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以生活为本”理念,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弘扬“以生活为本”理念,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一、弘扬“以生为本”理念 提高“教育服务”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郑艳菊[1](2021)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不仅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德法兼修型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法治教育都是以显性教育为主导,通过思政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党团组织生活等渠道进行理论灌输、知识普及和信念引导。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法治建设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新实践所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单一、形态刻板、教育过程中缺乏切身体验和情感特质等原因,单一的显性法治教育途径已很难满足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和学生学习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渐增多,学习资源的广泛通达和无限可复制性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而变得更加非正式、个人化和无处不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一项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于其具有潜隐性、非正式性和非智性等特征,隐性法治教育能够有效避免大学生对单一说教的显性法治教育的抵触心理,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下融入到创设的教育情境之中,不带任何偏见与抵触地跟随教育者一起求索探究并达到教育的意向之地。相比于显性法治教育,隐性法治教育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法治情感,同时也更符合大学生青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可以使他们对法治精神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探索”,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树立对法治的认同和信仰。实践中,人们虽然认识到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引入了隐性教育的因素,但由于人们对隐性法治教育的认识程度尚有不足,因而还存在隐性法治教育理念缺失、隐性教育情境创设不足、系统协同性不强等各种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实施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阻碍。法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灵,其最终目标是使人们形成对法治的认同、尊崇和信仰。不论是思想的改变,还是法治素养的提高,都不是靠简单的强制性手段所能实现的。只有充分发挥隐性法治教育的作用,使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与显性法治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共同保障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立体性和完整性。把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了解其要素的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的中心议题。从整体来看,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运行的、丰富多彩的系统生态系统。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思想的教育和引导过程,也是一个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需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隐性知识转移渠道两个方面。通过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过程机制进行讨论,同时借助SPSS理论分析工具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隐性法治知识的感知有用性、教育介体的感知易用性、大学生自身的内隐学习能力和绩效预期、外在的社会环境等都对大学生本身的主观学习意愿和法治行为意愿产生正相关的影响。这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参考和启示。构建全方位的法治浸染体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的感染和熏陶是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在基于现实问题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发展理路,即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坚持法治教育和个人需求相统一,坚持以显性教育为主导、显隐教育相结合,以“三全育人”为路径、构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立体化“场域”,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在具体实践举措上,文章认为应在“以生为本”、“滴灌式”教育和协同化育人等教育原则指导下,通过开发教育载体、创设教育情境、强化制度实践、优化社会环境等措施,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激发大学生正向法治情感,内化法治引领,从而树立起大学生尊法守法的法治思维和意识。同时,应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掌握主动权、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管理权、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把握话语权等强化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组织保障,从而全方位构建其面向生活、面向实践、面向大学生实际需求的隐性法治教育场域,实现国家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政治文化与日常生活等多维沟通的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格局。

黄兰兰,李芳[2](2021)在《分众教学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路径探究》文中提出分众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实现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客观要求。要探索将分众教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一要厘清分众教学的理论来源,二要了解分众教学的现实需要,三要把握分众教学的原则遵循,四要采取分众教学的实施策略。

鲁学军,卜慧芬[3](2021)在《学生发展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工作体系建构:理念、内容、路径》文中研究表明视角的选择意味着意义的凸显,选择以学生发展视角建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工作体系,意味着"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之一被凸显了出来,并对学生工作体系建构的理念、内容和路径提出了要求。建构理念上,用"以生为本""发展为要""协同为基"等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自我发展能力和学习体验。建构内容上,要建构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基础的师生关系样态、以彰显发展服务性为主线的事务关系网络、以增强能量自赋性为归旨的工作载体系统、以形成功能整合性为目标的内外工作联系。建构路径上,通过焦点建构,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价值;通过整体建构,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闭环;通过动态建构,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时代需要。

邢囡,夏晓新[4](2021)在《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建设》文中研究表明学生事务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集成优化学生事务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是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以生为本理念建立实施的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建设及运行方案,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资助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朱秋月,黄明东,沈凌[5](2021)在《供给侧视域下一流课程建设:逻辑、困境和因应路径》文中研究说明教育供给侧改革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为解决教育供需矛盾以更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诉求而提出的重要政策。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更为多元的教育需求,建设一流课程,必须坚持需求导向的实践逻辑、质量优先的评价逻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逻辑。策应教育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厘清当下一流本科课程发展的实然困境,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政治站位,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地、保障课程政策的上下联动、狠抓两性一度的课程内涵转变,从关涉一流课程建设发展的多因素入手,多措并举策应教育供给侧改革,观照一流课程建设现实路径。

张群,侯建昌[6](2021)在《以生为本推进大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途径研究——基于山东华宇工学院大学生事务中心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高等教育的需求。从以生为本的理念出发,阐释推进大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的内涵,以山东华宇工学院为例分析目前大学生事务中心的运行现状,提出构建高校大学生事务中心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全员化的"四化"发展运行机制。

张建宏[7](2021)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的现实审视与路径选择——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受文旅深度融合及全域旅游大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旅游行业发展所需。面对新形势,为避免专业被边缘化,高职旅游类专业应把握住当前形势下大众旅游、乡村旅游兴起及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等大趋势,以培养顺应旅游新时代急需的旅游人才为目标,主动转型,基于"全人教育""以生为本""跨界教育"理念,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探索一种可转化、可推广的育人新模式。

叶安胜,赵倩,周晓清[8](2021)在《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积极谋划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仍然面临着认识、实践、机制等多个层面的挑战。成都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充分发掘利用地方资源,坚持"课程思政"基础性引领,筑牢"大思政"育人主阵地;坚持"十大育人体系"多维度贯通,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机制;坚持"三全育人"一体化设计,打造"大思政"育人生态圈;探索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出一条创新路径。

齐相薇,陈稚,吴都督,蔡康荣[9](2021)在《本科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在应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应用化学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本科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学模式,并对其重要性和措施进行了探讨。指出通过改变管理观念,政策保障,机构成立及和谐校园的构建,可以让学生参加日常教学管理得以顺利实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应用化学专业人才。

何碧漪,何涛,李青海[10](2021)在《人工智能视阈下职业教育“以生为本”理念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共同驱动下,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生活方式必将发生新的变化。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积极求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文章基于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和人才需求的逻辑关系视角,从教育生态环境和教育模式层面分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升级表征,重点就人工智能视阈下职业教育"以生为本"理念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析。

二、弘扬“以生为本”理念 提高“教育服务”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弘扬“以生为本”理念 提高“教育服务”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隐性法治教育的概念、特征与定位
    2.1 隐性法治教育的相关概念辨析
        2.1.1 法治教育
        2.1.2 显性法治教育
        2.1.3 隐性法治教育
    2.2 隐性法治教育的特征与功能
        2.2.1 潜隐性及其渗透功能
        2.2.2 非正式性及其弥散功能
        2.2.3 非智性及其陶冶功能
        2.2.4 渐进性及其持久化功能
    2.3 辩证认识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
        2.3.1 科学把握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定位认识取向
        2.3.2 辩证把握隐性法治教育与显性法治教育的关系
第三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3.1.1 意识形态理论
        3.1.2 实践认识理论
        3.1.3 文艺理论
    3.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3.2.1 接受理论
        3.2.2 自我教育理论
        3.2.3 感染教育理论
        3.2.4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
        3.2.5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
    3.3 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
        3.3.1 缄默知识理论
        3.3.2 潜意识理论
        3.3.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3.4 隐性课程理论
第四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实背景与现状分析
    4.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实背景
        4.1.1 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复杂化
        4.1.2 现代化变革所带来的空间拓展化
        4.1.3 法治化发展所带来的法治教育需求内生化
        4.1.4 高等教育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显隐教育协同化
    4.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状调查
        4.2.1 调查概况
        4.2.2 调查结果
    4.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4.3.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与学生学习需求不对接
        4.3.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运行机制不完善
        4.3.3 人们对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认识不充分
第五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机制
    5.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要素构成
        5.1.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主体
        5.1.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客体
        5.1.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介体
        5.1.4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环体
    5.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过程分析
        5.2.1 知识转移过程分析
        5.2.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知识转移过程
    5.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5.3.1 理论框架
        5.3.2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5.3.3 数据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六章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6.1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发展理路
        6.1.1 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坚持法治教育和个人需求相统一
        6.1.2 以“显隐结合”为原则,坚持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相统一
        6.1.3 以“三全育人”为路径,构建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立体化“场域”
        6.1.4 以“铸魂育人”为目标,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
    6.2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教育原则
        6.2.1 “以生为本”的原则
        6.2.2 “滴灌式”教育原则
        6.2.3 协同化育人原则
    6.3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实施举措
        6.3.1 开发教育载体,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空间
        6.3.2 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大学生的美好法治情感
        6.3.3 强化制度实践,内化法治价值引领
        6.3.4 优化社会环境,厚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6.4 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6.4.1 建立项目化运行机制,为供需双方的空间交汇提供制度保障
        6.4.2 打造智慧教育系统,实现多重法治教育空间的协同
        6.4.3 发掘社会资源,形成多方资源的良性互动
    6.5 强化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的保障措施
        6.5.1 掌握主动权
        6.5.2 明确管理权
        6.5.3 把握话语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分众教学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众教学的内涵和理论来源
    (一)分众教学的基本内涵
    (二)分众教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1. 分众教学理论的提出
        2. 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3. 分众教学的可行性佐证:加德纳多元智能教育理念
二、分众教学的现实需要
    (一)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理论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二)有利于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
三、分众教学的原则遵循
    (一)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二)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着力打造个性鲜明的教学方式
四、分众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和学生需求的多元性相结合
    (二)注重教材内容的一致性和教学方式的差异性相结合
    (三)注重教师特长发挥和学生专业优势相结合
    (四)创设教学创新联盟和强化教研共享交流平台
五、结语

(3)学生发展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工作体系建构:理念、内容、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构理念:学生发展视角的意义凸显
    1.“以生为本”的建构理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2.“发展为要”的建构理念:凸显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3.“协同为基”的建构理念:凸显学生学习体验。
二、建构内容:学生发展视角的意义脉络
    1.建构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基础的师生关系样态。
    2.建构以彰显发展服务性为主线的事务关系网络。
    3.建构以增强能量自赋性为归旨的工作载体系统。
    4.建构以形成功能整合性为目标的内外工作联系。
三、建构路径:学生发展视角的意义实现
    1.焦点建构,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价值。
    2.整体建构,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闭环。
    3.动态建构,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时代新需。

(4)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核心概念界定
    (一)以生为本的涵义
    (二)高校学生事务服务范围
    (三)高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服务宗旨
二、建设高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必要性
三、高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建设的价值取向
    (一)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价值取向
    (二)以培养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度为专业价值取向
    (三)以提升学生工作队伍工作效率为职业价值取向
四、校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建设
    (一)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组织结构
    (二)业务流程梳理公示
    (三)场地设计与布置
    (四)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
    (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五、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建设成效
六、结语

(5)供给侧视域下一流课程建设:逻辑、困境和因应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一流课程建设之现实追问
二、一流课程之内涵与三重逻辑
    (一)一流课程的基本内涵
    (二)供给侧背景下一流课程建设的三重逻辑
三、一流课程建设时下之困境
    (一)囿于课程建设传统思维的影响而缺乏对深层变革的理解
    (二)陷于对课程形的追求而缺乏对现实社会需求的思考
    (三)困于聚焦课程“物”的障碍的而忽视一流师资“人”的引领
    (四)过于对课程本身的关注而缺失对积极课堂文化生态的构建
四、供给侧改革下一流课程建设之因应路径
    (一)坚守一流课程“立德树人”的政治站位
    (二)抓实一流课程“以生为本”理念的落地生根
    (三)打好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政策“组合拳”
    (四)狠抓一流课程两性一度的内涵转变
    (五)力促一流课程建设的多元变革

(6)以生为本推进大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途径研究——基于山东华宇工学院大学生事务中心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生为本”推进大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的内涵
    1. 内涵解读
    2. 服务途径
二、大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的探索
    1. 大学生事务中心的建成与运行
    2.“以生为本”推进大学生事务中心建设的困境
三、“以生为本”完善大学生事务中心运行机制策略
    1. 建章立制
    2. 协同育人,师生共建
    3. 成立网上大学生事务办理大厅
    4. 部门联动,合作共建

(7)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的现实审视与路径选择——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旅游类专业的现实审视
    (一)学生不能完全适应旅游市场的新需求
    (二)生源特点制约专业定位与前景
    (三)专业同质化竞争激烈
    (四)课程建设有待优化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陷入困境
    (六)教学与评价方法单一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的发展理念
    (一)贯彻“全人教育”理念
    (二)强化“以生为本”理念
    (三)助推“跨界教育”理念
三、新时代语境下高职旅游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突出课程建设的中心地位
    (三)强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四)整合与优化教师队伍
    (五)创新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法
    (六)构建多方利益相关者协作的育人平台
    (七)扩大旅游职业教育的开放程度

(8)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思政”育人的时代背景及内涵
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面临的挑战
    1.认识层面
        (1)对“大思政”的内涵价值认识不足。
        (2)“以生为本”的育人意识不强。
    2.实践层面
        (1)思政教育主体单一,缺乏育人合力。
        (2)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
    3.机制层面
        (1)缺乏全员育人的工作机制。
        (2)缺乏系统性的协同育人机制。
三、“大思政”育人格局系统构建——以成都大学为例
    1.坚持“课程思政”基础性引领,筑牢“大思政”育人主阵地
        (1)“四大工程”牵引课程思政建设。
        (2)构建五大通识教育课程群。
    2.坚持“十大体系”多维度贯通,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机制
        (1)构建联动贯通的“十大育人”体系,实施基于学生需求的供给侧改革。
        (2)创新“一主多辅”的“大思政”协同育人机制。
    3.坚持“三全育人”一体化设计,打造“大思政”育人生态圈
        (1)构建全员育人共同体。
        (2)紧抓全过程育人关键环节。
        (3)凝聚全方位育人合力。
        (4)搭建一体化的育人载体。
        (5)夯实一体化的育人保障。

(9)本科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在应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无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存在的弊端
    1.1 教学信息渠道不够畅通
    1.2 教学管理制度待完善
    1.3 教育管理者缺乏“以生为本”的理念
    1.4 学生参与学校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的主观性不强
2 本科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的意义
    2.1 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2.2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相关规定
    2.3 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措施
    2.4 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3 本科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管理理念转变
    3.2 政策保障
    3.3 成立相关机构
    3.4 构建和谐校园
4 结语

(10)人工智能视阈下职业教育“以生为本”理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人工智能视阈下职业教育“以生为本”的逻辑关系
    1. 人工智能视阈下人才需求的逻辑起点
    2. 人工智能视阈下教育的应然之态
三、职业教育“以生为本”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样态
    1. 职业教育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创新
    2. 教育教学的转型和升级
四、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以生为本”的实现路径
    1. 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
    2. 大力发展智能教育
    3. 创造开放共享的教育环境
    4. 加强应用效果评估

四、弘扬“以生为本”理念 提高“教育服务”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隐性法治教育研究[D]. 郑艳菊. 河北大学, 2021
  • [2]分众教学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路径探究[J]. 黄兰兰,李芳.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3]学生发展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工作体系建构:理念、内容、路径[J]. 鲁学军,卜慧芬. 江苏高教, 2021(11)
  • [4]基于以生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建设[J]. 邢囡,夏晓新.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5]供给侧视域下一流课程建设:逻辑、困境和因应路径[J]. 朱秋月,黄明东,沈凌. 现代教育管理, 2021(10)
  • [6]以生为本推进大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途径研究——基于山东华宇工学院大学生事务中心建设的思考[J]. 张群,侯建昌. 现代交际, 2021(17)
  • [7]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旅游类专业建设的现实审视与路径选择——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张建宏. 职业教育(下旬刊), 2021(08)
  • [8]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与探索[J]. 叶安胜,赵倩,周晓清. 中国大学教学, 2021(07)
  • [9]本科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在应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齐相薇,陈稚,吴都督,蔡康荣. 广东化工, 2021(13)
  • [10]人工智能视阈下职业教育“以生为本”理念探析[J]. 何碧漪,何涛,李青海.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1(13)

标签:;  ;  ;  ;  ;  

弘扬“以生活为本”理念,提升“教育服务”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