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建设工程中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单翔翔[1](2021)在《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应用卫生策略研究方法,比较分析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为促进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控合作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①文献研究。查询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和老挝两国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防治措施、资金投入、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社会人口、自然环境等现状。②系统分析法。将中国和老挝的血吸虫病消除策略都看作是一个系统,对涉及到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发现中国和老挝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③比较研究法。比较中老两国消除血吸虫策略、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宏观环境等,明确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的异同。④STEEPLE分析法。分析中老两国社会/人口、技术、经济、环境/自然、政治、法律、道德等宏观环境对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有效实施的影响。⑤关键人物访谈法。通过访谈官员和专家,了解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相关政策、措施及实施效果等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结果:中老两国宏观环境的差异。在与血吸虫病传播相关的生活行为上,中国和老挝有不同的地方,中国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居民在水田劳作也是感染血吸虫的主要途径之一,而老挝不存在这种现象,这是由于湄公血吸虫中间螺宿主的分布特点所决定;中国卫生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已成为支撑医疗卫生业务的不可或缺的工具,是深化医改的新引擎;老挝经济总量远低于中国,产业结构也不如中国完善,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支出的比例也低于中国。中国建立了近乎全人群覆盖的庞大医疗保障体系,老挝医疗保险覆盖率相对较低;老挝血吸虫病流行于湄公河流域的局部地区,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相对单一,消除策略上具有统一性。中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地理生态环境差异较大,消除策略上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中老两国在卫生立法方面都作出了努力,中国在有关血吸虫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相对更加完善,法律环境为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宗教信仰对于老挝人民的精神、思想和道德观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湄公血吸虫病的传播是季节性的,流行时间为3-5月,我国湖区血吸虫感染在4-6月和10-11月出现两个高峰;湄公血吸虫中间宿主开放拟钉螺只有在湄公河及其部分支流的浅水地区才有发现,在湖泊、水库、沟渠、灌溉渠、鱼塘和稻田中都没有发现过。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是两栖动物,与开放拟钉螺有着不同的栖息地,如沟渠、排水沟、稻田、湿地、湖岸和人工池塘的边缘;在老挝,儿童青少年有更大的暴露和感染风险。在典型的中国湖区,大多数感染发生在18至49岁的男性中,大多数人感染血吸虫是由职业驱动的。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老挝的消除策略中没有提到针对螺的控制,我国实施的农业、林业和环境改造工程等尚不适用于老挝。湄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目前确认的仅有犬和猪,而猪因进入湄公河水域可能性低,感染并不常见。鉴于中老两国血吸虫动物宿主的差异,我国实施的人畜化疗、封洲禁牧、家畜圈养、以机代牛等措施不适用于老挝的实际情况。因此,在针对动物宿主的控制策略上,中老两国有很大差异。老挝血吸虫病防治措施主要是群体化疗(mass drug administration,MDA)、水-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干预(Community-Led water,sanitation and hygiene interventions,CL-SWASH)、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在这些领域,中老两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老挝经过多轮MDA的实施,血吸虫病患病率迅速降低,单独应用Kato-Katz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老挝血吸虫病防治经费主要来源于WHO及其他国际组织和机构,本国政府财政投入非常有限。整体上,经费来源结构相对固定和单一。我国经费来源结构上相对多样化。结论: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社区防病意识薄弱和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影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实用型新技术的研发及现场应用有待推广;政府资金投入有限;水利工程和气候变暖的影响;病媒控制困难等。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包括:钉螺控制困难;动物传染源控制困难;生产和生活行为难以控制等。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包括: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一是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二是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基于两国的实际情况,中老两国在血吸虫病防治领域的深入合作和交流主要应着眼于MDA、健康教育和CL-SWASH等,具体包括绘制风险地图、提高化疗覆盖率、优化诊断工具、强化监测和应对等。同时实用型新技术(包括检测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的现场应用与推广也将是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
祁超,卢辉,王红卫,丁烈云[2](2021)在《应急医院工程快速建造及其对疫情防控的作用——以武汉市抗击新冠疫情为例》文中认为在武汉市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我国政府采取科学的态度,对确诊和疑似病例果断采取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措施,从根本上控制了传染源,对有效遏制疫情爆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大规模传染病爆发的时候,现有医院的传染病床位数量必然无法满足激增的床位需求,必须通过应急医院快速建造实现床位扩容,为有效控制传染源提供根本保障。本文基于扩展的SEIR传染病模型,定量分析了医院床位扩容对疫情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医院扩容床位数量及其时间节点对收治率、发病人数、疫情持续时间等具有重要影响,证明快速增加床位数量是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根本。进而,本文剖析了武汉市新建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改造定点医院和修建方舱医院的工程创新实践和经验。应急医院工程采用"边设计、边采购、边施工"的多边并行实施原则,形成了相应的应急医院快速建造方式。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给出了启示,可以为处于疫情爆发期的国家遏制疫情蔓延提供借鉴。
滕伟[3](2021)在《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类是自然界一部分的属性决定了人类与传染病长期斗争共存的命运。21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多次大考,尤其是2003年SARS疫情以及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与流行,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各地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主要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由于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短时间内烈性传染病患者激增,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传染病患者的主要收治场所,数量及规模有限,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收治激增的烈性传染病患者,而综合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提供的主体,其发热门诊在疫情期间承担发热患者的筛查和留观的工作,却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功能流线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烈性传染病患者的诊疗空间需求,极易损失疫情防控初期的最佳黄金阻断和诊疗时间。为充分发挥综合医院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提高综合医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基于平疫功能转换的原则对承担疫情救治的定点综合医院进行改造设计是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以平疫结合的需求为背景,对综合医院传染病诊疗空间的平疫功能转换进行改造设计研究。首先介绍了平疫结合的产生背景、平疫结合在医疗建筑中的实践应用和平疫结合的适用范围,探讨将平疫结合应用于综合医院改造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以北京地区部分综合医院为调研对象,从医院的总体布局、建筑空间、配套系统和运维管理四个方面总结分析综合医院传染病诊疗空间在疫情期间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平时与疫时的功能转换改造设计要点,最后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疫情下传染病诊疗空间存在的问题,并依据上章节提出的功能转换的改造方法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改造措施。通过调研疫情下北京地区部分综合医院的使用现状,尤其是作为传染病筛查和留观的感染科,总结得出现有综合医院的感染科普遍存在规模小配置低,功能分区流线组织不合理、未预留弹性空间等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得出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改造设计要点,主要分为院中院的总体布局,功能易转换的建筑空间、分区转换的配套系统以及智慧化医院应用。最后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感染科作为改造实践案例,具体改造内容为将感染科严格按照收治烈性传染病“三区两通道”的标准设计,平时降格运行,收治常规传染病患者,疫情来临时,经过简单的流程调整便可满足烈性传染病的收治标准,发挥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总之,本文将立足综合医院功能转换的实际需求,从功能分区以及流线组织两个角度进行现有综合医院的改造设计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力求使本文的研究过程及结果对后续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许骏[4](2021)在《基于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的洞庭湖地区水利血防工程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利血防工程是血防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疫情防控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提升血防工作持续性动力,实现精准防控的综合治理方式。为进一步优化水利血防工程空间结构、调控疫情风险演变态势、缓解低水平流行疫区的典型“人-地”矛盾。本文立足疾病地理学和理论流行病学视角,按照“明确警意→识别警源→监测警势→模拟预警→优化防控”的基本思路,围绕综合风险定义和识别、工程建设适宜性、工程的风险抑制机制及工程优化布局等方面。运用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流行病学数据综合分析洞庭湖血吸虫疫情流行的源头、载体和动力,并对风险要素结构和风险演变特征开展监测分析。运用K-means聚类、GAM广义可加模型、VAR向量自回归、KDE核密度估计、BP神经网络及克里金差值等方法,对水利血防工程布局和建设效果、工程建设与血吸虫疫情风险相互作用机制及水利血防工程的优化调控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BI、GVI和NDVI等光谱特征指数与土地利用数据、钉螺勘察数据的协同分析,能进一步提升潜在钉螺孳生环境和孳生风险的识别能力。2006-2016年间,洞庭湖地区潜在疫源区和可疑孳生区的主要环境组成为农田、沼泽湿地、冬陆夏水区和其他林地。且各自环境类型的细分组成也有较高的相似度。洞庭湖流行区的潜在孳生风呈现出由东、北部地区向西南部地区减弱的变化趋势。钉螺种群流动性减弱、环境依赖性增强,临湖、临水地区某些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将在未来改变钉螺密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2)2006-2016年洞庭湖地区的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的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核心区域高、外围区域低,大型湖泊水域周边高、其他地区低,中部偏西北的西洞庭地区高、中部偏东北的东洞庭地区低的总体格局特征。其中,Ⅰ、Ⅱ级风险区稳定分布于西洞庭湖地区、柳叶湖以北区域、洞庭湖腹地的南县境内以及上述区域与澧水流域之间的低洼垸落。Ⅲ、Ⅳ级风险区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南部和东北部地区,包括岳阳市辖区、益阳市辖区、华容县、湘阴县、岳阳县等地。对疫情风险驱动能力较强的流行病学指标为区域螺情、家畜感染和危险环境,对疫情发展和控制起主导作用的地类包括高覆盖度草地、其他建设用地、水库坑塘、疏林地和沼泽湿。“四水”流域的疫情综合风险由高到低分别为澧水、沅水、资水和湘江。(3)基于F.R.E.A多维度聚类和变异系数法对7类水利血防进行适宜性分析,其中建设条件适应能力由高到低的工程分别为开沟沥水、涵闸改造、堤岸硬化、沉螺池、塘堰整治、抬洲降滩和沟渠硬化。七类工程对区域人水-疫水相互作用强度及综合风险等级的普适性较好,对社会经济功能和区域环境特征的适宜性差异较大。受到居民收入水平、患者治疗力度、血防经费投入、冬陆夏水环境、地区开发强度等8个主导因素影响,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综合风险基本形成了主体行为约束、血防措施联动、复合功能互动、社会经济驱动、生态防疫强化等作用机制,驱动各类水利血防工程防控效果的时空差异。(4)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对洞庭湖地区2020-2030年综合风险演变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全域综合风险的均值呈现先下降后反弹的状态,延续了2006-2016年的总体格局。而综合风险提升的热点区域将由全局零散、局部集中转变为北向移动的集聚分布态势,洞庭湖以北的地区或将成为综合风险集中连片提升的主要区域。从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工程的风险抑制能力三个方面将工程建设区划分为四类区域。其中,重点建设区主要呈现“三区多点”的空间格局,典型区域包括常德市鼎城区、津市市、澧县等。建设策略为加大投入、重点配建、因地制宜、强化考核。优化提升区主要呈现沿大江大湖的空间格局,分布地区包括岳阳市、岳阳县、益阳市等洞庭湖沿岸及洞庭湖地区中部的澧水、沱江、松虎洪道等流域腹地。建设策略为强化勘察和评估、促进工程升级和替代、推动防控体系建设等。同时,合理管控区和禁止建设区也有各自空间分布特征和建设策略。
刘轶宁[5](2021)在《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二级综合医院包括县、区、市级医院,承担着重要的基础医疗服务任务,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2020年1月爆发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引发了各所综合医院在疫情防控措施方面的缺失,使国家在短时间内发布了《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发改社会【2020】735号),其中明确了县级医院的重要性,强调应适度超前规划布局,做到平战结合,充分发挥县级医院龙头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医院的建设方面,尤其是门诊部的建筑设计产生极大的影响,致使二级综合医院发热门诊、新冠肺炎康复门诊的重要性提升。本文以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在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优化设计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从国家医改政策和新冠肺炎疫情这两个方面探讨了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确定了现有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的设计在快速变革的时代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有一定的滞后性并有研究的价值。其次,探讨了影响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的相关因素,包括宏观医疗政策、医院组织结构、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行为模式及需求的差异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对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的影响。接着,对西安多所二级综合医院进行调研走访,总结出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的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医院院前广场缺少统一规划;门诊部的空间组织模式设计不合理;自助机器位置摆放影响患者就医路线;简易的预检分诊处设计难以严格控制疫情期间的人流出入;门诊部一次候诊的模式不利于疫情防控等。然后选取了西安凤城医院、阎良区人民医院和陕西省森工医院这三所现状问题较为典型且门诊部空间类型相对不同的医院作为重点调研分析的对象,从交通组织、功能设施和疫情防控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门诊部的使用现状。之后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的建设实例,从院前区交通流线、预检分诊处、功能设施、发热门诊部这四个方面对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进行优化设计的研究,明确了医院的院前区交通流线应呼应城市的空间形态,院区应弹性化设计,利用平疫结合的组织方式,并制定疫情期间的应急预案,合理规划预检分诊处的布局和人流引导,完善门诊部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利用二次候诊的模式加强门诊部中的感染控制,合理规划发热门诊部的位置及内部流线组织。本文采用各类图示语言详细地总结提炼了新冠疫情下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的优化建议,研究结果为适应疫情防控的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以解决门诊部空间设计中所忽略的医患实用需求,希望对医院建筑的设计者以及使用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李江宁[6](2021)在《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储备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超大型城市作为现代化生活的核心区域之一,人口密度更大、流动性更强,国际影响和示范效应也更加显着,一旦针对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不当,则会在社会、经济、民生等诸多方面导致严重后果。应急药品储备是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必要物质基础,因此需要对应急药品储备实施科学规划和管理。一是要对应急药品的储备品种和储备数量进行科学预测,二是要对应急药品的储备设施布局进行优化,提高应急药品投放效率,以科学构建实施紧急救助、挽救生命的基础和保障,以提升重大疫情反应速度和救助效率。本文针对超大型城市特点,对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的储备管理开展系统性深入研究,从公共卫生事件爆发风险评估、应急药品储备需求预测、应急药品储备方式优化、应急药品储备设施选址四个方面进行方法创新,形成覆盖该领域主要环节的体系化创新成果。具体包括:(1)针对超大型城市特点,以感染性疾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样本,以该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视角构建了公共卫生事件爆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在传统使用专家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引入模糊证据推理技术,以弥补专家评价法在客观性和精确性方面的不足,形成了公共卫生事件爆发风险的定量化评估方法。拓展了证据推理技术的应用边界,为今后感染性疾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2)为对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储备需求预测提供工具,综合分析了实践中应急药品需求特点,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技术,构建了EMD-ELMAN-ARIMA(ELA)组合预测模型,是“分解-集成”系统科学思想在应急药品预测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基于复杂成分数据进行应急药品储备需求预测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路径。(3)针对应急药品实物储备方式和资金储备方式具有的不同特点,以政府长期平均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构建应急药品储备方式优化模型,并得到应急药品实物储备和资金储备最优分配策略的解析解。首次采用定量化方法研究了应急药品储备策略选择问题,突破了当前该领域研究主要关注系统构成、理念设计等定性研究的范畴,为该领域的研究注入了精确化、定量化的新色调。(4)建立针对超大城市特点的应急药品储备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定性、定量因素以及因素间的关联关系,提出了基于网络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ess ANP)的选址模型,在考虑定性、定量和指标关联性的复杂场景下进行储备设施选址的创新尝试,进一步丰富了选址理论的方法体系。值得指出的是,本文的选题具有较高的前瞻性。虽然确定选题时,新冠疫情并未出现,但是本研究进行过程中恰遇新冠疫情,研究过程中也结合新冠疫情应对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充实完善。因此,本研究对高效应对类似新冠疫情的大型传播性疾病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庆武[7](2020)在《云南省县级医院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可改造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迅速,医疗建筑需求急剧增长,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医院建筑应对传染性疾病的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综合医院既有传染病综合楼建筑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齐全、隔离效果差等缺陷,因此,如何按照新要求新标准新建或改造既有医院传染病综合楼建筑,提升传染性疾病疫情防控和救治能力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论文基于云南省县级医院既有传染病综合楼建筑,以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可改造性为研究对象,开展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可改造性评价研究。首先分析了目前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造的内容及原因、改造的标准及要求,并采用德尔菲法从政策、建筑位置、安全、建筑内部、配套设施、经济和技术方面分析了传染病综合楼建筑改造影响因素。然后根据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筑性能评价理论等相关理论,构建了以县级财政政策、改造审批政策、建筑位置、建筑内部布局、建筑功能、设计方案、改造成本等17个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线性加权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型。最后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县级医院传染病综合楼建筑改造为例,评价了州内各县医院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可改造性,确定其可改造性等级,从而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同时提出迪庆藏族自治州在兼顾经济技术可行性和能够及时应对传染病的情况下,按照建筑可改造性等级优先改造德钦县人民医院传染病综合楼建筑,然后改造维西县人民医院传染病综合楼建筑,从而逐渐提高传染性疾病防控和救治能力的建议。论文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时期开展县级医院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可改造性评价研究,不仅在今后医院传染病综合楼建筑改造评价中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为云南省在建筑层面提高传染病疫情防控和救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陈永建[8](2020)在《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自古至今,传染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2003年SARS烈性传染病的爆发及传播,其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也给我国传染病控制及预防体系以及社会稳定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之后国内又爆发如禽流感、新型甲型H1N1流感、黄热病等新型传染病,其中有些传染病还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肺炎开始在全国蔓延,感染人数已高达8万余人,给全国人民带来极大的恐慌;疫情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再次印证了我国现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存在不足;而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军,责任重大,但其自身面临着无法应对大规模疫情、经营困难、医疗学科不均衡、患者流失严重等种种问题;经过疫情大考,也反映出了我国现行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缺失部分内容,对医院建设指导不力。因此,当前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提高传染病专科医院疫情应对能力成为当下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选取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调研评估,从医护人员和患者使用角度发现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在前期策划、总体规划、门诊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层面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指导,为未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的完善进行基础性研究。文章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分别对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然后对研究的范畴、目的、意义、创新点、局限性进行阐释;第二章首先对传染病进行概述,然后对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进行介绍,再然后对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进行阐述,最后通过对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分级系统;第三章是对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实地调研,内容涵盖前期策划层面、总体规划层面、门诊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等层面,并对其问题进行系统化分析总结;第四章,在第三章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问题总结的基础之上,对传染病专科医院提出针对性的设计指导,为未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的完善进行基础性研究,内容包括前期策划、总体规划、门诊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等方面。
谢飞[9](2020)在《基于IFD理论的综合医院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医院是通过应用前沿科技造福人类的地方。在这里,每一位患者与具备医疗知识的医护人员并肩协力。把握未来综合医院发展趋势的脉搏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如何应对基于人、信息和技术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复杂语境。与此同时,环境危机、人力资源短缺以及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也为综合医院新时期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也对综合医院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目前阶段的综合医院建设中出存在诸如床均面积紧张、缺乏系统性设计思维、频繁改扩建带来的局限性以及应急能力偏低等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IFD理论,从I(工业化)、F(弹性)、D(可拆卸设计)三个角度研究综合医院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以促进综合医院未来的体系化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按照研究缘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全文共由五个章节组成:其中第一章为研究缘起部分,绪论章节,包括了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并按照时间线分别梳理了国内外对于IFD理论及综合医院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同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进行了必要的说明。第二章为分析问题部分,本章通过结合调研内容及相关案例分析,对国内外综合医院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梳理,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目前综合医院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并行的是对IFD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IFD理论的技术特点及实际应用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同时,根据IFD理论的特点从I(工业化设计)、F(弹性设计)、D(可拆卸设计)三个角度探讨了IFD理论与综合医院设计的契合性,进而提出了基于IFD理论的综合医院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本文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为解决问题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紧密围绕第二章所归纳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分别针对I(工业化设计)、F(弹性设计)、D(可拆卸设计)三个层面提出了综合医院模块标准化设计、综合医院弹性设计及综合医院集成化设计的具体策略。其中第三章选取诊室、手术室、病房为典型空间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了诊室模块、手术室模块、病房模块的标准化设计策略;第四章则从规划布局与功能模块两个角度对综合医院的弹性设计进行了阐述;第五章通过总结IFD理论中的建造技术特点从建造系统、支撑体结构选型、可拆体建筑构件与集成化设备空腔四个方面提出了综合医院集成化设计策略。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本文期望为我国综合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为IFD理论结合综合医院设计提供一些新的观点,以期对我国综合医院的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大型建设工程中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建设工程中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血吸虫病是全球范围亟待控制和消除的重要疾病 |
1.1 血吸虫病概述 |
1.2 血吸虫病在全球的流行现状 |
1.3 WHO《血吸虫病2012—2020行动计划》为全球提出血吸虫病防治目标 |
2 进一步优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是当前我国与老挝同样面临的关键性技术问题 |
2.1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治策略 |
2.2 老挝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防治策略 |
2.3 中国与老挝卫生合作现状与展望 |
3 国内外消除血吸虫病策略研究现状与展望 |
4 研究目标与意义 |
5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研究法 |
3.2 系统分析法 |
3.3 比较研究法 |
3.4 STEEPLE分析法 |
3.5 关键人物访谈法 |
4 指导思路 |
4.1 卫生政策与体系 |
4.2 全球卫生 |
5 技术路线 |
6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中国与老挝STEEPLE比较分析 |
1.1 社会人口环境 |
1.2 技术环境 |
1.3 经济环境 |
1.4 环境和自然 |
1.5 政治环境 |
1.6 法律环境 |
1.7 道德环境 |
1.8 宏观环境对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影响总结 |
2 中国、老挝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差异分析 |
2.1 时间分布差异 |
2.2 地区分布差异 |
2.3 人群分布差异 |
3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比较分析 |
3.1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战略规划 |
3.2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
3.3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监测体系 |
3.4 中老两国血吸虫病防治经费投入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1 中国、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
1.1 老挝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
1.2 中国消除血吸虫病面临的挑战 |
2 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的建议 |
2.1 优化政府战略和政策的执行环境 |
2.2 完善卫生筹资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
2.3 保障相应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投入 |
2.4 应用实用型新技术提升疾病防治水平和监测能力 |
2.5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社区人群防病意识 |
3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老挝消除血吸虫病进程 |
3.1 深化与WHO等机构及其他国家的合作 |
3.2 加强中老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机构间合作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附件 |
(2)应急医院工程快速建造及其对疫情防控的作用——以武汉市抗击新冠疫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新冠疫情中医院床位的相关研究 |
(二)应急医院工程 |
三、研究方法 |
(一)武汉市应急医院快速建造对疫情影响的研究方法 |
1. 数据来源 |
2. SEIR扩展模型 |
3. 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医院床位扩容方案评估 |
(二)武汉市应急医院工程的创新实践的研究方法 |
四、武汉市应急医院快速建造对疫情的影响 |
(一)武汉市应急医院快速建造成效 |
(二)医院床位扩容对疫情演化的影响 |
五、武汉市应急医院工程的创新实践及启示 |
(一)武汉市应急医院工程 |
(二)武汉市应急医院工程的创新实践 |
1.“两山”医院新建工程 |
2. 定点医院改造工程 |
3. 方舱医院改造工程 |
(三)武汉市应急医院快速建造的经验总结 |
(四)启示 |
1. 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提升应急医院快速建造能力 |
2. 完善现有基础条件,为应急医院的快速建造未雨绸缪 |
六、结论 |
(一)理论贡献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3)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1.3 理论背景 |
1.1.4 题目来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界定 |
1.3.1 主要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公共卫生体系研究 |
1.4.2 国内外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研究 |
1.4.3 国内外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相关研究 |
1.5 研究难点及研究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平疫结合概念解析 |
2.1 平疫结合的产生背景 |
2.1.1 临时应急医院疫后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
2.1.2 传染病医院无法满足应对疫情的需要 |
2.1.3 综合医院不具备应对疫情的条件 |
2.2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转换形式 |
2.2.1 医院整体性改造为传染病专科医院 |
2.2.2 医院局部改造成传染病区 |
2.2.3 医院新建应急传染病区 |
2.3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实践应用 |
2.3.1 新建综合医院考虑可转换病区建设 |
2.3.2 既有综合医院考虑功能空间转换设计 |
2.4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适用范围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疫情下综合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综合医院的总体布局现状 |
3.1.1 隔离区不易限制 |
3.1.2 交通流线混合交叉 |
3.2 综合医院的建筑空间现状 |
3.2.1 发热门诊 |
3.2.2 急诊 |
3.2.3 隔离病区 |
3.3 综合医院的配套系统现状 |
3.3.1 空调通风系统 |
3.3.2 污水处理系统 |
3.3.3 供氧系统 |
3.4 综合医院的运维管理现状 |
3.4.1 互联网诊疗 |
3.4.2 智能集成平台 |
3.4.3 智能物流传输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医院改造设计要点 |
4.1 院中院的总体布局 |
4.1.1 预留防疫场地 |
4.1.2 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
4.1.3 合理规划交通流线 |
4.2 功能易转换的建筑空间 |
4.2.1 预留预检分诊空间 |
4.2.2 备用诊区预留改造条件 |
4.2.3 急诊划分传染病隔离区 |
4.2.4 备用病区预留改造条件 |
4.3 分区转换的配套系统 |
4.3.1 统筹设计气流组织 |
4.3.2 预留污水处理专用池 |
4.3.3 储备多种供氧设备 |
4.4 智慧化管理的医疗体系 |
4.4.1 医疗平台应用 |
4.4.2 智能物流传输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平疫结合改造实践 |
5.1 总体布局 |
5.2 建筑空间 |
5.2.1 完善功能用房 |
5.2.2 重新划分功能分区 |
5.2.3 调整医患流线 |
5.3 配套系统 |
5.4 智慧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的洞庭湖地区水利血防工程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环境特征对钉螺及血吸虫病的影响研究 |
1.2.2 遥感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在血吸虫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
1.2.3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和防控效果的研究 |
1.2.4 疫情监测和动态模拟方法研究及应用进展 |
1.2.5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对象和研究要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技术思路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研究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
2.1 理论基础 |
2.2 相关概念 |
2.2.1 疫水-人水相互作用 |
2.2.2 易感等级、流行风险和潜在流行风险 |
2.2.3 疫情监测和预警 |
2.3 水利血防措施简介 |
2.4 研究区概况 |
2.4.1 洞庭湖地区自然资源概况 |
2.4.2 洞庭湖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
2.4.3 洞庭湖地区血吸虫疫情概况 |
2.5 本章小结 |
3 利用光谱特征识别和监测钉螺孳生地 |
3.1 遥感影像光谱信息分析与提取 |
3.1.1 基本原理分析 |
3.1.2 遥感影像预处理及光谱指数选择 |
3.1.3 植被、地物类别的光谱数据提取 |
3.1.4 利用水体指数的冬陆夏水区域提取 |
3.2 流行区环境类型及潜在钉螺孳生地识别与提取 |
3.2.1 研究区典型环境光谱指数分布特征分析 |
3.2.2 钉螺孳生地样本区光谱指数特征提取 |
3.2.3 识别方法的有效性和无偏性检验 |
3.2.4 2006-2016年洞庭湖区潜在钉螺孳生地识别 |
3.2.5 潜在钉螺孳生地探测结果检验 |
3.3 潜在钉螺孳生地特征分析 |
3.3.1 潜在钉螺孳生地光谱特征分析 |
3.3.2 潜在钉螺孳生地环境特征分析 |
3.3.3 潜在疫源区和可疑孳生区主要环境细分 |
3.3.4 潜在钉螺孳生地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血吸虫病潜在风险区识别与综合风险监测 |
4.1 数据获取及潜在风险研究区提取 |
4.2 潜在风险区疫情指数测算 |
4.3 潜在风险区易感指数测算 |
4.3.1 土地类别降维处理 |
4.3.2 土地类别的疫情敏感度系数测算 |
4.3.3 地区易感指数测算 |
4.4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监测及可视化表达 |
4.4.1 方格网系统构建及多源数据融合 |
4.4.2 流行区疫情潜在风险监测及可视化表达 |
4.4.3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构建 |
4.4.4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可视化 |
4.5 流行区疫情综合风险时空监测 |
4.5.1 血吸虫疫情潜在风险历史演变概况 |
4.5.2 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空间演变特征 |
4.5.3 血吸虫疫情风险驱动因素分析 |
4.5.4 血吸虫疫情潜在易感地类分析 |
4.5.5 血吸虫疫情潜在风险区域和水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区域适宜性分析 |
5.1 水利血防工程的宏观空间分布特征 |
5.2 工程建设区特征数据提取与多维数据融合 |
5.2.1 多维数据融合预处理 |
5.2.2 社会经济功能数据提取 |
5.2.3 综合风险特征数据提取 |
5.2.4 居民和家畜活动强度数据提取 |
5.3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区多维特征分析 |
5.3.1 水利血防工程与图斑类别相关性分析 |
5.3.2 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定义与评价方法 |
5.3.3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适宜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效果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 |
6.1 研究方法及对象 |
6.2 2006-2016年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空间影响力曲线拟合 |
6.2.1 水利血防工程平均影响范围及影响区测算 |
6.2.2 水利血防工程空间影响力曲线拟合 |
6.3 2006-2016年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时空影响力动态模拟分析 |
6.4 2006-2016年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的全局贡献力综合评价 |
6.4.1 水利血防工程全局贡献力权重分析 |
6.4.2 水利血防工程全局贡献力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与血吸虫疫情流行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7.1 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情风险驱动因素分析 |
7.2 水利血防工程控制疫情风险的驱动因素分析 |
7.3 水利血防工程与疫情综合风险相互作用因素解析 |
7.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7.3.2 研究方法简介 |
7.3.3 结果与分析 |
7.4 水利血防工程控制疫情风险的机制分析 |
7.4.1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主体行为约束机制 |
7.4.2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血防措施联动机制 |
7.4.3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复合功能互动机制 |
7.4.4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 |
7.4.5 水利血防工程降低疫情风险的生态防疫强化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8 洞庭湖地区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模拟和预警分析 |
8.1 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区特征概括 |
8.1.1 高风险流行区 |
8.1.2 较高风险流行区 |
8.1.3 中风险流行区 |
8.1.4 低风险区域 |
8.2 洞庭湖区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模拟预测 |
8.3 洞庭湖区2020-2030年血吸虫病流行区预警分析 |
8.3.1 2020-2030年疫情流行区综合风险预测 |
8.3.2 2020-2030年综合风险区演变预警分析 |
8.3.3 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特征模拟 |
8.3.4 2020-2030综合风险危险水域分析 |
8.4 血吸虫疫情风险区防控策略分析 |
9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与优化 |
9.1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建设与优化的目标原则 |
9.1.1 防病抑螺目标 |
9.1.2 功能复合目标 |
9.1.3 综合施策目标 |
9.1.4 统筹布局目标 |
9.1.5 环境改善目标 |
9.2 流行区水利血防工程布局区划 |
9.2.1 水利血防工程建设条件区划 |
9.2.2 水利血防工程防控强度区划 |
9.2.3 水利血防工程驱动能力区划 |
9.3 流行区水利血防工程布局优化 |
9.4 洞庭湖区水利血防工程复合型建设模式探讨 |
9.4.1 湖草资源开发利用型水利血防模式 |
9.4.2 生态抑螺型水利血防模式 |
9.4.3 临水生态经济型水利血防模式 |
9.5 完善血吸虫疫情防控管理体系 |
9.5.1 完善水利血防工程优化体系 |
9.5.2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
9.6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研究的创新点 |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来源与背景 |
1.1.1 我国医院建设发展的新趋势 |
1.1.2 新医改政策下二级综合医院发展趋势 |
1.1.3 新冠疫情后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急需改善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概述 |
2.1 论文相关概念限定 |
2.1.1 二级综合医院 |
2.1.2 门诊部 |
2.2 影响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的相关因素 |
2.2.1 宏观医疗政策的影响 |
2.2.2 医院组织结构的影响 |
2.2.3 患者的行为模式及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
2.2.4 医护人员的行为模式及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
2.3 新冠肺炎疫情对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设计的影响 |
2.3.1 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医院成为主要传染场所 |
2.3.2 发热门诊的设置 |
2.3.3 新冠肺炎疫情在院内传播的原因 |
2.4 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基本概况 |
2.4.1 与城市空间位置关系 |
2.4.2 空间组织模式 |
2.4.3 智能运营管理模式 |
2.4.4 疫情防控措施 |
2.5 门诊部调研使用现状分析要素 |
2.5.1 建立分析要素 |
2.5.2 院前区交通流线要素 |
2.5.3 功能设施要素 |
2.5.4 预检分诊处要素 |
2.5.5 发热门诊部要素 |
2.6 本章小结 |
3 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案例分析研究 |
3.1 研究过程设计 |
3.1.1 分析对象选取 |
3.1.2 分析过程设计 |
3.1.3 评估要素选取 |
3.1.4 调查问卷设计 |
3.2 西安凤城医院 |
3.2.1 基本概况介绍 |
3.2.2 使用现状分析 |
3.3 西安市阎良区人民医院 |
3.3.1 基本概况介绍 |
3.3.2 使用现状分析 |
3.4 陕西省森工医院 |
3.4.1 基本概况介绍 |
3.4.2 使用现状分析 |
3.5 三所医院现状汇总 |
3.6 本章小结 |
4 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1 院前区交通流线优化设计 |
4.1.1 呼应城市空间形态 |
4.1.2 院区弹性化设计 |
4.1.3 平疫结合的组织方式 |
4.1.4 制定疫情应急预案 |
4.2 预检分诊处优化设计 |
4.2.1 完善信息化技术 |
4.2.2 优化布局形式 |
4.2.3 合理进行人流引导 |
4.3 功能设施优化设计 |
4.3.1 健全一站式服务中心 |
4.3.2 二次候诊 |
4.3.3 诊室三区两通道 |
4.3.4 灵活性布局设计 |
4.3.5 完善服务配套设施 |
4.3.6 智慧5G运营管理 |
4.4 发热门诊部优化设计 |
4.4.1 合理的位置关系 |
4.4.2 设置缓冲间 |
4.4.3 合理的空间布局 |
4.4.4 相关专业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一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二 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使用现状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三 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调查问卷(就诊者/陪护者) |
附录四 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调查问卷(医护工作者) |
附录五 访谈录(摘要) |
致谢 |
(6)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储备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问题界定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研究问题及边界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突发事件爆发风险相关研究 |
2.1.2 应急物资储备需求分析相关研究 |
2.1.3 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相关研究 |
2.1.4 应急药品储备设施布局优化相关研究 |
2.1.5 相关文献评述 |
2.2 主要理论与模型技术 |
2.2.1 应急物流理论 |
2.2.2 证据推理理论 |
2.2.3 组合预测理论 |
2.2.4 网络分析法ANP |
2.3 本章小结 |
3 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
3.1 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特点 |
3.2 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2.1 疫情发生风险因素分析 |
3.2.2 疫情发生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
3.3 基于证据推理的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
3.3.1 风险识别框架 |
3.3.2 确定可信度分配函数 |
3.3.3 进行证据合成与风险评估 |
3.4 北京市公共卫生事件爆发风险评估 |
3.4.1 问题描述及数据收集 |
3.4.2 风险测度 |
3.4.3 一级指标对疾病爆发风险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储备需求预测 |
4.1 应急药品储备需求现状 |
4.1.1 我国应急药品储备基本情况 |
4.1.2 超大型城市应急药品需求的特点 |
4.1.3 应急药品储备需求预测的策略 |
4.2 应急药品储备需求预测的方法 |
4.2.1 预测方法概述 |
4.2.2 差分自回归平均移动模型 |
4.2.3 ELMAN神经网络 |
4.2.4 经验模态分解法 |
4.3 应急药品储备需求预测的模型构建 |
4.3.1 组合预测模型构建思路 |
4.3.2 预测模型评价标准 |
4.3.3 ELA组合预测模型构建 |
4.4 2014-2018 北京市流感应急药品储备实证分析 |
4.4.1 数据来源与收集过程 |
4.4.2 数据平稳性检验与解构 |
4.4.3 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实现 |
4.4.4 预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储备方式优化 |
5.1 应急药品储备方式分析 |
5.1.1 超大型城市应急药品储备方式的特殊性 |
5.1.2 实物储备方式 |
5.1.3 资金储备方式 |
5.2 应急药品储备方式优化建模 |
5.2.1 模型假设 |
5.2.2 符号说明 |
5.2.3 储备方式优化建模 |
5.2.4 储备方式优化策略 |
5.3 灵敏度分析 |
5.3.1 实物储备及资金储备成本参数的影响 |
5.3.2 数值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超大型城市应急药品储备设施选址方法及应用 |
6.1 超大型城市应急药品储备设施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 |
6.1.1 超大型城市的特点对指标选取的影响 |
6.1.2 指标因素的选取 |
6.1.3 指标关联性分析 |
6.2 ANP方法的综合评价原理 |
6.2.1 ANP模型构建 |
6.2.2 ANP模型中判断矩阵的原理 |
6.2.3 ANP模型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6.2.4 构建无权重超级矩阵 |
6.2.5 建立加权超级矩阵 |
6.2.6 求解极限超级矩阵 |
6.3 超大型城市应急储备设施选址评价 |
6.3.1 指标重要度判断收集方式 |
6.3.2 构建各级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
6.3.3 计算未加权超级矩阵 |
6.3.4 计算加权超级矩阵 |
6.3.5 计算极限超矩阵 |
6.3.6 计算全局权重 |
6.4 北京市应急药品设施选址 |
6.4.1 问题描述及数据收集 |
6.4.2 十大区应急药品储备设施评价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超大城市应急储备点选址各级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云南省县级医院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可改造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传染病医院建筑研究现状 |
1.3.2 建筑改造评价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研究相关概念 |
2.1.1 传染病防控救治体系 |
2.1.2 县级综合医院 |
2.1.3 医院建筑改造 |
2.1.4 建筑可改造性 |
2.2 医院建筑改造研究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建筑性能评价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可改造性评价体系的确立 |
3.1 传染病综合楼建筑现状分析 |
3.1.1 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发展脉络 |
3.1.2 县级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存在问题 |
3.1.3 云南省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现状 |
3.2 传染病综合楼建筑改造分析 |
3.2.1 传染病综合楼建筑改造原因分析 |
3.2.2 传染病综合楼建筑改造内容分析 |
3.2.3 传染病综合楼建筑改造要求分析 |
3.2.4 传染病综合楼建筑改造影响因素分析 |
3.3 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可改造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3.2 评价指标提取与分析 |
3.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县级医院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可改造性评价模型构建 |
4.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可改造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4.2 基于改进熵权法的可改造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2.1 熵权法 |
4.2.2 基于改进熵权法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4.3 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可改造性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的确定 |
4.3.1 综合权重 |
4.3.2 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的计算 |
4.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可改造性评价模型构建 |
4.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可改造性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迪庆州县级医院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可改造性评价研究 |
5.1 迪庆藏族自治州概况 |
5.2 迪庆藏族自治州县级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可改造性评价 |
5.2.1 县级医院传染病综合楼概况 |
5.2.2 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可改造性评价 |
5.3 迪庆藏族自治州县级医院传染病综合楼建筑改造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6.3.1 不足 |
6.3.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评价指标定权问卷调查表 |
附录 C:传染病综合楼建筑改造工程评分表 |
(8)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政策背景 |
1.1.2 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
1.1.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现状分析 |
1.1.4 传染病专科医院现行规范指导难点分析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范畴、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型与局限性 |
1.5.1 研究创新性 |
1.5.2 研究局限性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基础研究 |
2.1 传染病基本概述 |
2.1.1 传染病定义 |
2.1.2 传染病传播途径及相应设计要求 |
2.2 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概述 |
2.3 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概述 |
2.4 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系统建立 |
2.4.1 系统论引入 |
2.4.2 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系统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传染病专科医院调研 |
3.1.1 调研内容 |
3.1.2 调研目的 |
3.1.3 调研对象 |
3.2 前期策划 |
3.2.1 学科定位不完整 |
3.2.2 建设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
3.3 总体规划 |
3.3.1 洁污分区界面不清 |
3.3.2 就诊流线冗长交叉 |
3.3.3 缺乏科学规划 |
3.3.4 应急用地预留不足 |
3.4 功能布局层面 |
3.4.1 功能配置缺失 |
3.4.2 空间配比不足 |
3.4.3 室内环境营造不到位 |
3.5 专项设计层面 |
3.5.1 室外疗愈环境营造不到位 |
3.5.2 无障碍设计不达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功能空间设计指导 |
4.1 前期策划层面 |
4.1.1 完善学科设置 |
4.1.2 提高规模与需求匹配度 |
4.1.3 平战结合运营模式 |
4.2 院区总体规划设计 |
4.2.1 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
4.2.2 洁污分区明确合理 |
4.2.3 流线设计安全便捷 |
4.2.4 充分预留发展用地 |
4.3 门诊功能空间设计 |
4.3.1 诊疗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
4.3.2 门诊功能空间布局策略 |
4.3.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4 住院功能空间设计 |
4.4.1 住院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
4.4.2 住院功能空间布局策略 |
4.4.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5 医技功能空间设计 |
4.5.1 医技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
4.5.2 诊疗空间布局 |
4.5.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6 专项设计层面 |
4.6.1 营造疗愈环境 |
4.6.2 提高空间辨识度 |
4.6.3 无障碍设计 |
4.6.4 智慧化医院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IFD理论的综合医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医疗需求及医疗模式的变化——主观需求 |
1.1.2 建筑工业化、标准化的推行——客观动力 |
1.1.3 突发性疾病或灾害的不可预见性——社会因素 |
1.2 研究内容的界定 |
1.2.1 综合医院的概念界定 |
1.2.2 IFD理论的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IFD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
1.4.2 IFD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
1.4.3 综合医院设计的国外研究现状 |
1.4.4 综合医院设计的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综合医院及IFD理论相关先导性研究 |
2.1 综合医院的发展概况 |
2.1.1 国外综合医院的发展现状 |
2.1.2 我国综合医院的发展现状 |
2.1.3 我国目前综合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1.4 综合医院现阶段发展趋势 |
2.2 IFD及其相关理论基础性研究 |
2.2.1 层级理论 |
2.2.2 决策控制权理论 |
2.2.3 支撑体与可拆体理论 |
2.2.4 对IFD理论的解读 |
2.3 IFD理论与综合医院设计 |
2.3.1 IFD理论与综合医院设计的契合性 |
2.3.2 基于IFD理论的综合医院设计原则 |
2.3.3 基于IFD理论的综合医院设计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IFD-I的综合医院模块标准化设计 |
3.1 诊室模块标准化设计 |
3.1.1 门诊部及其功能概述 |
3.1.2 诊室模块的标准化设计 |
3.1.3 标准化通用诊室 |
3.2 手术室模块标准化设计 |
3.2.1 医技科室及其功能概述 |
3.2.2 手术室模块的标准化设计 |
3.2.3 标准化整装手术室 |
3.3 病房模块标准化设计 |
3.3.1 住院部及其功能概述 |
3.3.2 病房模块的的标准化设计 |
3.3.3 标准化敏度适应性病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IFD-F的综合医院弹性设计 |
4.1 规划布局的弹性设计 |
4.1.1 水平扩展体系 |
4.1.2 垂直扩展体系 |
4.1.3 复合式扩展体系(弹性空间与非弹性空间的组合) |
4.2 功能模块的弹性设计 |
4.2.1 功能模块的弹性扩展 |
4.2.2 统一模数下功能模块内的弹性空间应用 |
4.3 兼顾应急的弹性设计 |
4.3.1 重要专科门诊、特殊病房自成一区 |
4.3.2 针对特定专科预留适当应急用地 |
4.3.3 构建智慧医院、打造标准化资源共享平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IFD-D的综合医院集成标准化设计 |
5.1 集成化的建造系统 |
5.2 支撑体结构选型 |
5.3 可拆体建筑构件与节点设计 |
5.3.1 集成化层板构件系统 |
5.3.2 集成化墙体构件系统 |
5.3.3 开放式干节点细部设计 |
5.4 集成化设备空腔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局限性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本文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大型建设工程中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湖区与老挝湄公河流域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比较研究[D]. 单翔翔.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应急医院工程快速建造及其对疫情防控的作用——以武汉市抗击新冠疫情为例[J]. 祁超,卢辉,王红卫,丁烈云. 管理世界, 2021(06)
- [3]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D]. 滕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基于血吸虫疫情综合风险时空演变的洞庭湖地区水利血防工程调控研究[D]. 许骏.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5]西安地区二级综合医院门诊部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 刘轶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储备管理研究[D]. 李江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7]云南省县级医院传染病综合楼建筑可改造性评价研究[D]. 李庆武.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D]. 陈永建.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9]基于IFD理论的综合医院设计研究[D]. 谢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