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汉市市售牙膏重金属含量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程成[1](2021)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中土壤摄入、呼吸和皮肤暴露参数研究》文中提出暴露参数是评价环境污染物对人群暴露量和健康风险的关键性参数。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已对当地人群的暴露参数进行详细、全面研究,并发布本国/地区的暴露参数手册。我国也对暴露参数开展本土化研究,并形成里程碑式成果《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和儿童卷。然而,我国对暴露参数的研究还不够全面,部分暴露参数如土壤皮肤黏附系数直接引用美国暴露参数数据。国外人群的人体特征和生活方式与我国人群存在较大差异,其暴露参数直接用于我国居民的暴露特征和行为评价会导致评价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本文从儿童土壤摄入量、呼吸速率、土壤/尘皮肤黏附系数等典型暴露参数入手,开展本土化研究,完善我国暴露参数体系。本研究以66名广东地区儿童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收集配对的食物、粪便、尿液以及活动区域的土壤/尘样品,采用最佳示踪元素法分析样品中的示踪元素铝(Al)、钡(Ba)、铈(Ce)、锰(Mn)、钪(Sc)、钛(Ti)、钒(V)、钇(Y),通过模型计算获得儿童土壤摄入量参数。问卷调查获得832名江苏和广东地区人群的身高、体重等人体特征参数,通过能量评估模型计算获得人群的呼吸速率。擦拭收集200名江苏和广东地区成人手臂黏附的土壤/尘样品,并采集周边活动区域的土壤/尘样品,分析样品中的示踪元素Al、Ba、Mn和V,结合成人手臂皮肤表面积,计算获得土壤/尘皮肤黏附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地区儿童土壤摄入量范围为0~730.4 mg/d,中位数为106.5mg/d,第95百分位数为383.3mg/d,高于中国暴露参数手册推荐值200 mg/d(直接引用美国保护95%儿童人群的土壤摄入量数据)。这表明相比于使用中国暴露参数手册推荐值200 mg/d,采用当地儿童土壤摄入量实测值进行风险评估,其风险评估值将大幅度增加。调查地区人群的长期呼吸速率范围分别为5~16.2 m3/d,中位值分别为9.2 m3/d,第95百分位数分别为15.95 m3/d,在休息、坐、轻微活动、中体力活动、重体力活动和极重体力活动下的短期呼吸量分别为4.07、4.89、6.11、16.28、24.42和40.70 L/min。其中江苏地区人群呼吸速率高于广东地区人群,且男性呼吸速率高于女性。调查地区成人皮肤表面积为1.71m2,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8 m2和1.63 m2,成人的手臂土壤皮肤黏附系数范围为0~869.44μg/cm2,中位数和第95百分数分别为115.1和236.4μg/cm2,高于美国标准(87.2μg/cm2)。本研究提供了人群经口、呼吸和皮肤暴露途径中典型暴露参数本土化数据,为我国人群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更准确的参数,为政府制定保护人群健康的技术指南提供数据支撑。
武娟[2](2020)在《艾绒的鉴定、质量分析及蕲艾绒分级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艾绒系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ent.的干燥叶经粉碎过筛后所得的细软绒状物,常被加工制成艾条等灸用制品用于艾灸治疗与养生,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的功效。由于缺乏艾绒的鉴别、质量检测方法或质量评价标准,市场上艾绒及其制品的质量良莠不齐,不乏用艾植株茎杆混入艾叶中制成劣质艾绒,也时有用同属植物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 Willd的叶等伪劣原料混淆制成灸用制品,严重影响了艾灸疗法的疗效与疗效稳定性。蕲艾绒是以湖北省蕲春县一带所产艾叶道地药材(蕲艾叶)为原材料加工制成的艾绒,为艾灸疗法的优质原材料。蕲艾条等艾灸制品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信誉。但目前常有其他产地的艾叶制成的普通艾绒混入或混作蕲艾绒制成蕲艾制品销售使用的情况,严重损害了蕲艾种植者、蕲艾绒产品生产经营者,以及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为此,本文在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对艾绒的商品情况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在全国许多省份收集了大量艾绒商品(含艾条)及混淆品五月艾(干燥叶)。以自制艾绒为参照,对不同纯度或质量及不同规格等级的商品艾绒进行了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鉴别研究,并通过与艾茎杆粉碎加工品、五月艾绒进行比较,建立了正品艾绒的鉴定方法,为其真伪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不同质量或纯度以及不同规格的商品艾绒中所含主要物质挥发油、总黄酮进行了含量测定及水分、总灰分的测定;利用氧弹式量热仪对国内艾绒商品进行了燃烧热值测定;研究及初步确立了不同等级(纯度)、不同规格商品艾绒的HPLC和IR特征图谱,并与五月艾绒谱图进行了比较;采用GC-MS技术对艾绒挥发油的组分进行了研究,并与五月艾绒挥发油进行了比较;还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条件和干燥方式对艾叶及其加工品艾绒品质的影响。不同规格等级(纯度)的艾绒均具有相似但可以区别的性状、显微特征,掺有五月艾绒原料制作的“艾绒”的显微特征更有明显不同,主要区别在于气孔的形态、T形毛顶细胞的长度与形态,以及草酸钙簇晶的直径大小。薄层色谱研究表明,正品艾绒具有氧化石竹烯特征性色谱斑点,而五月艾绒未显出该色谱斑点,且与正品艾绒仅有2个共有色谱斑点。通过对商品艾绒中挥发油、总黄酮的含量测定及水分、灰分的测定,发现在总体上,不同产地不同厂家所生产的艾绒在各自系列纯度(叶绒比)范围内,自示叶绒比值越高,其挥发油和总黄酮的含量越低,水分、灰分也越低。根据行业共识,以不同纯度艾绒间性状、显微及相关物质含量的差异为依据,将机械绒分成一、二、三等3个质量等级。通过燃烧热值测定发现,艾绒的燃烧热值随纯度(等级)升高而有所降低;湖北蕲春机械绒、手工绒、黄金绒样品的平均燃烧热值均略高于国内其他产地的艾绒样品;不同规格艾绒的燃烧热值也有较大差异,手工绒燃烧热值显着高于机械绒及黄金绒,作为独特的传统工艺手工制作的艾绒,其产品在灸用放热方面,确具有其优势。本研究还确立了艾绒及不同等级商品的HPLC和IR特征图谱。在艾绒的HPLC图谱中,共有峰有32个,其中10个为主峰;不同等级、规格的艾绒HPLC图谱中,大多数色谱峰的相对峰面积均有所差异;利用HPLC特征图谱,可有效鉴别混淆品五月艾绒。在艾绒的IR指纹图谱中,明确了18个共有吸收峰,并且不同等级、规格的艾绒及五月艾绒的红外光谱在吸收峰数目、位置、吸收强度等方面均有所差异,这些差异性特征可用于艾绒的辅助鉴别及质量评价。经气质联用分析,在艾绒挥发油中共检出200余种化学成分,不同产地、不同规格等级(纯度)艾绒挥发油有36个共有成分;五月艾绒挥发油成分与正品艾绒略有差异。这些研究为艾绒的鉴别、质量控制及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研究还发现,施用肥料与否、采收茬次、干燥方式及储存年数等因素均会影响原料艾叶和艾绒的质量,这为艾的合理种植及艾叶或艾绒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利用不同纯度艾绒间性状显微及相关物质含量的差异性,对机械艾绒进行了质量分级研究,并重点对质优的蕲艾绒的不同规格等级进行研究,制定了湖北省地方标准《蕲艾绒分级质量标准》,对于规范蕲艾绒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蔡秋玲[3](2016)在《广西某地学龄儿童血铅水平及铅暴露对某矿区学龄儿童健康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调查广西某地7-12岁学龄儿童的血铅水平和铅中毒流行状况,探讨血铅暴露对锌、铜、铁、钙、镁水平的影响,为儿童铅中毒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象和方法 近三年共2629名(男童1781人,女童848人)来自某医院儿童保健门诊的7-12岁学龄儿童自愿参与实验室检测,清晨采儿童空腹静脉血lml用于测全血血铅和锌、铜、铁、钙、镁等元素的含量。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GFAAS)测定血铅含量,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锌、铜、铁、钙、镁等元素的含量。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儿童血铅、锌、铜、铁、钙、镁的水平和铅中毒检出率进行描述;用卡方检验法对不同亚群学龄儿童铅中毒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铅、锌、铜、铁、钙、镁六种元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全样本2629名7-12岁学龄儿童的血铅中位数为54.6μ g/L;男童、女童的血铅中位数分别为56.9μg/L.51.2μg/L,男童血铅水平高于女童,P<0.05。9-12岁男童血铅水平均高于同龄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儿童的血铅水平无年龄间的差别,P>0.05。近三年学龄儿童的血铅中位数分别为64.0μg/L.50.1μg/L和49.5μg/L,后者学龄儿童的血铅水平分别低于前两组,P值均<0.05。第一年的7-8岁和12岁男童、第二年的9岁男童、第三年的11岁男童的血铅水平高于同龄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样本学龄儿童血铅水平主要位于50-μg/L组段,占50.7%,其次为0-μg/L组段,占41.1%。男童血铅水平位于0-、50-、100-、150-、200及以上μg/L组段的比例分别为37.8%、53.1%、7.2%、1.5%、0.4%;女童的比例为48%、45.8%、4.5%、0.8%和0.9%,两组学龄儿童在血铅水平的构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34,P=0.000)。第二年和第三年两个年份组学龄儿童血铅水平构成无差别,P>0.05;第一年学龄儿童血铅水平构成分别与后两年有差别,P<0.05。全样本学龄儿童铅中毒检出率为8.2%;男童和女童分别为9.1%和6.3%,男童大于女童(X2=6.197,P=-0.013)。9岁组男童铅中毒检出率高于同龄女童(X2=4.247,P=0.039),其余各年龄组的男、女童间铅中毒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三年学龄儿童铅中毒检出率分别为10.9%、5.2%、8.4%,有逐年降低的趋势(X2=3.890,P=-0.049);男童的铅中毒率亦有逐年降低的趋势(X2=8.302,P=-0.004)。学龄儿童血锌、铜、铁、钙、镁的含量分别为6.11±1.29μg/ml.1.36 ±0.37μg/ml.433.58±69.25μg/ml.57.77±6.60μg/ml和35.36±4.52μg/ml。铅中毒组与非铅中毒组学龄儿童的血锌、铜、铁、钙、镁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层,9岁非铅中毒组学龄儿童血铁、血镁含量低于铅中毒组,10岁学龄儿童血钙含量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年和第三年组别的非铅中毒组学龄儿童血钙含量高于铅中毒组,P<0.05。第一年组别铅中毒等级与血铁、血镁含量呈负相关,r分别为-0.245、-0.224,P<0.05。结论广西7-12岁学龄儿童的血铅水平和铅中毒检出率有下降的趋势,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男童对铅的易感性更高;铅中毒的发生伴随低血钙、低血铁、低血镁的情况。当地政府部门需重视学龄儿童铅中毒的防治工作,关注儿童体内必需元素的含量,采取措施改善学龄儿童铅中毒的状况。目的调查广西汉族聚居地某铅锌矿区学龄儿童的铅中毒流行状况,分析铅暴露对学龄儿童甲状腺激素、血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智力水平和生长发育水平的影响,探索铅中毒的影响因素,为开展预防儿童铅中毒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对象和方法 选择广西汉族聚居区某铅锌矿区255名7-12岁学龄儿童为观察对象,清晨采儿童空腹静脉血lml用于测全血血铅,另采2m1分离出血清,-80。保存。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GFAAS)测定血铅水平,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FT3)和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清Y-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含量。在该矿区居民家中随机抽取11份自种大米,用GFAAS检测大米铅含量。对同意参与调研的对象检测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测试智力,填调查表收集家庭环境、生活行为习惯和饮食偏好等信息。血铅水平分析以某综合医院收治的490名学龄儿童为对照,生长发育水平分析以合浦县某乡镇小学308名汉族学龄儿童为对照。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该矿区居民自种大米含铅量的中位数为98.47μg/kg,超标检出率为18.2%。铅锌矿区255名学龄儿童的血铅中位数为84.8μg/L(男童为88.4μg/L,女生为83.2μg/L);对照组学龄儿童的血铅中位数为54.25μ g/L(男童为58.0μg/L,女童为51.2μg/L),低于铅锌矿区学龄儿童的血铅水平,除12岁男生外,各亚群学龄儿童血铅水平均低于铅锌矿区,P<0.05。以血铅大于100μg/L作为判断儿童铅中毒标准,铅锌矿区学龄儿童铅中毒检出率为31.8%(男童为35.7%,女童为27.8%),大于对照组的8.2%(男童为10%,女童为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铅锌矿区8-10岁男童和7、10、12岁女童的铅中毒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铅锌矿区249名7-12岁学龄儿童检测了甲状腺功能和血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铅中毒组TSH含量低于非铅中毒组,铅中毒组女童GABA水平高于非铅中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SH含量与血铅水平呈负相关(r=-0.186,P=0.003)。Glu、Gln、GABA水平与血铅水平无相关性。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Cronbach’s a系数标化为0.866。205名学龄儿童的智力水平以三级(中等智力)和四级(智力中下)为主,比例分别为37.6%、25.9%。学龄儿童智商水平为92.32±14.68,智商有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P均=0.000),7、8岁学生智商水平均高于9-12岁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智商水平无性别差异(P>0.05)。铅中毒组儿童智商水平为88.7±14.24,比非铅中毒组低3.59;铅中毒组男童的智商水平为88.69±13.90,低于非铅中毒组男童的94.65±1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儿童的智力等级与血铅水平呈正相关(R=0.147,P<0.05)。铅锌矿区234名各亚群汉族学龄儿童的身高、体重均低于对照组,P<0.05。除9岁组外,女童的胸围水平明显劣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仅有9岁组胸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铅锌矿区学龄儿童的生长发育等级集中在中等和中下水平,体重在这两个等级的构成比高达97%,身高和胸围分别达到88.5%和96.1%。铅锌矿区学龄儿童身高等级、体重等级、胸围等级均差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铅锌矿区学龄儿童消瘦情况突出,男童消瘦的比例达到21.7%,女童达到22.8%。铅中毒组和非铅中毒组学龄儿童在身高等级、体重等级、胸围等级和营养状况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岁女童的身高、8岁女童的体重、9岁女童的胸围与血铅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432、-0.497、-0.405,P≤0.05。儿童家庭环境与生活行为方式调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26。母亲偶尔吸烟的学龄儿童发生铅中毒的危险是母亲不吸烟者的3.587倍,经常直接喝生水的学龄儿童发生铅中毒危险是从不喝自来水者的3.716倍;经常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和经常食用豆制品的学龄儿童不容易发生铅中毒,OR值分别为0.323、0.181,TSH含量高者不容易发生铅中毒,OR值为0.775。结论铅锌矿区环境铅污染问题较突出,铅暴露对学龄儿童的甲状腺功能水平、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智力水平、生长发育水平可能有一定损害。环境铅暴露对学龄儿童的影响可能存在性别差异,智力方面对男生的影响大于女生,在生长发育方面则相反。补充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C对儿童铅中毒可能有防治作用。
余晓志,蔡永通,孙剑,梅炼[4](2015)在《关于牙膏中重金属的检测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文章介绍了牙膏中重金属的毒性,并综述了以往文献报道的牙膏样品的前处理方法及牙膏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为建立快速、简便、准确、成本低廉,并能同时检测牙膏中多重金属的快速检测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何瑞,阎丽盈,周义军,彭良斌,曹玉广[5](2005)在《牙膏中铅、镉、氟口腔残留研究》文中提出调查刷牙后铅、镉、氟的口腔残留情况。采用原子吸收仪和氟电极测定了市售 18种牙膏中的铅、镉、游离氟的含量 ,并作了口腔牙膏残留试验。铅含量符合标准 ;含氟牙膏中氟含量 88.9%未达到国家标准 ;残留实验显示 :刷牙后铅、氟在口腔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留 ,氟在口腔的残留量大约为 9.5 %。应对刷牙后氟在口腔中的残留量进行深入研究 ,为制定儿童牙膏氟含量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何瑞,曹玉广[6](2003)在《武汉市市售牙膏重金属含量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为了解市售牙膏的卫生质量。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仪和氟电极测定了市售 30种牙膏中铅、镉、汞、砷和游离氟的含量。结果 铅、砷含量符合标准 ;含氟牙膏中 11.1%样品达到标准 ;30种牙膏中检测出镉 ,镉含量为 0 .192~ 2 .0 32 m g/ kg,2 8种牙膏检出汞 ,含量为 3.5 8~ 5 0 7.83μg/ kg。结论 含氟牙膏卫生质量需加强监督 ;刷牙过程中误吞牙膏是儿童摄入重金属的途径之一。
雷盼盼[7](2014)在《沸石基调湿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空气湿度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重要环境参数,不适宜的空气湿度会严重降低人体的舒适度及生活质量,危害工业生产及物品存储。传统调控湿度的材料和设备都只是单一的吸湿或者放湿,还具有无法重复利用、非智能性,成本高、能耗大、污染环境等缺点,不符合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而沸石具备内部微孔数量多、孔径分布广、比表面积大、吸附性能好、无毒无害、来源广、工艺简单成本低、放湿无滞后、再生能力强、使用寿命长,同时还具有一定水化活性,可直接用于现有建筑材料中等优点,是可兼顾各方面要求的调湿材料。由于沸石微孔数量多、孔径范围分布广,其吸湿量小,对湿度的调节没有针对性,因而限制了其在调湿方面的应用。适宜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湿度为中等相对湿度(40-60%),该湿度下吸湿主要发生在材料的孔径为3-50纳米的中孔部分,且水分在调湿材料中吸附、凝结时填充孔径的大小是从小到大,蒸发或者脱附的发生孔径是从大到小,因此在提高沸石吸湿量的同时,还需调整其孔结构,使中孔数量多,大小孔比例适宜,连通性好。本文从孔结构的调控出发通过粉磨、热、酸、碱及综合改性等方法处理对沸石进行孔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采用反相悬浮法将聚丙烯酸钠树脂合成在沸石内孔表面,制备改性沸石与聚丙烯酸钠树脂的复合调湿组分,将所得的沸石-聚丙烯酸钠树脂调湿组分应用到水泥砂浆中,制备具有调湿功能的建筑材料。并对不同方法处理的沸石、改性沸石-聚丙烯酸钠树脂调湿组分,以及调湿建筑材料的表面形貌、组成与结构以及吸放湿机理及吸放湿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系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改性所得沸石纯度增加,比表面积增大,平均孔径减小,中孔及3-7纳米孔径比例增加、孔径分布更加合理,调湿性能明显提高,其中以1mol/LNaOH处理2小时、200℃保温2小时最佳,吸湿率为7.92%、放湿率为6.6%,较未改性沸石分别提高了3.48与4.28倍;(2)沸石-聚丙烯酸钠树脂调湿组分同时具备无机矿物及高分子调湿材料的优点,吸放湿速率快、吸放湿量大、吸放湿滞后率小,最大吸湿率与放湿率分别为91.1%、77.43%,最小滞后率为14%;(3)改性沸石及沸石-聚丙烯酸钠树脂调湿组分掺入水泥试块后,其调湿性能得到了保留,且力学性能好,所制得的试块吸湿率为6.66%、放湿率为3.62%,抗压强度为11.65MPa;(4)无机矿物调湿材料吸湿速率由外扩散速率决定,动力学行为符合扩散吸附动力学模型,高分子调湿材料吸湿速率由内扩散速率决定,动力学行为符合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高分子调湿材料与无机矿物调湿材料放湿速率都由内扩散速率决定,动力学行为符合化学动力学反应脱附模型。
二、武汉市市售牙膏重金属含量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市市售牙膏重金属含量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中土壤摄入、呼吸和皮肤暴露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儿童土壤摄入量 |
1.2.2 呼吸速率 |
1.2.3 皮肤暴露参数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2 土壤摄入量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与样品采集 |
2.1.2 样品制备和仪器分析 |
2.1.3 使用QA/QC分析数据方法 |
2.1.4 数据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基于不同示踪元素的儿童土壤摄入量 |
2.2.2 基于最佳示踪法(BTM)的土壤摄入量 |
2.2.3 不同地区儿童土壤摄入量比较 |
2.3 小结 |
3 呼吸速率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调查地区 |
3.1.2 调查人群 |
3.1.3 模型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人群长期暴露呼吸速率对比 |
3.2.2 不同地区人群短期暴露呼吸速率对比 |
3.2.3 呼吸速率影响因素 |
3.2.4 国内外呼吸速率对比 |
3.3 小结 |
4 皮肤暴露参数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与样品采集 |
4.1.2 材料和研究方法 |
4.1.3 皮肤暴露参数计算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人群皮肤表面积 |
4.2.2 人群各部位皮肤表面积 |
4.2.4 成人手上黏附灰尘的量 |
4.2.5 皮肤黏附系数 |
4.3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基本问卷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艾绒的鉴定、质量分析及蕲艾绒分级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艾灸疗法原材料艾叶和艾绒应用研究概况 |
1.1 艾灸疗法及其应用 |
1.1.1 艾灸疗法 |
1.1.2 艾灸疗法的应用 |
1.2 灸用制品间接原材料—艾叶 |
1.2.1 艾叶的应用历史 |
1.2.2 艾叶的基源及其混淆品 |
1.2.3 艾叶的鉴别 |
1.2.4 艾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1.2.5 艾叶的质量和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
1.2.6 艾叶的药用及开发利用 |
1.3 灸用制品直接原材料—艾绒 |
1.3.1 艾绒的化学成分 |
1.3.2 艾绒的燃烧生成物艾烟 |
1.3.3 艾绒的其它燃烧产物 |
1.3.4 商品艾绒的规格 |
1.3.5 商品艾绒的质量现状 |
1.4 小结 |
第二章 艾绒与混入品艾茎粉末和五月艾绒的性状、显微及薄层色谱鉴别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市售商品与自制样品 |
2.2.2 试剂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自制艾绒、艾茎杆粉碎物及五月艾绒的制备 |
2.3.2 性状观察 |
2.3.3 显微观察 |
2.3.4 薄层色谱鉴别 |
2.4 实验结果 |
2.4.1 艾绒性状特征 |
2.4.2 艾绒显微特征 |
2.4.3 艾绒薄层色谱鉴别 |
2.4.4 艾茎粉碎物的鉴别 |
2.4.5 五月艾绒鉴别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艾绒的挥发油、总黄酮含量测定及相关质量检测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样品 |
3.2.2 仪器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3.1 挥发油含量测定 |
3.3.2 总黄酮含量测定 |
3.3.3 水分测定 |
3.3.4 灰分测定 |
3.3.5 实验结果 |
3.3.6 验证实验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艾绒的质量分级研究及蕲艾绒相关质量标准的研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样品 |
4.2.2 试剂与仪器 |
4.3 实验与研究方法 |
4.3.1 性状鉴别 |
4.3.2 显微鉴别 |
4.3.3 薄层色谱鉴别 |
4.3.4 挥发油含量测定 |
4.3.5 总黄酮含量测定 |
4.3.6 水分测定 |
4.3.7 灰分测定 |
4.3.8 机械艾绒的分级思路与方法 |
4.3.9 蕲艾绒分级质量标准的研究制定 |
4.4 实验与研究结果 |
4.4.1 艾绒的性状、显微特征及相关物质含量测定结果 |
4.4.2 机械艾绒的分级结果 |
4.4.3 不同等级机械艾绒的鉴别与理化特征 |
4.4.4 其他规格艾绒的鉴别与理化特征 |
4.4.5 蕲艾绒分级质量标准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燃烧热值的艾绒质量评价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样品 |
5.2.2 试剂与仪器 |
5.3 实验原理与方法 |
5.3.1 测定原理 |
5.3.2 实验方法 |
5.4 实验结果 |
5.4.1 不同规格、等级艾绒的燃烧热值差异 |
5.4.2 不同产地艾绒的燃烧热值差异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艾绒的HPLC特征图谱研究及与五月艾绒谱图的比较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2.1 药材样品 |
6.2.2 仪器与试药 |
6.3 实验方法 |
6.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6.3.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 |
6.3.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6.3.4 色谱条件 |
6.3.5 方法学考察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4.1 艾绒的HPLC谱图及其主要色谱峰 |
6.4.2 方法学考察结果 |
6.4.3 不同等级蕲艾机械绒HPLC特征图谱研究 |
6.4.4 不同等级蕲艾绒样品HPLC特征图谱共有模式的比较 |
6.4.5 蕲艾机械绒HPLC特征图谱的建立 |
6.4.6 蕲艾手工绒HPLC特征图谱及黄金绒HPLC谱图研究 |
6.4.7 正品艾绒和五月艾绒的HPLC谱图的比较 |
6.5 小结 |
第七章 蕲艾绒的IR特征图谱研究及与五月艾绒的比较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7.2.1 药材样品 |
7.2.2 仪器与试药 |
7.3 实验方法 |
7.3.1 供试品制备 |
7.3.2 实验条件 |
7.3.3 方法学考察 |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4.1 不同等级蕲艾机械绒IR特征图谱 |
7.4.2 蕲艾手工绒的IR特征图谱 |
7.4.3 蕲艾黄金绒IR谱图研究 |
7.4.4 蕲艾绒IR光谱共有峰 |
7.4.5 蕲艾绒IR光谱图解析及表征 |
7.4.6 五月艾绒的IR谱图的初步研究 |
7.4.7 不同规格、等级蕲艾绒及五月艾绒的IR谱图比较 |
7.5 小结 |
第八章 艾绒挥发油与五月艾绒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
8.1 引言 |
8.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8.2.1 药材样品 |
8.2.2 仪器与试药 |
8.3 实验方法 |
8.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8.3.2 GC-MS分析条件 |
8.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8.4.1 艾绒与五月艾绒及不同规格等级艾绒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
8.4.2 艾绒挥发油GC谱图共有峰的主成分分析 |
8.5 小结 |
第九章 不同栽培管理条件和干燥方式对艾叶及其加工品艾绒品质的影响 |
9.1 引言 |
9.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9.2.1 实验样品 |
9.2.2 仪器与试药 |
9.3 实验方法 |
9.3.1 显微观察及相关物质含量的测定 |
9.3.2 燃烧热值测定 |
9.3.3 鞣质含量测定 |
9.3.4 出绒率检测 |
9.4 实验结果 |
9.4.1 原料艾叶采收茬次对艾绒的有关影响 |
9.4.2 原料艾叶干燥方式对艾绒燃烧热值的影响 |
9.4.3 原料艾叶储存年数对艾绒燃烧热值的影响 |
9.4.4 施肥与否对艾叶及艾绒品质的影响 |
9.4.5 其他因素对艾绒特征的影响 |
9.5 讨论与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艾叶与五月艾叶原植物及标本 |
(3)广西某地学龄儿童血铅水平及铅暴露对某矿区学龄儿童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血铅暴露对学龄儿童血锌、铜、铁、钙、镁水平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材料 |
2 检测方法 |
3 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对象的一般情况 |
2 石墨炉原子吸收准确度与精密度 |
3 学龄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流行情况 |
4 血铅暴露对学龄儿童血锌、铜、铁、钙、镁含量的影响 |
讨论 |
1 学龄儿童的血铅水平和铅中毒率分析 |
2 学龄儿童血Zn、血Cu、血Fe、血Ca、血Mg的含量分析 |
3 血铅暴露对学龄儿童血Zn、Cu、Fe、Ca、Mg含量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铅暴露对广西某铅锌矿区学龄儿童健康的影响 |
前言 |
参考文献 |
一、广西某铅锌矿区学龄儿童铅中毒流行状况调查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材料 |
2 检测方法 |
3 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观察对象的一般情况 |
2 石墨炉原子吸收准确度与精密度 |
3 铅锌矿区所在地农户自产大米铅含量检测结果 |
4 学龄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流行状况 |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铅暴露对学龄儿童甲状腺激素、神经递质水平和智力的影响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材料 |
2 实验(调查)方法与步骤 |
3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2 铅暴露对7~12岁学龄儿童血清FT3、FT4、TSH水平的影响 |
3 铅暴露对7~12岁学龄儿童Glu、Gln、GABA水平的影响 |
4 铅暴露对学龄儿童智力的影响 |
讨论 |
1 铅锌矿区7~12岁学龄儿童血清FT3、FT4、TSH水平状况 |
2 铅锌矿区7~12岁学龄儿童氨基酸类神经递质Glu、Gln、GABA水平 |
3 铅锌矿区7~12岁学龄儿童智力水平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三、铅暴露对学龄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影响 |
对象与方法 |
1 调查对象 |
2 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2 学龄儿童的形态指标生长发育水平 |
3 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 |
4 铅中毒对学龄儿童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的影响 |
5 学龄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与血铅值的相关分析 |
讨论 |
1 铅锌矿区汉族学龄儿童的形态发育水平劣于对照组 |
2 铅暴露致学龄儿童形态指标总体发育等级差 |
3 铅锌矿区学龄儿童的营养状况较差 |
4 铅中毒影响学龄儿童生长发育等级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四、广西某铅锌矿区7~12岁学龄儿童铅中毒的影响因素分析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现场调查方法 |
4 质量控制 |
5 资料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
2 《儿童家庭环境与生活行为方式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3 学龄儿童铅中毒的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1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符合要求 |
2 铅中毒的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关于牙膏中重金属的检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牙膏中的重金属 |
2 牙膏中重金属的检测 |
2.1 牙膏样品的前处理 |
2.2 牙膏中重金属的检测 |
2.2.1 火焰原子吸收法 |
2.2.2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
2.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
2.2.4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
3 小结与展望 |
(5)牙膏中铅、镉、氟口腔残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来源 |
1.2 方法 |
1.2.1 氟含量测定: |
1.2.2 铅、镉含量测定: |
1.2.3 铅、镉、口腔残留实验: |
1.2.4 氟的口腔残留实验: |
2 结果 |
2.1 重金属及氟含量测定结果 |
2.2 铅的口腔残留实验结果 |
2.3 镉的口腔残留实验结果 |
2.4 氟的口腔残留实验结果 |
3 讨论 |
(6)武汉市市售牙膏重金属含量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 |
1.2 样品来源 |
1.3 方法 |
1.3.1 氟-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
1.3.2 铅、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火焰法: |
1.3.3 汞、砷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氟 |
3.2 铅、砷 |
3.3 汞、镉 |
(7)沸石基调湿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调湿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硅胶 |
1.2.2 无机盐类调湿材料 |
1.2.3 无机矿物类调湿材料 |
1.2.4 高分子类调湿材料 |
1.2.5 复合类调湿材料 |
1.2.6 其他调湿材料 |
1.2.7 调湿机理的研究 |
1.3 沸石的简介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沸石改性及性能研究 |
2.1 实验原材料及设备 |
2.1.1 沸石原矿及表征 |
2.1.3 实验主要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改性处理方法 |
2.2.2 调湿性能测试方法 |
2.3 粒度对沸石性能的影响 |
2.3.1 不同粒度沸石粒度的表面形貌 |
2.3.2 粒度对沸石调湿性能的影响 |
2.4 热处理改性对沸石性能的影响 |
2.4.1 热处理改性对沸石成分的影响 |
2.4.2 热处理改性对沸石表面形貌的影响 |
2.4.3 热处理改性对沸石调湿性能的影响 |
2.5 酸处理改性对沸石性能的影响 |
2.5.1 酸处理改性对沸石成分的影响 |
2.5.2 酸处理改性对沸石表面形貌的影响 |
2.5.3 酸处理改性对沸石调湿性能的影响 |
2.6 碱处理改性对沸石性能的影响 |
2.6.1 碱处理改性对沸石成分的影响 |
2.6.2 碱处理改性对沸石表面形貌能的影响 |
2.6.3 碱处理改性对沸石调湿性能的影响 |
2.7 综合处理对沸石性能的影响 |
2.7.1 酸热综合处理对沸石性能的影响 |
2.7.2 碱热综合处理对沸石性能的影响 |
2.8 孔结构与调湿性能的关系 |
2.8.1 孔结构参数与吸放湿性能的关系 |
2.8.2 孔径分布与吸放湿性能的关系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调湿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实验试剂 |
3.2 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调湿材料的制备 |
3.2.1 沸石有机化处理 |
3.2.2 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调湿材料的合成 |
3.3 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调湿材料的微观结构与表征 |
3.3.1 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调湿材料红外测试分析 |
3.3.2 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调湿材料表面形貌 |
3.4 沸石/聚丙烯酸钠复合调湿材料调湿性能分析 |
3.4.1 油水比对复合调湿材料调湿性能影响 |
3.4.2 中和度对复合调湿材料调湿性能影响 |
3.4.3 引发剂对复合调湿材料调湿性能影响 |
3.4.4 交联剂对复合调湿材料调湿性能影响 |
3.4.5 沸石与丙烯酸比例对复合调湿材料调湿性能影响 |
3.5 吸放湿动力学研究 |
3.5.1 吸附动力学 |
3.5.2 脱附动力学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沸石基调湿试块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试样制备 |
4.3 沸石掺量对调湿试块性能的影响 |
4.3.1 沸石掺量对调湿试块调湿性能的影响 |
4.3.2 沸石掺量对调湿试块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 水灰比对调湿试块性能的影响 |
4.4.1 水灰比对调湿试块调湿性能的影响 |
4.4.2 水灰比对调湿试块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 改性沸石及复合调湿材料对调湿试块性能的影响 |
4.5.1 改性沸石及复合调湿材料对调湿试块调湿性能的影响 |
4.5.2 改性沸石及复合调湿材料对调湿试块力学性能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1 研究成果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武汉市市售牙膏重金属含量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中土壤摄入、呼吸和皮肤暴露参数研究[D]. 刘程成. 常州大学, 2021(01)
- [2]艾绒的鉴定、质量分析及蕲艾绒分级标准研究[D]. 武娟. 中南民族大学, 2020(07)
- [3]广西某地学龄儿童血铅水平及铅暴露对某矿区学龄儿童健康的影响[D]. 蔡秋玲. 广西医科大学, 2016(11)
- [4]关于牙膏中重金属的检测研究进展[J]. 余晓志,蔡永通,孙剑,梅炼. 广东化工, 2015(11)
- [5]牙膏中铅、镉、氟口腔残留研究[J]. 何瑞,阎丽盈,周义军,彭良斌,曹玉广.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5(01)
- [6]武汉市市售牙膏重金属含量调查[J]. 何瑞,曹玉广.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2003(06)
- [7]沸石基调湿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雷盼盼.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