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东超[1](2016)在《IBV S1基因和MG TM-1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文中研究指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是世界禽类的主要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之一。IBV的S1蛋白是主要的免疫原性蛋白,目前,已有多篇利用S1蛋白免疫保护鸡并获得较好效果的研究报道。鸡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CRD)是由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感染引起的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CRD主要引起产蛋鸡产蛋量下降,蛋的品质降低,饲料转化率降低,常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MG的TM-1蛋白为黏附宿主细胞的相关蛋白,已有研究证实该蛋白能够诱导机体对MG侵染产生免疫保护作用。目前,尚未发现利用S1基因和TM-1基因重组腺病毒二联基因工程疫苗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RT-PCR和PCR分别从IBV H52株和MG S6株中扩增出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经T-A克隆至pMD19-T载体上,分别获得pMD-S1和pMD-TM-1;经酶切及测序鉴定后与穿梭载体pDC315-EGFP连接,分别获得腺病毒重组穿梭质粒pDC315-S1-EGFP、pDC315-TM-1-EGFP、pDC315-S1-TM-1-EGFP;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腺病毒穿梭质粒与腺病毒大骨架pBH共转染HEK293细胞,经Western blot检测,获得表达S1基因和TM-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pBH-S1-TM-1-EGFP、pBH-S1-EGFP、pBH-TM-1-EGFP、pBH-EGFP;重组腺病毒纯化后,经TCID50方法测定重组腺病毒的滴度,结果分别为1010.875TCID50/m L、1011.750TCID50/m L、1010.625TCID50/m L和1012.250TCID50/m L,符合后续动物试验所需的病毒滴度;通过测定重组腺病毒在不同时间的滴度,绘制其一步生长曲线,曲线显示重组腺病毒与腺病毒的生长特性基本一致;对第P4代、P8代、P10代、P15代重组腺病毒进行PCR检测,均含有插入的S1基因和TM-1基因,表明重组腺病毒的遗传稳定性良好,为下一步重组腺病毒二联疫苗动物试验奠定了研究基础。本研究目的是构建表达IBV S1基因和MG TM-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pBH-S1-TM-1-EGFP,阐明其生长特性和遗传稳定性,籍此为研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和鸡毒支原体的二联基因工程载体疫苗奠定基础。
贺秀媛[2](2002)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LX4株主要结构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细菌、病毒等所产生的生物性毒物对机体的代谢、繁殖机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对细菌毒素的研究比较透彻,已经上升到分子水平,特别是通过病原微生物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使人们从更高层次上把握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及其规律成为可能。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了近10个细菌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序工作,更多细菌的全基因组序列正在进行中。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序工作的完成将给人类分析和研究编码细菌毒性蛋白的毒力基因、认识和阐明毒性蛋白的毒理带来新的机遇。而对病毒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为了探讨病毒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及其毒理,分析病毒基因组中主要结构基因在致病和免疫中的功能,研制阻断病毒与细胞融合的药物及其有效的疫苗,为其防制提供全新的思路,就必须以基因组的分析为基础。本研究首先分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我国地方流行毒株(IBV-LX4),然后进行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的鉴定并进行蚀斑纯化。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已发表的IBV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不同引物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分片段对IBV的主要结构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分别将各个目的片段克隆到pUC19载体上,在大肠杆菌DH5α中实现目的基因的分子克隆,经蓝白斑筛选、限制性内切酶分析、PCR鉴定,筛选出重组阳性质粒,并对各个目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从而获得IBV主要结构基因全序列。通过计算机分析软件,对我国IBV地方流行毒株LX4的主要结构基因全序列、分子特征及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并初步分析预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主要结构蛋白上可能存在的T细胞和B细胞表位。实验结果表明: 1.生物学特性:鸡胚尿囊液经离心、磷钨酸负染后,电镜观察该病毒为典型的冠状病毒;该毒株的第一代尿囊液对鸡胚无肉眼可见的致病作用,当继代到第5代后,胚体严重病变;病毒在鸡胚中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其效价增高,96h可达到48h的2倍;该毒株可在CEF上生长,但不能形成明显的蚀斑;经1%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鸡胚的第四代尿囊液病毒回归动物体,病死鸡肾脏呈典型的花斑肾,腺胃则未见肉眼可见的病变。证明分离到的病毒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2.S1基因:其全序列共1614bp(从起始密码子ATG到S前体蛋白裂解位点),编码537个氨基酸,其氨基端有一编码1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第12~13位氨基酸残基构成了信号肽的切割位点,14~19位与111~124位氨基酸残基为S1蛋白的跨膜区域。S1蛋白中含有19个高度保守的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及17个半胱氨酸。同源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毒株S1基因均存在基因缺失、基因替换和基因插入等变异现象。S1基因除与QX的亲缘关系较近外,与其它参考株的同源率均低于80%,可能为一株国内流行性的变异株。 3.S2基因:核苷酸序列全长2023bp,编码625个氨基酸,包含完整的阅读框架,其中SZ C端约560—595位之间的35个氨基酸高度疏水,216~232位氨基酸残基与412~417位氨基酸残基为其另外的两个跨膜区。SZ基因序列中含有 19个半肤氮酸,13个糖基化位点。在 SZ与 SI交界处的切割序列为 HANRR。SZ N端第一个氨基酸为色氨酸(Ser),C端 560~587为一山正电荷组成的区域,古有两个长的 a-螺旋。SZ较为保守,其变异主要表现为点突变,且C端比N端的保守程度更大。与其他毒株之问核昔酸序列的同源性为幻%-引%,氨基酸序列的同源率为86%~N%。 4.A/I基回。序列全长678hi,,编码:125个氨基酸,包含完整的阅读框架,含有两个糖基化位点,9个高度保守的半肤氨酸,25~35位、52~95位之间的氨基酸残基为其两个跨膜区域,35~45位与88~98位之间的氨基酸残基为其两个信号肽,41位、92位氨基酸处为信号肽的切割位点。问源分析发现不问毒株间M基因存在着缺失、插入、及点突变等变异现象,且5”末端易发生变异,3”木端较为保守;与其他毒株 IBV M 基因核昔酸序列的同源性为 85%-100%,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3%~100?/o。 5.N基因:全序列为1230hp,编码409个氨基酸,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其变异主要表现为基因缺失、基因替换和基因插入,且变异没有集中区域的高变区。与其他毒株间(除V18/91外)核昔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5%~99%,氨基酸序列的同源率为83%~91%。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本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l)生物学实验证实国内地方分离株 I.X4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幻首次克隆并测定了我国地方分离株LX4的主要结构基因核合酸序列,实验证实编码纤突蛋白巧)、膜蛋白 *)和核蛋白*)的基因均存在基囚插入、缺夫与点突变现象,而SZ基因仅表现为点突变。 3)各结构基因的变异程度不同,纤突蛋白SI基因的变异最大,纤突蛋白SZ的变异次之,膜蛋白基因最为保守,其N端前42位氨基酸较易变异,C端更为保守。核蛋白中间比两端保守。基于SI基因高变区(前500m)。整个引基因、N基因的基因分型结果是一致。 4)LX4株纤突蛋白裂解位点处氨基酸的组成为 Hll]ll;UI,这种序列的毒株不同于已报道的其它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引首次预测了其主要结构蛋白
闫彩虹[3](2020)在《江苏地区家禽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及致瘤病毒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提出免疫抑制病病原既可引起家禽发生原发性感染甚至死亡,也可损伤其免疫系统,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并发或继发感染其他病原,造成家禽生产能力下降和较高的病死率。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马立克病病毒(MDV)、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和禽白血病病毒(ALV)是4种常见的可导致家禽免疫抑制的病毒,在我国养鸡场中检出率较高,且常以亚临床感染的形式出现。目前关于这几种免疫抑制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广西、安徽、山东、河南等地区,而关于江苏地区家禽这方面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较少。由MDV、REV和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感染引起的肿瘤疾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因症状相似而较难确诊,而且这3种病原的实验室检测还是以常规PCR为主,因此建立一种特异、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用于病原检测和临床诊断,同时为疾病的防控和净化提供帮助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应用PCR方法对来自江苏地区的病禽进行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的检测,建立了同时检测3种致瘤病毒MDV、REV和ALV-J的三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检测中,以期了解江苏地区家禽免疫抑制病病原的感染情况,并为临床上家禽肿瘤疾病的诊断提供一种快速、特异、敏感的新型技术手段。1 江苏地区家禽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为了解江苏地区家禽免疫抑制病病原的流行情况及其感染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应用PCR方法对2016-2019年来自江苏地区不同养殖群体的507只病鸡、80只病鸭、129只病鹅和42只病鸽进行CIAV、MDV、REV和ALV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病鸡样品总阳性检出率为66.07%,CIAV、MDV、REV和ALV的检出率分别为36.09%、25.84%、10.85%和32.94%,CIAV、MDV、REV和ALV的单一感染检出率分别为13.61%、8.88%、1.18%和12.03%,二重感染以CIAV+ALV最为常见,检出率为7.69%,三重感染以CIAV+MDV+ALV最为常见,检出率为3.94%,四重感染检出率为0.99%。不同日龄鸡检测结果显示,6月龄以上鸡CIAV的检出率显着降低,3~6月龄鸡MDV和ALV的检出率较高;不同品种鸡检测结果显示,蛋鸡MDV、REV检出率显着高于肉鸡、草鸡和三黄鸡;2016-2019年检测结果显示,江苏地区鸡群中免疫抑制病病毒仍呈现不同程度的流行,且部分病原的每年检出率存在差异性。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感染间相互作用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表明,CIAV和REV、CIAV和ALV感染间存在相互促进的趋势(P<0.01)。209份水禽样品均未检测出CIAV核酸,MDV、REV和ALV的检出率分别为0.96%、1.44%和3.35%,个别样品还存在REV和ALV的混合感染。病鸽样品中均未检测出这四种免疫抑制病病原。结果表明,鸡群中免疫抑制病病原的感染非常普遍,且存在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水禽中免疫抑制病病原的检出率显着低于鸡群;鸽子感染这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的机率较低。2鸡致瘤病毒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为建立同时检测MDV、REV和ALV-J的方法,本研究根据MDV meq基因、REV gp90基因和ALV-J env基因,合成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和优化反应体系和条件,建立了鸡3种致瘤病毒的单个和三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3种病毒的单个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相同的反应体系和条件,操作方便,检测快速;单个和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均仅特异性扩增MDV、REV和ALV-J,与鸡其它主要病毒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强;3种病毒的单个荧光定量PCR方法对MDV、REV和ALV-J的质粒标准品最低检出限分别为3.23×101拷贝/μL、3.23×100拷贝/μL和3.23×101拷贝/μL,敏感性较高,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MDV、REV和ALV-J的质粒标准品最低检出限分别为3.23×100拷贝/μL、3.23×100拷贝/μL和3.23×101拷贝/μL,与单个敏感性相似;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组内与组间重复性试验的Ct值变异系数均小于5%,重复性良好。应用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和普通PCR方法分别对来自江苏各地具有免疫抑制病表现的120份临床病鸡样品同时进行MDV、REV和ALV-J核酸的检测,两者的符合率为94.17%。本研究建立的鸡致瘤病毒三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为临床样品中MDV、REV和ALV-J核酸的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快速、特异、敏感的新型技术手段。3两例疑似肿瘤病鸡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及马立克病病毒鉴定分析研究为进一步检验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临床应用性,应用建立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江苏两个鸡场送检的疑似感染肿瘤性病毒的病鸡组织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同时进行病毒分离,然后对分离出的MDV野毒株进行meq和pp38两个主要致病基因的序列分析。三重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送检病鸡样品MDV核酸均呈阳性,REV和ALV-J核酸均呈阴性,病毒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从两个鸡场的病鸡抗凝全血中各分离到了 1株MDV Ⅰ型毒株,未分离到REV和ALV毒株。核苷酸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JS0316毒株与江苏分离株Js201801关系最近,而JS0424毒株则与近年国内流行毒株亲缘相近。meq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2个MDV分离株缺乏弱毒疫苗株的特征(A71S,P194-),具有MDV强毒分离株的分子特征(D80Y,V115A,T139A,P176R),JS0316分离株meq基因除了具有以上强毒分离株的分子特征外,还与Js201801存在相同的突变(Q93R),该突变其余参考毒株均未发生,这可能是MDV江苏分离株新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除此之外,JS0316和JS0424分离株meq基因分别出现了其他参考毒株均未发生的氨基酸突变(V123A)和(A/P217T),JS0316和JS0424分离株pp38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也分别出现了特有的氨基酸突变(L981,F240S)和(W67G,V210A)。结果表明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和病毒分离结果一致,发病鸡均感染了马立克病毒,且分离毒株均具有强毒的分子特征。因此,所建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可用于临床检测。
杨崑,舒相华,王余磊,张雪,高云梅,吕涛,张雅靖,李鑫汉,罗高,龚绍荣,宋春莲[4](2020)在《一例大肠杆菌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混合感染诊治》文中研究说明试验采用病理学解剖、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药敏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对云南省某发病鸡场的3只病鸡进行病因诊断。病理学解剖发现病鸡鼻腔和支气管黏膜出血并有黏性渗出物,肝、肾和直肠上有白色尿酸盐沉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发现致病菌为大肠杆菌,药敏试验发现该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奈替米星、四环素和妥布霉素6种抗菌药物不敏感;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为阳性,禽流感和新城疫病原为阴性。结果表明,鸡群发病原因为大肠杆菌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混合感染,且大肠杆菌已产生耐药性。建议该鸡场可选用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进行治疗且必须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群的滋生,同时做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接种工作,使鸡场健康发展。
李新伟[5](2020)在《新疆部分规模化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抗体检测及免疫程序的制定》文中提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导致的传染病。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各阶段鸡只均易感,该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接种被认为是目前防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IBV血清型多且易发生变异,血清型间交叉保护性较差,这给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带来了困难。本研究为了解新疆某养禽公司历年的抗体消长规律和免疫情况,根据抗体水平和以前使用的免疫程序为经验制定出三种不同的免疫方案,并进行抗体监测,从而分析出一套较优的免疫程序。对选出的免疫程序进行改进,根据免疫后ELISA监测数据及部分生产性能与原有程序进行对比,得出更适合于本地区的免疫程序,为新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程序的调整提供依据。本试验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方法:(1)择新疆地区某规模化公司3个麻黄鸡种鸡场(命名为种鸡场一、二、三)和4个黄麻羽商品鸡场(命名为商品鸡场一、二、三、四)。调查试验鸡场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情况,并利用IBV的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其2016-2018年间的抗体消长规律。(2)根据其免疫情况、鸡群稳定情况和ELISA的检测数据针对IBV的免疫设计出A方案:7日龄和50日龄使用新易支(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La Sota株+QXL87株);B方案:1日龄和7日龄和分别使用(ND+IB+H9+IBD)-K、新易支进行免疫在50日龄用新易支加强一次,C方案:7日龄和50日龄分别使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H120株)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活疫苗(H52株)三种不同的免疫程序,(3)在新疆呼图壁和昌吉地区各选择一个种鸡场和一个商品鸡场对免疫程序产生的抗体情况做检测。最后对其程序进行改进后(1日龄和7日龄分别使用(ND+IB+H9+IBD)-K、新易支进行免疫,在45日龄用新易支加强一次)根据ELISA数据和部分生产性能与原有的程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更优的免疫程序。结果:(1)受调查的三个种鸡场的抗体阳性率均随着年龄的上升逐步趋向于100%,离散度逐步下降,抗体水平较整齐。阳性率分别在20周龄或26周龄后基本达到100%,同时离散度逐渐降低。但种鸡场三2019年以前的抗体滴度较大。商品鸡场一、二和四在26日龄的时候抗体的阳性率普遍较低,离散度较低。但50日龄和70日龄的阳性率在100%,同时离散度较低。商品鸡场三的整体抗体滴度较大,离散度偏高。(2)B方案产生抗体的整体情况相比其他二种疫苗方案较稳定,但B方案在中50日龄阳性率未能到100%。离散度也略高。A方案产生抗体的整体情况相比优于C方案,但在种鸡场的圈舍显示其在50日龄的离散程度较大,同时所有圈舍存在抗体滴度大于15000的情况。C方案检测的数据提示,该方案的免疫程序效果较差,离散度较高,同时抗体滴度较高,提示该方案存在保护力弱等问题。(3)改进后的免疫程序与原有的做对比发现,改进后的只有在25日龄产生的抗体阳性率未达到100%,但50日龄时离散度较高,同时抗体滴度值在13500以下。相比而言,原有的免疫方案抗体离散度偏高,25日龄时抗体阳性率不到85%,抗体滴度值较大,50日龄和70日龄时存在滴度在16000以上和17000以上的现象。在生产性能上使用改进后免疫程序圈舍的生产数据明显优于原有免疫程序免疫的圈舍。改进后的免疫程序比原有免疫程序的产蛋率平均高3.48%;产蛋畸形率平均低0.68%;碎蛋率平均低0.42%,但软蛋率上都比较低。综上所述:随着年龄的增长IBV野毒感染的风险会逐步降低,同时种鸡场三在2019年前和商品鸡场三可能存在野毒的感染或已经存在感染过野毒的情况。再根据新的免疫程序和疫苗株的选择可以得出在该地区应优先挑选使用与用QXL87株和M41株的疫苗株进行免疫,同时在1日龄7日龄和50日龄分别使用(ND+IB+H9+IBD)-K、新易支和新易支进行免疫的程序是较优的免疫程序。最后表明调整后的免疫程序具能够提供好的生产性能,更适合于实验地区。
崔雪娇[6](2020)在《鸡肠道病毒组解析及潜在致病病毒的筛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引起鸡病的病原微生物很多,其中病毒是最主要的病原体。目前临床上常见的鸡病毒性疾病有禽流感、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新城疫、鸡痘、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脑脊髓炎、鸡马立克病及鸡白血病等,已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然而,在日常养鸡生产中,经常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疾病感染,采用常规手段则难以实现快速及时地进行病原确定、疾病诊断与防治。以二代测序为基础的病毒宏基因组技术广泛应用于未知病原的检测,目前该技术已成功用于环境新病毒筛查、哺乳动物和鸟类肠道病毒类群分析以及人疾病与病原相关性的探究等。但针对鸡肠道病毒宏基因组的相关研究报道还较少。本研究将采集的安徽境内2个鸡场(分别为鸡白血病非净化鸡场和鸡白血病净化鸡场)粪便样品,通过建立病毒宏基因组文库,进行肠道病毒群落组成分析和新病毒的筛查,旨在明确不同鸡场的优势病毒类群及其潜在的流行感染性,筛选潜在引发鸡病的新病毒,从而为鸡病的流行病毒学、诊断与防制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内容:(1)采集安徽境内的2个鸡场(鸡白血病非净化鸡场编号为A、鸡白血病净化鸡场编号为B)粪便样品,每个场30份,共计60份,利用文库构建试剂盒构建4个文库(ASt01、ASt02、BSt03、BSt04),并对构建的文库进行纯化和检测;(2)将文库的原始序列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不同文库的病毒序列数及病毒类群差异;(3)对文库潜在致病的病毒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4)对筛选自文库的优势病毒进行鉴定和分析;(5)通过初步序列比对发掘潜在的重组病毒,应用重组分析软件RDP4.0进行基因重组分析并对不同重组区段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6)基于发掘的重组病毒全基因序列,设计套式PCR引物,对A场和B场共60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构建的4个文库ASt01、ASt02、BSt03、BSt04符合Miseq测序平台的上机合格要求。(2)ASt01和ASt02病毒序列数分别为46,607条和45,497条,除去植物病毒序列及噬菌体病毒科序列等,冠状病毒科、未分类病毒科、小RNA病毒科的占比分别为49.82%和30.90%、25.20%和28.95%、20.79%和20.65%。BSt03和BSt04病毒序列数分别为15,951条和17,054条,除去植物病毒序列及噬菌体病毒科序列等,未分类病毒科、逆转录病毒科、圆环病毒科的占比分别为40.75%和57.87%、39.15%和13.20%、9.07%和10.78%。(3)A场发现星状病毒、杯状病毒、小双RNA病毒各1株,圆环病毒2株(Smaco1和Smaco2)。Ast V与源自韩国的KM254166毒株相似度为87.2%,且与源自巴西的禽肾炎病毒MG846415毒株、MN732559毒株等聚为一支。杯状病毒与JQ347532毒株相似度为86.8%,且与鸭源MN175552毒株聚为一支。小双RNA病毒与源自香港的KU729767毒株相似度为63.4%。Smaco1和Smaco2为环状病毒的不同属,Smaco1的Cap结构与源自越南的MH111124毒株相似度为59.6%,且聚为一支;Rep结构位于Porprismacovirus属的分支,与源自越南的MH500336毒株相似度为64.8%,但与源自越南的MH500333毒株聚为一支。Smaco2的Cap结构位于Bovismacovirus属的分支,与源自美国的KM598409毒株相似度为41.8%;Rep结构独立成一个分支,与源自越南的MH111124毒株相似度为62.7%。B场发现1株鸡白血病病毒(ALV)和1株小RNA病毒,其中ALV与源自中国的JF932002毒株相似度为96.3%。小RNA病毒与源自美国的鸡源LC123275毒株相似度为36.4%,但独立成为一个分支,可能为病毒新种。(4)从ASt01中获得全长为27718bp的禽支气管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命名为ahysx-1,共编码10个开放阅读框,该全基因组的非S基因区段与鸡中发现的一株KX252787毒株(IBV)相似度为98%,S基因区段则与其相似度为58%,但与火鸡冠状病毒EU022526毒株相似度为79%,预示病毒存在潜在重组。(5)RDP4.0分析发现ahysx-1存在重组现象,重组概率p<6.2×10-15,重组位点为S基因区段,重组主要亲本为KX252787毒株,次要亲本为EU022526毒株。基于非S基因区构建的系统进化树,ahysx-1与5种鸡IBV的相似度均为98%;基于S基因区构建的系统进化树,ahysx-1与3种火鸡冠状病毒和1种珍珠鸡冠状病毒相似度为74.8%-75.9%;验证了重组结果。(6)检出的11份IBV阳性样品均来自A场,阳性率为36.7%。结果表明:鸡白血病非净化A场病毒序列总数为92,104条,以冠状病毒科为主;鸡白血病净化B场病毒序列总数为33,005条,以未分类病毒科为主;A场与B场的病毒类群组成及病毒丰富程度存在差异,A场的病毒序列数是B场的2.79倍,鸡白血病的净化有利于减少鸡场的病原分布、降低鸡体的病毒载量。A场筛查的一株潜在致病病毒(代号ahysx-1)系为重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重组体的S基因源于火鸡冠状病毒,非S基因来自于IBV。A场鸡群中存在IBV的感染,具有发生IB的高风险。
张琳婧[7](2019)在《两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全基因组测序及其S1基因的克隆表达》文中研究指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感染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IBV基因组易发生变异和重组,IBV的基因型和血清型复杂多样,且不同血清型间交叉保护性效果不理想。新基因型甚至新血清型不断出现,给IBV的有效防控带来了巨大困难。本研究从疑似IBV感染的IBV免疫鸡群分离鉴定出2株IBV,并对其全基因组进了测序分析以及克隆表达了S1基因。为进一步了解丰富国内IBV流行株的重组变异情况,潜在的免疫逃逸机制以及疫苗毒株筛选依据等积累了数据。1、两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本研究首先从疑似IBV感染的IBV免疫鸡群采集发病鸡脏器进行鸡胚接种病毒分离。5天后发现接种两个肾脏样品的鸡胚出现典型的卷曲侏儒胚。但其尿囊液不具有血凝现象,以尿囊液提取的RNA反转录的cDNA为模版。用IBV的S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了 PCR扩增鉴定,PCR扩增以及序列测序表明能从两个尿囊液样品中扩增出IBV的S基因特异性片段,同时将分离到的这两个毒株分别命名为IBV34以及IBV216。应用DNAStar分析软件的Clustal W将克隆到的IBV34以及IBV216毒株S1基因分别与Gen Bank中国内外IBV参考毒株的S1基因进行序列比较和同源性分析发现IBV34以及IBV216毒株均属于QX型IBV。IBV34以及IBV 216毒株的S1基因与QX型的LX4毒株同源性分别高达95.5%以及95.4%。值得注意的是,与IBV34毒株以及Gen Bank中其它国内外IBV的S1基因不同,IBV 216毒株的S1基因缺了 12个碱基。从IBV免疫鸡群分离鉴定出的IBV34以及IBV 216毒株对进一步探究IBV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材料。2、两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为进一步分析从从IBV免疫鸡群分离鉴定出的IBV34以及IBV 216毒株可能存在的变异以及重组现象。本研究利用21对引物,通过PCR扩增,TA克隆以及序列测序对分离株IBV34及IBV216的全基因组进行了解析。结果发现分离株IBV34以及IBV216全基因组全长分别为27647bp与27654bp(不包括5’端帽子和3’端polyA尾巴)。基因组结构符合IBV的基因组基本特征。IBV34以及IBV 216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与QX型的YXI0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分别高达96.6%以及96.7%。重组事件分析进一步发现,IBV34毒株基因组中鉴定出2个重组事件。分别位于IBV 34基因组5567-8121片段、8672-11925片段。IBV216毒株基因组中同样鉴定出2个重组事件。分别位于5564-7886片段、8402-11923片段。重组来源分析显示IBV34和IBV216来源于QX型与TC07-2型基因型IBV重组。3、两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探究这两株来自IBV免疫鸡群的IBV毒株的S1蛋白的抗原性。本研究将IBV34以及IBV 216毒株的S1基因分别克隆至线性化载体pGEX-6p-I和pcDNA3.1上。成功构建了 S1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IBV34-S1、pGEX-6P-1-IBV216-S1及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1-IBV34-S1、pcDNA3.1-IBV216-SI。将重组子 pGEX-6P-1-IBV34-S1、pGEX-6P-I-IBV216-S1分别转化至BL-21感受态中。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发现GST-S1蛋白不仅可以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而且还可以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利用抗QX型IBV血清对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IBV34-S1以及pcDNA3.1-IBV216-S1的表达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所用的抗QX型IBV血清能很好的识别转染pcDNA3.1-IBV34-S1的LMH细胞。可见亮绿色荧光;而在转染pcDNA3.1-IBV216-S1的LMH细胞以及转染对照载体pcDNA3.1的DF-1细胞中未见亮绿色特异性荧光。这一结果提示IBV216毒株S1蛋白中缺失的4个氨基酸(62-65aa)可能影响S1蛋白的抗原性以及血清的免疫反应性。
安红柳,梁雄燕,王真,方守国[8](2019)在《一例雏鸡IB的诊治及其病毒S1基因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诊断湖南常德某蛋鸡养殖场送检的10日龄雏鸡是否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试验观察了送检雏鸡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解剖取气管、肺脏、肾脏等病料,用针对IBV基因组M基因和3′UTR的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检测,扩增S1基因序列并进行克隆测序,与GenBank中IBV部分流行毒株、传统疫苗株和参考毒株进行序列比对,并应用MEGA 6.0分析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送检雏鸡表现为缩头闭目、垂翅扎堆、食欲不振、气管啰音、轻微咳嗽,排水样白色粪便;剖检可见肾脏肿大,气管上有散在出血点;经RT-PCR检测,在约290 bp处有1条特异性条带;S1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17个毒株的同源性为75.4%~99.8%,其中与CK/CH/LJL/04Ⅰ、CK/CH/LJL/04Ⅴ、CK/CH/LJL/07Ⅱ及CK/CH/LSD/07Ⅱ的亲缘关系较近,与H120、W93、H52和M41的亲缘关系较远。通过以上检测确定该养殖场送检雏鸡所患疾病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用自配中草药治疗与调理5 d,鸡群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王丽辉[9](2018)在《一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治》文中提出对重庆某蛋鸡场的部分发病鸡进行临床诊断和病死鸡的剖检,初步诊断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并进一步进行实验室RT-PCR诊断。结果表明,剖检病死鸡气管有黏液、肾肿大、卵泡充血、出血;RT-PCR电泳图片结果显示,在740 bp处清晰可见目的条带,表明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感染。
黄荃慧[10](2014)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综合防制》文中认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此病流行于全国各地,是影响养鸡业的重要疫病。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针对鸡传染性气管炎的流行特点、主要临床病状、病理变化、诊断与防治方法,提出相应的综合防制措施。
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1)IBV S1基因和MG TM-1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病学 |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 |
1.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制 |
1.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
2 鸡毒支原体的研究进展 |
2.1 鸡毒支原体的研究进展 |
2.2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 |
2.3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2.4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诊断 |
2.5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防治 |
2.6 鸡毒支原体疫苗的研究进展 |
3 腺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 |
3.1 腺病毒载体的优点 |
3.2 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方法的研究进展 |
3.3 腺病毒载体在动物疫苗研究中的应用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S1 基因与TM-1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S1 基因的RT-PCR扩增及PMD-S1 质粒的PCR扩增结果 |
2.2 TM-1 基因的PCR扩增及质粒PMD-TM-1 的PCR扩增结果 |
2.3 pMD-S1与pMD-TM-1 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 |
2.4 扩增的S1 基因与TM-1 基因测序结果 |
3.讨论 |
3.1 目的基因的选取 |
3.2 引物设计 |
3.3 同源性分析 |
4 小结 |
第三章 S1 基因与TM-1 基因重组腺病毒穿梭载体的构建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腺病毒重组穿梭质粒pDC315-S1-EGFP和pDC315-TM-1-EGFP双酶切结果 |
2.2 腺病毒重组穿梭质粒pDC315-S1-TM-1-EGFP双酶切结果 |
2.3 扩增的 S1 基因与 TM-1 基因测序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包装与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腺病毒骨架和穿梭质粒共转染HEK293 细胞结果 |
2.2 包装完成的重组腺病毒感染HEK293 细胞结果 |
2.3 Western blot检测S1 蛋白和TM-1 蛋白表达的结果 |
3 讨论 |
3.1 腺病毒AdMax包装系统分析 |
3.2 Western blot分析 |
4 小结 |
第五章 重组腺病毒滴度的测定及其相关特性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重组病毒的滴度测定结果 |
2.2 重组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 |
2.3 重组病毒的遗传稳定性 |
3.讨论 |
3.1 重组病毒滴度测定结果分析 |
3.2 重组腺病毒的生长曲线分析 |
3.3 重组腺病毒的遗传稳定分析 |
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LX4株主要结构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
§2 病原研究简介 |
第二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结构蛋白的分子特征 |
§1 纤突蛋白(S) |
§2 膜蛋白(M) |
§3 核蛋白(N) |
§4 小囊膜蛋白(3c) |
第三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蛋白的研究进展 |
§1 N基因 |
§2 N蛋白 |
§3 变异和进化 |
§4 N蛋白的表达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四章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毒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IBV分离株LX4主要结构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IBV-LX4株主要结构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七章 IBV国内分离株LX4抗原表位的预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八章 IBV-LX4 S1基因鸡痘转移载体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江苏地区家禽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及致瘤病毒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 家禽免疫抑制病概述 |
1.1 鸡传染性贫血 |
1.2 马立克病 |
1.3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 |
1.4 禽白血病 |
1.5 我国家禽免疫抑制病病原感染现状 |
2 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方法的研究概况 |
2.1 病毒分离 |
2.2 血清学检测技术 |
2.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江苏地区家禽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 |
1 材料 |
1.1 病料来源 |
1.2 毒株来源 |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 样品处理 |
2.3 样品DNA的提取 |
2.4 样品RNA的提取和反转录 |
2.5 样品PCR检测 |
2.6 数据整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病原的PCR检测结果 |
3.2 感染类型分析 |
3.3 不同日龄鸡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
3.4 不同品种鸡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
3.5 江苏地区鸡2016-2019年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
3.6 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感染间相互作用的比较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鸡致瘤病毒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 |
1.1 毒株来源 |
1.2 临床样品来源 |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
2.2 病毒核酸提取 |
2.3 荧光定量PCR质粒标准品的制备与鉴定 |
2.4 单个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2.5 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2.6 临床样品的检测和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重组质粒PCR鉴定结果 |
3.2 重组质粒测序鉴定结果 |
3.3 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3.4 单个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3.5 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6 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两例疑似肿瘤病鸡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及马立克病病毒鉴定分析研究 |
1 材料 |
1.1 发病鸡背景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方法 |
2.1 鸡致瘤病毒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 |
2.2 MDV分离培养 |
2.3 REV和ALV分离培养 |
2.4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
2.5 致病相关基因的PCR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 |
3 结果 |
3.1 发病鸡的组织病变 |
3.2 鸡致瘤病毒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3.3 REV和ALV分离结果 |
3.4 MDV分离结果 |
3.5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3.6 致病相关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文第二章120份临床病鸡样品的流行病学背景资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一例大肠杆菌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混合感染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 |
1.3 试验试剂 |
1.4 试验方法 |
1.4.1 临床诊断和剖检 |
1.4.2 细菌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 |
1.4.3 药敏试验 |
1.4.4 分子生物学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临床诊断和病理解剖 |
2.2 细菌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 |
2.3 药敏试验 |
2.4 分子生物学检测 |
3 讨论 |
3.1 大肠杆菌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混合感染诊断分析 |
3.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防制措施 |
4 结论 |
(5)新疆部分规模化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抗体检测及免疫程序的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病原学 |
1.1 病毒的基因组及主要蛋白 |
1.2 病毒的理化特征 |
1.3 病毒的培养特性 |
2 IBV流行病学 |
2.1 IBV的国内流行现状 |
2.2 IBV的国外流行现状 |
3 IBV的致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
3.1 肾型 |
3.2 呼吸型 |
3.3 腺胃型 |
3.4 其他型 |
4 IBV的诊断 |
4.1 病原学诊断 |
4.2 血清型诊断 |
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5 IBV的防治 |
5.1 IBV的预防 |
5.2 IBV的治疗 |
6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新疆某规模化养殖公司肉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抗体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疫苗免疫情况及发病情况 |
2.2 抗体检测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3.1 种鸡场的调查结果分析 |
3.2 商品场的调查结果分析 |
实验二 IBV不同毒株疫苗免疫抗体的监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A方案检测结果 |
2.2 B方案检测结果 |
2.3 C方案检测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实验三 传染性支气管炎免疫程序的改进和效果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IBV抗体检测结果 |
2.2 鸡群的生产性能调查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3.1 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
3.2 生产性能对比结果分析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鸡肠道病毒组解析及潜在致病病毒的筛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列表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鸡粪便样品的来源 |
2.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2 方法 |
2.2.1 鸡粪便样品的前处理 |
2.2.2 样品的组合设计 |
2.2.3 鸡粪便样品的核酸酶消化 |
2.2.4 样品中病毒核酸的提取 |
2.2.5 逆转录及双链DNA的合成 |
2.2.6 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 |
2.2.7 文库的扩增 |
2.2.8 文库的纯化 |
2.2.9 文库DNA片段大小的筛选 |
2.2.10 病毒宏基因组文库质量检测 |
2.2.11 病毒文库测序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12 不同病毒文库的病毒种类及占比分析 |
2.2.13 病毒全基因组的拼接和组装 |
2.2.14 基于目的基因组构建进化树分析 |
2.2.15 基因重组分析 |
2.2.16 序列扩增引物的设计 |
2.2.17 PCR产物的检测 |
2.2.18 目的条带的胶回收 |
2.2.19 目的基因TA连接 |
2.2.20 连接产物的转化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病毒宏基因组文库质量检测 |
3.2 不同文库中病毒类群差异 |
3.3 文库中潜在致病病毒鉴定及进化分析 |
3.3.1 逆转录病毒相关重叠群分析 |
3.3.2 星状病毒相关的重叠群分析 |
3.3.3 嵌杯状病毒相关重叠群分析 |
3.3.4 小双RNA病毒科相关重叠群分析 |
3.3.5 小RNA病毒科相关重叠群分析 |
3.3.6 圆环病毒科相关重叠群分析 |
3.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鉴定与分析 |
3.5 基于ahysx-1基因组的病毒重组分析 |
3.5.1 基因重组 |
3.5.2 基于ahysx-1不同区域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 |
3.5.3 病毒的重组验证 |
3.6 阳性样品验证 |
3.6.1 引物设计 |
3.6.2 PCR验证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两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全基因组测序及其S1基因的克隆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 |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概况 |
1.2 IBV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理化特性 |
1.3 IBV的流行病学 |
1.4 IBV的致病性 |
1.5 IBV主要蛋白及其功能 |
1.5.1 S蛋白 |
1.5.2 M蛋白 |
1.5.3 N蛋白 |
1.5.4 E蛋白 |
1.5.5 非结构蛋白 |
1.6 IBV的变异与重组 |
1.7 IBV分型 |
1.8 IBV的免疫防控 |
1.8.1 弱毒疫苗 |
1.8.2 灭活疫苗 |
1.8.3 核酸疫苗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研究内容一 两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 |
1.1 主要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病毒的繁殖 |
2.2 引物的设计 |
2.3 病毒RNA的提取 |
2.4 cDNA的制备 |
2.5 目的片段的扩增 |
2.6 PCR纯化产物的连接和转化 |
2.7 连接反应产物转化涂板 |
2.8 菌落PCR鉴定 |
3. 结果 |
3.1 病毒鸡胚接种结果 |
3.2 两株IBV病毒与20株IBV参考毒株S1基因序列比较 |
4 讨论 |
研究内容二 两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
1 材料 |
1.1 主要试验材料 |
1.2 主要材料 |
1.3 主要仪器 |
1.4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病毒的增殖 |
2.2 引物的设计 |
2.3 病毒RNA的提取 |
2.4 cDNA的制备 |
2.5 目的片段的扩增 |
2.6 PCR纯化产物的连接和转化 |
2.7 连接反应产物转化涂板 |
2.8 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
3 结果 |
3.1 IBV34与IBV216两株病毒各个基因片段扩增结果 |
3.2 IBV34和IBV216毒株全基因组结构 |
3.3 分离株IBV 34基因组的同源重组分析 |
3.4 分离株IBV216基因组的同源重组分析 |
4 讨论 |
研究内容三 两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的克隆表达 |
1 材料 |
1.1 主要试验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 RNA的提取 |
2.3 cDNA的制备 |
2.4 目的片段的扩增 |
2.5 RT-PCR产物的胶回收 |
2.6 重组质粒的构建 |
2.7 重组质粒的鉴定 |
2.8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
3 结果 |
3.1 两株IBV病毒S1基因片段的扩增及重组子构建 |
3.2 重组蛋白GST-S1表达的SDS-PAGE鉴定 |
3.3 重组蛋白GST-S1表达的Western-blot鉴定 |
3.4 间接免疫荧光鉴定S1蛋白真核表达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一例雏鸡IB的诊治及其病毒S1基因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临床诊断与处理 |
1.3 RT-PCR检测 |
1.4 病毒S1基因 PCR扩增及测序分析 |
1.5 治疗方案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史、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 |
2.2 RT-PCR检测 |
2.3 病毒S1基因PCR扩增及测序分析 |
2.4 鸡群用药效果 |
3 讨论 |
(9)一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情况 |
2 病理剖检 |
3 实验室诊断 |
3.1 病料处理 |
3.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3 RNA提取及反转录 |
3.4 RT-PCR扩增 |
3.5 电泳检测 |
4 治疗和预防 |
4.1 治疗 |
4.2 预防 |
4.2.1 疫苗接种 |
4.2.2 科学的饲养管理 |
5 结论 |
(10)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综合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原 |
二、流行特点 |
三、临床症状 |
四、病理变化 |
五、诊断 |
六、防制措施 |
七、治疗 |
八、小结 |
四、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制(论文参考文献)
- [1]IBV S1基因和MG TM-1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与鉴定[D]. 张东超. 天津农学院, 2016(08)
-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LX4株主要结构基因的研究[D]. 贺秀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02)
- [3]江苏地区家禽4种免疫抑制病病原检测及致瘤病毒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闫彩虹. 扬州大学, 2020(04)
- [4]一例大肠杆菌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混合感染诊治[J]. 杨崑,舒相华,王余磊,张雪,高云梅,吕涛,张雅靖,李鑫汉,罗高,龚绍荣,宋春莲. 现代畜牧兽医, 2020(07)
- [5]新疆部分规模化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抗体检测及免疫程序的制定[D]. 李新伟.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6]鸡肠道病毒组解析及潜在致病病毒的筛查[D]. 崔雪娇.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7]两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全基因组测序及其S1基因的克隆表达[D]. 张琳婧. 扬州大学, 2019
- [8]一例雏鸡IB的诊治及其病毒S1基因序列分析[J]. 安红柳,梁雄燕,王真,方守国.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9(05)
- [9]一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防治[J]. 王丽辉. 饲料博览, 2018(07)
- [10]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与综合防制[J]. 黄荃慧. 农民致富之友, 2014(02)
标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论文; pcr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基因结构论文; 重组蛋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