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GB/T 4458.4-2003实施中的有关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匡海奇,李远文,余展旺[1](2021)在《化工制图课程改革中典型工作任务和动态评价探索》文中认为化工制图课程是化工专业一门比较成熟的课程,国家"中国制造2025"产业升级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与制造业紧密结合的药物制剂专业人才也同样需要掌握制图相关知识,制药设备与识图课程应运而生,本门课程开发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根据法规、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用人单位需求以及结合教师教研科研成果决定采用任务引领型的课程开发模式,筛选出典型工作任务,多模块循序渐进,搭建知识的桥梁,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操作表现来检验课堂知识的掌握。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操作表现根据职业能力发展的动态规律,将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子任务的成果评价设置在线动态评价量表,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具有可追溯性,更有利于学生自我专业能力的定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获得感,经过整合的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课堂教学内容和拓展任务的延展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桂俊华[2](2021)在《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气化铁路是我国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畅通运营依赖于持续稳定、可靠的供电设备。为了确保供电设备的持续稳定、可靠运行,则需要开展安全有效的供电设备维修。在供电维修活动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管理为供电维修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风险管理是一种建立在风险控制理论基础上,具有系统化管理特征的科学管理方式,在2012年我国铁路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后,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的主要方法。通过对风险管理在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对供电维修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估及控制,对提升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维修管理及作业组织过程安全有序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调研某供电段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现状,对供电维修管理及作业组织的所有环节进行梳理,通过工作危害识别等方法识别供电维修作业各个环节危害,运用头脑风暴法、风险矩阵评价方法开展风险评估,依据ALARP接受准则确定需要控制的危害,利用风险控制理论针对每一危害制定相适应的“人防”、“物防”或“技防”措施以控制风险,并采取定期评价的方式监督风险控制效果以不断提升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对有效控制供电维修组织及其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具有积极作用,对其他铁路供电设备管理单位开展设备维修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苗凤金[3](2018)在《NX环境下MBD全息模型表达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数字化制造技术在机械设计及制造领域飞速发展,越发得成为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以航空领域为主,其他机械行业为辅,逐渐的引进了MBD(Model Based Definition)技术,这使得数字化设计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MBD技术采用一个集成的三维模型来完整表达产品的定义信息。但在其发展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刺猬”现象等。为了解决MBD模型信息的标注信息混乱等问题,本论文基于NX,将模型信息分为了显性与隐性信息分别研究。显性信息指的是能在模型上直接标注,工程人员可以直观地在三维模型上读取的信息;隐性信息指的是不便于直接标注在模型中,需用其他方法进行查看的信息。研究了三维模型中的显性信息标注方法,完善了MBD三维模型的其他隐性信息表达方法,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NX下MBD模型的信息标注方法,利用PMI(Product 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技术对其模型的显性信息,如长度尺寸、径向尺寸、粗糙度和公差等,运用“分类别、分视图”的方法进行了标注,使得其显性信息能够相对均匀得分布在各个视图,从而避免了显性信息过度集中在一个视图而造成的信息混乱现象。(2)利用二次开发技术,以Visual Studio2012为平台,对UG9.0进行了部分二次开发,实现了MBD模型隐性信息的表达。分别开发了零件的技术要求库;利用改进递归深度优先遍历算法对名称、材料、用途和工艺路线等隐性信息进行查找与搜索;开发了程序使得MBD模型的BOM表的全部或者部分物料清单信息可导出到外部excel表中,方便了BOM表的查看。最后介绍了三维模型的JT轻量化文件。
林丹娜[4](2015)在《烟草L公司营销服务标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烟草消费国,烟草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随着体制改革,烟草行业正朝着越来越规范化、自由竞争的方向迈进。由于烟草L公司服务标准的不统一,没有统一的、规范的客户服务等工作的基本流程、程序、标准,导致服务的组织、控制能力不强,服务效果缺失必要的监测,从而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烟草商业企业建立实施营销服务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企业服务标准体系,规定服务规范、服务提供的规范、质量控制规范,确定每位员工的职责及工作程序,甄别不合格产品、服务并提出改进措施,这对于企业“加强基础、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服务标准化”角度出发,在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烟草L公司营销服务管理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营销服务体系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基于对烟草L公司存在问题的分析,进行了营销服务标准体系的设计,根据公司相关业务工作构建了营销服务标准体系表;提出了服务标准化体系实施步骤,并制定了相关保障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整个烟草商业企业营销服务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
张丽丽[5](2015)在《基于综合电子监察系统的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标准体系建设的理论在企业管理应用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收到了十分显着的效益。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机构也大胆探索,把标准体系导入公共管理领域,把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办法应用于行政管理工作中,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加强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不仅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综合电子监察系统发挥效用的必要前提。标准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政府部门转变职能,推进行政机关作风转变,而且有助于行政机关提高行政效能,从而为公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基于综合电子监察系统的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构建行政服务标准体系的简便可行的、行之有效的模式,不仅在理论方面有重要意义,在实践应用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理论方面,对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是对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继承和发扬,而且有利于促进相关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丰富和深化服务型政府理论,同时也有助于完善标准化理论。实践方面,可以为行政服务业务流程再造提供借鉴,为政府部门行政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提供范例,为综合电子监察系统更好的发挥效用提供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规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服务型政府建设出发,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结合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同时,研究了行政效能监察理论,综合分析了行政服务标准化理论,结合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基本情况和部门职能,对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的背景、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莱芜市综合电子监察系统进行了分析。在这两部分的基础上,对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依据和原则、服务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构建行政服务标准体系的基本流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将重点放在体系构建的具体实践方面,对为什么构建、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何构建三大体系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特色和创新点在于:将企业标准化理论和经验与行政服务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实践相结合,以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为例,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践运用,形成了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的有效模式;将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与综合电子监察系统的运用相结合,把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作为综合电子监察系统发挥效能监察作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对于推进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徐国涛[6](2014)在《国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与GFSI认可条件的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求,食品安全牵涉每个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与稳定。食品业涉及农业、加工业、分销业、餐饮业、食品相关产品制造业、食品相关服务业等行业,而且产品品项繁多,工艺繁杂,食品安全危害又可以在食品链中传递,这些特点决定了食品安全管理具有极高的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繁荣,花样繁多的食品安全风险层出不穷,如转基因、辐照等新技术的应用,新型添加物的违规使用,新型过敏源的出现,人为的蓄意破坏,这些都给食品安全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以往对食品安全相关标准的研究多集中在产品标准,而对管理标准的研究较少。不管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都是指导企业建立以预防为主的食品安全体系的最重要的导则性文件,同时也是合格评定领域推行体系认证,减少贸易成本的重要准则。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日趋成熟,对于食品的贸易,各国都采取了极为谨慎的态度,不同国家和地区除了规定各类食品的产品要求外,都提出了各自的食品安全管理要求,要求食品链中的各方通过应用管理体系,在过程中消除或降低食品安全危害到可接受水平。我国也建立了自己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然而实践中发现,国内的标准很难得到国外客户的承认。所以,对国际先进组织的标准进行研究、比对,找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与其之间的差距,进而为寻求国际互认提供参考,成为了一项迫切的任务。本文主要通过基准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国内典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与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指导文件要求的差异,并针对差异提出相应的建议。文章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现状,对目前存在的各类食品安全管理标准进行的汇总分析,摸清了现状。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目前已经通过GFSI认可的两个典型食品安全方案的概况,其次便是本文的核心内容,对GFSI指导文件进行分析,与我国现行的两个典型食品安全方案(标准)进行基准比较,逐一分析了各项要求的差异,最终分别找出12项和13项存在缺失的内容,并给出改进的建议。
楚杰[7](2014)在《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全新经济模式,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各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中国是世界第一木材工业大国,2012年,中国木材工业生产总值突破8233.95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39.40%,接近中国国民经济的4%。但快速发展的木材工业产业也呈现出巨大的木材资源、能源消耗及有机挥发物(VOC)、甲醛、污染物排放及雾霾等问题,国际低碳贸易又相继提出木材工业产品低碳出口认证和增加“碳标签”等新课题。长远来看,以标准作为倒逼产业低碳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并依据低碳认证标准体系建立中国碳标签制度,是中国低碳木材工业经济发展的唯一战略途径。然而,目前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还不健全,现有木材工业相关标准缺乏系统的分析和归类,尤其是大量低碳木材工业急需标准缺失,导致中国低碳木材工业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科学引导和规范,木材工业面临着严重的技术壁垒和低碳贸易壁垒。加紧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的制定研究,不仅对加快中国低碳木材工业转型升级,解决中国木制品低碳贸易壁垒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且对完成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低碳林业技术体系的重要任务,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综合对比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系统工程法等方法,应用低碳经济理论和概念,分析中国低碳木材工业经济现状与发展态势,构架完成中国低碳木材工业产业链,并应用标准化体系理论构建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既完成中国低碳木材工业现有标准的系统归类,又对中国低碳木材工业中的缺失、急需标准予以补充,同时为保证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的顺利实施提出政策和建议。(1)木材工业涵盖十三大类产品,加工工艺过程复杂,近30年来中国木材加工生产仍然受限于粗放加工为主的传统工艺模式,木材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在木材工业生产中的干燥、砂光及产品后期处理等环节能耗浪费严重,木材工业产品甲醛含量超标、有机挥发物(VOC)释放以及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一直是木制品出口贸易及行业发展的重要难题。论文研究低碳木材工业经济及其标准体系,不仅为实现中国木材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提供必要基础,而且对于中国构建完善―碳标识‖制度体系及保证中国木材加工出口贸易的国际公平性具有重要意义。(2)论文依据中国木材工业的产业特征和低碳发展形势,探索完成低碳木材工业理论和低碳木材工业经济的概念论述。低碳木材工业是在木材原材料采购、木材工艺加工、木材制品贸易流通及回收利用的整个生产生命周期内,减少一次性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木质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降低原料和能源消耗,实现整个生产环节的低污染、低排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整个低碳木材工业发展体系,包括低碳木材工业能源系统、低碳木材工业技术体系和低碳木材工业制度体系。低碳木材工业经济是在木材工业产品全生产过程中以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通过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政府配套机制控制,实现从原料林培育、原料采购、到产品生产至消费再利用全过程的低消耗、低污染及低排放,达到木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生产的目的,实现以管理服务的最优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3)以木材工业产业发展现状为基础,完成基于产排污系数的木材工业排污量估算和污染负荷分析。木材加工污染物包括工业粉尘、工业废气、危险废液(砷和六价铬)、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等。中国木材工业颗粒物产生量占中国工业源颗粒物总产生量的4.01%,工业粉尘排放量占中国颗粒物排放总量的79.50%;在主要废气颗粒物排放量行业分布中,木材加工业排名第五,中国木材工业行业各类废液排放量仍居高不下。(4)从低碳木材工业标准化的国际环境出发,完成国外低碳木材工业相关标准的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德国、英国、法国、欧洲、日本以及ISO等已颁布实施的424项低碳木材工业相关标准,认为中国在标准的数量、总类、标准内容等均滞后于发达国家,加强中国低碳木材工业基础标准和低碳产品认证等急需标准研究,是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化发展的主旨和方向。(5)依据中国低碳木材工业产业链和《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原则和要求》(GB/T13016-2009),构建了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体系分为从上至下的三层结构,由原料林培育标准等低碳木材工业标准子体系的282项标准组成,包括国家强制标准4项、国家推荐性标准84项、林业行业标准188项、其他行业标准6项。体系明细表中共有基础标准83项、产品标准76项、方法标准60项、工艺标准16项、管理标准36项、其他14项;以低碳产业链归类划分的低碳木材工业标准包括低碳木材工业基础标准和通用标准6项、原料林培育标准44项、低碳原料采购与生产标准49项、低碳木材产品设计标准16项、低碳木材产品生产标准122项、废弃木材产品与资源回收标准14项、低碳木材产品贸易与流通标准6项、低碳木材产品再生产标准3项和低碳木材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及低碳木材产品认证标准各11项。其中,已经颁布实施标准173项、正在征求意见标准2项、建议和已立项标准计107项。(6)针对低碳木材工业标准化建设工作任务,提出发展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化的对策及建议。工作对策包括构建完整的低碳木材工业产业链,落实以归口单位为主体的标准化项目执行工作,进一步完善低碳木材工业标准化协调机制以及充分发挥低碳木材工业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制定低碳木材工业企业和园区标准实施和评价规范等。建议在标准体系框架完成后,在行业内广泛征求意见,积极争取行业专家和企事业科研人员、生产人员对标准制定实施的具体看法,并建议通过后续研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表和标准名录。
何国生[8](2013)在《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安全法规数量日益增多且更新速度快,传统以单部法规宣贯为特点的培训方式难以调动学员积极性,培训效果欠佳。因此,本文拟开发一种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其融合法规适用性和符合性的综合功能,不仅能帮助学员形成如何落实安全法规要求的系统思维,还可以利用系统的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设计的形式,将学员分组、分专业进行安全法规适用性识别、符合性评估体系创建及符合性评估,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真正做到主动学习,实现学以致用。本文采用现场调研、理论研究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借鉴目前我国企业安全培训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针对我国企业安全法规培训的特点从以下方面展开了研究。明确现有通用安全法规对企业各环节安全生产风险及职业危害因素的具体要求,建立企业通用安全培训法律法规数据库。选取典型行业为研究对象,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的不同要素为分类指标,识别不同指标对应的通用法律法规及具体条款,综合考虑各环节的风险程度、安全法规违法严重程度等因素提出典型行业安全法规识别及评估框架,构建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为识别企业适用安全法规及评估法规执行水平体系提供研究方法。为确保企业安全法规工作动态更新和持续改进,提出安全法规符合性保持的基本要求和有效方法。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设计实现法律法规清单辨识、法规符合性评估指标体系创建、法规符合性保持三方面功能。通过分析设计目标要求,完成系统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和应用终端设计。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开发,以安全法规识别及评估框架体系为基础,将用于企业培训的安全法规数据库及量化指标体系进行整理,开发完成安全法规在线学习实践系统。将开发的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应用到典型行业中,提出典型行业适用安全法规及执行水平量化评估指标体系,提交通用的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框架,开发典型行业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学习实践系统,为安全培训提供教学演示案例。
雷厉[9](2012)在《我国体育标准化体系理论架构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体育标准化工作乘奥运之势将大有可为。体育标准体系的构建是我国体育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保障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纵观国内外,关于体育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与研究还没有普遍开展,因此在同一起跑线上推进体育标准化体系建设显得刻不容缓。本文借鉴标准化基础研究成果以及不同行业,相关领域标准化体系研究成果,力求构建我国体育标准化的规划蓝图。论文试图回答四个问题:一是怎样对体育标准、体育标准体系、体育标准化、体育标准化体系概念进行辨析,明晰体育标准化体系的研究重点是标准体系表构建和保障体系构建。二是国外体育标准工作的概况及特征如何,对我国有哪些启示;我国现有体育标准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三是如何构建我国体育标准体系框架。四是采取怎样的方法去实施体育标准化体系。本文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标准化理论为指导,以管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并遵循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实证研究与比较法、集体研究BS法以及体育标准体系分类研究方法的原则。论文首先说明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梳理了体育标准体系理论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分析与讨论共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对标准、标准化、标准体系等概念、结构、特性的阐述,指出研究和制定标准化体系的必要性;并全面分析我国标准体系、标准化组织机构以及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介绍了国外体育相关标准,并总结出其对我国体育标准发展的启示;同时全而梳理我国体育标准化现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通过对体育标准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分析,提出体育标准体系的设计思路,并架构体育标准体系农。第四部分对体育标准化保障体制进行深入剖析,分析运行机制的目标、原则、要素,并提出标准化运行机制的优化更新。本文创新点体现在对体育标准、体育标准体系、体育标准化的概念辨析;首次对我国体育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通过与国外体育标准比较总结出我国体育标准化体系建设可借鉴的经验;结合体育事业发展实际情况,运用系统工程及标准化基本原理,构建体育标准化体系框架;完善体育标准化运行机制,以解决体育标准化实施执行工作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
代东华,徐燕,杨远宗[10](2012)在《浅谈企业技术标准与专利工作的结合》文中认为随着国内内燃机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先进技术、结构在活塞环制造过程中不断创新,出现了技术标准与专利权并进的趋势,技术标准和专利权的结合可以提升二者的市场影响力。本文对活塞环行业技术标准与专利权结合的必要性,结合后容易产生的问题以及行业技术标准与专利权结合的方式进行探讨。
二、浅析GB/T 4458.4-2003实施中的有关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GB/T 4458.4-2003实施中的有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化工制图课程改革中典型工作任务和动态评价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开发背景 |
2 典型工作任务的筛选 |
3 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 |
4 小结 |
(2)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 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我国铁路安全风险管理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
2.1 风险管理概念 |
2.2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 |
2.2.1 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 |
2.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2.3“流行病学”理论 |
2.2.4 系统理论 |
2.3 风险管理过程 |
2.4 风险管理理论 |
2.4.1 风险识别技术 |
2.4.2 风险分析及评价方法 |
2.4.3 风险应对方法 |
2.4.4 风险监督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供电维修概述 |
3.1 铁路供电维修作业组织 |
3.2 铁路供电维修作业内容 |
3.2.1 铁路供电维修的基本形式 |
3.2.2 铁路供电设备检测监测内容 |
3.2.3 铁路供电设备维修内容 |
3.3 本章小结 |
4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 |
4.1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范围 |
4.1.1 铁路供电维修业务范围 |
4.1.2 铁路供电维修业务管理 |
4.1.3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范围 |
4.2 铁路供电维修危害识别 |
4.2.1 铁路供电维修危害识别方法 |
4.2.2 铁路供电设备检测监测作业危害 |
4.2.3 铁路供电设备维修作业危害 |
4.3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评估 |
4.3.1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
4.3.2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接受准则 |
4.3.3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价 |
4.4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应对 |
4.4.1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应对原则 |
4.4.2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
4.5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监控 |
4.5.1 供电维修安全风险监控方法 |
4.5.2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管理改进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和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供电设备检测监测作业、天窗内作业、天窗作业风险控制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NX环境下MBD全息模型表达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UG二次开发技术 |
2.1 UG简介 |
2.2 二次开发环境配置 |
2.3 UG/Open二次开发工具模块 |
2.3.1 UG/OpenAPI |
2.3.2 UG/OpenMenuScript |
2.3.3 UG/OpenUIStyler |
2.3.4 UG/OpenC++ |
2.4 Journal的使用 |
2.5 本章小结 |
3 MBD模型的显性信息表达方法研究 |
3.1 PMI概述 |
3.2 标注标准的说明 |
3.2.1 标注字体与文字高度的确定 |
3.2.2 注释说明的确定 |
3.2.3 尺寸标注的表示 |
3.2.4 精度特征的表示 |
3.3 分类别、分视图标注方法的提出 |
3.3.1 长度尺寸的标注 |
3.3.2 径向尺寸的标注 |
3.3.3 剖视图的标注 |
3.3.4 精度特征的标注 |
3.3.5 技术要求的标注 |
3.4 本章小结 |
4 MBD模型的隐性信息表达方法研究 |
4.1 技术要求库的开发 |
4.1.1 功率超声珩磨装置加工特性 |
4.1.2 功率超声珩磨装置的结构及原理 |
4.1.3 菜单的建立 |
4.1.4 动态链接库的建立 |
4.2 基于改进算法的信息提取方法与运用 |
4.2.1 递归深度优先遍历算法 |
4.2.2 改进的递归深度优先遍历算法 |
4.2.3 程序运行实例 |
4.3 BOM表导出工具的开发 |
4.4 JT文件轻量化表达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烟草L公司营销服务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2 服务标准化与标准体系相关理论综述 |
2.1 服务的概述 |
2.1.1 服务的概念 |
2.1.2 服务的特点 |
2.1.3 服务业的特点 |
2.2 标准与标准化概述 |
2.2.1 标准与标准化的概念 |
2.2.2 标准化的原理 |
2.2.3 服务标准化 |
2.2.4 服务标准体系 |
2.3 相关理论 |
2.3.1 桑德斯的标准化理论 |
2.3.2 松浦四郎的标准化理论 |
2.3.3 以系统分析为基础的理论 |
2.3.4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3 烟草L公司营销服务和标准化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烟草L公司简介 |
3.2 烟草L公司营销服务体系及标准化工作现状 |
3.2.1 烟草L公司营销服务体系现状 |
3.2.2 烟草L公司营销服务标准化工作现状 |
3.3 烟草L公司客户满意度调查及分析 |
3.3.1 客户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2 不同业态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3 不同规模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4 重点关注问题调查结果分析 |
3.4 烟草L公司营销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 烟草L公司营销服务标准体系设计 |
4.1 营销服务标准体系设计目标 |
4.1.1 营销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
4.1.2 营销服务标准体系设计目标 |
4.2 营销服务标准体系设计 |
4.2.1 标准体系设计原则 |
4.2.2 标准化对象识别与分析 |
4.2.3 标准内容要求 |
4.3 服务标准体系表 |
4.3.1 服务标准体系表结构图 |
4.3.2 服务标准内容 |
4.4 通用基础标准体系 |
4.4.1 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
4.4.2 标准化导则 |
4.4.3 量、单位与符号 |
4.4.4 术语、代码 |
5 服务标准化体系实施的步骤与保障措施 |
5.1 服务标准化体系实施的步骤 |
5.2 服务标准化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1 大力宣传,提高意识 |
5.2.2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
5.2.3 强化培训,全员参与 |
5.2.4 稳抓监管,奖惩分明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综合电子监察系统的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解决的问题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基本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基本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规范研究法 |
1.4.3 个案研究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和应用综述 |
2.1 服务型政府理论和应用 |
2.1.1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 |
2.1.2 服务型政府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和应用 |
2.2.1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基本思想 |
2.2.2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3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从企业到政府的发展 |
2.3 行政效能监察理论和应用 |
2.3.1 行政效能监察的基本内涵 |
2.3.2 行政效能监察理论的依据 |
2.3.3 行政效能监察电子化 |
2.4 行政服务标准化理论和应用 |
2.4.1 行政服务标准化基本内涵 |
2.4.2 行政服务标准化的研究现状 |
第3章 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3.1 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
3.1.1 省情 |
3.1.2 市情 |
3.2 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现状 |
3.3 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1 思想认识不到位 |
3.3.2 工作基础薄弱 |
3.3.3 推进力度不够 |
第4章 莱芜市综合电子监察系统分析 |
4.1 背景 |
4.2 系统框架 |
4.3 行政权力监察平台 |
4.4 公共资源交易监察平台 |
4.5 公共资金监察平台 |
第5章 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服务标准体系的构建 |
5.1 构建依据和架构 |
5.1.1 标准体系表编制的依据 |
5.1.2 标准体系表编制的原则 |
5.1.3 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 |
5.2 构建流程 |
5.2.1 计划组织 |
5.2.2 实施流程 |
5.2.3 工作要求 |
5.3 行政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构建 |
5.4 行政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构建 |
5.5 行政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构建 |
5.6 预期效果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
附录A 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服务通用基础标准体系明细表 |
附录B 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明细表 |
附录C 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服务提供标准体系明细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国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与GFSI认可条件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研究课题的来源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标准化基础理论 |
2.1.1 标准分类体系 |
2.1.2 标准的结构和内容 |
2.2 基准比较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现状调查分析 |
3.1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起源及发展 |
3.2 GFSI项目简介 |
3.3 国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现状调查 |
3.3.1 调查范围和对象 |
3.3.2 调查方法 |
3.4 国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统计分析 |
3.4.1 标准分类统计 |
3.4.2 标准的组成和应用分析 |
3.4.3 标准结构和内容分析 |
3.4.4 国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准文件及典型方案 |
4.1 基准文件 |
4.2 典型方案 |
4.2.1 BRC GLOBAL STANDARD FOR FOOD SAFETY ISSUE 6 |
4.2.2 IFS FOOD VERSION 6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内主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方案)与GFSI指南的基准比较 |
5.1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方案)的选取 |
5.1.1 食品安全管理方案的选择 |
5.1.2 方案选择原因 |
5.2 建立基准比较评价表进行评价 |
5.2.1 22000体系 |
5.2.2 HACCP体系 |
5.3 基准比较结果分析 |
5.3.1 22000体系 |
5.3.2 HACCP体系 |
5.4 国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与GFSI认可条件的差异 |
5.5 标准内容缺失在应用中导致的问题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
6.1 国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完善 |
6.1.1 基准标准 |
6.1.2 标准的补充 |
6.1.3 标准的更新 |
6.1.4 标准的整合 |
6.1.5 标准与国际组织标准的接轨 |
6.2 国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应用 |
6.2.1 目标市场 |
6.2.2 认证机构 |
6.2.3 标准范围与GFSI |
6.2.4 外部力量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低碳木材工业经济研究进展 |
1.1.3 国内外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研究进展 |
1.1.4 低碳木材工业相关政策和法规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
1.2.2 构建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为中国低碳木材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思路指导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1.5 小结 |
第二章 低碳经济与低碳木材工业经济 |
2.1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理论内涵 |
2.1.1 “低碳”概念的提出 |
2.1.2 低碳经济的内涵 |
2.1.3 低碳经济相关基础理论 |
2.2 低碳木材工业经济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
2.2.1 低碳木材工业经济的概念 |
2.2.2 低碳木材工业经济的研究内容 |
2.2.3 低碳木材工业标准化研究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木材工业产业现状分析 |
3.1 中国木材工业的定义及产品分类 |
3.1.1 中国木材工业的定义 |
3.1.2 中国木材工业的产品分类 |
3.2 中国木材工业产业现状 |
3.2.1 中国木材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情况 |
3.2.2 中国木材工业的产业特征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研究 |
4.1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单位产品的能耗消耗量的比较与分析 |
4.2 不同年份木材工业能源消费量的统计及分析 |
4.3 木材工业不同年份的污染物排放分析 |
4.3.1 中国木材工业产品排污量估算 |
4.3.2 中国木材工业主要产品的排污量计算 |
4.3.3 中国木材工业主要产品排污量分析 |
4.3.4 木材工业与其他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对比分析 |
4.4 中国发展低碳木材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发展中的传统问题 |
4.4.2 中国发展低碳木材工业面临的国际贸易新问题 |
4.5 小结 |
第五章 国外低碳木材工业经济标准分析 |
5.1 国外低碳木材工业相关标准类型划分 |
5.2 国外低碳木材工业相关标准 |
5.2.1 英国低碳木材工业相关标准目录及分析 |
5.2.2 法国低碳木材工业相关标准目录及分析 |
5.2.3 德国低碳木材工业相关标准目录及分析 |
5.2.4 欧盟低碳木材工业相关标准目录及分析 |
5.2.5 日本低碳木材工业相关标准目录及分析 |
5.2.6 ISO 低碳木材工业相关标准目录及分析 |
5.3 国外低碳木材工业相关标准统计分析 |
5.3.1 国外家低碳木材工业相关标准统计 |
5.3.2 国外低碳木材工业标准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的构建 |
6.1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的研究基础 |
6.2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的构建依据 |
6.3 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的主要特点 |
6.4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 |
6.4.1 中国木材工业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 |
6.4.2 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
6.4.3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的层次分析 |
6.4.4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构建过程 |
6.5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框架图的构建 |
6.5.1 构建要求和重点 |
6.5.2 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框架图的构建 |
6.6 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表的编制说明 |
6.6.1 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表的类别统计 |
6.6.2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 |
6.6.3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的技术归口范围 |
6.6.4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的其他说明 |
6.7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急需标准 |
6.8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
7.1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化发展对策 |
7.1.1 从中国产业发展实际出发,构建完整的低碳木材工业产业链 |
7.1.2 基于低碳木材工业经济模式,实施低碳木材工业产业发展战略 |
7.2 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的实施建议 |
7.2.1 落实以归口单位为主体的标准化项目执行工作 |
7.2.2 完善低碳木材工业标准化协调机制 |
7.2.3 充分发挥低碳木材工业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 |
7.2.4 制定低碳木材工业企业标准化实施和评价规范 |
7.3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系统开发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原理 |
2.1 企业适用安全法规清单辨识 |
2.1.1 企业适用安全法规识别目的 |
2.1.2 企业适用安全法规识别方法 |
2.1.3 企业适用安全法规识别步骤 |
2.2 企业安全法规符合性指标体系 |
2.2.1 符合性评估体系构建 |
2.2.2 法规符合性评估工作程序 |
2.2.3 开展法规符合性评估注意事项 |
2.3 企业安全法规符合性保持 |
2.3.1 企业安全法规符合性保持的基本要求 |
2.3.2 影响企业安全法规符合性保持的主要因素分析 |
2.3.3 企业安全法规符合性保持基本方法 |
2.3.4 符合性保持在课程设计中的体现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设计 |
3.1 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设计目标 |
3.2 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的体系结构 |
3.3 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4 移动泛在学习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开发 |
4.1 系统开发平台 |
4.2 功能模块及数据库 |
4.2.1 登陆及权限认证 |
4.2.2 系统信息库 |
4.2.3 一级考核指标信息库 |
4.2.4 二级考核指标信息库 |
4.2.5 具体要求信息库 |
4.2.6 考核要点信息库 |
4.2.7 评分细则信息库 |
4.2.8 法律和法规信息子库 |
4.2.9 项目查看模块 |
4.2.10 项目评估模块 |
4.3 系统使用说明 |
4.3.1 登录模块 |
4.3.2 法律信息库模块 |
4.3.3 系统信息管理模块 |
4.3.4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
4.3.5 个人账户模块 |
4.3.6 项目评估详细过程模块 |
4.4 基于开放式自定义功能的课程设计和实践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典型行业培训应用实例 |
5.1 测井作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项目创建 |
5.1.1 项目的进入 |
5.1.2 项目的设计与完善 |
5.2 测井作业安全法规培训课程设计内容 |
5.2.1 测井作业安全法规适用性辨识 |
5.2.2 测井作业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体系构建 |
5.2.3 符合性评估体系的信息化实现 |
5.2.4 培训实施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油田企业适用安全法规清单 |
附录2 测井作业安全法规符合性评估体系(部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我国体育标准化体系理论架构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标准化进程 |
1.1.2 体育领域标准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
1.1.3 奥运会后体育标准化面临新挑战 |
1.1.4 体育事业发展需沿标准体系轨道发展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标准文献综述 |
2.1.1 国外体育标准概况 |
2.1.1.1 体育标准制定 |
2.1.1.2 体育标准体系 |
2.1.1.3 体育标准实施 |
2.1.2 国外标准研究综述 |
2.2 国内标准文献综述 |
2.2.1 我国标准化发展概况 |
2.2.1.1 标准化规章 |
2.2.1.2 标准化组织机构 |
2.2.1.3 标准体系结构 |
2.2.1.4 标准化工作概况 |
2.2.2 我国体育标准研究综述 |
2.2.2.1 体育标准化建设研究 |
2.2.2.2 体育服务标准研究 |
2.2.2.3 体育标准体系研究 |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假设与构建依据 |
3.2.1 研究假设 |
3.2.2 标准体系的构建依据 |
3.2.2.1 法规依据 |
3.2.2.2 理论依据 |
3.3 技术路线 |
3.4 研究内容、创新点与难点 |
3.4.1 研究内容 |
3.4.2 创新点与难点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标准化体系相关概念 |
4.1.1 标准相关概念 |
4.1.1.1 标准及标准化 |
4.1.1.2 标准体系及体系表 |
4.1.1.3 标准化体系 |
4.1.2 体育标准概念辨析 |
4.1.2.1 体育标准 |
4.1.2.2 体育标准体系 |
4.1.2.3 体育标准化 |
4.1.2.4 体育标准化体系 |
4.1.3 本章小结 |
4.2 国内外体育标准现状 |
4.2.1 国外体育标准现状 |
4.2.1.1 国外体育标准种类 |
4.2.1.2 国外体育标准特征 |
4.2.1.3 国外体育标准工作的启示 |
4.2.2 我国体育标准化现状 |
4.2.2.1 体育标准化法律和组织保障 |
4.2.2.2 我国体育标准种类 |
4.2.2.3 我国体育标准化体系存在的问题 |
4.2.3 本章小结 |
4.3 体育标准体系的理论架构与实证 |
4.3.1 体育标准体系的构建目标及原则 |
4.3.1.1 总体目标 |
4.3.1.2 构建原则 |
4.3.2 体育标准体系设计思路 |
4.3.2.1 遵循国家标准分类 |
4.3.2.2 遵循体育在国民经济行业中的分类 |
4.3.2.3 遵循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 |
4.3.2.4 遵循标准体系的结构关系 |
4.3.2.5 遵循标准体系的多维度分析 |
4.3.2.6 体育标准体系相关要素 |
4.3.3 体育标准体系结构 |
4.3.3.1 体育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
4.3.3.2 体育标准体系框架 |
4.3.3.3 体育标准体系表 |
4.3.3.4 体育标准体系内涵 |
4.3.4 体育标准体系实证研究 |
4.3.4.1 我国体育标准的差距与对策 |
4.3.4.2 体育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分析 |
4.3.4.3 体育标准体系表实施规划 |
4.3.5 本章小结 |
4.4 体育标准保障体系研究 |
4.4.1 体育标准保障体系的构建目标、原则与要素 |
4.4.1.1 构建体育标准保障体系的系统观 |
4.4.1.2 体育标准保障体系的目标与任务 |
4.4.1.3 体育标准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
4.4.1.4 体育标准保障体系构成要素 |
4.4.2 体育标准化体系的优化更新 |
4.4.2.1 保障系统要素的优化 |
4.4.2.2 保障体系结构的优化 |
4.4.3 体育标准化体系的发展路径设计 |
4.4.3.1 组织协调路径 |
4.4.3.2 政策引导路径 |
4.4.3.3 制度保障路径 |
4.4.4 构建体育标准体系运行机制 |
4.4.4.1 制定和完善体育标准体系 |
4.4.4.2 强化体育标准实施推广体系 |
4.4.4.3 构建体育标准服务体系 |
4.4.4.4 国际体育标准推进工程 |
4.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5.4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 |
附录B:归口国家体育总局的现行国家标准 |
附录C:归口国家体育总局的计划国家标准 |
附录D:现有体育类国家标准 |
附录E:现行体育类推荐性国家标准 |
附录F:现行体育行业标准 |
附录G:现行其它行业的体育类标准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浅谈企业技术标准与专利工作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 企业标准化的作用 |
2 专利的概念、涵义 |
3 标准与专利权的结合 |
四、浅析GB/T 4458.4-2003实施中的有关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工制图课程改革中典型工作任务和动态评价探索[J]. 匡海奇,李远文,余展旺. 山东化工, 2021(11)
- [2]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D]. 桂俊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NX环境下MBD全息模型表达方法研究[D]. 苗凤金. 中北大学, 2018(08)
- [4]烟草L公司营销服务标准体系研究[D]. 林丹娜.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5]基于综合电子监察系统的莱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D]. 张丽丽. 山东大学, 2015(05)
- [6]国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与GFSI认可条件的差异研究[D]. 徐国涛. 福州大学, 2014(03)
- [7]中国低碳木材工业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D]. 楚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1)
- [8]企业安全法规在线培训系统开发[D]. 何国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06)
- [9]我国体育标准化体系理论架构与实证研究[D]. 雷厉.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 [10]浅谈企业技术标准与专利工作的结合[J]. 代东华,徐燕,杨远宗. 内燃机与配件, 2012(03)
标签:服务标准化论文; 木材科学与工程论文; 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论文; 安全管理体系论文; 标准化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