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脏超声造影技术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梁萍,于杰[1](2021)在《肝病超声诊断指南》文中提出超声检查无创、实时、价廉,无辐射、便于反复进行,是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超声检查新技术如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发展迅速,可有效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性质、评估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程度以及监测肝病治疗效果,在临床肝病及其介入治疗中发挥重要诊断价值。本指南规范了肝病多模态超声技术(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弹性超声)检查的仪器调置、患者准备及医生检查方法;对肝脏弥漫性病变(炎性病变、纤维化、硬化)、多种占位性病变及肝病介入操作的多模态超声技术诊断标准进行了定义和规范,同时推荐了超声监测周期及肝脏疾病超声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胡月[2](2021)在《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对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估价值;探索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术后不同时期的有效性。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经超声引导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患者31例(67个病灶)。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龄范围41-81岁,平均年龄(60.6±10.7)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病理证实为肝脏恶性肿瘤,按照术前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粒子植入,且均一次性植入成功。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行超声造影及腹部增强CT或MRI检查,并按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超声造影及腹部增强CT或MRI复查,观察病灶大小的变化,术前术后的超声造影均做时间-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分析。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对部分病例的粒子区及粒子区周边行病理组织学活检。结果:1、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病灶有效率分别为53%、82%、86%、87%。2、与治疗前相比,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 RT、t TTP逐渐增大,t PI、t WIS、ΔRT、ΔTTP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治疗前相比,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超声造影定量参数AUC、ΔAUC、ΔPI、ΔW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与1个月相比,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 RT、t TTP增大,t PI、t WIS、ΔRT、ΔTTP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与3个月相比,超声造影定量参数t RT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2个月与6个月相比,各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病理组织学活检显示粒子区病灶组织已变性坏死,粒子区周边区域仍有125I粒子的放射性损伤作用。结论:1、超声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可以成为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定量评估方法。3、组织学活检的病理变化验证了超声引导下经皮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术后6个月时病灶组织已经被彻底灭活。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超声医学专家委员会[3](2021)在《肝病超声诊断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声检查无创、实时、价廉,无辐射、便于反复进行,是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近年来,超声检查新技术如超声造影、弹性成像发展迅速,可有效鉴别肝内占位性病变性质、评估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程度以及监测肝病治疗效果,在临床肝病及其介入治疗中发挥重要诊断价值。本指南规范了肝病多模态超声技术(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弹性超声)检查的仪器调置、患者准备及医生检查方法;对肝脏弥漫性病变(炎性病变、纤维化、硬化)、多种占位性病变及肝病介入操作的多模态超声技术诊断标准进行了定义和规范,同时推荐了超声监测周期及肝脏疾病超声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张家玲[4](2021)在《超声造影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常规超声、超声造影(CEUS)与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对肝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并探讨CEUS联合SWE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35名肝肿瘤患者分别进行常规超声、CEUS与SWE检查。以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穿刺活检)或最终临床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病灶常规超声、CEUS与SWE声像图特点,并分别计算常规超声、CEUS、SWE以及CEUS+SWE联合诊断肝肿瘤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运用卡方检验比较四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性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35名患者156个肝肿瘤病灶中良性病灶65个:肝血管瘤40个、肝硬化再生结节16个、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9个;恶性病灶91个:肝细胞性肝癌48个、转移性肝癌31个、肝内胆管细胞癌12个。2、三种检查方式对肝肿瘤定性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各有差异。常规超声分别为67.0%、60.0%、64.1%,CEUS分别为87.9%、89.2%、88.5%,SWE分别为80.2%、75.4%、78.2%。CEUS与SWE检查对肝肿瘤的诊断效能均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58、P=0.006,χ2=25.581、P=0.000)。3、SWE较CEUS诊断肝肿瘤准确性稍低,二者联合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5.6%、93.8%、94.9%。明显优于SWE,高于CEU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599、P=0.000,χ2=4.196、P=0.041)。四种不同检查方式诊断准确性比较呈现出CEUS+SWE>CEUS>SWE>常规超声检查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超声对肝肿瘤检出率高而鉴别诊断能力一般,CEUS与SWE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二者能够互相补充诊断信息,进行优势互补。CEUS+SWE诊断模式明显提高了CEUS与SWE单一检查模式早期定性诊断肝肿瘤整体诊断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孙淑丽[5](2021)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价值研究及超声造影对其治疗效果的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及超声造影对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6例,共计82个病灶,手术组为实施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病灶40个,微波消融组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的病灶42个。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即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碱酯酶(CHE)、血清总胆红素(TBIL);肿瘤标志物变化:即甲胎蛋白(AFP)及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皮肤切口感染及腹腔或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胆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复发率及无瘤生存率情况;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1个月应用CEUS和增强CT或增强MRI评价肿瘤灭活率的诊断准确率结果1、治疗后1周,微波消融组患者与手术组病人AST、TBIL、ALT、CHE水平变化程度比较,消融组显着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一个月,两组CA19-9及AF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微波消融组胆漏、肺部感染、皮肤切口感染、腹腔或胸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7%,显着低于对照组35.9%(P<0.05);4、微波消融组3m、6m、12m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4%、7.1%及11.9%,手术组同期复发率为2.5%、5%及10%;微波消融组3m、6m、12m无瘤生存率为97.6%、92.9%、88.1%,手术组同期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5%、95%、90%,两组复发率、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微波消融组治疗1月后两种影像学方法判断肿瘤灭活的诊断符合率对比,CEUS和增强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对患者创伤小,肝功能损伤小、并发症少、生存率与手术相似,值得临床推广;超声造影对微波消融治疗后疗效评价有很好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马丽[6](2020)在《超声造影参数在评估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参数在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自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50例,其中正常对照20例,肝硬化患者30例(Child-Pugh A级:20例,Child-Pugh B级:10例)。全部研究对象均先行二维超声(2D)扫查肝脏,选取同时显示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切面为最佳扫查切面,然后经肘前静脉团注(2-3s)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2.4ml,通过GE LOGIQ E9超声诊断仪连续采集最佳切面动态图像(≤4min)供脱机分析。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超声诊断医生分别独自回放动态视频,观察肝动脉、门静脉及肝静脉显影过程,记录造影剂微泡在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开始显影时间(HAAT、PVAT及HVAT)及肝静脉内造影剂微泡开始消退时间(HVWT),并计算造影剂肝动脉-肝静脉到达时间差即肝动脉-肝静脉渡越时间(HA-HVTT)、门静脉-肝静脉到达时间差即门静脉-肝静脉渡越时间(PV-HVTT),对各参数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参数在对照组与肝硬化患者之间差异,分析HVAT、HVWT、HA-HVTT、PV-HVTT与肝硬化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之间的相关性,筛选与肝硬化ICG-R15显着相关参数。计算HVAT、HVWT诊断ICG-R15>14%的最佳临界值、评估其诊断能力。造影剂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到达时间及肝静脉廓清时间均采取目测法测定。结果:(1)参数在正常对照组与肝硬化组之间比较:HVAT、HVWT、HA-HVTT、PV-HVTT在正常组与肝硬化组分别为24.90±3.73s(21.60±1.63s)、131.10±16.37s(192.60±52.33s)、13.45±2.58s(9.73±2.03s)、9.70±2.33s(5.27±1.8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00、0.00),HAAT、PVAT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参数(HVAT、HVWT、HA-HVTT、PV-HVTT)与肝硬化ICG-R15相关性:HVAT、HVWT与ICG-R15显着相关(r=-0.444、0.554)(P=0.014、0.001)而HA-HVTT、PV-HVTT与ICG-R15无相关性(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参数HAVT、HVWT诊断肝硬化ICG-R15>14%的最佳临界值及其诊断能力:a)HVAT<21.51s诊断肝硬化ICG-R15>14%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ROC曲线下面积(area of curve,AUC)分别为:70.6%、76.9%、80.0%、66.67%、0.475、0.77。b)HVWT>158s诊断肝硬化ICG-R15>14%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AUC分别为:88.2%、53.8%、71.43%、77.78%、0.42、0.76。(4)HVAT、HVWT诊断肝硬化ICG-R15>14%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5、0.25)。结论:超声造影参数HVAT、HVWT与肝硬化ICG-R15显着相关,可作为评估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的指标。
赵少莉[7](2020)在《多模态超声技术评估活血化瘀法逆转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肝纤维化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基于扶正化瘀方、血府逐瘀方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探讨多模态超声技术在评估活血化瘀法对大鼠肝纤维化逆转的应用价值及扶正化瘀联合血府逐瘀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Wistar雄性大鼠53只,按照平均体质量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DMN)、扶正化瘀组(FZ)、血府逐瘀组(XF)、扶正联合血府组(FZ+XF)。经预实验后以0.5%的二甲基亚硝胺2μl/g腹腔注射,每周3天,连续4周,制备早期肝硬化模型。造模成功后,行灌胃治疗:FZ组按473mg/kg大鼠体重灌胃扶正化瘀胶囊溶液,XF组按504mg/kg大鼠体重灌胃血府逐瘀胶囊溶液,FZ+XF组按977mg/kg大鼠体重同时灌胃扶正化瘀胶囊及血府逐瘀胶囊溶液,Control组、DMN组灌胃同体积的蒸馏水。第8周行超声检查,先用常规二维超声扫查肝脏,观察并记录肝脏形态、肝实质回声、门静脉走行、门静脉内径、脾脏长度、厚度;利用超声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门静脉流速;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观察肝纤维化大鼠肝实质硬度的颜色变化情况;利用超声造影技术,实时观测门静脉、肝实质的显影全过程,储存显影过程,应用超声机器自带的造影分析软件对肝实质及门静脉时间强度曲线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定量参数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上升斜率(Ascending Slope,AS)、下降斜率(Descending Slope,DS)、峰值减半时间(Halve lasting peak,HIP)、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sit time,MTT)、起始显影时间(Arrival time,AT)、加速度时间(Acceleration the time,MTT)。超声检查结束后处死大鼠,肝脾称重,计算肝体比、脾体比;取大鼠肝组织标本固定行HE、Masson染色用于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取大鼠血清测量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含量;ELISA法检测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 III,PCⅢ)、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Ⅳ,CⅣ)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 smooth muscle action,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大鼠肝组织中蛋白表达。结果:(1)造模期间,造模组大鼠体重较正常组明显减轻,造模组大鼠体重呈下降趋势,Control组大鼠体重呈上升趋势。(2)DMN组较Control组大鼠肝体比显着降低(P<0.05),脾体比显着增高(P<0.01),FZ组能够明显增高原降低的肝体比,XF组能够明显降低原增高的脾体比。(3)HE及Masson染色显示Control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完整,细胞形态正常,肝窦清楚,无明显纤维组织增生。DMN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呈紊乱改变,细胞肿胀坏死,假小叶形成,伴大量纤维增生。提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建立成功。与DMN组比较,三组药物治疗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性改变明显改善。Masson染色显示DMN组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 Volume Fractio,CVF)较Control组显着增加(P<0.01),FZ组能够明显降低原增加的胶原容积分数。(4)DMN组HA、LN、PCⅢ、CⅣ含量较Control组显着增加(P<0.01),FZ组能够明显降低原增加的HA、CⅣ含量,XF组能够明显降低原增加的LN含量,FZ+XF组能够明显降低原增加的PCⅢ含量。(5)DMN组ALT、AST含量较Control组显着增加(P<0.01或P<0.05),FZ+XF组能够明显降低原增加的ALT含量,FZ组能够明显降低原增加的AST含量。(6)DMN组较Control组门静脉内径显着增宽、门静脉流速显着减慢(P<0.01),FZ+XF组能够明显减小原增宽的门静脉内径,并明显加快原减慢的门静脉流速。DMN组较Control组脾脏厚度明显变薄、脾脏长度明显增加,从趋势上看,XF组脾脏厚度、FZ+XF组脾脏厚度及长度数值更趋近于Control组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实质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DMN组较Control组大鼠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上升斜率、下降斜率显着减小,达峰时间显着延长(P<0.01),XF组能够明显增大原减小的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下降斜率及明显缩短原延长的达峰时间、FZ组能够明显增大原减小的上升斜率。门静脉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DMN组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较Control组大鼠显着减小(P<0.01),FZ+XF组能够明显增大原减小的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DMN组较Control组上升斜率及下降斜率减小、达峰时间延长,从趋势上看,XF组达峰时间数值,FZ组上升斜率数值及FZ+XF组下降斜率数值更趋近于Control组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弹性成像诊断大鼠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灵敏度为87.1%,特异度为62.5%,准确度为82.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P=0.002)。(7)DMN组α-SMA、TGF-β1蛋白表达含量较Control组显着增加(P<0.01),XF组能够明显降低原增加的α-SMA蛋白表达含量,FZ组能够明显降低原增加的TGF-β1蛋白表达含量。结论:(1)通过对肝脏的形态学、血流动力学、肝血管微循环的观察得出多模态超声技术评估活血化瘀法逆转大鼠肝纤维化有很好的应用价值。(2)活血化瘀疗法有助于大鼠肝纤维化的逆转,且血府逐瘀及扶正化瘀联合血府逐瘀的疗效明显优于扶正化瘀。
左东升[8](2020)在《超声造影评估肝细胞癌效能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从本机构信息化平台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检查的50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按照一定排除标准和纳入标准选择病例,回顾性分析相关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等基础疾病情况、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超声成像、CT、MRI检查,治疗和随访结果等。将超声造影提示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进行对照,计算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包括病灶的增强开始时间和消退时间、增强水平及随时相的变化、增强模式等,分析误诊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将有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220例患者的22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被纳入研究,其中肝癌99例(男性86例,平均年龄(58.1±12.8)岁;女性13例,平均年龄(59.8±5.9)岁,病灶大小(44.9±29.9mm);肝内胆管细胞癌10例;肝转移癌15例;其它恶性病变2例(肝肉瘤,淋巴瘤小圆细胞肿瘤);肝血管瘤26例,局灶性增生结节12例,良性病变中其它部分56例。22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评估为肝癌正确者97例,将肝癌错误诊断为非肝癌者2例(增生结节和血管瘤并动静脉瘘各1例),将其他良恶性病变错误诊断为肝癌者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转移癌2例,良性增生结节4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将各种良恶性病变诊断为非肝癌正确者113例。99例肝癌患者共99个结节,所有患者均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瘤体平均直径为44.9mm(13-142mm);瘤体直径<20mm 15例;直径≥20mm 84例;有组织病理诊断的32例;依靠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诊断的67例;AFP升高(≥400ng/m L)者37例。99例肝癌和1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造影剂起始消退时间范围分别为(54s-325s)和(25s-178s),平均值分别为(153.1±78.1)s和(54.4±32.6)s。99例肝癌中除4例无消退者(等增强)外,其余95例在60s前消退的有2例(2.1%),在60s后消退的有93例(93.9%);1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在60s前消退的有5例(5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P<0.001)。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8.0%(95%可信区间92.9%-99.8%)、93.4%(95%可信区间87.4%-97.1%)、92.4%(95%可信区间85.5%-96.7%)、98.3%(95%可信区间93.9%-99.8%)、95.5%(95%可信区间91.7%-97.6%)。AUC为95.7%(95%可信区间92.6%-98.7%)。结论:超声造影评估肝脏局灶性病变时能够很好地区分病变良恶性;对肝癌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增强模式不典型是导致肝脏局灶性良恶性病变各种误诊的主要原因。超声造影时造影剂在恶性局灶性病变内无消退和起始消退时间不典型对判定肝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有较明显影响。超声造影提高了超声影像的应用范围和价值,增强了医生认识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信心。
杨艳[9](2018)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rography,SWE)与超声造影成像技术(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不同进展阶段的诊断价值,并初步分析其机制。方法(1)将39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普通饲料组(A1组、A2组、A3组),每组3只;高脂饲料组(B组、C组、D组),每组10只。A1组、A2组、A3组普通饲料分别饲养4周、8周、12周;B组、C组、D组高脂饲料分别饲养4周、8周、12周。(2)普通饲料组和高脂饲料组兔饲养前行肝脏常规二维超声和SWE检查,获得肝脏Emean值。(3)各组兔于饲养期结束后行肝脏常规二维超声、SWE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Emean值和相关造影参数(PI、TP、MTT及AUC)的变化。超声检查结束后各组兔取下腔静脉血约5ml,实验室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值。同时,取兔肝组织行HE染色、油红O脂肪染色、Masson纤维染色、TUNEL检测及电镜切片,对比观察正常对照组、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组及纤维化组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随着饲养时间4W、8W、12W的延长,普通饲料组和高脂饲料组兔的体重均值、肝重均值、肝指数均值均增加,其中高脂饲料组明显高于普通饲料组(B>A1、C>A2、D>A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NAFLD不同病理分期实验兔肝脏弹性成像Emean值,表现为正常对照组<NAFL组<NASH组<纤维化组,即随着NAFLD疾病谱的进展,Emean值呈递增趋势,两者呈高度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48(P=0.000<0.01),且各组间Emean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3.NAFLD不同病理分期实验兔肝脏超声造影表现,NAFL组、NASH组及纤维化组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曲线下面积(AUC)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AFL组与NASH组间的PI、平均渡越时间(mean transmit time,MTT)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4.弹性成像Emean值与超声造影联合参数(PI+TP+MTT+AUC)对NAFLD不同病理分期的诊断效能均较高,二者ROC曲线下面积相近。5.NAFLD不同病理分期实验兔肝功能检查显示纤维化组、NASH组ALT明显增高,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ST随NAFL组、NASH组、纤维化组的病程进展呈增高趋势,仅纤维化组较其他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NAFLD不同病理分期实验兔血脂变化呈现NAFL组、NASH组及纤维化组TC、TG、LDL-C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仅NASH组及纤维化组TC、LDL-C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NAFLD不同病理分期实验兔肝组织HE染色,正常对照组镜下见正常肝组织,肝小叶内无或偶见肝细胞脂肪贮积;NAFL组低倍镜下见肝小叶内>33%肝细胞脂肪变性,但无炎症、气球样变、坏死和纤维化等组织学改变;NASH组见肝细胞内有大量脂肪滴贮积,伴肝细胞气球样变或坏死、炎症细胞浸润,可有轻度窦周纤维组织增生(S1期);纤维化组见窦周及门脉周围较广泛纤维化,并见桥接纤维化(S2、S3期)。8.NAFLD不同病理分期实验兔肝组织油红O脂肪染色,NAFL组、NASH组、纤维化组肝细胞肿大,胞浆内均可见大量红色脂滴。9.NAFLD不同病理分期实验兔肝组织Masson纤维染色,NASH组部分肝组织内窦周可见少量蓝色胶原纤维;纤维化组可见较广泛的窦周及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部分见桥接纤维化。10.NAFLD不同病理分期实验兔肝组织TUNEL法检测,NAFL组、NASH组、纤维化组均可见棕色的凋亡细胞。11.NAFLD不同病理分期实验兔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NAFL组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滴,线粒体、粗面内质网肿胀;NASH组肝细胞内充满大小不一的脂肪滴,细胞核和细胞器结构改变更明显,并见凋亡细胞及嗜酸粒细胞;纤维化组结构更为紊乱,并见胶原纤维形成。结论1.随着NAFLD疾病谱的进展,弹性成像Emean值呈递增趋势,两者呈高度正相关,且各组间Emean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提示SWE可用于实验兔脂肪肝NAFL、NASH及进展期肝纤维化的分期诊断,且诊断效能高,为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实验依据,Emean值有望成为临床诊断脂肪肝的定量参数。2.本研究结果显示,Emean值的增高可能与肝细胞脂肪变性致细胞肿胀,组织内张力增高、炎症反应及纤维化等组织学改变有关。3.超声造影参数PI、AUC对NAFLD与正常对照组的鉴别有诊断价值,而PI、MTT可能对NAFL与NASH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其联合参数(PI+TP+MTT+AUC)对不同NAFLD进展阶段也有较高的诊断效能。4.肝功能指标ALT对于NASH、纤维化组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而AST仅对纤维化组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血脂指标TC、TG、LDL-C对NAFL、NASH、NASH相关肝纤维化间的鉴别诊断价值不大。5.本实验研究通过肝功能、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等多模态检测,证实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新西兰大白兔造模,可在较短时间内进行从NAFL、NASH至NASH相关肝纤维化系列病变模型的复制。
曾红春[10](2013)在《大鼠肝泡状棘球蚴多模态影像学的动态观察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采用继发性大鼠肝泡状棘球蚴(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HAE)的动物模型。运用超声筛查早期动物模型,总结分析早期肝泡状棘球蚴病灶的超声特征,旨在为早期肝泡状棘球蚴病征象的识别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运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e,DWI)技术动态监测不同时期大鼠肝泡球蚴病灶,并与病理学指标对照。研究该病不同时期超声造影和MRI扩散加权成像的动态演变特点与病理演变之间的关系,探讨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在评价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动态演变的价值,总结肝泡状棘球蚴病不同时期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内注射泡状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制备继发性大鼠肝泡状棘球蚴动物模型,接种第9周时对所有大鼠进行超声筛查,记录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相关信息留存在超声工作站内。接种后9周、28周、50周时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随机从不同实验组中抽取10只大鼠进行超声造影、MR-T1WI、T2WI、DWI成像检查。每次检查均按照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进行检查,详细记录相关检查结果,检查结束后处死实验大鼠,留取病理标本,进行常规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超声筛查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具有很高的特异性(83.33%)和灵敏度(93.52%)。142个早期病灶按照不同的超声特征可分为1型(点状高回声型)、2型(簇状细小点状高回声型)和3型(片状高回声型)和4型(混合型)。1型、2型和3型超声上均表现为高回声,内部未探及典型类囊泡样无回声结构,前3种类型病灶的平均直径小于4型。早期病灶在病理上表现为米黄色至乳白色的囊泡样结构,呈针尖样或多泡状,囊内含液量依大小不同而有变化。经HE染色后可以观察到单个或多个红染的囊泡结构周边环以微小血管及炎性细胞聚集形成的炎性反应带。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的超声造影征象和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径小于3mm的早期病灶注入超声造影剂后动脉期病灶周边呈环状强化,内部无强化,增强持续至门静脉早期,开始出现廓清,中央始终无强化;较大的病灶(直径大于5mm)可以呈现为两种增强方式,一种是类似于小病灶的环状强化,另一种是病灶周边环状强化伴内部分隔强化,呈类似调色碟样。超声造影增强区域在病理上证实为病灶周边的炎性反应带其内富含微血管。中晚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超声造影后表现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现环状强化,内部始终未见增强。由早期至中晚期病灶周边增强带与病灶直径之比逐渐递减。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在T1加权成像上均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上表现为高信号,DWI成像上表现为高信号病灶周边伴随稍低信号的晕环,类似“月晕”;随着病程的进展,T1加权像上病灶由均匀性低信号向不均匀性低信号演变,T2加权像上表现为内部为高信号夹杂部分低信号,DWI图像上病灶呈高信号,周边可见低信号带环绕。病灶周边“月晕”区的ADC值随着病程的演变逐渐降低,病灶内部的ADC值逐渐减小。结论:超声在筛查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模型中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早期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在超声上较特异的征象主要为高回声灶,大小和形态表现多样,只有少数病灶呈现为混合性回声。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周边的增强回声带证实为富含血管的区域,其内血管数量的多少预示着病灶的生物学活性。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演变预示了病灶供给血管的变化,早期主要是肝动脉参与供血,中晚期门静脉参与供血。DWI图像上可以清晰显示病灶的内部结构和病灶周边的特征性过渡带,病灶内部及周边ADC值随着病程的演变,ADC值逐渐减小,该现象揭示病灶内部及周边纤维化程度逐渐增加。由此可见,超声造影可显示病灶周边血管化的动态演变,MRI扩散加权成像则可以动态显示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周边的纤维化程度,两者结合可以动态反映病灶周边血管化和纤维化的动态演变。
二、肝脏超声造影技术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超声造影技术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超声造影评估~(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 |
2.1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
2.1.1 ~(125)I放射性粒子物理特性 |
2.1.2 ~(125)I放射性粒子对肿瘤的治疗机制 |
2.1.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 |
2.2 超声造影应用 |
2.2.1 超声造影剂 |
2.2.2 超声造影的应用领域及现状 |
2.3 超声造影对于肝脏的临床应用 |
2.4 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的理论基础 |
2.5 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的优势 |
2.6 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疗效的展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病例纳入标准 |
3.1.2 病例排除标准 |
3.2 材料及仪器设备 |
3.2.1 ~(125)I放射性粒子 |
3.2.2 超声造影剂 |
3.2.3 仪器设备 |
3.3 研究方法 |
3.3.1 病理组织学活检 |
3.3.2 超声造影检查 |
3.3.3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意义 |
3.3.4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
3.3.5 治疗后疗效评价 |
3.3.6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不同时间病灶局部控制情况 |
4.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及术后CEUS定量参数变化 |
4.2.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 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
4.2.2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
4.2.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
4.2.4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2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
4.2.5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1个月与3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
4.2.6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3个月与6个月CEUS 定量参数变化 |
4.2.7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 个月与12 个月CEUS定量参数变化 |
4.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6 个月病灶局部病理变化 |
第5章 讨论 |
5.1 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
5.2 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
5.3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病理变化分析 |
5.4 本研究的优势 |
5.5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超声造影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超声新技术在肝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5)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价值研究及超声造影对其治疗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 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的现状及超声造影在微波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二、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6)超声造影参数在评估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超声造影 |
2.2 超声造影参数在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方面的研究 |
2.2.1 肝内血流超声造影参数 |
2.2.2 颈动脉延迟时间 |
2.2.3 肝实质超声造影参数 |
2.3 超声造影参数与肝功能相关性研究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 |
3.1.1 入选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仪器与试剂 |
3.2.1 仪器 |
3.2.2 试剂 |
3.3 方法 |
3.3.1 检查前准备 |
3.3.2 检查方法 |
3.3.3 吲哚菁绿15 分钟滞留率 |
3.3.4 超声造影图像分析 |
3.4 统计学分析 |
3.5 质量控制 |
第4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4.2 正常对照组与肝硬化组超声造影参数特征 |
4.3 参数HVAT、HVWT、HA-HVTT、PV-HVTT与 ICG-R15 相关性分析 |
14%的最佳临界值'>4.4 参数HVAT、HVWT诊断ICG-R15>14%的最佳临界值 |
14%的真实性评价'>4.5 参数HVAT、HVWT诊断肝硬化ICG-R15>14%的真实性评价 |
14%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4.6 参数HVAT、HVWT诊断肝硬化ICG-R15>14%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超声造影参数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之间差异分析 |
14%的可行性分析'>5.2 超声造影参数诊断肝硬化ICG-R15>14%的可行性分析 |
14%的效能分析'>5.3 超声造影参数HVAT、HVWT诊断ICG-R15>14%的效能分析 |
5.4 创新点 |
5.5 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多模态超声技术评估活血化瘀法逆转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实验大鼠一般情况 |
2.2 实验大鼠质量变化情况 |
2.3 实验大鼠多模态超声相关指标分析 |
2.4 实验大鼠肝纤维化四项变化情况 |
2.5 实验大鼠肝功能变化情况 |
2.6 实验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 |
2.7 免疫组化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
3 讨论 |
3.1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
3.2 活血化瘀法对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评估 |
3.3 多模态超声技术诊断大鼠肝纤维化的应用价值 |
结论 |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诊断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1 肝纤维化的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
2 常规超声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 |
3 超声造影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 |
4 弹性成像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超声造影评估肝细胞癌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患者的选择 |
1.2 超声造影剂及注射 |
1.3 仪器及方法 |
1.4 超声造影图像分析 |
1.5 诊断效能评估参考标准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评估概况及超声声像图 |
2.2 各种FLLs超声造影增强特点与分析 |
3 HCC诊断效能评估 |
3.1 HCC资料分析 |
3.2 超声造影对HCC诊断价值 |
3.3 HCC和 ICC造影剂起始消退时间比较分析 |
3.4 AFP诊断HCC效能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超声影像评估肝细胞癌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大鼠肝泡状棘球蚴多模态影像学的动态观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超声筛查早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可行性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动物型的制备 |
1.3 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及健康状况观察 |
1.4 超声筛查及实验时间的确定 |
1.5 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的超声分型 |
1.6 动物分组及病理检查 |
1.7 统计方法 |
1.8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超声造影监测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动态演变的价值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模型制备 |
1.3 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及健康状况观察 |
1.4 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造影检查 |
1.5 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图像分型标准 |
1.6 实验动物分组 |
1.7 超声造影图像的评价 |
1.8 病理检查及切片染色 |
1.9 统计方法 |
1.10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灶动态演变的MRI扩散加权成像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模型制备 |
1.3 实验动物饲养条件及健康状况观察 |
1.4 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检查 |
1.5 动物分组及实验方法 |
1.6 MR检查及扫描参数的设定及DWI图像像分析 |
1.7 病理检查及切片染色 |
1.8 统计学分析 |
1.9 技术路线图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肝脏超声造影技术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病超声诊断指南[J]. 梁萍,于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08)
- [2]超声造影评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应用价值研究[D]. 胡月. 吉林大学, 2021(01)
- [3]肝病超声诊断指南[J].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超声医学专家委员会.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05)
- [4]超声造影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D]. 张家玲.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5]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价值研究及超声造影对其治疗效果的评价[D]. 孙淑丽. 锦州医科大学, 2021(01)
- [6]超声造影参数在评估肝硬化肝脏储备功能方面的应用价值[D]. 马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7]多模态超声技术评估活血化瘀法逆转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 赵少莉.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超声造影评估肝细胞癌效能研究[D]. 左东升.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9]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价值的实验研究[D]. 杨艳.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4)
- [10]大鼠肝泡状棘球蚴多模态影像学的动态观察与分析[D]. 曾红春.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