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癌症初步认识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任辉[1](2021)在《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整体水平及影响因素,验证现有理论对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适用性,探索理论驱动下的癌症复发恐惧与影响因素间的路径关系;探寻乳腺癌患者术后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以及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因果预测关系,根据现有研究发现制定对策与建议,为制定此方面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研究一: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以某省四所三级甲等医院的乳腺癌术后5年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945位患者进行调查,最终收回有效问卷857份(有效回收率为90.7%)。采用的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复发恐惧量表简表、简明疲劳量表、疾病感知问卷简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会限制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和经济毒性综合评分量表。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分析,采用R软件4.1.0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研究二: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设计,以研究一的有效样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疲劳、社会支持和社会限制为自变量,以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为中介变量,以癌症复发恐惧为因变量,采用SPSS-PROCESS 3.3宏程序和基于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检验疾病感知和非适应认知策略在每个自变量与癌症复发恐惧的关系上的链式中介效应,采用AMOS 24.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多个自变量同时存在的整体路径作用。研究三: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本研究为纵向研究设计,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从研究一的有效样本中选取300名术后第3个月的患者进行了三次追踪调查,最终有267人完成全部调查(失访率为11.0%)。采用Mplus 8.3软件,构建潜变量增长模型以描述乳腺癌患者术后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构建交叉滞后模型分别验证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跨时间因果预测关系。研究四: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方法,结合增加样本多样性原则和饱和原则,对857名有效样本中的17人进行了质性访谈。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和半结构式访谈,应用Nvivo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逐层整理、编码和分析。结果:研究一: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1)857位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量表总分平均为(14.95±7.22)分;其中523人报告了高水平的癌症复发恐惧,占样本总人数的61.0%。(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个人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手术方式、化疗史和放疗史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总分的分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癌症复发恐惧与疲劳、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社会限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和经济困境呈显着正相关(r=0.255~0.572),与社会支持呈显着负相关(r=-0.511)。(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因素根据贡献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社会限制、疲劳、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年龄、焦虑症状、社会支持、疾病感知、化疗史和放疗史,上述变量总共可以解释癌症复发恐惧61.5%的变异,社会、认知、心理因素分别可以解释癌症复发恐惧19.8%、18.2%和11.6%的变异;在随机森林回归分析中,按重要性评分对影响因素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疾病感知、社会限制、社会支持、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年龄、经济困境、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疲劳、受教育程度、个人每月可支配收入、职业、放疗史、化疗史和手术方式。随机森林模型发现,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对影响因素重要性评分结果不同。研究二: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链式中介分析结果显示: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疲劳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389,占总效应的28.81%;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社会支持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153,占总效应的48.88%;疾病感知和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在社会限制和癌症复发恐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88,占总效应的28.58%。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发现,疲劳、社会限制和社会支持相互关联的情况下,疾病感知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同样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癌症复发恐惧被上述变量共同解释的变异量为60.0%。研究三: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潜变量增长模型发现,乳腺癌患者在术后3~9个月期间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呈线性下降,且初始水平与后期的发展趋势存在显着关联。交叉滞后分析结果显示,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分别对癌症复发恐惧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四: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经过半结构化访谈和主题分析,最终确定了三个主题:癌症复发恐惧的感受、癌症复发恐惧的态度以及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其中,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媒体的报道、复查、认识人的复发或死亡消息),个人因素(躯体症状和疾病特点)、家庭因素(家庭支持和家庭情感负担)和医疗因素(医生支持和医疗体验)。结论:(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整体平均水平较高,高水平癌症复发恐惧检出率也较高,现状不容乐观。(2)年龄<39岁的患者其癌症复发恐惧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年龄组,且不同年龄段患者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评价不同,提示我们应根据各年龄段患者的特点采取适龄的、灵活的干预措施,有的放矢地开展个体化的支持服务。虽然化疗史和放疗史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较低,但也为寻找最佳干预时机和重点干预人群提供了科学指导。(3)社会、认知和心理因素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明显超过人口、疾病与治疗因素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上述这些可通过干预进行改善的影响因素,从而促进相关防控措施的开展和扶持政策的改进。其中,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和社会限制在两种模型中都表现出最强的对癌症复发恐惧的预测能力,提示我们应重点关注患者的认知应对方式和社会环境因素。尽管疾病感知与社会支持在多元线性回归中预测能力较低,却出现在随机森林模型重要性排序的前三位,这可能与随机森林模型能考虑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有关,提示我们应结合多种统计方法的优缺点综合分析影响因素的预测能力,并深入探索重要因素间的路径关系。在多元线性回归中没有显着意义的经济困境,在随机森林中却比较重要,为今后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弥补了从癌症的经济副作用角度探索癌症复发恐惧的研究空白。(4)疲劳、社会限制、社会支持与癌症复发恐惧的关系均受到了疾病感知与非适应性认知策略的链式中介影响,验证了疾病自我调节模型和社会认知加工模型对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强化了认知与应对在癌症复发恐惧发生机制中的关键作用。此外,疲劳、社会限制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互动关联,提示当内部和社会因素同时作为触发因素时,也可以通过激活认知与应对过程,对癌症复发恐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提示我们应从生理、社会与认知多个角度综合理解癌症复发恐惧的发生机制,从而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与社会支持服务。(5)在术后3~9个月期间,乳腺癌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水平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且初始水平低者其后期下降速度较快,提示我们术后尽早开展干预措施将有助于控制后期癌症复发恐惧的进展。(6)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的升高可以引起癌症复发恐惧水平的升高,为明晰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提供了实证依据,并提示我们从改善焦虑症状和抑郁症状的角度寻找控制癌症复发恐惧的突破口将会大有裨益。(7)乳腺癌患者对癌症复发恐惧有着积极和消极的感受,并采取着乐观、寻找意义或逃避的态度,合理运用其积极态度,为其寻找正向意义,可能有利于促进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减轻癌症复发恐惧。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医疗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我们,为乳腺癌患者增强支持网络,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干预措施,将是缓解癌症复发恐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态度及其能提供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对癌症复发的恐惧。
宁丽[2](2021)在《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希望是晚期癌症患者积极应对疾病和死亡威胁的重要支柱。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分子靶向治疗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靶向治疗具有高特异性,疗效存在着个体差异,且极易出现耐药或因严重副作用被迫减药甚至停止治疗等情况,使得希望破裂。高希望水平为靶向治疗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希望也并非越高越好,不切实际的“虚假”希望会导致患者巨大的失望和担心,反而不利于治疗。可以说,作为晚期肺癌患者“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靶向治疗燃起的新希望有着生死攸关的独特体验,且希望燃起和希望破灭的胶着亦贯穿治疗始终,希望和担心在内心激烈地博弈。虽然已有学者对希望开展了相关研究,证据中也有诸多提升希望的干预策略,但对于这一特殊临床情境中的希望体验和希望变迁机制均尚不清晰,如何合理地应用希望干预策略,更好地管理希望、维护适度的希望也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索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过程中,对于希望的体验和希望变迁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希望管理策略,以帮助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这一新型手段的过程中更好地管理希望,从而获得更多的临床受益,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体目标包括:(1)探索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对希望的感知,形成理解希望变迁的机制;(2)构建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3)评价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研究方法】本课题先开展质性研究,探索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独特的希望变化机制,然后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希望干预的相关证据,基于课题探索的机制整合希望管理策略并进行现场评价。课题共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本部分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杭州市某肿瘤专科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25名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度访谈。采用实质性编码(开放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的方式进行编码,同时采用提问和不断比较等分析及理论形成技术,构建类属/范畴间关系结构图,形成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理论;第二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构建研究本部分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获取证据,按照循证的策略,对证据进行提取、评价、分析和综合,初步构建晚期癌症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其次,在第一部分形成的希望调适理论基础上,结合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特征,从博弈的视角,采用多学科专家小组讨论法,确立动机管理策略和路径管理策略。第三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评价研究本部分采用专家现场论证法,对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的希望管理策略进行评价,判断策略的可行性、适宜性、有效性和临床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结果:1.访谈和主题编码结果:共访谈25名患者,转录18.4万余字,平均访谈时长32.5分钟。析出了“希望感知”和“希望调适”两大主题。“希望感知”主题析出四个范畴,即“希望能够活下来”与“担心治疗的可获得性”并存、“期望延长生存期”和“担忧治疗的可持续性”并存、“期盼提高生活质量”和“忧虑治疗获益不足”并存和“希冀治愈和康复”和“忧惧转移和复发”并存。“希望调适”主题提炼出了“精神信念”、“生活在当下”、“积极思考”、“专业性支持”、“情绪反应”、“人际关系”、“症状控制”、“期待正常”、“赋能”和“控制威胁”等10个亚主题,及20个类属及多个亚类属。2.理论研究结果:经不断比较主题/类属间路径关系对现实的解释力,形成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理论,核心内容包括:(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和“担心”并存且呈现博弈关系;(2)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和“担心”经调适可达到博弈的最近稳态;(3)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需要“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共同作用,共同对希望进行调适,以达到希望调适的目标。第二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构建研究结果:基于理论研究结果,确定了文献的检索策略,最终纳入文献研究析出的16篇文献,包括最佳实践信息册1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类试验性研究5篇、质性研究6篇。将文献中的证据进行提取和评价,共提炼出15个主题135条策略。经12名多学科专家结合患者特征和希望调适理论进行2轮小组讨论,经修订,最终形成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包括“建立生存欲望”、“活在当下”、“最大化个人力量”、“最小化不确定性”等14个主题共73条策略,包括31条动机管理策略和42条路径管理策略;其中58条强推荐,15项弱推荐。第三部分: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管理策略的评价研究结果采用专家现场论证法,对本研究所构建的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同意率均在83.33%以上,临床意义评价同意率在91.67%以上。【研究结论】1.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存在着希望和担心的博弈,在不同应激事件中希望不断调适。本课题构建的希望调适理论为医护人员了解晚期肺癌患者在接受靶向治疗过程中的希望感知和调适策略以及相关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2.基于前期形成的希望调适理论,构建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可以帮助接受靶向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有效地获得希望和维持希望,降低担心和绝望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将靶向治疗获益最大化。
高乔乔[3](2020)在《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构建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构建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2.初步验证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效果。方法1.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构建。(1)文献研究。系统回顾国内外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以及社会限制干预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为干预方案的内容提供借鉴。(2)质性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目的抽样选取12名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访谈的主题结果,再结合文献分析的结果,形成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初稿。(3)专家咨询。选取15名专家进行了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专家的意见对干预方案初稿的内容进行进一步修订。(4)预试验。选取5名乳腺癌患者进行预试验,判断干预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患者的意见对干预方案进一步修订,结合专家咨询的结果,最终形成干预方案施测稿。2.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初步应用。采用类实验性的研究方法,选取郑州市某三甲医院乳腺外科两个病区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个病区20例,以病区为单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最终得到干预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实施科室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乳腺癌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通过有效性指标包括心理社会适应、社会限制、侵袭性思维、自我效能、夫妻亲密关系,检验干预方案的有效性,并对干预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方案。结果1.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构建。(1)文献研究。首先对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有关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检索,从“研究对象、干预形式、干预剂量、干预者、干预内容、主要结局指标、评价时间、研究结果”八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选择最终纳入的9篇干预类文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干预人员为多学科团体干预较研究者个人干预更科学可靠;干预频次在414周之间不等,每周1次,每次40min3.5h不等;干预方式多采取团体面对面干预,主要通过PPT讲授、讨论、发放手册等方式;干预内容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应对技能训练、心理教育干预、同伴支持等。其次对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有关乳腺癌患者社会限制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检索,发现社会限制的干预主要包括书写表达和促进夫妻沟通两方面,在沟通方面主要借鉴了美国华盛顿大学Lewis团队研发的“助她痊愈”健康咨询项目。书写表达和促进沟通可作为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2个主题。(2)质性访谈。通过半结构式访谈,共提炼出4个主题、9个亚主题,从主题提取结果中发现患者目前存在疾病认知不足、受到配偶的社会限制、夫妻沟通障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对干预方案的主题进行补充,增加疾病认知这个主题。综合文献研究和质性访谈的结果,形成了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初稿,主要包括疾病认知、情感表露、促进沟通、增强信心4个主题内容。(3)专家咨询。将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初稿发放给专家,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根据专家的意见主要对干预方案的二级和三级指标进行了修改,删除2个,修改3个,增加9个。(4)预试验。通过根据研究对象的反馈和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干预方案进行修改:将干预时间缩短为90分钟;在讲述乳腺癌知识时与患者增加互动,及时解答患者的疑惑;增加布置家庭作业这个环节,巩固患者学到的沟通技能;手册内容增加一些图案,字号大一号。最终形成干预方案的施测稿。2.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初步应用。共纳入40名患者,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各有效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有效性指标在干预后的得分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侵袭性思维、自我效能感、夫妻亲密关系、社会限制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通过文献回顾、质性访谈、专家咨询等方法构建了科学规范的乳腺癌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主要包括疾病认知、情感表露、促进沟通、增强信心4个主题内容。通过类实验性的研究方法对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案可降低乳腺癌患者受到配偶的社会限制水平,降低患者的侵袭性思维,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夫妻亲密关系,患者总体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显着提高。该方案的构建可为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提供有效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切实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相关干预提供指导。
胡晓娟[4](2020)在《基于贝叶斯广义分部评分模型以及OBID方法的普适性癌症PRO量表研制与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基于PRO在测量疾病负担和评价临床疗效中的特点与作用,研制适用于我国地域文化特征的普适性癌症PRO量表,通过获取PRO数据评价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效果以及药物的副作用;依据2006年FDA发表的指南方针计算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解释PRO量表分值变化的临床问题;探索通过研制的普适性癌症PRO量表识别癌症患者的潜在亚组,确定各个维度在不同亚组之间的PRO风险临界值,为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个性化奠定基础。方法:按照FDA发表的关于PRO量表的规范指南,研究人员综合文献检索查询到的国内外与癌症相关的问卷,咨询相关专家并结合癌症患者访谈记录相关的信息,形成适用于癌症患者的普适性PRO量表理论框架和条目池,并且再次经过专家评分和癌症患者的认知测试,形成初始量表;本次问卷调查在山西省7家不同级别医院和河南省肿瘤医院进行,先在较小范围之内适量地抽取一些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剔除调查结果中不满足标准的条目,合并一些类似的相关条目,再次使用修改后的量表进行较大规模的正式调查,量表数据回收后再次采用经典测验理论做条目的筛选,形成Cancer-PROM的初版本;然后采用频率理论和贝叶斯概念的广义分部评分模型(GPCM)分别在呼吸、消化、血液和内分泌疾病系统上对量表的初版本进行条目反应性的评价,删除反应差的相关条目,形成Cancer-PROM的终版本。从信度(克朗巴赫α系数、entire reliability)、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OBID、区分度)和可行性分析(接受率、完成率、问卷作答时间)来评价基于患者自我报告的普适性癌症PRO量表。计算普适性癌症PRO量表生理、心理和社会领域上的最小临床意义差异值(MCID),以此来预测癌症患者生存状态的改变;根据癌症患者存在的异质性特征,应用潜在剖面分析(LPA)探索癌症患者中潜在的亚群,通过癌症患者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中的变量进一步验证亚群分组的合理性,并绘制各个维度在不同亚群的核密度曲线,通过曲线的交叉点确定相应的PRO风险临界值。结果:本量表形成了 4个(生理、心理、社会、治疗)领域和13个维度(共性症状、睡眠、饮食、疼痛、焦虑、绝望、社会影响、社会适应、治疗满意度、患者依从性、手术副作用、化疗副作用、放疗副作用)的概念框架,以及包含83个问题的初始条目池。经过专家评分和癌症患者认知测试,删除了 11个条目,并对条目进行语言性调试。初步调查和正式调查共发放了 2800份问卷(包括2200名癌症患者,600名非癌症患者)。最终,共收集到2490份问卷(包括1958名癌症患者,532名非癌症患者),其中癌症患者包括初步调查的591名患者和正式调查的1367名患者。两组的受访者基线数据经t检验和卡方检验表明具有可比性。初步调查采用经典测验理论进行条目筛选,建议删除17个条目.但考虑到条目的实际意义,暂时保留了 5个条目(PHD1、PHD4、PHD9、TRD8 和 TRD13),将 PHD7、PHD10 和 PHD12 合并为一个条目(命名为胃肠道异常),共形成了包含61个条目的量表;在此基础上进行正式调查,再次采用经典测验理论筛选条目,删除了 8个条目,形成了包含53个条目的Cancer-PROM初版本。根据呼吸、消化、血液和内分泌系统筛选癌症患者,其中呼吸系统有436例,消化系统有710例,血液系统有267例,内分泌系统有182例,采用在频率理论和贝叶斯概念下的广义分部评分模型(GPCM)分别对4个系统上的条目进行反应性的评价,删除4个反应差的条目,形成Cancer-PROM的终版本(4个领域,13个维度和49个条目)。继而对Cancer-PROM的终版本进行量表的评价,各个维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数和entire reliability系数均≥0.7;在量表研制的前期阶段,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咨询和患者认知测试保证了量表的内容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大部分大于0.4,通过OBID方法计算出来的因子载荷贝叶斯估计值均>0.4,说明研制的量表满足预期的研究目的和构想。量表的回收率为89.93%,有效率为88.87%,癌症患者平均作答时间为14.2分钟,说明该量表具有可行性。采用分步法(distribution-based method)方法确定生理、心理和社会领域的的最小临床意义差异值(MCID)分别为5.63、3.42、4.16,为评价癌症患者的健康状态提供了初始值。在Cancer-PROM的生理和心里领域上采用潜在剖面分析(LPA)对癌症患者存在的异质性特征进行分析,生理领域分成2个亚群组(高生理功能组和低生理功能组),共性症状、睡眠、饮食和疼痛在两个分组上的PRO风险临界值分别为71.74、71.28、66.29和65.16;心理领域分成2个亚群组(高心理素质组和低心理素质组),焦虑和绝望在两个分组上的PRO风险临界值分别为59.56和66.60。结论:普适性癌症PRO量表(Cancer-PROM)具有良好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可以作为评价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测量工具。确定的MCID和PRO风险临界值为评估癌症患者所处的健康状态和潜在风险提供了依据。
朱小燕[5](2020)在《院舍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 ——基于个案工作的探索》文中指出癌症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癌症晚期患者作为特殊弱势群体,在身体、心理、经济等方面遭受到沉重压力,亟待全社会的关注支持。现代医学模式注重人文关怀,对患者提供支持服务具有医学和伦理上的双重意义,而我国姑息治疗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医务社工作为姑息治疗团队中的重要一员,主要协助患者及家属处理因疾病、创伤等相关的社会心理问题,为回应患者姑息治疗的多元化需求提供了介入的可能性,如何通过社会工作介入姑息治疗服务中,整合运用社会资源帮助患者走出困境,就需要构建一个社会支持网络。目前关于癌症晚期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研究,较多集中在临床医学视角,仅停留在现状、必要性、展望等研究上,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的实务研究比较少。本研究采取半结构访谈法、参与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优势视角为理论支撑,主要从癌症晚期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出发,以姑息治疗、社会支持网络为切入点,在梳理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现状、姑息治疗现状基础上,总结归纳癌症晚期患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特征及面临的困境,对他们的问题和需求有整体把握后,引出医务社工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研究以1例癌症晚期患者为典型个案,以个案工作方法探究构建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路径,阐述具体介入过程,提出癌症晚期患者所面临的现状并进行困境分析,重点围绕社会支持网络的介入策略,针对患者的非正式社会支持和正式社会支持进行分类分析,就如何构建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提出对策建议。
李夏[6](2020)在《小组工作在提升癌症患者家庭抗逆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癌症一直是人类最为致命的杀手之一,随着癌症病发率的不断上升,癌症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领域重要的应对问题。癌症患者的生理治疗在医学领域已取得过重大突破,但是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全人观”的重要性,治疗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疾病的治愈,更多的是对患者身、心、灵全方位提升的思考。许多家庭因为癌症变为“压力家庭”,对于普通的癌症患者家庭来说,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遭遇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时,更多的家庭是选择被动的接受这样的现实,视癌症为人生逆境、挫折。本文在沃什的家庭抗逆力视角下,帮助癌症患者家庭认识到每个家庭都是有潜能去应对挫折、挑战并发展出正向的、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行为。家庭是个人成长的基本单位,并且个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候,往往是通过家庭来寻求力量、帮助以及各类资源。家庭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独特的处理逆境的应对方式,这样的应对方式往往来自于传统的家庭结构或特征,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帮助他们度过逆境,实现家庭稳定的功能性运转。本研究以小组工作方法为基础进行,运用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了解癌症患者家庭在患癌以来家庭内部系统及外部资源的变化。笔者在医院实习过程中,接触到许多患癌家庭,这些家庭在治疗过程中,均表现了较弱的抗逆力水平,选取了六组具有代表性的家庭为小组成员,通过小组动力和小组成员的“共同性”挖掘他们对于逆境所表现的不同意义,并且对家庭抗逆力理论中的三个维度:家庭信念系统、家庭组织模式、家庭沟通方式,进行操作化,以试图挖掘家庭的潜能以及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资源及优势来应对挑战,提升他们的家庭抗逆力水平以实现逆境中的成长。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家庭抗逆力理论在中国本土化的实务操作过程,本身研究过程尚有不足之处,如:实务过程的局限性、家庭抗逆力量表的适用性等。通过研究进一步进行反思和总结,为更多的实务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郭海涛[7](2020)在《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同时以“压力应对理论”为理论框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分析乳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癌症复发恐惧感的作用路径,明确其相互作用模式,为制定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干预策略及临床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指导。方法:1.应用《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问卷》《中文版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疾病不确定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对河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乳腺外科、化疗科、放疗科325例乳腺癌患者进行调查。2.运用SPSS22.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采用Cronbach’sα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采用频数、构成比、均数和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疾病相关特征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的差异,以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得分和疾病不确定感得分、社会支持得分、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3.以“压力应对理论”为理论框架,使用AMOS21.0软件构建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拟合修正,得出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影响因素的最合理结构方程模型。结果: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总体平均得分为35.06±10.83分,其中总分≥34分的有175例,占53.8%。其中215名(66.15%)乳腺癌患者存在低水平的癌症复发恐惧感,50名(15.38%)患者存在中等程度的癌症复发恐惧感,60名(18.47%)患者的癌症复发恐惧感处于高水平。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在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肿瘤分期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总分与疾病不确定感总分呈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0.624;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r=-0.29;与面对应对得分呈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r=-0.245;与屈服应对得分呈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r=-0.51。4.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对癌症复发恐惧感有直接的正向影响(β=0.275,P<0.01)和间接的正向影响(β=0.254,P<0.01);社会支持对癌症复发恐惧感有间接的负向影响(β=-0.098,P<0.01);应对方式中的屈服应对对癌症复发恐惧感有直接的正向影响(β=0.375,P<0.01)。结论: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状况不容忽视,医护人员应对其进行关注。2.年龄、婚姻状况、居住地、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医疗支付方式、肿瘤分期是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3.乳腺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社会支持、面对应对和屈服应对和癌症复发恐惧感相关。疾病不确定感与癌症复发恐惧感呈正相关,社会支持和癌症复发恐惧感呈负相关,面对应对和癌症复发恐惧感呈负相关,屈服应对和癌症复发恐惧感呈正相关。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疾病不确定感对癌症复发恐惧感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社会支持对癌症复发恐惧感具有间接影响,屈服应对对癌症复发恐惧感有直接影响。疾病不确定感和屈服应对可直接影响癌症复发恐惧感水平,因此,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水平的直接路径为:疾病不确定感→癌症复发恐惧感;屈服应对→癌症复发恐惧感。疾病不确定感除可直接对癌症复发恐惧感产生影响外,还可通过社会支持、屈服应对对其产生间接影响;所以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的间接路径为:疾病不确定感→社会支持→屈服应对→癌症复发恐惧;疾病不确定感→屈服应对→癌症复发恐惧感。
胡玉婷[8](2020)在《认知行为疗法介入癌症患者抗逆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以G省肿瘤医院为例》文中认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2018年全球约有近一千万人死于癌症。虽然至今大部分癌症仍然无法完全治愈,但随着医疗水平与人们对疾病认知的进步与发展,大部分癌症患者的生存期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延长。相关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在改善癌症患者情绪问题、治疗反应层面的问题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尝试将认知行为疗法运用在社会工作小组干预中,进一步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癌症患者抗逆力提升方面的成效。为了帮助癌症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改善生活质量,积极对待癌症治疗与康复,同时为了补充抗逆力在实务研究领域的空缺,本研究选取G省肿瘤医院作为研究点,在乳腺科与脑瘤科患者中招募并筛选出研究对象,运用参与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搜集研究资料,并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开展实务活动进行介入。本文研究了癌症患者的抗逆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工作中如何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提升癌症患者的抗逆力水平和活动效果,研究结果发现:(1)癌症患者的抗逆力水平整体很低。本研究采用《抗逆力量表CD-RISC》对癌症患者进行测量,发现癌症患者抗逆力的平均分值49.41±13.952分显着低于我国抗逆力常模得分81.15±14.03分。癌症患者在抗逆力的三个维度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方面的得分均很低。(2)影响癌症患者抗逆力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与社会支持因素。从个人因素来看:大部分癌症患者对癌症治疗缺乏合理的认知,癌症患者往往认为癌症就是绝症,过度担心癌细胞的转移或复发以及治疗药物的副反应对身体的损耗,对治疗结果抱以过于乐观或消极的态度;癌症患者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发生了改变,许多术后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产生低自尊、自我认同感下降、自我价值感缺失;患者生病后生命角色暂时发生了转变,由照顾者转变为被照顾者;许多患者确诊后心情低落、沮丧,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社交行为也因此减弱。从环境因素来看,癌症患者生病之后,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受到了挑战;患者住院后,居住环境不同于原有的家庭环境,治疗花销较大,心理负担加重;患者与朋友的关系、与工作单位同事的关系也会有所变化,患者生病后会产生一定的病耻感,会减少与朋友的联络,减少出门,自我认同感降低。从社会支持因素来看,癌症患者获取的社会资源和支持力量是有限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积极改变的信心与力量。(3)社会工作者围绕癌症患者的负性情绪问题、不合理认知问题和消极行为问题,在小组工作中运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癌症患者的不合理认知并进行行为训练,链接心理咨询师、康复治疗师、抗癌明星等支持性力量帮助癌症患者提升抗逆力水平。(4)通过对组员的抗逆力水平进行前后测,发现组员的抗逆力水平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坚韧性、力量性、乐观性水平都显着得到了提升;通过对组员的访谈发现,组员对活动的满意度很高,说明在小组工作中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介入成效显着。
刘英杰[9](2020)在《小组工作在癌症病患照顾者减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缓解癌症病患照顾者的压力,有利于促进照顾者的身心健康,进而对癌症病患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心理学、医学等学科据此提出了补救性舒缓措施,而国内社会工作角度的介入仍处于经验积累阶段,尚未发展成熟。本文以G省肿瘤医院已经确诊并正在住院接受治疗的癌症病患的照顾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进行资料收集,研究癌症病患照顾者的压力现状及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癌症病患照顾者的需求,以社会支持理论、理性情绪治疗理论和增能理论为指导,组织开展小组活动,探索如何通过小组工作方法帮助癌症病患照顾者减轻压力。小组活动从健康知识教育、信息政策解读、减压技巧学习、建立理性信念、构建支持网络多方面入手为癌症病患照顾者提供减压服务。通过评估,发现小组活动取得了以下效果:(1)癌症病患照顾者自我照顾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2)癌症病患照顾者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得到提升;(3)癌症病患照顾者信息渠道得到拓展;(4)癌症病患照顾者建立了新的支持网络,拓宽了社交范围。据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小组工作可以在癌症病患照顾者减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癌症病患照顾者的生理、心理、信息支持与情感支持四个方面;(2)研究也探索出从健康知识教育入手,从信息政策解读切入,通过减压放松技巧学习与理性信念的建立,帮助癌症病患照顾者强化内在力量,并构建支持网络以夯实其外部力量的一条具有推广价值的、可行的癌症病患照顾者减压的小组工作路径。研究最后提出了由医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联合助力形成癌症病患照顾者减压常态化机制的思路。
肖洁[10](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舒缓的实务研究 ——以G省Z医院癌症患者照顾者为例》文中指出我国癌症病发率、病死率逐年增长,癌症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延长的极大障碍。癌症不仅对患者造成身心痛苦,对于癌症患者照顾者来说也是重大打击。在身心双重压力下,癌症患者照顾者极易产生恐慌、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长此以往,将严重危害癌症患者照顾者的身心健康。就国内现状而言,社会各界对于癌症患者照顾者的关注度不足,癌症患者照顾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有效满足。本研究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出发,选取G省Z医院癌症患者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小组工作方法,研究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问题。在实际研究中,笔者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60例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水平进行测量,测量结果显示58%的癌症患者照顾者存在焦虑情绪。其中,轻度焦虑者占37%,中度焦虑者占17%,重度焦虑者占4%。随后,笔者采取参与式观察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对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致使癌症患者照顾者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有:过分担心患癌亲属化疗副反应情况、缺乏对癌症的正确认知、缺乏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护理经验不足、经济负担沉重、社交习惯改变、未建立对死亡的理性认知。笔者在对癌症患者照顾者进行需求评估基础上,设计并开展6次小组主题活动。通过帮助癌症患者照顾者正确认识癌症、学习情绪调节技巧、提升护理能力、树立正确生死观、完善社会支持体系,达到舒缓焦虑情绪的最终目的。活动结束后,笔者进行活动效果评估。评估结果显示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水平显着降低,小组工作介入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问题的实务成效明显,值得后续研究与推广。
二、对癌症初步认识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癌症初步认识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统计分析与方法学基础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准则 |
2.7 技术路线 |
第3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
3.4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
4.1 条件检验 |
4.2 疲劳、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
4.3 社会支持、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
4.4 社会限制、疾病感知、非适应性认知策略对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路径 |
4.5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作用路径的整体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及其与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的关系 |
5.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5.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发展轨迹 |
5.3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焦虑症状的关系 |
5.4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与抑郁症状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
6.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6.2 信效度检验 |
6.3 主题分析框架 |
6.4 质性资料分析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讨论与对策建议 |
7.1 讨论 |
7.2 对策建议 |
第8章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分子靶向治疗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研究现状 |
(二)晚期癌症患者希望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
四、基本概念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设计及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的质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抽样方法 |
(三)研究对象的接近和确定 |
(四)资料收集方法 |
(五)资料收集工具 |
(六)资料分析 |
(七)理论饱和 |
(八)质量控制 |
(九)伦理审查 |
三、研究结果 |
(一)感知 |
(二)调适 |
(三)希望调适理论的构建 |
四、讨论 |
(一)希望存在着动态可调适性 |
(二)希望与担心在患者心中并存 |
(三)希望与担心在患者心中博弈 |
(四)希望调适理论的解读 |
(五)希望调适理论对护理工作的启示 |
第三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的构建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专家小组讨论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文献研究结果 |
(二)专家小组讨论结果 |
四、讨论 |
(一)基于证据总结和专家讨论形成调适策略 |
(二)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解读和分析 |
第四部分 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希望调适策略的现场论证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一)论证专家 |
(二)论证工具和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一)希望调适策略的可行性 |
(二)希望调适策略的适宜性 |
(三)希望调适策略的临床意义 |
(四)希望调适策略的有效性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一)不足之处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招募访谈对象说明书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访谈对象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4 伦理审查批准件 |
附录5 访谈录音转录稿1(节选) |
附录6 访谈录音转录稿2(节选) |
附录7 访谈备忘录 |
附录8 访谈资料的分析样稿 |
附录9 专家论证会讨论稿(第一轮) |
附录10 专家论证会讨论稿(第二轮) |
综述 希望理论在癌症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3)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构建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 |
1.2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不良问题突出 |
1.3 提高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
1.4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的研究现状 |
1.5 社会认知加工模型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
1.6 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或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状况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操作性定义与理论依据 |
3.1 操作性定义 |
3.2 理论依据 |
4 技术路线 |
5 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构建 |
对象与方法 |
1 文献研究 |
2 质性访谈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德尔菲专家咨询 |
3.1 专家遴选 |
3.1.1 专家纳入标准 |
3.1.2 专家人数 |
3.1.3 制定专家咨询表 |
3.1.4 专家咨询过程 |
3.1.5 统计分析 |
3.1.6 干预方案指标条目的筛选和修订标准 |
4 预试验 |
结果 |
1 文献研究 |
1.1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的文献分析 |
1.2 乳腺癌患者社会限制干预的文献分析 |
2 质性访谈 |
2.1 受访者一般资料 |
2.2 主题提取结果 |
3 干预方案初稿 |
4 德尔菲专家咨询 |
4.1 专家的一般资料 |
4.2 专家的积极程度 |
4.3 专家的权威系数 |
4.4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咨询 |
4.5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咨询 |
4.6 预试验 |
4.7 干预方案施测稿 |
讨论 |
1 构建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必要性 |
2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的科学性 |
3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针对性强 |
第二部分 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效果初步评价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分组方法 |
3 干预实施过程 |
3.1 成立实施小组 |
3.2 干预流程 |
4 干预时间及评价时间 |
5 干预措施 |
6 结局指标及测量工具 |
7 资料分析 |
8 质量控制 |
9 伦理原则 |
结果 |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
1.1 一般资料的基线比较 |
1.2 有效性结局指标的基线比较 |
2 两组患者有效性指标的效果分析 |
讨论 |
1 干预方案可降低乳腺癌患者受到配偶的社会限制 |
2 干预方案可降低乳腺癌患者的侵袭性思维 |
3 干预方案可增强患者自我效能感 |
4 干预方案可提高夫妻亲密关系 |
5 干预方案可提高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会适应状况 |
6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下一步研究内容 |
6.1 创新性 |
6.2 今后研究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社会限制与乳腺癌患者癌症适应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基于贝叶斯广义分部评分模型以及OBID方法的普适性癌症PRO量表研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癌症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
1.2 患者结局报告(PRO)量表 |
1.3 癌症PRO量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二部分 普适性癌症量表的初阶段 |
2.1 临床调查 |
2.1.1 伦理认可 |
2.1.2 病例来源 |
2.1.3 病例选择 |
2.1.4 样本含量的确定 |
2.1.5 质量控制 |
2.2 量表研制的原则和步骤 |
2.2.1 癌症普适性量表研制的技术路线 |
2.2.2 成立研究小组 |
2.2.3 量表理论框架的建立 |
2.2.4 量表内容和条目计分 |
2.2.5 患者访谈 |
2.2.6 认知测试与专家评价 |
2.2.7 数据的预处理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部分 经典测验理论 |
3.1 经典测验理论下的条目筛选方法 |
3.1.1 条目分布考察法 |
3.1.2 离散趋势法(变异系数法) |
3.1.3 探索性因子分析法 |
3.1.4 克朗巴赫系数法 |
3.1.5 相关系数法 |
3.1.6 变量聚类分析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基线资料的描述性分析 |
3.2.2 条目的筛选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部分 项目反应理论 |
4.1 理论与方法 |
4.2 IRT所需的样本量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单维性和局部独立性检验 |
4.3.2 呼吸系统的IRT分析 |
4.3.3 消化系统的IRT分析 |
4.3.4 血液系统的IRT分析 |
4.3.5 内分泌系统的IRT分析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部分 量表的评价 |
5.1 信度评价 |
5.2 效度分析 |
5.2.1 内容效度 |
5.2.2 结构效度 |
5.2.3 BID (Bayesian Instrument Development)方法 |
5.2.4 区分度分析 |
5.3 可行性分析 |
5.3.1 回收率 |
5.3.2 完成率 |
5.3.3 作答时间 |
5.4 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部分 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 |
6.1 MCID的理论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讨论 |
6.4 结论 |
第七部分 基于癌症普适性PRO量表确定的疾病风险临界值 |
7.1 研究意义 |
7.2 方法 |
7.2.1 研究样本 |
7.2.2 数据的预处理 |
7.2.3 统计分析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各组别的描述性分析结果 |
7.3.2 潜在剖面分析 |
7.3.3 验证潜在分类的合理性 |
7.3.4 确定PRO风险临界值 |
7.4 讨论 |
7.5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部分 全文程序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院舍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 ——基于个案工作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现代医学模式呼吁医疗人文关怀 |
2、重视姑息治疗成为肿瘤医学发展趋势 |
3、医务社工在医疗服务模式中的独特优势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
2、癌症晚期姑息治疗的相关研究 |
3、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相关研究 |
4、癌症患者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
5、研究评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1、癌症晚期 |
2、姑息治疗 |
3、社会支持网络 |
(五)理论基础 |
1、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2、优势视角 |
(六)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及创新 |
2、研究方法 |
二、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姑息治疗现状及困境 |
(一)癌症晚期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及特征 |
1、非正式社会支持现状 |
2、正式社会支持现状 |
3、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特征 |
(二)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困境 |
1、支持系统之间处于断裂或半断裂状态 |
2、非正式社会支持主体缺乏专业性和持续性 |
3、正式社会支持主体缺乏制度支持和物质支持 |
4、院舍相对封闭式环境的特殊性 |
(三)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的现状及困境 |
1、癌症晚期姑息治疗的现状 |
2、癌症晚期姑息治疗的困境 |
(四)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及可行性 |
1、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 |
2、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可行性 |
(五)本章小结 |
三、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个案介入 |
(一)病房探访——初步建立专业信任关系 |
1、个案基本情况介绍 |
2、需求发现的历程 |
(二)实地访谈——预估社会支持网络需求体系 |
1、患者社会支持需求体系的现状梳理 |
2、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困境分析 |
(三)服务计划——设计社会支持网络服务框架 |
1、理论基础 |
2、服务目标 |
3、服务架构 |
(四)实施过程——以患者为中心提供支持服务 |
1、第一阶段:初步接触,建立关系 |
2、第二阶段:找出问题,认清优势 |
3、第三阶段:探索及获取非正式社会支持 |
4、第四阶段:探索及获取正式社会支持 |
5、第五阶段:整合构建支持网络,结束关系 |
(五)评估及结案——以结果评估检验介入效果 |
1、评估方法 |
2、评估结果 |
3、结案 |
四、构建癌症晚期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探索 |
(一)对策建议 |
1、强化“医社”合作 |
2、转变治疗理念 |
3、提供制度保障 |
4、畅通诉求机制 |
(二)余论与讨论 |
1、院舍是患者社会支持资源的主要场所 |
2、医务社工是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主要编织者 |
3、资源共享是构建患者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理念 |
4、医务社工的多重角色发展与责任 |
(三)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附录B: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小组工作在提升癌症患者家庭抗逆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创新点及思路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小组工作 |
二、家庭抗逆力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小组动力论 |
二、家庭抗逆力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观察法 |
二、半结构式访谈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三章 癌症患者家庭面对的困境现状及需求分析 |
第一节 癌症患者家庭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癌症患者家庭面临的困境分析 |
一、高昂治疗费用导致的经济困境 |
二、旧有家庭平衡关系的打破 |
三、癌症带给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双重负荷 |
四、家庭关系的紧张 |
五、家庭沟通过程出现障碍 |
六、家庭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 |
第三节 癌症患者家庭需求分析 |
一、治疗过程中的经济支撑 |
二、缓解沉重的心理压力 |
三、处理紧张的不良家庭关系 |
第四章 癌症患者家庭应对困境所呈现的家庭抗逆力 |
第一节 家庭信念系统方面 |
一、赋予不幸以意义 |
二、积极的愿景 |
三、超越性和灵性 |
第二节 家庭组织模式方面 |
一、弹性/灵活性 |
二、关联性/凝聚力 |
三、社会和经济资源 |
第三节 家庭沟通过程方面 |
一、澄清 |
二、开放的情感表达 |
三、合作性问题的解决 |
第五章 小组工作介入患癌家庭的实务过程 |
第一节 小组目标 |
一、小组总体目标 |
二、小组具体目标 |
第二节 小组特征 |
第三节 小组成员的招募和选取 |
第四节 小组介入过程 |
一、“相识是缘” |
二、“认识我们的家庭” |
三、“如果我是你” |
四、“培养我们的信念” |
五、“家庭欢乐多” |
六、“今天微笑了吗?” |
第五节 小组应用过程与反思 |
一、小组活动的设计 |
二、小组活动过程中优势分析 |
三、小组活动中问题分析 |
第六章 家庭抗逆力小组评估 |
第一节 小组成员评估 |
一、小组成员出席情况 |
二、小组成员满意度调查 |
第二节 小组目标评估 |
一、家庭信念系统加固 |
二、家庭组织模式的调适 |
三、家庭沟通逐渐增多 |
第三节 小组结果评估 |
一、小组成员家庭抗逆力量化 |
二、小组成员社会支持量化 |
第四节 医务社会工作者评估 |
一、工作技巧的运用 |
二、家庭抗逆力理论的运用 |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家庭抗逆力理论本土化运用实务分析 |
二、小组工作在提升癌症患者家庭抗逆力方面的优势 |
三、对医务社会工作介入癌症患者的启示 |
四、实务过程的局限性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一、建构患者家庭内部积极的家庭信念系统 |
二、调整癌症患者的家庭组织模式 |
三、促进有效的家庭沟通提高成员家庭认同感 |
附录 |
附录1 中文版家庭韧性评估量表 |
附录2 医疗社会支持量表 |
附录3 小组活动过程记录表 |
附录4 社会工作者自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癌症复发恐惧感的概念及内涵 |
1.2.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的测量工具 |
1.2.3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的现状及影响 |
1.2.4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的影响因素 |
1.2.5 相关概念 |
1.2.6 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工具 |
2.3.2 资料收集、整理 |
2.4 数据录入与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5.1 保证问卷填写的质量 |
2.5.2 保护患者隐私 |
2.5.3 保证数据准确 |
2.6 伦理原则 |
2.7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现状 |
3.3 乳腺癌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 |
3.4 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现状 |
3.5 乳腺癌患者应对方式现状 |
3.6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影响因素分析 |
3.6.1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单因素分析 |
3.6.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7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结构方程模型 |
3.7.1 模型拟合及修正 |
3.7.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路径分析结果 |
3.7.3 模型中介效应的检验及影响因素路径系数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现状 |
4.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在人口学变量及疾病相关状况上的差异分析 |
4.2.1 年龄 |
4.2.2 婚姻状况 |
4.2.3 居住地、职业、文化程度 |
4.2.4 家庭人均收入 |
4.2.5 医疗保障 |
4.2.6 疾病分期 |
4.3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相关分析 |
4.3.1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与疾病不确定感的相关分析 |
4.3.2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
4.3.3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
4.4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4.4.1 结构方程模型合理性分析 |
4.4.2 影响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的路径 |
4.4.3 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各影响因素的效应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
5.2.1 创新点 |
5.2.2 局限性 |
5.3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8)认知行为疗法介入癌症患者抗逆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以G省肿瘤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文献综述 |
1.3.1 抗逆力的研究 |
1.3.2 癌症患者抗逆力的相关研究 |
1.3.3 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 |
1.3.4 认知行为疗法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抗逆力 |
2.1.2 认知行为疗法 |
2.2 研究框架 |
2.3 理论基础 |
2.3.1 情绪ABC理论 |
2.3.2 认知行为理论 |
2.4 研究方法 |
2.4.1 资料收集方法 |
2.4.2 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
第三章 癌症患者抗逆力水平与影响因素分析 |
3.1 癌症患者的抗逆力水平分析 |
3.1.1 癌症患者的抗逆力水平 |
3.1.2 癌症患者的抗逆力作用过程分析 |
3.2 癌症患者抗逆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影响癌症患者抗逆力的个人因素 |
3.2.2 影响癌症患者抗逆力的环境因素 |
3.2.3 癌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 |
3.3 认知行为疗法介入癌症患者抗逆力提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癌症患者抗逆力提升的实务过程 |
4.1 小组活动背景 |
4.2 小组工作筹备过程 |
4.2.1 小组成员招募 |
4.2.2 组员需求评估 |
4.2.3 小组性质 |
4.2.4 小组活动目标 |
4.2.5 小组活动计划安排 |
4.3 小组活动的开展过程 |
4.3.1 第一次小组活动 |
4.3.2 第二次小组活动 |
4.3.3 第三次小组活动 |
4.3.4 第四次小组活动 |
4.3.5 第五次小组活动 |
4.4 小组工作成效评估 |
4.4.1 小组成员抗逆力水平的前后测对比 |
4.4.2 组员对小组活动的满意度评估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本文研究不足的反思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5.2.1 不足之处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抗逆力量表(CD-RISC)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9)小组工作在癌症病患照顾者减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理论意义 |
1.3.3 实践意义 |
1.4 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
1.4.1 理论基础 |
1.4.2 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问题的方法 |
2.3.2 社工介入的方法 |
2.4 伦理原则 |
第三章 癌症病患照顾者的压力现状及原因研究 |
3.1 资料收集 |
3.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1.2 资料收集方法 |
3.2 测量结果与分析 |
3.3 研究结论 |
3.3.1 癌症病患照顾者的压力表现 |
3.3.2 癌症病患照顾者压力的形成原因 |
3.3.3 癌症病患照顾者压力感知下的需求 |
第四章 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 |
4.1 小组活动策划 |
4.1.1 小组基本概况 |
4.1.2 小组活动方案设计 |
4.1.3 小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
4.2 小组活动实施 |
4.2.1 相逢皆是缘 |
4.2.2 自我照顾很重要 |
4.2.3 “癌症”知多少 |
4.2.4 负性情绪危害大 |
4.2.5 理性认知是关键 |
4.2.6 互帮互助力量大 |
4.3 小组活动评估 |
4.3.1 评估内容与范围 |
4.3.2 评估方法与结果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反思 |
5.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小组工作介入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舒缓的实务研究 ——以G省Z医院癌症患者照顾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对癌症患者照顾者及其焦虑情绪的研究 |
1.2.2 我国对癌症患者照顾者及其焦虑情绪的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现实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癌症 |
2.1.2 癌症患者照顾者 |
2.1.3 焦虑情绪 |
2.1.4 焦虑情绪舒缓 |
2.2 理论基础 |
2.2.1 情绪ABC理论 |
2.2.2 社会系统理论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资料收集方法 |
2.3.2 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舒缓的实务过程 |
3.1 组员筛选 |
3.2 组员基本情况介绍 |
3.3 需求评估 |
3.3.1 癌症患者照顾者产生焦虑情绪的原因分析 |
3.3.2 癌症患者照顾者的需求评估 |
3.4 活动计划制定 |
3.5 第一次小组活动 |
3.6 第二次小组活动 |
3.7 第三次小组活动 |
3.8 第四次小组活动 |
3.9 第五次小组活动 |
3.10 第六次小组活动 |
第四章 小组工作的效果评估 |
4.1 小组活动总体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
4.2 小组活动具体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
4.3 组员对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估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反思 |
5.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癌症患者主要照顾者半结构访谈提纲 |
附录二: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三:组员满意度调查表 |
致谢 |
四、对癌症初步认识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轨迹研究[D]. 任辉. 吉林大学, 2021(01)
- [2]晚期肺癌靶向治疗患者的希望调适策略研究[D]. 宁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基于社会认知加工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心理社会适应干预方案构建及初步应用[D]. 高乔乔. 郑州大学, 2020(02)
- [4]基于贝叶斯广义分部评分模型以及OBID方法的普适性癌症PRO量表研制与评价[D]. 胡晓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5]院舍癌症晚期患者姑息治疗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研究 ——基于个案工作的探索[D]. 朱小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小组工作在提升癌症患者家庭抗逆力中的应用研究[D]. 李夏.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乳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郭海涛. 河北大学, 2020(08)
- [8]认知行为疗法介入癌症患者抗逆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以G省肿瘤医院为例[D]. 胡玉婷. 兰州大学, 2020(01)
- [9]小组工作在癌症病患照顾者减压中的应用研究[D]. 刘英杰.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小组工作介入癌症患者照顾者焦虑情绪舒缓的实务研究 ——以G省Z医院癌症患者照顾者为例[D]. 肖洁.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