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壳及其栽培技术

扁壳及其栽培技术

一、平贝及其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树权,李岑,陈晶,胡莹莹,康庆华,吕志群[1](2019)在《黑龙江省平贝母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为适应黑龙江省种植结构调整,给农户选择新的种植项目提供建议,对中药材平贝母的药用价值、价格、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平贝母在黑龙江省的种植效益进行了分析。建议农户根据黑龙江省特有的气候特点、选择种植平贝母药材品种,前景和效益将十分可观。

安露莎[2](2014)在《野生与栽培伊贝母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伊贝母质量进行系统综合比较评价,为栽培伊贝母可否替代野生品在临床中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参照2010年版药典伊贝母项下要求对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伊贝母的性状特征、显微粉末特征、TLC鉴别、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进行对比研究;2)为补充完善提升药典数据,对野生与栽培伊贝母的显微组织结构特征、重金属初步检查及UV-VIS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采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分别采用UPLC-ELSD法、HPLC法对野生与栽培伊贝母中西贝母碱苷及西贝母碱、水溶性成分β-胸苷和腺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对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伊贝母生物碱类成分及水溶性成分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并采用药典委员会颁布的《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软件分别建立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计算图谱的相似性,利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结果。结果:1)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伊贝母的性状特征、显微粉末特征、TLC鉴别、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指标均符合2010版药典伊贝母项下的要求,其中在性状特征方面:人工栽培的伊贝母普遍比野生品体积大,但质地较野生品较疏松,其余方面无明显差异;2)野生与栽培的伊贝母显微组织结构均由表皮、皮层薄壁组织和有限外韧型维管束组成,其中野生伊贝母的薄壁组织细胞较栽培品排列均稍紧密些;新疆贝母品种维管束数目均略多于伊犁贝母品种的维管束数目;不同产地栽培伊贝母重金属检查初步说明伊贝母人工栽培品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符合国家药典要求;测得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伊贝母总生物碱含量及水溶性成分β-胸苷和腺苷的含量差异较大;西贝母碱苷和西贝母碱的总含量均达到了药典规定的总量不得少于0.070%的要求;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的29批伊贝母生物碱类成分指纹图谱中确定了16个共有特征峰,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中确定了14个共有特征峰,并分别建立了UPLC-ELSD生物碱类成分指纹图谱和HPLC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结论: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伊贝母性状特征、显微粉末特征、TLC鉴别、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指标均符合药典的规定;补充完善提升了药典数据:显微组织结构、重金属检查以及水溶性成分β-胸苷和腺苷含量测定的方法;所建立的UPLC-ELSD生物碱及HPLC水溶性主要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及其指纹图谱方法快速,简便,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在临床上,为栽培伊贝母代替野生伊贝母药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凯萍[3](2013)在《平贝母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四倍体诱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贝母在我国作为药用植物使用已经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贝母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是我国中药材中重要属别之一。贝母按产地区分,生药被划分为浙贝母、川贝母、平贝母和伊贝母4种。贝母既可作药用治疗疾病,也可作为观赏植物观赏,随着对贝母研究的日益深入,其应用价值还在不断被研究者们挖掘。平贝母(Fritillaria usurionsis Maxim)在长期的人工栽培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多种植物退化问题,所以寻找更为有效的平贝母人工种植技术,筛选出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有效成分含量高的品种和类型应用于生产实践,是平贝母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平贝母鳞茎进行愈伤组织以及不定芽诱导的基础上,对愈伤组织和不定芽还进行了四倍体诱导,为提高平贝母自身的种质特性,生产出优良的繁殖材料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本试验主要在生物技术的指导下,对平贝母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诱导培养基进行优化与筛选。首先,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筛选出基础培养基MS培养基为平贝母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后采用正交试验法筛选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激素种类和浓度配比。分别将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以及不定芽进行四倍体诱导,并且制定不同的秋水仙碱浓度以及诱导方法,筛选出平贝母四倍体诱导的最佳秋水仙碱浓度以及最佳诱导方法。通过检测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增重,细胞学鉴定等方法,得到以下结论:(1)确定平贝母愈伤组织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2,4-D1.0mg/L+6-BA0.9mg/L+NAA0.5mg/L;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2,4-D0.5mg/L+6-BA0.3mg/L;(2)确定平贝母不定芽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KT0.8mg/L+NAA0.3mg/L.(3)利用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进行四倍体诱导,秋水仙素加入培养基法对愈伤组织进行多倍体诱导的最佳条件为:秋水仙碱浓度为在800mg/L处理2d时达到相对较高的诱导率41.5%;(4)秋水仙素溶液浸泡法对愈伤组织进行多倍体诱导最佳条件为:秋水仙素浓度达到400mg/L、处理时间为48h时的诱导效果最好,达到27.3%。(5)平贝母不定芽多倍体诱导最佳条件为:秋水仙素浓度达到800mg/L,诱导效果最好,其诱导率高达17.4%。(6)细胞生物学鉴定:二倍体细胞染色体2n=2x=24,四倍体为2n=4x=48。

张晓英,赵梓皓,高正亭,赵艳平[4](2013)在《平贝母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文中指出贝母是常用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平贝母盛产于东北三省,为贝母中的一种。平贝母具有消疾、润肺、止咳、平喘等功效,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将其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广大药农参考。1栽培

林骥[5](2010)在《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标准菌株库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市场上食用菌菌种管理混乱,同种异名,异种同名的现象较为严重。但是,并没有一个标准菌株库可以用以区分同种异名菌株和快速鉴定新品种。我们从福建农林大学菌物中心保藏的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菌株出发,分别建立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的标准菌株库,标准菌株库中的菌株互不相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标准菌株库的建立选取福建农林大学菌物中心保藏的27株杏鲍菇菌株,20株白灵菇菌株和8株阿魏蘑菌株,结合SCAR标记和拮抗反应,分别建立起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的标准菌株库,杏鲍菇标准菌株库26株,白灵菇标准菌株19株,阿魏蘑8株。2.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标准菌株库信息完善测定了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的标准菌株菌丝生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和部分标准菌株的极性。从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以及温度,湿度,pH值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测定菌丝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标准菌株菌丝生物学特性差异较大。从菌丝在栽培料上的生长速度,菌盖大小,菌柄长度,菌柄直径,菌盖中心厚度测量标准菌株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标准菌株农艺性状差异较大。选取11株杏鲍菇,9株白灵菇测定交配型因子,结果表明杏鲍菇有较丰富的复等位基因(A1B1- A7B9),白灵菇相对较少(A1B1- A5B5)。3.杏鲍菇标准菌株库的应用先用SCAR标记和拮抗反应对其余的杏鲍菇菌株初步分类,在和杏鲍菇标准菌株库的菌株一一比对,结果表明实验室现存的72株中确定了13株同种异名菌株,占所有菌株的18.06%,说明现在市场上存在较严重的同种异名现象。4.菌种保藏试验和酶活测定用4种保藏方法(液氮保藏、蒸馏水保藏、25℃保藏、石蜡保藏)保藏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菌株,并对保藏后的萌发率、萌发时间、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漆酶、淀粉酶活性变化做了比较。确定了液氮保藏为比较有效的保藏方法。并对影响液氮保藏效果的4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幼龄菌为菌种,用木屑作为保藏介质,10%的甘油防冻剂,、4℃到-40℃降温速率为1℃/min的降温程序较为理想。

王二利[6](2010)在《腌制真仙中茄副产品(调味酱)加工工艺及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腌制真仙中茄为主要原料,分析了腌制真仙中茄的基本成分和功能成分,并根据主要功能成分加工特性,研究了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的加工艺及其流变学特性,建立了调味酱贮藏期预测动力学模型。通过对不同茄子中的基本成分分析得知,新鲜真仙中茄各种营养成分含量均大于市售长茄,但经腌制后粗纤维、还原糖和总黄酮含量有所下降。对两种功能性成分进行测定并对含量较高的黄酮进行加工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温度、pH、金属离子对其稳定性都有显着影响,这对腌制真仙中茄的加工应用有重要意义。经由配方实验,得出调味液最佳配方为:八角0.1%、桂皮0.15%、丁香0.05%、小茴香0.1%、姜0.6%、蒜0.8%;调味酱最佳配方为:酱油11%、变性淀粉3%、单甘脂0.3%、食盐0.7%、卡拉胶0.5%、麻辣油5%。在调味液浸渍工艺中,以感官品质和总黄酮含量为指标,通过SAS分析确定最佳浸渍条件为料液比1:2,浸渍时间6h,浸渍温度35℃。通过对不同均质条件、不同浓缩倍数和不同杀菌公式下调味酱的品质比较,得出最优均质条件为室温下15MPa均质2次,最佳浓缩条件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0%,最合理杀菌公式为10min.10min-10min/121℃.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流变特性试验表明其为剪切稀变型和胶变性流体,其流变特性可以用Cross方程来很好的描述。温度对调味酱粘度的影响符合η=K0exp(Ea/RT)规律。以调味酱色泽为主要品质因子通过跟踪检测其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并且经过相关性分析,选择α*/L*/b*作为色泽指标研究其变化规律,预测调味酱的保存期。研究结果表明,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色泽指标变化属一级反应,其动力学方程为:A=A0exp(-Kθ).恒温条件下,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的贮藏寿命可以用模型:θ=l0(-0.0389C+3.357)来预测。

赵岩,于淑莲,许永华[7](2007)在《平贝母人工栽培技术》文中认为

陈娟丽[8](2007)在《渐危药用植物平贝母产活性成分内生真菌的研究》文中指出采用常规的真菌分离方法,从珍稀药用植物平贝母中分离出了10种内生真菌,并以此为对象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结合内生真菌的生长曲线,检测生物碱的沉淀反应,对所得菌株进行了初筛,得到了五种菌株;通过扩大培养,利用薄层层析(TLC)进行复筛,得到一株可能产贝母碱的内生真菌菌株P7。通过比较传统的提取工艺,并针对贝母碱的理化性质,对部分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良,得到适合实验室的提取工艺。对P7菌株进行了大量培养,由TLC分析发现P7菌株产生的生物碱多存在于发酵液中,而菌丝体内较少。通过常规硅胶干柱层析,对中药平贝母中的成份进行了分离,得到六种生物碱;将P7发酵液与柱层析分离样品进行TLC比较,发现在发酵提取液中含有3种生物碱分别与柱层析分离样品中3个点Rf值相似;其中一个点与西贝素标准品的Rf值也相同。通过薄层扫描结果显示,这三个化合物中具有与西贝碱相同Rf值的样点与西贝碱标准品的吸收曲线相似;HPLC-ELSD分析图谱也显示,具有与西贝碱相同Rf值的平贝母成药柱层析分离物和P7发酵液与西贝碱标准品具有相同的保留时间,并且其峰形也几乎相同,由此可以推断成药分离物和P7培养物的提取样品中应有西贝碱或者其类似物。通过比较不同的固体培养基中菌丝生长和次级代谢产物的产生情况,发现适宜P7菌丝生长的基本培养基是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和豆芽汁培养基;有利于目的产物西贝碱产生的基本培养基是豆芽汁培养基。通过单因素分析实验,确定实验室发酵P7菌株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温度分别是葡萄糖、尿素和28℃。通过正交试验,得出P7菌株适宜的发酵条件是初始以葡萄糖60g/L,尿素0.5g/L,装液量为100 ml/300ml,pH 7.0左右进行培养。因为正交结果表明适合西贝碱累积的条件与菌丝体的生长条件有所差异,因此待菌体生长进入静止期后,在调整培养条件到一定范围,应该有利于西贝碱的积累。根据P7菌株的显微结构特征,初步对P7菌株的分类进行了推断:为半知菌类,丛梗孢目,丛梗孢科中的头孢霉属。

安桂花[9](2007)在《高山红景天组织培养及愈伤组织解剖结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高山红景天种子、试管苗叶片、茎为外植体,通过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及体细胞胚形成过程的观察,较系统地分析高山红景天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培养基植物激素条件和形态发生的过程。旨在为高山红景天通过组织培养快速大量繁殖、次生代谢产物利用、无性系变异研究及品种选育等各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性基础。本研究结果表明:(1)高山红景天试管苗茎的愈伤组织诱导率高于试管苗叶片;高山红景天试管苗叶片诱导的愈伤组织的鲜重及干重增长量均高于高山红景天试管苗茎。(2)在不同植物激素种类配比中,NAA和6-BA组合的培养基对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生长和质量的综合效果最佳。(3)以高山红景天种子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时,高浓度6-BA(5.0mg/L、8.0 mg/L)与不同浓度NAA的组合诱导率较高;以高山红景天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时,低浓度的NM(0.5mg/L、1.0mg/L、3.0mg/L)与大部分6-BA的浓度组合表现出较高的诱导率,高浓度的NAA(5.0mg/L)与大部分6-BA的浓度组合表现出较低的诱导率。(4)诱导培养基和分化培养基均对高山红景天分化率有影响;有的诱导培养基(E1)上的愈伤组织在不同分化培养基上分化效果均优越,有的分化培养基(J)与诱导培养基无特定关系,均表现较高的分化率。(5)高山红景天的形态发生既有器官发生途径也有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其胚状体发生与其它双子叶植物一样,经球型胚、心型胚、鱼雷胚和子叶胚四个明显的过程。(6)高山红景天体细胞原胚可以在愈伤组织的内部发生,也可以在表面发生;以种子为外植体时,大部分体细胞原胚都是从愈伤组织的表面形成;以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时,则大部分体细胞原胚是从愈伤组织的内部形成的。

张玉国,杨景彬[10](2006)在《林下药材种植技术》文中指出

二、平贝及其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贝及其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平贝母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学特性
2 生物学特性
3 栽培方法
    3.1 选地与整地
    3.2 鳞茎栽培
    3.3 排水灌溉
    3.4 摘除花蕾
    3.5 病害防治
    3.6 虫害防治
    3.7 田间采收
    3.8 晾晒加工
4 效益分析
5 小结

(2)野生与栽培伊贝母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果
    1 材料
        1.1 实验药材
        1.2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伊贝母生药学研究
        2.2 伊贝母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2.3 伊贝母生物碱及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研究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3)平贝母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四倍体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平贝母离体培养研究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平贝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组培生产药用平贝母的前景与问题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平贝母愈伤组织的诱导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内容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二章 平贝母不定芽的诱导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三章 平贝母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四倍体诱导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4)平贝母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
    1.1 选地
    1.2 整地、做畦与施肥
    1.3 栽种
        1.3.1 栽种方法
        1.3.1.1 横畦条播
        1.3.1.2 撒播
        1.3.2 播种量
    1.4 覆土
    1.5 施肥
    1.6 田间管理
        1.6.1 除草与松土
        1.6.2 浇水
        1.6.3 施肥
        1.6.4 种植遮阳作物
2 病虫害及其防治
    2.1 贝母菌核病
    2.2 贝母锈病
    2.3 贝母灰霉病
    2.4 虫害

(5)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标准菌株库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概述
        1.1 杏鲍菇概述
        1.2 白灵菇概述
        1.3 阿魏蘑(Pleurotus ferulae)概述
        1.4 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遗传关系研究
    第二节 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分类研究进展
        2.1 传统分类鉴定研究
        2.2 拮抗反应用于初步分类鉴定
        2.3 同工酶分析
        2.4 分子标记技术
        2.5 交配实验为依据进行分类
        2.5.1 不亲和性因子和交配行为
        2.5.2 交配型因子构成
        2.5.3 不亲和性因子的应用
    第三节 菌种保藏
        3.1 常见的食用菌菌种保存方法
        3.2 菌种保藏效果的鉴定
    第四节 酶活性研究
        4.1 纤维素酶
        4.2 漆酶
        4.3 淀粉酶
第二章 杏鲍菇标准菌株库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分子标记应用于杏鲍菇标准菌株库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菌落形态和拮抗反应应用于杏鲍菇标准菌株库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杏鲍菇标准菌株库信息完善和应用
    第一节 杏鲍菇标准菌株生物学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杏鲍菇标准菌株农艺性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杏鲍菇体细胞不亲和性分析
        1. 单核菌株的获得与极性测定
        2. 交配型因子的测定
        3. 讨论
    第四节 杏鲍菇标准菌株库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白灵菇标准菌株库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分子标记应用于白灵菇标准菌株库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菌落形态和拮抗反应应用于白灵菇标准菌株库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白灵菇标准菌株库信息完善
    第一节 白灵菇标准菌株生物学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白灵菇标准菌株农艺性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白灵菇体细胞不亲和性的相关性分析
        1. 单核菌株的获得与极性测定
        2. 交配型因子的测定
第六章 阿魏蘑标准菌株库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分子标记应用于阿魏蘑标准菌株库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菌落形态和拮抗反应应用于阿魏蘑标准菌株库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七章 阿魏蘑标准菌株库信息完善
    第一节 阿魏蘑标准菌株生物学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阿魏蘑标准菌株农艺性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八章 标准菌株库菌种保藏研究
    第一节 菌种保藏方法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标准菌株库液氮保藏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菌种保藏与酶活力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6)腌制真仙中茄副产品(调味酱)加工工艺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真仙中茄
        1.1.1 茄子简介
        1.1.2 真仙中茄营养组成
        1.1.3 真仙中茄产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2 调味酱
        1.2.1 调味酱介绍
        1.2.2 调味酱加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2.3 调味酱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
    1.3 食品物性
        1.3.1 食品的流变特性
        1.3.2 食品的质构特性
        1.3.3 颜色光学
        1.3.4 化学反应动力学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试剂与仪器
        2.1.1 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原料真仙中茄基本成分分析
        2.2.2 原料真仙中茄功能成分测定
        2.2.3 原料中功能成分—总黄酮的加工特性研究
        2.2.4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基本生产工艺
        2.2.5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调味液制备工艺研究
        2.2.6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液浸渍工艺研究
        2.2.7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配方研究
        2.2.8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均质工艺研究
        2.2.9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浓缩工艺研究
        2.2.10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杀菌工艺研究
        2.2.11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流变特性研究
        2.2.12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质构特性研究
        2.2.13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2.2.14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贮藏期预测模型
        2.2.15 主要指标参数的评价方法
        2.2.16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成品主要指标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原料真仙中茄基本成分分析与比较
    3.2 原料真仙中茄主要功能成分测定
        3.2.1 原料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2.2 原料中葫芦巴碱含量的测定
    3.3 腌制真仙中茄主要功能成分—总黄酮加工特性研究
        3.3.1 光照对腌制真仙中茄总黄酮稳定性的影响
        3.3.2 温度对腌制真仙中茄总黄酮稳定性的影响
        3.3.3 pH对腌制真仙中茄总黄酮稳定性的影响
        3.3.4 金属离子对腌制真仙中茄总黄酮稳定性的影响
    3.4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调味液制备工艺研究
    3.5 真仙中茄调味液浸渍工艺研究
        3.5.1 调味液浸渍工艺的单因素实验
        3.5.2 调味液浸渍响应面实验
    3.6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调配工艺研究
    3.7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均质工艺研究
    3.8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浓缩工艺研究
    3.9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杀菌工艺研究
    3.10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流变特性研究
        3.10.1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流体类型的确定
        3.10.2 调味酱流变方程的拟合情况
        3.10.3 温度对调味酱流变特性的影响
    3.11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质构特性研究
    3.12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贮存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3.12.1 28℃贮藏条件下调味酱色度值变化的研究
        3.12.2 38℃贮藏条件下调味酱色度值变化的研究
        3.12.3 48℃贮藏条件下调味酱色度值变化的研究
        3.12.4 色泽指标的确定
    3.13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贮存期研究
        3.13.1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贮存过程中质量评价指标的确定
        3.13.2 颜色反应速度常数K值的测定和反应级数的确定
        3.13.3 温度系数Q_(10)的计算
        3.13.4 恒温下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贮藏寿命的预测
    3.14 腌制真仙中茄调味酱成品主要指标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7)平贝母人工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长习性
2 植物学特征
3 栽培技术
    3.1 选地整地
    3.2 繁殖方法
    3.3 栽培管理
    3.4主要病虫害防治
        3.4.1 锈病又名“黄疸”, 4月中、下旬发病。
        3.4.2 菌核病
4 收获与加工
    4.1 挖掘方法
    4.2 加工方法

(8)渐危药用植物平贝母产活性成分内生真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贝母属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1.1 平贝母的形态特征
        1.2 平贝母的主要活性成分
        1.3 西贝碱的结构与性质
    2 贝母碱的测定方法
        2.1 酸碱滴定法
        2.2 安培滴定法
        2.3 两相滴定法
        2.4 酸性染料比色法
        2.5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法
        2.6 薄层扫描法(TLCS)
        2.7 气相色谱法(GC)
        2.8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2.9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
    3 平贝母的药用价值
        3.1 镇咳作用
        3.2 祛痰作用
        3.3 平喘作用
        3.4 抗溃疡作用
        3.5 镇静、镇痛作用
        3.6 对血压的影响
        3.7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8 对平滑肌的作用
    4 平贝母的人工栽培和离体培养
        4.1 人工栽培
        4.2 组织培养
    5 植物内生真菌用于生产相关活性产物的可能性
第二章 平贝母中产活性成分内生真菌的筛选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培养基
        1.5 标准品
    2. 实验方法
        2.1 平贝母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及纯化
        2.2 产活性成分内生真菌的初筛
        2.3 西贝碱的提取分离条件的选择
        2.4 产活性成分内生真菌的复筛
        2.5 代谢产物在菌体内外分布情况
        2.6 西贝碱的柱层析分离
        2.7 成药分离样品与复筛菌株提取液的薄层对照
        2.8 产物鉴定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平贝母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
        3.2 平贝母内生真菌的生长曲线
        3.3 产生物碱的内生真菌的初筛结果
        3.4 总碱提取条件的选择结果
        3.5 展层剂的选择
        3.6 目的菌株的筛选结果
        3.7 西贝碱在菌体内外分布情况
        3.8 柱层析结果
        3.9 成药分离样品与P7提取液的TLC分析
        3.10 结构鉴定
第三章 P7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1. 实验材料及仪器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标准品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西贝碱的HPLC-ELSD定量分析方法
        2.2 固体培养基的选择
        2.3 液体培养基的选择
        2.4 发酵条件的单因素分析
        2.5 发酵条件的优化
        2.6 P7菌株的分类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 P7在不同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
        3.3 液体培养基的选择
        3.4 发酵条件的单因素分析
        3.5 发酵条件的优化
        3.6 P7菌株的分类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高山红景天组织培养及愈伤组织解剖结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1.高山红景天的概述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高山红景天组织培养的方法
        2.2.2 愈伤组织解剖结构的观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植物激素种类对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1 不同生长素对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1.2 不同细胞分裂素对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 不同浓度植物激素配比对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1 不同浓度植物激素配比对高山红景天种子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植物激素配比对高山红景天试管苗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 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的分化
        3.3.1 不同诱导培养基对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3.3.2 不同分化培养基对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分化率的影响
    3.4 高山红景天再生苗的生根及移栽
    3.5 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形成及解剖结构的观察
        3.5.1 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形成及形态观察
        3.5.2 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解剖结构观察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关于不同植物激素对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诱导、生长的影响
        4.1.2 关于不同外植体对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诱导、生长的影响
        4.1.3 关于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的分化
        4.1.4 关于离体培养条件下高山红景天形态发生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辞

四、平贝及其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平贝母栽培技术[J]. 张树权,李岑,陈晶,胡莹莹,康庆华,吕志群.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9(06)
  • [2]野生与栽培伊贝母质量评价研究[D]. 安露莎.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3)
  • [3]平贝母愈伤组织和不定芽的四倍体诱导研究[D]. 王凯萍. 吉林农业大学, 2013(S2)
  • [4]平贝母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J]. 张晓英,赵梓皓,高正亭,赵艳平.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3(02)
  • [5]杏鲍菇、白灵菇、阿魏蘑标准菌株库的建立[D]. 林骥.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 [6]腌制真仙中茄副产品(调味酱)加工工艺及特性研究[D]. 王二利. 天津科技大学, 2010(01)
  • [7]平贝母人工栽培技术[J]. 赵岩,于淑莲,许永华. 人参研究, 2007(03)
  • [8]渐危药用植物平贝母产活性成分内生真菌的研究[D]. 陈娟丽. 西北大学, 2007(05)
  • [9]高山红景天组织培养及愈伤组织解剖结构观察[D]. 安桂花. 延边大学, 2007(06)
  • [10]林下药材种植技术[J]. 张玉国,杨景彬. 吉林农业, 2006(02)

标签:;  ;  ;  ;  ;  

扁壳及其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