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淀粉浴治疗瘙痒性皮肤病385例(论文文献综述)
袁野[1](2021)在《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表里俱实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表里俱实证的临床疗效,对患者表里俱实症状的改善以及对血清CRP水平、IL-17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口服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复方氨肽素片治疗。分别于治疗第4周、第8周后评估患者的PASI评分变化,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以及血清CRP、IL-17A水平。结果:共纳入80例病例,其中有1例病例脱落,最终完成治疗79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得出结果如下:(1)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皮损面积、PAS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血清CRP及IL-17A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皮损面积百分比:治疗组治疗前的皮损面积百分比为(18.75±14.43)%,治疗后为(10.80±9.53)%;对照组治疗前为(21.23±15.95)%,治疗后为(15.95±12.71)%;治疗前后,两组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减轻皮损面积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PASI评分比较: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后、第8周后治疗组的PASI评分平均水平分别为(13.57±1.86)分、(6.75±4.24)分、(6.05±3.77)分,对照组分别为(13.86±2.27)分、(11.09±3.86)分、(8.03±9.82)分;在治疗4周后,两组的PA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下降更为显着(P<0.05),在治疗第8周后,治疗组PASI评分较第4周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第4周明显下降(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对于降低PASI评分治疗组更具优势(P<0.05)。(4)中医症候评分: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分别为(8.60±1.71)分、(3.75±1.37)分;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分别为(8.77±1.87)分、(8.56±1.80)分,在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在降低中医症候评分方面无明显疗效(P>0.05)。(5)实验室指标:血清CRP: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7.66±1.23)mg/L、(4.98±1.35)mg/L;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7.31±1.15)mg/L、(5.19±1.25)mg/L,两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两组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7A: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7.89±2.06)pg/m L、(14.98±1.19)pg/m L;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7.31±1.64)pg/m L、(15.59±1.24)pg/m L,两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治疗组降低更显着(P<0.05)。(6)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有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在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有3例,不良反应反应发生率7.6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检测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表里俱实证的患者具有缩小皮损面积、减轻皮损严重程度、明显改善表里俱实证候的效果,能降低患者血清CRP、血清IL-17A的水平,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林心然[2](2021)在《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及修复皮肤屏障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既往相关研究及导师临床治疗发现,羌月乳膏对治疗神经性皮炎(局限性)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本研究以诊断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激素类药物尤卓尔软膏作为阳性对照药物,通过皮肤屏障测试仪及皮损症状评分与自拟中医证候评分对受试者皮损的不同疗程阶段进行量化评分,以各项评分总分计算有效率与皮肤屏障观察指标为临床观察数据,评价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的有效性与对皮肤屏障的修复情况,以及二者间的相关性。为丰富神经性皮炎外治治疗方案提供数据支撑与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采用非劣性随机阳性平行对照的方法。收集我科符合纳排标准的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用药为羌月乳膏,对照组用药为尤卓尔软膏,指导两组受试者均按照统一的方法用药,试验组用药疗程为28天,对照组按照用药说明疗程为14天。于三个时间观测点记录治疗情况,分别为治疗前、治疗14±3d、治疗28±3d。而后通过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最后对所有入组患者随访观察,评估复发情况。研究结果:1有效率对比:治疗14±3天后,试验组总有效率76.47%,对照组总有效率88.24%。治疗28±3天后,两组总有效率相等,均为88.24%,故比较两组治疗显效率,试验组显效率为79.41%,对照组显效率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6%,对照组尚未有不良反应报告。试验组复发率17.65%,对照组复发率26.37%。试验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经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2临床症状指标评分均值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临床症状总分均值为试验组22.79±0.30,对照组22.44±0.23,两组评分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总分均值为试验组9.53 ±0.35,对照组10.65 ± 0.33,经比较两组评分均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主客观临床症状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皮损面积、色泽、肥厚程度、苔癣样变数目、中医证候评分均下降。除主观症状(包括瘙痒及失眠焦虑症状)外,试验组的各项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的皮肤屏障指标评价对比:治疗前,试验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12.33±6.15、10.29±0.89、55.29±2.50、70.15±1.18;对照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10.06±2.24、11.44±1.14、60.38±2.11、69.94± 1.2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靶皮损皮肤屏障数值均与自身正常皮肤皮肤屏障数值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23.41±13.68、2.97±0.33、62.00±2.13、80.88±0.91;对照组靶皮损的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水分度(ML)、皮肤屏障评分值的均值分别为 14.79±1.99、8.35±0.90、60.29±1.88、72.47±0.93。除水分度评分(ML)经检验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项评分数值治疗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不同转归组的皮肤屏障修复情况对比: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显效组患者经皮水分流失(TEWL)进行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测量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及无效组患者经皮水分流失(TEWL)及皮肤屏障评分值对比,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其余测量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显效组的皮肤角质层含水量(SCH)、经皮水分流失(TEWL)、皮肤水分度(ML)与皮肤屏障评分值分别与好转组、无效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且三组的数值评分依次降低,无效组皮肤屏障评分为最次,试验组药物对皮肤屏障修复程度优于对照组药物。研究结论:1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神经性皮炎患者的皮损形态、面积、色泽、肥厚程度及苔癣样变数目。对于该病瘙痒症状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改善皮肤屏障,减少经皮水分流失值流失、促进表皮修复作用有关。2本研究对照组采用的药物是弱效激素尤卓尔软膏,两者均对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有治疗效果,羌月乳膏疗效非劣于尤卓尔软膏。3在皮肤屏障修复方面,羌月乳膏优于尤卓尔软膏,其疗效与皮肤屏障修复程度呈正相关,证明羌月乳膏在改善皮损症状方面更具有优势。4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有缓慢持续作用,患者依从性高,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坚持使用可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蒋佳风[3](2021)在《影响银屑病患者就诊中医、西医等医疗行为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的银屑病患者就医过程中选择诊疗机构、就诊医生、中西医不同治疗方式、中药剂型、中医传统治疗方式等行为,分析患者的中医修养、经济能力、受教育程度、疾病相关因素、医保政策对其诊疗的不同选择的影响,以利于指导本国银屑病患者合理规范的选择中、西医等治疗,医生有效管理病人,有利于提高临床诊疗效果、提升医药服务质量,为完善现阶段相关的中西医结合卫生发展计划和策略提供参考意见。方法: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本研究随机抽取在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皮肤病门诊的银屑病患者275例作为研究对象,专业人员予以现场指导问卷的填写,以保证问卷内容的准确性。根据预调查结果对条目进行增删,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本研究采用epidata录入数据,采用IBMSPSS25.0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分类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表示,分类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间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P=0.05为统计基准。结果:(1)银屑病患者主观愿意承担的药物报销比例,在家庭有无负债、医保及相关政策、疾病严重程度等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负债的患者更愿意接受全自费的治疗药物,病情越轻的患者接受报销比例低的药物的占比更多。患者可支配收入越多,其愿意承担治疗银屑病的费用越高(P<0.05)。(2)部分患者对自身疾病严重程度认知不足。(3)银屑病患者就诊流向主要是低级别医院流向高级别医院,从专科医院去往综合性医院。患者就诊过程辗转,在首诊医院类型、病史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地级市及以下医院较在省级或专科医院进行首诊的患者转诊≥4个医院的人数占比更高,病史>20年的患者转诊≥4个医院的人数最多,占比最大。患者选择现就诊医院的原因前三有“诊疗水平高”、“有信赖的医生”、“医院管理规范,就诊环境好”,分别有55.7%、42.4%、22.5%的患者选择。(4)患者选择中、西医等治疗方式,在疾病发展阶段、认为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急性期选择单纯中医治疗的比例高于缓解期和消退期,认为中医治疗方式最有效的患者选择单纯中医治疗的比例最高,占88.5%。患者选择中医治疗方式主要为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较少采用中医传统方式(包括针灸、药浴等)、中药静滴治疗,选择中医治疗方式,在患者年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选择中医传统治疗方式治疗的患者年龄以40-60岁的患者居多,选择中药静注治疗的患者主要在21-40岁之间。(5)55.4%的患者选择医生的信息来源于医院官网,占比最大;选择中医院中医师的比例最高,占59.0%,医生的背景部分患者也有考虑,选择“师从知名皮肤病专家”的患者最多,占46.3%,对开展传统治疗(如针灸、拔罐)的医生需求较少,仅11人,患者更侧重望诊仔细的医生,有154人,占71.0%。(6)患者选择较多的中药内服剂型是汤剂和颗粒剂,分别占56.3%、39.7%;内服剂型在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办理门诊慢性病、选择的治疗方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丸的选择多在41-60岁患者,选择中成药冲剂和片剂的患者年龄在21-40岁较多;患者文化程度在大专或本科的较初高中或中专的选择药丸和半固体剂比例更大;办理门慢的患者较未办理的选择汤剂、半固体剂占比更高;选择纯中医的治疗的患者,对于汤剂的选择较其他治疗方式占比更高,且无人选择丸剂。患者选择外用剂型为油膏、洗剂的较多,分别占62.0%、43.9%。患者对外用剂型的选择,在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有无负债、有无慢性病、疾病发展阶段、选择治疗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油剂的患者最多集中于41-60岁,此年龄段患者选择油剂和油膏较其他制剂占比更大,分别占22.4%、33.9%;初高中或中专的患者选择油膏较其他剂型更多,占45.1%,比例高于其他文化层次,选择油剂和医用保湿乳的患者最多集中于大专或本科层次,分别有35人、49人;无外债的患者选择洗剂、油剂、油膏比有外债的多;无慢性病患者对于洗剂、油膏、医用保湿乳的选择占比均高于慢性病共存的患者。患者在急性期对医用保湿乳的应用同比高于其他阶段,占19.9%。选择气雾剂的患者多在缓解期。选择纯中医治疗的患者,选择医用保湿乳的人较其他治疗更多,选择油剂的患者多数选择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7)患者曾尝试过的中医外治法除外用中药涂擦最多,占56.9%,中药浸浴次之,占19.7%,不同治疗方式患者选择治疗的有效率存在差异(P<0.001),中药涂擦有效率最高。仅6.5%的患者用过针灸治疗银屑病,患者愿意尝试的针灸治疗方法排前三的依次是艾灸、刺络拔罐、围刺。4.7%的患者曾自血治疗银屑病,患者不愿意尝试自血疗法主要原因有“容易感染血液传播病”、“医院未开展”、“不了解”、“无时间”、“价格高”。4.0%人用过拔罐治疗,88.7%的患者对此种治疗不了解。结论:(1)银屑病患者可支配的收入额与其对医疗支出的可接受额度呈正相关。(2)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正确认知对其就医过程中的行为影响举足轻重,医疗机构、社区服务应加强银屑病相关知识的宣传,促进合理科学就医,避免过度医疗。(3)从远期治疗来看,患者更倾向于区域内较好的医疗资源、层次高、更权威的医疗专家。(4)患者选择中、西医等治疗方式受疾病发展阶段、既往疗效、个人观点、年龄的影响。(5)患者服用中药的依从性因人而异,患者对汤剂和颗粒剂选择较多,选择内服剂型优先考虑药物副作用和药效,年龄、文化程度、医保政策、治疗方式的选择影响患者对内服剂型的选择。患者选择外用剂型优先考虑质地和使用感,选择洗剂和油膏的患者较多。患者选择外用制剂受疾病发展阶段、年龄、文化程度、有无负债、有无慢性病影响而存在差异。(6)受患者对传统中医的了解的缺失、医院对特色诊疗专科建设的忽视、患者认为补偿机制的不健全等因素综合影响,患者很少选择中医传统治疗方式来缓解银屑病病情。建议政府、医院、医生、个人等多方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就医行为。
秦亚丽,董茜,付旭晖[4](2019)在《淀粉浴辅助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淀粉浴辅助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保湿剂及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行淀粉浴联合保湿剂及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比较2组瘙痒程度、皮损面积、不良反应、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4周后的总有效率及家属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2例、对照组1例出现嗜睡。结论淀粉浴辅助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效果好,家属满意率高,经济适用。
李佳凝,李艺蒙,高云逸,张占军,宋坪[5](2019)在《温阳通络法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温阳通络法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口服温阳通络止痒功效的中药颗粒,对照组口服皮肤病血毒丸,2组均外用硅霜乳剂,疗程4周,比较2组的皮肤瘙痒表现和皮损表现。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显效率分别为50.0%和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皮肤瘙痒情况和皮损表现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通络法能够改善皮肤瘙痒和皮损表现,对老年皮肤瘙痒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蒋晨杰[6](2017)在《止痒颗粒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糖尿病是临床高发疾病,皮肤瘙痒症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呈游走性、阵发性,以夜间发作为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学研究认为其发病原因主要与皮肤干燥,血糖异常,皮肤感染,神经损伤,药物过敏等密切相关。在治疗上以抗组胺H1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及局部UV照射治疗为主,但常因出现不良反应无法长期应用,治疗间断后,瘙痒迅速复发,为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与气阴两虚、血热、血瘀、血虚风燥有关,故在治疗上多以养血活血、滋阴凉血、祛风润燥为法,取得良好的疗效,有效的规避了西医的缺陷。止痒颗粒是我院皮肤科的常用方,在治疗皮肤瘙痒症方面收效颇着,其滋阴养血、祛风润燥的功效符合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的中医病机,因此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本课题通过进一步的临床实践研究以期为止痒颗粒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及拓展思路,在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方面展现中医临床特色,阔宽其应用前景。研究目的:采用临床观察研究方法,观察止痒颗粒方治疗血虚风燥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方法,病例均来源于2016年9月一 2017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及内分泌科门诊和病房的患者,符合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的纳入标准,通过填写《止痒颗粒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临床观察表》,采集证候症状、舌脉等相关信息,纳入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将符合纳入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止痒颗粒方和依巴斯汀片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中(用药1周)、治疗后进行瘙痒、干燥等指标比较和疗效评价,并于结束治疗2周后进行随访,记录相关指标变化。研究结果:本临床观察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积分方面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1周、2周后,瘙痒总评分、皮损总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且在瘙痒程度、瘙痒面积、瘙痒频率、持续时间方面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周后随访,瘙痒症状和皮损症状积分仍比治疗前降低(p<0.05)。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良好,无中途退出患者,且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测结果均基本在临床正常范围内,治疗前后无明显较大差异。结论:止痒颗粒方能有效改善患者瘙痒症状积分和皮肤干燥、鳞屑、抓痕血痂等皮损症状积分,是治疗血虚风燥型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有效方剂。且该方法安全可靠,复发率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李佳凝[7](2016)在《基于“病络”理论运用温阳通络方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围绕阴阳为主要证候要素进行调查,探索老年皮肤瘙痒症患者的阴阳虚衰状况,并采用临床观察研究方法,观察温阳通络方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及对瘙痒患者血清P物质、IgE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一: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病例均来源于2014年12月—2015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患者,符合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纳入标准,通过填写《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横断面调查研究信息采集表》,采集证候症状、舌脉等相关信息,将采集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证候分布规律。研究二: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阳虚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以温阳通络方和皮肤病血毒丸治疗,两组均联合外用硅霜乳剂,以4周为一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中(用药2周)、治疗后进行瘙痒、干燥等指标比较和疗效评价,并于结束治疗2周后进行随访,记录相关指标变化。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并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P物质及IgE水平。结果研究一:本次调查共收集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病例100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患者平均年龄66.16岁,平均病程是49.93个月,病程大于1年的患者占72%。所调查的100例患者的阴阳证候辨证分型中,阴虚型共11例,占11%,,阳虚型共66例,占66%,阴阳两虚型共23例,占23%;无兼夹证候的共有19例,有兼夹证候的共有81例,其中兼有痰浊阻络证的共有46例(56.8%),湿热蕴结证的26例(32.1%),瘀血阻络证的9例(11.1%)。患者的相关症状按症状频数排序,出现最多的症状前五位为神疲乏力(81)、畏寒肢冷(79)、舌淡胖(77)、夜尿频多(76)、失眠(76)。研究二:本临床观察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积分方面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2周、4周后,瘙痒总分、干燥总分均比治疗前降低,且在瘙痒程度、瘙痒部位、瘙痒频率方面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P物质和IgE水平比治疗前轻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周后随访,瘙痒症状和干燥症状积分仍比治疗前降低(P<0.05)。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良好,无中途退出患者,且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测结果均在临床正常范围内。结论1.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患者所占比例(66%)远大于单纯阴虚型患者,患者中出现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阳虚症状频率较高,临床应引起重视。2.温阳通络方能有效改善患者皮肤干燥、瘙痒症状积分,是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有效方剂,取效与调节P物质和IgE水平变化无显着相关。该方法安全可靠,复发率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亚丽[8](2015)在《自拟消疕膏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银屑病,中医称白疙,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顽固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片,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本病在病程和形态学上具有很大变异性,且由于其缠绵难愈,在身体上和精神上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是典型的心身疾病。银屑病的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认为本病是T淋巴细胞为中心的自身免疫反应,以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和皮肤的慢性炎症反应为特征。目前治疗银屑病的方法和药物有很多,但至今尚无能够根治银屑病的特效药物。西医对此病的研究多从抑制角质细胞增殖,炎症细胞浸润的观点去寻求药物,但都是治标不治本,停药后不久又可再发。中医认为本病总由血热内蕴,营血亏虚,化燥生风致肌肤失养而发。其中“血分蕴热”是银屑病发生发展的关键,临床中采用清热凉血解毒之法治疗血热型银屑病多能奏效。《医统源流》中云:“外科之证最重外治”,外治法是中医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方法,外用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皮损处,治疗更具有针对性,且具有副作用少、复发率低的优点,即使复发后的多数病例发病较以前轻,再治疗仍有效,复发间隔的时间也会延长。此外,中药外治刺激性相对较小,安全性更高,可长期使用或大面积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外治法在治疗银屑病方面的极大优势。本论文包括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和临床研究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有两篇,首先对银屑病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银屑病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系统地评述。第一篇综述论述了祖国医学对白疙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第二篇综述从西医角度论述银屑病的流行病学概况、病因机制及治疗进展。临床研究部分,研究目的:观察消疕膏治疗血热证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进行客观性评价。研究方法:按照寻常型银屑病和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入选60例银屑病患者,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消疙膏外用,对照组采用维A酸乳膏外用。疗程为4周,记录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观察药物安全性,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完成试验58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据统计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均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PASI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说明两组药物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两组间PASI评分改善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均为79.3%,治疗组愈显率为24.1%,对照组愈显率为17.2%,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均未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张艳红[9](2014)在《中药汤剂联合火针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药汤剂联合火针”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掌跖脓疱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实际研究中,治疗组完成病例39例,对照组完成37例,其中4例在观察中脱落。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联合火针”的方法,对照组给予“阿维A”口服。分别记录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3、4周末两组患者的皮损面积积分和改良后严重程度指数(PPPASI)积分进行评分,同时利用瘙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记录中医瘙痒症候在治疗前后例数的改变,进而来评价在不同时间点中医瘙痒症候的改善情况。并且通过在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的统计,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结果:1.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2、3、4周末各自进行组内比较,得出改良后严重程度指数(PPPASI)评分和瘙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末进行组间比较,以上所述的两个指标评分,同样有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结束后,将改良后PPPASI评分的改善情况来作为疗效判定指数,治疗组总有效率79.49%,对照组总有效率62.16%,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汤剂联合火针”与“阿维A”相比,从客观PPPASI评分和主观VAS评分进行两组疗效的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着临床疗效,同时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无毒副作用。
张杨[10](2014)在《电针及中药对Ⅰ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P物质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以卵蛋白溶液致敏SD大鼠,建立Ⅰ型超敏反应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系统探讨电针和中药对Ⅰ型超敏反应的作用机制,目的在于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以卵蛋白溶液致敏SD大鼠,建立I型超敏反应模型。各组大鼠给予电针、中药、阳性药物等相应治疗。检测血清中P物质(SP)、肥大细胞(MC)脱颗粒水平和大鼠被激发后的搔抓次数。结果:1.各组中P物质含量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清SP含量明显增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相比交,各组大鼠血清中SP含量明显降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除中药1组)大鼠SP含量都高于电针组(中药2组、中药3组p﹤0.01;阳性药物组p﹤0.05);中药2组、中药3组SP含量比中药1组高(中药2组p﹤0.05、中药3组p﹤0.01)。2.各组中肥大细胞脱颗粒水平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水平明显上升(p﹤0.01),有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肥大细胞脱颗粒脱颗粒水平显明显下降(p﹤0.01),有统计学意义。3.搔抓次数变化:空白组大鼠几乎无动态变化,偶尔对注射部位有搔抓行为,而模型组大鼠躁动不安,活动度增加,搔抓次数明显增多(p﹤0.01),有统计学意义。4.各治疗组大鼠瘙痒症状相对于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搔抓次数减少(中药1组、中药2组、电针组p﹤0.01;阳性药物组、中药3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组大鼠搔抓次数低于阳性药物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电针及中药的治疗后,I型超敏反应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2.在抑制P物质含量和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缓解瘙痒症状方面,电针组和中医1组疗效尤佳。3.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物质含量及肥大细胞脱颗粒水平,从而减少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来治疗I型超敏反应疾病。
二、淀粉浴治疗瘙痒性皮肤病38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淀粉浴治疗瘙痒性皮肤病385例(论文提纲范文)
(1)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表里俱实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2.6 脱落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选组及治疗方法 |
2.2 治疗疗程 |
2.3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
2.4 观察指标 |
2.4.1 皮损面积评定 |
2.4.2 皮损严重程度评分(PASI评分) |
2.4.3 中医症候评分 |
2.4.4 有效率判定 |
2.5 实验室指标 |
2.6 不良反应及处理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病例入组情况 |
3.2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3.3 治疗前两组皮损面积以及PASI评分比较 |
3.4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5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3.6 治疗后两组观察指标及疗效的比较 |
3.6.1 治疗8周后皮损面积比较 |
3.6.2 治疗前后两组PASI评分比较 |
3.6.3 治疗8周后两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3.6.4 治疗8周后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3.6.5 疗效比较 |
3.7 安全性评价 |
4 研究背景 |
4.1 概述 |
4.2 中医对银屑病病名的认识 |
4.3 古代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4.4 当代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4.5 中医对银屑病辨证论治的研究 |
4.6 西医对银屑病病因的认识 |
4.7 西医治疗银屑病的现状 |
4.7.1 系统用药 |
(1)甲氨蝶呤 |
(2)环孢素 A |
(3)维 A 酸类药 |
(4)生物制剂 |
(5)复方氨肽素片 |
4.7.2 局部用药 |
4.7.3 物理疗法 |
5 讨论 |
5.1 立题依据 |
5.2 检验指标血清CRP、IL-17A的选择 |
5.3 研究结果分析 |
5.3.1 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 |
5.3.2 中医症候评分 |
5.3.3 血清CRP、IL-17A水平分析 |
5.3.4 典型病例 |
5.4 结论 |
5.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及修复皮肤屏障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与治疗 |
1 古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1 古代文献对病名的认识 |
1.2 古代文献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治疗举隅 |
2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3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临床治疗观察 |
3.1 内治法 |
3.1.1 从血瘀论治 |
3.1.2 从血虚论治 |
3.1.3 肝郁化火 |
3.1.4 风湿蕴热 |
3.2 外治法 |
3.2.1 洗剂 |
3.2.2 酒剂、酊剂 |
3.2.3 醋剂 |
3.2.4 熏蒸剂 |
3.2.5 膏剂(软膏) |
3.2.6 油剂 |
3.2.7 中医其他疗法 |
3.2.8 中西医联合外治 |
4 中医对与皮肤屏障的认识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学对神经性皮炎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西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精神心理方面 |
2.2 神经——内分泌——免疫方面 |
2.2.1 神经系统 |
2.2.2 免疫系统 |
2.2.3 内分泌系统 |
2.3 胃肠功能紊乱方面 |
2.4 机械物理刺激方面 |
2.5 遗传方面 |
2.6 其他方面 |
3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进展 |
3.1 系统治疗 |
3.1.1 抗组胺药 |
3.1.2 钙剂及维生素类 |
3.1.3 镇静安眠抗抑郁药 |
3.1.4 病损封闭 |
3.1.5 雷公藤制剂 |
3.1.6 免疫调节剂 |
3.1.7 其他药物治疗 |
3.2 局部治疗 |
3.2.1 糖皮质激素制剂 |
3.2.2 免疫调节剂 |
3.2.3 非甾体抗炎药 |
3.2.4 维生素D3衍生物 |
3.2.5 角质松解剂与维A酸类制剂 |
3.3 物理疗法 |
3.4 其他 |
4 西医对本病与皮肤屏障的认识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设计 |
2.1 设计类型 |
2.2 设计方法 |
2.3 样本量估算 |
3 研究对象 |
4 诊断标准 |
4.1 西医诊断标准 |
4.2 中医诊断标准 |
5 病例选择 |
5.1 纳入标准 |
5.2 排除标准 |
5.3 剔除标准 |
5.4 受试者退出的条件 |
5.4.1 受试者自行退出 |
5.4.2 研究者决定的退出 |
5.5 脱落病例的处理 |
6 治疗方案 |
6.1 治疗药物 |
6.1.1 治疗组药物 |
6.1.2 对照组药物 |
6.1.3 用药方法 |
6.1.4 注意事项 |
6.1.5 合并用药规定 |
6.1.6 研究设备 |
7 数据观察 |
7.1 一般数据观察 |
7.2 临床观察指标 |
7.2.1 皮肤屏障数据评分 |
7.2.2 皮损主客观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 |
8 时间节点 |
9 疗效评判 |
10 安全性评价 |
11 不良事件处理 |
12 统计方法 |
13 技术路线 |
二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情况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 职业 |
2.4 BMI指数 |
2.5 学历 |
2.6 民族 |
3 临床情况 |
3.1 病程 |
3.2 靶皮损部位 |
3.3 过敏史 |
3.4 治疗史 |
3.5 既往史 |
4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果 |
4.1 治疗前评分对比 |
4.2 结果评分 |
5 不良反应 |
6 随访情况 |
三 结论与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与讨论 |
2 临床资料分析与讨论 |
3 治疗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疗效分析 |
3.2 皮肤屏障数据分析 |
4 安全性及随访分析 |
5 药物分析 |
5.1 对照组药物选取 |
5.2 羌月乳膏方药分析 |
5.3 羌月乳膏疗效评价 |
6 神经性皮炎治疗与皮肤屏障修复关系探讨 |
结语 |
1 结论 |
2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影响银屑病患者就诊中医、西医等医疗行为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求医行为相关概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2 一般资料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问卷研究 |
3.2 样本量确定 |
3.3 隐私保护 |
4 研究内容 |
5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分析 |
1.1 银屑病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
1.2 银屑病患者意愿承担医疗支出相关分析 |
1.3 患者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病情分析 |
2 银屑病患者一般就医行为 |
2.1 银屑病患者对医院的选择 |
2.2 银屑病患者对中、西医等治疗方式的选择 |
2.3 银屑病患者对就诊医生的选择 |
3 银屑病患者对中药和中医传统治疗方式的选择 |
3.1 银屑病患者对中药的选择 |
3.2 中医特色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银屑病的概述 |
2 患者经济情况分析 |
3 银屑病患者一般就医行为分析 |
3.1 医疗机构的选择情况分析 |
3.2 中、西医等治疗方式的选择情况分析 |
3.3 就诊医生的选择情况分析 |
4 中药的选择情况分析 |
5 中医特色治疗方式的选择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银屑病基本信息调査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淀粉浴辅助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4.1 治疗方法 |
1.4.2 淀粉浴护理方法 |
1.4.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
1.4.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结果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5)温阳通络法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临床资料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测指标及判定标准 |
1.3.1 观测指标 |
1.3.2 疗效判定标准 |
1.4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2.2 症状积分比较 |
2.2.1 皮肤瘙痒总积分比较 |
2.2.2 皮损表现总积分比较 |
2.3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6)止痒颗粒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
1 古代医家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认识 |
2 近代医家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认识 |
3 治疗 |
4 生活作息与护理 |
5 中医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研究进展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西医研究概况 |
1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西医学病因 |
2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 |
4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西医治疗 |
5 西医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的研究进展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1 试验设计 |
2 病例数估算 |
3 随机分组方法 |
4 对照方法 |
5 治疗方法及疗程 |
6 疗效判定 |
7 不良事件 |
8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症状积分对比 |
3 临床疗效比较 |
4 不良反应 |
5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立法选方依据 |
二、止痒颗粒方药组成 |
三、止痒颗粒成方原理 |
四、方药组成的药理学分析 |
五、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附表一: 瘙痒评分表 |
附表二: 皮损评分表 |
附表三: 中医症候评分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病络”理论运用温阳通络方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
二 老年皮肤瘙痒症的西医研究概况 |
三 病络-络病理论及其在皮肤病治疗上的应用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证候横断面调查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5 结果分析 |
二 温阳通络方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观察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方法和指标 |
4 疗效评定 |
5 P物质和IgE水平检测 |
6 不良事件 |
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症状积分比较 |
3 临床疗效比较 |
4 P物质和IgE水平检测结果 |
5 不良反应 |
6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 温阳通络法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的理论探索 |
1 阳气亏虚是老年皮肤瘙痒症发生的前提条件 |
2 阳虚络阻是老年皮肤瘙痒症的关键病机 |
3 老年皮肤瘙痒症络脉为病的微循环表现 |
4 温阳通络、除湿止痒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 |
二 温阳通络方的方义药理分析 |
三 不足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一:老年皮肤瘙痒症中医证候信息调查表 |
附二:止痒颗粒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自拟消疕膏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略缩词 |
综述一 白疕的中医学研究概述 |
1 病名演变 |
2 中医病因病机 |
2.1 中医典籍的认识 |
2.2 近现代医家的认识 |
3 中医治疗 |
3.1 内治法 |
3.2 外治法 |
3.3 其它疗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银屑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概况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遗传因素 |
2.2 免疫机制 |
2.3 感染因素 |
2.4 代谢障碍 |
2.5 内分泌异常 |
2.6 血液流变性异常和微循环障碍 |
2.7 神经精神因素 |
2.8 环境因素 |
2.9 饮食因素 |
3 西医治疗 |
3.1 内治 |
3.2 外治 |
3.3 物理疗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药汤剂联合火针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的研究概况 |
1.1 中医古代医家对掌跖脓疱病的认识 |
1.2 中医近现代医家对掌跖脓疱病的认识 |
2.西医学对掌跖脓疱病的研究概况 |
2.1 概述 |
2.2 发病原因及机制 |
2.3 临床治疗 |
3.中西医结合治疗掌跖脓疱病的研究概况 |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 |
1.3 诊断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指标观察方法 |
2.3 疗效评定方法 |
2.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评价 |
2.5 统计学处理 |
3.研究结果 |
3.1 —般情况分析 |
3.2 皮损情况分析 |
3.3 中医瘙痒症候分析 |
3.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分析 |
讨论 |
1.立法依据 |
2.方药分析 |
3.火针机理 |
3.1 火针疗法治疗本病中医机理 |
3.2 火针疗法治疗本病现代理论依据 |
4.中药汤剂联合火针对掌跖脓疱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
5.小结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10)电针及中药对Ⅰ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P物质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淀粉浴治疗瘙痒性皮肤病38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表里俱实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袁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羌月乳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风湿蕴肤证)及修复皮肤屏障临床观察[D]. 林心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影响银屑病患者就诊中医、西医等医疗行为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D]. 蒋佳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淀粉浴辅助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J]. 秦亚丽,董茜,付旭晖. 光明中医, 2019(18)
- [5]温阳通络法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J]. 李佳凝,李艺蒙,高云逸,张占军,宋坪.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9(01)
- [6]止痒颗粒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血虚风燥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晨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基于“病络”理论运用温阳通络方治疗阳虚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D]. 李佳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自拟消疕膏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亚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3)
- [9]中药汤剂联合火针治疗掌跖脓疱病的临床观察[D]. 张艳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10)
- [10]电针及中药对Ⅰ型超敏反应模型大鼠P物质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D]. 张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4(12)
标签:对照组论文;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论文; 皮肤屏障论文; 银屑病治疗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