相关,ICP对BT具显着的影响,随ICP的增高BT呈下降趋势,而AT对ICP和BT均无明显的影响。(4)ICP、BT均是影响STBI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ICP升高,BT降低预示患者预后不良,而且ICP、BT均可影响评估患者病情变化的GCS评分,ICP升高,BT降低均使GCS评分降低,同时ICP与BT之间关系紧密,ICP可显着影响BT。而AT对预后和GCS评分的影响不显着,AT与ICP、BT之间相关性低。所以BT应作为评估STBI患者病情、预后及指导治疗的临床监测指标,而AT不能作为评估STBI病情及预后的检测指标。
冯凤喜[6](2020)在《地氟醚复合丙泊酚对烟雾病血管重建术患者脑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地氟醚和丙泊酚对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分支吻合术的成人烟雾病患者脑氧供需、脑能量代谢、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探讨地氟醚和丙泊酚对烟雾病血管重建术患者的脑保护作用。资料与方法选取拟择期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的烟雾病患者90例,年龄18-65 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Ⅰ-Ⅱ级,性别不限,BMI值18-25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丙泊酚组(P组)、丙泊酚复合地氟醚组(PD组)及地氟醚组(D组),每组30例。P组丙泊酚恒速输注4-6mg·kg-1.h-1,PD组丙泊酚恒速输注2-3mg·kg-1·h-1,复合地氟醚2%-3%,D组吸入地氟醚4%-6%。三组均持续恒速输注瑞芬太尼0.1-0.3ug·kg-1·min-1,麻醉诱导均采用依托咪酯0.3mg/kg,舒芬太尼0.4-0.5ug/kg,和苯磺顺阿曲库铵0.15-0.2mg/kg。分别记录入室麻醉前(T1)、插管后15min时(T2),手术开始30 min时(T3)、硬膜打开即刻(T4)、血管搭桥灌通时(T5)、手术结束时(T6)各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并在T2、T3、T4、T5及T6时同步采集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部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含量差(Da-jvO2)、脑氧摄取率(CO2ER)、脑葡萄糖摄取率(GluER)、乳酸生成率(LacPR)及乳酸氧指数(LOI),记录手术时间、大脑中动脉阻断时间、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前、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用ELISA法测定T2、T6以及T7(手术结束后6h)三个时刻颈内静脉球部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β蛋白浓度值。结果三组患者年龄、体重、ASA分级、性别、手术侧、疾病类型、手术时间、大脑中动脉阻断时间、MAP、HR及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三组患者Da-jvO2在T2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T4、T5及T6时点,D组Da-jvO2水平低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与P组、D组Da-jvO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时点,三组患者CO2ER及Sjv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4、T5及T6时点,D组CO2ER水平低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与P组、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SjvO2水平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4、T5时刻PD组SjvO2水平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P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NSE及S100β蛋白在T2、T6、T7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2比较,在T3、T4、及T6时点,D组患者Da-jvO2、CO2ER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6时点,PD组患者Da-jvO2水平均降低,D组SjvO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3比较,在T4、T5时,P组SjvO2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6时,D组患者Da-jvO2水平均降低,SjvO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4比较,在T6时点,P组SjvO2升高,CO2ER降低,D组、P组及PD组Da-jvO2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5比较,在T6时点,三组患者Da-jvO2、CO2ER水平均降低,P组和D组SjvO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比较,在T6、T7时点,三组患者NSE及S100β蛋白水平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各时间点SaO2、PaCO2、Hb、GluER、LacPR及LO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地氟醚和丙泊酚均可安全用于烟雾病血管重建手术。2.地氟醚和丙泊酚均可维持良好的脑氧供需平衡状态和能量代谢平衡。与丙泊酚相比,地氟醚麻醉可更好地维持烟雾病患者脑血管重建术中脑氧供需平衡状态。3.地氟醚和丙泊酚对烟雾病血管重建术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相近。
廖帅[7](2020)在《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一种高发病率的外伤性疾病,而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如钙信号系统激活,神经细胞凋亡,脑水肿等均是颅脑损伤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其综合治疗措施一直是神经外科研究的重要方向。亚低温(mild hypotherm ia)治疗是一种针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有效脑保护措施。本实验通过研究亚低温治疗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探讨颅脑损伤及亚低温治疗的相关机制,为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72只健康成年SD(Sprague-Dawley)大鼠,雌雄不限,体重270-300g,均由西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标准条件饲养。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仅开骨窗,不打击,37℃)、常温组(开骨窗后打击制作颅脑损伤模型,37℃)及亚低温组[开骨窗后打击制作颅脑损伤模型,(32±0.5)℃并持续6h],每组24只。使用控制性皮层损伤(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CCI)颅脑创伤仪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使用冰床、冰水浸浴及乙醇擦拭等方式制作亚低温治疗模型。各组于颅脑损伤后取6、12、24、48h四个时间点,各个时间点取6只大鼠行头颅MRI检查脑水肿程度及范围后断头处死取脑组织,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免疫组化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的中CAM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4h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大鼠脑组织中AQP-4表达情况。结果:1.通过荧光定量PCR法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各时间点CAM mRNA表达较同时间点假手术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12、24h亚低温组CAM mRNA表达较同时间点常温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8h亚低温组CAM mRNA表达较48h常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western-blot法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各时间点CAM表达相对于同时间点假手术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低温组各时间点CAM表达较同时间点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通过免疫组化法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CAM表达相对于假手术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亚低温组CAM表达较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4h亚低温组AQP-4表达较24h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头颅M RI可知:亚低温组、常温组相对于假手术组脑水肿显着,脑组织水肿区体积明显增加;亚低温组脑组织水肿区体积相对于常温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颅脑损伤后大鼠脑组织CAM表达增加,可能与继发性脑损伤机制有关。2.采取亚低温措施可以减弱大鼠颅脑损伤后脑组织CAM与AQP-4表达,提示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CAM及AQP-4表达,从而抑制钙信号系统激活及脑水肿等继发性脑损伤机制,发挥脑保护作用。3.采取亚低温措施可以减轻颅脑损伤后大鼠脑水肿程度,发挥脑保护作用
钟波[8](2019)在《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中的研究价值目的分析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指导意义,比较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组与常规治疗组在6个月的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开颅手术概率、去骨瓣减压概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之间的差异,同时评价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解放军101医院神经外科的85例双额叶脑挫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以脑室型颅内压监测为导向的治疗方案与临床观察联合CT动态复查为导向的传统治疗方案的差别。通过比较两组间的6个月GOS评分、开颅手术率、去骨瓣减压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比较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出血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评价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应用中的安全性。结果根据术后6个月的GOS预后评分结果提示阴性结局,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治疗组比较,以ICP监测为指导的治疗组保守成功率高(P<0.05),双侧开颅手术比例下降,去骨瓣减压比例下降,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下降(P<0.05);并且两组患者在穿刺道出血的发生率及颅内感染发生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室型颅内压探头置入后以颅内压为导向的治疗方案可使双额叶脑挫伤患者获益并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最大限度控制损伤、降低了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同时并不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第二部分TCD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CD参数与颅内压及灌注压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TCD监测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管痉挛情况以及预后。方法对5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3-8分)放置脑室型颅内压探头持续监测。术后次日起连续动态TCD监测,主要监测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图像,同时测量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并计算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每日监测ICP值,分析比较患者TCD参数改变情况以及与ICP的关系,伤后6个月评估病人的GOS评分。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伴随着ICP的改变,TCD参数出现明显改变。本实验研究可以发现,伴随颅内压的逐渐升高,RI增大,PI同样升高并且更加显着,Vd及Vm减小,其中Vd减小更加显着,因此PI、RI与ICP呈正相关,而Vd及Vm与ICP呈负相关。重要的是我们发现CPP与Vs、Vd、Vm均呈正向相关,CPP与RI也呈负相关。其中与P1相关性最大,最有统计价值。Vs和Vd值在颅脑损伤后伴随ICP的变化而逐渐降低至第7d左右降至最低水平,随后缓慢恢复;PI则与脑血流速度负相关。另外本研究中超过30%的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血管痉挛,重度血管痉挛患者常伴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导致不良预后。结论1.通过TCD动态监测可以明确其参数与颅脑损伤后ICP的关系,初步判断ICP及CPP的变化,同时监测其变化趋势,为TCD进行无创ICP监测提供依据;2.TCD动态监测可以初步判断颅脑损伤患者血管痉挛并为治疗提供依据,初步评估患者预后。第三部分BIS动态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价值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其在亚低温镇静、镇痛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其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的72例就诊山东省立医院,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解放军101医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3-8分)行长程(>7天)亚低温及镇静镇痛治疗的患者,其中同时接受24小时动态BIS监测30例,无BIS监测42例。BIS监测组以BIS值为导向给予调整药物控制镇静、镇痛深度;无BIS监测组予以常规镇静、镇痛。通过比较两组间的镇静、镇痛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凝血异常、电解质紊乱及颅内压增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比较行BIS监测初始的BIS值与6个月的格拉斯哥评分(GOS)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没有差异。与无BIS监测治疗组比较,以BIS值为导向的镇静镇痛治疗组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电解质紊乱的发生比例明显下降(P<0.05),凝血异常的发生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压的控制相对平稳;根据术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初始BIS值越高,患者预后越好,初始BIS值高组预后明显优于初始BIS值低组(P<0.05)。结论:1.BIS监测可调控镇静镇痛的深度,有利于亚低温治疗的管控;2.以BIS监测为导向的镇静镇痛可以降低镇静镇痛并发症的发生率;3.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初始BIS值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BIS值越高预后越好。
张红玲[9](2019)在《右美托咪定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重型颅脑损伤为临床常见创伤类型,病情危重,致残、死亡风险均很高,全麻下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影响下,患者伴有剧烈头痛、不同程度的躁动和焦虑,需要通过药物镇静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然而重型颅脑损伤病情特殊,对镇静药物要求高,尽管镇静药物种类众多,但长久以来并无理想的重型颅脑损伤镇静药物。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完善的镇静、镇痛、抗焦虑、催眠等作用,能够使患者保持自然非动眼睡眠状态,且无蓄积、呼吸抑制,有助于改善麻醉恢复期临床症状,其药物特点符合重型颅脑损伤麻醉期间镇静需要,但目前缺乏关于右美托咪定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全麻期间的研究资料,其应用价值尚有待于临床实践证实。目的探究全麻期间持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影响,并评估其应用价值,为临床麻醉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定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行急诊开颅手术治疗的10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53例。研究组于麻醉诱导15min后予以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持续静脉泵注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1d(T3)、术后3d(T4)五个时刻的血流动力学、S-100β、TNF-α、IL-6、免疫功能及神经功能、苏醒质量(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呛咳评分)、不良反应(寒战、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综合评价右美托咪定的应用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T0时刻HR、MAP均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T1~T2时刻HR、MAP升高,T3~T4时刻下降,与T0时刻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研究组T1~T4时刻的HR、MAP均显着降低(P<0.05);研究组T1~T4时刻的HR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T1、T2时刻MAP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T0时刻S-100β、TNF-α、IL-6均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T1~T3时刻S-100β升高,T4时刻下降,其中T1~T3时刻显着高于T0时刻(P<0.05);研究组T1~T2时刻S-100β升高,T3~T4时刻降低,其中T4时刻显着低于T0时刻(P<0.05);研究组T2~T4时刻的S-100β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T1~T2时刻TNF-α、IL-6升高,T3~T4时刻下降,其中T1~T3时刻TNF-α、IL-6显着高于T0时刻(P<0.05);研究组T1~T2时刻TNF-α、IL-6升高,T3~T4时刻下降,其中T1~T3时刻TNF-α、IL-6显着高于T0时刻(P<0.05);研究组T1~T4时刻的TNF-α、IL-6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T0时刻CD4+、CD8+、CD4+/CD8+均无显着差异(P>0.05),T1~T4时刻均呈现持续升高趋势(P<0.05);研究组T1~T4时刻的各项免疫功能指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术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3d研究组NIHS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研究组疼痛程度、镇静评分、呛咳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5%)低于对照组(26.4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全身麻醉期间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能够减少S-100β、TNF-α、IL-6的释放,发挥脑保护、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且能够平稳血流动力学、增强免疫功能、改善术后神经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鹿中华,孙昀[10](2012)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脑糖代谢及氧代谢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发病率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高达30%~50%,一直是危重病医学(ICU)所面临的重大难题。脑糖代谢及氧代谢障碍及紊乱,是最重要的脑继发性损害因素,与颅脑外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亚低温能够降低脑糖、氧代谢率,改善预后。现就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脑糖代谢及氧代谢的影
二、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脑氧代谢变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脑氧代谢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TBI后脑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基于LSCI、MRV观察SD大鼠脑静脉回流及其受阻后皮层血流变化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LSCI观测正常SD大鼠脑皮层静脉血液循环 |
2.2 MRI平扫及MRV重建SD大鼠头部及颈部静脉 |
2.3 基于LSCI观察CVO大鼠脑静脉回流 |
3 结果 |
3.1 LSCI显示正常SD大鼠脑皮层静脉回流 |
3.2 MRI血管成像及三维重建大鼠脑静脉窦及颈部静脉 |
3.3 CVO干预后大鼠脑皮层静脉血流动态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ASDH大鼠脑皮层静脉血流变化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耗材 |
1.3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改良Miller法制作大鼠ASDH模型及实验分组 |
2.2 激光散斑成像系统记录观察窗的皮层血流值 |
2.3 MRI平扫及SWI序列扫描 |
2.4 心脏灌注及留取脑组织标本 |
2.5 HE染色病理观察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显示ASDH大鼠脑皮层血流动力学变化 |
3.2 MRI 扫描结果 |
3.3 HE 染色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基于激光散斑观察ASDH大鼠开颅术中脑皮层血流动力学变化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 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术前基础脑皮层血流监测 |
2.2 大鼠ASDH模型制作及模拟手术 |
2.3 激光散斑监测数据处理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中生命体征及颅内压变化情况 |
3.2 开颅术中显微镜下观察脑皮层血管 |
3.3 基于LSCI观察皮层脑血流速度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部分:颅内静脉回流障碍加重颅脑损伤大鼠炎症反应及脑水肿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及耗材 |
1.3 仪器设备 |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实验模型制作及分组 |
2.2 实验标本的获取 |
2.3 神经功能学评分 |
2.4 脑水含量测定 |
2.5 Nissl染色评估神经元损伤情况 |
2.6 脑组织Evans blue染色及含量测定 |
2.7 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观察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结构变化 |
2.8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分析大鼠皮层中ADAM17、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Iba-1、星形细胞特异性标志物GFAP共定位监测以及p-65、MMP-9在皮层细胞中的表达 |
2.9 大鼠脑组织内TNF-α,IL-1β,IL-6,IL-10 以及HMGB1的ELISA检测 |
2.10 Western blot检测脑皮层蛋白水平表达 |
2.11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CVO加重ASDH大鼠神经功能障及脑组织水肿 |
3.2 CVO干预后加重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 |
3.3 ADAM17在CVO干预后ASDH大鼠损伤脑皮层细胞定位 |
3.4 CVO干预后促进ASDH大鼠炎性因子的表达 |
3.5 特异性抑制solTNF-α抑制 CVO干预后TNFR/NF-κB通路 |
3.6 XPro1595 干预对ASDH+CVO大鼠脑皮层MMP-9 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创伤性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机制及处理策略进展 |
参考文献 |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二、研究对象 |
三、干预措施 |
四、文献检索 |
五、检索方法 |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四节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二、存在问题 |
三、展望 |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
八、讨论 |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七、讨论 |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分组方案 |
三、盲法实施 |
四、治疗方案 |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六、研究流程图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
五、有效率 |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
七、脱落报道 |
第四节 讨论 |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sTBI患者治疗前后脑氧代谢指标变化与颅内压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指标检测 |
4 统计学分析 |
结 果 |
1 患者脑氧代谢指标、ICP变化观察 |
2 患者脑氧代谢指标与ICP的相关性 |
3 不同治疗结局患者脑氧代谢指标分析 |
讨 论 |
(5)早期颅内压、脑温和体温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仪器设备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ICP、BT 及 ST 对 STBI 患者预后的影响 |
2.2 ICP、BT、AT 对 STBI 患者病情的影响 |
2.3 STBI 患者 ICP、脑温及体温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颅脑创伤后脑温变化及对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6)地氟醚复合丙泊酚对烟雾病血管重建术患者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烟雾病患者围术期脑保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亚低温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双额叶脑挫伤中的研究价值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TCD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BIS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多模态监测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1 |
英文论文2 |
(9)右美托咪定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右美托咪定在神经外科手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脑糖代谢及氧代谢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脑糖代谢和氧代谢的特点 |
2 重型颅脑损伤脑糖代谢和氧代谢的机制 |
2.1 颅内压与脑灌注压对脑糖、氧代谢的影响 |
2.2 脑循环对脑糖、氧代谢的影响 |
2.3 免疫损伤对脑代谢的影响 |
3 亚低温治疗对s TBI脑糖氧代谢的保护机制 |
3.1 颅脑损伤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和亚低温的概念 |
3.2降低颅内压 |
3.3 改善脑循环 |
3.4 免疫调节 |
3.5 改善糖氧代谢 |
4 问题及展望 |
四、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脑氧代谢变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颅内静脉循环障碍加重TBI后脑损伤的实验研究[D]. 王成.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脑氧代谢的影响[J]. 陆志峰,邬燕萍,高捷. 中国基层医药, 2020(24)
- [4]sTBI患者治疗前后脑氧代谢指标变化与颅内压及预后的关系[J]. 狄丽宏,焦洋洋,陈深,李晓伟. 创伤外科杂志, 2020(10)
- [5]早期颅内压、脑温和体温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相关性研究[D]. 韦世银.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6]地氟醚复合丙泊酚对烟雾病血管重建术患者脑保护作用的研究[D]. 冯凤喜. 郑州大学, 2020(02)
- [7]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钙调蛋白、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及脑水肿的影响[D]. 廖帅.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8]多模态监测在神经重症中的应用[D]. 钟波. 山东大学, 2019(02)
- [9]右美托咪定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反应和免疫反应的影响[D]. 张红玲. 新乡医学院, 2019(06)
- [10]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脑糖代谢及氧代谢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J]. 鹿中华,孙昀. 安徽医药,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