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活力水稻种子萌发特性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姜孝成,周诗琪[1](2021)在《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种子代表高等植物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种质多样性资源保存的重要载体。种子在贮藏过程中的老化是不可避免的,了解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的分子机制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数量性状位点分子标记技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组学技术和基因工程等在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改良种子的活力或抗老化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陈兵先,张琪,戴彰言,高家东,张文虎,吴柔贤,宋松泉,刘军[2](2021)在《水稻种子TTC染色及萌发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开展水稻种子TTC染色试验条件及最佳组合筛选,探讨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对于完善水稻种子质量检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应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比较种子吸水时间、TTC浓度、染色温度和染色时间4个因素对染色效果的影响,并筛选最佳的TTC染色试验组合;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萌发条件下水稻种胚内的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被TTC染色的水稻种胚分为5种情况:整个胚染色较深,整个胚染色较浅,胚根被染色,胚芽被染色,盾片被染色。4个因素对水稻种子生活力的影响依次为:染色时间>染色温度> TTC浓度>吸水时间;水稻种子染色的最佳条件为:染色时间2 h,染色温度30℃,TTC浓度1%,吸水时间3 h。在不同萌发条件下,水稻种子中α-淀粉酶、β-淀粉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与种子萌发率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结论】TTC染色最佳组合下,水稻种子染色率能够准确地反映种子的生活力和萌发能力。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或可作为预测和评价水稻种子活力的重要生理指标。
吴邦魁[3](2021)在《OsMYBAS1基因过表达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水稻直播省时省力,大幅度降低成本。现有水稻品种种子活力低,直播后出苗能力差严重制约直播技术的推广,挖掘调控水稻种子萌发的关键基因,培育萌发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对推广直播稻具有重要意义。R2R3型MYB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多种作用,但其是否调控水稻种子萌发鲜见报道。课题组前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osmybas1突变体,表型鉴定结果表明该基因可能在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发挥正调控作用。为了验证该结果,本文以日本晴和OsMYBAS1过表达T2代水稻种子为材料,分别测定了不同播深和外源激素处理条件下的萌发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OsMYBAS1过表达水稻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和荧光定量PCR分析,以期为阐明OsMYBAS1转录因子调控水稻种子萌发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为选育萌发能力强的水稻新品种提供关键基因或种质。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播深条件下过表达株系表型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0 cm播深条件下,3个OsMYBAS1过表达株系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长均显着高于野生型,分别提高了29.3%~46.9%,28.6%~38.1%,36.8%~50.0%,67.2%~95.3%,7.5%~27.7%;SOD、POD、APX活性和MDA含量与野生型无显着性差异;4 cm播深条件下,3个OsMYBAS1过表达株系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等指标总体优于野生型,分别提高了12.6%~37.2%,27.9%~38.9%,2.6%~83.7%,35.9%~119.7%,10.7%~36.1%;MDA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降低了28.6%~58.7%,APX酶活性显着高于野生型,提高了2.9~6.6倍。以上结果表明,OsMYBAS1可能正调控种子萌发和抗氧化能力,尤以4 cm播深的调控效应更明显。2.4 cm播深条件下赤霉素及其合成抑制剂处理后过表达株系表型及生理生化指标测定:5×10-5 mol/L GA3处理后,3个OsMYBAS1过表达株系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苗长显着高于野生型,分别提高了19.9%~34.9%,8.9%~23.5%,18.8%~19.7%,22.3%~52.4%;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APX活性在过表达株系中总体高于野生型,其中CAT活性和APX活性达到显着水平,分别升高了24.6%~126.1%、3.5%~37.1%;MDA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降低了27.7%~46.9%。5×10-5 mol/L烯效唑(UCZ)处理后,3个OsMYBAS1过表达株系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苗长显着高于野生型,分别提高了10.6%~26.4%,16.1%~51.8%,20.1%~40.1%,而UCZ处理后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APX活性在过表达株系中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MDA含量明显低于野生型,降低了11.8%~20.6%。综合分析发现,赤霉素对OsMYBAS1过表达株系的促进作用较野生型更加明显,而烯效唑对过表达株系的抑制作用小于野生型。以上结果表明,深播条件下OsMYBAS1对种子萌发能力的影响与GA信号相关。3.4 cm播深条件下过表达株系萌发14天后幼苗转录组测序和荧光定量分析:ABA(Os01g16980,PP2C)、乙烯(Os10g37920,ERF10)等信号途径关键基因及MYB(Os03g55590、Os05g51160)、WRKY(Os01g43650)等转录因子编码基因表达量在4 cm播深和GA3双重处理下OsMYBAS1过表达幼苗的RNA-Seq结果中显着上调。进一步使用实时定量RT-PCR进行验证发现,Os01g43650、Os03g55590、Os05g51160、Os01g16980、Os10g37920在过表达株系中表达量分别升高1倍、3倍、3倍、3倍、3倍与转录组数据一致,说明OsMYBAS1和GA3信号通路可能通过MYB、WRKY、ABA和乙烯等信号途径调控水稻种子深播条件下的萌发能力。
陈美凤[4](2021)在《锌硒对镉胁迫水稻生长及镉积累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镉,是一种具有较强迁移性、较高生物毒性的重金属元素。人类活动如开采金属矿、冶炼锌、过度使用化肥等使镉加剧释放到环境中,并会通过食物链对人体产生危害。水稻是易富集镉的大宗作物,如何缓解水稻镉毒害,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锌、硒是生物体发育的必须微量营养元素、有益微量元素,在植物体中锌、硒能与镉产生一定的相互影响,但现有研究对该影响是拮抗作用还是协同作用没有明确的结论,且锌硒交互对水稻镉毒害影响的相关研究也较少,因此,本文通过萌发试验和水培试验,探讨镉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比较锌、硒及锌硒互作对镉胁迫水稻的毒性缓解作用及对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低浓度的镉胁迫能促进水稻种子萌发,而高浓度的镉严重抑制水稻种子萌发。锌能缓解水稻种子镉毒害,提高各项萌发指标。高浓度硒会抑制水稻种子萌发。锌硒互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镉毒害,促进水稻种子萌发。(2)就镉浓度动力学而言,添加锌硒能降低水稻根系对镉离子的吸收速率,增大对镉离子的亲和力。就镉时间动力学而言,添加锌、硒及锌硒互作在20 h后对抑制水稻镉积累效果较明显。就不同浓度锌硒处理而言,硒能减少镉从根系到地上部分的转运量,锌会促进了镉在水稻体内的转运。(3)镉处理会抑制水稻生长,降低水稻根长、株高、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锌、硒能适当缓解水稻镉毒害,锌硒互作不能缓解镉毒害,还可能加重毒害现象。镉使水稻P、Mn从根到地上部分的转运量下降,K、Mg、Ca、Mo的转运量上升。锌、硒能缓解水稻镉胁迫下的K、Mg转运异常,降低转运量。Ca与Mg、Zn与Cu在水稻植物体中常存在正相关性,水稻受到镉胁迫时,镉含量与Fe常存在正相关关系。镉胁迫会干扰离子在水稻各部位的分配规律,而锌硒处理能保持水稻内离子稳态,抵抗镉胁迫对离子分配的干扰。镉能抑制水稻萌芽和生长,使叶片失绿,植株矮化。锌能轻微缓解水稻镉毒害,但不能降低水稻镉积累、转运量,硒既能缓解镉毒害,又能降低Cd积累量。锌硒互作不能用于缓解水稻镉毒害。
王嘉雯[5](2021)在《羊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耐盐性研究》文中认为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禾本科赖草属草本植物,是我国北方松嫩草原和欧亚陆地东部典型的优良草原草种,对干旱、寒冷、盐碱土壤具有高度的耐受性,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草种之一,在发展草原畜牧业方面具有重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国内外对于羊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耐盐性鉴定与评价鲜有报道,因此对羊草种质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和耐盐性分析,进一步筛选出各方面性状优良的羊草种质材料,可为羊草抗盐性材料的筛选和育种供给相关基础,为了更好的对羊草耐盐碱的生理机制进行说明,丰富了羊草种质材料。本实验进行了48份羊草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遗传关系;比较7份羊草材料光合指标变化,分析其光合特性;对不同浓度Na Cl、Na2CO3盐胁迫下,7份羊草材料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4份羊草材料幼苗生理特性对盐胁迫的响应,探讨羊草幼苗的耐盐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羊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利用48份羊草种质材料对23对SSR引物进行初筛,得到12对扩增良好且多态性稳定的SSR引物,存在51个等位基因位点,其中41个为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0.39%。Shannon信息指数变幅为0.5772~0.6923;PIC值介于0.3014~0.4561之间,遗传位点多态性较高。说明筛选出的引物可以很好反映了48份羊草材料的遗传多样性。2.羊草光合特性的研究通过对7份羊草新品系光合特性分析显示,“LC013号”羊草新品系叶绿素含量最高(1438.4 mg/m2),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日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各品种(品系)在11:00—13:00达到最大,“LC013号”羊草新品系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的峰值均高于其他品系,其值分别为20.22,8.49,0.344umol/m2/s,其次为“LC011号”羊草新品系,7个羊草新品种(品系)胞间CO2浓度均呈先降后升趋势,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呈负相关。3.羊草种子响应盐胁迫的研究在不同浓度Na Cl和Na2CO3胁迫下,7份羊草材料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和芽长均随浓度增加而降低,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显着。盐处理低浓度对种子萌发抑制小,当Na Cl浓度为400 mmol/L和Na2CO3浓度为150 mmol/L胁迫时,“LC011号”、“LC013号”、“LC016号”和“农菁11号”这4个羊草种子均能萌发。“LC011号”和“LC013号”羊草种子耐盐性较强。4.羊草苗期响应盐胁迫的研究通过对“LC011号”、“LC013号”、“LC016号”和“农菁11号”进行2种盐不同浓度胁迫的生理指标的分析,得出在2种盐胁迫初期,“LC011号”、“LC013号”、“LC016号”和“农菁11号”超氧化活性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上升,随胁迫周期和盐浓度增加,3种酶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下降,羊草叶片中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提高对盐胁迫的适应性。四者相比,“LC013号”的生理参数下降幅度要低于“LC011号”、“LC016号”和“农菁11号”,由此可见,“LC013号”耐盐性较好。
张尹[6](2021)在《人工老化对凤丹种子生理学特性及线粒体蛋白表达谱的影响》文中指出牡丹为芍药科(Paeoniaceae)芍药属(Paeonia)牡丹组(sect.Moutan)植物的统称。除了作为我国传统名花,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种子繁殖是牡丹新品种培育、嫁接砧木以及药用和油用生产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牡丹种子在采收后容易发生老化,造成种子活力低、萌发率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鉴于此,本研究以油用牡丹的主要栽培种凤丹(Paeonia ostii)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温高湿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对老化过程中种子活力、萌发率、超微结构以及抗氧化系统的研究,探究凤丹种子老化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通过ROS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种子进行预处理,探究老化过程中ROS对凤丹种子线粒体膜电位及呼吸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最后,通过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老化过程中的差异线粒体蛋白质及相关通路进行分析,以期为揭示凤丹种子老化机理研究提供蛋白质表达水平的证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储藏年限的增加,凤丹种子的萌发率逐渐降低,室温储藏三年的种子萌发率仅为25±0.95%。在人工加速老化(40℃,100%RH)条件下,种子含水量逐渐增加并在老化13天达到最大值,而种子活力和萌发率逐渐降低,在老化29天后,所有种子均不能萌发。随着人工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活性氧水平和电解质泄漏率逐渐升高,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以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此外,在人工老化过程中,凤丹种胚超微结构逐渐受损,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变形、细胞膜破裂并伴随有细胞内含物外泄。同时,种胚细胞中DNA片段逐渐增加,且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TUNEL阳性细胞核数目不断增多,表明凤丹种子在人工老化过程中存在程序性细胞死亡现象。(2)在凤丹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线粒体膜电位、磷氧比、呼吸控制率以及细胞色素氧化酶(CCO)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逐渐降低,而线粒体内的O2-产生速率、H2O2含量、SOD、CAT和GR活性以及Ca2+的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0 mmol/L NAC处理可以提高种子萌发率,尤其是老化21天和29天的种子,分别为13±1.0%和3±1.0%。在经过NAC处理后,种子萌发率分别提高到34±1.2%和13±1.0%。此外,NAC能够降低线粒体内O2-产生速率和H2O2的含量,提高SOD、CAT和GR的活性,并增加线粒体磷氧比、呼吸控制率、CCO以及MDH的活性。(3)利用iTRAQ标记结合UHPLC-MS/MS技术对未老化处理(C)、人工老化处理(W)及NAC(10mmol/L)处理(N)的线粒体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到1766个蛋白质,其中W-C、N-C以及N-W组中分别鉴定出218个(131个上调,87个下调)、231个(115个上调,116个下调)和169个(74个上调,95个下调)差异表达蛋白(DEPs)。采用PRM靶向质谱法对随机选取的8个DEPs表达模式进行检测,验证了 iTRAQ数据的准确、可靠。这些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次级代谢(氨基酸代谢、碳代谢、次级代谢物合成)、翻译、信号转导、复制和修复、运输和分解代谢以及折叠、分类和降解相关通路。与人工老化处理相比,NAC处理可以通过调节与DNA修复、ROS清除、环境胁迫响应以及呼吸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来延缓凤丹种子老化。综上,凤丹种子在老化过程中活力和萌发率逐渐降低,种胚超微结构逐渐受损,种子内活性氧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同时,凤丹种子在人工老化过程中存在程序性细胞死亡现象。此外,NAC能够降低线粒体内ROS水平,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以及线粒体呼吸代谢;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NAC可以通过调节与DNA修复、ROS清除、环境胁迫响应以及呼吸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来延缓凤丹种子老化。
戚菊峰[7](2021)在《铁皮石斛茎腐病病原菌鉴定及Bacillus velezensis D-12的防病促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是我国久享盛誉的传统道地药材,近年来其病害日益严重。本课题组在浙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发现一种茎基部腐烂病,本文分离了该病的病原菌、并研究了铁皮石斛内生拮抗菌的抑菌效果、拮抗机制以及促生机理,具体结果如下:1、对铁皮石斛茎腐病感病植株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得到4株真菌,发现菌株A-612具有致病性。根据菌落、菌丝特征及rDNA-ITS序列同源性分析,最终确定铁皮石斛茎腐病病原菌为罗氏阿太菌(Athelia rolfsii)。温度对其生长速度影响最大,在30℃条件下培养3 d即长满90 mm平皿。2、从铁皮石斛健康叶片中分离获得14组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了一株抑菌谱广、抑菌能力强的内生菌D-12,其对包括A.rolfsii在内的6种植物病原菌均有显着抑制效果,与A.rolfsii的抑菌带宽可达(4.235±0.060)mm。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相关基因序列分析,鉴定D-12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序列已在NCBI上注册(登录号MW673741)。3、菌丝生长速率和平板对扣实验结果显示,D-12无菌发酵液能有效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当培养基中D-12发酵液比例为10%时,对四种病原菌(A.rolfsii、A.tenuissima、B.dothidea、F.oxysporum)的抑制率依次为61.22%、68.72%、48.88%、41.41%。且D-12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能使A.rolfsii菌丝活力下降。显微观察发现经与B.velezensis D-12对峙培养的A.rolfsii菌丝畸形膨大、菌丝体破裂扭曲,F.oxysporum菌丝变得干瘪皱缩且产孢结构畸形。随着对峙培养时间的增加,A.rolfsii菌丝逐渐出现质壁分离、细胞壁增厚、细胞器降解等现象,对峙培养72 h后基本看不到形态完整的细胞器,84 h后菌丝细胞内的多半空间被胞壁占据,细胞器破坏十分严重。4、平板测定结果表明,D-12菌株有产纤维素酶、β-1,3-葡聚糖酶、嗜铁素和蛋白酶能力,不具有产几丁质酶活性。根据脂肽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序列(itu A、fen A、fen B、sfp、bmy A)对目标菌株进行PCR扩增,产物经测序比对后发现,D-12可能代谢产生表面活性素(Surfactins)、伊枯草菌素(Iturins)、芬芥素(Fengycin)和杆菌霉素(Bacillomyicin)四类脂肽类抗生素。5、盆栽实验测定D-12的生防效果,发现经D-12发酵液处理的植株发病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增强了铁皮石斛对茎腐病的防病能力。6、促生实验中,D-12发酵液在一定浓度下对水稻和油菜种子生长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在用OD600=1.0的发酵液处理后第8天,水稻的胚芽高度增加6.95%,胚根长度增加43.28%;油菜的下胚轴长高出18.51%,胚根长比对照组高出138.01%。通过基于MRM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D-12发酵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12发酵液中含有GA4、cis-OPDA、SA、t Z、i PR与i P、IAA等激素。OD600=0.5、1.0时发酵液中所含激素种类完全相同,OD600=1.0时i PR含量有所上升。
尤沛[8](2021)在《纳米镧引发对柳枝稷种子活力及幼苗耐盐性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是禾本科(Poaceae)黍属(Panicum)多年生C4草本植物,具有耐旱、耐盐碱、耐瘠薄、适应性强等优点,但在栽培过程中种子萌发率低是限制其生产的瓶颈问题。用稀土元素对植物进行种子引发后,可以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幼苗成活率和作物产量。国内外关于稀土元素引发对植物抗逆作用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中,对能源作物的关注较少,尤其是在其作用位点以及光合生理特征等方面尚需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不同浓度纳米镧和硝酸镧引发处理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吸水率和代谢过程的影响,并对镧引发后柳枝稷苗期盐胁迫下光合特性、抗氧化系统与渗透系统等生理生化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纳米镧和硝酸镧引发明显提高了柳枝稷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0.05),最适引发浓度分别为200 mg·L–1和600 mg·L–1,其显着提高种子吸水率,增强淀粉酶活性(P<0.05);能量色散X射线分析发现,纳米镧颗粒主要集中在果种皮,糊粉层和胚乳中也有少量存在,说明纳米镧颗粒能进入种子内部并影响其萌发,而La3+只集中在果种皮,胚乳中几乎没有,说明NO3-可能在促进种子萌发中发挥重要作用。2.纳米镧和硝酸镧引发可缓解Na Cl胁迫对柳枝稷幼苗生长的影响,浓度≤300mg·L–1纳米镧引发和600 mg·L–1纳米镧引发缓解的效果最好,400~500 mg·L–1硝酸镧引发缓解的效果最佳;两种镧引发处理下,柳枝稷幼苗和根系MDA随Na Cl溶液浓度的递增不断增加,但浓度≤300 mg·L–1纳米镧、100~400 mg·L–1和600 mg·L–1硝酸镧引发幼苗MDA低于CK;两种镧引发处理下,柳枝稷幼苗和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随盐浓度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但幼苗可溶性蛋白均高于CK,可缓解对叶绿素的破坏作用;脯氨酸含量随盐浓度递增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且根系脯氨酸高于CK;随着Na Cl溶液浓度的增加,低浓度≤200 mg·L–1纳米镧、400~600 mg·L–1硝酸镧引发幼苗SOD、CAT、POD活性不断增强,而根系呈先增强后降低的变化趋势。3.叶绿素含量在低浓度盐胁迫(100 mmol·L-1)下有所增加,且纳米镧引发处理的增幅较大,增幅为28.2%~101.9%。盐分会降低叶绿素含量,纳米镧引发会减缓其下降速度,尤其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更明显。100~300 mg·L–1纳米镧和600 mg·L–1硝酸镧引发的叶绿素含量显着提高。Na Cl胁迫下,经引发后柳枝稷幼苗的大部分荧光特性(Fm、Fv/Fm、Fv/Fo、Fv′/Fm′和ΦPSⅡ)增加,仅q P有所降低,说明盐胁迫无法抑制柳枝稷幼苗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和PSⅡ潜在活性,降低PSⅡ非辐射能量的耗散。本研究表明,镧引发通过提高种子吸水率和增强淀粉酶活性有效提高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并持续改善后续生长的光合特性与逆境抗性,从而有效改善柳枝稷栽培建植过程与幼苗存活状态。纳米镧和硝酸镧引发最佳浓度分别为100~300 mg·L–1和400~600 mg·L–1。该研究为丰富稀土元素引发及植物种子萌发与生长过程理论以及柳枝稷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李姝洁[9](2021)在《谷类和豆类种子萌发及盐对种子萌发影响的FTIR光谱研究》文中指出种子萌发问题是植物科学研究的经典主题。种子的萌发是植物生命周期开始的第一步和重要发育阶段,关乎植物种群顺利繁衍、进化和农业生产。因此,研究种子的萌发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2D-IR),结合曲线拟合(Curve-fitting)、主成分分析(PCA)、相关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对不同萌发程度的禾谷类、豆类种子以及盐(Na Cl,Pb Cl2)胁迫下的大豆种子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红外光谱结果显示,不同萌发程度禾谷类种子的原始红外光谱基本相似,而大豆与红豆种子的原始红外光谱有一定的差异。随萌发时间的增加,禾谷类、豆类种子中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特征吸收峰强度比均发生变化。2D-IR光谱结果显示,禾谷类、豆类种子在814~1000 cm-1和1028~1340 cm-1范围的自动峰数目、位置和强度随萌发时间的增加发生变化。这些结果说明,禾谷类、豆类种子中主要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结构或相对含量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进一步研究三种营养物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动员,对不同萌发时间的禾谷类、豆类种子糖类(1200~950 cm-1)、蛋白质和脂肪(1800~1600 cm-1)的特征波段进行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谷类种子随萌发时间的增加,多糖和蛋白质的相对含量总体呈减少的趋势,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氨基酸的相对含量总体上先增加后减少,脂肪的相对含量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豆类种子随萌发时间的增加,总体上多糖和蛋白质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大豆种子脂肪的相对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红豆种子中脂肪的相对含量变化情况与之相反。结果表明,谷类和豆类种子萌发后,其生理生化特性发生了显着变化。贮藏物质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被调动,其降解导致相应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含量发生变化。(2)研究了两种盐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Na Cl胁迫对大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而200 mg/L浓度以下的Pb Cl2溶液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不大,但对其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FTIR光谱结果显示,不同浓度Na Cl溶液和Pb Cl2溶液胁迫下的大豆种子的原始红外光谱基本相似,但多糖、蛋白质和脂质的特征吸收峰强度比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变化。2D-IR光谱显示,不同浓度两种盐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在825~1250 cm-1和1350~1750 cm-1范围的自动峰数目、位置和强度均有差异。对1800~950 cm-1区域的样品光谱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1051 cm-1和1745 cm-1处的峰所对应的官能团是Na Cl溶液胁迫下各组间差异的高相关变量,而Pb Cl2溶液胁迫中各组间差异高相关变量的峰位于1747 cm-1附近。利用曲线拟合进一步研究大豆种子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在胁迫条件下的具体变化情况。曲线拟合结果显示,随Na Cl溶液浓度增加,糖类和蛋白质相对含量总体上先增加后减少,脂肪相对含量逐渐减少。随Pb Cl2溶液浓度增加,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降解受到抑制,蛋白质和脂肪的相对含量总体上先升后降,糖类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相关性分析的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一致,Na+和Pb2+是导致大豆种子中营养物质构象或相对含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盐胁迫环境严重影响了大豆种子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积累和代谢。论文工作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是研究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的动员和盐胁迫对种子萌发影响的有效手段。
潘珊珊[10](2021)在《锌铁硒引发提高烟草种子耐寒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全国各省广泛种植。早春低温危害是我国南方烟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低温直接影响烟草种子萌发,导致田间出苗不整齐、烟苗生长缓慢,从而严重影响烟叶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提高烟草种子耐寒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鉴定了7个烟草品种种子的耐寒性,研究了三种微量元素锌、铁、硒引发对低温敏感型烟草品种种子低温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并深入探究了硒引发促进烟草种子低温萌发能力的生理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鉴定了7个烟草品种种子的耐寒性。在25℃、11℃、8℃和5℃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的各项活力指标,并计算耐寒系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1℃和8℃低温下的种子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平均发芽时间三个指标呈显着相关(P<0.05),但相对发芽率与其他三个耐寒系数无显着相关。在5℃低温下,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之间呈极显着相关(P<0.01)。表明在5~11℃低温时,可采用与25℃条件下的相对发芽势和相对发芽指数两个指标作为评价烟草种子耐寒性的有效指标。综合各温度下种子的发芽情况及耐寒系数,7个烟草品种中,XLY18和ALA19为耐寒型品种,YY85、YY97、YY105和YY87为低温敏感型品种,BLY19的耐寒性居中。2.明确了锌铁硒引发对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促进效果。以YY85、YY97、YY105和YY87四个烟草品种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用硫酸锌、硫酸亚铁和亚硒酸钠三种药剂对种子进行引发处理,研究不同微量元素对11℃低温下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元素均能有效提高烟草种子活力,促进种子低温萌发。其中,亚硒酸钠引发有效浓度为0.5~1.0 mg/L,硫酸锌引发有效浓度为10~50mg/L,硫酸亚铁引发有效浓度为10~100 mg/L。三种元素的优选浓度引发效果排序为:硒>锌>铁。3.研究了锌铁硒三种元素引发对烟草种子低温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YY97和YY85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低温处理前后烟草种子和幼苗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锌铁硒三种元素引发均能显着提高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增加种子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降低种子电导率和幼苗MDA含量,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种子和幼苗的耐寒性。其中,硒引发的作用效果主要体现在增强抗氧化能力方面,锌和铁引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种子能量代谢方面。4.初步探究了硒引发促进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生理机制。以YY97和YY85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硒引发通过增强POD活性促进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烟草种子萌发期遭遇低温时,硒引发可有效增强种子中的POD活性,POD在清除活性氧,即将H2O2转化为·O2-的过程中,促进了酚类物质氧化,并提高了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H)的活性,从而在低温条件下促进种子发芽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不同活力水稻种子萌发特性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活力水稻种子萌发特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农作物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相关QTLs和候选基因鉴定 |
1.1 水稻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相关QTLs和候选基因鉴定 |
1.2 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相关QTLs和候选基因鉴定 |
2 GWAS和多组学分析优化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相关QTLs和候选基因 |
2.1 GWAS用于鉴定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相关QTLs和候选基因 |
2.2 多组学分析鉴定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相关基因及其代谢途径 |
2.2.1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相关基因及其代谢途径 |
2.2.2 代谢组学分析鉴定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相关的代谢标志物 |
2.2.3 降解组学分析鉴定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相关的miRNAs及其靶基因 |
3 种子活力或抗老化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 |
3.1 活性氧毒性清除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其分子作用机制 |
3.2 脂氧合酶基因的功能及其分子作用机制 |
3.3 乙醛脱氢酶基因和醛-酮还原酶基因的功能及其分子作用机制 |
3.4 L-异戊烯基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功能及其分子作用机制 |
3.5 生育酚(维生素E)基因的功能及其分子作用机制 |
3.6 金属硫蛋白基因和热激蛋白基因的功能及其分子作用机制 |
4 展望 |
(2)水稻种子TTC染色及萌发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水稻种子TTC染色 |
1.2.2 水稻种子萌发特性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稻种子TTC染色的差异分析 |
2.2 水稻种子TTC染色单因素试验结果 |
2.3 水稻种子TTC染色正交试验结果 |
2.4 不同萌发条件下水稻种子萌发率变化 |
2.5 不同萌发条件下水稻种子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3)OsMYBAS1基因过表达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词汇表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中的MYB转录因子 |
1.1.1 MYB类转录因子 |
1.1.2 MYB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
1.2 水稻中的MYB转录因子 |
1.3 转录组测序技术 |
1.3.1 转录组概况 |
1.3.2 高通量测序技术 |
1.3.3 RNA-seq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分析 |
2 OsMYBAS1 过表达植株表型鉴定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转基因植株的基因型鉴定 |
2.2.2 转基因植株的表达量分析 |
2.2.3 转基因水稻种子发芽试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转基因水稻PCR检测结果 |
2.3.2 转基因水稻RNA质量检测结果 |
2.3.3 转基因水稻Real-Time PCR分析结果 |
2.3.4 不同播深和不同激素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水稻种子发芽和幼苗性状比较 |
2.4 讨论 |
3 水稻OsMYBAS1 过表达株系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与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测定 |
3.1.2 过氧化物酶含量测定 |
3.1.3 过氧化氢酶含量测定 |
3.1.4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
3.1.5 丙二醛含量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0 cm播深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3.2.2 4 cm播深条件下转基因水稻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3.2.3 4 cm播深下赤霉素及其合成抑制剂处理后转基因水稻的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3.3 讨论 |
4 水稻OsMYBAS1 过表达株系转录组测序及荧光定量PCR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准备 |
4.2.2 水稻总RNA的提取 |
4.2.3 RNA质量的检测 |
4.2.4 转录组文库构建 |
4.2.5 测序数据分析 |
4.2.6 差异表达分析 |
4.2.7 GO和 KEGG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
4.2.8 RT-PCR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mRNA测序结果 |
4.3.2 序列比对结果 |
4.3.3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 |
4.3.4 差异基因的GO功能分析和富集分析结果 |
4.3.5 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类注释 |
4.3.6 RT-PCR验证转录组数据准确性 |
4.4 小结 |
4.5 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4)锌硒对镉胁迫水稻生长及镉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镉污染来源及现状 |
1.1.1 镉的元素特征 |
1.1.2 镉在自然界的分布 |
1.1.3 土壤镉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
1.1.4 镉对人体的危害及危害途径 |
1.2 镉对植物的毒害 |
1.2.1 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2 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3 镉对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1.2.4 镉对植物细胞代谢的影响 |
1.2.5 镉对植物体内其他元素的影响 |
1.3 植物对镉的吸收、转运、积累及耐性机制 |
1.3.1 植物对镉的吸收 |
1.3.2 植物对镉的转运 |
1.3.3 植物对镉的积累 |
1.3.4 植物对镉的耐性机制 |
1.4 减少植物镉积累的调控措施 |
1.4.1 土壤镉污染修复 |
1.4.2 农艺调控 |
1.5 锌、硒的元素特性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锌硒对镉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试剂 |
2.1.2 植物培养 |
2.1.3 试验处理 |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浓度镉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2 锌硒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3 镉锌硒对水稻幼芽和幼根镉含量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镉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
2.3.2 锌硒对镉胁迫水稻种子萌发及镉积累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锌硒对水稻吸收及转运镉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试剂 |
3.1.2 植物培养 |
3.1.3 试验处理 |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锌硒对水稻吸收镉的浓度动力学影响 |
3.2.2 锌硒对水稻吸收转运镉的时间动态过程影响 |
3.2.3 不同浓度水平锌硒对水稻吸收转运镉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锌硒对水稻吸收镉的动力学影响 |
3.3.2 锌硒对水稻吸收转运镉的时间动态过程影响 |
3.3.3 锌硒对水稻吸收转运镉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镉锌硒对水稻生长及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试剂 |
4.1.2 植物培养和试验处理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试验结果 |
4.2.1 锌硒对镉胁迫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2 镉锌硒对水稻镉化学形态的影响 |
4.2.3 锌硒对镉胁迫水稻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4.2.4 镉锌硒处理下水稻矿质元素相关性 |
4.2.5 锌硒镉处理下水稻矿质元素和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
4.2.6 镉锌硒处理下水稻各部位离子主成分分析 |
4.3 讨论 |
4.3.1 镉锌硒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4.3.2 镉锌硒在水稻中的化学态分配状况 |
4.3.3 镉锌硒对水稻矿质元素分配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羊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耐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土壤盐渍化的概况 |
1.2 植物的耐盐机制 |
1.2.1 离子平衡调节 |
1.2.2 活性氧平衡调节 |
1.2.3 渗透平衡调节 |
1.2.4 光合作用 |
1.3 遗传多样性研究 |
1.4 羊草及其研究现状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羊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材料来源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羊草DNA提取 |
2.3.2 PCR扩增与检测 |
2.3.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2.3.4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羊草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2.4.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羊草新品种(品系)光合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材料来源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
3.3.2 光合参数的测定 |
3.3.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羊草新品种(品系)叶绿素含量 |
3.4.2 不同羊草新品种(品系)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
3.4.3 不同羊草新品种(品系)蒸腾速率的日变化 |
3.4.4 不同羊草新品种(品系)气孔导度的日变化 |
3.4.5 不同羊草新品种(品系)胞间CO_2浓度的日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羊草新品种(品系)种子响应盐胁迫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材料来源 |
4.2.2 实验试剂及用品 |
4.3 实验方法 |
4.3.1 种子萌发及盐胁迫处理 |
4.3.2 实验指标测定 |
4.3.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盐胁迫对羊草发芽率的影响 |
4.4.2 盐胁迫对羊草发芽势的影响 |
4.4.3 盐胁迫对羊草发芽指数的影响 |
4.4.4 盐胁迫对羊草种子活力的影响 |
4.4.5 盐胁迫对羊草根长和芽长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羊草新品种(品系)幼苗响应盐胁迫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植物材料 |
5.2.2 实验试剂 |
5.2.3 主要仪器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羊草幼苗盐胁迫处理 |
5.3.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5.3.3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盐胁迫对超氧化活性酶(SOD)活性的影响 |
5.4.2 盐胁迫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5.4.3 盐胁迫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5.4.4 盐胁迫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5.4.5 盐胁迫对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
5.4.6 盐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讨论 |
6.1 羊草遗传多样性分析 |
6.2 羊草光合特性研究 |
6.3 盐胁迫对羊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
6.4 盐胁迫对羊草幼苗耐盐性分析 |
6.4.1 盐胁迫对羊草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6.4.2 盐胁迫对羊草渗透调节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人工老化对凤丹种子生理学特性及线粒体蛋白表达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影响种子老化的因素 |
1.1.1 内在因素 |
1.1.2 外在因素 |
1.2 种子老化过程中的形态与生理学变化 |
1.2.1 形态与结构变化 |
1.2.2 遗传完整性的丧失 |
1.2.3 呼吸和能量代谢的变化 |
1.2.4 酶活性的丧失 |
1.2.5 修复系统的破坏 |
1.3 种子老化相关机制 |
1.3.1 活性氧的产生 |
1.3.2 脂质过氧化 |
1.3.3 蛋白质修饰 |
1.3.4 细胞程序性死亡 |
1.4 蛋白质组学在种子老化研究中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人工老化对凤丹种子形态与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种子采集 |
2.1.2 人工老化处理 |
2.1.3 种子含水量的测定 |
2.1.4 种子活力与萌发率测定 |
2.1.5 透射电镜观察 |
2.1.6 活性氧水平与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2.1.7 脂质过氧化相关指标测定 |
2.1.8 细胞程序性死亡相关指标测定 |
2.1.9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储藏年限对凤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2.2.2 人工老化对凤丹种子活力与萌发率的影响 |
2.2.3 人工老化对凤丹种子超微结构的影响 |
2.2.4 人工老化对凤丹种子ROS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2.5 人工老化对凤丹种子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2.2.6 程序性死亡特征观察 |
2.3 讨论 |
第3章 人工老化和NAC对凤丹种子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种子采集 |
3.1.2 人工老化和NAC处理 |
3.1.3 种子萌发率测定 |
3.1.4 线粒体提取 |
3.1.5 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3.1.6 线粒体呼吸代谢相关指标测定 |
3.1.7 线粒体ROS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3.1.8 线粒体钙离子含量测定 |
3.1.9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人工老化和NAC处理对凤丹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3.2.2 人工老化和NAC处理对线粒体ROS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3 人工老化和NAC处理对线粒体呼吸代谢功能的影响 |
3.2.4 人工老化和NAC处理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2.5 人工老化和NAC处理对线粒体Ca~(2+)含量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4章 线粒体蛋白质组学分析NAC抑制种子老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种子处理 |
4.1.2 线粒体蛋白质的提取与纯化 |
4.1.3 线粒体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4.1.4 线粒体蛋白质定量 |
4.1.5 蛋白酶解 |
4.1.6 肽段标记与分离 |
4.1.7 串联质谱分析 |
4.1.8 线粒体蛋白质的定性和定量 |
4.1.9 差异蛋白PRM验证 |
4.2 结果 |
4.2.1 线粒体蛋白质量检测 |
4.2.2 线粒体蛋白质谱鉴定结果和功能分析 |
4.2.3 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4 差异表达蛋白的PRM验证 |
4.2.5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
4.3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铁皮石斛茎腐病病原菌鉴定及Bacillus velezensis D-12的防病促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铁皮石斛资源与生产现状 |
2 铁皮石斛病害 |
3 铁皮石斛内生菌研究进展 |
3.1 铁皮石斛内生真菌 |
3.1.1 不同栽培环境下的内生真菌 |
3.1.2 不同组织中的内生真菌 |
3.2 铁皮石斛内生细菌 |
3.2.1 不同栽培环境下的内生细菌 |
3.2.2 不同组织中的内生细菌 |
4 铁皮石斛内生菌资源的作用 |
4.1 促生促萌发作用 |
4.2 增强宿主植物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 |
4.2.1 增强宿主植物抗逆性 |
4.2.2 增强宿主植物抗病性 |
4.3 诱导宿主植物代谢成分合成及产物积累 |
4.4 产生药理活性成分 |
4.5 对宿主植物的毒性或抑制作用 |
5 芽孢杆菌的生物防治研究 |
5.1 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5.2 芽孢杆菌的生防机制 |
5.2.1 竞争作用 |
5.2.2 产生抑菌拮抗物质 |
5.2.2.1 细菌素 |
5.2.2.2 脂肽类抗生素 |
5.2.2.3 水解酶类 |
5.2.3 诱导植物抗性 |
5.3 贝莱丝芽孢杆菌生防研究现状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铁皮石斛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 |
1.2.2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 |
1.2.3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1.2.3.1 真菌基因组DNA提取及PCR扩增 |
1.2.3.2 扩增产物的纯化回收和测序 |
1.2.4 不同处理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1.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铁皮石斛病害症状观察 |
2.2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
2.3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2.4 致病菌的形态学特征 |
2.4.1 菌落特征 |
2.4.2 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
2.5 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6 不同处理对A-612菌丝生长的影响 |
2.6.1 温度对A-612菌丝生长的影响 |
2.6.2 pH对A-612菌丝生长的影响 |
2.6.3 碳源对A-612菌丝生长的影响 |
2.6.4 光照因素对A-612菌丝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铁皮石斛内生细菌的分离与生防菌的筛选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铁皮石斛内生细菌的分离与保存 |
1.2.2 植物病原真菌活化 |
1.2.3 内生菌株的拮抗作用测定 |
1.2.4 内生拮抗菌的鉴定 |
1.2.4.1 形态学观察 |
1.2.4.2 拮抗菌的生理生化鉴定 |
1.2.4.3 拮抗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1.2.5 拮抗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1.2.6 数据分析及图片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铁皮石斛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 |
2.2 拮抗菌的筛选 |
2.3 拮抗细菌D-12的鉴定 |
2.3.1 形态学观察 |
2.3.2 生理生化鉴定 |
2.3.3 菌株D-12的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 |
2.3.4 菌株D-12的gyrB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 |
2.4 菌株D-12生物学测定 |
2.4.1 温度对生防细菌生长的影响 |
2.4.2 pH对生防细菌生长的影响 |
2.4.3 盐浓度对生防细菌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内生菌B.velezensis D-12的生防效果及机理探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培养基中添加B.velezensis D-12发酵液的比例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
1.2.2 B.velezensis D-12对A.rolfsii A-612菌核萌发的影响 |
1.2.3 B.velezensis D-12挥发性代谢产物对A.rolfsii A-612菌丝的影响 |
1.2.3.1 挥发性代谢产物抑菌活性测定 |
1.2.3.2 挥发性代谢产物对菌丝活力的影响 |
1.2.4 B.velezensis D-12对铁皮石斛茎腐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
1.2.5 B.velezensis D-12对致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
1.2.5.1 扫描电镜观察 |
1.2.5.2 透射电镜观察 |
1.2.6 B.velezensis D-12抗菌物质的测定 |
1.2.7 生防菌脂肽类抗生素基因检测 |
1.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D-12发酵滤液对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
2.2 B.velezensis D-12对A.rolfsii A-612菌核萌发的影响 |
2.3 挥发性代谢产物对致病菌菌丝的影响 |
2.3.1 挥发性代谢产物抑菌活性测定 |
2.3.2 挥发性代谢产物对致病菌菌丝活力的影响 |
2.4 生防菌对铁皮石斛茎腐病的防病效果测定 |
2.5 生防菌对病原菌菌丝的影响 |
2.5.1 扫描电镜观察 |
2.5.2 生防菌对致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2.5.3 透射电镜观察 |
2.6 B.velezensis D-12产生的非挥发性抗菌物质分析 |
2.7 B.velezensis D-12抗菌脂肽类基因检测 |
3 讨论 |
第五章 B.velezensis D-12促生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B.velezensis D-12发酵液促生效应研究 |
1.2.2 发酵液中植物激素种类和含量的测定 |
1.2.2.1 标准曲线 |
1.2.2.2 代谢物提取 |
1.2.2.3 色谱-质谱分析 |
1.2.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B.velezensis D-12发酵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B.velezensis D-12发酵液对油菜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 |
2.3 发酵液中植物激素种类和含量的测定 |
3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小结与展望 |
1 全文小结 |
2 创新点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本论文用到的培养基与试剂 |
附录二 本论文用到的仪器 |
附录三 菌株A-612ITS序列(683 bp) |
附录四 菌株D-1216S rDNA序列(1455 bp) |
附录五 菌株D-12的gyrB基因序列(1183 bp) |
附录六 B.velezensis D-12抗菌脂肽类基因检测序列 |
附录七 B.velezensis D-12发酵液激素测定XIC图 |
(8)纳米镧引发对柳枝稷种子活力及幼苗耐盐性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柳枝稷简介 |
1.2 稀土元素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3 种子活力 |
1.3.1 种子活力的检测方法 |
1.3.2 影响种子活力的因素 |
1.4 种子引发研究进展 |
1.4.1 纳米引发 |
1.4.2 纳米引发效果的影响因素 |
1.5 种子纳米引发与盐胁迫 |
1.6 硝酸盐(NO_3~-)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稀土元素镧引发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稀土元素镧引发对柳枝稷盐胁迫下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生长特性 |
3.2.2 生理特性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稀土元素镧引发对柳枝稷幼苗盐胁迫下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4.2 结果 |
4.2.1 叶绿体色素含量 |
4.2.2 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参数 |
4.2.3 叶绿素荧光参数 |
4.3 讨论 |
4.3.1 柳枝稷幼苗光合参数对盐胁迫的响应 |
4.3.2 柳枝稷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对盐胁迫的响应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谷类和豆类种子萌发及盐对种子萌发影响的FTIR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种子萌发的概述 |
1.2 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过程 |
1.2.1 细胞的活化与修复 |
1.2.2 贮藏物质的代谢 |
1.2.3 呼吸作用与能量代谢 |
1.3 生长环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1.3.1 干旱胁迫 |
1.3.2 盐分胁迫 |
1.3.3 金属胁迫 |
1.3.4 温度胁迫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种子萌发的主要研究方向 |
1.4.2 种子萌发的传统研究方法 |
1.4.3 种子萌发的光谱研究 |
1.5 本文工作及研究意义 |
1.5.1 本文工作 |
1.5.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 |
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
2.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原理 |
2.1.2 振动模式 |
2.1.2.1 伸缩振动 |
2.1.2.2 弯曲振动 |
2.1.3 谱带强度和谱带位移的影响因素 |
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数据的预处理 |
2.2.1 基线校正 |
2.2.2 光谱平滑 |
2.2.3 光谱归一化、乘谱 |
2.2.4 导数光谱 |
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 |
第3章 实验部分 |
3.1 实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1.2 培养溶液配制 |
3.1.3 种子萌发 |
3.2 FTIR光谱测量 |
3.3 数据处理 |
3.3.1 光谱预处理 |
3.3.2 二阶导数光谱 |
3.3.3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 |
3.3.4 曲线拟合分析 |
3.3.5 主成分分析 |
3.3.6 相关性分析 |
第4章 禾谷类、豆类萌发种子的FTIR光谱分析 |
4.1 禾谷类、豆类种子的FTIR光谱 |
4.2 禾谷类、豆类萌发种子的FTIR光谱分析 |
4.2.1 禾谷类萌发种子的FTIR光谱分析 |
4.2.2 豆类萌发种子的FTIR光谱分析 |
4.3 禾谷类、豆类萌发种子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 |
4.3.1 禾谷类、豆类萌发种子在814~1000 cm~(-1)范围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 |
4.3.2 禾谷类、豆类萌发种子在1028~1340 cm~(-1)范围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 |
4.4 萌发种子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曲线拟合研究 |
4.4.1 禾谷类萌发种子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及曲线拟合分析 |
4.4.2 豆类萌发种子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及曲线拟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盐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
5.1 NaCl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
5.1.1 NaCl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的生理变化 |
5.1.2 NaCl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的FTIR光谱研究 |
5.1.3 NaCl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的2D-IR光谱研究 |
5.1.4 主成分分析 |
5.1.5 二阶导数光谱和曲线拟合分析 |
5.1.6 相关性分析 |
5.2 PbCl_2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
5.2.1 PbCl_2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的生理变化 |
5.2.2 PbCl_2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的FTIR光谱研究 |
5.2.3 PbCl_2溶液胁迫下大豆种子的2D-IR光谱研究 |
5.2.4 主成分分析 |
5.2.5 二阶导数光谱和曲线拟合分析 |
5.2.6 相关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锌铁硒引发提高烟草种子耐寒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的耐寒机制 |
1.1.1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 |
1.1.1.1 低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
1.1.1.2 低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1.3 低温对细胞生理代谢的影响 |
1.1.2 植物的耐寒机制 |
1.1.2.1 植物的抗氧化系统应答 |
1.1.2.2 植物的渗透调节应答 |
1.1.2.3 植物的信号转导应答 |
1.2 种子引发研究进展 |
1.2.1 种子引发的原理 |
1.2.2 种子引发的方法 |
1.2.2.1 水引发 |
1.2.2.2 渗透引发 |
1.2.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引发 |
1.2.2.4 固体基质引发 |
1.2.2.5 生物引发 |
1.2.2.6 营养元素引发 |
1.3 植物中微量元素的生理效应 |
1.3.1 锌元素的生理效应 |
1.3.1.1 锌与生长素合成的关系 |
1.3.1.2 锌与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关系 |
1.3.1.3 锌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 |
1.3.1.4 锌与细胞膜的关系 |
1.3.2 铁元素的生理效应 |
1.3.2.1 铁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
1.3.2.2 铁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
1.3.2.3 铁与固氮作用的关系 |
1.3.3 硒元素的生理效应 |
1.3.3.1 硒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
1.3.3.2 硒的生理作用机制 |
第二章 烟草不同品种种子耐寒性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烟草种子的发芽试验 |
2.1.2.2 烟草种子耐寒系数计算 |
2.1.2.3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温度对烟草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2 耐寒系数法评价烟草品种耐寒性 |
2.2.3 烟草种子耐寒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锌铁硒引发对低温下烟草种子发芽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引发处理 |
3.1.2.2 低温发芽试验 |
3.1.2.3 种子和幼苗取样 |
3.1.2.4 元素含量测定 |
3.1.2.5 电导率测定 |
3.1.2.6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3.1.2.7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3.1.2.8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3.1.2.9 脯氨酸含量测定 |
3.1.2.10 脱落酸含量测定 |
3.1.2.11 丙二醛含量测定 |
3.1.2.1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3.1.2.13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三种微量元素引发对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影响 |
3.2.1.1 硒引发对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影响 |
3.2.1.2 锌引发对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影响 |
3.2.1.3 铁引发对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影响 |
3.2.1.4 锌铁硒优选浓度引发的效果比较 |
3.2.2 锌铁硒引发对烟草种子中元素含量的影响 |
3.2.3 锌铁硒引发对烟草种子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3.2.4 锌铁硒引发对烟草种子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3.2.5 锌铁硒引发对烟草种子能量代谢的影响 |
3.2.6 锌铁硒引发对烟草种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 |
3.2.7 锌铁硒引发对烟草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硒引发促进烟草种子低温萌发的生理机制初探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2.1 烟草种子的引发处理及取样 |
4.1.2.2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测定 |
4.1.2.3 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测定 |
4.1.2.4 DAB和 NBT组织染色 |
4.1.2.5 总酚含量测定 |
4.1.2.6 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活性测定 |
4.1.2.7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硒引发对种子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4.2.2 硒引发对种子总酚含量的影响 |
4.2.3 硒引发对种子磷酸戊糖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经历与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四、不同活力水稻种子萌发特性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姜孝成,周诗琪. 生命科学研究, 2021(05)
- [2]水稻种子TTC染色及萌发特性研究[J]. 陈兵先,张琪,戴彰言,高家东,张文虎,吴柔贤,宋松泉,刘军. 广东农业科学, 2021
- [3]OsMYBAS1基因过表达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D]. 吴邦魁.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4]锌硒对镉胁迫水稻生长及镉积累的影响[D]. 陈美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羊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耐盐性研究[D]. 王嘉雯.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6]人工老化对凤丹种子生理学特性及线粒体蛋白表达谱的影响[D]. 张尹. 扬州大学, 2021(08)
- [7]铁皮石斛茎腐病病原菌鉴定及Bacillus velezensis D-12的防病促生研究[D]. 戚菊峰. 浙江大学, 2021(01)
- [8]纳米镧引发对柳枝稷种子活力及幼苗耐盐性影响机制研究[D]. 尤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9]谷类和豆类种子萌发及盐对种子萌发影响的FTIR光谱研究[D]. 李姝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锌铁硒引发提高烟草种子耐寒性的研究[D]. 潘珊珊. 浙江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