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中的无差异曲线法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佐拉[1](2021)在《基于均值-方差模型的投资组合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基于均值-方差模型探讨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投资策略问题。通过对澳大利亚4家公司股票数据的分析发现平均收益率不符合常规的风险/收益关系。然后,选取了12个月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由两种股票作为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的风险和预期收益。最后,通过对夏普比率的分析,选择了风险资产配比为1∶1的投资组合作为风险资产组合X与无风险资产合并为一个新的投资组合。通过对新投资组合的分析可知,对不同风险厌恶水平的投资者在投资组合管理中无论无风险资产是否存在,都可得到符合各自风险承受能力的最优投资策略。同一投资者在具有无风险资产存在的市场中所采取的最优投资策略获得的预期收益往往要高于在没有无风险资产存在的市场中所采取的最优投资策略获得的预期收益。
钱俊成[2](2020)在《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产管理是特许经营的金融业务,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通过现行法和政策来规范该行业。但实践中,资产管理已经沦为“影子银行”的重灾区,具有极高的金融风险。同时,由于该行业中信义义务的长期虚置,导致资产管理人在财富管理的过程中或忽视、或逃避、或违背信义义务,使投资者投资本息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损失。这一方面为众多家庭的生活蒙上了“阴霾”,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出于预防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建成和谐社会的目的,监管机构于2018年4月联合颁行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它标志着我国资产管理法律规制改革的正式启动。但令人遗憾的是,本轮改革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目的,侧重于通过“表外业务”等方法将资产管理人的风险转嫁于投资者。但这进一步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与“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要求背离。同时,该种做法欲从根本上抵御金融风险的意义甚微,只能延缓它的发生。原因在于投资者是金融行业的命脉,而对信义义务仍然虚置的资产管理必将因此失去投资者的信任。为了解决投资者合法权益易受侵害但又缺乏有效保护的现实问题,为了缓和金融风险控制和私益保护的冲突,为了资产管理行业的稳健发展,因而需要对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作专题研究。概言之,对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研究是基于社会现实问题倒逼下的理论研究,它着眼于对实践中问题的解决,具有切实的现实意义。“金融法中一些基本概念并非是对金融现象的简单映射,而是承载着确立特定金融领域中各种权限配置的功能”。应当注意到,资产管理发轫于普通的民事活动,逐渐演变为特别的金融业务,其在当下的我国正朝着“代客理财”本质的回归。并且,在对我国资产管理历史脉络、现行法和政策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四个方面的法律和法理缺陷造成了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虚置:一是信义义务的法理不清,导致负有信义义务的资产管理人的范围模糊;二是我国当前法律制度下的信义义务仍停留在英美法系那种松散的“义务束”状态,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造成学者对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具体内容的各执己见,不能形成系统的、可依照执行的、统一的具体规则;三是上述两个问题致使资产管理人违反信义义务的法律责任不清,难以有效规范业务行为和有效指导司法实践;四是上述三个问题还可归结于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在立法上缺乏整体设计,使“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难落实处。针对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进行研究,首先需要明确信义义务本身的来源、功能、性质,然后分析其内在的构成要素。在明确了信义义务的内部构造后,信义义务在资产管理中的生成逻辑也随之清晰,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被触发。从本源上看,信义义务产生于实质的信义关系,是对信义关系下当事人所订立合同不完全性的补充,因而信义义务是一种“填补性”规则。换言之,对于某个具体的受信人而言,其是否负有信义义务需要考察“施信人”的自我保护状态和替代性保护方案。从功能上看,信义义务产生的要旨在于对受信人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的规制,从而调整当事人之间基于信任建立起的权利义务关系。从性质上看,信义义务作为一项法定义务,不同于合同的约定义务,不能被当事人协议约定而排除,在规范受信人行为方面具有刚性。然后,分析信义义务的内在构成,即在同其他法律关系相区别的角度探讨信义关系的特征,从信义义务的内部视角确定其构成要素。主观上的信任与客观的信任状态,实际上解释了信义义务产生的逻辑与要求。前者明确了受信人与“施信人”之间应具备的信任基础,是信义义务内在构成的起点,后者则在客观上赋予了受信人处理事务之能力,成为信义义务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这有力地解释了由“委托——代理”关系、“信托关系”构成的资产管理中的信义义务产生。也就是说,对于以信托展开的资产管理而言,资产管理人自然负有信义义务,这是由信托本质决定的。但对于以“委托——代理”形式展开的资产管理,则需要判断资产管理人究竟是否被投资者施以主观上的信任,以及是否被赋予了充分的自由裁量权,只有既存在主观上的信任,也具有充分自由裁量权时,资产管理人才负有信义义务。另外,信义义务在资产管理中的产生逻辑也可以帮助解决资产管理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例如通过对2018年出台的《资管新规》中要求禁止通道业务及刚性兑付作出解释,从而真正明确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核心内涵与外延,更好地规范资产管理人行为,构建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规范体系。接着,资产管理人要正确履行信义义务,离不开信义义务内容的完备。也只有完备的信义义务内容,才能发挥法的指引作用。然而,我国无论《信托法》《公司法》还是《资管新规》,对信义义务的内容规定都过于原则性或者粗糙,难堪大任。这也是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被长期虚置的核心原因。要针对中国现状和资产管理人所处的特定交易结构制定细化的、可落实地的信义义务具体内容,首先依赖于信义义务内容界定标准的构建。该标准的构建需要在两个层面上落实:一是信义义务与其他义务的区分,这决定了某具体义务能否纳入到信义义务中来;二是信义义务内容间的逻辑梳理,这决定了某具体义务的归属。然后,根据前述界定标准,可以有效厘定中国法下作为特定受信人的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内容范围,并将英美法下松散的“义务束”归类,构建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具体内容;三是鉴于资产管理人负有信义义务内容的差异从根本上还应取决于投资者的区别,故将投资者作合理地类型化区分,并由此分析资产管理人负有信义义务的具体内容差异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对“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的具体落实;最后,分析资产管理人在履行信义义务时应达到和满足的客观标准,这是出于对“法不强人所难”的法的价值的考虑。即使资产管理人负有信义义务,也需要有具体的义务规则可供执行;违反信义义务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的,亦需要法的救济。应当注意到,违反信义义务的责任,与违反合同的责任,两者在原理上是相通的:都是违反了信义义务期待的资产管理人应达到的第一性义务标准,由此所导致的第二性义务。同时,违反信义义务的法律责任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对投资者的责任,另一方面是对受托财产的责任。前者是要求资产管理人对财产进行管理,所产生的收益必须交给投资者。否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后者的意思是资产管理人在资产管理中管理受托财产不当致使财产遭到损害或者损毁,资产管理人对受托财产负有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也就是说,根据救济途径的区别,投资者的救济权包括两类:既可能是对物的,也可能是对人的。最后,由于我国《信托法》在移植过程中的“异化”和资产管理业务“法律关系认定的多样化”,造成现行《信托法》难以承载统一规制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使命。因此,借鉴域外典型的立法路径,探求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体系化路径就显得非常必要。分属两大法系的英国、美国、德国、日本规范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相关规则为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体系化构建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综合考虑下,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规则应当以体系化的思路来考量,需要多个位阶的法律法规进行共治,形成一个“基础法律+监管法规+自律规则”的系统化规则体系。即以《民法典》为指导,《信托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为框架,金融监管法规予以细化,自律规范进行补充。于其立法,可以采取一种阶段式、渐进式的立法策略。另外,在确定了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立法模式后,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信义义务的框架构建。这更好地为实践中问题的解决画上了句号。
赵建香[3](2018)在《基于风险态度的投资组合优化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信息技术以及证券投资的自由流动,分散化投资组合已获得许多投资者的青睐。1952年Markowitz首先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将收益—风险描述为均值—方差,由此发展而来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在我国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应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主要是基于严格假设条件下提出的,学者们发现很多因素使得投资组合理论在实际中难以实现最优资产配置效果。因此,本文主要是研究风险态度对投资组合的影响,分析基于不同风险态度条件下的投资组合优化设计及应用问题,从而引导投资者合理地进行资产配置,实现最大效用的资产配置优化组合。本文首先梳理了现代投资组合、风险态度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现有成果,为风险态度下投资组合优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应用现状,实证结果显示组合投资能将部分风险分散化,但由于我国现阶段无法实现有效资本市场、投资者风险态度不稳定等因素,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存在问题。简要阐述了风险态度对投资组合的影响。然后,通过问卷调研分析风险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性别、教育程度、财富水平、投资经验和非理性因素等对风险态度产生显着影响,通过回归统计等方法研究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同时根据风险态度调查结果对风险厌恶系数进行估测,将其引入效用函数中。本文还运用均值—方差模型和规划求解法进行分析风险资产的最优组合,再结合效用函数研究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的资本配置过程,总结分析在不同的风险态度类型下的投资优化组合模型设计。本文研究结果发现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不同,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所占的比重也不同,最后的最优组合中的各项资产配置比例也会发生变化。而理论上的投资优化组合分析对于风险厌恶类型的投资者的可参考价值将更大。在本文最后,结合我国证券市场上风险资产的价格数据对风险态度条件下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进行了在个人投资者和家庭投资者中应用的实证研究,分析存在无风险资产时最优组合的各项资产配置比例,并进行案例分析。同时从政府、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望提高投资优化组合在我国的适用性和投资者资产配置的合理性,从而促进投资组合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
钱佺[4](2017)在《养老地产REITs业态投资组合绩效研究》文中指出养老地产随着中国老年化社会到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但由于投资数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长,加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紧,养老地产融资模式探索已成为关注重点。如何将养老地产和REITs成功结合以促进养老地产金融创新已成为研究热点,然而投资组合是否择优选择不仅影响投资商收益,还会对养老地产REITs成功运作有深远影响。但目前国内对养老地产REITs投资组合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本研究引入投资组合理论和风险价值模型,通过研究养老地产REITs业态投资组合风险收益形成机理,从动态角度构建业态投资组合绩效优化模型择优选择投资组合,对于我国养老地产发展具有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1)在养老地产价值链构建基础上分析养老地产运营困境,并在价值提升的源生驱动、政策环境的外生拉动、金融创新的内生推动因素之下引入REITs融资模式,以突破养老地产融资和运营困境,促进养老地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根据养老地产REITs发展条件分析,并在养老地产REITs设计原则基础上,从包括设立模式、组织架构、运营模式、上市路径的REITs内部核心架构设计和包括法律制度建设、风险管理和流通市场平台设立的外部保障机制两部分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地产REITs融资模式。(3)以养老地产REITs融资模式设计为基础,从层级结构、跨界联盟视角详细分析养老地产REITs风险、收益构成,并在业态投资组合参与方组成战略联盟的前提下,将开发商与运营商视为利益共同体,通过构建开发商与投资商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对养老地产REITs风险收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4)在马科维茨组合理论基础上,以均值代替收益,方差代替风险构建业态投资组合绩效初始模型,并结合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模型;通过分析初始模型中存在的不足,利用风险价值模型代替初始模型中的方差,构建均值——VAR投资组合绩效优化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整个模型进行验证和说明。(5)通过对养老地产REITs投资组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了养老地产REITs投资组合管理的宏观环境。并对业态组合、区域组合、时间组合、主体组合四种方式对比分析,得出最适应养老地产REITs投资组合方式,并从动态视角提出养老地产REITs投资组合管理模型。
郑中华[5](2015)在《股票型基金的主动性投资风格、行为选择与市场波动 ——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源自19世纪40年代的证券投资基金,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经济及金融全球化的步伐,快速地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延展开来。自此,中小投资者可以和机构投资者一样,享受由资本市场及海外市场投资所带来的丰厚收益。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基金业在经历了引进、摸索等初级阶段后,证券投资基金的整体规模及其在市场作用不断地增强。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设95家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基金总数1893只,份额4.2万亿份,资产净值合计4.5万亿元。其中,涉及股票交易的开放式基金共1094只,包括697只股票型基金及397只混合型基金。国际经验表明,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股票市场由“散户市”向“机构市”的转变过程。因此,中国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的比例及其影响程度在未来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空间。在传统金融理论的分析框架中,机构投资者的理性套利活动会促使证券价格回归至均衡水平附近,引导市场的健康发展。然而,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以及众多的实证经验表明,证券投资基金并非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其非理性投资行为会成为资本市场暴涨暴跌的助推器。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世界范围内几次梦魇式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当中,都可以轻松地找到机构投资者的身影。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再次为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理性程度画上了一个重大的问号,并引发了来自学术界、监管层等方面关于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的一系列讨论和质疑。问题的焦点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机构投资者在市场暴涨暴跌的过程中起到了何种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是主动性行为还是源于其他原因?在以后的发展当中应如何趋利避害,合理引导机构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促进证券价格的合理化,并最终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对于中国而言,证券投资基金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对上述问题的合理回答,对于正确定位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作用、建立有效合理的监管制度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就展开了对机构投资者的相关研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证券投资基金实际投资风格与招募说明书之间的“漂移现象”、投资组合构建当中的羊群投资行为、动量和反转投资行为及其所引发的市场效应。在我国,受到数据连贯性与可得性、证券的股权分置以及投资基金数量的影响,2005年之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行为。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基金类型的丰富与转变,学者的研究重点逐渐集中于开放式股票型基金。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归纳,我们认为目前的相关研究在各自领域内虽然已经相对成熟,但文献之间相对独立并缺乏应有的关联性,几乎不存在一条合理主线能够将各个部分有机地进行组合分析。例如,关于基金投资风格的研究往往不会涉及过多的投资行为问题,而投资行为的相关讨论又忽略了投资风格的差异。另外,几乎所有文献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研究将视野停留于行业层面,没有进一步地进行深入讨论。本文认为,如果能够依据相关理论寻找到一条主线,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风格与后续的投资行为及其市场效应加以合理结合,将会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拓展至更深层次,研究结果也会更加合理和准确,政策建议的有效性会更强。在研究设计方面,本文将资产组合选择理论、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作为理论支撑,根据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对市场有效性的认识差异,对截至2013年底中国597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进行了主动性投资风格识别,通过修正后的模型讨论了分类基金在羊群投资行为、动量和反转投资行为方面的差异,并将上述差异运用到机构投资者市场效应的分析和相关政策建议等方面。在数据选择方面,一方面通过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持股明细、基金持股市值占基金股票投资比例、半年度持股变动数量和中证7种规模指数等数据对基金的主动性投资风格进行识别,对分类基金的羊群投资行为、动量和反转投资行为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运用分类基金投资组合股票的平均换手率、平均市值和市盈率等数据研究分类基金在持股特征上的区别。文章的主要结论包括:1.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对市场有效性认知的差异,会使分类基金选择不同的资产构建风格各异的资产池。2.投资风格不同的基金管理人在市场中选择了不同的投资行为,具体表现为羊群投资行为、动量和反转投资行为等方面显着性的差异。3.投资行为的不一致使分类基金市场稳定性功能的发挥出现了显着的不同,机构投资者市场稳定性功能的发挥随主动性投资程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低主动性投资类的基金更容易引起股票市场的暴涨暴跌,而高风险偏好类的基金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市场波动的作用。4.本文的研究表明,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产品本身的制度设计也是引发市场暴涨暴跌的原因之一。本文的政策建议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通过多重方式提高市场有效性。具体体现为完善市场做空机制和丰富金融工具的品种,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2.正确引导社会预期与市场情绪。具体体现为引入基于行为金融的监管模式并利用多元化的渠道引导市场情绪。3.优化股票型基金结构比例。具体体现为增加一定比例的封闭式基金并继续增大高主动性投资类基金的结构比例。4.进行充分的投资者教育。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融合了基金主动性投资风格、投资行为和市场效应的相关研究。将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风险偏好和对市场有效性认识的差异作为文章主线,实现了主动性投资风格分类、分类基金投资行为分析、分类基金市场效应分析的有机结合。在基金风险偏好和主动性差异的基础上,研究分类基金的投资行为及其市场效应的区别。2.由于实现了股票型基金的分类,各类基金研究数据的窗口期涵盖了市场周期的上涨、下跌和震荡期等主要阶段,实现了市场周期的完整性分析。3.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文章的现实需要,对主动性投资风格分类模型、羊群效应模型等进行适度性修正,使分析结果更具可比性。4.运用标准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分类基金的规范投资行为与实际投资行为的区别和原因。
戴鹤忠[6](2015)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证券投资决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分析证券投资相关理论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个股选择决策、证券投资组合决策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三个方面对证券投资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把粗糙集理论运用到证券价值投资选股实践中,通过历史数据来确定各财务指标与证券收益率之间的内在关系度,并运用主客观综合权重来进行多属性投资决策,依据多属性决策结果进行证券投资的价值选股。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价值投资选股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充分考虑不同行业股票的差异,选取了五只来自不同行业的股票,并考虑了不同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的不同偏好程度,参照投资者效用函数构造新的投资组合目标函数,使得模型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通过生成粒子群的粒子进行不断地速度和位置更新,求解出最优的权重配比,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投资组合的构建。(3)从基金经理择股能力和择时能力、以及基金在牛市和熊市不同盈利能力两个方面来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绩效进行评价,用于指导投资者针对自身的收益要求与风险承担程度来选择合适的证券投资基金。通过多种模型的比较分析发现:大部分基金经理都具有正的择股能力和负的择时能力;且在牛市时基金普遍能取得高于市场收益的收益,而熊市时大部分基金并不能战胜市场。
刘胜涛[7](2014)在《证券组合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的应用》文中提出人们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往往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在种类繁多的证券中,应该选择哪几类证券,如何分配在这几类证券中的投资比例,才能使投资组合的收益和风险达到自己满意的最优水平。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柯威茨在《金融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证券组合选择》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用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率和方差来研究如何选择和组合资产这一问题,这被看作是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起点,他提出的模型被称为马柯威茨均值方差模型。随后,很多国外学者都对他的理论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发展出很多新的理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我国学者对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研究了证券组合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中的应用,分四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证券组合理论的相关背景知识。第二部分介绍了现代证券组合理论一些理论知识,重点介绍了马柯威茨的均值方差模型。第三部分为实证部分,从我国股票市场中选取了十只股票,运用马柯威茨的均值方差模型得出了在限制卖空和不限制卖空两种情况下该如何在组合股票间进行选择和分配的有效边界。第四部分为结论:当我们将证券组合理论运用到我国的股票市场中来进行股票投资时,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最优的股票组合,这些最优的股票组合代表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使收益最大和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使风险最小;在期望收益率相同的情况下组合中的股票数量越多风险越小;在进行股票投资时收益与风险总是并存的,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
周庆健[8](2014)在《三种典型属性值类型下的不确定型决策研究》文中指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着大量的决策问题。决策是指决策者为实现特定目标,运用科学方法,从几种可行的行动方案中按照一定的判断准则选择出一个最佳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在决策过程中,当决策者无法确定所决策问题的各种可能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的时候,就形成了不确定型决策。本文采用定量决策分析的方法,对属性值分别为实数、区间数和三角形模糊数三种类型属性值的不确定型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属性值为实数类型的情形,首先研究了双指数效用函数的组合投资不确定型决策,然后提出了线性加双指数效用函数,同时解决了此类效用函数的组合投资不确定型决策;对属性值为区间数类型和三角形模糊数类型的情形,主要针对这两类属性值的不确定型多属性决策问题做了研究,分别给出了一些新的决策算法。研究内容对相应决策有重要的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意义。本文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主要对本文所讨论决策问题的基本情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说明了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在第2章,针对属性值为实数类型的不确定型决策,主要以证券市场的组合投资决策为背景,首先研究了双指数效用函数的组合投资决策,然后将指数类效用函数推广为线性加双指数效用函数,应用无差异曲线法,根据H.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先求出最优期望收益,然后推导出最优投资组合比例,确定最优决策方案,较好的解决了具有此类效用函数的投资者的组合投资不确定型决策问题。在第3章,针对属性值为区间数类型的情形,主要研究了区间数类型的不确定型多属性决策,给出了三种新的决策算法。首先证明了区间数的优势关系等价于区间数区间中值的大小关系,然后应用区间中值表示相应区间数,再结合三种数学算法,对各种方案集信息集结,最后根据综合属性值进行排序与择优,并进行了方法之间的比较分析。在第4章,针对属性值为三角形模糊数类型的情形,主要研究了属性值为三角形模糊数的不确定型多属性决策问题,给出了两种新的决策算法。首先定义了三角形模糊数的数学期望,然后应用数学期望表示相应三角模糊数,再结合两种数学算法对方案集进行信息集结,最后根据综合属性值进行排序并择优。第5章对全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进行了归纳,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点,指出未来进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
涂祖相[9](2011)在《资产组合选择中的多目标最优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证券组合选择问题本质上就是含两个目标的多目标最优化问题,一个目标是期望收益最大,另一目标是风险最小,称该问题为原始问题。马柯威茨将期望收益固定得到一个单目标最优化问题,也就是均值-方差模型,组合理论从此兴起,CAPM理论尤为其中经典。马柯威茨的均值-方差模型中将目标函数期望收益作为约束条件,所以均值-方差模型相当于原始问题的约束法模型。本文研究了原始问题和与之等价模型(以下简称等价模型)的可行域,有效解,并得出原始问题的有效边界可以用期望收益最高和最低两点确定的双曲线近似,从而给出了市场组合收益风险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证明了等价模型为凸规划模型时的有效解的存在性,其效用函数法也是可行的,这些结论对问题的求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分析了效用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异同,无差异曲线一定是效用曲线,而效用曲线不一定是无差异曲线,同时还给出了特定无差异曲线模型下的最优组合比例系数。
陈媛[10](2006)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组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老保险基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保障基金,它的形成与一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密切相关,它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国际上,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老年救助就作为一种伦理观念、一种实践活动而存在。而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也正经历着由萌芽到初创并逐渐成熟的演变过程。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已不再适用我国具体实际,那么如何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成为了关系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是否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从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情况来看,它基本上主要是仅仅限制在投资于国债和转存银行,虽然从短期的角度来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这笔基金的安全性,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和成熟以及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利率的变动将不可能维持在一定较小的幅度之内,它将会失去曾经所拥有的一定程度上的稳定状态,那么鉴于利率变动风险的存在和进一步扩大化,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造成了威胁,那么如何运营好规模日益增大的养老保险基金,并使其在动态经济的发展变化之中能够保值增值,这是具有极其重要现实意义的。本文首先构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实际收益率的决定模型,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对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得到目前基金投资组合模式并没有使基金投资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由此引出基金入市问题的研究;其次从养老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入手集中探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组合投资的基础;最后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基本原则、投资准则分析为基础,通过对基金投资的风险——收益模型的构建对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投资组合进行了理论的分析研究。论文的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用于明确研究的范围、目的、意义及所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论文的组织结构安排;第二部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述评以及理论借鉴;第三部分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则是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组合投资的基础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投资组合的理论分析;最后是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中的无差异曲线法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中的无差异曲线法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均值-方差模型的投资组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数据与模型 |
(一)数据收集 |
(二)马科维茨模型 |
(三)收益率和标准差的计算 |
(四)年度化数据 |
(五)两种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计算 |
(六)夏普比率 |
三、结果与讨论 |
(一)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
(二)不含无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管理 |
1.时间周期的选择 |
2.投资组合预期收益和风险表 |
3.投资者的选择 |
(三)存在无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管理 |
1.基于夏普比率的投资组合选择 |
2.投资者的选择 |
四、结论 |
(2)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二、问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问题和主要结论 |
四、论证思路和论证结构 |
五、研究维度和创新尝试 |
第一章 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问题提出 |
第一节 资产管理的历史演进 |
一、资产管理起始于普通的民事活动 |
二、我国资产管理向金融业务的演变 |
三、我国资产管理向“代客理财”的回归 |
第二节 我国资产管理关系的要素解析 |
一、资产管理关系的主体 |
二、资产管理关系的行为 |
三、资产管理关系的法律责任 |
第三节 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法律由来及不足 |
一、我国现行法中信义义务的由来 |
二、信义义务的产生原理尚不明确 |
三、信义义务的内容不清晰不完善 |
四、违反信义义务的责任承袭旧义 |
五、资产管理行业的上位法仍缺位 |
小结 |
第二章 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法理剖析 |
第一节 信义义务来源、功能及性质的明晰 |
一、信义义务之滥觞:合同的不完全性与实质的信义关系 |
二、信义义务的功能定位 |
三、信义义务的性质:约定义务抑或法定义务 |
第二节 信义义务的内在构成 |
一、主观信任 |
二、客观的信任状态 |
第三节 资产管理业务中信义义务的生成逻辑 |
一、资产管理的设立阶段:信义关系的引起 |
二、资产管理的管理阶段:信义义务的产生 |
第四节 通道业务与刚性兑付中的信义义务辨分 |
一、通道业务中资产管理人不负有信义义务 |
二、刚性兑付并非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要求 |
小结 |
第三章 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信义义务内容界定标准的构建 |
一、厘清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内容的必要性 |
二、界定的第一层次:信义义务与其他义务的区分 |
三、界定的第二层次:信义义务内容间的内在逻辑 |
第二节 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内容范围和具体内容 |
一、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内容范围分析 |
二、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具体内容的剖析 |
第三节 资产管理人针对不同类投资者的信义义务具体内容区分 |
一、销售阶段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具体内容差别 |
二、管理阶段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具体内容差别 |
第四节 资产管理人履行信义义务客观标准的完善 |
一、资产管理人履行忠实义务的两个客观标准设定 |
二、资产管理人履行注意义务的客观标准争议与选择 |
小结 |
第四章 资产管理人违反信义义务的救济机制 |
第一节 对人之诉 |
一、针对资产管理人的解任 |
二、针对资管第三人的诉讼 |
第二节 对物之诉 |
一、对物之诉的构成要件 |
二、对物之诉的适用对象 |
三、对物之诉的举证责任 |
第三节 法律责任追究 |
一、责任类型 |
二、责任承担 |
小结 |
第五章 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本土化构建 |
第一节 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上位法审思 |
一、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上位法缺位之后果 |
二、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上位法的明晰 |
第二节 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立法路径 |
一、境外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立法路径 |
二、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立法路径选择 |
第三节 我国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框架建议 |
一、信义义务的法律定位 |
二、信义义务具体内容的构建 |
三、违反信义义务的责任明晰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风险态度的投资组合优化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图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经典决策理论 |
2.1.1 预期效用理论 |
2.1.2 前景理论 |
2.2 现代投资组合管理理论概述 |
2.2.1 马克维茨的均值一方差理论 |
2.2.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2.3 风险态度及投资组合优化相关理论 |
2.3.1 风险与风险态度 |
2.3.2 风险态度下投资组合的资产选择原理 |
2.3.3 风险态度下的投资组合优化绩效评价模型 |
第三章 投资组合理论应用现状分析 |
3.1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分析 |
3.2 我国证券市场投资组合风险分散化分析 |
3.2.1 证券市场中资产组合风险与收益分析 |
3.2.2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与风险分散化分析 |
3.3 投资组合规模与风险分散化实证分析 |
3.3.1 行业风险分散化分析 |
3.3.2 资产组合规模与有效边界的实证分析 |
3.3.3 投资组合在基金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
3.4 风险态度与投资组合优化分析 |
3.4.1 引入风险态度对投资组合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
3.4.2 风险态度对投资组合的影响分析 |
第四章 投资者风险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1 风险态度影响因素识别 |
4.2 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
4.3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4.3.1 描述性分析 |
4.3.2 信度分析 |
4.3.3 双变量相关分析 |
4.4 风险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
4.4.1 独立样本T检验 |
4.4.2 方差分析 |
4.4.3 Probit模型回归分析 |
4.4.4 总结 |
4.5 风险态度与非理性行为相关性分析 |
4.5.1 非理性因素对风险态度影响研究 |
4.5.2 风险态度类型的区别分析 |
4.6 风险态度估测模型分析 |
4.7 风险态度对资产配置影响分析 |
第五章 基于风险态度的投资组合优化分析 |
5.1 风险态度与资本配置优化 |
5.1.1 含风险厌恶系数的效用函数分析 |
5.1.2 基于风险态度的风险资产与无风险资产组合配置过程 |
5.1.3 风险态度下的资本最优配置分析 |
5.1.4 基于风险态度的资本配置的实证分析 |
5.2 风险资产组合优化 |
5.2.1 投资组合分散化及其风险分析 |
5.2.2 多项风险资产配置过程 |
5.3 基于风险态度的最优投资组合构建 |
5.3.1 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最优投资组合优化分析 |
5.3.2 风险偏好及中立型投资者的最优投资组合优化分析 |
第六章 基于风险态度的投资优化组合应用研究 |
6.1 引入风险态度的投资优化组合在投资者中的应用研究 |
6.1.1 个人投资者现状与基本特征 |
6.1.2 基于风险态度的个人资产组合优化中风险资产最优配置实证分析 |
6.1.3 基于风险态度的含无风险资产最优资产组合实证分析 |
6.1.4 基于风险态度的家庭资产配置优化组合现状分析 |
6.2 案例分析 |
6.2.1 基金公司基本信息分析 |
6.2.2 风险态度测评和分类原理在基金公司中的应用 |
6.2.3 基金公司基本产品风险等级分类 |
6.2.4 不同风险等级基金产品的投资绩效分析 |
6.2.5 不同风险态度类型与风险等级的不同基金产品匹配研究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与建议 |
7.2.1 对政府政策的建议 |
7.2.2 对金融中介的建议 |
7.2.3 对投资者的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养老地产REITs业态投资组合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概念界定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养老地产REITs融资模式驱动因素分析 |
2.1 REITs内涵延伸及成功要素分析 |
2.2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养老地产运营困境分析 |
2.3 养老地产引入REITs驱动因素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养老地产REITs融资模式设计 |
3.1 养老地产REITs发展条件 |
3.2 养老地产REITs设计原则和思路 |
3.3 养老地产REITs内部核心架构设计 |
3.4 养老地产REITs外部保障机制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4 养老地产REITs业态投资组合风险收益形成机理 |
4.1 养老地产REITs风险收益属性 |
4.2 基于层级结构的养老地产REITs组合风险构成 |
4.3 基于跨界联盟的养老地产REITs组合收益构成 |
4.4 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业态投资组合风险收益形成机理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风险价值模型的业态投资组合绩效优化模型构建 |
5.1 理论基础 |
5.2 基于均值——方差理论的投资组合绩效初始模型构建 |
5.3 初始模型改进动因分析 |
5.4 基于风险价值模型的投资组合绩效优化模型构建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分散化组合策略的养老地产REITs投资组合管理 |
6.1 养老地产REITs投资组合影响因素 |
6.2 养老地产REITs分散化投资组合策略选择 |
6.3 养老地产REITs投资组合策略管理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实证研究 |
7.1 背景信息 |
7.2 数据选取 |
7.3 不同业态组合投资绩效研究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股票型基金的主动性投资风格、行为选择与市场波动 ——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3 主要范畴界定 |
1.4 文章的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1.5 文章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
2.1 资产组合选择理论与基金投资风格识别 |
2.2 有效市场假说与基金投资风格和行为的最优化选择 |
2.3 行为金融学对基金非理性投资行为的解释 |
2.4 国外研究综述 |
2.5 国内研究综述 |
第3章 基于投资组合的基金主动性投资风格识别 |
3.1 基金主动性投资风格识别的方法比较 |
3.2 基金主动性投资风格识别的模型设定 |
3.3 基金主动性投资风格的实证分析 |
3.4 章节小结 |
第4章 分类基金羊群投资行为及其市场效应对比分析 |
4.1 基金羊群投资行为识别的方法比较 |
4.2 分类基金羊群投资行为识别的模型设定 |
4.3 分类基金羊群投资行为的对比分析 |
4.4 章节小结 |
第5章 分类基金动量与反转投资行为及其市场效应对比分析 |
5.1 分类基金动量与反转投资行为识别的模型设定 |
5.2 分类基金动量与反转投资行为的对比分析 |
5.3 章节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证券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个股股票投资的理论与相关研究 |
2.1.1 个股股票投资的基本理论 |
2.1.2 个股股票投资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 证券投资组合的理论与相关研究 |
2.2.1 证券投资组合的基本理论 |
2.2.2 证券投资组合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3 投资基金投资的理论与相关研究 |
2.3.1 投资基金投资的基本理论 |
2.3.2 投资基金投资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4 数据挖掘与证券投资 |
2.4.1 数据挖掘的功能 |
2.4.2 数据挖掘技术在证券投资中应用的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价值投资个股选择决策研究 |
3.1 基于多属性决策方法的股票投资选股方法 |
3.1.1 多属性决策方法的原理 |
3.1.2 股票价值投资选股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
3.2 股票价值投资选股决策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
3.2.1 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思路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
3.3 基于粗糙集的主客观综合权重确定思路 |
3.3.1 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 |
3.3.2 粗糙集属性重要度及其客观权重确定 |
3.3.3 指标主客观综合权重的确定方法 |
3.4 样本选择及数据处理 |
3.4.1 数据来源 |
3.4.2 指标筛选并确定综合权重 |
3.5 价值投资选股决策实证分析 |
3.5.1 获取各公司财务指标数据并进行规范化处理 |
3.5.2 股票选择的综合排序 |
3.5.3 计算结果的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PSO算法的证券投资组合决策研究 |
4.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相关理论 |
4.1.1 最优化问题 |
4.1.2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模型 |
4.1.3 粒子群算法的数学表达与模型分析 |
4.1.4 粒子群算法的优势 |
4.2 研究思路设计 |
4.2.1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证券投资组合决策过程 |
4.2.2 目标函数的构建 |
4.2.3 样本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
4.3 实证研究 |
4.3.1 粒子群算法的实现 |
4.3.2 确定模型的参数 |
4.3.3 最优投资组合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绩效分析和投资选择 |
5.1 投资基金绩效综合评价的常见方法 |
5.1.1 参数方法 |
5.1.2 非参数方法 |
5.2 基金经理择时能力和择股能力的量度方法 |
5.2.1 T-M模型 |
5.2.2 H-M模型 |
5.2.3 C-L模型 |
5.2.4 F-F三因素模型 |
5.3 实证设计与数据来源 |
5.3.1 市场时段选择 |
5.3.2 基金样本选择 |
5.3.3 市场收益率的选择 |
5.3.4 无风险收益率的选择 |
5.3.5 数据来源和处理 |
5.4 基金经理择股和择时能力的实证分析 |
5.4.1 样本基金收益率的总体分析 |
5.4.2 基于T-M模型和C-L模型的分析 |
5.4.3 基于F-F模型的分析 |
5.5 不同市场走势下基金绩效的实证分析 |
5.5.1 牛市和熊市的划分 |
5.5.2 牛市环境下基金绩效的分析 |
5.5.3 熊市基金绩效研究 |
5.6 实证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各只股票的收盘价序列 |
附录二 各只股票的收益率序列 |
附录三 完整的计算程序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证券组合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证券组合理论概述 |
1.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本文研究方法 |
第2章 证券组合理论知识 |
2.1 马柯威茨均值方差模型 |
2.2 最优证券组合的选择 |
2.2.1 有效边界 |
2.2.2 效用函数的基本类型 |
2.2.3 期望效用函数无差异曲线 |
2.2.4 无差异曲线的类型 |
2.2.5 确定最优证券组合 |
2.2.6 单样本K-S检验的基本原理 |
2.3 股票周收益率的计算 |
2.3.1 单一证券的收益率 |
2.3.2 各只股票在样本时限内各自的周收益率 |
2.3.3 停盘因素的平滑处理 |
2.4 有效边界的求解 |
2.4.1 不允许卖空时有效边界的确定 |
2.4.2 允许卖空时有效边界的确定 |
第3章 实证分析 |
3.1 数据的选取 |
3.2 数据的分析 |
3.3 股票周收益率的正态分布检验 |
3.4 最优股票组合的确定 |
3.4.1 不允许卖空时最优股票组合的确定 |
3.4.2 允许卖空时最优股票组合的确定 |
第4章 结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1.1 允许卖空 |
4.1.2 不允许卖空 |
4.2 研究结论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三种典型属性值类型下的不确定型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TABLE OF CONTENTS |
图目录 |
表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实数类型属性值下的指数类效用函数组合投资不确定型决策研究进展 |
1.2.2 区间数类型属性值下的不确定型多属性决策问题的研究进展 |
1.2.3 三角形模糊数类型属性值下的不确定型多属性决策问题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实数类型属性值下的指数类效用函数的组合投资不确定型决策 |
2.1 引言 |
2.1.1 基本理论 |
2.1.2 均值-方差模型 |
2.2 效用函数 |
2.2.1 基本概念 |
2.2.2 常见效用函数 |
2.2.3 无差异曲线 |
2.3 指数效用函数的组合投资不确定型决策 |
2.3.1 指数效用函数 |
2.3.2 指数效用函数的期望效用 |
2.3.3 决策模型建立 |
2.3.4 模型分析 |
2.3.5 应用举例 |
2.4 线性加双指数效用函数的组合投资不确定型决策 |
2.4.1 线性加双指数效用函数 |
2.4.2 线性加双指数效用函数的期望效用 |
2.4.3 决策模型 |
2.4.4 最优决策分析 |
2.4.5 应用举例 |
2.5 本章小结 |
3 区间数类型属性值下的不确定型多属性决策 |
3.1 引言 |
3.2 决策分析 |
3.2.1 基本概念 |
3.2.2 基于加权算术平均算法的区间数型决策 |
3.2.3 基于离差最大化算法的区间数型决策 |
3.2.4 基于信息熵和组合加权算术平均算法的综合算法的区间数型决策 |
3.3 本章小结 |
4 三角形模糊数类型属性值下的不确定型多属性决策 |
4.1 引言 |
4.1.1 模糊数 |
4.1.2 模糊数分类 |
4.2 决策分析 |
4.2.1 基本概念 |
4.2.2 三角形模糊数的数学期望 |
4.2.3 基于有序加权算术平均算法的三角形模糊数型决策 |
4.2.4 基于信息熵算法的属性值为三角形模糊数型决策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与创新点 |
5.2 创新点摘要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资产组合选择中的多目标最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 研究的分析方法和框架结构 |
1.4.1 研究的分析方法 |
1.4.2 文章框架结构 |
第二章 CAPM 理论分析 |
2.1 资产组合理论 |
2.2 马柯威茨(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简介 |
2.3 CAPM 模型简介 |
第三章 市场组合的比例系数近似计算 |
3.1 市场组合比例系数问题模型 |
3.2 市场组合期望收益的近似估计 |
3.2.1 风险组合可行域 |
3.2.2 组合有效边界的两点估计 |
3.3 市场组合期望收益的估计 |
3.4 市场组合比例系数的计算 |
第四章 一般情况下最优组合模型求解 |
4.1 模型的引入和背景说明 |
4.1.1 模型的背景 |
4.1.2 模型的引入 |
4.2 模型Ι' 、Π' 的可行域和有效解的存在性 |
4.2.1 模型Ι' 、Π' 的可行域 |
4.2.2 模型Ι' 、Π' 有效解的存在性 |
4.3 有效解的求解 |
第五章 最优组合比例系数求解 |
5.1 背景说明 |
5.2 无差异曲线与效用函数的关系 |
5.2.1 效用函数性质 |
5.2.2 无差异曲线的性质 |
5.2.3 效用函数与无差异曲线的异同 |
5.3 模型求解 |
5.3.1 引入无差异曲线下的比例系数 |
5.3.2 直线型无差异曲线模型 |
5.4 原始模型的分目标乘除法 |
5.4.1 不含无风险证券的模型求解 |
5.4.2 含有无风险证券的模型求解 |
5.5 一种最优组合比例系数的间接计算方法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基于理论层面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2 基于技术层面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3 基于实践层面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借鉴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1 国外养老保险理论研究综述 |
2.1.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2.2 理论借鉴 |
2.2.1 国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验的借鉴 |
2.2.2 投资学理论在基金入市投资组合分析中的应用 |
2.2.3 供求理论在基金投资研究中的体现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基金入市理念的渗透 |
3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的现状分析_____基于投资组合的实证研究 |
3.1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实际收益率决定模型构建与分析 |
3.1.1 模型变量选择与变量数据说明 |
3.1.2 计量模型的构建 |
3.1.3 模型的计量分析 |
3.2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组合保值增值的实证分析 |
3.2.1 银行存款角度 |
3.2.2 国债角度 |
4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组合投资基础的分析 |
4.1 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分析 |
4.1.1 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 |
4.1.2 完全积累制(full funded) |
4.1.3 部分积累制(partially funded) |
4.2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选择 |
4.2.1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2 模型的理论比较 |
4.2.3 部分积累制的确定 |
5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投资组合分析_____基于投资组合的理论研究 |
5.1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基本原则 |
5.1.1 安全性原则 |
5.1.2 流动性原则 |
5.1.3 收益性原则 |
5.2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准则 |
5.3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模式 |
5.3.1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收益的初步模型 |
5.3.2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风险——收益的完善模型 |
5.3.3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初步模型与其完善模型的比较 |
6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3 创新与不足 |
6.3.1 论文创新之处 |
6.3.2 论文不足之处 |
6.4 后续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目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证券投资组合管理中的无差异曲线法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均值-方差模型的投资组合策略研究[J]. 佐拉. 财经理论研究, 2021(05)
- [2]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研究[D]. 钱俊成.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3]基于风险态度的投资组合优化及应用研究[D]. 赵建香.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7)
- [4]养老地产REITs业态投资组合绩效研究[D]. 钱佺.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2)
- [5]股票型基金的主动性投资风格、行为选择与市场波动 ——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研究[D]. 郑中华. 中央财经大学, 2015(12)
-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证券投资决策研究[D]. 戴鹤忠.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6)
- [7]证券组合理论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的应用[D]. 刘胜涛. 东北大学, 2014(03)
- [8]三种典型属性值类型下的不确定型决策研究[D]. 周庆健.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9]资产组合选择中的多目标最优化问题研究[D]. 涂祖相. 武汉科技大学, 2011(06)
- [10]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组合研究[D]. 陈媛. 重庆大学,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