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膜两用西瓜套红薯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任道文,徐从辉,余水庆,姜洪刚,卢雪峰,夏源信,夏万宝[1](2015)在《新形势下的棉田种植结构调整和棉花栽培》文中指出如何适应形势的变化,使棉区的农民来自棉田的收入不减,甚至还要增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课题。重点介绍了棉田种植结构调整和棉花几种典型间套模式。
张金榜[2](2011)在《脱毒红薯优质高产轻简化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从选择良种、培育壮秧、整地、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脱毒红薯优质生产轻简化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指导当地红薯生产、改善人们饮食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
石乔龙,滕树川,杨红霞[3](2010)在《红薯高垄倒插平栽秸秆覆盖综合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薯高垄倒插平栽秸秆覆盖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平栽技术,提高了薯苗结薯节位,结薯增多;倒插打断薯苗顶端优势,促进分枝发展,提高地上部分苕叶产量,同时减轻了病原菌的带入;起垄栽培能增加土层厚度,使土壤疏松;采用秸秆覆盖,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了地力;红薯高垄倒插平栽秸秆覆盖高产综合栽培技术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显着。
王婧[4](2009)在《中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不匹配的现状,分东北灌区、东北旱区、黄淮海灌区、黄淮海旱区、西北灌区、西北旱区六个区域研究各区主要作物及种植制度的耗水特性,给出节水种植结构调整建议,比较各区节水种植模式的产量与节水效益,分析各区主要节水技术的节水效果、经济效益与参与式农民调查结果,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主要通过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来实现。该区水稻为高耗水作物,玉米、大豆相对耗水较少,可适当“压稻扩玉豆”,以一年一熟制为主,发展粮食作物单作,节水技术优先发展耕作保墒类、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覆盖保墒类等技术。(2)东北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节水养地,建立环境友好型的高效农作制度,主要通过节水种植模式的筛选与节水技术的配套提升来实现。该区玉米、大豆为高耗水作物,花生、谷子为低耗水作物,花生、谷子耗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率好于大豆、玉米,可“稳玉豆,扩谷油,增林经”,坚持一年一熟制,发展粮食作物单作,适当发展果-粮、饲-粮间作,优先发展增施有机肥与秸秆覆盖还田技术、耕作保墒类、覆盖保墒类等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3)黄淮海灌区中,丰水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节水,主要通过节水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来实现。该区小麦、玉米均是高耗水作物,玉米耗水与降水的耦合率较好,可“稳定麦玉”,并以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为主,发展节水套作;平水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不增加或者略有削减农业水资源的情况下,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主要通过调整熟制,进行节水种植模式筛选与节水技术的配套来实现。该区冬小麦与棉花为高耗水作物,夏棉花、夏玉米与春棉花耗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率好于冬小麦,应适当“压麦扩棉”、“压粮-粮扩粮-经”,以一年两熟为主,适当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小麦-玉米→春棉花→小麦-玉米三年五熟制;缺水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降低农业水资源的用量,主要通过节水种植结构调整来实现。该区冬小麦为高耗水作物,与降水量的耦合率也最差,必须“压麦扩棉”,适当改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小麦-玉米→春棉花两年三熟制,或者大面积推广小麦-玉米→春棉花→小麦-玉米三年五熟制,并适当发展粮-饲、粮-果节水间套模式。节水技术优先发展水肥耦合、秸秆覆盖还田类、地面灌溉类、耕作保墒类等技术。(4)黄淮海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有限水资源生产效益,主要通过节水种植模式筛选与节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来实现。该区玉米、冬小麦、春甘薯为高耗水作物,夏玉米作物耗水量与降水耦合程度较好,可“压麦扩薯谷油”、“稳经扩饲”,以两年三熟制为主,实行节水粮-粮→经间套作模式,节水高产。节水技术应优先发展增施有机肥与秸秆覆盖还田类技术、耕作保墒类、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等。(5)西北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水资源的效益产出,主要通过节水种植模式筛选与节水技术应用来实现。该区春玉米、棉花、马铃薯、冬小麦为高耗水作物,春小麦相对耗水量低于其它,该区作物耗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程度较差,可“压麦扩经”,以一年一熟粮食作物单作为主,节水技术优先发展地面灌溉节水技术、耕作保墒、节水灌溉制度等。(6)西北旱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护脆弱的生态,建立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结构,主要通过节水种植结构调整来实现。该区玉米、大豆、马铃薯耗水水平近似,马铃薯生育期内需水量与降水量的耦合率较好,可“压夏扩秋”、“压杂扩薯”,坚持一年一熟粮食作物套作模式,节水高产。节水技术应优先发展耕作保墒、增施有机肥与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等。综合上述对东北灌区、东北旱区、黄淮海灌区、黄淮海旱区、西北灌区、西北旱区六个区域深入研究结果可见,改革现有的水资源高耗低效型农作制度,建立基于粮食与水资源双重安全的水资源低耗高效型节水农作制度,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不匹配现状的重要途径。各个区域应根据当地粮食生产与农业水资源实际情况,采用适合当地特点的,包括节水种植结构调整方案、节水种植模式、节水种植技术等在内的节水农作制度。
董立国,蔡进军,徐学禄,张源润,季波,王月玲,李生宝,蒋齐,马步朝,火勇[5](2006)在《宁南山区红薯生态适应性及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薯能够适应宁南山区种植,采用正确的栽培管理措施,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价值。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安排适当种植面积,丰富菜篮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李继军[6](2005)在《邯郸棉田多熟种植制度调查及推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邯郸市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历年植棉面积都在100万亩以上,种植制度以一熟为主。本文对邯郸市棉田多熟种植制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推广问题进行了研究。棉田多熟种植与一熟种植相比,可以充分利用劳力、土地和光热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对稳定粮棉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邯郸市完全可以实行棉田多熟种植,农民在这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邯郸市棉田多熟种植占的比例很小,但分布较广,类型多种多样。大部分农民选择投资较小,效益稳定的麦棉套种和油棉两熟种植模式。少部分市场销售能力强的农民选择投资较大,风险较大、高效益的棉花与瓜果蔬菜类作物套种模式。掌握不好栽培技术,棉田多熟种植投资、用工较大,存在市场风险,农业推广部门在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是影响邯郸市推广棉田多熟种植的主要原因。 邯郸市农民急需棉田多熟种植栽培技术和市场信息,很多农民因掌握不好栽培技术而导致棉田多熟种植失败。邯郸市推广棉田多熟种植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只有政府在农业推广队伍建设,农村教育和培训,棉田多熟种植栽培技术研究及传播等方面投资,才能取得棉田由一熟向多熟耕作改制成功。
邹凤珍,程瑞华[7](2003)在《一膜两用西瓜套红薯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地膜西瓜套红薯是我区高效立体种植的一种模式,利用西瓜行间套栽红薯,既充分利用地膜的作用,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使种植结构由单一高产型向优质高效型转变,通过这种栽培模式,高产西瓜4000kg/667m2,红薯1200kg/667m2,混合产值2300元/667m2,比清种覆膜西瓜667m2
侯福强[8](2003)在《北京郊区几种高效种植模式》文中指出
王忠民[9](2002)在《西瓜套红薯技术措施》文中指出西瓜套红薯,亩(1亩=667平方米)产值可超2000元,是一种高效农业生产技术。
郜庆炉[10](2002)在《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将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查土地因素与宇宙因素的互作效应,探查设施条件下的资源生产潜力,深入研究设施条件下不同种植体制资源高效利用的机理与模式,确立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旨在促进我国设施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缓解人口增加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有限资源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全文9章。第一章引言,在全面分析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设施农业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基础上,认为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对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趋势,即设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型农作制度。 第三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对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第四章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在对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第五章我国设施农业和农业设施的类型及分布,通过对我国气候类型及特点的详细分析,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地膜覆盖栽培、塑料大棚栽培、普通日光温室栽培、节能型塑料日光温室栽培、现代化温室栽培等主要设施农业生产类型的应用及分布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第六章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对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这些生态因子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第七章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阐述了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轮作与连作、熟制、茬口安排和立体种植,并把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归纳为四种类型:单作一茬型、单作多茬型、多作一茬型、多作多茬型;并对地膜覆盖和塑料大棚、日光温室内的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归类介绍。 第八章设施条件下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光照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的综合调控技术。 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对全文研究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点: *)率先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科学地界定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内涵,拓宽了设施农业的研究领域。设施型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作物种植制度和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两部分。 G)拓宽了农作制度的研究领域,首次把农作制度与设施农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设施农业依托农业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可控的技术手段,将部分或大部分环境条件置于人工调控之下,强化了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使人类对植物生活要素进行全方位调控成为可能。这就对我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为我国农作制度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O)提出了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充实了耕作学科的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设施型农作制度,必须在充分了解设施农业生产实质、特点和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多维用地原理、生物学原理、光能利用原理和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O)系统地探讨了设施条件下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种类、作物品种布局、作物配置方式、熟制或茬制等方面的影响,为设施条件下作物合理布局,茬口安排,种植模式的选择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确立了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技术框架和主要的技术内容,充实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确定了设施条件下作物间、混、套作和茬口安排的原则,提出了设施条件下克服连作障碍的措施、进行立体种植的方式、夏季休闲期的利用的途径和设施环境综合调控的具体技术,归类介绍了设施条件下作物的主要种植模式。
二、一膜两用西瓜套红薯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膜两用西瓜套红薯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新形势下的棉田种植结构调整和棉花栽培(论文提纲范文)
1 棉田种植结构调整 |
2 新形势下的棉花栽培 |
3 几种典型间套模式 |
3.1 春花生—棉花—胡萝卜 |
3.1.2 棉花:宽窄行种植, 宽行1~1.17m, 窄行1.5尺, 株距0.37~0.4m。产籽棉250kg/667m2, 产值1 500元。 |
3.2 春玉米—棉花—豌豆 |
3.2.2 棉花:宽窄行种植, 宽行1.17m, 窄行0.5m, 株距0.37~0.4m。产籽棉250kg/667m2, 产值1 500元。 |
3.3 西瓜—棉花—大蒜 |
4 棉花间套栽培几点注意事项 |
(2)脱毒红薯优质高产轻简化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良种 |
2 培育壮苗 |
3 整地 |
4 合理密植 |
5 田间管理 |
6 科学施肥 |
7 病虫害防治 |
8 适时收获 |
(3)红薯高垄倒插平栽秸秆覆盖综合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红薯经济性状 |
2.2 红薯产量 |
2.3 经济效益 |
2.4 带动推广应用 |
2.5 薯块发病情况 |
2.6 土壤保水供肥能力 |
3 结论与讨论 |
(4)中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作制度研究进展 |
1.2.2 节水农业研究进展 |
1.2.3 节水农作制度研究进展 |
1.3 研究区域、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区域 |
1.3.2 研究数据来源 |
1.3.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节水农作制度相关理论与原则 |
2.1 节水农作制度的内涵和特征 |
2.2 构建节水农作制度的主要原则 |
2.2.1 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
2.2.2 适应性原则 |
2.2.3 效益原则 |
2.2.4 参与式原则 |
第三章 我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东北区节水农作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1 东北区水资源自然状况与用水特点分析 |
3.1.2 东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分析 |
3.1.3 东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焦点问题 |
3.1.4 东北区分区自然概况 |
3.2 黄淮海区节水农作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2.1 黄淮海区水资源自然状况与用水特点分析 |
3.2.2 黄淮海区节水农作制度分析 |
3.2.3 黄淮海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焦点问题 |
3.2.4 黄淮海区分区自然概况 |
3.3 西北区节水农作制度现状与问题分析 |
3.3.1 西北区水资源自然状况与用水特点分析 |
3.3.2 西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分析 |
3.3.3 西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焦点问题 |
3.3.4 西北区分区自然概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北方各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1 东北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1.1 东北灌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1.2 东北旱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以辽宁阜新为例 |
4.2 黄淮海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2.1 黄淮海灌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2.2 黄淮海旱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以河南洛阳为例 |
4.3 西北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 |
4.3.1 西北灌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以甘肃张掖为例 |
4.3.2 西北旱区主栽作物耗水规律与节水种植结构调整—以陕西长武为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北方地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 |
5.1 东北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 |
5.1.1 东北灌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1.2 东北旱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1.3 小结 |
5.2 黄淮海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 |
5.2.1 黄淮海灌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2.2 黄淮海旱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2.3 小结 |
5.3 西北区节水种植模式研究 |
5.3.1 西北灌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3.2 西北旱区主要节水种植模式的耗水规律与效益比较 |
5.3.3 小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1 东北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1.1 东北灌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1.2 东北旱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2 黄淮海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2.1 黄淮海灌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2.2 黄淮海旱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3 西北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3.1 西北灌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3.2 西北旱区节水农作配套节水技术优先序参与式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策略探讨 |
7.1 东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策略 |
7.2 黄淮海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策略 |
7.3 西北区节水农作制度发展策略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创新点 |
8.3 讨论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邯郸棉田多熟种植制度调查及推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设计和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邯郸市棉田多熟种植制度调查 |
2.1 邯郸市棉田多熟种植制度 |
2.2 邯郸市麦棉套种 |
2.3 邯郸市油棉两熟 |
2.4 邯郸市棉薯套种 |
2.5邯郸市棉蒜套种 |
2.6 邯郸市棉花与洋葱套种 |
2.7 邯郸市棉花与西瓜套种 |
第三章 邯郸市棉田多熟种植推广问题研究 |
3.1 农业推广共性问题 |
3.2 棉田多熟种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
3.3解决办法 |
3.4 预测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设施型农作制度提出的背景 |
§1.1.1 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 |
§1.1.2 设施农业的兴起及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
§1.1.3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 |
§1.1.4 设施型农作制度—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重要选择 |
§1.2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国内外设施农业与农作制度的现状及发展 |
§2.1 国内外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
§2.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历史及发展概况 |
§2.1.2 中国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 |
§2.2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与研究进展 |
§2.2.1 中国农作制度的历史演进 |
§2.2.2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的主要成就 |
§2.2.3 中国农作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
§2.2.4 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及发展趋势 |
第三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概述 |
§3.1 设施型农作制度的概念 |
§3.1.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
§3.1.2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
§3.2 设施型农作制度与传统农作制度区别的特点 |
§3.2.1 植物生活要素的调控力度大 |
§3.2.2 集约化程度高 |
§3.2.3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程度低 |
§3.2.4 作物组成受市场的影响大 |
§3.2.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高 |
§3.2.6 生物种群多样性特点显着 |
§3.3 研究和构建设施型农作制度的目的意义 |
第四章 设施型农作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 |
§4.1 设施农业生产分析 |
§4.1.1 设施农业生产的实质 |
§4.1.2 设施农业生产的特点 |
§4.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
§4.2.1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定义 |
§4.2.2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类型 |
§4.2.3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
§4.2.4 设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
§4.3 植物的生活因素与调控学说 |
§4.3.1 植物的生活因素 |
§4.3.2 植物生活因素的作用规律 |
§4.3.3 植物生活因素作用的基本特点 |
§4.4 多维用地原理 |
§4.4.1 土地的多维性 |
§4.4.2 多维用地 |
§4.5 生物学原理 |
§4.5.1 生物间互利共生机制 |
§4.5.2 生态位原理 |
§4.5.3 物种多样性原理 |
§4.6 光能利用原理 |
§4.7 农业技术经济原理 |
第五章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类型及分布 |
§5.1 我国的气候及特点 |
§5.1.1 我国的气候 |
§5.1.2 气温分布的特点 |
§5.1.3 光照分布的特点 |
§5.1.4 水分分布的特点 |
§5.2 我国农业设施的主要类型及其调控功能 |
§5.2.1 农业保护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
§5.2.2 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及其调控功能 |
§5.3 我国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
§5.3.1 田间地膜覆盖栽培型 |
§5.3.2 塑料拱棚栽培型 |
§5.3.3 温室栽培型 |
§5.3.4 其它设施栽培类型的应用及分布 |
第六章 设施环境与作物种植制度 |
§6.1 光照条件 |
§6.1.1 植物生长发育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
§6.1.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光照条件 |
§6.1.3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6.2 温度条件 |
§6.2.1 植物生长发育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
§6.2.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 |
§6.2.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6.3 湿度条件 |
§6.3.1 植物生长发育对湿度条件的要求 |
§6.3.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 |
§6.3.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条件对作物种植制度的影响 |
§6.4 空气条件 |
§6.4.1 二氧化碳 |
§6.4.2 有害气体 |
§6.5 土壤条件 |
§6.5.1 植物生长发育对土壤条件的要求 |
§6.5.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土壤变化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七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制度 |
§7.1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布局 |
§7.1.1 地膜覆盖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
§7.1.2 温室大棚栽培的布局与发展 |
§7.2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轮作与连作 |
§7.2.1 轮作 |
§7.2.2 连作 |
§7.3 设施条件下作物的茬口安排及熟制(茬制) |
§7.3.1 设施条件下的茬口安排 |
§7.3.2 设施条件下的熟制(茬制) |
§7.3.3 农业保护设施夏季休闲期的利用 |
§7.4 设施条件下的立体种植 |
§7.4.1 设施条件下作物地面立体种植 |
§7.4.2 设施条件下作物空间立体栽培 |
§7.5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种植模式 |
§7.5.1 设施条件下作物种植模式的类型 |
§7.5.2 设施条件下的主要种植模式 |
第八章 设施条件下的作物生活要素综合调控制度 |
§8.1 农业设施内的光照环境调控 |
§8.1.1 改进农业设施的结构和管理技术 |
§8.1.2 人工补光 |
§8.1.3 遮光 |
§8.2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温度环境调控 |
§8.2.1 增温 |
§8.2.2 保温 |
§8.2.3 降温 |
§8.3 农业保护设施内的湿度环境调控 |
§8.3.1 降低空气湿度 |
§8.3.2 降低土壤湿度 |
§8.3.3 加湿 |
§8.4 农业保护设施内气体的调控 |
§8.4.1 农业保护设施内CO_2浓度的调控 |
§8.4.2 农业保护设施内有害气体的防止 |
§8.5 农业保护设施内土壤状况的调控 |
§8.5.1 深耕土壤 |
§8.5.2 科学施肥 |
§8.5.3 合理灌溉 |
§8.5.4 生物除盐 |
§8.5.5 合理使用农药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9.1 主要结论 |
§9.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一膜两用西瓜套红薯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下的棉田种植结构调整和棉花栽培[J]. 任道文,徐从辉,余水庆,姜洪刚,卢雪峰,夏源信,夏万宝.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12)
- [2]脱毒红薯优质高产轻简化栽培技术[J]. 张金榜.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9)
- [3]红薯高垄倒插平栽秸秆覆盖综合栽培技术研究[J]. 石乔龙,滕树川,杨红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10(17)
- [4]中国北方地区节水农作制度研究[D]. 王婧. 沈阳农业大学, 2009(12)
- [5]宁南山区红薯生态适应性及栽培技术[J]. 董立国,蔡进军,徐学禄,张源润,季波,王月玲,李生宝,蒋齐,马步朝,火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06(04)
- [6]邯郸棉田多熟种植制度调查及推广问题研究[D]. 李继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7]一膜两用西瓜套红薯栽培技术[J]. 邹凤珍,程瑞华.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S2)
- [8]北京郊区几种高效种植模式[J]. 侯福强. 农业新技术, 2003(03)
- [9]西瓜套红薯技术措施[J]. 王忠民. 河北农业科技, 2002(05)
- [10]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 郜庆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