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多方用药治疗慢性盆腔炎

中医辨证、多方用药治疗慢性盆腔炎

一、中医辨证施治及多途径用药治疗慢性盆腔炎(论文文献综述)

王玫君[1](2020)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探索针刺和盆浴对于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以及探讨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协同作用,以判断针刺结合盆浴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补充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实验,以辨证为湿热瘀结型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将这些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在单纯西药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对照组则釆用单纯西药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7天/疗程,共计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综合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Mcgill疼痛问卷、SF-36问卷、阴道清洁度、盆腔积液或炎性肿块情况等指标,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实验开始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构成、病程长短、病情分级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综合疗效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局部体征评分变化在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Mcgill疼痛问卷和SF-36问卷积分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阴道清洁度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盆腔积液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炎性肿块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盆浴能够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综合疗效,通过改善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不增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王楚然[2](2020)在《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对实验性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抗粘连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实验一(药效学实验:观察模型大鼠行为学,血清中IL-2、FGF-2、PCT、hs-CRP水平,子宫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子宫组织中细胞因子FGF-2的蛋白表达和基因表达)与实验二(镇痛实验:观察中药干预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情况的镇痛作用)综合评价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及疼痛小鼠的干预作用、疗效及量效相关关系,并分析该方药的抗炎抗粘连及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一12周龄SD健康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组、少腹逐瘀颗粒组、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低剂量组、人胎盘组织液组,每组10只。空白组自由食水,其他组采取苯酚凝胶加机械损伤法建立CPID模型。10天模型建立成功后7组均连续给药治疗20天。观察SD大鼠的行为学改变,20天处死后观察盆腔情况和光镜下子宫病理学变化,检测血清中IL-2、FGF-2、PCT、hs-CRP水平,检测子宫组织中细胞因子FGF-2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二将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少腹逐瘀颗粒组,人胎盘组织液组,每组10只,均给药7天,每天1次。末次给药1h后将0.6%醋酸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2ml,诱导小鼠扭体反应并观察扭体次数。使用SPSS 25.0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鼠行为学改变:生理盐水组:造模成功后出现精神状态不佳,体重较前下降,进食量较前明显减少,阴道分泌物较前增多。空白组大鼠:精神状态佳,各方面生理功能均正常。各个给药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大鼠精神状态均逐渐好转,进食量较前增多,体重呈缓慢增长趋势,阴道分泌物减少。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大鼠较其他给药组有更明显的改善。2肉眼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生理盐水组:左侧(患侧)子宫形态明显肿大,可见宫腔内有大量积液或积脓,与周围组织粘连;空白组、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与人胎盘组织液组类似:子宫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周围组织无粘连;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低剂量组与少腹逐瘀颗粒组:左侧(患侧)子宫形态增粗肿胀情况轻于生理盐水组,部分可见宫腔粘连闭塞或少量积液,与周围组织轻微粘连。3光镜下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空白组:子宫各层界限清楚,未见炎性细胞浸润。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与人胎盘组织液组类似于空白组。生理盐水组:宫腔扩张之处子宫壁变薄,增生明显之处子宫腔壁增厚,成纤维细胞增生,全层皆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低剂量与少腹逐瘀颗粒组:宫腔扩张程度轻于生理盐水组,上皮细胞形态可见增生样变,较多炎性细胞浸润。4大鼠子宫肿胀度: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三个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改善显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与少腹逐瘀颗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2、FGF-2、PCT、hs-CRP水平: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三个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IL-2水平升高,FGF-2、PCT、hs-CRP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少腹逐瘀颗粒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IL-2水平升高,FGF-2、PCT、hs-CRP水平降低(P<0.05)。6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子宫中FGF-2蛋白表达: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三个剂量组FGF-2的蛋白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均明显降低(P<0.05),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与少腹逐瘀颗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 RT-PCR法检测大鼠子宫中FGF-2基因表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五号方三个给药组FGF-2基因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与少腹逐瘀颗粒组比较,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FGF-2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8镇痛实验结果:同模型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剂量三个组均能减少小鼠扭体次数,提高小鼠疼痛抑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高、中剂量组与少腹逐瘀颗粒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具有抗炎抗粘连作用,能够有效治疗大鼠慢性盆腔炎。1可以改善炎症状态,抑制炎性渗出,促进炎症吸收,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CT、hsCRP水平有关;2增强机体抗炎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IL-2水平有关;3减少盆腔粘连,防止子宫纤维化,其抗粘连机制可能与下调FGF-2水平有关;4具有镇痛作用,并且疗效与药物剂量有相关性。图4幅;表10个;参98篇。

郝艳红[3](2020)在《高氏盆炎方三号方对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机制的研究及对生殖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高氏盆炎方三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行为学、病理学、炎症相关因子及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评价高氏盆炎方三号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探讨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并观察对生殖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一:抗炎实验将60只昆明小雌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空白组、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蒲苓盆炎康颗粒组,人胎盘组织液组,给药7天,二甲苯试剂0.05ml/只致炎,取双侧耳片,计耳廓肿胀度和抑制率。实验二:药效学实验和生殖功能实验将119只12周龄SD雌鼠随机分为两大组,药效学实验组(以下简称药效组)和生殖功能实验组(以下简称生殖组),除空白组,其余大鼠均以机械损伤联合化学烧伤的方法造模(10天),药效组每组10只,生殖组每组7只,分别分为7组,空白组、模型组、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蒲苓盆炎康颗粒组,人胎盘组织液组,除人胎盘组织液组为肌注给药外,其余各组均为灌胃给药,日1次,给药20天。1)药效组:观察大鼠的行为学、子宫形态学、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GMCSF、IL-4水平,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子宫组织中NF-κB基因和蛋白的表达。2)生殖组:给药20天后,将生殖组大鼠按雌雄比7:2合笼,观察大鼠动情周期变化;记录孕鼠的一般情况;计算各组妊娠率、产仔数、平均产仔数、存活率。结果1抗炎实验结果二甲苯小鼠致炎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显着抑制小鼠耳肿胀度(P<0.05),减轻红肿等症状。2药效学实验和生殖功能实验结果1)药效组结果(1)大鼠行为学:空白组大鼠未见行为学异常,模型组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缓,毛色萎黄无光,脱毛,食量少,阴道分泌物增多,后期部分大鼠出现排便不畅,腹部胀大。经给药治疗后大鼠行为学逐渐好转,其中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剂量组大鼠基本恢复正常。(2)组织形态学:(1)肉眼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模型组大鼠子宫充血肿胀,管腔狭窄、变形,宫腔弹性差,与周围组织形成粘连或包裹较重,部分出现与肠管粘连,出现肠梗阻,双侧子宫较难分离;经给药治疗后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不同程度改善。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大鼠子粘连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2)大鼠子宫肿胀度: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子宫肿胀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子宫肿胀度明显减轻(P<0.05)。(3)组织病理学:模型组大鼠子宫腔壁结构紊乱,腺体萎缩变形,可见炎细胞浸润,内膜充血水肿,变性坏死的上皮细胞,纤维增生。经给药治疗后,各给药组病理改变均有改善。(4)病理评分:与模型组比较,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子宫组织病理评分均降低(P<0.05)。(3)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GM-CSF、IL-4水平:模型组大鼠大鼠血清GM-CSF水平升高,血清IL-4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GM-CSF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清IL-4水平升高(P<0.05);与蒲苓盆炎康颗粒组及人胎盘组织液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剂量组大鼠血清GM-CSF水平均明显降低,血清IL-4水平升高(P<0.05)。(4)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大鼠子宫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模型组大鼠子宫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子宫组织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蒲苓盆炎康颗粒组比较,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剂量组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明显降低(P<0.05)。2)生殖组实验结果(1)动情周期变化:空白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直至受孕,其动情周期基本规律。造模后模型组和给药组部分大鼠出现动情周期紊乱。给药期间,模型组动情周期紊乱大鼠数量增加,与模型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剂量组改善明显,紊乱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孕鼠一般情况影响:模型组大鼠均未受孕,给药组孕鼠精神状态较好,活动较灵活,毛色较光泽,饮水量增多,摄食量及体质量增长较快;(3)对生殖功能影响:模型组妊娠率明显下降,经高氏盆炎方三号方治疗后总妊娠率显着上升,且大鼠受孕率、产仔数、平均产仔数及子鼠存活率明显上升,与模型组相比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受孕率明显升高(P<0.05);高氏盆炎方三号方高、中剂量组平均产仔数增多(P<0.05)。结论1高氏盆炎方三号方能够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度,具有显着抗炎作用。2高氏盆炎方三号方能有效治疗慢性盆腔炎,其治疗疗效比较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其中中药中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人胎盘组织液组疗效相当,低剂量组与中成药对照组蒲苓盆炎康颗粒疗效相当。其发挥抗炎抗粘连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干预有关,通过上调抗炎因子IL-4的水平,抑制NF-κB激活,下调炎症因子GM-CSF水平,控制盆腔炎症,防止粘连发生。3高氏盆炎方三号方可改善大鼠的生殖功能,通过治疗盆腔炎症,抑制盆腔炎症进一步进展,修复因炎症造成的盆腔生殖功能的损伤,提高慢性盆腔炎大鼠受孕率及妊娠率,高氏盆炎方三号方各剂量组疗效优于中成药对照组蒲苓盆炎康颗粒,中剂量组与西药对照组人胎盘组织液组疗效相当。图8幅;表17个;参105篇。

杨静[4](2020)在《中药口服联合封包外敷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不孕术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盆腔炎性不孕腹腔镜术后湿热瘀结型患者口服安盆消炎汤联合中药封包外敷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宫腹腔镜术后诊为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口服安盆消炎汤+中药封包外敷治疗)30例,B组(口服安盆消炎汤)30例,C组(单纯宫腹腔镜术后)30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中医证候积分、局部症状改善及治疗半年内妊娠率。结果1、一般资料:患者在年龄、不孕病程、病情程度分级、输卵管通畅程度、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小腹痛、腰骶胀痛、带下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治疗对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疗效;三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A组优于C组,B组优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症状改善比较:三组小腹痛、腰骶胀痛、带下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对改善小腹痛、腰骶胀痛、带下情况均有疗效;三组小腹痛、腰骶胀痛、带下积分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A组优于C组,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输卵管通畅程度在妊娠人数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妊娠率比较:三组妊娠率分别为31%、10.7%,7.1%,三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A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总有效率的比较:三组总有效率分别96.5%、92.9%、92.9%。三组间两两比较,A组优于C组,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宫腹腔术后口服安盆消炎汤联合中药封包外敷组改善患者小腹痛、腰骶酸胀、带下异常等症状明显优于单纯宫腹腔镜组。2、宫腹腔镜术后口服安盆消炎汤联合中药分包外敷组、口服安盆消炎汤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单纯宫腹腔镜组。3、宫腹腔术后口服安盆消炎汤联合中药封包外敷组妊娠率高于单纯宫腹腔镜组。

解丽菲[5](2020)在《基于络脉理论针药合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在络脉理论及导师姜丽娟教授“和畅”思想的指导下,以调气和血,化瘀通络为治法,内治以调气和血通络汤,外治以腹针为手段,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观察其临床疗效,总结导师经验,并为络脉理论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调气和血通络汤+腹针)和对照组(血府逐瘀胶囊),每组36例,治疗3个月,观察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前后盆腔疼痛改善情况。结果:1.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1)中医主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改善下腹部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部疼痛,劳累后加重、带下异常等主症(P<0.05)均有显着效果,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兼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改善胸胁或乳房胀痛、经行腹痛加重、经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情志抑郁或烦躁、脘腹胀满等兼症(P<0.05)均有显着效果。且治疗组在改善胸胁或乳房胀痛、经行腹痛加重、情志抑郁或烦躁、脘腹胀满等临床症状方面(P<0.05),效果优于对照组。在治疗经色紫暗或夹有血块方面(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2.局部体征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对改善子宫、左附件、右附件、宫骶韧带等异常体征(P<0.05)有显着效果。对照组对改善子宫、宫骶韧带等异常体征(P<0.05)有显着效果,而对改善左附件、右附件等异常体征(P>0.05)无显着作用。且治疗组在改善子宫、左附件、右附件等临床体征方面(P<0.05),效果优于对照组,而在改善宫骶韧带体征方面(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3.辅助检查指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B超、白带常规方面(P<0.05)均有显着效果,且治疗组在B超、白带常规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4.盆腔疼痛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改善盆腔疼痛方面(P<0.05)有显着效果,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5.综合疗效比较:其中治疗组痊愈9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1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10%。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说明治疗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6.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复发率,其中治疗组中复发率为7.14%,而对照组则为40.74%,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基于络脉理论及姜丽娟教授“和畅”思想的指导,以调气和血通络汤联合腹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体征,改善相关辅助检查指标,明显缓解患者盆腔疼痛。2.导师通过调和气血、脏腑、经络、阴阳、意志等使人体调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降低患者的复发率。3.调气和血通络汤联合腹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可行,且未见不良反应,说明络脉理论及“和畅”思想指导下,中医针药合治SPID,思路可行,值得推广应用。

王丽静[6](2020)在《基于“病-证-势”三辨模式运用温阳清化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病-证-势”三辨诊疗模式分析认为湿热瘀结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共性病机,通过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试验方法,运用温阳清化法治疗该疾病的临床观察,评价该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为该疗法和“病-证-势”三辨诊疗模式的临床推广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每组入组病例各44例。观察组以温阳清化法治疗,对照组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法治疗。12天为一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经期停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局部体征、疼痛VAS评分、生存质量的变化,停药3月后下腹及腰骶痛复发情况。利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比,在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评分、综合积分、疼痛VAS评分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说明温阳清化法和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法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均有显着疗效。2.两组治疗前后自身生存质量比较,观察组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四个领域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生理领域方面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在心理、社会关系、环境三个领域方面差异无显着性(P>0.05)。说明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改善,且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比较,在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评分、综合积分、疼痛VAS评分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症状、体征和缓解疼痛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停药后3月随访,观察组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消失病例4例,复发0例,复发率为0.0%,对照组下腹及腰骶部疼痛消失病例3例,复发2例,复发率为66.7%,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着性(P>0.05),尚不能认为两种治疗方案的复发率存在差异。结论温阳清化法和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法对改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症状、体征并缓解疼痛均有显着疗效,且前者疗效优于后者。运用温阳清化法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将“病-证-势”三辨诊疗模式引入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诊疗中有利于该病的诊治,可考虑将该模式加以推广。

张璇[7](2020)在《疏肝活血法治疗SPID的临床观察及对IL-6、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疏肝活血法对肝郁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患者肝郁气滞血瘀证候及体征、情志问题、B超检查结果、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总数(WBC)等炎症指标和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测定,血浆黏度测定,红细胞比积)的影响,初步探讨疏肝活血法治疗肝郁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有效性及作用机理,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收集肝郁气滞血瘀型SPID患者60例,随机分配两组,分别为治疗组(新消积方)和对照组(血府逐瘀胶囊),其中脱落病例3例,最终治疗组29例,对照组28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疗效、中医证候及体征评分、情志因素评分、B超检查结果、IL-6水平、CRP水平、WBC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间一般情况(年龄、病程、孕产史等)、中医证候及体征评分、情志问题评分、B超检查结果、IL-6水平、CRP水平、WBC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后,无明显差异,均具有可比性。1.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29%,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及体征评分比较:疗后两组中医症候评分、体征评分较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疏肝活血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郁气滞血瘀证候及体征,疗效优于对照组。3.情志问题评分比较:疗后两组情志状况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疏肝活血法能明显改善患者情志问题,其疗效远远优于对照组。4.妇科阴道B超结果比较:经治疗后两组盆腔积液及盆腔包块较治疗前均明显缩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盆腔积液及盆腔包块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5.炎症指标比较:疗后两组IL-6、CRP、WBC水平较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疏肝活血法能改善患者盆腔炎症情况,其疗效优于对照组。6.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高、中、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比积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然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相当。7.治疗过程期间未发生临床不良反应,新消积方临床安全性良好。结论:疏肝活血法能够有效调节肝郁气滞血瘀型SPID患者的情志问题,缓解临床症状,改善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及血液流变学状态,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崔思思[8](2021)在《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中医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后遗症的效果,观察益气活血方药的临床疗效并指导临床用药,以帮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方法:收集从2020年05月01日至2021年01月31日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并且符合本研究标准的完整病例共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患者使用丹黄祛瘀胶囊和益气活血方治疗,经期停药,1个疗程连续用药21天,连续3个疗程后,根据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及局部体征积分、综合积分及疗效、VAS疼痛评分及疗效、妇科B超盆腔积液情况、CRP、CA-125等综合评估患者用药前后的情况。结果:1.对比中医证候、局部体征、综合积分及疗效在用药治疗前后组内差异均为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上述四个指标的结果表明,益气活血方均优于丹黄祛瘀胶囊,(P<0.05)。前者总有效率为96.67%,后者为80%。2.对比观察两组的VAS疼痛评分,益气活血方的积分降低幅度明显大于丹黄祛瘀胶囊(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0%。治疗前后组内对比两组VAS疼痛评分均有显着性降低(P<0.05)。3.治疗前后妇科B超的盆腔积液情况组内对比均有明显好转(P<0.05),益气活血方对于盆腔积液的影响明显优于丹黄祛瘀胶囊(P<0.05)。4.治疗后实验室检查(CRP、CA-125)两组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疗效确切。在中医证候、局部体征、综合积分、综合疗效、VAS疼痛评分、疼痛缓解疗效、盆腔积液疗效方面,益气活血方均优于对照组丹黄祛瘀胶囊,并在改善患者CRP、CA-125水平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并推广。

罗梅[9](2019)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Recurrent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RPI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髓样细胞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生长停滞特异基因(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e 6,Gas6)——TAM受体(Tyro3/Axl/Mer Receptor)正、负信号通路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08例RPID气虚血瘀夹湿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观察性临床研究,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中药“盆炎康复汤”辨证内服、中药“妇科灌肠液”灌肠及艾灸关元、足三里、中脘、神阙穴的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Replenishing qi,Expelling dampness and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comprehensive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DCT)对受试者进行治疗。以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为主要疗效观测指标,观察周期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和停药后12周随访5个时间点观测REDCT对RPID的治疗效应及PID复发率,评价REDCT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2、运用流式细胞术、RT-PCR、ELISA等实验室检测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健康女性及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比率、血清MyD88、Gas6、sMer、sAxl、IL-17、IL-23水平以及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并运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RPID免疫紊乱发病的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以筛选出可能与RPID患者发病风险相关的因素,根据Logistic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以判断各指标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诊断价值,探索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机体免疫稳态的调节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结果:1、临床疗效研究结果: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明显降低RPID患者盆腔疼痛症状积分、盆腔体征积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结束后(治疗12周)FAS集分析:缓解盆腔疼痛疗效愈显率为77.78%(84/108例);盆腔体征疗效愈显率为61.11%(66/108例),总有效率为97.22%(105/108例);中医证候疗效愈显率为73.14%(79/108例),总有效率为96.30%(104/108例);在3个月的随访期内复发率为3.79%。PPS集与FAS集分析结果一致。2、免疫稳态机制研究结果:(1)TLR2、TLR4在RPID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群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单核细胞中TLR2、TLR4蛋白比率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健康女性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表达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关系(P<0.05);患者血清中MyD88、Gas6、sMer、sAx1、IL-17、IL-23等各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MyD88、IL-17、IL-23水平显着升高,与正常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L-17、MyD88表达水平分别与病情及病程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健康女性对照组相比,RPID患者Gas6、sMer、sAxl表达均降低,除sAxl之外Gas6、sM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as6水平与病情及病程呈负相关关系(P<0.05)。由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LR2、TLR4、MyD88、IL-17表达上升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的OR值分别为1.586、1.649、1.550、1.094,(P<0.05);Gas6、sMer表达下降可能导致RPID发病风险呈相应倍数增加,对应OR值为0.749、0.973,(P<0.05)。(2)经Logistic逐步回归联合ROC曲线分析上述项目的潜在诊断预测效能,结果显示血清IL-17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8;血清Gas6的敏感度为0.68,特异度为0.76;Gas6/IL-17两项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0.80,特异度为0.89。Gas6、IL-17以及Gas6/IL-17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0.7,但<0.9,各指标均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效能,其中血清Gas6/IL-17联合检测RPID的ROC曲线下面积最高,具有较高的特异度。(3)REDCT治疗后上述部分指标的水平有所改善而接近正常健康者:患者TLR2、TLR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比率均明显下调,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接近同期正常健康女性水平(P>0.05);MyD88、IL-17、IL-23表达水平与治疗前(0周)相比均下降(P<0.05),且水平变化差值与患者临床盆腔疼痛及体征改善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5);疗后Gas6、sMer、sAxl水平增高,除sAxl以外均与治疗前(0周)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临床疗效结论: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可有效缓解患者反复下腹疼痛症状、改善盆腔体征及中医证候,同时具有一定的降低复发率疗效。2、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可能与TLR2、TLR4、MyD88、Gas6、sMer、sAx1、IL-17及IL-23等各指标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及其所致的机体正、负免疫稳态失衡有关。3、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能通过下调外周血白细胞中的TLR2、TLR4表达,及血清中IL-17、IL-23、MyD88水平,促进Gas6、sMer的表达而发挥治疗作用。4、联合检测血清两项指标(Gas6/IL-17)对RPID发病有一定的潜在预测效能,可作为检测RPID的潜在候选指标,本研究为RPID科学客观的诊疗评价体系的确立提供了一项新依据。

刘敏[10](2019)在《当归芍药散优化组成协同蒙药赤瓟子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探讨当归芍药散优化组成协同蒙药赤瓟子对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观察当归芍药散优化协同方抗CPID对模型大鼠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和免疫防御系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从分子水平揭示CPID致病机理,试为中蒙药联合防治CPID的药品研发提供思路。方法选用SD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采取混合细菌感染联合机械损伤法复制大鼠CPID模型。70只雌性大鼠随机等量分配,设置正常组、模型组、赤瓟子组、金刚藤胶囊组以及当归芍药散优化协同方高、中、低剂量组。造模30天后药物干预,连续用药14天,第15天处死大鼠取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各组大鼠血清IL-1β、IL-10、TNF-α含量进行检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子宫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ELISA测定大鼠血清显示:与正常组比,模型组IL-1β、TNF-α含量均升高,IL-10含量下降,差别极显着(P<0.01);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优化协同方高、中剂量组能明显升高IL-10含量、降低IL-1β及TNF-α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金刚藤胶囊组能明显升高IL-10含量、降低IL-1β含量(P<0.01),但对TNF-α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赤瓟子与低剂量组能降低IL-1β、TNF-α含量(P<0.01),但对IL-10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总体上,优化协同方高、中剂量组对模型大鼠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干预效果接近,优于金刚藤胶囊组,同时优于赤瓟子与低剂量组。镜下观察大鼠子宫组织显示: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宫腔壁缺损严重,部分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黏膜固有层变薄,间质内炎细胞浸润明显,可累及宫腔各层;与模型组比,优化协同方高、中剂量及金刚藤胶囊组宫腔壁结构基本保持完整,上皮细胞增生轻微,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少。病理学评分示:优化协同方中、高剂量及金刚藤胶囊用药组中上述病理损伤程度较轻,与模型组比差别显着(P<0.05);赤瓟子组与低剂量组对上述病理表现作用效果不明显。结论当归芍药散优化组成协同蒙药赤瓟子构建的新方对CPID大鼠疗效确切、作用积极,为中蒙药联合应用于CPID的治疗提供了一定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该方可通过影响炎性因子水平来调节机体免疫应答,通过改善局部病理微环境来降低粘连发生可能;该方抗CPID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促炎因子IL-1β、TNF-α水平、上调抗炎因子IL-10水平密切相关。

二、中医辨证施治及多途径用药治疗慢性盆腔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辨证施治及多途径用药治疗慢性盆腔炎(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方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病因研究
        三、病理机制
        四、临床症状
        五、诊断标准
        六、治疗方法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治则治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分级量化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中止或剔除标准
        七、临床研究记录
        八、不良事件记录和报告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案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四、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疗效评分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和SF-36 问卷积分比较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清洁度情况比较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比较
        八、不良反应安全性检测
    第四节 讨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
        二、针刺结合盆浴理论依据
        三、针刺结合盆浴的作用机理
        四、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2)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对实验性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抗粘连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高氏盆炎方五号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和疗效机制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条件
        1.1.3 实验主要药品
        1.1.4 实验主要器材
        1.1.5 实验主要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造模及分组
        1.2.2 给药及干预方法
        1.2.3 取材方法
        1.3 实验一技术路线图(大鼠药效学实验)
        1.4 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
        1.5 检测指标及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1.7 实验结果
        1.7.1 大鼠行为学变化
        1.7.2 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
        1.7.3 大鼠子宫肿胀度
        1.7.4 ELASA法检测大鼠子宫中IL-2、FGF-2、PCT、hs-CRP的水平
        1.7.5 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子宫中FGF-2蛋白的表达水平
        1.7.6 RT-PCR法检测大鼠子宫中FGF-2 基因表达
    实验二 高氏盆炎方五号方镇痛实验研究
        1.8 实验材料
        1.8.1 实验动物
        1.8.2 实验条件
        1.8.3 实验药物
        1.9 实验方法
        1.10 实验二技术路线图(小鼠镇痛实验)
        1.11 统计学方法
        1.12 实验结果
    讨论
        1.13 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1.14 西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1.15 高氏盆炎方五号方的立法及组方原则
        1.16 慢性盆腔炎实验动物及造模方法的确定
        1.16.1 实验动物的确定
        1.16.2 造模方法的确定
        1.17 阳性对照药的选用
        1.17.1 少腹逐瘀颗粒
        1.17.2 人胎盘组织液
        1.18 大鼠行为学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1.19 大鼠子宫组织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1.19.1 肉眼观察子宫组织及子宫肿胀度
        1.19.2 光镜学观察子宫组织及病理评分
        1.20 细胞因子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1.20.1 PCT、hs-CRP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1.20.2 IL-2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1.20.3 FGF-2在慢性盆腔炎药效学实验中的变化
        1.21 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对昆明小鼠的镇痛效果
        1.22 小结
本研究创新点和研究特色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中西医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进展
    2.1 研究背景
    2.2 诊断标准
        2.2.1 中医学诊断标准
        2.2.2 西医学诊断标准
    2.3 中医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认识和诊疗概况
        2.3.1 病因病机
        2.3.2 中医诊疗概况
    2.4 西医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认识和诊疗概况
        2.4.1 高危因素
        2.4.2 西医诊疗概况
    2.5 中西医综合治疗
    2.6 临床治疗难点
    2.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高氏盆炎方三号方对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机制的研究及对生殖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药品
        1.1.3 药物制备
        1.1.4 实验试剂
        1.1.5 仪器设备
    1.2 诊断标准
        1.2.1 急性盆腔炎诊断标准
        1.2.2 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诊断标准
        1.2.4 慢性盆腔炎大鼠成模标准
    1.3 技术路线图
        1.3.1 实验一:抗炎实验技术路线图
        1.3.2 实验二:药效学实验及生殖功能实验技术路线图
    1.4 实验一:抗炎实验
        1.4.1 实验动物
        1.4.2 药物与仪器
        1.4.3 分组及给药
        1.4.4 实验取材
        1.4.5 观察指标
    1.5 实验二:药效学实验及生殖功能实验
        1.5.1 实验动物
        1.5.2 模型制备
        1.5.3 分组及给药
        1.5.4 实验取材
        1.5.5 药效组检测指标及方法
        1.5.6 生殖组实验方法及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1.7 结果
        1.7.1 实验一:抗炎实验结果
        1.7.2 实验二:药效组大鼠实验结果
        1.7.2.1 大鼠行为学变化
        1.7.2.2 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
        1.7.2.3 ELISA检测大鼠血清GM-CSF、IL-4 的水平
        1.7.2.4 免疫组化检测大鼠子宫组织NF-κB蛋白表达
        1.7.2.5 RT-PCR检测大鼠子宫组织NF-κB基因表达
        1.7.3 实验二:生殖组实验结果
        1.7.3.1 大鼠动情周期变化
        1.7.3.2 对孕鼠一般情况影响
        1.7.3.3 对大鼠的生殖功能影响
    1.8 讨论
        1.8.1 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1.8.2 西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1.8.3 高氏盆炎方三号方的组成及立法原则
        1.8.4 阳性对照药的确定
        1.8.5 慢性盆腔炎实验动物及造模方法的确定
        1.8.6 中药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实验(抗炎实验)影响
        1.8.7 中药对药效学实验中慢性盆腔炎大鼠的影响
        1.8.7.1 对大鼠大行为学的影响
        1.8.7.2 对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影响
        1.8.7.3 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细胞因子影响的讨论分析
        1.8.8 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生殖功能的研究
        1.8.8.1 动情周期变化
        1.8.8.2 对孕鼠一般情况影响
        1.8.8.3 对大鼠生殖功能影响
    1.9 本研究创新点和研究特色
    1.10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研究进展
    2.1 临床研究
        2.1.1 中医临床研究
        2.1.2 西医临床研究
    2.2 实验研究
    2.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中药口服联合封包外敷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不孕术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方法
        2.2 疗效标准
        2.3 不良事件观察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分布程度及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比较
        2.1 年龄比较
        2.2 病程比较
        2.3 病情程度分布比较
        2.4 输卵管通畅程度比较
        2.5 治疗前腹痛、腰骶胀痛、带下积分比较
        2.6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 临床数据结果及分析
        3.1 治疗前后腹痛积分比较
        3.2 治疗前后腰骶胀痛积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带下积分比较
        3.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5 妊娠率比较
        3.6 证候疗效比较
        3.7 输卵管通畅程度在妊娠人数上的比较
    4 安全性评价结果
分析与讨论
    1 湿热瘀结型是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证型
    2 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不孕的病因病机
    3 盆腔炎性不孕的治疗现状
    4 治疗方式选择
        4.1 导师思想及方义
        4.2 中药封包治疗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局部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2 妊娠率比较
        5.3 输卵管通畅程度在妊娠人数上的比较
    6 安全性分析
    7 本临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基于络脉理论针药合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辨证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治疗前准备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
        (四)统计学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基本资料比较
        (二)疗效资料比较
        (三)安全性指标观察
        (四)不良事件
    四、讨论
        (一)立题依据
        (二)组方依据及药理研究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四)不足与展望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1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文献综述一 络脉理论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一)络脉理论的学术渊源
        (二)络脉学说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关系
        (三)参考文献2
    文献综述二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一)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二)祖国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三)参考文献3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基于“病-证-势”三辨模式运用温阳清化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1.2 现代医家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2 完善中医诊疗体系,建立“病-证-势”三辨模式
        2.1 中医学诊疗体系的现状——辨证论治为纲领
        2.2 辨证论治存在的弊端
        2.3 “病-证-势”三辨诊疗模式的建立
    3 基于“病-证-势”三辨模式运用温阳清化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机理
        3.1 基于“病-证-势”三辨模式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3.2 立温阳清化之法
        3.3 土运不及之年,治宜以辛调上,以咸调下,佐以苦甘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及药物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分析
        2.6 随访方案
    3 临床疗效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分析
        3.3 随访
        3.4 不良反应
    4 研究结果分析
    5 对照组设立依据
    6 本研究的立法依据及组方思路
        6.1 立法依据
        6.2 组方思路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综述 中医药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疏肝活血法治疗SPID的临床观察及对IL-6、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及诊治进展
        1.1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1.2 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本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2、西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流行病研究
        2.2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
    3、总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1 中医肝郁气滞血瘀证辨证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脱落及终止病例标准
    4.研究方法
        4.1 临床病例分组
        4.2 治疗方法
    5.观察指标
        5.1 一般指标
        5.2 疗效性指标
        5.3 安全性指标
    6.观测时点及检测方法
    7.总体疗效判定标准
    8.统计学处理
    9.统计结果分析
        9.1 一般资料统计
        9.2 疗效指标分析
    10.脱落病例及安全性分析
    11.随访
    12.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部分
    1.立题依据
        1.1 育龄女性生理特点
        1.2 SPID湿热瘀的病理特点
        1.3 涉及脏器: 肝郁与脾虚
        1.4 导师从肝论治SPID
    2.疗效分析及作用机理探讨
        2.1 对中医肝郁气滞血瘀证候、体征的影响
        2.2 对情志问题的影响
        2.3 对B超结果的影响
        2.4 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2.5 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2.6 总体分析
    3.组方探析
        3.1 方义分析
        3.2 单味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学分析
    4.创新部分
    5.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因
        1.3 临床症状及诊断
        1.4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西医治疗
    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设计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情况比较
        3.2 临床数据结果及分析
        3.3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2.1 方药物组成及组方分析
        2.2 药理分析
    3.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缩略词说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疗效评价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2.5 研究流程
    3.研究结果
        3.1 人口学特征及病情资料分析
        3.2 治疗结果
第二部分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机制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治疗方案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RPID患者单核细胞TLR2/4 mRNA表达量及前后变化
        3.3 RPI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TLRs蛋白比率及前后变化
        3.4 RPID患者血清MyD88、TAM受体、Gas6、IL-17、IL-23水平及前后变化
        3.5 TLRs/TAM正负通路相关因子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影响
讨论
    1.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概念和临床表现
    2.中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认识
        2.1 古医籍相关论述
        2.2 现代中医病名沿革
        2.3 病因病机
    3.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发病机制的认识
        3.1 RPID与机体反应状态和病原体特征有关
        3.2 RPI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缺乏定论
        3.3 免疫平衡稳态研究可能是RPID机制研究的突破点之一
    4.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治疗方案
        4.1 RPID的西医治疗方案
        4.2 中医药治疗RPID的优势
    5.“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及辨证论治特色
        5.1 “益气清湿化瘀”的立法依据
        5.2 内服中药“盆炎康复汤”的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6.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依据
        6.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的前期研究基础
        6.2 中药“妇科灌肠液”治疗RPID的依据
        6.3 艾灸神阙、足三里、中脘、关元治疗RPID的依据
    7.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治疗RPID的临床疗效分析
        7.1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缓解下腹痛的疗效分析
        7.2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盆腔体征的疗效分析
        7.3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改善RPID中医证候的疗效分析
        7.4 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可有效降低复发率
    8.本次研究的免疫分子靶点定位
        8.1 TLRs-MyD88 信号通路
        8.2 Gas6-TAM信号通路
    9.TLRs-MyD88/Gas6-TAM正负免疫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作用分析
        9.1 TLRs-MyD88 信号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2 Gas6-TAM系统相关因子在RPID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9.3 探讨影响RPID的免疫平衡紊乱因素
        9.4 运用ROC曲线分析相关因子的潜在诊断效能和临床意义
    10.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对RPID患者免疫稳态的调控作用
        10.1 REDCT对 TLR2/4-MyD88 正向通路相关因子的影响
        10.2 REDCT对 Gas6-TAM负向通路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
结论
创新性及意义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综述一:益气清湿化瘀类中药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Gas6-TAM信号通路在妇科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附表
    附表1 中医气虚血瘀夹湿证候分级记分表
    附表2 盆腔体征分级记分表
附录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和科研成果
附录四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10)当归芍药散优化组成协同蒙药赤瓟子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慢性盆腔炎概况
    2.当归芍药散原方、优化组方及蒙药赤瓟子概况
    3.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概况
    4.慢性盆腔炎与IL-1β、IL-10、TNF-α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2.1 子宫组织病理学观测
    2.2 血清IL-1β、IL-10、TNF-α水平检测
3.讨论
    3.1 中蒙医关于慢性盆腔炎疾病的认识
    3.2 当归芍药散优化协同方对子宫组织病理的影响
    3.3 当归芍药散优化协同方对炎症细胞因子的作用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中医辨证施治及多途径用药治疗慢性盆腔炎(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D]. 王玫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高氏盆炎方五号方对实验性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抗粘连作用的研究[D]. 王楚然.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高氏盆炎方三号方对慢性盆腔炎大鼠抗炎机制的研究及对生殖功能的影响[D]. 郝艳红.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中药口服联合封包外敷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不孕术后的临床观察[D]. 杨静.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基于络脉理论针药合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解丽菲.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基于“病-证-势”三辨模式运用温阳清化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王丽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疏肝活血法治疗SPID的临床观察及对IL-6、血液流变学的影响[D]. 张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 崔思思.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益气清湿化瘀综合疗法调控盆腔炎性疾病反复发作TLRs/Gas6正负通路免疫稳态的作用及机制[D]. 罗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10]当归芍药散优化组成协同蒙药赤瓟子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研究[D]. 刘敏.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中医辨证、多方用药治疗慢性盆腔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