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两个节本高效棉花新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曹艳[1](2021)在《兵团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不得不对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思考,意识到了自然环境资源的不可或缺性。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我们必然选择。我国作为拥有9亿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重要性可见一斑。习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切实表明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已经将环境问题视为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发展模式的改革也是围绕“绿色”进行。以新疆兵团为例,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在近年来的经营与发展过程中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展对过去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将绿色农业发展道路作为发展目标,提高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力度。新疆兵团于2018年提出了《兵团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文件中对兵团农业后续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目前新疆地区农业发展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选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分析该地区绿色发展现状的前提条件下揭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新疆兵团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化的绿色农业发展的解决方案。本选题结合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兵团当前绿色农业的发展状况、绿色农业发展局限和前景等方面,结合当前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其突出问题。基于兵团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实施得出以下结论:(1)围绕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目前兵团农业概况作了论述,另外重点对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类型、基本情况作了分析,主要通过兵团绿色农业规模和产值、兵团绿色农业发展主要措施及兵团绿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三个方面展开,从而为展开实证分析提供支持。(2)针对兵团现阶段绿色农业的实证分析可知目前兵团绿色农业整体有一定的推进效果,但仍存在一些典型问题,为此,结合现阶段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趋势及兵团条件等情况,对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路径进行论述并提出针对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提供一些建议。(3)围绕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分析,提出了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基本思路和总原则,结合基础条件提出有针对性的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及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及保障措施。
李泽华[2](2021)在《河北省棉花生产及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保障民生的经济作物之一,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棉花价格的竞争取决于生产成本的竞争,而种植收益稳定才能使棉花生产可持续。在棉花生产过程中,生产成本的投入量直接对棉花的生产收益、农民收入以及棉花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河北省虽然植棉历史悠远,具有生态适应性好、科技支撑较强、衍生产业众多等优势,但是近些年来,受植棉效益持续低迷影响,棉农植棉积极性不高,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连年下滑。因此保障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及产量,降低生产成本,调节生产成本投入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河北省棉花种植成本收益视角,选取了《全国农产品收益资料汇编》以及《河北省农村经济统计年鉴》中关于河北省棉花生产规模、生产布局、生产成本相关数据,结合调研数据,对棉花生产现状以及成本收益的构成及变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通过比较河北省与中国其他产棉大省的棉花生产现状和成本收益现状,发现河北省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深入分析河北省棉花成本收益变动趋势,对河北省棉花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法进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发现河北省在非DEA有效年份棉花生产过程中要素投入不合理之处。再通过与全国棉花主产省的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发现河北省棉花生产竞争优势及差距。提出促进河北省棉花产业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通过分析发现:第一,河北省棉花产业在全国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规模优势明显,其总产量、播种面积、单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第二,河北省已经基本形成了黑龙港流域优势棉花主产区,棉农对新品种识别率明显提高,但农机农艺融合度欠佳;第三,河北省棉花种植收益大幅下滑,主要因素是人工费用的大幅升高,在总成本中占比高达66.64%;第四,河北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趋势,仅2011、2014年与2018年河北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为增长状态,其他年份均呈下降态势。与全国棉花主产省TFP对比发现河北省TFP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一定问题。在生产管理、生产结构、科技创新以及技术推广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改善和优化。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提高河北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河北省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1)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推动棉花规模化生产;(2)推广尖端生产技术,推动棉花提质增效;(3)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投入,控制棉花生产成本;(4)加强机采品种研发力度,提升棉花机械化水平;(5)着力研发推广高质量原棉,增加棉花附加值;(6)落实产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棉花经济效益。本文的创新在于:本文基于以棉花生产量为主的宏观视角和以提高棉花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微观视角,运用DEA计量模型定量分析,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旨在找出河北省棉花生产过程中影响效益投入不合理的要素,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力促河北省棉花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
仇相玮[3](2020)在《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农药施用大国,开展农药减量行动,实现农药施用量负增长目标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农户是施用农药的直接行为决策主体,研究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机理是控制并减少农药施用量的关键。农户减施农药而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技术路径有三种:一是采纳高效施药技术提高化学农药利用率;二是采纳绿色防控技术替代化学农药;三是种植“节药型”农作物品种以替代高用药作物品种。本文基于对山东省栖霞、蓬莱、海阳、蒙阴和沂源等地苹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探索分析了“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特征”“农户高效施药技术采纳行为机理及效应”“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机理及效应”“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行为及其效应”“农户减施农药激励政策”等问题,以期激励农户减施农药,为实现农药施用量负增长目标提供政策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基于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考察了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及样本农户减施农药的行为特征,得出结论:宏观上,在一系列农药减量增效政策引导下,2015年后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均略微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农药安全施用上限,农药施用存在地区差异,华中、华北和东南地区是农药施用最大的三个地区;微观上,对山东省内苹果种植户的调研结果表明,多数农户能够认识到农药过量施用的现状及危害,尤其重视对其自身健康的危害,并表示愿意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减施农药;农户认为减施农药主要从产量、生产成本和劳动投入三个方面影响苹果生产;虽然有83.18%的样本农户表示至少采纳过一种节药型技术,但绝大多数农户主要采纳了科学施药方法和农药助剂技术,对节药效果更显着的高效施药机械、精准施药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率仅为26.47%;技术采纳方式以自行购置设备为主,政府补贴也促使一定比例的农户采纳了节药型技术;异质性农户的减施农药行为存在差异,规模种植户比传统小农户更愿意减施农药。农户选用不同技术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产生了显着的减药增收效应。按照技术属性差异,将高效施药技术分为科学施药方法、农药助剂、高效施药机械和精准施药技术四类,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采纳不同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核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劳动力禀赋、与邻里交流程度和文化水平是影响农户采纳二次稀释技术的关键因素;年龄、与邻里交流程度是影响农户采纳农药助剂的关键因素;资金状况、种植面积、地块集中度、参与技术培训以及政策支持是影响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机械的关键因素;年龄、文化程度、风险偏好、种植面积和地块集中度对农户采纳精准施药技术有显着影响。理论上,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能够从提升化学农药利用率、提高其它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和改变农业产出三个方面达到理想的减药增收效果,运用ESRM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节药效果非常显着,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同时由于节劳、节药、节水效果显着,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增收效应也十分显着。基于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复杂、预期风险高和投资成本大的技术特性,考察了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意愿、持续采纳行为和减药增收效应。运用SEM模型分析了风险感知和技术认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均具有显着影响,且风险感知的作用程度大于技术认知,技术认知显着负向影响风险感知,表明技术认知能够缓解风险感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的抑制作用;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政府支持和采纳效果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补贴政策、销售支持、感知有用性和生态效果对农户持续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理论上,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可从要素替代、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和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三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运用ESRM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节药效果显着,但受苹果价格波动、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和农户采纳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未能产生显着的增收效果,这也造成了部分农户选择弃用该技术。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的作物选择行为对减施农药产生了明显的负向效应。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程度差距较大,导致部分作物单位面积需药量明显高于其它作物,据此,本文将农作物划分为高用药作物、中用药作物和低用药作物三类。如果能够增加“节药型”农作物的种植比例,便可达到降低农作物整体加权平均用药量的目的。利用2006-2016年农药施用量及农作物种植结构相关数据,运用因素分解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系统测算了“节药型”农作物在种植结构中的占比变化及其对农药施用量增长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总体呈现出高用药作物占比明显增加,“节药型”作物逐渐减少的变化特征,西南、华中和东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及大部分地区的农药施用量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50.10%,在部分年份甚至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可见,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增加高用药作物种植比重的作物选择行为对减施农药产生了明显的负向效应,应对此予以矫正。基于前文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应结合节药型技术特性和异质性农户偏好进行优化,包括高效施药技术采纳激励、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激励、“节药型”农作物品种采用激励和外部性内部化补贴激励。
颜腾腾[4](2020)在《山东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棉花产业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产业。我国是世界上主产棉国之一,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新疆棉区与山东省棉区是我国主要的产棉区。新疆棉业较山东发展较快,山东棉花产业问题较为突出。品级不稳定、马克隆值不稳定、细棉成熟棉质量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棉花的标准化质量以及市场效益。因此,如何提高山东棉花的标准化生产水平是本文要讨论的重要问题。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首先通过相关检验结果可知,山东省棉花质量指标发展不稳定。其中,颜色级指标表现不稳定,波动较大;断裂比强度、平均长度整齐度近年来提升明显;马克隆值是山东棉花的短板,C级偏差过大,细度和成熟度过大,影响棉花整体的标准化水平。经过棉花主产区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棉花生产存在棉农标准化认知不足、品种选取不合适、棉花灌溉、施肥以及用药过程不标准,棉花生产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生产成本大于收益,以及棉花组织化水平低等问题。根本原因是棉花产业组织结构存在缺陷、棉花产业发展绩效难以激发棉农扩大种植面积,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动力。具体来说,山东省棉花市场集中度较高,但大面积种植地区之间呈空间分散分布,行政各自独立;棉花产品存在差异化,品种多而杂;并且棉花产业不存在壁垒,农户进出行业容易;棉花经营规模小,种植分散。棉花种植面积日益萎缩、总产量和产值以及不断下降的棉花价格和棉农收益,导致农户对棉花的种植意愿降低,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棉农标准化生产动力不足,组织化水平较低。最后提出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对策,包括建立棉花标准化培训体系,提高棉户标准化认知和生产水平。进一步推广棉花轻简化生产制度,降低生产成本,并不断完善棉花补贴保障机制,增强种植意愿。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组织化生产。优化山东棉花产业组织结构,推动规模化种植。建立棉花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化生产基地,提高组织化生产水平。提高棉花市场效益,保障棉农基本收益等。
韦礼飞[5](2020)在《赣北棉区薯棉连作模式中覆盖材料对马铃薯的影响及薯棉连作的效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赣北地区是我国优质棉生产基地之一,常年有大面积的冬闲棉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自然资源。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增加作物产量,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周年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稳定棉花生产,本研究以马铃薯主粮化为契机,开展“马铃薯-棉花”高效种植模式研究。利用冬闲棉田黑膜+稻草覆盖和黑膜覆盖两种方式种植马铃薯,处理A(CK):冬闲+赣棉18,处理B:中薯5号(黑膜覆盖)+赣棉18,处理C:中薯5号(黑膜+稻草覆盖)+赣棉18,处理D:荷兰15(黑膜覆盖)+赣棉18,处理E:荷兰15(黑膜+稻草覆盖)+赣棉18。探明该两种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商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探究马铃薯种植前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明确种植马铃薯后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影响,分析薯-棉复种连作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期筛选综合效益最高的种植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相同覆盖材料下,中薯5号较荷兰15具有更好的生长优势、更快的物质积累和更高的产量。中薯5号较荷兰15的平均土温和田间平均相对湿度分别高0.08℃、4.03%,出苗率高1.4%,发病率低1.2%,青头率低11.94%,平均SPAD值高14.66%,116 d时单株干薯重高46.73%,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干重比值高14.34%;中薯5号单株大薯个数和重量及总薯重量大于荷兰15,且中薯5号具有更高的淀粉浓度,更低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浓度;中薯5号单株块茎干重和总干重的最快积累速率、平均积累速率、及理论最大值均高于荷兰15;中薯5号最终产量比荷兰15高52.53%。2.相同马铃薯品种下,黑膜+稻草覆盖较黑膜覆盖更有利于马铃薯生长。黑膜+稻草覆盖控温效果好于单独黑膜覆盖,黑膜+稻草覆盖较黑膜覆盖提高土壤温度0.69℃,降低日较差0.16℃,且田间相对湿度变幅小,平均相对湿度低0.72%;黑膜+稻草覆盖较黑膜覆盖平均提高马铃薯出苗率3.74%,株高增11.13%,单株块茎干重增19.13%,单株大薯重增26.91%、单株总薯重增19.04%,116 d时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干重比值增15.41%,产量增12.14%,此外还降低青头率36.8%,减少发病率43.3%;单株块茎干重和总干重的最快积累速率、平均积累速率、理论最大值均为黑膜+稻草覆盖高于黑膜覆盖,分别高出32.53%,24.85%,24.98%和22.04%,22.26%,30.23%;黑膜+稻草覆盖前期的块茎积累了较多的可溶性糖,并最终更多地用于淀粉合成。3.覆盖材料与马铃薯互作后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养分,有利于棉花生长和提高棉花产量。种植马铃薯后p H减小,碱性减弱,且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有效硼、有效锌及交换性锰均表现为种植马铃薯后显着高于不种植马铃薯的冬闲小区;种植马铃薯后可以促进后茬棉花提早出苗、开花和吐絮,且第一果枝节位、茎粗、果枝数及叶绿素SPAD值均显着高于冬闲小区,此外单株大铃数、单株铃数、衣分、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也均显着高于冬闲小区。4.产量及净收益均为“马铃薯+棉花”模式高于“冬闲+棉花”模式,黑膜+稻草覆盖高于黑膜覆盖,“中薯5号+棉花”连作优于“荷兰15+棉花”连作。综合效益指数大小依次为处理C(0.9988)、处理B(0.9171)、处理E(0.8219)、处理D(0.7481)、处理A(0.50720),说明中薯5号黑膜+稻草覆盖材料与棉花复种连作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综合效益最好,是赣北棉区较适宜推广的高效种植模式。
王平[6](2020)在《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新疆棉花面积264.4万公顷,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4.3%,棉花总产量51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3.8%,新疆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但与新疆棉花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不匹配的是,新疆棉花质量在国际市场仍处于劣势。特别是机采棉迅速发展后,仍沿用手采棉时期以高产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的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没有配套建立,表现在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未大面积推广应用,种植模式仍然以“矮密早丰”模式为主,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程度较低,残膜对棉花质量的影响难题尚未解决。在采收环节由于田间堆放原因导致的棉花二次污染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加工环节由于机采棉杂质、异性纤维较多,导致籽棉和皮棉的清理次数偏多、棉花纤维长度减短、强度降低、短纤维含量增加和棉结数量比率偏高。以上技术环节的问题是导致新疆棉花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制约着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机采棉化学脱叶工序的需要,导新疆棉花生长期缩短、棉花自然吐絮率降低,棉花生产条件劣势更加突出。因此,新疆棉花在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上存在的问题,必然要依靠构建和推广配套的技术集成体系来解决。本研究的目的是针对新疆棉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探索建立适宜新疆棉花产业现状的配套技术集成体系,发挥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作用,解决技术集成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构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通过发放专家意见征询表、发放调查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数据和资料,采取理论研究与调查研究、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提出了技术集成体系的不配套是制约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个假设,并运用技术进步、技术集成、快乐植棉和技术变迁等相关理论,对假设进行科学、系统论证。首先对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现状进行分析,并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进行对比,找出了新疆棉花在质量和技术集成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提出了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的观点。通过组织国内棉花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运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新疆棉区的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单位进行棉花的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对比找出不同棉区间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差异,并检验技术集成和质量的相关性。通过评价结果筛选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和兵团技术集成的经验,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分析政府宏观层面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对技术集成影响作用,采用TAM框架及理论设计了棉农技术集成采纳意愿分析方案,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对棉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这两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对技术集成的影响程度。最后研究提出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从经济学研究视角,首次在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对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包含技术集成现状和差距分析、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典型棉区技术集成评价、技术集成体系优化、技术集成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以此形成了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系统理论体系。2.在全国范围组织权威专家,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典型棉区进行了全面评价,实证了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并创新性的对棉花技术集成水平与质量水平进行相关性检验,论证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优化了技术集成的体系,提出了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推广路径和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了解决方案。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新疆棉花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新疆棉花要发挥自身的优势,走“高质量、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生产高质量的棉花产品实现高价格和高效益,弥补生产高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的劣势,并以此占领世界棉花中高端市场,从而带来棉花产业的转型升级。结论二,技术集成体系不配套是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新疆棉花目前处于机采棉的成长阶段,但仍依赖以手采棉的“矮密早丰”、追求产量为目标的技术集成体系,适宜机采棉的技术集成体系尚未建成,从而导致机采棉整体质量较低。技术集成严重制约着新疆棉花质量的提升。结论三,构建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奠定评价基础。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了包括了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加工技术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结论四,对新疆典型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实证评价,实证了不同棉区的技术集成和质量水平。通过对新疆南北疆六个流域棉区的64个县团级单位发放调查问卷,运用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对样点棉区组织实施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并验证了技术集成和质量两个变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实证了技术集成水平是影响棉花质量的关键因素。结论五、优化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是新疆棉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本研究最终优化构建了包含品种、种植技术、采收技术和加工技术4个一级技术指标,包含优质棉品种、主栽品种、种植技术等14项二级技术指标,并对二级技术指标内容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赋值。结论六,政府和棉农行为是影响技术集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得出政府在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对技术集成产生影响,棉农对技术集成体系的采纳意愿行为受到年龄、家庭人均纯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论七,确定了技术集成推广路径和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确定以“政府主导型”的推广路径,以政府牵头组织农业部门、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加工企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棉农开展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应用。二是提出了对策建议。新疆棉花产业要建立“高质量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观和产业定位,产品定位于国内高端棉花产品,并建议在目前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制定质量为先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
李婕[7](2019)在《提质增效背景下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兵团是我国重点投资建设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其棉花产业的生产规模、机械化程度、单产水平等与我国其他植棉区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棉花产业也是兵团的支柱性产业,其中职工总收入的60%来源于该地的棉花产业。因此,兵团棉花产业的发展不仅关乎团场职工的收入,还深刻影响着兵团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临时收储政策执行以来兵团棉花产业低成本高质量的植棉优势荡然无存,2014年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后棉花的定价权再次回归市场,棉花质量的重要性在国内外市场中越来越凸显出来。当前形势下,巨额的生产成本、不具优势的棉花质量成为制约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突出瓶颈。因此,在提质增效背景下研究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提升兵团棉花产业的竞争力已成为亟需开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各个环节对兵团各植棉师的棉花质量管控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以定量分析的方法测评十个植棉师棉花质量管控体系中各个环节的得分及综合得分,并探究其对棉花质量及职工植棉效益的影响,从而为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提出具体的优化内容及相关建议,以达到兵团棉花品质提升、职工收益增加的目的,进而提高兵团棉花产业在国内外棉花市场的产业竞争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兵团各植棉师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综合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七师、第六师、第八师、第十师、第二师、第五师、第四师、第一师、第十三师和第三师。质量管控优异型植棉师包括第六师、第七师、第八师、第十师,其棉花质量管控体系各个环节的管控水平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质量管控中等型植棉师包括第二师和第五师,其棉花质量管控体系各个环节的管控水平与行业平均水平几乎持平。质量管控差弱型植棉师包括第一师、第三师、第四师和第十三师,其棉花质量管控体系中除了加工环节的平均得分略微低于行业平均发展水平之外,其余各环节均明显低于行业平均发展水平;兵团各植棉师棉花质量综合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第七师、第十师、第六师、第八师、第五师、第四师、第一师、第二师、第十三师和第三师。各个单项评分中第十三师棉纤维颜色级得分及轧工质量得分最高,第七师棉纤维长度级得分最高,第六师棉纤维马克隆值得分最高,第十师棉纤维断裂比强度得分最高,第五师棉纤维长度整齐度得分最高;南疆植棉师和东疆植棉师的植棉亩均收益高于北疆植棉师,因为虽然北疆植棉师的植棉成本较低,但是这种优势并不明显,兵团各植棉师中植棉最高成本与最低成本之间仅差210元/亩。而相比之下南疆植棉师和东疆植棉师的单产水平与北疆植棉师相比却具有极大的优势;在棉花质量管控体系和其他因素对棉花质量的影响估计方程中,质量管控体系综合得分对棉花质量有正向影响作用,而降水量和积温对棉花质量有负向影响作用;在棉花质量管控体系和其他因素对植棉效益的影响估计方程中,质量管控体系综合得分、机采率和单产对植棉效益均有正向促进作用。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优化内容,并提出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优化建议:建立兵团棉花质量管控示范基地;深化土地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统一品种区划;优化机采棉技术集成体系;加强棉花质量检验工作,规范“优质优价”定价原则;探索棉花“期货+保险”新型补贴模式。
彭晶晶[8](2019)在《新疆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研究》文中指出苹果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特色林果产业之一,具有显着的区位优势、质量优势、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由于生产资料没有达到最佳的配置,造成部分资源浪费、产出率不高、果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凸显。如何在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与科学的技术管理体系下实现苹果生产的数量优势转变为质量优势,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的主要核心章节分为五部分,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借助苹果的绿色发展技术为主线,全面对比分析全国苹果主产区生产种植的面积与产量的发展趋势,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系统的阐述。第一部分对我国、新疆及南疆苹果主产区的产销情况进行概述,了解样本区苹果生产种植的产销现状及问题所在;第二部分,通过问卷发放借助调研数据资料动态分析了近三年间不同的种植区域、不同种植规模、不同树龄的苹果生产的物质投入投入及产出构成,寻找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及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借助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不同类型苹果种植户的绿色生产技术效率,剖析苹果种植中投入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制约产出提高的核心要素,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果品质量和减少劳动力投入提出优化方案。第三部分,运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寻苹果种植户对绿色技术的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了解果农对绿色技术的的认知及采纳意愿、绿色种植与传统种植的果品销售级别,为绿色技术的推广和扩散提供依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产量随种植面积的增长而增加。样本区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由2006年24.09万亩和18.94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69.36万亩和123.83万吨,亩均产量逐渐提高,高投入、高产出,致使新疆苹果比较优势愈加不明显。(2)不同种植区域、不同种植规模、不同种植树龄生产物质投入不同,2016-2018年,绿色型苹果与传统型苹果的种植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各项投入分别占总投入的23.6%、51.8%、24.6%与21.3%、56.1%、22.6%,产前环节的物质投入趋于稳定,产中环节的生产资料的投入与产后环节冷藏运输投入有一定的增幅,其中兵团种植者的各项投入均高于地方,过量施药带来的农药残留、果品质量下降,违背了环境的保护和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3)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总体水平略有提高。兵团与地方综合技术效率相比,兵团种植户综合技术效率(0.588)高于地方(0.517),规模效率是制约地方种植户技术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其中兵团的规模效率(0.767)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高于地方(0.523)。但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兵团和地方种植户纯技术效率被低估,规模效率却被高估。(4)在8项与苹果绿色生产有直接关系的农业技术中,兵团和地方种植户对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绿色环保技术的需求最大,对育苗嫁接栽培技术的需求最低,其绿色生产技术优先需求比例逐年增加,整体上地方的技术需求意愿和掌握程度均较低,苹果种植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及行为特征对绿色技术的选择与采纳行为呈现显着差异。因此要缓解目前果品供给与消费需求结构性矛盾及果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在整个产业链和发展趋势下,苹果产业应以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果品的需求为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降低苹果产中、产后运输加工等环节的各项成本,严格规范苹果种植户的用药施肥,增施低毒高效、绿肥、饼肥等绿色农药肥料,代替目前依赖资源投入与科技创新型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建立标准苹果示范园区,培育新型多元化种植主体,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产业竞争力。(2)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产出率,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灌溉、农药、肥料等各项投入的冗余部分进行结构性调整,减少生产成本的无效投入,加大生态果品示范基地建设。严格规范种植户的绿色生产行为,从苗木选取、树体健康、生产管理、要素投入等种植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推行果品基地认证,建立一户一码产品可追溯平台,实现“三品一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识认证)的品牌推广和建设,确保绿色健康果品的每一步都进行技术安全监测。(3)强化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积极完善现有的推广主体与机制,依靠农技推广部门、涉农企业、大学院校、种植大户等相关的单位或部门合理的安排绿色技术推广服务,确保种植户能够掌握核心的生产管理技术,同时加强对绿色技术使用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根据苹果种植的区域,确定标准生产的科技示范户,提高周边种植户对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
翟雪玲,张杰[9](2018)在《中国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为应对棉花产业进入新常态后的各种困境,中国开启了以取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出台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政策为代表的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顾了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展、成效,探讨了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从产业现状和内外环境角度剖析了进一步推进改革存在的困难,最后在全面分析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予以了展望,并提出了深化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建议。
于雅雯[10](2018)在《新疆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自2014年起新疆开始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该政策完善了棉花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促进了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是我国棉花领域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尝试,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实践。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体现,其执行成效关系到棉花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生存和发展。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是调整和优化棉花产业布局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机制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围绕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求“提质增效”分析以下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对中国、新疆整体的棉花生产情况带来什么影响?在棉花目标价格的引导下新疆各地区的棉花布局有无变化?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对新疆棉花的品质有什么影响?未来应该如何继续深化棉花供给侧改革?从微观方面来看,植棉农户的种植行为和种植意愿在不同政策下有什么改变?新的政策环境下农户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是否可以通过生产规模的变化有所改变?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布局变迁、政策效果和发展路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棉花领域实施供给侧改革后新疆棉花生产布局的变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执行后棉花的生产布局由于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不同而发生了改变,通过对各地区特色优势农业的对比,及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影响全疆棉花面积变化的因素,分析棉花的生产布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为了分析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执行效果,主要从棉花品质、农户行为、农户生产成本及效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品质方面主要研究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前后棉花品质的变化、影响棉花品质的主要因素以及供给侧改革推进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对棉花品质的影响。通过使用实地调研的数据分析影响农户采取扩大种植规模以及使用机械化采摘等行为的因素,了解棉花供给侧改革对农户行为、农户生产和效率的具体影响。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对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棉花次宜棉区的退出,棉花种植面积的变化主要是由各地区棉花与其他作物的比较收益决定。在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棉花面积变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发现,非农就业机会同样对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很大,棉花补贴政策、人均耕地面积、单位面积机械拥有量和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当地的棉花生产规模有显着正向影响,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棉花面积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县域间的空间互动效应在棉花的生产布局中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作用。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户的种植意愿和种植行为存在差异。从总体来看,农户继续种植意愿较高,绝大多数农户仍选择继续种植棉花,且绝大多数农户对保险有较高需求。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不同规模农户的生产效率存在差异。通过研究发现供给侧改革的棉花布局变迁和农户生产效率有关,而不同种植规模的农户种植成本和生产效率不同。通过对比发现随着农户种植规模扩大,单位面积的产量和劳动生产率会逐步上升,机械作业率也会逐渐增加,同时对化肥、地膜投入增加,对农药和种子的投入减少,这与农户种植规模扩大后农药和种子的边际成本下降,以及科学化生产可以节约农药、化肥等物质投入有关。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实施后新疆棉花的品质有很大程度改善。提升棉花品质需要政府给与农户更多的技术培训,或者在当地组建合作社并引导农户加入等,帮助农户更好的生产,同时提高当地棉花的质量。不同组织结构对棉花品质有较大影响,较为成熟的合作社案例表明,通过发展合作社,联合小农户进行集体生产经营,可以给农户提供更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支持,发展规模化生产。用合作社的集体形式购买租赁大型机械,统一棉花品种,进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采收、及统一出售棉花,可以极大的降低棉花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稳定棉花的收购价格和生产品质。供给侧改革给新疆棉花带来的挑战主要集中于品质和效率两个方面。从品质方面来说,要对棉花生产进行合理布局,在棉花生产的合理布局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将新疆棉花生产集中于优质棉区,这就要求在棉花供给侧需要体现科学化、机械化、智能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从效率方面来说,要对不同种植规模的经营主体分别考虑,在长期的棉花生产过程中,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发展将较明显的提高棉花生产效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创新组织经营方式将这种生产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则能有效促进新疆棉花产业良性发展。综上所述,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疆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在新疆棉花生产领域内的实践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新疆棉花种植逐步向棉花生产优势区域集中、农户植棉意愿相对稳定、生产效率有所提高、棉花品质明显改善。因此,对新疆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成效,具体包括:通过集约化发展推进棉花生产合理布局,注重保障植棉农户的基本收益,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推动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发展,鼓励棉花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促进棉花生产标准化、改善棉花品质,促进产业融合、形成产业链条。
二、介绍两个节本高效棉花新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两个节本高效棉花新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兵团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绿色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
2.1.1 绿色农业的内涵 |
2.1.2 绿色农业的特征 |
2.1.3 绿色农业发展路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选择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生态文明理论 |
第3章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
3.1 兵团农业概况 |
3.2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
3.2.1 兵团绿色农业的基本类型 |
3.2.2 兵团绿色农业规模和产值 |
3.2.3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 |
3.2.4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
3.3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主要挑战 |
3.3.1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程度低 |
3.3.2 绿色农业发展结构不合理 |
3.3.3 南北疆绿色农业发展区域差异大 |
3.3.4 支撑绿色农业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兵团职工绿色农业发展意愿分析 |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分析 |
4.1.1 问卷对象基本情况 |
4.1.2 问卷原始结果分析 |
4.2 兵团职工绿色农业发展参与意愿实证分析 |
4.2.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4.2.2 指标选取 |
4.2.3 模型构建 |
4.3 样本描述 |
4.4 变量描述与实证分析结果 |
4.4.1 变量描述 |
4.4.2 多元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 |
4.4.3 估计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绿色农业发展的特色和启示 |
5.1 国内特色的绿色农业发展 |
5.1.1 东北大米 |
5.1.2 云南花卉 |
5.2 国外特色绿色农业发展 |
5.2.1 欧洲的有机农业 |
5.2.2 西班牙的认知和休闲农业 |
5.2.3 以色列节水灌溉农业 |
5.2.4 荷兰农业设施 |
5.2.5 新西兰的畜牧业发展 |
5.3 国内外绿色农业发展对兵团绿色农业的发展启示 |
5.3.1 独特的农业规划体系 |
5.3.2 绿色的特色农业理念 |
5.3.3 先进的绿色农业技术 |
5.3.4 完善的绿色农业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推动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
6.1 研究结论 |
6.2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
6.2.1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总原则 |
6.2.2 推动兵团绿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
6.3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及保障措施 |
6.3.1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
6.3.2 兵团绿色农业发展保障措施 |
6.4 研究不足 |
6.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河北省棉花生产及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1.4.1 相关概念 |
1.4.2 理论依据 |
1.5 创新之处 |
2 河北省棉花生产现状分析 |
2.1 棉花主产省的生产规模现状 |
2.1.1 主产省播种面积比较分析 |
2.1.2 全国单产情况分析 |
2.1.3 主产省总产量比较分析 |
2.2 河北省棉花种植情况及主产地产量现状 |
2.2.1 种植情况变化分析 |
2.2.2 主产地产量对比分析 |
2.3 河北省棉花生产结构现状 |
2.3.1 棉花种植产地逐步集中 |
2.3.2 棉花的品种选择逐步优化 |
2.4 河北省棉花机械生产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3 河北省棉花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
3.1 农产品成本收益核算指标 |
3.2 河北省棉花生产成本构成及变动分析 |
3.2.1 总成本构成及变动分析 |
3.2.2 人工费用构成及变动分析 |
3.2.3 物质与服务费用构成及变动分析 |
3.3 河北省棉花生产效益变动分析 |
3.3.1 净利润变动分析 |
3.3.2 成本利润率变动分析 |
3.4 河北省与其他主产省棉花生产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3.4.1 棉花生产成本构成比较分析 |
3.4.2 棉花生产效益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河北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 |
4.1 理论模型与数据来源 |
4.1.1 理论模型 |
4.1.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4.2 2011-2018年河北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 |
4.3 河北省与主产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对比分析 |
4.3.1 河北省与主产省棉花生产效率对比分析 |
4.3.2 河北省与主产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时序变动对比分析 |
4.3.3 河北省与主产省棉花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变动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促进河北省棉花生产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创新生产经营方式,推动棉花规模化生产 |
5.2 推广尖端生产技术,推动棉花提质增效 |
5.3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投入,控制棉花生产成本 |
5.4 加强机采品种研发力度,提升棉花机械化水平 |
5.5 着力研发推广高质量原棉,增加棉花附加值 |
5.6 落实产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棉花经济效益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户过量施药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2 关于农户高效施药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
1.2.3 关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
1.2.4 关于调整种植结构控制农药施用量的研究 |
1.2.5 关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激励政策的研究 |
1.2.6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化学农药减量增效 |
2.1.2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
2.1.3 高效施药技术 |
2.1.4 绿色防控技术 |
2.2 理论基础 |
2.2.1 要素替代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4 产业组织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及样本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特征分析 |
3.1 我国农药施用总量变化趋势及现状 |
3.1.1 农药施用量变化的时间序列特征 |
3.1.2 我国农药施用量变化的空间区域特征 |
3.2 苹果种植样本户减施农药的行为特征 |
3.2.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特征 |
3.2.2 样本农户减施农药意愿及行为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4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理论分析 |
4.1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机理 |
4.1.1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经济学涵义 |
4.1.2 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微观决策机理 |
4.2 节药型技术特性对农户减施农药行为的影响 |
4.2.1 正外部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
4.2.2 技术信息不对称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
4.2.3 规模经济性与农户减施农药行为 |
4.3 本章小结 |
5 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行为及效应评价 |
5.1 不同高效施药技术的技术属性差异 |
5.2 农户对不同属性高效施药技术的采纳行为 |
5.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2.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
5.2.3 结果与分析 |
5.3 农户采纳高效施药技术的减药增收效应评价 |
5.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3.2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置 |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行为及效应评价 |
6.1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特点 |
6.2 风险感知、技术认知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 |
6.2.1 文献回顾 |
6.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6.2.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
6.2.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 政府支持、采纳效果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持续采纳行为 |
6.3.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
6.3.2 变量定义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减药增收效应评价 |
6.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6.4.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
6.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行为及其效应评价 |
7.1 农药施用强度与农作物分类 |
7.2 我国“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及地区差异 |
7.2.1 我国“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情况 |
7.2.2 我国各地区“节药型”农作物占比变化及地区差异 |
7.2.3 我国种植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 |
7.3 农户减种“节药型”农作物对减施农药的负效应测算 |
7.3.1 思路与方法 |
7.3.2 结果与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农户减施农药的激励政策优化设计 |
8.1 当前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及优化方向 |
8.1.1 当前我国农药减施激励政策 |
8.1.2 当前农药减施激励政策优化方向 |
8.2 优化农药减施激励政策的建议 |
8.2.1 高效施药技术采纳激励政策建议 |
8.2.2 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激励政策建议 |
8.2.3 引导农户选种“节药型”农作物的政策建议 |
8.2.4 外部性内部化补贴政策建议 |
8.3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山东省苹果种植户减施农药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山东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棉花标准化生产 |
1.4.2 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 |
1.4.3 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成因SCP分析 |
1.4.4 相关文献研究简要述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论文的创新 |
1.6.2 论文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棉花生产标准 |
2.1.2 标准化生产 |
2.1.3 农户生产行为 |
2.1.4 市场集中度 |
2.1.5 行业壁垒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行为经济学理论 |
2.2.4 外部性理论 |
3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现状 |
3.1 山东省棉花质量标准现状 |
3.1.1 棉花的颜色级标准状况 |
3.1.2 棉花的长度标准状况 |
3.1.3 棉花的断裂比强度标准状况 |
3.1.4 棉花的长度整齐度标准状况 |
3.1.5 棉花的轧工质量标准状况 |
3.1.6 棉花的马克隆值标准状况 |
3.2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过程现状 |
3.2.1 棉花的品种状况 |
3.2.2 棉花的标准化灌溉状况 |
3.2.3 棉花的标准化施肥状况 |
3.2.4 棉花的标准化施药状况 |
3.3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投入产出状况 |
3.3.1 棉花标准化生产投入情况 |
3.3.2 棉花标准化生产产出情况 |
3.4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组织状况 |
3.5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种植基地状况 |
3.5.1 棉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规模情况 |
3.5.2 棉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技术建设情况 |
4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存在问题 |
4.1 棉农对棉花标准化生产认知度不高 |
4.2 棉花生产品种多、杂、乱问题 |
4.3 棉花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度低 |
4.4 棉花施肥量过多 |
4.5 棉花施药技术推广水平低 |
4.6 棉花生产成本高,棉农种植意愿低 |
4.7 棉花生产组织化水平低 |
5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成因分析 |
5.1 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的产业组织结构原因 |
5.1.1 棉花产业市场集中度 |
5.1.2 棉花产品差异化 |
5.1.3 棉花行业壁垒 |
5.1.4 棉花经营规模 |
5.2 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的产业绩效原因 |
5.2.1 棉花种植面积 |
5.2.2 棉花产量、产值 |
5.2.3 棉花价格与棉农收益 |
5.2.4 棉花产业发展绩效对棉花标准化生产的影响 |
6 山东省棉花标准化生产对策建议 |
6.1 提高农户标准化生产水平 |
6.1.1 建立棉花标准化培训体系,提高农户认知 |
6.1.2 开展棉花专用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 |
6.1.3 规范农田,大力推广机械化灌溉制度 |
6.1.4 减施药肥,推广绿色发展 |
6.2 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增强种植意愿 |
6.2.1 完善棉花补贴保障机制 |
6.2.2 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降低棉花成本 |
6.2.3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组织化生产 |
6.3 优化棉花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绩效 |
6.3.1 推动棉农规模化种植,提高市场集中度 |
6.3.2 推动棉花产业化经营,保障棉花效益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赣北棉区薯棉连作模式中覆盖材料对马铃薯的影响及薯棉连作的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马铃薯和棉花发展现状 |
1.1 马铃薯的地位及发展现状 |
1.2 棉花的地位及发展现状 |
2 作物覆盖材料研究进展 |
2.1 覆盖材料概述 |
2.2 秸秆覆盖的运用前景 |
2.3 塑料薄膜覆盖运用前景 |
2.4 薄膜与秸秆覆盖综合利用 |
3 马铃薯覆盖材料及其效果研究进展 |
3.1 马铃薯覆盖材料研究 |
3.2 地膜覆盖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
3.4 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
4 种植马铃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5 种植前茬作物后对棉花的影响 |
6 薯-棉种植模式的研究 |
6.1 薯-棉种植模式的类型研究 |
6.2 薯-棉种植模式的栽培技术研究 |
6.3 薯-棉连作模式的综合效益分析 |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思路 |
7.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7.2 本研究的创新思路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2 试验材料调查与取样 |
2.1 土壤取样 |
2.2 马铃薯调查与取样 |
2.3 棉花调查与取样 |
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 土壤养分测定项目与方法 |
3.2 马铃薯测定项目与方法 |
3.2.1 生理生化指标 |
3.2.2 农艺性状及发病率调查 |
3.2.3 叶绿素SPAD值测定 |
3.2.4 小区田间温湿度测定及土壤温度测定 |
3.2.5 马铃薯田间测产 |
3.3 棉花测定项目 |
3.3.1 生育性状及植物学性状 |
3.3.2 产量性状 |
3.3.3 纤维品质指标 |
4 生产用工及物力投入及综合效益分析 |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生长期内土壤温度及田间温湿度的影响 |
1.1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块茎增长期土壤耕作层温度的影响 |
1.1.1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块茎增长期土壤耕作层温度变化分析 |
1.1.2 不同覆盖材料对总平均温度的影响规律 |
1.2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田间温湿度的影响 |
1.2.1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田间温度的影响 |
1.2.2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田间相对湿度的影响 |
2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商品性状及碳水化合的影响 |
2.1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出苗期、出苗率、发病率及SPAD值的影响 |
2.2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株高的影响 |
2.3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块茎增长期单株鲜/干薯重的影响 |
2.4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块茎增长期地下部分/地上部分的比值 |
2.5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单株干物质重和干薯重的S型生长曲线拟合分析 |
2.6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商品性状的影响 |
2.6.1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 |
2.6.2 不同覆盖材料对单株大、中、小薯个数的影响 |
2.6.3 不同覆盖材料对单株大、中、小薯鲜重的影响 |
2.7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
2.7.1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块茎淀粉-蔗糖浓度的影响 |
2.7.2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块茎果糖-葡萄糖浓度的影响 |
2.7.3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量的影响 |
3 种植马铃薯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的影响 |
4 种植马铃薯后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
4.1 马铃薯不同品种及覆盖材料种植后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 |
4.1.1 种植马铃薯后对棉花生育期的影响 |
4.1.2 种植马铃薯后对棉花农艺性状及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
4.2 种植马铃薯后棉花产量及主要产量性状的影响 |
4.3 种植马铃薯后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 |
5 薯棉连作模式的综合效益分析 |
5.1 不同覆盖材料薯棉连作模式的效益分析 |
5.2 不同覆盖材料薯棉连作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1 不同覆盖材料对土壤温度及马铃薯群体温湿度的影响差异 |
2 不同覆盖材料下马铃薯生育进程、株高及SPAD值的差异 |
3 不同覆盖材料下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差异 |
4 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块茎增长期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的影响 |
5 不同覆盖材料种植马铃薯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及微量元素的影响 |
6 不同覆盖材料种植马铃薯后对棉花农艺、产量及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
7 马铃薯-棉花连作模式的综合效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6)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
1.2.2 农业技术进步相关研究 |
1.2.3 农业技术集成的相关研究 |
1.2.4 农业技术集成与质量关系研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机采棉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农业高质量发展 |
2.1.4 技术集成 |
2.2 理论基础 |
2.2.1 技术进步理论 |
2.2.2 技术集成理论 |
2.2.3 快乐植棉理论 |
2.2.4 技术变迁理论 |
第三章 新疆棉花质量与技术集成现状 |
3.1 新疆棉花产业概况 |
3.2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
3.2.1 新疆棉花质量现状 |
3.2.2 新疆棉花提质增效现状 |
3.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 |
3.3.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阶段和特点 |
3.3.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现状分析 |
3.4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
3.4.1 美国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
3.4.2 澳大利亚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现状 |
3.4.3 新疆与世界棉花主产国的棉花质量与生产技术对比分析 |
3.5 新疆棉花质量和技术集成对比差距的解决思路 |
3.6 小结 |
第四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 |
4.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选取 |
4.1.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1.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选取 |
4.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的指标筛选 |
4.2.1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备选指标的考量 |
4.2.2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权威专家的选定 |
4.2.3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的筛选 |
4.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1 构造判断矩阵 |
4.3.2 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
4.4 小结 |
第五章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和质量评价 |
5.1 新疆典型棉区样点选择与调查问卷设计 |
5.1.1 典型棉区样点选择 |
5.1.2 调查问卷设计 |
5.2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
5.2.1 技术集成标准值与计分方法确定 |
5.2.2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评价 |
5.3 新疆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
5.3.1 质量指标的确定与数据来源 |
5.3.2 典型棉区棉花质量评价 |
5.4 新疆典型棉区技术集成与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5.4.1 技术集成与质量的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5.4.2 技术集成与质量相关性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优化 |
6.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与方法 |
6.1.1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原则 |
6.1.2 技术集成体系的优化方法 |
6.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筛选 |
6.2.1 技术集成体系指标筛选的样点单位选择 |
6.2.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筛选 |
6.3 新疆技术集成体系优化的经验借鉴 |
6.3.1 国外棉花主产国的经验借鉴 |
6.3.2 新疆兵团的实践经验借鉴 |
6.4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优化 |
6.4.1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构架优化 |
6.4.2 技术集成体系的指标值优化 |
6.5 小结 |
第七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7.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影响因素的选定 |
7.2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政府层面影响分析 |
7.2.1 产业定位的影响分析 |
7.2.2 产业政策的影响分析 |
7.3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棉农采纳意愿影响分析 |
7.3.1 TAM框架及理论分析 |
7.3.2 棉农采纳意愿的概念框架 |
7.3.3 棉农采纳意愿的研究方法 |
7.3.4 棉农采纳意愿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7.3.5 棉农采纳意愿的分析结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与对策建议 |
8.1 新疆棉花技术集成体系的推广 |
8.1.1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路径 |
8.1.2 技术集成体系推广的具体措施 |
8.2 对策建议 |
8.2.1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观 |
8.2.2 确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 |
8.2.3 建立新疆棉花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措施 |
8.3 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不足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棉花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构建国内咨询专家名单 |
附录二: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专家意见征询表 |
附录三: 技术集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
附录四: 典型棉区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五: 棉花技术集成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六: 棉花技术集成农户需求与采纳意愿调查问卷 |
附录七: 全文图示及表格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提质增效背景下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提质增效 |
2.1.2 棉花产业 |
2.1.3 棉花质量 |
2.1.4 质量管控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质量管理理论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3 产业链理论 |
第三章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变迁历程 |
3.1 兵团棉花产业相关概况 |
3.1.1 兵团棉花生产水平概况 |
3.1.2 兵团棉花质量概况 |
3.1.3 兵团职工植棉效益概况 |
3.2 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前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 |
3.2.1 生产环节的质量管控 |
3.2.2 采摘环节的质量管控 |
3.2.3 收购环节的质量管控 |
3.2.4 加工环节的质量管控 |
3.2.5 储运环节的质量管控 |
3.3 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后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 |
3.3.1 生产环节的质量管控 |
3.3.2 采摘环节的质量管控 |
3.3.3 收购环节的质量管控 |
3.3.4 加工环节的质量管控 |
3.3.5 储运环节的质量管控 |
第四章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评价 |
4.1 熵权法介绍 |
4.2 数据来源 |
4.3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权重的计算 |
4.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3 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
4.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4.1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评价与分析 |
4.4.2 聚类分析结果及分析 |
4.5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4.5.1 生产环节中品种多、乱、杂,地膜使用、回收不合理 |
4.5.2 采摘环节中采摘管理混乱,职工棉花质量管控意识弱 |
4.5.3 收购环节中质量检测和价格机制不健全 |
4.5.4 加工环节加工企业质量责任意识差,从业人员素质低 |
4.5.5 储运环节物流体系不健全,仓库管理信息化程度低 |
第五章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对质量、效益的影响 |
5.1 兵团各植棉师棉花质量综合测度 |
5.1.1 AHP模型介绍 |
5.1.2 数据来源 |
5.1.3 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权重的计算 |
5.1.4 测度结果与分析 |
5.2 兵团各植棉师棉花效益综合状况 |
5.3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对质量、效益的影响 |
5.3.1 联立方程模型介绍 |
5.3.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5.3.3 联立方程模型构建 |
5.3.4 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优化 |
6.1 兵团棉花产业的发展方向 |
6.2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优化内容 |
6.2.1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优化原则 |
6.2.2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的优化内容 |
6.3 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优化的对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8)新疆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2.1 国外关于苹果产业发展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关于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3 国内外关于绿色技术发展研究 |
1.2.4 国内外关于农户对生产技术的选择与采纳的行为相关研究 |
1.2.6 评述 |
1.3 研究框架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3.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技术效率 |
2.1.2 绿色技术效率 |
2.1.3 农户安全种植行为 |
2.2 相关理论支撑 |
2.2.1 全产业链理论 |
2.2.2 投入产出理论 |
2.2.3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
2.2.4 成本-收益理论 |
2.2.5 农户行为理论 |
2.2.6 技术推广理论 |
第三章 新疆典型种植区苹果产业产销现状 |
3.1 我国苹果产业产销概况 |
3.2 新疆苹果生产概况 |
3.2.1 新疆及兵团苹果生产现状 |
3.2.2 新疆兵团各师苹果生产情况 |
3.3 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
3.4 新疆苹果进出口情况 |
3.5 苹果生产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5.1 种植环节存在的问题 |
3.5.2 加工环节出现的问题 |
3.5.3 销售环节出现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产业链下南疆典型区苹果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
4.1 分析框架 |
4.2 调研点选择与调研方式确定 |
4.2.1 样本点的选取 |
4.2.2 调查的内容及方式 |
4.2.3 样本地区种植户的特征描述性分析 |
4.3 南疆典型区苹果产前要素投入情况 |
4.4 苹果产中要素投入情况 |
4.4.1 不同产区苹果生产要素投入情况 |
4.4.2 不同种植规模下苹果生产要素投入情况 |
4.4.3 不同树龄苹果生产要素投入情况 |
4.4.4 苹果单要素生产率分析 |
4.5 苹果产业产后生产情况 |
4.6 全产业链下南疆典型区苹果产业投入产出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绿色技术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方法介绍 |
5.2 变量选取 |
5.2.1 投入产出变量选取 |
5.2.2 环境变量选取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第一阶段:调整前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分析 |
5.3.2 第二阶段:运用SFA分解各要素的投入松弛变量 |
5.3.3 第三阶段:调整数据后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测算分析 |
5.4 苹果生产投入冗余分析 |
5.4.1 兵团和地方投入冗余分析 |
5.4.2 不同规模、树龄与投入冗余相关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南疆典型区苹果种植户绿色技术选择与采纳行为分析 |
6.1 研究假设 |
6.2 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 |
6.3 农户种植技术信息需求描述性分析 |
6.3.1 种植户对绿色技术需求的分析 |
6.3.2 种植户对绿色技术获取途径的分析 |
6.3.3 种植户对技术推广服务的评价分析 |
6.4 种植户绿色苹果生产与传统苹果生产成本收益对比分析 |
6.4.1 绿色苹果生产与传统苹果生产成本对比分析 |
6.4.2 种植户绿色苹果产出与传统苹果产出结构对比分析 |
6.5 种植户绿色农业技术选择与采纳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5.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6.5.2 多分类Probit模型回归估计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产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转变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产出效率 |
7.2.2 实施科学规范的标准化生产,加强无公害、绿色果品体系建设 |
7.2.3 树立品牌意识,确立品牌定位,提高市场占有率 |
7.2.4 加大基层技术指导人员对农户的科学管理培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中国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改革的背景与内涵 |
2 改革的进展与成效 |
2.1 改革措施 |
2.1.1 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政策 |
2.1.2 启动棉花抛储政策加快去库存 |
2.2 改革成效 |
2.2.1 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基本建立 |
2.2.2 市场主体适应市场能力明显增强 |
2.2.3 去库存成效明显 |
3 推进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困难与障碍 |
3.1 分散经营为主, 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推进难度大 |
3.2 生产成本攀升与国内外价格倒挂问题突出, 棉花效益提升空间有限 |
3.3 产销衔接不畅, 市场需求与生产脱钩问题突出 |
3.4 加工能力过剩, 规范棉花流通秩序困难较大 |
4 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望 |
4.1 强基础, 保供给 |
4.2 抓品质, 调结构 |
4.3 降成本, 增效益 |
4.4 促融合, 创品牌 |
4.5 严监管, 稳秩序 |
4.6 保生态, 促发展 |
5 深化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
5.1 完善棉花价格形成机制, 理顺国内外价格关系 |
5.2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水平 |
5.3 大力发展机采棉, 降低棉花生产成本 |
5.4 加大科技推广投入, 提高生产要素产出效率 |
5.5 全程加强监管, 提高原棉质量 |
5.6 完善市场体系, 提高棉花流通效率 |
5.7 建立棉花生产绿色补贴体系, 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
(10)新疆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研究方法 |
1.8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理性经济人理论 |
2.1.2 比较优势理论 |
2.1.3 空间经济学理论 |
2.1.4 规模经济理论 |
2.1.5 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 |
2.2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分析的理论框架 |
2.3 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梳理 |
2.3.1 为什么要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 |
2.3.2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历程 |
2.3.3 棉花生产领域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3章 我国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背景分析 |
3.1 我国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的客观环境 |
3.1.1 我国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的宏观环境 |
3.1.2 国内棉花生产领域面临的挑战 |
3.2 中国棉花库存现状及成本变动 |
3.2.1 中国棉花生产库存现状分析 |
3.2.2 中国棉花生产成本变动分析 |
3.3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及成本变动 |
3.3.1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分析 |
3.3.2 新疆棉花生产成本变动分析 |
第4章 供给侧改革对新疆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分析 |
4.1 新疆棉花生产布局现状 |
4.2 新疆棉花生产各地州比较优势分析 |
4.2.1 新疆棉花区域生产的比较优势测算及分析 |
4.2.2 新疆各区域生产棉花与主要粮果的比较优势测算及分析 |
4.3 新疆棉花生产次宜棉区退出情况分析 |
4.3.1 实地调研中植棉农户退出行为的影响因素 |
4.3.2 新疆棉花生产布局变迁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
4.3.3 模型的构建与选择 |
4.3.4 变量选择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供给侧改革对新疆植棉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分析 |
5.1 样本选择及农户生产基本情况 |
5.2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对植棉农户种植规模调整意愿的影响分析 |
5.2.1 模型构建 |
5.2.2 计量结果与分析解释 |
5.3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下植棉农户机械化生产行为分析 |
5.3.1 模型构建 |
5.3.2 计量分析结果与解释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供给侧改革下不同类型农户棉花生产效率分析 |
6.1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下植棉农户的效率现状分析 |
6.1.1 不同类型植棉农户的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分析 |
6.1.2 不同类型植棉农户的单位面积物质资料投入分析 |
6.1.3 不同类型植棉农户的机械作业率分析 |
6.1.4 不同类型植棉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分析 |
6.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不同规模植棉农户生产效率的实证分析 |
6.2.1 模型与变量选择 |
6.2.2 模型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对新疆棉花品质的影响分析 |
7.1 新疆棉花品质变化及现状 |
7.1.1 新疆棉花颜色级变化及现状 |
7.1.2 新疆棉花轧工质量变化及现状 |
7.1.3 新疆棉花马克隆值变化及现状 |
7.1.4 新疆棉花断裂比强度变化及现状 |
7.1.5 新疆棉花长度与长度整齐度变化及现状 |
7.2 新疆棉花品质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7.2.1 自然环境对新疆棉花品质的影响 |
7.2.2 生产环节对新疆棉花品质的影响 |
7.2.3 交售加工方式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
7.2.4 组织结构对棉花质量的影响 |
7.3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对新疆棉花品质变化的影响 |
7.3.1 数据来源与说明 |
7.3.2 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前新疆与各省份棉花品质对比分析 |
7.3.3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下新疆与各省棉花品质对比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供给侧视角下新疆棉花生产发展路径分析 |
8.1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成效及挑战 |
8.1.1 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成效 |
8.1.2 新疆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 |
8.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新疆棉花生产发展路径分析 |
8.2.1 集约化发展推进新疆棉花生产合理布局,优化区域生产结构 |
8.2.2 完善补贴发放机制,保障农户基本收益 |
8.2.3 推动新疆棉花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8.2.4 鼓励棉花生产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户生产成本 |
8.2.5 促进棉花生产标准化和市场化,提高棉花品质以满足市场需求 |
8.2.6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促进产业融合,补齐农业生产短板 |
8.2.7 推动新疆棉花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2017年棉花种植意向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介绍两个节本高效棉花新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兵团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曹艳.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河北省棉花生产及全要素生产率分析[D]. 李泽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3]减施农药:农户行为及其效应研究[D]. 仇相玮.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2)
- [4]山东棉花标准化生产问题研究[D]. 颜腾腾.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5]赣北棉区薯棉连作模式中覆盖材料对马铃薯的影响及薯棉连作的效应分析[D]. 韦礼飞.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6]基于高质量发展的新疆棉花技术集成研究[D]. 王平. 石河子大学, 2020(04)
- [7]提质增效背景下兵团棉花质量管控体系优化研究[D]. 李婕.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新疆南疆典型种植区苹果绿色生产技术效率研究[D]. 彭晶晶. 塔里木大学, 2019(04)
- [9]中国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与展望[J]. 翟雪玲,张杰. 农业展望, 2018(08)
- [10]新疆棉花生产供给侧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D]. 于雅雯.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