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克隆起源的系列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克隆起源的系列研究

一、多发性骨髓瘤克隆起源系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殿亮,张宽顺,吴艺,冯磊,石琳[1](2021)在《S100A2、Blimp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S100钙结合蛋白(S100A2)、B淋巴细胞诱导成熟蛋白-1(Blimp1)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于河南省中医院治疗的MM患者8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VAD治疗方案),同时选取同期贫血患者(常规贫血治疗)3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MM患者BMMNC中SS100A2、Blimp1的水平。观察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S100A2、Blimp1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MM患者Blimp1、S100A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M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S100A2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limp1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00A2、Blimp1表达水平均为M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100A2与Blimp1呈显着负相关(P<0.05)。S100A2、Blimp1及联合指标预测MM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1、0.836、0.945,联合指标预测价值更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1%与78.0%。结论 S100A2、Blimp1表达水平均可作为M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S100A2、Blimp1表达水平均可作为MM发生的预测因子,其中联合指标预测价值更高。

左娟[2](2021)在《基于“赋能教育模式”对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刘健[3](2021)在《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宫颈恶性肿瘤异质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女性人口中第四大癌症发病类型,全世界每年有超过50万名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且这种疾病已经导致了30多万病例的死亡,它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公共健康问题。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细胞谱系和突变基因的出现,然而在癌前病变和恶性病变的宫颈组织中,各种细胞类型及其分子特性的全谱仍没有明确定义,进而无法明确它们在宫颈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同时,目前针对宫颈癌的筛查主要依据人乳头瘤病毒DNA(human papillomavirus DNA,HPV-DNA)检测和液基细胞学检测(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的联合筛查,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近早发现宫颈病变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也易漏检部分病人;阴道镜下活检并进行病理检查虽然可以确诊,但有创性检查也大大限制了阴道镜的临床应用。因此,筛选肿瘤相关基因对于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以及发现其治疗靶点是十分必要的。先前基于临床组织样本的实验或应用数学模型探索宫颈癌分子特征的研究掩盖了不同细胞群体之间的差异。部分研究也只是依赖已知的膜标记物来筛选特定的细胞类型,无法完全区分组织中不同的细胞类型、检测出稀有细胞群体或发现具有特定状态的细胞,这就需要对恶性组织中不同的细胞群体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表征宫颈恶性肿瘤的细胞异质性就要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ingle-cell RNA-sequencing,sc RNA-seq)技术对单个细胞进行RNA分析,从而在肿瘤微环境中区分不同的细胞群体,捕获稀有细胞亚群的变化,从而提供了有关单细胞特性和异质性的更多信息。同时对宫颈癌进行sc RNA-seq分析获得的差异基因可能为其特异标志物的筛选以及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研究通过对来源于宫颈恶性肿瘤和癌旁的组织样本的群体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获得目标群体的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实现对高通量单细胞数据进行细胞群体的分类以及细胞群体间基因表达的差异分析,探究宫颈恶性肿瘤微环境的异质性,并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方法采集新鲜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相应的宫颈癌旁组织样本制备单细胞悬液,将通过质检的上万个细胞应用10x Genomics和Illumina Nova Seq 6000平台进行sc RNA-seq。将获得的基因表达量进行PCA(主成分)线性降维分析,通过t SNE(非线性降维)将PCA结果在二维空间进行可视化,使用Seurat软件包进行Marker基因鉴定,使用Single R包进行sc RNA-seq的无偏细胞类型识别,独立地推断每个单细胞的起源细胞,得到细胞群体的分类并确定主要细胞簇。使用Seurat软件包进一步筛选出宫颈癌组织与癌旁组织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超几何分布检验进行差异显着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Monocle进行拟时序分析,描绘肿瘤细胞分化的动态轨迹。最后,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临床上2020年8月-2021年3月之间通过病理诊断为宫颈癌的患者,采集其癌症组织及癌旁组织,通过RT-q PCR实验对7个cluster特异性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验证。结果1.细胞类型鉴定:将从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获得的12,037个单细胞进行下游分析。通过t SNE降维聚类和已知的细胞类型marker,将细胞聚成了6个主要的cluster,包括:NK_T cells;Fibroblasts cells;Epithelial cells;Endothelial cells;B cells;Macrophage cells。2.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癌旁组织对比,在癌症样本中共筛选出117个差异基因,其中有29个上调和1个下调的差异显着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多表达于Fibroblasts cells和Epithelial cells。进一步通过对组间差异基因的筛选得到7个在每个cluster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HSPA6、KRT19、TACSTD2、CLDN4、WFDC2、S100A2、SLPI。3.差异基因富集分析:GO分析表明差异基因的功能多集中于蛋白折叠(热激蛋白家族);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反应;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等生物过程。KEGG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多集中于免疫系统,与感染性疾病相关,以及信号转导过程相关的通路。4.宫颈恶性肿瘤的免疫微环境:由NK细胞、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组成,并包含多种亚型,同时KEGG pathway分析表明趋化因子CCL2、CCL3、CXCL1参与了免疫细胞的多条通路。5.拟时序分析:通过进一步对Epithelial cells簇的分析,共得到两个细胞亚簇,我们将其定义为type 1和type 2 Epithelial cells,宫颈癌上皮细胞趋向于由type 1向type 2分化进展,type 1高表达PIK3R3、CENPF等基因,type 2高表达KLK5、CEACAM1等基因。6.基因表达水平的验证:筛选得到每个cluster特有的7个基因通过RT-q PCR实验证实在宫颈癌症和癌旁组织中具有显着差异:HSPA6(p=0.0013)、KRT19(p=0.016)、TACSTD2(p=0.0182)、CLDN4(p<0.001)、WFDC2(p=0.0321)、S100A2(p=0.0027)、SLPI(p=0.0172)。结论1.本研究通过scRNA-seq描绘了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肿瘤微环境的单细胞图谱,证明了宫颈恶性肿瘤的异质性,系统的分析了组成宫颈癌组织的6种细胞,肿瘤微环境中的5种免疫细胞及其亚型,并发现了宫颈癌症上皮细胞的2种不同亚型。2.Fibroblasts cells和Epithelial cells具有显着的组间差异,组间差异基因几乎均来自两种类型的细胞,证明成纤维细胞可能密切参与宫颈癌的进展。3.宫颈癌复杂的免疫微环境为研究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基础,同时趋化因子CCL2、CCL3和CXCL1在调节免疫微环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4.探索了两种类型的癌症上皮细胞分化的动态轨迹,肿瘤上皮细胞由type 1向type 2转化,type 2具有更明显的恶性表型。可以推测type 1高表达的CENPF基因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细胞增值为早期癌症发生事件。Type 2高表达的KLK5、CEACAM1等基因可能为宫颈癌晚期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标靶。5.从单细胞水平探究了宫颈癌的差异表达基因,宫颈癌组织中7个cluster特有的显着差异基因(HSPA6、KRT19、TACSTD2、CLDN4、WFDC2、S100A2、SLPI)可能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可能作为未来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

余江涛[4](2021)在《NUPR1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卵巢癌(ovariancancer,OC)是死亡率较高的肿瘤之一。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的统计报告推测,在2020年美国卵巢癌的新发病例为21750例,占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1.2%,死亡病例为13940例,占所有癌症死亡病例的2.3%。卵巢癌经常发生在55~64岁的女性,确诊时中位年龄为63岁,在首诊或确诊时超过3/4的卵巢癌患者已属晚期(Ⅲ~Ⅳ期)。截至目前为止,卵巢癌的治疗主要是以手术联合铂类和(或)紫杉醇类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尽管手术和化疗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是由于多数患者在诊断时已属于晚期加之后期的化疗耐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卵巢癌患者的5年总的生存率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根据SEER最新公布的预测数据(2010~2016 年,https://seer.cancer.gov/statfacts/html/ovary.html),目前在美国卵巢癌患者5年的生存率约为48.6%。因此,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对卵巢癌患者的早期筛查和改善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Iovanna等在20年前发现急性胰腺炎可以诱导过表达的NUPR1。人类NUPR1基因可以产生两种蛋白,分别是由100个氨基酸组成的NUPRla,对于此种蛋白目前尚无相关文献报道,另一种是NUPRlb,它是由82个氨基酸多肽组成的小分子核蛋白,其分子量为8872.7 Da,故又被称为P8。后来Ree等通过对裸鼠中乳腺癌细胞转移到脑组织的cDNA分析发现了com1(candidate of metastasis-1),它是一种帮助癌细胞转移的候选分子,Coker随后发现com1与P8的蛋白完全一样,并通过基因测序发现com1和P8是一个分子,后来统一称为NUPR1。NUPR1与许多刺激相关,许多因素能够导致NUPR1分子的过表达,如内皮素、血管紧张素、肿瘤坏死因子α、脱髓鞘剂、脂多糖(LPS)、CCL4和大麻素等。NUPR1也参与了多种应急相关的功能,研究发现NUPR1在许多良、恶性疾病中异常表达,如急性胰腺炎、心衰、糖尿病系膜细胞肥大、乳腺癌、脑瘤和脑转移瘤、甲状腺肿瘤和垂体瘤等。然而有一项关于胰腺癌的研究发现,NUPR1在大多数胰腺癌标本中过度表达,而另一项研究认为NUPR1是胰腺癌细胞的细胞内生长的抑制因素,对于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结论,一种合理的解释是,一项研究是在体内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是在体外进行的,不同的体内外肿瘤微环境导致了 NUPR1的不同生物学功能。NUPR1也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表现出抑癌的功能,如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表明,NUPR1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进展负相关。所以NUPR1的复杂的功能可能依赖于不同的肿瘤微环境,在不同的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可以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总之,NUPR1是一个具有多种生理和生物学功能的复杂分子,它在各种良、恶性肿瘤中的作用不同。可能是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基因,干预NUPR1可以阻止癌症的进展和转移,目前NUPR1在卵巢癌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NUPR1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NUPR1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NUPR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研究目的:检测NUPR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其表达量与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总的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期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1.研究材料:卵巢癌组织芯片的资料:卵巢癌组织芯片总病例数为154例,其中转移灶13例,良性肿瘤或癌旁组织4例,其余137例为原发灶,剔除脱片、切片等原因引起的6例缺陷原发灶病例,后续共纳入分析的卵巢癌病例为131例,采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包括NUPR1蛋白的表达量、患者年龄,TNM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最大肿瘤大小,Ki67的表达等进行分析,第一种病理分型分组:非浆液性腺癌组和浆液性腺癌组;第二种病理分型分组:I型(低级别浆液性癌/子宫内膜样癌/透明细胞癌/黏液癌等)和I型(高级别浆液性癌/肉瘤/未分化癌等);2.研究方法:2.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卵巢癌组织中NUPR1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染色强度和染色阳性率进行综合判断,分为NUPR1低表达组和NUPR1高表达组;2.2.NUPR1蛋白的表达量和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应用卡方检验检测NUPR1蛋白的表达量和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应用t-test比较其在卵巢癌原发灶组织、癌转移灶组织、良性肿瘤或者癌旁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2.3.NUPR1蛋白的表达量和卵巢癌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统计方法分析,根据卵巢癌患者的随访资料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来分析NUPR1蛋白的表达量与卵巢癌患者总的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期的相关性。根据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卵巢癌患者总的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期相关的预后因素。研究结果:1.NUPR1蛋白在卵巢良性肿瘤或者癌旁组织、卵巢癌原发灶组织、卵巢癌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应用t-test检测NUPR1蛋白在卵巢良性肿瘤或者癌旁组织、卵巢癌原发灶组织、卵巢癌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NUPR1蛋白在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的表达高于良性肿瘤或者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表明NUPR1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2.NUPR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应用卡方检验检测NUPR1蛋白在卵巢癌患者组织中的的表达量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NUPR1蛋白的表达量与患者年龄(P=0.167)、病理分级(P=0.163)无明显相关性,与TNM分期(P=0.031)、病理类型1(浆液性和非浆液性)(P<0.001)、病理类型2(Ⅰ型和Ⅱ型)(P=0.016)、Ki67的表达(P=0.001)及最大肿瘤大小(P=0.008)有明显的相关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NUPR1蛋白在TNM分期Ⅲ/Ⅳ期、浆液性腺癌、Ⅱ型卵巢癌、Ki67阳性表达、最大肿瘤大小>12cm的患者中的阳性表达占比分别高于TNM分期Ⅰ/Ⅱ期、非浆液性腺癌、Ⅰ型卵巢癌、Ki67阴性表达,最大肿瘤大小<12cm的患者;3.NUPR1蛋白的表达量与卵巢癌患者总的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期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统计方法分析发现NUPR1蛋白在卵巢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量与总的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期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NUPR1蛋白表达量越高,其总的生存率越低,无复发生存期越短,NUPR1蛋白表达量越低,其总的生存率越高,无复发生存期越长,表明高表达的NUPR1与卵巢癌的不良预后有关;4.NUPR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卵巢癌患者的总的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期的相关预后因素分析: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NUPR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量、TNM分期和最大肿瘤大小是总的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1和=0.026),NUPR1蛋白的表达量越高、TNM分期越晚(Ⅲ/Ⅳ期)、最大肿瘤大小越大(>12cm)的卵巢癌患者较NUPR1蛋白的表达量低、Ⅰ/Ⅱ期和最大肿瘤大小<12cm的卵巢癌患者的总的生存率低。卵巢癌TNM分期和最大肿瘤大小是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28),TNM分期越晚(Ⅲ/Ⅳ期)、最大肿瘤大小越大(>12cm)的卵巢癌患者较Ⅰ/Ⅱ期和最大肿瘤大小<12cm的卵巢癌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短。研究结论:NUPR1蛋白在卵巢癌原发灶组织和转移灶组织中呈高表达,与卵巢癌临床不良预后相关,NUPR1的检测有望成为卵巢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新指标。第二部分:NUPR1在卵巢癌细胞中的分子生物学功能的研究研究目的:1.检测NUPR1在卵巢表面上皮(ovarian surface epithelium,OSE)细胞及卵巢癌细胞系(A2870和SKOV3细胞)中的表达;2.构建NUPR1低表达及过表达的卵巢癌细胞系,并探讨其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3.利用体内成瘤实验来验证NUPR1对卵巢癌细胞成瘤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研究材料卵巢表面上皮细胞、A2780细胞、SKOV3细胞、293T细胞均购自中国上海中科院细胞库。siRNA委托上海吉玛生物有限公司完成,质粒的构建和慢病毒包装委托上海吉凯基因化学技术有限公司完成,转染部分由自己完成。2.研究方法:2.1.NUPR1在OSE细胞和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OSE细胞、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中NUPR1的表达,确定NUPR1在卵巢癌细胞和OSE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2.2.筛选出干扰效果最好的siRNA系列:用针对NUPR1的3条小干扰系列siRNA-NUPR1(siRNA-337,siRNA-414,siRNA-850)和 1 条 siRNA-NC 系列作用于A2780和SKOV3细胞,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和RT-PCR实验来验证siRNA对NUPR1的干扰效率,用MTT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来检测小干扰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Transwell实验来分析小干扰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来检测细胞的周期和凋亡,并综合以上因素选择其中1条siRNA来构建稳定低表达NUPR1的短发卡RNA(shRNA-NUPR1);2.3.构建shRNA-NUPR1并验证NUPR1低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系的影响:shRNA-NUPR1作用于A2780细胞,构建NUPR1低表达的稳转的A2780细胞系,用Western blot实验和RT-PCR实验来检测其相关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验证转染效率,用MTT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EdU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2.4.构建NUPR1高表达的卵巢癌细胞系,并验证NUPR1高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系的影响:构建NUPR1高表达的质粒,并转染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通过Western blot实验和RT-PCR实验检测相关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验证转染效率,细胞的增殖用EdU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MTT实验检测,Transwell实验被用来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2.5.裸鼠体内成瘤实验:用稳转NUPR1低表达的A2780细胞系行裸鼠体内成瘤实验,进一步验证NUPR1低表达的卵巢癌细胞对裸鼠体内成瘤的影响。研究结果:1.NUPR1在卵巢癌细胞系和OSE细胞中的表达:Western blot实验表明,NUPR1在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中的表达高于OSE细胞(P值分别为0.0139和0.011),且在A2780细胞中的表达高于SKOV3细胞(P=0.0481)。RT-PCR实验表明NUPR1 mRNA在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中的表达高于OSE细胞(P值分别为0.0397和0.0372),且在A2780细胞中的表达高于SKOV3细胞,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26);2.使用siRNA干扰NUPR1对卵巢癌细胞系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用针对NUPR1 的 3 条小干扰系列 siRNA-NUPR1(siRNA-337,siRNA-414,siRNA-850)和1条siRNA-NC系列作用于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Western blot实验和RT-PCR实验的结果提示,与对照组相比,NUPR1干扰组的NUPR1表达量均显着下降。MTT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均提示干扰NUPR1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在A2780细胞中,和siRNA-NC组相比较,siRNA-NUPR1均可以减少细胞克隆数,但是仅siRNA-414组和siRNA-NC组的细胞克隆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6)。与对照组相比,NUPR1敲低组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在A2780细胞中,和对照组相比,siRNA-414和siRNA-850能够抑制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而siRNA-337和siRNA-414能够抑制细胞的侵袭能力(P<0.05)。在SKOV3细胞中,和siRNA-NC组相比较,siRNA-NUPR1均能显着抑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值均<0.05)。流式细胞术实验结果表明,siRNA-NUPR1能够促进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的凋亡,但是仅siRNA-414和siRNA-850两个系列作用于A2780细胞后引起的细胞凋亡和siRNA-NC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A2780细胞中,与对照组相比,siRNA-NUPR1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S期细胞比例增加,仅siRNA-414系列引起的细胞周期比例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综合判断,我们选择siRNA-414系列来构建稳定低表达NUPR1的shRNA-NUPR1,并将其应用于后续的实验中;3.使用shRNA沉默NUPR1对A2780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sh-NUPRl包埋的病毒转染A2780细胞后,Western blot实验和RT-PCR实验的结果显示,NUPR1沉默后NUPR1的表达水平下降,细胞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caspase9和Bax表达水平升高,抗凋亡分子Bc12、Bcl-xl表达下降,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4、CDK6表达下降。MTT实验表明NUPR1低表达组的A2780细胞在72h和96小时显示出明显的细胞增殖抑制(P值分别为0.0009和0.000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提示NUPR1低表达组的细胞克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01)。EdU实验也提示NUPR1沉默组的A2780细胞的细胞增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73)。在Transwell实验中,NUPR1的沉默能够抑制A2780细胞的迁移和侵袭(P值分别为0.0297和0.0156);4.卵巢癌细胞中NUPR1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在卵巢癌细胞中,Western blot实验和RT-PCR实验的结果显示,NUPR1过表达后的NUPR1的表达水平升高,细胞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caspase9和Bax表达水平下降,抗凋亡分子Bc12、Bcl-xl表达升高,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4、CDK6表达升高。MTT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和EdU实验显示过表达NUPR1能够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Transwell实验提示过表达NUPR1可以促进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5.沉默NUPR1对裸鼠体内成瘤的影响:裸鼠成瘤实验结果表明,沉默NUPR1后,肿瘤的体积和重量均明显下降,与NC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分别为0.0426和0.0443)。研究结论:NUPR1在卵巢癌细胞中呈高表达,高表达的NUPR1能显着促进卵巢癌细胞的生长,低表达的NUPR1能显着抑制卵巢癌细胞的生长,NUPR1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第三部分:NUPR1在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中的分子机制研究研究目的:分别检测NUPR1过表达的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经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处理后,NUPR1蛋白,AKT蛋白和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并比较各组细胞在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方面的变化。材料与方法1.研究材料1.1.细胞系:人卵巢癌细胞系同第二部分。培养基用RPMI-1640,加入10%的胎牛血清(FBS),1%的青霉素和链霉素双抗,37℃下,在5%CO2的孵箱中无菌培养。1.2.实验分组:将本组实验的细胞分为四组,一组为pCMV-NC+DMSO组,即NC组加入DMSO,一组为pCMV-NC+LY294002组,即NC组加入10μM的AKT 抑制剂 LY294002,一组为 pCMV-NUPR1+DMSO 组,即 NUPR1 高表达组加入DMSO,另外一组为pCMV-NUPR1+LY294002组,即高表达NUPR1后加入 10μM 的 AKT 抑制剂 LY294002。2.研究方法:2.1.卵巢癌细胞NUPR1过表达后的相关通路蛋白的变化: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NUPR1过表达的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经LY294002(10μM)处理后,四组细胞中(pCMV-NC+DMSO 组,pCMV-NC+LY294002 组,pCMV-NUPR1+DMSO 组和 pCMV-NUPR1+LY294002 组)的 NUPR1 蛋白、AKT蛋白和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2.2.卵巢癌细胞的增殖的变化:用MTT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LY294002作用后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情况;2.3.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变化。研究结果:1.卵巢癌细胞NUPR1过表达后相关通路蛋白的变化: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NUPR1过表达的A2780细胞和SKOV3细胞经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处理后,NUPR1蛋白,AKT蛋白和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在A2780细胞和 SKOV3 细胞中,NUPR1 蛋白在pCMV-NUPR1+DMSO 组和pCMV-NUPR1+LY294002 组明显高于 pCMV-NC+DMSO 组(P 值均<0.05),NUPR1 蛋白在 pCMV-NUPR1+DMSO组和 pCMV-NUPR1+LY294002 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LY294002能明显抑制pCMV-NUPR1+LY294002组和pCMV-NC+LY294002组的p-AKT蛋白的表达。各组间的AKT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2.抑制AKT通路可以逆转NUPR1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的影响:用MTT实验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LY294002作用后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情况,提示在NUPR1高表达的A2780细胞中用LY294002(10μM)处理后72h,pCMV-NUPR1+DMSO 组比 pCMV-NUPR1+LY294002 组和 pCMV-NC+DMSO组有高的细胞增殖(P值分别为0.0179和0.0443),pCMV-NC+DMSO组比pCMV-NC+LY294002 组有高的细胞增殖率(P<0.05)。pCMV-NUPR1+LY294002组和pCMV-NC+DMSO组有相似的细胞增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LY294002处理后96h,pCMV-NUPR1+DMSO组比pCMV-NUPR1+LY294002组和pCMV-NC+DMSO组有高的细胞增殖(P值分别为 0.0008 和<0.0001)。和 pCMV-NC+DMSO 组相比较,pCMV-NC+LY294002组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P<0.05)。在NUPR1高表达的SKOV3细胞中,用LY294002处理后72h,pCMV-NUPR1+DMSO 组的细胞增殖明显比 pCMV-NUPR1+LY294002 组和pCMV-NC+DMSO组的细胞增殖要快,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1)。和pCMV-NC+DMSO组相比较,pCMV-NC+LY294002组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率(P=0.0013),而 pCMV-NUPR1+LY294002 组和 pCMV-NC+DMSO 组有相似的细胞增殖率(P>0.05),在LY294002作用于SKOV3细胞的96h时也观察到相似的结果。在LY294002作用于SKOV3细胞后72h和96h,我们对pCMV-NC+LY294002组和pCMV-NC+DMSO组的细胞的增殖率的比值及pCMV-NUPR1+LY294002组和pCMV-NUPR1+DMSO组的细胞增殖率的比值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比值在72h和96h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3和0.0006),说明LY294002在NUPR1高表达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明显高于NC组,表明抑制AKT通路可以逆转NUPR1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的影响;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形成实验提示,在A2780细胞中,与pCMV-NC+DMSO组相比较,pCMV-NUPR1+DMSO组能够促进细胞的增殖,有显着性差异(P<0.001),pCMV-NC+LY294002组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MV-NUPR1+LY294002组有高的细胞克隆数(P<0.05)。和pCMV-NUPR1+LY294002组相比较,pCMV-NUPR1+DMSO组有更高的细胞克隆数(P<0.05)。对 pCMV-NC+LY294002 组和 pCMV-NC+DMSO 组的细胞的克隆数的比值及pCMV-NUPR1+LY294002组和pCMV-NUPR+DMSO组的细胞克隆数的比值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UPR1过表达的SKOV3细胞中,与pCMV-NC+DMSO组相比较,pCMV-NUPR1+DMSO组有更高的细胞克隆数,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3)。pCMV-NUPR1+DMSO 组较 pCMV-NUPR1+LY294002 组有高的细胞克隆数(P=0.0008)。pCMV-NC+LY294002 组比 pCMV-NC+DMSO 组有更低的细胞克隆数,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6)。而pCMV-NUPR1+LY294002组和pCMV-NC+DMSO组的细胞克隆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 pCMV-NC+LY294002 组和 pCMV-NC+DMSO 组的细胞的克隆数的比值及pCMV-NUPR1+LY294002组和pCMV-NUPR+DMSO组的细胞克隆数的比值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比值有统计学意义(P=0.0347),说明LY294002在NUPR1高表达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明显高于NC组,这点也验证了抑制AKT通路可以逆转NUPR1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的影响;3.抑制AKT通路可以逆转NUPR1过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用Transwell实验检测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变化。pCMV-NUPR1+DMSO组的A2780细胞比pCMV-NC+DMSO组有更强的细胞迁移能力(P=0.0001),和 pCMV-NUPR1+LY294002 组相比较,pCMV-NUPR1+DMSO组和pCMV-NC+DMSO组有更高的细胞迁移能力(P分别为<0.0001 和=0.0047),pCMV-NC+DMSO 组比 pCMV-NC+LY294002 组有更高的细胞迁移能力(P=0.0014),对pCMV-NC+LY294002组和pCMV-NC+DMSO组的细胞的迁移能力的比值及pCMV-NUPR1+LY294002组和pCMV-NUPR+DMSO组的迁移能力的比值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比值有统计学意义(P=0.0284)。在侵袭实验中,与pCMV-NC+DMSO组比较,pCMV-NUPR1+DMSO 组的侵袭能力增加(P=0.0158),而pCMV-NUPR1+LY294002组和pCMV-NC+DMSO组有相似的细胞侵袭能力(P>0.05)。pCMV-NC+DMSO组比pCMV-NC+LY294002组有更高的细胞侵袭能力(P=0.0237)。pCMV-NUPR1+DMSO 组比 pCMV-NUPR1+LY294002 组有更强的细胞侵袭能力(P=0.0103),对 pCMV-NC+LY294002 组和 pCMV-NC+DMSO组的细胞的侵袭能力的比值及pCMV-NUPR1+LY294002组和pCMV-NUPR+DMSO组的侵袭能力的的比值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比值有统计学意义(P=0.0359)。表明NUPR1过表达的A2780细胞显示出较强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而这种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能够被LY294002逆转。研究结论:NUPR1能够通过AKT通路来促进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从而发挥致癌作用。

卢静[5](2021)在《优化多发性骨髓瘤预后评估系统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M)是血液系统第二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临床表现及肿瘤细胞生物学特征具有显着异质性,患者生存期可短至数月,或长达十余年。早期对患者进行预后分期,进而制定分层治疗策略,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靶向新药,如沙利度胺、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和单抗广泛应用,显着改善患者生存,MM预后分层系统也随之不断更新。2005年国际骨髓瘤工组(IMWG)提出国际分期(ISS)系统。2015年IMWG在原ISS分期基础上,联合乳酸脱氢酶(LDH)和高危细胞遗传学改变,制定的修订后的ISS分期(R-ISS)系统。ISS分期和R-ISS分期是国内外指南中一致推荐的MM分期系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ISS分期是基于传统治疗时期患者数据,初始分析时未实际纳入中国患者信息,亚组分析显示在亚洲人群中ISSⅡ和Ⅲ期患者生存无显着差异。新药时期ISS分期是否依然适用于我国MM患者,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首先验证新药时期ISS分期系统在中国初诊骨髓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进一步探讨R-ISS分期系统是否适用于中国初诊骨髓瘤患者。血清游离轻链(s FLC)对于MM疾病监测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最终将R-ISS分期与s FLC结合起来,建立改良的R-ISS分期(MR-ISS)系统,优化现有的R-ISS分期系统。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回顾性分析1016名2008年-2012年在中国三个骨髓瘤诊疗中心初诊骨髓瘤(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ISSⅠ/Ⅱ/Ⅲ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OS)、中位无疾病进展期(PFS),并进一步分析在硼替佐米诱导治疗组和沙利度胺诱导治疗组中,ISSⅠ/Ⅱ/Ⅲ期患者的生存差异。为了进一步探讨修订后的ISS分期,即R-ISS分期是否适用于新药时期的中国骨髓瘤患者,进一步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5年在本中心就诊的202例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R-ISS分期系统进行分组,以原ISS分期系统为对照,分析R-ISS分期在MM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R-ISSⅠ/Ⅱ/Ⅲ期患者的生存差异,比较R-ISS分期与ISS分期组间的相对风险度差异。根据不同年龄、是否接受硼替佐米为主方案治疗以及是否进行移植等因素,进行亚组分析。验证R-ISS分期在中国骨髓瘤患者OS及PFS中的预后评估价值。最终在前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R-ISS和s FLC两项预后因素结合起来,建立了改良的R-ISS分期,即MR-ISS分期系统。回顾性分析595名2010年6月至2016年12月本中心连续就诊NDMM患者资料,确定MR-ISS分期标准,进行亚组分析确定MR-ISS分期的适用范围。对患者比例最高的MR-ISSⅡ期进一步进行危险分层,并在独立样本中验证MR-ISS分期的预后评估价值。研究结果(1)回顾性分析1016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数据,ISSⅠ/Ⅱ/Ⅲ期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55.4和41.7个月(P<0.001);中位PFS分别为30、29.5和25个月(P=0.072)。在亚组分析中,沙利度胺治疗组ISSⅠ/Ⅱ/Ⅲ期患者的总生存有显着差异;而在硼替佐米治疗组,ISSⅠ期与Ⅱ期的患者生存没有统计学差异。(2)回顾性分析202例初诊骨髓瘤患者,R-ISSⅠ/Ⅱ/Ⅲ期患者分别为56例、108例和38例;ISSⅠ/Ⅱ/Ⅲ期患者分别为62例、70例和70例。因ISS分期中部分Ⅰ期、Ⅲ期患者进入R-ISSⅡ期,R-ISSⅡ期患者比例最高,Ⅰ期与Ⅲ期患者比例明显减少。R-ISSⅠ/Ⅱ/Ⅲ期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61和38个月,各期间生存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Cox预后风险模型分析,在OS中R-ISSⅢ期vsⅠ期的相对风险度(HR)为9.606,明显高于ISSⅢ期vsⅠ期中的HR(4.127),HR增加近两倍,提示R-ISS系统可以更好的评估MM患者的预后。亚组分析显示,R-ISS在年轻、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方案及未行移植的患者中具有预后评估价值。对于PFS而言,在诊断后的最初两年,R-ISSⅠ期患者的PFS优于Ⅱ期、Ⅲ期,R-ISSⅢ期的PFS较短,但在两年后R-ISSⅡ期的PFS趋于稳定,与R-ISSⅠ期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这也许与患者疾病进展后挽救治疗方案不同,从而导致分期的偏移有关。(3)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至2016年收治的595例NDMM患者临床资料,联合R-ISS分期和s FLC,建立改良的R-ISS分期(MR-ISS)系统,确定MR-ISS分期标准,Ⅰ期为:R-ISSⅠ期,s FLC比值<80(n=66);Ⅲ期为:R-ISSⅢ期,s FLC比值≥80(n=87);Ⅱ期:不符合Ⅰ期和Ⅲ期的所有患者(n=442)。中位随访48.67月,MR-ISS分期Ⅰ/Ⅱ/Ⅲ期患者,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48.67和21.3个月(P<0.0001),中位PFS分别为50.97、27.27和13.4个月(P<0.0001)。R-ISSⅠ/Ⅱ/Ⅲ期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43.4和33.37个月(P<0.0001),中位PFS分别30.97、28.97和14.23个月(P<0.0001)。MR-ISSⅠ期和Ⅲ期患者的总生存期,与R-ISS分期Ⅰ期和Ⅲ期的患者相比有显着差异。MR-ISSⅡ期患者占比较多,基于各种变量进行单变量Cox分析,结果显示MR-ISSⅡ期患者的不良预后与三个危险因素相关,具体为:老年患者(HR,1.757)、高LDH水平(HR,1.858)和肾功能不全(HR,1.664)。将每个不良预后因素计1分,建立MR-ISSⅡ期风险分层模型,得分为0、1或≥2个的患者分别属于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442例患者中,46.4%的患者属于低危组(无高危因素,0分),42.1%的患者属于中危组(1个因素,1分),11.5%的患者属于高危组(≥2个因素,2-3分)。低危组患者中位OS为59.2个月,中危组为43.5个月,高危组为32个月(P<0.001)。最后我们在独立的MM患者样本中,再次验证MR-ISS分期具有预后评估价值。研究结论本研究证实,目前ISS分期系统仍适用于新药时期中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硼替佐米能部分改善ISS分期较晚期患者的不良预后。R-ISS分期系统可较好的区分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在亚组分析中显示硼替佐米治疗组、年龄较小、未行移植的骨髓瘤患者中具有预后评估价值,R-ISS分期部分适用于中国MM患者的预后评估。MR-ISS分期系统,可以将患者分为生存差异显着的三组,特别是可以进一步区分可能快速进展及疾病复发的高危患者,与R-ISS分期系统相比,具有更高的风险预测能力。

黄家英[6](2021)在《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治疗管理指南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材料《世界卫生组织成人和青少年癌痛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管理指南》(WHO Guidelines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and Radio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Cancer Pain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1月正式推出的2018版癌痛指南。该指南主要是为癌症疼痛的管理提供循证医学指导,目标是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使其达到可以正常生活的状态。本报告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源语文本特点进行分析,并运用个案分析法,结合文本中的各种实例,分别从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重点探究医学类文本翻译的重难点。本次的翻译材料中涉及大量药品名称、缩略语以及其他医学术语翻译,笔者通过阅读相关平行文本,参考医学专业词典,遵循音译、直译等常用方法进行翻译,以期体现医学文本的权威性。在面对复杂的长难句时,则是通过顺译法、逆译法、分译法等翻译方法处理。而在语篇层面,主要斟酌相关衔接手段在报告中的运用,并通过调整语序结构使得篇章更加连贯。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在探讨医学文本的翻译方法与技巧的同时,为相关医务工作者、公共卫生人员、方案管理人员等提供指导与借鉴意义。

王逸飞[7](2021)在《海洋微生物药物didemnin B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具有丰富的结构与活性多样性,已成为新型药物研发的新热点。Didemnins为一类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最早是从地中海海鞘(Aplidiumalbicans)发现的,具有复杂的环状缩肽结构,目前已鉴定的didemnins包括didemnin B,dehydrodidemnin B(aplidine),nordidemnin B以及didemnin X/Y。它们由α-变形杆菌门的Tistrella mobilis(运动替斯崔纳菌)与Tistrella bauzanensis等细菌产生,具有抗肿瘤、抗病毒以及免疫抑制等活性。目前,aplidine已进入临床III期,主要适应症为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Didemnins为非核糖体肽(NPRS)/聚酮合酶(PKS)杂合型化合物,用于合成didemnin B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已被克隆,大小约73kb左右。但由于这类细菌遗传操作困难,didemnins产量非常低,大大制约了这些药物的研发进度。创建微生物异源合成体系,实现didemnins高效合成,可以有效解决didemnins的药源问题。为此,本研究拟从运动替斯崔纳菌出发,运用RNA介导的CRISPR/Cas9核酸内切酶结合酵母转化依赖重组技术(TAR)(Cas9-TAR)进行didemnin B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为后续创建异源合成体系奠定基础。首先,我们对购买的2株运动替斯崔纳菌进行了PCR及发酵验证,经过PCR产物测序及发酵产物的LC-MS分析,证实这2株细菌都具有didemnin B合成能力。提取其中一株运动替斯崔纳菌的全基因组,运用Cas9-TAR进行完整didemnin B合成基因簇的一步法克隆,但多次尝试均告失败。为此,本研究改变策略,将基因簇分成2段(did L和did R)进行分别捕获,然后将它们拼接成完整didemnin B基因簇。以pCAP01为出发质粒,构建了分别含有did L上下游同源区域(各约1 kb)的捕获质粒pCAP-did L-HR和含有did R上下游同源区域(各约1 kb)的捕获质粒pCAP-did R-HR。为了后续2个片段的拼接,did L和did R之间设计有80 bp左右的重叠区。同时,设计、筛选可以引导Cas9高效切割基因组上did L和did R上下游DNA的sg RNA,通过sg RNA-Cas9切割基因组,以释放目标基因簇片段。通过原生质体转化,将获得的捕获质粒和经酶切的基因组同时导入酿酒酵母,经营养缺陷型筛选及PCR验证,鉴定获得已捕获did L和did R的阳性酵母克隆。提取质粒,转化大肠杆菌,经酶切、PCR及测序验证,获得含有did L和did R的重组质粒(pCAP-did L和pCAP-did R)。由于pCAP01可容纳的DNA比较有限,一般低于60 kb,因此,为了进行完整基因簇的拼接,本文在细菌人工染色体质粒pCC1BAC基础上,加入了酵母筛选和复制元件(ARSH4/CEN6-TRP1)以及用于在放线菌中进行基因组整合所需的抗性和位点特异性性重组元件(ΦC31-acc(3)IV),构建了用于捕获大型基因簇的克隆载体pCL01。在此基础上,构建用于拼接did L和did R的重组质粒pCL01-HIS-HR(分别含有did L和did R的同源区,各1.5 kb),其中HIS为组氨酸营养缺陷型筛选标记,通过该筛选标记,可以大幅降低载体自连背景。另外,为了降低因pCL01-HIS-HR载体未能有效酶切产生的背景,我们将载体拆分成3段,分别通过PCR扩增获得相应的线性片段,每个片段相邻区域以及与did L和did R两端含有约500 bp的重叠区。同时,将pCAP-did L和pCAP-did R进行Nhe I/Spe I双酶切,回收获得did L和did R基因簇片段。随后,将之前准备好的pCL01-HIS-HR线性片段(共3段)与did A和did B基因簇片段共同转化酿酒酵母。同样,通过营养缺陷型筛选及PCR验证,成功筛选到含有完整didemnin B生物合成基因簇的酵母克隆,转化大肠杆菌EPI300进行扩增,经过PCR、酶切及测序验证,获得含有完整基因簇的BAC质粒pCL01-didemin B。

胡峰[8](202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TIGIT在CD8+T细胞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抗原的持续刺激下,CD8+T细胞会进入机能缺陷或衰竭状态,从而不能有效地阻止癌症的进展。肿瘤细胞表面上调的抑制性配体PD-L1与CD8+T细胞上PD-1的相互作用是介导T细胞衰竭的机制之一;阻断PD-1/PD-L1通路的药物在癌症患者中效果显着。然而,在大部分癌症类型中,只有小部分患者(20~30%)对anti-PD-1/PD-L1免疫治疗产生应答,非应答者一般经历体内T细胞功能短暂激活后疾病继续进展,这可能是因为阻断PD-1通路难以逆转表观遗传修饰上稳定的衰竭型T细胞的命运,提示还有其它机制与PD-1通路协同地调节T细胞衰竭。由于免疫检查点分子可以协同地介导免疫抑制和促进T细胞衰竭,所以需要找出与PD-1通路协同调节T细胞衰竭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并尝试通过联合用药(同时阻断不同的通路)来进一步增强效应细胞杀伤癌细胞的活性以改善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TIGIT(具有Ig和ITIM结构域的T细胞免疫受体),是对T细胞功能起负调控作用的免疫检查点分子之一,它过表达于多种癌症中,因此我们认为它可能是一个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研究了TIGIT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循环血和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的表达,及其对抗肿瘤免疫应答的调控。并进一步探究了anti-TIGIT+anti-PD-1联合用药对于肿瘤治疗的改善作用,以期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借鉴性的理论依据。我们发现,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上的TIGIT以及TIGIT和PD-1的共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在NSCLC患者的肿瘤中,TIGIT和PD-1均高表达于CD8+T细胞表面。这些结果表明,在NSCLC患者的肿瘤微环境中,TIGIT和PD-1信号通路可能共同通过调节CD8+T细胞来调控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进一步研究证实,TIGIT缺陷(基因敲除或anti-TIGIT抗体治疗)可抑制小鼠肺肿瘤的进展。然后,我们利用LLC小鼠模型来研究TIGIT分子产生免疫抑制的机制:TIGIT随着CD8+T细胞向肿瘤浸润或扩增而上调,在第12天达到最高点后下降,并与PD-1共表达;通过对比野生型小鼠和TIGIT基因敲除小鼠的表型,我们发现TIGIT缺陷可显着提高肿瘤浸润的CD8+T细胞的数量和效应功能,并抑制T细胞衰竭的进程。在LLC小鼠肿瘤模型中,anti-TIGIT和anti-PD-1联合治疗相比于单药治疗可更显着地抑制肿瘤生长。我们对比分析发现,anti-TIGIT+anti-PD-1治疗的小鼠中肿瘤抗原特异性CD8+TIL浸润水平增加且具有更强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同时显着下调肿瘤微环境中Treg细胞的功能表型。第一部分TIGI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表达目的:探究TIGI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情况,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NSCLC患者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CD8+T细胞表面免疫检查点分子TIGIT的表达,并进一步明确PD-1在TIGIT+CD8+T细胞上的水平。利用免疫荧光染色确定TIGIT在NSCLC患者中表达的细胞类型。结果:NSCLC患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上的TIGIT以及TIGIT和PD-1的共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患者肿瘤组织中,TIGIT高表达于CD8+T细胞表面,并且PD-1高表达于TIGIT+CD8+T细胞。结论:在NSCLC患者体内TIGIT和PD-1在CD8+T细胞上共同高表达,预示着TIGIT和PD-1信号通路可能共同调节CD8+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第二部分TIGIT抑制肺肿瘤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目的:旨在探究TIGIT对肺肿瘤进展的影响,以及TIGIT通过调控CD8+T细胞功能进而影响肿瘤免疫的机制。方法:在TIGIT敲除小鼠和野生型小鼠上分别建立LLC皮下移植肺肿瘤模型,确定TIGIT在小鼠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采用流式分析术和免疫荧光染色确定TIGIT分子在肿瘤微环境中表达的细胞类型。同时在LLC小鼠模型中确定PD-1+TIGITCD8+T细胞的作用,以及TIGIT对CD8+T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TIGIT缺失或阻断TIGIT对小鼠肺肿瘤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的流式分析表明PD-1+TIGIT-CD8+T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主要的活化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群。阻断TIGIT信号通路可以增强CD8+T细胞的活性。结论:TIGIT可能促进活化的CD8+T细胞向衰竭型T细胞转变,从而抑制肿瘤内CD8+T细胞的增殖和效应功能,使它们不能有效地清除机体内的肿瘤细胞,造成肿瘤进展。第三部分anti-TIGIT与anti-PD-1联合治疗的抑癌效果目的:探讨anti-TIGIT与anti-PD-1联合治疗对肺肿瘤的治疗效果,为肿瘤的抗体药物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在小鼠上建立LLC皮下移植肿瘤模型,然后分别用对照抗体,anti-PD-1,anti-TIGIT和anti-PD-1+anti-TIGIT治疗小鼠,观察肿瘤生长情况。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LLC肿瘤模型中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CD8+T和调节性T细胞比例,并进一步探讨不同治疗组CD8+T细胞的功能差异和调节性T细胞的表型改变。结果:anti-TIGIT或anti-PD-1的单一用药可以显着抑制小鼠肺肿瘤生长,而anti-TIGIT和anti-PD-1联合治疗的作用较单一治疗更加明显。并且,anti-TIGIT与anti-PD-1联合治疗可以有效促进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浸润,并且增加CD8+T细胞IFN-γ的分泌。另外,anti-TIGIT与anti-PD-1联合治疗可以降低调节性T细胞表面TIGIT的表达。结论:在LLC小鼠肿瘤模型中,anti-TIGIT和anti-PD-1联合治疗相比于单药治疗可更显着地抑制肿瘤生长。anti-TIGIT和anti-PD-1联合治疗可进一步提高CD8+T细胞的肿瘤浸润和效应功能,并且潜在抑制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因此,在临床应用中,anti-TIGIT和anti-PD-1联合用药有望进一步改善目前anti-PD-1免疫治疗的疗效。

黄菊,韩艳霞,王宙政,胡蓓莉,陈丽花[9](2020)在《多发性骨髓瘤髓外复发患者二例》文中认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血液科常见疾病,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是浆细胞恶性克隆性增殖性疾病,表现为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和聚积,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多数MM患者的骨髓瘤细胞的浸润局限于骨髓和骨组织,表现为广泛的溶骨性病变或骨质疏松、高钙血症、肾功能损害和贫血[1]。尽管多发性骨髓瘤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但随着新药的出现,使得MM的临床预后有很大改善。但依然存在复发可能,并且还存在骨髓完全缓解而出现髓外复发的病例。本文报道临床中诊治的2例髓内完全缓解而出现髓外病变的患者,并作文献复习。

程纬民,魏巍,江涛,曾清,董其海,林志敏[10](2020)在《多发性骨髓瘤辨证施膳概况》文中研究指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多发于老年人。本病主要是由于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生,产生和分泌大量免疫球蛋白,导致患者出现高钙血症、肾损害、贫血、溶骨性损害、反复感染、高黏滞综合征等一系列临床表现[1]。目前西医对于MM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局部放疗、手术、双磷酸

二、多发性骨髓瘤克隆起源系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发性骨髓瘤克隆起源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S100A2、Blimp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MM病因的单因素分析
    2.3 MM患者疾病发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MM患者BMMNCS中S100A2与Blimp1的相关性
    2.5 MM患者BMMNCS中S100A2与Blimp1的ROC曲线
3 结论

(3)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宫颈恶性肿瘤异质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综述
        1.2.1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
        1.2.2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在肿瘤异质性中的研究
        1.2.3 宫颈恶性肿瘤异质性的研究
        1.2.4 小结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与器材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实验器材
    2.2 研究对象
    2.3 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2.4 数据库信息
    2.5 数据分析软件
    2.6 方法
        2.6.1 新鲜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2.6.2 实验建库测序
        2.6.3 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2.6.4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 PCR)实验
    2.7 实验结果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宫颈癌组织样本解离结果
    3.2 宫颈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
        3.2.1 基因定量质控
        3.2.2 定量后质控
        3.2.3 降维与聚类分析
        3.2.4 Maker基因鉴定
        3.2.5 细胞类型鉴定
        3.2.6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2.7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3.2.8 宫颈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景观
        3.2.9 宫颈癌肿瘤细胞的亚群分析
    3.3 RT-qPCR实验验证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宫颈癌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类型和细胞类型间差异基因
    4.2 宫颈癌的免疫微环境
    4.3 成纤维细胞对宫颈癌微环境的影响
    4.4 宫颈癌上皮肿瘤细胞的分型
    4.5 小结和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学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4)NUPR1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及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NUPR1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研究结论
    附图
    附表
第二部分 :NUPR1在卵巢癌细胞中的分子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研究结论
    附图
    附表
第三部分 :NUPR1在卵巢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研究结论
    附图
创新性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中文综述 NUPR1的功能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Ⅰ
外文论文Ⅱ

(5)优化多发性骨髓瘤预后评估系统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在新药时代,国际分期(ISS)系统对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适用性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修订的ISS分期(R-ISS)系统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评估的相关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和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建立改良的R-ISS分期(MR-ISS)系统并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性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和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因素、分层策略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治疗管理指南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翻译项目简介
    1.2 翻译项目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实践报告结构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分析源语文本
        2.1.2 参阅平行文本
        2.1.3 制作术语表
    2.2 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2.2.1 医学术语的翻译
        2.2.2 长难句的翻译
        2.2.3 语篇的翻译
    2.3 译后工作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
        3.1.1 疾病、症状名称
        3.1.2 药品名称
        3.1.3 医药商标名称
        3.1.4 缩略语
    3.2 句法层面
        3.2.1 顺序译法
        3.2.2 逆序译法
        3.2.3 分句译法
    3.3 语篇层面
        3.3.1 语篇的衔接
        3.3.2 语篇的连贯
第四章 总结
    4.1 主要收获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表2 与表3 中英对照
附录3 中英对照文本
致谢

(7)海洋微生物药物didemnin B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Didemnin概述
    1.2 Didemnins的结构及其生物合成
    1.3 大片段DNA克隆方法的概述
        1.3.1 构建基因组文库
        1.3.2 线性片段之间的同源重组
        1.3.3 Bio Brick或者Bgl Brick
        1.3.4 酵母转化偶联重组
        1.3.5 MASTER连接和Golden gate
        1.3.6 DNA assembler
        1.3.7 基于位点特异性重组的串联组装
        1.3.8 Gibson等温一步法
    1.4 论文研究概述
第二章 运动替斯崔纳菌的发酵及didemnin B合成能力的初步验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菌株
        2.2.2 试剂
        2.2.3 培养基
        2.2.4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运动替斯崔纳菌中didemnin B合成基因的PCR扩增
        2.4.2 运动替斯崔纳菌发酵及didemnin B的 LC-MS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idmnin B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菌株和质粒
        3.2.2 试剂
        3.2.3 引物
        3.2.4 培养基
        3.2.5 仪器
    3.3 方法
        3.3.1 大肠杆菌的培养及其化学感受态的制备和使用
        3.3.2 菌种保存
        3.3.3 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作及使用
        3.3.4 大肠杆菌/天蓝链霉菌属间接合转移方法
        3.3.5 Cas9-TAR介导的didemnin B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分子克隆与鉴定
        3.3.6 用Cas9-TAR方法分两段克隆didemnin B生物合成基因簇
        3.3.7 Gibson一步法介导的didemnin B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拼接
        3.3.8 质粒pCL01-HIS-did L+R-HR构建及基于TAR的 didemnin B生物合成基因簇拼接
    3.4 结果与讨论
        3.4.1 Didemnin B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分段捕获
        3.4.2 Didemnin B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拼接
    3.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写汇编
致谢

(8)非小细胞肺癌中TIGIT在CD8+T细胞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TIGIT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D8+T 细胞上的表达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TIGIT抑制肺肿瘤免疫反应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部分 anti-TIGIT与 anti-PD-1 联合治疗的抑癌效果
    一、材料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TIGIT在肿瘤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策略和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9)多发性骨髓瘤髓外复发患者二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1.1 病例1
    1.2 病例2
2 讨论

(10)多发性骨髓瘤辨证施膳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药膳的起源及基本施膳原则
2 辨证施膳
    2.1 多发性骨髓瘤
    2.2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症
        2.2.1 合并肾脏损害
        2.2.2 合并骨病
        2.2.3 合并周围神经病变
        2.2.4 合并化疗后胃肠道反应
        2.2.5 化疗后粒细胞减少
3 小结

四、多发性骨髓瘤克隆起源系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S100A2、Blimp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J]. 吕殿亮,张宽顺,吴艺,冯磊,石琳.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11)
  • [2]基于“赋能教育模式”对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患者护理方案的构建及应用[D]. 左娟. 南华大学, 2021
  • [3]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宫颈恶性肿瘤异质性及相关基因的研究[D]. 刘健. 吉林大学, 2021(01)
  • [4]NUPR1在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余江涛. 山东大学, 2021(12)
  • [5]优化多发性骨髓瘤预后评估系统的相关研究[D]. 卢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6]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治疗管理指南汉译实践报告[D]. 黄家英.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海洋微生物药物didemnin B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研究[D]. 王逸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非小细胞肺癌中TIGIT在CD8+T细胞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研究[D]. 胡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9]多发性骨髓瘤髓外复发患者二例[J]. 黄菊,韩艳霞,王宙政,胡蓓莉,陈丽花. 实用肿瘤杂志, 2020(05)
  • [10]多发性骨髓瘤辨证施膳概况[J]. 程纬民,魏巍,江涛,曾清,董其海,林志敏. 湖南中医杂志, 2020(08)

标签:;  ;  ;  ;  ;  

多发性骨髓瘤克隆起源的系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