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北缘碱岩型稀土矿床

塔里木盆地北缘碱岩型稀土矿床

一、塔里木盆地北缘碱性岩型稀有稀土矿床(论文文献综述)

余元军,万建领,闫佐,陈奎[1](2021)在《新疆阿图什苏洪东碱性花岗岩型铌钽富矿脉的发现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阿图什苏洪东碱性花岗岩为西南天山哈拉峻巴什索贡杂岩体(辉长岩、霓石正长岩、碱性花岗岩)组成部分,处于塔里木板块北缘—南天山造山带中碱性杂岩带三大集中区(库尔勒、拜城、哈拉峻)西段。自1961年在杂岩体中发现稀土、铌钽矿化线索以来,虽持续对其进行找矿调查研究,但进展均不明显。近年来,通过预研究、野外查证、样品测试等研究工作,发现苏洪东碱性花岗岩为区内铌钽控矿岩体,(Na, Ta)2O5品位最高为0.106%,Ta2O5品位最高为0.010%;首次在碱性花岗岩边缘地带发现铌钽富矿脉,(Na, Ta)2O5品位为0.278%,Ta2O5品位为0.044%。研究认为苏洪东碱性花岗岩与拜城波孜果尔铌钽矿床控矿岩体特征相似,具有重要的找矿和研究意义,推进了西南天山碱性花岗岩型稀有金属及稀土找矿突破。

杨岳清,王登红,孙艳,赵芝,刘善宝,王成辉,郭维明[2](2021)在《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文中指出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三稀)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矿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作为中国矿床地质工作者大家庭中的成员,一直致力于三稀资源的研究和探索。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其中,对世界闻名的新疆可可托海3号脉和内蒙古白云鄂博稀有稀土矿床较早就投入了工作,他们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在湖南香花岭含铍条纹岩中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新矿物——香花石;1970年后,在内蒙古巴尔哲、福建南平和四川大水沟稀土、稀有和分散元素等矿床发现后,也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中国首次发现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后,对稀土元素赋存状态的确定和分布规律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三稀资源被确定为关键矿产后,矿产资源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不但取得了理论上的创新,而且发现了一批新的三稀矿产地,尤其是在川西甲基卡和可尔因等地投入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钻探等工作,其中钻探工作量就达11818.96 m,为把川西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集区建设成为国家大型锂矿基地作出了新贡献。对于卤水型锂及其他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也一直是矿产资源研究所的重点,几十年来从未间断,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四川盆地东北部及江汉盆地等地近年来不断取得新进展。

蔡厚安,李顺庭,刘增仁,杨自安[3](2021)在《新疆巴什苏洪稀有矿床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认为新疆巴什苏洪稀有稀土矿床处于西南天山南缘和塔里木盆地北缘,构造位置优越。针对巴什苏洪碱性杂岩体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采样,对各个岩性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辉长岩具有富Fe2O3T、MgO、CaO、TiO2、P2O5,贫SiO2,呈碱性、准铝质等特点,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于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的富集程度较低,具有明显的Ba正异常,不具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霓石正长岩、碱长花岗岩具有富SiO2,贫Fe2O3T、TiO2、P2O5等,大多呈碱性的特点,有从过铝质到过碱质演化的特征,明显亏损Ba、Sr、P、Ti,富集Rb和K,稀土元素蛛网图表现为平缓、轻微右倾的海鸥式分布模式,Eu的负异常十分明显。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长岩是由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经过一定的分离结晶作用,上升侵位形成的产物;碱长花岗岩由软流圈地幔的底侵导致地壳重熔,经过结晶分异作用,上升侵位形成;霓石正长岩由结晶分异后的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发生混合作用,再经过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最后上升侵位形成。辉长岩和霓石正长岩与后期的陆内裂谷体系有关,碱长花岗岩经历了陆内裂谷的构造环境。

程小鑫,吴鸿翔,黄伟康,陈汉林,林秀斌,朱孔阳,李磐,章凤奇[4](2021)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纪壳源型碳酸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碳酸岩是自然界较为特殊的一类火成岩,由于其在上侵过程中不易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可以很好地保留源区原始特征,因而在揭示岩浆源区属性和地球深部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阿克苏-乌什南部地区发育多条侵位到新元古界南华系中的火成碳酸岩岩墙或岩脉。这些岩脉的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出多个年龄峰值,其中最年轻一组(3颗)岩浆锆石的谐和加权年龄为272±4Ma,另外还有400Ma、450Ma、790Ma、850Ma等年龄峰,而这些锆石可能均为碳酸岩岩浆捕获成因。结合区域上发育大量早二叠世辉绿岩岩床及岩墙等侵入事件,推测这些碳酸岩很可能形成于早二叠世(~270Ma)。碳酸岩主要由方解石(90%以上)构成,并含少量的白云石、重晶石、天青石、赤铁矿等其它矿物,可见方解石与白云石之间明显的出溶结构以及野外宏观上碳酸岩包裹围岩等现象。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显示,碳酸岩CaO含量高(44.40%~50.40%),SiO2含量低(1.83%~7.97%);稀土元素总量很低(∑REE=21.67 ×10-6~91.32 × 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REE/HREE=3.90~8.40),具有中等负铕异常(δEu=0.61~0.68)和中等至弱负铈异常(δCe=0.59~0.98);大离子亲石元素Sr、Rb、Ba等相对富集,Nb、Ta、Ti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稳定同位素δ13 CV-PDB值高(-2.69‰~-2.93‰)、δ18OV-SMOW值高(17.33‰~17.86‰)。这些特征与壳源碳酸岩特征相似,而与幔源碳酸岩差别较大。Sr-Nd同位素结果显示高的(87Sr/86Sr)i值(0.710106~0.710558),低的εNd(t)值(-8.46~-12.80),也进一步证实碳酸岩为地壳来源。综合分析认为这些碳酸岩很可能是塔里木二叠纪大火成岩省晚期岩浆事件的组成部分,系由塔里木西北缘地幔柱减压熔融后形成高温的基性岩浆向上侵位运移时,导致下地壳的碳酸盐储库部分熔融形成碳酸岩岩浆,并沿着断裂快速向上侵位形成。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塔里木大火成岩省的岩石组成认识,而且有助于增进对二叠纪深部复杂壳幔作用过程的理解。

肖昱,李顺庭,任经武,叶雷,余子昌,杨艳绪,刘志强,张磊[5](2021)在《新疆西南天山哈拉峻地区富碱花岗岩稀有金属含矿性研究——以巴什苏洪岩体为例》文中认为稀有金属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之一。西南天山发育一条长近1500 km的碱性岩带,近年来发现了波孜果尔、巴什苏洪等多个稀有金属矿床。这些稀有金属矿床都与A型富碱花岗岩有成因关系。巴什苏洪碱性花岗岩中的稀土总量较高,∑REE变化范围为571.22×10-6~1234.78×10-6,轻稀土元素相对于重稀土元素富集,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通过对巴什苏洪富碱花岗岩稀有金属的含矿性研究,认为该矿床具有形成大型矿床的潜力;同时认为西南天山碱性岩及富碱花岗岩是稀有稀土矿产的重要找矿勘查方向,尤其要加强深部的勘查工作。

蔡厚安,侯朝勇,张文杰,裴森龙,肖文进[6](2021)在《新疆巴什苏洪地区稀有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巴什苏洪铌钽矿是近年新发现的稀有矿床。依据野外勘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室内研究总结了该矿床的特征:矿床类型属碱性花岗岩和碱性伟晶岩复合型矿床,含矿岩体包括碱长花岗岩脉和侧向的霓长伟晶岩两种形式;主矿体产于第四期中细粒碱性花岗岩中,呈密集脉状沿近EW向分布,矿脉具有陡倾、厚度稳定连续分布特点。估算铌钽资源量超过1万吨,达中型规模,具有成为低品位、中厚度、大范围、复合型的大型稀有金属矿床的远景。指出了未来的找矿方向,应注意矿区南部可能的隐伏岩体含矿性研究以及NNE构造带相同地质背景区域的调查。

赵拓飞[7](2021)在《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海省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位于青海与新疆交界处,大地构造位置属柴达木地块南缘,东昆仑造山带西段。研究区经历了始太古代-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形成,中-新元古代板块汇聚、前原特提斯洋盆演化和玄武岩高原的拼贴,加里东期-海西早期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和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古特提斯洋构造域的演化,印支晚期-燕山早期陆内造山作用和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区域的隆升作用。同时漫长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导致区内发育多期多类型矿产资源,但近几年受客观条件所限,一些科学问题制约着找矿突破,如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部分基础地质信息模糊,区内构造演化存在争议,矿床类型和成矿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对区内各类岩体和典型矿床进行研究,完善基础地质信息,探讨成矿动力学模式,总结成矿规律,从而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理论,辅助区内矿产勘探工作。通过对研究区内黑云二长片麻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认为:厘定阿克楚克赛地区“古元古界金水口群片麻岩”实为新元古代早期(~946Ma)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具同碰撞S型花岗岩特征。对比发现区域上该时期岩浆活动广泛发育,认为东昆仑地区在中-新元古代发育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其可能响应全球性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厘定阿克楚克赛高Mg闪长岩成岩时代为加里东晚期(~426Ma),岩石具赞岐岩类地球化学特征。加里东晚期受原特提斯洋演化的影响,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拼贴至北部柴达木地块南缘之上,深部洋壳板片继续俯冲发生断离,软流圈沿板片断离形成的板片窗上涌至地壳浅部形成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上涌过程中与富Mg的断离板片熔融,形成本区高Mg闪长岩类。卡尔却卡花岗闪长岩形成于印支早期(~242Ma)。岩石为新生玄武质地壳和古老的硅铝质地壳物质混合形成,与俯冲带岩浆岩特征一致。表明印支早期与古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岩浆侵入活动强烈。阿克楚克赛二长花岗斑岩形成于印支晚期(~221Ma)。岩石为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主要来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形成于强烈伸展的构造背景下。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在海西晚期向北俯冲,中三叠世洋盆闭合,形成与俯冲有关的壳源岩浆。晚三叠世东昆仑地区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岩石圈拆沉减薄导致大规模伸展作用发生,幔源岩浆上涌,直接侵位形成基性-超基性岩石。上侵过程中或与地壳物质混合形成壳幔混源岩浆,或加热地壳形成壳源岩浆。印支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是东昆仑地区最重要的岩浆-热液矿床成矿作用期。对研究区内四个典型矿床(点)进行研究,阿克楚克赛地区原被划分为泥盆纪闪长岩岩体实为辉石岩和辉长岩经自变质作用形成的杂岩体,形成时代包括加里东晚期和印支晚期。厘定含矿辉石岩锆石U-Pb年龄为416±3Ma,变质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424±3Ma。矿床类型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受到俯冲组分的加入,同时侵位过程中奥陶-志留纪滩间山群大理岩地层为幔源岩浆的成矿作用提供了外源硫,Ca2+、Mg2+等离子的加入导致岩浆结晶温度降低,使岩浆中硫化物发生过饱和,从岩浆中熔离成矿。区内新发现一期晚三叠世(~220Ma)辉长岩岩体,岩体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拆沉减薄,幔源物质底侵的构造背景下。岩浆源区为富集岩石圈地幔,岩浆结晶分异程度差,岩相单一,硫化物熔离程度低,蚀变和矿化弱。综上,青海东昆仑西段加里东晚期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巨大,印支晚期找矿潜力一般。通过野外调研,在阿克楚克赛地区新发现一处铅、锌矿化点。早三叠世花岗斑岩(~244Ma)发生强蚀变,钻孔浅部可见青磐岩化带,西侧钻孔深部出现泥化带,并发育浸染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铅、锌品位低且连续性好,符合斑岩型矿床的面型蚀变和分带特征。限于矿化点发现时间晚,工作程度低,目前研究仍处于蚀变带外围。但该矿化点热液蚀变强烈,蚀变带规模大,剥蚀程度小,深部有进一步勘查的潜力。该矿化点的发现表明昆中带在总体抬升大的背景下其北部存在差异性的下降,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找矿潜力。卡尔却卡A区分南北两矿段,南矿段成矿与硅化关系密切,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发育团块状构造,铜矿石品位高且变化大。厘定含矿石英脉Ar-Ar等时线年龄为241±2Ma,代表成矿年龄。S-Pb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特点,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存在大气水参与。流体包裹体发育富液相、含子矿物三相和含CO2包裹体,主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93℃~360℃,含矿物质主要以液相形式迁移,成矿早阶段流体发生了不混溶,流体不混溶和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导因素。综合研究认为卡尔却卡A区南矿段为受断裂构造控制的中-高温热液脉型铜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北矿段矿体产于隐爆角砾岩体内,矿化厚度小,平面延长远大于垂向延伸,角砾无磨圆且未发生较大位移,隐爆作用仅发生于岩体表壳,与典型的隐爆角砾岩筒矿床不同,本文将其定为产于岩体顶部的隐爆角砾岩壳矿床。S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混合。流体富CO2和N2,说明可能有幔源流体参与成矿。断裂构造不发育并且未形成热液向上运移通道导致岩浆难以达到二次沸腾的条件发生持续隐爆作用。因此矿床主要为岩体顶部和裂隙中汇聚的有限气水热液发生小规模隐爆作用形成,虽能构成矿化但不具备形成大矿的潜力。卡尔却卡B区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围岩为滩间山群大理岩,矿床形成于花岗闪长岩与地层接触带形成的矽卡岩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年龄(~242Ma)与辉钼矿矿石Re-Os同位素年龄(~242Ma)一致,代表成矿时代为早三叠世。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主要形成富液相和纯气相包裹体,表现为高温(253℃~390℃)中低盐度(4.0~16.1%Na Cl eq.)特征,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主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水混入对成矿的影响有限。因此温度降低是矿质沉淀的主要原因。S-Pb同位素和Re含量显示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综合研究认为,花岗闪长岩侵入滩间山群地层中发生接触交代作用产生矽卡岩,岩体演化形成的含矿热液以及不断萃取地层中有用组分共同组成成矿流体,受大气降水或其他浅部地体水的混合冷却,矿质进一步在构造薄弱部位沉淀和富集,形成本区具有规模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青海东昆仑西段主要有三期成矿:加里东晚期、印支早期和印支晚期。加里东晚期主要形成与板片断离有关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幔源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印支早期受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影响,主要形成与俯冲背景有关的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铜钼矿床,铜主要来源于幔源岩浆;印支晚期进入后碰撞伸展环境,岩石圈拆沉,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从基性到酸性岩石均发育,主要形成与伸展背景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铅、锌等金属矿床。青海东昆仑地区整体西段抬升剥蚀大于东段,而西段以昆中带剥蚀程度最大,以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为界,昆中带内北部抬升剥蚀弱于南部,南部浅成矿床几乎剥蚀殆尽,找矿方向以岩浆矿床和中深成高温热液脉型矿床为主。北部抬升及剥蚀较弱,印支期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和保存条件良好,但该时期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潜力有限,应主攻斑岩型、矽卡岩型及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蔡厚安,李顺庭,刘增仁,侯朝勇,裴森龙[8](2021)在《西南天山巴什苏洪稀有稀土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西南天山巴什苏洪矿是新发现的REE矿床,本文以三年勘探工作为依托,开展了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总结了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结果表明:巴什苏洪杂岩体可识别出四期,其中第一期为中粒橄榄辉长岩体,第二期为中粗粒霓石正长岩体,第三期为火成碳酸岩体,第四期为中细粒碱性花岗岩体。杂岩体为过碱性,从碱性辉长岩类→正长岩类→碱性花岗岩类呈现出完整的演化趋势。各期岩体中橄榄辉长岩整体体现出轻稀土富集、分异不明显的特征;霓石正长岩体现出轻稀土富集,并且出现了负Eu异常,已经体现出部分结晶分异的特征;相对而言碱性花岗岩稀土总量更高,整体呈现出强烈的负Eu异常,但并未发生强烈的轻重稀土分馏,整体呈现出"海鸥式"配分特征,可能与岩浆晚期的伟晶岩以及流体活动有关。巴什苏洪矿床属碱性花岗岩和碱性伟晶岩复合型矿床,岩体有两种含矿形式:含稀有稀土的碱长花岗岩脉和侧向的霓长伟晶岩。主矿体为第四期中细粒碱性花岗岩,近东西向呈密集脉状,陡倾,分布稳定连续。估算铌钽资源量超过1万t,达中型规模,具有成为低品位、中厚度、大范围、复合型的大型稀有稀土金属矿床远景。构造、岩浆岩和岩浆分异作用共同控制矿体的形成。找矿标志包括:遥感影像灰白色条带,航磁弱正异常,化探Nb-Y-Zr-Zn-P组合异常,地表碱性花岗岩株产出于深大断裂附近,出现独居石、铌铁矿-铌钽铁矿等有用矿物以及霓石、钠长石等有利共生矿物组合等。

高荣臻,薛春纪,满荣浩,代俊峰,赵晓波,赵云,亚夏尔·亚力坤,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莫宣学[9](2021)在《中国及境外天山铅锌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及境外天山铅锌矿床多有发现,如哈萨克斯坦Tekeli、Shalkiya和Achisai,乌兹别克斯坦Kurgashinkan和Uchkulach,塔吉克斯坦Altyntopkan,中国新疆乌拉根、彩霞山、阿齐山、阿尔恰勒等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构成了天山巨型铅锌成矿带。这些铅锌矿床形成于怎样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铅锌成矿的基本地质特征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成矿类型?受何要素控制?未来找矿突破方向在哪里?这些都是颇受关注的地质找矿问题。在广泛矿产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及境外天山作为整体,综述了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和重要铅锌成矿环境、典型矿床特征与成矿系统/成矿类型,总结了天山地区铅锌成矿演化过程,并分析了区域铅锌成矿特点与找矿突破方向。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前寒武纪古陆形成、洋-陆俯冲增生、陆-陆碰撞造山和陆内成盆4个地球动力学过程,先后出现了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岛弧、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与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4类重要铅锌成矿环境。在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环境,主要受同生断层、还原性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等控制,形成了古陆边缘裂陷盆地铅锌成矿系统与SEDEX型铅锌矿床;在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岛弧环境,主要受弧岩浆活动、断裂构造、地层等控制,形成了增生岛弧铅锌成矿系统与矽卡岩型、斑岩型、岩浆热液脉型、VMS型铅锌矿床;在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主要受被动陆缘海相碳酸盐岩、张性开放空间、逆冲推覆构造等控制,形成了碰撞造山铅锌成矿系统与MVT型铅锌矿床;在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环境,主要受盆地三元结构、油气运移与红层"漂白"、硫酸盐岩等控制,形成了山前/山间盆地铅锌成矿系统与砂岩型铅锌矿床。由此可见,天山地区存在多种铅锌成矿环境和不同铅锌成矿系统与成矿类型,其铅锌成矿表现出长时间、多期次、多类型叠合成矿和一定继承性的演化特点。尽管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包括SEDEX型、MVT型和砂岩型)在全球铅锌矿产资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天山地区增生岛弧铅锌成矿系统则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北天山岛弧带,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南、北缘和中天山地块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北缘与东天山中天山地块元古界SEDEX型铅锌找矿、境外中天山地块北缘与南天山造山带古生代被动陆缘碳酸盐岩地层MVT型铅锌找矿、新疆西南天山山前/山间盆地砂岩型铅锌找矿前景良好,也仍值得持续关注。

谢玉玲,夏加明,崔凯,曲云伟,梁培,钟日晨[10](2020)在《中国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时空分布与成矿过程》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稀土资源国,约98%稀土资源来自碳酸岩型稀土矿床.对碳酸岩型稀土矿床的成矿背景和矿床成因前人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本文在综合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我国碳酸岩型稀土矿床的时空分布、岩浆起源、稀土富集及沉淀机理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的稀土成矿理论研究和稀土找矿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我国碳酸岩型稀土矿床主要分布于古老的克拉通边缘,构成了4条时代各异的稀土成矿带.克拉通边缘由于受俯冲板片流体(或熔体)交代形成富稀土的地幔源区,其部分熔融形成稀土成矿母岩浆,初始岩浆成分可能为碳酸盐化硅酸岩浆.母岩浆演化过程中的硅酸盐熔体与碳酸盐熔体的不混溶或多相硅酸岩熔体、磷镁质熔体与碳酸岩熔体的不混溶及基性矿物的结晶分离形成碳酸岩浆,并造成碳酸岩浆中稀土,特别是轻稀土的强烈富集.碳酸岩侵位和冷凝过程中碳酸盐矿物的结晶分离造成了稀土在晚期碳酸岩浆和碳酸岩流体中的进一步富集,因此稀土矿化多发生在碳酸岩浆演化晚期或碳酸岩流体阶段.初始碳酸岩流体以富SO42-和CO2为特征,具有超高的稀土迁移能力,因此在碳酸岩熔体-流体转化过程中稀土主要富集于富硫酸盐的流体相中.碳酸岩流体演化过程中的硫酸盐熔体与水流体的不混溶造成水流体中SO42-浓度的快速降低,并导致了稀土的大规模沉淀.由于碳酸岩多以板状侵入体或岩脉形式侵入,快速的减压和降温使碳酸岩流体演化,特别是硫酸盐熔体与水流体的快速分离和稀土的快速沉淀,因此稀土矿化或发生在碳酸岩体内或紧邻碳酸岩体的围岩中.碳酸岩体上部或相对富流体的中心相是最佳成矿部位,向深部或边部,碳酸岩中黑云母等矿物增加,稀土矿化相对减弱.

二、塔里木盆地北缘碱性岩型稀有稀土矿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北缘碱性岩型稀有稀土矿床(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阿图什苏洪东碱性花岗岩型铌钽富矿脉的发现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地质概况
    2.2 岩石学特征
    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4 其他地质特征
3 讨 论
    (1)成矿环境。
    (2)找矿意义。
4 结 论

(2)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三稀”研究起步阶段
    1.1 典型矿床
        (1)新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床
        (2)内蒙古白云鄂博铌-铁-稀土矿床
    1.2 香花石和含铍条纹岩的发现
    1.3 其他地区的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工作
        (1)广东首次发现花岗岩型稀有元素矿床
        (2)江西发现多种稀有金属矿化花岗岩
2“三稀”研究全面发展阶段
    2.1 稀有金属矿产领域的重大进展
        2.1.1 对新疆3号脉及阿勒泰稀有金属成矿带有了全新的认识
        2.1.2 对福建南平富钽矿床的深入研究,显着提升了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理论水平
        2.1.3 对香花岭含铍条纹岩的成岩成矿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发现了特殊的431脉
        2.1.4 青藏高原盐湖中锂,铯等稀有金属的探寻获得重大进展
    2.2 稀土矿产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2.2.1 对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首次提出与碳酸岩有成因联系的观点
        2.2.2 对内蒙古巴尔哲碱性花岗岩型Y-Be-Nb-Zr矿
        2.2.3 确定了川西牦牛坪等稀土矿床和在成因上有联系的碱性岩-碳酸岩是喜马拉雅期产物
        2.2.4 江西足洞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发现及其成矿机理的揭示,使稀土资源得到广泛应用,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2.3 首次发现具工业意义的独立稀散元素矿床
    2.4 从矿床成矿系列角度深化“三稀”成矿规律认识
3 21世纪新阶段
    3.1 地质找矿成果显着
    3.2 重点矿床的研究水平又上新台阶
        3.2.1 对川西甲基卡、可尔因伟晶岩矿田成矿作用有新认识
        3.2.2 在幕阜山伟晶岩矿田,稀有金属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成矿作用认识也上一新台阶
        3.2.3 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成矿理论研究更上一层楼
    3.3 发现了新类型矿床
    3.4 深化总结了中国稀有、稀土矿床的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
        3.4.1 稀有金属矿床
        (1)锂矿
        (2)铍矿
        (3)铷铯资源
        (4)铌钽矿
        (5)锆(铪)矿
        3.4.2 稀土金属矿床
        3.4.3 稀散金属矿床
4结语
    (1)稀土矿产
    (2)稀有矿产
    (3)稀散矿产

(3)新疆巴什苏洪稀有矿床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
3 岩石地球化学
    3.1 主量元素
    3.2 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
4 讨论
    4.1 岩石成因
    4.2 构造意义
5 结论

(4)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纪壳源型碳酸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 火成碳酸岩野外产出和岩石学特征
3 测试方法
    3.1 锆石U-Pb测年方法
    3.2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和方解石微量元素测试方法
    3.3 全岩锶、钕、碳和氧同位素测试方法
4 碳酸岩锆石U-Pb测年结果
5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全岩主量元素
    5.2 全岩稀土与微量元素
    5.3 方解石单矿物稀土与微量元素
6 锶、钕和碳、氧同位素特征
    6.1 Sr和Nd同位素结果
    6.2 C和O同位素结果
7 讨论
    7.1 碳酸岩的形成时代
    7.2 碳酸岩岩浆的成因与来源
    7.3 碳酸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8 结论

(5)新疆西南天山哈拉峻地区富碱花岗岩稀有金属含矿性研究——以巴什苏洪岩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研究区碱性花岗岩及矿化特征
    2.1 碱性花岗岩体特征
    2.2 研究区矿化特征
        2.2.1 富碱侵入体的区域宏观成矿特征
        2.2.2 矿物学特征
3 巴什苏洪岩体特征及含矿性特征
    3.1 岩体特征
        3.1.1 含磁铁矿中细粒橄榄辉长岩体
        3.1.2 中粗粒霓石正长岩
        3.1.3 中细粒碱性花岗岩
    3.2 年代学特征
    3.3 稀土元素特征
    3.4 巴什苏洪矿化特征
4 讨论
5 结论

(6)新疆巴什苏洪地区稀有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成矿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矿区地质背景
    1.3 矿区地球物理背景
2 矿床特征
    2.1 巴什苏洪杂岩体岩石学特征
    2.2 矿化特征
    2.3 矿体特征
    2.4 矿化类型
3 找矿方向
4 结论

(7)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1.2 研究区位置及概况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青海东昆仑西段研究现状
        1.3.2 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研究现状
        1.3.3 主要成矿类型研究现状
        1.3.4 存在主要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分析测试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主要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2.2 区域地层
        2.2.1 古-中元古界
        2.2.2 新元古界
        2.2.3 下古生界
        2.2.4 上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2.6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昆南断裂
        2.3.2 昆中断裂
        2.3.3 昆北断裂
        2.3.4 柴达木南缘断裂
        2.3.5 阿尔金断裂
        2.3.6 哇洪山-温泉断裂
        2.3.7 黑山-那陵格勒河断裂
    2.4 区域岩浆岩
        2.4.1 前晋宁期
        2.4.2 晋宁期
        2.4.3 加里东期
        2.4.4 海西-印支早期
        2.4.5 印支期晚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研究
    3.1 始太古代-古元古代古陆核的证据
    3.2 中-新元古代岩浆-构造事件
        3.2.1 柴达木南缘岩浆-构造事件——“金水口岩群”时代与构造属性
        3.2.2 昆南岩浆-构造事件——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形成
    3.3 加里东早期构造体系的形成
        3.3.1 柴达木南缘沟-弧-盆体系(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
        3.3.2 万宝沟玄武岩高原沟-弧体系
    3.4 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万宝沟玄武岩拼贴-洋壳板片断离
        3.4.1 洋壳深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上涌作用
        3.4.2 万宝沟玄武岩的拼贴
    3.5 海西晚期-印支早期安第斯型造山活动
    3.6 印支晚期-燕山期岩石圈拆沉和底侵作用
    3.7 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期区域隆升作用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4.1 阿克楚克赛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4.1.1 矿区地质特征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成岩成矿时代与地球化学特征
        4.1.4 同位素特征
        4.1.5 岩浆源区与演化
        4.1.6 成矿作用研究
    4.2 阿克楚克赛斑岩型矿化(点)
        4.2.1 矿床地质特征
        4.2.2 岩石年代学及与地球化学特征
        4.2.3 成矿作用研究
    4.3 卡尔却卡A区中高温热液脉-隐爆角砾岩壳型矿床
        4.3.1 矿区地质特征
        4.3.2 矿床地质特征
        4.3.3 岩石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
        4.3.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3.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3.6 成矿作用研究
    4.4 卡尔却卡B区矽卡岩型矿床
        4.4.1 矿区地质特征
        4.4.2 矿床地质特征
        4.4.3 侵入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4.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4.5 成矿年代学研究
        4.4.6 成矿作用研究
第5章 区域成矿规律
    5.1 成矿地质条件
        5.1.1 地层条件
        5.1.2 构造条件
        5.1.3 岩浆岩条件
    5.2 矿床类型与空间分布
        5.2.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2.2 斑岩型矿床
        5.2.3 矽卡岩型-中高温热液脉型矿床
    5.3 成矿时代、构造背景与成矿模式
        5.3.1 成矿时代划分
        5.3.2 构造背景与动力学模型
    5.4 矿床区域保存条件及矿床空间分布
        5.4.1 昆中南带保存条件
        5.4.2 昆中北带保存条件
    5.5 找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5.5.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
        5.5.2 岩浆热液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
结论
参考文献
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西南天山巴什苏洪稀有稀土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成矿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矿区地质背景
2 地质特征
    2.1 巴什苏洪杂岩体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2.3 矿化、矿体及矿石特征
3 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分析
    3.1 控矿因素
    3.2 找矿标志
4 结论

(9)中国及境外天山铅锌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2 天山构造演化与重要铅锌成矿环境
    2.1 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
    2.2 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岛弧
    2.3 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
    2.4 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
3 重要铅锌矿床与成矿系统
    3.1 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铅锌成矿系统
        3.1.1 哈萨克斯坦Tekeli铅锌矿床
        3.1.2 中国新疆托克赛铅锌矿床
        3.1.3 中国新疆哈尔达坂铅锌矿床
    3.2 古生代增生岛弧铅锌成矿系统
        3.2.1 乌兹别克斯坦Kurgashinkan铅锌矿床
        3.2.2 中国新疆阿尔恰勒铅锌矿床
        3.2.3 中国新疆阿齐山铅锌矿床
    3.3 晚古生代碰撞造山铅锌成矿系统
        3.3.1 乌兹别克斯坦Uchkulach铅锌矿床
        3.3.2 中国新疆霍什布拉克铅锌矿床
    3.4 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铅锌成矿系统
4 讨 论
    4.1 天山构造演化与铅锌成矿过程
        4.1.1 古陆边缘裂陷盆地环境铅锌成矿
        4.1.2 洋-陆俯冲增生岛弧环境铅锌成矿
        4.1.3 陆-陆碰撞造山环境铅锌成矿
        4.1.4 山前/山间盆地环境Zn-Pb成矿
    4.2 天山地区铅锌成矿特点
    4.3 天山地区铅锌找矿突破方向
5 结 语

(10)中国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时空分布与成矿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碳酸岩型稀土矿床的资源概况和时空分布
    1.1 白云鄂博-狼山稀土矿带
    1.2 东秦岭-大别稀土成矿带
    1.3 山东莱芜-淄博-微山稀土成矿带
    1.4 新生代四川冕宁-德昌稀土成矿带
2 成矿岩浆起源、演化及金属富集机理
3 成矿流体特征和矿质迁移与沉淀
4 结论

四、塔里木盆地北缘碱性岩型稀有稀土矿床(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阿图什苏洪东碱性花岗岩型铌钽富矿脉的发现及意义[J]. 余元军,万建领,闫佐,陈奎. 地质学刊, 2021(03)
  • [2]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矿产研究与找矿实践70年历程——回顾与启示[J]. 杨岳清,王登红,孙艳,赵芝,刘善宝,王成辉,郭维明. 矿床地质, 2021(04)
  • [3]新疆巴什苏洪稀有矿床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 蔡厚安,李顺庭,刘增仁,杨自安. 矿产与地质, 2021(04)
  • [4]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二叠纪壳源型碳酸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 程小鑫,吴鸿翔,黄伟康,陈汉林,林秀斌,朱孔阳,李磐,章凤奇. 岩石学报, 2021(08)
  • [5]新疆西南天山哈拉峻地区富碱花岗岩稀有金属含矿性研究——以巴什苏洪岩体为例[J]. 肖昱,李顺庭,任经武,叶雷,余子昌,杨艳绪,刘志强,张磊. 矿产勘查, 2021(07)
  • [6]新疆巴什苏洪地区稀有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J]. 蔡厚安,侯朝勇,张文杰,裴森龙,肖文进. 矿产与地质, 2021(03)
  • [7]青海东昆仑西段卡尔却卡-阿克楚克赛地区镍、铜成矿作用研究[D]. 赵拓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8]西南天山巴什苏洪稀有稀土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研究[J]. 蔡厚安,李顺庭,刘增仁,侯朝勇,裴森龙. 地质与勘探, 2021(03)
  • [9]中国及境外天山铅锌成矿作用与找矿方向[J]. 高荣臻,薛春纪,满荣浩,代俊峰,赵晓波,赵云,亚夏尔·亚力坤,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莫宣学.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01)
  • [10]中国碳酸岩型稀土矿床:时空分布与成矿过程[J]. 谢玉玲,夏加明,崔凯,曲云伟,梁培,钟日晨. 科学通报, 2020(33)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北缘碱岩型稀土矿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