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环境分离菌株戊二醛抗性检测

医院环境分离菌株戊二醛抗性检测

一、医院环境分离菌株对戊二醛的耐药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佳[1](2021)在《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研究通过收集临床湿热泻患儿的粪便样本,以耐药性大肠埃希菌为研究对象,运用药敏检测方法分析儿童粪便源性大肠埃希菌的抗生素耐药谱。应用中医经典方剂葛根芩连汤,主要针对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及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分析葛根芩连汤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干预作用及生物膜与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相关性,在分子水平阐释葛根芩连汤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作用机制。方法:1.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检测儿童粪便源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耐药谱检测,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革兰氏染色(快速法)。2.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BBF)的形态学观察结晶紫染色法筛选强成膜菌株,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刀豆蛋白A(FITC-Con A)和碘化吡啶(PI)荧光染色,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的实验方法,镜下观察葛根芩连汤对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形态学改变。3.葛根芩连汤对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群体感应系统(QS)的影响运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T-PCR)分析葛根芩连汤对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作用是否与群体感应系统相关。结果:1.对儿童粪便源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进行了包含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等11大类共计21种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分离菌株对2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6%~86%,多药耐药菌菌株比例高达88%。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56.5%(CAZ%18%,CZ%74%,FEP%66%,CTX%68%)、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约为46.7%(CIP%44%,LVX%46%,MXF%50%)。分离菌株对阿米卡星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和8%)。头孢唑林、头孢吡肟和氨苄西林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均为>16μg/ml、头孢噻肟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为>32μg/ml、庆大霉素、四环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均为>8μg/ml,甲氧苄啶/磺胺甲基异恶唑对ESBL表型大肠埃希菌的MIC最高值为>32μg/ml、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的MIC最高值分别为>2μg/ml和>4μg/ml,粘菌素MIC最高值为1μg/ml,均呈现高水平耐药。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镜下观察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形态学改变,药物作用48小时绿色荧光逐渐增强增多,红色信号开始有小团聚集,表示生物膜已逐步增多,并比较稳定。临床分离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经不同浓度黄连、黄芩处理后均粘附力降低,菌体形态发生改变。3.临床分离菌株菌经1/4MIC(400μg/m)的黄芩作用后,hflX、LuxS、motA、pfS、sdiA共5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下调。结合共聚焦显微镜镜下观察及RT-PCR的结果,1/4MIC(400μg/ml)黄芩是抑制生物膜的最适浓度。菌株经1/4MIC(400μg/ml)黄连作用后,pfS、motA、hfl A共3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均下调,fitsQ、hflX、omp A、sdiA共4个基因的表达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1/8MIC(200μg/ml)黄芩、黄连作用后,基因mRNA表达量均上调。但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8MIC(200μg/ml)的黄芩、黄连对于生物膜的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结论:1.临床分离鉴定大肠埃希菌显示多药耐药菌菌株比例高。其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6.5%和46.7%,儿童抗生素耐药严峻。2.黄连、黄芩对儿童粪便源性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相同浓度情况下,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黄芩强于黄连,相同药物情况下,对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药物浓度更大,其作用越强。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RT-PCR,其中1/4MIC(400μg/ml)黄芩为生物膜形成的最佳抑制浓度。3.1/4MIC(400μg/ml)黄芩抑制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形成,其机制是通过下调hflX、LuxS、motA、pfS、sdiA共5个基因的mRNA表达量,抑制LuxS/AI-2介导的种间QS系统的AI-2信号分子的合成阶段。1/4MIC(400μg/ml)黄连抑制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生物膜形成,其机制是抑制了与大肠埃希菌鞭毛驱动紧密相连的双组分系统qse BC,进而AI-2生成减少。1/8MIC(200μg/ml)黄芩、黄连作用后,基因mRNA表达量均上调,但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8MIC(200μg/ml)的黄芩、黄连对于生物膜的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经RT-PCR后考虑可能与其他机制相关,后续可从其它角度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李帆[2](2020)在《奶牛乳房炎中葡萄球菌耐药性检测及多糖连接酶LcpC功能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奶牛养殖业中普遍存在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抗生素滥用往往会催生多重耐药细菌,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其中,因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而导致的奶牛乳房炎,往往给奶牛健康和奶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治疗MRSA所导致的感染往往有以下两个难点:(1)MRSA可能带有多重耐药基因,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限制了可治疗药物的选择;(2)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粘附并侵入宿主细胞内,从而逃避了宿主击杀和抗生素的作用。为了解陕西地区多重耐药的葡萄球菌流行状况,为指导陕西地区奶牛的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课题组在陕西本地三家不同规模的奶牛养殖场中,选取了53头疑似患有奶牛乳房炎的奶牛,共采集得到了200份牛奶样品,从这些样品中,分离得到了144株葡萄球菌(吴兆韡,2018)。在此基础上,对这144株葡萄球菌进行了4种畜牧生产中常用抗生素(头孢唑林、替考拉宁、环丙沙星和氯霉素)的耐药检测试验。试验结果发现:144株葡萄球菌中,7.6%的菌株对替考拉宁耐药,14.6%的菌株对头孢唑林耐药,50%的菌株对环丙沙星耐药,11.1%的菌株对氯霉素耐药。其中对两种、三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分别占总数的12.5%、6.9%。且发现一株对这四种抗生素均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接下来,为了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可能与耐药性有关的基因,本课题组分析了在苯唑西林刺激下BA01611菌株RNA-seq数据(待发表)。基于该RNA-seq数据分析,选择了其中12个表达水平发生显着变化的基因并成功构建其敲除载体。将这些载体转入奶牛乳房炎来源的BA01611菌株后,得到了7株BA01611基因敲除菌株,加上前期已构建的5个未知其确切功能的基因敲除菌株(本课题组乔丹丹构建,具体数据待发表),最终发现了5个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抗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相关的基因。从上述试验所构建的,12株奶牛乳房炎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BA01611的敲除菌中,发现了对多种抗生素抗性和细胞粘附均有影响的lcp C基因。Lcp C属于Lyt R-Cps A-psr家族蛋白,该家族蛋白参与将磷壁酸和胞外多糖连接至肽聚糖的过程。在4株菌中[2株MRSA,2株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敲除lcp C后,MRSA菌株和MSSA菌株对β-内酰胺类、糖肽类抗生素的抗性都显着下降。同时对4种细胞系(A549,MCF7,HCMEC和Ha Ca T)的粘附水平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通过电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测,我们发现敲除菌细胞壁结构变得粗糙、疏松,细菌表面塌陷。通过构建小鼠脓毒血症治疗模型,我们发现Lcp C的敲除可显着降低MRSA菌株的致病性:感染敲除菌的小鼠生存率提高(由野生组的30%提高至敲除组的70%),肺部组织中炎症浸润程度降低,肺部和脾脏中的细菌载量下降,外周血液的炎症因子蛋白水平下降。MRSA感染巨噬细胞后,lcp C敲除组的细胞炎症因子水平相较于野生型也显着下降。通过q RT-PCR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我们也尝试探寻了与Lcp C可能相互影响的蛋白:敲除lcp C后,与细胞壁合成有关的基因和细胞表面蛋白的m RNA水平显着降低;在HEK 293T细胞中,Lcp C蛋白可与Stk1、Stp1和Lyt S蛋白直接相互作用。综上所述,本课题试验一揭示陕西地区奶牛养殖场中,奶牛乳房炎来源的耐药葡萄球菌分布广泛,存在较多对两类、三类抗生素均耐药的葡萄球菌,甚至发现了一株对四种抗生素均耐药的葡萄球菌。这警示我们,在奶牛饲养管理的过程中,应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防多重耐药的葡萄球菌甚至致病性细菌大规模流行。试验二通过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未知基因的敲除菌株,并分别对其相关表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了5个金葡菌中与苯唑西林抗性有关的基因,1个与苯唑西林抗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均有关的基因,为后续研究因金葡菌感染而造成的奶牛乳房炎构建了资源库。试验三首次证明了Lcp C的敲除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形态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金葡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和对细胞的粘附作用,这为防治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奶牛乳房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王凡[3](2020)在《蛋鸡全产业链中沙门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消毒剂杀菌效果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门菌是家禽生产系统中报道最多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受污染的家禽和家禽产品被认为是人类沙门菌病的重要来源。沙门菌存在于家禽生产的不同阶段,有些血清型可以在肠道定植并迁移至其他器官,如输卵管、消化道等,并且可在环境中持续存在,从而导致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沿生产线污染食品工业。因此,了解沙门菌在家禽生产过程的分布变化及其特征,对减少沙门菌传播的有效干预措施等研究极为重要。本研究聚焦某禽蛋全产业链企业,通过对不同环节沙门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分型等研究,揭示该生产链沙门菌的流行规律、耐药性和遗传特征,旨在探明沙门菌沿蛋鸡生产链的传播方式及关键控制点,为家禽产业中沙门菌的防控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1蛋鸡生产链中沙门菌的流行状况及其耐药性分析本研究选择江苏地区某禽蛋全产业链企业,于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采集703份种鸡血清和1,249份病原学样品。采样环节包括饲料场、养殖场、孵化中心、集蛋中心和蛋业公司,样品类型为饲料原材料、弱雏、病死鸡、鸡蛋、死亡胚蛋、蛋制品以及环境样品。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血清中沙门菌O9抗体平均阳性率为22.2%。病原学样品中有132份呈沙门菌阳性,平均分离率为10.6%。各生产阶段的沙门菌分离率差异较为明显,其中蛋业公司的分离率最高,为34.1%,其次是集蛋中心,为16.4%,均高于该产业链的平均阳性率;其他环节如孵化中心(8.9%)、饲料厂(4.8%)分离率较低,而养殖场分离率最低为2.7%。分离株中包含7种沙门菌血清型,肠炎沙门菌和婴儿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分别占总分离株的60.6%和29.6%,其余血清型占9.9%。分离株抗生素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对萘啶酸和四环素的耐药比例较高,分别是63.9%和63.1%,其次是链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药率分别为57.7%、56.2%、24.6%,其余抗生素耐药率均低于8.0%;不同生产环节的分离株耐药率存在差异,养殖环节和孵化中心的耐药率较高,集蛋中心分离株的耐药率较低。2蛋鸡生产链中沙门菌的分子分型研究通过PFGE和WGS两种分型方法了解蛋鸡全产业链不同生产环节沙门菌分离株的流行关系,根据基因组差异绘制系统发育树,探究沙门菌的污染源和传播规律。选取不同环节、不同分离时间的22株肠炎沙门菌和13株婴儿沙门菌分离株进行WGS分析,同时,对蛋鸡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35株肠炎沙门菌分离株进行PFGE分子分型。WGS分析显示,22株肠炎沙门菌的ST型均为ST11;95.5%的菌株携带strA,strB,sul和blaTEM-1B,77.3%含有tetA基因,结合耐药性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发现耐药基因均与耐药表型相一致;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不同生产环节的菌株分布在同一分支,亲缘关系十分接近。结合前期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肠炎沙门菌可沿着生产链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此外,PFGE结果显示部分菌株表现出100%的遗传同源性,进一步佐证了 WGS分析的垂直传播现象。对婴儿沙门菌进行全基因组分析,13株婴儿沙门菌的ST型均为ST32;100%的菌株携带aac(6’)-Iaa和mdf(A);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蛋制品和集蛋中心环境中的13株婴儿沙门菌的基因组相似性很高,属于同一克隆簇。因此,推测在该产业链中传播的婴儿沙门菌为同一株菌株,其可沿产业链传播,并可能存在交叉污染的现象。此外,由于集蛋中心为婴儿沙门菌的首次检出环节,表明其为婴儿沙门菌的重要控制点。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增加保洁蛋生产线,同时定期对鸡蛋分级设备、蛋托、转运车和工作人员等进行消毒,适当更改洗蛋设备中的消毒剂等对沙门菌的防控极为重要。本实验评估了 6种不同类型的化学消毒剂对沙门菌的消减能力,6种消毒剂对沙门菌分离株均有一定效果,MIC和MBC没有显示出消毒剂抗性,两个参数在不同分离株之间都没有显着差异。除次氯酸钠外,消毒剂在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下均具有杀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将有助于选择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消毒剂来净化特定环境的沙门菌。综上所述,该蛋鸡产业链中沙门菌的污染比较严重,其中肠炎沙门菌和婴儿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不同环节的菌株存在克隆关系,菌株存在垂直传播、水平传播和交叉污染的现象。因此,在鸡养殖阶段应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来从源头上控制沙门菌,同时加大对集蛋中心的消毒措施。

吴伯梅[4](2020)在《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分析》文中提出养鸭业在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以农村散养传统养鸭模式逐渐转变为集约化养殖。由于集约化养鸭养殖密度大,规模鸭场环境卫生不达标、水污不能分离、粪污依靠自然沉淀降解、鸭舍场地潮湿和通风不良等因素易导致细菌性疾病多发,一旦发生疫病将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防控细菌性疾病养鸭场通常会使用大量消毒剂来进行环境消毒,选择消毒剂类型单一并重复使用,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也会导致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消毒剂的杀菌效果。本研究对贵州省某舍饲鸭场环境(空气、粪便、垫料及饮水)进行菌落总数测定,并采用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粪便、垫料及饮水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度分析,掌握舍饲鸭场环境微生物的结构与组成;选用市场上销售的五种消毒剂(聚维酮碘、苯扎溴铵、月苄三甲氯铵、复方戊二醛、戊二醛癸甲溴铵)对鸭场五种常见细菌(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并设计15对消毒剂耐药相关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相关基因片段,分析这5种病原菌携带耐消毒剂基因情况,掌握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运用五种消毒剂对鸭场进行现场消毒试验及消毒效果分析,研究结果为养鸭场消毒规程的制定和消毒措施的执行提供参考。1.贵州省某舍饲鸭场环境微生物的检测与分析为了解鸭场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丰度,采集鸭场空气、粪便、垫料及饮水进行菌落总数测定,针对细菌16S r DNA基因V4~V5高变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对采集鸭场粪便、垫料及饮水样品进行PCR扩增及测序。结果:空气菌落总数为3.79×104CFU/m3,粪便菌落总数为2.67×107CFU/g,垫料菌落总数为3.7×106CFU/g,饮水菌落总数为12 CFU/m L。基于16S r DNA高通量测序结果:鸭场粪便、垫料及饮水9个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总数为406145,优化序列的总数为336727,平均测序读长在319~529 bp之间;在97%的相似度水平下共产生有效OTUs个数为4375,共有的数量为24;群落组成结构中有41门、44纲、82目、137科、311属、250种的菌群被鉴定;在细菌属水平,检测出里氏杆菌属、埃希菌属、沙门菌属、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等潜在动物病原菌。2.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及消毒剂耐药基因检测与分析选用五种消毒剂(聚维酮碘、苯扎溴铵、月苄三甲氯铵、复方戊二醛、戊二醛癸甲溴铵),对鸭场分离出的五种常见细菌(大肠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进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并配制这五种消毒剂的最小杀菌浓度对大肠杆菌进行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观察这五种消毒剂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最短作用时间。设计15对消毒剂耐药基因(ade G、ade J、fab I、amv A、ade T1、ade T2、abe D、abe M、ade B、car O、qac E?1、qac A/B、qac C、qac G、qac J)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分析这5种病原菌携带耐消毒剂基因情况。结果:聚维酮碘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的MICs/MBCs均为1:4,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及巴氏杆菌的MICs/MBCs均为1:8;苯扎溴铵对这5种病原菌的MICs/MBCs分别为1:200、1:25;月苄三甲氯铵对这5种病原菌的MICs/MBCs分别为1:1920、1:960;复方戊二醛对这5种病原菌的MICs/MBCs分别为1:1200、1:600;戊二醛癸甲溴铵对这5种病原菌的MICs/MBCs分别为1:1000、1:500。复方戊二醛在MBC下作用1 min可对大肠杆菌的杀灭率达100%;聚维酮碘、月苄三甲氯铵、戊二醛癸甲溴铵在MBC下作用3 min可对大肠杆菌的杀灭率达100%;苯扎溴铵在MBC下作用5 min可对大肠杆菌的杀灭率达100%。在1株大肠杆菌、1株葡萄球菌、1株鸭疫里默氏杆菌中检测出耐消毒剂基因qac E?1,阳性率为30%(3/10),其他14种耐消毒剂基因未检测出。3.五种消毒剂对鸭场进行现场消毒试验分别配制最小杀菌浓度的苯扎溴铵、月卞三甲氯铵、复方戊二醛及戊二醛癸甲溴铵4种消毒剂,采用雾线、喷洒消毒方法对舍饲鸭场空气、漏缝地板、料槽、蛋框及运输车车轮进行现场消毒,配制最小杀菌浓度的聚维酮碘,对鸭子脚部皮肤进行涂抹消毒,测定这五种消毒剂消毒前后的菌落总数变化,计算这5种消毒剂对细菌的消亡率。结果:戊二醛癸甲溴铵对鸭舍空气细菌消亡率最高,为34.85%;复方戊二醛对漏缝地板细菌消亡率最高,为96.78%;戊二醛癸甲溴铵对料槽细菌消亡率最高,为74.35%;复方戊二醛对蛋框细菌消亡率最高,为81.31%;复方戊二醛对运输车车轮细菌消亡率最高,为87.5%;聚维酮碘对鸭子脚部皮肤细菌的消亡率为72.45%。结论:1.鸭场中空气细菌菌落数为3.79×104CFU/m3,超出NY/T 388-1999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限值(25000 CFU/m3);饮水菌落总数为12 CFU/m L,符合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00 CFU/m L);粪便菌落总数为2.67×107CFU/g,超出国标关于粪便处理标准(1×106CFU/g);垫料菌落总数为3.7×106CFU/g,超出了国标规定的清洁土壤数值(1×104CFU/g)。2.基于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成功地检测了鸭场(粪便、垫料及饮水)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获得了全面且深入的菌群信息。9个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总数为406145,优化序列的总数为336727,平均测序读长在319~529 bp之间;在97%的相似度水平下共产生有效OTUs个数为4375,涵盖了41门、44纲、82目、137科、311属、250种的细菌菌群。3.聚维酮碘溶液在稀释比为1:4,至少作用3 min可表现出较好杀菌效果;苯扎溴铵溶液在稀释比为1:25,至少作用5 min可表现出较好杀菌效果;月苄三甲氯铵溶液在稀释比为1:960,至少作用3 min可表现出较好杀菌效果;复方戊二醛溶液在稀释比为1:600,至少作用1 min可表现出较好杀菌效果;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在稀释比为1:500,至少作用3 min可表现出较好杀菌效果。4.在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鸭疫里默氏杆菌中均检测出qac E?1耐消毒剂基因,且阳性率为30%(3/10)。5.通过配制最小杀菌浓度的五种消毒剂对鸭场进行现场消毒试验中,复方戊二醛对漏缝地板、蛋框、运输车车轮的细菌消亡率最高,戊二醛癸甲溴铵对鸭舍空气、料槽的细菌消亡率最高,聚维酮碘对鸭子脚部的细菌的杀灭效果良好。

余柏增[5](2020)在《5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多重PCR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目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一类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药物,但是随着这类药物的不当使用,使得耐药率随之上升,肠杆菌科细菌是目前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主要菌群。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酶耐药机制主要分为三类:(1)膜通透性的改变;(2)药物作用靶点的改变;(3)产碳青霉烯酶。研究表明,产碳青霉烯酶是肠杆菌科细菌最主要的耐药机制。编码碳青霉烯酶的基因通常位于可移动的元件上,如质粒、整合子、插入序列等,易在细菌间横向传播,造成耐药菌的流行和爆发。碳青霉烯酶(Carbapenemase)可根据Ambler分类分为三类(A、B和D类),A类酶包括KPC、GES、SME等,B类酶包括IMP、NDM、VIM等,D类包括OXA-23、OXA-48等。虽然种类繁多,但全球范围内主要流行5种碳青霉烯酶:KPC(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NDM(New Delhi Metallo-lactamase)、VIM(Verona Integron-encoded Metallo-lactamase)、IMP(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和 OXA-48(Oxacillin-hydrolysing carbapenemase)。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的出现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产生了重大的威胁。因此碳青霉烯酶的发现和早期识别非常重要。本研究拟建立多重降落PCR(Multiplex Touchdown PCR,MT-PCR)、基于核酸毛细管电泳的 MT-PCR(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based Multiplex Touchdown PCR,MT-PCR-CE)及侧流层析实验(Lateral Flow Assay,LFA)等方法,对5种常见碳青霉烯酶的编码基因(blaKPC、blaVIM、blaIMP、blaNDM、blaOXA-48)进行检测,为产碳青霉烯酶细菌感染的控制、预防和监测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挑选东部战区总医院保存的42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以及合成携带blaOXA-48部分基因序列的菌株,建立检测5种碳青霉烯酶基因的MT-PCR方法,分析其特异性、敏感性,检测限。并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2019年2月至3月送检的临床无菌体液标本67例及其分离菌株36例进行临床应用评价。(2)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保存的4例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1例合成的带有blaOXA-48部分基因菌株、1例不含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的菌株,从NCBI数据库下载5种常见碳青霉烯酶基因不同的亚型序列,设计通用引物。用编码细菌16S rDNA的保守序列作为PCR反应的内参,建立一种MT-PCR-CE的方法,分析检测限。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45例临床耐药菌株,分析其特异性。(3)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blaIMP基因不同的亚型序列,设计出线性指数PCR(Linear After The Exponential PCR,LATE PCR)的引物和探针。摸索探针固定在侧流层析试纸条上的不同方法,优化探针固定条件和LFA(Lateral Flow Assay)反应条件,建立一种用于检测产碳青霉烯酶基因blaIMP的LFA技术。结果:(1)建立的MT-PCR技术可用于5种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检测,对blaOXA-48、bla VIM和blaKPC检测限均为200 CFU/ml,而对blaIMP与blaNDM的检测限为2×103 CFU/ml。42株临床分离菌株的MT-PCR检测结果与单重PCR检测结果完全一致。以抗菌药物药敏试验为参考方法,67份无菌体液标本的MT-PCR结果与药敏试验结果呈高度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和100%。(2)MT-PCR-CE的方法可用于5种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检测。blaNDM,blaIMP的检测限为1.5×103 CFU/ml。blaOXA-48、bla VIM和blaKPC的检测限为1.5×103 CFU/ml。45例临床分离菌株的MT-PCR-CE检测结果与单重PCR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特异性为100%。(3)建立一种检测blaIMP的LFA技术。Dig标记探针和抗Dig抗体交联后固定于LFA的硝酸纤维膜上,此方法较其它探针固定法好。在LFA的层析缓冲液中用0.07%酪蛋白封闭多余的抗Dig抗体。结论:(1)MT-PCR 可同时准确快速的检测blaIMP、bla VIM、blaNDM、blaKPC、blaOXA-48。与产碳青霉烯酶细菌的表型检测方法相比,其检测时间更短,特异性更高,检测限更低。(2)与普通PCR方法相比,MT-PCR-CE的检测更为特异,能分辨出仅相差7bp的片段。可用于5种碳青霉烯酶基因的快速检测。(3)建立的LFA技术可用于blaIMP的检测,在将来可在侧流层析试纸条上增加探针,检测多种碳青霉烯酶基因。

孙路[6](2018)在《幽门螺杆菌对两种一线治疗药物的异质性耐药及初步进化分析》文中认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缩写为H.pylori或HP)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主要病原体,近些年,其与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胃外疾病的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HP在全世界范围内有50%以上的人口感染,根据2017年最新资料,我国HP感染率约为41.7%。HP感染多发生在幼年,如不经根除治疗,机体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应答均无法将其清除。2015年在日本京都达成的“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简称京都共识)进一步强调了HP感染导致的慢性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无症状感染者同样建议根除。近些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细菌耐药的现象愈发严重,而HP的根除方案往往是检出HP感染后,给予经验治疗方案。随着耐药率的上升,HP根除成功率正逐年下降。由于HP在胃内长期定植,HP发生的基因突变和重组累积导致胃内HP高度的遗传异质性。近年来,异质性耐药的现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首次发现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而后在结核分枝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及肠球菌中引起重视。异质性耐药对传统的基于分离培养药敏试验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临床上对胃黏膜样本进行分离培养时仅挑取有限的HP单菌落数量,有可能造成对耐药菌落的漏选,从而导致根除治疗失败。对于HP异质性耐药的研究,已有部分报道,但仅限于对异质性耐药的检测及毒力蛋白分型、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等,并没有对异质性耐药的具体特征和成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第一部分:对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的异质性耐药分析及两种检测方法的比较本研究中,在胃镜采样中运用细胞刷分别刷取49例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患者的胃窦部和胃体部黏液组织1~2ml和粪便样本,对胃黏液样本进行倍比稀释后分离培养,每一个样本选取16个HP单菌落,利用镜检、生化实验和质谱方法鉴定为HP后扩大培养,进行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Etest法药敏试验,分析患者胃内的异质性耐药情况;同时应用数字微滴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方法对胃黏液样本和粪便样本同时进行HP 16S rRNA和23S rRNA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检测,以期建立一种基于粪便的对HP感染及部分抗生素耐药性的无创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用分离培养、胃黏液ddPCR和粪便ddPCR的方法,49例患者中分别得到43例、46例、43例HP阳性。对所得HP克隆进行克拉霉素Etest药敏试验后发现,23个样本中所有HP克隆为克拉霉素敏感克隆、11个样本为异质性耐药、9个样本中所有HP克隆为克拉霉素耐药克隆。对来自15个胃窦黏液样本的160个HP克隆进行左氧氟沙星Etest药敏试验发现,其中有8个样本中所有HP克隆为左氧氟沙星敏感克隆、3个异质性耐药样本和4个样本中所有HP克隆为左氧氟沙星耐药克隆。利用ddPCR的方法对胃黏液和粪便样本中克拉霉素耐药基因HP 23S rRNA基因型进行检测发现,胃黏液样本中22例野生型、13例为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混合、10例突变型,胃窦样本与胃体样本一致;粪便样本中17例野生型、17例为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混合、11例突变型;比较胃黏液样本与粪便样本发现其中33例(75%)表现一致:15例野生型、10例混合型、8例突变型。比较克拉霉素Etest试验与HP 23S rRNA ddPCR检测后:发现43例中有37例(86%)结果一致:19例敏感/野生型、9例异质性耐药/混合型、9例耐药/突变型。本研究首次利用无创细胞刷刷取胃黏液进行HP分离培养,并首次对比了数字PCR(ddPCR)方法和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对于HP感染和克拉霉素耐药检测(尤其是异质性耐药检测)的效果,发现患者感染的HP对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耐药现象,且ddPCR方法检测克拉霉素耐药灵敏度更高;发现于粪便样本的ddPCR方法对HP感染和克拉霉素耐药的检出与基于胃黏液ddPCR和基于分离培养的Etest方法同样有效,有望成为一种无创的检测克拉霉素耐药的新方法。第二部分: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异质性耐药样本相关菌株的MLST分析本研究利用多位点序列分析技术(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结合HP克隆对克拉霉素耐药情况对来自6个克拉霉素异质性耐药样本的81个HP克隆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6个样本的最低抑菌浓度值差异较大,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别在2~3个数量级之间。MLST分析中81个HP克隆总共得到17个ST型别,均为新的ST型,每个样本的9~16个克隆可分为1~6个ST型,结合vacA基因差异,进一步分为2~8个基因型。在遗传进化树中,每个样本的HP克隆分别聚为一簇,来自同一样本的HP克隆遗传距离远小于样本间HP克隆群的遗传距离。异质性耐药样本中近源HP克隆可表现为对克拉霉素一致的敏感性,也可表现出对克拉霉素敏感性的较大差异;反映耐药压力筛选和细菌耐药负担在不同患者胃内HP的菌株演化中的作用不同。

徐紫慧[7](2018)在《副猪嗜血杆菌对达氟沙星和泰乐菌素的耐药判定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副猪嗜血杆菌是定殖于猪上呼吸道的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可以引起猪的Glasser’s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胸膜炎、关节炎、脑膜炎和肺炎,给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达氟沙星作为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猪、牛、羊、鸡等各种动物的呼吸道感染。泰乐菌素是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于猪呼吸道疾病的治疗。目前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不合理或不正当使用以及其它环境条件的应激等,很多地区的副猪嗜血杆菌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副猪嗜血杆菌相关的耐药检测和判定标准至今尚未建立,临床上主要参考CLSI公布的嗜血杆菌属或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相关标准。因此,本课题参考CLSI和EUCAST中折点制定的方法,建立了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判定标准,以期有效的监测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并且为折点的制定提供科学的思路。1 达氟沙星和泰乐菌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野生型临界值(COWT)的制定本试验从临床病变的肺中分离到了35株副猪嗜血杆菌,结合实验室中保存的以及徐晓娟老师赠送的共143株副猪嗜血杆菌。参考CLSI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测定了143株副猪嗜血杆菌对达氟沙星和泰乐菌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得到达氟沙星和泰乐菌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MIC50分别为4μg/m L和16μg/m L,MIC90分别为16μg/m L和32μg/m L。将得到的MIC数据带入Ecoffinder软件,进行非线性回归模拟,得到不同置信区间下的野生型临界值。最终取95%置信区间下的MIC为最终的野生型临界值。得到达氟沙星和泰乐菌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COWT分别为16μg/m L和64μg/m L。可初步判断副猪嗜血杆菌对达氟沙星更敏感,故主要以达氟沙星为研究对象,建立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判定标准。2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效学临界值(COPD)的制定及给药方案的确定选择MIC50,MIC90,野生型临界值等5个不同MIC及其附近的81株副猪嗜血杆菌来进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PCR(ERIC-PCR)分型实验,将筛选得到的18株血清5型的副猪嗜血杆菌进行小鼠毒力试验。选用16 g~20 g健康Balb/c小鼠95只,每个菌株为一组,每组5只,腹腔注射0.5 m L 1×109CFU菌液。观察小鼠死亡情况,筛选出致病性较强的菌株,最终选择MIC50菌株H80来进行PK-PD实验,选择5个不同MIC的菌株H42,H80,H12,H83和H17进行临床治疗实验,制定临床临界值。参考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H80在肉汤和肺泡液中的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在肉汤和肺泡液中的MIC分别为4μg/m L和2μg/m L,MBC分别为8μg/m L和4μg/m L,说明肺泡液中含有某种抗体或者抑菌因子或其它能增强达氟沙星抗菌活性的成分,使得达氟沙星在肺泡液中的抗菌活性高于在肉汤中的抗菌活性;通过平板涂布法测定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H80的最小防耐药突变浓度(MPC)为20μg/m L;将副猪嗜血杆菌H80暴露在不同浓度的达氟沙星1 h和2 h后,测定副猪嗜血杆菌与达氟沙星孵育1 h和2 h的抗菌后效应(PAE),分别为0.59 h~2.38 h和0.86 h~2.95 h;根据MIC测定结果,设置不同浓度的达氟沙星药物分别与副猪嗜血杆菌H80孵育,在不同时间点各取0.1m L进行细菌的涂板计数,绘制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体外杀菌曲线,根据达氟沙星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肺泡液中的药物浓度,在空白的肺泡液中添加相应浓度的药物,与副猪嗜血杆菌H80孵育,绘制半体内的杀菌曲线。其半体内杀菌曲线与体外的杀菌曲线均随着浓度的增加,杀菌作用明显增强,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最终选择的PK-PD参数为AUC/MIC。试验选用6头20 kg左右的断奶仔猪,用来建立达氟沙星的血浆药动模型和肺部药动学模型。按2.5 mg/kg b.w.肌肉注射给药后,在0.08 h,0.16 h,0.25 h,0.5 h,0.75h,1 h,1.5 h,2 h,3 h,4 h,6 h,8 h,10 h,12 h,24 h,36 h,48 h采集血液4 m L。通过电子纤维镜技术在0.5 h,1 h,1.5 h,2 h,3 h,4 h,6 h,8 h,10 h,12 h,24 h,36 h,48 h采集肺泡灌洗液(PELF)。根据建立的高效液相检测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浆和肺泡灌洗液中的药物浓度。使用Winnonlin软件中的一级吸收二室模型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模拟,得到达氟沙星在血浆中的达峰时间(Tmax)为0.23±0.07 h,达峰浓度(Cmax)为0.67±0.01μg/m 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4)为4.47±0.51 h·μg/m L;达氟沙星在肺泡灌洗液中的Tmax为1.61±0.15 h,Cmax为3.67±0.25μg/m L,AUC为24.28±2.70 h·μg/m L。根据半体内杀菌曲线的结果,计算达氟沙星在不同浓度下的半体内AUC24/MIC。再用Winnonlin软件中的Sigmoid Emax方程E=Emax-((Emax-E0)×CN)/(CN+ECN50)模拟,得到E=0,-3和-4(抑菌、杀菌和根除)时,(AUC24/MIC)ex的数值分别为12.73,28.68和44.38。用蒙特卡洛模拟10000头猪的AUC数据,得到不同的MIC值下AUC24/MIC达到药效学目标的概率,取达标率大于等于90%时的最大MIC为药效学临界值,即肺泡液中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COPD为0.5μg/m L;血浆中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COPD为0.125μg/m L。将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PK-PD数据和临床菌株的MIC50带入剂量方程Dose=(MIC×(AUC24/MIC)ex)/fu×CL/F,计算得到不同杀菌作用(抑菌、杀菌和根除)下的给药剂量分别为4.58 mg/kg,10.32 mg/kg和15.97 mg/kg。3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临床临界值(COCL)的制定将试验仔猪(20 kg左右)分为11组,每组6头,共计66头。攻毒菌株选用筛选的5个不同MIC的菌株H42,H80,H12,H83和H17,治疗方案采用PK-PD推荐的给药方案,10.32 mg/kg b.w.,一天2次。以1×1010CFU的剂量,鼻内注射5株不同的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一天2次,攻毒一天。攻毒后密切观察猪只症状,统计实验治愈率。采用三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所得的MIC与治愈率进行分析。“Windo W”方法分析得到COCL的选择窗为0.125μg/m L~4μg/m L;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当治愈率为90%时,MIC为0.428μg/m L,所推荐的COCL小于等于0.428μg/m L;分类与回归树(CART)分析所得的COCL小于等于0.56μg/m L。综合上述几种分析方法,COCL的范围为0.125μg/m L~0.428μg/m L,结合本实验的MIC分布,选择满足0.125μg/m L~0.428μg/m L范围的最大的MIC作为本实验的COCL,即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COCL为0.25μg/m L。综合所有实验,已知野生型临界值为16μg/m L,药效学临界值为0.5μg/m L,临床临界值为0.25μg/m L。将这3个临界值带入CLSI公布的折点制定的流程图,符合COWT>COPD>COCL,敏感性折点值等于野生型临界值的值,即可得到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判定标准为16μg/m L。

蔺飞[8](2018)在《鲍曼不动杆菌耐消毒剂和抗菌药物基因分析及联合抗菌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某院临床分离的4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消毒剂和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检测耐药菌株的消毒剂和抗菌药物耐药基因,探讨消毒剂耐药和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分析具有高水平消毒剂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的同源性和流行病学特征;测定氯己定联合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协同抗菌作用;为临床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采用二倍琼脂稀释法和微量肉汤法分别测定21种抗菌药物与6种常用消毒剂对47株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PCR检测消毒剂耐药基因和抗菌药物耐药基因:adeB、adeG、adeJ、abeD、abeM、amvA、adeT1、adeT2、qacE、qacEΔ1、abuO、qacEΔ1-sul1、fabI、aceI、OXA-23、OXA-24、OXA-51、OXA-58;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itative real time PCR,qRT-PCR)检测外排泵基因adeB、adeG、adeJ、abeD、abeM、aceI和三氯生靶点基因fabI的表达情况。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与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消毒剂高水平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的流行病学特征。棋盘法测定氯己定联合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和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XDR)鲍曼不动杆菌联合抗菌活性。结果1.抗菌药物药敏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株6株(12.77%),泛耐药菌株24株(51.06%)。对碳青霉烯类和三代头孢耐药率大于60%。对替加环素和多粘菌素敏感率为100%。消毒剂药敏结果显示,醋酸氯己定MIC范围为8128μg/ml,苯扎溴铵MIC范围为432μg/ml,乙醇MIC范围为7.522.5%,双氧水MIC范围为47376mM,三氯生MIC范围为2256μg/ml,次氯酸钠MIC范围为160640μg/ml。鲍曼不动杆菌对三氯生、醋酸氯己定、乙醇、过氧化氢和苯扎溴铵敏感性降低,对三氯生与氯己定敏感性降低最严重。2.抗菌药物耐药基因OXA-23、OXA-24、OXA-51、OXA-58检出率分别为63.83%、0、93.62%、0。消毒剂耐药基因adeB、adeG、adeJ、abeD、abeM、amvA、adeT1、adeT2、fabI、aceI、qacE和qacEΔ1检出率均高于68.09%;abuO的检出率仅2.13%。adeJ、abeD、fabI和aceI耐药基因存在于所有检测菌株中。三氯生耐药菌株表现出adeB和adeJ表达相对增加,而醋酸氯己定耐药菌株abeM和fabI基因表达相对增加。亚抑制浓度三氯生诱导下adeB、adeJ、adeG和fabI表达增加约3倍。亚抑制浓度醋酸氯己定诱导后只有adeB表达提高了4倍。仅一株三氯生耐药菌株检测到FabI的Gly95Ser突变。3.14株临床菌株中鉴定出ST92、ST195、ST184、ST618和4个新型ST型:ST1277、ST1278、ST1279、ST1280。ST92是主要ST型;ST92和ST195属于克隆复合体(clone complex,CC)92,是医院的主要克隆复合体。检测出2种不同脉冲型,其中2株菌株属于脉冲A型,3株菌株属于脉冲B型;9株菌株属于不同脉冲型。同时,CC92与脉冲B型相关联。4.棋盘法测定结果显示,醋酸氯己定联合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环丙沙星和美罗培南协同指数FICI≤0.5菌株超过50%,表现为协同作用。醋酸氯己定联合左氧氟沙星和亚胺培南协同指数0.5<FICI≤1的菌株超过66.67%,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1.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情况严重,仅对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消毒剂三氯生、醋酸氯己定、苯扎溴铵、过氧化氢和乙醇敏感性降低。2.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株的出现与OXA-23、OXA-51及外排泵基因adeB、adeG、adeJ存在相关性。鲍曼不动杆菌对消毒剂的敏感性降低与外排泵具有一定相关性。3.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CC92是高水平消毒剂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主要流行克隆复合体。4.醋酸氯己定联合多种抗菌药物具有协同或相加的抗菌活性。

吴婷婷[9](2018)在《异质性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和耐药机制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当前亚胺培南(Imipenem,IMP)异质性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数量和耐药性日益增加,已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细菌,对临床治疗带来较大苦难。IMP异质性耐药的PA的耐药机制比较复杂,尚未完全阐明,因此该类细菌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本研究就常州部分地区IMP异质性耐药的PA五年来流行病学、耐药种类和耐药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试图为临床预防该菌引起的院内感染提出预警作用和有助于临床治疗。分析常州部分地区五年内IMP异质性耐药PA的耐药情况,研究该类细菌的耐药机制,检测医院常见的5种消毒剂对该类细菌的消毒效果,为医院控制院内交叉感染提供指导。方法:IMP异质性耐药的检测及机制研究:菌谱分析计算耐药亚群出现频率,双纸片协同实验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表型,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菌主动外排系统,结晶紫半定量试验检测生物膜,PCR扩增法检测耐药基因OPRD2的缺失和消毒剂相关基因qacE△1-sul1。消毒效果研究:中和剂鉴定试验测定中和剂浓度,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测定杀菌率。统计学方法:用卡方检验和配对资料T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从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常州部分地区在2013年到2017年期间,PA检出率居高不下。痰液标本和呼吸内科标本数量最多。耐药率最高的是哌拉西林,为28.1%;耐药率最低的是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耐药最严重的标本类型是痰液标本,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最严重的科室是ICU。其中发现有36株IMP异质性耐药的PA,数量最多的仍是痰液标本和呼吸内科标本,耐药率最高的是左旋氧氟沙星和哌拉西林,以下依次还有环丙沙星、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通过异质性耐药筛选试验获得的36株IMP异质性耐药PA,菌谱分析结果得出PA对于IMP异质性耐药的变异频率约在8.9×10-74.5×10-9之间。双纸片协同实验显示此36株IMP异质性耐药的PA均不产MBL。逆转录实时定量PCR检测发现该36株IMP异质性耐药的PA高表达外排泵。结晶紫半定量试验检测发现36株IMP异质性耐药的PA生物膜形成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CR扩增法检测发现6株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菌株,还发现3株氨基糖苷类修饰酶qacE△1-sul1基因阳性菌株。对消毒剂抵抗研究发现:医院常用的五种消毒剂(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碘伏、乙醇和氯己定)中,IMP异质性耐药的PA对含氯消毒剂,碘伏和乙醇更为敏感。结论:36株IMP异质性耐药的PA的耐药机制可能和外排泵的高表达、生物膜的形成以及耐药基因的产生有关,应选择含氯消毒剂,碘伏和乙醇三种消毒剂进行院内消毒,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和扩散。

常帅[10](2013)在《医院感染病原菌对消毒剂耐药性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院感染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院管理学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通常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肺孢子虫、弓形虫、衣原体和疟原虫等,其中以各种细菌最为常见。医院消毒在控制医院感染病原体中的作用极其重要。随着各种消毒剂的广泛使用,微生物对消毒剂的耐药现象也已经成为预防医学领域一个新的独立课题,本文就医院感染病原菌的消毒剂耐药性研究情况作一介绍。

二、医院环境分离菌株对戊二醛的耐药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环境分离菌株对戊二醛的耐药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大肠埃希菌耐药现状
    2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
    3 葛根芩连汤的研究进展
    4 其他中药缓解细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5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一、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定及药敏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药物
        2 实验试剂与器械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器械
        3 实验方法
        3.1 样本采集
        3.2 样品的处理保存
        3.3 耐药性大肠埃希菌的分离
        3.4 革兰氏染色(快速法)
        3.5 生化鉴定及药敏检测
        3.6 药物的配备
        3.7 微量肉汤稀释法改良法测定MIC、MBC
        4 实验结果
        4.1 患儿基本信息
        4.2 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分离结果
        4.3 革兰氏染色(快速法)结果
        4.4 药敏检测结果
        4.5 MIC、MBC 测定的结果
        5.小结
    二、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大肠埃希菌的培养
        2.2 生长曲线的绘制
        2.3 结晶紫染色法筛选强成膜菌株
        2.4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
        2.5 中药对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及QS的影响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生长曲线的绘制
        4.2 强成膜菌株的筛选
        4.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观察
        4.4 RT-PCR(荧光实时定量PCR)
        5 小结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晓风教授辨证治疗儿科疾病学术经验粹集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奶牛乳房炎中葡萄球菌耐药性检测及多糖连接酶LcpC功能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奶牛健康养殖
    1.2 抗生素对奶牛养殖的潜在危害
    1.3 奶牛乳房炎
        1.3.1 奶牛乳房炎的类型及诊断
        1.3.2 奶牛乳房炎的危害
    1.4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
        1.4.1 金黄色葡萄球菌
        1.4.2 链球菌属
        1.4.3 大肠杆菌
        1.4.4 血浆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
        1.5.1 青霉素和甲氧西林的耐药性
        1.5.2 针对PBP2a的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
        1.5.3 万古霉素的耐药性
    1.6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
        1.6.1 肽聚糖
        1.6.2 壁磷壁酸
        1.6.3 荚膜多糖
        1.6.4 表面蛋白
    1.7 Lyt R-Cps A-Psr家族蛋白
    1.8 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敲除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9.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2 主要研究内容
试验部分
    第二章 奶牛乳房炎来源的葡萄球菌的抗性检测
        2.1 实验材料
        2.1.1 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Mueller-Hinton琼脂培养基
        2.2.2 琼脂稀释法平板的准备
        2.2.3 菌液的准备与处理
        2.2.4 琼脂稀释法平板的接种和培养
        2.2.5 MIC的读取
        2.2.6 耐药菌株的各抗性示意图
        2.3 试验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奶牛乳腺来源的MRSA中与耐药有关基因的敲除体构建及相关表型的检测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质粒
        3.1.3 引物及序列信息
        3.1.4 试剂
        3.1.5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 试验原理及方法
        3.2.1 CRISPR-Cas9 敲除质粒的构建
        3.2.2 构建过表达载体pSE1-16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电转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电转化
        3.2.4 构建敲除菌株
        3.3 相关表型检测
        3.3.1 菌株耐药性的检测
        3.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检测
        3.3.3 统计分析方法
        3.4 结果
        3.4.1 金黄色葡萄球菌转录因子敲除体库的构建
        3.4.2 金黄色葡萄球菌敲除体的表型检测
        3.4.3 回补敲除基因抗性表型恢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细胞壁连接酶Lcp C影响MRSA耐药性及致病性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质粒
        4.1.3 引物及测序服务
        4.1.4 细胞系
        4.1.5 试剂
        4.1.6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 试验原理及方法
        4.2.1 构建LcpC敲除菌株
        4.2.2 构建LcpC基因的原位回补菌株
        4.2.3 LcpC蛋白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4.2.4 LcpC敲除菌株耐药性的检测
        4.2.5 细胞粘附试验
        4.2.6 电镜观测LcpC敲除菌细胞壁的形态
        4.2.7 小鼠脓毒血症模型
        4.2.8 巨噬细胞炎症因子的检测
        4.2.9 实时定量PCR试验
        4.2.10 双分子荧光互补检测LcpC与其他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4.2.11 统计分析方法
        4.3 试验结果
        4.3.1 LcpC菌株的敲除与回补
        4.3.2 LcpC蛋白纯化及抗体制备
        4.3.3 LcpC的敲除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4.3.4 LcpC的敲除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细胞的粘附作用
        4.3.5 LcpC的敲除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胞壁形态
        4.3.6 Lcp C的敲除会降低MRSA对小鼠的致病性
        4.3.7 LcpC的敲除降低巨噬细胞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
        4.3.8 Lcp C的敲除影响与细胞壁合成有关基因和细胞表面蛋白的m RNA水平
        4.3.9 荧光双分子互补试验验证与LcpC相互作用的蛋白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论文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蛋鸡全产业链中沙门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消毒剂杀菌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鸡生产链沙门菌的流行及防控研究进展
    1 鸡产业链沙门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1 养殖场沙门菌的污染情况
        1.2 鸡蛋和蛋制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
        1.3 沙门菌耐药性和耐药基因
    2 沙门菌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2.1 多位点基因序列分析(MLST)
        2.2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2.3 全基因组测序(WGS)
    3 蛋鸡产业链沙门菌的防控措施研究
        3.1 养殖场沙门菌防控措施
        3.2 鸡蛋和蛋制品中沙门菌防控措施
    4 展望
第2章 蛋鸡生产链中沙门菌的流行状况及其耐药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沙门菌感染抗体检测结果
        2.2 不同环节沙门菌分离结果
        2.3 沙门菌血清型鉴定结果
        2.4 沙门菌分离株耐药性测定结果
        2.5 沙门菌分离株多重耐药结果
    3 讨论
第3章 蛋鸡生产链中沙门菌的分子分型及消毒剂杀菌效果评估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肠炎沙门菌分离株分型分析结果
        2.2 婴儿沙门菌分离株WGS分析结果
        2.3 关键控制点分析
        2.4 常用消毒剂对沙门菌的消减效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研究进展
    1 化学消毒发展简史
    2 消毒剂的种类
    3 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菌机理
    4 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4.1 环境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4.2 消毒剂对细菌的杀灭效果
        4.3 消毒剂对病毒的杀灭效果
        4.4 消毒剂对寄生虫的杀灭效果
    5 消毒剂的耐药性
    6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前言
试验研究
    第一章 贵州省某舍饲鸭场环境微生物的检测与分析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舍饲鸭场基本情况
        2 方法
        2.1 鸭场环境(空气、粪便、垫料及饮水)菌落总数测定
        2.2 鸭场环境(粪便、垫料及饮水)菌群16SrDNA高通量测序
        2.2.1 DNA文库构建
        2.2.2 文库定量及测序
        3 结果
        3.1 鸭场空气、粪便、垫料及饮水中的菌落总数测定结果
        3.2 鸭场粪便、垫料及饮水菌群16S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
        3.2.1 鸭场粪便、垫料及饮水样本PCR扩增结果
        3.2.2 基于16S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
        4 讨论
        4.1 鸭场细菌菌落总数分析
        4.2 基于16S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
        5 小结
    第二章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及消毒剂耐药基因检测与分析
        1 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菌悬液的制备
        2.2 中和剂鉴定试验
        2.3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五种病原菌的MIC测定
        2.4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五种病原菌的MBC测定
        2.5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2.6 耐消毒剂基因检测
        3 结果
        3.1 中和剂鉴定结果
        3.2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病原菌的MICs测定结果
        3.3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病原菌的MBCs测定结果
        3.4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
        3.5 耐消毒剂基因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五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比较
        4.2 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5 小结
    第三章 五种消毒剂对鸭场进行现场消毒试验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采样
        2.2 菌落总数统计
        2.3 消亡率的计算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鸭场消毒规程的制定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5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多重PCR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第二节 肠杆菌科细菌
    第三节 碳青霉烯酶
    第四节 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
第二章 多重降落PCR检测5种碳青霉烯酶基因
    第一节 实验试剂和器材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1 菌株的复苏
        2.2 DNA的提取
        2.3 引物设计
        2.4 引物特异性的测试
        2.5 MT-PCR方法特异性的测试
        2.6 灵敏度分析
        2.7 应用MT-PCR检测临床标本和分离菌株
        2.8 产碳青霉烯酶细菌表型检测的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MT-PCR检测5种碳青霉烯酶基因
        3.2 MT-PCR的检测限分析
        3.3 应用MT-PCR检测临床分离菌株及无菌体液
    第四节 结果讨论
第三章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多重降落PCR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
    第一节 实验材料与试剂
        1.1 菌株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生物信息学数据库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1 菌种复苏
        2.2 DNA的提取
        2.3 引物设计
        2.4 引物特异性的测试
        2.5 MT-PCR-CE方法检测限的测试
        2.6 应用MT-PCR-CE检测临床标本和分离菌株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1 MT-PCR-CE特异性的检测
        3.2 MT-PCR-CE检测限的测试
    第四节 结果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四章 基于线性指数PCR的侧流层析技术检测blalMP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实验材料和试剂
    第三节 实验方法
        3.1 引物设计
        3.2 对LATE-PCR的前向引物和后向引物的浓度进行优化
        3.3 探针设计
        3.4 DNA提取
        3.5 侧流层析试纸条的组装
        3.6 5’端氨基化C6探针固定和优化
        3.7 5’端地高辛(Dig)标记探针的固定及优化
        3.8 侧流层析试纸条的质控
        3.9 利用侧流层析试纸条检测LATE-PCR产物
    第四节 实验结果
        4.1 引物浓度比的优化
        4.2 探针固定的优化:
    第五节 结果讨论
    第六节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论文
致谢

(6)幽门螺杆菌对两种一线治疗药物的异质性耐药及初步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Abbreviation(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对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的异质性耐药分析及两种检测方法的比较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HP分离培养结果
        2 抗生素敏感性实验结果
        3 对胃黏液样本中HP 16S rRNA基因的ddPCR分析
        4 分离培养与ddPCR结果对比
        5 cagA基因EPIYA-D段阴性样本的分析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异质性耐药样本相关菌株的MLST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结果
        1 异质性耐药情况
        2 MLST分析
        3 进化分析
        4 样本内菌株的遗传关系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副猪嗜血杆菌对达氟沙星和泰乐菌素的耐药判定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耐药判定标准的研究进展
        1.2.2 野生型/流行病学临界值(CO_(WT)/ECOFFs)的制定
        1.2.3 药效学临界值(CO_(PD))的制定
        1.2.4 临床临界值(CO_(CL))研究进展
        1.2.5 耐药判定标准的确定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2 材料和方法
    2.1 药品和试剂
        2.1.1 药品
        2.1.2 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动物与菌种
    2.4 副猪嗜血杆菌对达氟沙星和泰乐菌素的野生型临界值的制定
        2.4.1 菌种分离、鉴定与保存
        2.4.2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4.3 泰乐菌素对副猪嗜血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2.4.4 数据处理及野生型临界值的制定
    2.6 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的选择
        2.6.1 ERIC-PCR分型实验
        2.6.2 小鼠致病性试验
    2.7 达氟沙星对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的体外药效学研究
        2.7.1 副猪嗜血杆菌生长曲线的绘制
        2.7.2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2.7.3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杀菌曲线的绘制
        2.7.4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耐药防突变浓度(MPC)的测定
        2.7.5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抗菌后效应(PAE)的测定
    2.8 达氟沙星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2.8.1 达氟沙星在猪血浆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2.8.2 达氟沙星在猪肺泡液中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
        2.8.3 达氟沙星在猪体内的药动学实验
        2.8.4 尿素氮(BUN)含量的检测
        2.8.5 达氟沙星在肺泡液中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2.9 数据处理与PK-PD临界值的建立
        2.9.1 药动学数据处理
        2.9.2 药效学临界值的建立
        2.9.3 给药方案的制定
    2.10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临床临界值的制定
        2.10.1 临床治疗试验
        2.10.2 数据处理与临床临界值的制定
    2.11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耐药判定标准的制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副猪嗜血杆菌对达氟沙星和泰乐菌素的野生型临界值
        3.1.1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3.1.2 副猪嗜血杆菌的MIC测定结果
        3.1.3 副猪嗜血杆菌对达氟沙星和泰乐菌素的野生型临界值模拟结果
    3.2 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的筛选
        3.2.1 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分型
        3.2.2 小鼠致病性实验
    3.3 达氟沙星对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的体外药效学实验
        3.3.1 副猪嗜血杆菌H80的生长曲线
        3.3.2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H80的药敏实验结果
        3.3.3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H80的体外杀菌曲线和半体内杀菌曲线
        3.3.4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H80的抗菌后效应
    3.4 达氟沙星在猪体内的药动学
        3.4.1 达氟沙星在猪血浆中的药动学
        3.4.2 达氟沙星在猪肺泡灌洗液中的药动学
    3.5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效学临界值
        3.5.1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效学目标
        3.5.2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药效学临界值
    3.6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临床临界值
        3.6.1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给药方案
        3.6.2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临床临界值
    3.7 达氟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判定标准
4 讨论
    4.1 野生型临界值的分析
    4.2 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的筛选
    4.3 达氟沙星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4.4 药效学临界值的分析
    4.5 临床临界值的分析
    4.6 耐药判定标准的分析
5 全文总结
6 文献综述 动物源性细菌抗生素耐药判定标准的研究现状
    6.1 耐药判定标准的定义
    6.2 动物源性耐药判定标准的研究进展
    6.3 动物源性耐药判定标准的建立
        6.3.1 CLSI的动物源性耐药判定标准的制定
        6.3.2 EUCAST的动物源性耐药判定标准的制定
    6.4 动物源性耐药判定标准制定的流程
        6.4.1 CO_(WT)/ECOFFs的制定
        6.4.2 药效学临界值(CO_(PD))的制定
        6.4.3 临床临界值(CO_(CL))的制定
        6.4.4 动物源性耐药判定标准的建立
    6.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鲍曼不动杆菌耐消毒剂和抗菌药物基因分析及联合抗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和消毒剂的耐药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常用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2.1.1 测定方法
        2.1.2 抗菌药物配制
        2.1.3 抗菌药物琼脂平板制备
        2.1.4 菌液制备、接种和孵育
        2.1.5 判读结果
        2.2 常用消毒剂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2.2.1 测定方法
        2.2.2 消毒剂配制
        2.2.3 菌液制备、接种和孵育
        2.2.4 判读结果
    3 实验结果
        3.1 临床菌株来源统计
        3.2 抗菌药物药敏实验结果
        3.3 消毒剂药敏实验结果
第二章 鲍曼不动杆菌消毒剂和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检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耐药基因检测
        2.1.1 DNA模板准备
        2.1.2 引物序列
        2.1.3 扩增体系及参数
        2.1.4 PCR扩增产物鉴定与测序
        2.2 消毒剂耐药基因表达量测定
        2.2.1 引物序列
        2.2.2 RNA提取
        2.2.3 RNA纯化
        2.2.4 RNA逆转录
        2.2.5 表达量测定
        2.2.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基因检测结果
        3.2 基因表达结果
第三章 对消毒剂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病学的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MLST实验
        2.1.1 DNA模板准备
        2.1.2 基因引物序列
        2.1.3 实验步骤
        2.2 PFGE实验
        2.2.1 菌株复苏与试剂准备
        2.2.2 实验步骤
    3 实验结果
        3.1 MLST实验结果
        3.2 PFGE实验结果
第四章 醋酸氯己定联合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协同抗菌实验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试剂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2015级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总结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异质性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和耐药机制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PA的耐药情况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实验结果
        1.2.1 PA的检出情况
        1.2.2 耐药分析
        1.2.3 36株亚胺培南异质性耐药PA菌株的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PA异质性耐药机制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药敏和异质性耐药鉴定结果
        2.2.2 金属β-内酰胺酶(MBL)的检测结果
        2.2.3 逆转录实时定量PCR的检测结果
        2.2.4 生物膜检测的分析结果
        2.2.5 耐药基因检测的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异质性耐药PA的消毒方法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中和剂鉴定试验的结果
        3.2.2 36株目标菌对消毒剂最低抑菌浓度(MIC/MBC)的测定结果
        3.2.3 悬液杀菌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实验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异质性耐药的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医院感染病原菌对消毒剂耐药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概念
2 消毒剂耐药性判定与检测方法
3 消毒剂耐药性现状
    3.1 含氯消毒剂
    3.2 醛类消毒剂
    3.3 季铵盐类消毒剂
    3.4 酚类消毒剂
    3.5 含碘消毒剂
    3.6 胍类消毒剂
    3.7 金属离子消毒剂
    3.8 其他消毒剂
4 消毒剂耐药性的影响因素
    4.1 微生物营养状况
    4.2 消毒剂浓度
5 消毒剂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5.1 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5.2 耐药机制
        5.2.1 自身耐药
        5.2.2 诱导性耐药
        5.2.3 获得性耐药
        5.2.4 非生理性抗性
6 消毒剂间的交叉耐药性
7 消毒剂耐药与抗生素耐药的关系
8 微生物对消毒剂耐药的危害及对策
    8.1 制定标准, 加强监测
    8.2 制定规范, 合理使用
    8.3 加强研究

四、医院环境分离菌株对戊二醛的耐药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葛根芩连汤干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佳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奶牛乳房炎中葡萄球菌耐药性检测及多糖连接酶LcpC功能与机制研究[D]. 李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3]蛋鸡全产业链中沙门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消毒剂杀菌效果评估[D]. 王凡. 扬州大学, 2020
  • [4]五种消毒剂对鸭场常见细菌的杀菌效果分析[D]. 吴伯梅. 贵州大学, 2020(02)
  • [5]5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多重PCR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D]. 余柏增.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幽门螺杆菌对两种一线治疗药物的异质性耐药及初步进化分析[D]. 孙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7]副猪嗜血杆菌对达氟沙星和泰乐菌素的耐药判定标准研究[D]. 徐紫慧.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2)
  • [8]鲍曼不动杆菌耐消毒剂和抗菌药物基因分析及联合抗菌作用研究[D]. 蔺飞. 成都医学院, 2018(10)
  • [9]异质性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和耐药机制的分析[D]. 吴婷婷. 江苏大学, 2018(02)
  • [10]医院感染病原菌对消毒剂耐药性的研究进展[J]. 常帅.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3(05)

标签:;  ;  ;  ;  ;  

医院环境分离菌株戊二醛抗性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