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磺酸对豚鼠心室肌细胞膜ATP敏感性钾电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郭晟[1](2021)在《炙甘草汤对大鼠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基于功效性味归经研究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目的:从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总结和归纳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时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在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进行检索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相关文献的方式,经筛选和规范化处理后建立心房颤动中医用药规律数据库,并以频次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录入的中药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总结发现治疗心房颤动时,味甘、性平、归心经、功效为益气滋阴的中药使用频次和频率最高。结论:中医药在治疗心房颤动时,多以益气滋阴、养血安神的治法为主,为我们研究炙甘草汤这一益气滋阴、养血复脉的方剂治疗心房颤动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炙甘草汤作用于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炙甘草汤对大鼠心房肌细胞L型钙通道(ICa-L)、钠通道(INa)的电流、I-V曲线及其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SPF级别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四组:炙甘草汤低剂量组(1.125g/ml)、中剂量组(2.25g/ml)、高剂量组(4.5g/ml)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三组药物组大鼠予以对应浓度炙甘草汤灌胃,对照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7天,末次给药1.5h后进行麻醉、抗凝处理后手术开胸迅速取出心脏,在langendorff灌流装置下行主动脉逆行酶解法急性分离出各组大鼠心房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组别大鼠心房肌细胞ICa-L和INa的I-V曲线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果:(1)炙甘草汤对大鼠心房肌细胞ICa-L的影响:在全细胞膜片钳模式下设置ICa-L钳制方案引导出心房肌细胞ICa-L,结果显示炙甘草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大鼠心房肌细胞ICa-L峰值电流大小与对照组(-11.57±2.67)p A/p F相比,分别下降为(-10.17±2.78)p A/p F(P<0.05)、(-6.97±2.45)p A/p F(P<0.01)、(-7.31±2.09)p A/p F(P<0.01),I-V曲线均发生上移。由于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ICa-L电流抑制程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选取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ICa-L通道动力学特性,发现两组心房肌细胞的激活曲线和半数激活电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炙甘草汤中剂量组的心房肌细胞稳态失活曲线发生向右偏移,半数失活电压V1/2升高(P<0.05),失活后恢复曲线向下偏移,时间常数(τ)延长(P<0.01)。(2)炙甘草汤对大鼠心房肌细胞INa的影响:在完成ICa-L通道的记录后,改变钳制方案,对心房肌INa通道进行记录,结果显示炙甘草汤低计量、中剂量、高剂量组的大鼠心房肌细胞INa同样较对照组(-46.76±5.17)p A/p F相比下降至(-42.14±4.76)p A/p F(P<0.05)、(-36.52±1.76)p A/p F(P<0.01)、(-34.76±3.58)p A/p F(P<0.01),电流电压曲线均发生上移。选取炙甘草汤中剂量组与对照组心房肌细胞比较INa动力学特性,发现激活曲线和半数激活电压未发生显着改变(P>0.05),而失活曲线明显向右偏移,半数失活电压升高(P<0.01),失活恢复曲线向下偏移,时间常数(τ)延长(P<0.01)。结论:1.125g/ml、2.25g/ml、4.5g/ml的炙甘草汤对大鼠心房肌细胞ICa-L、INa通道的电流均具有抑制作用,抑制效果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选取2.25g/ml的炙甘草汤与对照组比较动力学特性时,发现它能够在不影响峰电位、翻转电位、激活曲线的前提下,减慢ICa-L、INa通道的失活速度,延长失活后恢复时间,从而改变其动力学特性,使动作电位时程延长,最终达到减慢心率的作用,这可能也是炙甘草汤临床上治疗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所在。
杨晓旭[2](2018)在《制备牛磺酸镁的改进方法及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改进牛磺酸镁的制备方法,从所尝试的各方法中选出最佳者。利用该方法所制备的牛磺酸镁开展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影响的实验,探究牛磺酸镁在抗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机制,以及牛磺酸镁可否“致心律失常”。方法:通过文献方法实验、镁氧化物酸性环境反应法、硫酸镁合成法和镁甲醇合成法,开展合成牛磺酸镁的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镁甲醇合成法为合成牛磺酸镁的最佳方法。即以甲醇镁和牛磺酸为原料,100oC下搅拌加热回流1.5小时,所得产物采用加入甲醇、8 oC冷藏静置48 h等促结晶技术,获得二水合牛磺酸镁晶体。采取逆行主动脉灌注酶溶液消化法即Langendorff氏法对大鼠的单个心室肌细胞进行急性分离;于电压钳模式下,采取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牛磺酸镁不同浓度下对正常大鼠心室肌细胞和缺氧/复氧大鼠心室肌细胞INa的影响,其主要分为三个浓度为低(100μmol·L-1)、中(200μmol·L-1)以及高(400μmol·L-1)。1.合成方法方面:(1)文献方法重现性实验产物一IR图谱与原料氢氧化镁接近;产物二IR特征峰与牛磺酸红外图谱相近;产物三IR特征峰与牛磺酸红外图谱相近。产物一熔点384℃,无法检测镁含量;产物二熔程311328℃,镁含量3.50%;产物三熔程314329℃,镁含量5.61%。(2)镁氧化物酸性环境反应法产物IR的特征峰牛磺酸图谱相近。产物熔程290297℃,镁含量为1.37%。(3)硫酸镁合成法产物IR图谱与牛磺酸标准红外图谱相近,与MgSO4红外光谱图比较,无相似特征峰。产物熔程292297℃,镁含量2.89%。(4)镁甲醇合成法产物一IR图谱与Mg(OH)2图谱相近。产物二IR图谱与牛磺酸红外图谱相近。产物一熔程297311℃,镁含量4.62%;产物二熔点300℃,镁含量7.78%。2.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TMCC使INa中的I-V曲线发生上移,其内向电流降低,并且在不同的测试电压下,其电流全部减小。曲线尚未发生平行移动,其形状基本未发生变化。TMCC在对正常INa抑制时特征为浓度依赖性抑制,其中于-45 mV除极电压下,分别下降为6.89%,12.84%及17.49%。TMCC对正常钠电流成浓度依赖性抑制,使I-V曲线上移,牛磺酸镁对钠通道具备抑制作用,但其效果较弱。3.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在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钠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当大鼠的心室肌细胞处于缺氧或者复氧状态下时,将导致INa峰值下降,而I-V曲线发生上移,TMCC能通过其浓度依赖性将下降的INa恢复正常,进而使I-V曲线下移,并且不发生平行移动,曲线的形状不发生变化,依然处在原来的电流-压依赖关系,这意味着在不同的膜电位水平下,TMCC对INa作用具备一致性。胺碘酮也存在部分这样的作用机制。依据INa动力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缺氧/复氧状态下将导致激活的曲线发生右移,失活曲线发生左移,进而引起激活的速率下降,失活的速率上升,而TMCC(200,400μmol·L-1)以及24.24μmol·L-1的胺碘酮能够将发生左移的失活曲线恢复正常,降低失活的速率,但其对激活状态尚无明显的影响。结论:合成方法1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仍需开展实验做进一步的探讨。方法2和方法3的结果表明,存在原料反应不充分和产物中存在大量难以分离的杂质成分等问题。方法4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为最佳方法,反应条件为100℃下搅拌加热,反应时间1.5 h。析出结晶的条件为:甲醇环境中,8℃下静置48小时。选用最优选合成方法所合成的牛磺酸镁(100,200,400μmol·L-1)开展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的影响的实验。研究表明,牛磺酸镁对正常钠电流成浓度依赖性抑制,使I-V曲线上移,说明牛磺酸镁具有阻滞钠通道的作用。牛磺酸镁对钠通道的抑制作用较弱,表明牛磺酸镁是一种对钠通道作用温和的化合物。缺氧/复氧能够将INa峰值降低,I-V曲线的上移,表明此模型制备成功。TMCC恢复上述模型中的钠电流减小且I-V曲线下移的作用机制为对钠通道的失活过程所具备的浓度依赖性特征进行抑制,而胺碘酮的作用强度相当于TMCC的低浓度(100μmol·L-1)及中等浓度(200μmol·L-1)之间的作用强度。TMCC既能对正常的心机细胞的INa起到作用,并且能够使得处于病理状态下的细胞INa再次获得离子的平衡点,因此,TMCC不仅能够治疗心律失常,还能够降低伴发心律失常的风险度。
朱迪迪[3](2018)在《Epac1对慢性心衰豚鼠心室复极化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是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CHF患者死因中,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占极大比例,而80%以上的SCD由室速、室颤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关于CHF时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CHF时,心肌细胞的特征性表现是复极化过程减慢,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延长,体表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心肌细胞快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rapid component of 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m current,IKr)是AP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形成AP的3期复极化。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drenergic receptor,β-AR)是典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在IKr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Karle等报道β1-AR通过cAMP/PKA途径调控正常豚鼠心室肌细胞的IKr电流;慢性心衰时,β-AR抑制IKr电流调控心肌细胞复极化和动作电位。cAMP是公认的极为重要的细胞内第二信使,Epac被认为是cAMP的效应分子,是Ras家族小分子G蛋白Rap的特异性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在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Epac蛋白有两个亚型,即Epac1和Epac2,其中心脏中主要表达的是Epac1。Epac蛋白独立于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参与调节血管张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稳定血管内皮屏障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的抗炎作用、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病理性心脏重塑和心脏缺血性改变。在心律失常发生中,Epac可调节慢延迟整流钾离子流(slow delayed rectifier potassium current,IKs)、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3和4亚型(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nonical 3 and 4 channels,TRPC3,4)以及肌浆网钙渗漏。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提出如下科学问题:Epac蛋白是否也参与调控IKr电流?这一改变是否在慢性心衰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是,哪一个Epac亚型在此作用中更有意义?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Epac蛋白在心室复极化和慢性心衰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及分子调控机制,为寻找慢性心衰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治疗方式与干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主动脉缩窄手术制备豚鼠慢性心衰动物模型,体表心电图观察慢性心衰豚鼠的QTc间期、离体灌流程序性电刺激检测心室有效不应期、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IKr电流,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心衰豚鼠左室组织的Epac1表达水平;应用植入性渗透泵构建慢性Epac激活的在体模型,体表心电图观察QTc间期、离体灌流程序性电刺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动作电位和IKr电流,在细胞水平选择性抑制Epac1和/或Epac2,观察IKr电流变化情况;在急性分离的慢性心衰豚鼠左室心肌细胞中应用有效的Epac亚型抑制剂,全细胞膜片钳观察IKr电流变化情况。结果1.采用主动脉缩窄术能成功制备豚鼠慢性心衰模型;2.慢性心衰时,豚鼠心室肌细胞APD延长,IKr尾电流下降;3.慢性心衰时,豚鼠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4.慢性心衰时,豚鼠心室组织Epac1表达增加;5.慢性Epac激活时,豚鼠心率增快、QTc间期延长;6.慢性Epac激活时,豚鼠心室肌细胞APD延长,IKr尾电流下降;IKr电流的下降可以被Epac1抑制剂CE3F4和Epac1/2抑制剂ESI 09减弱,但不受Epac2抑制剂ESI 05的影响;7.急性Epac激活时,IKr尾电流无明显变化;8.慢性Epac激活时,豚鼠心脏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易感性增加;9.选择性Epac1抑制剂CE3F4可以有效缓解慢性心衰豚鼠心室肌细胞IKr电流的下降。结论Epac可以直接参与豚鼠心室复极化的调控,其中Epac1亚型发挥主导作用,抑制Epac1对心衰的复极化异常有保护作用。
孙凯[4](2017)在《牛磺酸镁抗豚鼠心肌细胞和离体心脏Ⅱ型短QT综合征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别在正常和2型短QT综合征(Type 2 Short QT Syndrome,SQT2)模型存在条件下观察牛磺酸镁化合物(Taurine-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对豚鼠离体心脏表面心电图和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以初步探索TMCC抗短QT综合征作用。方法:1.采用Langendorff主动脉逆行灌流法对豚鼠离体心脏进行灌流,利用Biopac生理记录仪采集豚鼠离体心脏表面Ⅱ导联心电图以考察TMCC及其在应用吡那地尔(Pinacidil)诱导SQT2条件下对豚鼠离体心脏RR、QT/QTc间期、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有效不应期、RR和QT间期不稳定性等的影响。2.采用Langendorff主动脉逆行灌流酶解法消化用于急性分离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于电流钳模式下分别在正常和IKs通道激动剂曲匹地尔(Trapidil)等药物存在条件下记录低、中和高三个浓度的TMCC对动作电位时程的影响。结果:1.TMCC对正常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各指标的影响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测定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2和4 m M牛磺酸镁可延长RR间期,由275.71±8.45 ms分别延长至282.50±8.80 ms(n=6,p<0.01),323.03±12.72ms(n=6,p<0.01)和331.93±9.28 ms(n=6,p<0.01);可减小心率,由218.89±6.85 beats/min分别减小至213.51±7.22 beats/min(n=6,p<0.01),187.20±7.45 beats/min(n=6,p<0.01)和181.52±5.01 beats/min(n=6,p<0.01);可延长QT间期,由175.88±5.22 ms分别延长至182.30±6.09 ms(n=6,p<0.01),200.67±7.56 ms(n=6,p<0.01)和197.30±4.38 ms(n=6,p<0.01);可延长QTc间期,由197.13±4.12 ms分别延长至201.14±3.81 ms(n=6,p>0.05),205.01±7.23 ms(n=6,p<0.01)和199.04±4.02 ms(n=6,p<0.05);可延长有效不应期,由124.89±6.63 ms分别延长至131.93±6.26 ms(n=6,p<0.01),139.83±5.98 ms(n=6,p<0.01)和143.17±5.93 ms(n=6,p<0.01);对离散度和QRS间期没有影响;可增大电生理平衡指数,由3.81±0.13分别增大至4.06±0.12(n=6,p<0.05),4.39±0.19(n=6,p<0.01)和4.17±0.17(n=6,p<0.01)。2.吡那地尔诱导SQT2的心电图变化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测定结果表明,与正常的对照组相比,20μM吡那地尔对RR间期和豚鼠离体心脏心率没有影响;可缩短QT/QTc间期,分别由165.59±4.87 ms缩短至151.44±2.95 ms(n=6,p<0.01),由192.29±3.07 ms缩短至172.45±2.33 ms(n=6,p<0.01);能够增大跨室壁离散度,由60.01±4.69 ms增大至70.08±6.29 ms(n=6,p>0.05);能够显着地减小离体心脏的有效不应期,由112.87±6.55 ms减小至88.84±5.78 ms(n=6,p<0.01);对QRS间期和电生理平衡指数没有影响;吡那地尔能显着地增大心室复极不稳定性,使RR间期和QT间期总不稳定性分别由2.42±0.15 ms增大至3.38±0.22 ms(n=6,p<0.01)和由2.57±0.16 ms增大至3.62±0.26 ms(n=6,p<0.01),也使RR间期和QT间期短期不稳定性显着地增大,分别由1.24±0.15 ms增大至1.97±0.15 ms(n=6,p<0.05)和由1.75±0.15 ms增大至3.41±0.21ms(n=6,p<0.05)。3.TMCC对抗吡那地尔诱导SQT2的作用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测定结果表明,与吡那地尔模型组相比,1、2和4 m M牛磺酸镁能够使缩短的QT间期分别延长至175.77±5.22 ms(n=6,p<0.01),159.27±5.75 ms(n=6,p<0.01)和165.93±3.91 ms(n=6,p<0.01);使缩短的QTc间期分别延长至182.88±1.55 ms(n=6,p>0.05),174.59±5.59 ms(n=6,p>0.05)和165.40±3.82 ms(n=6,p>0.05);使增大的跨室壁离散度分别缩短至61.50±7.46ms(n=6,p<0.05),68.76±6.29 ms(n=6,p>0.05)和60.55±3.35 ms(n=6,p<0.05);使缩短的有效不应期分别增大至113.50±6.78 ms(n=6,p<0.01),94.00±9.22 ms(n=6,p<0.01)和106.03±5.11 ms(n=6,p<0.01);1、2和4 m M牛磺酸镁可有效地降低吡那地尔导致心室复极不稳定性增大的现象,使RR间期的总不稳定性分别降低至3.14±0.20 ms(n=6,p<0.01),2.27±0.09 ms(n=6,p<0.01)和1.63±0.36 ms(n=6,p<0.01);使QT间期的总不稳定性分别降低至3.41±0.20 ms(n=6,p<0.01),2.89±0.19 ms(n=6,p<0.01)和2.41±0.45 ms(n=6,p<0.01);使RR间期的短期不稳定性分别降低至1.83±0.14 ms(n=6,p<0.05),1.16±0.10 ms(n=6,p<0.01)和0.77±0.25ms(n=6,p<0.05);使QT间期的短期不稳定性分别降低至1.69±0.19 ms(n=6,p<0.05),1.65±0.19 ms(n=6,p<0.05)和1.15±0.43 ms(n=6,p<0.05)。4.TMCC对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测定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0、100和1000μM牛磺酸镁可使静息膜电位由-80.18±0.53 m V分别增大至-83.23±0.81m V(n=10,p<0.05),-83.39±0.91 m V(n=10,p<0.05)和-85.54±1.05 m V(n=10,p<0.01);使动作电位幅值由145.68±3.17 m V分别增大至148.49±3.11 m V(n=10,p>0.05),150.77±3.85 m V(n=10,p>0.05)和149.98±3.13 m V(n=10,p>0.05);可加快复极时程,使APD50由400.73±39.70 ms分别缩短至237.32±32.85 ms(n=10,p<0.01),196.01±26.41ms(n=10,p<0.01)和265.54±28.83ms(n=10,p<0.01);使APD90由445.84±38.99 ms分别缩短至268.55±32.42 ms(n=10,p<0.01),239.77±27.21ms(n=10,p<0.01)和295.86±29.45ms(n=10,p<0.01)。5.TMCC对抗曲匹地尔所致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缩短的影响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测定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mmol·L-1曲匹地尔可使静息膜电位由-73.51±1.05 m V减小至-69.53±1.21 m V(n=12,p<0.05),10、100和1000μM牛磺酸镁可使减小的静息膜电位分别增大至-74.97±1.10 m V(n=12,p<0.01),-73.89±0.60 m V(n=12,p<0.05)和-74.99±0.53m V(n=12,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 mmol·L-1曲匹地尔可使动作电位幅值由131.48±2.48 m V减小至129.39±1.42 m V(n=12,p>0.05),10、100和1000μM牛磺酸镁可使减小的动作电位幅值分别增大至136.77±2.19 m V(n=12,p>0.05),129.41±3.15 m V(n=12,p>0.05)和135.11±3.10 m V(n=12,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 m M曲匹地尔可加快复极时程,使APD50由289.52±14.19 ms缩短至248.22±10.81 ms(n=12,p<0.05),10、100和1000μM牛磺酸镁可使缩短的APD50分别延长至265.49±24.86 ms(n=12,p>0.05),269.39±21.98ms(n=12,p>0.05)和299.94±16.00ms(n=12,p<0.05);1 m M曲匹地尔使APD90由326.15±16.67 ms缩短至274.54±7.00 ms(n=12,p<0.05),10、100和1000μM牛磺酸镁可使缩短的APD90分别延长至300.84±24.13 ms(n=12,p>0.05),322.37±20.92ms(n=12,p>0.05)和331.14±7.96 ms(n=12,p<0.05)。结论:1.TMCC能够降低心率,延长QT间期和有效不应期,从而可以逆转吡那地尔所致QT间期和有效不应期的缩短情况;能够降低吡那地尔所致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能够降低吡那地尔所致的RR、QT间期不稳定性增大。2.TMCC增加静息膜电位,并通过此效应增加曲匹地尔所致的静息膜电位减小;能够延长曲匹地尔所致的动作电位时程缩短。
安梦瑶[5](2017)在《牛磺酸镁配合物抗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心律失常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是否对不同模型下获得性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分别从离体心脏、细胞通道电流及通道蛋白三个水平,探讨其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1.釆用Langendorff法灌注豚鼠离体心脏,利用Biopac生理记录仪采集豚鼠离体心脏表面Ⅱ导联心电图,记录RR间期、QT间期、QRS波群、Tp-Te等相关心电指标。Pinacidil(20μM)用来模拟SQT2模型,Chromanol 293B(5μM)合并低K+溶液用来建立LQTS模型,评价TMCC(1,2,4 m M)在离体心脏水平对正常及SQT2和LQTS模型的作用。2.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酶解法,急性分离获得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建立表达KCNQ1/KCNE1基因的HEK293细胞模型。trapidil(1 m M)用来模拟SQT2模型,Chromanol 293B(5μM)用来建立LQTS模型,评价TMCC(0.01,0.1,1 m M)对正常及SQT2和LQTS模型下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IKs通道电流的影响。3.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动作电位和IKs通道电流。所有含有和不含药物细胞在进行测定前均孵育24小时。4.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技术评价TMCC(0.01,0.1,1 m M)对IKs通道蛋白的影响。结果:1.TMCC(1,2,4,8 m M)均显着增大RR间期,减慢心率,并呈浓度依赖性(P<0.01 vs.control);均显着延长QT间期(P<0.01 vs.control),减慢心室复极;对Tp-Te和r Tp-Te基本无影响;均显着性增大i CEB(P<0.05 vs.control),并呈浓度依赖性。2.TMCC(0.01,0.1,1 m M)三个浓度均可以升高RMP值,但不影响动作电位幅度,均显着性缩短动作电位复极50%和90%的时程(APD50,APD90)(all P<0.05 vs.control)。3.TMCC(0.01,0.1,1 m M)可以使IKs电流I-V曲线下移,呈现抑制IKs的作用,均使IKs电流峰值明显减小,并呈现浓度依赖性,分别减弱27.99%,48.18%和60.13%(n=7,P<0.05 vs.control)。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为201.1μM。4.TMCC(0.01,0.1 m M)作用后使激活曲线左移,加快通道的激活;TMCC(1m M)作用后使激活曲线右移,延缓通道的激活。5.HEK293细胞与TMCC(0.1 m M)作用12,24,48小时后,均使IKs电流的I-V曲线下移,IKs电流密度下降,呈现时间依赖性,孵育24小时与48小时之间没有差异(P>0.05)。选取24小时为最佳孵育时间。6.TMCC(0.01,0.1,1 m M)均增大KCNQ1基因蛋白的表达,但仅0.1 m M TMCC有统计学差异(P<0.05 vs.control);也增大KCNE1基因蛋白的表达,但仅有TMCC(0.01,0.1 m M)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control)。7.SQT2模型下,pinacidil可以显着性缩短QT间期(P<0.05 vs.control)和QTpeak间期(P<0.01 vs.control),明显增大r Tp-Te(P<0.05 vs.control)。与单独灌注pinacidil时相比,1,2,4 m M TMCC均使QT间期和QTpeak间期明显增大(P<0.01 vs.pinacidil),逆转r Tp-Te值达到正常水平。结果显示各指标,牛磺酸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说明TMCC(1,2,4 m M)三个浓度均能逆转pinacidil造成的SQT模型指标到正常水平。8.Pinacidil可以显着增大RR间期总不稳定性(TIRR)、RR间期短期不稳定性(STIRR),QT间期总不稳定性(TIQT),以及QT间期短期不稳定性(STIQT)(P<0.05 vs.control)。灌注1,2,4 m M TMCC后,除了低浓度1 m M TMCC对STIRR和TIQT的作用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vs.pinacidil),其他两个中、高浓度TMCC均可以将以上指标逆转到正常水平(P<0.05 vs.pinacidil,P>0.05 vs.control)。9.SQT2模型下,trapidil可以缩短豚鼠心室肌细胞APD50和APD90(P<0.05 vs.control),TMCC将缩短的APD50和APD90延长(P<0.05 vs.trapidil)。10.Trapidil(1 m M)能使IKs电流峰值明显增大(P<0.05 vs.control)。TMCC(0.01,0.1,1 m M)与trapidil(1 m M)共同作用于细胞后,可以抑制增大的IKs电流峰值,且表现出浓度依赖性。0.01,0.1,1 m M TMCC分别使增大的IKs电流峰值减弱16.95%,28.33%以及36.94%(P=0.145,P<0.05,P<0.05;all vs.Trapidi)。Trapidil使I-V曲线上移,呈现激动IKs的作用;而TMCC(0.01,0.1,1 m M)可以将上移的I-V曲线下移,减弱Trapidil对IKs电流的增大作用,使之恢复正常。11.LQTS模型下,chromanol 293B(5μM)合并低K+溶液明显增大Tp-Te及r Tp-Te,分别增大72.09%和69.20%(all P<0.01 vs.control)。TMCC(1,2,4 m M)合并造模液灌注后,明显下降增大比例,使Tp-Te分别增大14.60%,48.85%和54.20%,中、高浓度组与正常灌注K-H液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 vs.control);使r Tp-Te分别增大8.05%,28.47%和26.36%,且与正常灌注K-H液时没有统计学差异(all P>0.05 vs.control)。12.LQTS模型组Td P发生率为85.71%,TMCC(1,2,4 m M)分别将概率降至71.42%、14.28%和0%。13.Chromanol 293B(5μM)+Low K+可以显着增大TIRR、STIRR、LTIRR、TIQT、STIQT和LTIQT(P<0.05 vs.control)。合并灌注1,2,4 m M TMCC后,虽然,以上指标与给药前的正常灌注时仍有差异(all P<0.05 vs.control),但是TMCC(1,2,4 m M)均能显着减低RR和QT不稳定性。14.Chromanol 293B可以显着延长APD50和APD90(P<0.01 vs.pre-chromanol293B,n=6),0.01,0.1,1 m M TMCC可以减弱chromanol 293B延长APD50和APD90的作用。中高浓度TMCC(0.1,1 m M)可以逆转chromanol 293B对APD50和APD90延长作用到正常水平。15.TMCC(0.01,0.1,1 m M)对抗chromanol 293B对IKs电流的抑制作用,分别减弱了5.56±2.54%,9.22±1.07%,以及10.48±2.31%,呈现浓度依赖(P<0.01vs.TMCC(0.01 m M))。16.Chromanol 293B(5μM)可以使I-V曲线下移,呈现抑制IKs的作用;而经过TMCC(0.01,0.1,1 m M)孵育后的细胞,可以减弱chromanol 293B对I-V曲线的下移,减弱chromanol 293B对IKs电流的抑制作用,呈现对抗LQTS的作用。结论:1.TMCC可以减慢豚鼠正常离体心脏心率,延长QT/QTc间期和有效不应期,抑制IKs电流,提示TMCC可能通过影响心室复极,产生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TMCC增大KCNQ1、KCNE1蛋白表达。2.TMCC通过抑制复极电流IKs,延长被缩短的动作电位复极时程,来减慢心室复极化,延长QT和复极不应期,降低跨室壁离散度和RR、QT间期不稳定性,对抗pinacidil和trapidil造成的三个SQT2模型,发挥一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3.TMCC通过降低跨室壁离散度和RR、QT间期不稳定性,缩短动作电位复极时程,增大被抑制的IKs电流,降低Td P发生率,发挥一定的抗LQTS的作用。
成红[6](2017)在《右美托咪定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ATP敏感性钾通道电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为咪唑啉类衍生物,是一种新型的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作为麻醉辅助用药,近年来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临床研究发现,DEX具有多方面心肌保护作用,可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而其机制尚未明了。大量研究显示,当心肌缺血缺氧时,心室肌细胞膜ATP敏感性钾通道(sarc KATP)在诱发电信号传导紊乱,导致心律失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DEX抗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是否与sarc KATP通道有关,尚未报道。目的:本实验拟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DEX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ATP敏感性钾通道电流(ATP sensitive potassium current,IKATP)大小的影响,探讨DEX对抗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利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装置进行酶解分离,获得单个的心室肌细胞。利用膜片钳技术记录心室肌细胞膜ATP敏感性钾通道电流的变化。将细胞置于显微镜载物台标本小浴槽中,控制恒温和恒速细胞外液灌流,使用玻璃微管和细胞紧密接触形成高阻封接,再给予一定负压吸破细胞膜,形成全细胞记录模式。在电压钳模式下,通过运行pclamp记录程序,完成电流的诱发和采集。正常钾电流记录灌流液中加入KATP通道特异性开放剂吡那地尔(pinacidil,PIN,100μM)使细胞膜KATP通道开放后,根据灌流液中继续给药的不同将细胞随机分为四组,每组4个细胞:1 Glib组,在灌流液中加入KATP通道阻断剂格列苯脲(glibenclamide,Glib)50μM,观察电流的变化。2 DEX组,依次用含有DEX0.01μM、1μM、100μM的灌流液灌流,观察DEX对细胞膜IKATP的影响。3 DEX+YOH组,在灌流液中加入DEX1μM,之后再加入α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育亨宾(yohimbine,YOH)1μM,观察IKATP的变化。4 DEX+IDA组,在灌流液中加入DEX1μM,之后再加入咪唑啉受体阻断剂咪唑克生(idazoxan,IDA)1μM,观察IKATP的变化。结果:1 Glib组:在60m V测试电压下,背景电流值为10.7±1.1p A/p F,100μM吡那地尔使电流增加至20.6±1.3p A/p F(P<0.05),50μM格列本脲可使电流恢复至11.5±1.3p A/p F。结果表明,吡那地尔所增大的电流就是IKATP,此电流可被50μM格列本脲所完全阻断。2 DEX组:灌流液中先后加入吡那地尔100μM,DEX 0.01μM、1μM、100μM。在60m V测试电压下,IKATP分别为:10.1±0.4、9.0±0.7、6.6±0.6和1.7±0.5p A/p F。与吡那地尔相比较,DEX 0.01μM,1μM和100μM分别使IKATP降低11.2±3.8、34.2±4.5和82.7±5.1%。其中,中、高浓度DEX(1μM、100μM)明显抑制IKATP(P<0.05,P<0.01)。结果表明,DEX对KATP通道具有抑制作用。3 DEX+YOH组:在60m V测试电压下,灌流液中加入吡那地尔、DEX和育亨宾时,IKATP分别为10.3±0.7、6.6±1.2和6.2±1.5p A/p F。育亨宾对DEX电流抑制无影响(P>0.05)。结果提示,DEX对KATP通道的抑制作用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无关。4 DEX+IDA组:在60m V测试电压下,灌流液中加入吡那地尔、DEX、和咪唑克生时,IKATP分别为9.4±1.2、6.3±0.9和8.8±1.2p A/p F。咪唑克生可明显减弱DEX对IKATP的抑制作用(P<0.05)。结果提示,DEX对KATP通道的抑制作用与咪唑啉受体有关。结论:DEX可通过咪唑啉受体介导,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大鼠心室肌细胞KATP通道;此作用可能是DEX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学机制之一。
文婷[7](2016)在《异甜菊醇钠对豚鼠心肌细胞sarcKATP和mitoKATP通道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KATP通道是一种ATP敏感型钾离子通道,在心肌细胞中广泛存在。KATP通道无论是在生理条件下还是在病理条件下对代谢调节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条件下,胞内ATP的浓度能够抑制心肌KATP通道开放,KATP通道可以将细胞代谢条件与膜电信号耦联起来;在心肌肥大等病理条件下,KATP通道对其开放剂或是ATP的敏感性降低,会使心肌对代谢压力的适应性降低,对于药物治疗是不利的。异甜菊醇(isosteviol,STV)是由甜菊醇(stevioside)酸水解得到的,异甜菊醇钠(STVNa)是异甜菊醇的钠盐形式。STV已经被证实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保护作用,比如具有抗缺血复灌损伤,抗高血压、抗高血糖等。本文主要研究了STVNa对细胞膜KATP通道(sarcKATP通道)和线粒体KATP通道(mitoKATP通道)的影响,研究内容如下:(1)以急性分离的豚鼠心室肌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了STVNa对sarcKATP通道的影响。结果表明STVNa可以增加心肌细胞sarcKATP通道对Pinacidil的敏感性,不仅增大了通道的电流密度,而且还加大了sarcKATP通道的开放速度,且STVNa对sarcKATP通道的影响是时间、剂量依赖性的。(2)研究了STVNa对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电流(Ica)、快速延迟整流钾离子电流(Ikr)以及动作电位(AP)的影响。结果表明,STVNa对L型钙电流、快速延迟整流钾离子电流和动作电位都没有显着影响。(3)研究了STVNa对mitoKATP通道的影响。用10μM STVNa孵育后,Dizoxide诱导的细胞线粒体黄素荧光蛋白的荧光强度显着增加(Dizoxide诱导的黄素荧光蛋白荧光强度变化可以间接的反应KATP通道活性的变化)。STVNa组Dizoxide诱导的黄素蛋白相对荧光强度是control组的2.5倍左右,P<0.05,而且STVNa本身不会引起黄素荧光蛋白荧光强度的改变。(4)为了验证STVNa对sarcKATP通道和mitoKATP通道的增敏作用是否与活性氧(ROS)有关,我们用ROS清除剂(NAC)和STVNa共孵育细胞。结果表明,100μM NAC与STVNa共孵育抑制了sarcKATP电流的增加,而100μM NAC本身并不影响sarcKATP电流大小;在线粒体中,NAC与STVNa共孵育也使Diazoxide激发的黄素荧光强度变弱。同样地,100μM NAC本身对Dizoxide激发的荧光强度也没有影响。结论:(1)STVNa增加了sarcKATP通道和mitoKATP通道的敏感性,增加了sarcKATP通道的开放速率;(2)STVNa对L型钙电流、Ikr电流以及动作电位都没有影响;(3)STVNa对KATP通道的增敏作用与ROS有关。
李东娜[8](2013)在《快律宁对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及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快律宁(KLN)对犬冠脉结扎所致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的影响,评价KLN对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初步探讨KLN抗心律失常的可能的离子机制。方法1.Beagle犬经适应性饲养5天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实验组(KLN0.7695g/kg)、阳性对照组(普罗帕酮50mg/kg)。采用犬冠状动脉两步结扎法复制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冠脉结扎后约13小时,室性心律失常情况较稳定,此时灌胃给药,以多导生理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分别记录给药前及给药后30min、60min、90min、120min、180min和240min的心电图变化。2.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消化分离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以全细胞膜片钳方式记录给药前后细胞延迟整流钾电流(IK)、内向整流钾电流(IK1)波形,观察通道电流的变化。结果1. KLN对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的影响:①室性早搏(PVC):实验组在给药后30~240min内显着减少PVC次数,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与阳性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LN对PVC的抑制率最高达54.31±17.2%。②室性心动过速(VT):实验组在给药后30~240min皆显着减少VT时间,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与阳性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LN对VT时间的抑制率最高达60.42±31.63%。2. KLN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的影响:①IK:低、中、高剂量KLN(2.5mg/ml、5mg/ml、10mg/ml)作用5min后均可使IK及其尾电流(IK,tail)的电流幅度降低,电流密度-电压关系曲线下移;KLN能显着抑制IKs及IKs, tial(P<0.01或P<0.05),作用呈剂量依赖性;envelope of tails test测得,低、中、高剂量KLN均可显着降低IK,tail电流(P<0.01),使电流密度-时间关系曲线下移,作用呈剂量依赖性。②IK1:低剂量KLN对IK1无明显作用(P>0.05),中、高剂量KLN可显着降低IK1内向电流(P<0.01);高剂量KLN对IK1外向电流有抑制作用(P<0.05)。结论1. KLN有一定的抗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在给药后30-240min内可持续作用,120-180min左右作用较强。2. KLN对IK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高剂量KLN可抑制IK1内、外向电流,这可能是其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之一。
赵临[9](2013)在《牛磺酸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 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 TMCC)对各正常细胞离子通道以及缺氧/复氧损伤所致各异常离子通道的影响,评价TMCC对Nav1.5和HERG通道电流、通道动力学以及通道蛋白的影响,以探讨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及是否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注酶溶液消化法急性分离大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制备缺氧/复氧模型。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低(100μmol·L-1)、中(200μmol·L-1)、高(400μmol·L-1)三个浓度的牛磺酸镁及胺碘酮(24.24μmol·L-1)对正常及缺氧/复氧大鼠心室肌细胞INa、ICa,L、Ito、Ikl的影响。建立表达HERG和Nay1.5基因的HEK293细胞模型。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Na和Ikr,观察TMCC对INa和Ikr的影响并进行通道动力学研究。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技术评价TMCC对Nav1.5通道蛋白的影响。结果:1. TMCC (100,200,400和胺碘酮显着性降低大鼠心室肌细胞INa电流密度峰值。TMCC和胺碘酮均使IN。的电流-电压曲线上移,但不改变其激活电位、峰值电位和反转电位。TMCC和胺碘酮均使INa激活曲线右移,使激活减慢。TMCC及胺碘酮对INa失活曲线的影响是使之右移,失活减慢。2. TMCC (100,200,400μmol·L-1)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Ca,L电流密度发生显着性变化,其中400μmol·L-1显着升高钙电流。胺碘酮作用后的电流密度峰值显着性降低。400μmol·L-1TMCC使ICa,L的Ⅰ-Ⅴ曲线下移,100,200μmol·L-1TMCC对Ⅰ-Ⅴ曲线影响不明显,胺碘酮则使Ⅰ-Ⅴ曲线上移。TMCC使钙通道激活曲线左移,激活加快;胺碘酮使曲线右移,激活减慢。TMCC使钙通道失活曲线右移,失活减慢;胺碘酮使曲线左移,失活加快。3.TMCC (100,200,400μmol·L-1)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大鼠心室肌细胞Ito峰电流密度峰值。胺碘酮也显着性的降低Ito峰电流密度。TMCC (100,200,400μmol·L-1)及胺碘酮均使Ito激活曲线右移,失活曲线左移。4. TMCC (100,200,400μol·L-1)和胺碘酮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的IK1内向及外向电流峰值均无显着性影响。5.缺氧/复氧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Na峰值显着性降低,Ⅰ-Ⅴ曲线上移。TMCC(200,400μmol·L-1)和胺碘酮可显着性恢复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减小的INa峰值。TMCC和胺碘酮均可使上移的Ⅰ-Ⅴ曲线下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使钠激活曲线右移,激活减慢,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加快。TMCC(200,400μmol·L-1)及胺碘酮可恢复右移的失活曲线,使失活减慢,但对激活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6.缺氧/复氧使大鼠心室肌细胞ICa,L峰值显着性增加,Ⅰ-Ⅴ曲线下移。TMCC (200,400μmol·L-1)和胺碘酮可显着性恢复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增大的ICa峰值。,LTMCC和胺碘酮均可使下移的Ⅰ-Ⅴ曲线上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使钙激活曲线左移,激活加快,失活曲线右移,失活减慢。TMCC(200,400μmol·L-1)和胺碘酮可恢复左移的激活曲线,使激活减慢,恢复右移的失活曲线,使失活加快。7.缺氧/复氧使大鼠心肌细胞Ito峰值显着性增加,Ⅰ-Ⅴ曲线上移。TMCC(200,400μmol·L-1)和胺碘酮可显着性恢复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增大的Ito峰值。TMCC (200,400μmol·L-1)和胺碘酮均可使上移的曲线下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使Ito激活曲线左移,激活加快,对失活曲线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TMCC (200,400μmol·L-1)及胺碘酮可恢复左移的激活曲线,使激活减慢,对失活曲线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8.缺氧/复氧能使Ik1内向电流峰值显着性降低,内向电流曲线上移,使Ik1外向电流峰值显着性降低,外向电流曲线下移。与缺氧/复氧组相比,TMCC (400μmol·L-1)和胺碘酮可显着性恢复减小的内向电流峰值。TMCC (400μmol·L-1)·和胺碘酮可显着性恢复减小的外向电流。9.在急性作用下,牛磺酸镁对Nav1.5通道的峰电流INa具有浓度和电压依赖性抑制作用,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为8.1±0.5μM。TMCC可以使得通道的激活曲线左移,加快通道的激活过程;使通道的失活曲线左移,加快通道的失活过程;显着减缓钠电流从失活状态的恢复速度。在各刺激频率下,给予TMCC,第100次系列脉冲刺激时钠电流并无显着性差异。孵育24小时后,牛磺酸镁并未抑制Nav1.5通道电流,也没有使激活曲线、失活曲线以及失活后恢复曲线发生变化。在10Hz刺激频率下,给予TMCC,第100次系列脉冲刺激时钠电流有显着性差异。(10,100和1000μM) TMCC均抑制Nav1.5通道蛋白,其中1000μM TMCC抑制作用的更显着。10.当TMCC为10mM,其对HERG尾电流的抑制率仅为18.43±0.12%。对浓度效应曲线进行拟合,得出半数最大抑制浓度(IC50)为16.9±1.1μM。结论:1. TMCC通过抑制钠通道的激活和失活而浓度依赖性的抑制钠电流。与胺碘酮相比对钠通道的抑制作用要弱,表明TMCC是一种对钠通道作用温和的化合物。2. TMCC对钙通道呈现双相作用,即低浓度时抑制钙内流,而高浓度则促进钙内流。高浓度的TMCC可能通过促进钙通道的激活和抑制钙通道的失活而促进钙离子内流。3. TMCC通过抑制延迟整流钾道的激活和促进失活而浓度依赖性的抑制Ito。而胺碘酮对1to的抑制作用更强。4. TMCC和胺碘酮对大鼠正常心室细胞的内向整流钾通道均无影响,表明TMCC不易出现导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5. TMCC通过抑制钠通道的失活过程来恢复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INa峰值减小,使上移的Ⅰ-Ⅴ曲线下移,具有浓度依赖性,但其对激活曲线无影响。6. TMCC通过促进钙通道的失活以及抑制钙通道的激活过程来恢复缺氧/复氧损伤引起的ICa,L峰值增大,使下移的Ⅰ-Ⅴ曲线上移,具有浓度依赖性。7. TMCC可通过抑制钾通道的激活过程对抗缺氧/复氧引起的Ito峰值增大,使上移的Ⅰ-Ⅴ曲线下移,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但其对失活曲线无影响。8. TMCC可恢复Ik1电流异常,从而抑制因缺氧/复氧诱发的Ik1电流变化,使其恢复至正常水平,其作用与胺碘酮相当。9.在急性作用时,TMCC对Navl.5通道电流具有浓度依赖性和电压依赖性的抑制,主要是通过结合到通道的激活态和失活态而发挥作用的。在慢性作用时,TMCC并未抑制Nav1.5通道电流,也不影响通道动力学,但是对Navl.5通道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使用依赖性。TMCC对Nav1.5蛋白的作用是抑制合成后的蛋白转运到细胞膜上,其中高浓度的牛磺酸镁抑制蛋白表达作用更明显。10. TMCC对HERG通道电流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说明TMCC在临床应用情况下,可能不会影响心脏复极情况。
李宏杰[10](2012)在《牛磺酸镁对大鼠心肌细胞异常钾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牛磺酸镁配合物(taurine magnesium coordination compound,TMCC)对缺氧/复氧损伤所致大鼠心肌细胞异常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以及对哇巴因,乌头碱诱发的心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电流(Ikl)异常的影响,为阐明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酶溶液消化法急性分离大鼠单个心肌细胞,制备缺氧/复氧模型及哇巴因、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模型,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电压钳模式下记录低中高三个浓度的牛磺酸镁及胺碘酮对模型细胞Ito及Ikl的影响。结果:1缺氧/复氧使大鼠心肌细胞Ito峰值从(8.40±0.66) pA/pF增大到(13.50±0.41) pA/pF (n=6, P<0.01), Ⅰ-Ⅴ曲线上移。与缺氧/复氧相比,TMCC (100,200,400μmol·L-1)可使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增大的Ito峰值分别恢复为(12.69±0.99)pA/pF(n=6,P>0.05),(10.60±0.84)pA/pF(n=6,P<0.01),(7.80±0.15) pA/pF(n=6, P<0.01)。24.24μmol·L-1胺碘酮使其恢复为(7.93±0.43)pA/pF(n=6, P<0.01), TMCC (200,400μmol·L-1)和胺碘酮均可使上移的曲线下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氧/复氧使Ito激活曲线左移,激活加快,对失活曲线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TMCC (200,400μmol·L-1)及24.24μmol·L-1胺碘酮可恢复左移的激活曲线,使激活减慢,对失活曲线的影响无显着性差异。21μmol·L-1乌头碱可使大鼠心肌细胞Ikl内向电流峰值(-100mV)从(.15.44±1.13) pA/pF降低到(-9.84±1.52) pA/pF (n=5, P<0.01),I-V曲线上移。与乌头碱组相比,TMCC (100,200,400μmol·L-1)可使减小的内向电流峰值分别恢复为(-9.75±1.00) pA/pF (n=5, P>0.05),(-9.84±2.25) pA/pF (n=5, P>0.05),(-14.72±0.70) pA/pF (n=5, P<0.01), TMCC (400μmol·L-1)和24.24μmol·L-1胺碘酮均可使上移的内向电流曲线下移。而乌头碱对大鼠心肌细胞Ikl外向电流峰值(-40mV)无影响,TMCC (100,200,400μmol·L-1),24.24μmol·L-1胺碘酮与对照组相比也均无显着性差异,外向电流曲线未移动。35μmol·L-1哇巴因可使大鼠心肌细胞Ikl内向电流峰值(-100mV)从(-15.44±1.13) pA/pF降低到(-7.41±0.38)pA/pF (n=5, P<0.01), Ⅰ-Ⅴ曲线上移。与乌头碱组相比,TMCC (100,200,400μmol·L-1)可使减小的内向电流峰值分别恢复为(-8.97±0.71) pA/pF (n=5, P<0.05),(-8.88±0.45) pA/pF (n=5, P<0.05),(-9.20±0.73) pA/pF (n=5, P<0.01), TMCC (100,200,400μmol·L-1和24.24μmol·L-1胺碘酮均可使上移的内向电流曲线下移。哇巴因可使大鼠心肌细胞Ikl外向电流峰值(-40mV)从(1.15±0.38)pA/pF降低到(0.49±0.14)pA/pF,I-V曲线下移。与乌头碱组相比,TMCC (100,200,400μmol·L-1)可使减小的内向电流峰值分别恢复为(0.49±0.12) pA/pF (n=5, P>0.05),(0.56±0.14) pA/pF (n=5,P>0.05),(0.91±0.40)pA/pF (n=5, P<0.05), TMCC (400μmol·L-1可使下移的外向电流曲线上移,24.24μmol·L-1胺碘酮对降低的外向电流无显着性影响。结论:1TMCC可通过抑制钾通道的激活过程对抗缺氧/复氧引起的Ito峰值增大,使上移的I-V曲线下移,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但其对失活曲线无影响。2TMCC可对抗乌头碱引起的Ikl内向电流峰值减小,使上移的内向电流曲线下移,对Ikl外向电流无影响。3TMCC可对抗哇巴因引起的Ikl内向电流与外向电流峰值减小,使上移的内向电流下移,下移的外向电流上移。
二、牛磺酸对豚鼠心室肌细胞膜ATP敏感性钾电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磺酸对豚鼠心室肌细胞膜ATP敏感性钾电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炙甘草汤对大鼠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性味归经研究中医治疗心房颤动时用药规律的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炙甘草汤作用于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5 本研究的意义 |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中药作用于心肌细胞离子通道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2)制备牛磺酸镁的改进方法及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制备牛磺酸镁的改进方法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1.1.2 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文献方法重现性实验 |
1.2.2 镁氧化物酸性环境反应法 |
1.2.3 硫酸镁合成法 |
1.2.4 镁甲醇合成法 |
1.3 小结 |
1.3.1 文献方法重现性实验 |
1.3.2 镁氧化物酸性环境反应法 |
1.3.3 硫酸镁合成法 |
1.3.4 镁甲醇合成法 |
二、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 |
2.1 试剂、仪器与材料 |
2.1.1 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实验动物 |
2.2 方法 |
2.2.1 配制液体 |
2.2.2 制备微电极 |
2.2.3 分离大鼠的心肌单细胞 |
2.2.4 电生理记录 |
2.2.5 实验组别 |
2.2.6 处理数据 |
2.3 结果 |
2.3.1 牛磺酸镁对大鼠的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的电流-电压关系的影响 |
2.3.2 牛磺酸镁对大鼠的心室肌细胞的钠离子通道电流峰值存在的影响 |
2.4 讨论 |
三、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钠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处理数据 |
3.2 结果 |
3.2.1 牛磺酸镁和胺碘酮对大鼠的心肌细胞在缺氧/复氧下损伤模型钠离子通道电流峰值的影响 |
3.2.2 牛磺酸镁以及胺碘酮对大鼠的心肌细胞在缺氧/复氧损伤下模型钠离子通道电流-电压的影响 |
3.2.3 牛磺酸镁以及胺碘酮对大鼠的心肌细胞在缺氧/复氧损伤下模型钠离子通道稳态激活动力学的影响 |
3.2.4 牛磺酸镁和胺碘酮对大鼠的心肌细胞在缺氧/复氧损伤下模型钠离子通道稳态失活动力学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牛磺酸镁的药理学研究进展及药物合成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Epac1对慢性心衰豚鼠心室复极化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慢性心衰豚鼠心脏电生理重构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Epac1对正常豚鼠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及其在慢性心衰心室复极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4)牛磺酸镁抗豚鼠心肌细胞和离体心脏Ⅱ型短QT综合征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牛磺酸镁抗豚鼠离体心脏心室复极缩短作用的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1.3 主要实验器材 |
1.1.4 药品和试剂 |
1.1.5 液体配制 |
1.1.6 离体心脏摘取及Langendorff灌流法 |
1.1.7 给药步骤 |
1.1.8 实验分组 |
1.1.9 数据处理 |
1.2 结果 |
1.2.1 牛磺酸镁对正常豚鼠离体心脏ECG各指标的影响 |
1.2.2 牛磺酸镁抗2型短QT综合征作用的研究 |
1.3 小结 |
二、牛磺酸镁对单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作用的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实验器材 |
2.1.4 药品和试剂 |
2.1.5 液体配制 |
2.1.6 微电极的拉制 |
2.1.7 电极液的充灌 |
2.1.8 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的分离 |
2.1.9 动作电位记录 |
2.1.10 实验分组 |
2.1.11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牛磺酸镁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时程的影响 |
2.2.2 牛磺酸镁抗曲匹地尔诱发的动作电位复极时程缩短作用 |
2.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短QT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牛磺酸镁配合物抗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心律失常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牛磺酸镁配合物对短QT综合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1.3 药品与试剂 |
1.1.4 细胞来源 |
1.1.5 实验方法 |
1.1.6 观测指标 |
1.1.7 实验分组 |
1.1.8 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 |
1.2 结果 |
1.2.1 牛磺酸镁配合物相关药理作用及用药安全性 |
1.2.2 牛磺酸镁配合物对SQT2的治疗作用 |
1.3 讨论 |
1.3.1 牛磺酸镁配合物相关药理作用及用药安全性 |
1.3.2 牛磺酸镁配合物对SQT2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
1.4 小结 |
二、牛磺酸镁配合物对长QT综合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药品与试剂 |
2.1.4 细胞来源 |
2.1.5 实验方法 |
2.1.6 观测指标 |
2.1.7 实验分组 |
2.1.8 数据分析与统计处理 |
2.2 结果 |
2.2.1 牛磺酸镁配合物对LQTS模型中豚鼠离体心脏心电图的作用 |
2.2.2 牛磺酸镁配合物对LQTS模型中豚鼠离体心脏RR间期和QT间期不稳定性的影响 |
2.2.3 牛磺酸镁配合物对LQTS模型中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 |
2.2.4 牛磺酸镁配合物对chromanol 293B诱导的LQTS模型下HEK293细胞I_(Ks)电流峰值的影响 |
2.2.5 牛磺酸镁配合物对chromanol 293B诱导的LQTS模型下HEK293细胞I_(Ks)电流-电压关系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牛磺酸镁配合物抗LQTS心律失常的作用 |
2.3.2 牛磺酸镁配合物抗LQTS和SQT2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假说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右美托咪定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ATP敏感性钾通道电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肌细胞膜ATP敏感性钾通道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异甜菊醇钠对豚鼠心肌细胞sarcKATP和mitoKATP通道的调控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K_(ATP)通道概述 |
1.1.2 K_(ATP)通道分类 |
1.1.3 K_(ATP)通道的心脏保护作用 |
1.1.4 K_(ATP)通道的调节及其心肌保护作用机制 |
1.1.5 钙通道 |
1.1.6 Ikr通道 |
1.1.7 STVNa概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STVNa对豚鼠心室肌细胞sarcK_(ATP)电流的影响 |
1.3.2 STVNa对豚鼠心室肌细胞I_(ca)、I_(kr)电流和动作电位的影响 |
1.3.3 STVNa对豚鼠心室肌细胞mitoK_(ATP)通道的影响 |
1.3.4 STVNa作用于K_(ATP)通道机制研究 |
第二章 STVNa对豚鼠心室肌细胞膜K_(ATP)通道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2.4 溶液的配制 |
2.2.5 豚鼠心肌细胞的分离 |
2.2.6 膜片钳技术 |
2.2.7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K_(ATP)电流 |
2.2.8 STVNa孵育不同时间对K_(ATP)电流的影响 |
2.2.9 不同STVNa浓度对K_(ATP)电流的影响 |
2.2.10 STVNa对K_(ATP)电流I –V曲线的影响 |
2.2.11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I_(ca)电流 |
2.2.12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I_(kr) |
2.2.13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动作电位 |
2.2.14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细胞形态学观察 |
2.3.2 细胞膜K_(ATP)电流(sarcK_(ATP))的记录及确认 |
2.3.3 STVNa增加sarcK_(ATP)的电流密度 |
2.3.4 STVNa增大sarcK_(ATP)通道I-V曲线斜率 |
2.3.5 STVNa增大sarcK_(ATP)通道的开放速度 |
2.3.6 STVNa孵育不同时间对Pinancidil诱发出的sarcK_(ATP)电流的影响 |
2.3.7 不同浓度STVNa孵育对Pinancidil诱发出的sarcK_(ATP)电流的影响 |
2.3.8 STVNa对豚鼠心室肌细胞Ikr尾电流没有影响 |
2.3.9 STVNa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没有影响 |
2.3.10 STVNa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没有影响 |
2.3.11 Pinacidil缩短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长、降低静息电位 |
2.4 本章讨论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STVNa对豚鼠心室肌细胞线粒体K_(ATP)通道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0 实验动物和细胞 |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溶液的配制 |
3.2.4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
3.2.5 线粒体黄素荧光蛋白荧光强度的测量 |
3.2.6 STVNa对急性分离豚鼠心室肌细胞mitoK_(ATP)通道的直接作用 |
3.2.7 STVNa孵育对急性分离豚鼠心室肌细胞mitoK_(ATP)的影响 |
3.2.8 STVNa对开放状态的mitoK_(ATP)通道的影响 |
3.2.9 统计学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STVNa对急性分离的豚鼠心室肌细胞mitoK_(ATP)通道的影响 |
3.3.2 STVNa对开放状态的mitoK_(ATP)通道没有影响 |
3.4 本章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OS参与STVNa对sarcK_(ATP)和mitoK_(ATP)通道的增敏作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动物和细胞 |
4.2.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2.4 溶液的配制 |
4.2.5 ROS对STVNa对sarcK_(ATP)电流的增敏作用的影响 |
4.2.6 ROS对STVNa对mitoK_(ATP)电流的增敏作用的影响 |
4.2.7 统计学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ROS参与STVNa对sracK_(ATP)的增敏作用 |
4.3.2 ROS参与STVNa对mitoK_(ATP)的增敏作用 |
4.3.3 NAC对sarcK_(ATP)和mitoK_(ATP)通道没有影响 |
4.4 本章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快律宁对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及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KLN 对犬冠状动脉结扎所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选择及饲养管理 |
1.2 药品和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分组及给药 |
1.5 模型制备 |
1.6 心电图监测 |
1.7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心律失常模型建立 |
2.2 KLN 对室性早搏的作用 |
2.3 KLN 对室性心动过速的作用 |
3 讨论 |
3.1 大动物模型选择与复制 |
3.2 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
3.3 KLN 抗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
第二部分 KLN 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离子通道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 |
1.2 药品和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1.4 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的分离 |
1.5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 |
1.6 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记录 |
1.7 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的记录 |
1.8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KLN 对豚鼠心室肌细胞 IK的作用 |
2.2 KLN 对豚鼠心室肌细胞 IK1的作用 |
3 讨论 |
3.1 KLN 对豚鼠心室肌细胞 IK的作用 |
3.2 KLN 对豚鼠心室肌细胞 IK1的作用 |
3.3 从 KLN 对钾通道的作用探讨其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作用优势 |
综合讨论 |
1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中医病机及治法分析 |
1.1 概述 |
1.2 病机分析 |
1.3 治法探讨 |
2. KLN 处方分析 |
2.1 处方分析及药物功效溯源 |
2.2 配伍特点 |
2.3 现代药理研究 |
3 KLN 抗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与离子通道作用靶点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语表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论着 |
详细摘要 |
(9)牛磺酸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牛磺酸镁对大鼠心肌细胞各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1.1.2 药品与试剂 |
1.1.3 实验动物 |
1.1.4 实验方法 |
1.1.5 实验分组 |
1.1.6 数据处理 |
1.2 结果 |
1.2.1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
1.2.2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钙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
1.2.3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
1.2.4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各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仪器设备、药品与试剂、实验动物 |
2.1.2 实验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钠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
2.2.2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钙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
2.2.3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
2.2.4 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牛磺酸镁对Nav1.5和HERG基因转染的通道电流和蛋白表达的作用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主要仪器设备 |
3.1.2 药品与试剂 |
3.1.3 细胞来源 |
3.1.4 实验方法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 |
3.2.1 牛磺酸镁对Nav1.5基因转染的通道的急性作用 |
3.2.2 牛磺酸镁对Nav1.5基因转染的通道的慢性作用 |
3.2.3 牛磺酸镁对Nav1.5基因转染的通道蛋白表达的作用 |
3.2.4 牛磺酸镁对HREG基因转染的通道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牛磺酸镁对大鼠心肌细胞异常钾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牛横酸摸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数据分析 |
1.2 结果 |
1.2.1 TMCC,胺碘酮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I_(to)峰值的影响 |
1.2.2 TMCC,胺碘酮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I_(to)电流-电压曲线的影响 |
1.2.3 TMCC,胺碘酮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I_(to)稳态激活曲线的影响 |
1.2.4 TMCC,胺碘酮对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I_(to)稳态失活曲线的影响 |
1.3 小结 |
二、牛磺酸镁对乌头碱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内向整流钾通道影响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TMCC,胺碘酮对乌头碱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峰值的影响 |
2.2.2 TMCC,胺碘酮对乌头碱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I-V曲线的影响 |
2.3 小结 |
三、牛磺酸镁对哇巴因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内向整流钾通道影响的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TMCC,胺碘酮对哇巴因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峰值的影响 |
3.2.2 TMCC,胺碘酮对哇巴因致大鼠心肌细胞心律失常模型内向整流钾通道电流I-V曲线的影响 |
3.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心肌细胞钾通道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牛磺酸对豚鼠心室肌细胞膜ATP敏感性钾电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炙甘草汤对大鼠心房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郭晟.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制备牛磺酸镁的改进方法及牛磺酸镁对大鼠心室肌细胞钠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D]. 杨晓旭.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3]Epac1对慢性心衰豚鼠心室复极化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调控机制研究[D]. 朱迪迪.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4]牛磺酸镁抗豚鼠心肌细胞和离体心脏Ⅱ型短QT综合征作用的研究[D]. 孙凯.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3)
- [5]牛磺酸镁配合物抗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心律失常作用研究[D]. 安梦瑶.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1)
- [6]右美托咪定对大鼠心室肌细胞膜ATP敏感性钾通道电流的影响[D]. 成红.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7]异甜菊醇钠对豚鼠心肌细胞sarcKATP和mitoKATP通道的调控作用及机制[D]. 文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8]快律宁对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模型及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的影响[D]. 李东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9]牛磺酸镁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评价[D]. 赵临. 天津医科大学, 2013(12)
- [10]牛磺酸镁对大鼠心肌细胞异常钾离子通道影响的研究[D]. 李宏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