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设计输送能力与容量的关系

分析设计输送能力与容量的关系

一、浅析设计输送能力与运量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扈峰[1](2021)在《带式输送机安全运行校核及动态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带式输送机作为散料运输的主要装备,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随着运速、长度、动量的不断增加,其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由于带式输送机一般在完成设计选型后直接进行生产使用,后期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由于设计能力不足、安装问题、维护问题导致发生断轴、断带等一系列事故。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仿真研究与现场工程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以某矿主斜井上运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输送机设计、关键部件静力学、动态特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针对带式输送机安全的研究体系,对保障带式输送机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对带式输送机的设计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带式输送机进行设计选型的校核,校核参数包括输送量、带宽、驱动电机功率、输送带强度、张紧行程、逆止力矩、制动力矩等,将校核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比对,并根据对比结果对差异进行分析。同时进行了带式输送机绿色化设计,通过机架与桁架一体化设计实现结构轻量化,通过胶带翻转装置实现运输线路洁净化,保障了带式输送机的绿色运行。对带式输送机机头处的各关键部件进行静力学分析,建立了整机的三维模型,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探究了2000t/h、2500t/h、2800t/h三种不同运量下滚筒、轴、胶带及机架的应力分布规律、位移情况及结构的危险区域,同时进行了应力校核,确保各部件的安全性。对输送带的静、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选取Kelvin-Voigt模型来对输送带进行等效研究,并建立了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方程,为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分析了带式输送机常见的五种理想启动曲线,并在AMESim软件中建立了上运带式输送机的动力学仿真模型,探究不同启动方式下机头位置的输送带加速度及张力情况,得出S型启动方式是较优的启动方式。同时分析了不同启动时间下机头位置的张力情况,得出120s是较优的启动时间,对带式输送机的启动控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最后在ANSYS Workbench软件中对带式输送机的机架部分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其前六阶的固有频率及对应的振型情况,分析得出机架容易发生振动位移的部位;同时在带式输送机机头位置搭建实验台,对不同工况下的滚筒振动信号进行采集并进行频谱分析,得出导致振动的主要频率。

付建军[2](2021)在《考虑能耗因素的煤运重载铁路重空列协同组织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煤运铁路在我国能源运输布局的作用举足轻重。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煤运重载铁路的运输组织目标已由原来的“挖潜扩能”向“提质增效”转变,考虑能耗因素条件下重空列运输组织方案优化研究已成为铁路行业内重点关注的问题。论文通过现场调查和数据挖掘,分析煤运重载铁路线路能耗与大小列车开行比例、线路输送能力等之间的作用关系,对考虑能耗因素的煤运重载铁路运输组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1)利用列车LKJ(列车运行监控装置)安全防护数据,挖掘提取列车速度、距离、时间和运行状态,与平纵断面数据形成时间序列数据结构,为列车运行工况探测提供数据基础。根据列车LKJ数据中的列车风压、发动机转速等参数,分析列车运行状态,探测列车运行工况,并利用卡尔曼滤波技术对工况分段中的噪声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运用功能原理设计不同牵引工况下的能耗计算方法,通过数据拟合技术,获得基于高斯分布的煤运重载铁路能耗标准高维表。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大列在间距较小或坡度较大的区间会产生更多的能耗,压缩大列的发车间隔可能造成能耗的增大。(2)在分析总结煤运重载铁路与普通铁路线路运输组织特征差异的基础上,利用煤运通道以“列”进行车流组织的特性,将其运输组织过程转化为基于时空网络的网络流问题。考虑线路区间通过能力、车站装卸能力、组合拆解能力以及不同列车在组合站作业的接续时间约束下,以列车牵引及调车过程的能耗作为目标函数的重要子项,构建模型算法。设计算例对不同目标导向的重列运输组织方案优化,得出了一系列分析结果。结果揭示了能耗、大小列比和运输时间占用要素间的相互约束与依赖关系,间接地反映了能耗、列车结构和能力利用的关系,验证了铁路运营实践中的经验认识,进一步推动经验认识向理论成果转化,并为后续的空重列协同优化奠定了基础。(3)以重列方案为输入,对考虑能耗因素的空列运输组织问题进行研究,与重列运输组织优化问题研究成果共同形成重空列方案分阶段编制理论。进一步考虑重列方案给定下空列方案接续的局限性,在获取每支OD流的服务列车链的基础上,增设列车在出发站或到达站进行时间调整的相关约束(如服务同一支OD流列车的时间调整量应保持一致),构建重列列车发/到时间可调整下的空列优化模型。设计算例对不同能耗结构和不同参变量下的空列运输组织方案优化,对重列时间调整后的空列方案指标变化进行分析,揭示了能耗参数、列车开行结构、车底数量之间的作用规律。(4)考虑空列与重列的相伴相生关系,对能耗因素影响下能力富余条件(固定需求)下的重空列协同运输组织、能力紧张条件(弹性需求)下的重空列协同运输组织等两个运输组织问题进行研究。针对问题的具体特征,考虑重空列车的时空接续关系、空列供给方案对距离、时间以及能耗费用的影响程度等因素,以网络流理论为基础分别建立运输组织优化模型。设计基于自适应的遗传算法并进行求解和算例分析。设计算例对固定需求条件下不同能耗参数对重空列运输组织协同优化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能耗参数结构对列车开行结构和铁路机车车辆资源的影响程度。构建算例对弹性需求下重空列运输组织协同优化结果进行分析,揭示了能耗参数对列车开行结构、车底数量以及输送能力的作用规律。(5)以包神线、新准线、神朔线、大准线及准池线为案例路网,在梳理各线路不同类型车站的装卸能力、组合分解站能力以及区段通过能力基础上,将现有的货运需求数据作为已知的需求量,分别基于能力富余条件(固定需求)下和能力紧张条件(弹性需求)下的重空列协同运输组织优化模型,利用自适应遗传算法求解。将获得的优化方案与实际方案从消耗的能耗量、运输费用和重空列“列接续时间”成本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所构建模型的可行性和所设计算法的有效性。

钱名军[3](2020)在《基于协整理论的铁路运输系统规模测算及协调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运输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开放、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该系统以国民经济大系统运转所产生的客货运输需求量为驱动,通过运输组织管理部门科学调配机车车辆等移动设备资源,将客流、货流合理地组织形成列车流,再依托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固定设施,由多部门彼此配合、协同联动共同完成旅客与货物的空间位移。由此可以看出,铁路运输系统的铁路网运营里程、机车车辆保有量只有与客货运输需求量保持规模适度匹配、能力均衡协调,才能充分发挥出铁路运输系统的整体运输服务效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了改善交通运输环境、提高铁路运输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我国铁路运输系统的发展规模和运营质量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需要运用科学方法理清铁路客货运量规模、铁路网运营里程规模和机车车辆保有量规模三者之间的量化匹配关系,有效评价三者之间的协调匹配效果。从而确保铁路系统整体运输服务能力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基本适应,也为铁路交通部门编制铁路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制定机车车辆购置计划和运用计划等提供决策参考。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复杂系统理论、协整理论等对铁路运输系统的复杂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相互关联、彼此协同的运输组织管理子系统、物理网子系统和客货车流子系统三部分;运用协整理论及相关模型分别对反映这三个子系统规模的客货运量规模、铁路网运营里程规模和机车车辆保有量规模等三个表征指标进行建模测算,以期建立三个规模数值之间科学合理的量化计算关系;并基于铁路系统运输能力供需匹配协调性思想对三个子系统间的规模匹配效果和协调发展质量进行量化评价与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铁路运输系统存在多主体、多层级、彼此异构又相互嵌套的复杂结构与功能,将其划分为相互关联、彼此协同的运输组织管理子系统、铁路网子系统和客货车流子系统三部分,便于清晰准确地描述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协同匹配关系。在论述各子系统的复杂特性及其与国民经济大系统之间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对铁路运输系统的规模内涵、协调性内涵进行了界定,为后续的研究建模与评价分析做好铺垫。(2)鉴于铁路客货运量规模在铁路运输系统规模问题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综合运用季节模型和波动模型分别对其进行建模预测。先运用季节分解算法或HP滤波对客货运量时间序列的特征分量进行分解、提取,并结合各分量序列所呈现出的趋势性、周期性和随机波动性特征,选用基于协整理论的SARIMA季节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定阶建模;再对所建立的SARIMA基础模型残差进行ARCH效应检验,确定其存在异方差效应后运用GRACH或ARCH异方差波动模型对残差建模;最后通过算例对所构建的客货运量融合预测模型进行预测精度和测算效果实证检验与对比分析。(3)根据国民经济大系统与铁路运输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综合运用Granger动态因果关系协整检验与NARX非线性自回归动态神经网络对铁路网运营里程的合理规模进行测算。通过Granger检验筛选出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全社会客货运输量、铁路运输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铁路运输系统内部的运营技术和组织效率等7项对铁路网运营里程规模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影响变量,作为NARX神经网络模型的外部输入变量对铁路网运营里程规模进行测算。并将测算结果与铁路网里程规划值、BP神经网络测算值、NAR无外部输入神经网络测算值等进行综合对比、检验。(4)综合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分别得到影响铁路客货车保有量的关键解释变量。并根据变量序列的单整性特征,分别选用基于Johansen协整检验的ARDL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VECM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构建铁路客车保有量、铁路货车保有量测算模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得到准确可行的客货车保有量测算公式。并对相应模型的测算精度进行验证分析。(5)结合铁路运输系统三个子系统间宏观规模总量上的均衡匹配性以及内部微观分布结构上的彼此协调性,有针对性地将铁路网货车承载系数、铁路系统承认车比例、铁路网区段通过能力负荷系数这三项指标作为铁路系统运输能力的供需规模匹配协调性的量化评价指标。并通过设计相应算例,验证了这三个指标在计算方法上的可行性和评价分析上的有效性。总的来说,本论文将对铁路运输系统的发展建设规划和运营组织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客货运量规模、铁路网运营里程规模与机车车辆设备保有量这三方面问题置于统一的系统框架下,运用协整理论、NARX神经网络及其他技术方法,从系统规模匹配协调的角度研究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影响机理,准确刻画出彼此间的规模匹配关系,并对其匹配协调效果进行科学评价。有助于铁路交通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客货运量计划、铁路网发展规划和机车车辆购置计划,使铁路系统的建设规模与发展质量更加适应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发挥铁路运输的骨干优势作用,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李鹏[4](2020)在《开关磁阻电机带式运输机调速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开关磁阻电机利用转子磁阻不均匀产生转矩,即“磁阻最小原理”进行工作,它具结构简单、调整范围宽、调速性能优异、启动电流小、在宽范围内调速时均有较高效率、系统可靠性高等优点。带式输送机是常见的物料运输装置,其具有应用范围广、可靠性强的优点。在带式输送机运行时频繁的需要速度调节和高转矩大重载启动,本文通过将开关磁阻电机应用于带式输送机,采用模糊控制和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使带式输送机具有宽范围调速和高可靠性的性能。开关磁阻电机的调速问题在不同应用场合具有很多不同的控制方法,本文介绍了开关磁阻电机结构和原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同时分析带式输送机的运量和速度度匹配的关系,从而选择一种模糊控制和变论域自适应模糊控制的方法。由于开关磁阻电机转子极存在着显着的边缘效应和高度局部饱和引起整个磁路的高度非线性,同时相电感是电流和转子位置角的非线性函数,开关磁阻电机无法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所以采用模糊PID控制的方法。考虑到实际系统中存在不确定的外部干扰,模糊控制的方法自适应能力有限,所以结合变论域理论设计变论域模糊控制PID控制,提高开关磁阻电机调速控制性能。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三相6/4极开关磁阻电机,通过MATLAB/SIMULLINK平台,设置电机运行条件及相关参数,对变论域模糊控制的调速方法进行了仿真。同时搭建了TMS320F28335为控制芯片的开关磁阻电机调速实验平台,采用LabVIEW虚拟仪器实现上位机程序。结合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结合变论域模糊控制调速方法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刘宝军[5](2020)在《矿井带式输送机能耗优化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推动全社会开展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为热点的话题。带式输送机作为煤矿生产的主要运输设备,由于煤矿地质条件的限制和煤矿生产的不均衡性,带式输送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未能达到稳定状态,当输送量减小时,带式输送机仍维持较高的运行速度,这样不仅造成煤矿生产电能的浪费,而且增加了设备的机械磨损。因此,研究矿井带式输送机能耗优化控制系统对减少煤矿生产成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本文以矿井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带式输送机和节能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带式输送机能耗优化控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带式输送机总体结构和基本原理分析,计算了带式输送机的运行阻力和功率,得出带速与煤流量是影响带式输送机功率消耗的主要因素,并且研究了其带速与煤流量匹配原理。根据煤矿现场实际生产情况建立了带式输送机煤流量、带速和功耗的BP神经网络能耗优化模型,运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该模型参数优化,得到煤流量与带速之间的最优匹配关系,对皮带运行速度进行能耗优化控制。设计了基于PLC的模糊控制器,可以根据煤流量大小自动调节皮带运行速度,实现带式输送机的智能控制。对矿井带式输送机能耗优化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通过WinCC上位机软件与PLC建立通讯连接,实现带式输送机远程控制和运行状态实时监控。选取某煤矿生产中的具体参数,分析了其带式输送机的节能效果。本文通过对矿井带式输送机能耗优化控制系统研究,实现了带式输送机的节能高效运行,并且减小了设备的机械磨损,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煤矿安全高效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和理论研究价值。

陈广宇[6](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与评价研究 ——以ZS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和人口不断扩大,为了解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我国各大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制式选择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重要环节。2015年10月,ZS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通过省住房和建设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并获得市政府批准。根据专家的评价意见和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制式的选择仍然需要进一步论证补充。因此,有必要为ZS市选择一种符合客运量需求、经济适用等条件的城市轨道交通制式,促进ZS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提供理论方法和决策参考。首先,从适应性分析的角度对ZS市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范围进行约简。在对目前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等七大类城市轨道交通制式进行应用情况分析的基础上,从ZS市社会经济发展、地质条件、交通线网规划、客流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适应性分析,通过对运输能力和系统特点的比较分析,得到ZS市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可在跨座式单轨与地铁B型车中选择。然后,从决策角度对ZS市城市轨道交通制式进行选择。确定出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是典型的MCDM(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问题,根据决策思路和原则,从技术、服务、成本、环境四个方面建立ZS市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决策模型,并确定了模型约束条件。对技术可靠性、服务需求、工程经济、城市环境影响四个决策指标进行数据采集和决策分析,得到跨坐式单轨更适合ZS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制式选择。最后,从评价角度对ZS市城市轨道交通制式进行选择。根据系统性、科学可靠性、典型代表性等原则,根据决策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群组G2分析法,通过确定唯一参照物解决了层次分析法方法中两两比较法构造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问题,验证肯德尔一致性后确定各指标所占比例。再结合TOPSIS评价法,完成不同制式方案相对优劣的比较,同时得到跨坐式单轨更适合ZS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制式选择。

仲健[7](2020)在《基于多级吸附-再生双流化床的连续脱碳热态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使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燃煤电厂作为最大的CO2排放源,发展与其工艺特性相适应的CO2捕集技术刻不容缓。在众多CO2捕集技术路线中,碱金属基固体吸附剂干法捕集CO2技术凭借其再生能耗低、对设备无腐蚀、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成为脱碳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目前基于该技术的各类连续脱碳再生系统的设计仍不理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碱金属基脱碳技术的商业化进程。针对该问题,本文自行设计并搭建了多级吸附再生双流化床连续脱碳系统,吸附反应器采用双级串行鼓泡床-输运床叠式布置,在满足高传热传质速率和持续反应动力的基础上,兼顾了气固接触时间和吸附剂循环流率的独立可调。本文在掌握系统内气固流动特性调控方法的基础上,探明了各操作参数对脱碳效率的影响规律,在遴选出最佳工况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时间连续脱碳再生试验,评估了系统稳定性及吸附剂耐磨损性。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如下:利用K2CO3/Al2O3吸附剂研究了该系统的物料循环特性,考察了松动风流化数、返料风流化数及吸附床鼓泡段床层高度对返料器返料量的影响;各主要因素对物料输运稳定性和物料输运量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对于U型返料器,在返料室处于正常流化状态时,返料量对返料风的变化并不敏感;松动风对返料量的调节窗口更宽,未达到返料阀最大返料量时,返料量随松动风量的增大呈线性增加,但当返料量达到最大值后,返料量会随松动风量的增大而降低。返料阀出口鼓泡床静止床高的增加会对其返料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级间返料器,增加第二级鼓泡床静止床高基本不会提升其返料量。当第一级鼓泡床静止床高固定,提高第二级鼓泡床静止床高不会影响物料输运的稳定性;吸附床总静止床高及中心风气速的增加均能有效提高物料的输运量,但中心风气速调节范围更宽。中心风卷吸流化风量随总静止床高和鼓泡段流化数的增大逐渐增加,同时增长幅度也在不断变大;中心风卷吸流化风量随中心风量的增大呈线性增加。基于K2CO3/Al2O3吸附剂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系统连续脱碳特性的影响规律。系统考察了静止床高配比、吸附剂循环流率、吸附温度、再生工况、烟气中初始水蒸气浓度及水蒸气的级间补充对系统脱碳能力的影响。发现第一级鼓泡床是吸附系统最主要的脱碳反应区,受反应气氛的影响第二级鼓泡床的脱碳能力较弱,而输运段几乎没有CO2捕集能力仅起到物料输送的作用。系统脱碳能力随着第一级鼓泡床静止床高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床高达到50cm时,系统及第一级鼓泡床的脱碳能力达到平台。系统的脱碳效率随着循环流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吸附剂的动态吸附容量足够低使得吸附反应主要发生在表面反应控制阶段时,继续提高循环流率对系统脱碳效率的提升有限。相较于传统的单流型吸附床,本文的新型耦合反应器具有较宽的吸附温度窗口,在60-100°C吸附温度范围内系统的脱碳效率均维持在80%。随着再生温度从150°C提升至350°C,系统的脱碳效率在空气和CO2再生气氛下均有所提升,且再生温度在200°C以上时CO2气氛再生对系统脱碳能力的抑制作用很弱,但受到失活吸附剂不完全再生的影响,再生温度为150°C时系统的脱碳能力在CO2气氛下显着降低。系统脱碳能力受烟气中初始水蒸气浓度的影响显着,随着水蒸气浓度的升高而提升,但第二级鼓泡床的脱碳能力并未随之增强。采用级间补充水蒸气的方式可以有效激发二级的脱碳能力,而第一级鼓泡床受益于水蒸气预处理的作用,其脱碳能力也有所增强,系统及第一级鼓泡床的脱碳能力均随着级间水蒸气补充量的提升而增加。级间补充水蒸气有效降低了系统对烟气中初始水蒸气浓度的依赖,且采用分级补水的方式能更有效的提高K2CO3的吸附转化率,从而提升系统的脱碳能力。CO2气氛再生采用级间补充水蒸气方式时,受益于吸附剂反应活性的提升,再生温度可降至200°C。优选3个工况在纯CO2再生气氛下进行了24小时连续循环脱碳再生试验。当不采用级间补充水蒸气方式时,系统的瞬时脱碳效率存在较大波动其平均值为81%;当级间补充水蒸气0.4 Nm3/h时,系统的平均脱碳效率提升至93%且瞬时值的波动显着减弱,尽管随后提升水蒸气补充量至0.6Nm3/h可以取得95%的平均脱碳效率,但过量水蒸气的补充会导致颗粒团聚结块加剧使得系统流化不畅而停炉。24小时连续运行期间,再生床出口平均CO2纯度高于98%,保证了后续CO2封存和利用的可行性。24小时连续运行反应前后吸附剂颗粒粒径仅从294.5μm降至285.4μm,体现出优异的抗磨损特性,不同时间段吸附剂样品的氮吸附和孔径分布曲线差别不大,表明吸附剂维持了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喻振杰[8](2020)在《基于自适应调速的带式输送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煤矿运输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带式输送机承担着煤矿井下原煤开采运输的主要任务。随着工业制造与智能控制技术的不断优化升级,带式输送机逐渐朝着智能化、信息化、节能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以鹤煤九矿井下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运行效率低、安全性能差、电能损耗严重等突出问题,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自适应调速的带式输送机智能控制系统,以满足煤矿行业现代化生产建设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需求。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从带式输送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出发,对影响带式输送机功耗的因素进行探析。为确保带式输送机平稳无冲击的启动,结合四种常见加速度启动曲线的对比分析,提出了“S”型启动曲线,可有效降低设备启动时受到的载荷和冲击。针对带式输送机带速与运量不匹配造成能源浪费、运行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构建带速与运量合理匹配的优化模型,满足了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控制要求。(2)带式输送机在运输过程中大多采用恒速运转,这种情况导致输送机长期处于轻载、空载状态,而电机仍以额定功率运行,会造成电能的严重浪费。针对此类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APSO-T-S模糊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调速控制策略。该策略将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利用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对模糊神经网络进行优化,提高寻优精度与效率,减少算法迭代优化所需时间。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3)通过对带式输送机多电机驱动功率不平衡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以电流平均值作为功率调节参考依据的多电机控制策略。该策略利用电机电流与平均值的差值对输出扭矩进行调节,以实现电机功率的合理分配。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具有节能优化的显着功效。(4)依据鹤煤九矿的运输现状和控制需求,对矿井带式输送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工作。硬件系统以PLC作为控制核心,实现了带式输送机的集中控制、安全保护、视频监测等功能。软件系统使用i FIX组态软件,实现了带式输送机的数据采集、信息处理、故障预警等功能。现场联试结果表明,软硬件系统的搭建与配合能够提升矿井带式输送机的智能化管理水平。该论文有图46幅,表14个,参考文献82篇。

李竹君[9](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客货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对外交通需求的迅猛增长和机场枢纽的高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因其绿色、高效、准时性高等特点成为接驳机场的重要方式。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根据其功能定位,可分为兼顾接驳和通勤功能的复合型机场线和仅服务接驳客流的专用机场线。本文针对复合型机场线,综合接驳客流和通勤客流需求,研究了结合考虑发车间隔和停站时间的快慢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针对专用机场线,从提升机场线运营效益角度,提出了机场线货运服务增值方案,研究了客货共运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比分析了复合型机场线和专用机场线的线路、客流和开行方案特点,提出了复合型机场线采用快慢车模式和专用机场线引入货运服务的运营组织优化思路。探讨了货运服务可行性评估体系,分析可参考的量化评估指标和相应的关键技术,探讨了可行的货物运输形式。(2)针对复合型机场线,以列车停站方案、越行位置、车站停站时间与快慢车发车间隔为决策变量,考虑乘客的快慢车选择行为,构建了以乘客总旅行时间最小为目标的快慢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通过线性化方法,将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根据模型特性,设计了加速分支定界算法。最后以某城市复合型机场线为案例,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案例结果表明,快慢车模式下乘客总旅行时间比标准站站停模式减少了11.31%。相较于既有研究中仅以列车停站方案为变量和以列车运行时间为目标的优化模型,本文模型考虑了列车停站时间、发车间隔与停站方案的综合设计,更加有效地节省了乘客总旅行时间。所提出的加速分支定界算法能在10h以内得到最优解,求解质量与计算效率均优于线性求解软件。(3)针对专用机场线,在固定客运列车开行方案前提下,探究考虑货运服务的运营效益提升策略。考虑货物的车站仓储、装卸和运输全过程,采用货运专列和客货共载两种货物运输形式,以货运列车编组、停站方案、发车间隔和停站时间为决策变量,以运营企业货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构建机场线货运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通过引入辅助变量,对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以多伦多UP Express线路为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案例结果表明,在1小时的研究时段内,货运利润可达1,210美元。优化后的列车开行方案分别利用1趟货运列车和2趟客运列车运输货物,可满足57.6%的货运需求。与仅考虑单一运输形式下的模型相比,本文模型同时利用客运列车空余空间和线路富余通过能力增开货运列车,能更加高效应对多样化的货运需求,有效提升货运利润。(4)为了更高效地协调客货运服务水平,在不影响客流吸引的前提下,探究客运列车开行方案可调情形下的客货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方法。以客运列车的发车间隔与停站时间和货运列车的编组、停站方案、发车间隔与停站时间为决策变量,构建了以货运利润最大为目标的机场线客货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模型。针对大规模问题,设计了列车迭代法和需求迭代法两种启发式算法。以多伦多UP Express和北京大兴机场线为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有效性。在多伦多UP Express案例中,与固定客运列车方案相比,货运利润由1,210美元增长至2,450美元。优化方案可满足研究时段内100%货运需求。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提升货物运价或降低列车运行成本能有效提升货运利润,但利润对运价更为敏感。提升列车货运容量或装卸效率,增大客运列车发车间隔可微调量,均是进一步提升货运利润的有效方式。在北京大兴机场线案例中,当货单需求规模较大时,列车迭代法和需求迭代法能够分别花费约24小时和0.33小时得到货运利润为42,980元和43,840元的方案,效果优于线性优化软件求解72小时后的优化方案。图42幅,表28个,参考文献143篇。

张沛林[10](2020)在《复杂搬运条件下煤散料与刮板输送机刚散耦合力学效应》文中指出刮板输送机是煤矿综采工作面“三机”之一,是现阶段综采面唯一有效的煤料运输工具,负责将采煤机开采的煤料运离工作面。现有的对刮板输送机的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链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及相关零部件的静力学分析,而对煤料在中部槽中的载荷特性及其对相关部件的受力特性鲜有涉及,实践表明煤料载荷对链传动及中板等部件的磨损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离散元和多体动力学理论使用EDEM和Recur Dyn软件建立刮板输送机的刚散耦合仿真模型,研究了四种不同工况下中部槽中煤料的分布、载荷特性及相关部件的受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中板的磨损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刮板输送机的刚散耦合模型,在转盘式磨粒磨损机上做对比试验验证离散元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仿真和试验中获得的凹槽截面曲线相关系数R最小值为0.9879,煤料对试样在仿真和试验中的推力比值为87%,两个指标表明仿真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试验。(2)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煤料在中部槽中的流动和分布特性,煤料以两节刮板间的区域为单元呈堆状间歇分布,从上山到下山工况两节刮板间的煤料相对向靠近前一节刮板的区域流动,煤料分布更加均匀;槽帮倾斜工况下煤料在槽帮两侧分布不均匀,两侧煤料质量比由倾斜0°的98%变到倾斜10°的74%;煤料运载量的增加需要一个过程,煤料的有效运载量逐渐增大;在煤料堆积工况下,堆积的煤料被逐渐运离,堆积量较大时槽帮运输能力有限,剩余的煤料堆积在中部槽等待运输。(3)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煤料载荷和部件受力特性,煤料载荷在槽帮内存在明显的分布梯度,两节刮板间的区域,在y方向上前半部分煤料平均压缩力是后半部分的19%,在x方向上,两链条间的散料平均压缩力是链条与槽帮之间区域的72%;由上山到下山工况煤料载荷分布更加均匀,载荷最小区域与最大区域的比值由下山5°的9%增加到下山15°的32%;槽帮倾斜工况槽帮两侧的煤料载荷分布不均匀,两侧煤料载荷比由倾斜0°的96%变为倾斜10°时的70%,两条链条拉力分布不均匀;在不同运量工况下,确定了槽帮中的煤料质量流率与载荷最大区域的散料压缩力的线性关系为y=0.57x-45,刮板阻力与煤料运量的二次关系y=0.3162x2-128.8x+15680。(4)针对中板易于磨损的现象,结合煤料的载荷变化特性分析了中板磨损机制,煤料对中板的磨损区域分布按磨损量从大到小依次是:链条链道处、两链道之间、链道槽帮之间。磨损机理为:在链道处煤颗粒易受到异常载荷加剧中板磨损,受挤压颗粒的压缩力是槽帮内所有颗粒平均值的59倍;两链道之间煤颗粒的载荷受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影响,其载荷波动频率是链道与槽帮之间区域的4倍,导致磨损更严重。

二、浅析设计输送能力与运量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设计输送能力与运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带式输送机安全运行校核及动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带式输送机滚筒有限元分析法研究现状
        1.2.2 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带式输送机设计
    2.1 带式输送机设计主要内容
    2.2 带式输送机设计校核
        2.2.1 带式输送机校核背景
        2.2.2 带式输送机校核过程
        2.2.3 带式输送机校核结论
    2.3 带式输送机绿色化设计
        2.3.1 轻量化设计
        2.3.2 运输线路洁净化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带式输送机静力学分析
    3.1 带式输送机三维模型的建立
    3.2 不同运量下的滚筒部件的静力学分析
        3.2.1 运量为2000t/h下的滚筒部件静力学分析
        3.2.2 运量为2500t/h及2800t/h下的滚筒部件静力学分析
    3.3 不同运量下的机架静力学分析
        3.3.1 运量为2000t/h下的机架仿真分析
        3.3.2 运量为2500t/h及2800t/h下的机架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分析
    4.1 输送带特性与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方程
        4.1.1 输送带特性
        4.1.2 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方程
    4.2 带式输送机模型建立
        4.2.1 带式输送机模型参数计算
        4.2.2 带式输送机理想启动曲线参数
    4.3 带式输送机启动动态分析
        4.3.1 不同启动方式下的输送带加速度分析
        4.3.2 不同启动方式下的张力分析
        4.3.3 不启动时间下的张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带式输送机模态与振动分析
    5.1 带式输送机机架模态分析
        5.1.1 模态分析基础理论
        5.1.2 卸载滚筒机架模态分析
        5.1.3 机头主体机架模态分析
    5.2 滚筒振动实验
        5.2.1 实验方案
        5.2.2 实验过程
        5.2.3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考虑能耗因素的煤运重载铁路重空列协同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铁路煤运重载铁路运输组织优化相关
        1.2.2 铁路运输组织节能降耗相关研究
        1.2.3 现存问题和研究趋势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基于数据挖掘的煤运重载铁路能耗标准测算方法研究
    2.1 能耗标准测算思路
    2.2 基于牵引工况数据的能耗测算流程
    2.3 数据结构设计与有效数据提取
    2.4 基于列车状态的牵引工况探测
        2.4.1 牵引工况数学描述
        2.4.2 牵引工况探测方法
    2.5 牵引工况数据噪声清洗
    2.6 基于牵引工况探测的能耗测度
    2.7 煤运重载铁路能耗标准高维表设计
        2.7.1 多维度的能耗高斯分布模型
        2.7.2 高维表拟合准则与样例
        2.7.3 维度与能耗关系简析
    2.8 本章小结
3 考虑能耗因素的煤运重载铁路重列运输组织优化
    3.1 建模思路
    3.2 重列方案优化模型
        3.2.1 模型参数定义
        3.2.2 目标函数
        3.2.3 约束条件
    3.3 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框架的模型求解
        3.3.1 模型特点分析与算法设计
        3.3.2 算法实现
    3.4 算例分析
        3.4.1 案例介绍
        3.4.2 算法参数取值试验分析
        3.4.3 算法有效性验证和效率分析
        3.4.4 运输组织重要参数灵敏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能耗因素的煤运重载铁路空列运输组织优化
    4.1 空列调配问题描述
    4.2 重列方案确定条件下的煤运重载铁路空列优化模型
        4.2.1 参数定义
        4.2.2 目标函数
        4.2.3 约束条件
    4.3 重列到发时间可调整条件下的煤运重载铁路空列优化模型
        4.3.1 参数定义
        4.3.2 目标函数
        4.3.3 约束条件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说明
        4.4.2 求解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成网条件下考虑能耗因素的煤运重载铁路重空协同优化
    5.1 成网条件下重空列运输组织分析
        5.1.1 重空协同优化问题描述
        5.1.2 不同运输条件运输组织特点和优化方向
    5.2 能力富余条件下重空列协同优化模型
        5.2.1 参数定义
        5.2.2 目标函数
        5.2.3 约束条件
    5.3 能力紧张条件下重空列协同优化模型
    5.4 重空协同优化求解算法
        5.4.1 模型特点与求解难点
        5.4.2 基于帕累托前沿的遗传算法设计与实现
    5.5 算例分析
        5.5.1 算例介绍
        5.5.2 算例求解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
    6.1 案例背景
    6.2 基础数据与参数
        6.2.1 案例基础数据
        6.2.2 模型参数选取
    6.3 能力富余条件下的重空列协同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6.3.1 优化方案结果
        6.3.2 优化指标对比
    6.4 能力紧张条件下的重空列协同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6.4.1 优化方案结果
        6.4.2 优化指标对比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遗传算法调参过程
    附录B 第四章算例优化结果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协整理论的铁路运输系统规模测算及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铁路系统发展规模问题研究现状
        1.2.2 铁路系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现状
        1.2.3 协整理论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2 论文章节及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铁路运输系统的复杂特性分析
    2.1 铁路运输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复杂性分析
        2.1.1 铁路运输组织管理子系统的复杂性
        2.1.2 铁路网子系统的复杂性
        2.1.3 铁路客货车流子系统的复杂性
    2.2 铁路运输系统的规模及协调性内涵分析
        2.2.1 铁路运输系统的规模内涵
        2.2.2 铁路运输系统协调性内涵
        2.2.3 铁路运输系统规模及协调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季节模型与波动模型的铁路客货运量预测研究
    3.1 预测模型与方法
        3.1.1 SARIMA季节时间序列模型
        3.1.2 ARCH(q)波动模型
        3.1.3 GARCH(1,1)波动模型
        3.1.4 季节分解算法
        3.1.5 HP滤波方法
    3.2 基于季节分解和SARIMA-GARCH融合模型的铁路客运量预测
        3.2.1 铁路客运量序列季节分解及特征分析
        3.2.2 SARIMA-GARCH预测模型构建
        3.2.3 SARIMA-GARCH模型稳定性检验
        3.2.4 预测精度对比及性能评价
    3.3 基于HP滤波和AR-SARIMA-ARCH融合模型的铁路货运量预测
        3.3.1 铁路货运量序列HP滤波及特征分析
        3.3.2 波动分量SARIMA-ARCH预测模型构建
        3.3.3 SARIMA-ARCH模型稳定性检验
        3.3.4 趋势分量AR预测模型构建
        3.3.5 预测精度对比及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Granger协整检验和NARX动态神经网络的铁路网规模测算研究
    4.1 影响铁路网规模的特征变量筛选
        4.1.1 铁路网规模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4.1.2 影响因素的互信息值筛选
        4.1.3 影响因素的Granger动态相关性检验
    4.2 基于NARX动态神经网络的铁路网规模测算模型构建
        4.2.1 NARX动态神经网络原理
        4.2.2 NARX神经网络结构参数确定
    4.3 铁路网规模测算实例
        4.3.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4.3.2 NARX网络训练与效果分析
        4.3.3 模型测算性能检验与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变量协整关系模型的铁路客货车保有量测算研究
    5.1 基于多变量协整和ARDL模型的铁路客车保有量测算
        5.1.1 客车保有量测算模型自变量筛选
        5.1.2 基于多变量协整的ARDL预测模型
        5.1.3 铁路客车保有量测算模型构建
        5.1.4 模型测算性能评价及结果验证
    5.2 基于多变量协整和ECM模型的铁路货车保有量测算
        5.2.1 货车保有量测算模型自变量筛选
        5.2.2 基于多变量协整的ECM预测模型
        5.2.3 铁路货车保有量测算模型构建
        5.2.4 模型测算性能评价及结果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铁路运输系统规模匹配协调性研究
    6.1 铁路系统规模匹配协调关系分析
    6.2 铁路系统规模匹配协调性评价指标
        6.2.1 铁路网货车承载系数
        6.2.2 承认车比例
        6.2.3 铁路网区段通过能力负荷系数
    6.3 算例
        6.3.1 铁路网结构及相关数据说明
        6.3.2 规模匹配协调性指标计算与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总结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开关磁阻电机带式运输机调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带式输送机机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1.2.2 开关磁阻电机调速系统在带式输送机中的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带式输送机运行特性
    2.1 带式输送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2 带式输送机基本模型分析
    2.3 带速与运量的匹配
    2.4 带式输送机对驱动装置的要求
    2.5 本章小结
3.开关磁阻电机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
    3.1 开关磁阻电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3.2 SRM基本模型
        3.2.1 电路方程
        3.2.2 机械方程
        3.2.3 机电关系方程
    3.3 开关磁阻电机线性模型以及相电流分析
        3.3.1 开关磁阻电机线性模型
        3.3.2 开关磁阻电机线性模型下相电流解析分析
    3.4 开关磁阻电机准线性模型以及转矩的准线性分析
    3.5 功率变换器及开关状态
    3.6 开关磁阻电机调速控制方法分析
    3.7 本章小结
4.变论域模糊控制调速方法设计及仿真
    4.1 直接瞬时转矩控制
        4.1.1 直接瞬时转矩控制方法
        4.1.2 滞环控制策略分析
    4.2 基本模糊控制原理
        4.2.1 模糊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4.3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
    4.4 仿真实验
        4.4.1 系统仿真模型
        4.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实验系统设计与结果分析
    5.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5.2 系统硬件设计
        5.2.1 TMS320F28335芯片简介
        5.2.2 DSP供电电路
        5.2.3 功率变换器
        5.2.4 电流电压信号调理电路
        5.2.5 位置检测
        5.2.6 转矩检测
    5.3 系统软件设计
        5.3.1 系统主程序
        5.3.2 中断服务子程序
        5.3.3 上位机设计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装置
        5.4.2 位置信号检测
        5.4.3 输出三相电压与电流
        5.4.4 变论域模糊PID转速控制
    5.5 本章小结
6.总结及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矿井带式输送机能耗优化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矿井带式输送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矿井带式输送机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2 带式输送机运行阻力与功率消耗因素分析
    2.1 带式输送机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2.1.1 带式输送机的总体结构
        2.1.2 带式输送机的工作原理
    2.2 带式输送机运行阻力分析
    2.3 带式输送机功率消耗分析与计算
        2.3.1 影响带式输送机功率消耗的主要因素
        2.3.2 带式输送机带速与煤流量的匹配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带式输送机能耗优化模型建立与模糊控制器设计
    3.1 神经网络与粒子群算法概述
        3.1.1 神经网络算法概述
        3.1.2 粒子群算法概述
        3.1.3 改进粒子群算法概述
    3.2 带式输送机BP神经网络能耗优化模型的建立
        3.2.1 构建带式输送机BP神经网络能耗优化模型
        3.2.2 粒子群算法对模型参数的优化
        3.2.3 改进粒子群算法对模型参数的优化
    3.3 带式输送机模糊控制器设计
        3.3.1 模糊算法概述
        3.3.2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与原理
        3.3.3 带式输送机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矿井带式输送机控制系统设计
    4.1 概述
        4.1.1 控制系统设计目标
        4.1.2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4.1.3 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4.1.4 控制系统实现功能
    4.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2.1 概述
        4.2.2 PLC控制系统设计
        4.2.3 变频器的控制
        4.2.4 煤流量的监测
        4.2.5 功率的监测
        4.2.6 速度及综合保护传感器
    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3.1 概述
        4.3.2 PLC控制程序设计
        4.3.3 基于WinCC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4.3.4 通讯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矿井带式输送机控制系统调试及节能效果分析
    5.1 矿井带式输送机控制系统的调试
        5.1.1 硬件系统的调试
        5.1.2 软件系统的调试
        5.1.3 能耗优化控制系统的调试
        5.1.4 保护系统的调试
    5.2 上位机界面的调试
        5.2.1 登录界面的调试
        5.2.2 主界面的调试
        5.2.3 历史曲线界面的调试
        5.2.4 报表查询界面的调试
        5.2.5 故障保护界面的调试
        5.2.6 故障记录界面的调试
    5.3 节能效果分析
        5.3.1 电气节能分析
        5.3.2 机械损耗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与评价研究 ——以Z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总结分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ZS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适应性分析
    2.1 城市轨道交通制式与应用情况
        2.1.1 地铁系统
        2.1.2 轻轨系统
        2.1.3 单轨系统
        2.1.4 有轨电车
        2.1.5 磁浮系统
        2.1.6 自动导向轨道系统
        2.1.7 市域快速轨道系统
    2.2 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2.2.1 经济发展规模
        2.2.2 居民收入水平
        2.2.3 产业结构及规模
        2.2.4 人口及岗位分布
    2.3 地质条件适应性分析
        2.3.1 地貌及地质构造
        2.3.2 线路地质条件
        2.3.3 地面及地下工程分析
    2.4 交通线网规划适应性分析
        2.4.1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概况
        2.4.2 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概况
        2.4.3 线路速度目标值比选
    2.5 客流能力适应性分析
    2.6 适应性比较分析
        2.6.1 运输能力比较分析
        2.6.2 系统特点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ZS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决策研究
    3.1 决策思路和原则
        3.1.1 决策思路
        3.1.2 决策模型的目标原则
    3.2 决策模型的建立
    3.3 决策指标数据采集及分析
        3.3.1 技术可靠性
        3.3.2 服务需求
        3.3.3 工程经济性
        3.3.4 城市环境影响
    3.4 决策比较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ZS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评价研究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2 评价指标与含义
    4.2 权重的确定
        4.2.1 群组G2法
        4.2.2 计算过程
    4.3 制式选择评价
        4.3.1 TOPSIS法
        4.3.2 评价步骤
        4.3.3 评价结论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编程代码
致谢

(7)基于多级吸附-再生双流化床的连续脱碳热态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暖的危害
        1.1.2 温室气体排放的应对政策及措施
        1.1.3 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CS)与碱金属基固体吸附剂连续脱碳技术
    1.2 碱金属基固体吸附剂的研究现状
        1.2.1 钾基固体吸附剂
        1.2.2 钠基固体吸附剂
    1.3 基于碱金属基固体吸附剂连续脱碳再生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3.3 前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4 本文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装置、方法与误差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物料
        2.2.1 吸附剂的选取
        2.2.2 吸附剂的制备
    2.3 实验装置
        2.3.1 连续循环脱碳再生实验系统
        2.3.2 小型固定床脱碳系统
        2.3.3 表征测试装置
    2.4 实验原理及方法
        2.4.1 连续循环脱碳再生实验系统工作原理
        2.4.2 冷态物料循环特性实验方法
        2.4.3 热态连续循环脱碳再生实验方法及评价指标
        2.4.4 小型固定床脱碳系统实验方法
    2.5 误差分析
        2.5.1 误差来源及计算方法
        2.5.2 各实验系统误差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续循环脱碳再生系统的设计、搭建与调试
    3.1 引言
    3.2 连续循环脱碳再生系统的主体设计
        3.2.1 耦合吸附反应器
        3.2.2 再生反应器
        3.2.3 旋风分离器
        3.2.4 返料阀
    3.3 连续循环脱碳再生系统的调试
    3.4 连续循环脱碳再生系统调试及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级串行鼓泡床-输运床耦合反应器物料的循环特性
    4.1 引言
    4.2 返料阀的返料特性
        4.2.1 返料风对返料量的影响
        4.2.2 松动风对返料量的影响
        4.2.3 吸附床鼓泡段床层高度对返料量的影响
    4.3 物料的输送特性
        4.3.1 各主要因素对输运稳定性的影响
        4.3.2 各主要因素对物料输运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级串行鼓泡床-输运床耦合反应器脱碳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不同反应条件对系统脱碳特性的影响
        5.2.1 典型工况下的连续脱碳特性分析
        5.2.2 床层高度配比的影响
        5.2.3 吸附剂循环流率的影响
        5.2.4 吸附温度的影响
        5.2.5 再生工况的影响
        5.2.6 烟气中初始水蒸气浓度的影响
    5.3 级间补充水蒸气对系统脱碳特性的影响
        5.3.1 水蒸气补充量的影响
        5.3.2 系统对烟气中初始水蒸气浓度敏感性的影响
        5.3.3 再生温度的影响(CO_2气氛再生)
    5.4 长时间连续循环脱碳特性研究
        5.4.1 系统长时间脱碳表现
        5.4.2 吸附剂长时间脱碳后的结构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与发表的论文

(8)基于自适应调速的带式输送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带式输送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带式输送机启动特性及功率调控原理分析
    2.1 带式输送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2 带式输送机启动特性分析
    2.3 带式输送机功率调控原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带式输送机智能控制策略研究
    3.1 智能控制策略研究基础
    3.2 自适应调速控制策略
    3.3 多电机功率平衡策略
    3.4 本章小结
4 带式输送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4.1 智能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
    4.2 智能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4.3 智能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客货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核心概念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2 相关研究工作综述
    2.1 概述
    2.2 快慢车方案优化方法
        2.2.1 快慢车模式分析
        2.2.2 停站方案优化
        2.2.3 停站方案和时刻表综合优化
    2.3 客货共运方案优化方法
        2.3.1 公交货运方案优化
        2.3.2 地铁货运方案仿真
        2.3.3 铁路客货共运方案优化
        2.3.4 地铁客货共运方案优化
    2.4 既有研究分析评述
3 机场线运营特点和货运服务分析
    3.1 概述
    3.2 机场线分类
    3.3 机场线特点分析
        3.3.1 复合型机场线
        3.3.2 专用机场线
    3.4 专用机场线货运服务可行性评估分析
        3.4.1 评估体系分析
        3.4.2 吸引力评估
        3.4.3 接纳度和综合效益分析
        3.4.4 技术可实施性
    3.5 专用机场线货物运输形式分析
        3.5.1 运营实例分析
        3.5.2 货物运输形式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复合型机场线快慢车开行方案优化
    4.1 概述
    4.2 快慢车问题分析
    4.3 优化模型
        4.3.1 问题描述和基本假设
        4.3.2 变量定义
        4.3.3 模型约束
        4.3.4 目标函数
    4.4 求解方法
        4.4.1 线性化
        4.4.2 加速分支定界算法
    4.5 案例分析
        4.5.1 算例分析
        4.5.2 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固定客车方案下专用机场线货车开行方案优化
    5.1 概述
    5.2 问题描述
    5.3 优化模型
        5.3.1 基本假设和变量定义
        5.3.2 目标函数和模型约束
    5.4 模型线性化
    5.5 案例设计
        5.5.1 基础数据
        5.5.2 案例结果分析
        5.5.3 货物运输形式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专用机场线客货列车开行方案协同优化
    6.1 概述
    6.2 问题描述
    6.3 优化模型
        6.3.1 变量定义
        6.3.2 目标函数和模型约束
    6.4 求解算法
        6.4.1 列车迭代法
        6.4.2 需求迭代法
    6.5 案例分析
        6.5.1 案例1:UP Express
        6.5.2 案例2:北京大兴机场线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复杂搬运条件下煤散料与刮板输送机刚散耦合力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刮板输送机力学问题研究现状
        1.3.2 刮板输送机复杂搬运条件相关研究
        1.3.3 多体动力学及其在矿山机械上的应用
        1.3.4 离散元法及其在矿山机械上的应用
        1.3.5 中板磨损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刮板输送机刚散耦合模型的建立及仿真设计
    2.1 引言
    2.2 基本理论
        2.2.1 离散元理论
        2.2.2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2.3 刚散耦合模型
        2.3.1 耦合原理及其实现
        2.3.2 刮板输送机型号及几何模型
        2.3.3 离散元模型
        2.3.4 多体动力学模型
    2.4 耦合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2.4.1 离散元模型验证
        2.4.2 动力学模型验证
    2.5 复杂搬运条件仿真设计
        2.5.1 搬运条件概述
        2.5.2 仿真具体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工况下中部槽中煤散料的分布特征
    3.1 引言
    3.2 上下山工况
        3.2.1 上山0°工况
        3.2.2 上下山不同角度工况
    3.3 中部槽沿推移方向倾斜工况
        3.3.1 煤料在y轴截面上的分布
        3.3.2 煤料的质量分布
    3.4 不同运量工况
        3.4.1 散料的分布
        3.4.2 中部槽内煤料的有效运输量
    3.5 槽帮局部堆积工况
        3.5.1 煤料的流动和分布
        3.5.2 煤料的质量流率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工况下煤料载荷特性及相关部件的受力特征
    4.1 引言
    4.2 上下山工况
        4.2.1 中部槽煤料的载荷分布
        4.2.2 中板和刮板的受力分析
    4.3 中部槽沿推移方向倾斜工况
        4.3.1 煤料载荷在x方向的分布
        4.3.2 链条受力分析
    4.4 不同运量工况
        4.4.1 煤料载荷与运量的关系
        4.4.2 刮板阻力与煤料运量的关系
    4.5 槽帮局部堆积工况
        4.5.1 堆积处的煤料载荷
        4.5.2 刮板和链条的受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散料与中板的接触力学效应及中板磨损分析
    5.1 引言
    5.2 接触力学理论分析
        5.2.1 煤料与中板的接触形式及接触力
        5.2.2 煤料与中板的接触力学效应
    5.3 中板的磨损及煤散料与中板间的接触力学效应
        5.3.1 中板磨损区域分布及磨损量
        5.3.2 中板磨损原因分析
        5.3.3 中板与煤料的接触力学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浅析设计输送能力与运量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带式输送机安全运行校核及动态特性分析[D]. 扈峰.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考虑能耗因素的煤运重载铁路重空列协同组织优化研究[D]. 付建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协整理论的铁路运输系统规模测算及协调性研究[D]. 钱名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4]开关磁阻电机带式运输机调速方法研究[D]. 李鹏.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矿井带式输送机能耗优化控制系统研究[D]. 刘宝军.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选择与评价研究 ——以ZS市为例[D]. 陈广宇.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7]基于多级吸附-再生双流化床的连续脱碳热态试验研究[D]. 仲健. 东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自适应调速的带式输送机智能控制系统研究[D]. 喻振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9]城市轨道交通机场线客货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D]. 李竹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10]复杂搬运条件下煤散料与刮板输送机刚散耦合力学效应[D]. 张沛林. 太原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  ;  

分析设计输送能力与容量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