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理论与后现代思想

领导理论与后现代思想

一、领导权理论与后现代思潮(论文文献综述)

赵明娇[1](2021)在《厄尼斯特·拉克劳解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庄蕾[2](2020)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做出了许多方向性、战略性的部署,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往意识形态工作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安全。但我们仍要清醒地意识到,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各种形式的虚无主义等杂音、噪音仍然存在。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职责。加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对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归纳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循着厘定内涵——理论建基——查找问题——挖掘成因——提出对策的思路,阐述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和作用,探究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整体状况并挖掘存在问题及成因,最后针对问题成因提出新时代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除绪论外,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主要内容及其作用。一是从安全及意识形态两个基本概念入手,结合新时代高校的特点,阐释了意识形态安全以及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内涵。二是基于当前学者们对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内容的普遍共识,从指导思想安全、政治信仰安全、道德观念安全和民族精神安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内容。三是从对国家安全的作用和对高校自身职能定位的作用角度,提出了维护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有利于维护国家总体安全,有利于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有利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第二部分,探究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基本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体现,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等基本理论。二是阐述了列宁关于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工人阶级领导权思想、意识形态党性原则等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进行分析和概括,并将其作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理论指南。四是吸收借鉴了西方部分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如卢卡奇的“阶级意识自觉”思想,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思想,拉克劳、墨菲的“话语领导权”思想等。第三部分,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总体状况,探究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一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总体稳定向好,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高校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总体坚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针政策在高校得到贯彻落实,高校师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增强,高校师生对错误思想观念具有较强的辨识和抵御能力。二是查阅整理了近两年来有关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调查问卷,在对实证数据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发现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认识模糊,对社会主义政治信仰认识偏差的情况,多元价值取向在少数学生中仍然存在,一些学生的民族担当责任意识还不够强烈,在那些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生当中部分还存在知行不统一的现象。三是深刻剖析了以上问题的产生原因,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是对复杂多样社会现实状况的反映,也受国内外错误思想舆论的冲击,还与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压的不实以及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到位有关。第四部分,新时代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思考。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为指导,将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掌控,坚持“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充分运用“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工作方法。二是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制度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用完善的制度体系压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住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安全。三是强化课程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协同育人,在课程中巩固高校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四是坚持正确网络舆论导向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强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监管,创新话语体系,做大做强校园网络正面舆论宣传。五是不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仪式等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强化活动管理防范宗教势力向校园渗透,积极营造高校校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氛围。

孙佳璇[3](2020)在《拉克劳和墨菲的领导权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拉克劳和墨菲的领导权理论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分化和演进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完成了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到葛兰西主义再到后马克思主义的过渡。他们尝试着把多元性认同、激进民主政治放入到话语框架中,从而形成领导权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除导论和结语外,主体内容分为三部分对拉克劳和墨菲的领导权理论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拉克劳和墨菲领导权理论的提出背景和思想缘起。第二部分论述了拉克劳和墨菲领导权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话语链接机制、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等。拉克劳和墨菲的哲学理论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一种思考,他们力图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放到话语语境之下,从而实现对社会的全新理解。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拉克劳和墨菲领导权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拉克劳和墨菲通过双重维度重新思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突破了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框架,提出了话语领导权,这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理论也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误读。

唐艳[4](2019)在《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国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堪称是一场无硝烟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掌握话语权就是掌握引导、控制舆论的能力,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政权稳定,需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以此才能更好的保护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社会民众的利益。一旦政党失去对话语的控制,就会丧失人心、失去对舆论的掌控。因而在新时期下加强构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核心任务。为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对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这一时代课题进行了初步摸索。本文运用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论述为依据,综合运用文化学、传播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论文首先分析文化自信的时代地位及价值内涵,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观点,阐明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其次,辩证分析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挑战、机遇。然后,梳理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实践演进与经验,以期为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提供思路。最后,在前几章研究的基础上,阐述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性、构建维度以及建构内涵,探寻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具体路径。明晰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本文分析和研究了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思考,不仅能为党在新时代的中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提供对策和建议,也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视域,为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权稳固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

易亮[5](2019)在《话语创新与两岸语境融合 ——以“两岸命运共同体”为视角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7年“命运共同体”的字眼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来,该概念就开始频繁被大陆运用至对台政策宣示当中。特别是“十八大”之后,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受重视程度有增无减,不仅屡屡被大陆用来表述两岸关系,而且逐渐拓展至其它领域,以致于延申出诸如“中巴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新论断、新主张。对于如此重要一个概念,大可从政治、社会、历史等诸多角度展开解读。但是,考虑到“命运共同体”在原初层面首先表现为一种政治话语,所以以语言作为面向进行研究自有其特殊的意义。当然,语言的面向也不少,比如词源、断句、修辞等等,本文选取的则是其中的语境。这不仅是受Wodak的话语历史观、福柯的权力谱系学以及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主义之启发,而且还考虑到两岸在语言形式上几无实质差异的事实。也就是说,尽管两岸使用的是同样的“命运共同体”,但两者之间肯定存有差异,而这些差异更可能来自于语境,而非字面。一旦选择了语境研究作为面向,那么就必须找到相应的话语分析工具予以支持,而系统功能语言学正好合适。因为,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篇分析和语境研究统合进一个系统内加以把握,这为比较研究两岸在命运共同体概念上的不同政治语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分析视角。所以,本文也以此为基础将关注点聚焦于话语创新视阈下的两岸语境融合问题。当然,这同时也表明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一是研究视角上的独特性,即以语境作为切入点;二是方法论上的独到性,即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分析工具。在此基础上经研究发现:现代汉语中的“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外延甚广,两岸在实际语用时表现出不一样的侧重,反映了截然相反的意图。大陆方面侧重于以“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系牢双方间的文化情感纽带,营造“两岸一家亲”的宏观语境;台湾方面则倾向于以“命运共同体”为幌子,试图人为割裂双方间的历史文化连接,建构有利于“台独”的宏观语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除了一些人的刻意误导外还与台湾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和政治民主化经历存在很大关系。所以说,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大陆弘扬“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次以话语创新为方式化解两岸语境冲突,推进双方语境融合的伟大实践,属于对台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这一工作既要坚持原则、站稳立场更要开拓思路、把握主流,才能更有效地讲好“大陆故事”,传播好“大陆声音”。

张璐璐[6](2019)在《文化领导权理论下《环球时报》评论研究 ——以“单仁平”专栏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现代化加速与阶层分化加剧同步呈现。互联网兴起后,传统媒体受到网络媒体的挑战,纷纷开启技术升级之路。在社交媒体的技术赋权下,民众初次享有充分的表达机会,网络抗争行为也由此进入高发期。近年伴随“后真相”时代的到来,假新闻频发出没于舆论场域,民粹话语亦有复燃之势。进入新时期,为了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官方的宣传策略由强调“新闻宣传”转为注重“舆论引导”。这一转变契合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即通过文化联合社会,整合各个群体的话语资源,让民众自发性追随主流意识形态的脚步,共同维护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本研究以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为研究视角,选择《环球时报》“单仁平”专栏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个案研究、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该报如何通过新闻评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样本选自单仁平专栏2012年7月初到2018年6月底所发表的评论,共计342篇。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研究缘起与思路;第二部分为社会情景分析,试图探寻《环球时报》所处的时代背景、技术环境及舆论状况;第三部分为内容分析,主要对“单仁平”进行描述分析;第四部分为话语分析,深度挖掘“单仁平”的话语策略;第五部分为经验启示,总结归纳“单仁平”专栏基本特征;第六部分为结语和讨论,回顾分析研究历程和不足。内容分析显示,单仁平专栏存有“中国主体”“批评视野”“煽情技巧”三个结构性特征,即评论对象以中国为主体,评论偏向以批评立场为主导,评论标题注重情感表达。话语分析显示,在文本向度上,单仁平专栏建构出“冲突社会”“进步国家”与“复杂中国”三幅镜像,表示要宽容面对中国当代社会现状;在话语实践向度中,单仁平专栏采用“历史语料”“文化隐喻”和“英雄符号”等策略,希望通过改善话语表达技巧增强主流文化吸引力;在社会实践向度里,单仁平利用“爱国语境”“抗议行为”及“未来愿景”等背景或行为,致力于维护当前话语秩序的稳定。此外,研究还发现,单仁平评论文本具有五个特点:“轻宣传,重引导”“讲亲疏,分远近”“民为本,勿扰之”“莫防民口,莫塞言路”“用语通俗,说理浅显”,基本遵循引导人民大众自发首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行为逻辑。故总体而言,在多元化的舆论洪流中,单仁平的话语逻辑符合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基本策略,在主动发挥新闻媒体在舆论场上引导功能,积极争夺社会思想领域的文化领导权,及维护当前话语秩序稳定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并积累不少成功的经验。

徐洁[7](2018)在《新时代中国女性文化价值观重塑研究 ——基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思考》文中认为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范畴,价值观在任何时候都是影响人们言行举止的深层动因,指引着个体与群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向,回应着外在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同样地,透过价值观的衍变与发展,也能管窥其所处时代的重大转型与变革,成为理解社会的一道独特视角。近年来,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封建思想文化的残留和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涌入等一系列社会现实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造成了价值观的冲突与变革,尤其对于身处传统与现代两重价值规范之下的女性来说,这一观念的冲击更为剧烈,因而新时代中国女性文化价值观的重塑势在必行。在对文化价值观的内涵及社会背景进行梳理后,本文对女性文化价值观层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把脉问诊,力图从社会角度找出其症结所在,具体表现为:传统社会中的封建思想残留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女性道德、消费、婚恋价值观的模糊与混乱,这看似并无关联的两方面问题在同一时空、同一个体身上相互勾连,使得女性群体的问题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从而为女性文化价值观的重塑开出良方,指引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代表人物葛兰西以其对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的论述着称于世,他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是贯穿其全部思想的总线索和逻辑交汇点,其他概念分别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解释和阐发文化领导权的理论内涵和逻辑进路,且都服务于文化领导权理论的逻辑架构。本文通过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进行深刻洞悉与解读,阐明阵地战、有机知识分子和市民社会的理论内涵,理清其理论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现实意义,找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与结合点,把握葛兰西的理论对中国文化价值观问题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之所在。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理论出发,结合新时代中国女性文化价值观层面的突出问题,本文概括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对我国女性文化价值观的启发,包括:依托女性文化团体,提高女性话语权;发挥女性知识分子的“代理人”作用,提升女性主体意识;构建“同意”机制,强化女性领导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时代中国女性文化价值观的重塑路径,一要优化舆论空间,开拓女性文化阵地,二要明确主体责任,促进女性意识觉醒,三要发展女性领导力,构建先进性别文化。女性文化价值观的重塑不仅是女性群体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应予以关注的方向,这关乎女性群体的精神风貌和未来走向,关乎两性的和谐相处与健康发展,更关乎每个群体社会价值的有效发挥与良好互动。基于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能为这一问题的推进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伍云亮[8](2018)在《语义澄明、实践反思与文化价值建构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人们的文化价值、思想观念多元化发展,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度和凝聚力受到挑战。因此,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生死存亡,有关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也成了学术界的热点之一。诚然,意识形态是哲学的基本范畴,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就在意识形态的包围中存在着。特拉西正式提出意识形态概念以后,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直至马克思赋予意识形态以哲学的批判性和革命精神,意识形态的重要意义才得到突显。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意识的虚假问题和人类的生存状态不断展开着反思和批判。期间,经历了从总体性的实践批判到分散性的文化反抗、从宏观的生产批判到微观的心理剖析、从同一性“建构”到差异性“解构”的逻辑演进和转换过程。由早先的阶级意识批判到后来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已全面异化,意识形态对主体的控制更加隐秘,由传统宏观的政治经济统治演变成了现今微观的日常生活领域的心理操控。正是在这样的实践性反思中,他们从一开始就把马克思关心的政治和经济问题转换到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从而违背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逻辑,因此造成其意识形态批判脱离了具体的工人阶级“主体”,也脱离了革命实际,仅仅停留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和文化的批判上,而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问题展开实质性批判。故此,深切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学说的主要观点,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学说的本质和价值,深入地了解人类历史和人类文化进程,而且有利于我们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成果来加强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马克思曾说,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直面和解决时代问题的。本论文从意识形态与主体的文化价值建构的角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力图分析出意识形态的本质,对意识形态进行实践性反思,落脚于对当代社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毕芙蓉[9](2018)在《如何理解国外后马克思思潮》文中研究说明后马克思思潮是以后现代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核心问题的一种解答。本文从后现代思潮的时代背景、后现代思潮的学科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三个方面对后马克思思潮进行了阐发。后现代思潮是二战后反思理性主义、反对权威政治的产物,其特征为反形而上学、反对绝对理性和客观性。索绪尔符号学发展基础上的结构、解构、象征等方法论为后现代思潮提供了学科基础,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提供了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另一个路向。在上述时代和学科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核心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德里达的幽灵学、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拉克劳、墨菲的话语政治等后马克思思潮。

姜建芳[10](2015)在《西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价值理性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后马克思主义试图祛除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的理解,强调上层建筑、政治维度的相对独立性,力图创造出一种与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理论。以恩斯特·拉克劳和查特尔·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民主政治学说,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批判哲学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从新的角度构造批判资本主义的主体立场与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价值本位,对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实质及现实性问题进行了分析,这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在全球化条件下,探索后马克思主义的学理价值,辨析和再批判这一"话语"体系,对中国理论界避免造成输入性的"话语膨胀"具有现实意义。

二、领导权理论与后现代思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领导权理论与后现代思潮(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题导向法
        1.3.3 理论联系实际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内涵及作用
    2.1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内涵
        2.1.1 安全
        2.1.2 意识形态
        2.1.3 意识形态安全
        2.1.4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2.2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作用
        2.2.1 有利于维护国家总体安全
        2.2.2 有利于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
        2.2.3 有利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2.4 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3章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
    3.1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
        3.1.1 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1.2 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识的体现
        3.1.3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
    3.2 列宁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3.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理论
        3.2.2 工人阶级领导权思想
        3.2.3 意识形态党性原则
    3.3 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3.3.1 毛泽东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3.3.2 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3.3.3 江泽民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3.3.4 胡锦涛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3.4 借鉴西方意识形态安全思想
        3.4.1 卢卡奇“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自觉”思想
        3.4.2 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
        3.4.3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思想
        3.4.4 拉克劳、墨菲“话语领导权”理论
第4章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问题成因
    4.1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整体安全
        4.1.1 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总体坚定
        4.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培育和践行
        4.1.4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较强
        4.1.5 具有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意识
    4.2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4.2.1 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认知仍需提高
        4.2.2 对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尚有认识偏差
        4.2.3 多元价值取向在高校中仍然存在
        4.2.4 民族担当的责任意识还不够强
        4.2.5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知行合一尚存差距
    4.3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成因
        4.3.1 复杂多样社会现实状况的反映
        4.3.2 国内外错误思想舆论的冲击
        4.3.3 高校意识形态责任制压的不实
        4.3.4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不到位
第5章 新时代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思考
    5.1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重要论述为指导
        5.1.1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5.1.2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5.1.3 坚持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
        5.1.4 “以立为本、立破并举”的工作方法
    5.2 加强制度建设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
        5.2.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5.2.2 完善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相关制度
        5.2.3 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制度
    5.3 强化课程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5.3.1 加强课堂教学中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5.3.2 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5.3.3 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重要职能
    5.4 坚持正确网络舆论导向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5.4.1 强化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5.4.2 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管
        5.4.3 做强校园网络正面舆论宣传
    5.5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氛围
        5.5.1 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校园文化活动
        5.5.2 利用仪式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5.5.3 强化活动管理防范宗教势力渗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拉克劳和墨菲的领导权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拉克劳和墨菲领导权理论的形成背景与理论渊源
    第一节 拉克劳和墨菲领导权理论的形成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引起的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
        三、新社会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拉克劳和墨菲领导权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对列宁领导权理论的发挥
        二、对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超越
        三、对阿尔都塞“多元决定论”的借鉴
        四、对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延伸
第二章 拉克劳和墨菲领导权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话语——拉克劳和墨菲领导权理论的立论基础
        一、差异性的认同
        二、话语理论
    第二节 链接——拉克劳和墨菲领导权理论的运作机制
        一、链接的主体身份
        二、链接的话语语境
        三、链接实践与话语
    第三节 激进、多元、民主——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
        一、激进、多元、民主与社会主义
        二、领导权与多元民主理论
第三章 拉克劳和墨菲领导权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第一节 拉克劳和墨菲的理论贡献
        一、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
        二、提出“话语领导权”理论
    第二节 拉克劳和墨菲的理论局限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点的误读
        二、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误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理论依据
    1.1 文化自信的历史地位与时代内涵
        1.1.1 文化自信的历史地位
        1.1.2 文化自信的时代内涵
    1.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相关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
        1.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想
    1.3 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在联系
        1.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展对文化自信具有引导作用
        1.3.2 文化自信能拓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思想内涵
        1.3.3 文化自信能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
第二章 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1 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面临的挑战
        2.1.1 中外文化冲突威胁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2.1.2 苏东剧变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2.1.3 文化多元化冲击我国主流文化认同
    2.2 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机遇
        2.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有力支撑
        2.2.2 革命文化为破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阻力提供不竭动力
        2.2.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实践演进及经验
    3.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实践演进
        3.1.1 正本清源,重塑意识形态话语权
        3.1.2 继往开来,扎实推进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3.1.3 深化发展,不断丰富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3.1.4 战略强化,全面深化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3.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经验
        3.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辩证看待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与“多”
        3.2.2 坚持意识形态话语权阵地意识,切实发挥意识形态主渠道作用
        3.2.3 坚持意识形态服务大局,实现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第四章 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维度和路径
    4.1 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4.1.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保持国家政权稳定性的助推器
        4.1.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社会稳步向前发展的引导
        4.1.4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粘合剂
    4.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维度及内涵
        4.2.1 政治与文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双重维度
        4.2.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多重内涵
    4.3 文化自信视阈下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路径
        4.3.1 坚定文化自信,守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至高地位
        4.3.2 加强文化引领,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力、解释力和供给力
        4.3.3 发挥文化凝聚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舆论同向同行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话语创新与两岸语境融合 ——以“两岸命运共同体”为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案
第一章 两类“命运共同体”:文本背后的话语分歧
    第一节 共同体: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
    第二节 命运共同体:一个意涵丰富的概念
    第三节 话语分析:两岸不同语境下的“命运共同体”
第二章 “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规则
    第一节 团结互助的民族观
    第二节 实事求是的历史观
    第三节 求同存异的矛盾观
第三章 三重维度下的“台湾命运共同体
    第一节 想象的共同体:历史夹缝中的“民族主义”
    第二节 镜像的共同体:外群体偏见的自证预言效应
    第三节 现实的共同体:政治民主化与共同体意识的嬗变
第四章 话语创新:实现两岸语境融合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中外政治传播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在两岸关系中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景下大陆对台工作中的话语创新实践
    第三节 高风险社会背景下的两岸关系走向
    第四节 新形势下以话语创新推动两岸语境融合的实践逻辑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文化领导权理论下《环球时报》评论研究 ——以“单仁平”专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四)研究创新及重难点
二、新时期舆论场的现状与问题
    (一)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
    (二)技术迭代的传播渠道
    (三)纷纭复杂的舆论场域
三、单仁平专栏评论内容分析
    (一)研究主旨
    (二)研究设计
    (三)样本分析
    (四)单仁平专栏结构性特征
四、单仁平专栏评论话语分析
    (一)研究回顾
    (二)文本分析:冲突社会、进步国家与复杂中国
    (三)话语实践:历史语料、文化隐喻与英雄符号
    (四)社会实践:爱国语境、抗议行为与未来愿景
    (五)单仁平专栏的话语特征
五、“单仁平”对其他新闻评论栏目的启示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二)务实的表达态度
    (三)坚实的民众关怀
    (四)提升情感表达技巧
    (五)塑造品牌专栏评论
六、结语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时代中国女性文化价值观重塑研究 ——基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化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及产生背景
    第一节 基本理论探讨
        一、文化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二、文化价值观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冲击
        二、消费主义与泛娱乐主义的侵袭
第二章 中国女性文化价值观的现实问题和应然意蕴
    第一节 中国女性文化价值观的现实问题
        一、中国传统社会女性文化价值观的封建残留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文化价值观的突出问题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女性文化价值观的应然意蕴
        一、道德价值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二、消费价值观:理性适度绿色平衡
        三、婚恋价值观:人格独立男女平等
第三章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内涵分析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内涵分析
        一、实施策略——阵地战理论
        二、参与主体——有机知识分子理论
        三、践行空间——上层建筑理论
    第二节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一、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二、掌握文化的话语权与领导权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女性文化价值观的重塑路径
    第一节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中国女性文化价值观的启示
        一、依托女性文化团体,提高女性话语权
        二、发挥女性知识分子的“代理人”作用,提升女性主体意识
        三、构建“同意”机制,强化女性领导力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女性文化价值观重塑的路径选择
        一、优化舆论空间,开拓女性文化阵地
        二、明确主体责任,促进女性意识觉醒
        三、发展女性领导力,构建先进性别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语义澄明、实践反思与文化价值建构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述评
        二、国内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内容、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内容
        二、重点难点
        三、基本观点
        四、可能创新之处
        五、主要不足
第一章 “意识形态”起源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起源
        一、意识形态是哲学的基本范畴
        二、特拉西在启蒙主义语境中正式提出“意识形态”概念
        三、黑格尔、费尔巴哈揭示意识形态和异化的内在关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二、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第二章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第一节 卢卡奇物化意识形态批判
        一、物化及物化意识:无产阶级主体性的丧失
        二、辩证的总体观:主体性的“重建”
        三、理论评析: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分析
    第二节 科尔施关于意识形态现实性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与“哲学”维度的恢复
        二、总体性原则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与现实
        三、主体性的凸显与客体向度的迷失
    第三节 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
        一、市民社会成为上层建筑
        二、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
        三、意识形态领导权
第三章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第一节 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批判
        一、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与社会“同一性思考”机制
        二、操纵、欺骗、辩护:大众文化的消极功能
        三、异化的消费及其批判
    第二节 科技意识形态批判
        一、霍克海默:工具理性批判
        二、马尔库塞:“新感性”对“单向度”思维的超越
        三、哈贝马斯:在交往中重建理性
    第三节 弗洛姆:意识形态的社会心理学批判
        一、社会性格学说
        二、社会无意识理论
        三、“逃避自由”与人道主义“构想”
第四章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异化批判
        一、日常生活批判:20世纪哲学的主题
        二、日常生活的全面异化
        三、“个人的”意识形态批判
    第二节 消费被组织化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
        一、现代社会成了消费异化的社会
        二、现代社会的主要现象特征
        三、符号学视域下的消费异化批判
    第三节 意识形态批判逻辑的微观化转向
        一、微观的主体向度的逻辑转换
        二、消费及其异化批判的逻辑转换
        三、日常生活批判的“空间化”转向
第五章 阿尔都塞:结构主义范式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方法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重大危机
        二、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
        三、结构主义范式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意识形态与科学
        一、理论“总问题”(或“问题总框架”)
        二、“认识论断裂”
        三、人道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第三节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一、国家理论与意识形态理论的结合
        二、意识形态的多重存在方式
        三、意识形态将个人“质询”为主体
第六章 “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第一节 鲍德里亚:符号意识形态批判
        一、消费社会的符号意识形态操控
        二、符号拜物教批判
        三、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象征交换”
    第二节 拉克劳、墨菲:话语政治的意识形态批判
        一、话语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凸显
        二、非阶级的意识形态
        三、话语领导权理论
    第三节 齐泽克:精神分析的意识形态批判
        一、意识形态的三种类型
        二、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本身
        三、意识形态与主体的建构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背景、路向及缺陷
        一、缘何钟情于意识形态批判
        二、意识形态批判的展开路向
        三、存在的主要缺陷
    第二节 逻辑主线及其历史分析
        一、从总体性的实践批判到分散性的文化反抗
        二、从宏观的生产批判到微观的心理剖析
        三、从同一性“建构”到差异性“解构”
    第三节 意识形态批判与人的发展
        一、意识形态批判目的在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二、实践启示意义
        三、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科学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如何理解国外后马克思思潮(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现代思潮的时代背景
    首先, 后现代思潮是对现代理性主义的反思。
    其次, 后现代思潮的思想特征就是反对形而上学, 反对绝对客观性, 反对独立主体。
二、后现代思潮的学科基础
    (一) 结构与解构
    (二) 符号与象征
    (三) 精神分析
三、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
    (一) 马克思的幽灵
    (二) 从政治经济学到符号政治经济学
    (三) 从阶级斗争到话语政治

四、领导权理论与后现代思潮(论文参考文献)

  • [1]厄尼斯特·拉克劳解放思想研究[D]. 赵明娇. 西南大学, 2021
  • [2]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庄蕾. 辽宁大学, 2020(01)
  • [3]拉克劳和墨菲的领导权理论研究[D]. 孙佳璇.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4]文化自信视阈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D]. 唐艳.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话语创新与两岸语境融合 ——以“两岸命运共同体”为视角的分析[D]. 易亮. 厦门大学, 2019(08)
  • [6]文化领导权理论下《环球时报》评论研究 ——以“单仁平”专栏为例[D]. 张璐璐.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7]新时代中国女性文化价值观重塑研究 ——基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思考[D]. 徐洁. 南京大学, 2018(09)
  • [8]语义澄明、实践反思与文化价值建构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D]. 伍云亮.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如何理解国外后马克思思潮[J]. 毕芙蓉. 枣庄学院学报, 2018(01)
  • [10]西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价值理性建构[J]. 姜建芳. 求索, 2015(07)

标签:;  ;  ;  ;  ;  

领导理论与后现代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