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咽癌误诊、鉴别诊断及其早期发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虎羽[1](2014)在《KLF6和Ki-67蛋白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为痣细胞或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因为其高度恶性、早期血道转移和淋巴道转移以及对化疗和放疗的抵抗,致使其成为皮肤肿瘤中进展快、致死率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除外早期发现和治疗的病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依然是一个进展快速和治疗抵抗的恶性肿瘤,其早期发现和手术切除依然是现在主流的治疗观点。但对于已经发生浸润、转移或手术后发生的浸润转移,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时间主要取决于病人自身、肿瘤特性以及肿瘤的生物学标志类型。然而,现今的预后判断几乎完全依赖一组有限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分析,虽然对本病预后有一些整体上的参考价值,但对更有意义的MM个性化治疗没有直接影响。近年,用肿瘤组织的分子标志预测患者预后的有关研究正在被人们所重视,并已经取得初步的研究结果,即初步认定了恶性黑素瘤患者中最有预后价值的分子标志,它们分别是MCAM/MUC18,MMP-2及Ki67,PCNA和p16/INK4A。KLF6基因,编码Krüppel样因子6(Krüppel-like factor6,KLF6),是一种核转录因子,定位于染色体10P15区域,是该区域发现的第二个肿瘤抑制基因,具有调节细胞发育、分化和增殖,以及加快细胞凋亡并参与细胞衰老调控的重要功能。做为一种肿瘤抑制基因,KLF6基因功能失活在星形细胞瘤、前列腺癌、胃癌、肝癌以及结肠癌中已得到证实,但其在恶性黑素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文献很少。目前,国外有关恶性黑素瘤中KLF-6与Ki67表达的研究报道仅有少量文献,国内还未见报道。为此,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皮肤恶性黑素瘤及皮内痣组织中KLF-6与Ki67的表达进行初步研究,旨在探讨其在恶性黑素瘤发病机制及细胞增殖中的作用,为恶性黑素瘤的预防、预后分析和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依据。目的检测KLF-6与Ki-67蛋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及皮内痣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皮肤恶性黑素瘤发病机制和肿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意义。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原发性皮肤恶性黑素瘤(primary 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PCMM)组织标本28例,转移性皮肤恶性黑素瘤(metastatic cutaneous malignantmelanoma, MCMM)17例,皮内痣30例。所有标本均来自于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间经我院皮肤科、整形外科以及肿瘤科切除的肿瘤组织。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过本院病理科病理确诊;②无其它系统恶性肿瘤病史;③首次治疗患者,或在取材前4周内未进行任何形式的化疗及放射治疗者;④本试验设计符合医学伦理学原则。2.方法:所有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8例PCMM、17例MCMM和30例皮内痣组织中KLF6和Ki-67蛋白的表达。3.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总体差异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分析,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数据间的两两比较,检验水平α=0.05。结果1. KLF6蛋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皮内痣组织中的表达KLF6蛋白在PCMM、MCMM和皮内痣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1.43%、17.64%、100%。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浆或和细胞核,呈黄褐色细颗粒或均质状。KLF6在恶性黑素瘤组中为低表达,在皮内痣组中均为高表达,皮肤恶性黑素瘤组与皮内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MM组与MCM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细胞率平均值比较,皮肤恶性黑素瘤组与皮内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MM组与MCM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Ki-67蛋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皮内痣组织中的表达Ki-67蛋白在PCMM组、MCMM组及皮内痣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00%、6.67%。阳性表达位于细胞核,呈棕褐色。Ki-67蛋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组中为高表达,在皮内痣组中为低表达或不表达,皮肤恶性黑素瘤组与皮内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MM组和MCM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细胞率平均值比较,皮肤恶性黑素瘤组与皮内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MM组与MCM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KLF6与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KLF6蛋白在恶性黑素瘤组中为低表达,在皮内痣组中为高表达。Ki-67蛋白表达与之相反,二者呈显着负相关(r=-0.368, P<0.01)。结论KLF6蛋白在皮肤恶性黑素瘤组织中低表达;原发性CMM与转移性C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LF6蛋白与Ki-67蛋白表达负相关;提示KLF6蛋白低表达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形成可能有关。
高圣锐[2](2014)在《电子喉镜窄带成像技术在诊断喉癌中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内镜在诊断喉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中病例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因主观症状在我科接受电子喉镜检查的患者,患者主诉为咽喉部异物感或不适感,痰中带血,伴或不伴有声嘶,病史包括长期吸烟史。对104例怀疑有喉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分别选用具有普通白光和NBI两种观察模式的电子内镜进行咽喉各个部位的检查。在发现可疑病灶后先后使用白光和NBI模式观察并进行分类,操作医师对NBI下观察到的上皮内乳头样毛细血管袢(intraepithelial papillarycapillary loop,IPCL)进行分型,对病灶性质做初步的判断,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IPCL形态特点及其与组织学分型的对应关系,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NBI模式下观察,可以清晰的显示黏膜表层的微血管形态。当黏膜表层发生病变时,尤其是新生物形成时,IPCL形态就会发生改变。恶性病变的NBI内镜特点是病灶区出现列排不规则的紧密的棕色斑点,并且病变的边界能够较白光显示的更加清晰。斑点越大越清晰,分布排列越不规则,恶性的可能性越大。随着病变的进展,病灶区毛细血管可呈现为扭曲的条索样,如蝌蚪形、蚯蚓形、蛇形。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表现和原位癌表现相似,以较大的棕色斑点为主要特点,而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的黏膜病灶区虽可见斑点,但相对明显缩小,排列较为稀疏、尚规则。单纯性增生因病灶表面多为角化的上皮或增生的鳞状上皮覆盖,表现为白色伪膜覆盖,很难看到斑点。炎性反则表现为黏膜表层的毛细血管扩张。息肉的黏膜表层的血管表现与正常黏膜的相似。(2)104例怀疑喉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发现病灶117个,其中单纯性增生16个,轻度不典型增生15个,中度不典型增生7个,息肉12个,炎性反应3个,重度不典型增生6,原位癌9个,浸润癌49个。(3)NBI内镜对喉癌诊断的灵敏度为91.4%,而普通白光内镜的灵敏度为74.1%。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 p<0.05)。NBI内镜对喉癌诊断的阴性预测值为91.9%,普通白光内镜的78.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 p<0.05)。结论:窄带成像技术(NBI)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下成像诊断技术,其操作简单,能清晰地显现病变的轮廓及黏膜表层及黏膜下层微血管的各种形态变化,并对初步判断病理类型有一定的价值。NBI内镜对喉癌诊断的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高于普通白光内镜检查方法,使之可以成为提高肿瘤检出率及鉴别肿瘤病变性质的有效手段。
张有望,黄雅芳,吴永如,孔琳,黄爽,胡超苏[3](2014)在《鼻咽镜和MRI及超声波引导穿刺检查在头颈部原发肿瘤诊断中的联合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种检查方法在头颈部原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未确诊的头颈部肿物初诊患者,所有患者在完成详细的病史询问、仔细的临床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后,对疑为肿瘤部位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简称活检)或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 196例患者中除4例口咽周围肿块的患者行直接穿刺外,余192例均在超声波引导下穿刺。171例(87.2%)患者检出肿瘤细胞:其中通过原发肿瘤部位(鼻咽部)活检确诊31例,通过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106例,通过原发肿瘤部位(鼻咽部)活检和穿刺细胞学检查均确诊34例。140例(71.4%)穿刺细胞学检查见肿瘤细胞,咽后淋巴结、咽旁间隙和口咽周围肿块的肿瘤细胞检出率分别为71.1%(123/173),66.7%(10/15),87.5%(7/8)。在获取病理细胞学诊断过程中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间接鼻咽镜活检、MRI及超声波引导穿刺细胞学检查的相互结合,对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梁倩妮[4](2015)在《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A及核抗原1(NA1)IgG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是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香港、台湾等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鼻咽癌多侵犯35~50岁的中老年人群,占总患病人数的60%,青少年则少见。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统计,大约8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中国重点防治的恶性肿瘤之一。2003~2007年中国鼻咽癌的发病率为4.20/10万人,死亡率为2.24/10万人。珠江流域发病率在10/10万人以上。中国鼻咽癌年平均死亡率,男性为2.49/10万人,女性为1.27/10万人,南方5省年平均死亡率为4.35/10万人。鼻咽癌的发生与环境、遗传、病毒三者作用相关。鼻咽癌是第一个被发现与EB病毒感染有关的人类癌症。研究证实未分化型鼻咽癌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鼻咽癌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且肿瘤好发部位比较隐匿,确诊往往受到延误,因而令病人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研究表明,鼻咽癌首诊时的误诊率高达86.98%,因而对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是非常有必要。鼻咽癌5年生存率Ⅰ、Ⅱ期可高达60%以上,而Ⅲ、Ⅳ鼻咽癌则下降至20%-40%。可见鼻咽癌早期诊断是提高治疗效果、争取良好预后的关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与EB病毒感染相关的免疫血清学与生物学标志产物作为鼻咽癌早期筛查、辅助诊断、临床分期、疗效判断和预后预测有着独特的优势。EB病毒归类为疱疹病毒科γ疱疹病毒亚科嗜淋巴病毒属,可引起两种不同类型的感染,即增殖性感染和非增值性感染。EB病毒感染与人类多种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NK细胞淋巴瘤等免疫细胞性疾病;鼻咽癌、胃癌等上皮细胞性疾病。VCA (viral capsid antigen)为病毒衣壳抗原。文献报道,血清EB病毒VCA-IgA抗体可以在鼻咽癌发生前10-61个月出现。患者的EB病毒抗体在高滴度水平波动,预示疾病进一步发展,提示其可能作为鼻咽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标志物。在将来的鼻咽癌筛查计划中,将VCA-IgA抗体阳性者作为严密监测的人群,进行更密切的随访和严格的临床检查是十分必要的。血清中EB病毒VCA-IgA也可能作为评价鼻咽癌疗效和监测复发的观测指标。EBNA1 (nuclear antigen 1)见于所有类型的潜伏性感染,是惟一在病毒相关肿瘤细胞中均有表达的蛋白,是病毒成功建立潜伏性感染的必要条件,它与病毒基因复制和维持病毒颗粒的稳定性有关。EBNA1-IgG于发病后3-4周出现,2-3月后达到高峰,然后滴度稍稍降低至较高水平并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记。有研究表明,在鼻咽癌病人中抗EBNA1抗体可升高10倍。在鼻咽癌的发展中,抗EB病毒血清标志物主要起到短期风险预测作用,通过普查检测VCA-IgA及NA1-IgG抗体水平,可提高鼻咽癌筛查的早诊率,降低死亡率。检测血清抗EB病毒抗体水平,已在临床上常规应用于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病毒分离为“金标准”,但费时耗力,临床应用较少。临床大量使用血清学检查。近年来,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及对鼻咽癌认识的提高,检测EB病毒以辅助诊断鼻咽癌的方法越来越多。如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法、酶中和分析、免疫印迹、免疫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PCR)等。目前鼻咽癌的辅助诊断方法中,ELISA及PCR检测EB病毒最受重视。ELISA特异性和敏感度均较高;操作简便;判断结果客观;便于原始记录的保存:并可应用于血液中心的自动化检测系统。但是只能对血样进行定性或半定量检测;早期检测方面有限制:不能清楚区分患者处于感染期还是已治愈期;没有足够高的灵敏度。PCR方法可寻找病毒基因组以及其表达产物的存在,直接获得结果,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高;定量检测等优点,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比免疫学更直接和准确。但对设备、时间和技术依赖性比较高,很难普及。因此研制一种更准确、敏感、快速、简易的鼻咽癌诊断、筛查方法将是当今该类技术的发展趋势。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Timed-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TRFIA)利用具有独特荧光特性的镧系元素及其螯合物作为标记物标记抗原、抗体、激素、多肽或核酸探针等,待反应体系发生后,用TRFIA检测仪测量荧光,据此判断反应体系中待测物的浓度值,从而达到定量分析。TRFIA具有区别于其他标记免疫技术的优势:灵敏度高(10-18mol/孔);操作简便;易自动化;标准曲线范围宽;不受样品自然荧光干扰;标记物制备简便且稳定;无放射性污染;可用于多标记等优点。方法(一)采用间接法研制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A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定量检测试剂。1.标准品及质控品的配制:收集高值阳性的血样,混合后用IBL ELISA试剂盒测量三次,所得浓度为血样真实浓度。用样品稀释液配制成A:0 AU/mL, B:0.5 AU/mL,C:1 AU/mL,D:2.5 AU/mL,E:10 AU/mL,F:30 AU/mL六个浓度的系列参考标准品和浓度分别为2.5 AU/mL、10 AU/mL、20 AU/mL的质控品Ⅰ、Ⅱ、Ⅲ。2.固相包被抗原的制备:包被液稀释VCA抗原到2.5μg/mL,100μL孔加入微孔板中,4℃过夜。洗板后每孔加入200μL封闭液,4℃封闭过夜。吸去封闭液后真空抽干,-20℃冷冻保存。3.Eu3+标记抗体的制备及纯化:0.5mg抗人IgA抗体洗涤离心6次,按质量比5:1加入Eu3+标记试剂室温震荡过夜。用分子筛层析柱分离纯化,洗脱液洗脱收集,测量吸光度A280,收集高峰管混合,加入10%BSA保护。4.反应系统的优化4.1最佳包被浓度:选取1.5μg/mL、1μg/mL、1.5μg/mL、2μg/mL、2.5μg/mL 3μg/mL、3.5μg/mL、4μg/mL8个浓度梯度进行优化。4.2 Eu3+标记抗体最佳稀释比:选取1:400、1:600、1:800、1:1000、1:1500、1:20006个稀释比梯度进行优化。4.3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选取20+20 min、40+40min、60+60 min、80+80 min、 100+100 min、120+120min 6个反应时间进行优化。5.参考值范围的确定:自制TRFIA试剂测量317份正常人血清,统计频数分布后制定ROC曲线,统计分析结果并结合文献报道情况确定参考值范围。6.性能指标的评价6.1标准曲线的绘制:由双对数数学模型Log-Log函数处理。6.2线性范围及分析灵敏度实验:平行测定20次A点(零剂量点)的荧光值,计算荧光值的平均值(X)及其标准差(SD),以均值X+2SD的反应量代入上述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分析灵敏度。6.3 HOOK效应:用样品稀释液对标准品进行系列稀释,观察剂量反应饱和浓度点。6.4准确度实验:选择合适浓度的4个常规检测样本1mL,在其中的3份样本中加入不同浓度相同体积(0.1mL)的待测物标准液制备待回收分析样本,在另一份样本中加入同体积的(0.1mL)的样本稀释液,制备成基础样本。对制备好的3份分析样本和一份基础样本进行3次重复实验,计算均值和回收率。6.5精密度实验:三个不同时间各重复测量质控品Ⅰ、Ⅱ、Ⅲ10次,计算分析间和分析内变异系数(CV)。6.6干扰性实验:称取不同质量的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和胆红素分别加入到质控品Ⅰ、Ⅲ中,使用自制的VCA-IgA检测试剂进行测定,各设3个复孔,计算各测值均数。7.临床考核试验:以中山生物VCA-IgA ELISA检测试剂盒为对照试剂,本项目作为分析试剂,对171例临床样本进行同步检测,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二)采用间接法研制EB病毒核抗原1(NA1)IgG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定量检测试剂。1.标准品及质控品的配制:收集高值阳性的血样,混合后用IBL ELISA试剂盒测量三次,所得浓度为血样真实浓度。用样品稀释液配制成A:0 AU/mL,B:2.5 AU/mL,C:10 AU/mL,D:50 AU/mL, E:200 AU/mL, F:500 AU/mL六个浓度的系列参考标准品和浓度分别为20 AU/mL、100AU/mL、400 AU/mL的质控品Ⅰ、Ⅱ、Ⅲ。2.固相包被抗原的制备:包被液稀释NA1抗原到2.5μg/mL,100μL/孔加入微孔板中,4℃过夜。洗板后每孔加入200μL封闭液4℃封闭过夜。吸去封闭液后真空抽干,-20℃冷冻保存。3.Eu3+标记抗体的制备及纯化:0.5mg抗人IgG抗体洗涤离心6次,按质量比5:1加入Eu3+标记试剂震荡过夜。用分子筛层析柱分离纯化,洗脱液洗脱收集。测量吸光度A280,收集高峰管混合,加入10%BSA保护。4.反应系统的优化4.1最佳包被浓度:选取1.5μg/mL、1μg/mL、1.5μg/mL 2μ/mL、2.5μg/mL 2μg/mL、3.5μg/mL、4μg/mL8个浓度梯度进行优化。4.2 Eu3+标记抗体最佳稀释比:选取1:100、1:150、1:200、1:300、1:400、1:6008个稀释比梯度进行优化。4.3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选取20+20 min、40+40min、60+60 min、80+80 min、 100+100 min、120+120min 6个反应时间进行优化。5.性能指标的评价5.1标准曲线的绘制:由双对数数学模型Log-Log函数处理。5.2线性范围及分析灵敏度实验:平行测定20次A点(零剂量点)的荧光值,计算荧光值的平均值(X)及其标准差(SD),以均值X+2SD的反应量代入上述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分析灵敏度。5.3 HOOK效应:用样品稀释液对标准品进行系列稀释,观察剂量反应饱和浓度点。5.4准确度实验:选择合适浓度的4个常规检测样本1mL,在其中的3份样本中加入不同浓度相同体积(0.1mL)的待测物标准液制备待回收分析样本,在另一份样本中加入同体积的(0.1mL)的样本稀释液,制备成基础样本。对制备好的3份分析样本和一份基础样本进行3次重复实验,计算均值和回收率。5.5精密度实验:三个不同时间各重复测量质控品Ⅰ、Ⅱ、Ⅲ10次,计算分析间和分析内变异系数(CV)。5.6干扰性实验:称取不同质量的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和胆红素分别加入到质控品Ⅰ、Ⅲ中,使用自制的NAl-IgG检测试剂进行测定,各设3个复孔,计算各测值均数。6.血清盘实验:用自制TRFIA试剂测量血清盘中7例阴性血清和14例阳性血清。7.临床考核试验:以IBL NAl-IgG ELISA检测试剂盒为对照试剂,本项目作为分析试剂,对148例临床样本进行同步检测,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一)采用间接法研制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A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定量检测试剂。本研究所建立的衣壳抗原(VCA) IgA TRFIA间接法的标准品六个点的浓度分别为A:OAU/mL、B:0.5AU/mL、C:1AU/mL、D:2.5AU/mL、E:10AU/mL、 F:30AU/mL;最佳包被浓度、最佳Eu3+标记抗体稀释比、最佳反应时间分别为2.5μg/mL、1:1000、60+60min;cut off值为2.20AU/mL;分析灵敏度及线性范围分别为0.029AU/mL和0.029-30 AU/mL;大于100AU/mL出现HOOK效应;回收率在89.44%~97.81%之间;分析间和分析内变异系数(CV)均小于10%;对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和胆红素血无交叉反应;与商业化ELISA试剂盒在灵敏度和特异性上无统计学差异。(二)采用间接法研制EB病毒核抗原1(NA1)IgG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定量检测试剂。本研究所建立的核抗原1(NA1)IgG TRFIA间接法的标准品六个点的浓度分别为A:0AU/mL、B:2.5AU/mL、C:10AU/mL.D:50AU/mL.E:200AU/mL、 F:500AU/mL;最佳包被浓度、最佳Eu3+标记抗体稀释比、最佳反应时间分别为2.5μg/mL?1:200、60+60min;分析灵敏度及线性范围分别为0.162AU/mL和0.162~500AU/mL;大于1765AU/mL出现HOOK效应;回收率为在106.50%-111.77%之间;分析间和分析内变异系数(CV)均小于10%;对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和胆红素血无交叉反应;血清盘测试与血清盘上阴阳性说明(7例阴性、14例阳性)相符;与商业化ELISA试剂盒在灵敏度和特异性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研制的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A及核抗原1 (NA1)IgG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的各项指标(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特异性等)均达到临床检测试剂要求,与同类ELISA产品性能相近,有望经进一步优化后应用于生产。
王俊峰[5](2013)在《多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讨论一些肿瘤标记物包括CA19-9, NSE, CEA, CA242, TRF, AFP, CA-125, HGH, CA15-3, CA72-4, CYFRA211,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并且,讨论一些标记物的联合检验对胃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03月至2012年3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未经放化疗的65例胃癌患者,以上病例均经过病理学证实。其中男性患者43,女性22人,平均(54.8±6.8)岁。TNM分期:Ⅰ期7人,Ⅱ期9人,Ⅲ期21人,Ⅳ期28人。消化道良性病变组及健康对照组(排除胃部疾病及全身肿瘤性疾病)选自同期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的人员。其中胃炎患者28例,平均年龄(55.3±6.1)岁,男女比例19:9。胃溃疡患者36例,平均年龄(54.9±6.3)岁,男女比例23:13。健康对照组76例,平均年龄(55.2±6.5)岁,男女比例49:27。消化道良性病变及健康对照组均已排除其他部位肿瘤。结果(1)CEA、CA242、CA125、CA15-3、CA72-4对胃癌诊断敏感性较高;(2)多项肿瘤标记物检测在肿瘤健康对照组与良性病变组、健康对照组与胃癌组、良性病变与胃癌组阳性率有差别(x2分别为12.70,68.60,28.20);(3)多项肿瘤标记物检测在区分早期、晚期肿瘤时具有显着性差异x2=10.17。(4)联合检测优于个别检测。结论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胃癌诊断的阳性率。因此,联合检测是筛查胃癌的一种简单、有效的监测方法。
梁嵘[6](2012)在《高尔基体糖蛋白73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二。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地区,约55%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在中国,而且仍然呈上升趋势。肝癌起病隐匿,临床上约有2/3的肝癌患者初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病灶的机会,预后差。提高肝癌的整体治疗水平重在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 AFP)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但仍有一定局限性:临床上有近1/3的肝癌患者AFP呈阴性或低浓度阳性,而且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活动期以及睾丸癌或卵巢癌等非肝癌疾病通常也出现AFP升高,可见AFP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标记物尚不够理想。因此,寻找新的更加敏感和特异的肝癌血清标记物一直是肝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高尔基体糖蛋白73 (golgiprotein-73, GP73)是新近发现的与肝癌关系密切的糖蛋白,现有的一些研究报道显示GP73是一个有重大潜在价值的肝癌标志物,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超过AFP,有望成为新的更好的早期诊断肝癌或预警的肝癌标志物。由于广西是我国原发性肝癌最高发的几个省市地区之一,肝癌已成为广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广西肝癌年死亡率高达34.39/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30.70%,高居广西肿瘤死因谱首位。因此,在广西开展GP73对肝癌诊断价值的研究非常具有区域代表性和独特性,为GP73早日成为临床应用的肝癌诊断标志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本课题以广西地区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GP73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一、肝癌组织中GP73的表达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92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29例正常肝组织中GP73及AFP表达强度;分析GP73表达程度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2.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92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及29例正常肝组织中GP73表达,将检测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二、肝癌患者血清GP73的表达水平收集外周血血清共1201例,包括肝癌403例,肝硬化162例,乙型病毒性肝炎2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107例,肝良性占位39例,其他恶性肿瘤140例和健康对照150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定量测定(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GP73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AFP水平。三、肝癌术后患者及肝癌高危人群血清GP73水平动态监测1.对79例肝癌患者手术前后进行动态观察,采集患者术前及术后多次复查的血清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GP73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AFP水平,监测GP73和AFP变化情况。2.对132例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随访,复查时采集受试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GP73水平。结果一、肝癌组织中GP73的表达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①GP73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表达增高,阳性率分别为97.8%及92.3%,显着高于AFP (97.8% vs.71.7%,92.3% vs.54.3%, P<0.05)。正常肝脏组织中GP73及AFP染色均为阴性。②GP73表达强度与肝癌病理分级、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P<0.05。③GP73在肝癌组织中表达与年龄、性别、血清AFP浓度、肿瘤大小、肝硬化、HBV感染、淋巴结转移情况、门脉癌栓及临床分期各因素无明显相关性。2. 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结果:①GP73在肝癌组织中灰度值为12.90±27.81;癌旁组织为6.28±23.22;正常肝组织为1.58±7.58。肝癌组织中GP73表达量显着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而癌旁组织中GP73水平较正常肝组织亦明显升高(P均<0.05)。②各组灰度值与免疫组化检测GP73表达强度成正相关,GP73表达越强,灰度值越高。二、肝癌患者血清GP73的表达水平1.肝癌组血清GP73水平显着高于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组、乙肝携带者组、肝良性占位组、其他恶性肿瘤组及健康志愿者组(324.38±56560.00 vs.93.12±4072.77,23.48±146.82,16.63±137.73,6.84±37.57,7.22±88.49,12.68±79.36,P<0.05)。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设定65.25ng/mL为临界值,GP73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和82.7%,显着高于AFP(72.2%和79.4%),P<0.05;GP73和AFP曲线下面积为0.865和0.792(P<0.05)。3.肝癌组AFP≤39.32 ng/mL共112例,其中84.0%(94/112)患者的GP73>65.32 ng/mL。4.联合检测GP73和AFP诊断肝癌的敏感度提高到94.4%,特异度为73.2%,阴性预测值达到0.970,Youden指数提高到0.676。5.肝癌组中小肝癌共75例,其中GP73>65.25ng/mL有49例,AFP>39.32ng/mL为35例,GP73对小肝癌检出率高于AFP, P<0.05。6.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组待检者血清GP73与AFP表达水平之间均无相关性。三、肝癌术后患者及肝癌高危人群血清GP73水平动态监测1.对79例手术患者术后进行定期追踪随访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终末随访率为84.8%。手术前GP73阳性的肝癌组患者血清GP73在术后第1-8周下降明显,之后都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手术前GP73阴性的肝癌患者手术后血清GP73无显着降低,其中5例患者检测到术后第1周时GP73较术前升高,但随后在第2-8周内明显下降至正常水平。2.随访过程中发现3例复发/转移患者,其血清GP73水平都较前升高,但对复发/转移前后GP73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其中1例为AFP阴性病例,从初次就诊检查至术后第28周复发,多次检测患者血清AFP均为阴性。但患者血清GP73在术前已经显着升高(317.89 ng/mL),术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在第24周复查时GP73已经较前一次复查有所升高(第16周为47.3 ng/mL,第24周为57.29 ng/mL),至第28周确认复发时血清GP73进一步升高(139.66 ng/mL)。3.对132例肝癌高危人群患者进行追踪随访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终末随访率为72.0%,进行复查1次,未发现新发肝癌病例。复查前后血清GP73水平为20.13±323.86和23.17±297.3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GP73在肝癌和癌旁组织中表达升高,在肝癌组织表达阳性率高于AFP。GP73表达强度与Child-Pugh分级及肝癌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2.GP73可作为一种新的、较好的诊断肝癌的血清标志物,其敏感度和特异度优于AFP,可提高血清AFP阴性的肝癌患者的诊断率;GP73对小肝癌检出率高于AFP。3.联合检测血清GP73和AFP可以有效降低AFP阴性或低浓度肝癌病例的漏诊率,提高肝癌的检出率和诊断肝癌的准确性,为肝癌诊断提供更有效的检测手段。4.动态监测血清GP73水平对评估肝癌患者术后疗效及预警复发有较好临床指导意义。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高尔基体糖蛋白73(golgiprotein-73, GP7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PML、Springer Link、Ebsco、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清华同方数据库,查找有关GP73诊断原发性肝癌价值的文献,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2年2月29日。采用QUADAS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由两名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筛选,提取相关数据。应用Meta-Discl.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综合定量评价,计算合并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比值比,并绘制SROC曲线,对GP73诊断肝癌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文献18篇。纳入文献存在异质性,合并敏感度0.76[95%CI(0.75,078)],合并特异度0.87[95%CI(0.86,0.88)],诊断比值比16.71[95%CI(8.54,32.74)], SROC曲线下面积0.858。纳入文献稳定性较好。描绘Begg漏斗图并进行Begg秩相关检验,P=0.130, Egger线性回归检验,P=0.192,均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Meta分析提示,GP73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但还需要更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以更准确地评价其临床价值。
刁会丰[7](2012)在《TSGF、COX-2在肾癌患者中的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和比较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及环氧合酶-2(COX-2)分别在肾癌患者血清及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研究二者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诊断为肾癌的患者50例,并设置肾良性病变及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TSGF水平,同时选取相应的肾癌手术患者的肾癌组织及肾良性病变患者手术后的病变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法(Immunochemistry)对其COX-2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对比两者在肾癌患者、肾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经免疫组织化学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分别对COX-2及TSGF进行测定发现,肾癌患者血清中TSGF及肾癌组织中COX-2的水平均较肾良性病变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其中TSGF的表达水平在肾癌组可能于女性患者表达较男性肾癌患者明显(P<0.05),而COX-2可能与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P<0.05)。结论:TSGF及COX-2在肾癌临床诊断及预后判定中有参考价值,TSGF在女性肾癌患者的早期筛查中有一定意义,而COX-2与肾癌病理分期可能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对肾癌分期的参考指标之一。
熊超亮[8](2010)在《p14ARF基因甲基化与p53、mdm2基因异常表达在大肠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p14ARF基因甲基化与p53, mdm2基因异常表达在大肠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原发性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各42例,采用MSP方法(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p14ARF基因在这两种组织中甲基化状态;用RT-PCR方法(半定量逆转录PCR)检测p53, mdm2基因在这两种组织中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p14ARF、p53、mdm2蛋白在这两种组织中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14ARF甲基化在42例大肠癌中有19例表达,表达率为45.2%;而在相应癌旁组织中未发现其表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4ARF蛋白、p53蛋白、mdm2蛋白在42例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73.8%、54.5%,在癌旁正常组织则分别为95.2%、11.9%、28.6% ,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dm2蛋白表达与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423 p<0.05),它们两者与p14ARF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14ARF甲基化、p53蛋白、Mdm2蛋白表达与大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但与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转移呈正相关。结论:p53依赖通路为大肠正常细胞周期调控最主要的通路之一,p14ARF甲基化与大肠癌发生关系密切,可能成为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它与mdm2、p53的异常表达对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14ARF甲基化状态、mdm2、p53的异常可以作为大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马静,任艳鑫,李晓江,程传贤[9](2008)在《辩证思维在头颈肿瘤诊治过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辩证思维贯穿于整个临床诊疗过程中,每位医师在做出临床决策时,均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该原理。在头颈肿瘤的临床实践中,也应始终遵循辩证思维,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密切结合。合理、正确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有助于深入认识头颈肿瘤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从而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
徐扬,刘兰吉[10](2006)在《鼻咽癌误诊18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二、鼻咽癌误诊、鉴别诊断及其早期发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咽癌误诊、鉴别诊断及其早期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KLF6和Ki-67蛋白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词索引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KLF6 与皮肤恶性黑素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电子喉镜窄带成像技术在诊断喉癌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2.1 窄带成像的原理 |
1.2.2 NBI 模式下 IPCL 的形态学特点与其组织学分型的对应关系 |
1.2.3 NBI 在非耳鼻喉科疾病中的应用 |
1.2.4 NBI 在耳鼻喉科病变中的应用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器材 |
2.3 实验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入组患者情况 |
3.2 喉部病变白光内镜和 NBI 内镜下的表现 |
3.3 白光内镜和 NBI 内镜下对喉部病变预判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A及核抗原1(NA1)IgG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A定量检测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检测试剂的研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EB病毒核抗原1(NA1)-IgG定量检测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检测试剂的研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多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高尔基体糖蛋白73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高尔基体糖蛋白73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果 |
一、肝癌组织中GP73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二、肝癌患者血清GP73水平及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
三、肝癌术后患者及肝癌高危人群血清GP73水平动态监测及其对肝癌术后疗效的评估价值 |
讨论 |
本硏究的创新性及意义 |
第二章 高尔基体糖蛋白73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TSGF、COX-2在肾癌患者中的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实验材料 |
1.1 实验标本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血清 |
2.2 免疫组化PV6000两步法染色 |
2.3 两种实验结果的判读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四章 实验讨论 |
实验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p14ARF基因甲基化与p53、mdm2基因异常表达在大肠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试剂的配制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1.4 标本收集 |
2.2 实验方法 |
2.2.1 p14ARF 甲基化特异性PCR |
2.2.2 半定量逆转录 PCR(RT-PCR) |
2.2.3 大肠癌及其癌旁组织中 p14ARF、p53、mdm2 蛋白表达的检测 |
2.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p14ARF 基因甲基化检测结果 |
3.2 p53 基因、Mdm2 基因mRNA 表达情况 |
3.2.1 p53 基因mRNA 表达半定量结果 |
3.2.2 Mdm2 基因mRNA 表达半定量结果 |
3.3 免疫组化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p14ARF 甲基化与肿瘤的关系及在大肠癌组织中的情况 |
4.2 p53 基因突变与肿瘤的关系及在大肠癌中的情况 |
4.3 mdm2 基因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关系及在大肠癌中的情况 |
4.4 p14ARF 甲基化、p53 基因突变、mdm2 异常表达与大肠癌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带综述 A |
附带综述 B |
(10)鼻咽癌误诊1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误诊原因 |
3.2 误诊预防 |
四、鼻咽癌误诊、鉴别诊断及其早期发现(论文参考文献)
- [1]KLF6和Ki-67蛋白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D]. 李虎羽. 郑州大学, 2014(02)
- [2]电子喉镜窄带成像技术在诊断喉癌中的价值[D]. 高圣锐. 吉林大学, 2014(10)
- [3]鼻咽镜和MRI及超声波引导穿刺检查在头颈部原发肿瘤诊断中的联合应用[J]. 张有望,黄雅芳,吴永如,孔琳,黄爽,胡超苏.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03)
- [4]EB病毒衣壳抗原(VCA)IgA及核抗原1(NA1)IgG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定量检测试剂的研制[D]. 梁倩妮. 南方医科大学, 2015(03)
- [5]多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D]. 王俊峰. 郑州大学, 2013(11)
- [6]高尔基体糖蛋白73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研究[D]. 梁嵘.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8)
- [7]TSGF、COX-2在肾癌患者中的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D]. 刁会丰. 青岛大学, 2012(01)
- [8]p14ARF基因甲基化与p53、mdm2基因异常表达在大肠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性分析[D]. 熊超亮. 南昌大学, 2010(05)
- [9]辩证思维在头颈肿瘤诊治过程中的应用[J]. 马静,任艳鑫,李晓江,程传贤.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08(04)
- [10]鼻咽癌误诊18例分析[J]. 徐扬,刘兰吉.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