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管汇破损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安劭侠,简晓辉,马利,霍军周[1](2021)在《基于有限元法的活动弯头接触特性分析》文中指出活动弯头作为高压管汇的接头,其滚道槽经常由于出现压痕而造成弯头转动受阻。为分析滚道槽出现压痕的原因,探究其相对位置对接触特性的影响机理,采用有限元法对某型号活动弯头的接头处进行有限元建模,基于接触区域网格细化和接触参数的最优选择,得到并分析接头处的接触应力和塑性变形区的分布特点,进而对其进行结构优化。结果表明:接头处的接触应力分布不均,呈现出第一列滚道槽的接触应力最大,而第二列滚道槽的接触应力最小的现象;对滚道槽的优化设计能有效降低接头处的接触应力。
杨灿,王鹏,饶开波,蔺玉水,李伟,叶顺友[2](2020)在《大港油田页岩油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港油田沧东凹陷页岩油水平井钻井过程中面临着破岩效率低、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摩阻扭矩大、完井管柱下入困难等技术难题,影响了页岩油的勘探开发效益。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进行了激进式水力参数设计、异形齿PDC钻头研制、深层水平段高效钻井技术、旋转导向井眼轨迹控制技术、强抑制强封堵高性能水基钻井液技术和旋转引鞋+旋转下套管工艺等技术攻关研究,形成了大港油田页岩油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该技术在13口页岩油水平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平均机械钻速13.16 m/h,钻井完井周期50.62 d,井下故障时效低于0.1%,均创造了大港油田的钻井纪录。研究与应用表明,大港油田页岩油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为沧东凹陷页岩油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国内页岩油水平井安全高效钻进提供了借鉴。
王倩琳[3](2019)在《不确定条件下页岩气压裂装备动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型水力压裂和丛式井组技术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中的应用,页岩地层获取高产成为可能,同时工厂化作业模式的逐步兴起预示着全球掀起了页岩气藏开发的热潮。然而,压裂涉及多套装备衔接,各套装备之间均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改造段数多、施工排量大、作业压力高,尤其在整个压裂周期内工况频繁复杂变化,风险动态特性显着。为此,本文根据压裂装备自身的失效风险特征,提出一套不确定条件下动态风险评估方法,有效降低、转移和控制风险,为安全、可靠、平稳地开发页岩油气资源提供技术保障。(1)针对传统层级线性加权求和法无法表达风险因素间非线性关系的难题,提出一种基于价值函数模型的非线性风险评估方法。首先引入风险动态累积参数,创建系统、完善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而利用拓扑网络模型、价值函数模型来解决层级指标内关联性和层级指标间非线性关系问题,动态评估压裂装备整体失效风险、失效短板和风险等级。该方法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合理性。(2)针对传统量化风险评估法难以准确判定多段加砂压裂时装备安全可靠性状态的缺点,提出基于风险矩阵的集成化评估方法。通过应力-强度干涉理论、价值函数模型,分别求解装备静态和动态失效可能性,同时结合后果严重度,构建失效风险评估矩阵,深度挖掘工序化作业过程中压裂装备失效风险的表征参数。该方法增强了评估结果的精细化程度。(3)针对传统分级法未考虑因评估者、评估对象和评估过程而引发大量认知不确定性的问题,提出基于可拓学与物元理论的压裂装备失效风险等级评估方法。在风险等级初步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关联函数消除认知不确定性,定量化、动态化揭示长周期连续作业时压裂装备失效风险可接受水平,实现实时报警管理。该方法增强了评估结果的实际化意义。(4)针对压裂装备功能失效现象显着且功能状态存在模糊不确定性的特点,结合功能失效辨识与传播模型、模糊逻辑系统,提出一种新的功能失效风险评估方法。分别将行为规则、功能失效逻辑作为知识库和推理机,并引入模糊逻辑对部件功能状态进行模糊化和解模糊化处理,高效化揭示系统失效传播路径、定量化评估功能失效风险等级。该方法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孙秉才,储胜利,曹航博[4](2018)在《高压管汇损伤磁记忆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非常规和复杂油气的开发,工厂化压裂呈常态,其压裂压力高、周期长,管汇失效事故频发,对作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急需发展早期在线检测技术。目前,现场使用的超声、荧光磁粉以及静水试压等检测方法不但无法实现对早期损伤的检测,而且检测效率和覆盖率低。本文利用磁记忆检测技术开发的高压管汇损伤检测系统,开展了现场应用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对管汇内部冲蚀磨损有良好的检测效果。
闵超[5](2018)在《冲蚀对高压管汇疲劳寿命的影响》文中指出在非常规油气开采作业中,高压管汇等易损件的寿命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压裂机组的可靠性。为了满足用于深层页岩气开发的超大功率成套压裂装备要求,需对高压管汇寿命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其使用寿命,延长其服役期限,并保障其运行安全。本论文以高压直角弯头为研究对象,从其失效原因、冲蚀磨损情况、冲蚀缺陷、内壁受力及管汇疲劳寿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本论文根据现场失效样件及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总结出了高压管汇的主要失效形式是管汇的爆裂与刺裂,而造成失效的主要原因是冲蚀磨损。其次,结合冲蚀磨损理论,对影响高压管汇冲蚀情况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仿真模拟,得到各因素对管汇冲蚀磨损的影响规律。然后,根据冲蚀仿真结果及现场样件失效情况,总结了典型冲蚀缺陷类型,并以一种最常见冲蚀缺陷为代表,通过对冲蚀仿真结果的数据分析和方程拟合,得到冲蚀缺陷凹坑的位置及结构参数。再根据相关参数建立新的带有冲蚀缺陷的弯管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管汇内壁受力情况。最后,使用疲劳寿命分析软件,结合管汇受力情况、材料特性曲线及管汇载荷谱,对管汇剩余寿命进行预估。通过冲蚀仿真分析,得到了流速、粘度、质量流量、颗粒粒径及弯径比等因素对压裂过程中,高压管汇的冲蚀磨损规律,其中流速和质量流量的增大会导致冲蚀率的增大,且没有上限,因此对这两类因素应当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而粘度、粒径及弯径比对冲蚀率的影响都存在临界值,在压裂作业中,应合理选择相关参数使冲蚀率降到最低。通过分析总结,确定本文所研究冲蚀凹坑最大截面为抛物线型,通过最大冲蚀率圆心角及中心平行截面等手段确定了凹坑位于弯管中心对称平面,弯管60°—70°范围内。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无缺陷弯管最大应力集中点为内弧壁面,而含冲蚀缺陷的弯管最大应力集中点为冲蚀凹坑处。通过对是否有缺陷的两组管汇进行疲劳寿命分析,发现管汇易发生疲劳破坏的位置位于弯管的内弧壁面,但存在凹坑缺陷后,凹坑处为最危险部位,其寿命远低于高压管汇的设计寿命。
罗华权,杨力能,何小东,王航,曹峰[6](2018)在《油田压裂弯头失效控制及检测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压裂弯头在使用中常发生失效。现有的试验和研究只是就某一方面对压裂弯头失效原因及使用寿命的影响因素进行的分析,并没有一个系统的弯头失效分析、失效控制及评价方法。基于失效控制技术,系统地提出了油田压裂弯头的失效分析及失效控制思路,增加了多种弯头综合检验方法,对弯头缺欠进行了分级,对含有缺欠的弯头进行跟踪和剩余寿命评价,为油田压裂弯头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郭登明,周靖力,肖信武,薛钢,赵伟,付详[7](2017)在《延长高压活动弯头寿命的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针对我国高压管汇的应用和非正常损坏情况,提出了延长高压管汇使用寿命的工艺措施。以20Cr Ni Mo材料为例,研究了在制造高压活动弯头过程中渗碳+等温淬火+回火的热处理工艺,给出了热处理工艺后工件重要部位的金相组织和硬度,并对热处理工艺特点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活动弯头采用渗碳+等温淬火+回火的热处理工艺,工作面获得下贝氏体+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大幅提高了活动弯头工作面的耐磨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同时,心部材料仍具有良好的韧性,从而可延长活动弯头的使用寿命。所得结论可为相关研究人员和使用人员提供参考。
朱翠玲[8](2017)在《沙漠石油钻机系统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油行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种生命线。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安全评价工作越来越走向成熟化。石油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体系,安全生产在油田生产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沙漠石油钻机系统结构非常复杂,其串联性和综合性非常强。沙漠石油钻机处在易出现风暴、沙量极高、环境温度高、昼夜温差大的沙漠环境中。因此,沙漠石油钻机系统安全隐患多种多样。石油钻机系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造成极大的环境破坏,更重要的是造成人员伤亡,给亲人带来悲痛和惋惜。因此,提高沙漠石油钻机及设备的安全性很关键;消除和控制石油行业的安全隐患很重要;降低职业安全健康风险、保障作业人员人身安全、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势在必行。本文以沙漠石油钻机系统为评价对象,结合沙漠特殊作业环境,对钻机钻井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风险分析及识别是安全评价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建立人-机-环境-管理模型的前提下,分别从人、机、环境、管理四个方面对沙漠石油钻机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和识别。四个影响因素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的。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分别得到各个作业环节中存在的风险源。安全评价方法是重要的评价手段。针对沙漠石油钻机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本文运用FMEA、HAZOP、LEC等三个评价方法分别对沙漠石油钻机设备危险性、工艺危险性和可操作性以及作业条件危险性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评价。除此之外,以塔里木油田X型号在役钻机为例,文章运用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方法(AHP-FCE)对该评价对象进行安全等级评价。安全对策的提出是在安全评价的目的。文章从人、机、环境、管理四个方面分别针对于沙漠石油钻机的风险管理提出了的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对于沙漠这种特殊作业环境中的石油钻机的安全有效钻井过程的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曹伟枫[9](2016)在《水下井口连接器密封接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地球陆上石油和天然气的日益枯竭,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已经开始转向水下油气资源的开采,而水下油气开采与生产装备已经成为水下油气装备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进行深水开采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安全、可靠、高效的深水井口连接技术。在水下生产系统中不同工况及恶劣的海洋环境使深水井口连接器的高压密封会产生失效泄漏,危及整个水下生产系统的安全,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水下井口连接器高压密封问题,对井口连接器在预紧、生产、完井/修井工况下的密封接触特性及疲劳寿命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深水井口连接器的简化力学模型,研究了预紧工况、生产工况和完井/修井工况条件下驱动环、卡爪、本体和金属密封圈之间的接触载荷及井口挠度,提出了基于井口连接器内部压力的预紧力及驱动环驱动力公式,为深水井口连接器的实际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从微观角度研究了金属材料的静密封形成过程,分析了金属接触面由环线型密封到环带型密封的过程,发现金属密封圈若要形成有效可靠的密封条件,必须要有足够大的预紧力对金属密封面进行挤压,使金属密封圈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填满密封面的微观细小间隙,最终形成有效的密封接触面。(2)通过对井口连接器密封结构数值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到预紧和生产工况金属密封圈与本体、井口的接触载荷、接触应力、有效接触宽度、压缩与回弹分析曲线;预紧工况金属密封圈的轴向预紧载荷大于径向预紧载荷,说明井口连接器的卡爪连接比直接采取轴向预紧能够得到更大的密封预紧力。生产工况金属密封圈接触面接触载荷基本不变是因为金属密封圈发挥了自紧特性。通过将井口连接器预紧和生产工况分为五个状态,定性的分析了井口连接器在各个状态的密封性能,并研究了各个主要因素对井口连接器密封性能影响,为井口连接器的密封结构设计、选材及零件加工提供理论借鉴。(3)通过ABAQUS软件调用编写的INP程序,模拟井口连接器在完井/修井工况承受的弯矩载荷,研究了金属密封圈与本体、金属密封圈与井口在海流浪载条件下的接触特性。分析金属密封圈在不同弯矩载荷条件下,金属密封圈四个接触面接触应力、接触宽度、接触中心等变化规律;研究完井/修井工况井口连接器井口毂面力、变形及应力变化规律,分析井口连接器承受的极限弯矩。并基于涡激振动载荷研究井口连接器本体、井口、金属密封圈的疲劳寿命,并研究了各个主要影响因素对井口连接器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
张尔卿[10](2015)在《机械密封端面状态监测及寿命预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机械密封(Mechanical Seal,MS)是反应釜、离心泵、压缩机和涡轮机等机械装置的组成部件,用于旋转设备防止泄露、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如果把反应釜、离心泵、压缩机和涡轮机等看做一个动力系统的心脏,那么机械密封就相当于这颗心脏的瓣膜。机械密封状态监测(Mechanical Seal Condition Monitoring,MSCM)的目的在于掌握密封设备发生故障之前的异常信息与劣化征兆,以便工程人员事前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故障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减少因故障所导致的停机时间和因停机而造成的所有损失,最终降低企业维修费用并提高设备的有效利用率。本文在深入探讨国内外机械密封状态监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多传感器监测实验对机械密封端面状态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其主要内容如下:(1)机械密封端面一方面要接触紧密以防止流体泄露;而另一方面密封端面间隙又不能过小,以防止端面过度接触而损伤密封端面。为了保障机械密封低摩擦和小泄露量的兼容和平衡,首先须对设备运转时密封端面开启转速进行检测。由于声发射信号对机械密封端面接触状态具有很好的直接反馈性,而且双边Laplace小波能够很好地提取声发射信号中的脉冲性,提出基于声发射信号的双边非对称Laplace小波相关系数法用来检测机械密封端面开启转速。(2)机械密封端面接触状态直接影响着密封装置性能和使用寿命,因而对机械密封端面摩擦状态的监测非常必要。由于声发射信号频谱受主轴转速影响非常小,研究了基于声发射信号利用超球面支持向量机(Hyper-Sphere Support Vector Machine, HSSVM)对密封端面接触状态的识别方法。试验中以低转速、非接触摩擦状态声发射信号小波包能量特征训练超球面支持向量机,能够识别不同转速下密封端面接触状态。(3)机械密封端面磨损程度不仅影响密封工作状态,而且决定密封泄漏量的大小。为了在没有全历程状态数据的情况下对机械密封端面做出较为准确地磨损状态评估,提出了基于偏置因子隐马尔可夫模型(Bias Factorial Hidden MarkovModel,BFHMM)的机械密封磨损状态评估技术。传统的基于完备先验知识的监测模型建立非常困难,而且普适性较差,本文研究在仅具备机械密封端面最初和严重磨损两种状态下的先验知识,即在没有全历程状态数据的情况下对机械密封运行状态作出较为准确地评估,从而避免机械密封过度磨损,保证密封的正常使用和设备的安全运行。(4)对机械密封的使用剩余寿命的预测是评定一套机械密封性能的重要指标。考虑到灰色理论能有效预测信号的总体趋势,而粒子滤波却对其局部变化更为敏感。本文将两种方法相结合,提出灰色粒子滤波预测方法:首先利用粒子滤波对曲线拐点进行跟踪修正,然后利用灰色理论拟合预测密封摩擦副的总体寿命曲线。数据证明,该方法能对机械密封摩擦副的剩余寿命进行有效预测。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完成了对机械密封端面开启转速检测,建立了密封端面接触状态和磨损状态的识别评估模型,实现了对端面接触状态监测、端面磨损程度评估及摩擦副剩余寿命预测,为以后工业现场机械密封状态监测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高压管汇破损预测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管汇破损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有限元法的活动弯头接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接触问题的有限元算法 |
1.1 罚函数法 |
1.2 拉格朗日乘子法 |
1.3 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 |
2 有限元接触分析 |
2.1 网格划分 |
2.2 边界条件与载荷施加 |
2.3 接触对的建立及参数选取 |
2.4 仿真结果 |
3 活动弯头结构优化 |
4 结论 |
(3)不确定条件下页岩气压裂装备动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
1.3.1 压裂装备结构失效机理研究综述 |
1.3.2 复杂装备功能失效问题研究综述 |
1.3.3 油气生产系统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综述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于实时压裂工况参数的非线性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基础理论和模型 |
2.2.1 拓扑网络模型 |
2.2.2 价值函数模型 |
2.3 非线性风险评估方法 |
2.4 非线性风险评估过程 |
2.4.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
2.4.2 确定评估指标权重 |
2.4.3 评估动态失效风险 |
2.4.4 划分失效风险等级 |
2.5 实例应用及分析 |
2.5.1 实例应用 |
2.5.2 分析与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段加砂压裂时装备失效集成化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础理论和模型 |
3.2.1 应力-强度干涉理论 |
3.2.2 风险评估矩阵 |
3.3 集成化风险评估方法 |
3.4 集成化风险评估过程 |
3.4.1 模拟载荷概率分布 |
3.4.2 求解静态失效可能性 |
3.4.3 求解动态失效可能性 |
3.4.4 构建风险评估矩阵 |
3.5 实例应用及分析 |
3.5.1 实例应用 |
3.5.2 分析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认知不确定条件下装备失效风险等级评估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础理论和模型 |
4.2.1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
4.2.2 可拓学与物元理论 |
4.3 风险等级评估方法 |
4.4 风险等级评估过程 |
4.4.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
4.4.2 求解指标风险价值 |
4.4.3 评估失效风险等级 |
4.4.4 开展风险报警管理 |
4.5 实例应用及分析 |
4.5.1 实例应用 |
4.5.2 分析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压裂装备功能失效传播及其模糊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础理论和模型 |
5.2.1 功能失效辨识与传播模型 |
5.2.2 模糊逻辑系统 |
5.3 功能失效风险评估方法 |
5.3.1 建立功能模型与结构流程图 |
5.3.2 选取过程变量和计算变量偏差 |
5.3.3 分析行为规则与功能失效逻辑 |
5.3.4 评估功能失效风险等级 |
5.4 功能失效风险评估过程 |
5.5 实例应用及分析 |
5.5.1 模拟结果 |
5.5.2 敏感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压裂装备层次分解与功能分析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冲蚀对高压管汇疲劳寿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高压管汇失效分析及冲蚀磨损理论 |
2.1 高压管汇与普通管汇的区别 |
2.2 高压弯管失效分析 |
2.3 冲蚀磨损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管汇弯管的冲蚀分析 |
3.1 数值分析模型 |
3.2 管汇数值模型 |
3.3 高压活动弯头在各因素影响下的冲蚀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压管汇冲蚀缺陷的确定 |
4.1 冲蚀凹坑模型的确定 |
4.2 冲蚀后高压弯头应力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压管汇弯管的疲劳寿命分析 |
5.1 疲劳寿命分析理论 |
5.2 MSC·Fatigue模块介绍 |
5.3 高压弯头疲劳寿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6)油田压裂弯头失效控制及检测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失效模式及原因 |
1.1 压裂弯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2 弯头失效模式 |
2 失效分析 |
3 失效控制 |
3.1 压裂弯头检验中存在的不足 |
3.2 油田压裂弯头的一般检验步骤 |
3.3 改进后检验流程 |
4 结束语 |
(7)延长高压活动弯头寿命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活动弯头的热处理工艺 |
1.1 材料的选择 |
1.2 工艺方案 |
1.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 结论与展望 |
(8)沙漠石油钻机系统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2章 安全评价方法概述 |
2.1 事故树分析FTA |
2.2 事件树分析ETA |
2.3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
2.4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
2.5 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 |
2.6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 |
2.7 AHP-FCE综合评价法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沙漠石油钻机系统风险识别 |
3.1 钻井工程伤亡事故调研分析 |
3.2 人——人员伤害危险因素识别 |
3.3 机——沙漠石油钻机系统设备因素识别 |
3.4 环境——沙漠钻机作业环境危险因素识别 |
3.5 管理——沙漠钻机作业管理因素识别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沙漠石油钻机系统分析和安全评价 |
4.1 安全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运用FMEA法分析设备危险性 |
4.3 运用HAZOP法分析工艺危险性和可操作性 |
4.4 运用LEC法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 |
4.5 运用AHP-FCE综合评价法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沙漠石油钻机系统安全对策 |
5.1 人——安全葡萄图的管理模式 |
5.2 机——沙漠钻机设备安全对策 |
5.3 环境——沙漠环境因素对策 |
5.4 管理——沙漠石油钻机系统管理对策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9)水下井口连接器密封接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井口连接器分类 |
1.2.1 按连接方式分类 |
1.2.2 按主管道方向分类 |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
1.3.1 井口连接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井口连接器金属密封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井口连接器受力分析及密封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井口连接器受力分析 |
2.2.1 井口连接器预紧工况受力分析 |
2.2.2 井口连接器生产工况受力分析 |
2.2.3 井口连接器完井/修井工况受力分析 |
2.3 金属密封圈微观密封机理研究 |
2.3.1 金属密封圈与本体、井口微观研究 |
2.3.2 密封接触微观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预紧、生产工况井口连接器接触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井口连接器接触有限元分析 |
3.2.1 连接器 3D模型简化及结构参数 |
3.2.2 连接器模型网格划分与接触设定 |
3.2.3 载荷及边界条件 |
3.2.4 连接器模型计算结果 |
3.3 金属密封圈接触特性分析 |
3.3.1 金属密封圈接触载荷分析 |
3.3.2 金属密封圈接触应力分析 |
3.3.3 金属密封圈接触直径分析 |
3.3.4 金属密封圈基本接触宽度分析 |
3.3.5 金属密封圈有效接触宽度分析 |
3.3.6 金属密封圈接触变形分析 |
3.3.7 金属密封圈压缩与回弹分析 |
3.3.8 金属密封圈接触状态分析 |
3.4 预紧、生产工况井口连接器接触性能分析 |
3.4.1 预紧工况井口连接器接触性能分析 |
3.4.2 生产工况井口连接器密封性能分析 |
3.5 密封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3.5.1 轴向预紧力对井口连接器密封性能影响 |
3.5.2 材料性能对井口连接器密封性能影响 |
3.5.3 接触面摩擦系数对井口连接器密封性能影响 |
3.5.4 内压对井口连接器密封性能影响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完井/修井工况井口连接器接触特性分析及疲劳分析 |
4.1 引言 |
4.2 井口连接器有限元模型 |
4.2.1 完井/修井工况分析 |
4.2.2 井口连接器数值模型 |
4.3 完井/修井工况金属密封圈接触特性分析 |
4.3.1 不同弯矩金属密封圈接触应力分析 |
4.3.2 不同弯矩金属密封圈基本接触宽度分析 |
4.3.3 不同弯矩金属密封圈有效接触宽度分析 |
4.3.4 不同弯矩金属密封圈接触中心分析 |
4.3.5 不同弯矩金属密封圈变形分析 |
4.3.6 不同弯矩金属密封圈压缩与回弹分析 |
4.3.7 不同弯矩金属密封圈应力分析 |
4.3.8 不同弯矩金属密封圈翘曲变形分析 |
4.4 完井/修井工况井口接触特性分析 |
4.4.1 井口毂面力分析 |
4.4.2 井口变形分析 |
4.4.3 井口应力分析 |
4.5 井口连接器涡激振动疲劳寿命分析 |
4.5.1 井口连接器疲劳分析方法 |
4.5.2 井口连接器疲劳模型计算 |
4.5.3 井口连接器疲劳影响因素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机械密封端面状态监测及寿命预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密封工作状态监测技术 |
1.2.1 密封工作状态监测方法分类 |
1.2.2 密封工作状态监测系统组成 |
1.3 机械密封状态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密封状态监测国外研究成果 |
1.3.2 密封状态监测国内研究成果 |
1.4 现有监测技术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机械密封端面状态监测实验及结果分析 |
2.1 机械密封原理与优缺点 |
2.2 机械密封端面接触形式及摩擦机理 |
2.3 机械密封状态监测实验 |
2.3.1 监测实验选用传感器 |
2.3.2 监测实验装置及参数 |
2.4 密封工作状态监测方案 |
2.4.1 直接测量方案 |
2.4.2 间接测量方案 |
2.5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2.5.1 流体动压密封开启转速检测 |
2.5.2 流体静压密封膜厚测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声发射密封端面开启转速检测 |
3.1 基于声发射的密封摩擦状态监测技术 |
3.1.1 声发射信号 |
3.1.2 机械密封端面摩擦形式及声发射信号 |
3.2 机械密封声发射监测技术 |
3.3 经验模态分解技术及应用 |
3.3.1 固有模态函数 |
3.3.2 声发射信号经验模态分解过程 |
3.4 Laplace小波相关滤波 |
3.4.1 Laplace小波 |
3.4.2 Laplace小波相关系数滤波 |
3.4.3 双边非对称Laplace小波 |
3.5 密封端面开启转速检测 |
3.5.1 应用工况一 |
3.5.2 应用工况二 |
3.5.3 应用工况三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机械密封端面接触状态识别 |
4.1 支持向量机 |
4.1.1 超平面支持向量机 |
4.1.2 VC维理论 |
4.1.3 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 |
4.2 超球面支持向量机 |
4.3 超平面SVM与超球面SVM的区别 |
4.4 模型参数的选择 |
4.5 超球面支持向量机在密封端面摩擦状态识别中的应用 |
4.5.1 机械密封声发射信号波形参数 |
4.5.2 小波包能量特征 |
4.5.3 密封端面接触状态识别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械密封端面磨损状态评估 |
5.1 隐马尔可夫模型 |
5.1.1 马尔可夫链 |
5.1.2 隐马尔可夫链 |
5.1.3 隐马尔可夫模型定义 |
5.2 隐马尔可夫模型分类 |
5.2.1 按观测变量分类 |
5.2.2 按马尔可夫链分类 |
5.3 隐马尔可夫模型基本算法 |
5.4 因子隐马尔可夫模型 |
5.4.1 因子隐马尔可夫模型结构 |
5.4.2 因子隐马尔可夫模型基本算法 |
5.5 机械密封端面磨损状态评估 |
5.5.1 因子隐马尔可夫模型评估算法流程 |
5.5.2 密封端面磨损状态评估 |
5.6 偏置因子隐马尔可夫模型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机械密封摩擦副剩余寿命预测 |
6.1 灰色理论 |
6.1.1 灰色模型 |
6.1.2 灰色模型的建模原理、方法与步骤 |
6.1.3 基于灰色理论寿命预测 |
6.2 粒子滤波技术 |
6.2.1 重要性采样 |
6.2.2 权值更新 |
6.2.3 信号重采样技术 |
6.3 灰色粒子滤波预测法 |
6.3.1 灰色模型的使用范围和检验标准 |
6.3.2 粒子滤波使用范围与介入条件 |
6.4 机械密封摩擦副剩余寿命预测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主研和参硏的科研项目 |
四、高压管汇破损预测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有限元法的活动弯头接触特性分析[J]. 安劭侠,简晓辉,马利,霍军周.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21(10)
- [2]大港油田页岩油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J]. 杨灿,王鹏,饶开波,蔺玉水,李伟,叶顺友. 石油钻探技术, 2020(02)
- [3]不确定条件下页岩气压裂装备动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王倩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4]高压管汇损伤磁记忆检测技术研究[A]. 孙秉才,储胜利,曹航博. 2018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论文集, 2018
- [5]冲蚀对高压管汇疲劳寿命的影响[D]. 闵超. 长江大学, 2018(12)
- [6]油田压裂弯头失效控制及检测评价[J]. 罗华权,杨力能,何小东,王航,曹峰.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18(03)
- [7]延长高压活动弯头寿命的工艺研究[J]. 郭登明,周靖力,肖信武,薛钢,赵伟,付详. 石油机械, 2017(05)
- [8]沙漠石油钻机系统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研究[D]. 朱翠玲. 长江大学, 2017(11)
- [9]水下井口连接器密封接触特性研究[D]. 曹伟枫. 江苏科技大学, 2016(04)
- [10]机械密封端面状态监测及寿命预测关键技术研究[D]. 张尔卿.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