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一、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仕途观(论文文献综述)

伍晓芳[1](2017)在《高中政治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无贵贱之分,除了不同的身份,其核心是一样的:你我都是“工匠”。在教育方面,工匠精神就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的精神概念,即通过改造客观对象来反映自己的价值。若“匠气”多于“匠心”,教学将是机械的、重复的、固执的和守旧的,就会成为“教书匠”;若“匠心”多于“匠气”,意味着执着、专注和完美。显然,后者才是教育所需要的“工匠精神”。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匠精神在如今的课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围绕思想政治教师工匠精神问题的研究,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现状和如何培育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工匠精神。从而为教师自身和学校等外部环境对培育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提供参考,使他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纠正自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和学校管理思想等,从而达到新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新要求。让学生在具有“工匠精神”的思想政治教师的培养下,能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施耀政[2](2015)在《让生命体验为古诗教学课堂增添光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语文教材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来向学生渗透生命价值理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把握只有从生命体验开始,只有关注生命的存在和生命的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才会有辉煌灿烂的人生。一、借鉴咏怀诗,体验生命之豁达中国古代的咏怀诗是古代文人吟咏抒发自己怀抱情志的古典诗词,它所表现的内容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味

周芳[3](2012)在《道咸宋诗派研究》文中指出道咸宋诗派是近代诗坛的一大诗派,其兴起原因、诗学主张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掘,宋诗派研究已经发展成为近代诗文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现今的宋诗派研究存在三个不能不予以正视的问题,一是宋诗派能否作为一个诗派存在尚有争议;二是对宋诗派的评价所采用的标准过于政治化,与文学本身相去较远;三是关于宋诗派各成员的师法对象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基本上沿用陈衍、汪辟疆以及钱仲联三人的论断,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不多。因此,尽管宋诗派研究已经取得丰富成果,仍然存在广阔的研究空件。基于此,本文选取道咸宋诗派为研究对象。本文以道咸宋诗派各成员的诗文集为基础,借助史学着作、文学史着作、地方志、人物评传等文献,采用文史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的相关知识,综合人物的性情、学问、志向、经历等方面进行细微的文本分析。研究之目的在于梳理邓显鹤、程恩泽、祁隽藻以及曾国藩在宋诗派兴起过程中的作用,并发掘宋诗派各成员诗歌的主题与艺术手法的独特性,在个性比较中探索其共性,从而揭示出这个诗派的特性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处于历史转折期的文人如何运用诗歌来表达对生命和社会的追问与思考,以及如何将努力求索的开拓精神浸透于诗歌创作中,并由此探索衰世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幽微的内心世界,研讨文学、社会与人生的复杂关系。文章分九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分析道咸宋诗派兴起的原因,从乾嘉诗坛的最后走向、嘉道之际士风与学风的转变、“三位一体”对学人诗的推动三个方面分析宋诗派崛起的必然性。乾嘉时期,传统诗学的基本论题如性情与学问之争、复古与求变之争、宗唐与主宋之争以炽热之势集中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各种诗学主张的交锋与融合,而重学问的诗学主张的最终胜出以及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合流趋势则为道光时期诗风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嘉道之际士气复苏,经世之风兴起,对诗风向重学问转变起到积极影响。而高官、学者、诗人“三位一体”现象的出现则进一步促进了学人诗的创作。以上三个因素促成了道咸宗宋诗风的兴起。第二章对道咸宋诗派进行概述。首先论证道咸宋诗派作为一个诗派成立的合理性。从成员交往、诗学主张以及创作实践来看,道咸宋诗派存在一个以邓显鹤、程恩泽为纽带的交往圈,也存在共同的诗学主张与相似的创作特征,其作为诗派存在是成立的。其次,从人生际遇、才气、学养等方面概括出道咸宋诗派成员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道咸宋诗派与清代前中期诗人的宗宋策略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道咸宋诗派宗宋的独特性。第三章分析道咸宋诗派的促兴者邓显鹤的诗学体系,诗歌创作特点,在湖南诗坛的地位以及与曾燠、程恩泽交往的过程,进而论证邓显鹤与道咸宗宋诗风形成的关系及其在道咸宋诗派兴起过程中的作用,厘清道咸宋诗派的倡导者问题。第四章、第五章分别论述道咸宋诗派的首倡者程恩泽与推进者祁隽藻的生平、学术思想、诗学思想以及诗歌创作特点,进而分析他们对道咸诗坛的影响。第六章主要对曾国藩与道咸宋诗派的关系进行考辩。从曾国藩宗宋诗学的来源、曾国藩与何绍基的互动、曾国藩的宗黄与诗风之考察、咸同年间曾国藩诗学趣味的变化四个方面证明曾国藩对宋诗运动的影响有限,其宋诗学思想并非来源于程恩泽或何绍基,他的宗黄对黄庭坚热虽起到促进作用,但并没有开创新的诗风,因此他在“宋诗运动”中的作用并不如学者们所宣扬的“以高位主持诗教”那样高。然后分析曾国藩诗歌的主体人格以及艺术特点,并将曾国藩的杂诗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进行比较。第七章分析宋诗派成员郑珍的诗歌。先梳理郑珍的情、志、学,然后分析郑珍的诗学主张以及诗歌创作中的师法渊源,厘清师法渊源中的表层渊源与深层渊源问题。再分析郑珍诗歌的生命意识、诗史品格、山水田园诗以及诗歌的美学创变,证明郑珍之诗达到了儒者之诗与诗人之诗的完美融合,诗境并不狭隘。最后对郑珍诗歌的成名过程进行考索,梳理郑诗经莫友芝、黎庶昌、张裕钊、张之洞、陈衍等人的宣扬而成名的历程。第八章分析宋诗派成员何绍基诗作中的师法渊源,重点厘清其师法对象的转变问题,揭示其师法体系的复杂性。然后分析何绍基的诗歌主题,肯定其金石题画之作,最后从理、情、韵三方面分析何绍基诗歌的美学风貌。第九章分析莫友芝的性情、功名观、诗学主张、诗歌主题、诗歌创作特征以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证明莫友芝的诗歌具有典型的宋诗特征。综合来看,道咸宋诗派各成员的诗作中流露出浓厚的忧患意识与强烈的担当精神,因此若将其归为“落后”“保守”不符合事实。道咸宋诗派的诗学主张虽没有超越前人,仍属传统诗学范畴,但他们在诗歌创作中以杜韩黄与白苏为取法对象却是一种独创,尽管这种独创仍是传统诗学资源的重新组合,但证明了宋诗派进行创新的意图。最终宋诗派的创作者除郑珍外并未能达到大诗家的水准,他们试图创新而未能成功的创作实践彰显出一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恰恰是时代衰败的一种表征。因此,道咸宋诗派的存在既推动了古典诗歌由取法唐诗到取法宋诗的转变,同时也为后人了解诗歌与时代之件的关系,诗运与时运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参照。

王魁星[4](2011)在《元末明初浙东文人群研究》文中认为活跃于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至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的浙东文人,大抵兼理学家、文学家双重身份于一身,并以乡缘、师缘作为主要的联系纽带,在当时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理学上,他们为朱熹一脉的嫡传,同时又受婺学、永康永嘉之学及心学的浸润,既有尊德性与道学问的一面,又有着强烈的事功色彩。在文学上,为矫元季诗文之弊,他们标举复古的大旗,引领着明代文坛的发展方向。理学家、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及元明易代对浙东文人的诗文主张与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理学家,浙东文人的诗文思想带有明显的道学气息:他们论诗主张恢复诗教传统,但视野相对开阔,在实际创作中也积极向汉魏六朝、唐宋诗人学习,如宋濂、方孝孺就对苏轼诗文极为看重;就文论而言,他们力主学习秦汉之文(包括韩、柳、欧、苏等师法秦汉的复古之作),其中,以宋濂、刘基为代表的第一代文人的文章观念大抵经历了以“六经为本,迁固为辅”到“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转变。与此同时,他们也十分推重养气对诗文创作的重要作用。就诗文创作而言,浙东文人与同时期其他四大地域文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比较偏爱寓言、问答语、连珠体等讽兴文体,如宋濂、刘基、王袆等人均创作了大量的连珠体杂文。而理学家的重道轻文与文学家的艺术追求之矛盾在他们身上同样体现得十分明显,他们在强调诗教传统、文道关系的同时,又时常沉溺于文辞创作而不能自拔,如宋濂的数度“焚毁笔砚”、方孝孺的“愧而不止”即为该矛盾的集中体现。此外,元明易代对浙东文人的诗文观念及创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选择入仕新朝的浙东文人,被冠以贰臣的恶谥,作为理学家的他们一方面要突破“忠臣不事二主”所带来的自责,另一方面又要受到以朱元璋为代表的统治阶层的打击和世人的嘲讽,自洪武三年(1370)起,浙东文人在朝中的地位就颇为尴尬,这给他们的诗文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这也正是他们后期诗文散发着浓郁的恋乡情结与渴望归隐之情的真正原因。全文分六章。第一章为浙东文人群综述,主要阐述浙东文人群的得名、成员构成、浙东的地理人文特征及元明易代的时代背景。第一节介绍浙东文人群概貌。首先指出《浙江通志》、《辞源》把严州(睦州)划为浙东辖区的错误;紧接着以所生活时代、籍贯、主要交往对象、文学主张为标准,稽考出成员158位,纠正部分学者仅据籍贯把数十位吴中文人群成员视为浙东文人群成员的错误,另列出仅确定其籍贯为浙东而无法查考其详细情况的作家近百位,并以宋濂去世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婺州文人宋濂为领袖,处州文人刘基为主将,后期则以台州文人方孝孺为殿军;最后分析乡缘、师缘、友缘在浙东文人群成员交往中所起的纽带作用。第二节着重阐述浙东的地理人文特征及元明易代对他们诗文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章论述浙东文人的诗文主张。指出以宋濂为首的前期婺州文人,在诗文主张上受黄溍、柳贯、吴莱的影响较大,故而其主张较为一致,在后期成员中,无论是宋濂的弟子,还是其再传弟子(主要以方孝孺门人为主),大抵与宋濂后期诗论、文论一脉相承,可归为一途。而师事王毅的处州文人刘基之诗文观念则与他们有一定的相异之处。第一节主要阐述以宋濂为首的婺州文人的诗文主张。首先从诗歌史论、诗艺论、创作论三方面探讨宋濂的诗歌主张,指出宋濂前期偏重风、雅传统,后期则强调诗歌的雅、颂功用;其文章观念也是发展变化的,早年专法司马迁、班固,中年逐步以六经为本、迁固为辅,入仕明朝后转向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第二节主要探讨受宋濂影响较大的台州文人方孝孺的诗文主张。与其师相同,方孝孺论诗亦肯定宋诗,重视内容的雅正,并提出了“为诗之道”的极端化主张;紧接着阐述其文章观念,方孝孺论文首重文章的功用,称赏六经之文及宋文,主张“道明则气昌,气昌则辞达”,并追求文章的“神会”与“奇”。第三节探讨刘基的诗文观念,刘基前期论诗重美刺功用,论文倡导“文以明理、气昌辞达”,后期赞赏宋诗,论文主张“气昌而国昌”。第三章分析以宋濂为首的婺州成员之诗文创作。第一节论述宋濂的出处观念及外道内儒思想。首先阐明其入仙华山为道实受儒家出处观念的影响,为不得已之举,并非部分学者所谓的道家情结使然,而外道内儒思想在《龙门子凝道记》中也体现得十分明显,《诘皓华文》更是借助道家之神阐发儒家思想。第二节分析宋濂前期的诗文创作。重点阐发学界关注较少的诗歌,分别就讽喻诗、抒怀诗、闺情诗及宫体诗进行详细地分析,充分肯定宋濂的诗歌成就;接着对其早期的讽兴文、史传文、论说文、游记散文进行探析,尤其对目前学者们在解读上有偏差的寓言及学界尚未关注的连珠体作重点考察,从艺术技巧、思想内涵两方面探讨富含讽兴之意的连珠体。第三节重点论述宋濂后期的诗文风貌,指出颂圣与感伤是其后期诗歌的主要风貌,纪功耀德与阐教应酬是后期散文的主要特征,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山林之与馆阁之文概括宋濂的前后期诗文,也不能武断地把他出仕后的颂圣之作视为台阁体。第四节着重对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的前期婺州文人王袆、苏伯衡、胡翰等作家的诗文创作进行分析,以期更为全面地展示浙东文人的诗文创作实绩。第四章为前期主将处州文人刘基的诗文创作研究。第一节探讨刘基前期的诗文创作。首先论述刘基前期感时抒愤之诗歌,重点分析乐府诗及五古;其次对其寓言体散文、序记文及赋进行分析,指出刘基《郁离子》在结构上类似组诗,前十七章每章围绕小标题敷衍成篇,第十八章收束全集,陈说创作动机,并将刘基寓言、连珠体分别与宋濂同类作品进行比较。第二节主要阐述刘基后期的诗文风貌,侧重于探讨其诗歌创作。第三节分析《写情集》。将刘词分为托情于江山风月之深婉及寓刚健于柔婉两类风格,前者向为学界重视,本节主要对后一风格重点分析。第五章探讨后期殿军台州文人方孝孺的诗文创作及其他主要成员。第一节论述方孝孺的诗歌创作。首先按所抒发感情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忧时伤世的抒怀之作,一类为颂扬蜀王恩遇之作;其次分析方孝孺诗歌的艺术特色,指出方孝孺歌行以气骋词,想像奇特,颇有李白歌行的特征,七绝则善议论。第二节对方孝孺的讽喻之作、人物传记、论说文及赋逐一分析,并将方孝孺之赋与刘基赋作进行对比。第三节论述后期成员王绅、唐之淳的诗文创作,并钩沉相关文献,整理出后期其他十余位主要成员的生平交游及着述。第六章将浙东文人与同期吴中文人、闽中文人、岭南文人及江右文人作对比,探讨浙东文人在明代文坛的影响及文学史地位。第一节从交游、诗文主张及创作三方面将浙东文人与其他四大地域文人进行比较,考察他们的相同及相异之处。第二节把他们的应制之作、复古主张分别与台阁体、前七子的复古内涵进行对比,以查考他们之间的区别及承继关系,并评价他们在明代文坛的地位及贡献。

陈辉[5](2007)在《加强思想理论修养 增强党员领导干部人格魅力》文中提出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修养,增强人格魅力,应当铸牢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决做到听党的话、跟党走;积极培养浓厚的学习理论兴趣,坚持做到学而不厌、与时俱进;努力加强科学思维训练,切实做到正确思维、科学决策;自觉锻造良好的人格魅力,真正做到品德高、形象好。

毛妍君[6](2006)在《白居易闲适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在《与元九书》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与杂律,他还对这四类诗做了界定。白居易自己最看重的是讽谕诗,取为压卷之作。在他心目中,可以和讽谕诗相抗衡的是闲适诗。狭义的闲适诗概念即指白居易集中自己所整理分类的标明为“闲适诗”的诗作。宝历元年(825)后白居易再没有以“闲适”、“讽谕”等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整理分类,而实际上白居易一生坚持创作闲适诗。他的作品流传最广的除了《长恨歌》、《琵琶行》之外,就是闲适诗。可以说,闲适诗是白居易诗歌中数量最大、创作贯穿其一生、也是他后期诗歌生活中的主要内容。笔者按照白居易对闲适诗的定义,参考前人对于“闲适”的理解来重新筛选白居易诗作,从而定义为广义的闲适诗,本论文所探讨的闲适诗即在此范围内。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对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对发扬美刺传统的讽谕诗极为重视,研究很充分深入,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对白居易的闲适诗则不够重视。本文以白居易闲适诗为考察对象,分别考察闲适诗的历史渊源、白居易闲适诗的思想渊源、内容、现代意义及对后代文人和海外的影响,以期作出一个相对客观全面的评价。全文共分八章: 绪论部分在于说明本文的研究动机与目的,以及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指出白居易闲适诗研究的不足及其重要性。 第一章首先阐明研究的范围对象,对闲适概念作了界定。从历代作品中对“闲”、“适”、“闲适”以及“闲适诗”的概念进行梳理。“闲”与“适”本为两个词语,有着不同的涵义,随着时代的衍变,“闲”与“适”趋向近似的涵义。中唐白居易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词,还开始明确地把“闲适诗”作为诗歌的类型之一,从此成为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题材。 第二章阐述了闲适诗的历史渊源,主要探讨白居易之前及与之同时代诗人创作闲适精神诗歌的面貌。观察出白居易之前的闲适情调的诗歌往往蕴含在山水、田园诗中,笔者挑选出陶渊明、王维、杜甫、韦应物四位对白居易闲适诗创作影响较大的诗人进行探讨,勾勒出白居易之前的闲适诗的发展状况。 第三章探讨白居易闲适诗的思想渊源。从儒家、佛教、道教、道家思想入手,并且考察白居易的“中隐”思想,解读白居易丰富驳杂的思想。可以看出,凡是

吕辉[7](2005)在《林逋诗文研究》文中认为林逋是宋代初期隐居在西湖孤山,终身未仕未娶的一位隐逸诗人。林逋在当时已声名鹊起,他的独特诗风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也逐渐彰显。令人遗憾的是此前对林逋的研究多重视其咏梅诗,咏梅诗的光芒遮蔽了他的其它诗作,使得后人对林逋的印象只停留在西湖、孤山、梅花等意象上。对林逋文集《省心录》的研究更是少有人言及。因此,笔者不揣简陋,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较为全面细致地考察林逋的诗作和文集《省心录》,以期能将林逋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 拙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林逋生平及诗文创作概况简介。本章除介绍林逋的生平之外,初步提出了《林和靖诗集》中山林景物诗和寄赠唱和诗的不容忽视的地位及《省心录》的价值。 第二章:分析林逋产生深远影响之原因。从三方面加以阐释。其一,林逋的一生是命途多舛的一生。少时的孤苦无依,青年时的四处漂泊,壮年时即决定终老山林,终生不仕不婚。可以说由浪迹天涯到归隐山林,林逋完全超越了个体生存的一切烦恼,实现了精神的绝对自由和人格的独立。林逋独特的生活经历易引起后世文人精神上的共鸣。其二,林逋对咏梅诗的发展。梅花的清新高雅、不随众俗、凌寒傲雪,与林逋独特的生活方式,独特的个性特征及抗争性密切相关。所以,自从林逋之后,梅花才真正凌驾于普通花卉之上,人们才赋予梅花清冷峻峭,不可亵渎的品格。其三,美学、哲学及社会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 第三章:对林逋诗作的再认识。着重分析其山林景物诗和寄赠唱和诗。林逋的山林景物诗从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①描写西湖与孤山的诗。②隐居山林的诗。③早年放游江淮时的作品。林逋的寄赠唱和诗从内容上也分为三个部分,①与秀才寒士的寄赠唱和诗。②与方外之人的寄赠唱和诗。③与官宦之人的寄赠唱和诗。 第四章: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林逋《省心录》作以深入探讨。《省心录》的内容包括林逋的处世观、名利观、养生观、文艺观和林逋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对《省心录》内容的分析,回答两大问题:①林逋诗句少有关心民生的原因。②林逋终身不仕的原因。通过对《省心录》形式的分析,总结出《省心录》的总体特点——口语性、对偶式论述及精妙比喻的运用。 最后总结出《省心录》的意义所在,以终兹篇。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唐其良[8](2004)在《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仕途观》文中认为党中央、中央军委确定在2005年前军队精简20万,这是审时度势之举,深谋远虑之策。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仕途观,为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一、要正确处理大局与个人的关系。我们的干部,尤其是服役时间较长、职务较高的干部,都为军队建设作出过很多贡献,都

杨胜宽[9](1994)在《苏轼与司马光的役法之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苏轼与司马光有着长期、深厚的交谊。这种交谊因两人在政治见解上的诸多相似,在当时特别引人注目。尤其是在熙宁变法中,因为他们对王安石新法的批评有着相似的观点,在当时和后来均被视为新法的主要反对派。北宋末年蔡京等人欲世代羞辱其政治对手所树立的“元佑党人碑”,便是以司马光为首,苏轼亚之。但是,由于二人年辈、职务、地位的差异,司马光对苏有较多的赏识、提携,苏轼对司马光却主要是尊重、感戴。随着王安石第二次罢相,熙丰变法难以维持;更随着宋神宗之逝,政治局势发生根本性逆转。司马光入朝为相,秉承太皇太后“以母改子”的意图,改罢新法“如救焚拯溺”。(《宋史·司马光传》)在废弃免役法的问题上,苏轼与之发生了激烈争论,并因此种下了受新旧两派势力夹击的人生祸患。

二、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仕途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仕途观(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政治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一、高中政治教师工匠精神概述
    (一)高中政治教师“工匠精神”的内涵
        1. 工匠
        2. 工匠精神的涵义
        3. 高中政治教师深刻诠释“工匠精神”的涵义
    (二)高中政治教师“工匠精神”的主要特征
        1. 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
        2. 优秀的政治素养
        3. 专业的研究精神
        4. 创新精神
        5. “独具匠心”
    (三) 培育与发展高中政治教师“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 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播
        3. 是思想政治教师为人师表及自我完善的需要
        4. 高中思想政治课为学生进入大学做准备
        5.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梯
二、高中政治教师“工匠精神”欠缺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高中政治教师“工匠精神”欠缺的表现
        1. 职业倦怠
        2. 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
        3. 职业道德有所下滑,价值取向发生偏离
        4. 政治信仰趋向模糊,政治信念出现动摇
        5. 拜金主义严重
    (二)高中政治教师“工匠精神”欠缺的原因
        1. 社会因素
        2. 学校因素
        3. 教师自身因素
三、高中政治教师“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对策探讨
    (一) 社会方面
        1. 政策引领
        2. 营造尊重高中政治教师的社会氛围
        3. 以“诚信”为要领,营造别具一格的和谐社会氛围
        4. 以“改革”为措施,完善健康健全的学校教育体系
    (二)学校方面
        1. 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宣扬工匠精神
        2. 让“工匠精神”渗入校园文化
        3. 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环境
    (三)教师自身
        1. 敬业
        2. 专业
        3. “精益求精”学生管理态度
        4. 坚持
        5. 求真务实
        6.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道咸宋诗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重要问题的厘清
第一章 道咸宋诗派兴起的原因
    第一节 乾嘉诗坛发展走向
    第二节 嘉道之际的士风与学风对诗学的影响
    第三节 “三位一体”对学人诗的推动
第二章 道咸宋诗派概述
    第一节 道咸宋诗派作为一个诗派成立的依据
    第二节 道咸宋诗派成员件的差异性
    第三节 道咸宋诗派宗宋的独特性
第三章 道咸宋诗派的促兴者——邓显鹤
    第一节 邓显鹤的诗学体系
    第二节 邓显鹤与道咸宗宋诗风的形成
第四章 道咸宋诗派的首倡者——程恩泽
    第一节 程恩泽的生平与学术思想
    第二节 程恩泽的诗学思想
    第三节 程恩泽的诗歌创作
    第四节 程恩泽对道光诗坛的影响
第五章 道咸宋诗派的推进者——祁隽藻
    第一节 祁隽藻的生平
    第二节 祁隽藻的学术思想
    第三节 祁隽藻的诗学思想
    第四节 祁隽藻的诗歌创作
    第五节 祁隽藻对道咸宋诗派的推动
第六章 道咸宋诗派的接续者——曾国藩
    第一节 曾国藩与道咸宋诗派关系之考辨
    第二节 曾国藩诗歌的抒情主体人格
    第三节 用典·议论·用韵
    第四节 曾国藩的杂诗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比较
第七章 儒者与诗人合一的典范——郑珍
    第一节 人格特点
    第二节 诗学渊源
    第三节 诗歌的生命意识
    第四节 诗史品格
    第五节 山水田园诗
    第六节 诗歌美学创变
    第七节 诗歌成名过程之考索
第八章 自写本色的诗人——何绍基
    第一节 情、志、学
    第二节 何绍基诗作中的师法渊源
    第三节 诗歌内容
    第四节 理圆·多情·用韵
第九章 学行绝特的诗人——莫友芝
    第一节 莫友芝的性情
    第二节 莫友芝的功名观
    第三节 莫友芝的诗论
    第四节 诗歌的基本主题
    第五节 诗歌创作特点
    第六节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元末明初浙东文人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浙东文人群综述
    第一节 浙东文人群之名及构成
        一、"浙东"及"浙东文人群"的界定
        二、构成与分期
        三、成员交往及联系纽带
    第二节 浙东地理人文特征及元末明初时代背景
        一、浙东地理人文特征
        二、理学浸润及元明易代
第二章 浙东文人群的诗文主张
    第一节 一脉相承的婺州文人与台州文人之诗文主张(上)
        一、宋濂的诗歌史论、诗艺论、创作论
        二、宋濂前后异致的文论
    第二节 一脉相承的婺州文人与台州文人之诗文主张(下)
        一、方孝孺对宋濂诗论的继承与发展
        二、方孝孺三位一体的文论
    第三节 处州文人刘基的诗文主张
        一、前期诗论:注重美刺
        二、前期文论:文以明理与气昌辞达
        三、后期主张:肯定宋代诗文及"气昌而国昌"
第三章 婺州成员宋濂等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宋濂的出处选择与外道内儒思想
        一、出处观念及选择
        二、外道内儒思想
    第二节 宋濂前期诗文创作
        一、讽喻诗、抒怀诗、闺情诗、宫体诗
        二、讽兴文、史传文、论说文及游记散文
    第三节 宋濂后期诗文风貌
        一、诗歌:颂圣与感伤
        二、散文:纪功耀德与阐教应酬
    第四节 王袆、胡翰、苏伯衡的诗文创作
        一、王袆诗文创作
        二、苏伯衡诗文创作
        三、胡翰诗文创作
第四章 处州成员刘基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前期诗文创作
        一、古、近体诗歌
        二、寓言体散文、序记文及赋
    第二节 后期诗文风貌
        一、诗歌:"悲穷叹老,咨嗟幽忧"
        二、散文:创作陷于低迷
    第三节 《写情集》的两种婉丽风格
        一、寄情于江山风月之深婉
        二、寓刚健于柔婉
第五章 台州成员方孝孺的诗文创作及后期其他主要成员
    第一节 方孝孺诗歌创作
        一、思想内涵
        二、艺术特色
    第二节 方孝孺散文创作
        一、讽兴体散文
        二、人物传记、论说文及赋
    第三节 王绅、唐之淳等后期其他主要成员
        一、王绅诗文创作
        二、唐之淳诗文创作
        三、其他主要成员
第六章 浙东文人与同期其他地域文人之异同及文学史地位
    第一节 与其他地域文人的交往及文学旨趣之差异
        一、与岭南文人、吴中文人的交往及文学创作之异同
        二、与闽中文人、江右文人的交往及文学观念之异同
    第二节 浙东文人与明代文坛
        一、与明代文学思潮之关系
        二、在明代文坛之地位
附录一 浙东文人群成员着述表
附录二 浙东文人群成员研究主要着述目录
参引书目
后记

(5)加强思想理论修养 增强党员领导干部人格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铸牢坚定的理想信念, 坚决做到听党话、跟党走
二、培养浓厚的理论兴趣, 坚持做到学而不厌、与时俱进
三、加强科学的思维训练, 切实做到正确思维、科学决策
四、锻造良好的人格魅力, 真正做到品德高、形象好

(6)白居易闲适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闲适诗概念之界定
    第一节 “闲”与“适”概念
    第二节 “闲适”的概念
    第三节 闲适诗的概念
第二章 闲适诗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回归本性,物我两忘
    第二节 亦官亦隐,闲远清幽
    第三节 暂栖闲境,难忘尘寰
    第四节 隐身郡斋,高雅闲淡
第三章 白居易闲适诗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儒家思想对白居易闲适诗的影响及其在白诗中的表现
    第二节 佛教思想对白居易闲适诗的影响及其在白诗中的表现
    第三节 道教思想对白居易闲适诗的影响及其在白诗中的表现
    第四节 道家思想对白居易闲适诗的影响及其在白诗中的表现
    第五节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及其在闲适诗中的表现
第四章 白居易闲适诗的文本研究
    第一节 白居易闲适诗的创作经历及思想动机
    第二节 白居易闲适诗中的意象选择及主要内容
第五章 白居易闲适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白居易闲适诗的题材特色
    第二节 白居易闲适诗的遣词用句
    第三节 白居易闲适诗的修辞艺术
第六章 白居易闲适诗对后代文人的影响
    第一节 白居易闲适诗在晚唐五代的影响
    第二节 白居易闲适诗在北宋初年的影响
    第三节 白居易闲适诗对北宋中后期的影响
第七章 白居易闲适诗在海外的影响
    第一节 白居易闲适诗在日本
    第二节 白居易闲适诗在朝鲜
第八章 白居易闲适诗的现代价值
    第一节 白居易闲适诗中的现代休闲思想
    第二节 白居易闲适诗中的养生思想
    第三节 白居易闲适诗的现代人文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白居易闲适诗一览表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林逋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林逋的生平及诗文创作概况
第二章 林逋影响深远的原因
    一、林逋个人生活经历引起共鸣感
    二、林逋咏梅诗的影响
    三、其他诸多因素
第三章 对林逋诗作的重新认识
    一、山林景物诗
    二、寄赠唱和诗
第四章 《省心录》初探
    一、《省心录》的内容
    二、《省心录》的艺术特色及意义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仕途观(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政治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D]. 伍晓芳. 贵州师范大学, 2017(02)
  • [2]让生命体验为古诗教学课堂增添光彩[J]. 施耀政.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5(01)
  • [3]道咸宋诗派研究[D]. 周芳. 山东大学, 2012(12)
  • [4]元末明初浙东文人群研究[D]. 王魁星. 复旦大学, 2011(12)
  • [5]加强思想理论修养 增强党员领导干部人格魅力[J]. 陈辉.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07(04)
  • [6]白居易闲适诗研究[D]. 毛妍君. 陕西师范大学, 2006(11)
  • [7]林逋诗文研究[D]. 吕辉. 陕西师范大学, 2005(06)
  • [8]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仕途观[J]. 唐其良. 西南民兵, 2004(01)
  • [9]苏轼与司马光的役法之争[J]. 杨胜宽. 三峡学刊, 1994(04)

标签:;  ;  ;  ;  ;  

淡泊名利,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