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创中国食用油工业新纪元——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发展精炼食用油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1](2021)在《益海嘉里中国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益海嘉里(Yihai Kerry),是以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的企业集团统一称谓,它的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厨房食品、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等。该企业集团隶属于新加坡丰益国际,是一家以粮油加工和内外贸易为主的大型跨国公司。当前,随着跨国公司本土化竞争愈演愈烈,益海嘉里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巨大挑战,因此,公司急需制定清晰明确的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下对于跨国公司本土化发展的转型要求。本文以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介绍了益海嘉里在华发展历程,本土化发展战略的成绩和本土化发展战略的目标。结合益海嘉里在华发展概况,首先采用PEST分析法对益海嘉里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其所涉及的产业门类进行产业环境分析,并且采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对益海嘉里所面对的粮油市场竞争环境进行深入研究,然后使用EFE矩阵对其外部关键因素评价,据此得出益海嘉里在华发展外部环境所面临的五个优势和四个劣势。随后,从资源保障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产品实现过程能力三个方面对益海嘉里在华发展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并且借助IFE矩阵评价其内部环境关键因素,获得了企业在华本土化发展所面临的六个优势和五个劣势。在此基础之上,以内外部环境分析结果为依据,采用SWOT矩阵分析法,对益海嘉里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备选方案进行识别,并对其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备选方案分别从适用性、可行性、可接受性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然后对其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从公司层,业务层,职能层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地选择分析,制定了相对具体的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最后对其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有力的保障措施。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益海嘉里目前发展现状面临困境。当前公司正处于传统粮油行业到新型粮油行业的转型过渡期,较早的产业布局和粮油种植模式已经不足以适应当前消费者对粮油食品的多样化需求,其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原有模式与当前市场需求并不完全对等,在华发展遇到瓶颈。第二,益海嘉里的内外部环境表明其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仍然具有继续改进的空间。一方面,外资投资环境的持续优化与双循环新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为益海嘉里在华发展提供了优渥土壤。另一方面,A股上市之后的融资优势,也使得公司可以继续扩大在华投资力度。另外,研究表明,消费升级下粮油市场高端产品需求火热,益海嘉里可以发挥其品牌价值和研发优势,在高端粮油产品市场大显身手。第三,益海嘉里应该综合多个层面优化其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选择。例如加强产品创新,提升粮油产品附加值,扩大销售渠道,打造品牌矩阵,筑牢产品价格优势等优化其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选择。第四,为了保障益海嘉里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文最后从产品品类,多端销售,品牌矩阵,全产业链一体化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保障措施。本研究可以为益海嘉里在华本土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的识别与选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向龙[2](2018)在《益海嘉里:中国粮油变革的推动者》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个不断求索、开拓进取的企业,益海嘉里30年来持续不断地为我国消费者提供着健康、安全的产品。从推出第一瓶小包装食用油,彻底改变国人用油习惯,到新一代调和油革新营养理念;从国产大豆精深加工,到水稻循环经济模式的创建;从为国人提供健康、安全的餐桌食品,到开创特色产业扶贫事业……益海嘉里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和"首个",进而带来了一次次粮油
朱翔[3](2014)在《金龙鱼品牌缘何畅销23年》文中认为上世纪90年代初,郭鹤年的嘉里系企业借道中粮成功登临中国,以金龙鱼品牌开始了中国粮油投资的布局,从此开启了金龙鱼品牌畅销23年的历程。"我们已于近日在全国率先降价,降幅在10—13%左右,本次调价的主要有调和油、菜籽油以及豆油品类。"10月24日,益海嘉里率先开启新一轮食用油降价潮。与此同时,中粮旗下的福临门也降价10%。这是2014年内第二次食用油大品牌商集体明降价格。
王向龙,刘志坚[4](2013)在《益海嘉里:研发创新是不竭的动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坐落在遍布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的上海高东开发区,益海嘉里集团的母公司丰益国际的全球研发中心,看起来并不起眼,灰色的办公楼隐藏在益海嘉里上海企业群中,让人很容易忽略它的身份——它是拥有金龙鱼、胡姬花、香满园等知名
马松林[5](2013)在《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我国粮食领域的影响和控制日益加强。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和国内粮油行业的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从这一现实问题出发,本文基于粮食安全和产业控制力理论,全面分析了外资在我国粮食细分行业的产业控制力现状。最终提出了具体建议,以巩固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空间计量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产业地图方法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尤其是整合了基于时间、指标、属性三维数据的经济学三维分析方法。运用各种类型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战略性粮食产业的产业控制力特征。本文的主要成果包括:(1)提出了战略性粮食产业和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概念。具体分析了这两个概念提出的必要性、识别标准、内涵和外延。(2)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分为研发控制力、生产控制力、加工控制力和流通控制力四部分,并从时间、空间、指标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3)整合并运用经济学三维分析方法,全面评估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水平。绘制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经济效应。本文共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引言。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献述评,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2章,战略性粮食产业和战略性粮食产品的基本概念。阐述了战略性粮食产业和战略性粮食产品的选择标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等内容。此外,还分析了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地位和发展前景。第3章,产业控制力理论的扩展。在总结前人产业控制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拓展了产业控制力的概念;分析了产业控制力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产业控制力的三维分析模型等。第4、5、6章,分别从产业控制力的各环节、时间、空间三个维度分析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水平。第4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环节分析(静态分析)。从粮食产业链角度,分析战略性粮食产业的研发控制力、生产控制力、加工控制力和流通控制力。第5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历史演化(历史分析)。可以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发展分为产业控制力的形成(1978-1991年)、成长(1992-2001年)、加速增长(2002年至今)三个阶段。第6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布(空间分析)。分析表明,我国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存在空间集聚特征。第7章,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三维分析。本章是对第4、5、6章内容的综合分析。运用三维灰色关联分析、三维主成分分析等三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影响因素等内容。第8章,总结。本章总结了全文的基本结论,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并进行研究展望。本文的基本结论包括战略性粮食产业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发展、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时空分布不均衡、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呈S型发展趋势、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内外资差距较大等。本文提出的具体建议涉及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规制政策、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支持政策、战略性粮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路径选择、战略性粮食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等。
杨滢[6](2013)在《油炸食品加工中食用油的氧化及反式脂肪酸组分和含量的变化》文中认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反式脂肪酸(Trans fatty acid,TFA)作为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反式脂肪酸的人工来源主要是植物油氢化和食品热加工(例如煎、烤、油炸等)。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食用油种类、热加工温度和时间、连续-间断使用煎炸油以及添加抗氧化剂等方面着手建立不同模型,探究这些因素与食用油热加工过程中氧化裂变的关系,以及对食用油和油炸食品中TFA组分含量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气相色谱法,利用氢火焰离子检测器,建立脂肪酸甲酯(Fatty acid methyl ester,FAME)检测方法。方法学考察FAME标准品精密度的RSD值为0.38~5.67%,衍生样品在12 h内稳定性RSD为1.82~2.62%,检测限范围为0.42~2.50 μg/mL,定量限范围为1.39~9.09 μg/mL,加标回收率在89.84~115.72%之间。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分离效果良好,灵敏度高,准确性好,能满足油脂中脂肪酸的检测要求。(2)比较不同食用油包括大豆油、棕榈油、山茶油的脂肪酸组成。其所含主要脂肪酸分别是顺式亚油酸(53.11%),棕榈酸(50.04%),顺式油酸(82.26%)。当油炸温度一定,时间延长时,大豆油、棕榈油中TFA含量基本无变化,山茶油中反式油酸含量增加,并且新生成反式亚麻酸。三种油酸价均增大,增大幅度为山茶油>棕榈油>大豆油,大豆油的过氧化值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酸价和过氧化值都未超过煎炸油使用卫生标准。说明油炸温度170 ℃,该3种植物油可以8h内循环使用。油炸后鸡柳的脂肪酸组成色谱图与油炸用油具有类似的轮廓,说明油炸过程中生鸡柳与食用油的脂肪酸之间产生相互影响,随油炸时间延长,鸡柳中总TFA的含量增大,增大幅度为大豆油>山茶油>棕榈油。(3)考察温度、加工方式、炸制时间等因素与棕榈油氧化劣变的关系,以及对棕榈油和油炸食品中TFA组分含量的影响。使用日常用油炸温度时(≤200℃,8 h),棕榈油TFA含量无明显变化。油炸温度极高(≥250 ℃)的情况下才会产生TFA。棕榈油的酸价与油炸温度呈正比,并且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过氧化值与油炸温度不成比例关系。连续使用8 h与间断式累计使用8 h,其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差异。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检测结果也说明两种加工手段并不会对油脂的氧化酸败产生差异性影响。鸡柳与油炸用油中的脂肪酸互换遵循高浓度向低浓度转移的规律。温度≤200 ℃时,鸡柳中TFA含量无明显变化,≥250 ℃时,产生了trans C18:2、trans C18:3和transC18:1,与油炸棕榈油的脂肪酸组成相吻合,进一步说明油炸食品与油炸油存在脂肪酸的交换。炸制时间为3 min不仅保证了鸡柳口感,而且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最低。油炸后鸡柳中必需脂肪酸C20:4、9c12cC18:2、9c12c15cC18:3的含量均大幅下降,说明油炸加工方式会降低鸡肉的营养价值,从健康角度着眼,人们应当尽量避免使用油炸加工方式。(4)研究了鼠尾草酸、茶多酚、天然VE三种纯天然抗氧化剂对加热大豆油的氧化和脂肪酸异构化的抑制效果。对反式异构体抑制效果为茶多酚>天然维生素E>鼠尾草酸。三种抗氧化剂对不同双键数目的TFA的抑制效果也有差别,对反式油酸的抑制效果最明显,其次是反式亚麻酸,反式亚油酸。根据过氧化值,0到4h加热时间内,添加天然VE的大豆油抗氧化性最好,鼠尾草酸最差;在4到24 h时间范围内,鼠尾草酸的抗氧化效果始终最差,天然维生素E和茶多酚的抗氧化效果相当。根据茴香胺值,抗氧化的效果为茶多酚>天然维生素E>鼠尾草酸。根据丙二醛值,抗氧化效果为茶多酚>天然维生素E>鼠尾草酸。三种酚类抗氧化剂通过释放氢离子中止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其抗氧化效果的差别可能是由于释放氢离子的能力不同所致。
马浩宇[7](2012)在《XH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稳步上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食用油行业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XH有限公司是一个以花生油为主导产品的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营销目标不明确、产品结构单一、市场占有率低等。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全球食用油资源的逐步整合和国内竞争的日益激烈,公司市场营销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本论文以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为指导,以XH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G-PEST模型对公司所处的市场营销外部环境进行了系统分析,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对食用油行业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管理要素对公司内部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运用SWOT分析模型综合以上各要素,指出了公司市场营销目前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以及优势和劣势;根据公司目前的营销状况,总结出了公司营销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公司营销策略的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从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价格策略和促销策略四个方面提出了XH公司在以后的营销策略中需要采取的营销改进措施,以及为保证营销策略改进的实施所采取的内部管理支持,从而为企业顺利实施营销策略提供有力保障。本文是第一次对XH公司的营销管理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既着眼于对企业营销管理理论的运用,又对企业营销策略管理的实践进行了拓展性思考,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公司营销策略的改进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和决策依据。
周立平[8](2012)在《中国植物油产业格局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从植物油产业发展历史来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植物油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供需平衡状态,当时人均植物油消费量为2.2公斤,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油脂公司负责当地的植物油供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食用(包括餐饮以及工业化食品)以及转化为工业用途的植物油需求量越来越大,到2010年,中国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已经突破20公斤,预计未来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这期间中国植物油的需求量增加迅猛,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植物油原料的“自给自足”的状态逐步向“大量进口弥补国内不足”转变。本论文将植物油产业格局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原料供给——加工能力——企业发展”加以分析,为达到对植物油行业整体了解,首先从这三个方面给出植物油产业格局的发展过程,在详细分析了产业格局中“原料——加工——企业”三个组成部分之后,接下来的篇章将对影响植物油产业格局的重要因素——“价格波动”进行分析,其中既包括对影响“价格”的因素进行分析,也对“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整理分析。最后本研究将对从国家层面以及企业层面两个方面对中国植物油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提供自己的思路方法,希望能给予政府和企业解决实际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给予一定的思路和帮助。
王晓辉[9](2011)在《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植物油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消费产品,消费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是传统的植物油生产大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油脂供给长期处于供求基本平衡的状态。只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持续提高,对包括食用油在内的多种食品改善性需求增强。极大的促进了国内植物油产业的发展,但是也相应出现了国内油脂产量不能满足需求,必须通过进口,且是不断增加的进口来弥补供给缺口,才能保障消费的增长的现象。因此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就已经稳定的成为油脂(含进口油料折油)净进口国。进口油脂油料数量的快速增长,对于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我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严重不足,资源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进口产品相当于进口了耕地和水。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进口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冲击。一是影响了国内油料作物的种植。在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进口油脂油料数量的增加,国内三种主要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进入了滞长期,2001年到2005年间的播种面积在3100万公顷波动,主要原因是种植效益增长缓慢,在2006年和2007年还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二是外资油脂加工企业在国内快速扩张,并在实际加工量上处于强势的准垄断地位。我国植物油产业的巨大增长空间,吸引了跨国粮商积极进入。代表性的企业即俗称的ABCD四家,包括新加坡益海粮油集团、美国邦基公司、美国嘉吉公司和法国路易.达夫公司。上述公司利用其全球化的布局和多元化经营模式,形成了从主要出口国的生产、收购、物流,到我国的加工、物流、营销的产业经营链条。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到2009年底,外资企业、外资控股企业及外资租用企业拥有的大豆压榨能力,占到了国内大豆压榨生产能力的37.7%,实际加工量已经接近大豆加工量的50%,已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三是进口依存度明显提高。由于国产油料榨油量不断下降,食用油以及油料进口数量快速增长。2000年度我国油脂进口量为206万吨,到2010年度预计达到965万吨。累计增长368.4%,年均增长16.7%。同期,进口大豆的数量从1300万吨增长到5400万吨,累计315.4%,年均增长15.3%。进口依存度已经从2000年度的38%提高到2010年度的66%。众多机构和学者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食用油市场已经处于不安全的状态。本文试从国内植物油加工业的现状着手,对大宗油脂产品的供需状况和国内主要大型油脂加工企业(集团)的发展与布局进行分析,结合未来我国植物油消费的趋势,提出适应国内形势的植物油发展道路。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内国际油脂市场基本情况介绍。我国是油脂生产和消费大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国内油脂加工业取得了重大进展,油脂产量不断增加,油脂消费水平持续增长,油脂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油脂储备结构不断完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国内油脂消费刚性增长与国内油料供给长期不足的问题,油脂加工产能过剩与优质产能不足的问题,外资油脂加工市场占有率高与内资发展相对不足的问题等。在本节中,较为全面的对国内油脂加工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由于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在油脂供应环节,仍将维持高进口的态势,因此对当前国际油脂油料市场的供需形势有一概括性了解就很有必要。本节也专题研究了现阶段国际市场主要油脂产品豆油、棕榈油和菜籽油的生产、消费和贸易状况,并指出棕榈油已经取代豆油,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油脂消费和贸易产品。第二部分是国内核心油脂加工企业研究。过去几年国内油脂市场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外资占有率高。有鉴于此,本节重点对国内核心的内资和外资企业的加工布局、主要产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根据研究获得的一般性结论,提出了国内内资油脂加工企业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即加快整合、做大做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原料来源,打造产业链和强化品牌意识等。第三部分对国内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和其他小品种油脂的加工布局、消费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指出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国内油脂主要供给和消费品种,但是我们应积极利用国内的米糠、玉米胚芽和油茶等资源,积极发展米糠油、玉米油和茶树油,努力提高国产油料产油量,降低进口依存度。第四部分是运用模型分析了国内主要油料大豆和油菜籽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指出由于农业生产扶持政策未能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使得我国大豆和油菜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30年中无明显改善。由于资源短缺对油料生产的约束在未来仍会持续增强,因此在国内全要素生产率无显着提高的情况下,通过进口弥补国内供给不足将是一个不得不实施的选择。第五部分是政策建议。根据前面的研究,提出了发展国内油料作物生产、提高自给能力,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增强国内油脂安全,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完善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市场调控能力,和规范外商投资管理,营造健康发展环境等8条政策建议。
马剑芳[10](2010)在《市长质量奖“花落”南海油脂》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1月15日,深圳市民中心。 在响彻全场、激昂奋进的《拉德斯基进行曲》中,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浩,接过了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长王荣颁发的“2009年度深圳市长质量奖”奖杯、获奖证书和奖金。 在此次“深圳市卓越绩?
二、开创中国食用油工业新纪元——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发展精炼食用油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创中国食用油工业新纪元——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发展精炼食用油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益海嘉里中国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宏观环境背景 |
1.1.2 企业发展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框架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战略管理 |
2.1.2 发展战略 |
2.1.3 跨国公司 |
2.1.4 本土化与本土化战略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3 益海嘉里在华发展现状 |
3.1 企业简介 |
3.2 业务概况 |
3.2.1 厨房食品 |
3.2.2 油脂科技产品 |
3.2.3 饲料原料 |
3.3 发展历程 |
3.3.1 市场开拓阶段 |
3.3.2 发展扩张阶段 |
3.3.3 整合壮大阶段 |
3.4 本土化发展战略成绩 |
3.5 本土化发展战略目标 |
4 益海嘉里在华本土化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产业环境分析 |
4.2.1 粮油产业环境分析 |
4.2.2 油脂科技产业环境分析 |
4.2.3 饲料原料产业环境分析 |
4.3 竞争环境分析 |
4.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3.2 消费者议价能力 |
4.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4.3.4 替代品的威胁 |
4.3.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4.4 外部环境因素矩阵(EFE)矩阵 |
5 益海嘉里在华本土化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
5.1 资源保障能力分析 |
5.1.1 财务资源保障能力 |
5.1.2 无形资产保障能力 |
5.2 综合管理能力分析 |
5.2.1 管理创新能力 |
5.2.2 品牌建设能力 |
5.2.3 风险管控能力 |
5.3 产品实现过程能力分析 |
5.3.1 产品支撑能力 |
5.3.2 市场开拓能力 |
5.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
6 益海嘉里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的识别与选择 |
6.1 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备选方案的识别 |
6.1.1 机会分析 |
6.1.2 威胁分析 |
6.1.3 优势分析 |
6.1.4 劣势分析 |
6.1.5 SWOT矩阵图 |
6.2 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备选方案评价 |
6.2.1 适用性评价 |
6.2.2 可行性评价 |
6.2.3 可接受性评价 |
6.3 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选择 |
6.3.1 公司层发展战略选择 |
6.3.2 业务层发展战略选择 |
6.3.3 职能层发展战略选择 |
7 益海嘉里在华本土化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7.1 拓展产品品类组合 |
7.2 精准发力销售B端 |
7.3 强化品牌矩阵优势 |
7.4 筑牢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 |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金龙鱼品牌缘何畅销23年(论文提纲范文)
小包装 |
多品牌战略 |
标榜健康 |
城乡销售 |
金龙鱼品牌历程 |
(5)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述评 |
1.2.1 外资与粮食安全研究述评 |
1.2.2 产业控制力理论研究述评 |
1.2.3 经济学三维分析方法述评 |
1.2.4 本文研究视角及概念界定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 |
2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基本概念及地位 |
2.1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概念 |
2.1.1 粮食产业的分类和属性 |
2.1.2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必要性 |
2.1.3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标准 |
2.1.4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内涵及外延 |
2.2 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概念 |
2.2.1 粮食产品的分类和属性 |
2.2.2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品的必要性 |
2.2.3 识别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标准 |
2.2.4 战略性粮食产品的内涵及外延 |
2.3 战略性粮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2.3.1 保障粮食产业安全的关键产业 |
2.3.2 促进饮食结构升级的支撑产业 |
2.3.3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产业 |
2.4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发展前景 |
2.4.1 未来的机遇 |
2.4.2 面临的挑战 |
3 产业控制力理论的扩展 |
3.1 产业控制力概念的扩展 |
3.1.1 产业控制力内涵的扩展 |
3.1.2 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的扩展 |
3.2 产业控制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
3.2.1 二者之间的比较 |
3.2.2 产业控制力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分析 |
3.2.3 产业控制力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定性分析 |
3.2.4 产业竞争力对产业控制力的影响 |
3.3 产业控制力的来源和影响因素 |
3.3.1 产业控制力的来源 |
3.3.2 产业控制力的影响因素 |
3.4 产业控制力研究方法的扩展 |
3.4.1 三维分析模型的构建 |
3.4.2 三维分析模型的实证方法 |
3.4.3 产业控制力三维分析模型的理论探讨 |
4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环节分析 |
4.1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构成 |
4.1.1 粮食产业链的构成 |
4.1.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构成 |
4.2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研发控制力 |
4.2.1 种子产业 |
4.2.2 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业 |
4.3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生产控制力 |
4.3.1 农业 |
4.3.2 畜牧业 |
4.4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加工控制力 |
4.4.1 谷物磨制业 |
4.4.2 食用植物油加工业 |
4.4.3 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 |
4.4.4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 |
4.5 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流通控制力 |
4.5.1 粮食批发业 |
4.5.2 粮食收储业 |
4.6 产业链维度下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综合评价 |
4.6.1 内外贸一体化视角下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分析 |
4.6.2 基于 S-C-P 范式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分析 |
5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历史演化 |
5.1 1978-1991 年:产业控制力的形成时期 |
5.1.1 三类产业控制力主体初步形成 |
5.1.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初步形成 |
5.1.3 战略性粮食产品进口依存度较低 |
5.2 1992-2001 年:产业控制力的成长时期 |
5.2.1 外资产业控制力的成长期 |
5.2.2 内资企业的调整 |
5.3 2002 年至今:产业控制力的加速增长时期 |
5.3.1 内资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
5.3.2 外资产业控制力的增长和调整 |
5.3.3 内资粮油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
5.3.4 战略性粮食产品进口规模增速加快 |
5.4 时间维度下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综合评价 |
5.4.1 基于 Verhulst 模型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走势分析 |
5.4.2 基于 FDI 业绩指数的战略性粮食产业利用外资绩效评价 |
6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布 |
6.1 全球战略性粮食产品控制力的空间布局 |
6.1.1 全球战略性粮食产品生产的区域控制 |
6.1.2 全球战略性粮食产品进出口的区域控制 |
6.1.3 跨国粮商与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区域控制 |
6.2 我国各地区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异(Ⅰ) |
6.2.1 研发控制力集聚于西北、西南等地区 |
6.2.2 生产控制力集聚于粮食主产区 |
6.3 我国各地区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分异(Ⅱ) |
6.3.1 加工控制力集聚于粮食主产区 |
6.3.2 流通控制力集聚于北京、广东等粮食主销区 |
6.4 空间维度下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综合评价 |
6.4.1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空间演化趋势 |
6.4.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市域和县域分析视角 |
7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的三维实证分析 |
7.1 基于三维灰色分析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综合评价 |
7.1.1 数据处理及方法 |
7.1.2 产品控制力排序 |
7.1.3 区域控制力排序 |
7.1.4 产业控制力排序 |
7.2 基于三维 GIS 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 |
7.2.1 数据处理及方法 |
7.2.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I):粮食种植业 |
7.2.3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II):粮食加工业 |
7.2.4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地图(Ⅲ):粮食流通业 |
7.3 基于三维主成分分析的战略性粮产业控制力影响因素 |
7.3.1 数据处理及方法 |
7.3.2 粮食生产控制力影响因素 |
7.3.3 粮食加工控制力影响因素 |
7.3.4 粮食流通控制力影响因素 |
7.4 基于灰色面板数据的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经济效应分析 |
7.4.1 数据处理及方法 |
7.4.2 产业控制力的溢出效应 |
7.4.3 产业控制力的挤出效应 |
8 总结 |
8.1 基本结论 |
8.1.1 战略性粮食产业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发展 |
8.1.2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时空分布不均衡 |
8.1.3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呈 S 型发展趋势 |
8.1.4 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内外资差距较大 |
8.1.5 战略性粮食产品的控制力水平差异较大 |
8.2 具体建议 |
8.2.1 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规制政策 |
8.2.2 分区域完善战略性粮食产业的支持政策 |
8.2.3 战略性粮食产业发展和升级的路径选择 |
8.2.4 战略性粮食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
8.3 研究展望 |
8.3.1 研究内容的深化 |
8.3.2 研究方法的完善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油炸食品加工中食用油的氧化及反式脂肪酸组分和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反式脂肪酸 |
1.1.1 反式脂肪酸的定义 |
1.1.2 反式脂肪酸的来源 |
1.1.3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 |
1.1.4 产生机理 |
1.1.5 检测方法 |
1.2 油脂热加工时的化学变化 |
1.2.1 水解 |
1.2.2 氧化分解反应 |
1.3 油脂热加工氧化稳定性研究进展 |
1.4 天然抗氧化剂 |
1.5 本课题研究价值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脂肪酸甲酯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2.3.2 色谱条件 |
2.3.3 甲酯化 |
2.3.4 方法学验证 |
2.3.4.1 精密度 |
2.3.4.2 稳定性 |
2.3.4.3 回收率 |
2.3.4.4 检测限 |
2.3.5 定性定量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标准品和样品的分离图谱 |
2.4.2 方法学考察 |
2.4.2.1 精密度 |
2.4.2.2 稳定性 |
2.4.2.3 样品加标回收率 |
2.4.2.4 检测限和定量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脂肪酸组成和使用时间对油炸用油和鸡柳TFA形成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油炸、取样和脂肪提取 |
3.3.2 脂肪酸测定 |
3.3.3 油脂过氧化评价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脂肪酸组成对油炸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4.1.1 三种食用油的脂肪酸组成 |
3.4.1.2 生鸡柳中脂肪酸组成及油炸后的变化 |
3.4.1.3 油炸时间与三种食用油反式脂肪酸组分和含量的变化 |
3.4.2 三种食用油对鸡柳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影响 |
3.4.3 油炸时间对不同油炸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油炸加工条件对棕榈油中TFA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油炸、取样和脂肪提取 |
4.3.2 脂肪酸测定 |
4.3.3 油脂过氧化评价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油炸温度对棕榈油脂肪酸的影响 |
4.4.2 连续-间断加工方式对棕榈油脂肪酸的影响 |
4.4.3 炸制时间对鸡柳脂肪酸的影响 |
4.4.4 油炸温度对鸡柳脂肪酸的影响 |
4.4.5 油炸方式对棕榈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然抗氧化剂对大豆油热加工中TFA形成的抑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加热、取样和脂肪提取 |
5.3.2 脂肪酸测定方法 |
5.3.3 油脂过氧化评价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油脂的氧化裂变分析 |
5.4.1.1 添加抗氧化剂对油脂过氧化值的影响 |
5.4.1.2 添加抗氧化剂对油脂茴香胺值的影响 |
5.4.1.3 添加抗氧化剂对油脂丙二醛值的影响 |
5.4.2 脂肪酸测定 |
5.4.2.1 大豆原油脂肪酸组成及变化 |
5.4.2.2 添加抗氧化剂与大豆油中顺式不饱和脂肪酸的关系 |
5.4.2.3 添加抗氧化剂与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7)XH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
2 XH公司营销要素分析 |
2.1 XH公司基本情况 |
2.2 XH公司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2.3 XH公司行业营销环境分析 |
2.4 XH公司营销内部支持资源分析 |
2.5 XH公司营销能力综合分析 |
3 XH公司的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XH公司营销现状 |
3.2 XH公司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
4 XH公司的营销策略改进 |
4.1 产品策略改进 |
4.2 价格策略改进 |
4.3 渠道策略改进 |
4.4 促销策略改进 |
4.5 营销策略改进的支持措施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中国植物油产业格局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的思路和方法 |
1.3 论文的主要框架 |
第二章 中国植物油的原料供给分析 |
2.1 概况 |
2.2 中国主要植物油原料种植及产量情况 |
2.2.1 2000-2010 年中国大豆种植及产量情况 |
2.2.2 2000-2010 年中国油菜籽种植及产量情况 |
2.2.3 2000-2010 年中国花生种植及产量情况 |
2.3 中国历年主要植物油原料进口情况 |
2.3.1 大豆及豆油进口量 |
2.3.2 油菜籽及菜籽油进口量 |
2.3.3 棕榈油进口量 |
2.4 中国植物油原料供给情况分析 |
2.4.1 2010 年中国植物油自给率分析 |
2.4.2 中国植物油原料供应趋势分析 |
第三章 中国植物油加工能力现状分析 |
3.1 植物油生产加工与产业链分析 |
3.1.1 植物油的生产加工主要工序——压榨/浸出 |
3.1.2 国内植物油产业链分析 |
3.2 目前中国植物油加工能力统计与分析 |
3.2.1 新世纪以来中国植物油加工能力迅猛提高 |
3.2.2 外资占据中国植物油加工领域半壁江山 |
3.2.3 植物油加工越来越向大型企业集中 |
第四章 案例分析:内资植物油企业在中国的发展 |
4.1 益海嘉里在中国的发展 |
4.1.1 嘉里粮油在中国的发展 |
4.1.2 益海粮油在中国的发展 |
4.1.3 益海-嘉里的合并——中国植物油的巨无霸 |
4.2 加工型企业中盛粮油的没落 |
4.2.1 中盛粮油的背景 |
4.2.2 中盛粮油的巨额亏损 |
4.2.3 中盛粮油的结局及影响 |
4.3 贸易型公司安捷联的疯狂 |
4.3.1 安捷联的背景 |
4.3.2 安捷联的贸易模式及其疯狂操作 |
4.3.3 安捷联的结局及其相关影响 |
第五章 植物油的价格波动分析 |
5.1 植物油价格波动及加工利润分析 |
5.1.1 2010 年不同地区大豆压榨企业的利润情况 |
5.1.2 2010 年大豆、豆油、豆粕价格波动情况 |
5.1.3 小结 |
5.2 植物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1 植物油供需状况 |
5.2.2 主产和注销国农业政策 |
5.2.3 国际资金炒作 |
5.2.4 整体经济环境 |
5.3 植物油价格波动给国内产业格局带来的影响 |
第六章 针对政府和企业层面的发展建议和期待 |
6.1 政府层面 |
6.1.1 慎重对待转基因原料,培养国内种植龙头 |
6.1.2 制定合理的农业政策 |
6.1.3 加大企业“走出去”政策导向 |
6.1.4 大力发展商品期货市场 |
6.2 企业层面 |
6.2.1 提高资金运作能力 |
6.2.2 加大产业链渗透,实现产品差异化 |
6.2.3 培养专业的业务人才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框架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数据来源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国内国际植物油市场概况 |
2.1 国内植物油供需状况 |
2.1.1 植物油生产状况 |
2.1.2 植物油进出口状况 |
2.1.3 植物油的储备状况 |
2.1.4 植物油的需求状况 |
2.2 国内油脂产业面临的形势 |
2.2.1 油脂消费需求继续增长 |
2.2.2 国内油料增产难度较大 |
2.2.3 压榨产能过剩亟待整合 |
2.2.4 外资压榨精炼比重过高 |
2.2.5 内资企业产加销链较短 |
2.2.6 油料大量进口短期难改 |
2.2.7 供给安全外部环境复杂 |
2.2.8 外资发展势头仍将迅猛 |
2.3 国内油脂加工行业发展趋势 |
2.3.1 大豆加工能力将不断扩大 |
2.3.2 油菜籽加工向大型化发展 |
2.3.3 油脂精炼能力将不断增长 |
2.4 国际油脂油料供需状况概述 |
2.4.1 全球大豆豆油供需概述 |
2.4.1.1 全球大豆供需概述 |
2.4.1.2 全球豆油供需概述 |
2.4.2 全球棕榈油供需概述 |
2.4.2.1 世界棕榈油生产概述 |
2.4.2.2 棕榈油全球消费概述 |
2.4.3 全球油菜籽和菜油供需概述 |
2.5 生物能源对全球油脂市场的影响 |
第三章 国内油脂企业组织结构与核心企业 |
3.1 油脂加工业组织结构 |
3.1.1 大豆压榨企业外资所占比大 |
3.1.2 油菜籽压榨行业民企占比大 |
3.1.3 其他油籽压榨业民营占主导 |
3.2 国内市场核心油脂加工企业 |
3.2.1 中粮集团 |
3.2.2 中纺集团 |
3.2.3 九三油脂集团 |
3.2.4 中储粮油脂公司 |
3.2.5 益海嘉里集团 |
3.2.6 嘉吉公司 |
3.2.7 来宝公司 |
3.2.8 邦基公司 |
3.2.9 路易达孚公司 |
3.3 主要小包装油供应商状况 |
3.4 外资加工企业总体能力 |
3.5 国内油脂企业发展方向 |
3.5.1 行业的整合将持续 |
3.5.2 积极开拓国际资源 |
3.5.3 打造全产业链企业 |
3.5.4 继续强化品牌意识 |
第四章 国内油脂市场分品种研究 |
4.1 大豆油产业研究 |
4.1.1 国内大豆油产业概况 |
4.1.1.1 大豆压榨企业产能 |
4.1.1.2 主要油脂集团产能 |
4.1.1.3 大豆压榨业基本布局 |
4.1.2 豆油生产能力布局 |
4.1.2.1 豆油产量分布情况 |
4.1.2.2 大豆收储政策评价 |
4.1.3 国产大豆产业发展对策 |
4.1.3.1 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国产大豆 |
4.1.3.2 走非转基因大豆的发展道路 |
4.1.3.3 发挥储备功能平抑市场风险 |
4.2 国内菜籽油市场 |
4.2.1 国内油菜籽生产状况 |
4.2.2 国内油菜籽进口状况 |
4.2.3 国内油菜籽加工业状况 |
4.2.3.1 油菜籽加工企业分布 |
4.2.3.2 菜籽加工企业发展状况 |
4.2.4 国内菜籽油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
4.2.4.1 菜籽油产量小幅波动 |
4.2.4.2 菜籽油进出口状况 |
4.2.4.3 菜籽油消费状况 |
4.2.4.3.1 消费区域相对集中 |
4.2.4.3.2 消费增长较为稳定 |
4.2.4.3.3 消费比重稳中趋降 |
4.2.4.4 菜籽油储备状况 |
4.2.5 发展菜籽油产业的政策建议 |
4.3 国内棕榈油市场 |
4.3.1 进口量持续增长 |
4.3.2 来源品种多样化 |
4.3.3 进口区域集中化 |
4.3.4 棕榈油消费特点 |
4.3.4.1 食用量平稳增长 |
4.3.4.2 工业用快速提高 |
4.3.4.3 消费季节性显着 |
4.4 花生油市场研究 |
4.5 棉籽油市场研究 |
4.6 玉米油市场研究 |
4.7 米糠油市场研究 |
4.8 葵花油市场研究 |
4.9 芝麻油市场研究 |
4.10 茶树油市场研究 |
第五章 国内大豆油菜籽 TFP 分析 |
5.1 模型选择 |
5.2 数据说明与指标选择 |
5.3 分析结果 |
5.3.1 大豆 |
5.3.2 油菜籽 |
5.4 结论与建议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6.1 积极发展油料作物生产,提高自给能力 |
6.2 完善进出口调节机制增强国内油脂安全 |
6.3 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外资源 |
6.4 完善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市场调控实力 |
6.5 规范外商投资管理,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
6.6 加大内资油脂企业扶持,增强竞争能力 |
6.7 加快油脂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
6.8 完善期货市场,增强企业抗御风险能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开创中国食用油工业新纪元——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发展精炼食用油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海嘉里中国本土化发展战略研究[D]. 王欣.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益海嘉里:中国粮油变革的推动者[J]. 王向龙. 消费指南, 2018(11)
- [3]金龙鱼品牌缘何畅销23年[J]. 朱翔. 农经, 2014(11)
- [4]益海嘉里:研发创新是不竭的动力[J]. 王向龙,刘志坚. 消费指南, 2013(09)
- [5]战略性粮食产业控制力研究[D]. 马松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08)
- [6]油炸食品加工中食用油的氧化及反式脂肪酸组分和含量的变化[D]. 杨滢. 南昌大学, 2013(03)
- [7]XH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马浩宇. 郑州大学, 2012(10)
- [8]中国植物油产业格局的发展研究[D]. 周立平. 天津大学, 2012(05)
- [9]中国植物油产业发展研究[D]. 王晓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1)
- [10]市长质量奖“花落”南海油脂[N]. 马剑芳. 深圳商报,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