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南方地区作物根结线虫种和小种的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天予[1](2020)在《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现状、种类鉴定及毒性变异研究》文中提出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一类重要的病原物,其种类多、寄主范围广、个体微小、分布广泛。近年来,我国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复种指数增加,导致根结线虫病害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然而,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的发生情况、种类、毒性变异情况尚不清楚。因此,及时调查清楚该地区根结线虫发生情况,准确、可靠地鉴定出该地区根结线虫的发生种类和毒性变异情况,对该病害的防治至关重要。1.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分布和为害情况调查本研究选取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较大的曲周县、馆陶县、鸡泽县、永年区、肥乡区和丛台区等6个县(区)的22个乡镇作为调查点,共采集235个样品。结果显示,曲周县第四疃镇根结线虫发病率最低,为33.3%,肥乡区辛安镇镇和毛演堡乡发病率最高,为60%;第四疃镇病情指数最低,为13.9,毛演堡乡病情指数最高,为41.7,肥乡区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高于其他地区。初步明确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的发生分布和为害情况。2.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种类的鉴定及优势种群的确定选取具代表性的22个样点进行种类鉴定和优势种群的确定。对二龄幼虫的形态测计和雌虫的会阴花纹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二龄幼虫的体长为389(360~430)μm,口针长11.5(11.0~12.3)μm,尾长51.7(50~53)μm;雌虫会阴花纹背弓高,似方形,侧线清晰,线纹粗到细,清楚。这些结果与已报道南方根结线虫形态特征相似度最高。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对形态特征进一步印证。采用通用引物扩增样品的r DNA-ITS序列获得片段大小约为480 bp,回收纯化PCR产物进行测序,blast比对结果显示,与已提交的南方根结线虫序列相似度高达98%,初步判定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利用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与Gen Bank中已有的南方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聚类在一个大的分支上,亲缘关系较近。为准确鉴定根结线虫种类,利用5种根结线虫特异性引物分别对供试根结线虫样品进行PCR扩增,只有引物MIF/MI-R有目的条带,大小约为951 bp。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调查样品全部为南方根结线虫。因此,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而且为邯郸市根结线虫的优势种群。3.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群体的纯化及毒性测定随机从采集到的样品中分离纯化12个南方根结线虫群体,分别接种在感病番茄Sufen2003上培养,分离卵块并在无菌水中孵化制成二龄幼虫(J2)悬液,分别接种在抗病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cv.Nemax)上,每株2000条,45 d后逐级记录根结线虫发病程度。试验结果显示,12个群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分化现象。抗病番茄对鸡泽县鸡泽镇北安上村南方根结线虫群体等8个群体表现为高抗,根结指数从0.6~1.0不等,对肥乡区辛安镇镇后贾庄等4个群体表现为抗性,根结指数从1.2~1.6不等。试验结果表明,抗性番茄对南方根结线虫不同群体的抗性程度并不一致,不同的南方根结线虫群体对抗性番茄的致病力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邯郸市根结线虫的种类、分布和毒性变异情况,为邯郸市根结线虫的综合防治和抗性品种布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宫远福[2](2020)在《东北地区根结线虫的种类分布及南方根结线虫氯离子通道基因分析》文中提出根结线虫(Root-knot nematode,RKN)是一类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植物寄生线虫。我国根结线虫种类较多,多数分布在南方地区,对东北地区的根结线虫并未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因此,本研究对东北三省的根结线虫种类和分布进行系统调查,并对其抗药性产生机理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2018年2019年,在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共采集174样本,其中56份样本发现根结线虫,采用形态学观察、rDNA-ITS和rDNA-SSU的序列分析和序列特异性扩增区标记鉴定出3种根结线虫,分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北方根结线虫(M.hapla)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其中南方根结线虫在东北三省的温室大棚均有发现,是温室大棚里的优势种,辽宁省各个市区均有分布,吉林省仅在长春市和松原市、黑龙江省大庆市有少量分布,寄主主要集中于番茄、茄子和黄瓜。辽宁省抚顺市、辽阳市、丹东市、盘锦市和吉林省松原市温室大棚以前没有报道该病,本次调查发现有南方根结线虫危害,说明辽宁省各个市县设施蔬菜基地均有南方根结线虫入侵,并已扩散至吉林省。北方根结线虫在辽宁省丹东市和锦州市的温室大棚中,以及抚顺市、葫芦岛市和沈阳市露地蔬菜和植物上发现,是露地上的优势种,本次在辽宁省抚顺市露地上和丹东的温室大棚里发现北方根结线虫,以前没有报道;首次在东北的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露地花生上发现花生根结线虫,说明花生根结线虫也已扩散至东北地区并越冬存活。利用南方根结线虫的ITS和SSU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辽宁省的南方根结线虫大体分为两支:其中沈阳、铁岭、抚顺、本溪、鞍山、营口、丹东和大连的南方根结线虫归为一支,锦州、阜新、盘锦、朝阳和葫芦岛的南方根结线虫归为另一支。吉林省长春和松原种群与黑龙江省大庆发现的南方根结线虫种群与沈阳铁岭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推测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根结线虫很有可能从辽宁省由南向北部传播过去。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中革村大棚采集到的南方根结线虫对阿维菌素产生了抗药性,通过触杀试验发现抗性种群比敏感种群的抗性高达到5.13倍。谷氨酸门控的氯离子通道(glutamate-gated chloride channel,GluCl)是阿维菌素作用于线虫体内的作用靶标,设计引物并克隆测序获得1259bp南方根结线虫的GluCl基因。将抗性和敏感种群GluCl进行核酸序列比对发现,抗性种群碱基发生18处同义突变,2处非同义突变,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在第22位点缺失天冬氨酸,在第110位点谷氨酰胺替换赖氨酸(Q110K);通过对谷氨酸氯离子通道蛋白二级结构预测发现,抗性种群GluCl与敏感种群相比,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数量多、延展数量和无规则卷曲数量相对少,两者具有明显差异;GluCl蛋白三级结构预测发现,该抗性种群突变点在GluCl蛋白亚基五聚体外部Q110K位点上,可能与南方根结线虫的抗药性产生相关。本研究鉴定到东北地区根结线虫有3个种,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各市县,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温室中也有少量分布,首次在辽宁省沈阳市露地花生根系上发现花生根结线虫。发现对阿维菌素产生抗药性的南方根结线虫群体,解析到谷氨酸氯离子通道的基因序列、氨基酸和蛋白质结构变化。研究结果为指导东北地区根结线虫的防控,尤其是抗药性线虫群体的检测提供重要数据。
陶冶[3](2018)在《南方果蔬根结线虫鉴定及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一种植物固着性内寄生线虫,种类多、寄主范围广、致病性强且在全球分布广泛。了解根结线虫的种类、分布及寄主是制定防治策略的基础。本研究对我国南方7个省市部分地区的果蔬作物上的根结线虫进行了鉴定。在此基础上,对鉴定到的四种根结线虫进行线粒体基因组全长测序,并结合其他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信息构建了系统发育树,为根结线虫的分类和系统进化研究提供依据。另外,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及其他一些序列的信息,构建了奇异根结线虫(M.aberrans)和象耳豆根结线虫(M.enterolobii)的分子快速检测系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形态学、同工酶电泳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89个种群的根结线虫进行鉴定,其中62个种群为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占总样本数的70.8%;12个种群为象耳豆根结线虫,占总样本数的13.5%;11个种群为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占总样本数的11.2%;4个种群为本研究发现的一个新种——奇异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berrans n.sp.),占总样本数的4.5%。研究表明南方根结线虫是我国南方果蔬作物上的优势种。杨桃和葡萄是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寄主新纪录。2.描述了根结线虫新种——奇异根结线虫,其形态鉴别特征如下:雌虫会阴部凸起,颈部位于身体侧面,会阴花纹很弱、圆,口针中等长度(13.6-15.5μm);雄虫口针长(18.2-19.6μm),交合刺长(22.7-36.8μm),侧线11-15条;二龄幼虫唇区光滑,侧面观凹陷,口针长(15.9-16.8μm),侧线4条,透明尾极短(2.2-5.5μm)。其与一户町根结线虫(M.ichinohei)形态最相似,但与一户町根结线虫相比,奇异根结线虫的雄虫、雌虫和二龄幼虫口针均更长;雄虫体长更长、尾更短、DGO更小、侧线更多;二龄幼虫侧线更少。奇异根结线虫的酯酶表型为罕见的S2型,其两条带的相对迁移率(Rm)分别是40.5%和44.5%,而苹果酸脱氢酶的表型为常见的N1型。同时,本研究获得了奇异根结线虫的SSU、LSU D2D3、ITS和cox2-16S rRNA的序列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均表明该线虫与已知的根结线虫分子特征不一致。SSU和LSU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奇异根结线虫和一户町根结线虫亲缘关系最近,而在ITS和cox2-16S rRNA的系统发育树上,和奇异根结线虫亲缘关系最近的分别是巨大根结线虫(M.megadora)和山茶根结线虫(M.camelliae)。另外,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奇异根结线虫诱导取食位点形成4-6个多核的巨细胞。3.利用长片段PCR技术对奇异根结线虫、象耳豆根结线虫、南方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进行测序,四种根结线虫的线粒体全长分别为:17,004bp、17,494 bp、17,543 bp和18,392 bp;四种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22个tRNA均为非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并且都是单拷贝;12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排列方式也均相同,但tRNA的排列方式具有一定的变化;所有基因具有相同的转录方向;此外,非编码区的数量及长度也有一定的变化,其中象耳豆根结线虫具有3个大的非编码区,其余三种根结线虫只有2个大的非编码区;另外,基于12个蛋白编码基因,采用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hood,ML)构建了线虫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所有的根结线虫聚在同一支,其中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和象耳豆根结线虫聚在同一分支上,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和哥伦比亚根结线虫聚在另一分支上,而奇异根结线虫则单独落在基部的分支上,与其他几种根结线虫形成姐妹支的关系;整个根结线虫的分支和伤残短体线虫亲缘关系最接近,而与孢囊线虫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4.基于线粒体基因组设计了检测根结线虫的通用引物对Mt-RKN-F/Mt-RKN-R、检测奇异根结线虫的特异引物对Mab-Mt-F/Mab-Mt-R和象耳豆根结线虫的特异引物对Me-Mt-F/Me-Mt-R,基于这些引物构建了检测奇异根结线虫和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双重PCR体系,该体系检测灵敏度可达到单条线虫。此外,在奇异根结线虫rDNA-ITS区分别设计了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引物对Mab-qF/Mab-qR和探针Mab-Probe;在象耳豆根结线虫特异性扩增区(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分别设计了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引物对Me-qF/Me-qR和探针Me-Probe,利用这些引物和探针构建了检测奇异根结线虫和象耳豆根结线虫的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该体系对单条线虫DNA稀释1000倍后的模板仍可灵敏检测。将两种方法用于不同土壤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实时荧光定量PCR可以100%检测到靶标线虫,即奇异根结线虫和象耳豆根结线虫,但双重PCR无法检测到某些靶标线虫含量较低的土壤样本。
陈德强[4](2018)在《香蕉穿孔线虫生防工程菌构建及其防控效果和发酵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Cobb,1893)Thorne,1949]是一种毁灭性的迁移内寄生植物病原线虫,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严重危害粮食作物、果树和蔬菜等重要经济作物以及观赏植物等,是造成世界香蕉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该线虫的防治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施用杀线剂是目前普遍采用和比较有效的防治方法,但杀线剂等化学药剂的大量使用对环境和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和其它负面影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被严格限制使用。因此研究和建立香蕉穿孔线虫防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已迫在眉睫,生物防治因其具有绿色环保、经济安全和可持续性等特点而受到重视和越来越多研究。胞外蛋白酶已被证实是食线虫微生物侵染线虫的重要毒力因子。本研究构建了香蕉穿孔线虫发生地香蕉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宏基因组Fosmid文库,从中筛选获得一个杀线虫活性较强的蛋白酶基因(编号pase4),另外,从来自不同寄主的香蕉穿孔线虫10个种群中筛选得到一株优势可培养伴生细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pf36菌株;在此基础上,通过载体转化和三亲本转导的方法将杀线虫蛋白酶基因pase4导入到pf36细胞中并使其正确表达,以期利用pf36与香蕉穿孔线虫的伴生关系,使杀线虫蛋白酶基因pase4通过pf36介导实现对香蕉穿孔线虫生长发育或侵染致病的抑制作用,从而达到有效防治香蕉穿孔线虫的目的;最后对遗传改造菌株的生物学特征、产蛋白酶活性、遗传稳定性、土壤定殖能力、体外杀线虫活性、盆栽生防效果及其对香蕉作物安全性进行了测定和评估。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对香蕉根际土壤细菌、古菌16S rDNA和真菌18S r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和种类多样性分析,其丰富度和多样性由高至低依次为细菌>真菌>古菌,优势类群分别为酸杆菌GP1(Acidobacteria GP1)、Penidiella和Fervidicoccus,各类群中均存在一定比例的未能分类(unclassified)的序列。2.构建了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Fosmid文库,文库包含约35000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30 kb左右,覆盖微生物基因组大小约1.05 Gb,通过功能驱动筛选方法获得6个具有蛋白酶水解活性的克隆子Pro1Pro6;分别构建Pro1Pro6的亚克隆筛选得到3个具有蛋白酶活性的亚克隆子Pro1’、Por4’和Pro6’,3个亚克隆子的发酵上清液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杀线虫活性,其中Pro4’处理杀线虫活性最大。3.对亚克隆子Pro1’、Pro4’和Pro6’的插入序列分析表明各自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3个相对应的蛋白酶(PASE1、PASE4和PASE6);3种蛋白酶均为分泌型亲水蛋白。4.通过原核表达获得成熟的蛋白酶PASE4,大小约为32 kDa,并证实PASE4能有效降解香蕉穿孔线虫的体内组织,具有显着的杀线虫活性;建立了利用胡萝卜纯愈伤组织培养繁殖无菌香蕉穿孔线虫的方法。5.从来自不同寄主植物的香蕉穿孔线虫10个种群中共分离得到53株可培养伴生细菌,确定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为供试线虫种群的优势伴生细菌;并以荧光假单胞菌pf36菌株作为遗传改造的目标菌株。6.通过载体转化和接合转导的方法将杀线虫蛋白酶基因pase4导入伴生细菌pf36获得了遗传改造菌p4MCS-pf36和p4Tn5-pf36;p4MCS-pf36的产蛋白酶能力和杀线虫活性均比p4Tn5-pf36高,但后者遗传稳定性、土壤定殖能力和盆栽防治效果均好于前者。7.确定了p4Tn5-pf36产蛋白酶的优化发酵体系:培养组分为甘油10 mL/L、酵母粉15 g/L、氯化钾1 g/L,培养条件为温度34.5℃、初始pH 7.66、接种量为8.0%、转速274 r/min;优化后发酵液中最高蛋白酶活力为109.928 U/mL,比优化前提高1.58倍。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构建的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中筛选获得一个具有较强杀线虫活性的蛋白酶基因pase4,并从不同的香蕉穿孔线虫种群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伴生细菌荧光假单胞菌pf36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成功将基因pase4导入到菌株pf36中并正确表达,并获得了遗传稳定良好且对香蕉穿孔线虫具一定防效改造菌株。初步实现了以伴生细菌为载体介导表达生防因子抑制香蕉穿孔线虫生长繁殖或侵染致病的的目的。研究结果将为香蕉穿孔线虫的防治提供安全、有效的新方法,同时也为研究建立高效、环保和可持续的植物线虫生物防治技术提供新策略和新途径。
甄浩洋[5](2018)在《赣粤两省作物孢囊线虫调查及茶皂素颗粒剂对其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对江西和广东两省的主要作物孢囊线虫发生情况开展调查,在广东省的调查中发现并描述了一个寄生水稻的孢囊线虫新种罗定孢囊线虫Heterodera luodingensis n sp.;在江西省发现鉴定了中国新记录种野生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sojae,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广东省首次发现了旱稻孢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在河南、河北、黑龙江等地开展了茶皂素颗粒剂对小麦和大豆孢囊线虫病害的田间防治试验,明确了茶皂素颗粒剂对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并对其施用剂型和使用剂量进行了研究。2015-2017年,对江西广东两省的孢囊线虫种类及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水稻、大豆、油菜、玉米、甘蔗等作物样品261份,在14个采集点分离检测到孢囊线虫。在罗定市和江门市采集的4份孢囊线虫,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描述为寄生于水稻的一个孢囊线虫新种。基于ITS序列和D2D3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得出该孢囊线虫与拟水稻孢囊线虫、旱稻孢囊线虫等同属于莎草组,节点支持率为100%。对罗定孢囊线的ITS片段PCR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样性(RFLP)分析,结果表明罗定孢囊线虫的酶切图谱可以与近似种相区分。在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大豆上采集到一个孢囊线虫种群,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鉴定为中国新纪录种—野生豆孢囊线虫。采用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了野生豆孢囊线虫对感病大豆(罗汉豆)的致病性以及在11个豆科作物中的寄主范围,并鉴定了国内42个大豆栽培品种对野生豆孢囊线虫的抗病性。在广东清远市、四会市、肇庆市、高要市,江西宜春市采集的8份孢囊样品,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鉴定为旱稻孢囊线虫。2016-2017年在河南许昌市河街乡,开展了茶皂素颗粒剂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10%两种含量的茶皂素颗粒剂对小麦孢囊线虫均有一定防效,在小麦生长前期防治效果更为明显,在孢囊线虫冬季侵染时期,W53、W107和W105处理的侵入根内线虫数量显着少于对照。在小麦收获期,两种含量的茶皂素颗粒剂都是中间剂量(W54、W107)处理的孢囊繁殖系数最低。不施药CK处理,在收获期孢囊的繁殖系数达到4.36,而W54处理的效果最好,繁殖系数最低为2.08,防效为52.3%。对小麦测产结果表明,5%茶皂素颗粒剂1:5增产效果最好,每平方米产量显着高于对照,增产达到22.5%,高于阿维菌素的14.6%。2015-2016年在河北廊坊开展大豆孢囊线虫4号小种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茶皂素颗粒剂在低剂量每小区80-150 g(每亩3.3-6.2 kg)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达65%-75%,同时增产效果为4.3%-9.5%。菜籽饼粉的中间剂量每小区250 g(每亩10.4kg)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64.6%。但低剂量200 g每小区(每亩8.3 kg)的增产效果最好,增产4.7%。2017年在黑龙江嘉荫县,开展茶皂素颗粒剂对大豆孢囊3号小种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茶皂素制剂的防效能够达到50%-70%,药剂对照噻唑磷处理的防效为80%,复配剂WS22的防效最高达到73.3%。田间测产结果表明,茶皂素制剂增产率达12%-31%,高于噻唑磷处理的7.0%。
陈淑君[6](2017)在《福建省蔬菜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发生、鉴定与分子检测》文中认为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近年来已成为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蔬菜上最重要的根结线虫种类之一。福建省蔬菜产业是福建省最重要的种植产业,但目前对蔬菜象耳豆根结线虫病缺乏系统调研。本论文对福建省蔬菜象耳豆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病原鉴定进行系统研究,为福建省象耳豆根结线虫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2014-2016年期间,调查了福建省9个市的主要蔬菜基地,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采用根结线虫种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检测,明确福建省蔬菜根结线虫种类为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象耳豆根结线虫(M.enterolobii)、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南方根结线虫在福建省蔬菜产区为优势种群;象耳豆根结线虫在闽南地区的胡萝卜(Daucus carota)、辣椒(Capsicum annuum)、雍菜(Ipomoea aquatica)上发生为害,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象耳豆根结线虫首次在福建省辣椒、雍菜上发现,雍菜是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新寄主,在田间表现为单一优势种群,或与南方根结线虫混合种群发生。对福建闽南地区与福州地区共计14个基地的番石榴(Psidium guajava)根结线虫病进行了病原种类鉴定,结果表明均为象耳豆根结线虫。从田间调查与接种实验结果表明,受象耳豆根结线虫感染的番石榴病株或种苗是闽南地区部分蔬菜象耳豆根结线虫病的重要初侵染源。对采自福建省胡萝卜、辣椒、雍菜、番石榴的象耳豆根结线虫12个种群的mtDNA的COⅡ和lrRNA基因间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序,采用贝叶斯(Bayesian)分析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象耳豆根结线虫种均与国内外其他种群的象耳豆根结线虫种群在同一进分化分枝,与其他根结线虫种可明显分开。通过接种实验表明,南方根结线虫、象耳豆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均可对胡萝卜造成严重侵染。所有严重受侵染的胡萝卜都变短,根结严重,易分叉。象耳豆根结线虫引起的症状与其他2种根结线虫症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象耳豆根结线虫引起胡萝卜直根散生多个膨大的、半圆形的瘤状结构,从直根的膨大根结处又长出许多须根,并在须根上形成串珠状的根结或结瘿。其他2种根结线虫在胡萝卜直根上较少产生根结,主要刺激胡萝卜直根产生次生根,并在次生根上寄生为害。根据本研究结果以及结合多年来的调查资料,象耳豆根结线虫已在闽南地区的蔬菜基地呈现快速扩大蔓延趋势,成为最重要的病原线虫之一。
王文玉[7](2017)在《花生茎线虫(Ditylenchus arachis)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多样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茎线虫(Ditylenchus arachis)是2014年报道在中国花生上为害的茎线虫新种,本研究对河北、山东两省花生种植地区进行了广泛的采样,调查了花生茎线虫病在这两省花生种植区的分布情况;同时,在河南省送检的花生样本中也分离到花生茎线虫。系统的研究了各地区花生茎线虫种群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分析了相关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对花生茎线虫的生物学特性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首次明确花生茎线虫在我国河北、山东花生产区广泛分布:在本次研究中,结合自驾车现场采样及寄送花生样本方式,明确了山东省、河北省7个市18个采集地区均分布花生茎线虫,同时首次发现河南地区也分布花生茎线虫。调查结果为花生茎线虫病的下一步防控提供了理论与依据。2.对山东、河北、河南3个省份10个种群的花生茎线虫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观测,虽然部分形态值与特征存在一定的变异,但是发现种群存在着明显保守性,符合花生茎线虫模式种的观测范围。3.明确花生茎线虫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对3个省份10个种群花生茎线虫的rDNA-ITS、28S D2-D3区进行的序列测定与分析,发现10个种群间及与GenBank登录的4个种群间在这两个区域的序列相似性分别在99%-100%,结果表明:3个省份间的花生茎线虫不同地理种群未存在基因型。基于rDNA-ITS和28S rDNA-D2D3区序列构建了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10个种群均与花生茎线虫归属于独立分枝,可与亲缘关系最近的甘薯茎线虫种群明显分开。采用TCS 1.21软件建立了基于rDNA-ITS和28S rDNA-D2D3区序列的network,分析结果表明,可能由于该种的祖先群体存在多样性或因长期地理隔离造成种内有一定差异。4.对花生茎线虫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接种实验表明花生茎线虫除1龄幼虫外,各幼龄期及成虫均可侵染花生幼苗根系,根系各个部位均可受侵染;利用Pluronic F-127胶体法接种实验证实了花生茎线虫可侵染花生幼苗根的各部位,其侵入位点多位于根尖以外的部位,而非根尖,这与对照的爪哇根结线虫侵染花生根系位点多位于根尖这一特点存在明显差异。通过盆栽接种试验首次明确了花生茎线虫对花生幼苗期和成株期的生长均可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受线虫侵染的花生其根瘤数量减少,花生的产量与质量也显着下降。对线虫卵的孵化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26℃条件下,花生茎线虫的胚胎发育为5 d左右,生活史约15-20 d。关于线虫生殖方式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花生茎线虫不能孤雌生殖,只能两性生殖。
高月,徐江,郭笑彤,李西文,董林林,陈士林[8](2016)在《药用植物根结线虫病害及防治策略》文中指出根结线虫病害是我国药用植物栽培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介绍了药用植物主要根结线虫病害的类型、鉴定方法及防治策略。综述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方法是当前区分根结线虫种类的主要手段;根结线虫病害的防治策略主要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学防治。该研究阐述了根结线虫病害的防治应以建立病害综合防治技术平台为前提,选育优质高产的抗病品种为基础,建立规范化的栽培管理模式为手段的综合体系,从而促进药用植物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李春杰,胡岩峰,王从丽[9](2016)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棚蔬菜根结线虫种类和小种的鉴定》文中认为为明确黑龙江省大庆市棚室内蔬菜上根结线虫的种类和小种,研究采用PCR技术鉴定线虫的种类和鉴别寄主法确定南方根结线虫的小种。结果表明,大庆市棚室内番茄和黄瓜上根结线虫仅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并且是1号小种,未发现其他种的根结线虫。
徐姣[10](2016)在《禾谷孢囊线虫不同群体分子标记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禾谷孢囊线虫病是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发现的一种新病害,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禾谷孢囊线虫群体构成非常复杂,不同种类的禾谷孢囊线虫对小麦的致病性也不同。培育抗病品种被认为是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要合理利用抗病品种,认识病原线虫的种类和致病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形态学和依靠鉴别寄主进行鉴定,不仅费时费工,而且很难鉴别和区分近似种和致病型间的差异。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分子标记技术鉴别禾谷孢囊线虫的种类和致病型成为一种趋势。本研究旨在建立禾谷孢囊线虫不同群体的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体系,为其监测和防控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SSR)和序列特征扩增区域(SCAR)的方法,对黄淮麦区9个禾谷孢囊线虫线虫群体进行RAPD分析、ISSR分析和SCAR标记转化。共筛选了193条RAPD随机引物和43条ISSR引物,获得了3个燕麦孢囊线虫荥阳群体RAPD标记和2个燕麦孢囊线虫荥阳群体ISSR标记。其中引物S301可扩增出大小约为450bp的特异性RAPD条带,引物S419可扩增出大小约为500bp的特异性RAPD条带,引物S417可扩增出大小约为1800bp的特异性RAPD条带。引物UBC842可扩增出大小约为700bp的特异性ISSR条带,引物UBC873可扩增出大小约为625bp的特异性ISSR条带;获得了1个燕麦孢囊线虫保定和商丘群体的RAPD标记,引物S323可扩增出大小约为1600bp的特异性RAPD条带;获得了2个菲利普孢囊线虫许昌群体的RAPD标记,引物S409可扩增出大小约为2100bp的特异性RAPD条带,引物S325可扩增出大小约为300bp的特异性RAPD条带;2个菲利普孢囊线虫淮阳和博爱群体的RAPD标记,引物S232和引物S278扩增出了淮阳和博爱群体特异性条带,大小分别为500 bp和1800 bp。其中淮阳和博爱群体的1个标记已成功转化为SCAR标记。将随机引物S232扩增的特异性RAPD条带进行回收,克隆后送菌液到上海生工公司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S232扩增出的淮阳博爱群体的特异性条带大小为517 bp,Blast比对,序列覆盖率(Query coverage)值在4%~14%之间,在NCBI数据库没有发现任何同源序列。根据S232扩增的多态性片段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只有淮阳博爱群体能够扩增出特异性条带,证明这个SCAR标记具有特异性,可以用于淮阳和博爱群体的分子检测。
二、中国南方地区作物根结线虫种和小种的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南方地区作物根结线虫种和小种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现状、种类鉴定及毒性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根结线虫研究概况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根结线虫发生与为害 |
1.2 根结线虫防治 |
1.2.1 农业防治 |
1.2.2 物理防治 |
1.2.3 化学防治 |
1.2.4 生物防治 |
1.3 根结线虫鉴定方法 |
1.3.1 根结线虫传统鉴定方法 |
1.3.2 根结线虫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
1.4 根结线虫毒性变异研究 |
1.4.1 根结线虫毒性种群的主要类群及特征 |
1.4.2 根结线虫毒性变异机制 |
1.4.3 毒性线虫防治策略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样本采集 |
2.1.2 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调查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的分布情况 |
2.2.2 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严重程度情况 |
2.2.3 根结线虫为害寄主地上及地下部分症状观察 |
2.3 小结 |
第3章 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种类鉴定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根结线虫样本采集与二龄幼虫分离 |
3.1.2 二龄幼虫永久玻片制作 |
3.1.3 雌虫会阴花纹制作与鉴定 |
3.1.4 rDNA-ITS技术鉴定 |
3.1.5 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根结线虫形态学分析 |
3.2.2 PCR鉴定结果与分析 |
3.2.3 根结线虫系统发育树分析 |
3.2.4 特异性引物对根结线虫鉴定结果的验证 |
3.3 小结 |
第4章 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毒性测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东北地区根结线虫的种类分布及南方根结线虫氯离子通道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根结线虫分类与阿维菌素抗性机理研究进展 |
1.1 根结线虫的研究历史 |
1.2 根结线虫的种类与分布 |
1.3 根结线虫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1 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 |
1.3.2 鉴别寄主鉴定方法 |
1.3.3 同工酶表型分析鉴定方法 |
1.3.4 分子生物学鉴定 |
1.4 根结线虫的防治 |
1.5 阿维菌素的靶标 |
1.6 阿维菌素抗性机理的研究 |
1.6.1 代谢抗性 |
1.6.2 靶标抗性 |
1.7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东北地区根结线虫的种类鉴定与分布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根结线虫的样本的采集 |
2.1.2 根结线虫的分离 |
2.1.3 根结线虫的杀死、固定 |
2.1.4 根结线虫的形态学鉴定 |
2.1.5 根结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根结线虫的鉴定结果 |
2.2.2 根结线虫的形态学特征 |
2.2.3 根结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2.3 小结 |
第三章 南方根结线虫谷氨酸氯离子通道基因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线虫材料 |
3.1.2 试剂与仪器 |
3.1.3 南方根结线虫抗药性的室内测定试验 |
3.1.4 南方根结线虫氯离子通道蛋白基因的克隆 |
3.1.5 南方根结线虫抗性和敏感种群靶标基因扩增 |
3.1.6 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南方根结线虫抗性种群和敏感种群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 |
3.2.2 南方根结线虫抗性和敏感种群氯离子通道基因序列分析 |
3.2.3 谷氨酸氯离子通道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3.2.4 谷氨酸氯离子通道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
3.3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东北地区根结线虫的种类与分布 |
4.2 南方根结线虫氯离子通道基因分析 |
4.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3)南方果蔬根结线虫鉴定及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根结线虫的农业危害及经济重要性 |
1.2 根结线虫的发生和分布 |
1.3 根结线虫的分类及鉴定方法 |
1.3.1 根结线虫的形态分类与鉴定 |
1.3.2 同工酶电泳技术 |
1.3.3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鉴定方法 |
1.3.3.1 DNA的提取 |
1.3.3.2 DNA靶标序列的选择 |
1.3.3.3 植物线虫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 |
1.4 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 |
1.4.1 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序方法 |
1.4.2 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 |
1.4.3 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在线虫学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南方果蔬作物根结线虫的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种群来源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4 线虫的纯化与扩繁 |
2.2.5 线虫标本的制作及形态观察 |
2.2.6 形态学观察和数据测量 |
2.2.7 同工酶电泳实验 |
2.2.8 扫描电镜观察 |
2.2.9 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 |
2.2.10 单条线虫DNA的提取 |
2.2.11 PCR扩增、克隆及测序 |
2.2.12 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根结线虫新种—奇异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berrans n. sp.) |
2.3.1.1 形态学鉴定结果 |
2.3.1.2 同工酶电泳分析 |
2.3.1.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1.4 症状及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 |
2.3.2 南方根结线虫 [Meloidogyne incognita(Kofoid, 1919)Chitwood,1949] |
2.3.2.1 形态学鉴定结果 |
2.3.2.2 同工酶电泳分析 |
2.3.2.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3 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Treub, 1885)Chitwood, 1949] |
2.3.3.1 形态学鉴定结果 |
2.3.3.2 同工酶电泳分析 |
2.3.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4 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gyne enterolobii(Yang, 1983)] |
2.3.4.1 形态学鉴定结果 |
2.3.4.2 同工酶电泳分析 |
2.3.4.3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4 讨论 |
第三章 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及系统发育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主要试剂及配制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3.2.3 二龄幼虫的分离与收集 |
3.2.4 线虫大量DNA的提取 |
3.2.5 锚定区cox1-16s RNA的扩增、克隆和测序 |
3.2.5.1 锚定区cox1-16s RNA的PCR扩增 |
3.2.5.2 锚定区cox1-16s RNA 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 |
3.2.6 锚定区 16s RNA- cox1的扩增,克隆和测序 |
3.2.6.1 锚定区 16s RNA- cox1的PCR扩增 |
3.2.6.2 锚定区 16s RNA- cox1 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 |
3.2.7 序列的拼接 |
3.2.8 序列的注释和分析 |
3.2.9 基于四种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 |
3.2.9.1 系统发育树的序列来源 |
3.2.9.2 序列的比对,处理和模型建立 |
3.2.9.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奇异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
3.3.1.1 奇异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长片段PCR扩增结果 |
3.3.1.2 奇异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总特征 |
3.3.1.3 奇异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蛋白的特征及密码子使用 |
3.3.1.4 奇异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t RNAs和r RNAs |
3.3.1.5 奇异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区 |
3.3.2 象耳豆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
3.3.2.1 象耳豆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长片段PCR扩增结果 |
3.3.2.2 象耳豆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总特征 |
3.3.2.3 象耳豆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蛋白的特征及密码子使用 |
3.3.2.4 象耳豆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t RNAs和r RNAs |
3.3.2.5 象耳豆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区 |
3.3.3 南方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
3.3.3.1 南方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长片段PCR扩增结果 |
3.3.3.2 南方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总特征 |
3.3.3.3 南方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蛋白的特征及密码子使用 |
3.3.3.4 南方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t RNAs和r RNAs |
3.3.3.5 南方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区 |
3.3.4 爪哇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
3.3.4.1 爪哇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长片段PCR扩增结果 |
3.3.4.2 爪哇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总特征 |
3.3.4.3 爪哇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蛋白的特征及密码子使用 |
3.3.4.4 爪哇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t RNAs和r RNAs |
3.3.4.5 爪哇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非编码区 |
3.3.5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关系 |
3.4 讨论 |
第四章 奇异根结线虫和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单条线虫的DNA提取 |
4.2.2 双重PCR检测 |
4.2.2.1 双重PCR引物的设计 |
4.2.2.2 保守引物稳定性检测 |
4.2.2.3 特异引物特异性检测 |
4.2.2.4 普通双重PCR体系的构建 |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4.2.3.1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4.2.3.2 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
4.2.3.3 实时荧光定量PCR灵敏性检测 |
4.2.3.4 标准曲线的建立 |
4.2.3.5 土壤样品中根结线虫的快速鉴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普通双重PCR检测象耳豆根结线虫和奇异根结线虫 |
4.3.1.1 根结线虫保守引物的扩增 |
4.3.1.2 奇异根结线虫特异引物的扩增 |
4.3.1.3 象耳豆根结线虫特异引物的扩增 |
4.3.1.4 双重PCR检测结果 |
4.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象耳豆根结线虫和奇异根结线虫 |
4.3.2.1 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分析 |
4.3.2.2 实时荧光定量PCR灵敏度分析 |
4.3.2.3 标准曲线的建立 |
4.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土壤中根结线虫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南方果蔬作物上根结线虫的鉴定 |
5.2 根结线虫新种 — 奇异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berrans n. sp.)的鉴定 |
5.3 根结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 |
5.4 象耳豆根结线虫和奇异根结线虫的检测 |
5.4.1 双重PCR检测 |
5.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5.4.3 土壤样本的检测 |
5.5 本研究创新之处 |
5.6 本研究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香蕉穿孔线虫生防工程菌构建及其防控效果和发酵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香蕉穿孔线虫研究概况 |
1.1.1 香蕉穿孔线虫及其生物学特征 |
1.1.2 香蕉穿孔线虫寄主范围及致病性 |
1.1.3 香蕉穿孔线虫的经济重要性 |
1.1.4 香蕉穿孔线虫的防治现状 |
1.1.5 香蕉穿孔线虫的生物防治 |
1.2 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概况 |
1.2.1 宏基因组的定义 |
1.2.2 宏基因组文库构建 |
1.2.2.1 宏基因组DNA提取 |
1.2.2.2 宏基因组文库的载体 |
1.2.2.3 宏基因组文库的宿主 |
1.2.3 宏基因组文库分析途径 |
1.2.3.1 基于序列驱动筛选 |
1.2.3.2 基于功能驱动筛选 |
1.2.3.3 底物诱导基因表达筛选 |
1.2.4 宏基因组学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1.3 微生物蛋白酶研究概况 |
1.3.1 微生物蛋白酶分类 |
1.3.2 丝氨酸蛋白酶概述 |
1.3.3 金属蛋白酶概述 |
1.3.4 杀线虫相关蛋白酶研究概况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香蕉穿孔线虫发生地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宏基因组Fosmid文库构建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1.1 香蕉根际土壤采集 |
2.2.1.2 供试试剂 |
2.2.1.3 供试质粒载体和菌株 |
2.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2 方法 |
2.2.2.1 香蕉根际土壤总DNA提取及纯化 |
2.2.2.2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2.2.2.3 香蕉根际土壤宏基因组Fosmid文库构建 |
2.2.2.4 Fosmid文库特征分析 |
2.2.2.5 Fosmid文库筛选蛋白酶活性克隆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香蕉根际土壤总DNA提取 |
2.3.2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2.3.2.1 测序数据预处理 |
2.3.2.2 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多样性指数 |
2.3.2.3 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 |
2.3.3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Fosmid文库特征分析 |
2.3.3.1 Fosmid文库大小 |
2.3.3.2 Fosmid文库建库效率 |
2.3.3.3 Fosmid文库克隆稳定性 |
2.3.4 蛋白酶活性Fosmid克隆子筛选 |
2.4 小结 |
第3章 亚克隆筛选蛋白酶基因及其杀线虫生物活性测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1.1 供试线虫 |
3.2.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3.2.1.3 供试质粒载体和菌株 |
3.2.1.4 主要仪器设备 |
3.2.2 方法 |
3.2.2.1 构建Fosmid亚克隆文库 |
3.2.2.2 蛋白酶亚克隆的筛选 |
3.2.2.3 蛋白酶基因的序列分析 |
3.2.2.4 蛋白酶亚克隆杀线虫生物活性测定 |
3.2.2.5 蛋白酶pase4基因表达、纯化和荧光标记 |
3.2.2.6 蛋白酶PASE4对香蕉穿孔线虫的毒性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蛋白酶亚克隆的筛选 |
3.3.1.1 Fosmid质粒DNA的提取和检测 |
3.3.1.2 亚克隆构建和筛选 |
3.3.2 蛋白酶基因序列分析 |
3.3.2.1 蛋白酶亚克隆插入片段扩增 |
3.3.2.2 插入片段的开放阅读框分析 |
3.3.2.3 蛋白酶基因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3 蛋白酶亚克隆子杀线虫生物活性测定 |
3.3.4 蛋白酶PASE4的表达、纯化和检测 |
3.3.5 蛋白酶PASE4对香蕉穿孔线虫的毒性分析 |
3.3.5.1 无菌香蕉穿孔线虫的培养繁殖 |
3.3.5.2 蛋白酶PASE4对香蕉穿孔线虫的毒性 |
3.4 小结 |
第4章 香蕉穿孔线虫优势可培养伴生细菌分离、鉴定及筛选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1.1 供试香蕉穿孔线虫种群 |
4.2.1.2 主要试剂耗材 |
4.2.1.3 供试质粒载体和菌株 |
4.2.1.4 主要仪器设备 |
4.2.2 方法 |
4.2.2.1 香蕉穿孔线虫培养繁殖 |
4.2.2.2 香蕉穿孔线虫可培养伴生细菌分离纯化 |
4.2.2.3 香蕉穿孔线虫可培养伴生细菌鉴定 |
4.2.2.4 香蕉穿孔线虫优势伴生细菌筛选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香蕉穿孔线虫可培养伴生细菌和胡萝卜愈伤组织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 |
4.3.2 香蕉穿孔线虫可培养伴生细菌和胡萝卜愈伤组织内生细菌的16S rDNA扩增 |
4.3.3 香蕉穿孔线虫可培养伴生细菌和胡萝卜愈伤组织内生细菌的16S rDNA鉴定 |
4.3.4 香蕉穿孔线虫优势可培养伴生细菌筛选 |
4.4 小结 |
第5章 pase4基因导入伴生细菌pf36及其生物学特征测定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1.1 供试试剂和耗材 |
5.2.1.2 供试质粒载体和菌株 |
5.2.2 方法 |
5.2.2.1 菌株pf36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
5.2.2.2 pase4基因转化pf36菌株 |
5.2.2.3 pase4基因转导pf36菌株 |
5.2.2.4 p4MCS-pf36和p4Tn5-pf36生长曲线测定 |
5.2.2.5 p4MCS-pf36和p4Tn5-pf36生理生化特征测定 |
5.2.2.6 p4MCS-pf36和p4Tn5-pf36蛋白酶表达活性测定 |
5.2.2.7 p4MCS-pf36和p4Tn5-pf36遗传稳定性测定 |
5.2.2.8 p4MCS-pf36和p4Tn5-pf36土壤定殖测定 |
5.2.2.9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pf36菌株的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
5.3.2 蛋白酶基因pase4导入伴生细菌pf36 |
5.3.2.1 pase4基因转化pf36菌株 |
5.3.2.2 pase4基因转导pf36菌株 |
5.3.2.3 遗传改造菌发酵上清液的SDS-PAGE和Western杂交检测 |
5.3.3 遗传改造菌p4MCS-pf36和p4Tn5-pf36的生物学特征测定 |
5.3.3.1 p4MCS-pf36和p4Tn5-pf36生长曲线测定 |
5.3.3.2 p4MCS-pf36和p4Tn5-pf36蛋白酶表达活性测定 |
5.3.3.3 p4MCS-pf36和p4Tn5-pf36生理生化测定 |
5.3.4 菌株p4MCS-pf36和p4Tn5-pf36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
5.3.5 p4MCS-pf36和p4Tn5-pf36土壤定殖测定 |
5.4 小结 |
第6章 遗传改造菌的生防效果及其产蛋白酶发酵体系的优化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 |
6.2.1.1 供试线虫 |
6.2.1.2 供试香蕉苗和种植基质 |
6.2.1.3 供试试剂 |
6.2.1.4 主要仪器设备 |
6.2.2 方法 |
6.2.2.1 p4MCS-pf36和p4Tn5-pf36发酵上清液杀线虫生物活性测定 |
6.2.2.2 p4MCS-pf36和p4Tn5-pf36对香蕉穿孔线虫防治效果测定 |
6.2.2.3 p4Tn5-pf36产蛋白酶发酵体系的优化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p4MCS-pf36和p4Tn5-pf36发酵上清液杀线虫生物活性测定 |
6.3.2 p4MCS-pf36和p4Tn5-pf36对香蕉穿孔线虫防治效果及其对作物安全性测定 |
6.3.3 p4Tn5-pf36产蛋白酶发酵体系的优化 |
6.3.3.1 单因素试验优化 |
6.3.3.2 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显着因素 |
6.3.3.3 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 |
6.3.3.4 最优发酵体系组合验证 |
6.4 小结 |
第7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
7.1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
7.2 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构建及杀线虫蛋白酶基因筛选 |
7.3 香蕉穿孔线虫优势可培养伴生细菌筛选 |
7.4 遗传改造菌的构建及其生防效果测定 |
7.5 遗传改造菌p4Tn5-pf36产蛋白酶发酵体系优化 |
7.6 本研究创新性 |
7.7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古菌的群落结构 |
附录B 筛选获得的蛋白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序列信息 |
(5)赣粤两省作物孢囊线虫调查及茶皂素颗粒剂对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孢囊线虫的种类及分布为害 |
1.2 孢囊线虫的鉴定 |
1.3 孢囊线虫病害防治 |
1.4 茶皂素杀线虫活性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供试种子 |
2.1.2 供试药剂 |
2.1.3 试剂耗材 |
2.1.4 主要设备仪器 |
2.2 方法 |
2.2.1 江西广东两省主要农作物孢囊线虫调查方法 |
2.2.2 孢囊线虫形态学鉴定 |
2.2.3 孢囊线虫分子生物学鉴定 |
2.2.3.1 孢囊线虫DNA的提取 |
2.2.3.2 序列扩增 |
2.2.3.3 测序分析 |
2.2.3.4 ITS序列限制性内切酶片段多样性分析 |
2.2.4 野生豆孢囊线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2.4.1 豆科作物种子及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 |
2.2.4.2 野生豆孢囊线虫对大豆的致病性测定 |
2.2.4.3 野生豆孢囊线虫在豆科植物中的寄主范围 |
2.2.4.4 大豆栽培品种对野生豆孢囊线虫的抗病性 |
2.2.5 罗定孢囊线虫对水稻寄生性 |
2.2.6 茶皂素颗粒剂防治小麦孢囊线虫病田间试验 |
2.2.7 茶皂素颗粒剂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田间试验 |
2.2.7.1 2015年河北廊坊大豆孢囊线虫病害大田防治试验 |
2.2.7.2 2016年河北廊坊大豆孢囊线虫病害大田间防治试验 |
2.2.7.3 2017年黑龙江嘉荫大豆孢囊线虫田间防治试验 |
2.2.8 防效评价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江西广东两省作物孢囊线虫调查结果 |
3.2 新纪录种野生豆孢囊线虫江西种群的鉴定 |
3.2.1 野生豆孢囊线虫江西种群的形态学鉴定 |
3.2.2 野生豆孢囊线虫江西种群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3.3 罗定孢囊线虫H.luodingensisn sp.新种的描述 |
3.3.1 罗定孢囊线虫新种的形态学描述 |
3.3.2 罗定孢囊线虫分子生物学鉴定 |
3.3.3 罗定孢囊线虫对水稻的寄生性 |
3.4 旱稻孢囊线虫广东种群的鉴定 |
3.4.1 旱稻孢囊线虫广东种群的形态学鉴定 |
3.4.2 旱稻孢囊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3.5 野生豆孢囊线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3.5.1 野生豆孢囊线虫江西种群的致病性 |
3.5.2 野生豆孢囊线虫在豆科作物中寄主范围测定 |
3.5.3 大豆栽培品种对野生豆孢囊线虫的抗性鉴定 |
3.6 茶皂素颗粒剂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田间防治结果 |
3.7 茶皂素对大豆孢囊线虫病大田防治结果 |
3.7.1 2015-2016年茶皂素及菜籽饼粉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小种田间防治结果 |
3.7.2 2017年茶皂素制剂对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田间防治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江西广东两省主要作物孢囊线虫发生调查 |
4.1.2 野生豆孢囊线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3 茶皂素颗粒剂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田间防治试验 |
4.1.4 茶皂素颗粒剂、菜籽饼粉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田间防治试验 |
4.2 讨论 |
4.2.1 江西广东两省的孢囊线虫发生危害调查 |
4.2.2 野生豆孢囊线虫江西种群对我国大豆生产的风险 |
4.2.3 茶皂素颗粒剂、菜籽饼粉对作物孢囊线虫的田间防治试验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福建省蔬菜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发生、鉴定与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现状 |
1.1 蔬菜根结线虫的为害 |
1.2 蔬菜根结线虫主要种类 |
1.3 根结线虫种类鉴定 |
1.4 象耳豆根结线虫的研究概况 |
2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福建省蔬菜象耳豆根结线虫的种类鉴定与发病规律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地点与寄主 |
1.2 样品采集方法 |
1.3 根结线虫种群保存 |
1.4 根结线虫玻片标本制作 |
1.5 根结线虫的形态学鉴定 |
1.6 分子生物学鉴定 |
1.7 系统发育树构建 |
1.8 根结线虫接种胡萝卜致病性测定观察 |
2 结果 |
2.1 福建省根结线虫种类分布调查 |
2.2 福建省根结线虫种类鉴定 |
2.3 接种测定 |
2.4 象耳豆根结线虫系统发育树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3.1 福建省蔬菜基地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发生与为害 |
3.2 番石榴根结线虫病是福建蔬菜象耳豆根结线虫病的重要初侵染来源 |
3.3 福建省胡萝卜根结线虫的种群结构调查 |
3.4 蔬菜根结线虫种的鉴定与快速检测 |
第三章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1 首次对福建省蔬菜基地象耳豆根结线虫进行系统调查、鉴定 |
2 福建省番石榴象耳豆根结线虫病株可能起着重要侵染源作用 |
3 明确福建省胡萝卜根结线虫种类及种群结构、症状特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花生茎线虫(Ditylenchus arachis)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危害花生的主要寄生线虫病害 |
1.1 花生根结线虫病 |
1.2 花生短体线虫病 |
1.3 花生黄化病 |
1.4 花生种皮线虫病 |
1.5 花生茎线虫病 |
2 茎线虫种的分类概况 |
2.1 形态学分类 |
2.2 分子生物学方法 |
3 主要病原茎线虫种及其生物学特性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3个省份花生茎线虫种群形态特征与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线虫样本的采集 |
1.2 线虫的分离、杀死、固定和保存 |
1.3 线虫形态鉴定 |
1.4 分子生物学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生茎线虫在3个省的分布 |
2.2 形态学特征 |
2.3 分子生物学特征 |
2.4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3.1 3个省10个花生茎线虫种群的分布及种群形态学差异 |
3.2 花生茎线虫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三章 花生茎线虫对花生的致病性及生物学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线虫与花生品种 |
1.2 花生茎线虫对花生种苗的侵染过程 |
1.3 不同线虫接种量对花生致病性测定 |
1.4 线虫胚胎发育的观察 |
1.5 线虫繁殖方式的初步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生茎线虫对花生的侵染过程 |
2.2 线虫对花生根系的趋向性 |
2.3 花生茎线虫对花生致病性的测定 |
2.4 花生茎线虫的胚胎发育及繁殖方式 |
3 小结与讨论 |
3.1 花生茎线虫对花生根系的侵染特性 |
3.2 花生茎线虫对花生的致病性 |
3.3 花生茎线虫繁殖生物学特性 |
第四章 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之处 |
1 明确花生茎线虫在我国北方花生重要产区广泛分布 |
2 对3个省份花生茎线虫10个种群形态进行观测,分析了其形态变异 |
3 明确花生茎线虫不同地理种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4 进一步了解了花生茎线虫部分生物学特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致谢 |
(8)药用植物根结线虫病害及防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根结线虫病害 |
2 根结线虫的鉴定 |
3 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方法 |
3.1 农业防治 |
3.1.1 加强栽培管理 |
3.1.2 土壤改良 |
3.2 物理防治 |
3.2.1 长距离病害防治 |
3.2.2 热处理防治 |
3.3 化学防治 |
3.3.1 熏蒸剂 |
3.3.2 杀线剂 |
3.4 生物学防治 |
3.4.1 食线虫真菌 |
3.4.2 杀线虫活性物 |
4 展望 |
4.1 建立根结线虫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平台 |
4.2 选育优质高产的抗病品种 |
4.3 建立规范化的栽培管理模式 |
(9)黑龙江省大庆市大棚蔬菜根结线虫种类和小种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本的采集 |
1.2 根结线虫DNA提取 |
1.3 鉴别寄主法对小种的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PCR技术对根结线虫种的鉴定 |
2.2 鉴别寄主法对南方根结线虫小种的鉴定 |
3 结论与讨论 |
(10)禾谷孢囊线虫不同群体分子标记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禾谷孢囊线虫病概述 |
1.1.1 禾谷孢囊线虫寄主 |
1.1.2 禾谷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危害 |
1.2 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 |
1.2.1 农业防治 |
1.2.2 化学防治 |
1.2.3 生物防治 |
1.2.4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
1.3 禾谷孢囊线虫的种类及鉴定方法 |
1.3.1 禾谷孢囊线虫种类 |
1.3.2 禾谷孢囊线虫鉴定方法 |
1.3.2.1 形态学鉴定 |
1.3.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1.4 禾谷孢囊线虫致病型研究 |
1.5 常用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寄生线虫上的应用进展 |
1.5.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技术 |
1.5.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 |
1.5.3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 |
1.5.4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Pepeat,ISSR)技术 |
1.5.5 序列特征扩增区域(Sequence-character Amplified Regions,SCAR)技术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线虫材料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3.1.3 培养基 |
3.1.4 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
3.1.5 克隆菌株 |
3.1.6 其它试剂 |
3.1.7 引物 |
3.1.7.1 RAPD引物 |
3.1.7.2 ISSR引物 |
3.1.7.3 SCAR标记特异性引物 |
3.2 方法 |
3.2.1 孢囊采集 |
3.2.2 单孢囊纯系扩繁 |
3.2.3 单孢囊DNA的提取 |
3.2.4 RAPD标记分析 |
3.2.5 ISSR标记分析 |
3.2.6 SCAR标记的转化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燕麦孢囊线虫荥阳群体分子标记的建立 |
4.2 燕麦孢囊线虫商丘和保定群体分子标记的建立 |
4.3 菲利普孢囊线虫许昌群体分子标记的建立 |
4.4 菲利普孢囊线虫淮阳和博爱群体分子标记的建立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禾谷孢囊线虫不同群体分子标记研究 |
5.2 分子标记方法选择 |
5.3 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四、中国南方地区作物根结线虫种和小种的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邯郸市设施蔬菜根结线虫发生现状、种类鉴定及毒性变异研究[D]. 李天予.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2]东北地区根结线虫的种类分布及南方根结线虫氯离子通道基因分析[D]. 宫远福.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南方果蔬根结线虫鉴定及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D]. 陶冶.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香蕉穿孔线虫生防工程菌构建及其防控效果和发酵体系研究[D]. 陈德强.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5]赣粤两省作物孢囊线虫调查及茶皂素颗粒剂对其防治研究[D]. 甄浩洋.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福建省蔬菜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发生、鉴定与分子检测[D]. 陈淑君.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7]花生茎线虫(Ditylenchus arachis)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多样性[D]. 王文玉.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7)
- [8]药用植物根结线虫病害及防治策略[J]. 高月,徐江,郭笑彤,李西文,董林林,陈士林. 中国中药杂志, 2016(15)
- [9]黑龙江省大庆市大棚蔬菜根结线虫种类和小种的鉴定[J]. 李春杰,胡岩峰,王从丽. 土壤与作物, 2016(02)
- [10]禾谷孢囊线虫不同群体分子标记的建立[D]. 徐姣. 河南农业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