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岭铁矿区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郝兴中,彭观峰,王润生,张文,刘伟,戴广凯,朱学强[1](2021)在《山东省齐河-禹城富铁矿勘查区工作进展及对策》文中指出近年来,在山东省齐河—禹城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勘查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该勘查区内相继发现了李屯、大张和潘店矽卡岩型铁矿床,同时科研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在全面收集和综合分析区内矿产勘查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该区以往勘查经验和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该区勘查研究过程中主要制约因素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制约因素和关键问题开展对策研究,为今后该区铁矿勘查工作提供借鉴。通过分析表明该区矽卡岩型铁矿的成矿地质体(即燕山晚期中基性侵入岩)应属于沂南序列。勘查区内深部地质体三维空间特征精细刻画、深部地质体控矿构造研究、物探数据深度解译、矿产勘查空间拓展、铁矿成矿规律和矿体赋存规律深入研究等多个方面将是下一步勘查研究工作的重点,加强对上述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区内铁矿勘查工作顺利开展。在加强对物探异常西半环已发现矿体的勘查和类似异常的查证工作的同时,对物探异常东半环加强勘查研究工作对于拓展整个齐河—禹城地区矽卡岩型铁矿的勘查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铮,伊飞[2](2021)在《山东淄博肖家庄地区铁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肖家庄地区位于金岭铁矿区北西侧,主要出露地层为马家沟群、月门沟群等,金岭短轴背斜位于区域中心位置,为本区域的主要控矿构造之一,金岭闪长杂岩体形成于中生代,为燕山中晚期的产物,其与奥陶系灰岩接触带上赋存铁矿体。通过对该矿床成矿规律研究,为本区域找矿提供依据。
赵体群,常洪华,冯启伟,李亚东,宋波,马明[3](2020)在《鲁西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文中指出鲁西地区是我国矽卡岩型铁矿的重要产出地之一,在早古生代碳酸盐岩与早白垩世侵入岩接触带常分布有矽卡岩型铁矿。该类型铁矿主要集中分布于淄博、莱芜、济南和齐河-禹城地区,总体表现为"地层、岩体和构造"联合控矿的特征。本文通过对淄博、莱芜、济南和齐河-禹城4个矽卡岩型铁矿富集区的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要素进行了总结和探讨,分析其地层、岩浆岩、构造、围岩蚀变与地球物理特征,提出了研究区的找矿标志。
郝兴中,郭延明,李英平,王继广,张春池,王巧云,刘彬彬,智云宝[4](2019)在《山东齐河—禹城矿集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规律》文中提出山东西北部齐河—禹城矿集区矽卡岩型铁矿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该矿集区发育明显的航磁和重力异常,二者具有同源特征。地球物理异常查证工作显示,该区深部发育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铁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闪长岩体。铁矿体为地层、侵入岩和构造三者控矿,即铁矿体赋存于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地层、闪长岩体、地层与岩体接触带附近。勘查表明,总体表现为布格重力异常梯度较陡处、剩余重力异常高值处、磁异常较高处、化极磁异常高值处以及高低电阻率转换带是该矿集区矽卡岩型铁矿的找矿有利地段。
安茂国[5](2019)在《山东省苍峄铁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位于山东省典型的苍峄铁矿成矿带,西起枣庄市卓山,东至兰陵县宋楼地区,全长约33km,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泰山岩群山草峪组中,其展布形态受基底褶皱构造控制。带内现探明矿床39处,其中大型3处,中型19处,累计查明铁矿石资源量15.66亿吨。显示了该成矿带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良好的找矿前景。本论文充分利用资料系统收集、关键样品测试、典型矿床解剖、控矿因素分析、成矿规律总结、成矿模式建立、资源远景预测等综合研究手段,按照研究技术路线分步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1)通过系统梳理苍峄铁矿带地质、构造、岩浆岩特征、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区域航磁异常与铁矿床的关系,探讨了铁矿成因及找矿模式,基本查明了矿带控矿因素、成矿规律,确定了矿带主要找矿标志。(2)认为苍峄铁矿为“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黑云母变粒岩”两套含矿变质岩系组合,具有单向序列韵律变化特征。基底褶皱构造是导致矿带重复出现的主要原因,后期断裂作用改造是导致矿带出露不规则的重要原因。据此分析了区域构造特征和矿区构造发育情况,厘定了区域构造格架为由一系列背斜和向斜组成的构造体系。(3)推断赋矿岩系延深超过2000m,提出高精度航磁资料可用于磁铁矿赋矿岩系及铁矿床的定位,其定量指标为:近地表赋矿区段,剩余异常ΔT极大值>700nT,总梯度模量ASM>600 nT/m;隐伏矿区段,ΔT极大值>300nT,总梯度模量ASM>100nT/m。(4)圈定了成矿远景区8处,其中A类3个、B类3个、C类2个。预测A级成矿远景区铁矿石资源量4.38亿吨,为今后铁矿勘查工作提供了找矿方向。
段壮[6](2019)在《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鲁西莱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富铁矿成矿区之一,也是我国平炉富矿的重要产地。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主要包括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岩体,其中矿山岩体是最重要的成矿岩体。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产于矿山岩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中,包括大-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3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约5亿吨,占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总储量的95%以上。前人对该莱芜地区成矿岩体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及矿化特征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该区成矿岩体的岩石成因、成矿流体组成和演化、成矿时代、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莱芜地区的中生代侵入岩及张家洼大型富铁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和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该区侵入岩的成因、成矿流体演化、膏盐层参与成矿的方式、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揭示该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成因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系统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莱芜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形成于130Ma,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的响应。该区几个主要侵入岩体如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等具高Mg#,富集LILE、Pb和LREE,亏损HFSE等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明显富集Sr-Nd同位素,表明其初始岩浆来源于EMI型和EMII型地幔之间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此外,铁铜沟岩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有少量软流圈物质的加入。莱芜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纪时期华南陆壳向华北克拉通俯冲过程中产生的熔体及侏罗纪时期古太平洋向中国东部俯冲产生的板片流体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有关。张家洼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赋存于矿山岩体的闪长质侵入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石炭系本溪组与奥陶系地层之间的层间滑动离构造以及接触带与层间构造的复合部位。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特征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可以分为钠质交代阶段(钠长石、方柱石)、干矽卡岩阶段(透辉石、镁橄榄石、尖晶石)、湿矽卡岩阶段(金云母、磁铁矿、蛇纹石及少量磷灰石和榍石)、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碳酸盐阶段(方解石),其中湿矽卡岩阶段是主成矿阶段,磁铁矿为主要的矿石矿物。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31±4 Ma,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30±1 Ma,二者在误差范高度吻合,并与矿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130±1 Ma)完全一致,表明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年龄为130 Ma。鲁西北淄博地区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8±3 Ma,鲁西南沂南地区的铜井矽卡岩型Cu-Au-Fe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6±7–127±3 Ma。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均与张家洼铁矿床的年龄相似,暗示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鲁西早白垩世130 Ma左右区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综合华北克拉通东部已发表的矽卡岩型矿床及成矿岩体的年龄可知,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均爆发于130 Ma,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指示华北地区大规模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响应和产物。为了探讨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床成矿流体的演化以及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本文对成矿岩体(矿山岩体)中的硫化物和磷灰石以及矽卡岩型铁矿床中不同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湿矽卡岩阶段的热液磷灰石和磁铁矿、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的黄铁矿)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岩体中的磷灰石具有异常高的Cl含量(可达7 wt.%),暗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高度富集卤族元素(尤其是Cl),从而有利于高盐度岩浆流体的出溶。该区成矿岩体中辉石堆晶和不成矿岩体中部分具有原生结构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特征(δ34S接近于0‰)。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Cl/Br摩尔比值介于565–1094,暗示该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形成于湿矽卡岩阶段且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磷灰石具有明显更高的Cl/Br摩尔比值(685–8875),指示该期流体混染了围岩奥陶纪蒸发岩中的岩盐;同时,热液磷灰石的87Sr/86Sr比值(0.70765–0.70903)明显高于成矿岩体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645–0.70792),而与奥陶系碳酸盐围岩的同位素组成相似(0.70867–0.70919),也指示该阶段大量围岩物质加入到成矿热液中。张家洼铁矿的磁铁矿具有高Mg特征(MgO含量普遍大于1 wt.%),并且伴生镁铁矿和镁钛矿,指示铁成矿阶段有大量富镁围岩物质的加入。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硫化物具有富重硫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δ34S值整体大于10‰),指示奥陶纪膏盐层中硫酸盐的加入为热液流体提供了大量的硫。同时,大规模富含地层重硫的热液流体叠加交代了该区成矿岩体,使岩体中富含浸染状、细脉状的热液黄铁矿,这些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石中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相近。综上所述认为,奥陶系膏岩层主要以热液流体交代、萃取的方式在湿矽卡岩阶段持续加入到成矿流体系统中;成矿岩体出溶的富氯流体利于铁质出溶和搬运,是成矿的关键因素。
郝兴中,杨毅恒,李英平,高华丽,陈磊[7](2019)在《鲁西齐河地区铁矿控矿特征及找矿标志》文中指出山东省齐河县境内发育有矽卡岩型铁矿,近年来该区铁矿勘查和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铁矿勘查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对其控矿特征和找矿标志进行探讨来促进该区铁矿找矿工作。研究区内铁矿控矿地层为奥陶纪碳酸盐岩和石炭纪—二叠纪碎屑岩地层,成矿地质体为燕山晚期中基性侵入岩体;铁矿体主要赋存于地层和岩体的接触带处,且在碳酸盐岩、碎屑岩地层中和侵入岩体中也赋存有部分铁矿体。区内铁矿体赋存类型多样,其中以接触带赋存式为主,且含有断裂充填式、层间充填式、裂隙贯入式、捕虏体构造式等。铁矿体形态复杂,呈层状、似层状、囊状、透镜状等;矿床典型蚀变分带特征为闪长岩带—蚀变闪长岩带—内矽卡岩带—铁矿体—外矽卡岩带—大理岩化带—灰岩带。该区成矿作用以接触扩散交代作用、接触渗滤交代作用为主,此外还有富矿热液充填作用等。研究区内铁矿找矿标志主要包括地层标志(奥陶纪碳酸盐岩和石炭纪—二叠纪碎屑岩地层)、岩体标志(中基性侵入岩体,且发育有钠长石化的蚀变闪长岩)、构造标志(地层与岩体接触带、构造交汇部位、层间滑脱部位、脆性裂隙部位等)、围岩蚀变标志(磁铁矿化、矽卡岩化、钠长石化、蛇纹石化、金云母化等与成矿关系密切)、地球物理标志(明显的高值磁异常和化极磁异常部位、重力异常梯度带和高—低电阻转换带)。在今后铁矿勘查过程中,需要在综合研究该区控矿特征的基础上,可利用多种找矿标志进行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和综合研究,以期达到预期勘查效果。
吾克依拉·吾铁朴[8](2019)在《吉林省夹皮沟成矿区金矿多元信息成矿预测》文中认为夹皮沟成矿区位于吉林省桦甸市境内,是滨太平洋成矿带内重要的金矿集区之一。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与中亚造山带东段之间的北西向拼贴带内,夹皮沟-大石砬子NW向构造带控制金矿带内金矿床、矿(化)点的分布。区内目前已发现二道沟、小北沟、八家子、三道岔、四道岔、下戏台和板庙子等一批大中小型矿床和数几十余处矿(化)点。伴随矿山开采对已探明资源储量的不断消耗,找寻接替资源任务紧迫,同时由于前人对矿床成因、成矿控制因素、主要预测要素(标志)、成矿富集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制约找矿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缓解中国黄金集团夹皮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资源危机,中金集团设立了“夹皮沟金成矿区多元信息找矿预测”科研项目。作者依托该项目研究,以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和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为指导,在系统收集、分析和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典型矿床(二道沟金矿、小北沟金矿和八家子金矿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矿床成因研究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夹皮沟成矿区的成矿地质条件与控矿因素(成矿要素),总结成矿规律;根据野外观察结合对已有航磁、重力、化探数据以及本项目实施的高磁、土壤测量成果的综合信息解译,确定金矿的预测要素;最后,以基于GIS平台的区域矿产资源综合信息评价系统(MRAS)为基础,以证据权法为手段,提取夹皮沟金成矿区的地质(地层岩性、构造及岩浆岩)、矿产(矿床、矿点及矿化点)等成矿信息及重力、航磁、化探等预测信息(标志),对区域金矿找矿潜力进行评价,圈出找矿靶区,并对各找矿靶区潜在资源量进行估算,为矿山企业开展后续勘查工作提供选区及科学依据。论文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以典型矿床研究为手段,总结了夹皮沟成矿区金矿的地质特征及成因,建立成矿模式。研究认为夹皮沟金矿区的金矿化以含金石英脉型为主,其次是蚀变岩型,赋矿围岩均为夹皮沟群三道沟组,岩性以花岗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为特征,矿体严格受北西向夹皮沟断裂及其低序次北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综合控制,与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成矿作用划分为热液成矿期及次生氧化期,其中热液期包括石英(I)、石英-黄铁矿(II)、金矿化-石英-多金属硫化物(III)和晚期石英-方解石(IV)等四个矿化蚀变阶段。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区内金矿的成矿流体属于中温、中低盐度共存的NaCl-H2O-CO2不混溶体系,主要来源于具有幔源流体特征的岩浆水,成矿晚阶段演化为成分相对简单的均一NaCl-H2O体系;矿石硫同位素组成显示区内金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以深源为主,成矿流体上升运移过程中从围岩中萃取了少量成矿物质。对成矿有关岩浆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该区至少存在252Ma和230 Ma213 Ma两期岩浆作用。结合矿体与岩浆岩体(脉)的依存关系,提出夹皮沟成矿区金的成矿作用从晚三叠世一直延续到中侏罗世早期,从早到晚可划分为两个成矿期次,分别对应于区域上的两期构造-岩浆事件:印支晚期(240210Ma)和燕山早期金成矿作用(180160 Ma)。综上所处,确定夹皮沟金矿床为中温岩浆热液矿床。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认为成矿作用形成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与中亚造山带东缘挤压向伸展过渡的构造环境中。2.研究确定了夹皮沟成矿区金矿成矿的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总结了区域金矿成矿要素。夹皮沟成矿区的金矿床受夹皮沟北西向构造带控制,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解译结果,提出夹皮沟北西带西侧存在TTG岩浆穹窿,夹皮沟北西带早期为TTG穹窿与夹皮沟群地层接触带,晚古生代-中生代继承性发展为区域性北西向韧脆性断裂带,控制区内金矿床总体北西向带状分布;夹皮沟北西带的低序次北西向、北东向构造控制矿床矿体的空间分布,构成构造控矿要素;太古界夹皮沟群三道沟岩组中的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在空间上为金矿矿体的主要容矿岩石,其金等成矿元素含量及变异系数、浓集系数特征表明其为金矿成矿提供物质来源,构成金矿成矿地层岩性要素;印支期、燕山早期区域花岗质岩浆活动,在时间、空间、热液来源、成矿物质来源、成矿动力学特征方面控制矿体的产出及分布,构成成矿岩浆岩条件。夹皮沟成矿区金矿的形成是上述构造、地层岩性、岩浆作用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根据地质及航磁、重力综合信息解译结果,确定了夹皮沟成矿区的成矿地质体、成矿结构面及控矿构造类型及特征,为后续找矿潜力评价奠定基础。3.根据野外观察,结合地质、航磁、重力、化探综合信息解译,确定了夹皮沟金成矿区的金矿预测要素。对已知矿床研究确定成矿有关的硅化、黄铁矿化、钾化、绢英岩化、黄铁绢英岩化和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为金矿预测的地质标志;夹皮沟北西向构造及其派生的低序次北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以及成矿有关脉岩集中发育地段也是金矿成矿预测的地质标志。对区域化探数据解译结果表明,夹皮沟成矿区内Au、Ag、Zn、Mo、Sb、Hg、Pb、Cu等为主要成矿元素(变异系数),且Au、Ag、Pb、Zn、As、U、Mo等元素表现出一个主成矿期(阶段),Cu、Bi、W、Sb、Hg、Sn、Th等元素表现出两个或以上成矿期(阶段);成矿元素划分为Ag-Cu-Pb-Zn、Co-Ni-Ti-V、Au-Bi-W、F-Mo-Th、As-B-Sb、Mn-Sn和Hg-U等元素组合,表明区内成矿元素具有多来源、多阶段叠加富集特征,确定Au、Bi、W、Ag、Pb、Zn、Cu、Sb、Mn等元素异常及Au-Bi-W、Ag-Cu-Pb-Zn组合异常(元素组合因子得分值的异常区)为金矿找矿的地球化学标志。对区域航磁、重力数据进行化极、延拓、解析,根据不同上延高度不同方向水一阶导数轴值(极大值或极小值)反映物性变化界面,不同上延高度垂向二阶导数0等值线反映不同物性地质体边界特征,提取了航磁、重力的线性构造信息和环形构造信息,根据金矿床矿体与重磁解译线性构造、环形构造的空间依存关系,确定重磁解译北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物性界面)及其交汇部位,北西向构造与环形构造的交汇部位控制矿床矿体空间分布,确定其为金矿找矿的地球物理标志。4.根据夹皮沟成矿区金矿床、矿点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控矿地层岩性、构造、岩浆岩及重磁解译线性构造、环形构造关系,总结了区域金矿成矿规律。提出区内金矿床(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匀矿化与集中分布、等间距规律,这主要受夹皮沟群地层岩性、北西向或北东向构造、太古代TTG分布以及中生代花岗岩分布综合控制;夹皮沟成矿区金矿床(点)多产于北西向与北东向线构造交汇复合部位、环形构造(或成矿地质体)产状变化部位、环形构造与线构造交汇地段;金矿成矿作用集中发生于印支燕山早期。5.以基于GIS平台的区域矿产资源综合信息评价系统(MRAS)为基础,以证据权法为模型,提取夹皮沟金成矿区的地质(地层岩性、构造及岩浆岩)、矿产(矿床、矿点及矿化点)等成矿信息及重力、航磁、化探等预测信息(标志),开展1:5万金矿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共圈定A级成矿预测区5处,B级成矿预测区8处,C级成矿预测区11处,并利用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对各成矿预测区进行资源量估算,获得金矿预测资源量总计348t,为研究区开展后续金矿勘查提供选区及科学依据。
李玉华[9](2019)在《山东淄博小高家地区地质特征及铁矿找矿方向》文中提出小高家地区位于金岭铁矿区北部,出露地层主要为月门沟群、石盒子群、白青山群等,区内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断裂以北北东向断层为主,褶皱主要为金岭短轴背斜,区内金岭岩体大面积出露,为一中基性多阶段形成的杂岩体,在其与灰岩接触带上赋存铁矿体,区内圈定1个铁矿体,其成因类型为与中-基性侵入岩有关的接触交代型铁矿床。
刘东义[10](2018)在《山东省淄博市金岭矿区侯家庄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文中指出侯家庄地区是山东着名的矽卡岩型矿产地"金岭矿区"的一部分,该区矿体隐伏于地下,矿体空间形态受金岭岩体与围岩控制;通过分析研究侯家庄矿床接触交代型铁矿接触带构造形态的变化、空间分布规律及控矿因素,为研究该区成矿规律及类似接触交代型矿床提供借鉴参考。
二、金岭铁矿区成矿规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岭铁矿区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齐河-禹城富铁矿勘查区工作进展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成矿地质背景 |
2 铁矿床特征 |
3 控矿要素分析 |
4 地球物理异常与铁矿关系 |
5 讨论及对策分析 |
(1)成矿地质体归属。 |
(2)深部地质体空间特征。 |
(3)物探数据综合解译。 |
(4)矿床勘查空间拓展。 |
(5)铁矿成矿规律研究。 |
6 结语 |
(2)山东淄博肖家庄地区铁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床地质概况 |
2.2 矿体特征 |
2.3 矿石特征 |
2.4 围岩蚀变 |
3 成矿规律探讨 |
3.1 成矿模式 |
3.2 找矿方向 |
(1)围岩因素: |
(2)侵入岩因素: |
(3)构造因素: |
(4)物探特征: |
4 结论 |
(3)鲁西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区域地质特征 |
1.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 成矿地质特征 |
2.1 地层特征 |
2.2 岩浆岩特征 |
2.3 构造特征 |
2.4 围岩蚀变组合共生规律 |
2.5 地球物理异常特征 |
3 控矿要素分析 |
(1)控矿围岩: |
(2)控矿岩体: |
(3)控矿构造: |
(4)围岩蚀变: |
(5)物探特征: |
4 找矿标志 |
(1)地层和岩体标志: |
(2)围岩蚀变标志: |
(3)构造标志: |
(4)地球物理标志: |
5 结语 |
(4)山东齐河—禹城矿集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 矿区地质特征 |
2.1 控矿地层 |
2.2 控矿岩浆岩 |
2.3 控矿构造 |
2.4 重磁场特征 |
3 矿体特征 |
3.1 大张铁矿 |
3.2 李屯铁矿 |
3.3 潘店铁矿 |
4 成矿规律 |
4.1 时空分布特征 |
4.2 矿体赋存规律 |
4.3 地球物理异常与铁矿床的关系 |
5 结论 |
(5)山东省苍峄铁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工作进展及完成工作量 |
1.5 取得主要成果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1.1 地层 |
2.1.2 构造 |
2.1.3 岩浆岩 |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2.1 岩矿石物性参数 |
2.2.2 区域航磁特征 |
3 研究区地质 |
3.1 基底变质地层 |
3.1.1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组合 |
3.1.2 变质岩石及其矿物特征 |
3.1.3 近矿变质岩及其矿物特点 |
3.1.4 变质铁矿有关岩石组合特征 |
3.2 基底构造 |
3.2.1 褶皱构造 |
3.2.2 断层构造 |
3.3 矿带特征 |
3.3.1 第1 含矿带 |
3.3.2 第2 含矿带 |
3.3.3 第3 含矿带 |
3.3.4 第4 含矿带 |
3.3.5 第5 含矿带 |
3.4 矿石特征 |
3.4.1 化学成分 |
3.4.2 矿物成分 |
3.4.3 结构构造 |
3.4.4 矿石类型及品位 |
3.5 研究区磁异常特征 |
3.5.1 矿带总磁场特征 |
3.5.2 局部异常特征 |
3.5.3 异常解译处理分析 |
4 典型矿床 |
4.1 典型矿床 |
4.1.1 王埝沟铁矿床 |
4.1.2 小闫庄铁矿床 |
4.1.3 大青山铁矿床 |
4.1.4 土山铁矿床 |
4.2 矿带改造恢复 |
5 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
5.1 成矿控制作用 |
5.1.1 地层控制作用 |
5.1.2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5.1.3 变质作用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5.2 成矿规律 |
5.2.1 时空分布规律 |
5.2.2 含矿岩石组合规律 |
5.2.3 构造控制规律 |
5.2.4 矿带发育规律 |
5.2.5 磁异常规律 |
5.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6 成矿远景及找矿方向 |
6.1 找矿标志 |
6.2 找矿模型 |
6.3 成矿远景区 |
6.3.1 成矿远景区划分原则 |
6.3.2 成矿远景区 |
6.3.3 远景资源预测 |
6.4 找矿方向分析 |
7 结论 |
7.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
1.2.2 华北矽卡岩型铁矿及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 |
1.2.3 蒸发岩与岩浆及热液成矿的联系 |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鲁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
2.1.1 大地构造背景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矿产 |
2.2 莱芜地区地质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第三章 鲁西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研究 |
3.1 岩相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组成 |
3.1.1 岩相学特征 |
3.1.2 锆石U-Pb年代学 |
3.1.3 主-微量元素特征 |
3.1.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
3.1.5 锆石Lu-Hf同位素 |
3.2 岩石成因 |
3.2.1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形成时代 |
3.2.2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源区组成与岩浆演化 |
第四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
4.1 张家洼铁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 |
4.2 矿石类型及特征 |
4.2.1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特征 |
4.2.2 矿石构造 |
4.2.3 矿石结构 |
4.3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 |
4.3.1 钠质交代阶段 |
4.3.2 干矽卡岩化阶段 |
4.3.3 湿矽卡岩化阶段 |
4.3.4 硫化物阶段 |
4.3.5 碳酸盐阶段 |
4.3.6 表生作用期 |
第五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 |
5.1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热液榍石U-Pb定年 |
5.1.1 样品描述 |
5.1.2 分析结果 |
5.1.3 讨论 |
5.2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金云母~(40)Ar/~(39)Ar定年 |
5.2.1 样品描述 |
5.2.2 分析结果 |
5.2.3 讨论 |
5.3 淄博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
5.3.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
5.3.2 样品描述 |
5.3.3 分析结果 |
5.3.4 讨论 |
5.4 沂南矽卡岩型Cu-Au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
5.4.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
5.4.2 样品描述 |
5.4.3 分析结果 |
5.4.4 讨论 |
5.5 华北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与克拉通破坏的成因联系 |
第六章 膏岩层对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的作用和控制 |
6.1 方柱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1.1 样品描述 |
6.1.2 分析结果 |
6.1.3 讨论 |
6.2 热液磷灰石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2.1 样品描述 |
6.2.2 分析结果 |
6.2.3 讨论 |
6.3 磁铁矿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3.1 样品描述 |
6.3.2 分析结果 |
6.3.3 讨论 |
6.4 莱芜地区硫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4.1 样品描述 |
6.4.2 分析结果 |
6.4.3 讨论 |
6.5 矿山岩体中磷灰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6.5.1 样品描述 |
6.5.2 分析结果 |
6.5.3 讨论 |
6.6 膏盐层加入矽卡岩型铁成矿体系的时限及对成矿的影响 |
第七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关键控制因素与找矿潜力分析 |
7.1 成矿关键控制因素 |
7.1.1 岩浆条件 |
7.1.2 构造条件 |
7.1.3 地层条件 |
7.2 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方向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实验分析方法 |
1.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
1.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 |
1.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 |
2.矿物成分分析 |
2.1 电子探针分析(EPMA) |
2.2 方柱石卤素含量分析(LA-ICP-MS) |
2.3 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
2.4 磷灰石Br含量分析(SIMS) |
2.5 石榴石LA-ICP-MS元素面扫描 |
3.U-Pb同位素定年 |
4.金云母~(40)Ar-~(39)Ar定年 |
5.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6.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
7.硫同位素分析 |
7.1 硫化物单矿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7.2 硫酸盐及全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7.3 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
附表和附图 |
(7)鲁西齐河地区铁矿控矿特征及找矿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成矿地质特征 |
2.2 矿体特征 |
2.3 矿石特征 |
2.4 围岩蚀变 |
3 控矿特征 |
3.1 控矿要素分析 |
3.2 成矿特征分析 |
4 找矿标志 |
5 结论 |
(8)吉林省夹皮沟成矿区金矿多元信息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2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
1.2.3 存在主要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5.1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1.5.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太古界 |
2.2.2 元古界 |
2.2.3 古生界 |
2.2.4 中生界 |
2.2.5 新生界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太古宙花岗岩 |
2.3.2 中生代花岗岩 |
2.3.3 基性岩 |
2.3.4 脉岩 |
2.4 区域构造 |
2.4.1 区域褶皱构造 |
2.4.2 区域断裂构造 |
2.5 区域矿产 |
2.5.1 石英脉型金矿床 |
2.5.2 蚀变岩型金矿床 |
2.5.3 角砾岩型金矿床 |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
3.1 二道沟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特征 |
3.1.3 围岩蚀变特征 |
3.1.4 成矿阶段划分 |
3.2 小北沟金矿床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特征 |
3.2.3 围岩蚀变特征 |
3.2.4 成矿阶段划分 |
3.3 八家子金矿床 |
3.3.1 矿区地质 |
3.3.2 矿体特征 |
3.3.3 围岩蚀变特征 |
3.3.4 成矿阶段划分 |
第4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4.1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
4.1.1 样品和测试方法 |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显微测温 |
4.1.3 氢-氧同位素 |
4.1.4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4.2 成矿物质来源 |
4.2.1 样品和测试方法 |
4.2.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3 成岩成矿时代 |
4.3.1 样品和测试方法 |
4.3.2 成岩时代 |
4.3.3 成矿时代 |
4.4 矿床成因 |
4.4.1 岩浆岩与成矿关系探讨 |
4.4.2 矿床成因 |
4.5 成矿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模式 |
4.5.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4.5.2 区域构造演化 |
4.5.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4.5.4 区域成矿模式 |
第5章 区域地球化学信息提取 |
5.1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
5.1.1 成矿元素低温组合叠生地球化学场特征 |
5.1.2 成矿元素中温组合叠生地球化学场特征 |
5.1.3 成矿元素高温组合叠生地球化学场特征 |
5.2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1 成矿元素统计参数及特征 |
5.2.2 成矿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
5.3 成矿元素异常特征 |
5.3.1 单元素异常特征 |
5.3.2 元素组合异常特征 |
5.3.3 因子得分等值线及本区找矿方向 |
5.4 区域1:5万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5.4.1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4.2 成矿元素异常特征 |
第6章 区域地球物理解译及信息提取 |
6.1 岩矿石物性参数特征 |
6.1.1 岩(矿)石重力参数特征 |
6.1.2 岩(矿)石磁性参数特征 |
6.2 区域重、磁资料数据处理 |
6.2.1 重力资料的数据处理 |
6.2.2 航磁资料的数据处理 |
6.3 区域航磁异常特征及构造解译 |
6.3.1 航磁异常特征 |
6.3.2 航磁构造解译 |
6.3.3 航磁成果对区域构造的认识 |
6.4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及构造解译 |
6.4.1 重力异常特征 |
6.4.2 重力构造解译 |
6.4.3 重力构造对区域构造和成矿的认识 |
第7章 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 |
7.1 成矿地质条件 |
7.1.1 地层与岩性条件 |
7.1.2 岩浆岩条件 |
7.1.3 构造条件 |
7.2 找矿标志 |
7.2.1 地质标志 |
7.2.2 地球化学标志 |
7.2.3 地球物理标志 |
7.3 成矿规律 |
7.3.1 成矿时间规律 |
7.3.2 成矿空间规律 |
第8章 基于GIS的多元信息成矿预测 |
8.1 基础数据 |
8.2 多元地学数据库的建立 |
8.3 建模与信息提取 |
8.3.1 典型矿床预测模型建模 |
8.3.2 成矿信息特征与提取 |
8.4 资源评价的空间定位预测 |
8.4.1 地质统计单元划分 |
8.4.2 地质变量提取与赋值 |
8.4.3 空间定位预测方法简介 |
8.4.4 空间定位预测 |
8.4.5 成矿预测区优选及评价 |
8.5 预测资源量估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山东淄博小高家地区地质特征及铁矿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2 矿石特征 |
3.3 围岩蚀变 |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4.1 矿床成因 |
4.2 找矿标志 |
(10)山东省淄博市金岭矿区侯家庄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矿床地质特征 |
2.1 矿床地质 |
2.2 矿体特征 |
3 矿床控矿因素分析 |
4 结语 |
四、金岭铁矿区成矿规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齐河-禹城富铁矿勘查区工作进展及对策[J]. 郝兴中,彭观峰,王润生,张文,刘伟,戴广凯,朱学强. 山东国土资源, 2021(12)
- [2]山东淄博肖家庄地区铁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J]. 王铮,伊飞. 中国金属通报, 2021(09)
- [3]鲁西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 赵体群,常洪华,冯启伟,李亚东,宋波,马明. 山东国土资源, 2020(10)
- [4]山东齐河—禹城矿集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规律[J]. 郝兴中,郭延明,李英平,王继广,张春池,王巧云,刘彬彬,智云宝. 地质学刊, 2019(04)
- [5]山东省苍峄铁矿带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D]. 安茂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6]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D]. 段壮.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7]鲁西齐河地区铁矿控矿特征及找矿标志[J]. 郝兴中,杨毅恒,李英平,高华丽,陈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9(04)
- [8]吉林省夹皮沟成矿区金矿多元信息成矿预测[D]. 吾克依拉·吾铁朴. 吉林大学, 2019(10)
- [9]山东淄博小高家地区地质特征及铁矿找矿方向[J]. 李玉华.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06)
- [10]山东省淄博市金岭矿区侯家庄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J]. 刘东义. 世界有色金属, 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