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MapObjects的等值线生成Active X控件MoPlus(论文文献综述)
贺彦玲[1](2016)在《宁夏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现代的气象业务体系由很多方面组成,而其中气象观测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气象服务发展以及气象预报都需要以气象观测系统所得出的结果为基础的,因此国家的灾害防治还有气候的变化都离不了气象预报系统的支持。国家气象科技建设需要创新,气象业务观测的能力也需要提高,气象观测需要跟上时代,实现气象观测自动化是非常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自动气象观测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大量的新设备、新方法得到应用,原有的以人工观测为主的气象观测业务体系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这项变革过程中,为了适应气象预报的精准化需求,气象自动化观测仪器和设备大量使用,使气象观测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大大提高,气象观测的信息量成几何倍数增长,观测数据的可视化技术和分析应用则成为气象业务中的薄弱技术环节。如何用直观的可视化方法向气象预报服务人员和决策者表达气象观测信息是当前气象观测数据应用中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这种空间信息系统它可以对局部空间甚至是包括大气层的整个地球表层进行存储、管理、分析、采集描述和运算。这种新兴学科,一开始就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并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中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气象科学的信息空间分布的特征十分明显,做为地球科学之一的气象科学,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解决气象科学研究和业务中信息处理和分析应用的问题,是气象工作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依托项目“宁夏自动站观测信息分析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紧密结合气象业务实际工作具体需求,围绕地面观测气象信息可视化技术,开展技术研究和系统建设,并利用DELPHI开发平台在ESRI ARCGIS Mapobject2.0、Surfer8.0、SQL Server数据库基础上,综合应用COM技术和OLEAuotmation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研制开发了宁夏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应用系统,在宁夏区、市、县三级气象业务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徐斌[2](2015)在《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预测研究》文中指出陷落柱孤立、分布不均、难以预测定位,在煤矿开采中,常偶遇误揭陷落柱造成重大突水事故,因此,陷落柱预测意义重大。本文为了预测岩溶陷落柱的发育可能性、发育靶区或空间位置,根据岩溶陷落柱形成主控因素,建立了包含2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的综合预测指标体系,并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其赋以权重;同时,为了进行陷落柱微观预测,开发了陷落柱预测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模糊数学建立的体系,可以实现研究区的网格划分,在GIS平台上进行图像处理,对发育区域进行位置标定。建立的体系和信息处理平台的使用取决于研究区资料的完整程度,如果资料不足,可以用于全井田陷落柱宏观预测,判断全井田陷落柱发育的可能性;如果资料充足,可以用于井田局部陷落柱位置的半定量预测,确定其空间位置。对岩溶陷落柱的预测具体分为三个层次:a.矿区陷落柱发育程度预测,b.矿区陷落柱位置预测,c.径流带上陷落柱位置预测。运用所建立的预测体系分别对华北煤田三个典型井田进行了预测评价,其中,皖北矿区五沟井田进行了发育程度评价,经综合评价评分为84.9,判断陷落柱发育可能性大;邢台矿区邢东井田基于GIS平台进行了陷落柱位置预测,预测井田中有3个发育区、2个较发育区,后经工程揭露,有1个陷落柱位于预测发育区内;开滦矿区钱家营井田基于预测的岩溶强径流带进行了陷落柱位置预测,预测井田中有8个较发育靶区,其中1个靶区内已揭露陷落柱。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预测体系能够实现陷落柱位置的定量或半定量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该论文有图70幅,表21个,参考文献74篇。
刘方圆[3](2012)在《沈阳傍河地下水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沈阳市是一个以地下水作为日常生活和生产水源的城市,且其水源地主要为集中傍河取水水源地。沈阳全市水源井水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急需研究相应的应对措施,建立一个相应的傍河地下水信息管理系统,为应对措施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持。本文将地理信息系统(GIS)运用到地下水管理当中,并结合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和Visual Basic.Net可视化编程语言搭建沈阳“傍河地下水水源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沈阳傍河水源地地下水的管理、监控和质量评价功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沈阳地下水属性、监测数据库。该数据库实现了对水文气象数据、地层岩性、钻孔属性、物探资料、地表水体相关数据、水源地水源井基本信息、水源地供水、监测孔的结构、水位水质动态监测的管理。数据库的设计参照了国标《SL基础水文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SL水质数据库表结构和标识符标准》、《SL水资源监控管理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中的各类规范,并根据水源地傍河取水实际情况。数据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高效、准确的对信息查询、管理。(2)基于数据库和评价方法开发了地下水数据管理系统和GIS系统。实现了对数据的方便、快捷的查询、管理、维护;实时的管理监测数据;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双向查询;地图的加载、卸载、放大、缩小、漫游;对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数据的空间分析;地下水专题图制作和报表统计制图以及地下水水质评价。(3)利用综合指数法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以图形和表格的方式展示,清晰、明了。
魏大鹏[4](2009)在《基于ArcGIS的矿山开采沉陷区变形规律预计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然而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体,如何健康有序的、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首要问题。开采沉陷变形规律的研究与矿区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为了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开采沉陷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必须研究开采沉陷的规律及控制技术,以便能够对开采过程中将会出现的沉陷状况有一个正确的预测,对开采将造成的环境破坏做出正确的影响评价。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开采沉陷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开采沉陷理论,有关开采沉陷预计、规律研究、分析等方面的计算机软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些软件产品大都没有充分利用一些现成的开发环境。GIS在我国的许多行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矿山开采沉陷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而所具备的优势特点将会大大提高矿山开采沉陷软件开发的质量。本文详细阐述了开采沉陷所引发的地表及地面建筑物的变形规律。说明GIS在开采沉陷中应用的优越性,在普遍采用的预计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用C#开发系统,实现了矿区任意地质条件各种变形规律总结,并绘制矿区移动变形曲线图。最后讨论了开采导致的沉陷区上方建筑物的影响,根据经验值评定其破坏程度并给出合理化修缮保护建议。系统采用ADO技术实现与数据库的链接,实现矿区开采沉陷相关数据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
戴勤涛[5](2009)在《核勘查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重视和大力发展,核地球物理勘查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科学、快速、准确地统计和处理核勘查数据,形成一系列有效的数据成果和接近实际情况的图形图像,展示矿产和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并以此进行成矿综合预测是现代核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的要求。然而,随着勘查工作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对获取的大量数据的处理要求愈来愈高,勘查数据的统计性、随机性十分突出,为了从大量数据中获得充分可靠的信息,并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就必须对纷繁的大量的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处理;并且核勘查数据具有局限性、混合性和空间性,所以需要进行多参数、复杂的数据处理和成图成像,才能更好的利用勘查中所测得的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这就使数据处理成为核地球物理勘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依托于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基于3GS技术的便携式核地球物理数据采集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040616014),主要完成了基于组件GIS的核勘查信息处理系统软件的设计。利用GIS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展示空间相关信息,并将结果反映在地形图上,以便于更好的进行分析解释。本系统以Windows为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C++编程,利用MapObjects技术进行组件式GIS二次开发,从实际需求出发,设计开发完成了可视化和集成化的核勘查信息处理系统。本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核勘查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的网格化、数据格式的转换、形文件的形成、成图成像子系统、图层叠加和图层管理等功能。系统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实用的功能模块,从而方便用户操作、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本系统软件的设计实现过程中,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创新,主要成果和特色为:(1)借鉴了ArcGIS的界面风格,完成了友好、实用、可靠的系统主体界面的设计;(2)绘制了核勘查信息的点位数据图、点位符号图、色块图、三元图、平面剖面图、等值线图等,可以与地理信息叠加,为直观、准确分析数据以及勘查工作的进一步进行提供了有利依据;(3)为更好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数据处理方法,完成了常用的几种数据格式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通用数据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4)研究并实现了数据的网格化、等值线的绘制等算法。(5)利用GIS的组件技术MapObjects来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并将其成功运用到核地球物理勘查数据处理中,使本系统具有较强的空间数据管理及图形图像分析能力;设计完成的核勘查信息处理系统能脱离大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独立运行使用,运行速度快,提高了核勘查信息处理的应用水平。本系统在初步应用过程中,完成了核勘查数据处理的基本功能,系统运行稳定、性能可靠、操作方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王耀彬[6](2009)在《基于GIS的油田事故环境风险可视化系统研究 ——以吉林油田分公司大情字井油田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万一事件的发生,或一旦发生时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对于工程项目的生产、运输,有毒化学物品的贮存,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企业以及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等进行风险评价十分必要的。目前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个新兴领域,它的诞生一方面是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环境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GIS能够为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快速反应决策能力,可用于地震和洪水的地图表示、飓风和恶劣气候建模、石油事故规划、有毒气体扩散建模等,对减灾、防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首次将GIS理论应用于油田事故环境风险研究,在对油田事故风险源进行详细识别基础上,将地理信息系统与环境污染扩散模型集成,建立油田事故风险灾害可视化预警平台。以环境风险评价中常用的模型为例,进行模块化,通过程序进行数值计算。利用GIS与环境模型结合的技术,以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VisualBasic为开发工具、以基于组件技术的地图化控件Mapobjects为开发平台,通过文件进行数据交换,实现了环境模型与GIS的嵌入式紧密集成。系统实现了预测点浓度计算,初步实现了大气环境风险预测结果在GIS平台的可视化表达,为大气环境风险评价提供技术支持。论文以吉林油田为例,构建油田事故环境风险可视化预警系统,快速、准确地反映出事故影响类型、范围、时段,给出应急对策,最大限度降低油田事故风险的环境影响,对油田安全生产、事故抢险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牛永斌[7](2007)在《基于VRGIS的塔中地区生物遗迹地质信息系统》文中指出本文基于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泥盆系的岩相古地理研究,绘制了研究区的构造背景图、沉积相分布图和储层评价图等基础地质图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了能够管理研究区复杂生物遗迹信息和勘探图件的地质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开发成果软件《生物遗迹地质信息系统》在空间数据的管理、查询和分析等方面有别于传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分十二个功能模块,实现了生物遗迹和岩石物性信息的录入、编辑、修改、查询等数据库管理功能和遗迹化石的分类统计、单井柱状图和连井对比图的自动绘制、沉积相和储层评价的分析结果查询、地层取芯模拟、生物遗迹化石单体形态和形成过程的模拟以及成果图件的输出等高级功能。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进展:①利用系统的自动成图功能绘制了研究区的单井柱状图和连井对比图;②在绘制的柱状图基础上,对研究区地层进行三维建模,综合遗迹化石、岩性等物化资料,模拟了三维地层的取芯情况;③结合研究区的沉积、构造信息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沉积体系模式图。
高立[8](2007)在《基于网络数据库技术下的常州地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文中提出本文以常州地区水文地质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在常州地区进行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考虑到研究区水文地质资料日益增多,管理和检索模拟时所需要的数据日益困难,因此利用数据库技术建立常州地区水文地质资料数据库,辅助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同时还利用网络数据库技术及WebGIS技术建立的网络发布体系,实现研究区水文地质资料及模拟流场的网络发布、远程共享。论文主要研究了在GMS平台下如何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流模型,如何建立随机模型预测研究区内一类给定水头边界的水位值,最终通过随机模型与地下水流模型的耦合,预测到2010年地下水恢复情况及变化趋势。经模拟预测结果表明:自在常州地区实施全面禁采方案之后,研究区内Ⅱ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得到全面回升,从2000年至2010年,除长江边原来地下水位较高地段外,常州地区Ⅱ承压水水位普遍升高5m左右,漏斗中心的水位从-77m回升到-72m。此外,为了要实现数值模拟流场的网络发布,论文还重点研究如何将GMS所模拟的流场转换为以shapefiles文件格式存储流场;如何基于ArcIMS建立WebGIS系统,实现研究区水文地质资料中空间数据及经数据转换后地下水流场的网络发布。
赵利民[9](2007)在《基于GIS层状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地学数据进行基于GIS管理,并用计算机模拟软件来直观展示地质对象的三维形态,能准确地观察研究其内部蕴含的丰富信息,为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供有效的帮助。目前,三维空间可视化大多数开发实例都是基于OpenGL标准,利用高级程序语言从底层做起,这使得人们在构建地质体数据的同时,还要花很大的经历在图形显示上,存在高开发周期和高风险性及不确定性。组件技术开发应用程序的发展为地学三维可视化软件的编制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在.Net环境下利用RSI公司的MapObjects组件、Surfer8提供的CS Scripter脚本语言和IDL程序提供的IDLDrawWidget及slicer3组件,进行了地质建模实验系统的开发,探讨了利用组件技术对钻孔资料进行GIS管理和空间插值、三维建模的方法,探讨了利用组件技术对钻孔资料进行GIS管理和空间插值、三维建模的方法。系统主要实现了以下功能:地学数据的组织与管理;空间数据内插与插值有效性评价;层状地质体三维可视化与模型操作。研究发现,在编程环境中引入多种科学计算控件和功能控件,能够方便快速地实现对钻孔资料进行基于GIS的管理和最优空间插值、三维建模可视化及模型操作。最后对该系统的完善与拓展做出了展望。
殷文娟[10](2007)在《基于GIS的核勘查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地质工作的大力发展和深化,核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科学、快速地处理核勘查数据,统计核勘查数据,形成准确的数据成果和图件,展示矿产与各种信息之间关系和综合预测成果是现代核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的要求。本文依托于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一“基于3GS技术的便携式核地球物理数据采集系统研究”,主要完成基于GIS的核勘查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成图。本文在论述了核地球物理工作的要求、核勘查数据的基本结构及数据处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根据实际工作的具体要求确定了本系统的设计方案。主要采用组件式GIS开发技术,建立一个独立的核数据处理系统,既包含基本的核数据处理技术,又用GIS实现了对核勘查数据的管理、分析成图功能,使图形图像可直接叠加在地理地形图上,对核勘查数据的分析解释可以更直观。本系统以Windows为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c6.0编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组件MapObjects进行二次开发,从实际应用出发,设计开发了可视化和集成化的核勘查数据处理系统,主要包括数据的预处理、谱数据的处理、形文件的形成、图层的管理和成图成像等功能。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图形用户界面,友好的应用环境,方便用户操作、使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系统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引入核勘查数据处理中,使核勘查数据处理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而地理信息系统在核勘查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是该领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对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相关领域应用GIS处理数据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基于MapObjects的等值线生成Active X控件MoPlu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MapObjects的等值线生成Active X控件MoPlus(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象数据及应用现状 |
1.2.2 气象数据挖掘 |
1.2.3 GIS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 研究结构概述 |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 |
2.1 C/S结构 |
2.2 GIS技术 |
2.3 ARCGIS MapObjects组件式开发技术 |
2.3.1 数据结构 |
2.3.2 功能接口 |
2.4 基于surfer8.0 的等值线绘制等技术 |
2.5 OLEAutoMation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1 系统应用区概况 |
3.2 数据库功能需求 |
3.2.1 数据检索和加工 |
3.2.2 中心站数据库设计 |
3.2.3 自动气象站服务数据库设计 |
3.3 可视化功能需求 |
3.3.1 GIS可视化 |
3.3.2 图表可视化 |
3.4 天气监测和预警均功能需求 |
3.5 气象服务需求 |
3.5.1 常规气象要素专题图功能 |
3.5.2 非自动站资料专题图制作功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功能实现 |
4.1 系统开发架构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2.1 数据加工处理模块 |
4.2.2 应用系统模块 |
4.3 数据处理与规范 |
4.3.1 行政区域边界地理信息数据 |
4.3.2 自动气象站站点信息数据 |
4.3.3 等值线白化图边界线数据 |
4.4 数据库连接 |
4.4.1 BDE连接数据库 |
4.4.2 ADO连接数据库 |
4.5 应用系统界面设计 |
4.6 应用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4.6.1 GIS图形化显示 |
4.6.2 地理信息可视化 |
4.6.3 气象信息检索 |
4.6.4 气象信息可视化 |
4.6.5 等值线分析功能 |
4.6.6 等值线白化 |
4.6.7 强天气报警功能实现 |
4.7 运行环境需求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目的 |
5.2 测试环境 |
5.3 测试结果 |
5.4 系统运行界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整体思路、技术路线 |
2 煤田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分布 |
2.2 皖北矿区概况 |
2.3 邢台矿区概况 |
2.4 开滦矿区概况 |
2.5 小结 |
3.地质构造 |
3.1 构造体系及特征 |
3.2 区域构造演化 |
3.3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点 |
3.4 小结 |
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4.1 皖北区水文地质 |
4.2 邢台区水文地质 |
4.3 开滦区水文地质 |
4.4 小结 |
5.陷落柱形成条件及成因机理 |
5.1 岩溶陷落柱的形成条件 |
5.2 岩溶陷落柱形成的岩体力学条件 |
5.3 岩溶陷落柱综合成因机理 |
5.4 小结 |
6 陷落柱的发育规律 |
6.1 皖北矿区 |
6.2 邢台矿区 |
6.3 开滦矿区 |
6.4 小结 |
7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陷落柱预测 |
7.1 半定量的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理论 |
7.2 陷落柱预测信息系统 |
7.3 岩溶陷落柱位置预测实例 |
7.4 小结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沈阳傍河地下水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 GIS 在地下水领域的发展 |
1.2.2 国内 GIS 在地下水领域的发展 |
1.3 Visual Basic.net 介绍 |
1.4 ArcGIS Engine 介绍 |
1.4.1 ArcG1S Engine 工具包的组成 |
1.4.2 ArcGIS Engine 能实现的功能 |
1.5 数据库简介 |
1.5.1 数据库 |
1.5.2 关系型数据库 |
1.5.3 SQL Server2005 介绍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1.6.1 数据库建设 |
1.6.2 功能模块开发 |
1.7 研究方法 |
1.7.1 GIS 开发的三种模式 |
1.7.2 各开发模式的优劣性及其选择 |
1.7.2.1 独立开发模式 |
1.7.2.2 单纯二次开发 |
1.7.2.3 组件式集成二次开发 |
1.7.3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 |
1.7.3.1 组件式 GIS 系统的特点 |
1.7.3.2 组件式 GIS 系统的应用 |
1.7.4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8 技术路线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数据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1 信息的基本管理 |
2.2.2 地下水监测系统 |
2.2.3 地理信息系统(GIS)基本功能 |
2.2.4 专业应用功能 |
2.3 用户管理权限 |
第3章 数据库的设计 |
3.1 数据收集 |
3.2 数据库设计原则 |
3.3 数据库设计具体参考标准 |
3.4 数据库结构设计软件 |
3.4.1 ER 物理模型 |
3.4.2 正向工程(Forward Engineer) |
3.4.3 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 |
3.4.4 生成报告文档(Report Builder) |
3.5 数据库结构介绍 |
3.5.1 水厂、水源地、水源井信息 |
3.5.1.1 水厂基本信息 |
3.5.1.2 水源地信息 |
3.5.1.3 水源井信息 |
3.5.2 河流、河段信息 |
3.5.3 监测信息 |
3.5.4 钻孔、含水层结构信息 |
第4章 沈阳傍河地下水信息系统 |
4.1 研究区概况 |
4.1.1 交通位置 |
4.1.2 气象水文 |
4.1.2.1 气象特征 |
4.1.2.2 水文特征 |
4.1.3 地形地貌 |
4.1.4 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
4.1.4.1 区域地质概况 |
4.1.4.2 水文地质概况 |
4.1.4.3 饮用水安全现状 |
4.2 系统设计原则 |
4.3 系统功能实现 |
4.3.1 信息基本管理 |
4.3.1.1 数据录入 |
4.3.1.2 数据维护 |
4.3.1.3 数据查询 |
4.3.2 地下水监测系统 |
4.3.3 GIS 地图管理 |
4.3.3.1 地图功能 |
4.3.3.2 数据查询 |
4.3.3.3 专业制图 |
4.3.4 空间分析 |
4.3.4.1 水位等值线 |
4.3.4.2 水质等值线 |
4.3.5 水质评价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基于ArcGIS的矿山开采沉陷区变形规律预计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开采沉陷变形对矿区的影响 |
1.2 开采沉陷的研究状况和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表沉陷研究中的应用和特性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开采沉陷区的地表变形规律 |
2.1 开采沉陷的基本概念及现状 |
2.1.1 开采沉陷的定义及影响开采的因素 |
2.1.2 开采沉陷的危害 |
2.1.3 我国开采沉陷的现状 |
2.2 开采沉陷预计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 |
2.2.1 开采沉陷预计的基本概念 |
2.2.2 开采沉陷预计的内容 |
2.2.3 概率积分法 |
2.3 移动与变形计算 |
2.3.1 水平煤层半无限开采时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值的计算 |
2.3.2 水平煤层半无限开采时的最大变形值 |
2.3.3 走向主断面上有限开采时地表移动和变形计算 |
2.3.4 地表移动盆地倾向主断面的移动和变形的预计 |
2.3.5 走向和倾向均为有限开采时主断面上移动和变形的预计 |
2.3.6 地表移动盆地内任意点的移动和变形计算 |
2.4 目前开采沉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3 开采沉陷区地面建筑物的变形规律 |
3.1 开采沉陷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
3.2 在移动盆地内所处位置不同对建筑物的影响 |
3.3 地表建筑物与煤层走向斜交时的变形计算 |
3.3.1 沿房屋长轴方向的变形移动计算 |
3.3.2 沿房屋短轴方向的变形移动计算 |
3.4 建筑物下采煤的防护措施 |
3.4.1 采矿措施 |
3.4.2 建筑物结构措施 |
4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其中的应用 |
4.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及应用 |
4.2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
4.3 选择ArcGIS 作为系统平台的依据 |
4.3.1 GIS 平台的选择标准 |
4.3.2 开采沉陷系统的GIS 平台——ArcGIS |
4.3.3 ArcGIS 概述 |
4.4 基于ArcGIS 的二次开发方法 |
4.4.1 基于MO 的二次开发 |
4.4.2 基于ArcMap 应用框架定制开发模式 |
4.4.3 基于ArcObjects 单纯开发模式 |
4.4.4 基于ArcGISEngine 开发 |
4.5 ArcGISEngine 的主要特征 |
5 开采沉陷预计系统的建立 |
5.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及原则 |
5.1.1 系统设计目标 |
5.1.2 系统设计原则 |
5.2 系统研制过程 |
5.2.1 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
5.2.2 系统的设计 |
5.2.3 系统开发与实施 |
5.2.4 系统维护与评价 |
5.3 系统子模块设计 |
5.3.1 组件技术和ADO 技术的应用 |
5.3.2 开发语言的选择及系统功能 |
5.3.3 沉陷区变形模拟子模块设计 |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6 系统预计子模块实例分析 |
6.1 数据的输入与存储 |
6.2 开采沉陷变形规律分析 |
6.3 建筑物变形分析 |
7 结论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核勘查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2章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2.1 简介 |
2.2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及应用 |
2.2.1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外的发展 |
2.2.2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的发展 |
2.2.3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
2.2.4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学核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
2.3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概述 |
2.4 组件式GIS 的介绍 |
2.4.1 组件与面向对象的组件模型——COM |
2.4.2 COM 技术与GIS 的结合——ComGIS |
2.5 MapObjects 控件的介绍 |
2.5.1 概述 |
2.5.2 MapObjects 的结构及组成 |
2.5.3 MapObjects 控件的特点 |
2.5.4 MapObjects 控件的功能 |
第3章 核勘查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 |
3.1 核勘查信息处理系统设计的目的及思路 |
3.1.1 核勘查信息处理系统软件的设计目的 |
3.1.2 系统软件的设计思路 |
3.2 系统软件的结构 |
3.3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的选择 |
3.3.1 面向对象程序编程技术 |
3.3.2 Visual C++简介 |
3.3.3 GIS 开发模式的选择 |
第4章 勘查信息处理系统的实现 |
4.1 主体界面的设计 |
4.2 核勘查数据的预处理 |
4.2.1 数据准备 |
4.2.2 变量的变换 |
4.2.3 数据的排序 |
4.2.4 数据的网格化 |
4.2.5 数据格式转换 |
4.3 形文件的生成 |
4.3.1 坐标文件(.shp)的结构说明 |
4.3.2 索引文件(.shx)的结构说明 |
4.3.3 属性文件(.dbf)的结构说明 |
4.4 图层叠加和图层管理 |
4.4.1 图层叠加操作方法 |
4.4.2 图层管理 |
4.5 图形图像子系统 |
4.5.1 图形图像子系统的主要功能 |
4.5.2 图形图像的种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基于GIS的油田事故环境风险可视化系统研究 ——以吉林油田分公司大情字井油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GIS 在环境评价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创新之处 |
第2章 GIS 与环境风险评价 |
2.1 GIS 概述 |
2.1.1 GIS 的定义与应用 |
2.1.2 GIS 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2.1.3 环境GIS 的特点及应用模式 |
2.2 环境风险评价概述 |
2.2.1 环境风险评价的相关定义 |
2.2.2 环境风险评价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3 我国风险评价的一般架构 |
2.3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评价中的运用 |
第3章 预警系统的开发方法及实现 |
3.1 GIS 与预测模型的集成 |
3.2 GIS 开发 |
3.2.1 独立开发 |
3.2.2 宿主型二次开发 |
3.2.3 基于GIS 组件的二次开发 |
3.2.4 GIS 组件-MAPOBJECTS 介绍 |
3.3 系统实现方法 |
第4章 乾安县及大情字井概况 |
4.1 大情字井区块概述 |
4.1.1 社会环境概况 |
4.1.2 自然环境概况 |
4.1.3 大情字井概况 |
4.2 油田风险事故预测 |
4.2.1 事故风险分析 |
4.2.2 风险事故分析 |
4.2.3 CO_2 驱试验职业危害分析 |
4.2.4 风险事故环境影响分析 |
4.3 环境风险事故预防与应急措施 |
第5章 系统应用 |
5.1 预测条件 |
5.2 操作过程 |
5.3 预测结果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VRGIS的塔中地区生物遗迹地质信息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任务与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5 本文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
2 系统设计的技术理论 |
2.1 地理信息系统 |
2.2 虚拟现实技术 |
2.3 虚拟地理信息系统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的数据来源分析 |
3.1.1 研究区地质背景 |
3.1.2 研究区志留系—泥盆系沉积背景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系统用户描述 |
3.2.2 具体功能需求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性能需求 |
3.3.2 安全性需求 |
4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开发模式的选择 |
4.1.1 现代信息系统开发模式 |
4.1.2 本系统的开发模式选择 |
4.2 系统的平台选择 |
4.2.1 硬件平台选择 |
4.2.2 系统软件平台 |
4.2.3 数据库平台 |
4.2.4 开发工具 |
4.3 系统总体框架 |
4.3.1 系统功能框架 |
4.3.2 系统的开发结构 |
4.4 系统数据组织 |
4.4.1 系统数据的逻辑组织 |
4.4.2 系统的主要数据类型 |
4.5 系统的进度规划 |
5 系统详细设计 |
5.1 数据库详细设计 |
5.1.1 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 |
5.1.2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 |
5.1.3 电子地图数据详细设计 |
5.2 自动绘制钻孔算法详细设计 |
5.3 系统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
5.3.1 用户管理模块详细设计 |
5.3.2 地图文件管理模块详细设计 |
5.3.3 数据录入模块详细设计 |
5.3.4 地图显控模块详细设计 |
5.3.5 数据查询模块详细设计 |
5.3.6 古环境查询模块详细设计 |
5.3.7 柱状图和连井图生成模块详细设计 |
5.3.8 地层取芯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5.3.9 储层评价查询模块详细设计 |
5.3.10 生物遗迹模拟模块详细设计 |
5.3.11 地图输出模块详细设计 |
5.3.12 系统帮助模块详细设计 |
6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与应用展示 |
6.1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 |
6.2 地图文件管理功能模块 |
6.3 数据录入功能模块 |
6.4 地图显控功能模块 |
6.5 数据查询功能模块 |
6.6 古环境查询功能模块 |
6.7 柱状图和连井图自动生成功能模块 |
6.8 地层取芯模拟功能模块 |
6.9 储层评价查询功能模块 |
6.10 生物遗迹模拟功能模块 |
6.11 地图输出功能模块 |
6.12 系统帮助功能模块 |
6.13 其他功能实现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 Ⅱ |
附录 Ⅲ |
附录 Ⅳ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基于网络数据库技术下的常州地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在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存在问题 |
1.2.2 数据库技术在水文地质领域中应用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3 WebGIS 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总体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总体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范围和社会经济简介 |
2.2 自然地理概况 |
2.2.1 地形地貌 |
2.2.2 水文气象条件 |
2.3 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
2.3.1 地层概况 |
2.3.2 含水层特征及分布 |
2.3.3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
2.3.4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三章 数据库构建 |
3.1 数据库开发环境 |
3.2 数据库设计 |
3.3 数据库功能 |
第四章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识别、验证与预报 |
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4.1.1 目标含水层 |
4.1.2 研究区范围及边界条件 |
4.1.3 源汇项 |
4.1.4 观测孔分布 |
4.2 数学模型 |
4.3 模型的识别和验证 |
4.3.1 模型识别 |
4.3.2 模型验证 |
4.4 模型预报 |
4.4.1 模型预报时段的选择 |
4.4.2 源汇项的处理 |
4.4.3 模型的预报 |
第五章 网络发布功能 |
5.1 数据库网络发布功能的开发 |
5.1.1 网络体系的选择 |
5.1.2 最优化代码设计 |
5.2 WEBGIS 站点的建立 |
5.2.1.W ebGIS 系统的选择 |
5.2.2 WebGIS 设计 |
5.3 数据转换程序的编写 |
5.3.1 GMS 模拟结果格式分析 |
5.3.2 数据转换的技术思路 |
5.3.3 数据转换程序开发 |
5.4 关键技术 |
5.4.1 等水位线的生成 |
5.4.2 流场格式的保存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成果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9)基于GIS层状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 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地质信息可视化的实现技术 |
1.3.2 三维地质模拟的现有平台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地学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 |
2.1 地学数据收集与整理 |
2.1.1 地学空间数据的特点 |
2.1.2 地学空间数据的组织 |
2.2 地学信息管理模块的设计 |
2.2.1 模块开发模式与GIS组件选择 |
2.2.2 模块的总体设计 |
2.3 模块的功能实现 |
2.3.1 地学数据格式 |
2.3.2 地学数据显示 |
2.3.3 地学数据访问 |
2.3.4 地图数据编辑 |
2.3.5 地图数据输出 |
2.3.6 数据表数据输出 |
第3章 地学空间数据插值 |
3.1 地学空间数据插值综述 |
3.1.1 空间插值的概念 |
3.1.2 点的内插的分类 |
3.1.3 地学空间数据插值方法的选择分析 |
3.2 插值工具的选择 |
3.3 空间数据内插 |
3.3.1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to a Power) |
3.3.2 克里金插值法(Kriging) |
3.3.3 最小曲率法(Minimum Curvature) |
3.3.4 改进谢别德法(Modified Shepard’s Method) |
3.3.5 最近邻点插值法(Nearest Neighbor) |
3.3.6 径向基函数插值法(Radial Basis Function) |
3.3.7 几种方法内插效果比较 |
3.4 空间数据插值有效性评价 |
3.4.1 空间数据探索分析 |
3.4.2 插值有效性评价 |
第4章 地质数据建模与三维可视化 |
4.1 常见地质体三维建模方法 |
4.1.1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综述 |
4.1.2 基于面模型的建模方法 |
4.1.3 基于体模型的建模方法 |
4.1.4 基于面-体模型的混合建模 |
4.2 三维建模工具的选择 |
4.3 空间三维模型的实现 |
4.3.1 多层DEM获得 |
4.3.2 构建规则子块体 |
4.3.3 三维地质体显示 |
4.3.4 地质体切剖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GIS的核勘查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核地球物理勘查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成果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主要成果 |
第2章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
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
2.2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 |
2.2.1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2.2.2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学及核领域中的应用现状 |
2.3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概述 |
2.3.1 数据基本处理 |
2.3.2 数据存储管理 |
2.3.3 空间查询与分析 |
2.3.4 图形图像 |
2.4 组件式技术GIS的发展 |
2.4.1 组件式技术的概念 |
2.4.2 COM的概念 |
2.4.3 Active X与Active X控件 |
2.4.4 组件式技术GIS的发展 |
2.5 MapObjects控件 |
2.5.1 MapObjects控件的概述 |
2.5.2 MapObjects控件的组成 |
2.5.3 MapObjects控件的特点 |
2.5.4 MapObjects控件的功能 |
第3章 核勘查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 |
3.1 软件设计的目的及思路 |
3.1.1 软件的设计目的 |
3.1.2 软件的设计思路 |
3.2 系统结构 |
3.3 方案的选择 |
3.3.1 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 |
3.3.2 Visual Basic6.0简介 |
3.3.3 GIS技术方案的选择 |
第4章 核勘查数据处理系统的实现 |
4.1 核勘查数据的预处理 |
4.1.1 核勘查数据的预处理 |
4.1.2 数据网格化处理 |
4.2 谱数据处理的实现 |
4.2.1 谱数据的格式 |
4.2.2 显示谱线处理 |
4.2.3 能量刻度处理 |
4.2.4 谱光滑处理 |
4.2.5 寻峰处理 |
4.2.6 峰面积计算处理 |
4.2.7 标定及元素含量计算 |
4.2.8 库编辑与核素鉴别 |
4.2.9 版本介绍 |
4.3 形文件的形成 |
4.3.1 形文件的概念 |
4.3.2 形文件的格式 |
4.3.3 将核勘查数据的格式转换为shape文件的格式的设计及实现 |
4.4 图层功能的实现 |
4.5 成图成像功能 |
4.5.1 主要功能设计 |
4.5.2 图形图像种类 |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基于MapObjects的等值线生成Active X控件MoPlus(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贺彦玲.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2]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预测研究[D]. 徐斌. 华北科技学院, 2015(06)
- [3]沈阳傍河地下水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方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9)
- [4]基于ArcGIS的矿山开采沉陷区变形规律预计的探讨[D]. 魏大鹏.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 [5]核勘查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D]. 戴勤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 [6]基于GIS的油田事故环境风险可视化系统研究 ——以吉林油田分公司大情字井油田为例[D]. 王耀彬.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7]基于VRGIS的塔中地区生物遗迹地质信息系统[D]. 牛永斌. 河南理工大学, 2007(02)
- [8]基于网络数据库技术下的常州地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D]. 高立. 吉林大学, 2007(03)
- [9]基于GIS层状地质体三维可视化研究[D]. 赵利民. 中国石油大学, 2007(03)
- [10]基于GIS的核勘查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殷文娟.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