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快速阅读细菌培养器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冯建波,李陈诚,刘金月,王小敏,彭笳宸[1](2022)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克氏针置入建立创伤性大鼠骨髓炎模型》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建立可靠且接近临床的动物模型是研究骨髓炎治疗方法的基础和关键,以往均为直接滴加细菌至钻孔内制作骨髓炎模型,与临床发病因素有明显区别,且滴入细菌悬液量不易控制,易导致模型动物死亡,而在临床中以细菌生物膜导致骨髓炎的情况最多见。目的:利用带细菌生物膜克氏针置入骨髓腔来制作大鼠骨髓炎模型。方法: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带细菌生物膜克氏针,取18只健康SD大鼠,将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克氏针置入SD大鼠胫骨,以无菌石蜡封闭钻孔。造模后密切观察动物行动状态及切口愈合情况,4周后行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观察骨感染情况,无菌取造模部位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并行质谱鉴定其是否为制作细菌生物膜时接种的细菌,并检测造模前后大鼠血清炎症因子,作为评估骨髓炎模型造模成功的指标。结果与结论:18只大鼠均符合骨髓炎特征,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流脓、死骨、死腔以及新生骨形成;造模后大鼠降钙素原、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白细胞介素10等血清炎症因子增高明显(P <0.05);经过鉴定大鼠分泌物培养后形成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上结果证实: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克氏针置入大鼠胫骨可以成功制作大鼠骨髓炎模型,且更接近临床骨髓炎发病情况。
韦章澳,徐凌寒,吴子辰,汤皓,陈佳龙[2](2022)在《无机非金属人工骨修复材料的体内应用》文中提出背景:自体骨来源有限,异体骨存在疾病传播、免疫排斥等风险,导致人工骨在骨缺损治疗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无机非金属人工骨由于良好的生物活性被重点关注。目的:综述近年来无机非金属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体内研究进展,展望该类材料发展方向。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 (2015-2020年)、CNKI(2013-2020年)数据库中关于骨修复材料的文章,检索关键词为"骨修复材料、生物活性陶瓷、骨水泥、骨缺损、人工骨"或"bone repair material、bioceramics、bone cement、bone defect、artificial bone",共检索到文献5 420篇,选择与生物活性陶瓷和骨水泥有关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6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目前无机非金属人工骨主要包括生物活性陶瓷和骨水泥,均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骨诱导性和生物活性,但这些材料单独使用时机械性能不佳、降解性较差。通过添加生物活性材料模拟天然骨成分、摸索加工工艺优化材料微观结构、改性表面提高成骨活性等方式,可以制备出机械性能更好、降解速率更匹配、生物相容性优异的复合人工骨。不同部位骨的特点差别较大,对材料的性能要求不同,故复合人工骨仍需大量体内研究评估其对不同部位骨缺损的治疗效果。
叶翔凌,夏远军,王波群,康正阳,吴斌[3](2022)在《3D打印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半水硫酸钙支架复合壳聚糖水凝胶涂层的性能》文中提出背景: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降解性,但具有强疏水性,不利于细胞的黏附、生长、迁移和分化,严重限制了其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改性。目的:构建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半水硫酸钙/壳聚糖[poly(3-hydroxybutyrate-3-hydroxyvalerate)/calcium sulfate hemihydrate/chitosan,PHBV/CSH/CS]支架,探究其表征、模拟载药释放行为、生物安全性、体外成骨性和抗菌活性。方法:通过熔融沉积技术制备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支架与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半水硫酸钙支架(半水硫酸钙为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用量的20%),随后将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半水硫酸钙支架泡在壳聚糖溶液中并烘干,烘干后的支架放入超纯水中形成壳聚糖水凝胶并复合在支架表面上,制备PHBV/CSH/CS支架。观察3种支架的表面形貌、细胞黏附、细胞增殖情况;测试PHBV/CSH/CS支架的溶胀行为和模拟载药释放行为;利用茜素红染色评估3种支架的成骨性能;利用涂布平板法观察各组支架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大肠杆菌、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大肠杆菌的抗菌能力。结果与结论:(1)所制备支架具有均匀且互连的多孔立体结构,平均孔径约为400μm,孔隙率为60%;(2)PHBV/CSH/CS支架溶胀率达56%,当使用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模型药物时,PHBV/CSH/CS支架载药率在1 h时达57.9%,6 h累计释放达56.5%;(3)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支架不利于细胞黏附,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半水硫酸钙支架改善了细胞黏附,PHBV/CSH/CS支架显着提升了细胞黏附;(4)3种支架均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3组均无明显细胞毒性;(5)茜素红染色实验表明,PHBV/CSH/CS支架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矿化结节的形成作用较另外两支架强;(6)体外抗菌实验表明,PHBV/CSH/CS支架对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大肠杆菌、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大肠杆菌的抑制能力显着强于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HBV/CSH支架(P <0.01);(7)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支架,PHBV/CSH/CS展现出更好的细胞黏附、成骨、抗菌性能和载药潜能。
慈文韬,章鑫隆,闫石,王钊[4](2022)在《降低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后感染复发的问题》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诱导膜技术是目前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尤其是骨髓炎清创术后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应用该技术治疗骨髓炎后感染复发率高达10%-15%,如何预防及降低感染复发是应用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的关键。目的:探讨应用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后如何降低感染复发的要点。方法: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Masquelet technique;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bone infection;osteomyelitis;soft tissue reconstruction;antibiotics;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debridement";中文检索词为"Masquelet技术;诱导膜技术;骨感染;骨髓炎;软组织重建;抗生素;负压创面治疗;清创"。将如何降低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骨髓炎后感染复发率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清创技术的改良、优化抗生素的应用方法、局部软组织重建方法及创面负压治疗技术的改进是降低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术后感染复发的四大要点。抗生素载体负载靶向抗生素作用于感染灶,可以有效提高局部抗生素的抑菌性。如何精准调控局部抗生素释放曲线以应对局部细菌不同时机的负荷变化是未来学者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降低高抗生素释放量对诱导膜生物性的影响,将抗生素载体技术与诱导膜技术联合应用是未来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的研究热点。
李树源,陈雷雷,黄林峰,赵赫然,吴素雯,蒋元康[5](2021)在《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髋、膝关节置换显着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假体周围感染一直是该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关节外科领域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目的:从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病因、流行病学、风险因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面进行概述,重点介绍诊断和治疗方法,旨在为临床治疗髋、膝关节假体周围关节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 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1年出版的文献,按与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诊断和治疗相关的入选标准,进行人工筛选和分析,排除与主题相关性差、重复及陈旧的文献,纳入研究的文献包括研究原着、综述、临床试验、荟萃分析、病例报告等。共检索到890篇参考文献,排除与主题相关性差、重复及陈旧的文献后,最终纳入97篇文献。结果与结论:对这些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后发现:(1)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目前没有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标准;(2)当前的诊断标准对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仍然较低,需要开发更准确、更简单、更快速的诊断方法;(3)Ⅱ期翻修仍然是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治疗的金标准,具有适应证广、感染根除率高的优势;(4)近年来,针对抑制和破坏细菌生物膜的生物治疗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但多处于基础研究,临床应用还不普遍,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刘官娟,宋娜,安哲庆,孙菁,廖健[6](2021)在《宏基因组学与种植体周围炎》文中提出背景:目前与种植体周围炎相关的微生物尚不完全明确,宏基因组学作为一种不用培养的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正逐渐应用于口腔微生物的研究中。目的:综述宏基因组学与种植体周围炎中的关系。方法:以"宏基因组学,高通量测序,种植体周围炎,二代测序"为中文检索词,以"metagenomics,high throughput sequencing,peri-implantitis,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为英文检索词,由第一作者通过计算机在PubMed、WILE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1998年1月至2020年8月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选择与宏基因组学和种植体周围炎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种植体周围炎可能是一种多细菌感染,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宏基因组学作为一种不用培养的鉴定微生物的方法,通过提取特定环境中所有样本的DNA,与建立好的基因组文库进行对比,分析样本中所有的遗传物质,研究微生物的组成和群落特征。培养组学是利用多种培养条件来进行细菌培养的方法,其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时间质谱法来鉴定微生物的种类。虽然宏基因组学和培养组学是不同的分析方法,但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检测尽可能多的微生物种类。宏基因组学结合分子分析技术及培养组学共同用于种植体周围炎的研究,势必会加快种植体周围炎的认识进程,宏基因组学也会随着种植体周围炎的认识进程而得到进步。
马瑞,王家麟,吴梦军,葛莹,王伟,王坤正[7](2021)在《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与治疗周期的关系》文中提出背景:了解假体周围感染的细菌学特点,针对特定的致病菌选择抗感染药物,对控制假体周围感染至关重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可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目的:旨在探讨假体周围感染患者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细菌培养结果对治疗周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因假体周围感染行人工关节翻修的59例患者的术前资料,统计发生感染的时间、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抗生素应用周期、旷置时间、感染发生后至翻修前的住院总时间、血沉转阴时间和C-反应蛋白转阴时间,分析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和是否检出病原菌与细菌是否耐药对抗生素应用周期、旷置时间及住院总时间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59例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中髋关节31例,膝关节28例,其中迟发性感染比例最高(49%);共35例培养出致病菌,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9%;②培养出的病原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29%);③18例患者的致病菌为耐药菌,耐药率达到51%;④细菌培养阴性组较阳性组的旷置时间、血沉转阴时间和C-反应蛋白转阴时间更长(P <0.05);⑤与有敏感抗生素组相比,耐药组的抗生素应用时间、血沉转阴时间和C-反应蛋白转阴时间更长(P <0.05);⑥提示此次研究中假体周围感染患者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不高,培养出的病原菌耐药率较高,培养出阳性致病菌且有敏感抗生素的患者治疗周期更短。
侯森荣,杨伟毅,罗明辉,潘建科,黄和涛,曾令烽,刘军,梁桂洪[8](2020)在《全膝关节置换后不放置引流的相关管理策略》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近年来,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技术提升、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及术后止血药的应用,其总失血量不断减少,术后引流量也逐渐减少,术后快速康复理论应运而生,引流管放置也再次成为骨科医生所热议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医生认为可以常规取消放置引流,引流似乎已可有可无。目的:旨在复习既往文献,对全膝关节置换后引流放置的相关问题归纳总结,提供围术期引流管理的相关经验。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以及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ofScience、EMBASE、OVID等外文数据库,以"引流,膝关节置换术"及"totalknee arthroplasty,drainage"为检索词,检索自建库始至2020年2月为止所有与主题相关的文献,总结归纳全膝关节置换后不放置引流管围术期各方面需综合考虑的要素。结果与结论:①引流管的放置问题关乎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最终结果,与术后出血、血肿、血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关系密切;②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推荐常规放置引流,但不意味着不需要管理,其实际上对临床医护在围术期各方面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术前适应证选择、手术操作、止血带使用、术中及术后药物使用、物理疗法的使用等。
渠阳翠[9](2020)在《智能光热表面在抗菌和细胞内分子传递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光热表面是指能将吸收的光能高效转换为热能的材料表面。光热表面在光照射下产生的局部高温,能够对黏附在其表面的细菌或细胞产生影响。其一方面能够通过干扰微生物代谢、使蛋白质变性等方式实现对细菌的高效杀灭,另一方面能够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实现将外源性大分子高效地传递到细胞内部。然而,目前报道的光热表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即杀灭的死细菌和传递有外源分子的细胞依旧黏附在表面。残留的死细菌可能会引起免疫反应和炎症等不良反应,而经外源性分子“改造”后的细胞不能从表面收获则不利于其后续在细胞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刺激响应性材料改性的表面能够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改变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直接或间接地调控表面与细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在光热表面上引入刺激响应性材料,构建了两种智能光热表面并考察了其在抗菌和细胞内分子传递领域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具有光热效应的金纳米粒子沉积膜(GNPL)和可被维生素C(Vc)降解的相转变溶菌酶膜(PTLF),构建了一种具有可控“光热杀菌-释放细菌”功能的智能光热表面(GNPL-PTLF)。首先,在基材上沉积了 PTLF,并考察了 PTLF在Vc溶液中的降解情况,以及黏附在PTLF表面的生物实体(蛋白质、细菌和细胞)在Vc作用下的释放情况。随后在基材表面逐步沉积GNPL和PTLF得到具有智能抗菌性能的复合膜GNPL-PTLF。在808 nm的近红外光照射下,由于GNPL优异的光热效应,GNPL-PTLF表面温度升高并实现了对多种细菌(包括耐药性细菌)的高效杀灭。进一步利用Vc溶液处理GNPL-PTLF降解表层的PTLF,实现了对表面死细菌的高效释放。通过改变Vc溶液浓度和浸泡时间实现PTLF的逐步降解,从而GNPL-PTLF表面在完成一次光热杀菌-释放细菌过程后,可以用于下一个光热杀菌-释放细菌循环,并在三个循环内保持了优异的光热杀菌-释放细菌性能。GNPL-PTLF的沉积方法操作简单,并可以应用于多种具有不同表面性质的基材。同时GNPL-PTLF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在不同的介质中浸泡14天后仍保持了良好的光热杀菌和释放死细菌性能。(2)结合具有光热效应的硅纳米线阵列(SiNWAs)和具有糖响应性的含苯硼酸基团的聚合物(PHB),构建了一种具有“细胞捕获-细胞内分子传递-细胞收获”三种功能的智能光热表面(SN-PHB)。首先利用荧光染色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SN-PHB表面对多种细胞的捕获性能。由于SiNWAs的拓扑增强效应和苯硼酸与唾液酸之间能够形成苯硼酸酯键,SN-PHB表面能高效捕获表面过度表达唾液酸的贴壁细胞(Hela细胞)和悬浮细胞(Ramos细胞和T细胞)。然后利用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考察SN-PHB表面向多种类型细胞中传递多种类型外源分子的性能。由于SiNWAs在808 nm的近红外光下能够将吸收的光能转换为热能,从而提高了捕获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该表面可以高效促进多种类型外源大分子(蛋白质和质粒DNA)传递进多种类型细胞(Hela细胞、Ramos细胞和T细胞),特别是对于难转染的悬浮免疫细胞T细胞,质粒DNA的传递效率高达80%,远远超过采用商业化转染试剂的传递效率。最后利用荧光染色法和CCK-8法考察表面对“改造”细胞的收获性能及收获后细胞的活性。由于苯硼酸酯键具有糖响应性,可以利用果糖从改性表面高效释放含有传递分子的细胞实现对“改造”细胞的收获,并且收获的“改造”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增殖性能。总之,本论文通过在光热表面引入刺激响应性材料以调控细菌/细胞与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两类具有不同功能的智能光热表面,并探索了其在抗菌和细胞内分子传递领域中的应用。构建的智能光热抗菌表面能够高效杀死黏附在表面的细菌,并且通过Vc溶液处理后释放表面的死细菌和碎片,使表面得到再生。构建的智能光热大分子传递表面能够将多种类型的大分子传递到多种类型细胞中,并利用糖溶液能够实现对“改造”后细胞的无损收获。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构建新型智能光热表面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在医用材料和器械、癌症治疗和组织工程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石雪芹,周琴,胡大海,王耘川,谢松涛,何亭,刘苗苗,屈艳艳,王佳妮[10](2020)在《控制性清创后应用生物辅料及表皮细胞种植修复深Ⅱ度烧伤创面》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针对目前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修复方法多样,效果不一,缺乏规范与统一,有必要开发的新技术。目的:观察控制性清创与传统型方法对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共入选8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分成阳性对照组和控制性清创组进行研究,每组40例。阳性对照组外涂邦尔康烧伤抑菌霜,油纱覆盖加压包扎,分别于伤后第3,6,9,12天换药;控制性清创组按创面制备要求,制备表皮细胞悬液,喷洒至创面,用Recell套装自带保护膜覆盖创面,术后第3天打开保持干燥,随后观察术后第6,9,12天创面情况。该研究得到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在线登记患者信息,并根据随机(软件在线提供)分组治疗方案进行相应治疗准备。结果与结论:控制性清创组创面细菌含量、创面疼痛评分、创面感染评分、促炎性因子水平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0.05),且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该结果表明,表皮细胞种植技术结合控制性清创用于深Ⅱ度创面的治疗方案具有促进创面愈合、减轻感染、降低患者痛苦的作用,效果显着。
二、快速阅读细菌培养器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快速阅读细菌培养器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克氏针置入建立创伤性大鼠骨髓炎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材料 |
1.4 方法 |
1.4.1 细菌菌株与带菌克氏针制作 |
1.4.2 骨髓炎模型制作 |
1.4.3 骨髓炎检测指标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
2.2 大鼠体温变化 |
2.3 切口愈合及瘘管形成以及胫骨大体标本情况 |
2.4 造模部位X射线片检查结果 |
2.5 骨组织苏木精-伊红病理检查结果 |
2.6 细菌分泌物培养鉴定 |
2.7 细菌质谱鉴定 |
2.8 血清炎性指标检测结果 |
3 讨论Discussion |
(2)无机非金属人工骨修复材料的体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
2 结果Results |
2.1 生物活性陶瓷 |
2.1.1 磷酸钙生物活性陶瓷 |
2.1.2 生物活性玻璃 |
2.2骨水泥 |
2.2.1 磷酸钙骨水泥 |
2.2.2玻璃基骨水泥 |
2.2.3 硫酸钙骨水泥 |
3 总结与展望Summary and prospects |
(4)降低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后感染复发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质量评估 |
2 结果Results |
2.1 清创技术的改良 |
2.1.1清创范围 |
2.1.2 清创频次 |
2.1.3 新型清创方式 |
2.2 优化抗生素的应用 |
2.2.1 如何选用抗生素 |
2.2.2 抗生素如何使用 |
2.2.3 针对耐药菌 |
2.2.4非抗生素抗菌剂 |
2.3 局部软组织重建方法的改进 |
2.3.1 皮瓣移植 |
2.3.2 Rigenera微移植技术 |
2.4 创面负压治疗技术的改进 |
2.4.1 负压伤口疗法 |
2.4.2 负压伤口滴注疗法 |
3 结论和展望Conclusions and prospects |
(5)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质量评估 |
1.5 数据的提取 |
2 结果Results |
2.1 病因和机制 |
2.2 流行病学 |
2.3 风险因素 |
2.4 诊断和分型 |
2.5 治疗 |
2.5.1 手术治疗 |
2.5.2 生物治疗 |
3 总结与展望Summary and prospects |
(6)宏基因组学与种植体周围炎(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1.3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2 结果Results |
2.1 宏基因组学 |
2.1.1 宏基因组学概况 |
2.1.2宏基因组学优势 |
2.1.3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2.2 宏基因组学与种植体周围炎 |
2.2.1 口腔菌群 |
2.2.2 种植体周围炎微生物 |
2.2.3 二代测序与种植体周围炎 |
2.2.4 聚合酶链式反应与种植体周围炎 |
2.3 培养组学与种植体周围炎 |
2.3.1 培养组学的研究进展 |
2.3.2 培养组学与种植体周围炎 |
3 讨论Discussion |
(7)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与治疗周期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材料 |
1.4 对象 |
1.5 方法 |
1.6 主要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试验流程图见图1 |
2.3 一般资料 |
2.4 假体周围感染分期情况 |
2.5 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 |
2.6 检出致病菌与否对治疗周期的影响 |
2.7 细菌耐药情况 |
2.8 细菌耐药与否对治疗周期的影响 |
3 讨论Discussion |
(8)全膝关节置换后不放置引流的相关管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缩略语: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质量评估 |
1.4 数据的提取 |
2 结果Results |
2.1 纳入资料基本概况 |
2.2文献筛选流程图 |
2.3不同时期TKA术后引流放置的观点 |
2.3.1 常规放置引流 |
2.3.2 及早拔除引流,夹闭引流管,间歇引流 |
2.3.3 常规不放置引流 |
2.4 TKA后不放置引流管的围术期管理 |
2.4.1 术前管理 |
2.4.2 术中管理 |
2.4.3 术后管理 |
3 结论Conclusions |
(9)智能光热表面在抗菌和细胞内分子传递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光热表面概述 |
1.1.1 光热杀菌表面研究进展 |
1.1.2 光热细胞内外源大分子传递表面研究进展 |
1.2 智能生物材料表面研究进展 |
1.2.1 智能“杀菌-释放细菌”表面研究进展 |
1.2.2 智能捕获-释放细胞表面研究进展 |
1.3 课题的提出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
第2章 利用PTLF的Vc降解性实现对表面黏附生物实体的可控释放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相关缓冲溶液和细菌培养基的配置 |
2.2.4 Au表面沉积PTLF |
2.2.5 Vc降解PTLF实验 |
2.2.6 表面表征 |
2.2.7 QCM测试Vc降解PTLF过程 |
2.2.8 FITC-BSA吸附与脱附测试 |
2.2.9 细菌黏附与释放测试 |
2.2.10 细胞黏附与释放测试 |
2.2.11 Vc溶液的细胞毒性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Au、Au-PTLF以及经Vc溶液浸泡后的Au-PTLF的表面表征 |
2.3.2 QCM表征 |
2.3.3 Vc溶液浓度以及浸泡时间对PTLF降解的影响 |
2.3.4 Au-PTLF表面蛋白质的吸附与脱附 |
2.3.5 Au-PTLF表面细菌的黏附与释放 |
2.3.6 Au-PTLF表面细胞的黏附与释放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具有光热杀菌-Vc溶液刺激下释放细菌的可再生智能抗菌表面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相关缓冲溶液和细菌培养基的配制 |
3.2.4 GNPL-PTLF的制备 |
3.2.5 表面表征 |
3.2.6 GNPL表面光热性能表征 |
3.2.7 表面杀菌性能测试 |
3.2.8 表面细菌黏附与释放 |
3.2.9 表面再生与循环实验 |
3.2.10 GNPL-PTLF表面光热杀菌-释放细菌稳定性 |
3.2.11 基材普适性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GNPL的筛选 |
3.3.2 Au表面沉积GNPL-PTLF和Vc溶液降解PTLF表面表征 |
3.3.3 表面光热性质测试 |
3.3.4 光热杀菌条件优化 |
3.3.5 光热杀菌活性测试 |
3.3.6 表面细菌黏附与释放 |
3.3.7 表面对耐药性细菌的光热杀菌-释放细菌能力 |
3.3.8 GNPL-PTLF表面循环“杀菌”与“释放细菌” |
3.3.9 样品储存稳定性测试 |
3.3.10 基材普适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具有糖响应性的光热大分子传递表面的构建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缓冲溶液的配置 |
4.2.4 SiNWAs的制备 |
4.2.5 SN-PHB表面的制备 |
4.2.6 表面表征 |
4.2.7 表面光热性能表征 |
4.2.8 细胞培养 |
4.2.9 NIR光照射下黏附在不同硅纳米线长度的SiNWAs的Hela细胞的活性测试 |
4.2.10 向Hela细胞内传递外源大分子的激光条件的筛选 |
4.2.11 NIR光照射后细胞膜表面恢复实验测试 |
4.2.12 NIR光照射后RBITC-BSA的完整性测试 |
4.2.13 向Ramos细胞内传递外源大分子的激光条件的筛选 |
4.2.14 不同表面对FITC-OVA的吸附-脱附测试 |
4.2.15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硅纳米线长度的SiNWAs的表征 |
4.3.2 SN-PHB的表征 |
4.3.3 表面光热性能表征 |
4.3.4 向Hela细胞内传递外源大分子的激光条件的筛选 |
4.3.5 激光照射后细胞膜恢复实验和细胞活性测试 |
4.3.6 SDS-PAGE证明NIR光照射下RBITC-BSA的完整性 |
4.3.7 向Ramos细胞内传递外源大分子的激光条件的筛选 |
4.3.8 SN-PHB的糖响应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采用SN-PHB表面实现向多种类型细胞传递多种外源大分子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缓冲溶液的配置 |
5.2.4 SN-PHB表面的制备 |
5.2.5 细胞培养 |
5.2.6 不同表面对Hela细胞的捕获-释放测试 |
5.2.7 果糖的细胞毒性测试 |
5.2.8 贴壁细胞(Hela细胞)内外源大分子传递 |
5.2.9 传递有RBITC-BSA的Hela细胞的细胞收获与再培养测试 |
5.2.10 表面对悬浮细胞(Ramos细胞)的捕获-释放测试 |
5.2.11 悬浮细胞(Ramos细胞)内外源大分子传递 |
5.2.12 传递有RBITC-BSA或转染有pGFP的Ramos细胞的细胞收获和再培养测试 |
5.2.13 表面对T细胞的捕获-释放测试 |
5.2.14 T细胞中pGFP转染、细胞收获和再培养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Hela细胞的捕获与释放 |
5.3.2 不同表面上Hela细胞内外源大分子传递 |
5.3.3 Hela细胞的收获和再培养 |
5.3.4 悬浮细胞(Ramos细胞)的捕获与释放 |
5.3.5 悬浮细胞(Ramos细胞)的传递与收获 |
5.3.6 难转染悬浮免疫细胞(T细胞)的捕获-传递-收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论文工作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控制性清创后应用生物辅料及表皮细胞种植修复深Ⅱ度烧伤创面(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3.1 入选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临床资料及分组 |
1.4 方法 |
1.4.1 操作方法 |
1.4.2 分组处理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5.1 两组创面细菌含量 |
1.5.2两组患者疼痛程度 |
1.5.3 两组创面感染评分 |
1.5.4 两组创面促炎性因子水平 |
1.5.5 其他指标 |
1.5.6 不良反应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3 试验流程图 |
2.4 两组患者创面细菌含量 |
2.5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 |
2.6 两组患者创面感染评分 |
2.7 两组患者创面促炎性因子水平 |
2.8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 |
2.9 两组患者瘢痕生长状况 |
2.1 0 不良反应 |
2.1 1 典型病例介绍 |
2.1 1. 1 典型病例1 |
2.1 1. 2 典型病例2 |
3 讨论Discussion |
四、快速阅读细菌培养器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克氏针置入建立创伤性大鼠骨髓炎模型[J]. 冯建波,李陈诚,刘金月,王小敏,彭笳宸.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05)
- [2]无机非金属人工骨修复材料的体内应用[J]. 韦章澳,徐凌寒,吴子辰,汤皓,陈佳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16)
- [3]3D打印聚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半水硫酸钙支架复合壳聚糖水凝胶涂层的性能[J]. 叶翔凌,夏远军,王波群,康正阳,吴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10)
- [4]降低诱导膜技术治疗骨髓炎后感染复发的问题[J]. 慈文韬,章鑫隆,闫石,王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28)
- [5]髋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J]. 李树源,陈雷雷,黄林峰,赵赫然,吴素雯,蒋元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36)
- [6]宏基因组学与种植体周围炎[J]. 刘官娟,宋娜,安哲庆,孙菁,廖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34)
- [7]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与治疗周期的关系[J]. 马瑞,王家麟,吴梦军,葛莹,王伟,王坤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03)
- [8]全膝关节置换后不放置引流的相关管理策略[J]. 侯森荣,杨伟毅,罗明辉,潘建科,黄和涛,曾令烽,刘军,梁桂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33)
- [9]智能光热表面在抗菌和细胞内分子传递领域的应用[D]. 渠阳翠. 苏州大学, 2020(06)
- [10]控制性清创后应用生物辅料及表皮细胞种植修复深Ⅱ度烧伤创面[J]. 石雪芹,周琴,胡大海,王耘川,谢松涛,何亭,刘苗苗,屈艳艳,王佳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