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荣辱中升沉的诗魂──宋之问、李绅迁谪岭南与诗歌创作关系之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吕银玲[1](2017)在《论杜甫诗中的士不遇主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杜甫的士不遇主题诗歌历来受到重视,其中的叹老嗟卑、忠君忧国等内容也得到充分挖掘,但尚不能展现其完整面貌。文章关注杜甫不遇诗中对自我的认识和表现,认为杜甫对"士不遇"主题诗歌的"自炫""自疏"传统均有继承和突破,并拓展了不遇诗自我审视的视角。全文分三章讨论了杜甫不遇诗中的三种自我认识及表现情况。第一章考察杜甫的"高自称许"之作,认为杜甫在证明自己的入仕能力和德行方面充分继承了不遇诗的"自炫"传统,同时又发展了自己的特点。具体来说,在陈述性自炫中,多选择"历叙浮沉"的表达方式,而少用屈骚体的"贤愚对照"方式,以此走出单一化、情绪化、主观化的自炫模式,个人叙事体现了更强的自我关注意识,以更丰富、真切的方式表现自我肯定。借助咏物显耀自身时,则一面在形式上实现"物我分疏",从而远离传统的"自炫"格调;一面以意象选择、形象描写、主旨立意的大气慷慨,表现"大材"的自我认识和"大道"的信念,显露出更深沉的自负气概。第二章讨论杜甫的"自求疏远"之作,认为杜甫在出世选择中表达了对朝廷的怨怼、疏离情绪和对隐居生活中个人价值的肯定。首先,杜甫继承了初盛唐以"出走宣言"摆脱功名追求挫败感的流行写法,并在弃官后以更为丰富的宣告方式表达对个人隐居生活的肯定、满足和深层的愤懑之感;此外,杜甫通过有选择地使用典故,反复辨析其归隐性质,有意将其同高蹈的隐士区分开,表达对当权者的怨怼之情、避祸心理及终身不仕的决心,暗示怀才不遇的一面;最后,杜甫以语意的冲突调和心底深层对"君臣遇合"的渴望和"自求疏远"这一无奈选择之间的矛盾,既保持不遇士人的自尊自重,又表达对自己坎坷经历的伤怀之情。第三章讨论杜甫对不遇诗自我审视视角的拓展。除了高自称许和自求疏远,杜甫还立足现实人生的苦难之中,以超出个人利害得失的视角审视自我。首先,他嘲笑自己的懒拙性格,将自我肯定以贬词形式表达,带有更深刻的讽世意味,同时呈现不急于自我辩白的从容态度,体现理性的自我认识和对命运的担当;此外,他戏谑自己的无奈处境,通过袒露窘状和苦中作乐,勾勒出窘迫的自我形象,表现了对悲苦境遇的藐视和达观态度;最后,他描绘苦难中孤微渺小的自我形象,又以广阔的背景、美的意象、执着的心意力量,形成豪壮洒脱的风格,艺术性地表现对个人有限性与命运压迫性之间关系的认知,在阻滞中迸发自由的生命力量,实现了对失败结局的超越。
姜琦雪[2](2016)在《宋之问诗歌在初唐诗坛上的创新意义》文中提出宋之问是初唐时期一位诗人,虽然其诗词写作创新且文笔飞扬,但是并没有被大多数的人所熟知,小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唐诗300首,也对李白等诗人很熟悉,但是很少人会去背诵宋之问的佳作,但是他的作用仍旧不可忽略,他对律诗的定位以及创新在诗歌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有时候会忽视那些有着改变局势的决定性人物,因此本文就着重对宋之问的生平以及其诗歌在初唐诗坛上的创新意义进行探讨,希望可以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并使得读者有一定的了解。
刘健[3](2014)在《初盛唐文学中的岭南想象》文中认为岭南地区自古就被视为“蛮夷之地”,无论是在地理环境还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与北方地区有着一定的区别。由于岭南地处偏僻荒凉的南方,远离中原地区,它所特有的各种文化习俗、动植物资源以及神鬼传说等在北方人的眼里充满了神秘色彩,因此在初盛唐文学中就出现了对岭南进行想象的现象。初盛唐时期,由于南北交通的不便,很多没有到过岭南地区的人们对充满恐惧的“蛮夷之地”产生了丰富想象,并反映到文学作品之中。无论是对岭南地区风俗民情,还是对奇异动植物以及妖灵鬼怪的想象,或充满诡异,或掺杂奇谲,更或者带着无限的浪漫意蕴,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而且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以想象为切入点,采用文本细读、文史互证、文化学、民俗学、神话学、比较分析、数量统计、归纳总结等方法,从想象的原因、内容及其影响等角度对其进行整理,探讨初盛唐文学中对岭南风俗民情、奇异动植物以及妖灵鬼怪的想象内容,分析这种想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以及此种文学创作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初盛唐时期对岭南地区妖灵鬼怪的想象,是从岭南地区特有的称呼即“鬼门关”和“魑魅之乡”来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初盛唐人对岭南地区的想象,从而突出岭南地区充满妖灵鬼怪的怪的特点。第二章论述了初盛唐时期呈现在文学中的对岭南地区风俗民情的想象,主要是从当地特有的饮食文化、婚姻习俗以及丧葬风俗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分析了饮食文化中食生等的特点,婚姻习俗中对婚姻自主权的争取,以及丧葬风俗中对灵魂不灭的崇拜,表现了唐人想象中的岭南人间生活,突出了岭南地区风俗民情区别于北方的奇的特点。第三章论述了初盛唐时期在文学中对岭南地区奇异动物的想象,主要是从对水族动物和森林动物的想象来分析,以大鱼、怪鸟和异蛇为研究对象,突出了岭南地区带有奇怪特征动物的异的特点。同时也论述了初盛唐时期对岭南地区奇怪植物的想象,是以岭南地区特有的活树等来进行分析的,表现了岭南地区充满神秘色彩的植物的具有灵性的特点。第四章则是探析了初盛唐文学中对岭南地区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和文化背景,分别从北方在唐代的重要性、唐代时期南北交通的不便以及北方人的猎奇心理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探讨初盛唐文学中对岭南想象的产生背景。本文力图以想象为切入点对初盛唐文学中的岭南文化进行另外一种阐释,主要是对区别于真实记载的,并且在文学中所呈现出的具有想象特色的岭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奇异动植物和妖灵鬼怪等的论述和分析,探讨这种想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对唐代文学所产生的作用,进而丰富岭南地区的文化研究内容。
史文丽[4](2013)在《中唐岭南谪宦及其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代,岭南由于地处偏远险恶之地,经济文化落后,成为主要的流放地。这一点在中唐时尤为突出。中唐时,黑暗的政治造成了一大批无辜官员被贬往岭南,且对流贬官的发遣、迁转的规定日趋严苛,岭南的险恶环境对流贬官的生活、心态、诗风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即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第一章探讨了岭南作为唐代流贬官主要发放地的原因与分布特点。岭南险恶的环境、落后的经济文化都是岭南成为唐代主要流贬地的重要原因。岭南险恶的生存环境能够实现唐政府惩罚官员“思过”,“历艰难而思咎”的目的。本章同时关注了岭南地区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对中唐时期谪宦在岭南的具体流贬地做出系统统计,得出流贬官集中在岭南的东部地区,被流放的官员则被发放至更远恶之地的结论。第二章围绕谪宦贬谪岭南途中的文学表达展开。在骤然遭贬的打击下,谪宦被仓促驱逐出京,不仅要承受遭贬后巨大的失落感,而且又有不知前路如何的茫然,这导致其文学作品中经常呈现出悲观、进退维谷的心境。第三章探讨了谪宦在到达岭南后的生活情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岭南险恶的生存环境威胁着谪宦们的生命安全。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谪宦于此时的文学作品增加了书写岭南环境之险恶、山水风土之恐怖、死生之忧虑的内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谪宦初到此地的不适应感也会有所消解。李涉以隐而适、刘禹锡不改本心之适与柳宗元消解之适都是代表。李涉以隐而适,因而文章中少言流放之苦,并表达出对隐居生活的欣悦。刘禹锡主动适应,作品中呈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柳宗元则多以压抑、悲观、绝望、痛苦为主,少有轻松的作品出现。第四章以谪宦离开岭南的方式及其文学表现展开探讨。主要探讨唐代流贬官的迁转制度及具体施行,以及岭南谪宦的具体迁转。指出贬谪岭南这一事件自流贬的诏书下达之日起,在仓促发遣、踏上贬途、到达贬所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一直影响着谪宦的心态,也影响了他们的文学风格。
严正道[5](2011)在《李绅及其诗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对中唐着名新乐府诗人、重要政治人物李绅及其诗歌的专题研究。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在中唐文学新变意识下,李绅对中唐乃至中国古代诗歌的贡献,并对本选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和方法作了说明。正文部分共七章。第一章主要论述李绅的生平经历与思想。首先对李绅所自称的山东旧族赵郡李氏的家族身份提出质疑,认为他实是庶族出身。其次在考证李绅生年的基础上,把李绅一生主要经历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简要叙述,勾勒其具体行踪。最后从李绅一生谨守儒家思想的观念出发,分析了构成其人格追求的几个方面,以及构建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政治理想。第二章考察的是李绅的主要交游对象。李绅与中唐的重要诗人和政治人物都有一定的交往,首先是元稹和白居易,李绅与他们关系密切,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并结成终生友谊。其次是刘禹锡与韩愈,李绅与他们交往虽不多,但却从中可以看出当时诗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最后是裴度与蒋防,与李绅是提携与被提携关系,可以看出李绅的一些政治观点和他对后辈人才的奖拔。第三章考察李绅与牛李党争的关系。选取其中对中唐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的三个事件:长庆元年科试案、李绅与李逢吉长庆年间的相争、吴湘案,通过对史料的考辨,具体了解和分析李绅在牛李党争中所采取的立场、态度,澄清史书中的一些偏见和误解,认为李绅在党争中的行为并非完全出于私心,而是以国家、朝廷利益为重,光明磊落,但在具体行为上有时失于偏激。第四章主要阐述李绅对中唐新乐府运动的贡献。首先辨清李绅的新乐府诗人身份,然后追本溯源,从元白的和作中大致推知《新题乐府二十首》中失传的八首诗题,还原其主题,形成对《新题乐府二十首》的完整认识。并由此从两方面比较具体地分析评价李绅对新乐府运动的贡献。第五章论述李绅诗歌学习的主要对象。首先,受当时追求新变、复古齐梁风气的影响,李绅远效六朝,特别是齐梁诗人,如何逊、吴均、萧纲、丘迟、谢惠连、鲍照等。同时,也师法前辈优秀诗人,如杜甫、韦应物、大历诗人等,兼取众家。诗歌表现出不拘一格,追求多样性的特点。第六章是对李绅流传诗集《追昔游集》的内容分析。从其抚今追昔的回顾心理出发,其诗集主要反映和表现了四种情感:对无故被贬的冤屈与对造谤者的怨恨;流贬远荒与游宦异乡的羁旅思愁;对高官厚禄的满足与炫耀;流连自然美景的闲适自得。第七章分析李绅诗歌风格的变化。早期的诗歌不管是乐府诗,还是叙事诗、咏物诗,都具有通俗易懂、明白浅近的特点。贬谪端州之后,社会环境、自身处境以及个人情感的变化,导致诗歌内容雍容典雅,追求艺术技巧,形式工整、音韵谐畅。附录一是对李绅年谱的重新编定,补充了较多史料,亦订正了前人的一些讹误。附录二是对李绅《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中收录的《追昔游集》之外的诗歌考辨真伪。附录三是对《古风》二首的专题研究,对作者问题、创作时间、时代背景进行了考论。
李娟[6](2007)在《“沈宋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唐一代,诗人齐名并称者众多,“沈宋”是初唐时期最为着名的两位宫廷诗人,因诗歌风格的相似而并举,以“沈宋体”诗歌驰名一时。“沈宋体”因处于诗歌律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对律体定型起到了实际的促进作用,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历来对“沈宋体”所包含的内涵特征缺少准确的界定,故联系实际作品,通过考辨历代文献中的有关评述,对“沈宋体”这一概念的具体含义做出辨析、重新考索界定,是本文试图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着力从两方面对“沈宋体”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探讨了“沈宋体”的形成溯源。“沈宋体”这一名称自诞生之日起就和“律诗”紧密联系在一起,称为“沈宋律诗”。历代诗话中论及“沈宋体”,也很少提到声律之外的成就。“沈宋体”与诗歌声律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在探讨其成因时,有必要上溯齐梁,对诗歌律化进程做一番梳理,了解齐梁以来的诗歌律化进程对“沈宋体”产生的影响,以及“沈宋体”与“永明体”、“徐庾体”、“上官体”等诗体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此外,唐代文学深受政治影响,也需考察“沈宋体”形成的社会原因,尤其是初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沈宋体”的最终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宏观考察“沈宋体”形成的文学原因、社会原因之后,本文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探索“沈宋体”形成的个体原因。其次分析了“沈宋体”诗歌的创作特征。从“沈宋体”的创作实际来看,仅仅是格律形式上的进步,并不足以概括“沈宋体”的全部成就。当他们后期遭贬,在抒写去国怀乡、流放落魄的生活感受中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意境渐趋开阔,感情更加真切,题材也进一步拓宽。本文对“沈宋体”诗歌进行了钩玄提要的分析,除了关注“沈宋体”在格律体制方面的成就,亦对其创作技巧、诗境风骨、题材内容等其他方面的成就加以归纳。在明晰“沈宋体”创作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律体定型诸说,揭示“沈宋体”在律体定型中的作用及在有唐一代的影响。
章继光[7](2001)在《在荣辱中升沉的诗魂──宋之问、李绅迁谪岭南与诗歌创作关系之比较分析》文中提出中国历史上士大夫迁谪原因结局各异,与迁谪文学的关系及成就也不尽相同。两度贬流岭南与后期的穷愁造就了真正的诗人宋之问,使他在初唐诗坛获得一席重要位置。李绅迁谪岭南时间较短,虽然此期诗风有一定变化,但由于后来仕路显达,安富尊荣,成就不高。分析两人的政治命运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有助于人们认识“文穷而后工”这一命题。
二、在荣辱中升沉的诗魂──宋之问、李绅迁谪岭南与诗歌创作关系之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荣辱中升沉的诗魂──宋之问、李绅迁谪岭南与诗歌创作关系之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论杜甫诗中的士不遇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高自称许 |
第一节 贤愚对照与历叙浮沉 |
第二节 托物自喻与物我分疏 |
第三节 本不炫俗而英采自露 |
第二章 自求疏远 |
第一节 价值转变的宣告 |
第二节 隐居性质的辨析 |
第三节 多重诗意的融合 |
第三章 自我审视 |
第一节 懒拙的我 |
第二节 窘迫的我 |
第三节 孤微渺小的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2)宋之问诗歌在初唐诗坛上的创新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 一) 诗歌风格创新点 |
1. 自然流丽, 清新脱俗 |
2. 意境开阔, 气势宏大 |
( 二) 诗歌内容创新点 |
1. 宋之问题材创新之赠友宴别 |
2. 宋之问题材创新之山水 |
(3)初盛唐文学中的岭南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对于“岭南”和“文学想象”的界定 |
第二节 唐代以前关于岭南的想象传统 |
第三节 初盛唐时期对岭南的关注 |
第四节 相关的研究状况 |
第一章 鬼门关与魑魅之乡:初盛唐人对岭南的整体想象 |
第一节 岭南地区的“鬼门关”之说 |
第二节 文学中对岭南鬼怪的想象 |
第二章 奇风异俗:初盛唐人想象中的岭南生活 |
第一节 对岭南饮食文化的想象 |
一、 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 |
二、 想象中的岭南饮食文化 |
第二节 对岭南婚姻习俗的想象 |
一、 岭南地区的原始风俗 |
二、 想象中的岭南婚俗 |
第三节 对岭南丧葬风俗的想象 |
一、 丧葬风俗中的灵魂不灭说 |
二、 道教对灵魂不灭说的影响 |
第三章 怪异动物与神奇植物:初盛唐人想象中的岭南生物 |
第一节 大鱼、怪鸟与异蛇:初盛唐人想象中的岭南动物 |
一、 水族动物 |
二、 森林动物 |
第二节 灵性草木:初盛唐人想象中的岭南植物 |
第四章 初盛唐人岭南想象的产生背景 |
第一节 唐代以北方文化为主 |
一、 唐代以前北方的重要性 |
二、 唐时北方的重要性 |
第二节 唐代南北交通不便 |
第三节 北方人的猎奇心理 |
一、 异域文化的传入 |
二、 岭南“蛮夷之地”的独特印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4)中唐岭南谪宦及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岭南:唐代贬流的首选之地 |
第一节 唐人眼中的岭南 |
第二节 唐代流贬制度的目的 |
第三节 贬谪岭南的几种表现方式 |
第四节 中唐岭南谪宦的地域分布 |
第二章 贬谪岭南途中的文学表达 |
第一节 仓促发遣 |
第二节 踏上贬途 |
第三章 岭南贬谪生活的文学表达 |
第一节 抵抗与悲观 |
第二节 适应 |
一 李涉以“隐”而适应 |
二 刘禹锡之适应 |
三 柳宗元之适应 |
第四章 告别岭南的文学表达 |
第一节 死亡 |
第二节 迁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李绅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李绅的家世、生平与思想 |
第一节 李绅的家世 |
第二节 李绅的生平 |
一、生年考 |
二、出生、读书与漫游 |
三、应试、赴幕与仕途初展 |
四、贬谪端州与数经播迁 |
五、重登荣位与逝后削官 |
第三节 李绅的人格与思想 |
一、人心莫厌如弦直——李绅的人格追求 |
二、素丝琴瑟自谐声——李绅的社会理想 |
第二章 李绅主要交游考 |
第一节 一生至交——元稹、白居易 |
一、元稹 |
二、白居易 |
第二节 君子之交——刘禹锡、韩愈 |
一、刘禹锡 |
二、韩愈 |
第三节 僚属之交——裴度、蒋防 |
一、裴度 |
二、蒋防 |
第三章 李绅与牛李党争 |
第一节 李绅与长庆元年科试案 |
一、科试案始末及性质 |
二、科试案与党争无关 |
三、李绅之态度 |
四、科试案对党争之影响 |
第二节 李绅与李逢吉之相争 |
一、李逢吉与牛党关系 |
二、李逢吉对李绅之倾轧 |
三、从二人相争看其政治立场 |
第三节 李绅与吴湘案 |
一、吴湘案平议 |
二、唐宣宗与吴湘案 |
三、李绅之态度 |
第四章 李绅与新乐府运动 |
第一节 李绅新乐府诗人辩 |
第二节 《新题乐府二十首》考 |
一、创作时间考 |
二、诗题考 |
三、主题考 |
第三节 对李绅新乐府诗创作的评价 |
一、新乐府运动的推动者 |
二、新题乐府的初创者 |
第五章 转益多师兼取众家 #100——李绅诗歌的渊源与学习对象 |
第一节 远效齐梁 |
一、效何逊 |
二、效吴均 |
三、效梁简文帝萧纲 |
四、效丘迟 |
五、效谢惠连 |
六、效鲍照 |
第二节 近师杜、韦、大历 |
一、师法杜甫 |
二、师法韦应物 |
三、兼取大历其它诗人 |
第六章 叹逝感时发於凄恨——李绅《追昔游集》的情感抒发 |
第一节 冤屈与怨恨 |
第二节 羁愁乡思 |
第三节 荣耀与满足 |
第四节 自然闲适 |
第七章 从通俗到典雅--李绅诗歌风格的变化 |
第一节 早期通俗化倾向 |
一、乐府诗 |
二、叙事诗 |
三、咏物诗 |
四、通俗化成因 |
第二节 后期典雅化倾向 |
一、关注自我,抒发个人情感 |
二、雍容闲雅之情 |
三、形式工整、声韵谐畅 |
四、语言典雅繁艳,情致纤婉 |
五、雅化的原因 |
结语——对李绅及其诗歌的评价 |
附录一 李绅年谱新编 |
附录二 李绅诗考辨 |
附录三 李绅《古风》二首专题考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6)“沈宋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论 |
上编 “沈宋体”形成论 |
第一章 “沈宋体”释名 |
第二章 “沈宋体”形成前的诗歌律化进程 |
第一节 诗歌律化进程的起点 |
第二节 沈约声律理论与“永明体”诗歌 |
第三节 梁陈宫体诗与诗歌律化进程 |
第三章 “沈宋体”形成前的初唐社会和初唐诗坛 |
第一节 初唐社会政治环境及其对创作风气的影响 |
第二节 初唐诗坛概况及沈、宋在其中的地位 |
第三节 初唐诗学着述及其对沈、宋的影响 |
第四章 沈、宋生平遭际与“沈宋体”的形成 |
第一节 沈、宋生平遭际概述 |
第二节 扈从应制时期:声律技巧的成熟 |
第三节 贬逐南方时期:抒情内质的强化 |
下编 “沈宋体”创作论 |
第一章 首创工密:诗歌声律的成熟 |
第一节 “沈宋体”的用韵考察 |
第二节 “沈宋体”的平仄与对仗 |
第二章 清新刚健:创作技巧的发展 |
第一节 语言锤炼之功和构思造境之巧 |
第二节 情感内蕴之真和刚健风骨的初构 |
第三章 突破宫廷狭隘:题材内容的拓展 |
第一节 山水行役与田园隐逸题材 |
第二节 边塞题材与送别题材 |
第四章 “沈宋体”与律体定型 |
第一节 律体定型诸说 |
第二节 “沈宋体”在律体定型中的地位 |
余论 |
附录: 二十世纪以来的沈、宋及“沈宋体”研究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在荣辱中升沉的诗魂──宋之问、李绅迁谪岭南与诗歌创作关系之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杜甫诗中的士不遇主题[D]. 吕银玲.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8)
- [2]宋之问诗歌在初唐诗坛上的创新意义[J]. 姜琦雪. 山西青年, 2016(01)
- [3]初盛唐文学中的岭南想象[D]. 刘健.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9)
- [4]中唐岭南谪宦及其文学研究[D]. 史文丽. 河北师范大学, 2013(S1)
- [5]李绅及其诗歌研究[D]. 严正道.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6]“沈宋体”研究[D]. 李娟. 浙江大学, 2007(10)
- [7]在荣辱中升沉的诗魂──宋之问、李绅迁谪岭南与诗歌创作关系之比较分析[J]. 章继光. 中国韵文学刊, 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