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冰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张则宇[1](2021)在《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沙芦草EST-SSR分子标记开发及种质资源鉴定》文中认为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 Keng)是禾本科小麦族冰草属多年生牧草,是二倍体(染色体组为PP,2n=14),原产于中国西北部荒漠化草原。沙芦草具有返青早、青绿期长、茎叶柔软、营养成分高、适口性好的特点,还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改良荒漠化草原的作用。作为麦类作物的野生近缘种,沙芦草的抗逆性强,是优良抗性的基因库,具有重要的遗传育种价值。由于研究起步晚,目前关于沙芦草基因组、转录组、分子标记以及种质资源鉴定方面的信息十分有限,这严重地限制了沙芦草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本研究通过对沙芦草的根、叶片、种子和幼苗等11个不同组织混合样品,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转录组数据开发了 10对具有多态性的沙芦草EST-SSR分子标记,用6份冰草属材料检测了新开发的沙芦草EST-SSR引物的通用性,并利用这些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构建了收集的冰草属材料的DNA指纹图谱。主要结果如下:1.对11个不同的沙芦草组织混样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了 6.85G的数据量。通过对测序数据进行组装,共获得功能基因56,684条。将这些功能基因与Nr、Nt、Pfam、KOG、Swiss-Prot、KEGG及GO七种数据库比对,得到注释的数量和比例分别是38,231(67.44%)、42,470(74.92%)、13,500(23.81%)、26,638(46.99%)、26,608(46.94%)、26,608(46.94%)和 10,272(18.12%)。将所有的Unigene进行CDS预测,共预测了 58,524条编码序列,其中30,531条来源于Nr和Swiss-Prot蛋白库的比对,27,993条来源于estscan预测。2.利用MISA软件对56,684条功能基因进行SSR位点识别,共鉴定出7880条含有EST-SSE位点的功能基因,使用Primer3.0共设计了 8382对引物,并随机合成45对引物用于后续研究。通过改变特异性正向引物与通用型M13引物的比例,优化了三引物PCR体系,提高后续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使用收集的5个沙芦草材料,对随机合成的45对引物进行多态性评价,结果发现共有10对引物表现出了较高的多态性,平均多态性条带比例为57.93%,多态性较高。进一步探究了这10对引物在冰草属物种中的通用性,结果发现有9对EST-SSR引物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性,平均多态性条带比例为78.43%,引物的多态性较高。3.综合10对引物与冰草属种质扩增条带多态数、扩增条带统计的难易程度,最终选取引物4和引物23用于鉴别5份沙芦草材料;引物4与引物21用于鉴别6份冰草属材料。这三对引物可以简单高效的将11份冰草属材料区别开,可以用于种质鉴定。本研究建立了覆盖沙芦草几乎全生长时期的转录组数据库,丰富了沙芦草的转录组信息,并且通过挖掘转录组信息开发了一批多态性高的EST-SSR分子标记,利用开发的多态性引物构建了 1 1份冰草属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将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引入到沙芦草分子标记的研究,并成功的优化了沙芦草三引物PCR体系,为后续自动化、规模化探究沙芦草种质资源奠定了实验基础。
崔敬[2](2021)在《冰草属优异牧草品系鉴定及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为筛选出适合河北地区种植的优质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牧草品种(系),丰富该地区牧草资源,本研究选取16份不同来源和倍性水平的冰草属牧草材料,通过调查其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等指标,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了研究材料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研究也为冰草属牧草选育与栽培提供了理论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16份冰草属牧草材料的生育期为275–284 d,均生长良好,营养生长期为113–118 d,生殖生长期为31–41 d。A3、蒙农1号蒙古冰草、蒙农杂种冰草、AZ879、AZ1513从出苗期到抽穗期时间最短,均为214 d,可以作为早熟备选材料。2.供试16份冰草属牧草材料籽粒产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AZ1513籽粒产量最高,为4176.01 kg·hm-2;AZ1512的产量最低,为2255.61 kg·hm-2。通过对冰草属牧草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穗长、穗宽、每穗小穗数、小穗粒数、穗重与种子产量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生产上可以通过相应栽培措施增加植株穗长、穗宽、每穗小穗数、小穗粒数、穗重来提高冰草籽粒产量。3.供试16份冰草属牧草材料全年干草产量排序依次为AZ1513(8.15t·hm-2)>蒙农杂种冰草(7.80 t·hm-2)>AZ879(7.50 t·hm-2)>AZ1267(7.30t·hm-2)>A8号(7.15 t·hm-2)>蒙农1号蒙古冰草(7.10 t·hm-2)>A2(7.03 t·hm-2)>A7(6.95 t·hm-2)>A1(6.60 t·hm-2)>A3(6.50 t·hm-2)>Z605(6.4 t·hm-2)>A5(6.35t·hm-2)>A 4(6.00 t·hm-2)>A Z1512(5.80 t·hm-2)>A6(5.65 t·hm-2)>诺丹冰草(5.5 t·hm-2),其中AZ1513草产量最高,是诺丹冰草产量的1.48倍,其叶量丰富,可用作家畜的优良饲草。4.供试16份冰草属牧草材料的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钙(Ca)、磷(P)含量均在抽穗期达到最优,材料间各指标均存在显着差异。抽穗期AZ879的CP含量最高(27.10%),营养价值最高;AZ605的CP含量最低(21.45%)。抽穗期EE含量最高材料为Z879(7.27%),最低的为AZ1513(5.67%)。抽穗期Ash含量最低的是A3(5.91%),品质最好;最高的为A6(6.64%)。抽穗期Ca含量最高的材料为Z879(0.30%),最低的为蒙农1号蒙古冰草(0.20%)。P含量最高的材料为A5(0.39%),最低的为诺丹冰草(0.29%)。抽穗期ADF含量最低的材料为A4(34.88%),含量最高的材料为诺丹(62.04%),NDF含量最低的材料为AZ879(58.81%),含量最高的材料为AZ1512(69.52%)。5.供试16份冰草属牧草材料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在抽穗期除蒙农1号蒙古冰草外,均高于0.95,其中AZ605和AZ879的EAAI在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均表现较高,可作为优质蛋白牧草加以利用。6.对冰草属牧草的重要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加权关联度从高到底的顺序为AZ1513>蒙农杂种冰草>AZ879>诺丹冰草>AZ1267>A8>A3>AZ1512>AZ605>A5>A7>A1>A2>蒙农1号蒙古冰草>A4>A6,加权关联度越大,表明其综合性能越理想。
贾振宇[3](2021)在《老芒麦新种质创制及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隶属于禾本科披碱草属,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具有饲草产量高、叶量丰富、草质柔软、适口性好等优良特性,兼具抗旱、耐寒、耐盐碱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多年生牧草,在我国西北、西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的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场补播改良中被广泛种植利用。本研究通过对34份老芒麦种质相关性状的鉴定评价,筛选出叶量丰富、饲草产量较高的育种基础材料,进一步采用系统选育法开展新种质创制、新品系选育和多试点测试鉴定,借助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手段,并结合SSR分子标记技术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老芒麦种质资源的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和相关表型及农艺性状的表现,找出了与产量及其他相关性状关联的标记位点。研究成果可为老芒麦及其他禾本科牧草遗传改良、品种选育和种植利用提供依据或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株高、茎叶和农艺性状等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从34份材料中初步筛选出10份优异种质,其中6份为审定登记品种,4份为野生材料。采用系统选育法创制出株型高大、叶量丰富的新种质,经进一步选育获得内农老芒麦新品系,2019年已通过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评审,进入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阶段。(2)经过3年性状鉴定和品种比较试验,新品系物候期、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优异,三年平均鲜草产量为22563.6 kg·hm-2,干草产量为7695.7 kg·hm-2,均显着高于对照品种(P<0.05),在生长第二年饲草产量达到最大值。在阴山北麓内蒙古武川试验点新品系两年鲜草平均产量达到20500.1 kg·hm-2,干草平均产量为7613.5 kg·hm-2,显着高于对照品种(P<0.05),与农牧老芒麦、同德老芒麦相比,饲草产量增幅分别为11.25%和12.28%。在阴山南麓沙尔沁试验点鲜草平均产量和干草平均产量分别为22602.81 kg·hm-2和7796.41 kg·hm-2,显着高于对照品种(P<0.05)。新品系丰产性能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3)SSR标记共获得107个位点,多态性位点数100个,多态性百分率为93.46%;单株间遗传相似性系数介于0.2683~0.9505之间,平均为0.619。群体结构分析将96株单株分为3个类群,其中类群Ⅰ样本数量最少,类群Ⅱ空间分布较集中,类群Ⅲ的空间分布较分散。栽培驯化品种遗传多样性高于育成品种,各遗传多样性的具体排序为:同德老芒麦>阿坝老芒麦>康巴老芒麦>麦洼老芒麦>川草2号老芒麦>内农老芒麦。(4)分子标记关联分析检测到与老芒麦相关性状存在关联(P<0.05)的35个SSR位点,其中有8个位点与2个或2个以上的农艺性状相关联,大部分数量性状与多个位点相关联,应该属于多基因效应。ES53位点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最高为9.2%,与叶片宽度极显着相关(P<0.01),与叶片长度相关的位点最多为19个,对性状变异的解释率为2.4%~7.8%。其余位点中与株高相关的位点7个,10个位点与叶片数量相关,与节间长相关的位点3个。通过关联分析能够有效地找到与叶片数量性状、株高等产量性状相关联的标记,可为老芒麦种质鉴别、纯度鉴定以及分子育种提供依据。
金星娜[4](2021)在《饲用型小黑麦RIL群体草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文中提出优质牧草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寻找优质高产的牧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饲用型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作为一种优质饲草,提高饲草产量也是其主要育种目标之一。而在实际生产中,大多选择表型良好的亲本杂交培育获得优良小黑麦品种,工作量较大且选择具有盲目性。株高、分蘖数、旗叶长、旗叶宽、穗下节间长和单株鲜重是小黑麦重要的饲草产量相关性状。本研究以饲用型小黑麦273个单株构成的RIL群体F6代为试验材料,观测了株高、分蘖数、旗叶长、旗叶宽、穗下节间长和单株鲜重等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田间表型值,开展了该群体的表型分析,并结合课题组构建的小黑麦RIL群体分子图谱,进行了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浅析了小黑麦饲草产量的遗传机制,为小黑麦高产遗传改良提供了研究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RIL群体中饲草产量相关性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鲜重(64.10%)、分蘖数(45.05%)、穗下节间长(34.29%)、株高(14.85%)、旗叶长(10.59%)和旗叶宽(9.68%),RIL群体产量性状的表型分布均表现出超亲的遗传特点;小黑麦饲草产量相关性状与单株鲜重的相关系数由小到大依次为:穗下节间长<旗叶长<株高<旗叶宽<分蘖数,各性状指标间株高、穗下节间长均与分蘖数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穗下节间长与株高表现为极显着正相关性,穗下节间长与旗叶宽为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可将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综合为生物量构成因子和株高构成因子,累积贡献率达70.81%。(2)对RIL群体表型变异较大的饲草产量相关性状(株高、分蘖数、穗下节间长和单株鲜重)共检测出16个QTL位点分布于7个连锁群,其中检测到5个与株高相关的QTL,4个与分蘖数相关的QTL,3个与穗下节间长相关的QTL,4个与单株鲜重相关的QTL。本研究以两种饲用型小黑麦杂交后的273个单株构成的F6代RIL群体为材料,通过主成分分析将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综合为生物量构成因子和株高构成因子,并结合小黑麦该群体分子图谱,以此为基础共检测出16个与饲草产量性状相关的QTL位点。
郑英转[5](2021)在《诱导四倍体马铃薯优良品种合作88降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是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种植范围广、适应性强,主要通过块茎进行无性繁殖,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有多种倍性,其栽培种一般为四倍体,但在自然界中也大量存在其他倍性的马铃薯,例如二倍体、三倍体、五倍体、六倍体和八倍体等,这其中又以二倍体占比最多,它们具有不同的优良性状,是马铃薯育种工作中重要的种质资源。四倍体马铃薯品种较为单一,并且遗传背景相对狭窄、基因资源贫乏,野生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少、遗传背景简单,且具有抗病、抗虫等一系列优良性状。但由于染色体倍性的不同以及杂交不亲和等原因,栽培种四倍体无法直接与野生二倍体进行杂交,这就导致不能直接利用自然界丰富的野生二倍体资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将四倍体栽培种进行降倍来产生双单倍体,利用双单倍体可以与野生二倍体直接进行杂交,最终获得相关优良性状。本研究主要利用四倍体优良品种“合作88”(C88)为母本、二倍体IVP101为父本进行了孤雌生殖诱导,最终在大约1600个后代群体中进行了双单倍体的筛选和鉴定,同时也初步探讨了其降倍机制。主要内容由如下几个方面:(1)成功做成降倍材料无菌苗820个编号。(2)改进了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马铃薯染色体倍性的方法,并用此方法检测了后代群体的染色体倍性。(3)通过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检测了部分后代群体的倍性。(4)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法鉴定了部分后代群体的倍性。(5)对部分后代群体的表型性状进行了观察和分析。(6)鉴定部分后代群体的细胞质类型,同时也对其进行了SSR标记分析。(7)初步探究了后代群体的降倍机制。通过以上实验,最终获得了一套C88孤雌生殖诱导降倍的实验材料,其中包括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以及多倍体甚至混倍体,可用于后续实验当中。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孤雌生殖诱导后代中除了产生正常整倍性的后代之外,还产生非整倍体、多倍体和混倍体,其降倍机理复杂。本文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方面,以及亲本产生花粉大小方面,对其降倍机理做了初步的推测,在降倍的过程中可能既有孤雌生殖诱导,也有杂交、基因消除、基因渐渗等同时发生。本研究中,在有胚斑材料中检测到了二倍体,在无胚斑材料中也有三四倍体,这说明胚斑标记不能作为区分双单倍体唯一的方法。此外,本研究也对部分后代群体进行了细胞质类型检测和SSR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后代群体的细胞质遗传大部分遵循母系遗传的规律,但也有一部分材料的细胞质遗传并不符合,尤其在线粒体遗传方面。SSR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后代群体中绝大部分材料与母本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它们可能直接由母本配子发育而来,少部分后代群体中有父本基因组的参与。
徐勤省[6](2021)在《小黑麦和小滨麦新种质的筛选及遗传组成鉴定》文中研究说明黑麦、滨麦草等近缘植物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利用黑麦和滨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所培育的异源双二倍体材料,不仅具有亲本抗多种病害以及耐逆境胁迫等能力,而且能够克服小麦与近缘植物直接杂交的不亲和性、杂种不育等障碍,是将近缘植物优异基因导入普通小麦的重要桥梁,同时也是继续创制培育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的基础材料。明确这些异源双二倍体的性状特点和遗传组成,有利于促进其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进一步利用。本研究对实验室培育的六倍体和八倍体小黑麦、八倍体小滨麦等材料的抗病性、耐盐性及农艺性状特点进行了鉴定,同时结合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其遗传组成和染色体结构变异进行了分析。获得结果如下:1、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六倍体、八倍体小黑麦材料普遍高抗条锈病、白粉病,八倍体小滨麦及其后代材料均高抗条锈病,但高感白粉病。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六倍体小黑麦材料对高盐胁迫反应不同,筛选鉴定出L20190109等耐盐能力较好的材料;高盐胁迫时对八倍体小滨麦幼苗植株的地上部影响较大,中度盐胁迫对其根系有一定促进作用。2、以黑麦基因组DNA为探针,对实验室创制的36份六倍体小黑麦材料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所鉴定的35份材料含有来自黑麦的14条外源染色体,1份材料含有12条外源黑麦染色体;同时利用寡核苷酸探针套和黑麦为混合探针,对36份六倍体小黑麦材料进行鉴定,构建其FISH核型,比较发现,4份材料染色体组成有较大变异,如2D染色体代换2R染色体、6D染色体取代6A染色体,此外小黑麦材料的A基组的2A、5A、6A和7A染色体,B基组2B和7B染色体发生较大程度的结构变异。3、利用华山新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对18份八倍体小滨麦自交后代材料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发现材料中2n=56条染色体的材料有6份,9份材料含有14条外源染色体,14份材料染色体组成变化较大;结合寡核苷酸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发现八倍体小滨麦后代材料染色体组成较为复杂,9份材料相比八倍体材料丢失2-11条数量不等的外源染色体。小滨麦材料遗传组成的鉴定,为其进一步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梁瑞芳[7](2021)在《沙鞭群体遗传结构及抗旱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是禾本科(Poaceae)沙鞭属(Psammochloa)的一种典型的根茎类沙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高原及邻近沙区。沙鞭因草质柔软,营养价值高,是我国中西部沙漠地区的重要牧草。本研究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和生理指标的测定,共同探讨沙鞭群体遗传结构及干旱适应性机制,为沙鞭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牧草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⑴基于沙鞭转录组数据筛选出较高多态性引物13对,用于沙鞭群体遗传结构分析。SSR位点在居群水平上多态性百分率为77.1%;等位基因数共104个,各个位点在3~14之间,平均为8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介于1.362~2.546,均值为1.776;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67,各位点在0.278~0.946范围内;PIC值在0.317~0.747之间,均值为0.511。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筛选SSR引物具有较高的多态性。⑵沙鞭平均观测等位基因为2.140,P31观测等位基因和特有等位基因最高,分别为3.462和0.462;基因流大小在0.097~1.956之间,平均值为0.675;遗传分化系数大小在0.113~0.721范围内,均值为0.356,说明沙鞭群体间基因交流较少,并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Mantel检验结果表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r=0.291,P=0.010),从而进一步印证AMOVA分析结果。沙鞭群体水平上固定指数F均值为-0.360,表现为杂合子过剩的现象,由此表明沙鞭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⑶基于贝叶斯聚类分析,沙鞭分为Group1和Group2两个类群,分别位于阴山山脉的两侧。其中,Group2基因库占主导地位,包括了沙鞭的大部分居群,这与PCo A、UPGMA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均一致,认为对环境强的适应能力和地理隔离是现有遗传结构产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PCo A、UPGMA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距离较近的居群间亲缘关系不一定近。⑷在0%、10%和20%三种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胁迫下,沙鞭种子萌发期特征指标(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发芽指数、萌发抗旱指数、胚芽长)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除发芽指数随着PEG-6000浓度的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外,其它测定指标均随胁迫强度增加而下降。⑸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萌发抗旱指数、抗旱活力指数4个不同的萌发生理指标之间具有极显着相关性(P<0.01),因此可以作为沙鞭抗旱性评价的重要指标。综合萌发期耐旱隶属函数值评价结果和UPGMA聚类结果,本研究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沙鞭种质资源,来自内蒙古苏尼特左旗的P4居群(综合耐旱值0.748)和内蒙古苏尼特右旗P7居群(综合耐旱值0.953)。⑹不同PEG-6000浓度梯度下,幼苗期6个特征性生理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存在显着差异(P<0.05)。随着干旱胁迫增加,沙鞭幼苗POD活性、MDA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而SOD活性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综合6个生理指标隶属函数值计算表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P16居群(综合耐旱值0.630)抗旱性最强。⑺沙鞭天然居群22个地理气候因子与幼苗期6个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MDA含量与海拔因子显着正相关,与年均温偏差(bio7)等气候因子显着负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表明沙鞭居群海拔与最湿季平均温度(bio8)正相关,最干月降雨量(bio14)等气候因子对沙鞭地理分布贡献最大。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显示,海拔等9个地理气候因子显着影响沙鞭幼苗生理特征。且高温、高海拔和高纬度居群,幼苗POD、SOD活性、MDA含量以及叶绿素含量较高。证明沙鞭野生种质地理分布差异,对其萌发幼苗SOD、POD活性、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的倾向性不同。
吴瑞,刘文辉,张永超,秦燕,魏小星,刘敏洁[8](2021)在《青藏高原老芒麦落粒性及农艺性状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为探究青藏高原地区抗落粒老芒麦种质的筛选及落粒率与农艺性状的关系,以15份采自青海不同地区的老芒麦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老芒麦的落粒率和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5份老芒麦资源自然落粒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17-124的落粒最严重,平均落粒率为56.92%。以17-064和17-050的抗落粒性最强,落粒率分别为17.54%和18.63%,且各资源间落粒性存在较大遗传差异。2)各资源的动态落粒率表明从乳熟后第3天至第15天落粒率不断增加,且各时期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3)从各材料落粒率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落粒率与小穗数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437。与穗轴节数、花序长、小穗宽和外稃长呈显着相关(P<0.05),而与花序宽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芒长呈显着负相关(P<0.05)。综合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小穗数、芒长和花序宽是影响落粒率的主要因素。4)15份资源通过农艺性状与落粒率被聚为4类,第Ⅰ类群平均落粒率较高,为41.24%,但小穗数多,单序籽粒数多;第Ⅱ类群和第Ⅳ类群落粒率低,仅为18.63%和17.54%,可作为低落粒种质筛选的候选材料;第Ⅲ类群平均落粒率高达42.41%,小穗数较多,单序籽粒数最少。
于丽娜,左学丽[9](2020)在《冰草属种间杂种F2代农艺性状调查及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冰草属(Agropyron Gaertn.)是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产量高、生产性能好、抗逆性强。采用冰草F1代的50个单株材料,选取11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得出结论:F2代群体农艺性状间,变异系数最大的小穗粒数和分蘖。旗叶宽和穗宽,受旗叶长的影响;株高对穗长、分蘖和小穗粒数影响很大;穗宽对旗叶长和旗叶宽的变化也有影响研究利于提高冰草品种改良,为冰草育种提供参考。
高海娟,刘泽东,孙蕊,刘学峰[10](2020)在《不同品种冰草农艺性状变异程度及对干草产量的主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究5个冰草品种各农艺性状的变异及对干草产量性状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方法,以蒙农杂种冰草、中间冰草、蒙农1号蒙古冰草、细茎冰草、扁穗冰草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各冰草的株高、叶长、叶宽、茎粗、穗长、穗宽、小穗长、茎叶比、干草产量指标,并进行了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中间冰草叶长、叶宽、茎粗、小穗长、株高指标显着高于其他冰草(P<0.05)。全年干草产量蒙农杂种冰草最高,为11 839.98 kg/hm2;中间冰草次之,为10 817.35 kg/hm2,与蒙农杂种冰草产量差异不显着(P>0.05);细茎冰草最低,为8 622.04 kg/hm2。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3.69%~19.79%,各性状变异程度表现为叶宽>茎粗>穗宽>叶长>小穗长>穗长>茎叶比>株高。各农艺性状与干草产量的相关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叶长>茎粗>小穗长>叶宽>株高>穗长>穗宽>茎叶比。对影响冰草干草产量的8个农艺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共提取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86%,参试的5个冰草品种主成分综合得分由大到小为中间冰草>蒙农杂种冰草>细茎冰草>蒙农1号蒙古冰草>扁穗冰草。说明5个冰草品种各农艺性状存在着丰富的变异,主成分分析评价中间冰草表现最好,蒙农杂种冰草次之,扁穗冰草最差。
二、蒙古冰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古冰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沙芦草EST-SSR分子标记开发及种质资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冰草属牧草资源概况 |
1.2 沙芦草种质资源及研究现状 |
1.3 分子标记及其研究进展 |
1.4 指纹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
1.5 转录组测序(RNA-seq)及在分子标记开发上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沙芦草转录组测序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第三章 沙芦草EST-SSR分子标记开发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种质资源鉴定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成果情况 |
(2)冰草属优异牧草品系鉴定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河北地区草地现状 |
1.2 冰草属植物简介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牧草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1.3.2 牧草干鲜草产量研究进展 |
1.3.3 牧草产量构成因素研究进展 |
1.3.4 牧草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
1.3.5 牧草氨基酸含量与评价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冰草属牧草材料的生长特性 |
2.1 材料及方法 |
2.1.1 试验地点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冰草生育时期调查 |
2.2.3 冰草株高调查 |
2.3 统计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冰草材料生育时期的比较 |
2.4.2 不同冰草材料株高比较 |
2.5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冰草属牧草材料的生产性能 |
3.1 材料及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冰草种子产量的测定 |
3.2.2 冰草干鲜草产量的测定 |
3.2.3 冰草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
3.3 统计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冰草材料种子产量的比较 |
3.4.2 不同冰草材料干鲜草产量的比较 |
3.4.3 不同冰草材料干鲜比的比较 |
3.4.4 不同冰草材料产量构成因素的的比较 |
3.4.5 不同冰草材料产量构成因素与种子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冰草属牧草材料的营养价值 |
4.1 材料及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冰草营养成分的测定 |
4.2.2 冰草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4.3 统计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冰草材料粗蛋白含量的的比较 |
4.4.2 不同冰草材料粗脂肪含量的的比较 |
4.4.3 不同冰草材料粗灰分含量的的比较 |
4.4.4 不同冰草材料ADF、NDF含量的的比较 |
4.4.5 不同冰草材料Ca、P含量的的比较 |
4.4.6 不同冰草材料氨基酸总含量的的比较 |
4.4.7 不同冰草材料必需氨基酸含量的的比较 |
4.4.8 不同冰草材料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百分比的比较 |
4.4.9 不同冰草材料药用氨基酸及鲜味氨基酸含量的的比较 |
4.4.10 利用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氨基酸含量进行比较 |
4.4.11 利用必需氨基酸模式计算RAA、RC、SRC |
4.4.12 利用必需氨基酸指数评价蛋白源 |
4.5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冰草属牧草材料综合评价 |
5.1 材料及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2 统计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选定“参考品种” |
5.3.2 数据的无量纲处理 |
5.3.3 计算关联系数 |
5.3.4 熵权法计算权重系数 |
5.3.5 冰草属牧草综合评价 |
5.4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冰草属牧草产量研究 |
6.2 冰草属牧草产量构成因素研究 |
6.3 冰草属牧草营养价值研究 |
6.4 冰草属牧草综合评价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论文受资助情况 |
附录 |
致谢 |
(3)老芒麦新种质创制及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老芒麦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
1.1.1 种类与分布 |
1.1.2 生物学特性 |
1.1.3 产量与品质 |
1.1.4 栽培技术 |
1.2 老芒麦遗传多样性研究 |
1.2.1 形态学水平 |
1.2.2 细胞学水平 |
1.2.3 蛋白质水平 |
1.2.4 分子标记水平 |
1.3 基于关联分析发掘连锁基因位点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1.3.1 连锁不平衡 |
1.3.2 连锁不平衡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1.4 老芒麦育种概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种质资源鉴定评价 |
2.2.2 多叶老芒麦新种质鉴定 |
2.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 试验方法 |
2.3.1 农艺性状测定 |
2.3.2 营养成分分析 |
2.3.3 遗传多样性 |
2.4 数据分析 |
2.4.1 灰色关联分析 |
2.4.2 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
2.4.3 关联分析 |
3 结果分析 |
3.1 种质资源鉴定评价 |
3.1.1 形态及农艺性状 |
3.1.2 主成分分析 |
3.1.3 种质资源综合评价 |
3.2 新种质创制与评价 |
3.2.1 新种质培育 |
3.2.2 物候期 |
3.2.3 主要农艺性状 |
3.2.4 饲草产量 |
3.3 新种质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评价 |
3.3.1 物候期 |
3.3.2 株高、茎叶比、鲜干比 |
3.3.3 草层结构分析 |
3.3.4 产草量分析 |
3.4 参试材料单株水平产量和品质鉴定比较 |
3.4.1 表型性状分析 |
3.4.2 产草量及营养成分比较 |
3.4.3 主成分分析 |
3.4.4 灰色关联分析及综合评价 |
3.5 遗传多样性及关联分析 |
3.5.1 SSR多态性分析 |
3.5.2 遗传相似系数及分子方差分析(AMOVA) |
3.5.3 群体结构分析 |
3.5.4 主成分分析及N-J聚类分析 |
3.5.5 主要农艺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
4 讨论 |
4.1 老芒麦表型与农艺性状多样性 |
4.2 老芒麦产草量特性 |
4.3 新品系生产性能鉴定 |
4.3.1 产量性状 |
4.3.2 品质性状 |
4.3.3 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
4.4 老芒麦遗传多样性及关联分析研究 |
4.4.1 遗传多样性 |
4.4.2 群体遗传结构 |
4.4.3 关联分析 |
5 结论 |
6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饲用型小黑麦RIL群体草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小黑麦研究进展 |
1.1 小黑麦概述 |
1.2 小黑麦传统育种研究进展 |
2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小黑麦中的应用 |
2.1 DNA分子标记 |
2.2 分子标记类型 |
2.3 分子标记在小黑麦中的应用 |
3 分子图谱 |
3.1 作图群体的选择与建立 |
3.2 作图群体杂交亲本 |
3.3 适当的分离群体类型 |
3.4 群体大小 |
3.5 统计方法及阀值 |
4 分子标记选择 |
4.1 ISSR分子标记技术 |
4.2 禾本科分子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
5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
5.1 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
5.2 禾本科QTL定位研究进展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小黑麦饲草产量相关性状表型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测定指标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IL群体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 |
2.2 RIL群体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2.3 RIL群体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3 讨论 |
3.1 RIL群体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表型分析 |
3.2 RIL群体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3 RIL群体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小黑麦饲草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小黑麦RIL群体的表型鉴定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1.4 QTL定位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黑麦RIL群体表型正态分布 |
2.2 小黑麦RIL群体分子图谱特点 |
2.3 小黑麦饲草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2.4 控制小黑麦株高的QTL分析 |
2.5 控制小黑麦分蘖数的QTL分析 |
2.6 控制小黑麦穗下节间长的QTL分析 |
2.7 控制小黑麦单株鲜重的QTL分析 |
3 讨论 |
3.1 本研究材料的应用价值 |
3.2 DNA提取 |
3.3 小黑麦杂交亲本和作图群体选择 |
3.4 小黑麦的分子图谱 |
3.5 小黑麦连锁群饲草产量相关QTL分布 |
3.6 小黑麦QTL位点的重叠性 |
3.7 影响QTL检测的因素 |
3.8 QTL的应用 |
4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
导师简介 |
(5)诱导四倍体马铃薯优良品种合作88降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马铃薯概述 |
1.2 马铃薯双单倍体的研究意义 |
1.3 马铃薯双单倍体的诱导方法 |
1.4 鉴定马铃薯双单倍体的方法 |
1.4.1 胚斑标记鉴定 |
1.4.2 染色体计数法 |
1.4.3 气孔大小及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 |
1.4.4 花粉粒鉴定 |
1.4.5 植株形态鉴定 |
1.4.6 生理生化指标的鉴定 |
1.4.7 流式细胞术分析法 |
1.4.8 分子标记鉴定 |
1.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孤雌生殖诱导群体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孤雌诱导后代种子的获得 |
2.2.2 种薯获得 |
2.2.3 无菌苗的获得 |
2.2.4 试剂配制 |
2.2.5 无菌苗制作过程 |
2.3 试验结果 |
第三章 流式细胞术检测马铃薯染色体倍性实验方法的改进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方法制备细胞核悬液的效果比较 |
3.3.2 液氮研磨法中不同染色时间的效果比较 |
3.3.3 利用已知倍性马铃薯材料检验液氮研磨法的可靠性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孤雌诱导后代群体的表型性状及染色体组倍性鉴定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关材料方法 |
4.2.2 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统计相关材料方法 |
4.2.3 根尖染色体计数相关材料方法 |
4.3 无胚斑材料结果与分析 |
4.3.1 流式细胞术检测鉴定结果 |
4.3.2 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统计鉴定结果 |
4.3.3 根尖染色体计数鉴定结果 |
4.3.4 三种不同方法鉴定结果汇总 |
4.3.5 不同倍性材料植株的表型性状观察 |
4.4 有胚斑材料的结果与分析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细胞质类型鉴定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DNA提取(CTAB法) |
5.2.3 细胞质类型鉴定过程 |
5.2.4 细胞质类型判断标准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SSR分子标记检测及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主要试剂 |
6.2.2 DNA提取 |
6.2.3 引物以及PCR |
6.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6.3 结果与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孤雌生殖诱导四倍体马铃薯C88 降倍的可能机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采集花粉 |
7.2.2 染色液的配制 |
7.2.3 检测方法 |
7.3 实验结果 |
7.3.1 亲本C88和IVP101 花粉直径大小检测及DNA含量检测 |
7.3.2 后代群体中存在混合倍性的材料 |
7.4 讨论与结论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小黑麦和小滨麦新种质的筛选及遗传组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远缘杂交与小麦遗传改良 |
1.1.1 小麦近缘植物的优异基因 |
1.1.2 双二倍体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
1.1.3 异染色体系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作用 |
1.1.3.1 异附加系 |
1.1.3.2 异代换系 |
1.1.3.3 易位系 |
1.1.4 远缘杂交后代材料的鉴定 |
1.1.4.1 细胞学鉴定 |
1.1.4.2 原位杂交鉴定 |
1.1.4.3 分子标记鉴定 |
1.2 黑麦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1.2.1 黑麦的植物学分类及生物学特征 |
1.2.2 黑麦的地理分布 |
1.2.3 小黑麦的研究进展 |
1.2.4 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 |
1.3 滨麦草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1.3.1 滨麦草的植物学分类及生物学特征 |
1.3.2 滨麦草地理分布 |
1.3.3 小滨麦的创制及利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技术路线 |
2.3 实验地点 |
2.4 实验方法 |
2.4.1 农艺性状调查 |
2.4.2 白粉病抗性鉴定 |
2.4.3 耐盐性鉴定 |
2.4.4 根尖细胞学(RTC)鉴定 |
2.4.5 DNA提取 |
2.4.5.1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 |
2.4.5.2 DNA提取相关试剂的配制 |
2.4.6 基因组原位杂交 |
2.4.6.1 染色体制片 |
2.4.6.2 探针配制 |
2.4.6.3 杂交 |
2.4.6.4 信号检测 |
2.4.7 荧光原位杂交 |
2.4.7.1 染色体制片 |
2.4.7.2 探针标记 |
2.4.7.3 杂交及信号检测 |
2.4.8 原位杂交相关试剂的配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黑麦种质系的筛选和鉴定 |
3.1.1 小黑麦的性状表现 |
3.1.2 小黑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鉴定 |
3.1.3 小黑麦的耐盐性鉴定 |
3.1.4 小黑麦的细胞学鉴定 |
3.1.4.1 六倍体小黑麦的细胞学鉴定 |
3.1.4.2 八倍体小黑麦的细胞学鉴定 |
3.2 小滨麦种质系的鉴定 |
3.2.1 小滨麦的性状表现 |
3.2.2 小滨麦白粉病鉴定 |
3.2.3 小滨麦苗期耐盐性鉴定 |
3.2.4 小滨麦种质系的细胞学鉴定 |
4 讨论 |
4.1 异源双二倍体的利用价值 |
4.2 异源双二倍体中外源物质的检测技术 |
4.3 小黑麦的染色体组组成及变异 |
4.4 小滨麦的染色体组组成及变异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沙鞭群体遗传结构及抗旱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植物群体遗传学 |
1.1.1 遗传多样性概念及意义 |
1.1.2 群体遗传结构概念及意义 |
1.1.3 群体遗传结构研究方法 |
1.1.3.1 群体遗传结构研究方法概述 |
1.1.3.2 分子标记研究方法 |
1.1.4 群体遗传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抗旱生理研究 |
1.2.1 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1.2.2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1.2.2.1 干旱胁迫对植物细胞膜透性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1.2.2.2 干旱胁迫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2.2.3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2.2.4 干旱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变化的影响 |
1.3 沙鞭研究概述 |
1.4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沙鞭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材料 |
2.1.2 实验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1.4 研究方法 |
2.1.4.1 基因组总DNA提取 |
2.1.4.2 RCR扩增与电泳 |
2.1.4.3 微卫星多态性位点检测 |
2.1.4.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2.2.2 引物的筛选 |
2.2.3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分析 |
2.2.4 基因流与遗传分化 |
2.2.5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2.2.5.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2.5.2 遗传结构分析 |
2.2.5.3 距离隔离效应 |
2.3 讨论 |
2.3.1 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
2.3.1.1 DNA质量与浓度 |
2.3.1.2 引物设计与筛选 |
2.3.2 微卫星多态性 |
2.3.3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4 群体遗传结构 |
第三章 沙鞭抗旱生理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材料 |
3.1.2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
3.1.3 研究方法 |
3.1.3.1 萌发期实验设计 |
3.1.3.2 幼苗期实验设计 |
3.1.4 数据统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干旱胁迫对沙鞭种子萌发期影响 |
3.2.1.1 干旱胁迫对发芽率、发芽势的影响 |
3.2.1.2 干旱胁迫对发芽指数的影响 |
3.2.1.3 干旱胁迫对相对胚芽长的影响 |
3.2.1.4 干旱胁迫对萌发抗旱指数的影响 |
3.2.1.5 干旱胁迫对抗旱活力指数的影响 |
3.2.1.6 萌发期抗旱指标相关性分析 |
3.2.1.7 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
3.2.2 干旱胁迫对沙鞭幼苗期的影响 |
3.2.2.1 干旱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2.2 干旱胁迫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2.3 干旱胁迫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3.2.2.4 干旱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5 幼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
3.2.2.6 地理气候因子与抗旱性关系 |
3.3 讨论 |
3.3.1 干旱胁迫对萌发期的影响 |
3.3.2 干旱胁迫对沙鞭幼苗期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青藏高原老芒麦落粒性及农艺性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方法 |
1.3.1 试验设计 |
1.3.2 表型指标测定方法 |
1.3.3 老芒麦落粒率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老芒麦资源自然落粒率分析 |
2.2 老芒麦动态落粒率调查 |
2.3 供试老芒麦资源农艺性状变异分析 |
2.4 供试老芒麦资源农艺性状分析 |
2.5 老芒麦落粒率与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
2.6 老芒麦农艺性状的主因子分析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
2.7 供试材料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老芒麦落粒率研究 |
3.2 老芒麦落粒率变异分析 |
3.3 老芒麦落粒性相关因素分析 |
4 结论 |
(9)冰草属种间杂种F2代农艺性状调查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本统计分析 |
2.2 聚类分析 |
2.3 相关性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10)不同品种冰草农艺性状变异程度及对干草产量的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自然条件 |
2 材料 |
3 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测定指标 |
3.2.1 株高 |
3.2.2 茎叶比 |
3.2.3 叶、茎、穗性状 |
3.2.4 干草产量 |
3.3 数据的统计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5个冰草品种农艺性状和干草产量的测定 |
4.2 5个冰草品种农艺性状变异分析 |
4.3 5个冰草品种农艺性状及干草产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4.4 影响5个冰草品种干草产量的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四、蒙古冰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沙芦草EST-SSR分子标记开发及种质资源鉴定[D]. 张则宇. 宁夏大学, 2021
- [2]冰草属优异牧草品系鉴定及综合评价[D]. 崔敬.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老芒麦新种质创制及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D]. 贾振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饲用型小黑麦RIL群体草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D]. 金星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5]诱导四倍体马铃薯优良品种合作88降倍及其机制研究[D]. 郑英转.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小黑麦和小滨麦新种质的筛选及遗传组成鉴定[D]. 徐勤省.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7]沙鞭群体遗传结构及抗旱生理研究[D]. 梁瑞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12)
- [8]青藏高原老芒麦落粒性及农艺性状相关性研究[J]. 吴瑞,刘文辉,张永超,秦燕,魏小星,刘敏洁. 草业学报, 2021(04)
- [9]冰草属种间杂种F2代农艺性状调查及相关性分析[J]. 于丽娜,左学丽. 南方农业, 2020(36)
- [10]不同品种冰草农艺性状变异程度及对干草产量的主成分分析[J]. 高海娟,刘泽东,孙蕊,刘学峰.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