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少数民族农耕祭祀中的性象征及其生殖主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燕,何星亮[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及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是中华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各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学习、吸收借鉴,共同促进了我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繁荣。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文章从综合性研究、区域性研究和单一民族研究视角,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的各类研究成果及特点。
郎启训,王馨[2](2017)在《滇南彝族尼苏支系栽秧鼓舞的农耕文化特征》文中指出民族民间舞蹈浓缩了各民族文化的精髓,蕴含着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与审美理想。滇南彝族尼苏支系中盛行的传统舞蹈栽秧鼓舞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他们的存在方式。本文通过对滇南彝族尼苏支系栽秧鼓舞起源传说的梳理,分析了栽秧鼓舞与农耕生产的关系,进而对栽秧鼓舞的农耕文化特征进行了剖析。
朱和双[3](2008)在《当代中国的性人类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术领域涉足性人类学研究的几位实践者都是研究少数民族婚姻家庭问题的代表性人物。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不同领域的性学研究者开始看到,性存在是多元的,在批判生物决定论的同时,提出了性的社会建构理论,这与人类学对性的研究不谋而合。中国的性学研究逐渐形成了"性人类学"这门崭新的边缘交叉学科,学者们开始对性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进行探讨。
朱和双,李金莲[4](2003)在《云南少数民族农耕祭祀中的性象征及其生殖主题》文中指出生殖崇拜大都以祈求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生产为主题,但又不局限于此,而是远远扩及到了对谷物丰收、牲畜兴旺等美好愿望的企盼上。随着对自身认识的加深,先民们对生殖的崇拜不再付诸于赤裸裸的、纯自然的感官对象,而是把直观具体的生殖主题用各种类比物的形式再现出来。性象征在云南少数民族的农耕祭祀等日常活动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这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云南少数民族农耕祭祀中的性象征及其生殖主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少数民族农耕祭祀中的性象征及其生殖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综合性的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一)专着类 |
(二)论文类 |
1. 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的作用和贡献研究 |
2. 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的传播和交流研究 |
二、区域性的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一)专着类 |
1.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2.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二)论文类 |
1.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2. 新疆和内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3. 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三、单一民族的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一)壮族传统稻作农业研究 |
1. 专着类 |
2. 论文类 |
(二)哈尼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1. 专着类 |
2. 论文类 |
(三)傣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1. 专着类 |
2. 论文类 |
(四)蒙古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1. 专着类 |
2. 论文类 |
(五)侗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1. 专着类 |
2. 论文类 |
(六)维吾尔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七)其他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 |
1. 专着类 |
2. 论文类 |
四、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的特点 |
(一)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单一民族研究成果总量高于区域性和综合性研究 |
(二)研究地域和研究对象的相对集中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的日趋多元 |
(2)滇南彝族尼苏支系栽秧鼓舞的农耕文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栽秧鼓舞起源的传说 |
二、农耕生产:栽秧鼓舞的生存土壤 |
三、农耕基因:栽秧鼓舞的文化特征 |
(一) 为农业生产祈福的宗教性 |
(二) 集宗教神圣性与农业生活世俗性为一体 |
(三) 栽秧鼓舞体现出浓重的父系祖先崇拜观念 |
(四) 栽秧鼓舞体现了彝族的生殖崇拜观 |
(五) 与农作物生长周期相吻合的节律性 |
(六) 农业社会的封闭性 |
(七) 农作闲暇时间的娱乐性 |
(3)当代中国的性人类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特殊性爱方式的研究 |
二、对生殖崇拜的系统研究 |
三、对月经禁忌问题的研究 |
四、对卖淫问题的调查研究 |
五、对性文化实物的搜集研究 |
六、对性人类学理论方法的探讨 |
七、性人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
(4)云南少数民族农耕祭祀中的性象征及其生殖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四、云南少数民族农耕祭祀中的性象征及其生殖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科技研究及特点[J]. 张燕,何星亮. 贵州民族研究, 2021(06)
- [2]滇南彝族尼苏支系栽秧鼓舞的农耕文化特征[J]. 郎启训,王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7(04)
- [3]当代中国的性人类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J]. 朱和双. 广西民族研究, 2008(02)
- [4]云南少数民族农耕祭祀中的性象征及其生殖主题[J]. 朱和双,李金莲.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