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7岁儿童进食行为与气质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徐德勇[1](2021)在《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和血清脑肠肽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目的:通过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影响因素的研究,提高家长对该病的认知,降低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发病率。方法:我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及儿科门诊就诊的122例1-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设为实验组,61例正常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由儿童家属填写统一的问卷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一般情况、分娩方式,是否足月出生、婴儿期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月龄、进食方式、进食时间、是否追着喂或哄着喂、挑食或偏食情况、摄入零食情况、气质类型、血红蛋白、微量元素、家庭经济、喂养人文化程度、教育方法、喂养方法及育儿知识等情况。收集的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的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61例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中,男33例,女28例,年龄(3.19±1.12)岁,体重(13.05±2.10)kg,身高(93.48±9.51)cm,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4.97±1.13)kg/m2。伴有轻、中、重度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者分别11例、6例、2例,伴发育迟缓9例,发育迟缓兼营养不良4例,锌缺乏13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9例。61例健康体检儿童中,男35例,女26例,年龄(3.18±1.21)岁,体重(15.09±2.67)kg,身高(98.26±9.54)cm,BMI(15.57±0.93)kg/m2。两组儿童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人群具有可比性。经统计分析,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BMI值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受气质类型、婴儿期喂养方式、添加辅食月龄、进食时间、是否追着喂(哄着喂)、是否偏食或挑食、摄入零食情况、血红蛋白、微量元素、喂养人群、喂养人文化程度、教育方法、是否强迫进食及是否具有育儿知识这14项因素影响,其中难养型气质、人工喂养、添加辅食晚、进食时间≥40min、追着喂(哄着喂)、偏食或挑食、摄入过多零食、血红蛋白及锌铁含量降低、祖辈喂养、无育儿知识、文化程度低、打骂、强迫进食是小儿厌食症的危险因素。各危险因素在61例厌食症儿童中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无育儿知识(81.97%),强迫进食(57.38%),追着喂或哄着喂(55.74%),进食时间≥40min(54.10%),打骂(47.54%),人工喂养(44.26%),祖辈喂养(44.26%),摄入过多零食(40.98%),小学文化及以下文化(40.98%),偏食、挑食(37.70%),难养型(34.43%)。将厌食症儿童为设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14个影响因素(P<0.05)作为自变量,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婴儿添加辅食越晚、进食时间越长为非器质性厌食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每晚1月添加辅食厌食症的患病率增加6.9倍。结论:1、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受多种因素影响,添加辅食越晚、进食时间越长为非器质性厌食症的独立危险因素。2、不偏食、挑食,科学喂养,及早适时添加辅食,不溺爱孩子,通过耐心、表扬及鼓励孩子进食,为儿童营造良好的进食环境,可降低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患病率。第二部分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血清脑肠肽的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血清脑肠肽水平,探讨该水平变化与厌食症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厌食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第二部分内容以第一部分中能够收集到血清标本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32例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设为实验组,35例正常体检儿童设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胃动素(Motilin,MTL)、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瘦素(Leptin,L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和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的水平。结果:ELISA法检测血清脑肠肽水平显示,非气质性厌食症儿童GAS、MTL和β-EP水平低于正常儿童(P<0.05),Lp、VIP和CCK水平高于正常儿童(P<0.05)。结论: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存在血清脑肠肽的分泌紊乱,脑肠肽的变化与厌食症的发生可能密切相关。
肖述月[2](2021)在《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体格生长状况及饮食行为问题流行情况,探索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儿童营养状况,纠正不正确的饮食和喂养行为,开发适合我国儿童的饮食行为评价和干预工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属于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的一部分。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选取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各2所幼儿园3~6岁儿童纳入研究,总样本量为1741例。2.研究方法于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通过医学体检、实验室检测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现场调查,获得五市城区3~6岁儿童体格生长、营养状况和饮食行为等数据资料。体格生长指标包括身高、坐高、体重,儿童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包括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超重、肥胖和贫血。本文中所指饮食行为包括儿童饮食行为和看护人喂养行为两部分。利用因子分析提取饮食行为分类公因子的方法,将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看护人喂养行为问题分为四种饮食行为和四种喂养行为维度。采用量化记分法,将各项饮食行为维度得分按百分位数划分为Q1(下四分位数)、Q2(中位数)和Q3(上四分位数),把饮食行为维度得分>Q3的定义为有该维度饮食行为问题的组,Q1<饮食行为维度得分<Q3的定义为不能判定有该维度饮食行为问题的组,饮食行为维度得分<Q1的定义为无该维度饮食行为问题的组。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3~6岁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的关系,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五市城区3~6岁各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超过WHO 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考标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5~岁组和5.5~6.0岁组男童身高与WHO参考标准差值最大,超出3.5cm;5.5~6.0岁组女童身高与WHO参考标准差值最大,超出2.5cm;5.5~6.0岁组儿童体重与WHO参考标准差值最大,男童超出2.4kg,女童超出1.5kg。与我国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相比,除4.5~岁组男童身高、体重,5.5~6.0岁组男童体重均值略高于九市调查中同年龄段同性别儿童身高、体重均值外,其余各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低于或等于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测量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本研究发现五市城区3~6岁儿童中,低体重率为0.52%,3~岁组(1.57%)低体重率高于4~岁组和5~6岁组。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09%,3~岁组(2.27%)生长迟缓率高于4~岁组和5~6岁组。儿童消瘦率为1.03%。儿童超重率为3.04%,男童(4.10%)超重率明显高于女童(1.97%)。儿童肥胖率为0.92%,独生子女组(1.45%)肥胖率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组(0.36%)。儿童贫血患病率为4.31%,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组(5.46%)贫血率高于阴道分娩组(3.27%),母亲职业为家务组(6.40%)贫血率高于母亲职业为生产/服务业(4.31%)和事业单位组(0.64%)。3.各年龄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率不同。3~岁、4~岁和5~6岁组儿童存在的饮食行为问题主要有经常只吃自己爱吃的食物(流行率分别为40.73%、47.04%和43.79%),经常拒绝尝试不喜欢的食物(流行率分别为40.56%、39.50%和42.16%)。5~6岁组儿童与3~岁和4~岁组相比,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饭、自己挑选食物、与大人同桌吃饭的比例有所提高。4.各年龄组儿童看护人喂养行为问题流行率不同。3~岁、4~岁和5~6岁组儿童看护人存在的喂养行为问题主要有食物选择和烹调很少征求孩子意见(流行率分别为37.94%、28.19%和23.69%)、经常让孩子尽量多吃一些(流行率分别为22.55%、24.06%和27.45%)。5~6岁组儿童与3~岁和4~岁组相比,吃饭时不需要看护人喂、能对食物选择和烹调提出意见的比例有所提高。5.在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中,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食行为限制(OR=4.720,95%CI:1.406~15.841)是儿童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不良进食习惯(OR=3.644,95%CI:1.006~13.339)是儿童消瘦的危险因素,不良进食习惯(OR=1.503,95%CI:1.003~3.026)、缺乏鼓励健康饮食(OR=2.322,95%CI:1.014~5.315)是儿童超重的危险因素,逼迫喂养(OR=1.961,95%CI:1.074~3.582)是儿童贫血的危险因素。结论1.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身高、坐高、体重均值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高于WHO 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考标准;大部分年龄组男童女童身高、体重均值均低于或等于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标准。2.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问题主要为生长迟缓和超重,对此应有针对性的加强科学喂养指导,帮助儿童树立良好饮食习惯,积极改善儿童营养不良状况。3.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及看护人饮食和喂养行为问题流行率均较高,不仅需要改变儿童饮食行为、促进其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还应加强看护人的喂养知识,提高其营养健康素养。4.不良进食习惯、逼迫喂养、缺乏鼓励健康饮食、饮食行为限制等是影响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的重要因素。看护人应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就餐氛围,增加食物种类,注意烹调方式,尊重孩子的主观进食意愿。
卓子欣[3](2021)在《父母喂养风格对3-6岁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由于随着学前教育健康素养、食育素养的推进,作为食育的行动目标,3—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越来越被聚焦关注,同时儿童生命早期是决定其未来生命健康状况和能力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因此3—6岁儿童健康饮食行为的养成既是食育核心素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健康饮食、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而影响3—6岁儿童饮食行为的最原始生态环境源于家庭。故本研究在国内外儿童饮食行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家庭中父母喂养与儿童饮食之间的关系,考察父母喂养风格对3—6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关系。本研究出发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视角,采用问卷法与访谈法的研究方法。在问卷调查中,通过选取粤东地区三所公立省级幼儿园和佛山一所私立幼儿园的655名幼儿及其主要喂养人(以父母为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CFSQ量表和3—6岁儿童饮食行为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依据分类学中的“要求”和“反应”两维度将喂养风格分成四种风格,调查父母喂养风格和3—6岁儿童饮食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关系。父母喂养风格、3—6岁儿童饮食行为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喂养风格中,父母对3—6岁儿童饮食行为的整体喂养水平处于中等,还有一定上升空间;权威型喂养和顺应型喂养是最主要的喂养风格,分别占五成和三成;各有一成左右喂养人采用独裁型喂养和无关型喂养。在3—6岁儿童饮食行为各个维度中,主动进食能力表现较好,以中班和大班儿童为主占总人数六成;最突出的问题是挑食、外因性进食问题,占三成;其次是食物响应、过饱响应问题,占两成;接近一成半幼儿存在不良进食习惯问题,不足一成幼儿存在情绪性进食问题。在差异性调查结果方面:父母喂养风格在家庭经济资本、性别中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家庭文化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喂养人年龄、不同喂养人中存在显着差异。3—6岁儿童饮食行为部分维度在家庭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儿童性别、年龄和不同喂养人共六个方面,存在显着差异。父母喂养风格、3—6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要求维度与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和主动进食能力共七方面呈正相关;反应维度与挑食、食物响应、外因性进食、主动进食能力共四方面呈正相关,与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情绪性进食共三方面呈负相关;另外,主动进食能力与挑食、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情绪性进食共四方面呈负相关,食物响应与过饱响应呈负相关,说明喂养风格与儿童饮食行为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喂养风格中的要求正向预测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情绪性进食和主动进食能力,反应正向预测挑食、食物响应、外因性进食和主动进食能力,以及反应负向预测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和情绪性进食。通过对上述研究的结果进行归纳与分析,本文获得如下研究结论:独裁型喂养下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情绪性进食问题最严重,这主要是由高要求中的指导性行为如暗示、追喂、催促、教训或乞求等方式引起的。无关型喂养下虽然饮食行为问题较轻,但其主动进食能力最差。独裁型、无关型喂养因其对幼儿的饮食需求消极被动,不被提倡。权威型喂养下外因性进食最明显,权威型喂养中的指导性行为不被提倡,但其非指导性行为如发现食物优点、创设有趣的进食环境,和高反应将有利于儿童进餐。顺应型喂养下各饮食行为问题较轻,主动进食能力最好,这是由反应变量中的称赞孩子、认识食物、跟孩子交流食物、允许孩子自主自选食物等温暖回应行为引起的,表明更温和的喂养和更敏感的回应,有助于良好饮食行为养成。最后,基于粤东地区3—6岁儿童饮食行为的现状,对提升父母喂养风格和3—6岁儿童饮食行为提出本源性建议。调整喂养风格,高度反应和合理要求。父母在喂养中既不是操控者,也不是导演,切忌简单粗暴的喂养和高度指导行为。注意保护儿童对食物的童真童趣,尽量给予儿童进餐一个高质量的陪伴,情感上积极回应幼儿。营造温馨舒适、宽容友爱的饮食环境。充满爱的心理环境、富有格调的物质环境以及足智多谋的父母是家庭饮食环境中紧紧相融的三个要素。保以儿童为本,健康饮食使儿童完整。以儿童为本是保育,也是培养良好饮食行为的本位价值取向。食物有其使命,人终其一生也必有其使命。幼儿作为人存活在这世上,能够在愉悦和享受的饮食中进食,激发幼儿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自己快乐的童年。
吴贻乐[4](2021)在《安徽省农村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状态的横断面及纵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学龄前期是儿童大脑发育、行为习惯、个性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敏感期,其心理行为模式和社会技能迅速发展且会影响后期发展。心理弹性发展良好是儿童发展适应成功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对于处于逆境中的儿童至关重要。国内外针对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相对缺乏,且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发展问题还十分突出,农村学龄前期儿童的健康问题仍需进一步关注。本项目根据安徽省地理分布特征,按照北部(淮河以北)、中部(江淮之间)、南部(长江以南)地理位置,以安徽省阜阳市、合肥市、马鞍山市部分农村地区学龄前期儿童为调查对象,运用心理弹性量表开展心理弹性横断面和纵向研究,探索农村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状态、发展变化趋势、以及诸多个体内部及外部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儿童心理弹性与唾液皮质醇的关联,以期为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干预及探索HPA轴在心理弹性发展中的作用和心理弹性评估生物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第一部分: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阜阳市、合肥市、马鞍山市农村地区26所幼儿园的学龄前期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学龄前期儿童身心健康状况与相关生活经历调查问卷》调查儿童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父母和家庭相关情况、饮食及健康状况、生活方式、虐待经历、心理行为状况和心理弹性状态。心理弹性使用中文版《Devereux学龄前期儿童心理韧性评估量表(第二版)》进行评估。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心理弹性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变量之间的关联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线性回归模型。第二部分: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横断面调查中幼儿园小班和中班儿童建立随访队列,纵向随访自2020年10月开始,截止2020年12月收回有效随访问卷共1196份。随访调查仍采用横断面调查使用的《学龄前期儿童身心健康状况与相关生活经历调查问卷》。纵向调查心理弹性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模型。随访期间心理弹性不同变化模式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第三部分: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长丰县1所幼儿园小、中、大班学龄前期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弹性及一般社会人口学及其他基本情况的调查,并进行1个上学日清晨觉醒、觉醒后30分钟和夜晚入睡前3个时点的唾液样本采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进行唾液皮质醇含量测定。组间唾液皮质醇浓度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组在3个时点唾液皮质醇浓度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第一部分:横断面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636份,总体有效应答率为95.63%。其中男性1970人,女性1666;留守儿童1463名,非留守儿童2173名。心理弹性总分为38.9±8.0分,其中主动性、自我调节和依恋/关系维度得分分别为40.1±8.8分、44.1±9.0分和36.5±8.6分;心理弹性水平较高、中等和偏低人数分别为62人(1.7%)、1294人(35.6%)和2280人(62.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更大年龄、马鞍山地区样本、父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每日户外活动4小时及以上、家庭月收入5000元以上、亲社会行为与总体心理弹性呈显着正相关;母亲孕期情绪平静、6月龄后添加辅食、更多睡眠问题、家庭功能障碍、父母管教态度偶尔不一致、训斥责骂教育方式、困难问题与总体心理弹性呈显着负相关。就心理弹性不同维度而言,马鞍山地区样本、父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母亲年龄35岁及以上、每日户外活动4小时及以上、家庭月收入10000元以上、亲社会行为与主动性维度呈显着正相关;留守经历、母亲孕期情绪平静、6月龄后添加辅食、更多睡眠问题、家庭功能障碍、父母管教态度偶尔不一致、采取训斥责骂教育方式、困难问题与主动性维度呈显着负相关。更大年龄、马鞍山地区样本、更好饮食行为习惯、家庭月收入5000元10000元、亲社会行为与自我调节维度呈显着正相关;12月龄后添加辅食、更多睡眠问题、家庭功能障碍、父母管教态度偶尔不一致、采取训斥责骂教育方式、言语虐待、困难问题与自我调节维度呈显着负相关。留守经历、父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母亲高中及以上文化、家庭月收入5000元及以上、言语虐待、亲社会行为与依恋/关系维度呈显着正相关;阜阳地区样本、独生子女、母亲孕期情绪平静、612月龄添加辅食、更好饮食行为习惯、更多睡眠问题、家庭功能障碍、困难问题与心理弹性依恋/关系维度呈显着负相关。第二部分:纵向研究纳入1196名学龄前期儿童,男性663人,女性533人。心理弹性总分由基线的40.1±8.1分上升至一年后随访时的41.5±8.6分(P<0.001)。其中主动性和自我调节维度随访时得分较基线有所提高(P<0.001);而依恋/关系维度得分在随访期间保持相对稳定(P=0.486)。随访期间心理弹性水平保持不变的儿童共有764人(63.9%),而36.1%的儿童心理弹性水平发生了改变。其中,基线心理弹性较高水平的23名儿童有87.0%在随访时转为中等或偏低水平,基线心理弹性中等水平的484名儿童分别有3.9%和33.9%转为较高和偏低水平,而基线心理弹性偏低水平的689名儿童中有33.2%转为中等和较高水平。随访期间心理弹性“典型”、“增高”、“下降”和“低水平”4种变化模式分别占比28.1%、19.1%、14.3%和38.5%。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得分在随访期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得分上升幅度较大。多因素GEE分析显示,独生子女、母亲年龄35岁及以上、亲社会行为是学龄前期儿童总体心理弹性的正向预测因素;相反,母亲孕期情绪平静、更多睡眠问题、父母管教态度偶尔不一致、采取训斥责骂教育方式、困难问题、带养人焦虑症状是学龄前期儿童总体心理弹性的负向预测因素。对于不同心理弹性变化模式,独生子女、母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5000元及以上、亲社会行为与“典型模式”呈显着正相关;相反,母亲孕期情绪平静、困难问题与“典型模式”呈显着负相关。剖宫产、612月龄添加辅食、带养人焦虑症状与“增长模式”呈显着负相关。父亲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5000元10000元、亲社会行为与“下降模式”呈显着负相关。第三部分:共50名儿童完成了清晨觉醒时、觉醒后30分钟和夜晚入睡前全部3个时点的唾液收集。其中男性32人,女性18人。总体心理弹性高分组皮质醇水平具有觉醒反应迅速、且恢复速度更快的趋势,但总体心理弹性高分组和低分组日间唾液皮质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不同收集时点而言,主动性维度高分组和低分组在觉醒30分钟时唾液皮质醇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此外,总体心理弹性和不同维度高分组与低分组在皮质醇觉醒反应(CAR)、日间皮质醇斜率(DCS)和日间皮质醇总分泌量(AUC)指标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此次调查包括的安徽省农村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中等及较高水平仅占37.3%,大部分农村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状态并不理想,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强化。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弹性状态是一种可变化的动态过程,儿童总体心理弹性在随访中有所升高,但心理弹性不同方面的发展可能存在不一致性。诸多围产期和成长过程中的儿童个体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与心理弹性存在关联,从纵向发展角度,独生子女、父母较高文化程度、母亲更大年龄、较高家庭月收入、更多亲社会行为是学龄前期儿童总体心理弹性发展的保护因素;而剖宫产、母亲孕期情绪不佳、较晚添加辅食、更多睡眠问题、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训斥责骂教育方式、更多困难问题、带养人更多焦虑症状是学龄前期儿童总体心理弹性发展的不利因素。应充分考虑学龄前期儿童个体特点,采用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实施心理弹性干预,从而达到提高学龄前期儿童身心健康的目的。此外,本研究整体上未发现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与唾液皮质醇之间的显着关联,个别指标或维度上的显着关联仍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夏子悦[5](2020)在《生活主题儿歌教育对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融入社会生活所必需掌握的最基本技能,2-4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能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社会,做好入学准备。儿歌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深受小班幼儿的喜爱。儿歌能促进幼儿语言、认知、社会性及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教育实验法和观察法,以沈阳市某公立幼儿园作为实验园,选取小班幼儿66人作为研究被试,共分为两个实验班和两个对照班。通过成立研究小组,小组成员依据相关参考用书、所学专业知识及自身经验筛选出适合小班幼儿的24个生活主题儿歌教育活动,并制定了生活主题儿歌教育方案。由幼儿教师在实验班实施生活主题儿歌教育方案,进行为期3个月的教育培养实验。实验后对实验数据及观察材料进行分析,探讨生活主题儿歌教育对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教育建议:运用生活主题儿歌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应常态化和普及化;重视生活主题儿歌教育的学习过程,给予幼儿自主练习的机会;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实施生活主题儿歌教育;生活主题儿歌教育应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生活主题儿歌教育能促进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2)生活主题儿歌教育对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不同。在穿衣、进餐、盥洗环节的自理能力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在睡眠、饮水环节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如厕环节上差异不显着。(3)生活主题儿歌教育对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在性别上差异不显着。
张笑言[6](2020)在《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民以食为天,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与食物、饮食行为关系密切。良好的饮食行为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幼儿今后的学习与成长。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我国独生与非独生幼儿共存于这一时代。幼儿期是饮食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的异同,利于二者取长补短,有助于幼儿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幼儿是民族的未来,从独生与非独生幼儿异同的角度研究与解决幼儿的饮食问题有利于保障幼儿的健康安全。通过文献梳理,了解目前研究现状,获取了理论支持。在参考尚磊设计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的基础上,采用了杨显君硕士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进行调查,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最终了解到目前独生与非独生幼儿的饮食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食欲均较差,饥饿感不强,进食量较小;独生幼儿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在各维度上的表现具有一致性,存在共变趋势。但二者也存在差异之处:在总体饮食行为和维度上,非独生幼儿的总体饮食行为、挑食、过饱响应和外因性进食均比独生幼儿好;在出生顺序上,二孩和三孩及以上幼儿比大孩和独生幼儿的饮食表现好;在人口学变量上看,私立园、大班、男孩和看护人为祖父母的非独生幼儿比独生幼儿的饮食行为好;在饮食安全问题上,幼儿的饮食安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在不良饮食习惯、挑食、过饱响应、外因性进食上存在着较大的饮食安全隐患。在统计对比的基础上,结合访谈记录对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的异同点进行了原因分析。其相似之处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幼儿的自身素质较好、家庭喂养方式较为科学和幼儿园及社会媒体的宣传。二者各维度得分不均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家长与教师对各维度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及饮食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表现差异的原因可以从独生幼儿的固有特征、饮食环境和人口学变量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最后从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个方面就如何提高和改善独生与非独生幼儿的饮食行为提出了建议。家庭方面,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保持科学的喂养方式;为幼儿树立好榜样;选择健康多样的食物并科学地变更烹调方式。幼儿园方面,建立健全幼儿园饮食安全管理机制;为家长普及更多幼儿喂养知识;促进家园合作和家园统一;幼儿教师保持科学的喂养方式;在良好饮食氛围中开展食育活动。社会方面,加大喂养知识和营养常识的宣传与普及;开发适合幼儿使用的餐具;形成安全的社会饮食环境。
姬静[7](2019)在《武汉市4~36个月婴幼儿气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武汉市436个月婴幼儿的气质维度与类型分布。2.通过与全国同龄婴幼儿气质常模比较,探寻武汉市婴幼儿气质特征的特异性。3.分析婴幼儿气质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气质不良婴幼儿的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是武汉市某出生队列(Health Birth Cohort Study,HBC)研究的一部分。以武汉市某医疗保健中心为调查点,于2015年4月2016年9月及2018年9月2018年10月对本队列中进行健康检查的436个月的婴幼儿进行气质测评。共639名婴幼儿完成了气质测评,其中婴儿组317名,幼儿组322名。采用成都美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TQS儿童气质评估系统、《411个月婴儿气质问卷》、《1236个月婴幼儿气质问卷》和自编“婴幼儿基本情况及家庭养育环境问卷”,分别对婴幼儿的基本情况、9个气质维度评分和4种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对婴幼儿基本情况、婴幼儿气质类型及气质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气质类型的影响因素;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等方法,筛选气质维度的影响因素。结果1.共获有效样本639例(男童372例,女童267例),其中婴儿组:难养型14例(4.4%),启动缓慢型24例(4.6%),易养型129例(40.7%),中间型150例(47.3%),幼儿组:难养型4例(1.2%),启动缓慢型12例(3.7%),易养型153例(47.5%),中间型153例(47.5%),均以中间型、易养型居多。不同年龄婴幼儿气质类型构成存在显着差异,随年龄增长,气质类型由难养型逐渐向易养型转变。不同年龄气质维度的差异除节律性和反应强度外其他差异均存在统计意义;婴儿组9个气质维度指标中只有趋避性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幼儿组只有活动水平、持久性存在性别上的差异。2.气质维度与全国同龄儿童常模比较存在显着差异:婴儿组,趋避性、适应性等6个维度评分均与全国常模存在显着差异,趋避性、适应性、注意分散评分高于常模水平;幼儿组,9个气质维度评分均与全国常模存在显着差异,节律性、趋避性、持久性、反应阈评分高于常模水平。3.影响婴幼儿气质类型的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如下:(1)婴儿组:与易养型气质比较,母亲文化程度为难养型气质的危险因素(OR=0.17),入睡困难(OR=6.33)、白天睡眠时间(OR=0.44)、夜间睡眠时间(OR=0.55)为难养型气质的保护因素;母亲文化程度(OR=4.13)、白天睡眠时间(OR=1.32)、夜间睡眠时间(OR=1.62)为启动缓慢型气质的危险因素,入睡困难(OR=0.38)为启动缓慢型气质的保护因素;母亲文化程度为中间型气质的危险因素(OR=2.65)。(2)幼儿组:与易养型气质比较,白天睡眠时间(OR=0.05)、夜间睡眠时间(OR=0.04)为难养型气质类型的保护因素;入睡困难(OR=0.19)、夜间睡眠时间(OR=0.51)为启动缓慢型气质的保护因素;胎次为中间型气质类型的保护因素(OR=0.34)。4.影响婴幼儿气质维度的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分别是:(1)婴儿组:父母职业、母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婴幼儿性别、出生胎龄、胎次、喂养方式、入睡困难、白天睡眠时间。(2)幼儿组:主要看护人、家庭年收入、婴幼儿性别、出生体重、胎龄、胎次。结论武汉市婴幼儿气质类型以中间型及易养型居多;气质维度与全国常模比较存在显着差异,武汉市婴幼儿不易适应新环境、节律性差、反应阈值高等消极气质维度特征增多,应进一步寻找原因,必要时制订武汉市婴幼儿气质常模;婴幼儿气质受其自身相关因素、家庭环境、睡眠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故应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家长对婴幼儿气质的重视,了解自家儿童的气质特征和生活环境,采取“良好适应”的抚育模式,使儿童气质和环境“适应良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杨静[8](2019)在《乌鲁木齐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了解乌鲁木齐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家长喂养行为、家庭养育环境现状及营养状况。2.分析家长喂养行为对36岁儿童营养状况的影响。3.探讨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0月2018年1月抽取乌鲁木齐一级、二级幼儿园各2所,三级幼儿园3所共1150名36岁儿童,采用儿童个人及家庭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儿童喂养问卷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调查儿童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问题、家长喂养行为及家庭养育环境现状,通过体格测量评估儿童营养状况。结果:1.收回有效问卷1070份,有效率93.04%,乌鲁木齐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5.89%。不同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不良进食习惯350名(32.71%)、父母过度关心345名(32.24%)、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336名(31.40%)、胃口差236名(22.06%)、害怕进食85名(7.94%);不同等级幼儿园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存在差异(P<0.05)。2.家长喂养行为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监督饮食(3.78±0.81)分、限制饮食(3.45±0.57)分、逼迫进食(2.94±0.70)分。3.家庭养育环境良好、中等、不良的儿童分别为212名(19.83%)、617名(57.66%)、241名(22.57%)。4.乌鲁木齐36岁儿童消瘦、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95%、11.40%、9.63%。5.家长喂养行为得分在儿童不同营养状况间存在差异(P<0.05)。6.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为独生子女、平均每日运动时间、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家庭类型、家庭每月总收入、逼迫进食、监督饮食、情感温暖/自我表达、活动多样性/游戏参及环境气氛为胃口差的影响因素;儿童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胎龄、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家庭类型、家庭每月总收入、限制饮食、逼迫进食及监督饮食、语言/认知信息、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预/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及环境气氛为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的影响因素;儿童年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出生体重、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家庭类型、逼迫进食、监督饮食、社会适应/自理及环境气氛为不良进食习惯的影响因素;儿童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胎龄、出生体重、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家庭类型、限制饮食、逼迫进食及监督饮食、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预/惩罚为父母过度关心的影响因素;儿童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家庭类型、逼迫进食、监督饮食、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预/惩罚及环境气氛为害怕进食的影响因素。结论:1.乌鲁木齐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其家长总体喂养行为较好,家庭养育环境多呈中等水平,儿童消瘦、超重及肥胖流行率仍较高。2.家长采取较低水平的限制饮食、逼迫进食及较高水平的监督饮食有利于维持儿童健康体重。3.儿童年龄越小、独生子女、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平均每日运动时间越少、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越低、主干家庭、低水平的家庭每月总收入、限制饮食、逼迫进食得分越高、监督饮食及家庭养育环境总分得分越低,儿童越易发生饮食行为问题。相关卫生部门应加强儿童饮食行为相关教育普及工作,面向不同教育背景、家庭类型、经济收入的儿童照顾者进行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传教育,加大对儿童家长喂养行为的指导,并积极改善家庭养育环境,预防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儿童形成健康饮食行为习惯。
Catherine G.Russell,Alan Russell,张晓帆[9](2018)在《儿童食欲特征发展中的生物学和心理学过程:发展理论和研究的观点》文中研究说明儿童食物摄入和膳食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而这又与儿童的食欲特征密切相关(如禁食和挑食/新食物恐惧症)。目前已开展了针对这些特征的生物学和心理社会相关因子或预测因子的研究。与儿童这些特征发展可能的相关过程或机制及其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较少;而将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联系起来的研究更为缺乏。本文中,我们概述了一个旨在促进食欲发展特征的理论和研究的模型。该模型基于发展理论和研究成果,并结合了生物学遗传易感性和气质等因素,以及父母认知方面的社会心理因素,喂养方式和喂养方法。特别关注例如情绪性饮食和喂养,能量摄入的自我调节和非共享家庭环境方面。我们尤其关注那些运用发展框架探索双向性的、人际关系的,级联进程的纵向研究。该模型提供了一个将食欲特征的生物学基础与家庭系统级联分析联系起来的基础。该模型的应用产生的知识对提高预防和干预的效果有所裨益。
李慧茹[10](2017)在《武汉市城区6-36月龄婴幼儿喂养困难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武汉市6-36月龄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现状,探讨喂养困难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婴幼儿喂养困难的评估、防控和干预提供更有针对性措施。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武汉市两个城区妇幼保健院和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点,对前来做健康体检的6-36月龄婴幼儿的喂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的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结果:1.经婴幼儿喂养困难评分量表(MCH-FS)量表评判,658名调查对象中有129人发生喂养困难,发生率为18.8%。其中轻度喂养困难发生率7.7%,中度发生率7.6%,重度发生率3.5%。不同性别和不同月龄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发现:早产儿喂养困难发生率(40.0%)高于非早产儿(17.34%);有出生窒息史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50.0%)高于无出生窒息史婴幼儿(16.80%);有湿疹史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23.32%高于无湿疹婴幼儿(16.49%);母亲有孕期糖尿病史的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39.02%)高于母亲孕期无糖尿病者(17.55%);进餐时间固定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15.08%)低于不固定者(23.45%);愿意尝试新食物的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14.34%)低于不愿尝试新食物的婴幼儿(22.74%);在安静环境中进食的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10.15%)低于在嘈杂环境中进餐的婴幼儿(24.34%),经χ2检验P<0.05。研究未发现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发生与出生低体重史、过敏、贫血、胃肠疾病、母亲妊娠高血压病史、喂养决策人、喂养人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是否由固定人员喂养、进餐地点固定与否、进餐持续时间因素有关。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早产、吐奶、进餐时间固定、进餐环境和出生窒息等5个因素进入模型。其中有早产史、出生窒息、吐奶严重为危险因素,进餐时间固定和良好进餐环境为保护因素。结论:武汉市城区6-36月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率为18.8%,处于较高发生水平。早产、吐奶、出生窒息为喂养困难危险因素,进餐时间固定,安静喂养环境能够减少喂养困难的发生。
二、3-7岁儿童进食行为与气质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7岁儿童进食行为与气质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和血清脑肠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血清脑肠肽的研究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小儿厌食症与脑肠肽相关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1 我国儿童体格生长与营养状况调查现状 |
1.1 中国九城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 |
1.2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 |
1.3 中国食物营养监测 |
1.4 现有调查的不足之处 |
2 国内外儿童饮食行为评价工具 |
2.1 国外评价工具 |
2.2 国内评价工具 |
3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研究现状 |
3.1 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研究现状 |
3.2 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喂养行为关系研究现状 |
3.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4 本研究的意义 |
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现场 |
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样本量计算 |
2.3 抽样方法 |
3 研究内容 |
3.1 调查内容 |
3.2 数据收集 |
4 资料分析 |
4.1 数据录入和整理 |
4.2 统计分析 |
5 质量控制 |
6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1.1 样本情况 |
1.2 人口学基本信息 |
2 体格生长现状 |
2.1 体格生长测量值 |
2.2 身高与WHO参考标准比较 |
2.3 体重与WHO参考标准比较 |
2.4 身高与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比较 |
2.5 体重与2015年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比较 |
2.6 营养状况 |
3 儿童饮食行为现状 |
3.1 饮食行为模式因子分析 |
3.2 不同年龄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情况 |
4 看护人喂养行为现状 |
4.1 喂养行为模式因子分析 |
4.2 不同年龄组儿童看护人喂养行为问题流行情况 |
5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5.1 儿童营养状况与儿童饮食行为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5.2 儿童营养状况与看护人喂养行为关系的单因素分析 |
6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 儿童体格生长及营养状况 |
1.1 体格生长情况 |
1.2 营养状况 |
2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流行情况 |
3 儿童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关系 |
3.1 人口学因素与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贫血率的关系 |
3.2 人口学因素与超重、肥胖率的关系 |
3.3 饮食及喂养行为因素与生长迟缓、消瘦、贫血率的关系 |
3.4 饮食及喂养行为因素与超重、肥胖率的关系 |
4 创新性 |
5 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学龄前儿童喂养与饮食行为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父母喂养风格对3-6岁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理论基础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关于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研究 |
1.3.2 关于父母喂养风格的研究 |
1.3.3 关于父母喂养风格对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方法 |
2.1.1 问卷法 |
2.1.2 访谈法 |
2.1.3 统计分析法 |
2.2 研究工具 |
2.2.1 人口学资料信息 |
2.2.2 父母喂养风格量表(CFSQ) |
2.2.3 3—6 岁儿童饮食行为量表 |
2.2.4 父母喂养风格的访谈提纲 |
2.3 研究对象 |
2.4 数据采集 |
2.5 模型建构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父母喂养风格现状研究 |
3.1.1 父母喂养风格描述性统计 |
3.1.2 父母喂养风格的差异分析 |
3.2 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现状研究 |
3.2.1 3—6 岁儿童饮食行为描述性统计 |
3.2.2 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差异分析 |
3.3 父母喂养风格对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 |
3.3.1 不同喂养风格下3—6 岁儿童饮食行为存在情况 |
3.3.2 不同喂养风格下3—6 岁儿童饮食行为得分比较 |
3.3.3 父母喂养风格与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回归分析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4.1 父母喂养风格各因子差异分析 |
4.1.1 不同喂养风格水平高低差异分析 |
4.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喂养风格差异分析 |
4.2 3—6 岁儿童饮食行为各因子差异分析 |
4.2.1 不同饮食行为水平高低差异分析 |
4.2.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比较分析 |
4.3 父母喂养风格对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讨论 |
4.3.1 喂养风格下饮食行为问题存在与否、得分情况讨论 |
4.3.2 父母喂养风格对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回归关系讨论 |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
5.1 研究结论 |
5.2 改进3—6 岁儿童饮食行为的教育建议 |
5.2.1 调整喂养风格,高度反应和合理要求 |
5.2.2 营造温馨舒适、宽容友爱的饮食环境 |
5.2.3 以儿童为本位,完整幼儿需要健康饮食 |
5.3 研究反思 |
附录一 父母喂养风格与 3—6 岁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问卷 |
附录二 父母喂养风格的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安徽省农村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状态的横断面及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心理弹性的基本概念 |
2 儿童心理弹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安徽省农村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状态的横断面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现场与抽样方法 |
1.2 样本量估算 |
1.3 调查方式 |
1.4 调查内容和评估工具 |
1.5 质量控制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调查对象特征 |
2.2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3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弹性现状 |
3.2 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
3.3 父母相关情况对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
3.4 饮食喂养及生活方式对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
3.5 家庭相关情况对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
3.6 虐待经历对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
3.7 心理行为状况对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
4 结论 |
5 研究优缺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安徽省农村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变化的纵向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现场及对象 |
1.2 调查内容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纵向研究学龄前期儿童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 |
2.2 学龄前期儿童随访期间心理弹性变化 |
2.3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单因素GEE分析 |
2.4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多因素GEE分析 |
2.5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变化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随访期间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变化 |
3.2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
4 结论 |
5 研究优缺点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与唾液皮质醇的关联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现场与对象 |
1.2 问卷调查和样本收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学龄前期儿童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 |
2.2 学龄前期儿童唾液皮质醇与心理弹性关联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5 研究优缺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儿童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横断面调查使用问卷 |
(5)生活主题儿歌教育对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
(二)儿歌对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
(三)研究者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注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生活主题儿歌 |
(二)儿歌教育 |
(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
四、研究综述 |
(一)关于儿歌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儿歌教育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与工具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工具 |
五、实验设计 |
(一)实验假设 |
(二)实验变量 |
六、研究程序 |
(一)生活主题儿歌教育方案的制定 |
(二)前测 |
(三)实验干预 |
(四)后测 |
(五)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同质性检验 |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前后测差异比较 |
(一)实验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前后测差异比较 |
(二)对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前后测差异比较 |
三、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后测差异比较 |
四、生活主题儿歌教育对不同性别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影响的差异比较 |
(一)实验前实验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性别差异比较 |
(二)实验后实验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性别差异比较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一、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具有同质性 |
二、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前后测差异分析 |
三、生活主题儿歌教育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干预效果 |
(一)生活主题儿歌教育能显着促进小班幼儿穿衣环节自理能力的发展 |
(二)生活主题儿歌教育能显着促进小班幼儿进餐环节自理能力的发展 |
(三)生活主题儿歌教育能显着促进小班幼儿盥洗环节自理能力的发展 |
(四)生活主题儿歌教育能促进小班幼儿睡眠环节自理能力的发展 |
(五)生活主题儿歌教育能促进小班幼儿饮水环节自理能力的发展 |
(六)生活主题儿歌教育对小班幼儿如厕环节自理能力的影响不显着 |
四、生活主题儿歌教育对不同性别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影响的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育建议 |
(一)运用生活主题儿歌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应常态化和普及化 |
(二)重视生活主题儿歌教育的学习过程,给予幼儿自主练习的机会 |
(三)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活主题儿歌教育 |
(四)生活主题儿歌教育应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 |
第六章 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 |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6)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健康饮食行为是幼儿发展的基础 |
(二)幼儿家长的饮食知识相对欠缺 |
(三)饮食安全问题频发 |
(四)独生与非独生幼儿在多方面存在差异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幼儿饮食行为相关研究 |
1.当前幼儿饮食行为的现状 |
2.幼儿不良饮食行为的原因 |
3.幼儿良好饮食行为培养策略 |
4.有关幼儿饮食行为研究的维度 |
5.幼儿饮食行为的研究主体和研究方法 |
(二)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相关研究 |
1.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发展差异 |
2.影响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发展差异的因素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与维度界定 |
(一)独生与非独生幼儿 |
(二)饮食行为与幼儿饮食行为 |
(三)维度界定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相关理论基础 |
(一)幼儿健康行为养成理论 |
(二)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 |
(三)社会学习理论 |
(四)需要层次理论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自然观察法 |
(五)比较研究法 |
六、研究工具 |
(一)量表 |
1.量表的信度检验 |
2.量表的效度检验 |
(二)访谈提纲 |
(三)观察记录表 |
(四)spss20.0 数据统计系统 |
第三章 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概况 |
(一)幼儿的饮食行为表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
(二)幼儿饮食行为各维度表现不均衡 |
二、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比较 |
(一)独生与非独生幼儿总体饮食行为与各维度比较 |
1.挑食 |
2.食物响应 |
3.不良饮食习惯 |
4.过饱响应 |
5.外因性进食 |
6.情绪性进食 |
7.主动进食能力 |
8.幼儿进食环境 |
9.幼儿总体饮食行为 |
(二)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在人口变量上的比较 |
1.家庭孩子个数及出生顺序变量上的比较 |
2.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在园所性质变量上的比较 |
3.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在年龄班变量上的比较 |
4.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在性别变量上的比较 |
5.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在主要看护人变量上的比较 |
三、小结 |
第四章 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异同原因分析 |
一、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相似性原因分析 |
(一)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总体表现处于中等偏上的原因 |
1.幼儿的自身素质较好 |
2.家庭喂养方式较为科学 |
3.幼儿园及社会媒体的宣传 |
(二)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各维度表现不均衡的原因 |
1.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 |
2.家长与教师对各维度的重视程度不同 |
3.饮食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
二、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差异性原因分析 |
(一)独生幼儿的固有特征 |
1.自我中心强 |
2.自理能力弱与依赖感强 |
3.人际交往能力弱 |
(二)幼儿饮食环境 |
1.家庭饮食环境 |
2.幼儿园及社会饮食环境 |
(三)人口学变量的影响 |
1.家庭孩子个数及孩子出生顺序的影响 |
2.园所性质的影响 |
3.幼儿年龄的影响 |
4.幼儿性别的影响 |
5.幼儿主要看护人的影响 |
第五章 改善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的建议 |
一、家庭方面 |
(一)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 |
(二)保持科学的喂养方式 |
(三)为幼儿树立好榜样 |
(四)选择健康多样的食物并科学地变更烹调方式 |
二、幼儿园方面 |
(一)建立健全幼儿园饮食安全管理体制 |
(二)为家长普及更多幼儿饮食知识 |
(三)促进家园合作和家园喂养方式统一 |
(四)幼儿教师保持科学的喂养方式 |
(五)在良好饮食氛围中开展食育活动 |
三、社会方面 |
(一)加大喂养知识和营养常识的宣传与普及 |
(二)开发适合幼儿使用的餐具 |
(三)形成安全的社会饮食环境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7)武汉市4~36个月婴幼儿气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文献回顾 |
2.1 儿童气质概念和特点的研究 |
2.2 儿童气质影响因素研究 |
3 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质量控制 |
3.4 统计学分析 |
3.5 伦理学原则 |
4 结果 |
4.1 两时间段收集的婴儿组气质对比分析 |
4.2 婴幼儿的基本情况及家庭情况 |
4.3 气质类型 |
4.4 气质维度 |
4.5 与1997 年全国常模对比分析 |
4.6 婴儿组气质类型影响因素分析 |
4.7 幼儿组气质类型影响因素分析 |
4.8 婴儿组气质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
4.9 幼儿组气质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
5 讨论 |
5.1 两时间段收集的婴儿组气质对比分析 |
5.2 武汉市婴幼儿气质特点 |
5.3 本研究结果与全国同龄儿童常模存在显着差异 |
5.4 婴幼儿气质的影响因素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7 创新性、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7.1 创新性 |
7.2 局限性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与科研情况 |
(8)乌鲁木齐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 |
1.2 抽样方法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样本量估计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工具 |
2.3 儿童体格测量 |
3 资料收集 |
4 质量控制 |
5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
6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武汉市城区6-36月龄婴幼儿喂养困难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抽样方法 |
1.3 调查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学方法 |
二、结果 |
2.1 基本人口学信息 |
2.2 喂养困难发生情况 |
2.3 喂养困难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2.3.1 性别、月龄与喂养困难的关系 |
2.3.2 婴幼儿健康状况与喂养困难的关系 |
2.3.3 喂养人与喂养困难的关系 |
2.3.4 喂养行为与喂养困难 |
2.4 喂养问题多因素分析 |
三、讨论 |
1 武汉市城区婴幼儿喂养困难发生处于较高水平,对儿童生长发育构成威胁 |
2 6-36月龄婴幼儿喂养困难影响因素 |
3 应对措施 |
4 本研究的不足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四、3-7岁儿童进食行为与气质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非器质性厌食症的影响因素和血清脑肠肽的研究[D]. 徐德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2020年我国五市城区3~6岁儿童营养状况及与饮食行为关系的研究[D]. 肖述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3]父母喂养风格对3-6岁儿童饮食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 卓子欣.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4]安徽省农村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弹性状态的横断面及纵向研究[D]. 吴贻乐.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生活主题儿歌教育对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夏子悦.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独生与非独生幼儿饮食行为比较研究[D]. 张笑言.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7]武汉市4~36个月婴幼儿气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姬静.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8]乌鲁木齐3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杨静.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9]儿童食欲特征发展中的生物学和心理学过程:发展理论和研究的观点[A]. Catherine G.Russell,Alan Russell,张晓帆. 达能营养中心2019年论文汇编:家庭就餐与儿童健康, 2018
- [10]武汉市城区6-36月龄婴幼儿喂养困难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慧茹.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