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氧威的合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史守敬[1](2015)在《功夫酰胺、噻唑烷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苯氧威合成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苯氧威的合成工艺研究;N-芳基功夫酰胺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氰基亚胺基噻唑烷酰胺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苯氧威纯品为白色固体,它是新一代昆虫生长调节剂,具有高效、低毒、环境相容性好等优点。该药杀虫专一,对低龄幼虫有效,可防治鳞翅类害虫及观赏类植物上的吮吸式口器害虫。由于目前苯氧威合成工艺存在反应条件苛刻而且收率不高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苯氧威的生产工艺。在参考苯氧威合成工艺的相关文献基础上,分别探讨溶剂、温度、催化剂、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采用核磁共振、气相质谱联用仪、液相等仪器进行结构确认和纯度测试。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工业化中试生产,最后确定采用在130℃温度条件下,甲苯作溶剂,四丁基溴化铵作催化剂,碳酸钾做缚酸剂,反应6个小时的工艺条件,并经过重结晶纯化,得到较高收率和纯度的苯氧威。由于氟原子的特殊性质,显着地增加了含氟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和稳定性,有机氟新农药品种发展很有前景,含氟农药已成了现在农药行业开发与应用的重要品种之一。本文主要将N-R1-2-氨基-3-甲基-5-氯代苯甲酰胺与功夫酰氯结合,得到含氟的新的有机化合物N-芳基功夫酰胺,同时,改变连接氨基的R1基团,得到系列含氟酰胺衍生物,同时探索并优化了反应条件以提高反应收率。对合成的化合物经提纯后进行杀虫活性测试,进而从中选取活性好、实用的新品种。含氟N-芳基功夫酰胺化合物结构通式为:氰基亚胺基噻唑烷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本文用功夫酰氯、对氯苯甲酰氯、硫代对氯苯甲酰氯、4-氯二苯氯甲烷、2-氯乙醛缩二甲醇与2-腈基亚氨基-1,3-噻唑烷进行反应,合成了5个新型酰胺和烷基胺类化合物,在噻唑烷的结构基础上引入了不同的取代基,测定了其杀菌活性。
李文辉,陈嘉东,林亚珍,郑妙,黄志雄,蒋社才,李志权[2](2012)在《储粮害虫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粮食储存过程中粮食损失严重、防治方法落后的现状,研究分析应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储粮害虫的必要性,经应用8 mg/kg双氧威、5 mg/kg双氧威+1 mg/kg除虫脲、5 mg/kg双氧威+2 g/kg除虫脲、8 mg/kg双氧威+2 mg/kg除虫脲、8 mg/kg双氧威+3 mg/kg除虫脲、10 mg/kg双氧威、10 mg/kg双氧威+2 mg/kg除虫脲储存稻谷,确保稻谷1年基本无虫。
朱琦琦[3](2012)在《SSPRC-612243对昆虫细胞的选择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SSPRC-612243是由放线菌经发酵后获得的具有全新结构和杀虫作用的次生代谢产物。本论文采用细胞生物学和昆虫免疫学研究手段,分别从乳化特性、昆虫免疫系统和细胞免疫特性、细胞系Tn5B1-4、HEK293和HepG2的敏感性、凋亡特征及膜电位等方面系统阐明了SSPRC-612243对不同性质动物细胞的作用特性。同时,以9种已知作用机制的传统农药如毒死蜱、吡虫啉、定虫隆、氟铃脲、双氧威、虫酰肼、溴虫腈、氟虫腈和阿维菌素等对细胞的作用为参照,初步探明了SSPRC-612243在昆虫细胞内的作用靶标可能为线粒体,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具有不同于传统农药的新型杀虫作用机制。SSPRC-612243经吐温80乳化后对不同细胞系的感受性研究表明,在低浓度吐温80作用下,药剂的抑制作用随吐温80浓度的增加而有所减弱,而高浓度吐温80能增强药剂的抑制作用。SSPRC-612243对粘虫血细胞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药剂能持续减少浆血细胞和粒血细胞数量,显着抑制浆血细胞和粒血细胞的吞噬功能,持续诱导血淋巴一氧化氮合酶的活力,表明SSPRC-612243是很好的昆虫血细胞免疫抑制剂。进一步研究SSPRC-612243对Tn5B1-4、HEK293及HepG2等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药剂对HEK293及HepG2细胞不具有抑制作用,而对Tn5B1-4具有高度的选择毒性,对Tn5B1-4活力的抑制作用具有持效性和可逆性;SSPRC-612243(?)能引起Tn5B1-4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发生显着变化,强烈诱导Tn5B1-4细胞凋亡,且Ca2+对SSPRC-612243的细胞毒性具有协同作用。
沈国良,桑署宁,李银苹,张兵,徐铁军,陈远南[4](2010)在《苯酚钾的合成及应用》文中认为重点讨论了苯酚钾的合成方法,简要介绍了苯酚钾的分析方法,初步介绍了苯酚钾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王新全,赵华,彭金波[5](2008)在《双氧威在土壤及水中残留分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了双氧威在土壤及水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土壤和水样品分别以丙酮和乙腈提取,高效液相色谱-DAD检测器检测。双氧威的最小检出量为2.0×10-11g,土壤中的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03mg/kg,水中为0.03mg/L。土壤中双氧威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3.5%~100.8%,变异系数为3.2%~6.8%;水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6.2%~100.8%,变异系数为0.7%~2.3%。该方法的准确度、精确度及灵敏度均达到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冯从经,陆剑锋,董秋安,符文俊[6](2008)在《亚致死剂量双氧威和虫酰肼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测定亚致死剂量昆虫生长调节剂双氧威和虫酰肼对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发育历期、化蛹率、体重、脂质含量及血清中糖和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氧威LC30、LC20、LC10依次为22.23、14.75、4.37μg/mL,虫酰肼LC30、LC20、LC10依次为48.20、37.11、21.73μg/mL。LC30亚致死剂量双氧威处理可使5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至8.33±0.69天,而虫酰肼处理则使其缩短至5.49±0.66天。亚致死剂量双氧威和虫酰肼处理均使幼虫体重及化蛹率明显降低(P<0.01),其体内脂质含量和血清中糖和蛋白含量也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5龄幼虫血清中储存蛋白的合成受到抑制。
姜曼[7](2007)在《1. 螺环[4,4]壬烷骨架含氮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2. 新型二苯醚类保幼激素类似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螺环骨架化合物在催化有机反应中的应用,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以只含一个中心手性的苯并螺环骨架化合物:(S)-1, 1′-螺二茚-7, 7′-二胺为起始物制备了两种脯氨酰胺4 (S,S)-1,1′-螺二茚-7-(吡咯-2-羧酸酰胺) -7′-胺,和5 (S,S,S)-1,1′-螺二茚-7,7′-双(吡咯-2-羧酸酰胺),做为有机催化剂用于不对称aldol反应。以对硝基苯甲醛和丙酮的不对称aldol反应为模板反应,从溶剂、温度、时间、催化剂用量等几种主要反应条件对比考察了两种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和光学选择性。实验证明:溶剂的参与使反应的收率和光学选择性都受到影响尤其对于后者。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没有其它有机溶剂参与时,反应的光学选择性可达到33% ee,而当加入其它有机溶剂(包括极性或非极性溶剂)时,反应的光学选择性显着降低,只有7-14% ee;降低温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反应的光学选择性,当温度从25, 0, -15,降到-25℃时ee值由33%,38%,45%升到52% ;催化剂用量的减少,从20%降到1%并不会明显降低产物的ee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们的催化剂活性比较高。随后,我们选择了最佳的反应条件:-25℃, 1%催化剂用量,用于底物醛的扩展研究,得到了中等的ee(76%)值和高收率(92%)。总之,我们将刚性螺环骨架引入脯胺酸结构制备的两种脯氨酰胺化合物对于催化不对称aldol反应有较高的活性和中等的光学选择性,但是我们的工作是对于催化剂结构的设计的一种新的探索。本部分的另一主要内容是:设计合成手性螺[4, 4]壬烷骨架的含氮配体及其配合物催化反应。以螺[4, 4]壬烷-1, 6-二酮为母体,这是一种具有C2对称性的化合物。首先,我们进行了非手性含氮配体的合成研究,合成了螺[4, 4]壬烷-1,6-二酮后,通过与盐酸羟胺反应得到螺二肟、再用Raney-Ni催化氢化的方法得到螺[4, 4]壬烷-1, 6-二胺。由此螺环二胺与3, 5-二氯水杨醛反应得到salen配体。进而,我们研究以手性螺[4, 4]壬烷为母体的含氮配体的研究:在文献报道的基础上,选择化学拆分的方法,以5-取代的氨基草酰肼:5-(α-苯基乙基)氨基草酰肼为拆分剂,得到光学纯的(S)-螺[4, 4]壬烷-1, 6-二酮。将其做为母体进行手性含氮配体的设计、合成研究。与盐酸羟胺反应得到光学纯的螺环双肟;与胺反应制备酮亚胺;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后,发现在I2的催化下,与芳香族胺在CH2Cl2中回流脱水可制得芳香族酮亚胺;在TiCl4催化下,与脂肪族胺类化合物在乙醚和正己烷混合溶剂中室温反应数小时可制得脂肪族酮亚胺。合成出了8种包括芳香族和脂肪族的两类新型螺环酮亚胺化合物,并将其中的几种:(S)-螺[4,4]壬烷-1,6-双肟、(S)-螺[4, 4]壬烷-1-肟-6-苯基亚胺、(S)-螺[4, 4]壬烷-1, 6-双(P-硝基苯基)亚胺三种配体与氯化亚铜用于原位催化烯烃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的研究。本文设计并合成了8个新型的含二苯醚结构单元的保幼激素类似物,其结构由MS,1HNMR,IR及元素分析证实。采用所合成的保幼激素类似物对3种主要储粮害虫对进行杀虫活性检测,证实其中的5种对所测的几种主要储粮害虫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高永红,周祖新,陶建伟,孟建良,陆庆宁[8](2005)在《苯氧威的合成及提纯》文中认为苯氧威又名苯醚威、双氧威,是新一代具有保幼激素活性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具有低毒、高效、广谱,不易产生抗性、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可广泛用于果园、农作物、蔬菜及卫生害虫的防治。苯氧威的化学名称:2-(4-苯氧基苯氧基)乙基氨基甲酸乙酯。结构如下:
张文杰,段湘生,聂萍,曾文平[9](2004)在《双氧威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乙醇胺和对苯氧基苯酚为主要原料催化合成双氧威,重点考察了氯化亚砜、氯甲酸乙酯与乙醇胺的配比,以及催化剂的用量对反应的影响,得出了合成双氧威的优惠条件;中间体2 氯乙基氨基甲酸乙酯合成收率达78%(以乙醇胺计),产品双氧威合成收率达86%(以对苯氧基苯酚计),产品纯度≥95%。
凌冈[10](2003)在《含N化合物的硒催化羰基化反应研究》文中指出采用CO/Se催化体系,可将硝基苯类与苯胺类化合物一步氧化还原羰基化成脲。它可代替以往的利用光气来给化合物引进一个羰基的方法,具有原子经济反应的高选择性和对环境的友好性,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成为C1化学中羰基合成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拓宽这一新催化反应的适用范围,考察各种含氮化合物的硒催化羰基化反应,探索含氮杂环的非对称脲的合成规律,试图研究开发替代光气法而直接利用一氧化碳通过羰基化简单、高效地制取一系列有用的羰基化反应产物。以廉价易得的硒粉作催化剂,CO作羰基化剂,通过调节助催化剂,进而研究了邻硝基苯酚、取代的氨基吡啶、取代氨基嘧啶的羰基化反应;考察了在硒、一氧化碳体系中,在强碱(1,8-二氮双环[5,4,0]-十一烷-7-烯)的助催化下,芳甲酰胺和芳硝基的还原取代反应;对激素类农药的重要品种——双氧威、蚊蝇醚的工艺改进进行了探索。 研究了硒催化分子内硝基和酚羟基的环化羰基化反应。以往的文献报道由于酚羟基的活性差,硒不可以催化硝基和酚羟基的羰基化反应。本文首次研究了硝基和酚羟基一步羰基化合成苯并恶唑啉酮,硝基预先不必还原成氨基。对影响反应的多种因素进行了讨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制备苯并恶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途径,最高收率为80%;对分子内硝基和醇羟基的环化反应亦进行了研究,在强碱(1,8-二氮双环[5,4,0]-十一烷-7-烯)的催化下,目的产物——苯并恶嗪酮的收率达87%。 以各种取代的氨基吡啶为共试剂,与多种芳香硝基化合物进行硒催化的羰基化反应时,发现吡啶环上氨基的对位如为吸电子基时,可降低氨基的反应活性。对多种取代的氨基吡啶进行了考察。合成了一系列的取代的吡啶基苯基脲类化合物。n摘要 以取代的氨基喀咤为共试剂,与多种芳香族硝基化合物进行了硒催化的碳基化反应,产率最高可达90%左右。考察了氨基位于喀睫的不同位置时对反应收率的影响,同时对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量、碱性助催化剂的种类、溶剂的种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研究了在硒、一氧化碳体系中,在强碱(1,8一二氮双环〔5,4,们一十一烷一7一烯)的催化下,芳甲酞胺和芳硝基的还原取代反应,生成新的芳甲酞胺化合物。对这一反应产生的原因加以阐明,讨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对保幼激素类杀虫剂双氧威、蚊蝇醚这两个农药品种进行了开发。对合成苯醚醇类化合物的相转移催化剂进行了研究,用廉价的PEG成功地代替了四正丁基嗅化钱催化此类反应;特别是对双氧威的重要中间体—氯乙基氨基甲酸乙酷的开发采用了硒催化一氧化碳拨基化的方法,阐明了此合成方法的技术可行性和应用开发前景。
二、双氧威的合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氧威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功夫酰胺、噻唑烷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苯氧威合成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农药简介 |
1.1.1 农药的概念 |
1.1.2 农药的现状 |
1.1.3 农药的作用 |
1.1.4 农药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
1.1.5 新农药的创制 |
1.2 杀虫剂 |
1.2.1 杀虫剂的现状 |
1.2.2 杀虫剂的种类: |
1.2.3 杀虫剂使用面临的问题 |
1.2.4 杀虫剂的发展历史 |
1.2.5 杀虫剂活性的测定原则 |
1.2.6 杀虫剂的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1.3 杀菌剂 |
1.3.1 杀菌剂概况 |
1.3.2 杀菌剂的分类 |
1.3.3 杀菌剂的作用机理 |
1.3.4 测定杀菌剂生物活性的方法 |
1.3.5 杀菌剂的发展阶段 |
1.4 含氟农药 |
1.4.1 氟原子的特殊性质 |
1.4.2 脂肪族碳原子上带有含氟烷基或者氟原子的含氟农药 |
1.5 噻唑类杂环化合物 |
1.5.1 具有生物活性的噻唑类杂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1.5.2 噻唑类化合物的分类 |
1.5.3 噻唑类杂环化合物的探索 |
1.6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苯氧威合成工艺 |
2.1 苯氧威简介 |
2.1.1 苯氧威的作用机理和方式 |
2.1.2 苯氧威防治对象 |
2.1.3 苯氧威的特点 |
2.1.4 苯氧威合成方法介绍 |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内容 |
2.3.1 苯氧威合成工艺 |
2.3.2 苯氧威粗品的提纯 |
2.4 小结 |
第三章 N-芳基功夫酰胺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
3.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及合成思路 |
3.2 实验仪器与药品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药品 |
3.3 实验步骤 |
3.3.1 中间体 6-氯8甲基-1H-[1,3]-苯并恶嗪-2,4-二酮的合成 |
3.3.2 中间体(3a~3h)N-R1基2氨基3甲基苯甲酰胺的合成 |
3.3.3 目标产物(3A~3H)功夫酰胺类杀虫剂的合成 |
3.4 生物活性测试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对实验内容的讨论 |
3.5.2 目标化合物的核磁数据 |
3.5.3 目标产物合成选用方法优缺点分析 |
3.5.4 构效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氰基亚胺基噻唑烷酰胺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
4.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4.2 实验内容 |
4.2.1 2-腈基亚氨基-1,3-噻唑烷的合成 |
4.2.2 中间体功夫酰氯的合成 |
4.2.3 中间体 4-氯二苯氯甲烷的合成 |
4.2.4 中间体对氯苯甲酰氯的合成 |
4.2.5 目标化合物酰胺或者烃基胺类杀虫剂的合成 |
4.3 杀菌活性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硫代方法的选择 |
4.4.2 目标化合物的核磁数据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储粮害虫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昆虫 |
1.2 供试化合物 |
1.2.1 药剂 |
1.2.2 乳化剂 |
1.2.3 溶剂 |
1.2.4 助溶剂 |
1.3 供试饲料 |
1.4 药剂配制 |
1.5 实验方法与调查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物防治剂生物测定 |
2.2 生物防治剂应用试验 |
2.3 生物防治剂产品稳定性试验 |
3 结论 |
(3)SSPRC-612243对昆虫细胞的选择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常用农药的分类及简介 |
1.2.1 神经系统靶标杀虫剂 |
1.2.2 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 |
1.2.3 呼吸系统杀虫剂 |
1.2.4 SSPRC-612243 |
1.3 昆虫离体细胞系的研究 |
1.4 昆虫免疫系统 |
1.4.1 昆虫体液免疫系统 |
1.4.1.1 抗菌肽 |
1.4.1.2 一氧化氮合酶(NOS) |
1.4.2 昆虫细胞免疫系统 |
1.5 细胞凋亡 |
1.5.1 细胞凋亡的关键组分 |
1.5.1.1 细胞凋亡中的钙调控 |
1.5.1.2 线粒体 |
1.5.1.3 Caspase家族蛋白酶 |
1.5.2 昆虫细胞凋亡 |
1.5.2.1 昆虫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 |
1.5.2.2 昆虫细胞caspase |
1.6 立题背景 |
第2章 SSPRC-612243与吐温80对昆虫和哺乳动物离体细胞系的作用特性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细胞株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2.1.5 细胞培养 |
2.1.5.1 细胞的复苏 |
2.1.5.2 细胞的冻存 |
2.1.5.3 哺乳动物细胞传代 |
2.1.5.4 昆虫细胞系的传代培养 |
2.1.6 吉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 |
2.1.7 细胞计数法 |
2.1.8 复配物的制备 |
2.1.9 实验分组 |
2.1.10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 |
2.1.11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2 结果 |
2.2.1 正常培养的离体细胞系形态观察 |
2.2.2 不同药物对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的感受性 |
2.2.3 表面活性剂吐温80对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感受性影响 |
2.2.4 吐温80与杀虫剂复配物对昆虫和哺乳动物离体细胞系的药物感受性特征 |
2.2.4.1 吐温80与中枢神经毒剂毒死蜱作用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系药物感受性特征 |
2.2.4.2 吐温80与GABAR干扰剂阿维菌素对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药物感受性特征 |
2.2.4.3 吐温80与内源激素类似物虫酰肼对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药物感受性特征 |
2.2.4.4 吐温80与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作用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系药物感受性特征 |
2.2.5 吐温80与SSPRC-612243复配物作用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系药物感受性特征 |
2.3 讨论 |
第3章 SSPRC-612243对粘虫免疫系统的作用特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昆虫及菌株 |
3.1.2 主要仪器 |
3.1.3 实验试剂 |
3.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1.5 粘虫血细胞的收集及离体培养 |
3.1.6 瑞氏染色观察粘虫血细胞形态 |
3.1.7 离体条件下,九种不同药剂对粘虫血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
3.1.8 不同药物对粘虫血细胞对毕赤酵母的吞噬作用的影响 |
3.1.9 不同药物对粘虫血淋NOS活力的影响 |
3.1.9.1 NOS的制备方法 |
3.1.9.2 NOS活力测定 |
3.1.9.3 考马斯亮蓝蛋白含量测定 |
3.1.10 数据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SSPRC-612243对粘虫离体血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1.1 离体培养条件下粘虫血细胞形态 |
3.2.1.2 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对粘虫血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1.2.1 昆虫中枢神经系统毒剂吡虫啉和毒死蜱对血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1.2.2 昆虫GABAR干扰剂阿维菌素和氟虫腈对血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1.2.3 昆虫体内源激素类似物虫酰肼和双氧威对血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1.2.4 昆虫体壁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定虫隆和氟铃脲对血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1.2.5 昆虫线粒体能量形成抑制剂溴虫腈对血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1.3 SSPRC-612243对血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1.4 小结 |
3.2.2 SSPRC-612243对粘虫血细胞吞噬酵母功能的作用 |
3.2.2.1 粘虫血细胞对酵母吞噬作用的观察 |
3.2.2.2 离体条件下,不同农药对粘虫血细胞吞噬酵母的影响 |
3.2.2.2.1 中枢神经毒剂吡虫啉和毒死蜱对血细胞吞噬酵母的影响 |
3.2.2.2.2 GABA受体干扰剂的阿维菌素和氟虫腈的对血细胞吞噬酵母的影响 |
3.2.2.2.3 内源激素类似物虫酰肼和双氧威对血细胞吞噬酵母的影响 |
3.2.2.2.4 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定虫隆和氟铃脲对血细胞吞噬酵母的影响 |
3.2.2.2.5 线粒体能量抑制剂溴虫腈对血细胞吞噬酵母的影响 |
3.2.2.3 SSPRC-612243对粘虫吞噬酵母作用的影响 |
3.2.2.4 小结 |
3.2.3 SSPRC-612243对粘虫血细胞NOS活力的影响 |
3.2.3.1 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3.2 粘虫血淋巴NOS的测定 |
3.2.3.3 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对粘虫血淋巴NOS的影响 |
3.2.3.3.1 昆虫中枢神经系统毒剂吡虫啉和毒死蜱对NOS的影响 |
3.2.3.3.2 昆虫GABAR干扰剂阿维菌素和氟虫腈对NOS的影响 |
3.2.3.3.3 内源激素类似物虫酰肼、双氧威对NOS的影响 |
3.2.3.3.4 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对定虫隆和氟铃脲对NOS的影响 |
3.2.3.3.5 线粒体能量抑制剂溴虫腈对NOS的影响 |
3.2.3.4 SSPRC-612243对NOS的影响 |
3.2.3.5 小结 |
3.3 讨论 |
第4章 SSPRC-612243引起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凋亡的选择性作用机制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细胞株 |
4.1.2 主要仪器 |
4.1.3 主要试剂 |
4.1.4 SSPRC-612243对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系感受性比较(MTT法) |
4.1.5 SSPRC-612243对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系活力活力抑制的持效性 |
4.1.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Annexin V/PI双染法) |
4.1.7 离子在SSPRC-612243对Tn5B1-4细胞系凋亡中的作用 |
4.1.8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SSPRC-612243对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系感受性比较 |
4.2.2 SSPRC-612243对昆虫和哺乳动物细胞系活力活力抑制的持效性 |
4.2.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4.2.3.1 SSPRC-612243诱导的Tn5B1-4细胞系凋亡检测 |
4.2.3.2 SSPRC-612243诱导的HEK293细胞系凋亡检测 |
4.2.3.3 SSPRC-612243诱导的HepG2细胞系凋亡检测 |
4.2.4 Ca~(2+)离子在SSPRC-612243诱导的Tn5B1-4细胞系凋亡中的作用 |
4.2.5 SSPRC-612243对Tn5B1-5细胞系线粒体膜电位测定 |
4.3 讨论 |
第5章 全文结论 |
5.1 全文结论 |
5.2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双氧威在土壤及水中残留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及试剂 |
1.2 样品的提取 |
1.2.1 土壤样本的提取及萃取 |
1.2.2 水样本的提取 |
1.3 色谱分析条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 |
2.2 方法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
2.3 方法的最小检出量和最低检出质量分数 |
3 结论 |
(6)亚致死剂量双氧威和虫酰肼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昆虫和药剂 |
1.2 亚致死剂量的确定 |
1.3 发育历期、化蛹率、体重及脂质含量测定 |
1.4 血清收集及其糖、蛋白含量测定 |
1.5 血清蛋白SDS-PAGE分析、储存蛋白初步纯化及氨基酸组成分析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双氧威和虫酰肼处理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亚致死剂量 |
2.2 双氧威和虫酰肼对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 双氧威和虫酰肼对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体内脂质、糖和蛋白含量的影响 |
2.4 LC30亚致死剂量双氧威和虫酰肼处理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后血清SDS-PAGE分析 |
2.5 幼虫血清中初步纯化的储存蛋白氨基酸组成分析 |
3 讨论 |
(7)1. 螺环[4,4]壬烷骨架含氮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2. 新型二苯醚类保幼激素类似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螺环骨架配体的发展 |
1.2 酮亚胺的合成及配体酮亚胺的研究进展 |
1.3 催化不对称 Aldol 反应的研究进展 |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手性1,1′-螺二茚-7,7′-二胺的辅氨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的不对称直接 Aldol 反应 |
2.1 手性1,1′-螺二茚-7,7′-二胺的辅氨酰胺衍生物的合成 |
2.2 催化不对称直接 Aldol 反应 |
第三章 手性螺[4,4]壬烷骨架配体的合成及其与氯化亚铜催化的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 |
3.1 螺[4,4]壬烷-1,6-二酮的合成 |
3.2 非手性螺[4,4]壬烷-1,6-二胺及salen 配体的合成 |
3.3 螺[4,4]壬烷-1,6-二酮的化学拆分 |
3.4 由螺[4,4]壬烷1,6-二酮合成酮亚胺的研究 |
3.5 手性亚胺类催化剂催化的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 |
第四章 实验部分 |
4.1 仪器和试剂 |
4.2 化合物的制备 |
4.2.1 手性1,1′-螺二茚-7,7′-二胺的辅氨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的不对称直接 Aldol 反应 |
4.2.2 非手性螺[4,4]壬烷骨架 Salen 配体的合成 |
4.2.3 螺[4,4]壬烷-1,6-二酮的拆分 |
4.2.4 螺[4,4]壬烷骨架的酮亚胺的合成 |
4.2.5 手性螺[ 4 , 4 ] 壬烷骨架的酮亚胺与氯化亚铜原位催化的不对称烯烃环丙烷化反应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2. 新型二苯醚类保幼激素类似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
2.1 昆虫生长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
2.2 设计并合成保幼激素类似物的意义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实验部分 |
2.4.1 2-氯乙基氨基甲酸乙酯的制备 |
2.4.2 硝基二苯醚(1a-1h)的制备 |
2.4.3 羟基二苯醚(2a-2h)的制备 |
2.4.4 目标化合物(3a-3h)的合成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9)双氧威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合成路线 |
3 实验部分 |
3.1 试剂及仪器 |
3.2 实验操作 |
3.2.1 2-氯乙胺盐酸盐制备 |
3.2.2 2-氯乙基氨基甲酸乙酯制备 |
3.2.3 双氧威合成 |
3.2.4 产品纯化 |
4 结果与讨论 |
4.1 2-氯乙基氨基甲酸乙酯合成 |
4.1.1 氯化亚砜的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
4.1.2 氯甲酸乙酯的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
4.2 产品双氧威的合成 |
5 结论 |
(10)含N化合物的硒催化羰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C_1化学和羰基化反应 |
第二节 直接利用CO的硝基化合物、有机胺、醇的还原及羰基化反应 |
2.1 第Ⅷ族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催化 |
2.2 非过渡金属硫、碲的催化羰基化 |
2.3 硒催化的反应 |
第三节 论文的选题和构想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硒催化羰基化环化合成苯并恶唑啉酮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可能的反应机理 |
第五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章 硒催化羰基化合成取代吡啶脲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四章 取代氨基嘧啶的羰基化反应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五章 硒催化酰胺与芳硝基的还原取代反应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六章 保幼激素类农药的合成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实验部分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附录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致谢 |
四、双氧威的合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功夫酰胺、噻唑烷酰胺衍生物的合成与苯氧威合成工艺的研究[D]. 史守敬. 青岛科技大学, 2015(08)
- [2]储粮害虫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J]. 李文辉,陈嘉东,林亚珍,郑妙,黄志雄,蒋社才,李志权.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2(06)
- [3]SSPRC-612243对昆虫细胞的选择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 朱琦琦.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4]苯酚钾的合成及应用[J]. 沈国良,桑署宁,李银苹,张兵,徐铁军,陈远南.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0(01)
- [5]双氧威在土壤及水中残留分析方法[J]. 王新全,赵华,彭金波. 农药, 2008(11)
- [6]亚致死剂量双氧威和虫酰肼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J]. 冯从经,陆剑锋,董秋安,符文俊. 植物保护学报, 2008(02)
- [7]1. 螺环[4,4]壬烷骨架含氮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2. 新型二苯醚类保幼激素类似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姜曼. 四川大学, 2007(04)
- [8]苯氧威的合成及提纯[A]. 高永红,周祖新,陶建伟,孟建良,陆庆宁. 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5
- [9]双氧威的合成研究[J]. 张文杰,段湘生,聂萍,曾文平.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04(06)
- [10]含N化合物的硒催化羰基化反应研究[D]. 凌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