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P3随身听采购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吴娟[1](2020)在《M公司电源适配器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紧随科技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为其供应的电能已成为当下最为环保、高效的转换能源。交流电到直流电的转换必须经过电源适配器才能正常使用,配套不同电压需求的电子产品。电源适配器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而获得大量市场应用并且保持持续增长。不言而喻,电源行业是一个长青的行业需求。但是随着工业4.0的概率引入,针对电源的能效要求,环保要求也是日益严格。电源适配器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将向着高性能、灵活性强以及容易使用和环保几个方面。所以这个技术革新的过程也是形成电源行业新格局的有利机遇。M公司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深圳上市电源公司。在电源行业中,虽无资深台湾系电源公司的实力,但也是大陆电源公司中的标杆企业。而此时,越来越多的电源厂家加入竞争行列,引发市场上产品优劣不一,很多低端电源厂不考虑生产标准和认证要求一味拉低市场价格而打破正常的行业竞争和发展。M公司在大陆系电源厂家中处于行业前端地位,其产品全球销售,如今面临台湾电源厂的品牌优势和技术领先优势,大陆后起的优秀电源厂紧追其后毫不懈怠,同时大量低端电源厂家如春笋般搅动市场体系。M公司显然越来越缺乏竞争力,虽然电源需求在各行各业呈线性增长,但是M公司主经营的电源适配器生意的销售额基本停滞不前,不能快速增长无法突破公司战略发展需求而压力倍增。本文通过调研电源行业的竞争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市场前景,并且深入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分析营销理论的发展史及各营销策略的差异性,从而甄别最适用于M公司营销现状分析的4P营销理论。首先利用各营销分析工具对M公司营销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如基于PEST分析法对宏观环境如从政策法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技术环境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同步使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对行业内的竞争、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进行行业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发现M公司营销存在如下问题:低功率老产品占比高、老客户增长受限、新客户停滞不前、终端行业占比悬殊大以至面临行业政策风险将会导致的整个公司销售额的影响,现有市场过于集中,没有推广渠道,并没有突破新的市场领域。而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产品定位不明、技术不专,价格无优势、附加值低,新渠道未引进新客户,新行业、新市场推广力度不够。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对M公司的市场情况做了STP分析,将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不同产品做了市场定位。在产品策略上,设计集中化、精准定位;在价格策略上,分类报价,平衡利润;在渠道策略上,重在突破新渠道创造销售业绩;在推广策略上,进行线上线下、传统及新媒体多方同步推广。为达成M公司营销提升策略的实施和保障,特此加强了团队建设、完善培训和激励机制,建立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构建成本和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售后服务。通过对M公司营销策略问题的研究及策略制定对其整体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帮助。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方式及理论工具对电源行业面临同样困扰的公司有很好的帮助和借鉴。因M公司是深圳一家快速发展同时积极变革、推陈出新的上市公司。其具有地域特征,同时是上市公司有强大的资金链支撑,能快速响应各项改革策略实施。根据不同公司的定位及综合能力考虑,该研究仍有差异性,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要结合各自发展辩证分析采用。
刘新燕[2](2020)在《PY电子科技公司面向东南亚的跨文化品牌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消费类电子产品、蓝牙视听产品需求呈爆炸式增长,电子消费类产品海内外展会海,手机配件类产品买家的采购量连续6年攀升。消费类电子产品及相关配件行业发展势头迅猛。越来越多的中国的自主品牌企业开始开拓国际化路线,品牌战略是这个过程中一个关键的重要环节。小米手机在东南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也改变了东南亚消费者对中国手机及配件产品的旧认知,智能手机市场需求增大,带来了手机配件需求量的逐年升高。东南亚国家是亚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电子产品消费市场和各大电商平台近年来均蓬勃发展,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PY公司从2013年开始就开拓海外市场,但目前客户群体以欧美国家为主,原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定位、产品设计和产品价格体系都无法完全适应东南亚国家市场,PY公司海外人员管理经验方面也欠缺,为了品牌产品能进入并迅速适应东南亚这个重要市场,需对品牌发展重新规划,对产品进入东南亚市场采用适当的、顺应当地消费者习惯和当地文化的策略。本文以PY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品牌战略、市场营销等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基于文献研究法进行总结,运用PEST分析模型,实地调研对东南亚部分国家政策、经济、当地电子产品市场概况以及当地人文环境进行分析。通过SWOT法,结合PY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品牌发展规划以及PY产品本身的优劣势,运用PEST模型分析了国家外贸政策、东南亚经济人文和技术环境,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PY品牌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的竞争对手、进入威胁、替代品威胁、供应商和消费者议价能力。进而分析了产品进入策略、品牌传播策略和管理实施策略等。探究了各自策略的可行性,从而提出了“快模型”生存战略、双品牌等品牌战略和战略目标。期望本文对PY公司品牌发展东南亚国家业务,以及国内同类型企业开展东南亚国家业务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金兆[3](2019)在《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核心主题是“信息社会视域下戏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在以川剧戏曲文化本体传承为例的研究基础上,将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互联网等信息化主流关键技术与川剧的保护传承相融合,实现了戏剧戏曲学、文化传播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科学多学科融合研究的突破。研究梳理分析了川剧数字化研究的文献,对国内外有关戏曲传承数字化和川剧传承数字化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查阅、比对、跟踪、分析,同时引入大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国传统戏曲在互联网传播进行了全样本的数据爬取和比对分析;在论述戏曲文化发展与人类社会进化的关系上,研究了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元素对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影响;综述分析了川剧在信息化社会生态下生存、传承、发展的现状,并对川剧传承与发展中存的观念自闭、政策失衡、人才断代、传播无序、创新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剖析;研究了信息化社会生态下承担川剧戏曲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人群,指出年轻化的川剧受众者的主体文化特质和需求;引入云存储、云备份、云容灾、云安全概念,论证设计了川剧整体数字化保护的主要领域、主要路径、主要方法、技术路线和顶层架构;论证设计了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云共享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论证设计了川剧戏曲文化实现云传播的矩阵体系和传承发展方向。研究过程中,本论文提出了若干重要观点,一是以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技术的关系出发,通过研究分析社会进化中的人性解放和赋权方式,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主要划分为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和信息文明社会三个文明进化阶段;二是信息文明社会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权力来源,激活了社会中无数的“相对无权者”,推动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文化转向社会化、融合化和去中心化;三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三个社会文明进化阶段对戏曲文化发展的影响呈“V”字型关系,信息技术为戏曲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四是云保护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云共享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云传播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的生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互联网将成为主战场,戏曲依托于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通过以上研究,本论文得出三项主要结论:一是推进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是实现川剧传承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推进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是科学和切实可行的。三是推进“互联网+戏曲”研究与规划应上升成为国家文化战略。本论文建构了支撑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的“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基本理论框架,研究论证了“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三个理论概念和构架体系设计是一种既递进又同步的关系,指出了“云保护、云共享、云传播”理论与设计体系是实现川剧戏曲文化整体数字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推演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互联网+戏曲”之路,为中国戏曲文化整体推进数字化传承发展进程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研究样本和实体设计借鉴。
庞观[4](2019)在《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际设计奖项从最初的创建至今大概已有60年的时间。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设计奖项伴随着社会结构与人类文明的变化,设计的目标、服务的对象、倡导的价值观等也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方向不仅能在一定意义上对当今如火如荼的设计评奖提供冷静思考的空间,亦对我们设计评价体系的梳理乃至社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与现实的指导意义。尤其针对当今我国各类设计奖项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现象,提出需要认真研究这一问题,努力在自身发展上规避弯路。文章梳理分析了相关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设计奖项,透过设计奖项的历史脉络、成长经历、成败因素等来找出现代化社会知识经济的今天,设计奖项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新内涵。看到设计奖项在社会文明发展和创新中起到的方向引领和文化价值提升作用,可以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论文首先讨论了设计奖项的理论框架,分析了20世纪中期的重要设计因素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对设计奖项产生的影响。还着重讨论了历史上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针对设计奖项颁布的国家政策相关发展措施。并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设计奖项作了比较分析。德国IF奖诞生最早,代表西方设计奖项,具有典型性;日本战后迅速崛起,以设计为振兴国家的发展战略,日本的G-mark奖项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使命感;中国的红星奖作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奖项崛起的代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通过三大奖项在结构、机制流程、评委与参赛者、发展变化与奖项外延(展览、交流、培训)等方面的比较,讨论设计奖项在各自的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同文化价值与社会责任。文章又讨论了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经济价值和对于社会的文化价值。在企业的成长中看到设计奖项带来的市场效益的繁荣,看到企业与设计奖项共同生长的脉络;以及在每个国家的国家发展、普世教育、社会进步方面也有设计奖项的重要作用。文章继而深入讨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在创新型社会中设计奖项的意义。通过对社会现代化理论中设计奖项处于知识经济中位置的确定,重新认识设计奖项在当今的以知识为主导的创新型社会中承担的创造力价值。同时,重要的问题还有设计奖项于今天所具备的批评价值、与产业与科技的桥梁作用、以及改变社会的推动力。在相对完整地梳理了设计奖项的相关内容后,发现其中存在的启发人们思考的问题是全篇创新之处,也是最终的文章落脚点。最后的结论部分提出了大致七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中包括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问题;对于设计奖项的发展力度与落实程度问题;设计奖项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奖项的根本目的仍应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问题;如何通过设计奖项正确引导科技利用问题;设计奖项对于专业人才的储备与普及大众教育问题;及设计奖项如何创造新型生活方式与社会这几个最终问题。
马晓东[5](2017)在《索尼在华实体店渠道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以及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日益壮大。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中国传统企业造成了很大冲击,传统实体零售业出现了萎靡的发展态势。但单纯依靠电子商务,顾客的很多消费需求和偏好得不到满足,这正好也是实体店存在的意义和进一步发展的出路。零售的实体店对于满足顾客的需求,完善零售商业体系结构仍然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还有着很大的发展和改进的空间。研究顾客的消费需求体系,顾客的购物行为以及实体店与电子商务各自的特性,来探究实体店发展的路径与方向,以及实体店与电子商务如何更好地结合协调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零售实体店针对顾客消费需求体系以及存在的问题,制定准确的经营策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本文针对索尼在华实体店的发展进行研究,通过相关经营策略理论与电子商务市场规律,总结索尼公司实体店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可行的规划策略,帮助索尼在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大卫·洛伊德·罗伯茨[6](2015)在《战地求生 人道工作者冲突地区安全指南 安全防护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可用以提高安全的额外方法。这些方法常被称为被动保护措施,或称防护措施。本章我们将研究用避难所和防爆墙保护建筑物和室内人员的方法,并探讨选择建筑物的标准和常用的防护装备(头盔、防护衣等),最后在车辆维护检查和安全驾驶方面提出一些实用建议,同
熊华云[7](2015)在《美的冰箱事业部PLM项目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经济已经进入了激烈竞争和迅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当务之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前进的步伐中,产品的创新与开发能力提高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必须跨过的障碍。企业在创新研究和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引入越来越多的IT工具和信息系统进行辅助支持。其中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简称PLM)是企业在产品创新研究、设计开发过程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应用系统。PLM是一种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了产品需求、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产品制造、产品上市,直到产品退市各阶段。实施PLM将帮助公司节省成本和提高利润以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特别是在研发领域的创新研究和设计开发能力。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不仅能够对产品信息进行统一管理,还能够充分利用研发、需求分析以及销售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而提升公司的研发创新水平。PLM作为管理学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主要解决企业产品从用户需求、订单信息、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到维护维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数据管理、过程管理以及跨部门、跨区域和供应链协同工作的问题。当今社会发展主要依靠科技与知识,PLM管理系统的合理运用,能够为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提供信息化发展途径。随着PLM技术在企业的实施和不断深入应用,企业对其上线运营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的研究重点是:论述PLM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其使用中的方式步骤,通过美的冰箱事业部PLM项目的成功实践,探讨出对制造企业具有广泛性、实际操作性的适用策略。在本研究课题中,基于公司应用之视角,通过实例分析法,参考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等相关的基本理论,加强和实践活动的结合,综合应用项目管理法、系统研究法以及运作管理法等,将美的集团冰箱事业部PLM项目视为研究对象,对当前正在实施的优化产品周期项目展开深入而全面的分析。结合应用系统的具体运作状况,对实际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具体解决方法进行统一整理,且基于此对如何更好地提升系统性能、促进后期发展给出个人建议。在本文中,所进行的工作主要包括:第一,阐述本文的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分析和研究PLM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由此确定本文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第二,介绍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的基础,简述PLM与其它IT系统的关系。第三,对通用的项目管理理论做了简要概述,并针对PLM项目管理特点和管理理论做了详细阐述。针对PLM项目管理特点,对PLM项目管理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具体的研究,并对典型企业的PLM系统中项目管理基本流程进行阐述。第四,先简要介绍本论文中的案例(某家电企业实施PLM项目)的总体情况。接下来详细分析企业实施PLM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及其解决方案。第五,基于本案例总结企业成功实施PLM的特征以及对PLM系统的展望。
季炳宇[8](2015)在《国产智能手机魅族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自2007年苹果手机开启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开端,全球的手机厂商都开始大力智能手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国产手机厂商的技术水平在飞速前进,尤其是近年颇有声誉的华为、魅族等,制作的高端手机硬件已经不输于国际大品牌产品。但在软性方面,如市场营销策略和运营上,还有不小的差距。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国产品牌魅族手机近年的营销策略发展,来给国产手机市场营销策略一点参考和启示。本文首先对国产智能手机近年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发展、国内智能手机企业发展现状等进行了粗浅的叙述和分析,对国产手机市场形势和国产智能手机企业未来走向进行展望。之后,详细分析了国产智能手机中,魅族公司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其中,先介绍了魅族企业发展背景和历程,比较魅族系列智能手机的发展现状,包括销售渠道、产品结构等。接着,分析了魅族智能手机在国内市场的品牌地位和差距、早期和近期的营销策略以及问题。从中国消费者以及魅族消费者的手机需求特点分析着手,论述分析魅族在国内的市场细分、目标受众、市场定位等。基于消费者分析,具体营销策略建议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这四个方面分别讲述。同时指出,提高产能是当前魅族在营销策略背后需要进一步提升的要点。
张志彤[9](2014)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系统与创新载体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载体建设是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手段,例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高技术产业走廊、日本筑波科学城、台湾的工业研究院等,为世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内不同地区都将载体建设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科技部长万钢曾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已成为驱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创新性”更是其重要特征,创新是产业培育的关键、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传统的以追求效率为目标的园区模式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面临重大挑战:载体建设的最重要的目标不再是提高效率,而是要促进创新,在传统产业空间载体之外,专门的创新载体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特殊需求。本论文旨在从产业技术系统特性和新兴产业形成过程两个维度,对不同时机、不同类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载体进行研究,拟达到以下研究目标:第一,研究现有产业创新载体建设现状以及其对产业培育的效果,掌握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从产业技术系统的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阶段和创新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作为创新载体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以产业技术系统差异为核心,对比分析现代生物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产业创新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载体配置策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的界定。本研究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创新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对创新载体的概念、内涵、功能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进一步以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趋势为主线,对创新载体的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判断。(2)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创新载体的分类和特点进行了归纳。从技术创新过程、组织形态和主要功能三个视角对已有创新载体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划分。进一步结合实践,对我国现有九大类创新载体的含义、功能和特点进行了广泛、细致的归纳。(3)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阶段的划分,并运用技术路线图对其形成过程进行刻画。沿着“产品技术系统→产业技术系统→产业结构形成”的影响路径,分析了产业技术系统特征对新兴产业创新特征的影响,提出了新兴产业形成过程的八种基本的技术系统类型。最后,以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为例,对产业内“产品技术系统→产业技术系统→产业结构形成”的路径及其产业结构特点进行了比较实证研究。为后续创新载体研究提供理论基础。(4)以“新兴技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为主线,提出了创新载体动态匹配的一般框架。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分类方式,并以此为桥梁,提出了新兴技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的四种典型模式,针对不同技术类型演化发展阶段的不同,提出了与技术类型相匹配的创新载体选择的一般性框架。(5)将新兴技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的过程划分为孕育、成长和发展三个主要阶段,依据不同演进阶段对产业创新载体的实际需求,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载体匹配模型,分别从软载体和硬载体两个方面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匹配的思路。结合生物制药产业创新所具有的“接力创新”、“科学商业”等突出特性,运用论文提出的模型实证分析了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载体的匹配策略。(6)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特点及其对创新网络载体的特殊需求,采用数据挖掘和案例分析方法对深圳LED产业发展过程中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描述,并进一步深入分析该创新网络的组成结构、运行模式及主体构成,提出了LED作为新兴产业的阶段划分方式,在此基础上从载体匹配的视角对深圳LED产业创新网络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
刘瀚泽[10](2014)在《基于品牌定位分析的产品识别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建设自主品牌成为许多中国制造型企业在新时期的选择。如何打造具有价值的品牌,如何将品牌价值通过产品设计传递给客户,成为当今中国大部分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关于品牌定位和产品识别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将市场营销领域的品牌定位分析的内容及方法引入到设计领域的产品识别中,形成指导企业进行产品识别设计的全新设计过程模型,并将这一设计过程模型应用在风神汽车的产品识别设计中,希望为有品牌建设需求的中国相关企业进行有效地产品识别设计提供参考。本文首先深入研究了品牌定位的概念与演进、作用、对象、策略以及工具方法,总结形成由目标客户、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三方面构成的“品牌定位分析的研究结构”。接着本文从表现方式上将产品识别分为外观识别、界面识别、体验识别以及文化识别四个维度,并分别对四个维度的识别内容进行个案举例说明,总结形成“产品识别设计的研究结构”。然后深入探讨了品牌定位分析与产品识别设计的关系,通过引入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的概念,构建形成“基于品牌定位分析的产品识别设计过程模型”,即设计组织首先经过品牌定位分析形成对品牌价值的洞察,然后将无形的品牌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形象,最终参考已有品牌形象用产品识别设计来进行具体表达。按照提出的“过程模型”,本文最后对中国自主汽车品牌——东风风神的产品识别进行设计。通过调查问卷和焦点小组等调查法对东风品牌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并从目标客户、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三方面对风神进行品牌定位分析;然后找出并明确风神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最后对东风汽车外观识别中的形态识别和色彩识别进行了全新的方案设计,对外观识别中的材质识别、界面识别、体验识别和文化识别等其他维度的识别给出了设计建议。
二、MP3随身听采购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P3随身听采购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M公司电源适配器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研究的内容 |
2.研究的方法 |
二、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4P营销理论 |
(二)营销战略分析工具 |
1.PEST分析理论 |
2.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3.STP理论 |
三、M公司电源适配器营销环境分析 |
(一)电源产品及相关行业介绍 |
1.电源适配器及配套终端产品介绍 |
2.电源行业的产品形态与发展趋势 |
3.电源行业的发展格局和市场定位 |
(二)基于PEST分析法的宏观环境分析 |
1.政策及法律法规环境分析 |
2.经济环境分析 |
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技术环境分析 |
(三)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行业分析 |
1.行业内的竞争 |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潜在进入者 |
5.替代品的威胁 |
四、M公司电源适配器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一)M公司简介与营销现状介绍 |
1.M公司简介 |
2.M公司营销现状 |
(二)M公司电源适配器营销存在的问题 |
1.低功率老产品占比高 |
2.老客户增长受限,新客户停滞不前 |
3.终端行业占比悬殊,政策风险大 |
4.现有市场集中,未突破新市场 |
五、M公司电源适配器营销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
(一)产品定位不明,技术不专 |
(二)价格无优势,附加值低 |
(三)新渠道未引进新客户 |
(四)新行业、新市场推广力度不够 |
六、M公司电源适配器营销提升策略 |
(一)M公司市场的STP分析 |
1.市场细分 |
2.目标市场选择 |
3.市场定位 |
(二)提升M公司电源营销的策略 |
1.产品策略—设计集中化、精准定位 |
2.价格策略—分类报价,平衡利润 |
3.渠道策略—突破新渠道 |
4.推广策略—线上线下同步推广 |
(三)M公司市场营销提升策略的实施与保障 |
1.加强团队建设,完善培训和激励机制 |
2.建立CRM客户关系管理 |
3.构建成本和质量管控体系,加强售后服务 |
七、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PY电子科技公司面向东南亚的跨文化品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问题 |
第二章 品牌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品牌核心概念 |
2.1.1 品牌 |
2.1.2 自主品牌 |
2.1.3 品牌战略 |
2.1.4 跨文化品牌战略 |
2.2 品牌战略的相关理论 |
2.2.1 品牌模式选择 |
2.2.2 品牌识别界定 |
2.3 跨文化品牌战略相关理论 |
2.3.1 跨文化品牌传播 |
2.3.2 跨文化品牌管理 |
2.3.3 跨文化品牌危机应对 |
2.4 分析和研究的理论工具 |
2.4.1 PEST分析模型 |
2.4.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4.3 SWOT分析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Y公司品牌国际化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PY公司简介及发展概况 |
3.1.1 行业背景 |
3.1.2 公司简介 |
3.1.3 品牌运营与战略 |
3.2 PY品牌国际化现状 |
3.2.1 品牌国际化情况 |
3.2.2 PY海外展会及代理商现状 |
3.3 PY品牌产品现状 |
3.3.1 公司产品研发及技术现状 |
3.3.2 产品优点 |
3.3.3 产品进入东南亚市场现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Y公司进入东南亚电子产品市场环境分析 |
4.1 PEST分析 |
4.1.1 东南亚国家外资企业入驻政策及中国外贸补贴政策分析 |
4.1.2 东南亚经济环境特征分析 |
4.1.3 东南亚人文社会环境分析 |
4.1.4 东南亚电子产品技术环境分析 |
4.2 东南亚电子产品行业五力模型分析 |
4.2.1 手机配件市场同类产品竞争对手分析 |
4.2.2 东南亚手机配件市场进入威胁分析 |
4.2.3 替代品的替代威胁分析 |
4.2.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4.2.5 消费者议价能力分析 |
4.3 PY公司进入东南亚市场存在问题分析 |
4.3.1 文化及消费者认知差异问题 |
4.3.2 东南亚电子市场不集中带来的选址问题 |
4.3.3 员工跨国管理问题 |
4.3.4 跨文化品牌管理问题 |
4.4 PY公司产品进入东南亚市场SWOT分析 |
4.5 投资收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Y公司进入东南亚的自主品牌战略规划与实施 |
5.1 品牌的战略目标 |
5.1.1 总体战略目标 |
5.1.2 具体战略目标 |
5.2 自主品牌的跨文化管理及运营 |
5.2.1 东南亚市场进展布局 |
5.2.2 双品牌实施方案 |
5.2.3 跨文化人员管理及运营 |
5.3 PY公司自主品牌的要素设计 |
5.3.1 品牌符号系统设计 |
5.3.2 品牌利益系统设计 |
5.3.3 品牌意义系统设计 |
5.4 自主品牌跨文化传播策略 |
5.4.1 借助多种媒体渠道 |
5.4.2 完善危机公关 |
5.5 双品牌战略保障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川剧数字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信息化与戏曲传承 |
第一节 社会进化与戏曲发展的关系 |
第二节 信息技术对戏曲传承的影响 |
第三节 戏曲APP传播能力量化分析 |
第二章 川剧传承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川剧文化传承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二节 川剧互联网传播的大数据分析 |
第三节 川剧数字化传承发展路径设计 |
第三章 川剧传承的云保护 |
第一节 川剧传承的数字化记录 |
第二节 川剧传承的数据云存储 |
第三节 川剧传承的数据云容灾 |
第四章 川剧传承的云共享 |
第一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云平台共享 |
第二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元数据开放 |
第三节 川剧传承数字化软应用开放 |
第五章 川剧传承的云传播 |
第一节 川剧传承的数字化教学 |
第二节 川剧传承的网络化传播 |
第三节 川剧传承的个性化分享 |
第六章 余论:“互联网+戏曲”的发展前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必要性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
一、强国——制定国家设计产业发展战略 |
二、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促进社会现代化 |
三、责任——普世设计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
二、国内设计奖项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问题与方法 |
二、特色与创新 |
(一)学术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
(二)实际价值的创新性贡献 |
(三)社会普及教育的创新性贡献 |
第五节 基本结构 |
第一章 国际设计奖项概述 |
第一节 奖项的意涵 |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中期设计价值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
一、德意志制造联盟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
二、现代主义与机械美学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
三、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工业设计对设计奖项建立的影响 |
四、“优良设计”观念复兴的设计因素对奖项建立的影响 |
第二章 设计奖项的产生背景及构成要素 |
第一节 国际设计发展趋势 |
一、国家层面发展措施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
(一)制定国家级设计振兴政策 |
(二)设计政府管理机构的设立 |
(三)设计公共设施的建设 |
(四)设计教育体系的完善 |
(五)设计产业的学术研究 |
二、行业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因素 |
三、从业机构发展趋势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
第二节 设计奖项评奖机制与基本构成要素 |
一、设计奖项的评奖机制 |
二、设计奖项机制的基本构成要素 |
第三章 国际奖项对比分析研究 |
第一节 国际设计奖项综述 |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设计奖项的重要性与作用比较分析 |
一、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产生背景比较 |
二、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奖项结构比较 |
三、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奖项机制与流程比较 |
四、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评委与获奖者比较 |
五、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完善与发展 |
六、德国IF、日本G-mark、中国红星奖的外延比较分析 |
第四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企业的关联 |
第一节 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
一、设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
二、设计奖项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
第二节 设计奖项与国际企业发展的关联 |
一、德国瓷器制造商罗森塔尔(Rosenthal)与IF |
二、产品与服务供应商WMF与 IF |
三、电器生产商博朗(Braun)与IF |
四、技术和服务供应商博世(Bosch)与IF |
五、电器制造与系统服务西门子(Siemens)与IF |
第五章 设计奖项设立与社会的关联 |
第一节 奖项建立社会价值 |
第二节 三大代表性奖项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联 |
一、专业人才储备上的价值 |
二、国家经济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层面上的价值 |
三、普世的教育意义及人才储备作用 |
四、各奖项特点 |
第六章 设计奖项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实践推动作用 |
第一节 社会的现代化理论对设计奖项的影响 |
第二节 知识时代的科技、产业与设计奖项的必然联系 |
一、工业文明社会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
二、创新型社会中知识特性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
三、设计奖项对科技发展的驱动 |
(一)设计是技术和文化的桥梁 |
(二)技术是需要被思想驱动的工具 |
四、知识经济下产业结构与设计奖项的关系 |
第三节 设计力创新 |
第四节 设计奖项的新发力与新内涵 |
一、设计奖项的批评价值 |
二、设计奖项加强设计的体验感 |
三、设计奖项可改变社会 |
第五节 设计奖项的价值测度 |
结论 |
第一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中的思考与启示 |
一、从红点2018 中国失信事件看设计奖项的公信力与价值导向 |
二、西方国家对设计奖项的重视与发展力度更加切实 |
三、设计奖项的设立数量大于质量 |
四、设计奖项仍应以推动本土设计与经济的发展为目标 |
五、设计奖项应正确的引导设计与社会科技之间的连接 |
六、设计奖项在设计人才储备与普及性教育的重要性 |
七、设计要创造新型的、却并不遥远的生活方式 |
第二节 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意义研究的重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索尼在华实体店渠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框架 |
1.3.3 实践意义 |
1.3.4 理论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经营策略相关理论 |
2.1.1 经营策略的概念 |
2.1.2 经营策略的分析与制定 |
2.2 顾客消费需求 |
2.2.1 顾客的消费需求特点 |
2.2.2 顾客消费需求体系 |
2.2.3 目前的消费特征 |
2.2.4 消费者需求与网购之间的关系 |
2.3 实体店的内涵与特点 |
2.3.1 实体店的内涵 |
2.3.2 实体店的特点 |
2.3.3 实体店的分类及其特点 |
2.3.4 零售实体店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2.4 顾客消费行为分析 |
2.4.1 消费行为概述 |
2.4.2 网络购物的概念 |
2.4.3 实体店购物与网络购物行为比较分析 |
第3章 索尼在华实体店渠道发展研究 |
3.1 索尼公司简介 |
3.2 索尼在华渠道战略 |
3.3 索尼在华专卖店渠道发展的SWOT分析 |
3.3.1 发展历程及其优势分析 |
3.3.2 索尼在华专卖店渠道劣势分析 |
3.3.3 索尼在华专卖店渠道发展的机会 |
3.3.4 索尼在华专卖店渠道发展面对的威胁 |
3.4 索尼在华实体店的发展规划 |
3.4.1 索尼笔记本业务在全球售出对专卖店渠道体系影响 |
3.4.2 索尼在放弃笔记本业务后的产品策略 |
3.4.3 索尼实体店渠道的转型 |
3.4.4 索尼实体店渠道的发展规划 |
第4章 索尼在华实体店渠道发展对策建议 |
4.1 研究结论 |
4.2 对策建议 |
4.2.1 品类差异化经营 |
4.2.2 打造体验式消费 |
4.2.3 控制实体店成本 |
4.2.4 提升服务品质 |
第5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1.1 索尼公司的现状 |
5.1.2 索尼公司的渠道管理策略 |
5.1.3 索尼公司实体店渠道发展的策略建议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5.2.1 研究的不足 |
5.2.2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6)战地求生 人道工作者冲突地区安全指南 安全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保护人员和建筑物 |
原料和工具 |
沙袋垒放基本规则 |
防爆墙、避难所和其他防护用品 |
防爆墙 |
避难所 |
其他防护用品 |
建筑物的选择 |
个人防护装备 |
防护衣 |
防弹衣 |
头盔 |
装甲车辆 |
其他种类的车辆保护 |
车辆和驾驶 |
四轮驱动 |
驾驶 |
个人物品 |
关于照相机 |
(7)美的冰箱事业部PLM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1. 国内PLM市场状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研究的内容 |
二、PLM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 PLM概念 |
(二) PLM对企业的意义 |
(三) PLM系统架构 |
三、项目管理与PLM项目 |
(一) 项目管理 |
1. 项目管理理论 |
2. PLM项目特点 |
(二) PLM项目 |
1. PLM系统选型 |
2. PLM系统方法 |
3. PLM系统集成 |
4. PLM应用测评 |
四、PLM在美的集团冰箱事业部的应用案例 |
(一) 美的集团冰箱事业部背景 |
(二) 项目简介 |
1. 项目的组织机构 |
2. 项目的范围管理 |
3. 项目的进度管理 |
4. 项目的质量管理 |
(三) 本案例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1. 缺乏全面统筹 |
2. 对PLM期望值无限高 |
3. 频繁需求变更 |
4. 忽视数据整理 |
五、总结及展望 |
(一) 总结结论 |
1. 抓住PLM项目目标——“面向业务目标” |
2. 业务流程优先——“面向业务过程” |
3. 数据决定PLM项目成败——“面向业务数据” |
(二) 后续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国产智能手机魅族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论文相关的理论概述 |
2.1 PEST分析法 |
2.2 STP理论 |
2.3 4P理论 |
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创新采用曲线 |
第3章 国产智能手机企业概述 |
3.1 国产手机市场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国产智能手机企业发展现状 |
3.2.1 国产智能手机的崛起 |
3.2.2 国产智能手机的同质化竞争 |
3.2.3 主流智能手机的市场营销现状 |
3.2.4 国产智能手机企业未来走向展望 |
第4章 魅族智能手机产品介绍 |
4.1 魅族公司概述 |
4.1.1 发展初期 |
4.1.2 全面转型智能手机企业 |
4.1.3 地位攀升 |
4.2 魅族现有智能手机产品系列发展分析 |
第5章 魅族智能手机营销现状和问题分析 |
5.1 魅族手机的品牌地位分析 |
5.2 魅族手机早期营销策略 |
5.2.1 让消费者参与手机设计 |
5.2.2 注重手机外观设计感 |
5.2.3 注重消费者忠诚度培养 |
5.2.4“以旧换新”的营销策略 |
5.3 魅族手机近期营销策略 |
5.3.1 营销渠道,重视高收益、低成本 |
5.3.2 倚重网络营销,兼具口碑营销与饥饿营销 |
5.4 魅族当前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
5.4.1 口碑营销管理不当造成冲突 |
5.4.2 不专业的第三方测评适得其反 |
5.4.3 过度倚重线上营销而忽略传统营销 |
5.4.4 低产能导致的线上线下营销失衡 |
第6章 魅族智能手机产品的STP策略 |
6.1 中国消费者手机需求特点 |
6.1.1 中国消费者对手机的普遍需求 |
6.1.2 魅族消费者手机需求 |
6.2 按价位和年龄进行市场细分(S) |
6.2.1 按手机价位细分 |
6.2.2 按不同年龄段细分 |
6.3 年轻的“互联网一代”是核心目标市场(T) |
6.4 优雅易用和中端个性是核心产品定位(P) |
6.4.1 设计优雅,简单易用 |
6.4.2 中端路线,差异化产品 |
6.5 从典型产品看魅族品牌的综合策略 |
第7章 魅族智能手机的营销策略 |
7.1 产品策略 |
7.1.1 调查与分析 |
7.1.2 产品设计 |
7.1.3 产品包装 |
7.1.4 新产品开发 |
7.2 价格策略 |
7.2.1 调查与分析 |
7.2.2 定价横向比较 |
7.2.3 降价策略 |
7.3 渠道策略 |
7.3.1 调查与分析 |
7.3.2 线上渠道 |
7.3.3 线下渠道 |
7.4 促销策略 |
7.4.1 调查与分析 |
7.4.2 进一步推行网络营销并管理口碑传播 |
7.4.3 重新布局电视营销 |
7.4.4 做好音频营销等新兴模式 |
7.5 提高产能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魅族手机市场营销调查问卷及结果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系统与创新载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逻辑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逻辑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现状 |
2.1.1 概念研究 |
2.1.2 特征研究 |
2.1.3 分类研究 |
2.1.4 国际比较 |
2.2 创新载体研究 |
2.2.1 载体的基本含义 |
2.2.2 创新载体的概念、功能及特征 |
2.2.3 基于创新过程模型演进的创新载体演变 |
2.2.4 创新载体的理论基础 |
2.3 理论工具综述 |
2.3.1 新兴技术演化 |
2.3.2 生命周期 |
2.4 小结 |
第三章 创新载体的分类与特点 |
3.1 创新载体的基本分类 |
3.1.1 基于技术创新线性模式的分类 |
3.1.2 基于组织形态的基本分类 |
3.1.3 基于主要功能的基本分类 |
3.2 实践中的创新载体分类与特点 |
3.2.1 国家重点实验室 |
3.2.2 工程技术中心 |
3.2.3 企业技术中心 |
3.2.4 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 |
3.2.5 工业(产业)技术研究院 |
3.2.6 共性技术服务(研发)平台 |
3.2.7 孵化器 |
3.2.8 科技园区(高新区、经开区) |
3.2.9 产业集群 |
3.3 小结 |
第四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系统研究 ——电子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比较 |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过程研究 |
4.1.1 形成阶段划分 |
4.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技术路线图 |
4.2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系统研究 |
4.2.1 产品技术系统及其进化 |
4.2.2 产业技术系统的概念和内涵 |
4.2.3 产业技术系统的创新测度 |
4.3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系统结构形成及其对创新模式的影响 |
4.3.1 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系统结构形成的因素 |
4.3.2 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期的技术系统基本类型 |
4.3.3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系统对创新的影响 |
4.4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系统比较——以IT和BT为例 |
4.4.1 电子信息产业技术系统 |
4.4.2 现代生物产业技术系统 |
4.5 小结 |
第五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载体匹配的基础框架 ——基于新的技术分类 |
5.1 一种新的技术分类方式 |
5.1.1 提出一种新的技术分类方式的必要性 |
5.1.2 基于技术创新过程与产业形成的技术分类方法 |
5.2 技术类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
5.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
5.2.2 技术类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 |
5.3 与技术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创新载体选择的一般框架 |
5.4 与技术类型相匹配的创新载体选择的一般框架 |
5.5 创新载体匹配的步骤 |
5.6 新兴产业演进对创新载体的特殊需求 |
第六章 生物技术产业创新载体配置 |
6.1 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 |
6.1.1 现代生物技术特征 |
6.1.2 生物技术产业特征 |
6.2 现代生物技术的创新特性 |
6.2.1 科学商业 |
6.2.2 接力创新 |
6.3 基于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阶段的创新载体配置 |
6.4 基于生物技术发展阶段的创新载体配置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LED产业创新网络动态演化及创新载体研究 |
7.1 LED技术及产业演化特点 |
7.1.1 LED技术演化 |
7.1.2 LED照明产业技术系统分析 |
7.2 深圳LED产业技术系统演化及运行模式分析 |
7.2.1 LED产业概况 |
7.2.2 深圳LED产业技术系统创新网络演化及结构分析 |
7.2.3 深圳LED产业技术系统运行模式及主体分析 |
7.2.4 深圳LED产业技术系统运行效果及改进 |
7.3 我国LED产业创新载体需求分析及匹配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研究的初衷 |
8.2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结论 |
8.3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基于品牌定位分析的产品识别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品牌定位分析的研究 |
2.1 品牌的定义和作用 |
2.1.1 品牌定义的五种理解 |
2.1.2 品牌对于企业和消费者的作用 |
2.2 品牌定位分析的基本内容 |
2.2.1 品牌定位的基本概念及其演进 |
2.2.2 品牌定位分析的作用 |
2.2.3 品牌定位分析的对象 |
2.2.4 品牌定位分析的策略 |
2.2.5 品牌定位分析的工具与方法 |
2.3 品牌定位分析的结构研究 |
2.3.1 目标客户分析 |
2.3.2 企业自身分析 |
2.3.3 竞争对手分析 |
2.3.4 品牌定位分析的研究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品识别设计的研究 |
3.1 产品识别的基本概念 |
3.1.1 产品识别的内涵 |
3.1.2 产品识别原型的概念 |
3.1.3 产品识别的发展与演进 |
3.1.4 产品识别的作用 |
3.2 产品识别的表现方式 |
3.2.1 外观识别 |
3.2.2 界面识别 |
3.2.3 体验识别 |
3.2.4 文化识别 |
3.3 产品识别设计的结构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品牌定位分析的产品识别设计过程模型研究 |
4.1 品牌企业、品牌定位、产品识别与目标客户的关系研究 |
4.2 作为桥梁的品牌价值与品牌形象 |
4.2.1 品牌价值的概念与层级 |
4.2.2 品牌形象的概念与内容 |
4.2.3 品牌价值与品牌形象的桥梁作用 |
4.3 基于品牌定位分析的产品识别设计过程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品牌定位分析的产品识别设计的实践 |
5.1 东风风神的品牌定位分析 |
5.1.1 东风风神的目标客户分析 |
5.1.2 东风风神的企业自身分析 |
5.1.3 东风风神的竞争对手分析 |
5.1.4 东风风神品牌定位分析后的洞察 |
5.2 东风风神的品牌价值与品牌形象 |
5.2.1 东风风神的品牌价值 |
5.2.2 东风风神的品牌形象 |
5.3 东风风神的产品识别设计 |
5.3.1 东风风神的外观识别 |
5.3.2 东风风神的界面识别 |
5.3.3 东风风神的体验识别 |
5.3.4 东风风神的文化识别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MP3随身听采购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M公司电源适配器营销策略研究[D]. 吴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2]PY电子科技公司面向东南亚的跨文化品牌战略研究[D]. 刘新燕.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3]信息化社会的戏曲传承 ——以川剧为例的“互联网+戏曲”研究[D]. 李金兆.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4]设计奖项在创新型社会的意义 ——以德国IF、日本优良设计、中国红星奖为例[D]. 庞观.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
- [5]索尼在华实体店渠道发展研究[D]. 马晓东.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5)
- [6]战地求生 人道工作者冲突地区安全指南 安全防护措施[A]. 大卫·洛伊德·罗伯茨.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资料汇编——政策与实践指南, 2015
- [7]美的冰箱事业部PLM项目研究[D]. 熊华云.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3)
- [8]国产智能手机魅族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季炳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系统与创新载体研究[D]. 张志彤.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10]基于品牌定位分析的产品识别设计研究[D]. 刘瀚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